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8 19:16:42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篇1

[关键词]终身教育 知识经济 图书馆 公民素质

自196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采用“终身教育”这一概念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推广终身学习的浪潮,成为国际教育的思想体系,把终身教育作为人的一生不断学习的过程,接受再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终身教育成为人们一生必然的选择。

1 终身教育的由来与现状

早在1965年,UNESCO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在其《终身教育展望》一文中提出“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即使用这一概念。至此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教育方针时都以终身教育为理念,提高国民素质,把终身教育作为重要战略手段之一,成为遍及全球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想。为了保障全民学习的权力和受教育的机会,世界上多个国家都先后制定了法规。如1972年秘鲁颁布《总教育法》、1974年美国制定《社区学校发展法》、1976年又颁布了《终身学习法》、1990年日本公布《终身学习法》,1994年在意大利召开的首屑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上,提出建立以终身教育为指导的思想,先后还有英国、德国、韩国等国家。我国也不例外,1993年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并在《纲要》中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995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指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1998年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十五”计划纲要确定,在今后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的奋斗目标,表明我国政府已把终身教育纳入新世纪国家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终身教育提高到科技兴国的战略高度。总之,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进行教育改革和制定政策时都以终身教育这一理念为指导思想。

2 知识经济与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公民全面发展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更新,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变革时期,为了使每位公民不被飞速发展的形势所淘汰,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正如法国教育家朗格朗在1965年《终身教育展望》文中指出,“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时期和青年时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继续的”,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教育不能止于人生的某一时期,而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终身接受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具有竞争的优势。知识成为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大决策。欧盟委员会于1997年底发表了一份《为了建设一个知识的欧洲》的报告,强调教育是一种“战略性投资”,是各个成员国的“立国之本”,要注重“人才开发”,对公民进行“终身教育”,对职工进行“终身培训”。我国正处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公民的终身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建立交流和合作并参与竞争,对我国而言,培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我国政府必须重视知识的创新和人才的开发。在知识经济时代,公民的终身教育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其任务十分艰难,任重而道远。

3 图书馆与终身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是信息网络时代。图书馆是学习的大课堂,人们对知识与信息不断需求,利用图书馆及其丰富多样的馆藏文献资源,为终身教育服务,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需求,提供学习和更新知识的场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实施终身教育的物质基基础是终身教育的基地,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支柱。

1994年国际科教文组织与国际图书馆协会(IFLA)共同拟定一份“公共图书馆宣言”,在宣言中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各地通向知识之门,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生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成为终身教育的中心。为广大读者提供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信息资源,满足终身教育对多种科学知识要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

终身教育体系包括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任何形式的教育都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向全社会成员敞开,充分发挥知识传播的作用,它不受年龄、职业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图书馆,检索新知识,掌握新的信息资源,获取新知识与技能,利用资源优势,建立起知识服务平台,担负起终身教育的职责,把图书馆办成终身教育的学校。

4 终身教育与公民素质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提高公民自身文化水平和科学知识水平,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而终身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教育。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的振兴取决于公民的素质,加强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建立平等、互利、协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提高社会成员的全面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终身教育成为公民唯一的选择。

终身教育篇2

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创始人是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适应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使人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人与社会的和协发展。

1.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的需要

蒸汽机和电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电气化和机械化的时代,使人类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经济的发展和积累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迅速。这种科学技术上的进步,使人类的经济、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第一次最为重大的飞跃。至20世纪40年代,原子弹的成功制造与爆炸、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产生,50年代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60年代前后集成电路的研制成功和应用,更使人类开始进入原子能、计算机、电子集成电路和空间科学技术的时代。此一时期也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空前繁荣,不断地从旧有的学科体系中派生和分化出新的学科或边缘学科,如从物理学中派生出“核物理”、“电子学”、“电机学”、“空间动力学”等。学科的分化与演绎,使学科越分越细,边缘学科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综合,需要不同学科的人员参与才能完成,科研的设备越来越复杂,制造技术也越来越精细。如原子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几乎集中了人类当时已知的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和各路精英参与。据统计,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近20年间,人类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文献总量比在此之前200年间的总和还要多。据美国有关部门的统计,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至少可用30~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只能使用15~20年;到60年代中期,只能使用8~10年,个别领域则缩短到5年左右,而其它知识都老化、陈旧或无用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快,知识的积累、老化和陈旧更为快速,特别是进入90年代至今,新知识、新技术每年都在大量地产生和积累,并在积累中大量地除旧出新,如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及通信技术等信息科学领域,更是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新的知识每年都在大量地产生、大量地陈旧无用,其变化之快使人目不暇接。据对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s)每年摘录的化学文献量的统计,从二战后到60年代初,大约每10年文献量就翻一番,而现在则只需要2年左右。这就是所谓的知识、信息和情报爆炸。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即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也很难利用原有的知识把握和了解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及动态,一般的科技工作者、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等,也难以利用原有所学的知识去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变化,因而出现了知识老化和知识短缺的危机,这无疑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障碍。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新知识的产生和迅速更新,无论任何一个层次的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老化和知识短缺问题。而终身教育恰恰就可以实现人的知识积累与更新同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2.适应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特点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二次大战后的一个显著特点。特别是欧美等国及日本、德国、意大利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除科学技术进步的因素外,还有就是二战以后除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的越南战争,整个世界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即使是朝鲜和越南战争,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和南联盟的战争,也发生于上述经济发达国家本土以外的地方,本国的生产力和经济积累没受到任何破坏,相反通过这些战争加快了与军事有关的科学技术和军工军需工业的发展,也同时拖动了其它经济行业的发展,使有关国家发了战争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集团的军事对抗与军力竞赛,更是把与军事有关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以核威协力量为目标的核武竞赛,以制空权和航天技术为目标的航空航天领域的竞赛,以电子技术对抗为目标的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以及与军需品有关的汽车、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技术发展快,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迅速,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此一时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普遍在50%左右或以上,这就使生产力与经济出现了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在这种背景下,生产力提高而使经济的增长加快,随即的问题是把人的技术技能素质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提到了紧迫的位置。因此,实施终身教育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目前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甚至出乎人们的预料。这种以知识、技术为核心与支撑的经济,往往需要人们掌握更复杂的知识与技术,反之则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及其日益国际化的需要。这样,实施终身教育是解决知识老化和知识短缺这种与经济社会不和谐发展的最好办法。

3.适应了人口剧增和失业人口增多等的社会发展需要

二战后到60年代的相对和平环境里,欧美及其它许多国家,随着对战争因素造成的死亡人口的补偿性增长,自然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如1950年全球的人口为25.2亿人,到1960年增加到30.21亿人,10年间净增了约5亿人。到1970年,全球人口增加到了36.97亿人,比1950年增加了11.72亿人,25年间增加了46.4%,目前,世界人口已达到了60多亿的规模,这种人口增加速度是空前的,使人类面临着人炸的巨大压力。

在人口剧增的同时,教育却相对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的平均接受教育程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西方各国,科学技术发展促使了生产力的普遍提高,随之而来的,一是缩减就业人员,使失业人口不断增加;二是人们也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而出现了反对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应用的倾向等等,人们就业需求与科技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由此也衍生和激化出了其它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此外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与文化落后等原因,许多人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人们的就业和国家的发展与生存空间都产生了潜在的危机。终身教育可以使失去学习机会以及知识和文化层次渴望提高的人提供了机会与条件,也为改变经济、文化、科技落后状况储备了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增加就业机会及国家发展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终身教育已成为解决人与生产力、人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有效途径,因而把终身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受到各国的重视。同时,提出和实施终身教育,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无论对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化解与缓和都是适时的,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现实贡献

实施终身教育,无论对任何一个层次的人来说都是有益的,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有益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时代,终身教育思想的贡献更为突出。

1.可以按社会需求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

婴幼儿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均属正规学校的教育,且有较强的年龄限制和其它条件限制。就全球而言,到1994年适龄人口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仅为15.3%,也就是说,全球有84.6%的适龄人口在高中毕业之前或之后就已步入社会,与高等教育无缘。到1993年,全球成人识字率为76.3%,初中、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为60%,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不少在80%以上,也就是说全世界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很高,这对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提高生产力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显然是十分不利的。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约在60%左右,即使如此,也与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这样,终身教育的实施,就为不同国家根据自身人力资源素质状况和社会需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如职业技术教育、技能教育、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学历及专业课程教育、大学后的继续教育、或老年人的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为不同国家实现人力资源的素质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服务与保障。

2.使人和社会实现和谐发展

人的受教育程度往往是受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水平、个体条件等因素决定的,但这些条件也因时空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在全世界,多数人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步入社会时的学力偏低;对接受过高等教育或其它专业层次教育的阶层而言,也存在着知识陈旧、老化等问题,这与科学技术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不和谐的。终身教育可以使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根据自身职业的要求或爱好,选择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模式,边工作边学习,实现人生发展方向上的自我完善与塑造。对国家而言,也可以用各种形式的大众化教育取代英才教育,实现教育的整体社会价值,使人的素质能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和协发展。

3.实现教育形式与教育投入多元化

终身教育实现了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形成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存的教育体系,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实施不同要求与特点的教育,以实现公民的个性化特色的塑造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社会化综合目标。正规教育为学校办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可以学校办,其它所有非教育机构或个人也可以办,这样就使教育形成一个由政府、私人、公司企业、各类团体机构多元共同投入办学的局面,减轻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压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们面对的21世纪,科学技术往往以人们难以预测的速度向前发展,人们往往越来越难以适应由科技进步而引起的社会及经济上飞速变化的状况,终身教育可以成为调适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中,无论何种教育层次的人,其在接受最后学历教育中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极其有限的,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迷茫,学历层次低的人更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除了极少数人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来完善、提高并适应所变化的环境外,绝大多数人必须依靠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等形式完善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以适应科技与社会的变化。这就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2.实现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和协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主要依赖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更是如此。而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个性化目标的培养和社会整体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这样便可以使人的个体和社会整体去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人与经济、科技的和协发展。

3.适应个性化和整体化发展的要求

人们在最后学历教育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中是难以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要求的。不少人一生中会按照自己的特点多次自我调整社会工作角色,即使是一生都在同一岗位工作的人,也同样存在知识更新的问题,这样终身教育便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通过终身教育实现个人发展目标;而社会全体则通过终身教育,调整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实现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整体进步,逐步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发展层次。

4.有利于实现教育投入与教育资源利用的市场调节机制

中学以前的教育在绝大多数国家是实行义务教育制,大学教育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国家投入为主、学生交学费上学为辅的投入机制,国家对教育经费的负担不轻。如我国教育投入占财政收入支出的比例近几年仍保持在20%~22%之间。如果对实施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非义务、非学历教育都要由政府负担的话,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难以支撑的。对终身教育中非学历、非义务性教育的部分,任何人要实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或重构,则教育经费支出基本上是由个人或由有关机构支付的,这种投入无疑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终身教育既可以由教育机构办,也可以由非教育机构办,且教育模式由社会需求机制自动调节,这就引入了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机制,使各种教育机构的资源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实现教育投入与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价值,这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十分合适和有利的。

四、终身教育实施对我国的影响与作用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平均学历层次偏低,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继续教育发展,将会对我国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我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使国力贫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经济落后,国民的教育程度不高,国民中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较高。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各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我国原有的底子薄、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有限,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仍不高。据1998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在6岁及以上的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仍占总人口的13.7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7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3.0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6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79%。到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为413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为306万人,总量达到719万人,比1952年的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9.1万人增加了21.6倍,高教在校生的增加总数为37.6倍,发展速度是骄人的。但以每10万人口在校生计算,到1999年我国的普通高校生为328人,若加上成教生,则每10万人口高校生数为571人,适龄人口入学率约为10.8%。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1995年全球成人识字率为77.6%,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综合入学率为62%,其中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为16.2%。显然,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与世界的平均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整体提高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科学素质,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地开展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并倡导终身教育,可使得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按自己的发展要求不断地自我提高完善,上一个层次,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换言之,终身教育可以使国民在失去某种层次的教育后能有机会予以回补,或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不断地调整和修正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国民素质的改善与提高已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前途。在广大农村地区,文盲与半文盲占了国民中的大多数,更有必要发展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教育,提高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此外是城镇地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工人和部分技术人员下岗失业并形成了一个45~50岁的正值旺盛工作年龄的人员大批退休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国家也是一个不该提前发生的沉重负担。从我国的国情看,今后仍然会有大批人力资源的素质不能适应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而需下岗待业或失业的状况发生,若能有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公办或民办教育机构展开不同形式的终身教育,就能满足国民素质的改善与提高的需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服务。

2.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终身教育篇3

一、终身体育的概念及与大学体育的关系

(一)终身体育的由来

终身体育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的教育家保罗•郎格郎在其著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的。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才产生终身体育这个概念。我国终身体育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比较晚,且经验还不够丰富。

(二)终身体育的概念

针对终身体育,国内外体育理论专家有着不同的定义。国外体育理论专家比较倾向于将终身体育定义为人的一生坚持接受体育教育,并进行体育锻炼。并把终身体育的含义分为两方面来阐述:一方面,终身体育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是指人的一生都接受体育教育,并坚持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身体素质和对于体育的热情,并能够依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制定长期的、有效的、适合自己的练习计划;另一方面,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思想,是指人们通过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信念来影响其一生的体育行为。国内体育理论专家将其定义为:终身体育是指人通过接受阶段性的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并长期进行体育锻炼,使体育伴随一生。终身体育教育是终身教育理论的创新和进步,它是将终身教育的理论应用于体育教育的创新成果。终身体育的目标是使得学生在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体育热情、增强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在自己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应用在学校学到的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坚持锻炼身体,进一步增强体质,并且针对社会体育活动要具备应有的组织和裁判能力,使体育伴随一生。

(三)终身体育与大学体育的关系

大学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它是体育教育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做好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工作十分必要。大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最重要场所,大学的体育教育的设施、项目、课程设置是充分考虑到学生步出校门之后的社会体育而制定的,其一般都具有周密的时间计划和课程强度安排,这对于学生培养体育热情、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知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将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社会体育教育的前一阶段,它衔接着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其体育教育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之后的体育锻炼。因此,做好大学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前提与保证。

二、大学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教育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各项体育活动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1.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终身体育教育开展以来,我国各大高校进一步丰富了体育课程中的体育项目,在传统的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增设了健美、太极剑、中国武术、跆拳道、体操等体育项目,新增的体育项目进一步满足了学生的体育爱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热情和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2.灵活的教学方式

大学体育教学避免了传统的强制性课程安排、不分学生身体素质差异,不考虑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考虑到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也有利于提高其课堂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学生通过自选体育课程的方式与和自己有相同体育爱好的同学聚在一起,会更容易、更高效地掌握体育技能和方法,在课下还可以与同学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必定会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3.丰富的社团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大学中的社团活动也越来越多,其中有关体育活动的社团也越来越多,社团活动越来越丰富,活动内容越来越新颖。这些社团,如滑板、街舞、轮滑、台球、拳击、健美操等,它们在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的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能力。学生们通过参加这些社团活动,在各种竞技比赛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相关方面的体育技能,又能在组织这些社团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这在自己步入社会之后的体育实践中都是十分有利的。另外,在社团之中,学生们又可以结识很多与自己有着相同体育爱好的同学,这对于提高自己的体育水平意义重大。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于终身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的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角色,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授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教学内容只针对考试范围,同时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只注重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部分,而忽视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导致终身体育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学生没有端正对体育教育的态度。有些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学习好专业知识就足够了,对于体育教育根本不予重视,没有把体育课程当做正规课程来对待,参加体育教学完全出于一种随便、散漫的心态,有些男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长期不进行体育锻炼;女同学则整天担心体重增加,又怕苦怕累,不愿参加体育锻炼,于是采用节食的方式来控制体重,导致营养不良,使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2.基础设施不全

有些大学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或没有真正理解终身体育的理念和重要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削减或挤占体育教学经费,以节省办学资金,这使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甚至因基础设施配备不完整,或经费不足而无法开展部分体育课程。体育基础设施是开展体育课程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基础设施配备不全,必然会导致师生的部分体育教学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基本要求都无法满足,更无从谈起体育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教育。这将严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使得终身体育教育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

3.考评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时只注重学生在体育考试中,相关课程的运动技能是否达标,把体育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忽视了学生是否通过参与体育教学提高了体育热情,增强了身体素质,掌握了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树立了终身体育观,这是一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表现,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本身就存在差异,在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来就比较好,那么其掌握运动技能的速度就比较快,可能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就可以在体育考试中拿到优秀的成绩。相反,有些学生本身体制就比较弱,或体育水平比较低,可能其经过刻苦努力,体育考试成绩也不够理想。因此,如果只单一地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和评价标准必然有失公平,也不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解决方法与对策

(一)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1.提高重视程度

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实践者,一定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对于终身体育的重视程度,树立终身体育观。并且要对学生做好正面教育与引导,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了解终身体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促进其增强体育锻炼,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2.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

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勤于锻炼、乐于锻炼。教师要改变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组织游戏性、趣味性比较强的体育竞赛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也要注意讲解知识时语言的生动性和动作示范时动作的优美性。另外,教师要多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进步,增强其学习信心,对于学习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千万不可讽刺挖苦,要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3.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

大学体育教育不仅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负责,更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锻炼方法和技能,培养其终身锻炼的习惯,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生的。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生要充分意识到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的重要意义,从日常生活做起,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要提高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得随意削减、挤占体育教学经费。与教育主管部门做好交流,进行专项资金申请,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程度地满足师生对于体育基础设施的需求,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体育教学仪器、设备等,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

(三)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高校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真正掌握学生体育水平,并针对其程度完善下一步的教学方案。高校不能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要注重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变化,将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以及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等加入到考核机制之中,使考核机制能够反映学生在体育教学整个过程中的心理、身体、技术水平、体育意识等多方面的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教师要因材施教,将学生作为个性化的主体进行个性化的体育辅导。

四、结束语

大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切实贯彻和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合作。

终身教育篇4

终身教育体系指教育系统和社会机构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学习机会的教育制度安排和相关体系建设。一方面,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在国家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终身教育体系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高等教育机构根据终身教育特点合理定位,制定完善的教育管理措施,推动终身教育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终身教育理念对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国民教育体系过程中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改造。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只有通过终身教育才能弥补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知识的不断需求。第三方面,终身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同时能够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全面提升终身教育水平,促使高等教育机构能够更好地进行终身教育定位,全面优化终身教育机制。

二、终身教育体系中高校教育的定位分析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激烈,终身教育体系可以让国民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国民素质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终身教育的实施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让国民具有更广的创新思维,让人们顺利完成肩负的社会责任。构建和完善国民终生教育体系,对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校来说,只有根据自身条件,对自己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角色进行有效定位,满足社会各类人员对终身教育的具体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高校教育要满足终身教育公共性的需求

国家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对全体国民终身教育的公共教育需求进行合理定位,满足不同层次国民的需求。公共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突出其公共属性,终身教育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让高等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国民终身教育。高校教育必须进一步面向社会开放,面向全体公民实施教育服务,不能把其限制在某一类人群,坚持知识本位、学科导向的基本思想,促进公民教育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这一方面,国外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本科段教育均以专业基础课为主,真正的专业课常为选修,把专业教育定位为硕士以上教育的任务。这样,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和基础就得以开发,而我国当前本科教育却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都不精”的特点,因此,必须对现有本科教育进行改革,使其更加注重基础性,使其面向全体学生。

(二)高校教育要促进实现终身教育的多元性

终身教育体系实施过程中,高校教育需要和社会教育形态结合在一起,不能单一以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为唯一追求,既要实施学校教育同时还要开发社会教育功能,必须让多种教育模式融合在一起。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与终身教育的要求还有距离,最大的问题是过分专业化和某种程度的自我封闭状态,因此,必须实现高校教育的“多样化”与“多元化”,学历与非学历并举,全日制与培训共存,学校教育与大规模的社会培训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使之从不同的角度,满足不同人的教育需求。高校应该彻底打破校园的围墙,使学校和社会的边界逐渐淡化,实现有机融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服务,进而推动终身教育发展。

(三)高校教育要促进实现终身教育的广泛融合性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类别、不同职业、不同行业人的不同需求,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社会转型的现实考虑,建立科学合理的纵向贯穿公民终身、横向覆盖社会全员的教育服务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对终身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终身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和不同内容进行结构优化,比如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等。终身教育思想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符合个人发展的具体需要,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需要把终身教育做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评估,使终身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从而激发国民终身接受教育和从事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在信息社会里,高校作为信息化实现的最优平台,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充分的凝聚力,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可以有效发挥沟通、引导、促进、整合的功能,使整个体系达到开放、动态、融合的理想境界。

三、高校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几大措施

(一)开展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具有终端教育的性质。在高等教育领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专科教育,难以区分为独立的两类教育。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偏重于教育类型而不是层次上的划分,高等职业教育与现存的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主,理论性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小,后者以理论课程为主,专业性占有很小的比重。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有必要集合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共同优势,可将原有的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规范为统一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学制确定为高中后2—3年(特殊行业类型的学校可以扩展为3.5年),使之区别于现有的普通本科教育。高等教育阶段专科层次教育不宜再分专科与高职,专科升本科,应改为高职转普高,目的在于理顺高等教育结构,不在于强调层次,而在于体现类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积极将行业专科和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改造成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办出特色,增强与企业的联系,找准服务面向对象,提高办学针对性和办学效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可以在职业性和行业性较明显的普通本科院校,附设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以加强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直接面向经济社会一线的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面向经济社会的最广泛服务,使自身直接介入经济社会运行,从自身角度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

(二)大力开展人文教育

高校教育融身于终身教育体系中,就必须注重自身人文功能的开发与发挥,而不是仅仅注目于学科、学术、专业和技术。教育的功能首先在于培养社会化的人,高等教育是促进公民进一步社会化的手段,培养目标绝不仅仅在于接受者学术和技能的提升,更在于其公民责任的实现、道德的完善、心智的深层开发、心理的健康发展,没有这些,理论、技术、专业就无所依托,成为无本之木。高校教育可以大致划分为智力教育和休闲教育两大类别,专业和技术性的智力教育固然重要,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全面持续地提高他们的素质。高校要更大范围设置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技术、专业、学术是特定范围的东西,而人文则是社会各个领域相通的。高校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可以使其和外部社会永远“血脉”相通,既保持高校在终身教育中的“高地”和引领协调作用,又可以使其永远立足于社会运行的重要环节,以专业和学术塑造无法取代的个性,以人文实现沟通融合,促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欣赏文化艺术,抒感,提高生活质量。为此,高校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设情绪教育课、兴趣教育课、休闲教育课、精神文明课、公共关系课和心理卫生课等,使学生的人文基础更为扎实,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和顺利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发展社区教育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们的教育理念全面转变:教育成为贯穿终生、覆盖全员的一种最广泛的社会服务,学习再也不是一种阶段性的任务,而成为一种正常的心理追求和普遍的生活方式,时时学习、事事学习、处处学习成为必须和习惯。事实上,在信息化社会里,一些信息传播行为都可以被看作广义的教育,一切信息接受都可以被看作广义的学习。高校必须最大限度拓展服务功能,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在此,美国各高校的“社区学院”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美国的社区学院包括2年制的普及学院和技术专科学院,是一个“没有高墙的大学”,通过广播电视、假期等方式,对社区的广大居民进行教育,经标准考试及格者均可获得学位。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这方面的经验,与社区进行“结对子”,对基层有教育需求的人提供教育服务,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终身教育篇5

摘 要 在我国体育教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终身体育因其重要性而逐渐成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因此,作为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体育拥有与时俱进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 终身体育教育 意义 现状 结合

终身教育观念是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源泉,它强调个体文化,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把促进个人全面的身心发展当成目标。终身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因而,高校体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高校提倡终身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健康体魄的形成,同时,还具有减缓压力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高校终身体育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是以单向教学关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动作的示范,而学生则单纯通过观察和模仿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有效激发出来,最终导致处于低位徘徊的教学成效长期存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缘于教学定位的错误,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教学目的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融入体育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和机会。

而终身体育可以解决以上矛盾。终身体育把体育教学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这三个阶段,是以人的受教育环境和生长顺序为依据,充分发挥了个人的能动性。虽然社会体育是其中最长的过程,但对人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却是学校的体育教育。因此,学校体育作为一个重要阶段,在终身教育中不能被忽视,而应得到高校更多的重视。

二、我国高校终身体育教学的现状

当前,无论是在目标确定、教材选择,还是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管理方面,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都还无法与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意识上看,终身体育意识相对淡漠。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普遍缺乏对终身体育的全面认识,而在这种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学校却没有增强终身体育的宣传力度,最终造成终身体育发展不理想的局面。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育长期依赖普遍重视身体方面的短期效益,而忽略了体育教育的长期性,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原则,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其体育意识、锻炼能力。这种短期的教学行为,造成一些学生无法对体育深入认识,阻碍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其次,从体育教育内容上看,单调的内容与现代体育的教学要求无法适应。目前,休闲、娱乐、健身、探险等是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但我国高校体育主要的教学内容依然是竞技体育项目,这明显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使体育教学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

最后,体育场馆没有足够的设施投入。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师生的运动场地就是高校体育场馆,利用体育馆的设施锻炼和训练。调查显示,先进的运动器材可以吸引更多的师生,师生们都愿意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体育场馆中锻炼,但是,许多高校都无法满足师生的需要,因资金不足而造成的体育设施长期失修、体育馆环境脏乱等问题频频发生,不仅影响体育活动开展,也无法使良好的体育氛围建立起来。

三、将终身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

(一)体育学习观念不断更新

要想让体育教育跟上时代节奏,与时俱进,就应该不断更新体育学习观念,也就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转变长期以来以学习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现状,避免忽视对学生的体育能力、意志品质、个性发展、锻炼习惯的培养和教育。由于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都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成败,所以教师提升总体素质及其观念是必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拴羊式”教学已不能适应教学发展,要想把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重视学生主体性才是必走之路。而且,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差异性教学也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并找到合适学习方法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差异性的特点来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形式。

(二)拓展学生参与空间

首先是搭建课外兴趣小组。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堂常规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组建体育课外兴趣小组,并对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者基础较好的学生开展专门的训练活动指导,以这样的课外互动方式,帮助学生自主进行体育活动,使学生更高程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延伸与深化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其次是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竞赛形式中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是激发学生上进心的有效方式,所以教师可以在重点项目训练完成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为目的,在体质能力相似的学生之间开展竞赛游戏,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参与性和教学实效性上得到提高。

(三)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要想使利用好学校的体育教育,就应该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形成运动兴趣,并以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如团体越野,它可以把个人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精神,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总之高校要把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结合起来,加强对主体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学生锻炼身体的过程,鼓励学生掌握锻炼身体正确方法和知识,使其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得以提高。 除此之外,还要使学校逐渐成为实践场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其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不断养成。

参考文献:

[1] 苗鹏.终身体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育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终身教育篇6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特色

立法保障模式 美国在1976年颁布了该国第一部倡导终身学习的法案――《终身学习法》。1994年,克林顿政府颁布了关系美国未来社会终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法案――《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在该法案中强调美国社会需要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知识技能,扩展学习潜力,提高全面素质水平,培养终身学习思维和风尚。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也于2000年制订并颁布了《终身教育法》,并于2007年进行了大幅度修订。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政府在2007年《终身教育法》修订中有几个修改亮点:一是建立完整的终身学习推动体系;二是明确规范政府职责;三是提出有效的推广机制,包括大学学历的自学鉴定、学习账户制、成人基本教育、学习型城市等。

主题活动宣传模式 终身教育政策是进行终身教育的指导方针和实践依据。终身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完善,对于终身教育的开展和推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德国通过每年开展“塑造、开展、继续教育”这种主题鲜明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了各级继续教育组织与机构的活力,为德国公民提供更多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倡导全民建立终身学习的理想和培养终身学习的氛围。

德国政府长期对民众的继续教育参与状况进行广泛调查与分析,提出了《继续教育系统报告书》。该调查的目的一方面是了解民众对于政府提出的终身学习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同时也深刻挖掘民众可能出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新需求,从而不断完善终身教育的政策机制和实施办法。

调查结果显示,从1990年起,德国民众对终身教育的参与率逐年增加,参与率由1979年的23%上升至1997年的48%。这充分表明德国民众已经建立起牢固的终身学习理念并不断付诸行动,对不断提高德国公民的个人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德国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教育资源开放模式 近年来,日本的很多国立大学积极地参与终身教育事业,并把终身教育作为大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了“支援终身教育研究中心”,把大学课程及大学其他各类学习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并举办各类知识技能讲座,向社会各单位阶层派遣教师,提供教育咨询服务等。

无独有偶,英国的牛津大学为终身教育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广阔的学习空间,专门为社会人员开设了基础学科和技能学科课程。在该校,进行大学教育的校外社会人员已达16000人以上,几乎与在校人数持平。牛津大学校长托玛斯认为,大学应该是社会知识的源泉,任何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来弥补自身知识和技能的缺陷。

行政机构设置模式 为推广并开展终身学习,韩国在各级政府组织机构上成立了审议咨询中心,具体措施为在中央教育和人力资源部成立了“终身教育振兴委员会”,在市道和市郡区分别成立了“终身教育协议会”,从而在各级政府组织中建立完善的推动架构。

韩国在2008年成立了“终身学习振兴院”,该机构负责终身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制订,设计和修订研拟计划、建立信息系统、进行人员培训及协调联系,而市道级政府一级也设立了类似终身教育中枢机构,负责行政管理、联系协调、提供学习机会;在市郡区设立的“终身学习中心”负责为当地民众提供终身学习方面的咨询服务以及学习资源共享。

为推广终身学习,日本政府在1988年将文部省的“社会教育局”改名为“终身学习局”,全力推进终身教育活动,在各都道府县设置了23个“生涯学习推进中心”,负责各地终身学习的推广。

对我国构建终身教育发展体系的启示

我国的终身教育理念和制度尚处于初级建设阶段,不能盲目生搬硬套某些模式,而是需要综合分析、取长补短,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终身教育模式。

树立终身教育发展目标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向社会积极宣传终身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传递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终身教育活动中的模范先进人物,形成全社会接受并积极参与终身教育的氛围,主要体现在:让学习成为个体的基本需要,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向学习化社会方向不断发展,让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全民化意识。

国家提供行政支持,开放教育资源供全民共享 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统一筹划,向全社会开放现有的学校和社会公共设施,建立终身教育系统。同时,采取减税等优惠政策,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建立终身教育系统作贡献;鼓励开设民营趣味学校、技能学校,不断开拓成人教育社会化办学空间,促使社会各界的全面参与和合作。

面对新形势,成人教育担负的任务必然是繁重的,需要政府、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和社会各行共同合作与全面参与,使成人教育不再是少数单位和少数人的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的共同热点,从而促使成人教育更加社会化。

大力推广网络教育,使网络教学成为终身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呈现相应的变化。网络教育的诞生和发展,也引起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运用网络推进教育也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

终身教育篇7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特别是终身教育思想,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的萌芽。以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作为代表,在他的言传身教中早就已经认识到对人的教育应该是持之以恒、终身的教育。

一、终身教育及内涵

人的教育具有历史性,也具有现实性。历史的车轮走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特别是世界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新知识与新认识,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新的途径,特别是贯穿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全过程,继而终身教育孕育而生。在1965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第三次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法国著名终身教育理论家保罗·朗格朗做了《何为终身教育》为题的学术报告,这次报告成为国际范围内讨论成人教育的开端。终身教育就笔者看来,它可以理解为在人的一生中,通过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受到外界信息的介入、吸收、内化、自我解释,再向外传递的一个循环过程组成,而这个过程又贯穿于人的婴儿期、青少年期、中年期与老年期的全过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社会教育,以及众多的正式与非正式教育都贯穿其中,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双线条并行前行,而且是贯穿于人的终身。

终身教育思想概念的提出时间并不长,但终身教育所倡导的学习精神与探究学问的目的却并不短暂。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孔子在他的讲学中其实都不难看出其终身教育的理念。

二、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不够充分,这让我们在学习领会孔子思想、注重教育重在学校的思想多了几分认识,但却少了几分对其对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规律,以及如何对人终身产生影响的思考理解甚少。在理解终身教育思想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孔子为代表的终身教育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一)关于教育的持续性

孔子把学习当作是人成长的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人生成长过程不同阶段的总结,更是他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的表现。

1、人终身的发展离不开教育

孔子以人生生命的不同阶段为节点,描述了其成长的历程。他用自己的一生向人们展示了学习是人成长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与人自身的发展持续相伴,人的全面发展与持续的接受教育是不可分离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个学习与自我社会化相匹配,作为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全过程。

2、终身学习是一种人生态度

在世界大工业革命到来以后,社会化的认知学习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的教化来完成、在家庭教育、社会单位教育之外,学校教育应该是作为人融入社会、从事生产实践的主要基础性前提条件。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人是不因成长的不同阶段而划分不同的学习时间段的,他更多强调的是终身学习的态度与学习状态。而在这种学习状态与态度的基础上,我们必然可以看到他身体力行中所表现出来的终身学习精神、终身探知精神。正是在孔子长期的教学实践与自我学习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出的是他对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生活的状态与对生活孜孜不倦的态度。

(二)关于人受教育时的时空性观点

孔子对教育的探究与理解,不只是在知识本身,在人接收教育的时间与空间上也是独具开放性的。他认为,人作为受教育的个体,其本身就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不只是在言行上,也存在于思想上。因此,教育应该不分时间、空间地点的变化适时为人的学习而服务。人在地,即教育即在。同时,也十分称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这也是虚心请教旁人的学习精神。

1、教育者的开放性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创私塾,开创平民教育之先河。加上“有教无类”的思想,从而培养了大批的学生。他主张以文化教育的途径使各阶层的人们接受礼乐教化。现代教育理念已经认识到,教育不是一部分人所享有的,教育不但是为适应环境所做的应试训练,而且更应该是为人的一生服务,为人生的所处的不同阶段创造不同的人成为之人的素养而进行学习、发展的。

2、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孔子在继承传统西周“六艺”教学方法之后,经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总结与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设立了新的教学门类,并且对传统学科门类进行了重新编排,从而更好的适应了当时人发展的需要。孔子在其私学中对教育的倡导与发展,是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雏形。如果以今视古,在我们用当下的视野仰望星空时,几千年前的孔老夫子的自我生平叙述,则让人们能够更多的去领略人生苦短,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就在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思想。

三、终身受教的思想价值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一生追求真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认识到的终身教育思想与当下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认识,有着其充分的对比与反思。

(一)知识更新对终身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孔子通过自身经历生动形象说明了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这一点和终身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是一致的。在当今社会,学历社会正开始走向能力社会,这也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过去,我们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是,一个人从上学到退休,要一直接受教育;现在,这一概念应当重新定义,终身教育,从摇篮到坟墓,应贯穿人的一生。

(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终身教育的诉求则更加日趋突显

孔子认为“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 其惟学乎! ”要用心学习各种技能, 会了一样再学一样, 这样才能技能众多。现代社会伴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互联网与新能源、新材料的利用,整个世界正处在一个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全球经济一体化、资金技术的国际化、人才发展的多元化,不断催生人自身对社会适应的学习诉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等生平的人生自述,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挑战。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因“己”施教,因地制宜。

(三)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必然有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既表现出了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表现出孔子善于学习的途径方式。在当下,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社会化分工更加精细,为培养出多元人才来适应社会发展,自然就产生了多元化教育。在传统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组织教育为主的基础上,网络教育正日益普及。因此,如何更好的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基础上,更多的去探索具有网络教育的成长特点,创造良好的远程教育体制机制与环境等条件,是值得我们去深化思考的。

总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和人的现代化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培养,发展到如今大众化。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对人能够成为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理解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让我们在立足当今大教育的环境背景下,解读他对人生、对教育的反思,从而为当下社会人的自我成长与发展起到人生教育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白炳贵.从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到成人教育的可持续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2期,第166页.

[2] 韩树杰.孔子的成人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蕴[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6年3月第23卷第1期,第24-27页.

[3] 王正文.孔子名言精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版.

[4] 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编.孔子教育思想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版.

[5] 张乐天.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版.

[6] 董书慧,王昶,徐正源.全球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版.

[7] 丁珍彦,藏宏.中国哲学史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版.

终身教育篇8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教育(1ifelongedu—cation)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当前,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21世纪是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的世纪。高等教育依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职能,将终身教育原则作为指导,构建终身教育培养模式,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0:一方面是发展多种教育形式,提供多种教育的选择和场所,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促进个人的终身学习,最大限度地创造学习的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终身得到各种教育的关怀,满足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依据终身教育理念,高等医学教育是一个终身连续的过程——高等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如右图所示):由三个性质、目的、内容与方式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连接的教育阶段组成,即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部分。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是医学生在医学院校接受的基础学历教育,通过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成为医学专门人才,为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做好准备。毕业后医学教育是一种规范化的专业医学教育,使受教育者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促进并深化专业研究方向的过程。继续教育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最高、最长的阶段,包括继续医学教育(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四新”为重点的终身教育)、医学学历学位教育、岗位医学非学历教育。

二、地方医学院校构建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

(一)研究意义

高等学校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转变一次性教育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结,高校也不是为学生的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

1.更新学校成人教育发展模式。地方医学院校的成人教育必须致力于医学教育的改革,突破原有教育模式,朝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方向转化,更新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2.凸显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发挥。充分利用大学在教学、科研、医疗、人才、信息和实验等方面的优势,以终身教育为目的的成人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关系中的重大飞跃,有利于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发展,促进教育过程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使地方医学院校由单一的功能向多功能转化,成为地区医药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和调节人才流动的储备中心。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更具特殊意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城市困难群体的职业继续教育急需地方医学院校投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洪流,为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

地方医学院校的医学成人教育应包括医学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卫生保健职业技能培训、全科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远程医学教育等六个方面,通过这六个方面的有机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不同层次医务人员对医学终身教育的多方面需求,构建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终身教育体系。

1.医学学历教育。为传统医学成人教育的领域,主要包括在职医务人员学历教育(成人专科、本科学历教育)、学位教育(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目前在职同等学力人员通过参加研究生课程培训来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教育,是我国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医学终身教育内容。

2.继续医学教育。通过部级、省级、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取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和学分的教育形式。继续医学教育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教学内容注意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最高、最长的阶段。

3.卫生保健职业技能培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设立的就业上岗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健康管理师、医疗救护员、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口腔修复师、医药营销员、保健美容师、保健按摩师、护理员)、岗位培训(全科医师与社区护理人员培训)。

4.全科医学教育。面向社区医护人员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是卫生部于2002年启动的继续医学教育工程。它把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教育培训工作放到社区基层医疗单位,旨在使承载着强烈的人文情感、出色的管理意识和执著的科学精神的全科医护人员承担起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工作。

5.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是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教育阶段。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和临床医师培养规律表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6.远程医学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提供的是同步或异步方式教学。学习者可以不受自身工作条件的限制,在只需有终端接收设备(计算机或电视机)的条件下,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内容和信息。这种教育不同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方式。④包括网络教育、医学学科网站、远程医疗、科普教育等。

三、赣南医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上一篇:焦裕禄主要事迹范文 下一篇:廉洁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