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09 11:02:06

职业技术专业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岗位需求;T专业设置;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09-0068-03

一、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供求情况

根据各大人才招聘网的调查显示,我国现阶段IT人才缺口达百万个岗位,但实际的人才市场表现却是IT企业求贤若渴,而大量的IT专业毕业生找不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这种怪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产生的副作用。由于扩招,师资跟不上,许多执教IT专业的教师都是现学现用,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对IT技术实际应用的了解和IT技术应用的经验,固然很难培养出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

其二是教学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尽管大多数的职业技术院校做了很多的教改工作,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传统教法,更趋向企业需求的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等,但由于教学跟不上企业需求的节奏,采用的案例要么过于简单,要么是过时的技术。IT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技术,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飞速发展,每隔两三年就要更新换代。而一般大专院校由于教育体制等诸多问题对变化的反映都比较迟钝,缺乏应变能力。

第三是专业设置依然受传统思想的桎梏跟不上企业的需求。职业技术院校一般按专业分班级,一个班级有三十至五十个学生不等。然而同一个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差很大,但授课的内容完全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过程只能顾全大局,显然无法进行针对性地教学,使教改效果大打折扣。从本质上并未摆脱传统教法的束缚,因此还是解决不了学于致用的问题。

二、当前IT技术对于中低职位的职业需求

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方向是中低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IT类专业设置要齿合企业的岗位需求才能把握就业方向,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以下根据网络调查资料列举了比较适应于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IT岗位需求,这些职位需求应是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以及专业方向设置的参考。

1.软件开发职位

程序编码人员要求具有一般的模块设计、编程、调试和程序修改的能力,而程序设计语言有很多种,开发平台也有很多种。但每个IT企业在实际应用中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这些方向性概括起来主流的有两大类,即C#和Java。

软件测试员职位对于程序设计语言只要求了解一般的编程方法,但要求具备编制测试计划、设计测试数据和示例的能力,能够承担项目模块测试和系统测试的工作。掌握一、二个专业的测试系统软件的应用。

2.数据库管理职位

数据库设计员要求至少熟悉二个常用数据库的应用(如:MySql和SqlServer等),掌握数据库查询语言,懂得规划、设计系统项目的数据库解决方案。

数据库维护员要求至少熟悉一、二个常用数据库的基本应用,掌握数据库查询语言,懂得安装和部署数据库,掌握数据迁移、数据交换和数据转换等技术。懂得管理、监控、备份、恢复和维护数据库系统,确保数据库系统的安全运行。

3.网络管理职位

网络工程实施员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一般服务器系统的配置和路由器的配置、熟悉网络其他设备(如交换机、网卡和UPS等)的功能、性能要求。掌握网络线的连接方法、布线方法、弱电和地线的部署等。

网络维护员要求除了具备网络工程实施员的技能之外,还要掌握机房安全知识,设备安全知识。懂得评估网络基础平台性能、制定网络故障维护预案。

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网络管理知识之外,还要求至少熟练掌握一门服务器操作系统,如window2003或Linux等。熟悉信息安全管理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安全攻防技术,能够提供一般的网络安全机制和策略。

4.电子商务管理职位

网站开发和维护员要求掌握Web框架设计,了解常用数据库技术,如SqlServer、MySql或Oracle等,至少熟练掌握一门网站开发语言(如:)和网页设计软件(如:Dreamweaver),能够设计、创意网站整体架构、开发、构建电子商务网站。

电子商务内容管理员要求了解Web开发前端技术需要掌握的有关内容,如HTML、Photoshop、Flash和Javascript等。懂得策划、收集、整理、分类、编辑网站内容。能够根据行业范围和网站定位制定相应的行业类别和目录。

5.信息管理系统运营维护职位

应用系统平台维护员要求了解常用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数据库系统(如:SqlServer或Oracle)和语言(如:C#或Java),掌握一般的企业运作、企业管理知识。懂得制定系统故障处理预案、及时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威胁,根据需求制定变更或更新系统功能计划。

系统管理员要求至少熟练掌握一种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性能和一种常用数据库系统的性能。掌握系统状态的监控和调整方法,以高质利用系统的各种资源。懂得制定系统故障处理预案,并能处理系统存在的一般故障,保证系统高效运行。

6.计算机应用职位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职位要求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安装方法,熟悉常用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的安装和配置方法,以及各种常用软件的安装。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第2篇

1.1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博内揽外、订单驱动”的人才培养特色

我校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对接区域产业集群,适应行业企业岗位群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为重点,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全程培养,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院地互动、校企合一、理实交融、系统育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辐射和带动下,我系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群逐步形成“博内揽外、订单驱动”的人才培养特色。所谓博内,即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学校积极与他们建立关系,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办学联盟,校企双方互聘互兼,密切合作,合作共赢。所谓揽外,即以我校与IT业界著名的印度软硬件巨头NIIT、IIHT合作办学为契机,借鉴其先进的课程体系、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并融入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群中去,推动该专业群建设,增强办学活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专业群内各专业与多家公司签订了人才订单培养协议,根据企业、市场的需求制定、调整培养内容,将企业文化与企业评价标准引入到实践课程体系中,并将企业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实践课程成绩的主要参考依据,实施学分置换,以更为灵活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实践成绩。同时学生们能够尽早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思考自己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1.2对接物联网产业链,构建“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完善由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按一定比例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该委员会的监控下,根据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以不同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过程为引领,构建本专业群“平台+模块”式的课程体系。通过前期探索,初步确定专业群的平台课程为物联网工程导论、工程制图、电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专业英语,这些课程是面向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群内各专业开设的,能够满足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根据各专业所需的专门能力,初步确定专业群的模块课程,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除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选修课外,确定项目管理、物联网新技术应用这两门课程为专业群内的高层互选课。

1.3加强校企互兼互聘,打造一支“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专业群的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企业的需求以及物联网产业的市场需求不是非常了解,这样会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高,目前我校通过安排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和培训,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科研项目攻关或真正深入到生产的第一线,来提高专业技能和优化知识结构。近年来,专业群所在的电子信息工程系引进了多名博士,他们具备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为发挥其专业特长,在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派遣博士教师入驻企业,承担企业的课题和项目,在提升自身的同时也帮助企业攻关技术难题,在教学方面,安排他们与老教师进行一对一的结对,由老教师精心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聘请行业企业业务骨干、管理精英担任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合作开发与建设专业课程,承担专业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与专任教师共同编写教材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定期开展技术讲座,介绍企业、行业趋势,以企业文化、职业操守熏陶学生职业素质。系部还建立兼职教师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补充力量或次要部分。选派年轻教师担任联系人或助教,加强与兼职教师的联系,确立兼职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并让其负起应有的责任,保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

1.4开展校企合作,促进科研项目实施和科研成果转化

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直接承担或参与企业项目,解决技术难题,直接服务于企业,有效地促进了科研项目的实施。在合作过程中,部分教师与企业签订横向课题,或者在申请相关科研项目时联系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方直接参与进来,项目完成后申请一系列的知识产权,同时实现了科研成果在合作企业转化,进而被相关企业采用转化。在这一系列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进来,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探索精神。

1.5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共建实训基地

在实训体系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校内共建实训基地方面,典型的例子是作为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重大项目,我校与大唐融合通信技术无锡有限公司共建智慧酒店实训基地,该基地是一个“商教两用”的实训平台,一方面能够对外营业,另一方面能够作为教学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相关业务流程认知,有助于实践技能的快速提高,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群在该实训基地开发完成了智能宾客引导系统、智能餐厅迎宾系统、智能家居系统构成等智能应用,专业群的教师参与研究开发,使得理论研究转变成现实应用。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还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校外共建实训基地方面,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群拥有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园区、无锡NIIT软件服务外包实训基地、无锡藕塘职教园公共实训基地、无锡海辉软件有限公司、无锡航天信息有限公司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2 结语

产学研用相结合是以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产学研用结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在企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互利共赢。教师能够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技术研发、实施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服务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缩短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我校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群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之路,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设置、科研项目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将继续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生产、科研等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处于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之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性质,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分析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现状,从学生愿望、学科教育、社会需求等角度出发,针对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建议。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一六届五中全会在” 十一五”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表明了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态度,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也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如何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涌现背景下,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需要,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十一年来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毕业面向社会时感觉所学知识与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存在学生无法以本专业所学知识就业,不得不从事其他工作的现象。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自身优势,很多院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上仿效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过分追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少体现职业技术院校应有的岗位针对性。据有关资料一显示,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近80%从事计算机销售、办公文秘等工作,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局域网维护、网站管理与维护和软件编程等领域工作的毕业生较少。这与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没有竞争优势。显而易见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有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学的内容多侧重于知识点的全面系统,而忽视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授及知识的实用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另一方面表现是教学内容多而杂,由于课时量的限制,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授课质量,蜻蜓点水,把一些重要内容一带而过。

(二)办学条件欠缺和教学资源不足

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硬件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然而,由于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各个院校实际硬件投入和配置水平千差万别。很多院校还没有建设校园网,很多涉及网络技术应用的课程都无法开设,相关的实验、实训环节就得不到保障。

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增多,有不少硕博毕业生加入到了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队伍,使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数量、素质得到巨大提高。但是,很多教师是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没有在行业的从业经验,存在职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最后,适合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特点、针对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材、电子学习资料、网络教学资源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生源质量不高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生源的整体质量有所降。职业技术院校的生源,一般来自城市郊区、农村乡镇,大多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成绩较差的学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更多的学生选择高等教育,选择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下降的情况。部分学生选择读计算机的动机不成熟,认为学计算机就是玩游戏,面对复杂而枯燥的计算机学习,很多学生就放弃了,这也提高了教学难度。

二、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改革思路

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专业技术教育,近年来各职业技术院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上不断改革创新,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断改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应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组织办学,使就业需要贯穿到整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过程中去,并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一)针对就业导向设立“精理论、多实践”的课程;针对学生的特点,明确专业的办学思想

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很短,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把握的宗旨必须是适应现实的需要,紧跟劳动力市场就业需要。在开设各种课程之前先做好调查研究。可以定期不定期组织教师进入公司企业进行考察,把握当前的形势,大胆放弃一些陈旧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紧跟工作需要,尽量缩短工作后的培训周期。

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就业意愿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之间通过竞争培养学习兴趣,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的目的。

针对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可以以就业中心月报情况和企业及时反馈的用工信息为培训参考依据,与相关院校企业联合开办培训教育基地。这样可以达到通过为企业定向培训,把合格的员工输送到相应的岗位;同时把培训合格的就业人员向用工企业积极输送的目的。

(二)满足教学需要,提高师资队伍

上文己提到,近年来随着硕士博士毕业生的不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得到很大的提升。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然而这些年轻教师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不多。同时,从事教育工作后他们还需要继续学习才能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职业技术院校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加强专业教师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把教师定期送到相应的企业学习和实践,了解和参与项目开发,实施的全过程,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增强实践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应积极提供教师在大学或者国外深造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自学、自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断加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相对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有其特有的特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找到其中的规律。职业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有意识的主动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锻炼。

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是检验学生学完课程后对其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一个有效方法。设置专题实验,对学有专长的学生和一些有特别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吸纳学生参与,在研究过程中为其布置相关课题引导学生查资料,解决问题,扩充知识面。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申请,利用空余时间自发的展开实验。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 职业技术师范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5-02

一、引言

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本科层次的教学人才。它具有本科和职业师资的两个特征,因此,在学制不变的(仍为4年)的情况下,本科教育和职业师资技能的培养这对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在本科教育所要求的厚基础的理论教育不能动摇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我校的培养目标上来看,该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通信类的职业师资和高技术的应用人才。由职业师资的培养出发,其培养的难点应当是职业技能,而理论知识的培养在传统的本科教育中已经不是问题。为了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就需要认真在本专业领域中详细地探讨究竟哪些职业技能是当前社会最需要的,总结出主要的职业应用领域,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只强调动手能力的全才培养,虽然学生的动手研发能力提高了,但是对职业领域中的工程问题仍然是一无所知,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直接胜任职业技术的教学工作的。因此,在校期间有选择性地开展重点的职业领域的工程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三、专业现状和改革思路

参考多所学校通信工程(师范)专业的培养计划,该专业课程结构的比例:公共基础理论课程(马列、数学、物理、英语等)比重很大,约占全部课程学时数的40%;学科基础课程(理、电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比重也很大,约占总课程的20%;师范技能约占8%而专业课程的比例仅约占20%。不难看出专业方面的培养比例很小,从现有的教学体制上来看,有些占了很大比例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不能压缩的,只能在有限的课程时间中,提高课程的有效性,要多开一些课程,只能减少各门课程的学时数,让学生尽量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在实践环节上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成为唯一的途径,也就是说充分利用集中实践环节,“开展项目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

“项目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是本次改革培养计划的着力点。

“项目教学”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的“南阳理工学院”,基本方法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真实的项目或虚拟的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项目研发,提高动手能力和研发能力。但是,动手和研发能力不等于职业技能,学生仍然无法系统和清楚地了解本专业在社会生产中的主要职业领域的情况,还是无法直接适应职业领域的需要。研发仅仅是职业领域中的一小部分,并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基本不涉及在该领域的就业,即使是高职的学生也很少涉及。培养面向中职和高职的职业教育教师,除具有研发能力,还应当基本掌握本专业职业领域中的基本技能。

“职业技能培训”就是针对除研发外的本专业的社会的职业需求开展的集中技能培养的一种方法。通信工程专业的职业技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电信运营、维护和施工的职业技能和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的职业技能。电信运营、维护和施工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现代交换技术、光传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几个模块,分别对以上几个模块进行培训即可以达到目的。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的职业技能相对复杂,涉及的技术种类多,理论要求高,但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该方面培养的最佳途径。

四、培养方案

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采取在两大模块中进行改革的方法,即在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中进行(如图1、图2所示)。

专业基础模块以通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为该模块的核心,包括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专业技能模块由教师技能教育模块、专业核心技术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模块构成,由现代交换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通信和EDA技术等课程构成。在课程设置上,每门课的学时数都不多,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重点课程增加学时数。

表1 职业技能模块和项目教学模块开设情况

实践教学模块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引入项目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考证。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技能培养考证对电信运营企业和维护施工企业所需要人才的技能进行培训,具体到通信设备的调试和安装、故障处理和项目管理等内容。

集中实践教学为两周的停课实训,在1~6学期的后两周和第8学期中进行。采取每学期周数相等的方法即每学期20周,1~16周上课,17~18周实训,19~20周考试。

项目教学模块分为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见表1)。学期项目共3个,每学年1个(第4学年为毕业项目),安排在每学年的下学期,要求1学期内完成。学期项目是与本学年所学的课程和本学年之前所学课程的内容相关的综合课题。项目可视为一项特定的任务,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一(组)人(协作)完成。将项目与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熟悉开发流程与管理机制。学期项目、毕业项目与企业实习都是项目与教学结合实例。其中,学期项目最系统化地整合该学期的课程。课程教学和学期项目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课程的内容服务于学期项目,而学期项目反过来深化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理解。

职业技能模块包括“现代交换设备与技术”、“光传输设备与技术”、“移动通信设备与技术”和“数据通信设备与技术”等4个模块(见表1)。职业技能模块是针对当前正在应用于电信企业的通信设备在工程中的安装、调试、维护、运管的技术技能的培训。培训方法为每个模块集中实训两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共三个,即在其4个模块中选取三个。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在培训中,引入考证机制。学生可以在模块训练的同时参加有设备厂家认证工程师等资格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实际上已经拿到了该厂家设备的上岗证,对就业和将来的教学工作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存在的问题

我校实施了上述培养计划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师资问题;二是实践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和其它环境。项目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新事物,如何进行,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要求,同时教师自身的研发和应用能力也需要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所需要的实训设备的投入较大,学校很难一次性投入。鉴于以上情况,采取了分步建设和结合软件仿真的方法解决。广泛的校企合作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购买部分实训设备的同时,与设备厂家建立一定的协作关系,更重要的是建立与企业培训机构的紧密合作关系。校企合作也可以较好地解决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由企业出资建设实训室,在学校内部建立企业的培训学院,通过订单班、考证培训收回企业投入的资金,短期内可以解决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六、结论

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职业应用领域清晰,有4个主要方向。在校期间对其主要应用方向进行培训,使学生拥有在该专业领域中的职业技术,可以直接适应通信类的职业技术教学工作,同时也适合于社会的需要,提高了就业能力。项目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适合于通信产品研发等生产领域,对师资的综合能力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综上所述,在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培养过程中,使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和项目教学培养模块相结合,切合该专业的职业师资培养的特点,符合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姜永华,白春涛.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J].职业技术教育2009.8

[2]陈文艺,张继荣.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7

[3]刘光灿,张刚林.黄飞江.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J].长沙大学学报 2009.3

作者简介: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 专业建设 现状 对策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标志,对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明确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的发展道路和目标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树品牌、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 “一体化、三合一”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企业化教学情境的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遵循“依据标准、优化结构、适应需求、引领示范”的专业建设原则,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成全国高水平示范性技师学院。

1.2 专业建设的基础优势明显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办学规模一直保持在2万人左右,高技能人才占在校生总数90%以上,现有专业涉及机械、数控、电子电工、计算机、汽车、生物化工、三产服务等七大类。在同类职业院校中,专业基础优势明显,数控加工等10个专业为省重点专业,其余所设专业均为盐城市重点专业。

1.3 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有利

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要占技能劳动者的27%,达3400万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明确,全国建设50所示范性技师学院,100个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到“十二五”末,技师学院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比例达60%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得到充分重视,这为学院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此外,盐城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和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

1.4 专业建设中的部分问题突出

目前职业技术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培养层次不清晰;专业设置重复;专业建设的组织机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专业开发的程序不规范;校企合作程度参差不齐。

2.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的目标解析

2.1 提升专业结构,努力做实现有专业

严格按照国家专业目录规范专业名称,着力于专业群的建设,并以此带动现有专业的改造,使之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所需。

2.2 树立品牌意识,努力做特优势专业

学校要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创建若干在国内、省内有影响、在社会上有相当知名度的品牌专业和若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独特性的特色专业,引领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升。

2.3 契合区域经济,努力做强紧缺专业

长三角地区“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要深入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掌握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重点致力于紧缺专业的建设,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现有23个省紧缺专业,做强这些专业,一方面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专业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也能为学校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4 服务地方发展,努力做精新兴专业

盐城的新兴产业从小到大快速扩张,风电及其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华锐风电科技和金风科技等风电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落户盐城,国家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加快建设,盐城环保产业园成为部级环保装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全市新兴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4%以上。

2.5 紧扣国家政策,努力做优涉农专业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的要求,经国务院同意,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专业的直接涉农性不明显,所以想要用足涉农政策的话,更要提升专业内涵,用质量说话,用质量吸引人。

3.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的对策探析

3.1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实践基础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以任务引领的“一体化”情景性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理论实践分离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力求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工作的过程,大力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先在部分系、部分专业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尝试,在此基础上全校推广,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模块教学,探索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实现形式。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广,使教学真正实现:由“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灌输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进而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使我们培养的的学生成为紧密适应市场需求的“成品”,而不是脱离市场的“半成品”。

3.2 “双核心”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养成教育体系;以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提高技能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培养层次的需求、根据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调整课程内容,引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教学实践环境,努力实现学校课程开发、实施、评价模式的相对稳定。

3.3 “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导向

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探索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三段两站式”(三段即在学校的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生产实习课;两站即校内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综合技能和适应能力的实习)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体化、三合一” 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统领下,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分别探索这一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

3.4 “四大工程” 强化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实施 “四大工程”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即师资轮训工程、名人名师工程、“一体化”师资工程、兼职教师工程。通过出国研修、高校进修、企业实践锻炼、岗位培训提高等多种途径,使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师都轮训一遍,按比例培养省名牌教师或首席教师、省专业带头人、省“一体化”教师。努力实现专业教学团队中“一体化”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重点建设专业教师“一体化”率达到90%以上;加大兼职教师的聘请和培养力度,力争使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的比例达到40%以上;充分利用学校享受省政府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的名师资源,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开发、生产难题攻关和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3.5 “五共同”校企合作机制是专业建设的良好载体

在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健全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专业建设委员会活动制度,创新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内涵,以冠名办班为载体,切实做到校企合作“五共同”:共同进行招生宣传、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选择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教学评价,形成校企互动、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在实施深度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推进专业建设,使各专业内涵更切合企业需求,可以引企入校,创建研究所或工作室,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开发产品和培养技能人才;可以不断创建重点建设专业的定点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努力创建省级、部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持续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2006.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

[4]汪上、刘朝臣.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

[5]赵国君.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6]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

[7]王乐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技术能力;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11-02

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结合地方区域的经济特点和社会发展产业结构特征,在充分地调研当前人才需求和未来市场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课程各组成要素及组成部分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协调,不断整合专业布局和优化设置课程,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

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放在首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所在,职业教育应充分考虑对学生专业技能或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确保职业教育的功能、本质等方面实现的根本条件。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从不同角度对所设置的专业进行质量和效益评估,确保人才培养的合理性、实用性,以能力为中心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通过职业分析、岗位分析,概括出某一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模块来培养和形成这些从工作过程中抽取出来的能力与技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既要关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某个领域专门知识的持续学习,也要在促进个体知晓、理解困难和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提供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机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通过设置弹性课程结构,提供灵活可选的课程。在课程形态上,最大限度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学习项目为主要载体,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促成“做中学”。

二、校企合作,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是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的一条重要途径,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院所合作等全方位多渠道开放式办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及传授知识的时效性,学校应当定期对社会、企业进行访问,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及时反馈,以便掌握本地区应用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要求。学校与企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要求,以及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变化的需要,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共同确立课程目标、制订课程方案、选择课程内容,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定制人才规格、课程计划、定评价标准,使企业参与成为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培养计划的主导思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体现在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作为制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并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

三、产学结合,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中职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以国家或行业的标准为依据,利用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所,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操作平台。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在企业的顶岗实践过程零距离接触的产学结合模式,能更好促进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课程设置中应根据职业实践要求设计课程实践项目,在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课程门类划分课程目标和实践特征,系统化安排专业课程的纵向结构,构成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体系框架,确定专业技能项目和标准、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时间,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有机融合。

四、增强结构弹性,提高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在专业课程设置总体框架下,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分布、教育程度和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等因素,课程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必修”+“限选”+“任选”结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结构模式和合适比例,通过个性化专业课程结构,增加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批次、循序渐进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最基本的适用性策略。

总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对新的形势和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将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特别是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放在首位,加强校企合作教学,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强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谢传兵,马成荣.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

[2]余新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8,(5).

[3]建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之我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

科研项目:渭南市2013基础教育科研项目(编号:WNYBKT1312356)。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第7篇

作为培养新闻从业人员后备军的高等院校新闻专业,在此形势下也面临着变革。而且随着新闻职业的升温,各高校也纷纷开设新闻专业以弥补新闻从业人员不足的状况。尤其是在以技术学习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既要区别于本科院校,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专业体系,如何进行专业建设,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本文拟在以下内容中,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培养目标及定位

职业技术教育是针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人才”。新闻传播由事业型传播向产业型传播拓展,媒体形态的变化正如美国新媒介技术专家罗杰・菲德勒所说:“……新媒体决不会自发和孤立地出现――它们都是从旧媒体的形态中逐渐脱胎出来的。当比较新的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就会去适应并且继续进化而不是死亡。”①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大改变了传统新闻专业的职业要求,如何去适应新闻职业的变化并继续深化,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至为关键的一环。

信息高速公路宣告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展示了新的传播观念,正如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所指出的那样: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知识的权力正在代替财富的权力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竞争实力体现在知识的资本上,尤其是信息知识的资本上。全球境况下的新闻传媒业,越来越重视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传输手段的变化,与信息化息息相关。在传播方式上注重信息的全球性、个性化和共享性特征,把传媒业适应市场、满足受众需要作为首要的任务;现代传媒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及网络传媒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取代模拟技术,智能方法正在取代线性方法。从节目的策划直到制作完成,所有的程序均可用数字技术完成,而且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提高了成品的质量。所以,高职高专的新闻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在传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强调掌握与信息化社会相关的应用技术,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站在行业的前端。

专业能力要求

中国的新闻媒体具有以下几种功能:舆论工具、信息媒介、交流渠道、舆论监督、教育载体、社会论坛、服务中介、娱乐休闲等,同时,还面临着海外传媒在文化与科技、市场经济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所以,高职高专的新闻专业能力应有以下新的要求:

一是具有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整、准确、生动地融于各类新闻传播方式中的能力。新闻传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性地体现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就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并具有特定的政治敏锐感受能力。所以,我们要首先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理论政策水平,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感受能力,这是新闻专业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发达国家无可阻碍的传播技术与政治文化攻势面前最应具备的能力。

二是培养既具有传统又具备现代思维习惯的新闻叙事能力。中国的新闻叙事方式与传统的文学叙事方式是相同的、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时间为序,讲究首尾相连,一以贯之。这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的。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对于现代青年人来说,传统的观念和思维习惯正在发生改变,他们虽然也接受传统的思维方式,但对新的传播方式更乐于接受。所以,新闻叙事方式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新闻专业学生要既具有传统又具备现代思维习惯的新闻叙事能力,把新闻做精、做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和发扬媒体的优势,立足于其人格化魅力,引导受众认同和接受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当务之急。

三是具有各种新闻文体的书写能力和规范的语言范式运用的能力。语言是人类存在和交往的重要工具。在用汉语作为载体进行交流的中国新闻媒体中,怎样用规范的民族语言传播民族文化,是新闻专业教育之本。如何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保持民族特色,不受外来文化侵蚀,体现民族内涵和民族感情,不仅是专业新闻教师,更是所有汉语教师在授课中要时时体现出来的。

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调整

针对新闻职业的转变,新闻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也应随之相应地调整。

一是压缩理论课内容及课时,增加必要的新的实践课科目。以往,新闻专业除公共课以外,各门课程的理论课时几乎占到80%以上,而且,一些学校的基础课(如文学或语言课)的课时大大超过了其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所以,我们主张传统的中文类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概论等课程,在新闻专业就不宜分得过细,尽量综合并以大纲形式讲清脉络即可,把学科基础课的部分内容以作业的方式下放给学生自学或讨论,既压缩了部分课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增加必要的、新的科目。比如,网络传播实务,广播电视实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编辑,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新闻栏目策划与制作,社会调查方法,新闻、出版伦理与法规,读者学、观众学,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新闻心理学等,这些科目大都是为满足目前新闻职业的新要求而开设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开设这些科目是十分有必要的。各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设新课程,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加了职业要求的内容。

二是增加实习、见习、实训的内容和学时。由于职业需要,新闻专业必须有大量的实践内容,因此,我们建议:尽量增加实习、见习和实训的内容与学时。原因有二:

一为一些学校由于资金、师资等原因,无法大量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而新闻专业新的课程要求却把实践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所以,有必要增加实习、见习的时间,尤其是在实习外,可以每学期增加一至两周到新闻单位见习的课时,也可以在每学期灵活掌握见习的时间,比如可以在学校所在地的新闻高发时段集中见习,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能力。

二为学生可以通过实习检验已学的知识和技术,以便对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补充。我们的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往往和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新闻工作突发性强,对知识和技术要求比较灵活。所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个体差距与问题,在实习结束返回学校以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习和补充,缩短就业时的工作适应期。另外,实习时学生的指导教师大部分都是一线的新闻从业人员,和在课堂上的教师相比,有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这是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但又是极其宝贵的知识,所以,增加见习时间,等于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职业技术日趋重要的当今社会,作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因其实际性、快捷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建设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和完善。这是新闻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的问题。

注释:

①罗杰・菲德勒(美):《媒介形态变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作者单位:开封大学宣传部)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第8篇

一、旅游专业建设背景

2012年7月揭阳市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和幸福导向型产业”,推动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揭阳市还负有共建“广东省商务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任务。根据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调研表明,揭阳市旅行社(截至2015年6月为45家)、酒店(品牌酒店及三星以上共24家)及景区等行业的发展都面临专业人才匮乏的困境,而揭阳市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只有一家,且为中专培养模式,专业人才的供给数量和速度远远跟不上行业的需求。旅游行业发展离不开人才,亟需加大力度进行旅游专业建设。

在此背景下,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揭职院)经管系2012年9月新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方向。但作为新设专业,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条件缺乏、人才培养行业紧密性欠缺等问题。为满足揭阳本地企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亟需加大力度对新设专业进行建设,办强办优。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要项

揭职院旅游专业的建设思路:着眼揭阳区域,以服务旅游产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积极谋求区域化、市场化、开放化、品牌化办学,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专业调研,以便更好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寻求与更多行业企业合作的空间,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有关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突出旅游专业优势和特色,解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服务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此外,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对旅游英语、旅游管理等专业方向进行整合,加强内涵建设,将旅游专业办强办优,助推揭职院建设成为“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三、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措施

(一)整合现有专业师资力量、实行教学资源共享

2011年揭职院外语系开设旅游英语专业方向,2011年共招生11人,2012年9月共招生12人,2013年共招生17人,因专业师资力量弱、生源人数少,该专业方向2014年所招16人全转为英语专业。揭职院经管系旅游管理专业方向2012年9月共招生22人,2013年共招生24人,2014年共招生23人,专业发展存在着校内实训资源缺乏、双师型师资缺乏以及校企合作数量少等问题。

2014年2月揭职院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出“对旅游英语、旅游管理等专业进行整合”,已纳入揭职院2014年工作计划的安排中,为旅游专业建设实现两个系部师资力量整合、实行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政策支撑。

旅游管理与旅游英语虽处于不同系部,在教学资源如某些课程的师资、参与省级比赛、导游大赛等方面,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共享,未来需要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实现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总体而言,目前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亟需加大投入培养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需通过近三年的内培、外训,培养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构建一支规模合理、实战力强的师资队伍。

(二)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区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培养注重以服务揭阳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进行旅游专业建设,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项目+公司”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人才培养应更多地融入了产业、行业、企业等社会需求要素,强调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1],针对亟需型人才类型开设新的专业方向,如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使专业链深入融入产业链,解决揭阳市旅游业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为揭阳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专业人才。

(三)逐步构建能力本位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综合实践等组成,突出产学用结合特色,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采用多种形式的实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

揭职院应探索展开旅游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与实践,进行旅游专业酒店管理、导游服务及旅行社管理等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建立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情景为载体的项目课程,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专业课程开发模式,构建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旅游专业实践平台或基地

目前揭职院旅游专业校内实训资源缺乏,而与校外实践平台或基地大部分只处于考察交流等浅层次的合作。旅游专业作为行业紧密型专业,应大力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寻求与揭阳本地旅游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合作:

1、积极搭建校外实训平台或基地建设,开展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过企业化的运作,把企业的岗位综合素质、技术标准吸收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特定的产学合作教育机制与运行模式,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提高旅游专业人才质量。

2、创新政校行企合作模式,共享共建实践孵化基地,共享共建专业师资队伍,同时服务于实践教学与企业运营。

3、政校行企深度合作,协同制定职业资格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分发挥校企合作独具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势,直接服务于行业、 企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探究;农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87-01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为一名高级技校农学专业课教师,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下面就技校农学专业课教学中一些典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在备课中需要准备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农业课因枯燥乏味备受冷落。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区别化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充分增强学生的手脑共用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形成知识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促进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广义上的创新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也是创新。专业课教学中有很多实验,对这些实验的处理,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而不是“扫一开书本,让我们看看这个实验步骤是怎样”;在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以后鼓励他们先脱离课本,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实验假设和实验方案,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评价此方案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哪些方面还可以如何改进等等;然后再仔细阅读书本上的实验方案,比较自己的想法和书本上的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哪种更佳等。例如在学习“绿叫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一课时,可以通过有关“生产者”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过程要不要光呢?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呢?有没有淀粉呢?这时学生开始猜测。“如果现在让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到底需不需要光、制造的有机物中有没有淀粉,你觉得可以怎样来设计这个实验?”这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认真听取他们的实验方案,再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改进,这样才能自山地思考,才会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很难用语言表达的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问题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内容引起极大兴趣的同时。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农学专业的教学中,技校农学教学要不断引入新理念、采用新方法,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实物教学和演示教学等各种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专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农业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教学中应以实验操作为基础,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操作,真正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农学专业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根据技校学生的智力强项,努力挖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效果,让学生知道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为社会培养专业化人才。

四、强化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农学专业课因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很多的教学任务放在田间地头去完成。比如在讲水稻、玉米的栽培技术时,我们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植株的每一个变化进行观测记录,对每一农技措施产生的效应进行比较,自己得出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最佳的农技措施。

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只有能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称得上能力。如讲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时,让学生分析:其他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而我校的厕所旁有几棵苹果树还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学们非常奇怪,这是怎么回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接着同学们就讨论开了,后来得出结论:一是靠近厕所的墙根避风,温度高,所以落叶晚;二是这品种落叶晚。“这种结论对不对呢?”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墙根的树包括同品种的苹果都早已落了叶。“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又讨论起来,最后发现这几棵苹果最大的不同是附近有一盏长明灯。“因为光照时间长!而短日照是植物落叶的信号!”学生终于找出了答案。我补充说:“光照不仅会影响植物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花和结果呢,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光周期现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发挥农业学科优势,进行创新教育,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选准切人点,走自己的路,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以上是关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一点体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关键在于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摸索和总结出一套或几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会和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在动手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农学作为培养农业生产很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社会实用性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廷发.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提高学生的素质初探[J].考试周刊.2007,(42):125-126.

职业技术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财会专业;教学改革

近年来,在职场上财会专业被评为“就业领域的常青树”,随着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金融、商贸、服务、财税、审计等更是急需大量的财会专业的学生。由于职教学校培养的学生既有相对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本文笔者从职教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谈起,就如何改善当前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财会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看法,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1.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强化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广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引导教师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设立国家职教学校教师名师奖,国家职教学校教学改革创新突出贡献奖,表彰在教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动职教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条件显著改善,开展实践教学的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推动各地紧密结合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建设好示范专业实训基地,努力推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3.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创新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健全教材开发、遴选、更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审定和评价机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组织成立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基地。

4.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建设以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基础,地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支撑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积极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促进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共享,提高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5.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高水平教学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各地要尽快建立健全省、市两级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完善和发挥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加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建设,强化指导、协调各地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的职能和地位。积极组织地方教学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不断加强和完善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启动职业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

二、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1.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学生“工”与“学”的关系,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2.深化教学领域校企合作、校企一体建设。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指导组织机构,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实习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动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3.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扎实推进评价考核制度改革,探索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将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快形成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

4.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加强学分制改革的整体规划,建立区域性弹性学制实验区,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推进“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与试点工作;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加强并规范实习管理和服务;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技术培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5.构建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研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标准,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扩大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比例。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渠道,逐步形成体现终身教育思想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上一篇:科研单位管理范文 下一篇:施工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