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0 14:43:45

中学教师值周总结

中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 专业发展 内在动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88-02

教师的发展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教师群体的发展,使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其二是教师个体的发展,使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自我实现方面纵向提高。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指教师个体的发展。 教师发展通常会表现为两种状态 ,一些教师会随着对教师职业不断深入的认识和教学经验的不断累积产生浓厚的教学效能感和职业成就感从而成为优秀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也有一些教师在发展的道路上因为一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一蹶不振,对教学完全失去兴趣和信心堕落成可怕的“磨洋工”“熬退休”的状态。更不再关注其自身的专业水平提升。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外界物质的诱惑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外界信息能力越来越强,教师职业都不再是谋生的唯一手段。如何使教师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努力完成他们教书育人的职责呢?中学教师只有深入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内在价值,才能在不断重复的工作中保持充沛的精力,乐此不疲,不断进行教育研究和教学创新。因此,我们不得不去探寻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是什么,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育模式要求中学教师:一是要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二是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艺术;三是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四是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为;五是要有自我认知和调控能力。现实中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多是通过形式丰富的培训活动、深入的校本研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来提高教师教学技能,达到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中常常力不从心、情绪低落、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当前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以下几种出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或者是为了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或是为了各种名誉,甚至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侵蚀……直接影响了中学教师专业化的纵深发展,在笔者接触到的许多中学教师中这种思想是存在的。

教师是一个专业化较强的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要培养有创新思想、有创造力、有活力、具有热情奉献精神的教育工作者。绝不是要训练一批仅仅是技能娴熟,搬运书本固态知识的教书匠。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越来越关注教师对自我岗位的认识、职业认同感、自我近期目标的确立、自我远景目标的规划以及职业幸福感。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在动力,以期求得中学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首先:中学教师专业化的动力应来源于人们对自我思考的不断的深化;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只有不断的思考自己所从事的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才能真正去认识本职工作、真正热爱本职工作。进而将教师专业化发展贯穿到自己一生的工作之中。其次中学教师的行为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复杂外界社会影响的影响。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必须具有吸收外界事物的批判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来认识自身的行为。

二、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激发内在动力的对策研究

现代教育认为中学教师不仅仅是燃烧了自己照亮别人无私奉献的蜡烛、也不仅是照顾祖国花园的园丁而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如果没有高质量,不断学习进步的中学教师,就没有高质量不断发展的中学教育。

在现代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中学教师专业化推进的进程中,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从而培养了一大批中学教育工作者的中坚力量。

(一)中学教师要有专业发展意识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具备专业意识,不能把中学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或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应转变思想把它当成一种专业,一种对技术要求相当严格的专业,教职人员只有具备了这种思意识才能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转化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动力。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关注和调控自我教育实践活动,逐步实现专业化水平的目的。

(二)中学教师要有不断发展的专业能力

合格的中学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日常教育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处理日常偶发事件的能力。专业能力不仅包括教师要具备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必须随着课程的推进和学生的个例来适时进行调整,在我国教材更新严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速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和总结一些现实实例给学生讲授时灵活呈现,不仅让学生及时汲取了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学教师要清楚自我发展阶段及问题

现实证明: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都会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差异性,且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教师其追寻点和侧重点不同,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自己所处的阶段并且对阶段做出相应的评估,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实事求是的取得进步。

(四)中学教师能够准确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是在社会中工作,难免要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社会也会对教师的工作做出消极或积极的评价都会对教师工作产生影响。如果教师长期过于重视来自外界方方面面的评价,被动去完成教学工作,教师就会在这个社会评价中沉沦失去自我,更谈不上专业发展,所以教师要想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必须对自己做出全面和深刻的自我评价非常重要。

(五)中学教师要在工作中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一语道破教师自我反思的重要性。教师工作不是一年接一年重复性无创新的枯燥工作,而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吸取教育精华,否则就不可能取得进步。

(六)中学教师要学会主动寻求学术支持,谋求合作共赢

在中国“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传统思想的禁锢下,教师行业深受其害,使得教师长期在一种孤独无助、独自奋进的状态。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合作共赢的社会,是共同分享科学成果的社会,唯有合作、共享才能更加快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另外要加大与外界的交流,推进与社会合作,从广阔的社会天地汲取营养,丰富自己专业知识,重视教师自身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从实际出发,争取解决问题一步到位,促进中学教师不断成长加速中学教师专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邓明兰.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

[2]胡婷.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跨个案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

[3] 张慧.小学教师发展内动力机制的试验与反思 [D].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

[4] 左占勋.论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实现途径 [J].考试周刊.2015,(5).

[5] 盛莉萍.论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实现途径 [J].大语文论坛,2013,(6).

[6]谢红霞.金昌市区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D].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

中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2篇

关健词:教学研究方向方法

中文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研究即钻研探究新的认识和规律的活动。人类实践活动只有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才能更科学迅速地发展,教学活动也不例外。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中学生已在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新特点,同时中学的各科教材不断改进,内容日益在更新,这就对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有引导学生提高思维、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此,教师应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素质,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教学模式来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要满足上述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积极投身教学研究中去,经常自觉地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教学研究主要是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过程,它是实践经验累积,概括和提炼的过程。这一过程能使教师对教学内涵的认识深化,理论升华,教学实践水平得到提高。因此中学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要立足教学,服务于教学,推动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1.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方向

1.1教学内容方面

1.1.1大量收集更新资料,博学勤思,精益求精

有人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笔者以为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应有一桶新鲜的水,流动的水。这就要求教师要大量收集与本节或本章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经常更新自己收集和积累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认真研读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内容,还要经常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有关专业方面的一些新动态、新发展,并且教师还要把相关资料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获得新鲜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博学勤思、精益求精是教师成功完成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条件。

1.1.2加强教研组工作,切磋研讨,集思广益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可见众人智慧之力量。中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研组工作是集众人之智慧共同提高的重要手段。教研组可以通过组织上课、听课、开展教研讨论会等形式展开教研活动。教研组经常组织教师去听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或为探索一种教育理念的试验课,然后组织大家评论,或对优点肯定推广,或诚恳地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甚或让每个人谈谈自己怎样去上好这一节课,互相启迪;教研组还可以对某一节课或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争论辨别,从而达到对某一问题的共识。通过教研组展开的种种教研活动,可以使教师杨长避短,互帮互学,同时有利于活跃教师思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达到集思广益之功效。

1.2教学对象方面

教学目标就是让教学对象(即学生)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并增强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终使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为实现本目标,使教学活动成功有效地开展。中学教师必须对教学对象做比较全面地研究。

1.2.1深入地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取向、认知能力、认知结果。中学教师积极研究并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就能使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以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知识结构研究,既要了解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共同特点,还要了解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既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表现状况来体察,也可通过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来了解,还可通过和其他教师交流看法,来增强对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的认识。中学生知识结构方面已明显不同于小学生,其主要特点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类型多,学生学习偏向性大,课程内容广,深度增强等。目前我国中学的课程类型较多,主要有数、理、化、语文、政治、英语、生物、历史、地理等,而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学习的偏向差异很大,有60~70%的学生偏向理科,喜欢学习数、理、化等,而另一部分学生偏向于文科,喜欢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这部分学生大致占20%左右,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同时兼顾文理,这一比例特点,明显表现出了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偏向性,另外对中学生来说,无论文科还是理科,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已经很广,部分内容相对较深。基于上述特点,中学教师还应在讲授好本门课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学好其它课程,尽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应使本门课程内容讲授有一定深度和新鲜度,使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做到博大精深。

1.2.2探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远远优于小学生,中学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多研读教育心理学,经常接触学生,充分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模式,在教学中经常自觉的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得教学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认识特征是满腔热忱的求知欲。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理论的怀疑,对未曾想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求,都是具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的内驱力,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产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而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正是蕴于这种精神之中的。中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需从培养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广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强化兴趣刺激,如:辩论激趣、情境激趣、悬念激趣、形象激趣等,增强教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由此引发和扩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观看影视录像、参加知识竞赛、调查访问、咨询解疑等课外学习形式,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有所用,用有所获,不断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

1.2.3积极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学中,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能够经常自觉地体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理学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地结合,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大力提倡中学教师积极地投身于中学生的心理研究中去。在中学生的心理研究中,杨晓波提出中学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中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着重针对中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缺乏自学能力等提出一些教育措施或教育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情绪教育方面,中学生情绪易冲动,波动大,常常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情绪低沉、压抑、容易激动等,故中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认识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挫折心理方面,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经受各种失败,多数中学生遭遇挫折心理准备不足,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差,中学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挫折,了解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学会面对挫折,走出心理困境,避免心理危机。通过对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1.3.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名知识丰富的教师,对于同一批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差异可能非常大。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获得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教学方法不良,则会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基于此,中学教师应积极地学习和研究多种教学方法,从中筛选适合于自己教学较优的方法。

目前较新的几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主要有[2]:

1.3.1过程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方法,它的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优点上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

1.3.2元认知教学法,所谓元认知就是学生针对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识。进行元认知教学,可从三点着手:1.教给学生元认知的知识。2.积累学生元认知体验。3.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学生将由依赖教师的启发逐渐变为自我启。

1.3.3研究性学生指导法,这种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教学生做研究的具体方法,如何研究,指导学生搞好研究。

1.3.4治学型学习指导法,本方法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对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兴趣。

那当然各位中学教师,也可采用和探索一些其它的新的教学方法。

在明确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后,为了保证其严肃性和科学性,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还应采用一些较科学的方法。

2.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方法

2.1认真地设立课题,研究求证

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对教学对象的充分认识,对教学方法的刻求探索,必然会对其某一方面产生独到的见解或想法,教学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些见解或想法予以实施,正确的想法或见解将有利于教学,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而错误的想法或见解一定会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或损失,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其进行细致地研究,具体可通过设立课题的方法来研究求证,课题研究过程一般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手段来完成,根据课题研究目标确定调查题目,选定对象展开调查,再认真地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总结,最后得出可靠的结论。当然还可通过实验研究的手段进行,这主要是根据课题内容设立实验条件,创造实验环境,确定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并进行认真地实施完成,得出结论,有时还得对实验条件和过程进行调节,通过反复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结果。

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深化和发展认识的基础,其教学研究才会沿着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

2.2撰写论文,对教学研究成果总结交流

论文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师把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思考或研究成果整理,筛选,提炼,可写成教学论文。在论文写作中,中学教师要对平时积累的大量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处理,而通过这一过程,必然会使中学教师的认识得到深化,理论取得发展,业务水平得到提高。撰写论文过程也是中学教师对教学研究成果的交流过程,中学教师通过查阅他人论文,可以了解他人的研究结果,并可将其结果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中学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方式展示给其它的教师,供他们学习参考,即可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中学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明确的方向,科学的方法,投身于教学研究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常性地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是增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加中学教师教学兴趣的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更何况二十一世纪以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口号已被响亮的提出。愿广大中学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中去,为实现我国教育兴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杨晓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14(2)59~61

中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3篇

一、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学反思的引入

1 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体现在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不足的批判性发展上,既有教师教的反思,也有学生学的反思,最终目标是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学。

2 传统的培训进修方法在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许多方法和渠道:培训进修、教学反思、行动研究、在线学习、观摩教学和专家引领等。分析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其中和专业发展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培训进修方法是传统方法,组织方便。但这种方法正如华东师大顾小清所说的:“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培训的方法被抬高到一个不应有的程度,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唯一范式。而实际上,许多领域中这种方法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在农村中学,这一种专业发展方法存在较大的困难:

①目前农村中学教学任务重,只能采用短期(比如3-7天)集中培训,但这种培训因时间短对专业发展效果不佳;②大多数农村中学离市区较远,如果进行周末或者寒暑假培训,集中在市区,一则成本较大,二则影响教师休假教师积极性不高;③脱产培训则因农村中学师资普遍比较紧张,学校难于腾出教师脱产参加。

3 教学反思的引入

教学反思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十分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它体现了“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的思路,它可以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能够保持“自我更新”取向。因此立足于“自我更新”的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队伍的稳定具有意义重大。

二、教学反思对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1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在广大农村中学,不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失衡、专业意识淡薄,因此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为紧迫,而在专业化发展中,教师内在素质结构的优化与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教学反思符合“外在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完善”的特征。

2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性知识获得的主渠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实践性知识主要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获得。

3 教学反思推动教师不断去完善具有个性的教学法体系。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法知识既有外来的理论学习积淀,还来自于自身不断的教学反思。

4 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外部主导式培训向专业自主成长范式转换,基于教学反思的专业发展范式更强调通过有效、适当的教学反思来使教师创造包含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在内的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增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三、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积极构建反思管理及促进机制,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搭建平台

1 探索教学反思促进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探索教学反思促进机制,各个农村中学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和促进教师教学反思工作方案》,应该努力构建教学反思的研讨、交流学习的网络平台,让教师通过积极的、持之以恒的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还有,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增加教师教学反思效果和水平的考核项目,使得教学反思在学校以制度的形式出现。

2 制定教学反思的评价机制,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学督查内容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农村中学在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价中没有体现对教学反思的重视,今后应该制定教学反思的评价标准,完善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制度,对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评价。

3 通过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科学教学反思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一门科学,掌握科学的反思方法是目前农村中学教师急需提高的素质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学必须高度重视,把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作为今后培训、进修的重点,并以校本培训为主,而不要集中在市区培训,贴近教师实际需要,切忌走过场。

4 营造浓厚的反思氛围和习惯

浓厚的反思氛围和习惯能在教师工作、学习中显示巨大的渗透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适当减轻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强度和负担,给予教师反思的时间和平台,教学反思的形式按反思参与人数分为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两种方式,其基本方法则包括反思日记、案例研究、课堂观察、课后小结和反思论文等。应该让教学反思成为学校教研的重点,浓厚反思氛围,激发反思热情。通过各种措施来促进良好反思氛围在农村中学的形成。

四、结束语

中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学教师;学分登记;教师培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今后五年将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2011年11月,湖南省教育厅了《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湘教发〔2011〕61号)。2012年2月,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了《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实施细则〉的函》(湘教继函〔2012〕4号),文件规定,凡取得教师资格、现在湖南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学、中学和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以下统称为“中小学教师”),均属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对象。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实行分年度登记、五年一周期核定的管理制度。教师每年参加培训所获学分不得少于30学分,五年一周期累计学分不得少于360学分,五年周期内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教师准予结业。从2011年开始,长沙市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并借此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培训工作。笔者作为长沙市中学教师学分登记管理员,在此对相关工作作一总结性思考,以期助力于教师的培训事业。

一、本周期内前四年度教师学分总量概况

目前,长沙市共有23830位初、高中教师注册在省学分登记管理系统(其中初中教师14814人,高中教师9016人)。截至2014年,本学分登记周期(2011―2015)已经过去了四个年头,在长沙市中学教师中,本周期内已经达到360学分以上(含)的教师共有7939人,在288―35分区段的教师共有6102人,在216―287学分区段的教师共有5053人,在144―215学分区段的教师共有2647人,在72―143学分区段的教师共有1300人,在72学分以下的教师共有789人(近年新入职的教师也统计在其中)。

长沙市中学教师2011―2014各年度人均学分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截止至2014年度,长沙市中学教师中,各学分区段教师所占的比例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截止至2014年度,长沙市初、高中各学科教师在各学分区段占本学科教师总数的比例如图3所示。

截止至2014年度,长沙市市直、各区县(市)中学教师在各学分区段占本辖区教师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二、对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情况的分析

1. 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日益重视,参培积极性不断提高

综合分析2011―2014各年度的教师人均学分数据(图1)可以看出,从整体来说,教师每年度的人均学分逐年增加。2011年度,教师的培训学分都普遍较低(人均45.9分),甚至很多教师都只有校本研修的学分。但在随后的2012年度、2013年度和2014年度,教师每年度的人均学分上升十分明显,尤其是在2012年、2013年度增加显著。统计学理论指出,数量的变化是物质内部变化的的外显指标。由此可以反映,随着学分登记管理制度的实施,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越来越重视,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很重视参加培训学习,至今仍然有一部分教师的学分偏低,他们平时很少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甚至个别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和学分登记还有抵触情绪。

2. 长沙市中学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基本合理

从长沙市中学教师中各学分区段教师所占的比例图(图2)和长沙市初、高中各学科教师在各学分区段占本学科教师总数的比例图(图3)数据来看,长沙市的初、高中各学科教师在相同的学分区段所占本学科教师的比例基本一致。在大于360学分区段(含)中,该比例基本上在35%左右;在288―35分区段,该比例基本在25%左右;在216―287学分区段中,该比例基本在20%左右。但是应当看到,从整体来说,教师学分偏低,低于288学分的教师占教师总量的41%,这些教师要在本周期的最后一年内达成本周期的学分目标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此外,极少数学科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也相对偏少。因此,我们本周期内的教师培训还有比较大的努力空间。

3. 各区县(市)教师培训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综合分析长沙市市直、各区县(市)中学教师在各学分区段占本辖区教师的比例数据表,长沙市各区县(市)在各学分区段的教师占本辖区的教师比例基本一致,都有30%左右的教师已经达到或超过了360学分,约20~30%左右的教师位于288―35分区段。但是也应当看到,各区县(市)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造成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学分登记过程中,对可允许登记学分的培训项目尺度把握不尽一致,对有关项目认定的学分数量存在差异;二是不同区县(市)对教师培训的组织力度也不尽相同。

三、对继续教育学分登记背景下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

1. 各市(州)、各区县(市)对教师培训工作应有周期性的统筹规划

纵观我国现行的教师培训,很多地区都是行政任务式的培训,缺乏统筹安排和系统管理。但是,随着学分登记管理制度的实施,在每一个培训周期内,每一位教师必须完成不少于360学分(360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因地制宜,对教师培训进行统筹安排。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和指导下,既有长远计划,也有短期规划,既要能为教师们创造培训学习机会,满足教师的培训学分需求,又要避免盲目培训、重复培训,避免简单地为学分而培训。在周期培训计划的安排中,应该具体落实到年度培训计划,比较均衡地分布,切忌杂乱计划,也忌前松后紧,否则教师们会手足无措,甚至无法完成学分目标,影响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2. 学分登记管理可为教师培训计划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湖南省的学分登记管理系统功能比较齐全,其登记的有关信息不仅包括教师所在的区县(市)、单位、学科,还包括教师在各个年度参加培训学习的项目名称、时间、学时、学分以及参培层次。该系统不仅仅具有学分信息的记录功能,还具有信息的分类统计功能。在每一年度的学分登记工作结束之后,各市州、区县(市)可以调取本辖区教师历年来的培训信息表,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教师们在此前曾参加过的培训项目有哪些,目前已有学分多少,距离完成不少于360学分(360学时)的培训学习的差距还有多远,进而得出我们还可以组织哪些学科、哪些项目的培训,如何进行培训的课程设置,参培对象可以是哪些教师,培训学习该有多少时长等参考性结论,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对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成人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成人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经验进入学习的,成人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强调实用性。田俊国教授指出:“培训已到了讲求实效的时候了”“培训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应该是很重要的战略转型手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实效。学分登记信息虽然可为教师培训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但应该看到,这些信息记载的也仅仅是教师们过去学习的点滴经历,并且有些还是教师被动参与学习的。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深入到学校、学生和教师中进行调研,了解教育实情,了解教师们的真正需求,摸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力争通过培训,帮助其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

3. 学分登记管理可为学校遴选参培学员提供重要依据

在以往的教师培训中,很多基层学校因为教师参培的积极性不高,或怕影响学校的课堂教学,常为参培学员的选送发愁,经常出现“甲培训送乙人”的现象,选送了不在一线教学岗位的后勤或教辅人员参加专业学科教师培训,“次要学科”教师参加“主要学科”的教师培训,肄业班教师参加毕业班教师培训,新入职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甚至出现了一位教师承包全校培训的“培训专业户”“学分暴发户”现象,这必然造就一批“不上进”教师和“学分贫困户”。学分,就是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定量指标。在每期培训的学员选送中,学校应该根据培训项目的培训目标要求和学科特点,结合教师们已有的学分数量,慎重遴选教师参加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培训学习的机会。

4. 学分登记管理呼唤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加强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文件精神,“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事实上,由于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并没有完全按照该文件的指示精神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有的地区甚至连2%的比例都不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要达成国家的政策目标就比较困难。再者,要达成国家的政策目标,我们还应该建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大力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团队,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模式,改单一的讲座式培训模式为集中培训、远程研修、交流研讨、观摩学习、校本研修、菜单式培训、教师自主学习等多种培训模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改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为教师进修学校、高校和基层学校一起联动,以市培和区(县、市)培训为主,国培、省培、市培、区(县、市)培和校本培训多管齐下。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人类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行动学习之父”雷格・瑞文斯指出:“一个有机体要想生存下来,其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或等于其环境变化的速度。”学分登记,不是我们教师工作的目标,而是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有力手段,它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向其提出了更高、更远的工作目标。目前正值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春天,让我们好好把握机遇,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推动教师培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中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5篇

你们的到来为我校增添了新的活力,给学校发展带来新的希望。我谨代表学校教导处对在座的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加入实验中学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下面我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校情况:

学校成立于2008年8月,是一所年青的学校,学校所有教师都经过了笔试、试讲、面试三关来到我校。办学三年来,我校获得了市初中标准化学校等31个荣誉称号,在实效德育、高效课堂、实效管理方面位居开发区龙头地位,其优势表现为:

(1)机制完善。学校实行教职工聘任制,按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定岗、定编、定人、定责、定工作量,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开。

(2)价值认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教育即服务”的现代教育观已经获得广泛认可,“教师即给予”的职业信念和个人价值观成为凝聚人心、激活动机的思想内核,这是实验中学教师内在素养的共性所在,也是实验中学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一大批教师不计得失,呕心沥血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把学生的进步、班级的转变及学校积极的发展视为个人的追求、向往及个人生存的社会基础。奉献、耐心、容忍及踏实勤勉是他们共同的行为特征。

(3)文化凝聚。教学作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活动,是人的自我心理表征和自我认知的结果,具有内隐和不可观察性。从某种角度讲,教育环境是不可真正用各种外在的规范、规则或制度加以限制和约束的。具有教学约束的动力来自人的精神需要,即人的成就动机。以招聘引进为主体的市实验中学教师,个人成就感和生存危机感尤为强烈,这种意识已经与实验中学创建品牌学校的集体意识完全融合。而源自个人的生存危机所发生的个人意识一旦转变成“公共意识”,就会成为一种传统,实验中学的文化凝聚力由此生成。适度工作压力正在成为实验中学教师工作环境中的一种活力,反过来,它又积极促成了教师自律风格的形成。自律,是实验中学教师的人格特征,也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这是实验中学高质量教育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校上岗教师123人(原90人,新进15人,调入18人),交流3人,共计126人。

新七年级人数估计700人,13个班。新八年级515人,11个班。新九年级388人,8个班。全校预计学生总人数共计1604人。可以看出我校各年级学生数呈上升趋势,反映了我校的教学成绩与管理获得了周边群众的认可。七八年级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中,全区前10名,我校每个年级分别占6人以上,各科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指标绝大部分在全区第一名。特别是今年中考,我校再创新高,在角逐华师一189个计划内名额中,我校有名学生进入,有30多人考入华师一三限生,近50%的学生考入市重点、省重点高中学校,其中省重点、市重点、普高升学率、一次性合格率中,均超额完成任务,位居全区第一名、全市前列。

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

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办学宗旨:育人为本,全面发展。

学校精神:追求卓越。

办校方略:以质量立校,以管理强校,以科研兴校。

办学特色:信息教学培养国际视野,体艺特长健全学生人格。

培养目标: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十年目标:当湖北名师,育一流人才,重科学管理,创品牌学校。

办学思想:依法治校,以德立校。

校训:诚实、友爱、勇敢、坚毅。

校风:自由、文明、民主、求实。

教风:敬业、爱生、律己、创优。

学风:虚心、勤奋、严谨、善思。

这些内容在我校的网站及部分老师的博客中都有介绍,大家去看看,多了解。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适应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想给大家提几点要求:

1、要虚心学习,努力提升自己

年轻老师理论知识丰富,但面临着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自我修炼,使“读书、研究、提高”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和追求。要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学习撰写心得体会。同时教导处还将采取一帮一的办法,进行师徒结对活动,除了每天听一节听师傅的课以外,还要虚心向同学科老教师学习,学习老教师们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和精神。

实中工作态度:把小事办成精品、把细节做到极致、把服务做成精神。

实中精神:敬业、进取、团结协作。

2、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

为确保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教导处在推动高效课堂实践中,落实教学常规“六个一”,强化过程管理:一是教学常规,实行四查:教师一日自查、备课组一周互查、年级组间周抽查、教务处一月普查。二是教学研究,每周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进行教研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优化集体备课、团队研修、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三教学过程,向过程要效率,让过程提质量;校领导实行推门听课,监控室听课。教导处将组织开展新教师的汇报课、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有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同课异构”,以及备课组、年级组、学校三级公开课活动。四是课堂反思。打造精品导学案,提高教学效率,重点通过课前反思、课间反馈和课后反思,将智慧和反思结晶升华为教学案例,形成具有个性的精品教案和高效课堂。

3、积极参加加强备课组活动

积极参加备课组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组内成员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组织教学,管理学生的成功经验。认真,及时,保质保量完成集体布置的具体工作:如集体教案编写,试卷命制和批改;积极参加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在参与、体验、反思中总结经验,转变教育观念,学习他人长处,提高认识,促进自己提高。

4、积极学习、实践“任务式导学”高效课堂

上学期提出了开展“十二五”课题“任务式导学研究”,以推动各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大胆探索创新,努力探索具有“实中”特色的学科“任务式导学研究”教学新模式,以创新模式推动高效课堂的实施。

课堂实践中,转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学回归教学活动的本质——交流、互动、引导和帮助;落实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总结,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实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学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自主、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组织学风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实行三级经验交流,即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组织各小组进行学风交流和小组管理交流活动,年级组每两月一次组织年级进行班级学风建设经验交流和优秀小组学风交流活动,教导处学期末组织全校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学习小组学风交流活动。

中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指导教师 师范生 教学实习 指导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实践活动之一,是具有师范专业特点的教育综合实践环节,对确保师范生的培养规格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文件精神,“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强化教育教学实践。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要围绕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遵循教师教育规律,调整教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充分说明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育实习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教育实习中,作为师范生实习指导老师,认真指导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又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想通过对指导教师指导实习生的情况调查,从中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的意见或建议。

一、指导教师指导师范生进行教学实习的现状

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师范院校带队指导老师(这里称高师指导教师);另一部分是中学教师(这里称中学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就是实习生教学实践课的科任教师,对实习生的教学实习指导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教育实习工作的成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教学指导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一)高校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缺乏必要的指导

作为师范院校的指导教师,他们不仅要指导实习生的思想工作,组织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实习生的教学实践,让实习生通过教学实习获得知识与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但是,“目前高师院校的教师并非所有人都能担负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任务,有些教师只能胜任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但对中小学教学业务不够熟悉,搞教育实习力不从心。” 在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方面不能够给予实习生有效的指导。还有些指导教师没有工作热情,没有对实习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工作中走马观花,很少过问实习生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形同虚设,致使教育教学实习质量无法保证。

我们对某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实习生(两个月的实习时间)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只有7%的实习生表示高校指导教师经常去听他们的课,课后进行认真指导;有13%的实习生表示高校指导教师只听过他两次课,课后进行了简单点评;而40%的实习生反映,高校指导教师只听过他一次课,课后也没进行认真指导,有40%的实习生则反映高校指导教师从来没去听过他的课。也没有组织与教学实习有关的活动,这些数据表明高师院校指导教师,在教育实习中的指导工作做得是不到位的。

2.部分中学教师对实习生指导不到位

大部分中学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教学指导工作是很负责任的。但是,在教学实习过程中,部分中学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教学指导也还是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认真指导实习编写教学方案;听实习生课的节次少;听课后点评不祥细;对实习生教学检查基本没有。未能给实习生以具体详尽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指导。使部分实习生在教学实习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

问卷调查表明:有24%的实习生表示中学指导教师的指导针对性很强,对实习帮助很大;有42%的实习生表示,中学教师指导有一定的针对性,对实习有一定的帮助;有24%的实习生表示:中学指导教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对实习生帮助不大:10%的实习生表示:中学指导教师对他们的教学实习几乎没有给予指导,对教学实习没有帮助。这些数据说明,在实习的过程中,部分中学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教学实习指导仍然不足。

二、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指导不到位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指导教师方面

作为师范院校课程论专业的教师,作者近十几年来一直从事教育实习指导工作。根据本人的亲身经历及其对师范院校指导教师的了解,师范院校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教学指导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习条件艰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招生人数扩大,加上学校硬件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造成许多学校住宿条件都比较紧张。因此,师范院校教师带队到中学进行实习,基本上都是与实习生一起住学生宿舍,即使不住学生宿舍也是住比较简陋的房子,如某师范大学某教授,2011年带队到某中学实习,住在一个偏僻破旧的小房子里,窗户没有玻璃,老鼠四处乱窜,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他是个农民工。吃饭在学生食堂。每天用餐都是跟中学生一起排队。况且高校教师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科研任务,带队到中学两个月,虽然也有时间进行课题研究,但是苦于缺乏参考资料,仍然无法进行正常的课题研究。所以,许多高师教师都不愿意带队指导教学实习。

2、一些高校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

在指导实习生教学实习过程中,大多数指导教师都是认真负责的,这点我们不可质疑。但是也有一些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有些指导教师带着20个学生在中学实习了两个月,听课总数不到10节;有些指导教师虽然住在实习学校,但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常往家里面跑;还有的指导教师干脆什么都不做,只管做自己的事。据了解,某高师院校有一个指导教师,带队到某中学指导实习工作。出去了两个月,学生没有见到他几次,中学领导、老师也不知道有一个带队指导老师。象这样的指导教师形同虚设,还不如没有。这种指导教师连自己做什么都不知道,更谈不上为别人做了什么,哪里还谈得上对学生的教学实习指导。

3、部分指导教师缺乏教学指导经验

高师院校教务处也强调,要求各院系派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指导学生的教学实习工作。但是真正实施过程中,情况确实不容乐观。由于中学的食宿条件不好,加上教师们的教学科研任务比较重,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当实习指导教师。因此,要想派出真正有教学经验的指导老师带队实习确实也不容易。于是,各院系在派实习指导老师时,就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余地了。有的院系派出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指导实习工作,这些年轻教师,虽然有工作热情,但是毕竟不了解中学教学情况,要想指导本科生教学实习工作,他们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也给了这些年轻教师一个锻炼的机会。从这点出发,我们对年轻老师带队实习不可非议。还有的院系在派带队指导老师时,还加选择,只要是本学期没有课的老师,本人愿意,就去带队指导实习。这样就出现了指导教师专业不对口,或者根本都没有从事教学工作的教辅人员指导实习。某学院还出现过由资料室人员指导实习的现象。年轻教师、跨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指导教学实习,哪里谈得上教学经验丰富,这自然也会影响教学实习的质量。

4、高师院校对指导老师没有明确的要求

在师范院校有关教育教学实习的各种条文中,没有对指导老师提出任何的要求。要不要派带队教师,学校有关部门也没有统一规定。派什么样的老师带队,学校也没有统一要求。指导教师到中学后,需要做些什么,做了没做,做得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学校对指导老师缺乏监督,做不做一个样,做得好与坏一个样,这样就必然造成部分指导老师工作不负责任,自由散漫。

(二)中学指导教师方面

1、指导教师的待遇没有落实

作为中学教师来说,指导几个实习生进行教学实习,这就在原来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增加工作量,因为他们要指导实习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有的还要指导实习生开展班主任工作,无疑就使他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他们付出很多,但是却没有回报。据了解,中学指导教师指导实习生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因为作为师范院校,没有这笔款项。中学也没有给他们报酬,没有报酬就等于没有承认他们的工作。在市场经济时代,这种“杨伯劳”的事情是难以调动积极性的。

2、指导实习生成为中学教师的一种负担

中学教师本身工作都比较忙,以历史教师为例,他们每周要上十二节课以上,以每个班每周三节课,这就要上四个班以上的课程。有的还要当班主任。实习生到来,每个班安排二个实习生,他们要指导8个实习生的教学工作。虽然实习生把课上去了,但是实习生每节课都需要他们的具体指导,从备课、听课到评课,这比他们单纯上一节课所付出的劳动强度要大得多。实事求是讲,8个实习生的到来,给中学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要想使每个实习生都有所收获也并非易事。作为中学教师来讲,他们既要比平时付出多,又没有劳动报酬,还要担心对本学科教学的影响(某中学教师,听完实习生上课后,他又还要重复上一次)。指导实习生成为中学教师的一种负担,在这种情况,又有几个教师愿意指导实习生呢?

3、部分指导教学缺乏教学经验

在中学教师中,大多数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但是也不排除缺乏教学经验者。作为中学校长,对本校教师的使用原则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都是安排在高二、高三年级,一些年轻教师,由于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长,也没有什么教学经验,所以一般都是安排在高一年级,这也是符合情理的。而我们的实习生一般都是在高一年级进行实习。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实习生到某中学实习,在高一年级历史教师中,有两个是刚从大学毕业来校工作的年轻教师,他们当然谈不上有什么教学经验,要指导实习生也不那么容易。当然在高一年级教师中,也有部分教学经验丰富者,但有的也是跨年级上课的,高二或高三上了两个班,在高一也上两个班。这些教师他们的工作重心也不放在高一,而是放在高二或高三,既然工作重心不在高一年级,那么,在指导实习生过程中也会大打折扣。还有个别个学校,由于高一历史教师不足,用政治、语文、地理教师来上历史课的,跨专业的教师,更谈不上指导实习生教学了。

4、少数中学指导教师对教学实习认识不足,缺乏责任心

在中学教师中,绝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实习生过程是尽职尽责的,也是很负责的,他们不因为没有劳动报酬而忘记自己的职责,这些教师是很值得敬佩。但是也有个别指导教师,对教学实习工作指导缺乏责任心,某师范大学历史专业一位学生谈到,我在某中学实习了八周,我的指导教师就是听了我一节课,课后也简单的点评了一下,以后再也没有来听我的课。我对指导老师很失望。

三、努力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

“从师范院校的学生,到担任实习教师、成为学校正式聘用的新教师,这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既然实习阶段也是对实习生一个严峻挑战,这样他们的指导教师的作用就更加显得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呢,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提高高校指导老师的指导作用

1、激励高师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习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提出:

“高校和中小学要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师范生实习指导教师。大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农村中小学,引导和教育师范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服务农村教育。”从师范院校本身来讲,选派什么样的老师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应该制定一些明确的规定。比如:凡是实习生指导老师,必须有高度工作责任心,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热爱教学实习指导工作,了解中学教学规律,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必须是本专业老师,不能派跨专业的指导老师;建立实习指导老师的激励机制,应该把担任实习生指导老师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如,助教评讲师、讲师(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除外)评副教授,副教授评正教授,必须有一、两次指导本科生教学实习的经历。同时鼓励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参与到实习生指导教师队伍中来。这样,高师院校各院系在选派实习指导教师时就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从中选出工作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

2、加强对高师指导教师的管理

目前,高师院校对实习指导老师缺乏必要的管理,只要带队到了中学,至于带队老师在下面学校做什么,怎么做,都没有明确要求。也没有督促措施跟进。这是造成部分指导老师自由放任的原因。学校对于实习指导老师,应该也要有明确的管理措施,并且进行必要的督促。如指导老师在工作日内离开实习学校,也要有个请假制度。指导教师工作如何,也可以由实习生进行评价。这些都是作为师范院校教学实习管理部门要考虑的问题,任何事情没有必要的管理制度都是无法做好的,没有规律不成方圆。

3、对指导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高师院校实习指导老师,不仅仅是教学实习的组织者,更重要的是教学实习工作的指导者。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呢?根据多年指导学生教学实习的经验,我个人认为:指导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指导第一节课试讲,在实习生走上讲台之前,指导教师一定要听实习生进行试讲,并且听试讲后进行认真的点评;第二,指导实习生写好第一个教案,实习生写的第一个教学方案,指导老师一定要进行认真的修改;第三,组织好第一次集体评课。当实习生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指导老师要组织他们听课,课后组织全体实习生进行认真点评。第四,组织一、二节教学观摩课,请学校有关领导、老师参加,观摩课认真进行评课。第五、指导老师在整个实习阶段,平均每天听课不少于两节,比如在中学整个实习时间一个月,听课不得少于44节;每周利用一、二个晚上时间,组织全体实习生开展集体评课或谈教学体会。

总之,高师指导老师每天做什么事,整个实习过程中听多节课,评多少节课,组织实习生开展些什么教学活动等,都要有一个量化的规定。只有这样,高师指导老师才能够真正做到对实习工作的指导。

(二)提高中学教师的指导作用

1、提高指导教师的认识

高等师范院校是为各级各类中学培养合格的教师,人们常说,师范院校是中学教师的摇篮,没有高师教育的发展,也就没有中学教育的发展。同样,高师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学的支持,因为高师教育必须以中学为实习基地,离开了中学这个教育实习基地,也就不利于培养大批优秀的中学教师,两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就目前我国的现状看, 我国绝大多数中学教师都来自高师院校。中学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在高师院校,而职后教育很大程度上也不离不开高师院校。如一部分教师的学历提高、函授、在职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等,需要在高师院校培养。中学教师的各种培训,包括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都离不开高师院校,这是高师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样,高师院校学生到中学进行教育教学实习,也是中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更好地承担指导实习生的任务。

2、激励中学教师积极参与对实习工作的指导

教育教学实习是培养中学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院校教育教学实习不仅需要中学的支持,还需要各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支持,激励中学教师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把指导教学实习作为中学教师评优、评职称的条件之一。对于在指导实习生过程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高师院校积极配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学做好这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激励中学教师积极参与实习生的教学实习指导工作。

3、适当给予中学指导教师经济补贴

据了解,目前教育教学实习中,中学指导教师是没有待遇的,高师院校没有给他们任何补贴,中学领导也没有给他们任何报酬。既然增加了工作量,又没有任何报酬,等于中学指导教师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承认,“白打工”的事,当然很难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这样,对实习生的指导工作就自然打了折扣。为了提高中学教师对实习生指导的积极性,应该适当地给予中学指导教师一定补贴,这是非常必须的。一方面由中学给予补贴,起码在计算工作量时给予适当提高;另一方面由高师院校给予适当补贴,也可以由实习生个人承担一部分,假如两个实习生每人每月承担100元,中学指导教师指导两个实习生,那么每月可以增加200元。再加上中学方面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这点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起码承认了指导教学的劳动价值,有利于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4、对指导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从现行的情况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条文中都没有提出有关中学教师指导实习生的要求。高师院校也没有权力对中学教师提要求,只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学领导才有权对中学教师提要求。既然没有任何要求,这对中学教师来说,指导实习生的工作,做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这样对实习生的教学指导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应该对中学教师指导实习生的工作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使指导教师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如要求中学指导教师努力做到:上好示范课,每次示范课后要组织实习生进行评议,由指导教师说明上课的意图和自己对上这节课的设想,并由实习生提出问题一起研究讨论;认真修改实习生的教学方案;坚持听每个实习生上的每一节课,课后进行认真点评;每周对自己指导的实习生上课情况进行一次小结。使实习生不断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检查实习生的听课记录,其目的:一是督促实习生多听课,向同行学习;二是学会听课,学会做听课记录,通过听课记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指导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实习学校的本组实习生的情况,慎重选定对象,重点辅导,组织一二次观摩教学,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点带面,以推动教学实习的深入发展,也为教师实习结束时的评分提供依据。”

总之,教育教学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中学教师是实习生进行教学实践的第一个指导教师,中学教师指导方法得当,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并影响到实习生今后的发展。作为指导教师(高师院校教师、中学教师),都应该抱着对我们实习生的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培养大批合格的中学教师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参考资料、

1、教育部 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 [Z](2007)4

2、教育部 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Z](2011)6

3、卢乃桂、操太圣 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变迁[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蔡东霞,赵树魁.高师院校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6)

中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学教师 心理资本 方案

0引言

心理资本起源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Seligman发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2002年Seligman将可以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那些心理因素纳入了资本范筹进行研究,2005年Luthans等人在中国,以工人为研究对象,首次正式提出了心理资本的定义:心理资本是个体一般积极心理中的核心心理因素,既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又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心理状态,并能够通过对组织成员心理资本的测量、管理和开发,使组织成员提升心理资本,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随后Luthans等研究者从理论基础导向的积极性、可测量性以及产生行为绩效等角度进行衡量、筛选、论证,概括出自我效能(self-confidence)、希望 (hope)、乐观 (optimism)、 坚韧性(resilience)四要素是最具典型性的状态类心理资本要素,具体表现为: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对目标锲而不舍,未取得成功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坚韧性),以取得成功。

心理资本是将心理学与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心理学的角度拓宽管理视野,掌握帮助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和心理辅导的技术,引导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从而激发团队的活力和激情,促进工作绩效提升。2008年,Luthans等人通过网络,从树立希望、培养乐观、提升自信和增强韧性等方面,运用心理资本微干预模型对364名来自不同的在职人员(实验组187人,控制组177人)进行了一项心理资本开发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则没有明显变化。这表明心理资本是可管理、可开发的。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需要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去应对工作、学习、生活和社等各方面的挑战。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也需要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来提高自身的工作绩效,从而为学校和个人获得持续的竞争力。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资本就会表现为自信、乐观、工作目标性强,有坚强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心理资本管理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根据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和希望,设计一套提升教师心理资本水平的方案,并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学教师心理资本,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培训、强化,塑造其良好的心理品格,为其成为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也为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帮助。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安徽省合肥地区随机选取100名中学教师发放问卷,获得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70%,首先通过心理资本问卷(PCQ)对被试进行前测,比较前测数据删除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被试,选用心理资本水平较低的被试,被选中的被试共60人,女生30人,占50%,男生30人,占50%。将所有被试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15位女生15位男生)和对照组(15位女生15位男生),然后根据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方案对实验组被试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干预活动结束后,通过心理资本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进行后测。

1.2研究工具

1.2.1心理资本问卷(PCQ)

心理资本问卷调查选用Luthans的心理资本问卷(PCQ),是由我国学者李超平博士修订编译,这个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都得到了证实。问卷分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共24个项目,采用Likert六点量表。经过前人的检验,证明具有很高的信效度。

1.2.2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方案

此建设方案针对中学教师开展,根据团体辅导的理论及要求,确定方案中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实施方法。每周进行两次活动设计,每次安排时间90分钟。团体辅导活动开始前要进行热身活动,从而活跃氛围,提升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团体辅导活动结束之后,指导者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同时,对团体成员进行鼓励和肯定。第一次辅导主要是通过几个活动来增加被试之间的了解,以便之后的几次活动的展开,接下来几次团体辅导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从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这四个方面来提升中学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

1.3 数据采集与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Excel进行录入,再用Spss16.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 前测结果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资本同质性检验

根据表1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p=0.143>0.05,表明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两组被试间具有同质性,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之间心理资本没有明显的差别,对实验组被试进行心理资本方案干预,对照组被试则无干预,团体辅导干预结束后,如果实验组被试心理资本后测得分与前测分数相比较,得到明显提升,说明,该心理资本方案有效。

2.2 在前测、后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资本总分及四个维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根据表2中四个维度上的前测和后测分差数值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分数相对于前测来说均有提高,实验组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乐观这一维度,上升幅度最低的是希望这一维度,但是对照组各维度上分数提升的幅度很小,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分数差在四个维度上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四个维度上分数差。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和后测总分差比较方面,p=0.000

3讨论

3.1提高教师群体心理资本水平的必要性

教师,一般具有不为别的职业替代的职能,是“教”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并有责任影响学生的人格的职业。教师主要是以自己的想法、知识、言行、道德、人格和形象,通过示范的方式影响学生。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的知识水平外,还要具有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思想境界。因此,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心理情绪,不仅对自己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学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全面的、深刻的,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除了在教学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教师需要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以激励自己,以满足教学领域的挑战,凭借自身的优势和技能,以应对面临的挑战,并在教学任务中表现卓越;在教学中设置较高的目标,并为达到目标而不懈的努力,最终不仅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能较大的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做现实和乐观的教师,可以充分享受教学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分析过去的失败,应急预案,并获得丰富的经验,在遇到不可抗拒的困难、或无法快速恢复的工作冲突,采取有效策略的教学任务,提高他们的优势;自信的教师对充满挑战性的教学工作满怀信心,设定清晰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努力工作,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教学中的问题,而且积极的情绪可以开阔眼界,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生产和接受新的思想,新的做法,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有坚韧品质的教师更能接受挑战、坚定不移地为学校奋斗。所有这些独特的资源能够帮助教师和学校提高绩效,从而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

3.2教师心理资本提升方案实施有效的原因

本次实验中,将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排除了时间因素这一额外变量,从而确保被试心理资本的提升是因为经过心理资本建设方案的实施,这就保证了实验设计的有效性。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前测分数进行同质性比较,证明了两组被试间心理资本是在同一水平,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保证了被试选择的有效性。

此次提升方案的设计完全按照Luthans设计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从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及希望四个方面具体展开。而且本次方案的设计活动方面主要是依据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其要求进行的,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能够很好的发挥团体辅导同质性、互动性、现实性和高效性等优势,使得方案的实施更加顺利,从而提高了方案实施的效率。

3.3教师心理资本提升方案设计的反思与启示

教师们对体验式的团体教育技术很感兴趣,愿意接受和配合,教师的知识水平比较高,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强,在场中的体会和参与程度很高,在团队领导者的带领下很快就能融入场中,很容易进入设想的情境中。方案的设计松紧相宜,张弛有度,同质性团体让教师感到既安全又温暖,情感得到升华,所以团体辅导中更加验证了“三位一体”是同质性团体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在团体辅导中,对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概念和内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运用体验式团体教育技术上不够熟练,讲解中的事例和故事还不够具有说服力,分享中还要注意到每一个成员的心理变化,在情感 即将触发之时给予推动,在情感宣泄之时给予关注和陪伴。也要做好出现意料之外变化时的应急预案。总之,教师心理资本建设在团体操作中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总结经验,提升效果。

4结论

通过两组检测结果及比较对照,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得分之间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论是心理资本的单个组成要素还是心理资本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就充分说明,经过干预实施,该教师群体的心理资本状况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变和提升,此次教师心理资本提升方案的干预具有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Luthans,F,Avolio,B.J,Walumbwa,F.O,and LiWeixing.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

[2] 路桑斯.心理Y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田喜洲.我国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结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6-99.

[4] 温磊,七十三,张玉柱.心理资本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672-675.

[5] 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29(5):32-39.

[6] 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10(9):875-888.

[7] 晓庆,赵优优,张玉婷.心理资本理论及其教育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15,25(1):125-128.

[8] 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2-487.

[9] 张力.职业院校教师心理资本现状及开发策略[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中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8篇

一、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主要使用自编的问卷,主要针对民勤县第一中学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应用设计问卷内容,调查问卷的内容包含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教师调查问卷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学校教育技术建设的基础设施有哪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如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用程度如何?2.教学管理环境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下是否有所改善?3.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的应用情况如何?4.教育信息技术建设对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管理观念、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改善作用如何?学生问卷涉及到的主要是学生对教师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后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改变情况、学生使用现有信息化技术设备的能力、学生对现有教育技术的满意程度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情况等。每个方面的内容设计4―6个问题,问题的设计主要通过文献查阅和对部分老师、学生的访谈总结提炼。本问卷编制完成后经测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较好的信度。

二、问卷抽查的样本

问卷调查主要在民勤县第一中学的师生中进行,接受问卷调查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有69人,占全校教师的26%,其中包括全校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6人。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有1465人,占全校学生的27%,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分布情况为:高一年级444人(占30%),高二年级482人(占33%),高三年级539人(占37%)。因考虑到年级越高在校时间越长,所以参加问卷调查的人数随年级增加。发放调查问卷1534份,收回1526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达到99%以上。

三、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1.民勤县第一中学信息化环境的软硬件资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从教师对学校现有信息化环境软硬件资源能否满足正常上课需求来看,认为完全能满足的老师占7.6%,认为基本能满足的占将近50%,有34.86%的教师认为基本不能满足,其中有9.92%的认为完全不能够满足教学所需。调查学校所使用软件的情况发现,认为教学软件全且能够正常使用的老师占31.4%,认为基本能满足的教师占41.9%,认为教学软件安装不够足且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老师占26.7%。所有的硬件设施,没有装备与之相配套的必要的教学软件都将成为摆设。

2.民勤县第一中学信息化环境设备的利用率

从实际情况来看,民勤县第一中学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或者一体机,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良好。通过对教师信息化环境设备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有25. 48%的教师教室内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平均一周使用超过3次,34.01%的教师平均一周使用1到3次,27.02%的教师平均两周使用1次,13.49%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备只是摆设,很少去使用。这些说明由于老师们对信息化环境的认识影响了信息化设备的正常使用。

3.民勤县第一中学教师的观念、意识及能力

在“对信息化环境的认识”的问题回答中,86.7%的教师认为信息化环境能提高教学质量,4.1%的认为不实用,4.9%的认为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同样能教好学生。对“教学中是否会有意识地运用信息化环境教学”的调查表明:78.9%的教师会尽自己的能力运用信息化环境教学,没有这种意识的教师占21.1%。由此可以看出,民勤县第一中学教师队伍中,虽然中青年教师的信息化环境意识已经比较高,但是教师队伍整体的信息化环境意识还需要提升。

教师不但要有先进扎实的教育理念、全面的知识结构,还应该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知识与技能,以备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做到将信息化教学设备当作辅助工具,为教学服务。调查发现,民勤一中教师中29.63%的教师能够自如地操作信息化环境中的各种设备,13.61%的教师不会或者基本不会操作。通过教师课件制作水平的调查得出:可以熟练制作课件的教师占27.24%,占67.33%的教师不能熟练制作课件,5.43%做不出课件。关于课件的来源问题,自己制作的教师约有20%,借助于网络下载的课件经自己加工修改后使用的教师占42.04%,约25%的教师使用学校资源库的现成课件,剩下的一小部分人基本不怎么使用课件。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民勤县第一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需不断提高。

四、小结

通过本次调查和研究的分析,对民勤县第一中学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应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中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9篇

农村中学 新课改 实施

自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即迎面而来,2002年秋季山西省11个市的几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正式启动,而全省的推广工作也于2005年秋全面展开,这么多年的新课改推广工作尤其是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我们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总结。基于此,笔者选择了山西省晋城市的某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希望能对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一定帮助。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展开,问卷的设计主要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大量国内外课程改革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涵盖新课改实施的六大方面:教师对新课改认同和适应情况、教师参加课改培训情况、学生对新课改适应情况、新的评价体系实施情况、课程开况和课程改革中的困难[1][2]。

调查对象为山西省晋城市某农村中学的所有教师和部分学生。该校有26名教师,9个教学班,425名学生,它是一所农村镇级初中,于2005年秋开始实施新课改。在该校发放教师问卷26份,学生问卷100份,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教师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回收学生问卷98份,回收率98%,其中90份有效,有效率91.8%。经过统计发现,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下:教师男女比例为3:2;学历水平方面大专层次的为16人,本科层次为10人;年龄层次方面20~35岁的有7人,36~45岁的有15人,46岁以上的4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情况

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程度直接决定着新课改的推进和进展程度,对某镇级中学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情况的调查如下:绝大多数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持赞成态度,认为实施新课改有必要,且教师总体上对新课改“三维目标”表示赞同。

2.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直接实施者和参与者,其对新课改的适应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新课改的顺利有效推进。对教师对新课改适应情况的调查如下。

(1)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情况

调查发现,70%的教师表示对新教材适应,其中11%的教师表示“非常适应”,59%的表示“比较适应”,仅有30%的教师表示“一般”或“不适应”。在问到“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时,56.2%的教师表示会“依据实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调整”,30.8%的表示“以教材为主”,另有13%的教师称“把教材当作教学内容的补充”。综上可知大多数教师对新教材还是比较适应的,在课堂上也会依照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

(2)教师对新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

调查显示,73.1%的教师表示对新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应”或“比较适应”,很少教师反映“一般”或“不适应”;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课堂上会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问题、参与课堂互动,讲课也会征求学生意见,会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式。可见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对新的教学方式总体也比较适应。

3.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情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教师参与新课改,首要条件是必须经过课改培训。该中学教师课改培训情况如下。

(1)培训的级别与次数情况

表1 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状况

分析表1可知,在培训级别上,没有教师参加过部级的课改培训,大部分教师都参加过省级、市级、县级、校级等的培训;而在培训的次数上,课改自2005年实行以来,大部分教师参加过2次左右培训,极少部分教师参加过4次及以上的课改培训。可见,虽然该中学所有教师都参加过课改培训,但在培训的次数上明显不足。

(2)培训的内容与形式情况

在培训的内容上,大部分教师反映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主要是一些新课改理念、新课改标准、一般教学策略等一些通识性的培训,而缺乏一些与具体学科、课题教学实例相结合的一些实用性培训,比如“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学科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开发”等内容是教师普遍反映最希望的。

在培训的形式上,教师反映最多的是“听专家讲座、报告”“收看录像或VCD”等被动接受的方式,培训的形式过于乏味和单调。教师普遍希望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比如:小组探讨、教学观摩、自我反思、案例研究、与课题结合的教育教学研讨等一些探究性的培训方式。

(3)对培训效果的看法情况

96.2%的教师认为参加课改培训有作用,但57.7%的教师认为培训“有些作用但不是很大”,认为“有很大作用”“作用较大”的教师则相对较少。

4.学生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

学生作为实施新课改的直接体验者,其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和进展情况。对学生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的调查如下所示。

(1)对新教材的适应情况

表2 对教材难易程度的适应情况

表3 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情况

(2)对新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

如表2显示,在教材的难易程度上,仍有11.5%的学生表示不适应;如表3,在教材的内容上,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新教材的内容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如图1,在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满意情况上,71%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29%的学生表示“一般”“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总体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新教材无论是从难易程度还是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度以及对教师课堂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满意和适应的。

(3)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情况

通过调查访问个别学生后得知,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他们更加乐学好学了。他们表示会更加主动、积极、独立地进行学习和搜集查找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待学习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5.新的教学评价实施情况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明确要求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过去注重以成绩情况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片面方式,发挥采用综合评价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该中学的教学评价情况如下所示。

(1)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调查显示,73%的该中学教师对用综合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的看法表示认同,很少教师表示不赞成。学校也有明确的对教师和学生实行综合评价的细则,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映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成绩评价为主,初一、初二实行月考制度,初三则实行周考制度,并且每次的考试成绩都贴榜公布,这种情况与实施新课改前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以成绩为主,分数成绩高低与教师职称晋升、奖金待遇、获得“优秀教师”资格等挂钩,大部分教师都为此抱怨学校的不公平。教师反映学校的综合评价细则其实是形同虚设,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2)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通过对该中学个别学生的访谈得知,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还是主要依据考试成绩,他们反映教师比较偏爱成绩较好、听话的学生,而对成绩不好或不听话的学生则冷眼相看,经常训斥他们,使他们感到很不公平和不能正确地认识看待自己。学生反映学校并没有真正落实新的评价方式,对此感到很是气愤。

6.课程开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有效实施新课改的基本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从崇尚教材权威观念的思维局限中跳出来,尝试主动开发丰富课程资源,有效利用潜在的课程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1)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看法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在对课程开发的认识上,多数教师表示那只是课程专家、学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应该尝试着开发本土潜在的课程资源,并将其编写成校本教材。

(2)教师课程开况

通过调查访谈可知,在“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方面,很多教师表示仅是教材、参考资料、网上查询资料等方式,而很少人表示可以利用当地及附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信息化资源。该中学大多数教师反映,自己并没有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本地的各种自然、社会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没时间和精力也不愿意参与编写以及自己的业务能力不适合编写校本教材,导致该中学没有自己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由上可知,该中学教师总体利用的课程资源明显不足以及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三、结论和建议

1.调查结论

由以上对该中学的调查可知,实施新课改七年以来(截至2012年),该中学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基本持赞成态度;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和新教材也比较适应,并且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学生对新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适应,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所有教师都参加了不同形式的课改培训,基本上符合“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培训对教师也产生了一些作用;教师对新的评价方式基本持赞成态度等。

虽然该中学实施新课改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教师原始学历过低和教师素质偏低,师资不足,缺乏高学历人才引进不利于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的次数过少,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单一、脱离教学实际、没有针对性,培训效果不太理想;推行综合评价有名而无实;教师开发本地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淡薄,教师业务能力偏低不适应校本教材的编写等。

2.建议

(1)求真务实地做好培训工作

由于目前的教师培训不足、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及培训形式单一,导致培训对教师的作用不大,因此,必须加强和求真务实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该中学所属的市和镇政府应适当拨款保证教师的培训经费供给,保证教师可以获得足够的受培训的机会,尤其要适当参与部级的课改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

在培训内容上,课程培训机构应依据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包括教师的年龄、学科、学历水平、教龄、个人兴趣等个人条件与需求,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为切入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培训形式上,不能采取专家教授对教师一味地“填鸭”的方式,应以教师为主体,加强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研究的指导,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进来,辅以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实践考察、专题讲座等各种方式,增加中学教师参与课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善于利用远程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及研训结合等的方式。还应建立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培训机构应对中学教师的培训进行全程跟踪评估,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及时获得反馈,进而了解教师的培训情况,为改进培训效果提供指导。

(2)尽快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制直接决定着新课改实施的价值取向。该中学虽然建立了明确的评价细则,即对学生采取等级加分数,并有“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评价采取学校领导评、学生评、教师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而现实却是考试和分数被无限放大,推行综合评价有名无实,面对此种情形迫切需要建立、完善和落实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制。

对学生的评价,要务实地利用好“学生成长档案袋法”,切实做到以等级加分数的评价方式,要公正地为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建立成长记录,反映其成长过程和结果,而非将其视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取得社会认可的一种形式而已。在评价的主体上,应让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共同参与进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考试中,应注意“三维目标”的考察,考试内容应注意联系农村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多角度、多维度来收集考试信息,利用考试促进学生的进步。

对教师的评价应改变传统的仅以学生成绩高低进行评判的方式,还应包括对待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能力和意识、自我学习和反思能力等,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方式。应切实做到以校领导评、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多角度来评价教师。注意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

(3)提高教师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由调查和访谈可知该中学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不足,要想扩展教师的课程资源,满足实施新课改的条件,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参考书等,一方面需要物力财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镇级中学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身就比较丰富,包括:民间的各种剪纸、山水画、笔墨等艺术,各种旅游人文景观,市里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还有学生经验与教师经验等隐性资源,以及学校附近的兄弟学校的校际资源等,都可以经过加工转化为课程资源。此外,教师要切实转变编写教材与自己无关的观念,而应尝试编写、使用校本教材、提高编写校本教材的业务能力,充分体现学校、地方的特色,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资源,最终达到扩展学生视野和丰富学校课程资源的目的。

(4)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体系

农村师资短缺、力量薄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一问题也是不可能的,但为了新课改在农村中学的顺利、持续实施,可以建立市级优质中学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帮扶农村中学推进课改的机制,让农村中学教师在浓厚先进的课改氛围中受到启发,让市区优秀教师带动其课改的发展步伐。通过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城市援助农村的机制,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中学师资短缺和教师素质偏低的现状。

――――――――

参考文献

[1] 黄辰华.新课程实施在农村中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的个案研究.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2] 康宏霞.鹿泉市初中新课改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8.

[3] 尹小艳.桂北农村初中英语新课改实施的问题与对策.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

中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心理健康; 格林模式

【Abstract】 Objective:To improve the current domestic professiona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level and promote the occupational health,then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Method: Green mode was used a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plore effectiv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mode ,then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alth. Result: Teachers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lack, there were no system,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model and good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support system.Conclusion: Using green mode to describe several aspects of the current teacher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to analyze the root cause of it,then formulate a targeted corresponding solution.The preven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the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teachers can be divided into individual intervention or organization intervention.

【Key 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Green model

First-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Nursing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Ningbo 315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1.028

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7]。不仅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发挥和人格健康,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健康,因此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迫在眉睫。我国的许多教育机构也逐渐意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较为系统的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尚未见到报道。

健康促进格林模式,是由Green和Kreuter在1980年提出的知识获得和行为变化发展的健康教育模式,提出首先应进行系统的评估,以找出目标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计划,从而进行实施与评价[8]。该模式既注重健康知识的补充,又注重在信念和行为上的干预,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健康教育评估和健康教育干预研究中。

格林模式包含了9个基本步骤,该模式指出在进行健康促进时要综合运用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针对性识别问题和评价干预效果,见图1。另外,应同时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策略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问题的干预。

本研究尝试以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探索有效可行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模式,从而为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本研究以健康促进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问卷对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总结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普遍压力大:有81%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大,其中新教师、高中教师、男教师、年龄低于40岁的教师、毕业班教师、班主任教师及未婚教师的职业压力尤其大。(2)存在职业倦怠:有67%的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需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更倾向于发生职业倦怠。(3)存在人际关系问题:56%的教师存在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4)有不良的情绪体验:调查显示焦虑、抑郁是教师主要的不良情绪体验,其中焦虑情绪尤其在新教师中尤为显著,而抑郁情绪往往发生在教师付出努力后得不到相应回报,如不被学生和家长认可,或者在各类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时未达到既定目标等情形。(5)出现躯体化的表现:调查结果显示26%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躯体化表现,如失眠、头痛、食欲减退、心跳加速、头痛、背痛和肌肉酸痛等。

2 运用格林模式对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系统评估

2.1 社会学评估 通过以健康促进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系统问卷对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和文献[9]回顾,发现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人口社会学差异,具体表现为:女教师的焦虑倾向比男教师高,男教师的职业稳定性低于女教师;中老年教师的强迫症状和躯体化倾向比较明显,而青年教师的人际敏感、偏执比较明显。

2.2 流行病学评估 通过对文献进行回顾、运用格林模式构建系统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质性访谈等,确定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中的最优先问题为心理压力大。中学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同时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呈现逐年日趋严重的发展态势。因此,从预防和干预角度看,中学教师群体应作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对象。工作倦怠是比较突出的中学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工作压力是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

2.3 行为环境评估 通过文献[10-12]回顾、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学校各项政策制度和工作环境、家庭的支持系统是影响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三大重要的环境因素,而最终的“工作-家庭”冲突是引起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关键。

2.4 教育生态评估 教育生态评估即分析影响目标行为的相关因素,将其分为3大类,即倾向、强化及促成因素。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倾向因素包括教师的职业的特殊性、个人心理因素、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度以及教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认知。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促成因素包括教师可获得并利用的各种资源,如学校是否定期开展职业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有无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咨询,是否定期对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建档等。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强化性因素主要是指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来自国家、单位和家庭的支持。

2.5 管理政策评估 通过管理政策评估确定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计划中可利用的资源有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定期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

3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分析

3.1 倾向因素存在的问题 倾向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教师个体不能正确进行职业认知、个体心理不利因素的存在等。

3.2 促成因素存在的问题 促成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重视不够,目前没有系统的、持续的职业心理健康促进模式,仅有新教师上岗前培训,心理健康仅仅是其中设计的小部分内容,行政部门也无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职业卫生领域中职业心理教育和服务的匮乏。

3.3 强化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 强化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包括国家、单位和家庭支持系统。目前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家对心理健康问题讳莫如深,不能正视,从而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疏导。

4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的对策与建议

格林模式指出应同时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策略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问题的干预,据此,对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4.1 法律法规的完善 发达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法规来预防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危害。在美国,有国家投资的心理保健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有保护职工心理健康的政策和计划,有心理治疗的保险项目。我们国家也应该制定关于促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如从法律的高度规定单位必须采取各项措施来促进职工的心理健康。政府能购买心理保健保险和心理咨询项目,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4.2 针对倾向因素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师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内容可包括教师的职业定位与特点、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人格特征、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教师心理健康调适等。邀请资深的心理教育专家根据教师心理特点和工作实际,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获取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意识,能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来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3 针对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进行组织干预 (1)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努力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首先,应帮助教师解决在工作方面潜在的消极问题,包括减少行政性会议的时间,例行会议要言简意赅;安排合理的工作量,避免给教师增加额外职责,尤其是与教学安排相冲突的额外职责等。另外,对工作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正面引导,包括有针对性地完善各项人事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通过激励的方式努力创建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加强教师间相互沟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2)完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保健体系:学校应创建并完善教师心理健康保健体系。配备专业人员(如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员)组成专门小组,通过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网络监测系统,以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制定保健方案;在“微时代”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开办微信公众号等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公共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交流平台;建立各级各类心理咨询机构,提供机构支持,校内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当教师一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能早期进行疏导,对其提供心理支持;开展适当的文娱活动,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13]。

5 讨论

5.1 中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本研究以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中学教师作为教师职业的特殊一类群体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与相关文献[14-15]回顾结果一致。来自升学的压力尤为突出,另外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正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面对形形的学生个体,由于不能满足每位学生及家长的要求,教师的身心极易疲惫和受挫,心理问题的隐患比较大。

5.2 提高教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依从性 教师应首先正确地看待自身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积极地去调适自己适应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在自我发展中应重视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坚定寻求自身心理健康的信念,从而主动寻求心理干预,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及时补救。

5.3 应综合运用健康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策略促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 格林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强调问题的识别和干预的针对性,通过系统评估充分认识目标问题,从而对其进行分析,为健康教育开展教育生态评估,即分析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提出对策。提倡运用健康教育、政策、法律和法规的综合策略进行干预,相对于其他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更注重行为的改变,通过健康教育改变倾向因素,通过政策、法律和法规改变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立立,缴润凯.职业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30(12):54-56.

[2]张金秀,李义安.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现状与特点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0(1):10-13.

[3]于宏图.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长春市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韩明明,万红,赵作龙,等.教师心理健康与工作能力的关系[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11):1515-1518.

[5]衣新发,赵倩,胡卫平,等.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3):12-23.

[6]陈志明.罗定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172-173.

[7]尼玛卓玛.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创造出和谐的育人环境[J].科技,2014,39(11):33-34.

[8]Kreuter M,Green L K.Health promotion p1anning:a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M].3th ed.America:McGraw-Hill Companies,1999:621.

[9]杨睿娟.不同职业类别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横断历史研究(1995-2011)[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4):45-51.

[10]周F,张涛.基础教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18-1319.

[11]郭琪,王雪蕊.教学周期对不同岗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J].慢性病学杂志,2013,15(5):385-386.

[12]刘志哲,刘静.我国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3):29-30.

[13]张少卿,侯江渊,汤印超.体育锻炼对河北省特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2):161-163.

[14]杨东升.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调查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2):89-91.

[15]俞国良,金东贤,郑建君.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的编制及现状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3):295-302.

上一篇:小学每周值周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学老师值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