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范文

时间:2023-02-25 05:07:48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物流成本;控制

物流成本的控制,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后,这种需求更加迫切。总之,物流成本控制,是现阶段中小企业摆脱自身限制,追求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点。然而目前我国物流成本体系欠完善,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只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一、简述物流成本控制概念

物流成本控制的理念在我国真正开始于2001年,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门的进一步打开,意味着国内企业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国际间的贸易更加频繁,商品流通迅速增加,物流压力显现。而随着海外企业不断入驻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本土企业为了寻求生存,不得不开发新的利益渠道,即开始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今天我们说的物流成本控制,简而言之就是针对物流的各个环节,采用特定的理论、方法以及制度等对其发生费用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管理。它包括局部控制与综合控制。局部控制是一种细化控制,其包含运输费用控制、装卸搬运费用的控制、包装费用的控制、存货持有成本的控制、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控制。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采购物流费用、成品的销售物流费用、废弃品的回收物流费用等的控制,其侧重关注整体效益,从整个供应链上进行成本的优化管理,统筹兼顾。以最小化的整体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需要企业兼顾好整体控制与局部控制的关系,不要顾此失彼。

二、中小企业物力成本控制问题突出,任重道远

1.意识淡薄,观念落后

有一位日本学者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理论“物流冰山说”,也即强调物流成本控制的隐性的成本,它主要是针对一些企业管理者只是关注一些表层的直接利害关系,却忽视了隐藏的成本。物流这个概念从引入国内到如今也已发展了三十年多,企业对于物流也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越来越注重这方面的开发与拓展,但是部分企业还是陷入了“物流冰山说”的怪圈中,只关注表面显现的成本,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思维,不乐意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下狠功夫研究,所以在进行物流工作时,往往显得很被动,缺少一个成体系的方法与长远科学的规划,导致物流成本控制上的失衡。当然现在国内还存在中小企业管理者,对物流成本控制概念还模糊不清,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他们简单的以为,物流只是一个运输工作,其成本由油价、交通运输成本决定,是属于不可控成本,这种没有领会现代物流涵义,落后的思维逻辑,必将导致企业战略上的失败。而在这个复杂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小企业如果不抓好物流成本的要点,在整个生产成本控制上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且也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持续生产和长期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发掘更大潜力,开拓更大发展空间的可能性。

2.引进专业人才,中小企业处于劣势

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方面,一位专业的物流成本控制人才,是需要精通会计成本学与物流管理学,如果真是一位比较专业的人士,一般是不会愿意从基层做起,把中小企业作为自己择业的对象。即便有时在中小企业干了一两年,能力得到了培养,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了,但是为了追寻更大的发展空间,一般都会选择跳槽去大型的物流公司或更大的企业。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对于物流成本控制的意识不强,在引进企业人才时,也不会侧重对这一专业人士的招揽与培养,这两方面都导致了中小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人才匮乏的尴尬局面,阻碍了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3.物流成本控制信息网络滞后

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物流经营模式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阶段,对物流信息只是简单地进行处理,没有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技术上的革新,不能形成高效能的的网络系统,就难以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存货配置、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加工以及销售势必都将受到影响,不利于中小企业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降低了企业物流的效率。因此网络化程度低是中小企业发展亟待需要突破的瓶颈。

4.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不成熟

中小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制度比较混乱,没有规范物流成本记账细则,不能明确成本管理范围,导致总物流成本值,平均物流成本值等,很难在物流核算的会计账目上显现出来,使企业管理者难以找到物流成本控制的切入点,做出科学的决策。同时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自身没能形成一整套科学高效能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导致企业对物流成本评估受限,同时这也使得企业对产品的运输、装卸、包装、库存,原材料的采购、加工以及物流人员调动,账目的动态把握等诸多环节,无法智能的高效的进行管理优化,妨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效益。

三、“对症下药”,积极应对挑战

1.增强意识,用先进的思维武装头脑

中小企业管理决策层首先应该做好带头表率作用,加强这方面的学习,通过对一些国外企业或本土大型企业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的成果分析,借鉴,增强自身物流控制意识与素养,同时必须将有效控制物流成本思想向下渗透,在企业内部加大对物流成本控制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由上到下,调动起企业每一个员工对物流控制的积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树立物流成本控制的新理念,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对外以一个追求现代化,科技化的姿态出现在纷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上来,对内,一方面对员工进行思想渗透,另一方面将物流成本的控制理念灌输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去,节节相扣,环环到位,力争以最先进的思想,统筹指导物流成本控制的各项工作。

2.完善人才机制

中小企业要想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做出点成绩来,必须要有比较强大的人才储备作为基础,企业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建立并完善人才制度。第一就是积极主动的引进物流人才,可以是高薪聘请,也可以是福利照顾,可以是进企提供优质培训,也可以是政策上的优惠。第二是企业对内部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座,或者专业培训,在体制内部设置人才培养、考核标准,特别是针对管理层与那些有能力有潜质的员工,要重点关注,侧重培养。同时要在充分发挥每位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尽量拓宽人才维度,保证在物流各个环节中都有一批骨干分子。如果此时企业在将这部分精英捆绑在一起,共同探讨企业存在的问题,给各个相关部门的骨干创造更多互动与合作的机会,那么离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的形成就又近一步了。

3.构建信息化体系

物流过程的本质是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流一体的过程,三者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物流成本的高低。所以中小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务必得谨慎处理好信息流与物流的关系,建立一个以物流为主体的强大的信息化体系。这要求企业,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积极构建物流网络平台,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容载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对物流系统各环节中的要素、实时状况和物流账目明细实现在线管理,监控,及时掌握物流动态,帮助企业领导人做出及时分析与准确判断,优化企业物流管理,将物流成本降到最低,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而借助计算机跨时跨域的超强链接能力,企业不但可以在各个部门建立物流成本管理的子系统,在内部范围内进行信息公开,整合,促进部门与部门的协作能力,而且同时还可以与外部战略伙伴建立联系,形成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拉近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距离。

4.规范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制度

物流成本核算是企业根据物流活动中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和设定的成本项目,并运用专门的计算方法将物流运行中的各项物流费用和物流总费用进行汇总和分配,最终计算出每个本计算对象的单位物流成本和实际总成本。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如果国内对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未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企业自由发挥的的地方越多,就越容易造成混乱,不利于企业对形势的分析,所以建立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的的第一要义即是规范物流成本核算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通过网络系统,把物流成本管理与财务会计联系起来,对物流费用进行单独核算,帮助企业对物流整体水平、业绩作出正确及时地评估、评价,将有关物流经费分解到消耗一定资源的具体活动来,对物流成本消耗明细进行有效追踪。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的逐步建立,我国中小企业进步升级的潜力空间非常大,其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势必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楠.浅析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5):6.

[2]郭中原.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析[J].现代商业,2013(4):8-9.

[3]彭东.流程供应链工作流构建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11):110-113.

[4]郭健.供应链管理中的联合库存控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89-92.

[5]胡燕.基于供应链绩效评定的物流成本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9,3(05):82-85.

中小企业范文第2篇

(一)金融机构方面原因

1、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首先,我国商业金融机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我国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薄弱、规模小、能作为贷款抵押的资产少,同时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找到规模较大的企业为其担保。其次,部分中小企业生产技术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高负债经营、效益差,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也不敢支持。

2、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这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的。在贷款行为中,借款人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资金的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信息掌握较全面,而银行作为贷款人,只能通过财务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部分相关状况。企业借款人为了获得贷款,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夸大自己的优点,缩小甚至掩盖自己的缺点,其披露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相对较差。在其会计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国家对其进行的会计监督有限,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不可能要求中小企业普遍接受信息中介机构的审核验证。而以自主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放贷时必然要求建立在风险最小的基础上,为保障资金的安全性,金融机构难免不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3、向中小企业贷款管理难度大、成本高、收益低。首先,对中小企业而言,一笔贷款业务的贷款额度大小与贷款的管理费用的高低是不成比例的。无论贷款金额的大小,金融机构都要按几乎相同的程序进行操作,从贷前调查到贷款收回整个过程的管理费用相差无几,所以对小额贷款的单位管理成本必然会高。而中小企业的贷款一般金额较小,它的管理成本也就高于对大企业的贷款,从而影响了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此外,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提供的信息可信度低,金融机构还必须采用其他方法去获取较全面的真实信息,这也会进一步增加贷款的管理成本。据调查测算,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远远高于大中型企业。因此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不会将中小企业作为首选对象,只有在国家强制或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向大企业、大项目贷款时,才会选择中小企业,这无疑也是形成其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

1、经营管理水平低。尽管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很快,但仍然给人以“差、散、乱”的印象。一方面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产品生产工艺落后、质量水平低,形成了因资金缺乏导致经营绩效差,因经营绩效差导致融资信用差,因融资信用差导致资金缺乏的恶性循环。许多中小企业负债率较高,极度缺乏经营流动资金和发展投资基金,导致其不能正常地进行经营和投资改造,无法通过提高盈利改变企业的资信以获得外部各种信用融资。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点多面广,涉及行业多,多头开户现象较普遍,金融部门难以掌握其真实情况。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中小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等方面的管理水平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致使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竞争,难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中小企业主管人员缺乏现代融资意识。主要体现在:(1)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负债经营的现代意识和相应的管理手段,企业债务与企业经营盈利之间的关系认识有限,不能以发展的角度看待企业债务融资的作用。(2)绝大多数企业主管的经营观念未转变,没有从利润和现金流的角度把现代企业看成是一个资本价值增值和现金流最大化的过程,因而不能全面看待资金在生产中的地位,从而忽略了资本与负债、资本与管理能力、资本与经营风险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很多企业主管对现代融资工具缺乏认识,简单地认为融资就是向银行贷款,仅拘泥于银行贷款单一的融资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当传统融资途径被切断时,大部分中小企业便陷入绝境,不仅缺乏利用其他融资方式的思维观念,而且缺乏融资的操作能力,更谈不上进行现代融资的创新。

3、财务信息失真,银行不敢放贷。许多中小企业管理欠规范,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财务控制制度,财务信息失真,可信度低。有的企业从所谓的“自身需要”出发,提供虚假的甚至伪造的财务信息,使会计报表失去其可靠性和真实性。而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财务收支状况,一个资产负债状况和财务收支状况良好的企业很容易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反之亦然。虚假的会计报表使银行的信贷资产难以得到保障,易形成不良资产,出于资金安全和自身利益的考虑,银行不会轻易地发放贷款。

(三)其他方面原因

1、社会信用环境差。即社会信誉等级低,这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包括:(1)中小企业还债意识差,许多中小企业获取贷款后,不去积极还贷,而是恶意逃债、赖债、千方百计地拖债,不把还债当作必须履行的义务。(2)法律对债权人债权的保护能力差,法院对判决结果执行不力。债权人在通过法律程序保护自己的权益时,常遇“打赢官司,看不到钱”,还得支付律师费的尴尬。(3)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较多。如在企业转制期间,有的地方政府默许甚至纵容企业逃废银行的债权。这种社会信用环境,破坏了经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使履行了经济合同义务的债权人反而处于被动的地位。如此信誉环境下,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必然更加谨慎,这自然会增加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2、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向中小企业贷款和提供担保的风险都高,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系统性风险,这就需要国家通过一种机制把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降到金融机构可接受的程度。对此,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政府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建立了一批信用担保机构,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1)担保机构担保能力低,因为目前我国担保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而财政投资能力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2)担保机构为控制风险,都要求申请贷款担保的客户提供反担保,且条件苛刻,并不低于银行担保抵押贷款条件,使得信用担保机构失去本来的意义。中小企业寻求担保难,也就必然造成融资难。

3、“政策性风险”的存在。近几年来国家对企业发展采取了“抓大放小”的政策,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地把“放小”理解为放弃中小企业。一些政策和措施在制定时没有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特点,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改革认识不清,导致需求与供给严重背离,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无法达到实际的需要量,力度严重不够。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应对策略

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中介缺乏、融资工具单一、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解决也宜从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方面入手,既需要中小企业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与银行的联系,也需要国家尽快制定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并借鉴国外经验为中小企业开辟较多的融资渠道。

(一)增强企业自身资金积累,提高企业自有资金率

增强企业自身资金积累,提高企业自有资金率和经营管理水平,以改变企业信贷资信能力,从而改变自身的融资环境。

1、企业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对产品进行改良和革新,并不断加强对新市场的开发,增加销售收入。

2、应引进先进技术及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改善企业生产管理。

3、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尽快回笼资金增加流动资金。

总之,企业应从多角度出发,扩大收益,增强内部资金积累,使企业走上自有资金良性扩张的道路。只有企业自身环境改善了,生产经营水平提高了,银行等金融机构才愿意向其贷款。

(二)改善并发展商业信用融资

商业信用是中小型企业融资的一种传统的方式。它属于短期负债融资,十分方便但不正规,一般是以良好的商业信誉为基础,并经常运用于业务联系紧密、关系十分固定的合作企业之间。在现有状况下,改善并发展商业信用融资体系的办法有:

1、充分发展企业之间纵向经营纽带关系,与生产经营的上、下游企业结成松散的经营联盟,并通过这种纵向关系发展商业信用。

2、与外贸中介机构结成紧密关系,如以资本为纽带的工商贸企业集团或固定的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商业票据。

(三)建立互利合作的银企关系

就目前而言,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更多的依赖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等小金融机构应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全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当然,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情况复杂、风险大,这就要求信贷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注重“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经营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合理、灵活而高效的服务体系。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能简单停留在纯粹的资金关系上,还可以凭借其在信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信息、财务管理咨询等中间业务,帮助其解决问题,增强市场竞争力,真正建立互利合作的银企关系。

(四)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度,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中小企业发展有稳定、可靠、持久的资金投入,很好地解决其发展中的资金困难问题。当然,作为信用担保是国际上公认的高风险行业,因此应采取严格的措施,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金融风险。一是提高市场准入条件,对担保机构、担保从业人员、注册资本金等做出严格规定。二是建立全社会性的企业信用系统,使得诚信企业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在资金取得时享有优先权和优惠。

参考文献:

1、志高,曹森.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2).

2、程涛.中小型企业融资的难点及解决的措施[J].现代企业,2005(7).

3、张胜林.中小型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的典型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金融,2005(14).

摘要: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一直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其原因十分复杂,既有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还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但只要抓住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措施,总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

中小企业范文第3篇

扶持中小企业再次成为市场热点,随着一系列消息与政策的出台,在汇率升值、成本上升、市场转型的背景下苦苦挣扎的中小企业迎来一丝暖意。

从7月开始,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从政策、信贷到行业准入,无所不至。7月4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细化并拓宽了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7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会上透露,根据国务院要求,工信部正在积极筹备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符合条件的微小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从100%下调到75%,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最新的传闻是,9月份可能召开一个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工作会议,中小企业管理思路是否会在此次会议中讨论并演化为具体执行部门……

中小企业扶持举措既有国际经验,也有中国特色。国际经验包括补贴、税收优惠等,国内经验包括扶持中小企业的政府机构升格,建立专项基金、降低贷款风险权重等。这不是政府第一次扶持中小企业,相关扶持政策从未停止,让人遗憾的是,中小企业越扶越弱,一些垄断企业不必扶持却越来越强大,原因何在?

表面上解决就业难题的中小企业极受重视,常常口惠而实不至。越是强调扶持中小企业,越能证明难以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

国务院曾于2005年、2009年分别“非公经济36条”和“新非公经济36条”,从理论上打破了民企的行业门槛,但民企形容为“玻璃门越擦越亮、玻璃越来越厚”。其他不说,扼制民营石油企业咽喉的油源垄断从未被打破,民企挣扎在生死边缘,民营储油设备大半闲置,而央企还在呼吁大干快上。再说融资,央企可获得廉价贷款与低利息的发债机会,而民企大多只能通过民间资金解决融资困境。近日,由“花旗-CCER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研究项目组公布的数据称,在中小企业集中的浙江,只有20%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贷到款,而能获得贷款的服务型中小企业比例更低。

从根本上说,配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是一套市场化的管理系统与组织架构。建立专门的高级别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当然好,但机构的主要职能应该是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核心瓶颈。比如说,如何破解存在准入门槛的行业,取消大型企业的核心垄断权,建立真正能够代表中小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业协会,使中小企业拥有博弈的平台与能力,而不是让退休官员为中小企业代言。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最好的办法是扩大中小企业的贷款渠道,强迫大型金融机构为数百万家小微企业服务是不现实的,我国必须鼓励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只有社区银行、村镇银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才有意愿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服务,才能了解当地中小企业存在的风险,此前台州商行、泰隆行等,在服务当地的中小企业方面取得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以美国为例,有上万家专门从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这些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极大地弥补了市场上有限的创业资本与创办中小企业及其发展所需的巨大的资金缺口。这些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都是完全由私人拥有、管理并使用自有资本的投资公司。

中小企业范文第4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SMEs has grown up, indicating the potential power of SMEs in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due to the small size, low credit and overall relatively low technological degre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re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among which financ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which must be considered.

关键词: 浅析;中小企业;筹资

Key words: analysis;SME;financing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40-01

0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上缴税收占50.2%。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实现就业的重要基础。

1中小企业筹资的意义及基本状况

资金是公司经济运行的血液,是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资金,公司的生存、发展就没有保障。因此,积极地筹措资金就成为决定公司资金运动规模和经营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可以从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来筹集。不同来源的资金,其使用时间的长短、附加条款的限制、财务风险的大小、资金成本的高低都不一样。

我国中小企业筹资的基本状况:①筹资渠道狭窄;②外部筹资渠道银行贷款;③民间借贷、内部集资等非正规筹资在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④资产规模小。

2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

2.1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问题及需要采取的措施中小企业自身存在问题:①内部管理混乱;②信用观念淡薄;③抵押担保困难。

从企业自身存在问题角度讲,应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资产组合。一般企业可采用发动职工在企业内部筹资资金;清仓查库盘活资金;清理外欠回收资金;通过代销来借占资金;争取延、分期付款以减轻资金使用压力;由预售商品来吸收经营资金,乃至在企业内各部门间进行渗透,挖掘部门内的各项滞留资金等,这些方式将大大降低企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外来资金的依赖度,更利于企业的健康经营。同时,企业应注重利用公关手段加强银企联系,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避免在因急需引进大量资本时才向银行提供拼凑的财务状况说明,导致由于信息不对等银行不愿借款的局面。

2.2 中小企业筹资存在的外部问题及政府需要采取的措施中小企业筹资存在的外部问题:①金融机构经营理念对小企业不利。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小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健全,整体的金融制度对中小企业的筹融资来讲存在诸多不公平的。②间接筹资方式发展缓慢。在直接筹资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很多中小企业选择了转投间接筹资。然而,目前很多间接筹资手段在我国都属于不合法的或处于灰色地带,筹资渠道不够畅通,并承担着巨大的道德风险。

在我国,由于资本体制的不同,应结合我国特色,政府需从以下途径逐步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难题。

2.2.1 施行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是支持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从流转税到所得税,通常以降低税率、减免税收、提高税收起征点和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为手段,通过降低征税额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资金的积累。

2.2.2 设立风险创新基金此种基金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预测能力和其在社会中的可信度,由政府的少量种子资金引导带动大量的非政府资金到高风险却可拥有高回报的企业中去。

2.2.3 建立中国特色信保体系在完善中小民营企业信用体系法律法规外,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规划,侧重高新技术型和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分列国家、省、地市三级为其进行信用担保。并注意避免制度的缺陷,加强政府监管,动员社会力量,建立激励和惩罚机制。

3中小企业筹资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3.1 控制筹资规模合理地确定筹资规模是筹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一方面应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另一方面筹集的数额又不能过多,造成资金的闲置,增加不必要的财务负担,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

3.2 选好筹资方式筹资方式不同其财务风险也不同,这就要求企业应充分考虑其各自的优缺点,避免由于筹资方式选择不当引发财务风险。筹资渠道日渐增多,企业可供选择的筹资方式也日益多元化,企业应在筹资渠道既定的情况下采用最合理的方法筹措资金。

3.3 合理安排负债期限结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长期资金是保证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短期资金在企业资金中的比例不能过大,否则会使企业在短期内承担过大的偿还债务的压力,容易造成企业经营活动的波动,增加破产风险。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构成企业全部资金的期限结构,合理安排企业的期限结构有利于实现企业资金的最佳配置和筹资组合,降低筹资风险,企业要根据项目情况选择恰当的资金组合,合理搭配资金,降低财务风险。

3.4 防范利率变动带来的融资风险利率的经常变动会给企业的筹资带来很大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范措施。认真研判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的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以此作出相应的筹资安排。金融市场的日益发达和完善,对于与其联系渐趋紧密的企业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如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

3.5 科学决策,避免失误根据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条件科学决策举债筹资的策略,采用科学方法对举债筹资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进行充分的论证,适时调整运用好举债空间,努力追求举债筹资风险陛、收益性、稳健性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对企业筹资渠道及筹资风险管理的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6).

[2]何滢.关于企业筹资方式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7,(3).

中小企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增长的良性发展时期。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推动这一经济增长的主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大企业,而是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据统计,截止2002年,我国共有中小企业约2930万个,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的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全部企业总量的60%、60%和40%;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近50%,出口总额的60%也是有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日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创新资金不足、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科技人员严重不足、政策环境不优越等,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因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产业不断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各个国家都在加紧确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其重点就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指标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这种新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等必然也要加快,进行战略性的调整。1999年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这对我国企业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发展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否则将被无情地淘汰。

世界著名企业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资源教授W.费尔德莱发表评论指出,任何企业离开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承认它是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实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的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创新的技术,其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可能积压越多,亏损越严重。因此,当前我过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总之,适者生存,中小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活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来看,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国内大型企业的水平。

目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技术人才短缺

技术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但中小企业中缺乏技术人才是世界各国都极为普遍的现象。

我国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仅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迄今为止,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上仍然明显处于劣势。

根据2003年7月~9月对浙江省200对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企业技术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排序技术发展的主要困难样本数比例(%)

1缺乏技术人才9357.9

2缺乏资金3019.0

3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不足159.1

4设备落后127.4

5政府政策限制53.3

6其他53.3

(摘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二)、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常常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中小企业都感到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

1.资金获取来源过于单一,融资渠道越来越少

由于直接融资方式对资金使用者要求较高,限制较多,而且我国资本市场也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安排,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障碍大,从而转向间接融资方面。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有65.7%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各种金融机构。但目前,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向大型化、城市化发展,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少。

2.银行信贷政策偏重于大企业

随着国有银行的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为降低不良的资产比例、加强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竞争,各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信贷政策。当前银行信贷主要向个人贷款和建设项目集中,对工业贷款减少。且在对工业贷款的份额中,90%的新增贷款投向数量不足5%的AA级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普遍认为大多数是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小且分散,工作量大,融资服务成本高且收益少,加上信用担保机制及其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当前银行的信贷政策并没有向中小企业倾向。

(三)、信息资源短缺

外部信息是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大企业一般较易获得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服务,信息渠道也较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搜集外部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集思广义和各种建议,往往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

三、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

(一)、开拓中小企业创新的模式

1.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

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中小企业要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最快的速度模仿,开发出与之相类似的新产品,借助领先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果,以较低的开发成分分享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中技术创新模式适用于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资金不足,又不愿承担创业风险的中小企业。实行这种创新战略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努力在产品的差异上做文章,加以改进和完善,并加大售后服务和广告投入,从而分得较好的市场份额。实施跟踪型技术创新应该是在学习基础上的二次创新,是在前人肩膀上再向上走一步的创造性活动。

2.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

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技术窗的物质基础条件和技术能力都比较薄弱,完全以自身的力量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技术水平,而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来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合作战略可以是纵向合作——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可以是横向合作——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研究中心,共同承担风险,获得利益。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政府出台各种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

目前已经提出的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建议主要有:第一,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第二、允许国有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息,使大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第三、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等。

2.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当前我国银行面临的障碍之一是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信息不透明,财务不明晰,运作不规范。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重要手段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层次的由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将由财政出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逐步转变为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并接受政府机构监管的股份担保公司。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此类机构占全部担保机构的90%。

(三)、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服务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对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汇集并不断壮大企业的人才队伍,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智力潜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从总体上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既包括正激励,也包括负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应是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

2.优化人才汇集环境

在企业内部,应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包括张扬个性、不求全责备、尽力满足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充分放权、授权,委以重任,予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倡导和营造创造性、自主性、人情化的企业,形成宽松和谐、奋进的独特的文化力,产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3.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中介服务机构是知识技术流动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为知识技术的供求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最近几年来,政府推出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措施,以建设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体系。

21世纪的今天,在新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中小企业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了的环境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03年1月1日,《中小企业法》正式实施,作为一部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它将使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以宽松。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必须要创新运行机制,在变化中找机会,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约束”,实现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走上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伟《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2.刘国华沈君《转型经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3.刘车《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俞仁龙《中小企业技术创新》[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小企业范文第6篇

外需市场缓慢复苏、内需平稳增长、融资和生产要素成本压力紧迫、扶植政策效应初显、经营环境改善、技术创新保障体制不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

以上诸多要素交融汇总,罗织出当下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网。正负两种形势的对冲与博弈,注定了中小企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战略,构建新形势下的发展布局。

从国际形势看,中小企业外贸市场增长乏力,2010年第一季度到当年8月,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增速出现持续下滑,是年9月受节日订单因素影响,出口开始企稳回升。今年前两个月外贸市场虽然有所反弹,出现复苏迹象,但整体尚未实现质的突破。

2013年世界各国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仍会持续,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压力难以有效缓解。从整体看,人民币升值、欧美及新兴市场回暖速度等几种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影响,决定我国中小企业外贸市场仍处于低位。

社会需求方面,国内需求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成为中小企业固定增长的强大动力。社会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逐步显现,第一季度GDP增长7.7%,其中4.3%是内需拉动的。

随着经济环境改善,小微型企业融资压力开始缓解,但程度有限。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在流动整体充裕情况下,贷款利率呈下行趋势,年底贷款加权比年初下降1.23%。

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为20.29%,较1月平均值21.3%小幅回落,表明民间借贷成本小幅下降。考虑之前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仅有20%,目前小企业融资压力缓解的程度比较有限。

新的苗头性问题

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即成本要素上升。2012年9月以来,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者价格指数降幅逐步收窄。随着刘易斯拐点临近,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相当长时间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2013年一季度各省市颁布的最低工资标准上浮了10%~20%,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小企业春节以后返岗率仅在60%左右。

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研发资金,根据2012年6月~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开展的创新型、创业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调研数据显示,有56.8%和52.4%创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困难是缺乏研发资金。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也有待完善。各地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更加重视平台建设,对平台服务的效果、服务满意度、对企业的需求、社会评价都不太重视,后期运行维护投入精力、财力非常有限,建设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

全国各类面对企业的服务平台,各个系统,工信系统、通信系统大概4400个左右,但是这个平台都是独立的运行,没有发挥融合力,平台资源整合缓慢,中小企业服务组织水平参差不齐,服务面不广,在一定范围内尚未建立服务资源共享机制。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苗头性问题也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出口不振背后的中国制造竞争力下滑。中国制造的传统优势即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汇率优势正日渐弱化,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的新优势尚未构建。中小企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非常大。

二是转型升级名义下的“重转轻升”认识偏差。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但是对于转型升级的政策内涵、战略方向和发展路径,仍存在认识不足与理解偏差。多地将转地区、转行业简单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手段,未能切中高效率、高附加值的企业转型升级关键,其真正意义的促进作用恐将有限。还有一些行业,向中部和西部转移,在中部和西部建立了很多企业,但是东部企业还是在原地发展,这种现象也较多存在。

三是肩负“税未降,费大增”的新问题。中小企业承担税收增长迅速,甚至大幅超过了企业利润。201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在工业企业利润下滑30~40%的情况下,调研各省份的税收增长仍然达到两位数以上。从税收负担上,2012年中小企业税收占资产总额的负担率为4.9%,高于1.91%的全国平均水平。

不少地方加大征收各种非税收费,一部分行政性收费变脸为经营性收费,还有隐性化收费,一些比较大规模的收费还没有取消。原来一直希望在税费改革的时候、增税的时候减少一些费,但很多部门还没有落实。有些税收或者增加或者有优惠政策,但是相对的费没有做调整。

谨慎乐观

鉴于此,今年第二季度中小企业发展走势需谨慎乐观。由于外需市场复苏缓慢,成本上升压力较大,第二季度中小企业的整体经营环境与市场状况仍将严峻。预计随着国发14号文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深化落实、各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政策措施的深化落实、营改增政策受惠面逐渐扩大以及2013年小微企业专项行动计划的启动实施,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跟踪和调查。

现在国内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中小企业而言,政策扶持立足于创造环境,引导促进有序发展。在降低工资成本,尤其是员工社保成本,推广实施补贴政策基础上,探索实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以社会保险费抵扣企业所得税政策试点。要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价值链地位,引导鼓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资金方面,着力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技术方面,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鼓励创新政策。环境方面,大力促进设计业发展,建立先进制造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行业培训平台,优化公平公正和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尽快制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代表性转型升级成功案例调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中小企业整体从转地区、转行业初级阶段,深入到以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为支撑点的实质化阶段。还要尽快研究制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确立清晰的转型升级路径。

狠抓落实,提升政策效应,切实为中小企业减负。计划深化落实既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提高政策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找准政策落地抓手。探索中小企业减税减费政策绩效评估机制,借鉴欧盟中小企业的企业测试。

中小企业范文第7篇

钱荒电荒民工荒,高税高费高成本。”西部“鞋都”重庆璧山一 家鞋厂老板刘志(化名)在电话里这样告诉笔者。刘志做鞋厂已经超过10 年,进入2011 年,他备感压力。目前,企业自有资金基本用于新的生产线和原材料采购。今年,原材料供应商都要求付现钱,为维持工厂开工和新的订单,他需要300 万元的资金。刘志在银行拥有很好的信用记录,与几家银行的信贷员也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但银行方面告诉他,全年的放款额度已经基本用完,银行目前没钱可贷。

刘志说,今年的情况之前他从未遇到过,即使是2008 年金融危机时,他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尴尬。现在,他的工厂开工率不到30%,有订单也不敢接。如果再持续下去,工厂可能关闭。“钱荒”,已经成为中国数百万中小企业当前面

临的最大挑战。如果下半年资金紧张状况得不到缓解,2011 年将成为中小企业名副其实的“生死年”。

企业痛苦不堪

温州这个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历来都是金融危机的风暴中心。近2 个月,温州接连传来知名民营企业因资金问题倒闭的消息,三旗集团、江南皮革、浙江天石电子、波特曼西餐??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称,在温州永嘉县黄田镇,近一个月有100 多家企业关闭。

除了倒闭,更有“杯具”的情况在内地也多有出现。4 月底,内蒙古包头富豪惠龙集团董事长金利斌,因深陷巨额债务

自焚身亡。金利斌的企业欠银行1.5 亿元,欠地下钱庄的高额利息融资共计12.3亿元。银根紧缩,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市场预测,如果这些企业资金状况得不到缓解,下半年乃至明年初,可能将出现一轮中小企业“倒闭潮”。

在温州,很多中小企业老板都表示,今年日子比2008 年难过。根据温州的一项企业抽样调查,认为当前资金吃紧的企业占到42.9%,而温州20% 的中小企业处于半停工状态,有媒体称,年底这个数字可能还会翻番。

“2008 年的困境是因为国外订单减少,这次不同,订单并不少,但企业利润大幅降低,接了甚至要亏本。”周德文说。“2008年是订单一夜间消失,死了也干脆。现在订单倒有,但原材料、劳动力、汇率、资金等多座大山一起压来,一下子死不了,活着又看不到希望,这种‘温水煮青蛙’似的煎熬,让很多中小企业痛苦不堪。”

除了温州,深圳市中小企业今年以来大都无法在银行贷到款,流动资金十分匮乏。据深圳银监局的监测数据,2011 年一季度,深圳市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环比增加10%,企业融资缺口环比增长22%。最新调查显示,深圳约有75% 的中小企业存在不同程度融资需求,资金缺口约5700 亿元。

另外,山东、四川、江西等省也相继消息,公布中小企业资金缺口情况。

据全国工商联对16 个省的中小企业调研发现,当前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面临的“钱荒”问题可能比

2008 年金融危机时更加严重。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信息研究部主任曾少军告诉记者,中小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遇到危机大都会采取裁员、部分停掉生产线、停产或者重新调整投资计划等方式。而转换销售模式,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多数企业难以应对

温州,再一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曾经,温州创造了让中国人为之惊讶的经济奇迹。如今,温州的中小企业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中小企业将陷入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又一轮发展困境,其中融资是难中之难。”曾少军告诉记者。

与2008 年相比,这次中小企业的困境有两点明显不同:一是从范围上来看,金融危机时,国内中小企业不分行业、不分地区,普遍面临企业倒闭、农民工大量返乡的局面;而此次困境则表现为外向型比内源性严重,粗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比技术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严重,沿海地区比内陆的中小企业严重得多。二是从内涵上来看,金融危机时,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是订单下滑造成的生存危机;如今,中小企业则是有单不敢接,接的订单越大,面临的风险越大,亏损越大。

6 月初,银监会公布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7 月初,工信部等四部委出台文件重新界定了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第一次在中国企业中提出了微型、小型、中型这样的概念。而银监会也对金融服务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细分,细分出了小型企业金融服务、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其目的都是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把微型企业单挑出来,对企业融资没有任何帮助。”某担保公司的老总周广昌告诉记者,这些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这些政策之前,也出台过很多类似的政策,比如要求银行为中小企业设立专门的贷款部门,但最终贷款给中小企业的资金微乎其微,中间的层层设卡使中小企业想拿到贷款如上青天,最终还得需要红包等‘潜规则’来解决,大量资金依然是大企业碗里的肉。”

苏州某服装公司总经理助理王玉娟告诉记者,正是知道去银行贷款几乎不可能,所以她们公司从来都是通过自筹来解决生产和经营方面的资金问题,从未想过通过银行获得资金支持。

记者走访了王玉娟工厂所在的工业区,该园区大部分是服装厂,有些厂房门前杂草丛生,明显属于被荒废状态。“这几间厂房原是我一个朋友的服装厂,也是纯出口型企业。以前,工人有100 多人,但近半年来,一下子缩减到20多人,最后因利润太低,两个月前彻底关门停业。”王玉娟指着几间空置的厂房告诉记者,她的这个朋友已跨行加盟休闲食品。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融资难是个老问题。曾少军表示,由于贷款难,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只能通过高利贷等形式获得资金,但高利贷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用风险降低风险,最终的结果还是风险,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我建议民间借贷合法化,给它一定的生存空间。”

曾少军表示,应该严管国有银行放贷这一端口,中国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大都是国有背景,不会关门倒闭,它们根本不担心自己的放贷风险,在这种背景下,它们什么都敢干,包括参与民间借贷。据记者了解,银行参与民间借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将资金贷给有关系的企业甚至公司,获得更高的利息回报。如此一来,中小企业想通过正常渠道从银行获得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周广昌告诉记者,他身边的中小企业在需要资金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会选择民间借贷,而这些资金中很大一部分是从银行流出来的。

在中国,有80%~90% 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并提供了75% 以上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遇困,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短板。今年以来,不断传来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中小企业停产、倒闭的消息。全国工商联用两个月时间对广东、浙江、江苏等16 个省的调研发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所承受的经营压力,可能已经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

民间借贷繁荣异常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并不是新问题,银行本来就是一个“嫌贫爱富”的行业,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下,必然是宽松时银行信贷很少惠及中小企业,收紧时中小企业最先被紧缩。

自去年以来,通胀升温,银根收紧。就全国范围来说,银行普遍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20%~30%,一般企业贷款利率至少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部分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则上浮70%。

即使利率上涨,中小企业也很难从银行拿到贷款,不得不求助于民间借贷。旺盛的需求使民间金融空前火爆起来,民间借贷利率上涨远远高于银行利率,在深圳、东莞一带,民间借贷的月息普遍在5 分利以上。据温州市人民银行的监测显示,3 月末,温州市民间借贷市场综合利率水平为24.81%,合月息超过2 分,创温州民间借贷利率监测以来的历史新高。

民间借贷利率不断走高,吸引了众多的“闲钱”进入。据统计,在民间资本最活跃的温州,截至2010 年底,温州的融资性中介机构数量达1879 家,包括186 家担保公司、1088 家投资公司等。

而目前的趋势是,民间借贷正在从两年前的江浙等沿海地区扩展到山西、内蒙古等内陆地区,从制造业领域扩展至商贸流通领域甚至普通家庭。近期,媒体炒得很热的“宝马乡”,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江苏省泗洪县辖下的石集乡几乎全

民参与民间借贷,在高达1 毛甚至3 毛的高额利息刺激下,包括农民、医生、个体工商户、教师等在内的各类人均参与过高利贷活动。高额利润给当地人带来了财富,一夜暴富的当地人纷纷购买宝马、奔驰、保时捷、路虎、悍马等豪车,石集乡被网友们称为“宝马乡”。

在内蒙古的包头、鄂尔多斯等地,民间资本和地下金融也异常繁荣,几乎是全民放贷。而因民间借贷引发的金融案件也不断出现,福建厦门、漳州、龙岩、石狮等地陆续发生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事件。6 月,厦门融典融资担保有限公司37 亿元坏账爆发,目前,有多家担保公司相继曝光高利贷问题,银行高管也被牵扯其中。

中小企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创新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我国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当前,在实体经济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由于其资金、规模、影响力等资源的限制,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经济下滑、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劳动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已有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有不少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广东省中小企业局负责同志曾透露:“今年广东有15661家中小企业倒闭。”因此,加强金融创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对于当前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一)融资金额有限。现在整个社会包括许多商业银行信贷观念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普遍认为将资金投向中小企业风险高、成本高、工作量大且收效不大。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不提供长期信贷。据统计,占企业总数0.5%的大型企业拥有50%以上的贷款余额,占企业总数88.1%的小型企业贷款余额不足20%。平均每家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金额约是大型企业的1/180,借贷期限较短且数目普遍不大,主要是用来解决临时性的流动资金,很少用于项目的开发和扩大再生产等方面。

(二)融资渠道狭窄单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企业内部融资比重过高,外援融资比重过低。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中小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内源性融资比重过高,外源性融资比重过低,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

(三)直接融资量小数微。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采用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在内的直接融资,而获得政府支持的资金也极其有限。融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直接的市场融资渠道。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总量中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占到了50%以上。

(四)融资成本高。一般来说,比起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至少要高出10%,而高出20%-30%是普遍现象,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现在已达到30%-40%。这让许多想扩大生产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根本不敢贷款。资金成本太高,使得企业不敢贷款来进行扩大生产,只有在流动资金不足的时候才会考虑贷款。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融资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向银行贷款,一是向民间借贷。由于银行贷款条件极为严苛,要有生产线、厂房等抵押物,而且评估时还要被打折,最短也要1个月才能拿到贷款,所以,一些中小企业就只好向民间借贷,承担高利贷,去冒更大风险。由于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购买原材料只能是现金交易,不能延期兑现,企业资金周转严重不灵,许多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在出席2008年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时表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业企业面临重组。

二、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剖析

近几年来,通过国内金融机构的多方努力,加上各商业银行围绕拓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在信贷政策、新产品开发、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等方面的有益创新、探索,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所改观,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究其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一是中小企业规模小,抗击风险能力弱。一个“小”字就注定了融资的“难”。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本额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相容机制,难以避免其高风险行为的动机。因受其规模的限制,中小企业受市场、环境影响很大,一旦市场、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一些中小企业很难适应。因此,增大了银行对其贷款的风险。二是中小企业进入门槛低。长期的部门和条块分割造成各地区、各部门产业结构趋同,中小企业大多数直接生产面向最终消费市场的产品。众多中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无形资产,整个行业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商品可替代性高,单个企业市场占有率低,导致经营绩效欠佳,进而难以得到外部融资。三是信息分布不对称。多数中小企业所有权归属于个人,缺少健全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难令外部相信,银行收集不到完整的经营状况信息,所以不敢发放贷款。四是缺乏融资担保的物品,银行对收回贷款信心不足。中小企业贷款大多用于生产过程中,没有足够资金买地建厂房,当企业经营发生困难时,抽逃企业资产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很难控制,贷款的保证往往得不到落实。五是产权不明晰、财产权得不到充分保护。原《公司法》要求公司股东不少于二人,中小企业主在办理工商注册时都将亲属作为股东。《公司法》、《担保法》明确规定公司不得为股东提供担保。由于中小企业产权不明晰,银行贷款担保难以落实。六是很多中小企业信用观念不强,诚信度不够。中小企业大多成立时间较短,缺乏有效的“声誉”。有些中小企业想方设法悬空和逃废债务,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心下降。七是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信用和法律约束,虚假出资、转移资产、隐匿收益等现象经常出现。在这种助长机会主义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只能望而却步。

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上述问题,银行很难对其增加贷款,因为一旦审查不严,就会给银行带来损失。这就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

(二)外部原因

1.从商业银行角度看,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不是资金紧缺,而是银行对小企业不敢放贷或慎贷。一是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缺乏了解和重视,认为风险高、成本高、工作量大且收效不大。国有商业银行历史上已经形成的高比例不良资产问题,迫使其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确保新增贷款的数量和质量,以保证不断降低不良资产比率。而中小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和借贷规模都较小,许多中小企业的权益资本少、起步晚、市场不够稳固,抵押物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银行不敢向其投放贷款。二是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成本相对较高,综合收益相对较少。中小企业在贷款过程中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这使得银行等金融部门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三是大银行盲目“抓大放小”。由于中小企业单笔借款数额小、笔数多,且手续繁琐,对银行的收益贡献不大,因此,各大国有商业银行都转向经营批发业务,重点支持自然垄断行业和大企业,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比大企业要苛刻得多,而且倾向于给中小企业短期贷款。四是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我国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银行对中小企业实行了信用歧视,使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在融资问题上形成了不公平竞争。如在工商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上,“经营实力”这一指标占15分,占到了总评分的18.75%。而中小企业无论从资本总额还是资产总额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比,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在其中处于不利地位。五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偏低。金融机构除对中小企业信贷这一品种以外,其他服务也不够。第一,对中小企业金融促销不足;第二,提供的金融产品不够;第三。不重视中介服务。国有商业银行许多基层机构很少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信息、政策咨询等中介服务。六是抵押担保难。在我国,为了贷款安全,银行开始在新增贷款中减少信用贷款比例,而增加抵押和担保贷款的比重。从理论上说,有多种资产可作为贷款的抵押品,如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等。但银行偏好以房地产为抵押,一方面是因为资产交易市场不够发达,另一方面是因为银行缺乏对其他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的定价能力。总的来讲,我国中小企业通过抵押来获得贷款是相当困难的。

2.担保体系不健全。由于担保体系不健全,使很多中小企业无法实现融资需求。例如,担保机构缺乏补偿机制,导致要单独承担中小企业无法还贷的损失,影响了他们的承担积极性。

3.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建设不完善。在政策法律上,虽然我国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并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但操作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直接融资机制也不健全,市场建立时间短,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影响了符合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4.从监管角度讲,《商业银行贷款通则》规定的贷款条件非常严格,很多中小企业达不到规定条件而得不到贷款支持。金融监管和责任追究力度的加大,使银行的经营者心有余悸。实际工作中,贷款投向国有的、政府支持的、多家银行竞争或参与的大企业、大项目,即使贷款产生不良问题,也容易从道德风险方面讲清道理,避免或减轻责任处罚。但如果贷款给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却往往不容易从道德风险方面讲清道理,容易受到审查和处罚。因此,贷款准入门槛和监管的严格、查处的严厉,形成一个明确的导向,使银行的经营者不敢向中小企业贷款。

三、加强金融创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路径选择

当前,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应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政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政府在帮扶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大有可为空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一是切实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与资金支持功能。政府要加大支持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服务机构。对担保机构新增的贷款担保余额、风险损失给予一定奖励与补助,并推动创业投资发展。此外,通过在政府采购中确定一定比例,以招标方式,保证中小企业获得政府订单。据悉,广东省政府出资10亿元,成立省级再担保公司,这是广东省首个由省财政出资的再担保公司,旨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二是切实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三是是政府应积极规范引导企业运用民间资本,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目前民间资本活跃,政府应积极成立贷款公司等规范民间资本的运作。四是健全法律、法规。要加快制定与风险投资管理相关的法律,从而保证中小企业可以和大中型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使中小企业也可以享受融资的便利。

(二)加快金融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金融创新是关键:一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要建立我国的中小企业评级制度,以保证以市场为基础的契约型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关系模式顺利建立。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商业银行。我国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和其他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他们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最近20年,我国中小型企业增加了20倍,而中小型金融机构仅增加了2倍,所能提供的信贷份额只相当于信贷总额的30%,信贷规模和金融机构数量与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极不相称。三是培育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的中小金融机构,部分地方和金融部门应鼓励发展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四是积极进行贷款业务创新。应积极灵活地利用现有的各种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结算、汇兑、代收代付等各项优质服务。商业银行则应积极推动票据融资、授信贷款、个人创业贷款、循环额度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设通道。

(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是间接融资比例大,直接融资比例低。而目前在欧美等国家中,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一般占70%以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狭窄导致企业风险增加,而贷款数量大也对银行造成了很大压力。要鼓励中小板上市,逐步培育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公司、私人股本基金、担保公司等多种主体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直接融资方式包括公司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而各种基金有望成为第三大直接融资渠道。

(四)发展融资租赁。面对融资难这个瓶颈,中小企业或许还有另一条出路,那就是融资租赁。所谓融资租赁是一种资本运作手段,通过融物的方式,承租人可以达到融资的目的。融资租赁可以规避商业信用无法考量这一难题。它是一种通过短时间、低成本、特定程序把资金和设备紧密结合起来的资金融通方式。融资租赁在发达国家是与银行信贷、证券、信托、保险并驾齐驱的五大金融工具之一。目前,全球有近1/3的投资是通过租赁的方式完成的,其市场渗透率达到30%左右,而我国租赁业的市场渗透率仅为2%左右。融资租赁可以为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通过与融资租赁公司的合作,租用其设备,以解决发展过程中扩大产能的迫切需要,使企业做强做大,迅速发展。

中小企业范文第9篇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国实有企业1483.74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209.52万户。个体工商户4351.03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92.55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2012年底32.5万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7.36%;从业人员6129万人,占66.1%;税金总额1.95万亿元,占47.74%。

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2012年全国私营企业最多的6个省,江苏第一,共131.3万户;广东第二,是125.6万户;上海第三,是84.7万户;浙江是77.5万户;山东是66.1万户;北京是60.0万户,这6个省加起来占了私营企业总数的一半还多。发展最少的6个省,分别是最少,约10000户;青海倒数第二,约22000户;宁夏约46000户;甘肃约96000户;海南约102000户;新疆约117000户,这6个省加起来只有39.3万户,还不如前六个省的一个省的户数多。

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势头较好,但发展的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一、实体经济增速降低,加大中小企业生存压力。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继续在底部徘徊。值得关注的是,大型企业PMI指数为50.4%,连续10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中小型企业的PMI指数双双回落至临界点之下,尤其是小型企业6月的PMI指数为48.9%,已连续15个月位于临界点下,这说明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未来的趋势。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8%将成为一种常态,中小企业面临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产能相对过剩、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既要面对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带来的压力,又要承受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对中小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劳动力和房租成本上升较快,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带动了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工资上涨,中国劳动力成本近年来整体呈现较为明显的上涨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来,在中国两大制造业中心珠三角和长三角,劳动力成本上涨了20%~25%,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12%。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涨的问题,部分制造业受此影响甚至陷入经营困局。劳动者工资的上涨,也带动了社保费用的增长。中小微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率总体负担较重,特别是养老保险费率偏高,企业难以承受。

中小商贸流通企业不仅感受到人力成本的上升,对房租成本上升的感受也更加深刻。2013年前10月新建房屋价格同比上升20%左右,房屋租金价格也随之上升。租金、人力等成本上升,提高了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成本。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让市场上商品价格更加透明,进一步压缩了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利润空间。

劳动力和房租成本的上升,加上过去没有根本解决的“三荒两高”(“钱荒、电荒、人荒”与“高成本、高税负”),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持续受到挤压。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未根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根调查,能够从市场获得资金的企业仍然只占少数,而且融资成本较高,平均成本大约在10%-15%之间。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从企业角度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较高的倒闭率和歇业比率,资信等级低,资产状况差,贷款缺乏有效的担保或抵押物,资产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偏弱,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特征,中小企业往往不能符合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要求,从而较难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从金融环境看,中国金融体系不完善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经验表明,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中小金融服务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四、中小企业减负面临财税体制“困境”。发展中小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已经由企业呼声变成社会各界共识。2012年,国务院将中小企业减负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09—2012年,财政部、发改委两次大规模清理收费项目,工信部也下发了《企业减负专项行动方案》。尽管如此,中小企业的负担依然沉重。全国行政性事业收费总额仍然在持续增长,而收费增量负担的很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之所以出现“一边减负,一边增收”的奇怪现象,首先是财政体制上的原因。目前减负政策主要由相关部委推动,而中小企业税费是地方收入,在减负问题上存在着责、权、利不对称问题。地方政府若找不到替代财源,或者不能切实降低政府支出,就缺乏减负动力,即使名义上“减”了,也会用其他方式将损失补回来。其次是税制设计上的原因。中小企业所要缴纳的主体税种是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其他税费往往与其挂钩。再次是存在大量的行政性收费。目前,地方的行政性收费分显性收费和隐性收费两类,后者往往搭车于企业商业性支出。

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建议

一、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法》,由“扶持”转向“营造公平环境”。中国2003年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到现在已10年。2013年7月,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正式启动对《中小企业促进法》修法工作。

我们认为,首先,修法工作要将小微企业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建议在名称上更名为《小企业法》或《小微企业法》,将中型企业并入大中企业中的统计和相应政策中;在人大、政协设立小企业委员会。其次,在立法思想上,从“直接补贴扶持”的思路转向“营造公平环境”。修法应该更加注重公平发展环境的营造,不仅是营造公平的产业环境,还要更加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策等,如制止大企业拖欠小微企业供货款、消除市场准入玻璃门、制止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企业发展的行政干预等,加大对弱势小微企业权益的司法保护和法律援助。第三,改进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方式,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由直接建设和补贴服务的供给方,转向从需求方进行间接的支持模式,如加大政府采购、加大对就业贡献的社保补贴、加大对中小企业技工培训等具有正外部性的商业活动提供“培训券”等财政支持等。最后,要注重与其他市场主体法律的衔接,如将《个体工商条例》、《乡镇企业法》与《小微企业法》统一考虑,纳入到一个法规中。

二、落实国务院政策,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为推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等2013年出台了多项措施,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以“扶助小微、转型成长”为主题的“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提出推动“三型”小微企业发展(创新型小微企业、创业型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等措施。

但受制于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大量存在的行政性收费,基本上都与政府职能错位有关,因此,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就不能够“避重就轻”,而是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从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税收、行政性收费方面做起,并降低地方政府对企业市场行为的行政干预。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在经济建设活动中的职责,加强对民生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扭转对政府官员考核中的GDP倾向,尤其是将地方政府准经济主体的错位矫正为提供公共服务、确保民生的公共管理主体。二是变结构性减税为普惠性减税。当前减负政策的重点,从行业看主要是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减税,从规模看主要是对小型和微型企业减税。2012年东部某省享受中央规定的小型、微型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企业,还不到同类型企业的4%。如果对某些类中小企业减税,而其他企业不减税,就会造成市场不公,并且会给地方政府留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和管理黑洞,容易形成新的政企不分和滋生腐败。三是继续推动费改税,并通过立法规范税收行为。取消或下放经济领域的审批,继续减少收费项目,必需收费的项目要以税收形式确定下来,使其明确化、显性化、规范化。四是理顺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财权和事权关系,使地方政府有相应的财权来提供有效公共服务。

此外,还应在《中小企业促进法》修法过程中,建立国家中小企业法律监察机制,对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涉及到中小企业权益有可能受损的法规、条例和部门规章进行法律层面的评估,以杜绝产生新的中小企业负担。

三、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成立中小型银行,将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带来决定性的变化。2014年重在落实决定,一是要加快建立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促进民营小微银行繁荣发展,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法律制度环境。二是要完善金融配套体系建设,创建科学完善的小微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体系以及担保机制良好的信用环境和信用关系。三是创新融资手段,增加企业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小微企业融资商业模式的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继续加大力度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8月提出的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目标等八条重要措施,将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3项指标纳入监测指标体系按月进行监测、考核和通报。

四、加快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小微企业发展门槛。2013年10月25日,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门槛,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这一措施将进一步激活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活力。

落实国务院的决定,下一步,首先要坚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改革方向,以“效率优先,兼顾安全”的指导思想和“宽进严管”的原则来进行制度设计。其次应重点推动人大立法、国务院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协调同步改革,应综合对《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相应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做到人大立法、国务院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协调。第三要取消强制验资报告制度及其有关的验资收费,废除以注册资本为基数的累进比例验资计费方法,实行工商注册登记按件(本)收取证照工本费或免费。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以简化公司设立程序,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第四要推动社会化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降低偿债风险。应推动建立起以企业、经营者、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风险分散等为主要环节,逐步建立功能齐全、有偿使用、安全有效的企业信用评价共享数据库,服务于企业经济活动的信用制度。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由出资审验转移到资产审核方面来,以资产审计报告取代验资报告,为相关经济活动提供真实、有效和合法的资产审计或者审核报告。要强化经营者的信用约束。对经营者的信用违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制约措施,直至在法定期限内实施经营者禁入。最后对需要资金资质的特殊行业如金融等仍可实行实缴注册资本制度,但应该在国家层面统一明确行业目录,除此目录之外的则实行非禁即入。

中小企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短板技术品牌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360万家,个体工商户2700多万家,共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的产值和税收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和46%,并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然而,与中小企业如此重要地位相对照,我国中小企业的寿命仅为2.9年。中小企业的生命如此脆弱,留给我们太多的思索。因此,关注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成为业界和学界广为讨论的热点问题。那么,我国中小企业速生速死的症结何在?中小企业的短板――技术缺乏竞争力与品牌观念淡薄不容忽视,我们不妨在这两个方面深入挖掘原因,以便寻求对策。

一、技术缺乏竞争力

没有好的管理,再好的技术设备也是废铜烂铁,但并不是说技术不重要,而是好的管理会使技术要素的功能放大,差的管理会使技术要素的功能大打折扣。技术往往是很多中小企业赖以起家的立足点,这对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如此。但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中小企业的技术竞争力跟上了吗?

现实情况是,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投入产出规模较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一般较低,很大一部分企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行业,因而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低下。据调查,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设备的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的占1%,国内先进的占41%,处于国内中等的占47%,处于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1%。可见,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况且,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少、人才匮乏,在研发上或是意识淡薄、投入不足,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门日渐打开,我们中小企业面对的不再是国内这一块相对狭隘的市场,而是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中小企业在技术上准备好了吗?

正因为如此,技术更新换代,不断创新就尤为必要。其实,中小企业无论是否有意识地明确制定战略,实践中往往是集中差异化战略的主力执行者。因为中小企业实力有限,照顾不了整个市场,所以只能集中有限资源于有限甚至单一产品或服务;而同时,中小企业生存于市场空隙,往往通过满足那些被大企业放弃的或照顾不好的特殊需求,因此,特色往往是中小企业的立足点。而特色来自何方?最重要的来源就是技术创新。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不断满足甚至创造顾客需求,才是中小企业持续生存的立足点。

当然,完全的技术创新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实力所不允许的,中小企业可采取一些策略。如中小企业联合起来搞开发,共担风险,共享研发成果。或者借助技术先进企业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挖掘其产品的不足,弥补其缺陷,提升其使用价值,从而生产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样就突破了技术的瓶颈制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通过新产品和不断改进每一个产品,对每一个新创的或成熟的产品不断增加价值,通过持续地建立新的局部市场优势,就会获得了持续的竞争力。

在信息技术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工作也格外值得关注。目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介入不够。据专家估计,截止2002年10月,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甚至有的中小企业不知信息化为何物。企业信息化就是要求企业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交易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应变能力。以联想为例,2000年通过信息化建设,使库存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原来的72天、28天降至22天、14天,每年节约资金10亿元。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对数据真实性的重视,提升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水平。可见,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是高效的、综合的。因此,加强推进企业信息化是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俗话说,早起的鸟有虫吃,同样,在信息化路上先行一步的中小企业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

二、品牌观念淡薄

如果企业管理完善,技术也先进,但营销能力差,企业还是无法实现良好的效益。特别是当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不重视市场的企业必将寸步难行。而营销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品牌营销。但是,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却缺乏应有品牌观念。

品牌是企业长期经营的结晶,在当今社会,品牌已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资产,是其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一个企业丧失了品牌,也就意味着这一企业的消失和完结。因此,品牌被很多企业视为生命,视为可持续发展之本。据《商业周刊》2004年全球品牌价值排行榜,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位居榜首,为673.9亿美元,这意味着,如果一夜之间,可口可乐失去了所有的工厂、员工,靠可口可乐的品牌,也能贷到673.9亿美元甚至更多来重建可口可乐,足见品牌的强大力量。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品牌意识薄弱,以为大企业牌子重要,而小企业没必要树牌子,只要把质量搞好就行了,因而忽视品牌建设,造成市场难以做强做大。

其实,无论企业大小,都应该有自己的品牌。品牌是一种关系,反映的是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企业创建和发展品牌的过程,实质就是建立并增进消费者与本企业产品之间良好关系的过程,与企业的规模没有必然联系。对于大企业来说,一次整合营销活动、一次公关策划都是企业向消费者传递友善信息,增进互惠关系的努力,这是大企业的品牌策略。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实力不允许他们这样效仿大企业,但如果他们能够和消费者真诚沟通,努力为顾客创造价值,依然能树立和发展一个响亮的品牌。成都红星路口有一个并不起眼的火锅店生意之所以非常兴隆,原因就在于店老板十分客气,总在顾客走时微笑着鞠躬。这一笑一鞠躬所传递的友善和真诚在他的顾客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使他不花一分钱就和他的顾客建立起了稳固的关系,老板的微笑就成了这家小店的品牌。可见,小企业主的这种简单而纯朴的感情沟通方式――通过他的微笑为顾客创造价值――愉悦的心情,成了打造自身品牌的利器。

一些中小企业对于品牌还存在一种误解,即认为品牌即知名度,所以稍有实力的就热衷于广告宣传,热衷于造势,殊不知品牌绝非知名度如此简单。过分依赖知名度而忽视品质或顾客价值的企业是个“leaky basket”(漏篮子),顾客会因为对你的品质或服务不满意而从你的“篮子”里漏出去。我们树立品牌意义在于:通过顾客对品牌的识别,使之偏爱或乐于购买你的而非你的竞争对手的商品。这意味着好品牌有如下特征:品质好、服务优、顾客满意与忠诚,即通过不断为顾客创造其认同的价值而具有良好的美誉度。如果知名度很高而美誉度却很低,则属名不副实,甚至名过其实,品牌发展难以为继。前些年陨落的央视标王秦池即为例证。所以,品牌应建立在品质基础之上,建立在顾客价值基础之上,才会有回头客和源源不断的新顾客去填满你的“篮子”。

可喜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关注品牌的树立和推广。例如年底刚刚结束的央视黄金时段广告招标中,中小企业在参与竞标的企业总数中占相当地位,且不少知名中小企业中标。这些企业已具备一定实力,此次参与央视黄金时段广告竞标就是力图借助强势媒体进一步打开知名度,拓宽企业的发展之路。衷心祝愿这些中小企业在打造品牌之余,能抓好管理和技术,顺利成长壮大,尽早跻身强者之列,并基业常青。

上一篇:企业会计范文 下一篇:企业经营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