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范文

时间:2023-02-23 06:24:09

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

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范文第1篇

编者按:在实施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中小学反映比较强烈、感到较为困惑的问题是评价改革。评价考试制度的滞后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为此,教育部不久前发出《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建立三个评价体系,其核心是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青岛市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下一年度的中考改革方案,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2001年秋季新学期,青岛市的基础教育界掀起了一次革命——课程改革。作为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区的青岛市市内四区在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编撰的新教材。一时间,新教育理念、新教学方法、新授课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为了让新课改一路走好,青岛市教育局决定对2004年的中考,也就是参加课改的第一轮实验年级的高中招生考试进行全面改革,并计划2005年在省级课改实验区推行。青岛市教育局同时通过新闻媒体、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等形式提前公布“中考”方案,向社会征求意见。 继续推行“两考分离” 2004年青岛市中考将继续推行“两考分离”,即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分离。 毕业考试由初中学校按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自行组织命题、监考、阅卷等工作。学校要将毕业考试成绩与发展性评价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并按学籍管理等有关规定,认定学生的毕业资格。 青岛市在初中必修课程中确定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共7个科目为升学考试科目,确定历史、地理、生物、计算机为结业考试科目(成绩按比例计入升学总分)。继续实行现行英语口试组织办法,即由市教育局统一命题、统一调配和培训评分教师,各高中招生学校组织考务,口试分值为15分,包含在英语学科总分值中。 2004年毕业年级的生物、地理初二结业考试于2003年6月份进行,历史初三结业考试于2004年6月份进行,均由青岛市教育局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监考和阅卷,成绩按比例(30%)折算后计入升学成绩。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不再统一。 实施新课程后,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化学、生物增加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内容,逐步呈现出“实验方法与实验材料多样化”的趋势。为加强日常实验教学,精选考试科目,优化中考组织形式,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自2004年起不再统一组织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从参加课程改革的初中一年级开始,对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技能的考查纳入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由各初中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实施。学校将实验考查与日常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改善实验条件,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考试内容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青岛市此次中考改革,各学科考试内容将依据《课程标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间的关系,通过考试评价的改革对中学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在试题设置上将注意增强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重视考查学生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各学科的命题将是层次清晰,难易适度,试题低、中、高三档难度比原则上确定为:4誜5誜1。初三、初二、初一各年级内容应占有恰当比例。 具体来讲,此次改革对升学考试各科目明确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思想政治考试注重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考试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适当应用客观性试题。开放性试题占绝大多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语文考试根据“教材多样化”的实际,试题的命制将不受教材的限制,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现代文阅读注重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写作将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 数学考试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英语考试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着重考查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重视对听力及口语的考查。听力命题要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及获取信息的能力;笔试命题将更注重情景创设,考查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另外,物理和化学考试则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体育应加强对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方面的考查,注重学生体能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 在结业考试科目中,历史结业考试向能力立意转变,既要考查学生终生学习所必需的历史基础知识,又要考查学生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力争创设一种新情境,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距离。地理、生物的结业考试也注重考查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计算机结业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性完成任务的能力,同时还将利用计算机网络考试代替计算机单机考试,用计算机自动阅卷代替人工阅卷。 选择部分高中试行自主招生 记者同时还获悉,2004年,青岛市教育局将选择部分高中学校试行自主招生,制定自主招生工作指导意见,确定招生计划。各有关高中学校从本校实际出发,确定本校的录取办法,经青岛市教育局审定后向社会及各初中学校公布,由高中学校组织实施。 从录取方式来讲,这些试行自主招生的学校要对报名学生自行组织

综合测评,主要测查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与潜能。综合测评可以采取面试、笔试、上机测试等形式。综合测评成绩和学生初中发展性评价报告书、推荐信等将成为录取的主要依据。通过自主招生被录取的学生可直升高中,不再参加中考;未被录取的学生仍可参加中考。 为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对于由学校写推荐信的举措,青岛市要求各初中学校明确政策,严格标准,建立公示制度,切实做好推荐工作。推荐教师由学生在任课教师中自主选择,推荐信要实事求是地对被推荐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个性特长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学习能力及个性特长作重点评价。校长对本校推荐情况的真实性全面负责,并在推荐信上签字认可。 此外,高中学校成立认定委员会,负责认真审查报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可通过到学生的初中毕业学校了解情况、对学生特长进行单项考查等形式,对推荐情况进行监控和认定,如发现推荐信有失实现象,则取消学生的录取资格。 为更好地听取市民对新的中考方案的建议和意见,青岛市已开通电话热线和设立电子邮箱,将选取家长及市民的建设性意见,对《2004年青岛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高中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的内容进行修订。 《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7日第5版

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美国家;本科招生制度;启示

[中图分类号] G5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5-0005-04

在知识经济和教育全球化的今天,市场对于人才的标准逐渐提高。各国都在考虑如何有效选拔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中国的高考制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实施60年来总体上比较平稳。但是随着高考地位的日益凸显和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考的期待和批评也日趋高涨。相比之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英、美两国高等教育体系已比较发达,招考机制也相应完善。了解英、美两国高校招生制度,对我国的高考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高校招生制度

美国的高校数量排在世界首位,数千所高校类型各异、层次不一。面对种类繁多的高校,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分为两种类型:录取所有申请者的开放性招生政策和选择性、竞争性政策。以下主要讨论第二种政策。在美国,高中生想要进入理想的大学,需经过多方面审核,审核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成绩及表现

这是美国大学入学最重要的一条标准。高中时每学期期末,任课教师都会对学生的作业和考试进行评估,打出该门课的成绩。各大学对申请者所学科目的门类和分数有一定要求。高校首先要看学生的修读科目,同时也看中学生所选科目的难度,鼓励学生在能力允许时多选修高级课程或大学预修课程,如AP(Advance Placement)、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等,这样可以为成功申请理想大学增加筹码。各科目的学时和学分是否符合本校要求,每一科目的绩点和所有科目的平均绩点,是衡量学生成绩的重要指标。另外,学生在班级中的排名也是重要指标。但是大学并非片面追求高分和好的名次,而是将其放置到学生的中学条件或家庭背景中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上进心和自我挑战精神。

(二)标准化考试成绩

我们常说的“美国高考”,是仅次于中学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美国高考包括SATⅠ、SATⅡ、ACT三种类型。其中,广泛采用的高校入学考试是SATⅠ,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英文程度以及数学推论能力。SATⅡ主要测验学生单科知识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共有20多种学科,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任选3门。SAT考试每年举行7次,在美国和世界各地设置了数百个考点,学生对考试时间和地点有自由选择权。ACT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研究四部分,主要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ACT考试每年举行6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考试时间。不同的大学对以上三种考试的要求是不同的。考试成绩在有些大学的要求中只占一小部分,比如在普渡大学占15%,在哈佛大学只占10%。

(三)推荐信

推荐信在美国大多数大学的入学申请中占有一定分量,一般要求提供高中主要任课教师所写的推荐信。推荐信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对学生个人品质方面的描述,尤其要突出申请者的独特之处;另一部分是把学生的表现用数据或等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高校认为仅凭考试成绩不能完全说明学生能力,还需要多方面的评价。为确保客观性,一般要求3个或3个以上教师的推荐。有的学校还欢迎宗教领袖、朋友、雇主、教练、家人等写的额外推荐信。

(四)课外活动

一些一流的大学相当重视这一指标,它不仅可以帮助高校考察学生在校外社区活动的参与度、所作贡献、承担的义务,还可以关注学生的特殊才能。在美国,许多高校要求申请者填写在高中期间参加过哪些课外的活动、活动名称、每周花费的时间、担任职位、相关证明等,以衡量学生的适应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五)面试

面试也是评价内容之一。并非每所大学都具备面试条件,有条件的学校也不是将面试作为必要条件,面试与否不会影响申请者被录取的几率。但是大学都鼓励学生参加面试,这样学校和学生能更好地互相了解。面试由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校友们代表学校在当地进行,这一行为可以看作大学向学生推荐自己的一种方式。

在美国的招生计划中有提前招生、常规招生和滚动招生三种。其中提前招生又分为提前决定和提前行动,前者是捆绑式的,学生选择这一方式就意味着一旦被录取,就有义务进入该校,后者是非捆绑式的,申请人即使被录取也可以等其他大学录取结果出来后进行比较,再决定去哪所大学。提前招生要求学生每年11月1日前提交申请,12月中旬公布录取结果。美国数百所大学采用提前招生计划,但更多大学采用常规招生。常规招生于每年11月1日截止申请,3月底或4月初公布录取结果,要求被录取者于5月1日前答复学校并交纳保证金。滚动招生多被竞争性不强的高校采用,早申请早录取,从而吸引学生积极申请。由于申请不久便可知道录取结果,滚动招生对部分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近年来还有少量学校实行“当场录取”,学生带着申请材料到学校,招生人员审查后,学生当场便知道录取结果。

二、英国高校招生制度

英国高校招生制度从总体上看采用的是证书制,实行校外教育证书考试制度。除了剑桥、牛津等一流高校,在同等条件下需加试本校组织的专门考试以及某些特殊学校的招生比较特殊外,一般高校主要依据申请者参加普通教育证书考试的成绩来选拔,而不组织其他的入学考试。

1988年英国推出现行教育大纲,大纲将高等教育之前的学习时间划分为4个阶段:4~7岁、7~11岁、11~14岁、14~16岁。英国中学教育不分初、高中,而是分为16岁前阶段和16岁后阶段。16岁是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年限,在此之后可以继续学习,也可参加工作。大多数学生选择继续学习,学习有两个方向:学术方向和职业方向。如果想进行学术方向的学习,通常还要学习两年,这两年被称为A-Level教育,相当于大学预科教育,大体相当于中国高三到大一阶段的课程(英国本科学制为三年,可能与此有关)。在这期间,学生要根据对自己未来高等教育学习的预期选择课程,并参加与所选课程相应的考试,获得的成绩就是学生的A-Level成绩。

A-Level是英国学生升入大学的主要途径,这一成绩就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成绩。但是A-Level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考试,而是一个测评体系。每门A-Level考试科目包含6次考试,也就是说,每个学生最少在两年内通过18次考试。每年有两个考试时期,一般在圣诞假刚结束和五六月份。如果学生不满意考试成绩还可以要求重审试卷或参加补考。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参加程度更深的考试(AEA Advanced Extension Award),其成绩可以为A-Level成绩加分。

这一体系在科目的划分上与中国高中课程科目相似,主要包括:英国语言和文学、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经济学、现代外语、计算机、法律等,公布的科目名称超过70门。A-Level第一年只要求学生选读四门课,第二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减少其中一门,而专心学习剩下三门。A-Level考试对科目没有强制性要求,但考生须根据自己未来在大学中希望学习的专业进行选择。

除了笔试,A-Level考试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于大规模运用中心评审课程作业(centre-assessed course-work)进行测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布置的或者学生自定的较为真实的作业任务,包括:论文、讲演、实验、调查、野外考察,等等。课程作业的评审由各中心教师负责,按照一定比例纳入该科目的最后成绩。评分政策和标准由全国性的大学入学考试机构统一制定。目前A-Level考试中,中心评审课程作业普遍占总成绩的20%~35%。

综合了学生考试成绩和中心评审课程作业成绩后,每个学生会得到一个最终成绩,成绩标准从高到低由A~E表示。不同的大学对学生A-Level成绩的要求是不同的:(1)精英大学。如,一个学生想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就必须取得全A的成绩,另外还要参加大学自行举行的严格的考试。(2)一般综合大学。一般有两个录取条件,一是要求达到A-Level考试3门主科的2门为B,1门为C;二是要求持有某门必选学科考试成绩。(3)多科技术学院。这种类型的学院录取标准比大学低,一般包括直接与学校联系、个别申请和个别办理三种方式。(4)开放大学。18~70岁的英国公民,不受性别、学历、社会地位和考试成绩的限制,只要有能力接受教育,均可申请,实行“宽进严出”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对中国高校招生工作的启示

中国高考从1977年底恢复至今已历经30余年,这种选拔形式存在诸如考试标准单一,录取标准单一,忽视学生平时成绩、身心素质、各种能力或社会贡献等弊端。为克服这些弊端,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了保送生制度,2001年又开设了高校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客观地说,以上两种制度与英、美两国招生制度多元、自主等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给我国高考带来了活力。但在实践中两者不约而同地遭遇到公平和诚信危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现实国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尽管高考存在种种弊端,但是它与中国的现实国情是相适应的,简单地废除高考可能会出现比现在更严重的弊端,当然这不能作为高考裹足不前的借口。欲保持长久的活力,高考必须在坚持统一的前提下,适度进行多样化改革。英、美高校招生制度历经几百年,已经发展成熟并日臻完善,可以为我国招生制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顾国情生搬硬套。

(一)实行多次考试,防止一考定终身

美国对高中生的评价时间具有机动性和平时化的特点,高校招生以平时成绩为主,SAT和ACT考试也提供多次机会。英国A-Level成绩中20%~35%是平时成绩,这要求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外还要对学科深入思考,另外如果学生对考试成绩不满意,还可以申请补考。这些制度都有效避免了一次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偶然因素,能把真正的优秀生选。

我国现行高考仍坚持一次性评价。之所以高考成为“举国大考”,就是因为每年只有一次,机会太少。如果每年能增加一两次考试,让学生有选择机会,情况就会大大改善,而学生考试压力的减小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根据高校特点,把综合评价列入招生评价体系

美国高校在招生时没有固定的指标体系,而是综合评价,特别注重学生在中学阶段各方面的成绩,评价的范围不仅包括学术性、专业性科目,还包括体育、课外活动、校内外义工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而英国高校要求学生在A-Level学习阶段就已经考虑到未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特点,针对这一特点选择相应科目,有利于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校选拔相应人才。

中国的高校不论是研究型、教学型,还是应用型,对人才的培养类型和层次都有很大差别,仅仅依靠高考成绩选拔新生是不合理的,这样不利于高校的科学发展。目前少数高职高专正在逐步实行自主招生,根据培养特点,重点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紧张、诚信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高考综合评价改革仍需以统考为主,并循序渐进地将成绩之外的其他因素逐步纳入指标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健全的监控机制。

(三)扩大自主招生权,改革自主招生方式

美国高校向来具有办学自,不仅体现在学术的自治上,也体现在招生的自主上,招生标准和运作都由各校招生委员会自主制定和进行。这样的招生方式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招生人员、辅助人员、大范围的中学走访等,这样做也是为了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

我国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为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努力,但是进展相对缓慢,高校真正享有的自非常有限。另外,我国自主招生产生的费用大部分转嫁到学生身上,因为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需要到招生学校参加笔试和面试。随着自主招生范围的扩大,大量考生同时涌进一所高校考试也不太可行,而且家庭困难和偏远农村的考生会失去一次竞争机会。

(四)注重入学机会均等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各阶层与各种族子女受教育情况各不相同,美国高校注意到了这种差距,在录取时不仅仅看学生的分数,还综合考虑学生的表现、在班级中的排名、生活背景和学校情况,争取给没有条件接受良好教育的学生更多的入学机会。

我国也是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差别很大。正在实施的保送生制度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已经遭到公平危机的拷问,因此,高考制度在多样化改革的过程中,也必须时刻凸显公平,尤其要防止因为客观标准的模棱两可所导致的钱、权介入给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公。

(五)评价标准刚柔相济

英国各科的《考试大纲》,制定了详细的各类技能的分级评价指标。例如生物的《教师指引》共计65页,有关评价的内容就占了45页之多,而且评价标准没有理论说教和华丽辞藻,只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指标。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有关表现性评价的统一标准尚未建立,这影响了效度、信度和可比性。

美国高校本科招生综合评价制度没有对学生提出某方面的最低要求。这样不至于使学生过分重视某方面的发展,使学生有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也不至于为了达到某一要求而弄虚作假。在当下,我国高考成绩可以有刚性要求,但是其他方面可以不用最低要求来限制。

高校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选拔人才的根本制度,这会影响到国家的竞争力。我国现行高考制度需要改革,这在各方面已经形成共识。但是改革必须慎重,英、美两国成熟的招生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在基于本国传统和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冯生尧,谢瑶妮.英国高考中的表现性评价:中心评审作业[J].比较教育研究,2006(8).

[2] 郑若玲,陈为峰.美国名校本科招生方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10).

[3] 郑若玲.我们能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借鉴什么[J].东南学术,2007(3).

[4] 夏欣茁.英国高考制度及对中国高考改革的借鉴意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

[5] David Reingold. The College Admission Game[J]. The Journal of College Admission,Summer,2004.

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美英俄日四国 现行高考制度 特点分析

一、美英俄日四国现行高考制度综述

美国的教育由各州和地方负责,虽然没有由国家组织的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但有被美国绝大多数大学认可并要求学生参加、相对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它们是由社会上的考试服务机构负责编制试题和组织。这类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主要有以下两种:(1)学术评估测验(SAT)。SAT是一种学术适应性测验,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我们常说的美国高考主要指SAT。(2)美国高校测验(ACT)。这两种考试从试题内容到科目设置都以能力考查为中心,例如SAT是一种典型的以能力考试为中心的测验。在人员上,考试服务机构汇集了众多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和心理测量与教育测量等学科领域的专家。高考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有利于打破死记硬背的弊端。测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此测验的地位与学术评估测验的地位差不多。如今,SAT和ACT已成为使用最多的考试,一般大学都要求入校新生送审两种考试成绩中的一种。除此之外,学生申请进入大学时还须提供自己高中阶段的成绩单、教师或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推荐信、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等,然后大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美国没有统一的招生机构,高校招生享有高度自,招生的标准、规模及运作完全是由各校招生委员会自主制定,录取工作由大学自己做主,而大学录取新生的依据则是综合考评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高中平时成绩、社会服务活动表现和学校推荐信等。如哈佛招生院长在给潜在的申请者来信时写道:“学业表现包括高中的成绩、SAT或ACT的考分,对录取委员会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其他因素诸如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

英国学制规定小学6年,初中4年,高中2年。1984年英国政府规定,中学生初中毕业后要参加GCSE考试(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从而在英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全国统一的中学会考标准。通过GCSE考试后,标志着中学教育的结束。希望进大学深造的学生继续在高中学习2年,参加A-Level(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考试),它相当于中国的高考。A- level并非是一次单一的考试,而是一个测评体系。每门A-Level考试科目含有6次考试(不包括补考在内),所以学生要在2年内通过18次考试。每年2个考试时期,一般是定在每年圣诞假期结束后和5月末6月份暑假之前。如果学生对成绩不满意,可以要求重审试卷或者参加补考。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参加AEA考试(Advanced Extension Award,进阶级考试),其成绩可以为高考成绩加分。A-Level的成绩并不完全由笔试的结果决定,学生还要根据指定的题目每科提交1篇论文,论文在最后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目前所占的比重是30%。只有在A-Level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才能被一流大学录取。但是A-Level的成绩并不是决定录取的唯一标准,录取标准的确定等权力掌握在高校手中,高校充分享有录取新生的自。

俄罗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至上世纪末,高考基本上是由各高校自行命题,自行组织考试,自主招生。这种制度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经常产生舞弊行为。仅2001年在莫斯科就有42名大学教师因收受贿赂而被和指控,而自主招生引起一定程度上的评价标准混乱不利于教育质量保障。于是俄罗斯在2001年颁布了《关于试行国家统一考试的决定》,它标志着俄罗斯的高考改革方向由高校自主考试走向统一命题。2005年,俄罗斯所有联邦主体都参加了全国统一考试试点工作,但是各联邦主体有权进行一些选择,包括考试科目的选择,以及是否要求主体内所有考生必须参加统一考试。俄罗斯高校全国统一入学考试中,通常有5门考试科目,必考的是数学和俄罗斯文学,其余的考试科目则依据所报考大学的专业来定。在获得考试成绩后,考生邮寄成绩表给5所或更多数量的学校,而学校则依据成绩表来发出是否录取的回执,使考生与学校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日本于1979年开始实行由两次考试组成的高考制度:第一次为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第二次为各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第一次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学力为主,科目设置为6科31门,考试范围是高中阶段的全部知识,不设必考科目,允许学生按个人能力和所报考高校的规定任意选考1科或几科和1科若干门中的1门(日本多数高校要求考生提供5科成绩)。第一次考试在结束10天后公布结果,考生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决定第二次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第二次考试由各大学自行组织,时间为每年的2月和3月。考试形式也由各大学自行决定,有笔试、面试、小论文写作、实际操作等诸多形式。除了两次考试以外,日本目前也在部分大学实行推荐入学制度。具体做法是大学留出部分招生名额来招收中学校长推荐的优秀学生,被推荐的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但可以免去第二次考试。录取则是由大学在综合两次考试结果的基础上自行决定。

二、四国高考制度的特点分析

1.考试制度由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

上述四国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相对应的学制也各不相同,但是这些国家在进行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时均采取了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招生的模式。可见,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是当今世界高考改革的趋势。统一考试更能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可比性强,而且具有规模效益,节省人力、财力、物力,但它往往不能顾及有差异的个性化要求,而高校自主考试正好弥补了统一考试的缺陷,更能体现高校要求的差异性、考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等,但是它也有许多缺点,保障机制不健全的自主招生会成为腐败和舞弊的温床。所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些国家的选择。我国向来是全国统一招生由国家划定分数线,然后统一分批录取,高校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目前,这种僵化的模式已经开始打破,2006年夏季高考,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以自主招生,即面试选拔的方式录取综合素质各方面比较优秀的考生,考生的高考成绩不再作为录取的硬性标准,只作为重要参考。此举激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受到舆论广泛关注,也标志着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考试本身日渐完善

各国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在考试内容和增加考试机会等方面都日渐完善。在考试内容方面,各国在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潜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查。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无论是试题内容还是科目设置都以能力考查为中心,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俄罗斯考试一般题量不大旦时间充裕,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不像我国题量大时间少,学生快速作答,对善于深入思考的学生不利。而在增加考试机会方面,国外多采取在一年之中多次举行同等地位的考试,考生可自由选择参加。在美国,SAT每年考7次,并且从高二就可以参加,而录取时则以最好的成绩为依据。美国的教育家认为,最高的分数是学生的真实能力。另外如日本将各大学单独进行的考试分为两次,也就是把大学的招生名额也分为两部分,如果学生参加第一次单独考试失败,仍可挑战第二次单独考试。这样做有效避免了“一考定终生”所带来的巨大的考试压力和无数意外的遗憾,使对考生的衡量更加客观和公正,减轻了学生升学考试竞争的压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我国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性质,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出现了异化,一味追求升学率,中学教育由“教导通识,培养人才”变为“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教育模式。近年来,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我国在考试制度上也作了一些调整,如增加考试次数,为考生提供更多的考试机会,自2000年开始在部分省市增加了春季高考,取消了对参考人员的年龄限制,打破了传统的“3+2”考试模式,推出了“3+x”、“3+综合”模式,极大地推动了高考形式的改革。但考试中存在的弊端并没有根除,以分数为本,选拔优秀考生而不是优秀学生的考试制度并没有得以改变。

3.录取标准科学化

上述四国都不再以一次高考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唯一标准,而是综合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中学平时成绩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全面考查,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美国,大学录取新生的依据是综合考评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高中平时成绩、社会服务活动表现和学校推荐信等。为了避免“分数至上”,各国都采取多种方式录取学生。如日本通过三种方式录取学生:(1)综合化选拔式。根据国家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成绩、各高校自考成绩和考生高中情况调查表三结合的方式来选拔。(2)推荐入学式。近1/3的大学生通过推荐的方式被录取。(3)实行“AO入试制度”,即学生和大学进行双向选择。在评价方面,四国都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过渡。美国十分注重学生历年特别是高中的学业成绩,尤其注重成绩有无上升的趋势。而我国现行招生录取制度则依然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分数至上”主义十分严重,因而不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进行高考改革,并且在很多方面已取得了成绩,但在一些根本性的方面做得还不够。当然,任何国家高考制度的形成与运作,与该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不顾国情盲目照搬不利于我国高考制度的健康发展。立足于国情,积极学习和吸收外国宝贵经验才是构建合理高考制度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宋海龙.国外高考制度改革趋势及启示[J].中国社会导刊,2007.

[2]方勇.日本高考制度及其改革[J].新闻周刊,2004.6.28.

[3]王竞晔,孙玉丽.俄罗斯高考制度改革与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4]夏欣茁.英国高考制度及对中国高考改革的借鉴意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

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自主招生 问题 对策

一、自主招生简介

自主招生即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生,其改革试点于2003年正式启动,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经过十年的发展,自主招生已成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高校招生多元录取的重要方式之一。自主招生是正常高考招生的一个辅助手段,并非学校另外招生,也非成人教育或者自考的招生,而是考生经过“申请材料审核、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和参加统一高考”三关后,享受学校优惠录取政策的一种选拔方式。自主招生具体指部分高校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通过高校自主选拔考试,选拔出具有一定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毕业生。[1]

二、自主招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招生程序透明度不高

具体来说,高校自主招生一般要求考生在某些方面具备突出的能力和特长。例如,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以及学科竞赛获奖等。自主招生的程序:第一关是申请材料审核。高校会对自主招生材料进行审核,在众多的申请者中选取部分考生进行测试。对于考生来说,其要按照高校要求,将申请的材料准备齐全。除了申请表之外,申请材料还可以包括获奖证书复印件、个人陈述、其他申请资料等。获奖证书可以是考生在高中阶段获得的各种奖励证书。另外,考生还可以准备1至2封推荐信,内容包括推荐人的姓名、与申请者的关系、推荐人联系方式,以及对申请者的评价等。

第二关是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各高校一般会单独或联合组织自主招生测试。自主招生测试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都不同于高考,试题灵活,涉及面广,主要看考生平时的积累。

第三关是统一高考。考生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后,高校会同考生签订协议,考生要参加统一高考,一志愿报考该校,高考分数在该校提档线下20分即可被录取。特别优秀的考生经批准后,还可享受更优惠的政策。

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自主招生招收对象做了具体规定:招收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试点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计划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纳入本校年度招生计划中。针对自主招生的出台来说,它是为了满足一些拥有特殊才能的“偏才”、“怪才”而提供的一个才能施展平台,进一步为国家及事业单位培养技术人才。现在的高校招生都必须经过国家的考核、审核、面试,以及审批等重重选拔环节,之后通过了考核的才能获得自主招生的资格。这一切流程的前提是入选的考生在参加了国家的统考之后,成绩要达到该区录取分数线之后才能被录取。为了给更多人才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国家采取一系列的录取方式。据有关人士介绍,文艺、体育特长生都享有降分录取的权利,使分数不再是唯一的录取标准。高校对报名考生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考生名单将在高校招生网站上公布。接下来就是高校组织笔试和面试,各个高校笔试的科目不同,笔试和面试成绩的比重也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招生多侧重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是考生平时的积累,不是短时间内的针对性突击准备。[3]

2009年3月,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会同高教所,联合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四地教科院所,共同针对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等市的40所高中的722名教师、348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在公开、公平和公正上“部分做到”、“完全做到”的教师分别为58.9%和13.2%,学生分别为46.6%和14.2%。在264名参加过高校自主招生的高三学生中,认为自主招生政策与方案“部分透明”和“透明”的分别为48.5%、35.6%,还有15.9%的人认为“不透明”。座谈中,校长、教师普遍反映有自主招生的高校基本能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做到“条件明确化、程序规范化、招生办法公开化、录取结果公示化”,但对于高校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测试到最后确定预录取名单的这一过程,则认为受人为因素干扰比较大,有可能产生不公正。

(二)自主招生中的平等权利问题

高校自主招生自试点以来,频频遭遇“水土不服”。在一些地方,自主招生名额成了众人争抢的对象,有权有钱者得之;有些自主招生则变相加重了学生负担,除了繁重的高考复习之外,参加自主招生测试的学生还要紧张地准备自主招生复习,家长们还要为此支付报名费、自主招生辅导费、书籍费、试卷费、资料费,等等,同自主招生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因为教育行政化根深蒂固,教育领域“官味十足”。在许多人眼中,权力、关系、熟人往往比法律和规则更“靠谱”,所以要保证自主招生不变味,着实不易。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的农村考生人数远低于城市考生。2010年,在北京大学颁布的自主招生新政“校长推荐制”学校名单中,没有一所高中在农村地区。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制度下,常常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国家教育本应该向农村地区倾斜,但自主招生制度所带来的政策不公而越来越多,教育水平的城乡差距扩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如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其教育水平应该说是很高的,对于该区的考生来说,他们如果想在其他地区就读,录取分数应该是偏高,但恰恰相反,其录取分数反而偏低,不仅录取的分数偏低,而且实际的分数与当地考生对比来说也偏低,因为考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自主招生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公开、公正,不同区域的考生在自主招生中应当享受平等的权利,这也是自主招生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4]

(三)自主招生政策不够完善

自主招生政策是为在高考竞争中难以顺利通过但是本身又具有十分显著特长的考生,以及综合素质特别高的考生而设定的,政策的出台本意是很好的,是为了满足更多有特定才能的人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教育部等五部委明确规定:在2014年取消奥赛生保送资格。但是,近期多所名校出炉的2014年自主招生方案显示:全国奥赛获奖有机会降至一本线上清华、省级奥赛获奖凭一本分数进入西安交大等。2013年12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加强考务和录取过程管理,强化信息公开和监督检查。教育部将对试点高校严格执行动态管理和准入退出机制,凡是政策执行不严格、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的,一律停止试点资格,并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责任。

当前,部分学校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招收符合自己学校利益的学生,那些往往所谓的偏才、怪才被拒之门外。[5]高校自主招生中还存在组织时间紧张的问题。高校自主招生的申请和审批过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组织实施选拔方案往往有时间紧张仓促的感觉。自主招生计划名额审批等因素的不确定性,通常会延迟招生时间。另外,因为自主招生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高校每年的政策和办法都有变化,有时甚至会有很大变化,使得高校和需要推荐学生并提供材料的中学的工作复杂化。

三、对策

针对上述自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积极出台《考试法》,对高校自主招生作出明确规定,在笔试、面试和最终确定预录取名单等环节上进一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和公开化,选拔与培养并举。在近年来的自主招生中,涌现了不少有特长、有潜力又有个性的优秀学生。对于这些所谓的“怪才”、“偏才”,若在其入校后仅按部就班地按照原有的统一模式进行培养,必然不利于发挥这些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也势必弱化自主招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作用。因此高校有必要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管理制度进行适当改革,使招收到的优秀学生能更地好成长。处理好在自主招生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考生都能够公平地享有这个机会,更加需要政府的监管、社会的引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夏静.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问题和出路[J].考试与招生,2010(2):57-59.

[2]万永生.高考加分政策的现状及思考[J].教育与管理,2009(04):75.

[3]秦前红,徐亦鹏.配额与平等――评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J].法学评论,2010(03).

[4]宗俊峰,王燕.关于自主招生政策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5(5).

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范文第5篇

你们好!

我叫XXX,是参加贵校自主招生的考生XXX同学的XX教师。我在本校从教已XX年,曾带过XX届高三毕业生,教过众多考上XX大学、XX大学等名校的学生。现在借今年自主招生的机会,我向你们郑重推荐一名具有艺术特长、品学兼优的学生——XXX同学。

XXX同学是我最早认识的几个文科特招班的学生之一,作为XX课代表,平时与我自然接触较多,从高一到现在,她不仅收发作业及时、负责,工作积极主动,一丝不苟,还经常向我反馈教学情况,成了我工作中名符其实的好助手。记不清谁说过:把简单的事情做的尽善尽美,就是不简单。我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课代表最贴切。

她学习勤奋,属于“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那种学生,自律性很好。而且好看书、听课、完成作业善于思考,见别人未曾见,给人意外的惊喜。譬如:在高二上学期学选修二时,她就发现 “XX”中介绍XXX的一段话中“18XX年”有误,因为XXX出生于XXXX年,他不可能未出生就大学毕业。经她一说,我也为堂堂的人教社出现这样的印校错误感到震惊。之后她还查阅了网络资料,是“18XX”误印为“18XX”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虽然她的学习成绩不是很优异,但她治学严谨,求真求是,勤于思考,不因是教育权威部门编写的书就轻信,具有优良的学习秉性。我相信,以此优秀品质为基础,将来她一定会有所作为。

其实,让我全面认识XX同学的不是XX考试成绩优异,而是XX年元旦迎新晚会上她一曲《XX》令我听的如痴如醉,那种悲怆悲壮夹杂着悲悯的倾诉方式,流淌于她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善良本性,当然会感染人,令人难以释怀遗忘。后来听说她二胡过了X级,为此吃过不少苦,让我心里为她骄傲,还生出些许敬意。

总之,纵观XX同学高中学习阶段的表现,她不愧为是一个纯朴善良、勤于思考、学业精进、素质全面的优秀学生。以上所言,可能挂一漏万,还望海涵。作为她的老师、我衷心祝愿她能把握机遇,争取为校争光,打牢服务社会、造福于民的基础,同时,我也热切期望你们看了我的推荐信,给她一个参与选拔的机会,实现她到心仪已久的学校深造的美好愿望。

推荐人:文秘站

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范文第6篇

2009这一年,来自民间的、官方的、高校的,大大小小的涉及高考的改革方案络绎不绝,各方都在为高考改革建言献策。综合比较不同版本的方案,改革的核心似乎都指向一点: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实行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

遗憾的是,这一年,尽管高考改革的热度不断升温,来自不同方面的政策与声音不断涌现,但是依然延续过去的路数,并缺少亮点。

民间方案:

有理念,可操作性不强

民间对高考的议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不满意者,把现行的高考制度批得体无完肤,甚至强烈呼吁取消高考,取消教育部;也有不满意却认可现实者,认为按照中国现阶段国情,高考制度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各方对高考改革的建议多,却无整体方案。

2009年6月,继2007年给出一个初步的高考改革方案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了一个更详尽的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这个民间方案有两个宗旨,一要“以学生为本”,二要促进教育公平。

与其他民间高考改革建议不同,这套方案的设计者希望突出可操作性,但实际上,方案依然过于理想化:它希望打破现有的高考利益集团的平衡,而这个平衡却不是教育部门一家可以决定的。

比如,民间方案明确提出降低英语分数的权重,提高对母语的要求。但它的执行难度相当大。一位曾经参加过某省自主命题的老师说,有一年,教育考试部门曾经有过降低英语权重的想法,并拿出方案讨论,最后因反对声音太大,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靠英语吃饭的人太多了,谁愿意丢掉这个大饭碗呢?

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是这套方案的重心。方案提出,要实行多轨道、分层次的统一考试,将高考科目分为多种组合,包括普通文科、理科、工程技术类、生物医学类等,每科考试内容区分不同难度,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别、层次的考试。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可分别采用不同的考试科目。

方案忽略了一个客观事实:人往高处走。无论是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进最好的学校学习,他们不会仅仅把自己定位在普通本科院校,或者说,把自己定位为工程技术类就不考理科或者生物医学方向。他们都希望有更多的选择。按照这个方案,学生的考试成本会大大增加。

方案也提出院校录取方式的多元化,设计了“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统一学科知识考试+集中录取”模式、自主考试等不同模式。不同层次的院校可采取不同的录取模式,放大了高校的选拔录取权。

这个主意不算新。在2008年年底,浙江省提出自己的新课改高考方案中,就有类似的制度设计:对报考一本、二本和专科院校的学生,在三门主科相同的背景下,设置不同的附加科目的选择方案。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带着一个团队,从宪法的角度去考虑大学招生制度。他认为,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广义上国家的任何公权力机构不得对公民给予没有正当理由的区别对待。但是现行的招生指标体系违反了宪法平等的原则。最简单的事实是,各个高校在决定各省的生源比例时,都在为照顾本地考生提出一个可以接受的站得住的理由。

“中国各地的高校招生都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囚徒困境’。”张千帆说。他认为,在普遍歧视、人人自危的现实环境下,任何放弃自我保护、实行地域平等的省市显然都是“傻瓜”。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部属院校,除了没有太多人关心的民办大学之外,每一所高校的招生方案都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翻本。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徐显明曾经试图改变这一状况,并在2006年提出“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学”这样响亮的口号,建议根据各地人口的多少来配置高校在各地的生源数量,但是当年,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的招生数量也只是略有减少。

在张千帆看来,招生体制改革需要中央出手。这听起来有些不“与时俱进”:就高考而言,中央逐渐放权给地方,自主命题的省份越来越多,高校自己确定每年的招生人数。中央所做的,主要是确定当年全国的招生人数并进行总量控制。

依然是民间高考方案的理想状态:让更有力的部门来打破已经形成的高考利益平衡。当高考已经集中了太多的关注,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在年终总结时,都把高考当作自己的一项政绩的时候,一旦这种平衡要被打破,被损害的利益群体,比如说,减少北京、上海这些高教资源集中的城市的招生名额,当地如何安抚利益受损的本地考生?

官方方案:保守地前行

2004年,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四省区率先开始高考新课改实验。2007年,四省区执行了新课改后的高考改革方案,2009年底,北京、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也相继公布自己的方案,至此,全国有15个省市区公布了新课改后的高考改革方案。

纵观这些实行新课改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其宗旨与民间改革方案基本一致:改变一考定终身,实行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

2007年,广东、海南等4个省区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奠定了以后改革方案的基础。在这一年,从科目设计而言,宁夏的科目设置是“3+小综合”,山东是“3+X+1”,海南是“3+3+基础会考”;宁夏、广东和海南都把综合素质评价列入参考行列。海南则规定,基础会考的成绩有10%计入总分。

这个基础会考,在以后各省市区的方案中基本都被称为学业水平测试。在2008年江苏的方案中,学业水平测试均按等级划分,分ABCD 4个等级。4门必修科目必须达到C级以上才能参加高考,两门选修科目必须达到B级以上才能报考本科。

这套方案在江苏引起轩然大波。据媒体报道,从江苏省来说,2008年参加高考人数为50.8万人,一本招生人数4.1万名,二本6万多人。全省达到二本要求的2B资格考生共有183594人,占总考生人数的36%,也就是说,64%的考生因为在选测科目中失利,直接被拦在了二本之外。

在进入录取阶段,新方案就遇到了麻烦。录取进行到一半时,江苏省教育厅紧急修改录取方案,规定1A、1C的考生只要进入投档线就可以投档,只要总分达到了学校最低录取线,学校必须无条件录取。为了解决一部分A、C型考生,教育部紧急追加了近5000个录取名额,才解决了改革带来的问题。

随后,实行新课改的各地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时,都吸取了江苏的教训,对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进行不同的规定,一般都是分级以后,达到一定级别就可以报考相应的高校,而不是像江苏那样复杂的计算。

各地在小心翼翼地进行着高考改革的创新:2008年,福建在提出下一年的改革方案时,把省属“211高校”也纳入自主招生的试点范围。高职高专则也在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招生。这一年浙江的方案则把一本、二本和专科的录取标准进行区分,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主课及综合素质评价都是一样的之外,一本和二本都要求考文综或理综,专科则是技术类,一本还增加了一个自选科目。

纵观2009年五省市新公布的方案,基本是前三年10省市区方案经验的累积和延续,并无创新之处――所有的科目设置都是一种类型:“3+文综或理综+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而最能体现多元化评价方式改革的综合素质评价部分,各省基本都采用了相同的做法:不记分,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黑龙江省对重点高校有放权,允许他们在高考基础上,以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的自主考试做参考,自主招生的学校可自行规定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陕西的做法是高校可以对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有自己的要求,但是在招生中必须说明。黑龙江、北京和湖南则都对高职招生进行改革。湖南效仿福建的做法,把自主招生的范围,从部属高校扩展到省属“211高校”。此外,湖南今年实行平行志愿。

有人评价,高考改革并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上述改革的所谓“三位一体”录取,仍是将原来的高考科目拆分与重组,但集中录取制并没有变,学生与高中仍以分数为最高奋斗目标。

高校方案:基本与农村考生无关

高校能在高考改革中有作为的余地不大。实际上,现在对高考改革有发言权的,主要还是76所拥有自主招生特权的一本院校。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80所,教育部又新增了云南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和苏州大学4所大学的特权。

这个“特权”涉及的群体不大,按照规定,自主招生的比例不应该超过高校每年本科招生人数的5%。这个改革如同官方和民间的改革方案一样,也是在给多元化人才选拔模式探路。

2009年年底,这个探索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各出奇招延揽人才,名校对尖子学生的争夺提前开始了。

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北京大学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北大的校长推荐制每到一个阶段,都会引来舆论的关注,公众要看看这个实名推荐到底推荐了什么人?名单结果出来后,引来一声叹息:中学校长们小心翼翼,学习成绩依然是最重要的衡量标杆,最后仍然以推优为主。

有统计说,随着自主招生高校不断增多,自主招生名额在各高校招生计划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跨入大学门槛的考生也在6年间翻了6番。

全国有近2000所高校。自主招生所占的名额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制度从执行之初,倾向性就很明显:这个政策基本与农村学校无缘,与农村考生无缘。

从2003年教育部决定在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开始,各个高校谨慎地选择参与自主招生的中学。最保险的,当然莫过于直接选择那些一直是生源大户的高中,而这些中学在各地基本都是城市的重点中学。当年,中国政法大学要求,选拔对象必须出自省级以上重点中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把范围缩得更小,指定了若干所中学。实际上,为了慎重起见,当年几乎所有的试点高校在生源上都是一种选择――由指定的重点高中推荐。

2006年这种推荐到达“极致”:复旦大学的举动被称为创高校自主招生的“破冰之旅”,符合条件的上海学生可以自行报名,只要通过专家组的面试,就可以成为复旦的学生,尽管他们必须参加高考,但是成绩对他们的录取没有影响。

这一年的结果是,复旦大学录取的298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上海各重点高中,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而同样进行自主招生的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的300名幸运儿中,无一人不是重点高中学生。

为了彰显公平,很多学校都纷纷表示,中学生还可以选择自我推荐或者老师推荐的途径。问题是,这个看似公平的政策对农村学生却毫无意义:这套在城市里尚显时髦的推荐制,农村地区如何学得来呢?就算老师推荐,重点高校会认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没有名气的老师的推荐信吗?自主招生也是要算经济成本的。在推荐信之外,入选的学生还要到各地去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要准备路费、食宿费。对农村学生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位资深教育记者感慨:这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付出的成本。

几位在教育界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表示:2009年高考方案这么多,却让人失望,大家不过是在重复过去的老话题。他们希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尽快出台,能从国家层面给高考改革更多的制度支持,早日让有才者通过各种渠道彰显才能,让高考不再成为百姓的负担。

评论

高考改革为何总走回头路

新年前夕,2010年广东高考报名工作结束。尽管还未举行,但这次高考注定要在高考史上留下一笔:2010年,广东将实行新的高考方案。实行了11年的X科考试,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了广东的师生,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一变化,更无从知晓这意味着什么。但只要翻翻高考恢复32年来的改革历程,就会明白,广东这次调整高考科目,实质上是宣告了被教育界寄予厚望的“3+X”科目设置改革的终结,高考基本上又回到了文理科各考6门的“大文大理”时代。

当然,教育部门不会作出这样的宣告,甚至还会否认这一结论,称现在的高考还是“3+X”模式。现在各地普遍实行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高考模式的确还挂着“3+X”的外衣,但其实质早已背离了“3+X”科目设置改革的宗旨。

1999年2月,教育部推出“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当年先在广东试行,之后试点范围逐步扩大,2002年起在全国普遍实行。本着“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三项原则而推进的这项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X”科目。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这样解释“X”科目:“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

有人评价,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高校和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但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省份都选择了“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所谓综合,不过只是3门课程的拼盘而已。

只有广东和河南采用过改革设计者最推崇的“3+大综合+1”的方案,但河南只实行了3年便改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据媒体当时的报道说,虽然教育部门和教师都认为“大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生偏科,但客观上加重了学生负担,9门课程都要考,各科老师都想方设法挤占学生的时间。

此后,改革先锋广东一直孤独地扛着“3+X”的大旗,但2007年,该省也最终放弃了“大综合”,改为“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随着2009年高考的结束,在一片批评声中,被认为最能突出个性的“X”科走到了终点。

现在35岁以上参加过高考的人可能都还记得当年的高考科目,文科考6门,理科考7门,除了文理科都必考的数学、语文、外语和政治外,文科还要考历史和地理,理科要考物理、化学和生物。这一模式从1977年恢复高考一直沿用到1992年。如今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和这一模式貌似不同,但对于考生而言并无太大区别,文科综合是历史、地理和政治共用一份试卷,理科综合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共用一份试卷。

至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考科目改来改去,又回到了老路上。

其实,高考恢复32年来,高考改革没少走这样的回头路。2007年,在纪念高考恢复30周年的时候,众多媒体和一些研究者曾经对此做过梳理。

比如,肩负着“打破一考定终身”使命的春季高考,2000年开始在北京和安徽试点时,曾经备受关注和期待,可走过10个年头之后,春季高考已经无声无息。当年参与试点的省份,只有上海还在坚守。前不久,上海媒体报道说,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招生计划数为580名,比2009年又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再创新低。而2009年春季高考,考生实际报到率只有 22.22%。

标准分制度,也是在广东率先实行。在当时的国家教委极力推广下,全国有不少省份也逐渐采用了这一制度。但由于换算复杂,家长和考生意见较大,这些省份又陆续改回了原始分。2007年,先行者广东也走了回头路,改回原始分。目前,全国只有海南一省还在使用标准分制度。

高考英语增加听力测试也是1999年发起的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中学英语教学重视听说能力培养。广东也是最先试点,2003年在全国普及,但因为听力测试实施过程中事故频出,所以2005年起出现了部分省区取消或淡化高考英语听力的现象。

这种从终点又绕回原点的改革还有保送生制度、广西的二次高考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在回顾高考恢复后的改革进程时曾总结道:和技术相关的改革,大部分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而制度性的改革往往历经反复,走的是比较曲折的路。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高考改革时不时要射出回头箭,难免伤及自身。

江苏被认为是高考改革最频繁的省份之一,从该省考出来的江江和刘璐都戏称自己是拿来做实验的“小白鼠”,并认为高考套路的变化影响了自己的高考成绩。

而处于高考这座独木桥两端的中学和大学对于高考改革也是怨声载道。譬如,在“3+X”改革前,有段时间高考科目设置是“3+2”模式,文科不再考地理,理科不再考生物。在指挥棒的引导下,中学自然把地理生物打入冷宫,这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只能赋闲。“3+X”实施后,很多中学一时间难觅教师,又急慌慌去师范院校对口专业找人。而生物在高考中的缺席则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物系的招生和生命科学的持久发展,以至于1996年8月,7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呼吁务必重视生命科学,提出“必须立即恢复理科高考中生物学应有的地位”。

高考改革为何如此曲折反复?2007年,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的中青特刊曾经刊文分析说:掌握话语权的精英阶层和由民间呼声构成的大众力量都在推动高考改革的试验,但“‘呼声’常常只代表某一个利益阶层的愿望,它不太可能有完整的系统性考虑,在‘呼声’推动下的改革,比较容易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决策偶然,上马仓促,轰轰烈烈推出,撑不了几年,悄无声息结束”。

2009年,要求改革高考的呼声仍不绝于耳,各种版本的民间改革方案也纷纷出笼,据说,正在起草的《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看来,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又将启程,在此,有必要提醒改革的设计者和决策者,好好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不要反复折腾。比如,现在全社会都在讨论“高中是否应该取消文理分科”,事实上,在推行“3+大综合+1”高考模式的时候,广东和河南都取消了文理分科,但最终没能成功。个中原因,社会大众可以不探寻,但改革者必须深究。

正如中国青年报2007年的报道所指出的:“对国家和考生来说,需要的是思路清晰、目标和路径对位的改革,而不是为了改而改。”(李丽萍)

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范文第7篇

1.层次多样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校招生制度,也没有专门的部级高校招生管理机构,高校享有招生自,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招生计划和录取方式。美国约有4 000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招生制度和录取方式各不相同:研究性大学会提出若干学术和非学术的要求,需要完整的申请材料和额外申请材料;四年制普通大学实行最低限度筛选的宽进严出的开放入学政策,报考学生只要满足学校的招生要求,基本可以被录取;社区学院采取的是开放式入学,只要获得高中文凭的学生均有机会被录取。

2.录取标准比较全面

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与中国大学有很大不同:中国大学一考定终身;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比较全面,侧重学生的发展潜力、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笔者在印第安纳州学习期间,经过与中学校长、辅导员及学生的广泛交流,了解到美国高校录取一般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先修课程(AP)成绩,AP是美国大学理事会在高中开设的大学课程,能全面反映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能力,受到大学录取委员会重视;

二是学术性测试SAT成绩,能反映学生超出一般课业水平的学术能力;

三是高中成绩及GPA,要考虑高中学生的选课质量,特别是英语、数学、社会、科学的成绩,要看高中三年的平均分(GPA),还要看高中三年的排名情况;

四是学生的自荐信,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智力和个人特性;

五是学校推荐信,考查校长、辅导员或教师对学生态度、能力、角色定位等方面的评价;

六是社会实践,寻找能证明学生社会责任心、领导才能的信息,希望了解学生动力、领导力、勤奋、公正及热情等方面的特点;

七是体艺特长,考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否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热爱生活等;

八是面试,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

3.录取标准因校而异

美国大学挑选学生都有各自的侧重。笔者先后考察了印第安纳州和芝加哥的五所大学,查阅了美国知名大学的网站,了解到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比较关注学生的AP成绩和高中选修课程及学生综合能力;圣母大学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人学术能力及个人课外成就;像加州大学等世界名校比较关注学生的SAT、ACT或GPA,中学修习的课程及班级排名。

二、美国大学录取的价值取向

1.标准多样

没有统一的高考,多样化是美国大学录取的主要特点。美国的SAT和ACT不拘泥于学生在中学所学的课程,考试形式灵活、内容多样,SAT每年考7次,ACT每年考5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时间,并且“招考”分离。由于高校录取的多样化直接决定高中毕业要求的多样化,许多学校推出合格毕业计划、推荐毕业计划和杰出毕业计划。

2.评价全面

全面性是美国大学录取最主要的价值取向。美国大学把高中成绩、工作经验和课外活动、AP成绩、教师推荐信和学生写作水平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标准,评价标准全面。因此大学对高中的要求是“全人”培养,除学习书本知识外,还要注重实践技能、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关注兴趣

关注对学科的认识,即对学科的兴趣是美国大学录取时的重要特征。美国大学录取学生时必须要有教师推荐信和学生自荐材料。教师推荐信和学生自荐信要充分展示高中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学术能力和对大学及专业的认识。像加州理工大学甚至需要学生提供三篇文章,一篇为学术兴趣的发展,一篇展现人格,一篇则要“写点有趣的事”。这个特点使笔者很受启发。

(1)为什么美国学校不提课业负担?事实上美国学生的上课时间和作业也很多,但美国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高中学校的辅导员和职业生涯规划课让高中生有了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3)美国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能培养出众多创新人才?学生从初中起就有了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毕业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大学,对学科有了全面认识,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反思中国的大学录取,学生一般根据高考成绩选择学校,大部分学生对专业没有认识,不感兴趣,就更谈不上创新了。

三、美国大学录取与高中课程的互动关系

1.录取标准的全面性和高中课程的完整性

美国大学录取标准的共同特点是录取标准比较全面,除SAT、GPA、AP成绩外,需教师推荐信和学生自荐信,需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美国高中课程开设的结构基本相同,主要是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指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数学、英语、科学、社会四大类,使学生掌握必要而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为终身发展和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基础。选修课则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内容五花八门,比例各不相同。大多数学校选修课占30%左右,既有学术性课程,又有大量职业性、生活性课程。以北中心高中为例,学校为学生提供的选修课程非常繁多,共有70多门,按系部分别开设。

2.大学的层次性和高中课程的选择性

前文提到,美国高校有研究性大学、四年制普通大学及社区学院,不同层次的高校对学生高中选修课程有不同的要求。如美国高中按照学生能力、水平和升学要求不同,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必修课,各门必修课都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学分,分层次使用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学生可以在基础水平、一般水平和高级水平三个层次中自由选择。在必修课中难度等级最高的是AP,由于AP成绩与大学学业成功之间的高相关性,研究性大学十分看重AP成绩,从2000年以来AP成绩一直受大学录取委员会重视,在录取参考指标中连续十年排名第一。

以北中心高中为例,因为学生基础的差异、兴趣的不同,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程的英语课也没有采用统一进度的课程计划,而是给学生设置了三个维度的选择机会。第一维度,学校开设从“英语9”到“英语12”的阶梯式的英语基础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分层次选择修习,但需坚持“STEP BY STEP”(一步一步前进)的原则。如果学业不佳,学生也可以重复修习,只是必须在12年级前通过州里组织的“英语10测验”。第二维度,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开设文学、文化、写作等方面的课程,满足学生的深入学习。第三维度,学校还开设大学认可的英语先修课程,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挑战学习。因而,同样是8学分的英语,不同学生所修习的并不完全相同。

3.大学的专业方向与高中课程的相关性

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时十分注重学生的自荐信和教师推荐信,信上说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术能力、修习课程、兴趣爱好等,为大学录取学生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美国的高中在每门必修课下都开设了不同名目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及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如科学分为数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学等,学生只需在每一类课程中选择一门或几门,不需要全部选择。笔者在考察期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位高中生这样说:“我的目标是进入研究性大学医学预科学习,辅导员和我进行了多次交流,明确了哪所大学是我的最佳目标,我们还一起挑选了几门课程,我们的目标是,选修那些既能发挥我特长,又能帮助我实现职业理想的课程。”

四、美国大学录取标准及高中课程设置的启示

高考是我国高校录取的唯一标准,一位优秀的学生高中三年成绩再优秀,综合素质再突出,假如在高考中发挥失常,优秀大学将会与他失之交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很难进行下去。美国大学多样化录取标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1.要完善多样化录取标准

目前浙江省在试行的三位一体招生改革中迈出了很大一步,但还没有脱离高考的指挥棒,建议改成“学生学业水平成绩+高校自主测试+高校面试”三个部分组成。

2.改革自选模块考试模式

自选模块设计理念非常好,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高校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但目前浙江省高中在实施过程中已基本走样,从“什么感兴趣学什么”变成了“什么能得分上什么”的局面,失去自选模块设计的意义。建议可参照美国AP课程模式,每年安排几次考试由学生选考,考试成绩合格以上作为重点大学录取的必要条件,不计入总分,考试科目与大学录取专业适度挂钩。

一是采取社会化报名方式,由学生直接到教育考试院报名,报名确认地点改成以县为单位;二是尝试只公布本科线,不公布一批线,减少社会及媒体关注度;三是完善高校自主招生、三位一体、录取特长生等多种录取方法,规范和有效控制加分,使高考不再成为独木桥。

4.逐步在高中推行辅导员制度

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发现、强化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合理选课,帮助学生了解大学专业内涵及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建议在高中合理配套教育资源,逐步推行辅导员制度,保证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5.倡导大学录取专业和高中选修课程挂钩

现在大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和专业脱钩。据浙江省教育厅初步统计,学生进入高校后有60%的学生有转专业的想法,有70%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因此在高中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十分重要,学校要大量开设学科拓展课程,增加高中教育的选择性;另外,要在大学招生时根据专业的11个大类对高中修习选修课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对大学专业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范文第8篇

美国竞争性高校本科招生历来注重对申请者的全面考察,在招生录取决定中的考量因素甚是多样(大学预备课程成绩、修读课程强度、SAT/ACT考试分数、写作、推荐信等)。除了共识性的考量因素外,有些高校也会自主探索一些校本化的测量手段,比如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的非认知评价测验―彩虹项目(Rainbow Project)和“万花筒项目”(Kaleidoscope Project)、戈切尔学院(Goucher College)的2分钟视频展示。近年来,随着慕课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慕课表现已经开始进入高校招生办人员、高中生以及升学咨询师等招生利益相关者的视野。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成为诸多高校中的先行者,其2012级蒙古学生Battushig Myanganbayar和印度学生Amol Bhave即因为在该校慕课《电路与经济》(Circuits and Electronics Course)中表现优异而获得录取优势①;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招生办主任William R. Fitzsimmons则表示正在探索慕课表现的权重问题②;戴维森学院(Davidson College)校长Carol Quillen解释该校通过EdX平台提供慕课的原因之一即为“从慕课注册者中搜寻潜在生源,从中甄别能够适应该校氛围并成功完成学业的生源”③。对高中生而言,使用慕课表现证明自身实力成为注册慕课的一大动力。College Confidential是美国领导性的大学申请咨询论坛之一,从其论坛帖“Do MOOCs help in college admission”“MOOCs and admissions”中即可看出高中生对慕课表现在申请大学时具备的价值的关注。此外,美国许多升学咨询师也列举了申请大学时提交慕课表现的诸多好处,比如证明在某门学科的天资、对学校的兴趣、提前熟悉大学课堂、获得大学学分等,并以此来鼓励高中生积极注册慕课。①

二、考量慕课表现的优势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是由世界各国的知名高校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免费精品课程。② 慕课表现包括在线多选题、同伴互评的主观开放题等测验成绩,以及观看讲座视频习惯、论坛发帖数量、作业完成等学习参与情况。与美国传统的招生考量因素相比,慕课表现具备自身的优势,包括在预测大学学业成功上具备更强的效度、在甄别众多优秀的申请者时具备更高的区分度、提供更为公平的入学竞争、提高高校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招生匹配度,这些优势恰恰都是美国竞争性高校在做出招生决定时考虑的核心。

1.预测效度更强

慕课是真实的高校课程,慕课表现理论上具备更强的预测效度。录取的学生能否顺利成功地完成大学学业是美国高校在招生时考虑的核心问题,因此在筛选生源时如何有效地判断申请者未来可能的大学学业表现至关重要。在传统的考量因素中,大学预备课程成绩在20年(1993―2013)NACAC招生动态调查结果中一直被评为最重要的招生考量因素,因为大学预备课程为接近大学水平的高难度课程,其教学要求比高中基础课程更严格,在这些课程中的表现可以向大学招办人员证明学生拥有在大学学位项目中获得成功所需的学术背景、学习动机和能力。③然而,由于授课师资、课程内容、学术标准等差异,大部分接近大学水平的预备课程毕竟不是真正的大学课程,其致力于使学生获得大学认可的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受到学界和业界的挑战也就不足为奇。另外,虽然高中学业记录和SAT测验分数被一致认为是预测大学学业成功的最佳指标①,但是它们仍然停留于猜测层面,因为其充其量只能解释大一课程成绩平均绩点差异的21%②。相比之下,慕课是由大学师资开设的课程,其授课内容和评价标准与传统的大学课堂基本保持一致。因此,慕课表现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应对大学学业的能力,提供更直接的关于申请者大学预备程度的测量和对大学学业成功强有力的预测。

2.区分度更高

慕课是难度较高、需要付出努力学习的高校课程,考量其表现有助于竞争性高校“优中选优”。多数申请者都具有较高的高中课程成绩平均绩点、SAT/ACT入学考试分数以及强有力的推荐信,竞争性高校很难在众多优秀的申请者中做出有效区分。尽管在高中―大学双注册项目中,学生同样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大学课程,但由于空间距离的限制,开课单位往往为当地高校和社区学院,不一定都是学术声望高的高等教育机构,而且这些课程既有学术性课程也有职业性课程,并非都能体现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潜力。慕课是由竞争性高校自身挑选出的具备一定学术质量、较有代表性的课程,完成一门慕课对高中生而言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比完成AP、IB等大学预备课程和应对SAT可能更具挑战性,因为它要求注册者具备大量的知识基础,以及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多项技能③。这些技能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有效预测大学学业成功的指标④。因此,在竞争性高校的招生工作中纳入慕课表现理应有助于在众多优秀的申请者中挑选出高成就的生源。

3.入学竞争更公平

慕课是免费、公开的课程资源,将慕课表现纳入招生考量能提供更为公平的入学竞争。在美国现有的招生体系下,学生的入学竞争不再是纯粹的学业竞争,而是混杂着社会歧视和不公。以SAT为例,众多实证研究已经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与考试分数有很强的的正相关①,昂贵的考试培训更使得无力负担的贫穷学生处于弱势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最受大学招生办重视的考量因素,大学预备课程的开设学校和区域并不均衡,精英私立学校和处于更富裕社区的高中提供更多的高级课程和AP课程供学生选择②。相比之下,慕课是免费、便利、公开的学习资源,只要有电脑和网络都可以修读慕课。这就使得来自贫困阶层的学生可用自身实力参与竞争,那些有特权的父母想要帮助才能不足的子女赢得招生游戏将会变得更加困难。③另外,慕课的出现亦为身处世界各地对美式高等教育感兴趣的高中生提供了公平的机会,有助于精英大学搜寻全球最有才能的学生。

4.招生更加匹配

慕课表现可以提高高校与生源之间双向选择的招生匹配度。由于不匹配而转学的现象在美国大学十分常见,一方面学生可能在进入意向高校就读后发现无法适应该校的课堂气氛或要求而出现“高配”(overmatch)现象,也可能由于没有选择与之学业实力相匹配的高校而导致“低配”(undermatch)现象④,另一方面高校也可能由于缺乏对学生特别是其学业潜能的深入了解而没有招收到能在该校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学生。对学生而言,修读慕课可以亲身体验意向高校的课堂风格,从而知道自己是否做好进入意向高校就读的准备。来自低收入家庭和第一代大学生身份的高成就学生更可以通过修读精英大学的慕课了解自身的学术实力,增强对自身能够在一个顶尖学院获得学业成功的自信,从而避免由于缺乏自信而申请进入一个竞争性低的学院⑤。对竞争性高校而言,通过考察申请者的慕课表现,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申请者是否适应学校要求。同时,申请者选择修读其提供的慕课课程即已证明学生对学校本身的兴趣。因为如想使用慕课表现作为申请材料之一,学生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这比申请文书中表达出的兴趣更为可靠。

三、对我国高校招生的启示

虽然在美国高校的招生实践中纳入慕课表现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其中的考量对我国高校招生改革中的理念探索、综合评价改革、研究型大学自主招生等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就招生理念而言,兼顾招生中的科学与公平是我国高校招生一直追求的目标,然而究竟何为科学、何为公平目前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在美国,科学招生的体现主要为招收到的生源能够与高校风格相契合以及在大学获得学业成功,公平招生的体现在于使不同背景的生源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慕课表现作为新兴事物,之所以进入美国招生界的视野,即在于其满足了美国招生理念中对于预测学业成功、公平招生与匹配招生的追求。我国统一高考的设计基本保证了不同背景的生源拥有公平的入学竞争机会。那么,在科学招生上不妨借鉴美国的经验,以大学学业成功为尺,通过实证研究找出与之正相关的因素并加以考察。

就综合评价而言,为了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破解唯分数论带来的种种弊端,综合评价成为我国考试招生改革的核心方向之一,但具体评价什么、怎么评价目前来说并不清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提出了实施综合评价的目标以及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性意见,通过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兴趣特长等内容。然而高中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并不等于高校的综合评价,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在考察高中档案袋的基础上结合慕课表现、教师推荐信、班级排名等多项因素考察验证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业潜力以及个性特征等,从而招收到成功又合适的生源。

就研究型大学自主招生而言,我国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除职业院校外基本都为入学竞争激烈的研究型大学,如何兼具信效度的“优中选优”是一个重要但又具有难度的课题,引入慕课表现无疑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能够在慕课表现优秀的高中生理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成就和潜力。目前我国已经有学堂在线、华文慕课、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MOOC四家慕课平台,而且有越来越多的知名高校投入其中的趋势,所以纳入慕课表现作为我国招生考量因素具备现实条件。当然,慕课表现可能存在的信效度挑战以及具体操作方案等问题还有待解决,特别是在中国高校招生的高风险下,这一举措的实施还需要经过谨慎的论证和试行。

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范文第9篇

2006年的春天,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两所高校组织的“自主选拔录取”考试,分别初选1200名考生参加面试,最后各录取300人。

与此前教育部在几十所高校试行的自主招生相比,此次“自主选拔录取”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依据,从而被喻为中国高考改革的“破冰之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国大学入学考试,出现了一种另类的过法。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晓鹏教授则更愿意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两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复旦和交大自主招生的意义,不仅是面试这种考试形式,而应该看到高校选拔人才的自。以前招生的事情都是由政府来做,权力是在政府手中,这一次改革,比较实质性地使这个权力回归到高校手中。”他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说。“试试总没错”

4月1日上午8点,复旦大学光华楼前已经有不少的学生和家长在等待。男生大部分穿着西装,女生也打扮了一番,“自主选拔录取”面试将在这里进行。与此同时,同样的考试也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教学E楼举行。

“面试对于我们来说很新颖。我以前从来没参加过面试,这次能跟大学里的教授们坐在一起一对一的讲话,感觉很不一样。”刚刚参加完面试的汤辰浪显得既紧张又兴奋。他还说,一位老师问他知不知道最近主席提出的一个荣辱观,当时一激动说成了“八耻八荣”。

5828名学生通过网上报名参加复旦大学的申请资格测试,1185人参加面试;上海交通大学共有2672名学生递交推荐表,其中三分之二左右为自荐,其余为中学推荐,经综合学业评价和专家初审,共1190名学生参加面试。

两所学校的面试形式不尽相同。交大采取20分钟个别面谈和20分钟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学生五人一组,根据抽签选出的主题进行交流。来自理工农医文等各学科专家五人一组,按照学生所申请专业进行安排。根据综合学生面试表现及其学业评价排名作出选择。

复旦大学则由学校随机抽调五位专家(不同领域)进行一对一对答,每位专家与面试学生交流15分钟,录取结果最终由专家面试小组商议确定。专家面试团由170名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组成,分为30组,每组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学生德育五个领域,从专家库中各随机抽取一位组成。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贺燕显得十分自信,她说面试的时候并不紧张,觉得像平常聊天,“跟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聊天其实是蛮有意思的”。“面试的问题比较简单,有一位老师问我,现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以后打算学习什么专业,怎么处理兴趣与专业的关系等等很个人化的问题。但还有老师问我柏拉图的名言是什么,怎么看现在世界的石油紧缺问题;也有一位老师问我高中三年来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总之,有些问题很奇怪,有些比较普通。”

和同学一起来的强盛,已经被提前保送到清华。他说去年底参加了清华保送生的面试,当时问的问题都跟他所要学的专业相关,比较专业。“我觉得跟那些大学里的教授们面对面的接触感觉很好,他们真的很和蔼。如果我没有被保送的话,我也会参加这次自主招生考试的,毕竟是一次机会,试试看总没错的。”

“在此之前家长也会特别叮嘱,面试的时候要注意谈吐,跟老师交流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老师的眼睛等等,但真的开始面试的时候,这些叮嘱就都忘记了。不过跟其他学校的学生有了一些交流,我们是随机分组的,每个组里大家几乎都不认识,通过这次面试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汤辰浪说。

选拔方案谨慎出炉

今年3月初,复旦与交大分别对外公布了自主招生方案,虽然方案不尽相同,但都十分慎重。“我们从去年9月份开始研究,成立了专门的小组,研究了大量国外选拔的经验,找了专家和中学教师进行研讨,数易其稿,才最后形成方案报给教育部。”复旦大学主管本次招生的副校长蔡达峰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

凡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上海考生均有机会参加选拔。报考复旦大学的考生直接在网上进行报名,同时要提供相关申请资料,其中包括一张个人基本信息表、一份陈述申请理由的申请信、一份由学校盖章确认的高中三年各科成绩单、两封由任课教师提供的推荐信以及平时表现的各项能力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特长证明等。

在报名上,上海交通大学采取中学推荐和学生自荐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的材料为:学生的基本情况、自述、一封推荐信(一定是最了解你的老师写的写实性的推荐信)、一篇文章(规定了几个题目,如,如果我是交大自主招生考试的专家;对专业的选择等一些命题,800字左右)、班主任的评语、校长的推荐意见以及学校提供的该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学业情况等等信息资料。

“中学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十分全面,我们十分相信他们的评价,而其他自主报考的学生也有一个参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人数。”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罗哲告诉本刊记者。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不进行笔试,而是根据学生材料综合确定面试名单。罗哲表示,主要是不想增加学生负担。

报考复旦大学的考生则要参加由复旦大学命题的为时三个小时、全部由选择题组成的申请资格测试,内容涵盖高中阶段语、数、英、计算机等10个科目的知识。“以测试进行初选,是不得已而为之。”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对此表示,中小学生有会考、毕业考等考试,但水平相对较低,学生素质高低难以区分,不足以作为高校选拔的标准,实施水平测试性质的“标准化考试”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招生人数有限,面对成千上万的考生,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初步选拔。”

面试专家也很紧张

首次在招生中起到主导作用,复旦与交大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交大副校长印杰介绍,平均一名学生的选拔费用在两到三千元。复旦大学方面表示,从去年9月开始制订方案,除了投入经济、人力成本等,更多的是无形的管理成本、时间成本,而之前的高考招生,学校支出的费用只在宣传和联系上,几乎没有多少成本。

两所学校不仅在制订方案上反复推敲斟酌,面试专家也是“豪华阵容”。上海交通大学的面试由全校155位专家参与,包括多名部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及学科带头人,95%以上的面试专家具有教授职称。

复旦大学的面试专家共170名(其中后备专家20名),专业领域涵盖了

几乎所有现有学科,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领域,另有30名长期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骨干教师。专家几乎全部具有高级职称。面试专家中院长、系主任近20人,具有“国家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和“全国精品课程主讲教授”等称号的资深教授和知名学者占据了较大比例。两校事先都对专家团进行了严格的面试培训。复旦大学还为面试专家事前专门请了人力资源的资深人士进行培训。

交大要求专家事先专门阅读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学校要求专家面试时,不以貌取人,不以家庭背景取人,不以性别取人,坚持考查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学校制定了《面试统一要求》,各位专家根据统一要求事先准备面试问题。学校还制定了《专家面试须知》,对专家的用语,着装都做出了规定。

这样的面试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对于高校教授和老师们来说也是第一次,他们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跟高中生这样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很多面试的老师在面试之前都表示自己很紧张,不知道该如何询问学生、考查他们某方面的能力,因此事前做了很多功课。

一位参加交大面试的专家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高校的老师不仅要有培养人才的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识别人才的能力。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这个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这实际上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事实上,这次面试不仅是对高中生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我们学校老师的一次考验,有时候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受教育过程。”

“不仅仅是面试,对于学生材料的甄别和遴选同样是一大考验。”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罗哲表示。从信息之日起,交大一共收到了2700多份有效申请表。学校首先将这些申请资料在计算机里做一个科学的统计,事先做了一个数学模型,把2700多个个人资料输入到计算机,计算机就会根据这个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加各种竞赛的获奖情况、参加大学选拔的结果等三方面排出一顺序来。然后,随机产生两位专家老师,他们对学生的申请资料再一次进行独立审核,这个过程是“两个随机”,尽量排除一切人为因素。两个专家的独立审核,主要是挖掘在数学模型中无法体现的学生的特点,比如他的特长等方面。专家根据审核情况写出意见:强烈推荐、推荐或不予推荐。

“从他们手上漏过的,可能是未来极其有培养潜力的学生,所以每位老师都不敢掉以轻心。”罗哲说。

打通中学大学壁垒

闵行中学学生王均说,笔试涉及到各个学科的知识,但高二的时候就已经分文理班,文科班的同学物理和化学都不学了,而理科班的同学政治历史也早就忘了。“现在有这样一个考试,就会提醒大家,这些东西也要认真地学。我觉得这样的考试是对高考的一种补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我们学习知识的补充。”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对中学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汤辰浪也说,“考试之前,副校长给我们准备参加考试的同学开会,主要是告诉大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我们同学那一段时间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怎么复习。尽管老师也说范围很宽泛,没办法复习,但是经过我们多次的讨论,最后的结果是要看《文汇报》,因为《文汇报》上会登一些时政、社会重大事件等新闻,我们上高三了,很少上网、看电视,对这些东西都不关心更不了解。”

“我们中学共有156人参加自主选拔录取,占到高三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吴坚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他说,中学的目标本来就是为了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打基础,所以十分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学生们每天下午3点半结束必修课,保证八小时睡眠外,还有七个半小时的自主安排。除了第一课堂,还开发了第二课堂,有各类选修课,培养和发掘学生潜能。自主选拔正是按照多元化标准评价和选择人才,可以把优秀的中学生从单一的高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以前中学和大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也是不见面的。中学的任务是尽量让学生考到足够高的分,让他们能进入大学,而大学也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吴坚认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给出了一个方向,但要让中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彻底转向素质教育,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社会只能给中学生一条高考路,那么素质教育是没法实现的。推动中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坚持下去,就能把中学从高考的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让教育真正培养人而不是培养考生。

大学特色

高考的指挥棒不仅对处于下游的中学教育起到不容置疑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导致了大学趋同,特色不明显,自主选拔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拥有了凸显特色的空间。

对于大学来说,试行“自主选拔录取”,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其次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标准去选择未来继续培养的对象。

交大招生办主任表示,交大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侧重在理工科,因此在制订自主招生方案的时候,把学校的特色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因此无论在第一轮筛选还是在面试的过程中,比较看重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复旦大学则希望招收全面发展的学生,提出了四个总原则:一、要考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品德品质等;二、要考查学生的学习、研究的能力、潜力和毅力;三、考查学生的社会组织能力;四、考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复旦大学规定,报名参加2006年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至少要具备“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各科学业成绩优异”、“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成绩优异”、“其他方面具备特殊超常才能的学生”这几个条件中的一个;而上海交大自主选拔录取的报名资格包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学习成绩优秀或特长明显,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两所高校虽然方案步骤基本类似,但具体方式不同,复旦“海选”报名,并要进行三小时涵盖10个科目的申请资格测试,考生不报志愿。上海交大则是对中学推荐的优秀学生进行资格审查,申请者在学校公布的专业中填报两个专业志愿。

面试也同样特征鲜明。交大本次面试共设文科文管、理科文管、理科理工、理科生命四类31个面试专家组,同时为使各组专家综合考查学生的素质,每组都实行理工、人文、管理、生命、医学专家间的交叉组合。

面试的问题也各具特色。参加上海交大考试的一位同学说,讨论题目很有意思,“洪占辉带着妹妹上学的故事,有人认为,事情本身是对的,但他妹妹的事情更多是国家负责,而他则承担了国家的责任,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并给出三个理由。”还有就是,“关于考试作弊,你怎么看,提出三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出理由。”

参加复旦面试的学生说,有一位老师的问题是:“三轮车有几个主动轮?”这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生活化的问题。但是对于我而言,平时没有仔细观察过三轮车,或者没有骑过三轮车,就很难回答出来。还有一些更奇怪的问题,比如一个同学被问到:“存不存在直线?”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个陷阱,没有标准的答案,老师实际上就是想考查你思考问题的思路。

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儒家;美国研究生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65-02

一、招生

伴随着教育的国际化,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也同步国际化,其表现之一就是研究生的招生办法趋向多样化。招考分离+综合素质选拔式的研究生招生以美国为代表。招考分离,指的是由第三方考试机构组织测试,学校自主决定选拔程序,确定招录名额,院校招生委员会拥有最终录取决定权;综合素质测试,指的是考生分数只是参考指标之一,申请材料质量和申请人综合素质测评占有更大的权重。美国高校对综合素质的考察主要包括:(1)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GRE)是最主要的参考依据,不同于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着重于测试一个人已经发展和具备的能力,并不特别指向于某一学习领域的技能。它既有考查每个考生能力的一般测验,也有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专业测验。(2)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①大学本科阶段全科学习成绩,且GPA在3分以上;②数位知名学者或者老师签署的推荐信,推荐信中要对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给予客观评价,好的推荐信对考生的录取至关重要;③申请人的领导力、志愿者活动的证明、爱好及特长、工作或实践经历、所获奖项等都是综合素质的佐证。总体来说,实行招考分离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的体系,其优点是招生管理环节实行分权管理,各利益方的权责界定清晰。招考分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另一个特点是竞争同时使高等教育系统形成开放的传统:一是对知识研究的开放;二是对学生即教育消费者开放。竞争使高校关注大师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根本利益。竞争使他们较好地做到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统一。首先,制度设计赋予学生更多的参与选拔和选择入学的机会。一次标准考试的成绩在有效期内可以申请多所学校,学生可以在拟录取高校和专业间做出权衡,高校为争取优秀生源展开竞争,使导师挑选到符合自己科研需求的生源。正是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模式,促使招生工作必须兼顾学生和导师的双方需求,服务更加人性,信息更加公开,程序更加合理。其次,导师能否招生与其职务、职称无关,主要取决于导师能否有足够的经费支撑科学型研究生的培养,是否有足够的意愿和精力去培养新的科研力量。所以,招生过程中形成开放格局,特别是给予学生对学校的选择权,会促使学校不断提高自身的软硬件水平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导师在面试挑选学生时也会更加认真,整个招生过程才会更加透明、公正。学生与学校双向竞争的机制有利于帮助导师建立对招生与培养的同等关注,形成报考、录取、培养、指导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我国也在逐渐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高校根据专业和培养目标的不同,积极试点自主招生方式改革,旨在通过不断完善研究生准入机制,真正选拔出优秀的苗子,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二、教学过程

1.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界的普遍真理,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自觉实践这一原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关注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看他所选择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透彻了解一个人的思想面貌。根据每个学生基础、禀赋、兴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解答,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但是一个导师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需要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都有相当的了解。正因为遵循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孔子教育出来的学生也就各有特长: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而在我国研究生教学中,教师多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多数时候只能根据导师的要求被动的调整适应,由此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思想和创新意识,导致千人一面。

上一篇:自主招生学校推荐信范文 下一篇:英文产品推荐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