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03:56:34

终身学习论文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最具权威的“终身学习”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偷快地应用它们。”

从众多的理解和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终身学习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连续性。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第二,多元整合性。终身学习不仅是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也是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是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及其它场合学习的统一,是立体的多元的整合。

第三,目的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即有需求、有意识的学习更有价值,是个体有意安排的。

第四,公平性。学习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权利。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施。

第五,开放性。终身学习强调除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的范畴与时空范畴,同时强调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整合。

第六,主体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它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用技能,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终身学习活动效率,使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分析,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今后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即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观点分析,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随外界环境和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指的是积极的适应能力。

第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第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处理、传递、应用的能力。

第五,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它包括计划、决策、协调、合作、交往等多种能力。

第六,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它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体智结合的人才。

第七,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据表达能力等。

第八,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想,敢于提出新间题、设想新方案、作出新创造的能力。它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第一,适应性原则。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学科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要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脱离时展的潮流,从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善于把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正确确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前瞻性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时,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第三,超越性原则。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认为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完美,当然也就觉得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第四,方法性原则。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要成功地做到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一种“自充电”系统,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

第五,全面发展性原则。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遵循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学生知识的掌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根据社会需要,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为出发点,教师做到教书育人并重,学生做到获取能力与人格塑造同轨。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现状,为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实施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法对南华工商学院的8个专业291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学生获取或应用知识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在发生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积极性高,计划、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合作意识强,部分学生沟通能力较弱;部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结论: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不协调,智力发展与·力发展不协调。为此,要求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论和实践内容不断发展和丰富。大学生在面对经济伞球化、知识经济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时,应关注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了解高职院校的终身学习能力现状,我们对广东南华商院291名在校生进行了终身学习能力问卷调查,并从终身学习的叫个维度进行分析,为提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旌策略奠定基础。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目的和时间。通过了解在校大学的学习能力现状,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给予指导:调的时间为2008年10月至12月。

2.调查对象。95%的置信度下,容许的抽样误差为5%,样本量为370人。但回收的有效问卷数291份,容许的抽样误差约为6%,也可满足研究需要。所以本次调查对象为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系、环境艺术系等8个专业291名在校学生。

3.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法。在确定调查对象时,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使用EXCEL软件产生随机数来确定调查对象。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调查表由项目组自行设计,由学生自填。问卷分为四部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共有32个单项选择和一个开放型问题。问卷是经过多次修改和试调查后确定下来的。同时,采用座谈会形式对8名在校学生进行信息收集,询问其对调查问卷的意见和对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看法。

4.统计方法。有效调查问卷回收后统一编码、编号,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一般情况。填写问卷的291名大学生中,年龄在18到21岁之间.其中男生1l3人,女生174人(4人未填性别);大一生l14人,大二生95人,大三生81人见表l和表2。

2.学会认知。被调查的280名(11名未填)学生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考核良好以上的占65.7%(161/280),合格的占29.6%(83/280)。59.2%的学生没有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当问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时,20%的学生明确表示经常运用。经常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查询信息的学生占63.6%。另外,60.2%的学生每周去图书馆少于1次(包括1次);课余很少进行阅读的学生占57.6%;遇到问题不去进行实际调查占9%,而不知道怎么处理的占31.4%。

从学生年级看,大一生中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考核合格以上的占95.1%,大二生为91.6%,大三生回答为100%;从资格证书的拥有量看大一生90%的没有资格证书,大二生占46_3%,大三生为32.1%;大三学生中经常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比例占25.9%,大一和大二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8.6%和16.8%,低年级学生相差不大。经常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在大一生中占52.6%,大二学生中占65.3%,大三学生中占77.8%。每周去图书馆的次数大一学生中少于1次(不含1次)的占17.9%,大二学生为27.4%,大三学生为50.6%。经常进行课余阅读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中分别占54.4%、38.3%和30.9%。

3.学会做事。85.2%的被调查学生,遇到困难能找出原因并可以制定出的措施,12.7%的学生找不出问题的原因或不能制定出可行的办法,2.1%的学生不清楚。参加过实践活动,单位给予优秀或良好的学生占66%,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的学生占17.5%。79.4%的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或策划过主题活动或获过技能竞赛奖等,20.6%的学生没有其中一项。87.9%的学生参加班集体或小组活动,l1.4%的学生较少参与。表示和其他同学或同事完成任务时,能愉快并较好配合他人工作的学生占92.4%,不愉快或没想过的占7.6%。在参加集体活动时,88.3%的学生表示能影响他人或对别人的工作给予指导,总感到自己不能和其他人很好地沟通的学生占10.7%,自己常常被孤立,没人信赖自己的占1%。另外,在生活或学习中制定过计期并能实施的学生占91.8%,制定计划但没实施或没制定计划的占8.2%。

从学生的年级统计看,对于困难能找出原因并制定措施大三生当中比例为91.4%,明显高于大一、大二生的85%、81.1%。在大三学生中参加实践活动被单位评价为很好或优秀的占79%,也明显高于大一生和大二生的58.8%和64.2%;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分别占26.3%、14.8%和8.6%。参加集体活动影响别人的情况见表3。

4.学会合作。90%的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但10%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准确评价。能沟通能力方面91.7%的学生能较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5.9%的学生表示要反复几次对方才能明白表达的意思,2.4%的不清楚。81.4%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沟通工具,但16.8%的学生表示不熟练,1.7%学生没使用过。在承担责任上,84.2%的学生敢于或能承担应有的责任。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97.6%的学生能正确理解一般社会现象,仅有2.4%的学生不太理解大多数社会现象或不清楚。

在沟通能力上,大三学生中能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比例为96.3%,次之的依次是大二的为90.5%和大一的89.4%。大三、大二和大一学生中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的分别占88.9%、84.2%和73.7%,而9.9%大三学生不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

5.学会生存。90.3%的学生表示对陌生环境适应较快,而有9.7%的学生表示适应环境能力还较弱。对生活或学习中出现的危机,87.8%的学生表示能较好应付。对于自救、逃生等生活常识,了解或知道的学生占97.2%.2,8%的学生表示一点都不知道。88.1%的学生表示在遇到重大的挫折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9.4%的学生表示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常常不能自拔,2.4%的不清楚。另外,对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艺术形式,10.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仅喜欢其中的一项;93.7%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幸福,而6.3%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

三、讨论

1.高职院校学生获取或应用知识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在发生改变。调查显示.95.4%的学生都能在考核中通过,反映学生以被动式学习为主。但54.4%的学生表示对专业技能掌握得一般或比较差,61%的学生不会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说明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不协调,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未在学生身上得体现,学校的考核未能显示出学生的实际水平。46.3%的大二生、32.1%的大三生未获得过资格证书,这将为学生就业造成障碍。

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也认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而较少去图书馆,很少去课外阅读。高年级的学生比低所级的学生更依赖于网络,倾向于较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和进行课外阅读。那么比较多的学生是不是在上网学习?李明国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上网主要是了解信息和聊天。见表4。八成左右的学生选择上网聊天或玩游戏,说明学生并未把网络作为学习主要途径。

综合以上两方面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方式比较被动,习惯填鸭式教学模式,主动学习能力差,没有学会学习,不注重学习兴趣培养,不关注学习技巧和方法的提高。近九成的学生不会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四成的学生很少进行实际调查。

2.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积极性高,计划、协调能力有待提高。作为青年学生,精力充沛,敢于实践,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没有参与实践的学生占17.5%,但从学生所处的年级来看,大一学生没参与实践的学生比重较大为26.3%,可能由于大一学生刚来校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这不能说明他们积极性不高。综合各项指标看,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注重提高自身做事的能力,这与高职院校教育特点比较吻合。

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计划和协调能力比较弱,这将影响他们进一步的提高,这个比例为10%左右。80/20法则告诉我们,这部分人可能主要分布在后进生当中。但高年级的学生做事能力倾向于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学校教育起到了正面作用。

3.合作意识强,部分学生沟通能力较弱。80%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体现出学生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但沟通和表达能力应进一步提高。5.9%的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9.9%的大三学生不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这可能受学校的设施及学生自信心影响有关。

另外,高年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要优于低年级。

4.部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傅剑等调查发现,未来企业需要的人才以本科(20.1%)和大专生(69.4%)为主,扩招后本科生找工作都很困难,所以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对此,约有10%学生的回答令人担忧。9.7%的学生适应环境能力还较弱,9.4%的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差,6.3%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不仅是知识积累,还应是情感、意志的全面发展。

四、建议

高职院校教育应加强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应与专业知识培养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上应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适当增加网络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学会查阅资料。还应加强学生计划、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健康、愉快生活和学习。

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对学生的开发应主要从智力、心力和体力角度进行。大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开发,更应重视学生的内驱力、意志力、自评力和调控力(心力)的增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人文、社会和科学学科上应合理搭配;学生不应只是知识的吸纳,还应有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需要、理想进行主动引导,升华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成就幸福生活。

加强实践课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国外高校实践教学占总课时的35%,并且实践课是独立体系,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开设各种实验、技能性选修课、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劳动技术系列课程等。同时,创造多种实验活动形式,把课堂教学、学科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独立创造的机会。

浓缩专业课程,开设综合课程,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把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学科中,避免内容重复,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不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而全面地发展。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终身学习理念学习能力培养

人类自诞生以来,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停止了学习,一个人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也无法认识和适应社会;停止了学习,人类就不可能实现今天的一切成功和进步。现代人越来越明确一个事实:学习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还能使人变得聪慧和文明,使人变得高尚而且完美,促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自古以来,人们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教育家到平民百姓,都在反复强调学习的意义,不断探索学习的方法。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无止境”的内涵。在现代社会,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大大地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努力使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即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职业学校培养终身学习者的必要性

1.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人生的必需

职业学校学生一生,是一个不停地学习和成长的历程。具有高效学习能力的学生,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在知识时代,人的能力大小取决于智能的大小,智能的大小取决于学习的多少。学了做,做了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学得愈多,做得就越多,会得也就愈多,智能也愈大,个人能力也就愈强。不能继续学习,不能及时更新知识更新技术的有文化的人,将会沦为新时代的“文盲”。职业学校学生一生不知要遭遇多少次职业迭替和技能的变革,不能终身学习的学生今后在社会上很难生存发展。

2.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基础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未来企业要求的员工必须是终身学习者。职业学校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要面临一个由学校到社会,实现从学生的角色到职员角色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的过程既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对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说,谁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谁就能掌握成才的主动性,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并最大可能地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能激增,要赶上时代潮流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现代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大量的新知识新技能应运而生,不学习提高就会变得陌生和落后;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适应社会。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就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要想谋求理想的职业岗位并适应工作岗位,首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也可能在学校学的知识与技能不够、不全和不对口。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3.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刨业的必备条件

创业者成功的法则之一就是不断学习,不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激烈的社会竞争,促使创业者树立危机意识。创业者必须有好的经营理念和新特产品,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取胜。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信息密集,各种新科技、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和科技进步之快让人吃惊,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很可能在一夜之间会老化或者落后。新知识与新技能几乎每天都有产生,创业者必须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吸收新知识与新技能,创业和守业才能成功。这将成为一个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自我超越是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集中精力,不断丢掉过去,开拓未来。中国徽商的成功法宝就是日新月异,在经商的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知难克难,学习实用知识,创造实在效益。

二、职业学校培养终身学习者的要点

1.创建学习型学校

在终身学习理念下,职业学校教育环境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习为前提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不重在既有的知识技能传递,而重在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终身学习者,第一要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动机,持续不断地督促自我终身学习;第二要使其学会终身学习的技巧,懂得如何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方法,终身不断学习;第三要使其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养成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能够自我设定学习目标、自我安排学习计划、自我选择学习策略、自我进行学习活动,并自我进行学习评价,成为一个能够真正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者。唯有当每一个学习者都具备终身学习的动机、技巧和能力,他才可能有效解决因社会快速变迁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而成为可在社会实践中适应良好的人。

如果在终身学习理念之下,学校教育的目的要改变,学校教育的角色也应有所调整。在传统教育典范之下,学校的主角是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价值和谋生的技能。学校被视作为“知识的殿堂”,学生进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获得知识和技巧。然而,面对一个变迁快速及(编辑整理)知识爆炸的社会,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既有知识在离校不久便发现已经落伍。因此,学校教育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所需面临的第一项角色转变,乃是从传统“知识殿堂”角色,转变成“终身学习者的苗圃”,培育的是“终身学习者”苗木,学校不只是知识的提供者,更是“终身学习者”苗木的培养所。在这一新的角色之下,学校所应提供的不是“所有知识的内容”,而是终身继续学习的“基础知识”,尤其重要的是提供探究各种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学校应该使学生了解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动机、技巧和能力,使其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真正做一个终身学习的实践者。终身学习强调学校教育应以培养终身学习为主要目的,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动机、态度、技巧与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传递既有知识的活动逐渐减少,帮助学生自我导向学习与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逐渐增加。换言之,学校教育应增加提供学生“学习如何学习”的机会,通过各种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技能。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应减少学生被动记忆知识的活动,增加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机会。

2.教师角色需转换

就教师而言,已无须时刻肩负着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技能的重负,教的功能已不再是教会、教全、教得多么完美,而是致力于唤醒学生主体能动性、创造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索,开阔更大的知识能力空间。教师的作用体现为真正的“引导”与“鼓励”,它所驾驭的内容将与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生,而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教的过程也就转变成“引导”或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了,教的评价则转变为促进学习过程、创造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教,这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得以达成的必要条件。

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与持续学习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职业学校教师的理念应该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和长江”。教师需要有长流不断的溪水和长江,而溪水和长江的源头就是学习。教师在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要的是更新观念。而观念的更新,则更需要不断地学习。

3.课程结构、内容与教学方法需调整

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与技能的“创造”与“探索”的过程中,而非着重在既有知识技能的“传递”上,向着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使学校教育呈一种开放趋向,就是要打破条条框框,致力于学生学习方法朝“学习的个别化”方向发展。由于终身学习强调学习是个人一生的事,个人必须自己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终身学习提高活动,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增加学习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责任的培养。学习的个别化,通常包含训练学生自己设计学习计划,以及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教师要引导他们创新工艺与技术,培养他们“创造”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各种新媒体及电脑辅助学习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增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动、自发的探究精神,以及熟悉学习方法的使用,使(编辑整理)其具备终身学习的技巧和能力,离校之后成为一个终身“学习”、“创造”与“探索”者。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明白终身学习的真正意义,学习不仅仅是单纯为了获取知识或掌握技能,而是通过学习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自我,重新认识世界与自我的生存关系,是一个扩展创造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变被动地接受客观知识为主动地提高内在素质,将学习转化为创造性的行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终身学习培养侧重从学习者的主体角度出发,强调个人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实现个人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的满足。它是人自身的需求和自觉性的表现。其次是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关键是要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是一种习惯,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由一件件事情组成的,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这些事情不一定都是提前知道的,有的还不知道如何去做。但无论如何,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够从遇到的那些事情中学得知识、技能与经验,而这些知识、技能和经验将会成为一个人受益终身的智慧。第三,树立终身学习是学生的发展之本,强调个人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实现个人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成长发展需求,达成自我实现的目的。第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学习潜能开发就是让学生自身终身学习能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学生没有终身学习的需求,根本就谈不上终身学习的动力。个人学习潜能就是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确定人生目标,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需求,而制定学习目标,从而主动、积极和创造地学习。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1.1英国1995年,英国就创设了学习型城市网络组织(LCN),与教育与就业部、成人和继续教育国家研究所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英国的学习型城市运动。英国政府1997年以来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技术支持体系的投资已超过百亿英镑。英国的学习型城市运动总体来看,有如下特点:第一,制定资源质量标准,保障资源开发品质。第二,儿童阶段开始抓起,注重终身学习运动。第三,建设优质资源平台,促进终身教育应用。第四,提供多种基金资助,支持学习资源采购。

1.2美国美国政府重视和推动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主要利用政府引导,建立灵活的运营机制,带动了整个资源建设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并积极促进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之间的多方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公司的资金优势和政府部门的决策优势,共同推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形成联合各级院校、文化传播公司、新闻媒体、图书馆、学术团体及政府各部门的资源整合体系。美国在学习资源平台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和完善,特别是资源请求服务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美国在终身教育方面的成果很多,如:“金字塔表现性模型(PerformancePyramidModel)”、“eThemes信息化教育资源”项目都引起了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关注。在理念研究、技术实现、教学应用、发展展望等方面的“基于标准、反应性支持、用户参与、动态长效”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机制,会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3欧洲委员会2006年欧盟资助的旗舰教育培训项目欧洲终身学习项目启动。该项目是早起数字化学习项目苏格拉底、达芬奇等项目的后续项目,项目总预算为69.7亿欧元,实施周期为7年,即自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底。资助资金将被用于资助数百万个人在线学习、培训、教学的项目与活动,以及用于促进教育与培训机构和欧盟内部各体系之间交流、合作,加强事务处理的机动性和发展。同时,2007开始,欧洲委员会启动的eTwinning数字化学习项目融入了终身学习项目。eTwinning门户网站利用通信技术促进欧洲学校之间的合作,为教育者提供有关学校对活动的建议、帮助和资源。五年中,有17000多个会员单位和超过5324个学校参与此项目。

1.4亚洲泰国于2005年成立了泰国网络大学(简称TCU)以解决高等教育危机。TCU致力于数字化学习的研究与应用,并以门户网站的方式呈现数字化教育资源,提供近500门课程和十几个在线资格认证培训。与国内外28所大学和6个机构有了合作交流。在日本,开放课件联盟(JOCW)致力于推动日本教育资源的共享。JOCW的成员从开始的6家大学,发展到2010年的42个成员,课程数量也从开始的150多门发展到近1500门。

2国内学习资源整合和共享现状调查

2.1上海上海市在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方面非常成功。上海教育资源中心整合了教育电视台、电大教育馆以及十余家国内外供应商的资源,以基础资源为主体,同时涵盖了学前、职业、高等及继续教育领域,构建了较完整的平台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源制作、管理、应用和服务的支持平台。

2.2天津天津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包括党员培训、滨海新区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红十字会远程培训网、中小学课外教育、社区教育、幼儿教师培训等10大方面的远程教育应用,整合课程3105门,视频资源长度达到100万多分钟。

2.3长春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与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心、超星、奥鹏学习中心及十三所城市电大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学习资源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生活课程、学历教育等等;开通了“全民学习接待中心”、“市民学讲堂”等服务系统。3.4广州以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广泛汇聚社会优质资源,创建了以“SSRCS+T+P”为核心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3学习资源整合现状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学习资源整合的现状调查,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数字化终身学习方面进行了研究与项目实践,很有成效。相比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基础环境建设方面已趋于成熟,并且有大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和相关质量控制机制。另外,发展中国家的终身教育基本还集中在学历教育层面;而发达国家已走在前列,已经在终身学习的开展方面做了大量的项目实践。很多终身学习开展比较好的国家在线教育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学习者被其全球优质资源共享、免费、互动体验等特点吸引;设立了数字化学习中心或社区,很多终身学习项目都很重视国际合作。我国的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成果较显著,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终身学习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好用的资源缺乏;资源有效利用共享水平较低。优质数字化资源的良性建设模式尚未建立,资源开发体制单一,市场力量参与不足等。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有益的工作:

3.1政府主导学习资源的整合①政府注重投入,夯实全社会信息化基础,硬件建设和平台建设在全国展开。无论是学校教育的信息化还是社会公众信息化的建设投入稳步加大。②注重全国一盘棋战略。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整合全国各地终身学习平台资源,提供丰富的非盈利性的优质资源共享。③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量高新企业参与,主持选定平台和资源制作的专业团体,通过投入、引导、制定标准,保证数字化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3.2学习资源的整合策略①组建国家公共的资源服务平台,不同来源的各类资源;利用开放源代码和接口以及利用scorm等国际标准来构建国家层面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规范各级学习中心、服务平台的接入与访问。②学习资源有国家层面开发的优质公共资源,也有政府投入资金由地方开发的地域及特色资源,通过每年下拨专项基金,鼓励终身学习和非组织的个性化开发,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需要。③注重资源的来源和合理利用,研究人的终身学习,从儿童到老年,从学校到社区。构建便捷的服务机制,广泛收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群的学习需求。④注重终身教育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共识。因此,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和国内,应更加开拓视野,放眼世界,与各国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共同策划和建设。不仅仅要专注数字化学习资源容量,更要有目的扩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率,真正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转换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中,学校的职能将会被重构。它将成为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均等机会的场所;它将提供适合现有职业标准的学生,并教他们掌握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学习能力;学校所提供的各种教育形式之间将衔接贯通,受教育者依照职业规划可以在教育的不同阶段实现水平或垂直的转换;学校将教会学生运用终身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学生将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引下,高校继续教育应当将培养自我导向型学习者和最大程度开发学习者的潜能作为组织战略目标。未来的高校继续教育应当是提高岗位自适应能力的“更新型”教育,是提高岗位转换能力的“超前型”教育,是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的“就业型”教育,更是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教育。

二、终身学习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实现职能转换面临诸多机遇

从终身学习理念到终身学习实践,需要一个过程。Jallade在研究了法国大学的教育实践后指出,终身学习应当被视为大学继续教育传统的延续。不过,终身学习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Pongratz认为其既包括了正式的教育学习(例如高等学校后教育、由社团或其他组织赞助的其他教育形式),也包括非正式的教育学习(例如获取专家的意见、使用图书馆或别的资料、建立自我导向型的学习计划等)。由此可见,从目前的教育实践形式来看,终身学习更侧重强调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形式,以使学校教育和其他的教育形式能够相互补充,从而突出“终身”一词的真正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终身学习可以被理解为是“继续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践,必将对学校教育和学校后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终身学习的推广还面临诸多难题,亟待解决。例如,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问题、终身学习运行保障问题、学习者的自我导向问题等。例如,从学习者愿意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成本角度看,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当经济形势好的时侯,人们会选择去工作、赚钱,而当面临经济危机时,很多人则会重回学校学习、深造。也就是说,在经济不景气时,民众对于教育的需求较以往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就说明,对于那些处于闲置状态或半闲置状态的劳动力群体,对其实行以提升职业能力为重心的继续教育,既能够在接受继续教育机会成本较低的环境下迎合他们的教育需求,也能够使这部分劳动者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从我国的实践来看,高校继续教育实现职能转换面临诸多机遇:其一,民众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不断加强,自我导向的学习意识不断强化。审视当前的教育体制,教育资源主要为未成年人和升学考试服务,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导致多数受教育者一旦初高中失学就难以得到再学习的机会。教育年限短、技能水平偏低无疑成为导致某些群体就业难、工资低的主导性因素。以对农民工的调查为例,50%以上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学历太低,43.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掌握一门技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也表明,高达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可见,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扩大继续教育的对象范围,提升继续教育的市场适应性,能为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其二,终身学习的政策不断完善。

自美国于1976年率先颁布终身教育的法案———《终身学习法》以来,与终身学习相关的法制建设受到了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形式来确立终身教育的原则、地位,以保障公民终身学习的权利和规范终身教育的健全发展。中国大陆于2005年颁布了第一部关于终身教育的地方立法———《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在这部地方性法规中,明确了政府对于终身教育的推进职责,规定设立终身教育促进机构———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倡导终身教育活动日。该条例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开展与推行终身教育事业的一些举措。随着终身学习的不断推进,相关法律法规也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总之,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构建最终将在法律层面上加以规范,这将有利于确立终身教育的法定地位,同时也能大大加强我国终身教育政策的稳定性、规范性和保障力度。其三,从学习内容来讲,受教育者要求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以我国民众对创业技能的需求为例,目前我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且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仍呈持续增长态势,仅依赖城市化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全部转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走创业带动就业的路子,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因此,在新一轮的创业浪潮中,民众必然要求掌握必要的创业技能和得到必要的创业指导。因此,在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应当根据需要动态开发适合的教育课程,以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平台。其四,终身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式的教育学习和非正式的教育学习途径日益增多,包括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学校后教育,也包括免费向公众提供图书馆、博物馆等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还包括向公众提供的多种形式的补偿性教育和培训教育等。

三、终身学习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实现职能转换的路径

第一,高校继续教育应加强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顺应终身学习对学校职能转换的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应注重加强与工作场所间的联系,强化学习者工作技能的培养。事实表明,企业裁员首先裁掉的是文职人员,而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性员工则工作相对稳定。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应改变以往“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积极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技能型复合人才,以增强继续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第二,高校继续教育应开展技能更新型教育。众所周知,一般的学校教育只是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标准化的教育课程,以期向社会输出稳定的、合格的劳动力。然而,这样做只能为学习者提供能够胜任未来工作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工作场所对于技能要求持续不断的变换和升级,要求学习者对职业技能不断追求并加以更新,这就决定了开展技能更新型教育将是未来高校继续教育的价值所指。第三,高校继续教育应积极开展培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要对社会失业人员提供各种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强化失业者的风险意识,提高失业者的抗风险能力;对于那些推迟就业的人员,应当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为他们提供就业缓冲空间,并提供必要的实训平台;对于那些想继续提升的人员,要为他们提供拓展培训和专题培训。总之,要想方设法使培训教育成为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主要通道之一。第四,高校继续教育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高校继续教育要尝试对学习者进行创业教育,增强学习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创业指导;积极研究切实可行的创业途径和创业抗风险机制,指导学习者降低创业风险;鼓励学习者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通过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学习者投身于创业实践,为社会创设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金融危机等社会因素所带来的就业压力。第五,高校继续教育应设计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要开发致力于提高学习者能力的继续教育课程,要将学习者的职业能力与终身学习战略相结合,既要设计满足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课程,又要兼顾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渴望进步、实现自我潜能的通用知识课程。课程开发要从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出发,以岗位工作目标分析为主要依据,强调职业能力导向,围绕职业岗位能力来设置课程体系。第六,高校继续教育应引进和培育“双师型”教师团队。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导向,使得教学内容往往与学习者的实际工作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环节也存在先天不足。基于此,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应积极引进各类急需人才,特别是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双师型”教师至少应当占到1/3的比例。同时,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组建创新研究核心团队,解决高水平师资短缺的问题。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6篇

终身学习平台是终身学习体系建构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支撑,如何建构一个自主化、个性化

>> 建设终身学习平台 构建学习型社会 建设终身学习平台构建学习型社会 区域型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终身学习服务平台“i—歌唱实验室”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云计算的全民终身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 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经济全球化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构建适应军队建设发展需要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研究 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数字化学习港学习资源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终身学习体系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终身学习评价机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 计算机应用中创新性学习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基于SSH的工作室学习互助平台的构建与设计 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学习资源平台设计与构建 西部园区终身学习平台的功能定位与建设研究 大学英语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 虚拟大学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终身学习激励制度的构建 JSP程序设计课程学习资源平台构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Tim O Reilly.What is Web2.0[EB/OL].[2005-9-20]..

[5] 夏洪文,蒿景兰. 基于Web3.0 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及其系统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 2012,(11):121-122.

[6] Web3.0 [EB/OL].

[7] 刘畅.“网人合一”:从web1.0到web3.0之路[J]. 河南社会科学,2008,(16):137-138.

[8] 高祥华. Web2.0 中的技术及应用[J]. 中国科技信息,2006,(13):127-128.

[9] Sebastian Schaffert , Andreas Gruber, RuPertWestenthaler. A Semantic Wiki forCollaborative Knowledge Formation.s.1.:Proceedings of Semantics 2005,Vienna, Austria,2005.

[10] 鲍宏图. 基于RDF/XML的教育资源元数据方案研究[J].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 陈立华,徐建初. wiki: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 ].中国信息导报,2005.1.

[12] MichelBuffa, FabienGandon. Sweetwiki:AsemanticWiki.Web Semantics:SCience,Scrence and Agents on the World Wide Web. 2008:84-97.

[13] 徐德智,王怀民. 基于本体的概念间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8).

[14] 余胜爱. 基于语义网的个性化在线学习社区系统设计与开发[J].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9:9-13.

[15] 世界经理人管家. Web3.0, Web2.0, Web1.0 三者的区别与联系[EB/OL]. http: // /256899 /viewspace.

收稿日期:2013-11-30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很好地支持了教学改革,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前,以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这种变化仍旧与日俱增。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网已经普遍建立,如何使高校师生尽快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是我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教育信息化概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即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从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观念乃至教育形态的一系列变革。时间证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很好地支持了教学改革,正在使传统的教学结构发生裂变,对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人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的提出与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密切相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人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涉及到社会活动、生产劳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方面,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宏观教育规划、决策、教育管理、学习资源环境、师资培养与培训、课程、教育科研的信息化,以及微观的学习模式、教学、评价模式的信息化等教育系统的所有环节。

(二)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分析,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但不能把教育信息化仅仅界定为“多媒体和计算抓网络”,教育信息化绝不能是游离于现行教育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设施建设,更不能用新技术把教科书和黑板搬到网上,强化知识灌输的现行教学模式,而必须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三)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两个维度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看,信息化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首先是文化思维层次,其次是思想观念、体制模式的教育总体系统结构层次,第三是具体操作实施层次,包括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分组与协作、学生的探索、任务设计、媒体与技术作用、内容与资源、策略与方法、管理和评价。

教育信息化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和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终身学习概述

1996年4月,联合国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名为“教育的四大支柱”的解决方案,指出实现终身学习原则的“唯一之路”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为了应付信息社会各种危机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这四种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

“终身学习”自1965年由法国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以来,短短数年,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它指的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它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二)终身学习产生的背景

终身学习的产生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

第一,新时期社会的、职业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以获得新的适应能力。而终身学习强调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以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

第二,人们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实现要求的不断高涨。外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我完善。要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是难以达到的,只有依靠终身学习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

第三,人们要求对传统学校教育甚至教育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从而期望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教育开放的终身学习方式必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终身学习的特点

终身学习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1.终身性。这是终身学习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终身学习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

3.广泛性。终身学习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

4.灵活性和实用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终身教育理论确立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的总目标。然而,虽然各国在终身教育这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终身教育在世界各国都还处于实践阶段,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立起完整的终身教育制度。

三、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付21世纪面临的各种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富有高尚道德品质、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较强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才。创新离不开信息,信息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一次教育”已经过时,“终身教育”成为时代要求的形势下,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敏锐地捕捉所需信息,主动、有效地进行鉴别和检索,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信息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所必需具备的素质,也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

(一)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 paul zurkowski)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素养标准,进一步扩展与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该指标指出: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我国学者桑新民也提出从六个方面确立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信息素养既是一种能力素质,又是一种基础素质,它构成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各个学科、各种学习环境和各种层次教育的基本因素之一。它能使学习者把握学习内容并提高其调查研究的能力,使他们更加自主,更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学习。

(二)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前瞻性越来越强,面对知识和信息的易逝性,人们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过去的那种“满堂灌”式的应试教育已适应不了瞬息变化的信息时代。相反,受过良好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生,能主动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并使学习不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因此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尤为重要。信息素养意味着能理解、接受新思想,并利用新思想;信息素养意味着人们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能够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信息素养能够使人的思维敏捷,认识超前,能够针对社会所需和自己的不足,及时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备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教育技术专家和计算机教育专家的意见,最能体现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既是信息素养水平高低和信息素养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大学生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莫定坚实的基础,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大学生是信息社会中信息制造和利用的主要群体,良好的信息素质应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心必须转移到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立足点,这是信息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顺应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要将信息素质教育融人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第一,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这种理念的教育体系就是终身教育体系。它贯穿人的一生,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二,要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21世纪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多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要想保持较强的信息素质,必须不断学习,这就是所谓终身受教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实习环境必须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并满足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能力培养的要求。

要把信息素质教育融人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就必须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等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并紧密结合其学科特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把学生推向教学第一线,变“教而学”为“学而教”。

第三,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以促进信息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践操作,不仅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使信息技能得以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拟课题,或结合专业课老师的研究课题,或以学年论文为课题及结合本专业历年本科生毕业的论文题目等进行具体操作,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不断激发学生树立顽强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反复、深人地思考。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介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概况及应用,综述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pbl教学对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及终身学习意识的影响。

随着终身学习在世界各国的广泛盛行,培养护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代护理教育工作者必有的教育意识和教学任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长期依赖教师满堂灌的知识讲授,极大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 终身学习能力概况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终身学习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终身学习则认为是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护理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应用了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如pbl教学、个案学习法、任务驱动式和启发式等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国际护士联盟发表了题为“转变护理教育”的号召,要求护理教育将是基于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的发展,以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国外护理教学不但广泛应用了pbl教学法,并强调了研究性学习方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关系。

2 pbl教学法概况

pbl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病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常6名~8名学生1个导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导师只起导向作用l。1969年,pbl教学在加拿大被首先引入医学领域,其关键是把对卫生保健的分析作为获取和应用知识的主要方法,以独立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美国的护理教育中将pbl教学法广泛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开展pbl教学,且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学法而被确立。

20世纪末,pbl教学法引入我国的医学院校,随后将pbl应用于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并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将护理研究、护理管理、护理伦理重新组合,设置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技能和策略》的综合课程,节省了教学时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护理教育将pbl法应用于护理查房和护理记录的书写中,且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基础学、临床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中应用了pbl教学,使得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教育领域中日趋完善。

3 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3.1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自主学习也是自我导向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pbl教学是通过提高学习策略水平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pbl教学多问题、多资源、讨论式的民主学习方式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机,增强对学习的自我责任感。同时,小组学习减轻了学习者的焦虑感,培养了学习者的合作精神,使其充分认识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是在师生互动中得到的,让学习者逐渐掌握了学习策略,并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技巧和策略从事有效的独立学习。pbl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2对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评判性思维也称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的情境中,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pbl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包括对同学、对老师和对课本的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增加选择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小组讨论中对病例问题的相互争论,团体的合作,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高。pbl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情景、小组讨论、自由争论带来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pbl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开拓了思路,启迪了各种横向思维,不断挖掘潜力,开拓和丰富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3.3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难易度来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和计划,这是一种对学习的控制。对自己学习负责的学生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自我控制力指导学习。pbl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常有自我评估知识的需要,要进行评估自己和他人,并进行信息管理的反思及评判性思维,从而去指导和控制其学习行为,锻炼意志的控制力引。

3.4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前提,终身学习意识又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pbl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出现,查找资料中的疑惑,对于其他小组掌握的新知识点以及书本知识与临床新知识的差距等,都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从而培养起终身学习的意识。

4 问题与展望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9篇

结构就是文章中材料的组织与安排的技巧,它是作者思路的体现。文章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等多个方面。

议论文是说理的,它要完全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引论、本论和结论。引论就是文章的开头,有领起全文的作用,或者提出论题,或者点明论点,或者概述议论范围,或者交作目的,或者摆出反驳的错误观点等。有的单用一种,有的兼用几种,一般都是把文章所要论证的论点整个或部分地告诉读者。引论一般都写得比较简要,有的只用几句话就引入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对提出的论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往往需要用较大的篇幅,内容复杂的还要分成几节或者几个部分分别论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本论的论述内容决定整篇文章质量的好坏。结论就是文章的结尾,或者归纳论点,或者总结全文,或者明确任务,或者提出希望等,根据表达的需要,内容可详可略,但一般都与引论相呼应。

议论文按照这样的顺序分成三个基本部分,是文章内在逻辑性的反映。一般议论文总是先提出问题、点明论点,这就是“引论”。问题提出以后,进一步加以分析,提出证明论点的论据,组成论证过程,这就是“本论”。问题经过分析,证明论点是正确的,最后需要向读者再作一番交代,这也就是“结论”。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在文章的结构上也就必须构成从引论、本论到结论具有一定逻辑性的三个部分。

2.议论文的主要结构形式

从议论文的结构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纵向推论式。这是一种由一个层次引出另一个层次,含义一层深于一层的纵深式结构。层次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先后次序也是不可变动的,例如“表象—本质—规律”、“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一般性—特殊性—结论”等。鲁迅的《最先与最后》就是这样一种结构形式。作者从一些中国人将赛马者的“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奉为自己处世金针说起,指出中国的国民性中不但有“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还有“不为福先”的劣根性,继而列举运动场上的“不耻最后”现象推证:“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这就难免出现“土崩瓦解”的结果。由此作者在文章最后一个层次深刻地指出:“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些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2)横向分论式。这是一种围绕着中心论点的论证而设立若干分论点,各分论点之间以同等地位平列安排的横向铺排式结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而不是相互牵制的,层次的先后顺序没有不可调整的逻辑关系,适当地调整也不妨碍中心论点的论证。所以常见“一方面……另一方面……”“第一……第二……”“首先……其次……再次……最后”“引论——本论——结论”等层次表述关系。例如2003年1月19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员文章《把学习写在青春的旗帜上》,就是这样一种结构形式。文章根据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在青年中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读书学习成为青年的时尚,可以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也能够有力地促进广大青年的全面发展。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现代学习理念 数字化学习 学习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12

1 数字化学习产生原因分析

1.1 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为数字化学习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随着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人曾提到,信息时代就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学习通常是单纯依靠自身经验的积累或是师傅的口耳亲传;在工业时代,统一化的学习内容和标准化的学习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却束缚了个体的思想,不利于个体发挥创造性的自主学习,而如今,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学习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技术以数字化为支柱,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后,便引起了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之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环境及数字化学习方式。由此可见,伴随着网络、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即数字化学习随之产生。数字化学习作为信息时代学习的主要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数字化学习这一说法最早被提出时,被定义为“将数字技术和课程教学知识相互整合的一种方式”。①数字化学习是一种基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内的、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式学习,又可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Learning。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为数字化学习的产生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1.2现代学习理念的形成为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营造了氛围

现代学习理念是人们对于学习规律和学习本质的一种新的认识,现代学习理念的形成为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学习有了新的外延和内涵,如在学习目标上,由原来的知识传输向知识建构转变;在学习方式上,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情境学习;在学习内容上,倡导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知识体系。而传统的学习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当下部分学习者对学习的需求,必须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达到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创造力、提升自主性的目的。二是终身学习理念的的呼唤与推动。终身学习强调的是“有意义的学习、开放的学习和终身的学习”,这种学习不局限于学校、家庭或企业等,而是营造一个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众所周知,人生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尝试、终身的学习来积累知识,获得发展。而社会应该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宗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善的学习设施,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而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由此可见,终身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进取地、创造性地学习,是一种生存与发展的学习。②终身学习的理念改变了众多学习者的学习理念,进而积极主动寻求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式,为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1.3 数字化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公平的社会教育的实现

数字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弥补了传统学习受时间、空间和内容限制的缺陷,在尊重学习者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其潜能的挖掘,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满足个体个性化学习需求。数字化学习具有内容的丰富性、资源的共享性、学生的主动性、时间的机动性、主体的平等性、学习的终身性、效率的高效性和方式的多样化等特征,能够解决学习者在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促使学习者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及现有认知水平通过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方式来选择自身所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从这一点来看,数字化学习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能为社会全员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使之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学习者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能进一步满足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有利于践行全民终身学习的宗旨,更有利于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 数字化学要素分析

2.1 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通过数字化的处理,可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是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的资料和材料。③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学习的视音频、多媒体学习课件、电子邮件、网站学习、在线学习管理、在线讨论、数据文件等多种形式的内容。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发展性、全面性、开放性及多样化等特征,既符合学习者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也可激发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这一点来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获取学习资源、处理学习资源、分析学习资源,进而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意义的过程。可见,数字化学习资源作为数字化学习的核心要素之一,占据关键性的位置。

2.2 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广大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数字电视和计算机等网络设备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活动,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与处理智能化及教学情境虚拟化、多终端兼容性等特征的学习环境。④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设施、多样化及共享性的资源、学习界面和网上教学活动软件系统的平台、实现远程协商与交互保障的通讯和解决学习者困难的学习工具等五个方面。数字化学习环境作为数字化学习的核心要素之一,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习者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2.3 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如借助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展探索式的学习、利用自身积累的已有知识进行自主式学习、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式学习、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学习等。笔者在前文中已经强调了数字化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与限制,不依赖于教师面授和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和平台,随时随地地根据自身的学习目的选择数字化学习资源;二是数字化学习不再要求被动学习,而是注重学习者主动学习,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协商和合作的学习,来构建意义、获取知识。

2.4 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数字化学习的核心要素不仅仅指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方式,还应该涵盖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学习者只有拥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知识的技能、具有选择和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拥有融入信息社会的心态和勇气,才能在信息时代更好地运用数字化学习环境开展数字化学习,故而可以说学习者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其开展数字化学习奠定了基础。

3 数字化学习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于学习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概述。OECD 对学习型城市的描述是:“学习型城市通过制定战略和规划,积极开发全民个人潜能、大力倡导和发展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进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形成社会凝聚力,为社会创造财富。”⑤由此可见,学习型城市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开发和挖掘人们的潜力,鼓励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个体与城市共同发展。学习型城市的宗旨是让全民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使居民随时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终身享有自由、自主、平等、开放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要想实现学习型城市的这一目的 ,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⑥数字化学习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教学深度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学习方式,其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能激发市民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数字化学习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广大市民提供均等的学习平台,也符合学习型城市对开放学习资源的基本要求,能让全民便捷地选择和获取自身所短缺和急需的知识和内容。从这点可以看出,数字化学习克服了传统学习方式的缺点和劣势,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达到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符合其建设的宗旨和目的。

学习型社区是构建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对构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前文中已提到数字化学习的核心要素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其中数字化学习资源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数字视音频、文本材料和资源学习网站等,社区居民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的环境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挑选对自己有益的学习资源,从而满足自身差异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可见,利用数字化学习这一现代学习手段,有利于丰富社区居民的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从而促使社区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数字化学习作为当下现代学习方式的一种,其丰富的学习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便捷的学习方式等优势弥补了传统学习方式的缺陷,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满足了学习者差异化和多样性的学习要求,能为践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宗旨奠定基础。同时,其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均等的学习机会,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素养,为构建学习型社区营造了环境,对学习型城市建设颇具意义。综上所述,数字化学习这一方式符合学习型城市建设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手段,以学习为动力,以满足社会学习者需求和提高市民素质为目的的宗旨和原则,是构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手段,亦是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注:本论文系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立项课题《现代学习技术应用:城市的学习资源、网络平台建设研究――以武汉市为例》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中成协【2014】047号

注释

① 孙立会.数字化学习情境下终身学习力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5.

② 郭倩.论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10.3.

③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

④ 杨碧云.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终身学习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2.12.

⑤ 唐琴.学习型城市创建模式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5.

上一篇:自我探索论文范文 下一篇:养老保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