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

时间:2023-02-23 06:31:15

中学生科技创新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科技创新;培养

1999年,我国国务院召开了第三届有关教育工作的工作会议,并且在此会议上重新确立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重视素质教育,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现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初中教育阶段,我国坚持的科技教育的方针政策没有改变,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是我国教育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在初中推行科技创新教育政策,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该明确在初中推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其次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在初中推行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最后,总结出可以用来提升这一素质的有效的策略。

一、初中学生推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社会的进步都是科技创新发挥作用的结果。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些科技创新的发明成果,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建设速度,传递了我国的精神文明,指引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在科技创新领域勇攀高峰。在国外,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各项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为人类向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其他发达国家的影响,只有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建设人才,才能保证我国在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地位。由此看出,科技创新在任何时代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重视科技创新,是任何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条件。

二、初中学生推行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1.初中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的缺乏在我国的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过于繁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初中阶段,除去北京等特殊地区以外,学生的周末放假时间一般都从周六、日缩减到周日,假期减半,学校课程安排却越来越紧密;即使在周末假期,学生家长也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强行为家里的孩子安排课外学习辅导班。这些行为导致了学生的自我学习时间缩短,另外,休闲时间被占用,也使得学生逐渐沦为学习的工具,把学习作为一项自己与生俱来的不可违抗的使命,失去了对学习应有的热情和思考,初中学生动手的时间被动脑的学习时间占据,失去了对于学习之外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我国教育问题的出现,教育侧重内容的偏差,也会导致创新性科技人才的缺乏,不利于我国发展科技创新能力。2.实验性、探究性课程的缺乏上文提到,我国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占用了娱乐休息的时间,根据“劳逸结合”的理论,如果因为学生专心于学习而失去了娱乐活动的时间,学习效率会降低。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发育都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学校和家长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理应照顾和关心学生的心理活动。一味的学习耗费了过量的脑力劳动,学习所有的时间占去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动脑过量和动手不足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下降。身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单位,各中学对于升学率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学校单方面考虑自身的名誉问题,忽视了初中学生的能力的全方面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达到教学要求,学校文化课和自习课的设置过多,极少数学校为了培养出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探究性课程。实验课作为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建立自主探索精神,这些课程的设置缺乏会导致学生基本程度上动手能力的丧失。

三、提高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1.提高学校和家长的认同感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来源主要是家庭和学校,所以,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执行者,首先必须要认识到培养孩子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的实施,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然而,与此同时加大了我国国内的就业压力,家长和学校把学术成就等同于学生的将来就业保障,忽视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对此,家长和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应该提升自身的意识,加强自我素质的修养,只有这样才可以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性问题,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追求学习成绩,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灵活的头脑,培养科技型人才,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和想法,并且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家长和学校负责人应该树立科技和创新意识,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尤其在21世纪,掌握科技的一方往往占有各个方面的话语权。所以,家长和学校树立对于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认同感,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关键和前提。2.开发科技创新性课堂学校对于在校生的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进行,而在初中学术性课程的中间,安插具有科技创新性的课程,也会使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对此,学校课程设置负责人应该根据各个年级不同的课堂需要,恰当地设置实验课、探究课等,对于课程的任课老师,也应该选用本身赋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任课老师进行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课程内容设置应该尽可能联系课堂的相关内容,比如课堂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物理实验,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加深知识点的理解。第二,课堂使用的教材和工具能够在学校内部找到,这样可以在兼顾教学目的的基础之上,节约学校的采购费用。第三,课程主题的选择应该反映学生的兴趣、愿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课程的主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能够启发学生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设置的价值。第四,任课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交流,只有做到了这一点,问题才能得到彻底地讨论,讨论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定期邀请科研创新的先进人物做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于科研创新的认识和兴趣,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秀的榜样。3.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立足实际生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理应来自于实际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科技创新的灵感也应该来自实际生活。牛顿因为下落的苹果开始思考,最终才得到了万有引力,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生,一定要重视生活中的细节,对于未知的问题应该主动思考,大胆动手实践。在现实生活中,不止要专心于学习课本知识,也要留心观察生活,保持一颗好奇心,积极探索,动手实践,注意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培养自己良好的思考习惯。树立科技创新意识,理性平衡好学习和思考,积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大胆探索,才可以成为一个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有用之才。总之,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而提高初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工作任重道远,这需要家长和学校等各方齐心协力,共同为初中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除此之外,初中学生也应当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成为科技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邹道生.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6.

[2]陈军,阮俊华.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推进创新教育[J].教学研究,2004.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学生 科技创新

1关注中学教育顶层设计,把创新教育置于战略地位

1.1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顶层设计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对推动我国创新起着重要作用,①作为科学创新的新生代力量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西方发达国家在较早的时候就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教育,其中实施比较突出的是以色列教育部门的“优秀2000计划”(Ex-cellence2000Program),②计划突出强调了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应该体现在基础教育中,该计划也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高度关注。作为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美国,其在培养科学创新能力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他们在每个校园里设有创新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独立学习、个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并且对学生的自我创新和主动思考给予肯定和鼓励。英国在人才创新教育培养方面,大部分课程都是用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讨论、教学和研究,要求学生要勇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整合各方面优势,鼓励创新。以上几个国家的特色教育模式对我国当下的创新模式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值得我们探究,并在我国创新教育模式建构中加以借鉴。

1.2创新教育发展需要变革教育体系

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是当下我国教育体系的重点,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使当下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学理念受到限制,这就导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受到严重的干扰,无疑对创新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要求社会各个阶层对人的价值有更加全面的审视,引导人才培养由适应社会需求向引领社会发展转变:制度层面,应及时推进宏观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方面的进步;思想层面,应扩大创新教育的宣传影响,引领家庭、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思维转变和方法改进;经济层面,更需政府加大对青少年创新教育设施、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等项目的支持,同时允许社会资本的投入,全民兴教。

2探索教学创新的新模式,创设活力的教学氛围

素质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与本质,而创新教育的实质和发展则是教学创新。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人们对创新教育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

2.1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以老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受到了限制,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应该重点引导我们探索新事物,以期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督促者,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相应的自主分析、思维、观察的时间和空间,注重鼓励和启发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创建相对宽松的交流和学习环境。其次,教师应该具备对学科前沿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有效地收集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使学生不断了解各个学科发展的前沿,以期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既具有趣味性、真实性,又具有科学性的课堂教学。

2.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创造力,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居功至伟。③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创新能力的两大基础支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对想象力特别重视,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教师在教学环境当中灵活多变的应用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力开发的核心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过程中可以使思维不断地扩散,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使思维不断进行着辐合和发散两种操作,这两种思维对创新性问题的解决不可或缺。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切入点,把发散思维能力和辐合思维能力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对问题的质疑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良好开始,也是对新知识渴望的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积极主动的去发现、解决问题,才能创新,一味地墨守成规就直接影响了发散思维。

2.3加强场景、实践教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该具备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能使理论和实践能够完美的结合。”④实践教学环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础环节,不仅仅能够发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是培养创新意识、创造创新氛围、启发思维的有效方法。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的了解教材,最大限度的设计好课件,增强实践活动的创新性。比如《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节中,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场景模拟现场演示来呈现雅典民主的特点,这样不仅仅使老师在课堂上容易操作,更能直观简洁对现象进行展示,便于我们更加直观的分析和观察现象,也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在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应该适当“放权”并进行一些尝试性实验,让学生主动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并强化实践评价与反思。比如,通知学生下次课的内容,让学生设计教学环节,然后分组讲解查漏补缺,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很好的预习功课,更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从侧面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能在这个环节中了解学生对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并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讲解。教学过程或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发现一些有引导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成立讨论小组,发表各方意见,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可以组织辩论赛,在此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弥补不足。这样不但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还可以使我们打破传统观念大胆的创新立说,改善课堂上枯燥、压抑的气氛,使课堂具备以纠正、讨论、补充、争论等积极良好的氛围。

3构筑科技创新资源大平台,合力引擎人才培养

3.1建设创新教育实体基地,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主流性经济,人的创造力是知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知识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要发展知识经济就要有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型人才,⑥高中阶段作为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期,采取措施,建设创新教育实体基地,使教育从原本的课堂延续到课外,这就可以使我们接受教育的空间更大,获得知识的面更加广阔,也使视野更加开阔,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创新意识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由青岛市教育局发起成立的“青岛市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发展联盟”就是成功的典型例子。“联盟”根据不同区域内的学校联合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根据学校不同特色和优点成立了“青少年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基地”等,并建立了“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基金”,组建了免费学习操作和进行科技活动的平台。通过联盟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推动了青岛市高中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各个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起一系列的创新机制,改进了学校教育创新的环境,提升了师生创新的能力和意识。⑦

3.2中学与高校开展相关合作,全方位打造创新型人才

体制的改革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无论是中学、大学还是整个社会,都应该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环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学传统的大学和中学同时意识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达成了联动培养、有机衔接和系统培养创新人才的共识。近年来,部分重点中学进行科技创新班办学试点,并与大学合作签约,是一种新的尝试。山东省实验中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合作典例就比较客观的表现出大学和高中正在探索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⑧国科大授牌山东省实验中学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并希望通过“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潜力的方法,建立了日常工作的联动机制。实践证明,中学与高校开展相关合作并建立长效、有效机制,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优势,有效解决目前中学开展科技教育资源、师资等方面的问题;中学要依托大学,积极延伸和拓展中学课堂,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的优势,努力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扩宽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使更多具有创新力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大学联合中学,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节前移,通过对进行个性化培养开展因材施教,实现对科学创新人才苗子的早期发现和培养,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将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

注释

①陈颖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18).

②李晓锋.浅谈科技竞赛在中学生教育中发挥的效果[J].科教文汇,2015(7).

③山东省实验中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合作.2014.6.18.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⑤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实施方案.2012.2.

⑥董小苹.学生主体性弘扬与创造力开发[J].当代青年研究,2013.5:31-34.

⑦何东霖.浅析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3.21:88-89.

⑧吴银银.初中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调查研究——以浙江省初中科学教师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1.3:82-87.

参考文献

[1]陈颖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18).

[2]李晓锋.浅谈科技竞赛在中学生教育中发挥的效果[J]科教文汇,2015(7).

[3]山东省实验中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合作.2014.6.1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5]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实施方案.2012.2.

[6]董小苹.学生主体性弘扬与创造力开发[J].当代青年研究,2013.5:31-34.

[7]何东霖.浅析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3.21:88-89.

[8]吴银银.初中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调查研究——以浙江省初中科学教师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1.3:82-87.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的创新又取决于创新型人才。没有创新型人才,知识的创新则无从谈起。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谁领于高科技前沿并占有相当数量的创新型人才,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反之就要被抛之于后,乃至失去立足之地。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科技革命,教育更应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长期以来,中学生科技活釉诨疃内容和组织形式上早已形成了固有模式,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不断赋予其新内容。

一、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科技活动是对中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极好途径。科技活动非常清晰地反映出物质和精神、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学生会从实践活动中懂得:物质是世界的本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同时,会从活动实践中懂得事物是有客观规律的,按规律办才能成功。教师在引导中学生认识世界本质的同时要进行无神论教育,分析各种迷信及宗教的本质,认清无神论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这些对于中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在科技活动中,联系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联系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联系现代化建设对科技人才的需要等对中学生进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教育是很有说服力的。

二、培养科学的兴趣和理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中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而“兴趣―志趣―志向―理想”是许多有作为的科技人员成长的轨迹,但是这种理想不仅仅是专业理想、职业理想,也包括人生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

三、培养科学思维模式

思维方式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思维秩序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角度。我们要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学生的思维方式。

开发人脑的整体功能。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网络分别以不同方式反映事物,左脑用逻辑思维、线性思维方式,主要集中在显意识功能上;右脑用形象思维,面向思维方式,主要集中在潜意识功能上。人脑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其中右脑功能和脑的整体功能开发尤为不足,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原来由人来进行的大量记忆性、技能性和事务性的工作,都将日益被计算机所代替,而计算机尚不能代替的那些思维能力则需开发。有的科学家提出了“右脑革命”的口号,倡导要着眼于大脑潜能的开发,注意在继续发掘左脑功能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人脑的整体功能开发上,即不但着眼于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要特别重视想象力、直觉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中学生正处于人脑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重视中学生脑潜能的开发。实践证明:科技活动对于开发中学生的脑的整体功能有着特殊作用。

四、培养多种创新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学习基础科学知识,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是开展发明创造活动的目的之一。中学生所学各科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科技知识,教师应适当引导中学生,使他们能够发现并运用这些知识点,为发明创造活动服务。

开展发明创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以是个人的科技活动、社团的科技活动等;也可以是访问、考察、撰写调查报告;发明、创造、写小论文;观察、实验、搞对比;办展览、搞竞赛;开展科技月、科技周活动等。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的需要,学校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新元.以色列教育种的“创新”理

念[J],基础教育参考.

[2]陈敏华,罗敏.浅谈中学生科技创新

意识的培养[J],中学理科:综合.

[3]柳鲲鹏.浅谈中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

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4]徐帮坤.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

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产学研用

作者简介:毛鹏军(1972-),男,河南方城人,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张伏(1978-),男,河北宁晋人,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洛阳 4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第二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09Y-011)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86-02

“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主要讲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农业机械(即耕地农业机械、整地农业机械、播种农业机械、栽植农业机械、中耕农业机械、施肥农业机械、喷药和排灌机械等)的类型、理论分析、结构、工作机理、参数校核、基本设计、性能试验等。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否经住社会的实践,这不仅对学生素质与能力是一种考验,更是对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期盼。因此,“农业机械学”面对快速的社会发展与激烈的人才竞争,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为起点,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及科技创新环节等方面对“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研究新的教学方式,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为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向有利于个性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以此推动“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农业机械的理论、原理和设计,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各类农业机械的结构、使用方法、验证实验和性能实验。受传统教育模式、实验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影响,虽经改进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是学生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农业机械学”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授课形式单一,没有太多的教学互动环节,教学过分依赖课堂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课时压缩与教学内容难度和广度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教学质量

传统的“农业机械学”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讲全面、讲细、讲透彻,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农业机械学”课程的学时为80学时,与以前相比课时量被大量压缩,教学中虽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而这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广度,包含着巨大的信息,如何在有限学时内加大知识信息传授的密度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落后的教学手段造成了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农业机械学”课程来讲,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机构图,如何对机构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进行讲解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机构图均是静态图,其同步性、生动性、直观性较差。如由教师描绘,虽能达到师生的同步,但浪费时间,教学信息量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落后的教学手段不仅减少了教学信息量,且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采用差异教育模式,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差异性教育[5]须以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使每个有差别的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纠正偏差的个性,培养良好的个性,找出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展的独特领域,最终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1.转变四个观念

(1)教育观。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个性差异。在认真分析和观察的基础上精心安排,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培养。

(2)学生观。教师须承认每个学生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须尊重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并承认其发展的可能性,使学生成为能动的主体,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3)教学观。教与学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每名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经验背景,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其积极性,达到以学习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

(4)人才观。确立多层次的人才标准,培养多规格的人才,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成才之路。

2.优化“农业机械学”课程结构

建立以“农业机械学”课程为主、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个性特征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的途径,必须做好实践教学的开发和设置,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实施分层教学

在进行“农业机械学”教学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上要有层次性;知识的巩固上要变一致性练习为分层练习;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训练;在学习的指导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和基础施行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测试上,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摒弃只以学习成绩定格的评价方式,力求评判角度的多元化、评价机会的多样化、评价形式的灵活化。注重客观的测试,同时也注重问题情境等形式的测试,形成有梯度的多维测评方式,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积极发展。

三、采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提高“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质量

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学”课程以多媒体教学模式为主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改变了原有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模式。[8]

目前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了“农业机械学”相关课件及动画,购买有关农业机械应用方面的视频资料,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目前“农业机械学”课程已是校级精品课程,该精品课程网站的顺利开通和内容的及时更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河南科技大学迎接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特殊要求,提前完成了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课件及网页的设计制作,在预评估前就完成了上传并顺利投入使用,为学校获得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另外,随着“农业机械学”课程的循环讲授,有关课程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及时上传到网站,网站内容及时得到了更新,教师和学生能方便地从网上答疑和下载文件,方便了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农业机械学”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已获批为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第二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待项目完成后,“农业机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更有较大幅度提高。

四、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以学生就业为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研究现有就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机械学”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9]。在课程教材上,“农业机械学”新教材编写已完成,使教学内容紧随时代步伐。经过认真考察,决定放弃已使用较长时间、教材内容熟悉的由桑正中、吴守一编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机械学》,该教材是1987年出版发行的,内容有些老化,很难满足目前学生培养质量要求。经认真研究并与兄弟院校广泛联系,学校参加新教材的编写活动,本学期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上课均采用新教材的书稿,该教材在内容布局上舍弃了以往教材内容为顺序编写的传统方式,更突出了工科院校以农业机械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特点,更体现出农业机械中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农业机械学》新教材书稿投入使用后受到学生普遍好评。

五、结束语

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工程,需要从学生能力层次以及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理念、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高素质、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晓静,刘俊峰,杨欣.《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中国农机化,2004,(1):67-68.

[2]张晓辉,李法德.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3):61-63.

[3]任文涛,宋玉秋,林静,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农业机械学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6):55-57.

[4]张晓辉,李法德,李晋阳.《农业机械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1):57-58.

[5]王云明,刘立芳,宋建民,等.差异教学在高等农林院校物理教学中的实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4):98-100.

[6]杨欣,冯晓静,刘俊峰,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CAD教学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5):275-277.

[7]张伏,杨欣,付三玲.论农自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22-124.

[8]吴海平,王玉顺.《农业机械学》教学革新的实践与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7(6):188-189.

[9]李国,马淑英,郑立新,等.《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4,(1):264-265.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科技意识 探究活动 社会调查 合作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1.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设计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2.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3.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也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也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4.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5.组织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课外探究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和认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由活动的“支配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探究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

6.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创新与实践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内涵应包括善于与他人合作的本领。学校应有意识地组织一定数量的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小组的组合不是简单的、随意的,而是要求小组成员各有所长,既有文笔流畅、文字功底扎实善“写”的,又有思维灵活、悟性好善“想”的,还有动手实验能力强善“动”的,通过这种具有优势互补性质的小组合作的结果,首先使每一个小组成员均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明白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1+1>2的效果。另外通过合作中的互相“磨合”,使他们善于与他人相处,找准自己的位置,并能发现、学习别人的“亮点”,为今后自己能成为善于创新与实践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7.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注重发挥“阅读教材”的作用,把让学生认真地看“阅读教材”作为硬任务要求学生去完成,这样做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视野,更主要的是能促进、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小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创新和实验能力得以提高。比如讲到“内能和热量”一章时,有的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发现,有一种新型半导体陶瓷发热材料――PTC。PTC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一个人为的设定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其电阻值作相应变化。根据PTC的这个特点,学生将一个适当的PTC陶瓷元件与台灯开关并联,做成了一个PTC延时台灯,在台灯开关断开后,台灯可延时3分钟再熄灭,效果颇好。

同时应要求学生每学期要阅读l―2本课外科普书,并告诉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要被名家、书本所吓倒,要敢于“评头论足”、“求全责备”,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要敢于提问题。即使提错了也比不提好,没有现在的错,就没有将来的对;没有现在对问题看法的不完整、不全面,就不会有以后对问题看法的完整、全面。很难设想,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一下便能抓住本质和规律,只有大胆去实践,才一定会成功。

8.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学会观察是培养他们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基础。纵观近代科技史,不难看出,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均离不开观察,科学家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观察中得到启示。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摆的等时性”;奥斯特通过观察,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证明了电和磁的相互转化,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要求他们不仅在观察过程中做到注意力集中、细心并有条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而且要求他们在观察中能发现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例如有一位学生在上学途中看到一堆盖楼房用的长预制板,有的从中间断裂了,进一步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断裂的预制板虽然两端都露出一段钢筋,但有几块中间断裂处却无钢筋,这显然不符合要求,如果这些预制板外形是完好的,怎样才能判断中间有无钢筋呢?他和他所在的课外活动小组成员经过思考,运用所学过的电学知识,做了一个很简单的检测器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总之,把物理教学和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戴明扬.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技术物理教学,2003年01期.

[2]王舒平.物理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教学改革效果

院校要培养出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新型人才,这是对院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具体针对我院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和实践也因此需要一个转变,应该把务实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培养出符合要求,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学以致用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灵活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围绕学生的科技创新应用能力人才培养问题,将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四年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了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精神人才的方法,在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经验的探索、教学实践的应用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尝试和创新,在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完整的应用。

一、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针对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多年来学生工作实际反馈的信息,我们将方向定位于务实和科技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面向部队基层的军事型应用人才,能够适应基层部队的实际需求,向部队输送合格的实用型人才,真正做到:“懂军事,宽口径、重效果、增素质”,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革。通过与毕业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到学生希望有全面锻炼能力的课程设置,有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逼”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课题。这些现象说明,在教学中应将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宗旨,根据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改革,突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培养个人素质来看,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工作需要的一个强有力的基础,也是今后能否成长为军队基层知识型应用人才的保障,能力对个人整体素质和军事应用具有双重作用。

二、务实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什么样的师傅却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有天壤之别。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较高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系统开发的手段和方法,但如果教师都没有实际科技开发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肯定是教不好的。所以说具有实际开发经验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多参加一些系统开发的相关项目,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教学与科研开发过程联系起来,将书本知识与具体应用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通过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质的飞跃。这样,教师在教学生的时候,很自然的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应用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作为重点要求的目标。

我们还组织了教师对其它高校进行参观、考察和观摩,主要针对这些高校怎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参观清华大学组织学生参加的全国“挑战杯”的比赛,包括观摩他们学生参加比赛的作品等。在对其它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学习中,我们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和感想,虽然和其它地方大学相比,我们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但有一些方法是可以借鉴的。主要是从低年级开始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下实验室,着手参加一些具体的科研任务、竞赛课题等。

三、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传统的延续多年的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学习到一大堆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抽象理论和概念。学生在课本上可以找到每一条理论定义的基本原理和推理过程,但就缺乏将这些从实践中得到的基本原理再重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究其原因,是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和实践经验的匮乏。这就需要我们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应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亲手去做,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逐步提高应用能力。因此,我们提出“重效果、练技能”的教改目标,使学生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多方面实际应用能力,能够胜任部队多元化、多口径的任务需求,不仅培养学生具备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其具备应付灵活多变的实际基层环境的能力,更强调动手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不能培养出只懂书本知识的“书呆子”。

四、围绕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学生科技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和探讨,从知识层面、实际动手、面向应用等各方面入手,使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获取,到最后的装备应用,系统地得到能力的培养、考察、锻炼,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

1.激发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意识

我们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宗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一个具体的、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科研任务,如某一个科研项目数据库开发任务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要传授的琐碎、枯燥的理论知识巧妙地蕴含其中,把书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从而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科研应用以及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联系起来。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在用的需求下学,从而可以将理论的学习和实际的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及科研项目,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学生参与科技周科技创新项目研制,是对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极其有利的锻炼机会。从大学二年级时就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尝试接触一些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逐步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从2006级至2009级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踊跃报名,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学们都从实际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学到了书本之外的知识,创造了优异成绩,收获较大,感触很深。

同时,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进一步检验所学知识,同时开阔了眼界,提高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进实验室,从大学二年级就跟随教师接触科研项目、竞赛项目的研究,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时间,逐渐地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应用情况和实践效果

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和学生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点。通过对学生的引入、指导,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活动给学生提供的学以致用、施展才华的机会。学生收获较大,感触很深。

1.在2006至2009年期间,连续多年学生在科技周科技创新项目中的多次获奖,学生的应用能力、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积极踊跃、气氛活跃。科技创新项目可以是贴近装备,也可以是贴近生活的。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积极参加学院科技创新项目研制的活动。多个项目申请获得科研部立项,得到资助。同学们积极报名,踊跃参加,有近七成的同学参加了科技创新的活动。自2006至2009年,学生在科技周中获得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

2.2007级部分学生学习完所学知识后,参加全国数据库三级考试,通过率为98%。

3.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进入复赛。(600个参赛队,30个进入复赛队)。

4.学生参与设计和研制的多媒体软件,在总参军训和兵种部电教教材评比中获得二等奖2次,三等奖6次。

5.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体现出同学参与科研,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价值,说明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书本的局限,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的飞跃。

6.在2004级至2007级同学中,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参与了诸多科研项目的研制工作。

在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中,我们借鉴了国内外高等院校在教学方面,学生全面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最新教学方法、成果,在教学理论、方法、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关学生科技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在教学方法体系、实践装备应用、应用能力培养和学生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方面获得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这项教学改革,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得到授课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肯定,在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贴近实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积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仲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赵士杰,赵庆海.论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研究,2008,(18).

[3]徐洪珍,李茂.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朱爱胜.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7篇

1 以活动为载体,创造科技体验机会

1、科技实践活动――科技体验的校外延伸。

“科技实践活动”是一项参与率高、活动范围广、实践性强的科技活动。每年学校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科技实践活动。如:“泉水的利用情况调差”“废旧报纸的再利用研究”“汽车尾气排放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废旧电池的利用”等等。他们大多选择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既增加了对生活的敏感性,又增强了对社会的关注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2、壁挂式科技馆――校园科普知识的普及与深入

各个地方的科技馆可以说是孩子们的天堂,在那里他们可以畅游在科技的梦想之中。但是科技馆不肯天天去,可是壁挂式的科技馆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孩子们可以在课间就可以操作观摩自己喜欢的科学小实验,让他们明白科技并不遥远,科技就在身边。

2 以体验为载体,强化科技体验力度

2014年开始探索尝试科技体验课程,最初在学校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了“智力七巧板”“小牛顿”“有趣的绳结”等富有科技味的活动,得到了学生的认可。2014年底与济南市科技馆开始合作开发科技体验课程。先后开展了“创意折纸”“黑陶的制作与文化”“家庭生活小技能”“创意机器人”“电与磁”几门科技体验课程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取得了良好效果。

1、“黑陶的制作与文化”――动手感受创造的魅力。

黑陶富有美丽诱人的观赏特点,其器型多样,造型精美,立体效果强,图案分明,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我们的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研究的是造型语言,主要分为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法两个部分。其中理论知识点包括陶艺设计与制作的概念,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等。实践技法部分则包括以单元主题项目为形式的陶艺制作基本技法讲解和深入课程等。

2、“家庭生活小技能”――感受生活中的小科技。

“家庭生活小技能”重在让青少年注重生活技能的积累,让大家感受生活的乐趣,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生活中的小知识,为同学们创造一个机会去展示自己在生活方面的技能,提升动手能力和科技使用意识,让我们的学生不再“纸上谈兵”。

3、“创意机器人”――机械与现代科技的集合。

“创意机器人”课程重点学习搭建项目和程序编辑。有些是空间结构类,有些是原理类,有些是传动类。程序编辑则根据任务的不同来设计。课程整体按照难易程度从易到难排布,不同类型穿插其中。空间结构类项目,需要学生能理解结构概念;原理类项目则是让学生明白基本的搭建原理和物理学概念;传动类项目则是让学明白力学原理。学生边动手边设计,集思维训练、科技知识、合作学习于一体。

3 以专家理论为载体,深化科技体验效果

1、“创造发明课”开设模式

在进行了多年以来的“体验教育”探索后,发现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结实施情况后发现,能有作品、有创意的学生仅仅是少数,科技体验教育有很强的操作性,但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为了研究探索“创造发明课”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性,我们采取了以下三种模式。

(1)集中培训模式

集中培训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接触了解“创造发明”的课程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学生思维的变化和创造力的提高。为了能够更好对比探究课程效果,我们邀请陈明泉教授为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集中培训,效果非常明显。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集中培训的弊端,那就是时间短,内容多,学生的课堂压力较大,而且对整个的课程体系和思维方式了解不够深入。

(2)以课程形式纳入课表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以课程形式出现,保证了组织形式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同时,增大了普及面,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这门课程。不仅如此,在这种约束下,到什么时间就上什么课,能保证课程的有效落实和对课程体系的深入了解。

2、创造发明课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明显效果

(1)创造思维的转变。

①认识的变化。在未进行创造发明课之前,多数学生都认为创造发明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那是科学家、发明家做的事情。可是经历了创造发明课后很多学生都认为创造发明不是什么难事。有的同学还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学习了‘创造发明课’后,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敢想敢做了,创造发明并不难,难的是你不敢去想。”还有的同学说:“做什么都要有自信,对自己有信心,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一定能做好。”“创造发明课”让学生经历了由不敢想、不敢说,到敢想、敢说的过程,彻底扭转了他们以前的认识。虽看似简单,但这却是一个质的提高。

(2)创造兴趣明显增强

课程开设后学生的创造兴趣明显增强,首先我们对开课的不同年级进行了一项简单调查,问题如下:A你是否喜欢创造发明课?B你喜欢创造发明吗?C你有信心进行发明创造吗?D你认为创造发明课对你进行创造发明有帮助吗?

调查结果发现,在280人的调查中,喜欢这门课程的为280人,喜欢创造发明的为238人,有信心进行创造发明的有213人,认为创造发明课对自己有帮助的也为280人。调查显示课程开设后与开课前学生的表现有巨大的差异,绝大多数都能够认同这门课程,并感觉课程对自己很有帮助。同时足以看出同学们创造兴趣的明显增强。

3、创造发明课对有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建议

(1)以树立自信为起点

中国人并不缺乏创造力,可为什么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居于世界末流呢?除环境等诸多因素外,还有培养力度不够。小学生阶段是培养他们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黄金阶段,创造力的提高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要不断肯定学生的想法,不断地为他们树立自信。

(2)激发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与交流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激励方式:

4 存在困难与设想

目前在进行创新教育探索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所以引发了一点设想。

(一)提高科技创新老师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在具体探索研究中能够发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在研究到某些具体领域时总会觉得力不从心。因为目前很多学校在这一方面没有专职的老师,即使是专职老师也不一定是具体学习科技方面的专业。所以如果能够在中科院的引领下组织一支这样的队伍,有层次地进行点对点试点培训,由点带面强化与提高科技创新老师的整体素质。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教材;创新技法;创新能力;教材编写大纲

1. 前言 科技创新已成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为量。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说,在科学技术和高新产业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要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加强科技创新和创新教育。特别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封建文化传统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发展,虽然经解放后半个世纪的建设,已有巨大改观,但科学技术仍明显落后于先进国家,这正是加强创新教育迫切性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的创新教育起步晚,发展比较缓慢。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创造力,只有近15%的青少年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创造力特征是指三项基本能力:探索能力、与新事物相关的想象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有关分析认为,过于严谨、思维定式、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是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这四种障碍在多数青少年头脑中普遍存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倾向将日益增强。由于中小学长期以来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各科教育互相割裂,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如何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以应对时代的挑战,是摆在所有中小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深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应努力增强青少年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固本强基工程。科技创新教育的号角吹的越来越响亮,全国各中、小学都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施,但适合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甚少,一些书籍在理论上谈的多,实实在在能实施的少。在中学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迫切需要一本浅显易懂、内容具体、容易推广并具有思维启发性的优秀教材。所以,对科技创新教育教材建设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及价值。

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是一所由山西省教育厅直管的完全中学,学校领导对科技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之后就提出了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的目标。现在,我们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已经是“山西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实验校,而且中高考的升学率也是名列前茅。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和开发适合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早已是想要尽早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组织了我校的一批省级优秀科技教师,组成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研究小组,从2010年就开始了这项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完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并制定了“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2. 程序与方法

2.1 查阅资料,学习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课题组成员分头查阅资料,然后组织学习,并分析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发展趋势,审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结合我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初期实践进行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经过学习讨论,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我们认为,科技创新的教育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深奥难懂,给中学生讲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含义和作用等,估计是起不到多少作用,应多以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育较为实用,效果也应不错。不过还应进行试验后才可确定。

2.2 拟定方案,分组实验,观察效果。(1)分实验小组。选一个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中等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将实验班的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实验课表现和任课教师评价等为参考,平均分为五个组,每个组约10~12人,每个组所教的科技创新技法和拟实现的目标一致,但采用的方法和教学材料内容不同。

(2)各组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组先讲创新理论,如什么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作用是什么?在科技创新中会产生什么效果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讲述相关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是可以用于教学的典型的科技创新的成功案例,可以是以往本校学生的创新项目,也可以是校外的。然后,设计一些实例,让同学们进行模拟案例进行创新技法训练。这些实例可以是以前有人做过的,也可以是以前还没有人做过的,可以是一件实物,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完成前面教学内容后,在一个设定的现场进行实习,实习内容从选定课题到设计方案,从完成研究到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二组不讲创新理论,而是根据要培训的创新技法讲述案例并进行案例分析,接下来进行实例训练,最后完成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创新理论的讲述,其余都一样。

第三组先讲创新理论,而后案例分析,最后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实例训练,其余都一样。

第四组先讲创新理论,而后实例训练,最后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案例分析,其余都一样。

第五组只讲案例分析,然后就是现场实习。

(3)实验效果的观察与评价。从现场实习情况评估各组的教学效果和科学素质的提升情况。最后,再从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情况来评价实验班和其他班级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评价实验班各组的科技创新能力,并由此试验情况确定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3. 结果

3.1 实验班的选定。高中部61班的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在所在年级都是处于中等水平,选为实验班。

3.2 分组情况。将实验班的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实验课表现和任课教师评价等为参考,平均分为五个组,每个组约12人。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组:赵斌、王一冰、李文杰、涛、冯子林、张浩宇、王婷、王一鸣、张宇婷、王成、郑娜、张毅博

第二组:智峥、乔子钊、周泽华、韩琛、袁龙、孟晓敏、杨洋、苏欣、李艳、张家宇、卢宇、王文炳

第三组:曲效鹏、邸吉廷、樊高宇、翟燕兰、刘柄宏、温雨雁、刘未未、李超、李美霞、张梁、高艳梅、刘昭融

第四组:李磊、唐晓燕、王晋、张小燕、程慧泽、李倩、赵卓慧、王旭锋、郝晓宇、刘琪、王琪淼、张哲源

第五组:李文才、段雨彤、冀拓、郭兰英、王斌、李肖君、申燕、武世雄、高源远、段成刚、武敏、郝国祺

3.3 考察结果。按照(2)的程序与方法,进行了设问法、列举法、自然现象探求法等创新技法的训练,并进行了查阅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的指导,然后在校园内、实验室、超市等地现场实习,最后依据(3)对各组进行了考察,结果是第一组和第二组各项指标考察结果相当,都比较好;第三组、第四组和第五组相当,但成绩次于第一组和第二组。

在忻州市和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实验班61班的同学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其中第二组的智峥等八位同学的项目《大豆、豌豆、大米、小米中皂苷含量比较》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乔子钊同学的项目《冬季积冰鞋底防滑措施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韩琛同学与第三组的翟燕兰同学的项目《机械能守恒条件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李艳同学的项目《金山铺香瓜甜的原因》荣获忻州市二等奖。第一组的王一冰等八位同学的项目《加杨叶落叶前后黄酮含量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二等奖,冯子林同学的项目《平抛实验装置的一种设计》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张毅博同学的项目《原平市农村小学办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第四组的唐晓燕和程惠泽同学的项目《垃圾优化处理方案研究》荣获忻州市二等奖。第五组的郭兰英同学的项目《关于超市检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三等奖。第四组的张小燕同学、第三组的邸吉庭同学和第一组的王婷同学的项目《龙爪槐落叶前后总黄酮含量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二等奖。实验班61班全班的获奖数量占全校的60%以上,获一等奖项目数占全校的90%以上。

4. 结论 通过以上一系列分组实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4.1 在中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不需要对创新理论详细讲解和深入研究,讲与不讲效果不明显,若讲还需占用时间,所以应取消。

4.2 在中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采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效果最好。

4.3 创新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创新理论和实例训练相结合或只进行案例分析的效果不如前两者,但也比不进行任何训练要好的多。

5. 分析与讨论

5.1 创新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有点深奥,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即可,再说,由于高考压力很大,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占用时间太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尽量避开。

5.2 既然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最好,在编写教材时应基本上采用这种编写思路。不过在案例和实例的选择上要达到精选。

6. 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编写大纲 经过以上所述研究,我们初步确立了如下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6.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科技创新教育是独立于现有文化课教学,又建立在研究性学习和通用技术课程之上的一门学校自主发展的校本课程,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使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再提升。

本教材将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关于“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品质的塑造”的教学内容;二、关于“中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的教学内容;三、关于“中学生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既可以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还可以作为中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参考书。

6.2 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工作目标,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工作根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世纪合格人才。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勇敢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本教材每一部分都力求做到浅显易懂,回避深奥的教育学理论,尽量以案例或实例启发和训练学生,使学生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以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

6.3 教材编写原则。以体现时代性,实用性为原则。不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理论深度和探讨,力求浅显易懂,实用高效,学生喜欢,教师好用。以案例分析,实例训练,现场应用为主要内容。体现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和创新观念,使学生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

6.4 编写目录。

第一章 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创新品质的塑造

§1.1 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创新素材能力的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1.2敢于开辟新径,大胆探索的勇气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1.3正确的创新动机,强烈责任感的培养

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教育的对比,形势教育。

§1.4谦虚谨慎,合作精神的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第二章 中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

§2.1设问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2组合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3置换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4移植法案例技及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5自然现象规律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6列举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7现明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第三章 中学生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写作

§3.1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格式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2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前言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3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正文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4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5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图标和表格的制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6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及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说明:教材中所选案例和实例素材部分来自我校2006年以来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和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创意作品(见附件1),剩余部分选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和机器人大赛创意作品。

7. 展望 目前,我们这项研究已经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BHA100068)“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子课题,不久将会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

参考文献

[1] 陆久广. 实施科技教育战略推进科技校园建设[J]. 中国科技教育. 2013,4:6-7

[2] 张英光. 关于科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 中国科技教育. 2012,10:6-7

[3] 张恩球.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导刊. 2007,9:16-18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9篇

知识产权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大力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观念

在中学,特别是普通高中,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在不同程度流失,导致产权流失现象严重,侵犯中学生知识产权的案例时有发生。

知识产权流失已成为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呢?

知识产权意识淡薄。高中学校虽然进行了一些普法宣传,但涉及《知识产权法》的内容几乎没有。调查中我们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时,回答知道的占27.6%,不知道的占68.5%,另有2.3%的学生能简单表述自己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解。

当问及学生“对自己的小发明应采取何种措施”时,有80%的学生选择参加大赛和评奖,争取获保送资格,为学校争光,有5%的学生选择看看是否申请专利保护。由此可见,许多中学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往往只顾及升学、荣誉,而没有考虑知识产权。

“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轻知识产权”的状况普遍存在,申请专利保护的敏感度很低,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丧失了专利或者专有知识产权的保密性,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中学生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完善。中学生科技创新中的成果管理包括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报奖、统计、归档等,知识产权管理是由专利、著作权、版权等组成的中学生无形资产的管理。而各学校由于人力、财力等资源的不足,不可能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中学生知识产权管理关系处理不当。成果完成后,科技创新的管理部门不能严格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予以保密,导致科技创新中产生的知识产权流失到校外,无论是著作还是专利很快被传播到网络,造成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现在,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量较大,但被企业购买转化为生产力的却很少。原因是,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中,有90%以上不能使企业取得较大的效益,这也是由中学生知识的局限性造成的。

渗透知识产权意识教育

针对当前中学生普遍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时,要渗入《知识产权法》的教育,主要措施有:

1.立足校园,宣传《知识产权法》。

各班级召开以“《知识产权法》”为主题的班会,学校的法制宣传栏开辟《知识产权法》专栏,各班黑板报出《知识产权法》专刊,在校园网上进行《知识产权法》的宣传,开展全校中学生的《知识产权法》知识竞赛活动,并进行总结。

2.以“世界知识产权日”为契机,加大宣传。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而我国“NOC活动”组委会则组织和策划了“NOC知识产权宣传月”活动,并开通了网站。我们以此为契机,向全市中小学生普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展示知识产权领域动态信息,展示地方产权局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经验与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利用市科技节,整合科普与知识产权法的宣传。

每年的11月份第一个星期天是我市的科技节,很多学生会通过科技节这个平台展示他们的科技创新作品,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法的宣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产权法对学生的影响

有人认为,中学生的职责就是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知识产权法》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影响。

其实不然,《知识产权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1.提高文化素养

首先,知识产权是一种文化,它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障公民在科技、文学、艺术等精神领域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使其具有专有性和排他性的一种手段。

其次,《知识产权法》调整了由知识产权所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2.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之前,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把学生的成绩看作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尺码,通过对《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和宣传,使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利用《知识产权法》,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产权利益,进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最终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进行,《知识产权法》对维护专利拥有人的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避免了知识产权的流失,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技术与设计一》的第一章第五节“知识产权”的教学中,我考虑到“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知识必须要结合我国与世界的实际,只凭教师在课堂上用一般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显枯燥乏味。

备课时,笔者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与目标反复考虑决定:将本节课改为辩论赛,题目为“使用盗版软件的利与弊”,提前两周公布,要求以各班课代表为核心组成辩论赛组委会,组委会负责制定辩论赛程序以及正反方组员……各班学生用一周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做调研查资料,了解知识产权等有关知识,并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作对比评价等准备工作。

本次辩论会的辩题是“盗版软件的利与弊”。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盗版现象十分猖獗,除了盗版软件外,还有许许多多侵犯版权的行为,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选了盗版软件这个话题进行辩论。盗版软件有弊,其弊在于侵犯了版权所有者的权利,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不利于公民的道德法制教育,对市场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但盗版行为也有它的利之处,盗版的出现,使设计者更注重反盗版的技术开发,使得科技不断在进步。因此,这个辩题十分有趣。

下面看一段这次辩论精彩的部分。

正方观点:

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而盗版是这一时期的必然产物。

②从价格方面,盗版软件显然占优势,一张正版的价格是盗版的数倍。当你用1000元买一张正版时,我用10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张盗版,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勤俭节约,怎能铺张浪费呢?而且,这是父母的血汗钱啊!

③盗版更广泛的传播知识,提高人的平均素质,加快普及。中国是一个尊重人权的国家,每个人获得知识的权利是平等的。难道就因为正版的价格太高而拒我们于知识的门外?剥夺我们获得知识的权利?

反方观点:

①盗版软件的出现,严重损害了正版商的利益,这种行为无疑是“杀鸡取卵”的行为,这样下去,正版都没有了,还谈何盗版呢?

②盗版软件的行为是不道德也是不合法的。盗版商侵犯了正版商的知识产权,是违法犯罪行为。盗版也不利于公民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儿童,如果他们从小用惯了盗版,长大就不会使用正版,甚至也参与盗版的行为。

③盗版软件对市场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市场动荡,打击设计者设计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不稳定,不健康。

……

辩论会由于时间不够充足,没能按计划进行结尾。但是同学们精心的准备,使得辩论会紧扣主题、有条不紊地进行,显现出了班级的风格。

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广泛而充分地用各种方式获取了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并针对盗版软件这一严重的社会现象,从各角度各层次进行剖析和判断。最终达到了提高学生技术理念素养等目标,学习方式多元化的效果得到很好体现。

总之,培养青少年自主科技创能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旧的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习惯的束缚、强化自主创新型人才观和素质教育观、深化学校体制机制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长期艰苦的实践过程。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科技竞赛 中学生 学习动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科技竞赛的内涵

科技竞赛是在紧密结合科技课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由指导老师带队,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项目或学生自由组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以北京市中学生为例,他们可以参加的科技竞赛有:快乐数学夏令营(简称EMC)、“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青少年数学论坛、海淀区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全国科技创新大赛、OM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初中数学联赛等。可以看出来,中学生可以参加的科技竞赛在数学方面是很占优势的,以此类推,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也有类似的竞赛,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定,中学生可以参加的科技竞赛主要是以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为基础的科技竞赛。

2 科技竞赛在中学生智育中的作用

2.1 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科技竞赛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比赛,可以极大地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因为在科技竞赛取得名次,可以给中学生带来极大的荣誉感,也可以增强中学生学习的信心,因此科技竞赛可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得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其次,有些学生虽然不能在科技竞赛中取得名次,他们可能是失败者,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他们可以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奋发努力,争取下一次竞赛中取得名次。最后,虽然有些中学生由于实力原因只能作为一个参赛者去试试,但是他们和其他同学们一起复习准备,一起步入考场,也能激励他们继续努力,虽然在科技竞赛中不能获胜,但是他们可以在平常的考试中游刃有余。

2.2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科技竞赛的题目相比较一般的中考题、月考题,期末考试题来说,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趣味性。而且科技竞赛更多考评的是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动手实践创新能、协同合作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限于课堂知识,因此参加科技竞赛,会促使学生运用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并结合自己探索自学的知识及个人成长中的社会经验、实践经验等去参与到考试项目中去,不但可以让中学生开阔眼界,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3 对学习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

科技竞赛体现的是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由于不仅仅考评到书本知识,更有可能涉及到更宽泛的内容,这就比一般的考试要求高,如果要在科技竞赛中拿到名次,就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较多的时间付出和较高的学习效率,除了课堂书本知识,还要通过自学、思考、讨论、合作等过程吸收更多的相关知识点,对学生自我学习习惯的锻炼和培养是很大的,因此参加科技竞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科技竞赛在中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3.1 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科技竞赛作为一种竞赛,对选手的心理素质是有要求的,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让选手在比赛时,保持沉着、冷静,才能正常地发挥,过硬的心理素质甚至可以让选手超常发挥,在竞赛中觉得优秀成绩的选手不仅有着较高的智力水平,还有着优秀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虽然与先天的基因有关,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培养。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是性格、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学时代能否得到锻炼对日后的学习生活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竞赛,使得心理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第一次、第二次参加科技竞赛,不少中学生可能感到压力和紧张,第三次、第四次可能就会不那么紧张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因此科技竞赛可以作为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

3.2 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是起着基础作用的,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中学时期的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科技竞赛作为一种积极正面的比赛,可以激励中学生的斗志、勇气和信心,帮助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3 对学生人生理想的影响

价值观是人生理想的基础,一个人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理想,上文中说到,科技竞赛可以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也可以推动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

4 科技竞赛在中学生美育中的作用

美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美育是指与审美相关一切教育,狭义专指艺术教育。在这里我们探讨广义的美育。乍一看,科技竞赛和美育之间是没有什么关联的,实际却不是如此,中学生科技竞赛主要以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这些基础学科为基础的,这些学科都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部分,数理化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数学具有形式美,包括它的对称美,平面中有直线对称(轴对称)和点对称(中心对称),空间中除了前两种,还有平面对称,比如正方形和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球是点线面对称图形。中学生的数学竞赛中必定有大量的几何题,一定会涉及到大量的对称图形,而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熟悉的物品中一定有圆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也有球、圆柱体这些对称图形,这样中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可以把数理化生这些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有利于启发中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有利于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5 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竞赛在中学生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科技竞赛在中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等诸多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科技竞赛可以增强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创新能力,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理想,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情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并充分利用科技竞赛,使其在中学生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洁.以科技竞赛为抓手,促优良学风建设[J].科技风,2013(9).

[2] 胡咏梅,李冬晖.中外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的比较研究——基于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13(10).

[3] 陆真.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科学探究的再认识和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4] 姚诗煌.为中国科技补一堂“人文课”[J].科学,2007(5).

[5] 茹秋生,宁宗奇.技能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上一篇:室内环境检测范文 下一篇:装潢艺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