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3:41:44

职业道德观论文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会计诚信是会计应有的素质,本文在分析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基础上,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角度提出了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各行各业特别是会计行业的立业之本。但纵观近年来国外的安然事件、施乐公司事件和国内的银广夏、三九药业等上市会计造假事件,说明会计行业正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已成了全社会面临的课题。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很多,比如受利益驱动,失信成本低,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都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外在因素。而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和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让我改变会计自身的缺陷,去健全监督机制和监督体系,我觉得有点好高骛远。但有一点,我能切切实实地做到、做好,那就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主体抓起,从源头抓起,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改善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公布和展出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资料、图片和案例,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来提高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比如,可以举办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演讲及辩论会,观看相关的电视、电影,以及召开主题班会。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所谓“好土出好苗”,我相信,经过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的长期熏陶,学生耳濡目染,就能养成坚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良好品质。

二、合理组织教学,全面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教育,并不一定只在会计职业道德课上进行,可以在所有相关的会计类课程中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例如会计基础课,在讲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时候,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教师可以重点强调这一点,因为客观性是会计质量最重要的要求,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刻意设计一些有助于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会计报表的分析中,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注意可能存在的会计造假等技巧,还可以举一些会计造假的反面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润物细无声”,经过长期的、全方位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学生自然就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对学生严格要求,让“诚信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作业、考试、实习中都以诚信为本。如果存在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不管平时表现如何,都取消成绩,并予以严厉批评,给予相关处分。这种“从小事抓起,从身边做起”的以诚信为本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每一位学生都特别重视自己的诚信度,生怕自己成为老师及同学眼中缺乏诚信的“小人”。由此及彼,在今后的会计工作生涯中,他们也必然会保持良好的操守,做会计行业中的诚信从业者。

四、聘请相关人员开讲座,突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除了平常教学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之外,还应多聘请有关单位的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讲座。比如可以聘请有关会计人员来讲学,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聘请法院和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用翔实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法制教育。学生对实际的案例非常感兴趣,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正确地把握自己。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延续职业道德教育

除了在课堂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外,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针对性地阅读财经类报刊、书籍,浏览财经类网站,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也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雷又生等.会计信息失真的道德分析[j].会计研究,2004(2).

[2]王荣华.谈会计诚信的内在要求[j].财会月刊,2003(2).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提供会计信息或鉴证服务,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营者、投资者、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市场经济越发展,对会计行业的诚信道德要求就越高。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促进会计人员不断追求崇高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达到更高的会计职业道德境界,造就出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从而在会计工作中,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坚持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其意义主要体现在:能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反腐倡廉,进而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清正、廉洁之风。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既是会计工作中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它具有原则性、无私性、服务性,时代性四大特性。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使会计业的公信力受到怀疑,也动摇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出自内部的会计人员自身的因素,也有出自外部的环境、制度因素,因此应通过制度创新,采取自我修养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检查惩戒相结合,行业自律与舆论监督、政府监管相结合,以德引导会计行为与依法管治会计行为相结合等形式,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这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会计事业的兴衰以及整个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

1、自觉性与强制性相结合。一般来说,会计职业道德主要是依靠人的内心的能动性去实现。会计从业人员要按照业已形成和掌握的道德观自觉地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例如,一方面,认真地审核原始凭证,避免不真实、不合法或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出现,坚持原则;另一方面,与强制性相结合,即如果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要接受法律制裁。

2、经济的实践性与广泛渗透性相结合。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会计职业道德全面、深入、系统地扎根于社会与经济生活最基层的价值运动中,总是与社会经济实践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会计职业道德起源于、总结于经济实践,又作用于、运用于社会实践。会计职业道德对于经济实践来说,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有效运行的工具。

3、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会计职业道德很多都是以规范性的文件出来的。但同时,会计职业道德的有些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十分灵活的,如“敬业爱岗”是一句口号,无规章中的强制规定,也无法律方面的强制执行。对这些灵活多样的道德内容的表现形式,会计人员易于接受而不会产生被迫感和抗逆心理,推广起来也较为容易。实际上,许多带有规范性的道德都是通过灵活的表现形式加以推广的。

4、实效性与程序性相结合。会计工作内在要求强调效率,所以对实效的要求相当严格,否则就会贻误良机,给本单位带来损失。会计人员有责任必须从各相关利益出发,认真和及时地完成工作任务,保证效率的最大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决不能因追求效率而忽视质量,必须按照会计的程序性规范进行会计核算,办理会计业务。

三、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会计人员必须用科学的理论统一思想、武装思想、解放思想,把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会计本职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敬业爱岗。会计人员既要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来鞭策自己,又要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处理好日常的会计事务,坚持原则,不为他人所左右,公平地对待利益各方,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把好财务关。

2、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这是财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要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时事政治,教育广大财会人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还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

3、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

把握用人导向,用人导向是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标准,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任用财会人员要坚持政治标准,把“德”放在首位,特别注意选拔任用政治清醒、信念坚定、求真务实、坚持原则、弘扬正气的人。

4、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奖惩机制不仅是单位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会计人员行为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因素。单位负责人应该认识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对本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影响。

5、强化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环节。各监督部门要紧紧抓住影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对《会计法》等法规的贯彻力度,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进行有力的监督。

6、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创造者。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不高,还有一些人未经过系统培训就直接走上了会计工作岗位,由于工作的失误,对会计信息的失真情况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单位和会计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将继续教育和培训列入其业务考核的内容,促使会计人员努力掌握更高的会计技能,提高会计服务质量,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日益加强。而近年来国内国际上财务造假案层出不穷,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呈泛滥趋势,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且阻碍了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的构建,更给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造成了负面影响,引起了各界关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行源头教育——学校是进行系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加强对财会类学生会计诚信教育,实行源头控制,主张“以德治会”“以德治国”重塑会计诚信的思路进行探讨。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广大会计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建设缺乏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损害了会计行业的信誉。

一、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导致会计职业道德严重缺失。

1.单位领导人不懂法或知法犯法,授意、指使甚至强迫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而会计人员则怀着侥幸心理,认为《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若有问题还有领导撑着,与自己无关。

2.审计对伍、注册会计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千方百计地为被审计单位遮掩。

3.少数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败坏、牟取私利、贪赃枉法,加上会计人员整体队伍本身“端谁的碗,服谁管”也是一个难以绕开的客观存在的困局。

二、造成现阶段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不规范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的首要原因。

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容易成形式。另外,权利监督和制约乏力、激励和约束机制不配套制约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使会计诚信、会计道德的缺失成为必然。资料表现,国内的一些大公司财务欺诈案,在中国证券市场上,银广夏、麦科特等一系列财务造假公司的曝光,每一起造假事件涉案金额之巨、涉及面之广令人触目惊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制度不健全,经营者利用产权不明晰、信息不对称和社会监督不力。进行会计操纵导致造假行为,给不诚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

2.利益驱使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的直接原因。

会计造假的背后一般都是经济利益驱动,受益人较多,因而在利益驱动下违背执业准则,做假账,虚报利润的现象不止。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企业的管理层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不择手段,提做假账,虚报利润,蒙蔽监管者,欺诈社会,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会计人员能否遵守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虽然《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中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依法实行会计监督”,但现实中又一味强调厂长、经理负责制,“一把手”说了算,重大经济活动都是“一支笔”审批;而会计人员作为企业成员,其任免、晋级、聘用等切身利益均由领导决定,因而会计人员不得不在领导授意下利用专业优势,铤而走险,大肆造假,使监督弱化以致流于形式。他们做假账的成本是潜在的甚至没有,而收益却是现实的,高官厚禄,名利双收。“人身依附”关系导致实际工作中“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

3.处罚不力是动摇会计人员道德意志的重要原因。

我国对公司造假的惩罚力度较轻,执法不严,也是造成会计造假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会计法》等法规对做假账作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权利人情等因素的干扰,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更加使得作假账的人员肆无忌惮,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根本得不到体现。目前,我国对会计造假行为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处罚;重单位处罚,轻个人处罚;重内部理,轻外部公开处理”,有限的经济处罚很少影响到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后续发展,由于处罚不力致使违法违规者得不到应有的处罚,杜绝不了做假账的行为。

4.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追求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相去甚远。

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以身试法,通过收入不入帐、虚报冒领等手段,将国家和集体财富转移到个人手中,侵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如某单位的一位会计人员通过仿造单位负责人的签字报销费用,作案达116起,贪污公款8万多元。又如有的会计人员在购买公物时,多购货物或购买个人用品,将发票开在一起,回单位报销后,将物品归个人所有。再如某房地产公司会计人员张某,中专毕业,参加工作仅3年,利用单位财物制度不严密,挪用公款操股,结果亏空贪污公款200多万。这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所为,但也说明新形势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感。

三、会计职业道德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1.会计诚信教育是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只有会计人员不断地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紧绷职业道德这根弦,依法、规范地遵循会计职业道德,才会成为诚实守信的会计人员,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促使整个会计行业水平提高。

其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诚信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会计人员追求崇高的会计道德观念,达到更高的会计道德境界,锻炼出高尚的会计道德品质,同时财政部门及各单位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在职会计人员上职业道德课,经常印发一些正反典型的材料及观看警世教育录像,开展诚信教育和警世教育,用实事求是、客观公的道德准则来矫正、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确实提高财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在任何情况下,会计人员都应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忠于职守,做到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2.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不作假账是会计人员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是经济建设发展的基本要求。朱?基总理于2001年4月16日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语重心长地题写了“不做假账”四字校训。同年10月29日朱?基总理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考察工作时又强调指出,“不做假账”是会计人员的基本道德和行为准则。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其次,做假账会引起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得国家、股东、债权人、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受到损失。目前,出具虚假财务会计和审计报告十分突出。中国市场经济陷入“信用失控”困境,股市进入“信用短缺”时代。会计市场承受“信用危机”灾难,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假账盛行,各种假发票、假税票、假进账单、假报告单、假财务分析和审计报告防不胜防,企业业绩整体下降,如“黎明股份”的“造假”,“郑百文”的恶意舞弊,还有“银广厦”的“股市重磅炸弹”等。会计信息失真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严重。许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活动及大量的腐败现象几乎都与做假账分不开。由此可见,做假账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一是直接影响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法律法规的严肃性,造成决策失误,经济秩序混乱,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埋下潜在的危机;二是影响企业的信誉。

四、加强财会类学生会计诚信教育是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途径

1.加强在校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弥补“先天不足”。

会计人员道德品质不是自发形成的,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不是先天存在的。高尚的职业道德是通过社会系统职业道德教育和个人的修养在长期职业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首先应在会计学历教育中开设职业道德课,同时对在职的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及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自觉地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保护会计职业的尊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各级各类学校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0万左右学生进入会计队伍的行业。为保证进入会计队伍的新鲜血液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学历教育抓起。会计学历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而且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3.加强对财会类学生会计诚信教育,实行源头控制。

通过在校阶段的教育,向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从而为他们毕业后进入会计职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过了金融风暴的洗礼,会计改革不断深入,会计行业越来越为世人瞩目,会计诚信既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又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基本操守和立身之本。因此,加强对财会类学生会计诚信教育,实行源头控制,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席德华.会计诚信危机初探.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2]吕淑萍.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对策.交通财会,2004,(12).

[3]魏秀芹,吕爱芹.浅谈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载《现代经济信息》,2009,(16).

[4]史星际.职业道德与会计诚信购建问题研究[j].会计与审计,2004.

[5]杨雄胜.会计诚信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3).

[6]王荣华.谈会计诚信的内在要求[j].财会月刊,2003,(2).

[7]张鸣,王明虎.会计诚信与《会计法》的修订[j].财会月刊,2003,(9).

[8]付立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建设若干思考,2009.10.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挥毫写下了语重心长的四字校训“不做假账”,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对全国财会工作者提出的警训。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应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实现以诚信为目标的会计职业道德目标,逐步培养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使会计职业健康发展。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与特征

道德简单来说,就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的共同约束标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代表的是公众的愿望和意志。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公众对会计从业人员行为的共同愿望,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是一种社会责任。跟道德一样,会计职业道德是人们对会计职业行为的共同要求。尤其是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理层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从业人员服务,会计行为所牵涉的是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2、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是为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任何社会和个人,都不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作为对单位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会计,会计标准的设计、会计政策的制定、会计方法的选择都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1、爱岗敬业。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爱岗敬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熟悉法规。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关守口,同时还要进行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制观念。

3、依法办事。一方面,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另一方面,依法办事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自己职业的形象和人格的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4、客观公正。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微观决策,而且关系到宏观决策。做好会计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也同样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否则,就会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通同作弊。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

1、接受教育。即外在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或培训单位对会计人员进行以职业责任、职业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的正面灌输,以规范其职业行为,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教育。

2、自我教育。即内在教育,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道德修养的行为活动。通过自我教育,并在实践中大力提倡和引导会计人员自我教育,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1、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教育。通过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知识,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了解会计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秩序、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将受到的惩戒和处罚。

2、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要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为主要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并贯串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

3、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是指通过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和违反会计行为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得到警示,提高法律意识、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通过会计学历教育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学习会计理论和技能的同时,学习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了解会计职业道德面临的道德风险,树立会计职业道德情感和观念,提高运用道德标准判断事非的能力。

2、通过会计继续教育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不断更新、补充、拓展会计专业理论、业务能力的同时,通过会计职业信念教育、会计职业义务教育、会计职业荣誉教育,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行。按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定,对会计人员进行包括:(1)会计理论与实务;(2)财务、会计法规制度;(3)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4)内部会计控制;(5)会计电算化知识等在内的继续教育工作。

三、建立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机制,强化职业道德的监督检查

为了健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应在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情况的检查,并建立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

(一) 财政部门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监督检查。

1、将会计法执法检查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财政部门是会计法的执法主体,可依法对社会各单位执行会计法律制度情况及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不同形式的检查或抽查。通过检查,一方面督促各单位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是对会计人员执行会计职业道德情况的检查与检验。

2、将会计专业技术资源共享格考评、聘用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将结合。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专业系列考试中必要的一个内容,在报名条件、评审环节都作了要求。各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除考察其专业胜任能力外,更应将遵守职业道德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二) 会计行业组织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进行自律管理与约束。在会计行业自律比较健全的情况下,可以由职业团体通过自律性监督,对发现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根据情节轻重程度采取通报批评、罚款、支付费用、取消会员资格、警告等方式进行自律性惩罚。

四、社会各界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氛围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各单位要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而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体系。它的功能有:(1)及时发现、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防范财务造假,避免把潜在的危机转变为现实的损失;(2)能使凭证有效、记录完整、正确,稽核有力;能有效地堵塞漏洞、防止或减少损失,防止和查处贪污盗窃等违法乱纪行为。

(二)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应严格执行《会计法》,对违反《会计法》的单位应追究单位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符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应当予以奖励;对于道德败坏,利用会计工作之便贪污受贿、通同作弊的会计人员应当严惩不怠。

(三)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通力协作,要发挥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人大、政协、群众组织、广大群众、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要弘扬正气,打击歪风,形成全社会都关注职业道德建设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罗宏、朱开熹,《“不做假账”与会计学素质教育》,《会计之友》,2009(1)

2.于书林,《论会计人员道德观》,《现代会计》,2010(1)

3李军,《从“不做假帐”谈会计监督》,《财会研究》,2007(10)

4.王合喜、董红星,《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财会月刊》,2008(2)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由于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而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感在会计教学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阐述了在会计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有关案例和实例丰富会计教学内容,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始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会计信息造假失真所引起的公众事件层出不穷,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会计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职业,提供的信息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经营者、投资者、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相关利益,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秩序,而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对会计信息直接生产者的一种约束,是促进会计人员诚信工作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当前会计教学中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课程设置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

会计学科设置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而没有认识到会计人员不仅与数字打交道,在执行会计制度中还需要与人打交道,面临利益诱惑和道德冲突,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时常面临着利益和道德的冲突。正因为如此,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2、会计教学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大多数学校开设了道德课程,但均属公德方面的内容,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修养课程的学校很少。因在校学习期间,学校不重视给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学生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无所适从,因而导致部分毕业的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和技能,但缺乏会计法律观念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二、在会计教学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同于其他专业。会计是一种经济语言,它所传达的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各种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依据。如果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处于各种目的而编制虚假会计报告,其危害的范围和程度是无法预计和防范的,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全面参股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我们已经震惊地看到了虚假会计信息带来的损失。朱容基总理视察上海、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欣然题写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十六字诤言,至今仍然震耳发聩。教育治本,法纪治表;教育治远,法纪治近;教育和法纪,德治和法治并举,才能从根本上遏止造假行为。不可否认会计职业道德需要他律,但是我们在不断完善法规建设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要求。虽然安然事件终结了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的历史,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自律不重要,相反,这恰恰是因为自律做得不够。为什么会计做假事件频频发生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直接参与制假。所以,会计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必须从“会计源头”抓起,学校教育作为灌输其价值观和道德原则的重要场所,使其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概而言之,强化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三、在会计教学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1、加强会计职业基本教育

在介绍会计专业知识之前,必须进行会计职业介绍。首先,介绍会计职业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使学生认识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和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会计工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从而喜爱这一职业,并将该职业作为自己的理想,作为自己的追求,进而对会计学习产生兴趣,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敬业、爱业和乐业。其次,要介绍会计专业知识的构成体系及复杂性、系统性,以及其不断的更新和变化的特点,使学生了解从事这一职业必须有勤奋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热情。要求学生不断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优化会计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标准和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会计人员,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和单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2、充分利用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来丰富会计教学内容

由于中专层次的财会教学是会计专业学习的起点,教材中对涉及到的知识没有深入地展开,因此,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使知识的外延得以延伸,将涉及到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及时地用浅显的案例加以讲解,以增强学生的诚信观念。例如:某公司2009年12月份预付下年度保险费12000元,其账务处理时将12000元计入了当月管理费用,则会虚增当期费用,低估当期收益,从而引起偷税漏税。

我们的学生大都已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我们的会计教材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方面是所欠缺的,因此,教师应结合社会实际及时地将报纸、电视、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新闻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多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某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学会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坚守职业道德标准,这样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一定可以得到逐步提高,从而更好地运用所学会计知识为社会经济服务。

3、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在当前的会计教学中,我们的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专业理论教育,对实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知之甚少,基本上是从大学毕业直接走上讲台,实践知识比较欠缺,从而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显得说服力不够。基于这种不足,学校可以聘请法律界、财税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会计主管等学识丰富的人员以讲座、班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判断教育。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行业名家对会计界的动态了解的非常清楚,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工作实践或经验教训向学生讲述会计行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宣传遵守职业道德的模范,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间接了解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线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达到在校期间培养自己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从而使自己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使学生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职业道德对做好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4、开展有关会计职业道德专题的讨论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有关会计职业道德专题的讨论,学生很乐于通过讨论这种形式积极参与到会计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考中,尤其是对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案例,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查找资料,力争以充足的论据,鲜明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组织学生讨论著名的美国安然事件。安然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一直在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到1999年已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1997年到2000年之间在纽约上市的安然公司股价翻了两番。但在2001年10月,安然震动了整个华尔街,它突然宣布第三季度的亏损达到了6亿美元,三个星期后,安然重新公布了1997年至2000年的财务报表,结果显示累积利润比原来减少了5.91亿美元,债务却增加了6.38亿美元。其审计师安达信解释称:这是因为安然在股权交易过程中将公司发行的股权换取了应收票据,这些应收票据在公司的账簿中记录为资产,发行的股票则被记录为股东权益。并承认自己确实判断失误,以至纵容了安然在会计方面进行的一些违规操作。安达信真的是职业判断失误还是违背职业道德作假?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比教师直接告诉结果要深刻得多。

“诚信兴企,失信败企”,不仅对于会计行业,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诚信教育的重要性都是无庸置疑的。作为会计专业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如果会计人员都能视职业道德为行动准则,那么无论其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上升到什么层次,都不会做出造假违规损害国家和公众利益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02.

[2]孙长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1):78-80.

[3]李永波.高职院校应加强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j].时代教育,2007,7.

[4]李泽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关系研究[j].财会研究,2008,(16).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论述了会计职业道德。

一、会计人员在职业道德方面容易产生的几个问题。

分析会计队伍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会计人员比较注重自身修养,职业道德素质较高,他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但也有一部分人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整体来说会计行业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败坏。例如:“新疆第一贪”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侯某采用销毁原始凭据重新做账,减少公司利润的方法将巨额国有资产化为已有;而河北邯郸市农行的两名金库管理员任某和马某将5000多万元的金钱挥霍一空等等,这些案例都值得我们深思,预防犯罪,加强修养何等重要!

2、部分会计人员迫于领导的压力失去了职业道德。会计人员一般都是企业员工,面临着岗位、加薪、升职等诸多问题,只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了,按照领导的指示将账做得漂亮,更有一些会计人员有才无德、胆大妄为,将会计工作当成了一门艺术,他们违背真实性的原则,利用各种手段调节利润、逃避纳税,达到领导的要求,以丧失职业道德换取领导的欣赏。

3、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他们不努力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对法律、法规、准则、制度不能准确地理解,处理业务时更是无法正确把握会计准则及会计核算制度,工作中马马虎虎,敷衍塞责,这种工作状态导致工作中出现无意识差错,这些无意识错误造成账务混乱,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方面产生问题的分析。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1、从法律上对会计人员威慑力不够。目前我国的《会计法》经过进一步的改革,日趋完善,但对有些问题的规定还不够具体,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没有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具体规定,这类条文的规定,明示了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不仅威慑力不足,有时却起了“鼓动”的作用。有些违规行为法律上没有进行严格的处理规定,从法律上不能完全有效地约束会计人员遵纪守法。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一些单位风险意识不强,对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业务操作上主观随意性较大,未能科学地设置会计岗位,这样不能从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为会计营造一个良好的从业环境,从内部控制上不能完全有效地约束会计人员遵纪守法。

3、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且从业技能低下,这些会计人员由于自身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他们缺乏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精神,导致他们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无法保证真实可靠,所以他们从自身素质上不能完全有效地保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三、解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主要措施。

每一个行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要面对不同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的面对当前问题,采取措施,让这一行业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针对会计行业当今问题,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

1、从学校抓起,加强会计专业学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目前我国大中专会计学院还没有正式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必修课程,只是开设了普通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有部分会计学院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列为选修课程进行开设,这是不到位的,应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职业道德教育,从头脑中牢固地树立起会计的职业道德观。

2、从法制建设方面抓起,从严立法,加大财务违规的处罚力度,加大违规成本,可以引入民事责任追究制度,民事责任追究制度不仅给企业会计造假者明确了经济上的赔偿责任,而且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同造假者做斗争。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制度的制定仅为其实施提供依据,关键在于实施,只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弘扬正气。才能在法律约束会计人员遵纪守法。超级秘书网

3、从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如何管理和使用“会计人”,练就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必须从管理及使用过程中下功夫。在管理上大力推进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脱离对单位领导的人身依附关系,就目前有些单位实行的会计委派制,笔者认为形同虚设,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人员的从业独立性,上级主管部门向下级单位委派会计,会计人员的人身隶属关系还是同一个单位,笔者认为会计人员应该从原单位分离出来,国家可成立一个会计管理专门机构,作为会计人员的管理部门,对会计人员的任免、人事、考核等进行统一管理,由会计管理部门有偿向各单位委派会计。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充分发挥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职能,使企业的会计事项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有效监督,这样会计人员也能挺起腰杆堂堂正正地做会计,避免那种“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现象发生。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第7篇

针对这些现象,有人愤慨,有人感叹。然而,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仍有很多人坚守职业道德。刘金国的廉洁是出了名的。这位副部级领导干部,30多年来始终坚守着纯粹的廉洁,有口皆碑。钟南山坚持着“说真话”的选择,对非典疫情、PM2.5的危害实话实说,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求真本色。吴孟超总是设身处地帮病人省下每一分钱,实践了“医者父母心”的情怀。“良心油条哥”刘洪安用新油炸油条,干良心活。“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平稳地停好车,用76秒为25年的司机生涯留下最美的注释……我们身边,有着许多这样的人。

这正是社会转型期职业道德的纷繁征象:有的依旧如金子般闪光,有的则不断刺痛人们的良心,也引发时代的追问——如何坚守职业道德底线?

不可否认,一些人职业道德底线的失守,与制度缺失和久必生弊有关。如果违反政德、医德、师德却不会受到惩罚,昧着良心获利却过得逍遥,那么,弃守底线就会有人效仿。只有筑牢制度的篱笆,让不守职业道德者轻则受到舆论谴责,重则被依法严惩,职业道德才会常驻人心。

我们也应重新打量和梳理自己的职业道德观。一些人在职业道德上难以自律,原因就在于,其价值取向、理念操守,或迷茫、或迷失。只有明确职业道德规范与操守,认清职业道德底线与原则,才会不为诱惑所动。

信守职业道德是一种基本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幸福生活观。一些人弃守职业道德底线,归根到底是幸福生活观的迷失。生活的真义在于安宁与幸福,“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心理健康而言,这样的生活是一种很高的品质。当我们把职业道德的价值理念发扬到一定的高度与境界,给社会带来公正、给他人送去温暖,我们的内心也必定拥有幸福感。在这个意义上,被职业道德滋养的人,生活中自然会感受到幸福快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守住职业道德,不妨从内心开始固本浚源。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 实践探索

由于当前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知识经济的效应扩大,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山区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平台,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山区中职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这也给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如何克服这种情况,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山区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实际情况

山区中职学校是根据笔者所任教的梅州农业学校具体地理位置和梅州市实际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一个概念,梅州农业学校地处广东省梅州市城区,梅州市属于丘陵地貌,是典型的山区地形,交通较为闭塞。就目前来看,尽管山区中职学生有着明显的短板,如没有浓厚的现代工业文化的熏陶,缺乏开放的眼光和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的观念,但总体来说其思想素养还是较为积极健康的,爱国感和责任感较强,政治态度也比较端正,拥护并且热爱中国共产党。但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许多中职学校只注重于对学生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了一些思想动态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主

二、要有以下几点

(一)职业道德观念存在问题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的人过上小康的生活,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产品,特别是网络及其附属产品令人眼花缭乱,对中职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冲击。由于许多中职学生还尚未成年,价值观和思想观都未成熟,尤其是职业道德观念较模糊,加上贫困山区的经济滞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往往造成了该地区,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甚至老师的思想落后、观念陈旧,极大的影响了中职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的树立。而五颜六色的的社会生活也会使得学生盲目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出现唯金钱至上的情况,甚至有的学生迷失其中,逐步失去了原本的人生追求,将金钱作为人生奋斗的最终目标,最后导致迷失自我、盲目攀比,形成与爱国主义精神格格不入的错误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法律法规意识普遍淡薄

现今的网络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特别是微信、微博等等信息平台,已日益获得中职学生的青睐,中职学生由于还未成熟,对善恶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差,对法律不够了解,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对一些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信息等的抵制能力较差,面对一些诱惑和教唆时难以有效辨别,从而做出对社会和人民利益有损害的行为。此外,由于中职学生大多处于人生观可塑时期,对行为的约束能力较差,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时如往往因一些小事就与他人摩擦、吵架,则很容易冲动,以致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严重的则会导致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

(三)对职业的理想有不确定性

山区中职学校的学生许多都是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仅仅只是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了解程度十分有限。更由于贫困山区受到山区区位劣势及其他方面的影响,造成学生学习的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比如各产业、各行业的文化及职业道德要求,对于其究竟是什么却不够了解,同时也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有效起来,难以确立正确的实现富国强兵的“中国梦”的远大理想。此外由于自身的知识面较窄,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也不够,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诱导,做出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

三、强化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培养山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笔者认为山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内涵即是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岗位职业道德规范三个维度的内容。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依据这三个维度,都能梳理出具有针对性、特色鲜明的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对这三个纬度内容的介绍和宣传,达到让学生知晓的目的。山区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普遍不高,还不能达到当今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亟待加强。针对这种情况,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笔者经过思考,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让对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得到重视,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注重于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务必引起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加强的职业道德宣传工作。比如可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就定期的举办职业道德宣传工作,平时则可通过黑板报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还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价值观、心理健康等联系起来,在政治课堂上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体悟现代工业文明,利用成功企业的例子让学生接受当中蕴含的道德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国内的优秀企业文化、国外的优秀企业文化都可以引入课堂,关键是整理归类好之后能结合政治课的内容加以呈现,做到既紧扣课程内容,又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到职业道德教育。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实践课程,如到企业文化氛围较好的企业参观,以此让学生对职业道德有足够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二)转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方式

目前来看,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工作方式都过于老套,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效果并不好。因此,务必要转变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方式。例如当今的网络十分发达和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而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比如用微博、微信、论坛以及博客等各种网络平台来进行职业道德宣传等工作,这种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不但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得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更加简便和高效。特别是学生在毕业之前,有相当长的一段实习时间,在实习期间,是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提升较快的时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联系实习学生,指导他们完成实习报告、论文,探讨职业道德素质的内涵及体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更是一种有效途径。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做好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相关的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必须要高,而只有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过硬,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结合梅州农业学校的实际,山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我校等一批山区中职学校的发展。从2002年国家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我校在这种有利环境下也得到了各方面的提升,扩大了办学规模。随着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了更高的期待,中职学生也成为了很多企业乐于招聘的香饽饽。只有实现高质量就业与规模办学的良性循环,才能给山区中职学校带来长久的发展,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是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保证。我们在职业道德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由于长期居于教学第一线,平时忙于教学和学生管理,较少利用时间进行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感自身理论知识的缺乏,因此,中职学校应该科学地对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如定期地举办专家讲座,或者多组织相关教师参加针对性的培训、充电,对于表现优秀的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鼓励和奖励,充分调动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四)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实际的不同实施人性化教育

结合不同学生个体的年龄、专业、性格特征,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然后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人性化个性化教育。例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个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中,职业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是其职业发展的基石。甚至可以说一个产业工人能在技术技能上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是取决于他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山区中职学生普遍来自农村,他们能否能拥有在当今社会立足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更是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生活。只有既具备技能又具备职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真正立足于社会,才能为家庭创造美好的生活。可见,山区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是建设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山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关系学生本人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方向。目前,中职生就业率高,跳槽率也高的现象很普遍,而学生跳槽的最主要原因,一是觉得工作苦、累;二是觉得工作环境差;三是工资待遇达不到期望值。但是学生跳槽之后往往出现前途迷茫、专业不对口、对自己失去信心等情况,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拥有质量跟好的就业和更加顺利的职业生涯发展,所以,相关教师平时应多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存在的思想误区,同时展开针对性的引导,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四、结束语

职业道德素质不仅是学生对政治知识理解的体现,更是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必备素质。而当前我国的山区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人生价值观有误以及对职业道德观念的认识不够等问题,因此,强化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其紧迫性。新时期下,只有加大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宣传,转变其工作方式方法、提升相关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成为合格的中职毕业生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汶川大地震中个别教师的不当言论,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学者对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批评,具有明显的泛道德论倾向。脱离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师道德规范,与教育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只能变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宗教狂热。从中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中,我们认为明确教育关系,面向社会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遵从学习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是教育科学化的本源之路,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和评价的根本标准。

汶川大地震中因为个别教师大胆狂悖的言论挑战了社会伦理的底线,社会发动对他个人的舆论谴责与攻击至今仍然汹涌不休。笔者以为,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抨击,实际上是群众将对教育现状的不满,不自觉地投射到了教师身上。对于个别教师违背基本伦理的狂悖言论予以批判本无可厚非,但是将道德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教师群体,宣称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普遍出现了问题,则有失公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由市场来甄选、配置和评价人力资源的社会教育机制已经形成,我国的教育环境早已发生变化,教育理念早应变革。然而,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令人堪忧。近年来大量关于教育心理的实证研究报告显示,学生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降低、思辨能力及创造力衰弱、社会人文素养下降和身心健康状况恶化的事实,不容乐观。这种状况与党和国家的教育宗旨、目标背道而驰,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相去甚远,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严重脱节。教育效果及其现状,与教师行为直接相关。在我国,教师教育行为规范,无疑集中体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观里面。而我国目前的教师职业道德观陈旧空泛,与上述教育现状具有密切联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无疑对我国教育实践和教育伦理指明了方向。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将何以为据?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到底是取决于社会创新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还是遵循于传统教条和行政规约?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首先必须对教师道德的标准重新加以审视,做出具体切实而非空泛抽象的界定,以正本清源。

一、抽象的道德资任还是一厢情愿的心理投射:对传统师德观的质疑

针对汶川大地震中个别教师的言论而推及整个教师群体职业道德问题的忧愤与呼吁,只不过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偏差的缩影。稍微冷静下来一分析,其中的荒谬与偏执显而易见。受抽象的传统道德观的狂热牵引,偏执论者以虚假的道德评价前提(以言定罪),不可遏抑的主观武断色彩(以偏概全),难以让人信服。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职业道德规范本来就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对道德行为的评价,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关系及道德情景。无论是康德所谓的“纯粹理性”和“善良意志”,还是孟子人性善的天赋道德论,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的道德迷梦。职业道德的标准,不可能不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应该存在超越一切历史阶段、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普遍的职业道德标准。

中国古代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整个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本为一体,所谓“为人谋而不忠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文、信、忠、信”等封建道德信条,只不过是用来维护阶级统治的精神工具而已。另一方面,从中国与西方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来看,西方基于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形成的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其含义与要旨与中国基于群体伦理而形成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不可简单比照,引以为据。而上述道德教条恰恰是道德偏执论者的逻辑依据。

道德偏执论者对所援引的传统,和所比照的西方教师职业道德,疏于做任何具体的分辨。他们剥离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差异的目的,就是要弄出一套抽象的、空虚的、凌驾于一切现实社会教育关系之上的道德规范出来,以所谓“社会责任”的名义强加到教师头上,固执地将抽象社会美德的传承责任全部推到“为人师表”的教师身上.臆想只要教师成为社会美德的楷模.人类美德便可超越社会关系而发扬光大,流传千古。这种道德偏执不但有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背离了教育的基本规律,而且很容易将民众对于社会道德发展的期望,不合理地投射到教师职业角色上,具有很大的伪善性。在笔者看来,目前社会对师德的偏执与谬误,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绝对主义的职业道德观念

教师应该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成为人类美德的化身,是一切道德偏执论者进行师德审判的假设前提(尽管这个假设是伪命题)。个人品德修养及践行的有限性与社会对教师道德期望的无限性,成为道德评价的悖论。若不能从实际的情境出发,很容易将适用于全体的和发展的教师角色的道德期望压到单个教师的一言一行上,从而对教师采用绝对主义的评价标准。

应该看到,教师职业道德上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宗教狂热,都与绝对主义的道德观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是由此而来。不管社会教育条件的变化和教师正当合理的权利需要,而盲目信赖、绝对遵从某种道德原则与要求,或者只着重于从外表上奉行的形式主义的做法,都必然否定教师在道德选择中的能动性及其真正的道德责任,忽视职业道德修养中的自觉性和意义性。

2.非对称的职业道德责任

教师职业道德是同教育活紧密联系的符合教育规律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包含着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行为要求,同时也包含着教师有效从事教育活动向社会诉求的权利。没有相应的权利以为保障和基础的职业道德规范,本身就很不道德。

教育活动的创造性劳动特征,决定了教师职业规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权利保障基础之上,意味着教师与社会的权责交换与约定。如果社会和教育管理职能部门不能为教育活动提供安全的教育保障,那么就没有理由来责难教师。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系统事业,不独为教师的职责,故不可将教师有责任保护未成年人的道德要求,演变为必须在不可抗力的灾难面前慷慨赴死的道德律令。职业道德是约定的,不是单方面的强加,起码应该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所谓“道德责任”这一伪概念,形象地表达了以社会名义践踏教师基本权利的不良企图。

3.泛道德倾向的职业道德规范

社会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是比较含混模糊的。即便是刚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笔者窃以为也有空泛抽象和不切实际之嫌。我国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期望,实质上是一种人格化的抽象道德观,这种期望将教师塑造成“道德超人”,基于这样一种荒谬逻辑:教师具有教育培养人类后代的“神圣”职责,其“为人师表”的职业活动特性,“必然”要求时时处处作为学生的道德表率。这种道德期望和评价标准,夸大了教师在学生社会道德与态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力,反映出对学生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的无知。

道德与职业道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道德是一定社会对特定角色在所涉社会关系及其行为上的广泛规定性。而职业道德,则是与职业角色有效履行职业责任相涉的有关行为的规范。很明显,教师负有职业道德责任,逻辑上并不等于教师负有人类道德责任。教师职业道德离不开教育活动及其有效性这一根本界限与规定。脱离教育目标设定的“泛道德”义务,是对教师的不公。离开学生社会道德与态度学习的社会方式与途径,忽视社会环境与条件对人性的制约,将本属于社会的责任硬压到教师头上,只会把所谓的“道德责任感”变成一种抽象乏味的文字游戏。

二、教育管理取向还是学生发展取向:中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比较

中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差异,归根到底受中西文化差异的支配与影响。我们固然不能盲目照搬,但是也不能不加以借鉴和学习。在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共同价值追求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中西比较的视角,对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培养我国教师真实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如前所述,中西社会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在强调社会伦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个人权利很容易被统治阶级,或者名义上代表人民利益的特权集团,打着社会利益和社会道德的旗号,进行合法剥夺。我国从古至今根深蒂固的唯权唯上的官本位的文化劣根性,可以说都与无条件遵循权力与行政教条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相比而言,由于西方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规模成功的倡导和维护个人权利的社会意识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笔者注),因此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民主、平等、博爱”旗帜下,得以迅速而持久地植根在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土壤之中。对比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与新西兰、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所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不能不说正是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中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取向的迥然不同。

1.教师职业道德关系的差异—含混隐匿与明确具体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用“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二十四字、六条规予以概括(教育部,2008)。不难看出,我国始终以明显的行政管理条规为职业道德之导向,教师的道德责任并不是直接与学生发展相联系;相比之下,新西兰和美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可谓不少,但是它们都明确而直接地以教育关系为导向。新西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篇明确规定,教师的专业活动围绕着学生的学习,与同行、学生、学生家长和家人等合作关系中完成。该规范分别从对学生的责任、对学生家长/监护人及家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和对本职业的责任四种真实职业关系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规范。而美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则径直从对学生的责任和对本职业的责任两个方面来规定。另外,新西兰和美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除了涉及师生关系.还涉及到了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关系(李茂,2008);而我国只强调教师的教育职责,完全将社会和家长对学生教育成长的责任关系抛到一边。

2.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差异—高、大、全与细、实、切

就规范的内容而言,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可谓无所不包。高、大、全的道德条规是否真实有效,是否是以学生发展为基点和标准,那是制定者所不屑考虑的。相对而言,新西兰和美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则完全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和标准。例如,全美教育协会制定的规范中,其核心规定是,“教育工作者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其潜能,使之成为一名有价值、有能力的社会成员。因此,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求知与理解欲望,以及成熟的价值目标的形成”(李茂,同上)。面对学生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西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最突出的特征。这是建立在众多教育心理学专家积极探究学生学习发展的心理规律,并能够将科学成果推广和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结果,而我国却缺乏这样的教育环境。

另一方面,西方的职业道德观并非强调个人权利而忽视了社会责任。相反,只有在尊重个人权利的基础上,才谈得上社会责任。和我国一样,西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很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但是,关于这方面的规范并没有超越教师本职工作和自身能力的范围,并没有把教师拔高到“道德超人”的地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西兰要求教师“传授广为社会接受的积极的价值观,并以身作则,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并批判地理解它们的重大意义”。这在中国的教育生态环境之下,教师还能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批判,是难以想象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全美教育协会关于教师对学生健康和安全的责任,是这样的规定的:“当学生的学习、健康及安全受到危害时,应为保护学生做出恰当努力”。似乎并没有像某些道德偏执狂者所叫嚷的那样,教师必须无条件成为“道德英雄”甚至“道德烈士”。

三、社会发展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教师职业道德至高无上的标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具有浓厚意识形态特征的、僵化机械的不科学的教育指导思想,一度成为我国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障碍。笔者以为,目前巫需克服两种与教育发展的科学性要求不相符合的对立倾向:一种是极端守旧的僵化教育思想,看不见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顽固坚持教育以德育为先、德育为重的搞政治灌输与教化的教育观。这种倾向,与行为主义教育观的片面性同出一辙,迷信外部灌输,完全不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等内部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完全不考虑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这不仅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相违背,而且与教育的科学性要求相去甚远。二是持极端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作为对政治教化和灌输论的反动,主张彻底祛除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以超越历史发展条件的极端自由主义为诉求.彻底放弃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引导职责。这两种不良倾向,都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客观需要。

就社会发展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不是空洞的意识形态之争,而只能靠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提高、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来证明。因此,教育的发展应该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改革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特征,破除教育体制障碍,摒弃陈腐僵化的教育观念,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现状而言,必须正视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市场需要和市场评价在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中的合理地位。如此才能彻底扭转应试教育状况,消洱教育的实际状况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横沟。

就学生个体发展而言,必须吸收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改革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片面发展智育、强化课堂和书本教学,而忽视健全人格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做法。笔者曾进行过大学生自我发展期望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的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通过束缚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而压制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结果造成学生的片面和畸形发展,与教育初衷南辕北辙。

四、结语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有关学生发展的科研结果表明,没有什么比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更应引起教育管理当局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更应成为指引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及其行为的标杆。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研讨并弘扬刘杲同志的编辑思想,对于进一步指导编辑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使出版事业沿着科学的轨道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刘杲同志任中国编辑学会一、二、三届会长期间所阐述的编辑职业道德观进行初探,既说明刘杲同志对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贡献,又为我们现在正在着力进行的编辑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

一、对编辑职业道德建设贡献的回顾

刘杲同志在担任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期间,强调得最多的也是出版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就是编辑职业道德建设。

1993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首届年会,研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出版工作时,将编辑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研讨的中心问题之一,向全国编辑出版工作者发出了“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倡议书,在出版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1995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第二届年会,研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时,针对有些编辑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再次将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后,相应提出了编辑的5条行为准则:①坚持用稿标准,不;②认真奉献,为他人做嫁衣裳;③竭诚为读者服务,对社会负责;④尊重作者,真诚待人;⑤在同行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1996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第三届年会,研讨新时期编辑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担负的重要任务时,又围绕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开展了热烈讨论,并对编辑职业道德的内容作了新的概括。

1996年中国编辑学会还与江西省《新闻出版天地》杂志联合举办了“关于培养编辑职业道德问题的讨论”,5月~12月期间办了4期,发表了一些有分量的文章。刘杲同志专门为这次讨论作了总结,于1997年发表了《编辑职业道德随想》的专题论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弘扬编辑职业道德的意义,编辑职业道德的性质、内涵、特点和核心,并针对编辑活动中碰到的问题,提出了“10个如何对待”(①如何对待编辑职业,②如何对待图书质量,③如何对待国家利益,④如何对待读者,⑤如何对待作者,⑥如何对待出版单位,⑦如何对待出版同行,⑧如何对待外国同行,⑨如何对待编辑的权力,⑩如何对待编辑的利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000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第五届年会,研讨如何做好责任编辑的工作(包括责任编辑的职责和工作重心等问题),其中,责任编辑的职业道德仍然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热门话题。多数观点认为,编辑的职业道德是建立在对自己职业所承担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自律作用;责任编辑所要承担的首先是道德责任,然后才能落实业务责任。

2002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第七届年会,将如何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研讨的主题。刘杲同志向会议提交了题为《社会主义编辑职业道德随想》的长篇论文,并作了即席发言。他在文中针对编辑队伍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日益滋长,甚至恶性膨胀”的现象,痛心疾首地予以抨击:“为了个人的私利,他们不知羞耻地利用编辑职务的权力和方便,侵犯国家的利益,侵犯单位的利益,侵犯作者的利益,侵犯读者的利益,侵犯同行的利益,等等。他们不负责任,胡乱出书;内外勾结,买卖书号;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敲诈勒索,贪污受贿;花样繁多,为所欲为。有的编辑甚至道德沦丧,到了违法乱纪的程度。”由此,他发出了“扶正祛邪,迫在眉睫”的强烈呼吁,并将编辑职业道德概括成便于记忆的16句话:热爱编辑职业,钻研编辑业务,提高编辑质量,捍卫国家利益,忠实服务读者,热诚帮助作者,爱护出版单位,善待出版同行,编辑严谨细致,对外不卑不亢,编辑权力为公,促进出版繁荣,编辑淡泊名利,自愿多作贡献,一切为了人民,编辑道德高尚。

2004~2005年,一些出版社受经济利益驱动,社会责任感缺失、诚信缺失和道德缺失,以致大量的泡沫书、虚假书、垃圾书和劣质书充斥市场,成为当时出版领域的痼疾。如果熟视无睹,任其蔓延,势必毁掉编辑甚至出版业。新闻出版总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2005年2月24日专门召开了“努力制止虚假图书,营造诚信出版环境座谈会”,并发出了《关于对含有虚假宣传信息的图书进行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也发出了“倡议书”,号召全国出版界坚决制止虚假图书,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

刘杲同志综观当时的出版形势,旗帜鲜明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于2005年9月对《社会主义编辑职业道德随想》作了重大修改,并将题目改为《浅议社会主义编辑职业道德建设》,文章篇幅达1.4万字。在文中,他将“伪书盛行,低俗成风”补充列入抨击之列,还将编辑职业道德的16句话修改为经典上口的“12个如何对待,12荣,12耻”,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1.对待编辑职业,以忠于职守为荣,以为耻。

2.对待图书质量,以精益求精为荣,以粗制滥造为耻。

3.对待文化建设,以崇尚文化为荣,以糟蹋文化为耻。

4.对待市场竞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假冒伪劣为耻。

5.对待经济效益,以生财有道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6.对待广大读者,以服务读者为荣,以欺骗读者为耻。

7.对待相关作者,以帮助作者为荣,以伤害作者为耻。

8.对待所在单位,以维护集体为荣,以损公肥私为耻。

9.对待出版同行,以和谐相处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10.对待外国同行,以不卑不亢为荣,以有损国格为耻。

11.对待编辑权力,以秉公办事为荣,以用权谋私为耻。

12.对待编辑利益,以无私奉献为荣,以自私自利为耻。

二、关于编辑责任、义利和质量意识的论述

刘杲同志一直强调:“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就是把职业道德的普遍要求跟编辑职业特征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的普遍要求具体化。”他从1997年提出“10个如何对待”,到2005年增加为“12个如何对待”,实际上都是解答了编辑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起到了为编辑解惑和引领的作用。我认为,我们常常讲的编辑责任意识、编辑义利意识和编辑质量意识都是与刘杲编辑职业道德观相吻合的。离开了职业道德,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刘杲同志曾经为著名编辑家叶至善的文集――《我是编辑》的出版撰文祝贺。其中,对编辑给予了高度评价:“编辑对人类文明的开创和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组织推动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编辑代表着人类的良知,社会的追求;编辑代表着对历史的梳理,对未来的企盼;编辑活动是对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是对精神矿藏的挖掘和冶炼。”对编辑的责任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尽管形势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编辑的环境有变化,编辑的手段有变化,编辑的视野有变化,但是,编辑的本质、编辑的功能、编辑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改变。编辑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工作的要求比过去更严更高。”

树立责任意识和牢记使命紧紧相连,刘杲同志在《牢记出版工作的神圣使命》一文中明确指出:“出版工作讲神圣使命就是讲社会责任,就是讲对社会作贡献。”“守土有责,用出版行业的话来说,叫做严格把关。特别是严把政治关,这决不能马虎。”“如果拿不出经得起读者检验的确有文化价值的图书,如果拿不出立得起来、传得下去的图书,就算赚钱很多又能怎样?当代中国的出版产业,如果拿不出足以代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时代,能够传播四方并且传之后世的图书,怎样向历史交账?许多庸俗无聊却可以大发其财的图书,热闹一时。待到时过境迁、烟消云散,除了成堆废纸,在文化上还能留下什么?”

编辑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理应承担起民族文化的积累与继承、新文化构建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解读刘杲同志的责任意识,就是编辑要加强自律,对经过手中的每一个选题、每一部书稿、每一本图书,都要负起应有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历史责任和法律责任。

所谓政治责任,是指图书内容要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出现任何与之相违背的政治差错;所谓社会责任,是指图书内容要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协调,要适合读者的正当需要,不得“错误百出贻误读者,传播文化垃圾毒害读者,搞低级趣味迎合少数读者,做虚假广告欺骗广大读者”;所谓文化责任,是指图书内容要有能经得起读者检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位,而不是一堆文化垃圾;所谓历史责任,是指图书内容要有长久的生命力,能立得起来、传得下去,不仅造福当代,还惠及后代;所谓法律责任,是指图书的运作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刘杲同志认为:“中国自古就有‘义利之辩’。长期以来,这是讨论道德规范时的一个焦点。”“在一定的层面上可以说,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是‘义’,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是‘利’;‘义’占‘首位’,‘利’要‘合法’。”他在《中国编辑》刊词《我们是中国编辑》一文中,以散文诗的笔调深情地写道:“我们默默奉献,好比无人看重又无法离开的空气;我们为人作嫁,好比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没有显赫的地位,却有穿越时空的翰墨芬芳;我们没有殷实的财富,却有着寄托心灵的文化殿堂。……我们的笔,伴随着不眠的夜、不灭的灯。我们不以‘案牍之劳形’为苦,而以创造和求知为乐。我们洁身自好。社会主义义利观回答了持续千年的义利之辩。名利如缰锁,富贵若浮云。面对污泥浊水,我们自有编辑的理想,我们自有编辑的良心。”

树立编辑义利意识,在于如何正确对待编辑权力,如何正确对待编辑利益。针对前者,刘杲认为,“我们做编辑的,只有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只有运用手中的权力为读者、作者服务的义务;绝不允许,法律不允许,编辑职业道德也不允许。对书稿的取舍,对作者的选择,都必须出以公心,坚持客观公正的标准。”他坚决反对“掌握了对书稿和作者的‘生杀予夺’之权,滥用权力,牺牲原则采用人情稿、关系稿、交换稿,甚至在稿件的采用上搞‘权钱交易’;出卖书号……内外勾结,从中牟利,等等”。针对后者,刘杲认为:“我们是肯定个人利益的(包括编辑个人利益),只是要摆正位置,遵守法律规定,遵循道德规范。”“牺牲国家和人民利益,则不仅严重违背编辑职业道德,发展下去甚至可能堕落到道德败坏、违法乱纪的地步。”

编辑是代表国家掌握出版权力的人,工作是神圣的,任务是严肃的,绝不能为了私利而干出有悖于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编辑只有从理性上有所感悟,才能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物不收、不义之名不追、不义之利不沾。

刘杲同志为人正派、工作严谨,在担任会长期间言必谈质量,可以说是质量会长。他讲编辑职业道德,必说图书质量;讲图书质量,必说编辑职业道德。他认为:“说一千道一万,图书质量第一决不能动摇。出版改革如果忘了坚持图书质量第一,就是忘了根本。”“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也是编辑的生命线。”“对我们来说,图书质量第一,唯此为大。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既是编辑的工作责任,也是编辑的职业道德要求。”“产品的高质量是劳动者的刻意追求,又是劳动者的职业荣誉。编辑也不例外。从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到审核稿件、编辑加工,编辑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图书质量的追求是精品,是传世之作,自觉地保证图书质量,不懈地追求图书的高质量,是编辑职业道德的体现。只有高质量的图书才能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也只有高质量的图书才能显示编辑职业重要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才能实现每个编辑都希望实现的人生价值。”“编辑对图书质量的马虎草率甚至粗制滥造,是违反编辑职业道德的。图书错误百出,是编辑职业道德的缺失,有起码道德观念的编辑应当为此感到亏心。”

树立质量意识要有“全面”的概念。刘杲同志认为:“编辑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需要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在编辑工作中,策划很重要,审读和加工也很重要,两者关系密切,不可偏废。”“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出版单位在编辑工作中,重视策划而忽视审读和加工;在策划中,重视当前的急需而忽视总体策划和长远策划,重视商业价值取向而忽视文化价值取向。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图书质量下降。”

编辑是图书运作的主体,其工作含量即编辑含量的多少,关系到图书品质的优劣。编辑唯有自觉砥砺职业操守,努力克服浮躁行为,多读书、多练基本功、多提升自身学养、多增加学术积淀,才能编辑出版出高质量的传世之作。

上一篇: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会计道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