高级农业经济范文

时间:2023-08-01 10:58:53

高级农业经济

高级农业经济范文第1篇

一、中国农业经济模式的起步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农业经济模式

从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是探索中国农业经济模式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进行,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在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探索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从这一阶段开始,迈出了探索中国农业模式的最初步伐。其又具体化为:第一,进行,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1946年5月至1952年底,先后了关于的几个重要文件。1946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1947年7月~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以国家意志进行。到一九五三年春,除中央决定暂不进行的若干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已全部完成。通过,彻底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起了土地初始配置均等化的农民土地私有制,赋予农民最完整的土地私有权,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经营制度。第二,建立互助组,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农业生产合作化。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3年2月将其作为正式决议。在决议指导下,针对不同地区情况,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采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或成立互助组,或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要形式有:最初级的季节性、临时性的简单劳动互助;更高的常年互助组;最高级的以土地入股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农民按入股的土地分配一定的收获量,并按入股的工具及牲畜取得合理的代价,同时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计工取酬,按劳分红。发展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后中国农业模式的必然选择。长久坚持农民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就可能重蹈旧制度的覆辙。互助组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农业生产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形式。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互助组实现了最初的劳动互助,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保留农户土地与生产资料狭义所有权的前提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进行土地、资本、劳动的多重互助。

二、中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阶段———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制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从1955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到1981年底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本建立,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与曲折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动“运动”,确立了制的农业经济模式。中国农业经济模式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曲折发展。第一,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成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经济模式。1955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指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有重点地试办高级的(即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随后,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潮。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成标志着在农业经济领域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走上了土地和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道路。第二,实行制,中国农业经济模式曲折发展。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要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制度基本稳定下来,成为改革开放前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治组织、社会组织。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缺乏生存和发展基本经济环境。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基本经济制度,赋予农民集体的是产权残缺的产权制度。高额的交易费用,在集体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造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低效率。按照当时决策者制订的工业化、城市化战略对农业、农民、农村执行经济掠夺政策,造成农业长期徘徊。

三、中国农业经济模式的定型阶段———家庭承包经营制下的农业经济模式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农业经济模式持续稳定发展与定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确立了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为基础,以家庭承包经营制为主的经营制度,赋予农户完整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长期不变,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推进土地流转、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在这一阶段,真正找到既适应生产力发展实际,又体现社会主义性质,能够保障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特色鲜明的农业经济模式。其主要形成历程为: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是充分发挥我国八亿农民的积极性。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91年11月,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要求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2001年12月,中共中央了《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强调农产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承包期内,农户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地是否流转和流转的形式。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200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四、结语

高级农业经济范文第2篇

一、中国农业经济模式的起步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农业经济模式

从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是探索中国农业经济模式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进行,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在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探索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从这一阶段开始,迈出了探索中国农业模式的最初步伐。其又具体化为:

第一,进行,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1946年5月至1952年底,先后了关于的几个重要文件。1946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1947年7月~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以国家意志进行。到一九五三年春,除中央决定暂不进行的若干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已全部完成。通过,彻底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起了土地初始配置均等化的农民土地私有制,赋予农民最完整的土地私有权,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经营制度。

第二,建立互助组,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农业生产合作化。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3年2月将其作为正式决议。在决议指导下,针对不同地区情况,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采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或成立互助组,或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要形式有:最初级的季节性、临时性的简单劳动互助;更高的常年互助组;最高级的以土地入股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农民按入股的土地分配一定的收获量,并按入股的工具及牲畜取得合理的代价,同时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计工取酬,按劳分红。发展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后中国农业模式的必然选择。长久坚持农民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就可能重蹈旧制度的覆辙。互助组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农业生产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形式。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互助组实现了最初的劳动互助,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保留农户土地与生产资料狭义所有权的前提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进行土地、资本、劳动的多重互助。

二、中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阶段———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制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从1955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到1981年底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本建立,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与曲折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动“运动”,确立了制的农业经济模式。中国农业经济模式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曲折发展。第一,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成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经济模式。1955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指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有重点地试办高级的(即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随后,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潮。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成标志着在农业经济领域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走上了土地和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道路。第二,实行制,中国农业经济模式曲折发展。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要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制度基本稳定下来,成为改革开放前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治组织、社会组织。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缺乏生存和发展基本经济环境。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基本经济制度,赋予农民集体的是产权残缺的产权制度。高额的交易费用,在集体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造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低效率。按照当时决策者制订的工业化、城市化战略对农业、农民、农村执行经济掠夺政策,造成农业长期徘徊。

三、中国农业经济模式的定型阶段———家庭承包经营制下的农业经济模式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农业经济模式持续稳定发展与定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确立了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为基础,以家庭承包经营制为主的经营制度,赋予农户完整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长期不变,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推进土地流转、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在这一阶段,真正找到既适应生产力发展实际,又体现社会主义性质,能够保障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特色鲜明的农业经济模式。其主要形成历程为: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是充分发挥我国八亿农民的积极性。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91年11月,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要求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2001年12月,中共中央了《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强调农产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承包期内,农户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地是否流转和流转的形式。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200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四、结语

高级农业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233-02 在新形势、新环境的要求下,农业大学背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即为全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输送高级人才。它所输出的农业人才不仅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崇高的道德观念、创新性思维方式等优良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农业类高校要转变旧的、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教学观念,重新审视并重新制定符合社会潮流的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以符合新时展对于农业教育以及农业人才的要求。

一、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

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农业经济学科在均衡发展学生德、智、体、能等各项能力的同时,要重点注意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能力。在大学阶段,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该是主动的知识采集者、分析者和利用者,是新型的主动性学习的人才。二是表达写作能力。学生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流畅、明确、简洁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三是写作能力。除了口语表达能力外,学生们需要撰写各种调查报告、科研论文、工作总结等各种书面材料,所以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过关。四是实践能力。大学生不能仅仅在象牙塔中坐而论道,空发道理。而应该理论结合实际,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带偏见地解决实际问题。五是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能拘泥前辈,一定要根据实际进行创新性研究,在创新中培养灵活思辨的能力。六是协作能力。新时代的农业工作内容庞大复杂,大学生必须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农业经济学科在课程教学中诗中贯穿一个主线,就是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诗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以保证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在坚持培养学生的总体素质的同时,农业经济学科还保证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齐头并进,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齐头并进。不仅仅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各种能力的人,不仅仅关注课堂理论的学习,更侧重于学生在实践中的获得。最后,农业经济学科还全面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

在党的理论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农业经济学科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遵行的一个总体的指导原则是:学生的德、智、体、能多方面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的教育”为主要内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农业经济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科的特点,加强课堂理论和课外实践的结合力度;农业经济学科的课程内容要与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相衔接互补;在教案的选用和教材的更新方面,坚持使用统一编订的教材,同时合编教材和自编教材作为必要的学习补充,扩充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将理论和知识统一起来,服务于技能和素质的提升。

四、农业经济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在教材的选用上。针对农业经济学科课程的不同方向,如果本科目有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那么国家统编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参考的首选目标。如果本科目没有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那么与其他院校合编的教材或者其他的优秀教材也可以使用。高校自编教材、教研组自编教材也可以作为学习材料来使用。无论是统编教材还是合编教材,亦或是自编教材,他们所选用的或更新的内容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第一,教材中的内容必须真实、可信,能够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的行动,经得住现实的考验。第二,教材中所选取的知识必须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并非随便编造的。而且这些知识必须体现本学科的学科特点,结合本学科的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编排,包含了目前学界的最新观点,体现了本学科最前沿的发展水平。第三,这些知识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情况而有目的地进行选取的,能够使学生没有困难地接受,并且对学生的思维有所启发,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不仅仅能获得同类型的知识或相关知识,而且能够对于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在教学方法上。农业经济学科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根据课程内容、授课环境和条件、接受对象这三个维度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针对教师教课、学生学习、上课过程这三方面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程序化的设计。教学设计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预期等内容,分层次制定教学方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学习目的的了解,到学习内容的掌握,都要有所收货。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的教课要贴近实际,与具体的操作实现衔接,以便实现教与学的共同目标。

3.在考试方法上。在传统的考试中,学生的主要工作是考前狂背,在短时间内快速记忆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他们通常将一个学期的内容给整理出来,然后通过记忆重点的方式,在考试中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这种传统的考察方法根本无法兼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素养的习得。改革后的农业经济学科考试内容应该体现学生对于理论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知识自学分析的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表达分辨能力、协作能力、文明举止表现等内容,通过开卷或闭卷、检查笔记、撰写论文、课堂演讲、学习表现等形式进行多样化的考核,客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史金善.新时期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和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管理,2005,(2).

[2] 许家林,等.面向21世纪的高等农经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的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1996,(4).

高级农业经济范文第4篇

1.1鸦片战争前夕农业经济结构情况。自从康熙皇帝推行“盛世兹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以及雍正皇帝在广西推行“摊丁入亩”的制度以来,广西的人口迅速增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效的促进了广西地区的农业发展,不过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又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到了鸦片战争前夕,广西农业经济主要有以下的特点:第一,人地矛盾很尖锐,在1840年,广西省全省人口已经达到了763.3万人,其人口增长速度高出了全国平均数的1.6倍,可是人口迅猛增加,耕地却不但没有增加,还被毁弃了许多,因此人口增长与耕地提供严重失调,在顺治年间人均耕地可达到14亩左右,而到了乾隆后期则锐减到人均1.5亩左右;第二,土地高度集中,当时广西省绝大部分耕地都掌握在官僚、地主和富户手中,而80%以上的农民完全没有土地,或者仅有少量耕地;第三,农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这获益于当时土壤改良与技术的推广,当地人积极对土壤进行改良,兴修了大量的水利,还推广了双季稻和种植杂粮;第四,自然经济依旧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是由我国当时所处的封建王朝的实施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决定的。

1.2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广西农业经济结构情况。在这个时期,广西的农业资源和环境主要呈现出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多;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也不均衡;拥有丰富的资源贮藏,但是没有获得充分开发和利用。在人口方面,从1840年到1911年间,广西的人口由763.3万人增加到了897.4万人,净增了134.1万人。而自1911年到1949年,广西人口出现一个增长高峰期,人口净增长553.1万人。在人口分布方面,由于广西东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较少,而东北地区则开发较早,人口较多,所以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大于北的特点,人口密度总体上不断提高,东南高于西北。在耕地的数量和分布方面,耕地的数量处在一个递增过程,清末耕地的面积变化不是很大,一直在1000万亩左右浮动,民国时期,根据1943年播种面积折算,当时的耕地面积约为3000万亩。对于耕地的分布则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减西增的特点,人均耕地也是西北向东南递减。

2、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农业经济结构变化

2.1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自从解放了广西之后,在1950年,广西开始进行,彻底的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之后,广西农村各阶级、阶层占有耕地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真正的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不过后形成的土地所有制还是一种农民私有制,这与清除这个地区的匪患,确保革命成果的需要和解放生产力的形式决定的,反应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在这个时期,广西同全国各地一样,以家和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广泛出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过却由于经济力量薄弱,反而影响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足,很难实现扩大再生产,因此自1951年开始农村合作社,特别是从1955年开始的高级合作社,通过这种高级社的建立,在1956年土地的所有制则转变为了集体所有制。在封建时代,农民遭受了沉重的剥削,但是自从后,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不再遭受沉重的剥削,有了一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使得农业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这个时期对农业的经营走的是一条集体经营的道路。不过在这个时候,由于对高级社过分强调,而且经营管理形式比较单一,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对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

2.2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上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农村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要集中精力把我国还比较落后的农业发展起来,开始恢复和试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特别是1978年12月安徽小岗村实施的“包干到户”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广西开始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过广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自十一届三种全会到1980年8月,包产到户的也仅限于少数的山区生产队,而1980年9月到1981年上半年,包产到户也主要是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队实行。局面完全打开则是在1982年中央1号文件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包产到户才在广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获得了进一步的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广西农业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其发展也几乎是围绕着这个制度而推进的。

3、现代广西农业经济结构

高级农业经济范文第5篇

1.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大量浪费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将农业资源和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的过程,它将农业的活动看成是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流程过程,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的,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降低资源消耗以及浪费的问题。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农业发展的生态效应,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进而促进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效应。

1.2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低碳经济时代下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说就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积极生产绿色环保农业产品。坚决制止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积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积极发展良性的农业种植方式,实现农产品的附加效益。

1.3发展有机农业经济

所谓有机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依据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自然发展规律等,在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而是积极使用有机物质,实现自我循环,运用天然植物性的农药和杀虫剂以及物理法和生物法等措施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且建立农作物的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人畜粪便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有机农业经济能够将农业生产发展归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中去,因此属于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且能够降低农药和化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有机农业通过使用人畜粪便以及生态系统自我循环的方式,还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有利于实现绿色环保型农业产品。积极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和贫瘠化的问题。有机农业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农民劳动收入,且有机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农产品的要求,能够促进农产品的出口,进而也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4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应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化科技技术。通过培训农民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广泛使用,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及时了解市场上关于农产品的信息,降低农民盲目跟种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1.5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

农业经济不仅仅具备了食品保障的功能,还应该具备原料供给、生态保护以及观光休闲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生活压力日趋增加,城市居民更加趋向于走向自然、回归田园旅游、放松生活压力、增进朋友感情的的生活方式。因此,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还应该积极推进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能够拉近城乡居民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还能够积极培养城市儿童尊重农业生产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都市休闲农业还能够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都市休闲农业等方式,积极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能够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增加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高级农业经济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9.027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来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指导作用。把信息化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让农业经济管理快速适应信息网络化进程,保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可以保证农业经济科学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农业生产活动中主要是农业一线人员参与发挥主要作用,所以要把一线人员作为根本,在先进技术指导下开展工作,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在兼顾以人为本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技术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市场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也发生变化,此时要发挥农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以促进农业产业的协调发展,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前提下,立足于农业经济,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迈进,可以增加产量效益,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

2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提升的策略

2.1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此项工作组织机构多,业务类型多,属于一种集成模式的工作。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发挥管理作用,切实协调各组织部门工作。同时管理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防止资源的不合理应用,要统一进行规范,创建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体制,并严格执行。要做好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工作,深入到生产中了解需要,在此基础上删除无用信息,整合有用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2.2开展多元化信息服务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要提高工作效率和优化管理质量就要选择适合的技术,以实现农产品信息的汇总、储存和检索,以发挥信息管理的核心价值。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推进农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满足多元化需要。在社会进步进程中使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和内涵发生改变,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以协调宏观和微观的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要从实际管理水平出发,从多角度出发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农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管理空间的扩大化。通过各种渠道第一时间向生产一线最新规定、政策等,保证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效益明显提高。

2.3做好数据库的创建工作

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有重要意义。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建立数据库,将各类信息进行入库和整合,为后续工作打基础。可以结合实际工作条件和情况进行资金投入和优秀人才引进,以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适当引进卫星定位、地理信息和监控技术,以这些技术引导基层单位在防御自然灾害的同时,进行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对数据库要及时进行原始数据的录入、整理,以实现信息共享,推进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科学开展。

2.4加强对生产一线的信息化教育

r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部门要加强对生产一线的信息化教育,使基层单位了解信息化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提高对农业信息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来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为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核心竞争能力,要扩充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团队建设,在各个基层单位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合作关系,集约力量创建优质信息服务系统。建立示范基地,配置科技设备,提高信息建设的积极性,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实现增产增收。

2.5完善农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为生产一线服务,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收益。要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以帮助基层单位获得更多的实用信息。信息可以帮助基层单位了解市场供求和先进技术和农产品销售,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能帮助基层单位获得更大的收益。

3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适当将信息化引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做好网络服务体系和数据库的创建,提升基层农业生产单位对信息化的认识,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建设高速快捷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付兴军.浅谈如何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J].经营管理者,2014(14):65.

[2]吴亚晶.信息化手段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3):269.

高级农业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培养模式;德国

农业经济学是以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社会学科。虽然古代中国和欧洲都出现过一些农业经济思想,但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则是伴随着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调整,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早期农业经济学主要关注农业生产状况、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等问题,从20世纪早期开始,农业经济学开始关注农场经营管理如农场主如何调整生产方式以获得最大利润问题,这个阶段农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农场经营管理的农场主。在经济起飞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转变到以农业政策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通过榨取农业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于晓华、郭佩,2015)。在“食物问题”解决之后,农业又面临城乡收入扩大的“贫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农业经济学科培养出大量农业政策研究人才。进一步,当城市化、工业化结束之后,如何减少农业政策对市场扭曲,同时调整农业经营方式,拓展农业环境生态、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成为政府面临的新问题,即“农业调整问题”(YuandZhao,2009)。在这一阶段,市场对农业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开始向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倾斜(周应恒、卢凌霄,2009)。当前中国正处在通过各种政策补贴解决农民收入过低的“贫困问题”阶段,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持续下降;随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贫困问题逐步解决,如何调整农业生产功能,缓解政策对市场的扭曲,减少政府财政支农负担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新的研究重点。研究对象和重点的改变要求学科的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否则必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趋于萎缩。当前中国的农经学科正面临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而欧洲的农业已经进入最后的产业调整阶段,农经学科也经历了大量的调整重组过程,通过研究他们农经学科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我们设定农经学科的改革方向,缓解学科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总结当前我国农经学科的特点与挑战,之后以德国几所开设农经学科点的大学为例,简要介绍德国农经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借鉴。

一、当前我国农经学科培养模式与挑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农业经济学学科培养模式依然以为政府相关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机构输送政策分析执行人才为目标,培养内容与方法也注重宏观政策问题、忽视具体农业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农业信息化等市场亟需人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熟悉体制和政策等宏观问题,但管理实务和操作技能极为缺乏(毛迎春、黄祖辉,2006)。相应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关注劳动力、土地制度、粮食安全等宏观问题,而对农场经营、农产品营销、食品消费等具体现实问题不太关心(冯开文等,2014)。受培养模式的限制,当前我国农经学科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萎缩,市场对以擅长农业政策分析的农业经济学毕业生需求不断下滑,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此导致农经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于晓华、郭佩,2015)。其次,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正不断被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显学挤压(张露等,2016),而这些学科拥有更完善的培养模式和更广的就业市场,农经学科缺乏特色,丧失竞争力。

二、市场导向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德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工业化的国家,农业GDP占GDP总量不足1%(国家统计局,2016)。由于农业在经济中比重太小,传统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学科设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相关大学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例如,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对奶制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基尔大学据此设置了牛奶生产专业,开设奶制品生产、销售以及产业链管理等相关课程;欧洲居民对养马以及赛马运动尤为热衷,针对这一需求,哥廷根大学在农学院下面设置了马学,除了教授马匹饲养之外,还开设赛马运动以及体育经济等相关课程。此外,狭义农业虽然不断萎缩,但与之相关的食品加工、销售、餐饮产业、农业资源管理、棉纺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经济产业则蓬勃发展。部分大学针对这些新兴产业开设了食品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经济等新兴专业与课程。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国农业学科课程设置安排非常广泛,不仅有农业经济、国民经济、食品经济等专业课程,还需要了解企业管理、社会学、法律等相关课程。由于德国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各种课程。

三、德国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德国授予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校较少,最为知名的是以农业科学为主的霍恩海姆大学(Universit覿tHohenheim),接下来我们以该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为例来了解德国的情况。霍恩海姆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agriculturaleconomics)是全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学习时间4个学期,合格之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MasterofScience)。该项目分成两个阶段,第一年主要是必修课程(compulsorymodules)与半选修课程(semi-electivemodule)的学习,第二年主要是研究方向选修课程(electivemodules)与论文写作。必修课程包括农业与食品政策(AgriculturalandFoodPoli-cy)、应用计量经济学(AppliedEconometrics)、环境与资源经济学(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农场系统建模(FarmSystemModeling)、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等五门课程;另外,学生还可以从农业发展(AgriculturalDevelopment)、国际农业贸易(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Trade)、粮食安全(FoodSecurity)等半选修课程里面选择一些课程。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还要求参与上机操作、小组讨论、学术研讨会以及案例分析等训练。第二个学年学生依然要从一系列课程中选修10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农业经济学教育,并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与意向工作相关的训练。硕士导师会对学生的选课和研究方向提供建议。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第二学年还必须完成硕士论文的写作。该硕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视角、跨学科分析复杂系统、交流、谈判、促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就业领域包括政府部门、NGO、国际组织、以及私人企业,具体目标职位包括农业产业的上下游、食品产业链管理、政府和非政府涉农部门、国家与国际涉农组织、研究与教学机构。

四、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培养方案

德国能够授予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学校较少,一共只有十几个,2005年德国开设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几所大学联合成立了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项目(Doc-toralCertificatePrograminAgriculturalEconomics,以下简称PAE项目),联合为农业与食品经济学的博士生提供培训。这个项目通过大学联合开设课程,制定统一的学位要求,组织对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学习来提高农经专业博士生的教育质量与效率。此后相关学校陆续加入该项目,截至2016年,一共有柏林洪堡大学、波恩大学、哥廷根大学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参与该项目,基本涵盖德国境内以奥地利所有能够授于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接下来我们将以PAE项目为代表介绍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培养方案。PAE项目的博士培养要求至少修满30个学分,每个学分相当于30个小时的学习。具体学分主要通过三个模块构成:理论方法模块18个学分(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modules),软技术模块6个学分(Softskills),学术研讨会模块6个学分(Colloquia)。其中理论方法模块又包括理论(Theory)、实证(Empirics)、专业课程(Focustopics)三个部分,理论与实证至少需要各自修满6个学分。具体每个模块课程的选择由博士生与自己导师商量决定。课程的开设由各大学相关专业教授自行组织,通过统一的选课网站向所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农经博士生开放,学生注册登记之后会收到授课老师的邮件通知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于课程由不同大学开设,所以上课地点分布在13所大学,这给全德国农经专业博士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具体课程的设置根据教授的情况会有所变化,以2016年为例,当前一共开设有家庭行为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经济数学等9门理论课程,农业与食品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生产率与生产效率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等15门实证课程,农业部分技术与创新、高级供应链管理、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中的建模模型等6门专业课程。软技术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学术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学术研讨会模块则取决于不同学校,以哥廷根大学为例,农业经济学博士毕业要求至少参加18次学术研讨会,并做3次学术报告。每次学术研讨会都要提供一份证明,由导师签字;学术报告则需要事先向学院提出申请,由学院安排时间地点并公告,届时需要邀请导师之外的其他教授做正式点评。修满30个学分之后方能申请进行博士答辩,答辩论文需首先提交学院,自己负责联系包括导师在内的3个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会首先由交给三个评审委员评审,评审委员写好意见之后交给学院密封,答辩前一周告知申请博士生,要求按照意见做好答辩准备,答辩时三个委员会以提交的评审意见为基础提出问题,要求博士生现场辩解。整个答辩持续1个半小时左右。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开闭门会议讨论答辩结果并给出等级,当前的等级包括五个:完美(0分),非常优秀(1—1.5分),优秀(1.6—2.5分),及格(2.6—4分),不及格(4.1—5分)。

五、总结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经济学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德国农业经济学学科课程与专业设置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参考。德国经验表明,食品经济、生物经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农经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涉农企业经营管理、食品市场营销、产业链管理等相关的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Yu,X.andZhao,G.:Chinese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30years:aliteraturereview,FrontiersofEconomicsinChina,2009,4(4):633-648.

[2]冯开文,原正军,王任,李军.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刊文视角的回瞰[J].中国农村经济,2014,(12):77-89.

[3]毛迎春,黄祖辉.中国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4-16.

[4]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8):89-96.

[5]张露,张越,张俊飚,童庆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38.

[6]周应恒,卢凌霄.北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9,(6):86-88.

高级农业经济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时代;发展方式;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01

前言

低碳经济是现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其在农业经济领域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农业的现代化上,低碳经济理念指出,在农业经济扩大规模、提升效益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在农业生产扩大化和深加工的过程中,重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农业经济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水体、自然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农业经济效益的延续,才能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全面建设健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其中农业经济又是“三农”问题的工作重点,发展好农业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业经济工作仍然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概括而言,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点:其一,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我国农村幅员广阔,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先后出来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并未从根本上获得改善,如水土保护设施、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生产方式则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实现;其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较慢,农民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较慢,加之重视不足,产业结构的调整也相对滞后,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均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同时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较差,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因;其三,环境和人口问题,近年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滥砍滥伐、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将会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低碳经济内涵

农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维护人类生存的基本产业,其本身的发展不仅关乎到其上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种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主要表现在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两方面。其中农业结构的调整是低碳经济理念对农业经济调整的突出表现,现代农业,尤其是我国的现代农业还存在着经济作物于粮食作物之间;农业发展规模扩大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低碳经济为农业经济存在的这些矛盾指明了方向,认为粮食安全是农业经济首先要保证的底线,在其基础上对经济作物的整体结构进行调整,开展农业经济作物的深加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作物的附加值,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3]。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路径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明确指出:农业经济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大农业的发展路子,即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应将农业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这实际上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发挥总体效果[4]。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入手,其具体实现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其一,构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面对农业资源被大量浪费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实,农业经济要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主要是对农业资源及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形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加工―农业废弃物二次利用的循环利用流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够发挥农业经济的生态效应,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循环农业经济充分兼顾到生态效益,通过合理选用农业资源生产方式,科学规划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其二,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根据生态学原理和自然发展规律,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应脱离现实的需要没在农业生产时间过程中,应积极使用有机物质,保持土壤养分循环,将农业生产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中,朝着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迈进。农业经济除了具备保证粮食安全、保证食品供应等功能外,还能够发挥生态保护和旅游观光等重要作用,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的加快推进,都市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更有利于稳定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基础性地位,然而,国内农业经济与其他行业相比,严重滞后,与西方农业经济相比也明显落后,这种现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浪费了相对有效的农业资源,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从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为进一步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更好地协调经济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走出一条特色现代化农业路子已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青,郑红勇,聂桢祯.低碳农业理论分析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3):5-7.

[2]师帅.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3]刘现肖.低碳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4(4):30-32.

高级农业经济范文第9篇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的重中之重,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随着人力、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形式。本文从新中国建立初至今,我国农业经济格局和农业经济模式的演变历程进行了相关总结,并结合新形势,对农业生产中需注意的资源问题进行了相关概述。

二、中国农业经济格局的演变及趋势

1、过去60年农业经济格局的发展。建国初期,我国还是典型的农业国,农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比较高。经过改革开放,农业内部产业结构随着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也实现了成功的转型:由以前单一的传统种植格局逐步转变为农牧连同林渔业同步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瓜果、花卉等高收益的经济作物,以及增加畜牧渔业产值作为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也是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我国积极地进行了品种和技术的农业推广。我国林业产值由木材生产格局逐渐转变为生态建设格局,并且2008年林业产值比1952年提高了2.1%。2008年畜牧业比1952年提高了24.3%,畜产品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比重明显上升,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2、对农业经济格局未来的判断。自从06年我国取消了农业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战略正式从“以农补工”转变为“以工补农”。随着新一轮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另外,由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压力,我国应对节能减排的响应,将进行实质性操作。

三、中国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的模式作为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60多年的演变发展经历了多种模式,由最初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农业经济,不断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历经高级农村合作社、等,到现在的家庭责任承包经营制,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模式。家庭承包经营作为我国农业经济模式持续稳定发展的定型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富裕农民稳定而且完整的承包经营权,保障了农户的利益,推动了其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土地流转、工哺农的推进,城乡发展的统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在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条件下,一方面展现了社会主义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保障了农民的收益,保障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

1、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互相影响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农村进行广泛、深入的环保知识的普及是非常必要的,这关系着中国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国家政策方面,将农业环境的保护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程序,防治农业污染。对于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需要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进行综合决策的评估,减少项目给环境带来的负面甚至不可逆的影响。

2、积极进行低耗高效农业技术的推广,发展全方位农业经济。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不但浪费资源,并且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低耗高效农业是在一定限度内尽可能减少农业系统外投入物质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系统的外部投入成本。并且用系统工程管理的办法将种植、饲养、加工等生产过程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循环系统,促使物质多次的重复利用,尽量进行物质的“内部”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除,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无污染绿色农业的推广,是环境保护型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3、农业生产对于环境中资源的利用率越高,其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程度就越低。由于农业生产受到许多环境资源的约束,增加大规模的新资源并不实际,所以我们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增加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对于我国土地资源,就需要严格限制非农用化的转移,积极进行中低产农田的改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五、结 语

高级农业经济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创新

众人所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更是本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壮大,市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并且随着高科技技术普遍渗透在当今社会生活的点滴当中,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遭遇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需致力研究出一个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着眼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解析当今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以便探究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实施农业经济管理政策。下面是研究者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所提出的参考信息。

一、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发展管理中的缺陷

(一)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

目前许多农业经济管理者的思想都处于传统落后的情况,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新政策的福利更无法高效利用,无法研究出基于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模式,缺乏工作激情,被动研究新颖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有的管理者不但执行力差,而且自身知专业知识底子也薄,综合素质水平更不值得一提,以至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度缓慢,跟不上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对提高当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更是一种枷锁。

(二)忽略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十分重要。(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都对高度的重视此指标的发展情况,)这一句不通顺。且(特)定了许多相关便捷的制度及出台了相关利民利国的政策。遗憾的是,一些农业经济管理者忽视了需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没有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所带来的成果)(这一句不通顺),他们的思想观念落后保守,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样以至于他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因为执行力差所以无法达成业经济管农理工作的要求)(这一句不通顺),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不该犯的错误,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三)农业经济模式与新农村背景不匹配

虽然本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并未注重对农业经的济发展,且目前只是重视工业的发展,这样的亲视导致了农业经济没有健全的制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所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农业社会的建构不相匹配。落后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力度,执行力的滞后也影响了农业经济更快的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结合新农村背景下制定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针

(一)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专业词,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可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基础上构建信息数字化框架[3],实现现代化经济模式的电子化,通过电子技术速度采集、获得、分析、整理和传递电子信息,将原始的纸质财务账单转化为电子版的数据,数据在传输速度显出了快的优势及可实现信息数据共享的优势性,通过电子信息的加密技术,以防信息不被偷窃,提高相关信息文件的保密性。在现代化相关的财务信息系统中,显示着农村的各项指数,如总收入、支出,及各类农产品的收入状况、收支均衡度、农业经济增长幅度等等,通过Excel表格等数据表格处理软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即可对大量数据进行筛选、统计与整合,针对经济数据的要求做相关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可做出进一步的发展计划。届时,还经常对系统进行升级维护杀毒,确保证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顺畅及其稳定性与保密性,为高科技系统设置了安全与保护屏障,保证财务信息的保密性与整体性,加强财务信息的机密等级,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现代化。

(二)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在当今时代,需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以便加强新农村建设,每个财务管理者都需持有相关专业上岗证,对老一辈的财务工作者进行现代化的专业培训,除了基础性的财务管理课程外,还应开设计算机班,使得每个工作者不但具备专业知识,还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整体提升经济管理专业队伍的水平。21世纪,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及普及化,大幅度的带动了当今社会的足不出门,即可电商购物潮,单位或个人都可以自由凭借电子平台大肆采购。因此,在这现代社会的电商发展的推动下,应积极大量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使之能够熟悉并掌握如何操作电子商务,邀请专业的电商专家开设专业化培训班,现场模拟生活中逛淘宝、天猫、京东,及时将农产品放在电子商务平台,开发新型的农业经济营销模式,使得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销售模式变得更便利、简单。

(三)致力促进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增大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并对此项目提供相应的便捷支持,大力多方引进更多的高级化的设备,对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进行招兵买马,使他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发挥他们的作用。基于现状,找到相应的合作社,监督原料生产加工,做好质量把关,开创农产品原料加工的基地和特色产业园的构建,使其与国家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构建要求相符合。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产业,促进农民、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相关部门需要思量如何在相关政策上给予相关产业的经营商相应的优惠福利,促使其更好地生存发展,以便紧密的专业化合作组织可尽情发挥其作用,大大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加强实行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这段内容好像提到的制度方面的东西不多)

提倡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使得城乡经济水平平衡,这是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关键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水平上改善与重建。关注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大力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及开启一定保护模式。第一,应根据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严惩、私自敛财等现象,突显杀一儆百的效果;第二,用战略性手段调整农业结构,对农业市场运行体系现存的缺陷进行有效的改善,加强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最后,要培养高素质高文化的专业化经济管理人才,严格要求其有高效的经济管理能力,能促使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向现代化。

总而言之,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缺陷应当及时发现及解决,促使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呈现出科学化,高效化的风貌,及农村经济可快速稳定的发展,跟上当代社会经济的步伐。(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崇文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49-50.

上一篇:地产合同管理范文 下一篇:综合素质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