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2:21:24

终身教育论文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1 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共享性

促使终身教育体系社会化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资源共享性,这使得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们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自主有效地选用适合不同个体的所需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了保障。

1.2 现代远程教育的自主性

有利于终身教育的贯彻执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自主学习是远程教育的新型模式。学习者在充分掌握远程教育 资源的前提下,享受远程教育共享资源,实现个别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从现代远程教育中获益,贯彻与执行未来最大的终生教育体系 。

1.3 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

有利于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弹性教育结构,是推行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的实践。远程教育机构向社会敞开大门,广泛吸收成人进入教育机构学习。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学院蓬勃发展,对成人的开放性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从而达到小到刚会走,大到九十九,都可以进行学习的终身教育的目的。

2、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

2.1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把教育看成是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等各个阶段的各种形式。

2.2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全民性

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所有的人只要掌握了远程教育的基本条件,就可以实现终身教育的全民性。

2.3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远程教育使得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终身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均由个人决定。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非常灵活和实用。

2.4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个性化

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终身奋斗的目标。远程教育可以极大的实现终身教育的个性化和特性化。个性化教育是学校教育个性化、家庭教育专业化和社会教育系统化的融合和统一,因此个性化教育将有利于改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自身缺陷和不足,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从古到今,这些观念反映到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是学习者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实现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体现终生学习的要义。远程教育将丰富的教育目的、手段、内容、方法进行多重组合,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积极的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各自的经验水平不同,知识基础不一致,生理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但是在课堂授课中,对每个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及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程序、步调基本相同,“因材施教”成为一句空话。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对教学信息进行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组织和管理,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去安排自己的学习,使接受终身教育的学生,虽然经验水平不同,知识基础不一致,生理差异以及思维方式不同,但是可以根据自己在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上存在的差异的特点,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对本人所使用的教材及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程序、步调各自选择、按需所学,实现了终身教育的个性化辅导。远程教育实现“因材施教”,真正体现了个性教育。

3、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将现代远程教育融入其中,必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教育中占据着最宝贵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黄金教育期。常规的学校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教育。许多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能在网络中找到。各种网校的资源,优秀的民间学习网站脱颖而出。比如中国的基础教育网主要面向中小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丰富的学校课堂教育的课件视频等资源共享的信息。中国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基础必修课程,为远程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先期的基础条件。高等教育学府校的网络教育面向全日制大学生 ,在普通本科的选课学习上采取网上学习方法 ,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更多热爱学习人可以欣赏名师名家的授课。

3.2 成人教育

成人继续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强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分校在祖国各地遍地开花。现代远程教育的在职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证书考试、岗位培训等 ,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成人提供学习服务 ,省掉了许多全日制学校教育条件的制约,提供开放、自主、高效的学习模式,成人通过个人的学习方式,学科成绩和在校期间表现达到所需的标准和要求的,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和学位,达到不用离家就可以获得权威、高水平的证书,用远程教育的方式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

3.3 老年人教育

老年人教育包括老年人所需要的保健、休闲、文化等多种所需教育的总和。老有所依,老有所好,老有所喜,老有所学。琴棋书画、旅游、家政、保健、烹饪、外语等高雅的文化学习成了老年人喜爱的追求方式。现代远远程教育最适宜因距离问题或身体不便利的老年人的群体。远程教育中的社区教育是老年人实现终身教育的最好方式。

21 世纪的教育必须扩展为终身教育 ,不论年龄多大,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将远程教育融入到终身教育中这一原则必将使终身教育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教育,使更多的人受益。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多边互动性

在终身教育理念中所提倡的学习模式是按照个人意愿所安排的,强调参与教育的学习者拥有受教育的自主选择权,这一权力不被受教育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所从事职业、社会地位所限制,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注重受教育者独立性的体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可以说,成人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进一步的扩展,所针对的是已经有相对教育基础并且有一定社会阅历的成年人,相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他们受教育的目的、原因都体现出更加明确成熟的性质,同时也普遍具有自主性学习意识。在成人教育中,扮演施教者角色的,更确切地说,是可以和受教育者共同进步、彼此完善的身份。因此,成人教育的开展模式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与知识获取,而是更加强调受教育者与施教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边互动。

2.长期性和阶段性

终身教育是在一个人生命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的一种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进步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一个民族希望的所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所在。教育的发达就是一个民族的昌盛;教育的失败就是一个国家的落伍。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逐渐改变,以及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对个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想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提升完善自己,所以终身学习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这种由国家机制保障、全体国民趋之若鹜的应试教育,深深误导了中国家长的教子观念,误导了广大学生的成才观念。校园教育无法达到实际的需求标准,而成人教育是具有长期性特点的,并且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虽然我们需要一直获取新知识让自己得到充实,但也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在某一阶段接受专门性的教育,让不足得到快速、有针对性的弥补。长期性与阶段性这两个问题并不矛盾,长期性是终身教育最直观的表现,而阶段性则是终身教育的切实实施。

3.非正规性和非强制性

从我国成人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大部分都是非正规性的教育形式,也就是受教育者通常是利用业余时间接受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有统一规范的上课作息时间。成人教育所针对的都是较为成熟的成年人,他们相对而言有更加清晰的受教育目的,有更强的主观意识,但每个人的目的性及主体意识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无法采取同样的活动去限制他们,不能用统一的规范活动来满足不同的目的。对于一般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必须按照要求完成学业,学习具有相对的被动性,因为他们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但在成人教育中,学习不一定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应该更多地依靠他们对学习的认识,自觉地自我设计学习活动及其内容和方式,更加强调受教育者自主选择权的体现,所以成人学习体现出十分鲜明的非强制特征。

二、我国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存在欠缺

从成人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受教育者一般都具有相对的教育基础,尤其是对于专科学历者来说,在接受成人教育时,所接受的知识内容大部分之前就已经掌握,成人教育的实际价值并不能真正得以体现。同时,课程知识的设置一般都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践操作指导,导致知识理论与实际运用衔接不够紧密。很多学生在接受教育后依然不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成人教育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课程知识架构不完善

随着成人教育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其课程知识架构不够完善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一般体现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比重失调,甚至有的高校在对课程进行教学安排时一般都是根据实际的师资来确定,导致课程架构不稳定、不规范,教学时完全按照教材进行,缺少规划性及创新性,不能体现成人教育的专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

3.课程设置水平不一致

就当前成人教育的发展情况来说,成人教育总体上可以分为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阶段。从这几个阶段的教育课程来说,专科课程可以看作是对本科生课程的缩减,而研究生课程则是对本科课程的进一步强调与知识点强化。各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有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但在课程设置中这些教育目标的不同没有得以明确体现,很多高校在成人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上都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三、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课程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课程开发应建立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标准的基础上,即教育开展必须是适应现实要求的。结合实际的发展需求,合理设定课程开发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评判准则,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综合考量学校本身发展、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因素。在设计教育课程时,应在保证原来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员真实的能力情况设计相应的方式。成人教育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地区限制以及行业要求,教育对象不同,以及知识结构、个人需求、工作环境差异所体现出来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制定多样性的教育战略,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实施统一化的课程是不可行的。

2.系统性原则

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课程开发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将所学课程的相关知识、技能、学习渠道以及教育方式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划整理,使之系统化。在进行课程规划时,还应对课程之间的链接问题加以充分重视,防止出现课程之间不连贯的问题。在进行成人教育课程开发时,还要尽量防止出现知识反复或遗漏的现象,以实现教育的高效性。

3.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原则

这里所提到的统一性是指在进行成人教育的课程开发时,要按照当地或者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执行统一的课程标准,加强规范性,遵循统一性原则的课程一般都属于基础类课程;而多样化则是指开设成人教育的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自身办学的特点,满足人才发展多样化的需求,遵循多样化原则的课程通常都属于专业类课程。在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满足地区或国家的课程设置要求,注重课程多样化的原则。无论哪类课程的设置,在加强规范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多样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确保人才的全面发展。

4.现实性与前瞻性共重的原则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社会。这就对成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同抓共重的原则,课程建设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更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注重前瞻性。注重多行业知识技能的彼此融入,充分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能够顺应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

四、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方向

1.逐渐趋于人性化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以在职、成人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以成人职业需要为基点。考虑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与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要强调社会需要和教育的外在功能。关注成人的职业世界和职业需要,强调以成人职业实际需要为原则、基点,围绕在职成人实践中的问题,按需进行课程开发,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限制,以个体发展的需要和理念来适应发展着的生活现实,在生活中教育人,在教育中学会生活,以培养个性完善发展的人。这种做法能够弥补成人在工作中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使其适应不断变换的职业需求,具有实践能力或实践机会的成人能够很好地发挥优势,学用结合。

2.逐渐趋于主体化

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上所施下所效,忽视成人学习者的能动作用和经验作用;着重凸显出教师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及所掌握的主要导向功能,对于学习本身的主置却往往予以忽略;过于凸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单方面参与,对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些问题很明显地体现出教育工作中成人学习者的参与力度不够,不是作为主体而存在。满堂灌是反主体教育的典型表现形式,强制性是其根本性特征。这显然已经无法顺应当前的教育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呼唤人的主体性,需要有主体性的人。终身教育理念的融入将教育模式从之前的教为主转变成当前的学为主,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3.逐渐趋于多元化

要促使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需要时及时参与学习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成人高等教育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既有正式教育、正规教育,也有非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既有普通教育课程,又有职业教育和闲暇生活教育课程,且注意结合成人的生活和经验,随着成人学习者的需求变化而灵活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统整性、连续性和发展性,以适合成人终身持续发展学习需求,配合人生各阶段的社会角色与发展,以学习者的学习为导向,有利于成人个体的学习和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以达成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适于成人学员的需要,便于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教学方式呈个性化趋势。

五、结语

未来成人教育会有别于传统思维,会不断适应个体个性发展,承认人的个性因素,遵循人的个性发展规律,让所有个体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会消除一次性教育带给人的失败感,允许并提倡人们多次、多样的重新选择,使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机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和谐发展,尽量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展现自身素质,根据时间、空间的不同组织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把教育扩大到朋友、家族、工作岗位、党政机关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环境中去。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而成人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延伸。终身教育对成人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标准,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成人教育课程合理开发对于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图书馆;学习化社会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倡导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1965年保罗・郎格朗在(终身教育展望)一文中提出“任何年龄阶段的所有人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1970年保罗・郎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出版,提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书中针对现代人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出了改变个体和改变社会的较为系统的终身教育思想。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一书,该书提出了“为生存而学习”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从而终身教育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涵义

终身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终身教育论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终身教育论者认为,终身教育是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

终身教育论者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对教育赋予了全新的认识,全新的理解。他们认为教育与训练的过程并不以学校学习结束而结束,而应该贯穿于“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的全过程”。他们认为传统学校教育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剧烈的社会变化,尤其是知识迅速增长与变革的需要,教育内容的狭窄和模式的单一,无法满足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

(二)终身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学习化社会与教育化社会

学习化社会,就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位公民都可以自由地获得学习训练和自我培养的机会。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1968年,以美国“余暇社会的到来”为背景,发表了(学会学习)。他指出,在学习社会中,所有的制度用以完成所有成人男女能够“学习”、“发展”和“做人”为目标。终身教育的重点在于人的发展,它承认人的个性,要求学习者根据发展的要求、兴趣和必要性自主地选择教育、参加教育,成为教育对象。为了保证向所有的公民提供个性社会发展所需的教育机会,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每一位公民都可以自由地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教育不再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义务,而成为公民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学习机会均等,学习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群体和社会,最佳学习环境,最优学习理论的形成和应用是学习化社会形成的标志。

教育社会化是一个与学习社会基本吻合的概念,前者侧重从教育角度来探讨社会,后者主要从社会角度来探讨教育。教育社会化主要指教育职责和教育方式的社会化。终身教育理论认为,传统教育的实施主要依赖专职教育工作者,他们依靠传统、习俗习惯、思想与社会遗产,尤其是对教育问题的经验主义了解来实施教育。但这对学习者人格的发展很不利。在终身教育阶段,个性迫切需要发展,教育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在某一时刻和某些条件下对教育负有职责的任何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他们可以是家长、教师,也可以是公众组织的负责人,大众传播媒介的管理人员和主办者等等。由于现代社会众多部门和不同身份者参与教育,使教育工作者队伍扩大,教育与训练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所有教育工作者保持交流与协商,互相指导,从彼此具体经验中共同受益。

三、终身教育在图书馆的实施渠道

(一)开展文献检索课,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一,刚入校的新生,应该首先使其改变以往在中学时被动学习的方式,重点进行图书馆应知应会教育,使它们掌握基本的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图书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献检索工具,培养其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图书馆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应该在新生入学以后,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组织参观图书馆、发送图书馆指南等,使他们了解图书馆,喜爱图书馆。

第二,对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应该开设文献检索课,学生在这一阶段必须掌握的是对专业检索工具的熟练运用。需要培养学生在专题调研方面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文献信息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文献资料,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有较全面的了解,学会利用一次、二次、三次文献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查阅电子文献和获取网上信息的技能。为此,要抓紧编写以学会利用电子信息资源为重点的文献检索课教材,并加强学生上机检索的实践环节,使大学生能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检索工具。

第三,对于高年级及研究生阶段的学生,面临毕业论文的设计和走向社会进行实际工作,所以必须强调其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信息分析是指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何种信息,并且能够承担研究课题,具备较强的信息捕捉能力与分析能力,为重大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提供信息依据。为此,高校图书馆应面向毕业班的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各种高层次的专题讲座,向他们(包括教师)通报、介绍最新的数据库(本馆的、网上的)及其使用方式,不断更新他们掌握最新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二)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把图书馆建成一所高质量的培训中心

第一,图书馆在请知名作家、社会活动家等名人做报告和举办专题讲座的同时,也应调整思路、转变观念、把目光对准本馆馆员身上让有能力、有水平的图书馆馆员开展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等活动。如开展心理咨询、考研咨询等活动,也可作证券知识基础和计算机上网技术报告。这些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宽了图书馆的领域,增加了图书馆的知名度,给部分馆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图书馆更具吸引力,图书馆“教学育人、育人、管理育人”的功能得到更全面、更充分的发挥。

第二,终身学习是0岁到终生的学习,图书馆也应订购足够数量的高水平的家教书刊,如:(为了孩子)、(家庭育儿)、(智力)等,并定期举办家教知识讲座,如举办“学会做父母”、“婴幼养教”等为主题的讲座,并适时推荐新书刊。图书馆也应积极主动地与中、小学校配合,在书刊采购、藏书利用等方面搞好协作协调,避免重复采购,严格把关,力求选购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比较强的优秀少儿读物,真正把图书馆办成开发少儿智力的“第二课堂”。

第三,图书馆还应为渴望学习、追求新知的60岁以上退休人员和家务人员广泛开设书画、旅游、科普知识等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课程,同时要发挥老年人作为历史见证的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优良传统教育。并在他们中间积极推广精神文明、人生、家政、烹调、卫生保健等社会教育。

(三)建立开放的网络教育系统

教育部在1998年底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现代教育正向着民主化、大众化和终身化方面发展,目标是实现学习化社会,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远程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为那些不能通过正规教育途径学习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图书馆是向全社会每一个成员开放的服务机构,具有最广泛的社会性,图书馆可以通过免费提供教学资源、设备和技术支持,为经济等条件不同的社会公众创造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以缓和人们在受教育机会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不平等。图书馆除了提供远程教育和自学的场所外,还可适当地自行开展远程教育、非学历教育项目,促进开放型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而且图书馆一些馆员在阅览室或网络上部分地担当起现代教师的责任,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和需求,提供知识管理、阅读辅导、咨询等服务,通过直接传递知识,帮助学习者提高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以及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逐步适应终身学习方式。

四、结束语

终身教育极大地强化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文献数量与网络信息的增加,加大了学习者利用文献的难度,如果帮助读者选择有用的知识信息,其进行加工处理综合利用,既是学校教学活动中全新内容,也是图书馆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雅克・德洛尔认为:“机会均等原则对所有致力于逐步确立终身教育各个方面的人来说是一项主要的标准。”图书馆为学习者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学习环境,它使得每个社会成员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具有全民性、终身性及灵活多样性等特点,对个人潜能、能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建设起着其它各种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推广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十年来信息科技突飞猛进,加速社会变迁,突显传统教育制度难以适应社会教育需求快速发展的现状,于是产生了“终身教育”的新教育观。大学的推广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中极受重视的一环,盖因大学具备充沛的人力、物力资源,有丰富的教学、办学经验,而且大学进行推广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屡有改革与突破,实可谓最适合成人学习的渠道。

“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意义相当接近。教育学者何普斯(J.W.Apps)认为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系指个人参与促进人类的发展及知识的学习活动,包括在职教育及进修教育,他主要关心个人与专业发展,包括领导训练、人事管理、财务、物质、人力资源等能力的改进。继续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继续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运动,各国都密切关心推广教育(extension education)的发展。推广教育一词系19世纪中期由英国的剑桥大学首创,意指由大学所提供的各种高等成人教育活动的总称,其后流传至美国而被广泛使用,台湾目前多以“推广教育”一词含括大学所办理的推广教育活动。推广教育的功能在于满足个人及社会的需求,大学推广教育是成人进修教育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承载了满足个人及社会需求的任务以及各界的期望,因此,致力于多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及渠道以方便各界进修,乃大学推广教育当前努力的方向。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必须时时进修学习最新的知识,以确保不被社会淘汰。因此,公民营办理的各种教育训练机构在台湾甚为普遍,台湾各大专院校多设有推广教育单位,提供多元而丰富的进修课程来满足各界人士的学习需求。此外,政府诸多行政单位,亦提供相当多的教育训练经费,提供各类职业教育训练,其它则包括各民营企业教育训练中心、财团法人训练机构以及各类短期补习班等。随着台湾人口负增长情况的发展,未来台湾大学院校推广教育单位将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因此未来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单位的经营管理与校际间的整合策略就愈显重要。

一、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发展与现状

(一)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发展变化

台湾自1954年起,因时代需要开始办理大学教育夜间部,1957年开办教师在职进修,然而大学推广教育业务直到1962年才开始,当时推广教育并无相关明确法规得以依循,且多以夜间进修业务为主,因此,真正的推广教育工作除了少数几所学校积极办理外,多由教务处、进修部或建教合作处兼办,直到1988年才正式将大学推广教育与大学夜间部的界限澄清,然而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因为在体制上一直没有明确的组织单位及专业人员,没有正式财源支持,也没有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及明确的教学方向,因此造成各校各自发展、教育课程及类型五花八门、程度参差不齐等现象,台湾民众对大学院校推广教育的角色与功能认识不全,推广教育单位及其角色多处于台湾大专院校的边缘地位。1994年台湾修正大学法,规定各公立大学需自筹校务基金,大学推广教育被列为各校开辟财源的重要渠道,自此开始受到重视,1997年颁布《大学推广教育实施办法》,作为较为完整的执行依据,加之近年来适逢终身教育理念推行,台湾各大专院校推广教育的提倡与推广让广大的民众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获得广泛高深的知识,大学推广教育因此获得重新发展的转机。

(二)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发展现状

台湾大专院校成立的数量在1990与2000年有极大的成长(如图1),以2011年统计资料而论,台湾大专院校总计共163所,其中大学112所,独立学院36所,专科学校15所,以私立院校(66.9%)居多,其分布以北部与南部为主(分别约占45%及32%),推广教育单位的设置亦以北部与南部为主(分别约占42%及28%)。就组织层级而论,各校推广教育单位有隶属为各校之一级单位(如台湾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或二级单位(如新竹清华大学),其运作模式包括由学校推广教育专责单位统筹运作(如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或原则上由专责单位统办,但仍有部分课程由校内其它单位自行办理(如台湾大学),或部分业务委托外部民间或财团法人单位承办(如新竹清华大学)等方式,各有发展之缘由与运作上的优势及劣势。

图1 台湾大专院校数量分布情形

推广教育课程多以“学分班”与“非学分班”为主,在“学分班”方面,各大专校院多依各校的师资专长和进修人士的需求进行规划推动,多分为学士和硕士学分班两大类别,过去这两类班颇受台湾社会各进修人士的青睐,然随着各校具有学位的在职专班陆续开办,仅具学分证明的学分班,已失去以往受欢迎的程度,所以各校转而办理各类非学分课程。依据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课程资训入口网资料分析发现,2011年推广教育单位开办非学分班总课程数约占总开办课程数的83.56%,显示非学分班俨然已成为目前台湾推广教育开办课程类型的主流,特别是语文学习类、健康养生、文艺生活类、企管经贸与证照检定、计算机信息类课程等。值得一提的是,若扣除总开课数最多的前3名私立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东吴大学与中原大学),其它各大专校院开办学分班的比重则上升至30%;若进一步扣除前5个总开课数最多的私立大学,则发现学分班开课比重甚至高于非学分班的数量,显示台湾目前推广教育课程的市场供应端似乎存在有寡占的现象。

(三)台湾各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单位之SWOT分析

SWOT分析能够让业务执行单位经营者了解单位内部的优势和弱势,同时能够察知单位外部的机遇和挑战,便于学校能够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以提升推广教育单位的绩效,现综述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单位之SWOT分析如表1。

表1 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单位之SWOT分析表

二、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的连接与交流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向全球化方向迈进,终身教育在台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继续教育已逐渐从教育边缘走向教育中心。继续教育的资源在全球化大趋势下加速流通,师资、学员、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经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互通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因此继续教育需有更创新的机制,才能迎接全球化挑战。有鉴于此,为有效凝聚台湾各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工作专业人员致力推动推广教育工作,并有机会进行业务经验交流,致力推广教育的运作与质量的提升,台湾大学特于2007年首先邀集台湾多所大专院校共同筹备,办理首届“台湾推广教育论坛”,并以“台湾推广教育之特色及策略选择”为主题,以专题演讲、及综合座谈之方式,邀请海外专家学者专题演讲,并邀请国内各高等教育学府参与,期能与台湾大专院校各推广教育单位交流办学理念,期能有助于台湾推广教育之良性发展。尔后每年由台湾各公私立大专院校轮流举办此项活动,迄今业已顺利办理完成5届“台湾推广教育论坛”活动,包括第二届由东吴大学主办,主题为“转型下推广教育之因应策略、转型下推广教育之校际合作”;第三届由新竹清华大学主办,主题为“两岸教育政策交流与合作机制、经济风暴下的推广教育”;第四届由东海大学主办,主题为“推广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及发展策略”;第五届由高雄师范大学主办,主题为“台湾推广教育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台湾各大专院校在举办连续5届推广教育论坛之后,为更积极推动校际间推广教育合作机制,在多所台湾公私立大专校院之促成与推动下,于2010年起积 极筹备推动“台湾大专校院推广教育协会”之成立,并于2011年5月30日顺利办理第一次会员大会,完成第一届协会理事与监事选举,由台湾大学进修推广部主任郭瑞祥教授担任理事长,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吕新科执行长担任副理事长,共计11所学校代表担任理事,3所学校代表担任监事。现简述本会之成立宗旨、任务、使命及推动策略如图2。

图2 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协会策略地图

(一)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协会成立宗旨

以非营利为目的之社会团体,以组织台湾推广教育专业人员,结合大专院校资源,形成社会向上之力量为宗旨。

(二)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协会任务

一是组织、凝聚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机构专业人员。

二是推动两岸四地及国际推广教育机构之交流合作计划。

三是结合国内外产官学资源,研究发展新型态之终身教育。

四是办理、参与、赞助相关学术研讨会议及推广终身学习观念、实践之宣传活动。

五是办理其它符合本会宗旨之相关活动。

(三)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协会使命

一是建立推广教育交流平台。

二是提升推广教育社会价值。

三是推动社会终身学习理念。

(四)台湾大专校院推广教育协会推动策略

一是推动推广教育学术与宣传活动:如办理推广教育博览会、进行大众传播媒体宣传、办理学术研讨会、发行电子报、办理专题演讲活动与工作坊、建立推广社群等。

二是促进产官学合作与沟通:如提供推广教育服务咨询、进行法令与制度沟通、进行市场需求分析、筹划与企业合作、进行政府项目合作等。

三是促进台湾推广教育组织连接与合作:如举办会员大会、召开理监事会议、建立会员服务导向流程、架构专属网站与数据库、举办台湾年度推广教育论坛等。

四是推动两岸推广教育交流合作:如参加两岸继续教育论坛、接待两岸单位参访、分享大陆市场推广经验、参访两岸推广教育机构、研究两岸推广教育合作机制等。

三、结语

大学推广教育是大学回流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台湾正面临着社会环境与经济型态变迁、少子高龄化的时代,不同训练机构之竞争威胁,且台湾教育行政主管单位对各大专院校的评鉴特别重视学术研究,使得各校教师多将心力在学术论文的发表,少有在推广教育部门授课之意愿,因此,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对未来所扮演的角色及功能定位应有新的打算与作为。如何让大专院校推广教育能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并成为学校重要的高教市场,实为再定位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之重要目标。为此,在思忖建立一个整合与沟通的机制与平台,有效连接台湾各大专校院之资源与经验的前提下,台湾各大专院校业于2011年正式推动组织“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协会”,期能组织台湾推广教育专业人员,结合台湾大专院校资源,形成社会向上之力量,提供校际与教育主管单位一个良性的整合与沟通平台,并推动两岸四地与企业间之交流,期能在面对社会责任及经营压力下,建构大学推广教育的发展新契机。

参考文献

[1]李国义、傅文俊.大学推广教育单位经营策略新思维之探讨[C].第六届管理学术研讨会手册,2008.

[2]张雅雯.大学推广教育单位之定位与竞合策略:以企业教育训练为例[C].元智大学经营管理硕士在职专班硕士论文,2001.

[3]陈茂祥.大学推广教育现存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策略之研究[J].朝阳学报,2002,(7).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国;终身教育;专业化;网络化;社区学院

美国不仅经济上是一个超级大国,发展教育方面也不遗余力,并且长时间地走在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头。为解决伴随后工业时代的来临而产生的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美国社会迫切需要采取新的发展策略迎接时代挑战,而终身教育被认为是谋求社会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终身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一、成人教育走向专业化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发展的核心。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的,“教育过程的正常顶点是成人教育”。在美国,成人教育实践成为拉动终身教育发展的火车头,成人教育的不断专业化是美国终身教育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美国成人教育已逐渐摆脱了教育领域的边际地位,在理论方面逐渐健全自身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成立了专业组织,从事专业活动,并且扫盲运动不断走向深化。

(一)成人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

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里程碑当数1966年美国成人教育教授委员会(CPAE)出版的《成人教育——一个大学新兴研究领域的概要》。此书对美国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成人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对课程、成人学习及教学方法都进行了探讨。综观当代美国成人教育的理论领域,基本围绕四大问题展开,即成人教育课程、成人学习动机及需求、成人教学与培训和成人教育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证研究和田野调查,使得成人教育理论具有较多的经验性色彩。这些领域构筑起当代美国成人教育研究的“内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未来的研究趋势。

(二)成人教育团体的发展

近年来美国成人教育领域的专业团体发展非常迅速,从地方性团体到全国性团体,乃至各种国际性的专业团体,成为成人教育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国际性的成人教育组织主要是国际继续教育与训练协会;全国性的成人教育组织如美国成人及继续教育协会,这也是美国当前最重要的成人教育专业团体之一;而地方性的成人教育组织有很多,典型的如威斯康星成人及继续教育协会、密歇根成人及继续教育协会等。这些专业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相互交换和沟通有关成人教育的信息,在实践中相互协作,并共同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成人教育社会氛围,推动成人教育的立法,争取政府以及各种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使美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三)成人扫盲运动的深化

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美国政府和社会从学习化社会和社会公正的高度,进一步对扫盲予以关注和支持。当代的美国扫盲运动自1979年福特基金会的文盲报告之后,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国会于1984年对《成人教育法》进行了修订,强调为成人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至少使他们达到高中水平。美国政府为此推行了“成人基础教育计划”,由联邦政府每年拨款1亿美元,资助6万名教师每年为300万成人提供基本技能教育。位于哈佛大学的美国成人学习与扫盲研究中心(NCSALL)为扫盲运动提供理论指导,而民间的成人教育者也自发地组织起各种志愿扫盲组织,比较着名的有“劳白赤扫盲组织”和“自愿扫盲者组织”等。扫盲运动的深化是当代美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成就,表明了美国社会实施“全民终身教育”的决心。

二、终身教育成为制定教育政策和法律的重要原则

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教育法规的重要指导原则和组成部分,这突出表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教育政策与立法进程中。各种终身教育的政策与法案,从不同领域和侧面对公民终身教育的权利、义务和保障作出规范,从而使终身教育的推展获得了国家力量的保证。

(一)1966年的《成人教育法》

美国1966年正式通过了《成人教育法》,后经1970年、1978年等数次修订而日益完善。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有:1)立法的目的,包括扩大成年人的受教育机会,鼓励发展成人教育计划,培养成人成为更有才能和更负责任的公民;2)基本概念,对法案中的成人、成人教育、成人基本教育、社区学校、地方教育机构、州、高校等进行了法律的界定;3)经费问题,包括联邦拨款及其分配、经费的支付、师资培训经费等;4)教育实施,包括州的计划,成立研究、发展、推广、评估和情报中心,建立联邦和州的咨询委员会;5)优先群体,法案提出改善成年印第安人的受教育机会,对印度支那难民提供紧急成人教育计划,开展移民规化教育。该法案确立了当代美国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为终身教育的导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二)1976年的《终身学习法案》

1976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案》(也称《蒙代尔法案》),对终身教育提出了一个极为宽泛的定义,包括成人基本教育、继续教育、独立学习、农业教育、商业及劳工教育、职业教育及工作训练方案、双亲教育、退休前及退休人员教育、补救教育、职业及晋升教育以及协助各

机关团体运用研究的成果或创新的方法服务于家庭的需求及个人的发展等,涵盖面极为广泛。《终身学习法案》的颁布,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对学习的终身化政策的高度重视,以及推动终身教育的决心,标志着终身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深化。

(三)1994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当代美国,终身教育被认为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手段之一。1994年,克林顿政府向国会提交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获得通过,这一为期6年的时限法成为美国90年代后期教育改革的法律依据。该法案对从儿童到成人的各种教育形式提出要求,强调培养儿童的“终身学习能力”,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确定了教育与训练在美国未来发展中的关键角色,并展示了联邦政府为完成目标的决心与魄力。该方案的重要宗旨在于“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达到改进成人的技能,拓展其潜力的最终目的。”为确保美国成人教育的终身化得以顺利实现,美国教育部还成立了“全国中等教育后教育、图书馆及终生学习研究所”,专门就终身教育的相关议题进行研究。

(四)1997年美国教育的“四大目标”与“十大原则”

1997年,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教育总统”的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就《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实施具体提出了教育的“四大目标”和“十大原则”。在教育的“四大目标”中,最高的目标是“每一个美国成年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这是美国教育政策在终身教育领域的深化。而“十大原则”的第九条强调指出:“21世纪的教育必须扩展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之路导向美好未来,美国人不论年龄有多大,都必须有机会学习新的技能。”这一原则已经关注到终身教育对国家和个人的价值,关注到了终身学习机会的均等问题,推动了美国终身教育保障政策的研究与完善。

(五)加强就业培训立法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成人群体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相关法案已经颁布十余种。美国政府还相继颁布了1973年的《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1977年的《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案》以及1982年的《工作训练伙伴法案》等。其中1982年的《工作训练伙伴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与私人和民间团体共同参与推动的成人职业训练法案,要求每一个培训服务区(SDA)设立私立企业委员会,邀请地区内的企业机构教育单位、劳工组织、社区团体等多方人士共同参与成人的教育活动。1994年,针对美国经济调整后工人结构性失业相对增多的局面,美国政府制定了《再就业法案》,规定每一位寻求就业服务的职员,无论其失业原因是什么,均有资格在统一认定的标准及整合过的方案中获得所需要的服务。目前在联邦的资助下,许多州建立起“一揽子生涯中心”(One—Stop Career Centers),负责探索一条将培训、就业和生涯指导相结合,对各种就业资源加以整合的新路。

终身教育的法制化演变历程表明,美国终身教育的法律已由最初的主要为满足国家发展需要逐渐转向了强调个人发展需求,在实施别强调系统、合作、协调的理念,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成人教育工作。

三、终身教育资源走向丰富化和网络化

美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过程,十分注意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资源的建设,不仅构建了系统的学习资源提供体系,同时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使之成为构建学习社会的一个“新景点”。

(一)推动传统学校走向开放

在美国,公立学校充分展示了教育资源的公共性这一特点,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积极参与者。这些学校一方面按照成人学习的特点开设各种夜校、周末学习班,另一方面积极同企业或地方成人教育社团联合办学。同时,美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许多传统大学纷纷加盟构建学习社会的队伍,采取措施扩大向成人世界的开放,一批以“终身教育大学”或“终身学学”命名的大学和学院不断涌现。

(二)吸纳社会机构的参与

除了教育机构参与办学外,闲暇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和中小企业也都积极地参与到推广终身教育的运动中来。就制度化的成人学习机会来说,非学校机构提供的机会远远多于学校,这些机会来自于农业开放讲座、社区团体、民间企业、都市娱乐组织、教会宗教团体、政府机构、图书馆、以及劳工组织等。通过市场机制,这些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发挥出潜在的教育潜力。

(三)发展网络教育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美国的网上成人学校、网上教学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理念,它超越时空的限制,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地安排学习,给面临工学矛盾、家务拖累、资金不足、流动性大的成人学习者,尤其是妇女提供了接触优质学习资源的机会,也为中小学课程提供了更多的补充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在网络教育领域,成立于1977年的电化教育委员会(Instruc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Council,简称ITC)是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其成员包括美国和加拿大近600个教育机构和院校,旨在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提供资讯与学习资源,拓展和提升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水平。远程教育网()是ITC开发的一个学术活动的网络平台,其栏目主要有:1)新闻与目录,提供远程教学方面的最新消息、动态和专题论文;2)项目管理,向会员项目管理和进展的通知、会议纪要和简报等信息,以及有关的基金援助、合作机会与协作意向;3)法规援助,提供远程教育法规、研究报告和法律服务;4)远程教育信息库,公布远程教育文献和数据,如研究报告与摘要、在线课程、北美网站集锦、远程教育法规咨询等;5)年度远程学习会议,该会议是ITC的学术年会,发表远程教育研究论文,交流工作经验;6)出版与研究,ITC网站的一个特色栏目,主要提供院校的出版动态和文献摘要,以及大量的共享案例、资料和数据,注册会员可以在线下载。

四、社区学院成为推进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重要机构

目前美国有社区学院1123所,其中公立980所,私立143所,在校生达1050万人,占美国在校本科生总数的45%,年平均学费为1518美元,学生平均年龄为29岁,约36%的为全读生(即一个学期选12学分以上的课),64%的为半读生。社区学院收费低廉,学生可以在家食宿,吸引了大量的成年人和少数民族学生。社区学院成为美国创造的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普及模式。

(一)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

1.交通便利。社区学院是地方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一般开办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有一定规模的社区中,社区学院面 向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年的教育在入学和就读方面非常便捷,因此它是的的确确的走读大学。交通便利和走读使得学生的就学成本大为降低。

2.学费便宜。在所有高等院校之内,社区学院的学费较为低廉。通常学生只付学费和各种专业课程所需费用的1/3或以下,其余2/3左右的经费来自于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甚至所有的费用都来自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家境不好的学生,可以获得来自于联邦政府、州政府或民间赞助者的助学金、补助或帮助。此外,学生往往可以住在家里,这样也就减少了住宿的开支。

3.面向大众。社区学院对大众开放,没有入学考试的要求。任何一个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人都可以入学。

4.办学灵活。社区学院的课有白天的,也有晚上的,有常日的,也有周末的。有的在校本部上课,还有在学校分部或是当地中学或图书馆上课。学生可以一次选一门课或几门课;他们可以读一学期或读一年。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随时来读或随时停读,不会受到任何的惩罚。一般来说,学业可以在两年内结束。

5.课程设置从需求出发。在州政府所规定的范围之内,各社区学院可开设各种对他们本学区有价值的课程和科目。譬如,市区的社区学院就不会教与农业或兽医有关的课,而在乡村的社区学院就不会教工业制造或房地产业的课。

(二)社区学院的任务

1.大学预备教育。美国社区学院为有志于到大学继续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开设课程,学生结业后通过考试获得副学士学位,转入大学三年级学习。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调查显示,36%的人读社区学院的原因是为了向四年制学院或大学转学作准备,34%的是为了掌握一项新职业所需的技能。社区学院和大学签定校际间或全州范围内的协议,保证其毕业生顺利转学。

2.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社区学院的重点,大约2/3的学生学习职业技术,获得工程、商业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学位,只有大约25%的学位授予人文类学生。专业和课程设置完全根据社区经济和社区生活的需要,一般由工商业企业审定。为工作而教育从一开始就是社区学院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成人及继续教育。这是说社区学院主要为在职人员进修或补修某些课程。选学课程的规定和学习时间的长短非常灵活,可以全日学习,也可以业余学习。社区学院承担了更多的终生学习的义务,它们不限次数地向想重新学习的人敞开大门。1986年,美国社区学院进行了几乎100万继续教育的课程、方案和研讨会,并执行了3万多项特别计划,非学分制招生人数等于并在某些情况下超过了学分制招生人数。社区学院通过周末研讨会、专门的学院以及校友学院,对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进行继续教育,例如记者、董事长、国会和立法机构职员、法官、高级文官、工会领导人和牧师等。

4.补救性教育。这是说社区学院主要是为学习上有困难的人设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卡内基高教委员会呼吁社区学院承担解决美国部分青年受教育不够,就业困难的问题,要求对他们进行知识补救、就业咨询和劳动指导。学生第一次进入社区学院时,学院专门对他们的读、写以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进行认真评估,给学习准备不足的学生安排强化教育方案,以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弱点并掌握自立和高效学习的技能。

5.社区教育。美国社区学院是建设新社区的重要缔造者。约翰·加德纳提出,“社区学院可以发挥召集人的作用,使各派别和有各种利益的代表坐在一起,非官方地但是严肃地共同讨论社区问题……学院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召集者、一个有价值的论坛、一个讨论共同利益的会晤场所”。除此以外,社区学院还有为社区推广文化的任务,它们是社区的文化中心,扫除文盲也是社区学院的基本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47.

[2]杨延。美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01,(10).

[3]毕淑芝,司荫贞。比较成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55—156.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习型城市;文献计量;研究热点;共词分析;内容分析法

作者简介:李兴敏(1967-),男,黑龙江讷河人,深圳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成人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项目“网络课程动态评价研究”(编号:GKA113008),主持人:李兴敏。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1-0046-07

作者以学习型城市作为精确主题,对中国期刊网核心以上期刊文献进行检索,发表年份不限,共得到相关论文337篇,下面分别结合学习型城市创建背景材料做相关分析以发现其研究规律。

一、文献的年分布

从文献产出的年份分布图(见图1)可以看出,学习型城市研究文献产出有三个高峰,分别在2003年、2009年和2013年,分别达到33篇、32篇和43篇(由于收录滞后的原因2015年统计数据很少,不具备说服力)。究其原因是: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并指出这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从而在2003年前后达到第一个文献产出高峰;从2000年到2009年,累计长达十年的关于学习型城市的实践探索,其中重庆、武汉、杭州、常州、南京、太原、青岛、珠海、昆山等很多城市争相做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规划,现实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创建道路,随着创建实践的深入,理论上的探索也在跟进,2009年达到一个新的文献产出高峰,促进了“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成为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写进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2012年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之后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被提升到民族复兴的新高度,从而在2013年开始出现文献产出的第三个高峰。目前还处于第三个研究高峰阶段,因此现在做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的相关研究可以说扣紧了时展脉博,符合新常态下社会发展需要。

二、突出贡献机构及其地域分布

突出贡献机构统计处理细则:将作者单位有效分列,为统计方便,归类统计同属于一个大单位(如某大学)下的小单位(如大学下设的某某学院),将列宽设定为12个字符,即6个字,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汇总到华南师范大学一个大单位下。

将文献产出在4篇以上的机构统计并排名(见表1),结果显示了三个特点。特点一、从总体上看上海市的高等学校贡献最大,其中华东师范大学遥遥领先为16篇,同时上海市的创建活动也得到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市委发文4篇;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开放大学,它的前身是上海电视大学,后改现名,上海远程教育集团是上海开放大学的上级单位,这三个机构的论文产出可以归到一起,则有18篇,甚至超出华东师范大学产出量;特点二、广播电视大学是学习型城市研究的主阵地,在按文献产出量排名的前十名中,上海电大和天津电大名列前三,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成人高等学校,它们潜意识里认为学习型城市创建研究这一主题是其份内之事;特点三、直辖市贡献突出,机构前十名中上海出现最多为6家,北京出现2家(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出现1家(天津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市作为全国最后一个设立的直辖市,各方面起步较晚,包括学习型城市的创建也比较迟,所以没有入围。

为了进一步挖掘作者单位特征,将该列列宽限制为两个字,则得到国家省市贡献量汇总表(见表2)。

分析表2可以发现两条特色:上海市合计达到69篇(华东师大16篇与上海市其它单位贡献53篇),北京市26篇(没考虑驻京国家部委办等),天津市15篇,浙江省13篇,广州和深圳加起来16篇,体现出直辖市特色和沿海城市开放特色;第二个特色体现出创建活动的地域性逐步消失:江西、四川和河南这些内陆省份也有相当数量的文献产出,说明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和理论探索已经从大城市深入到中小城市、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三、研究的主要理论阵地

期刊统计显示,刊文量排名前10种期刊共刊文178篇,已经超出所有学习型城市研究文献量337的半数。学习型城市研究文献的理论阵地首先是成人教育系统两本期刊《中国成人教育》(济南)和《成人教育》(哈尔滨);其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期刊,即各地广播电视大学编辑的学报,如《开放教育研究》(上海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国远程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然后是职业教育类期刊,如《职业教育技术》(吉林)、《职教论坛》(南昌)和《教育与职业》(北京),说明职业教育要伴随人的终身,构成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如果要参考国内的学习型城市创建文字材料,则主要从以上三类期刊入手(见表3)。

四、活跃学者的跟踪

活跃学者不限于文献的第一作者,具体分析步骤如下:第1作者、第2作者(若有)和第3作者(若有)都合并到一列,因为文献第4作者及其往后于文献的贡献度较小,所以忽略掉。

发表3篇论文以上的学者共有14位,其中以期刊编辑部作为团体作者的排在首位,说明学习型城市创建研究是期刊的一个关键主题;高志敏、叶忠海和吴遵民都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成人教育研究专家和博士生导师,对学习型城市理论创建有相当的贡献;罗建河是南昌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对于学习型城市也颇有心得,顾新出现虽有4次,但是查看文献发现其主要充当配角而作为第2或第3作者,对于文献贡献度明显较低;郑树山是中国成协的会长,通晓成人教育政策;晋银峰是洛阳师范学院的学者;张德明和徐皓都来源于上海开放大学(见表4)。可见无论从理论阵地角度还是从活跃学者角度分析,我国的学习型城市相关研究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沿海开放或省会城市,这为研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研究成果难以广泛推广的问题。学者研究的跟踪很有必要,密切的跟踪能保证自己的研究始终站在某个细分领域的前沿,比如跟踪高志敏和叶忠海教授关于学习型城市创建的相关研究,发现他们在将国外学习型城市指标体系引进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

五、作者共词发现活跃研究小组

337篇文献,除掉没有标引作者名字的47篇,剩余290篇中,有第二作者的仅83篇,合作率为29%,证明学者们还处于单独创作的初级阶段;而既有第二作者又有第三作者的仅30篇,占10%,表明文献学意义上的研究团队尚未真正形成。

由此发现,学习型城市相关研究的作者群尚未形成,学者的友好度较低。但是通过作者的共词分析,还是能够发现研究小组的存在。作者共词分析步骤,首先将有第二作者的文献第一、第二作者作为对应的两列数据;然后找出存在第三作者的文献,将其的第一作者和第三作者对应列合并到上述两列数据;之后再将存在第三作者的文献之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对应列合并到上述两列数据。

最后形成的两列数据中第一列为主作者,第二列为副作者,用Excel数据透视表做共词分析,得到主作者中吴耀宏、张德明、蔡兵、黄复生、张永等人友好度相对较高,吴耀宏、蔡兵和顾新三个人是一个研究小组,来自四川大学;张德明和徐皓是一个研究小组,来自上海电视大学;张永和马丽华是一个研究小组,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见表5)。对于研究团队或者研究小组的跟踪更加重要,只有团队或者小组才能集中力量,拿到大型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深度,上述三个小组中,吴耀宏组对西部学习型城市创建绩效研究涉足较多,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并且取得了四川省软科学基金的支持。

六、关键词共词分析凸现研究热点

(一)提取高频关键词

高频关键词分析,337篇文献共有关键词2268个,篇均关键词6.73个,关键词个数相对较多,可见学习型城市相关研究的一些名词概念尚未明确化,对一些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现象还处于一般描述阶段。

除了“学习型城市”作为研究主题外,其它高频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为80个,我们选择了频次为10以上的关键词作高频关键词:学习型城市、终身教育、全民终身学习、学习活动、远程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区、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数字化学习、教学论坛、广播电视大学、城市发展和公共图书馆、共计15个。

(二)高频关键词共词分析

使用Excel2010得到15个高频关键词的词篇矩阵(见表6),其中15个关键词为行,列为337篇论文,表格内容体现每篇论文中对应行关键词出现与否,出现为1,未出现为0。

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方法是分析―分类―系统聚类,337个数值型变量选入变量栏,字符串变量即15个关键词选入标注个案,统计量项选相似矩阵,绘制项选树状图,方法项选组间连接、度量标准Ochiai二分类法,保存项默认,确定后SPSS输出得到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见表7)和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2)。

在学习型城市研究分类中,从树状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六类研究。第一类,学习型城市、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概括了学习型城市创建的手段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一些地市为创建学习型城市,在教育部门成立了终身教育处室,在街道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第二类,全民终身教育与学习活动,如每年定期开展全民阅读月、全民学习周等活动;第三类,终身学习体系,远程教育与教育论坛,通过开办论坛倡导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开展远程教以辅助形成终身学习体系;第四类,数字化学习与广播电视大学,广播电视教育已经跨入网络教育时代,市民学习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手段,广播电视大学是办学主体;第五类,学习型社区与城市发展,通过学习型社区建设,使得学习型社区的比例不断增大,以促进城市发展;第六类,学习型社会、公共图书馆与终身教育,公共图书馆是开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场所。

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中,两个关键词对应单元格内数值越大,表明两个关键词相关度越高,但是由于相似矩阵0过多,并不利于统计对比,故需要将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相异矩阵中两个关键词对应单元格内数值越大,则表明两个词距离越远,相关度越小(见表8)。

再次使用SPSS18.0分析,打开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数据,分析―度量―多为尺度(ALSCAL)将所有数值变量即15个关键词选入变量,数据为等距离数据,形状选正对称,模型选项中度量水平勾序数、条件性勾矩阵,度量模型选Euclidean距离,选项项输出勾组图。

从知识图谱可见,在学习型城市这一主题下,其与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共词最多,关系最为紧密,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活动即是延X轴围绕着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两个主题展开,体现为分类一;延Y轴则通过建设学习型社区和构建以远程教育为手段的终身学习体系展开(见图3)。

第二类、第四类,两个分类位于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相对围绕分类一紧凑,可见分类二和分类四是学习型城市研究中的热点;第三类位于第四象限,与分类一处于居中的距离,属于相对热点;第五类和第六类,则孤立于分类一之外,即被学者们相对冷落,与学习型城市创建联系不够紧密。

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可从多维角度校正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树状图的分析结果,本研究生成的知识图谱就将分类四比分类三更接近研究主题的效果反映出来,从而修正了前文关于树状图的聚类分析。

七、国家对学习型城市研究的基金支持规律

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作者单位、基金项目和关键词进行标引。将作者单位按性质分为5类,单位性质(机关为1,高校为2,电大为3,编辑部为4,研究机构与图书馆为5);将基金项目按级别分为5类,基金级别(国家为4,省部为3,市厅为2,校级为1,无基金支持为0);通过分析中文摘要将研究方法分为两类,研究方法(思辨为0,实证为1)。将337篇中标引不规范的文章删除,得到300条量化后的记录(见表9)。基金项目分析如下:

(一)国家自2007年开始对学习型城市研究关注

可见,2000年到2006年,学习型城市研究几乎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几乎从未获得过基金资助;自2007年开始,国家基金资助力度基本稳定在20%左右,说明学习型城市研究自此受到重视(见表10)。

(二)基金支持机构规律

来自机关和编辑部的作者无项目支持,来自研究机构和图书馆的作者偶有基金项目支持但很少,项目支持力度最大方向在普通高校和电视大学,然而电视大学几乎拿不到部级项目,由于部级项目被普通高校包揽,因此电大自设了一些校级项目来补充学习型城市研究基金支持的不足。

八、选择实证研究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图4证明是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与年份无关,并不会由于近些年受西方研究方法的影响,比从前更倾向于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

其次,做实证研究,是否与作者单位有关呢?

来自机关、编辑部、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作者,在学习型城市研究上几乎不做实证研究,做实证研究的作者集中在普通高校和电视大学。利用SPSS18.0卡方检验,分析作者来自普通高校或者电视大学,他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显著不同?pearson卡方值为0.242,Sig值为0.419,表明做实证研究的学者无论其隶属普通高校还是电大系统,无显著差异(见表11)。

最后,看看选择实证研究方法是否与获得基金支持有关(见表12)。

300篇论文中,共获得基金支持51篇,其中部级8项,省部级31项,市厅级10项,校级两项。 基金支持与采用研究方法关系表如下:

用SPSS18.0,卡方检验获得基金支持与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是否有关系,检验结果pearson卡方为91.91,Sig为0.000,说明是否获得基金支持采用研究方法显著不同,有基金支持的项目明显倾向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比例接近65%,而未获的基金支持的研究,基本不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原因是实证研究费时间费人力又要动用资源,经济成本高,没有基金支持很难完成。

可见,学习型城市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与否,与研究起始年份和所在单位无关,与能否获得基金支持高度正相关。

结论

以上八个方面的分析说明:学习型城市相关研究力度与国家政策的调整有密切联系,单位与学者的研究投入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开放大学是该领域两类重要研究力量(普通高校和广播电视大学)中的最为突出的代表,地域研究实力以直辖市(不含重庆)为主,上海市是实力最强地区;理论阵地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下属期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期刊和职教类期刊为主;活跃学者中华东师范大学的高志敏和叶忠海教授的研究值得跟踪;研究团队尚未形成,团队的雏形研究小组在东西部地区均有自发建立;通过高频关键词共词分析发现,学习型城市研究围绕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两大主题展开,形成六个受关注度不一的研究热点;研究从2007年开始收到重视,国家对于学习型城市研究有大致年20%的项目扶持比例,其中高端项目倾向资助普通高校,中低端项目倾向资助广播电视大学;学者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选择不受近年研究方法西化的影响,普通高校学者不会因为更了解实证方法而选择它、广播电视大学学者也不会因为更容易获取实证数据而选择它,所有的学者几乎都会在获得基金支持的前提下而选择实证研究方法,国家若要取得更多实证研究的结论,必须加大对于学习型城市研究的基金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李桐海,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江宏,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家强,党委副书记阎桂芝,装备学院政治委员巩树林,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主任胡利民、副主任王保顺出席论坛。来自地方科协及所属办学机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军队院校、总装基地继续教育的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及所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的81家单位150余名代表参加论坛。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李桐海主持大会主题报告与交流发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家强作了题为《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大会主题报告,阎桂芝副书记代表主办单位作大会总结发言,巩树林政委代表论坛主办致开幕词,并于闭幕式上宣读优秀论文及作者名单,胡利民主任主持论坛开、闭幕式并作题为《突出任职教育的军队院校科学发展》的大会主题报告。本届论坛特邀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郭作了题为《21世纪终身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对策》的主题报告。

本届论坛以“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为主题,共同探究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的发展问题,聚焦人才培养特点,探索交流和研讨继续教育的新理念、新政策、新形势和新经验,大会论坛共收到论文230篇,经专家评审,录用论文105篇,并由论坛主办方组织专家评审出30篇优秀论文。

本次论坛设科协系统、高校、军队学历教育和军队任职教育及四个分论坛,与会代表分别就论坛主题结合本职工作对新形势下继续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讨。

科协系统分论坛由浙江省科技教育中心主任刘立东主持,郭副教授针对“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作了研讨,优秀论文获奖者上海市业余科技学院院长宋洪波、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任程春均等5位代表做了发言,李桐海在科协分论坛作了总结。

本次论坛研究了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的问题、拓展了与会代表的视野、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各方的合作,并推动了继续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持续健康发展。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精神、“*”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逐步建立起适应社区建设和居民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模式,促进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街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贯穿在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通过社区教育,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使学习型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将各类培训整合到社区学院中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努力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

二、工作目标

1、学院是育人的场所,街道社区学院和各社区分院、社区教育活动中心应具有宽松、进取、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气息,有亲和力。今年新建南都社区社区分院和教育活动中心。

2、抓好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有一支相对稳定,有较高责任心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有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特长,并热心社区教育工作,乐于奉献的志愿者队伍,健全社区教育专干的会议学习制度和月报工作制度。

3、积极巩固提高发展民间学习型社团组织,使各种社团组织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内容上有所拓展,形式上有所创新,质量上有所提高,每个社区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1个以上高质量的精品社团组织,积极起好示范辐射作用。

4、积极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要多品种、多形式。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群、学习型企业单位、学习型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区在数量上比去年有所递增。其中学习型企业单位、学习型事业单位达到10%以上,学习型家庭达到30%以上。

5、以社区学院和社区分院为载体,面向全体社区成员开展不同需求的教育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再就业培训、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特殊人群教育等培训活动。全年参加各教育培训活动的总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50%以上。重视婴幼儿教育,80%以上的家长接受科学育儿的教育培训。继续抓好被征地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要求每个社区开展1个以上的精品讲座,组织1次以上高质量的教育活动。

6、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适合青少年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喜闻乐见、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好青少年寒暑假活动。

7、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完成社区教育的论文或调研报告。要求每一社区完成一篇社区教育论文或调研报告。

8积极开展新闻报道宣传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的各种制度,规范社区教育的各类档案资料。加强社区教育的督导评估工作,全面落实区社教委制订的街道、社区两级社区教育评估方案。

三、每季度工作安排

第一季度:

1、制订*年街道、社区社区教育工作意见;

2、二月份各社区上交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和社区分院教育计划;

3、拟定开展社区教育课题研究思路;

4、参加区社教委举办的社区教育图片展览。

第二季度:

1、做好学习型个人、家庭、楼群、单位的创建工作;

2、被征地人员的转业培训;

3、新典社区的社区教育试点工作;

4、制订暑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计划。

第三季度:

1、7月上旬各社区上交暑期青少年活动计划;

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课程的开设;

3、开展读书月活动;

4、8月下旬各社区上交暑期工作总结及相应表格;

5、暑期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总结、评比、表彰;

6、暑期青少年学生夏令营。

第四季度:

1、学习型家庭、个人、楼群、单位的评选;

2、整理街道、社区的社区教育档案;

3、街道、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年度总结;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精神、“*”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逐步建立起适应社区建设和居民学习需求的区本特色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模式,促进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贯穿在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通过社区教育,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使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紧紧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学习化社会的途径,努力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

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社区教育手段,强化社区教育功能,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构建起具有本区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努力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加速我区学习型城区的建设进程。

分目标:

1、着力创建社区教育两个主阵地,即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活动中心。学院是育人的场所,应具有宽松、进取、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气息,有亲和力。完善各街道社区学院、社区活动中心,各社区社区学院、社区教育活动中心创建率达80%以上。

2、大力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具有一支较高水平的专职社教管理者队伍和理论新颖、足智多谋的智囊团;一支相对稳定,有较高责任心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特长,并热心社区教育工作,乐于奉献的志愿者队伍。

3、积极巩固、提高、发展民间学习型社团组织,使各种社团组织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内容有上所拓展,形式上有所创新,质量上有所提高。每个社区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2-4个高质量的精品社团组织,积极起好示范辐射作用。

4、积极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要多品种、多形式。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群、学习型企业单位、学习型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区在数量上比去年有所递增。其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事业单位达到10%以上,学习型家庭达到30%以上。

5、重点开展以三级社区学院为载体,各类民办学校和培训班为依托,面向全体社区成员不同需求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再就业培训、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特殊人群教育等教育培训活动。全年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总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50%以上。重视婴幼儿教育,80%以上的家长接受科学育儿的教育培训。要求每个街道开展5个精品讲座,组织6次高质量的教育活动。

6、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适合少年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喜闻乐见、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

7、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全年完成9篇社区教育的论文或调研报告(每个街道1篇,社区教育办公室1篇)。

8、积极开展新闻报道宣传工作,树立先进、介绍经验、交流信息、相互探讨、共同提高。同时进一步重视健全各种制度建设,齐全各级各类的社区教育工作档案资料,作好充分准备,争取顺利通过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全国文明城区的评估。

三、具体工作

1、筹建*区社区学院,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积极拓宽培训市场,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使之成为*区以成人为主的最大的教育培训基地。努力引进几个大品牌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利用品牌效应,提升学院档次。

2、开展对街道和社区两级社区学院、社区教育活动中心的达标评估。区社教办从软硬件两方面制订标准化社区学院、社区教育活动中心评比方案,街道和社区自行申报,社教办在今年的二月份和六月份分两批进行评估。

3、借*区社区学院落成典礼暨社区教育实验课题结题之际召开社区教育节,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届时每个街道、社区、设计制作一个版面,全面展示我区社区教育工作成果;试点社区及社区教育工作有特色的单位作经验介绍。

4、重点抓好群众性社团组织,建立起社区教育网络。各级社区教育委员会要正确引导群众自主组织起来的各类社团,积极扶植。群众社团组织应做到组织自建、内容自选、活动自主、经费自筹。每个社区要培育2-4个上档次,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社团组织,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各类学习型社团组织的开展。召开一次精品社团表彰展示大会。

5积极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年终评出区、街道、社区三级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群、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事业、学习型社区等。

6、在前二批社区教育试点社区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社区教育工作。社区教育办公室深入社区第一线,对64个社区进行指导,并对各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随访督查。

7、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有效整合社区各类教育资源。根据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明办、宁波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将各类培训整合到社区学院(社区教育活动中心)中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

8、不断学习,提高理论研究水平,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的课题研究,从而指导社区教育实践。年初各街道、社区拟定社区教育研究课题,年终撰写经验论文或调研报告,评选出优秀论文进行表彰,汇编社区教育论文集。

9、对社区教育干部和专兼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加强社区教育管理,提高两支队伍整体素质。

10、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网”,大力提高社区教育信息水平。创办“宁波*社区教育网”,设立新闻动态、组织机构、政策法规、教育资料、它山之石、资源共享、社区学院、在线调查等栏目,为社区教育工作提供展示、宣传、联络的平台。

11、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评价体系,开展对街道、社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年度考核评估,并评选社区教育工作的先进街道、先进社区居委会、先进个人。

12、加强宣传力度,继续办好一报一刊。社区教育报改版为一个季度2期,及时宣传报道区社区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13、教育局聘请社区教育干部为学校社区教育副校长,加强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强化学校对社区教育工作的参与力度。

14、汇编*区社区教育系列读本(相关单位:区文化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卫生局、区科技局、区计生局、区司法局、区关工委)。

15、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认真布置暑寒假活动(计划另订),把85%以上的青少年吸引到社区教育活动中,重点做好德困生和学困生的帮扶工作。

16、把每年两次总结表彰大会:暑期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年终社区教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整合为年终社会教育工作会议,既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评选一批社区教育和暑期活动中先进街道、先进个人、先进社区、先进社团组织。同时部署新的一年工作。

17、为促进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的扎实有效地开展,在全区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单位(一个私营企业、一个事业单位、一家商店)开展学习型单位的试点工作,在职工中发放终身教育卡,评选学习型职工。积累试点工作经验,以便向全区各企事业单位推广。

四、每季度工作安排

第一季度:

1、制订2005年*区社区教育工作意见。

2、一月份各街道上交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和街道社区学院教学计划。

3、各街道、社区拟定开展社区教育课题研究思路。

4、借社区学院落成典礼和社区教育课题结题之际举办社区教育节。

5、走访16个社区,深入基层指导社区教育工作。

6、编印2期社区教育报,2期社区教育学习资料。

7、对学校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进行随机抽查评估(3所)。

8、举行精品社团表彰展示大会。

9、落实三个创建学习型单位试点单位。

10、2月份考评第一批街道和社区社区学院。

第二季度:

1、走访16个社区,深入基层指导社区教育工作。

2、编印2期社区教育报,2期社区教育学习资料。

3、组织一次社区教育干部业务培训。

4、对学校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进行随机抽查评估(3所)。

5、外出考察学习。

6、制订区社区教育暑期活动计划。

7、出版*区社区教育系列读本。

8、6月份考评第二批街道和社区社区学院。

第三季度:

1、走访16个社区,深入基层指导社区教育工作。

2、编印2期社区教育报,2期社区教育学习资料。

3、七月份各街道上交暑期活动计划,八月底上交暑期活动总结和各类先进登记表。召开社区教育暑期总结表彰大会。

4、开展读书月活动。

5、对学校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进行随机抽查评估(3所)。

第四季度:

1、走访16个社区,深入基层指导社区教育工作。

2、编印2期社区教育报,2期社区教育学习资料。

3、召开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会议。

4、年终考核评估,召开总结表彰会。评选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社区教育工作优秀街道、优秀社区、优秀个人、优秀社团并进行表彰。

5、对学校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进行随机抽查评估(3所)。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 社会本原; 历史使命; 终身教育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人类对生产知识、劳动知识的传承和发扬,这种知识的传承与发扬是需要通过教育开展的。成人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一种形式,其具有成人性、多元性、技能性等方面的特征,是传承人类生产、劳动知识的最好载体。成人教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承担人类生产、劳动知识传承的任务,促进人类社会的延续性。在新的时代,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下,应该继续保持其社会本原,承担其应有的历史使命。

一、成人教育应有的社会本原

成人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知识的传承和更新的载体,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人类社会主要的教育形态之一。

(一)人类生命价值延续的需要

可以说,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教育活动就已经存在,其伴随人类的生存、繁衍的全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教育承载社会成员生命价值延续的社会责任。从社会发展史上看,人类社会的每次进步,与教育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从原始社会中最简单的工具制作,到今天复杂劳动的实现,人类积累的这些经验和技术,包括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无不体现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渗透教育对生命价值延续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资料,物质生产资料的产生,是以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促进生活经验、知识技能、生活规范的延续和发扬。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乃是人类生命价值的延续,只有人类生命价值延续,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成人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外的成人教育理论认为,成人教育是完成儿童时期教育之后的连续教育和学习阶段的统称,其对应概念是儿童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在正规和不正规教育体系中,为 15 周岁以上的人的利益和生存设计的教育,即为成人教育。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分析可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始于生命,成人教育承担人类实践过程中的生命价值的延续,承担贯穿于人一生之中的教育全程[1]。

(二)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当成人教育在推动社会成员个体生命价值延续的时候,每个社会成员皆要投入到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社会个体成员会交流相应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生活知识,这种交流需要成人教育的支持,在成人教育学习过程中,会彼此提升各自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拓宽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需要生存发展,必须注重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劳动则是这些生产的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中包括教育人类如何使用和设计工具,如何总结和提升生产技能。从这种意义上看,教育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繁荣进步的保障。有学者认为,成人教育是为社会中的成人提供有目的而系统化的教育活动,这个概念深刻地揭示成人教育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成人在生存发展中接受知识的更新和劳动能力的提升,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也为成人接受教育提供相应的经验,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对社会实践的促进[2]。成人教育的教育领域极为广泛,可以为成人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提供不断的知识和经验的更新,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助推器,通过知识传承,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

(三)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

教育活动不仅促进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延续,还拓宽社会成员个体的生存空间,提升每个个体的生存能力。除此之外,社会的进步需要教育的支持,需要教育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无论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还是生活习俗的沉淀,甚至是的传播、文明艺术的延续,以及社会制度和规范的更新,均离不开教育的参与。教育使得人类摆脱愚昧,走向文明,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在此过程中,成人教育是促进社会个体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重要形式。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人类的全面发展是成人教育的主要职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中,从而为个体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提升创造条件。个体的全面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最终促进人类的繁荣。

二、新时代成人教育社会本原之惑

成人教育对社会成员个体素质、能力、知识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反过来提升成人教育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人教育的本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遇到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命关爱教育逐渐弱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从 20 世纪中叶以来,对人的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成人教育的主导形式,成人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成人教育的现象,还在思考成人教育的未来出路。这些努力推动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当然,以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成人教育活动,旨在提升人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过于对技能、能力的培养,忽视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忽视对人尊严的关注[3]。关注社会个体的生命价值本就是成人教育的本原之一,在强调人参与社会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唤醒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与尊重。但过度执着于劳动技能、职业能力培训的成人教育,显然违背其本原使命,对生命关爱教育有所弱化。

(二)生存能力教育日渐衰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成人教育的形式、内容日渐丰富,从职前培训、职中教育,再到业务提升、职业晋升,成人教育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成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既为社会进步、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支持,也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成人教育在提升社会个体角色地位的同时,也提升个人修养。但是,在提升社会个体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一些问题,即成人教育逐渐将社会个体成员教育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或简单的操作机器,每个个体在相对割裂的环境中发展,将人类社会的整体变成一个个互不联系的个体,也许个体能力逐渐提升,但是团队合作的意识正在变得模糊。团队合作意识的模糊,显然不利于个体之间的交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个体的生存能力。

(三)社会进步教育走向功利

我国成人教育的宗旨是,通过成人教育的发展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效益,从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成人教育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直接推动作用,在保证个体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通过成人教育的发展,可以将每个社会个体培养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从世界各国成人教育发展繁荣的实践中可以看到,成人教育的发展确实提升社会各个阶层的素养和能力。但成人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功利的做法。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忽略成人教育对个体生命、身体甚至是人格的关注,将人的培养变成技能的培养,使得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缺乏情感交流。这种功利性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社会个体的人的情感和尊严的漠视,不利于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的历史使命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理念的建立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既给成人教育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也给成人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带来全新的要求。鉴于成人教育应有的社会本原及面临的困惑,成人教育应该积极改革,拓宽自身的发展空间,丰富自身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加强社会个体生命价值的教育力度

21 世纪,成人教育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多元化的形式,正在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级各类社会成人教育机构正在不断拓展其教育内容和形式,逐步提升成人教育对促进人终身发展的作用与效果。在这些内容多样和形式多元的成人教育发展模式中,其应该首要关注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命价值教育,强调生命教育的核心意义,这是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发展的应有使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每个社会个体是极为重要的,是每个社会个体对自身存在的应有关注和认知,更是社会个体成员延续其社会价值的基础。故此,在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其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认知,将生命价值教育作为主导方向之一,强化在教学过程中对生命价值的内核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在强化生命价值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成人教育能够促进社会成员发展的影响力持续推进,保持成人教育的活力。

(二)强化社会个体生存技能的培养力度

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要成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立交桥。社会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在具体发展中,必须将社会个体成员所需的生存技能作为其首要任务,同时也应该将实现社会个体成员的素质提升和技能进步作为成人教育发展的基本导向。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成人教育对社会个体生存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成人教育关于技能教育的界限,其是一种综合化的生存技能模式教育,不仅强化社会成员完成其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还能延伸该项技能的社会适应性。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下要持续地提供知识更新及信息综合,积极培养社会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更要提升其生存技能对社会、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成人教育在新的时期要不断调整自我发展方向,调整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将社会个体成员生存技能培养作为主导任务加以推进。

(三)增加成人教育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度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要求将社会所有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机构进行有机的结合和统一,形成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向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机会。这种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既保障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活动、机构的同步和协调,也为社会进步发展不断提供各种持续的终身学习机会和学习的载体。终身教育这种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和教育形式,可以保证社会发展能够持续地交流和沟通。成人教育在我国兴起之际主要是针对各类人员开展学历补充、补偿教育活动,帮助社会个体成员获得继续学习而提升学历的机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人才,既弥补社会成员在教育发展中的各种缺憾,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个体提供更多追求高质量生活水准的机会,社会个体不仅需要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成就和满足感,还需要在社会交往、社会生活中获得幸福感和归属感[4]。这些新的要求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挑战和机遇,成人教育需要担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促进社会进步的任务。因此,成人教育必须加大其改革力度,在坚持对社会个体成员生命价值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的基础上,为社会个体成员提供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的教育,持续推进社会成员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全面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四)加大对社会个体发展的助推力度

成人教育不仅为社会机构、组织培育人力资源,还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动力。在终身教育体系下,社会个体的发展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成人教育应该成为社会个体发展的助推器。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的每次进步和发展是社会个体发展综合推动的结果。进入21 世纪之后,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更是将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发展持续地联系起来。成人教育在这个进程中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和任务,可以承担更多的使命,成为社会个体发展进步的助推力量。当前,社会科技进步、生产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变革频繁,区域间、领域间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个体的职业流动性和社会流动性会持续加强,个体的职业更换频率会持续增加,社会职业岗位的更新程度也会加剧,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劳动和高科技领域的人才结构矛盾也会持续加大[5]。这些均成为成人教育发展的动力,为成人教育发展提供机遇。因此,成人教育需要不断地升级和更新,成人教育应该不断拓展其办学方向,在缓解人才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办学模式,为社会个体的职业发展和流动创造更多的知识、信息、技能支持,当然也需要为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从而为实现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吉 ?.浅论生命教育视阈中的成人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 3) : 116-117.

[2]程 琳.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与成人教育[J].当代继续教育,2011( 3) : 50-52.

[3]季爱君.回归生命存在本身———我国成人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审思[D].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聂淑红. MOOC 时代成人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发展策略[J].职教通讯,2015( 4) : 38-42.

[5]张小莉. 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探究———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文献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 3) : 33-37.

上一篇:智慧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毕业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