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04 10:13:06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看点一:扩大了劳动者选择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范围

新《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者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在以前,劳动者要想诊断职业病,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而劳动者经常居住地有可能既不是户籍所在地,也不是用人单位所在地,这样一来,劳动者难免来回奔波,也不方便进行维权。

从第十九条规定来看,劳动者选择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范围增加了 “经常居住地”,与旧的《办法》相比,新《办法》更加体现了便民性。

看点二:取消了职业病诊断受理环节

新《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劳动者依法要求进行职业病诊断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接诊,并告知劳动者职业病诊断程序和所需材料。”

据了解,新《办法》取消了职业病诊断受理环节。以往劳动者要进行诊断,必须先填写申请书,经过审核,符合条件后下发受理通知书,然后指定医疗机构进行相关医学检查,同时提供职业病诊断相关资料。而新《办法》则简化了诊断流程与鉴定申请手续,劳动者直接提供职业病诊断相关资料即可进行诊断。

看点三:劳动者可随机抽取专家鉴定

新《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参加职业病鉴定的专家,应当由申请鉴定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委托的职业病鉴定机构从职业病鉴定专家库中按照专业类别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抽取的专家组成职业病鉴定专家组。”

这就意味着,劳动者有自行选择专家权,或委托职业病诊断机构随机抽取专家来鉴定。相对以往,新《办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机构做出的职业病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起一个月内,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

如果劳动者对市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依然不服,可以在接到鉴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原鉴定组织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职业病鉴定实行两级鉴定制,省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为最终鉴定。同时,新《办法》还明确规定,职业病诊断机构不能作为职业病鉴定办事机构。

答疑解惑

问:职业病诊断需要哪些资料?应该由谁来提供?

答:职业病诊断需要以下资料:(一)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包括在岗时间、工种、岗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等);(二)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四)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还需要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等资料;(五)与诊断有关的其他资料。

上述资料主要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也可由有关机构和职业卫生监管部门提供。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等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有争议的,可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其他资料,如果劳动者没有掌握,由职业病诊断机构书面通知用人单位提供。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以依法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提供。

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有异议,或者因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解散、破产,无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依法提请用人单位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

问:职业病鉴定需要哪些资料?应该由谁来提供?

答:职业病鉴定需要以下资料:(一)职业病鉴定申请书;(二)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申请省级鉴定的还应当提交市级职业病鉴定书;(三)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申请职业病鉴定的当事人应该提供职业病鉴定申请书和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已做首次鉴定的需要提供鉴定书)。职业病鉴定办事机构根据需要可以向原职业病诊断机构或者首次职业病鉴定的办事机构调阅有关的诊断、鉴定材料。也可以向有关单位调取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材料。

问:用人单位不提供或者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有异议的怎么办?

答:针对用人单位不提供或者不如实提供相关材料的问题,卫生部曾发文要求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根据当事人的自述材料和相关人员证明材料等做出诊断鉴定结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新《办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四条条纹做出了相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规定:“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的,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二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职业病诊断所需要的材料时,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以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提供。”

第二十六条规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有异议,或者因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解散、破产,无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提请用人单位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

第二十八条规定:“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仍不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资料或者提供资料不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结合劳动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并参考劳动者自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的日常监督检查信息等,作出职业病诊断结论。仍不能作出职业病诊断的,应当提出相关医学意见或者建议。”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看点一:扩大了劳动者选择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范围

新《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者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在以前,劳动者要想诊断职业病,必须回到原户籍所在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而劳动者经常居住地有可能既不是户籍所在地,也不是用人单位所在地,这样一来,劳动者难免来回奔波,也不方便进行维权。而新《办法》在劳动者选择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范围内增加了“本人户籍所在地”和“经常居住地”两项,更加体现了便民性。

看点二:取消了职业病诊断受理环节

新《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劳动者依法要求进行职业病诊断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接诊,并告知劳动者职业病诊断程序和所需材料。”

以往劳动者要进行诊断,首先填写申请书,经过审核,符合条件后下发受理通知书,然后指定医疗机构进行相关医学检查,同时提供职业病诊断相关资料。而新《办法》则简化了诊断流程与鉴定申请手续,劳动者可直接提供职业病诊断相关资料即可进行诊断。

看点三:劳动者可自行选择专家鉴定

新《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参加职业病鉴定的专家,应当由申请鉴定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委托的职业病鉴定机构从职业病鉴定专家库中按照专业类别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抽取的专家组成职业病鉴定专家组。”这意味着:劳动者有自行选择专家的权利,或委托职业病诊断机构从专家库调出专家来鉴定。

相对以往,新《办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机构做出的职业病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起一个月内,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

如果劳动者对市级职业病诊断机构之鉴定结论依然不服,可以在接到鉴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原鉴定组织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职业病鉴定实行两级鉴定制,省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为最终鉴定。同时,新《办法》还明确规定,职业病诊断机构不能作为职业病鉴定办事机构。

答疑解惑

问:职业病诊断需要哪些资料?应该由谁来提供?

答:职业病诊断需要以下资料:①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包括在岗时间、工种、岗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等);②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③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④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还需要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等资料;⑤与诊断有关的其他资料。

上述资料主要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也可由有关机构和职业卫生监管部门提供。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等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有争议的,可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其他资料,如劳动者不掌握,可由职业病诊断机构书面通知用人单位提供。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以依法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提供。

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有异议,或者因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解散、破产,无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依法提请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

问:职业病鉴定需要哪些资料?应该由谁来提供?

答:职业病鉴定需要以下资料:①职业病鉴定申请书;②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申请省级鉴定的还应当提交市级职业病鉴定书;③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申请职业病鉴定的当事人应该提供职业病鉴定申请书和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已做首次鉴定的需要提供鉴定书)。职业病鉴定办事机构根据需要可以向原职业病诊断机构或者首次职业病鉴定的办事机构调阅有关的诊断和鉴定材料。也可以向有关单位调取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材料。

问:用人单位不提供或者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有异议的怎么办?

答:针对用人单位不提供或者不如实提供相关材料的问题,卫生部曾发文要求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根据当事人的自述材料和相关人员的证明材料等做出诊断和鉴定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新修改的《职业病防治法》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第二十三条规定:“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的,可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是第二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职业病诊断所需要的材料时,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以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提供。”

三是第二十六条规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有异议,或者因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解散、破产,无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提请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患者利益最大化;职业病诊断;职业病鉴定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occupational diseas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public. Nowadays, our State Council is calling on the public for advise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Law, Germany is one of the country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ecurity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Germany always insists on the benefits of suffers maximizing with it’s reasonable procedures of diagno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Therefore, we can learn from Germany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about the diagno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in China, and realize the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Law’s tenet, maximiz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sufferers.

Key words:maximiz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sufferers;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Disease;iden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01-02

1 问题的提出

1.1 我国《职业病防治法》之正当性——患者利益最大化:法律的正当性是构成法制的核心要素,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前提条件,同时法律的正当性意味着某种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正当的法律是正当性引导下价值博弈、权衡与选择的结果。正当的法律不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套行为规范,更在于为人们创设和维护一种环境,以促使人民对公平、正义等法律价值的诉求。从理论上说,一部法律是因其具有正当性而得到承认。一部法律如不具有正当性,就会衍生为立法虚置。

我国《职业病防治法》之正当性在于公平正义的保障职业病患者利益最大化。这意味着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方向, 针对性和最终目标应导向保障职业病患者的权益,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关于《职业病防治法》的一切立法活动和某一项具体法规, 都应围绕患者利益最大化来进行。若偏离患者利益最大化这一原则, 即使立法手段, 技术高明, 也有悖于法律的正当性,从而成为一部恶法。

1.2 实现职业病患者利益最大化的途径——正当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职业病防治法》是一部以患者利益最大化为核心价值诉求的法律,而职业病患者利益最大化的实现需要藉以正当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正当程序是人们藉以实现其利益与愿望,通往社会正义的保障。正当程序是以程序正义为核心价值诉求的一套理念、制度和规则的总称,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最高形态的道德律,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程序问题虽然是个形式问题,但它却直接体现和影响内容,是内容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

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应当以患者利益最大化为核心价值诉求,以程序正义为原则,实现职业病患者权益的保障。正当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应当为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和赔偿扫清障碍,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利益最大化。若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存在缺失,职业病患者利益必然无法充分保障,从而影响《职业病防治法》的正当性。

1.3 我国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存在的缺失:我国于2002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这标志着我国职业病制度的初步建立,从张海超艰难维权案和赴深圳农民工“尘肺门”等事件可以看出,现行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很好的贯彻患者利益最大化,存在不容忽视的缺失,本应保障患者利益最大化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实现其正当性。

1.3.1 职业病诊断申请主体范围相对狭窄,有失公正,有悖患者利益最大化。我国《管理办法》第10条,《职业病防治法》第40条规定申请主体仅包括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申请主体范围相对狭窄,有失公正,有悖于患者利益最大化。实践中,用人单位基于企利益最大化的期望会产生尽可能规避职业病诊断的内在冲动,而劳动者限于自身因素无法独立提出职业病诊断申请。法定的申请主体因各种缘由,无法积极有效的行使职业病诊断申请权,造成权力空置,无法保障患者利益最大化。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的相继出台实施,是我国职业病防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职业病诊断工作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是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职业病诊断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现就当前职业病诊断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 职业病的诊断依据和程序及举证责任

1.1 职业病诊断的法律依据;

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1.1.2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1.1.3 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

1.2 职业病诊断的基本法则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应当遵循科学、公正、公开、及时、便捷的法规。

1.3 职业病诊断的举证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条规定:“劳动者申请职业病诊断时应当提供:一,职业史,既往史;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四,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五,诊断机构要求提供其他必须的有关材料。用人单位和有关机构应当按照诊断的要求,如实提供必要的材料。”从这条规定来看,职业病诊断中举证责任用的是“谁主张,谁举证”法则[1]。

1.4 职业病诊断的程序和主要依据。

1.4.1 疑似职业病的劳动者,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本人居住地,选择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医疗卫生机构,由该机构三名以上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若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时,30日内可以向作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由该部门组织职业病诊断委员会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若再有异议可继续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1.4.2 职业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1.4.2.1 病人的职业史:就诊患者必须提供详细的职业史。这主要有利于接诊医师了解其从事的劳动情况、环境状况、劳动保护措施等,这些有助于确定劳动者在工作中接触的是何种职业危害因素。

1.4.2.2 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对一些职业危害接触很明确的疑似病人,接触毒物量的多少,接触时间的长短,现场危害调查及评价资料均是明确诊断的必备条件。

1.4.2.3 临床表现以及医学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包括疑似职业病人的主诉症状及体征检查,职业病患者的临床表现。[2]

2 职业病诊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

2.1.1 用人单位不提供相关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法定的举证责任在职业病诊断时应该提供1,劳动者的职业史;2,职业卫生资料;3,职业卫生监护资料;4,诊断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用人单位和有关机构应当按照诊断机构的要求,如实提供必要的资料。但在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往往拒绝提供相关的资料,给职业病诊断工作人为设置障碍。其用意一是已知相关资料对己不利,而不愿提供资料自证其罪。二是用人单位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不愿承担职业病的治疗费用。三是劳动者流动较大,用人单位未建立和保存有关资料档案。

2.1.2 用人单位提供不了相关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自2002年颁布实施以来,对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实际工作重,也有相当数量的用人单位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淡漠、重视不够。据报道,一些地区仅有50%的用人单位建立了职业健康档案,63.36%的用人单位进行过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工作,仅有4%的用人单位能提供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3]

2.2 劳动者存在的问题

2.1.1 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卫生资料、职业卫生监护资料均为用人单位保存,劳动者个人不能提供。

2.2.2 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知识和维护权知识欠缺,不知道在日常工作中收集保存相关资料。

2.2.3 劳动者工作流动较大,未建立连续的健康档案。

2.2.4 劳动力市场失衡,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处于相对弱势状态,多数劳动者未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

2.3 职业病诊断机构存在的问题

2.3.1 职业病诊断机构因不愿承担法律风险,多严格按诊断程序从严掌握,造成职业病诊断门槛过高的状况。

2.3.2 从利益和躲避风险考虑,综合性医院不愿主动获取职业病诊断资质,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

2.2.3 大多数设区市以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已获得职业病诊断资质,但多无职业病临床治疗部门,无从获取职业病诊断所需的临床和检验资料;获得职业病诊断资质的综合性医院又无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和职业病健康监护资料。目前,我国的职业病诊断工作中,职业病临床治疗与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之间已成事实分离状态。这种职业病的防治分离状态制约了职业病诊断工作的正常发展。

2.3.4 国务院将职业病的防治监督权利重新调整后,负责职业病诊断的卫生部门无作业现场监督权;有现场监督权力的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监督能力较弱,且无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能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覆盖率多年没有提高,也给职业病的诊断工作带来一些影响。

3 对策

3.1 实行职业病诊断的临床诊断和法定诊断二步走的诊断制度。

职业病的诊断,无论从诊断的性质,和诊断技术方法上都有其特殊性,是一项技术型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

针对职业病诊断工作的特性,可以实行职业病诊断的临床诊断和法定诊断二步走的诊断制度。将技术性的临床诊断工作交三甲以上具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综合性医院;将政策性职业病诊断工作交用人单位所在地卫生监督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应把开展职业病的诊断治疗当作一项公共卫生义务,要求三甲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承担。相应的各职业病进

入综合性医院的对应专业科室,如苯中毒病人入住血液科,尘肺病人入住呼吸内科等。这样,疑似职业病人获得职业病诊断服务的门槛可以降低、获得诊断服务的可及性得到提高、诊断治疗服务更专业、诊断治疗服务质量水平也更高。临床诊断的职业病不具法律意义。

经临床职业病诊断的临床职业病人将资料交到当地的卫生监督部门开展法定职业病诊断。承担法定职业病诊断的卫生监督部门负责运用法律手段收集法定职业病人诊断所需的其他资料;负责组建法定职业病诊断专家组,并按程序开展法定职业病人的诊断报告工作。法定职业病具有法律意义。

3.2 设立诊断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强制检测制度。当卫生监督部门认为某用人单位的法定职业病诊断,需要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时,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开展检测。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 卫生部.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日常生活中的医疗纠纷,有很多是由于患者最初投诉无门、在医院各部门间被“踢皮球”,最终导致矛盾激化而酿成。近日,卫生部组织制订的《医院投诉管理办法》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规定:医院对患者投诉要实行“首诉负责制”,而投诉人则应“依法文明表达意见和要求,不得干扰正常医疗秩序”。

办法规定的“首诉负责制”,就是说投诉人可以到医院任何部门投诉,接待人应先做好解释疏导和投诉记录,及时将投诉意见转至医院投诉管理部门:投诉人无理取闹劝阻无效或投诉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医院应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对于采取违法行为的投诉人,医院应依法向公安机关报告。

办法还规定。二级以上医院由主要领导分管医院投诉管理工作。原则上应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医院要在显著位置公示投诉管理部门及其联系方式。投诉接待人员应认真听取投诉人意见,核实相关信息,并填写《医院投诉登记表》。医院投诉管理部门接到投诉后,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提出处理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反馈投诉人。对于情况较复杂,需调查、核实的投诉事项,一般应于5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反馈相关处理情况或处理意见。需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的投诉事项,应于15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反馈处理情况或处理意见。

据《光明日报》文/胡其峰

医保告别“民营歧视”

从8月起,北京市基本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又将增加75个新“成员”。其中有34家营利性医院,占总数近一半。

这个消息足以让民营医院欣喜若狂。在此之前,北京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共有近2000家,民营医院所占比例不过5%。而从北京市范围看,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早已超过了公立医院的数量。

一边是公立医院超负荷运转,病人抱怨看病难,医生也是叫苦不迭,另一边的民营医院坐守空空荡荡的诊室,在为“病源”发愁。如此反差鲜明,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大量医疗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对大多数病人来说,一家医院如果并非医保定点,即使硬件环境再好,服务再周到,医生医术再高超,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因为在这里看病买药需要完全自费。人们常常诟病的民营医院虚假宣传、雇用医托等罪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生存的问题。因为没能纳入医保,很多病人被拒之门外,而为了争夺“病源”,民营医院只能依赖广告招徕病人;因为经营不规范,劣迹斑斑,所以民营医院进入医保难上加难――如此一来,很多民营医院陷入了恶性循环。

对民营医院来说,“医保定点”这块牌子,不仅仅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病人,还代表了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给众多的民营医院投资者带来了曙光――无论“公立”“民营”,医院都是平等的,只要能够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就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肯定。

(据《京华时报》文/刘元星)

职业病赔偿裁决权应回归法院

新密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让人开始关注职业病诊断及鉴定制度。张海超之所以不能及时被诊断为职业病,主要原因并非《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因为该法并没要求劳动者在申请时必须提供工作证明等资料,它只是笼统规定诊断机构有权要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资料,时间上也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对劳动者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的“门槛”作了明确规定。这些“门槛”包括职业史和既往史、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等。这使申请人陷入难以鉴定的尴尬境地。同时,高额的诊断鉴定费,也让申请人望而却步。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由职业病防治机构统一行使对病情本身的鉴定权和对职业病的鉴定权。一旦某人被鉴定为职业病,就意味着赔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种诊断和鉴定权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防治机构独享与职业有关的病情鉴定权,独享确认这一病症与其工作环境关联性的判断权。 据此,只要职业病防治机构鉴定某人患职业病,就意味着赔偿等后续程序的当然启动,因此,现行职业病诊断和鉴定制度,其实含有了司法判断的内容,具有某种程度的终局裁决性。但问题是,职业病是民事上的侵权关系,它所形成的民事后果之一,就是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和工伤保险等一系列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根据司法的统一原则,民事侵权关系的认定及其赔偿责任的确定,应当由司法机构统一行使,而不仅仅由技术诊疗机构判定。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病;防治;解决措施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1 新、旧《职业病防治法》对比

(1)职业病定义与制定主体的修改,增加了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见第二、第二十八条)。(2)确定了工会的职责和地位: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工会组织有权依法代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见第四、第四十一条)。(3)监督执法主体的改变,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转变为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联合负责。国家层面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得到明确,安监部门的监管主体身份得到法律的确认,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明确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自依照职责分工,加强对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护管理措施的监管,依法行使职权。

2 具体职责分工

2.1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1)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见第二条);(2)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见第十六条);(3)负责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以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的制订(见第十七条);(4)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资质认可(见第十九条)(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或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认可);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的资质认可(见第二十七条)(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认可);(5)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依法从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进行日常监督检查(见第二十八条);(6)组织并会同相关部门对职业病危害事故进行调查处理(见第三十八条);(7)监督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相关资料(见第四十八条);(8)负责对劳动者在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中对职业史、职业病的危害接触史及劳资关系等有异议时进行判定(见第四十九条);(9)负责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监管以及违反法律、法规的单位及个人作出处罚(见第六十四、六十五、七十、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六、七十八、八十、八十一条)。

2.2 卫生行政部门

(1)会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见第二条);(2)组织制定职业病的分类目录,制定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开展重点职业病检测专项调查和健康风险评估,职业病诊断标准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办法。(见第二、第十二、第四十六条);(3)对本行政区域职业病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以及职业病统计报告管理并调查工作(见第十二、第五十二条);(4)负责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批准及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认定(见第三十六、四十四条);(5)对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和承担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见第八十一条);(6)对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进行监督管理(见第八十九条)。

2.3 劳动保障部门

(1)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见第二条);(2)负责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的争议仲裁(见第五十条);(3)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职业病伤残等级鉴定办法(见第四十六条)。

2.4 增加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职权与责任(见第四十三条)。

2.5 为劳动者更方便、更快捷申请职业病诊断提供了法律依据

(1)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内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名单(见第四十四条);(2)劳动者可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见第四十五条)。

2.6 增加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现场调查的权利,对存在异议的认定增加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的权利

一直以来,职业病的诊断和鉴定都是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难点。修改后的职业病防治法特别授予诊断鉴定机构一个权力,如果用人单位拒不提供相关材料,诊断鉴定机构可以进行工作场所调查,也可以由安监部门组织调查。此外,可以根据相关监管部门提供的情况,根据临床表现,包括劳动者的自述,由诊断鉴定机构作出诊断、鉴定结论。在用人单位不提供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作出诊断,另外,还需要劳动保障部门对劳动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确认(见第四十八、四十九条)。

2.7 职业病可申请救助

由于职业病的隐匿性比较强,从接触职业病危害到发病需要一段时间,有的甚至几年、十几年之后才有可能暴露出来。那些用人单位已经不存在或者无法确认劳动关系的职业病病人,可申请救助(见第六十二条)。

2.8 加大违法处罚力度(见第七十一、七十二、七十八、八十四、八十五、八十六条)。

3 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3.1 企业制定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

企业应设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结构,合理配备响应的管理人员;制定好防治计划,并按照计划有效实施;建立相应的日常管理制度和特殊工种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员工职业卫生档案,健康监护档案,按要求对特殊工种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员工进行职业病日常培训教育,宣贯防治思想。

3.2 企业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和提供个人防护用品

职业病防护设施包括通风、降温、除尘、排毒、减振、报警等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包括眼、皮肤、耳防护用品,呼吸保护器等。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技术,采用先进设备淘汰落后设备,采用无毒或低毒材料淘汰高毒材料。

4 结束语

职业病是由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种类繁多(10大类115种)。职业病虽难以治疗,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职业病不仅是一个疾病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在我国,职业病报告病例总量大,危害种类多、分布广、超标情况严重,而大多数企业职业卫生工作基础薄弱。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严格执法、共同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1986年5月,一个专注于职业危害调查研究、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监护,以及职业病诊断救助工作的公益性科研机构在北京成立。27年来,他们从事着维护劳动者生命、健康和尊严的工作,始终没有改变。这就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职研中心”)。

2013年3月,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职研中心。在职研中心马骏主任的介绍下,看到了他们长久以来的坚持和执着。

开展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

根据马骏介绍,职研中心成立于1986年,现有288人,下设职业危害检测分析与研究中心、职业卫生评价中心、职业健康监护中心、职业病诊断中心、职业卫生技术研究与咨询中心,以及石龙医院、石龙护养院。27年来一直开展维护劳动者生命、健康与尊严的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承担了大量部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粉尘危害防治尤其是尘肺病防治等优势专业。

2012年12月,职研中心还通过了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甲级资质专家评审。目前,职研中心已具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所有资质,即: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质、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资质、职业健康监护资质、职业病诊断资质。这使职研中心成为能够提供具有法律效用的,从现场到诊断治疗康复全方位技术服务和支撑的技术服务机构。

职研中心参与了多部职业卫生法规和标准制定工作,2012年完成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的《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和《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技术设计要求》等7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参与总局职业健康司甲级机构的审核和“三同时”预评和控评报告的评审工作;参与甲级机构资质延续复审,包括9个行业18份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的评审工作,提出专业意见,为国家安监总局做出最终审核决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参加国家煤矿安监局重庆、福建两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调研工作;对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书组织技术审查,对专家组组成及审查过程进行监督,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处理意见。

此外,职研中心还对云南、新疆、山西、安徽、北京等地安监局、煤监局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2012年,职研中心共接受1万6000人的职业病诊断申请,共诊断出尘肺病例1074例、噪声聋9例,完成职业健康体检近2万9000人。

活跃在一线的研究集体

职研中心始终注重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健康监护、职业病诊断鉴定、康复护养团队建设。2012年,北京市举办首届全市职业卫生技能选拔赛,职研中心的参赛者与众多竞争对手同台竞技,一路过关斩将,包揽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个人单项前三名,并获得“北京市卫生监督岗位能手”的光荣称号。

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在这个集体中,职研中心的工作人员立足岗位实际,以踏实、严谨、刻苦的作风,奋战在我国防治职业病的一线。职业危害检测分析与研究中心、评价中心主任王雪涛告诉记者,“我们在高温40多度的砂石厂工作过,也在野外被黄蜂追赶过。”百米井下、工厂车间都是该中心技术人员的工作地点,无论严寒、酷暑,只要工作需要,他们都会马上带着检测设备赶到现场。检测工作离不开专业设备,平时,技术人员每次去现场都要根据需要携带近20台设备,在参与一些调研课题和项目时,出去一趟至少要携带50台设备。这些专业设备需要精心呵护,且不允许带到飞机上,因此无论去哪儿,技术人员只能乘坐汽车,一路风尘仆仆地赶过去。2012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析中心与评价中心共完成现场检测与评价数十家,涉及机械加工、化工、电子、家具制造、建筑材料、印刷等行业。不但进行现场危害因素的检测分析,而且根据职业危害程度和疑难职业中毒的鉴别诊断,进行生物检测。

发挥专业优势

就是这样一个专注于维护劳动者生命、健康和尊严工作的集体,在谈到未来的发展时,他们有着无限的畅想和缜密的规划。马骏告诉记者,2013年是职研中心全面推进“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对职研中心未来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的一年。“如何做到在职业卫生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和建设部级研究院所,既是总局领导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我们单位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充分发挥我们单位已经形成的职业病专业优势,对我们人员的素质、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能力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是我们今年着力解决的问题。”

2013年,职研中心将积极参与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建设,围绕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加强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建设的工作要求,积极配合有关司局做好职业卫生有关法规标准的制定工作;参与“三同时”的评价和审核;做好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处理的技术支撑工作。发挥职研中心在职业病诊断鉴定方面的技术优势,为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调查处理职业危害事件提供技术支撑。参与职业危害综合治理工程,发挥职研中心在粉尘等职业危害防治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和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高危粉尘等职业危害的综合治理工程的有关工作;参加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加强尘肺病防治基础工作,参加煤矿“三同时”和职业卫生许可工作。

在2013年,职研中心还将继续实施团队建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组建各类团队,强化学习型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实验室检测检验分析水平,重点提升现场检测、实验室分析和建设项目评价人员的技术水平,满足为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供技术支撑和为社会提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需要。提升职业健康监护人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建设职业健康监护数据网络传输和汇总分析系统,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职业病诊断鉴定能力,抓好噪声聋和职业中毒诊断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工作,提升噪声聋和职业中毒的诊断鉴定能力。进一步提升职业病救治能力,在巩固现有治疗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及其他治疗尘肺病的有效手段,规范尘肺合并症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电影《让子弹飞》里,麻匪六爷为了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凉粉只该付一碗凉粉钱,在众多看客面前,他用刀剖腹,从自己肚子里掏出血淋淋的一碗“粉块”。

2009年张海超“开胸验肺”,竟成了六爷的现实版。现实世界里,身体维权者们自戕的“行为艺术”暗含着令人痛心的弱者自生自灭的隐喻:他们在向法定途径寻找解决之道屡遭撞壁后,被迫扮演自己的法官和仲裁者。

2011年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这次修改的重点是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

这次修改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职业病诊断鉴定困难的现状?是否仍然存在制度缺陷未触及?而修改后的草案又能否实际发挥作用?

为此,《方圆》记者采访了劳动法专家、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黄乐平。

《草案》的三处亮点

《方圆》:《草案》跟目前实施的法律相比,有什么可看的亮点?

黄乐平:《草案》的进步之处在于,一、它明确规定了职业病诊断机构不得拒绝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的要求;二、在缺少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或者对此结果有异议的情况下,诊断机构和监督部门均有采取对应行动的义务,从而不影响劳动者的诊断;三、在缺少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通过既有的劳动仲裁进行救济。

因此,职业病劳动者的诊断之路得以明确,将便利其获得诊断证明书。

《方圆》:您认为《草案》能否解决目前职业病患者诊断难的问题?

黄乐平:《草案》的第48-50条对于解决职业病劳动者诊断难的问题,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能够为职业病劳动者在诊断受阻的情况下,提供法定的救济途径。

要避免法律流于形式

《方圆》:很多职业病患者看到《草案》一阵欢呼,觉得它规定了在没有用人单位提供的材料时诊断机构可根据自己的自述做出诊断,将有力解决他们一直以来在诊断制度上最大的材料难题,不知您怎么看?

黄乐平:在法律层面的规定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如果在现实中可以得到落实,则有利于职业病劳动者得到诊断。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一规定并不是《草案》创新的。早在2003年的《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卫生部对黑龙江省卫生厅的《关于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有关问题的批复》中,都已经表述了这一要求,只是语气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应当”转为了“可以受理”。

但无论是“应当”还是“可以”,理应职业病劳动者都可以在单位拒绝提供诊断相关资料时得到职业病诊断,但现实却和卫生部的规定大相径庭。我担心,《草案》的相关规定即使颁布了,会不会也流于形式?

《方圆》:如何使它发挥实际作用?

黄乐平:我认为,如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那么《草案》第48条的这个规定可能就无法发挥真正的效用,那就是: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调查、提供相关资料的义务能否得到落实?

《方圆》:为什么是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的问题?

黄乐平:职业病诊断不仅仅是医学诊断,还是一种归因诊断,要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等客观材料来确定劳动者的病情是否特定工作引起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在材料不足时往往拒绝受理是有其缘由的。

但是,若要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调查,他们具有先天的劣势。《草案》虽然规定,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认为需要时,可以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负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予以配合;用人单位不得拒绝、阻挠,但是作为一个医疗机构,并没有真正的动力和实力去进行这样的调查,尤其企业往往在地方上是强势主体。而且,各地的职业病防治机构的经费匹配不足,也较难支持实地调查的费用。

把所有义务推到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却没有配以合理的制度支持,则会让规定流于形式,无法得到贯彻。

《方圆》:不能依靠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所以要在职业卫生监管部门上下功夫?

黄乐平:要回归职业卫生监管部门的职责本身,由其真正承担督促、调查的责任,确保诊断机构获得充足的诊断依据。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职业卫生监督部门不履行职责时,劳动者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否则,要求其履行职责也是一纸空文。

缺乏被拒绝接受诊断后的救济程序

《方圆》:《草案》着重改善了诊断鉴定制度,特别是其中的材料问题,这些是进步,但在我们分析的案例中还有不少是因为诊断鉴定程序的问题导致职业病维权难。

黄乐平:对,就诊断、鉴定方面而言,我认为还存在的问题是,用人单位仍然可以通过冗长的程序拖垮劳动者,即便有仲裁程序,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否认劳动关系等手段,将程序从仲裁延伸到一审、二审,其成本相对于要支付的职业病待遇来说,仍然非常微薄。

另外,目前法律缺少对于劳动者在职业病诊断机构不受理情况下的救济。《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只是规定,在接到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之日起30日内,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可以向做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但是,如果诊断机构不予受理,当事人不可能拿到诊断证明书,更不可能向上一级提起鉴定程序。

《方圆》:这些问题需要如何解决呢?

黄乐平:对于用人单位恶意否认劳动关系以及恶意拒绝支付职业病待遇的,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应该引入类似于《劳动合同法》“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支付双倍工资”的规定,对于这种用人单位应支付双倍的职业病待遇,增加其违法成本,迫使其配合劳动者做好职业病诊断和赔偿。而对于诊断机构不予受理的情况,也应该明确其可以要求鉴定机构复议,或者要求鉴定机构直接诊断。

职业病防治监管部门错位

《方圆》:除了诊断鉴定制度,您认为在整个职业病防治上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黄乐平:我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预防的监管没有得到落实。《草案》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从2003年开始,在职业病防治的监管主体问题上,法律规定和中央文件就出现了错位。

虽然《草案》将国家安监总局纳入了监管主体,但是几个部委之间的分工还是没有从法律层面上得到解决。尤其是在地方上的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草案》只模糊地规定为“负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部门”。但这究竟是地方安监部门,还是卫生监督所?

如果仍旧是后者,我们如何期待这一不掌握生产许可审批权的较为弱势的政府部门,在《草案》生效后,就能表现得比过去好?在许多地区,职业卫生的监管形同虚设,如果再不从预防阶段这一源头抓起,则诊断鉴定制度、赔偿制度再完善,也无济于事。而职业病预防的根本,还是在各地地方上的监管。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范文第9篇

2009年7月26日,对河南小伙张海超来说,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只不过,“高兴”的背后,代价过于沉重。

这一天,在卫生部专家的督导之下,河南省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组织省、市有关专家对张海超的职业病问题进行了会诊,最终明确诊断为“尘肺病Ⅲ期”。这标志着,因为无法证明自己得了职业病“尘肺”而毅然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手术台“开胸验肺”的张海超,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上赢得了关键性的一步。

无奈的“开胸验肺”

2004年6月,张海超到河南省新密市曲梁乡以生产硅砖、耐火材料为主的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班,几年时间里,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

2007年8月,还在振东公司上班的张海超开始出现胸闷、咳嗽、多痰等不适症状。刚开始他以为是感冒了,也没有过多在意,但治疗一段时间后仍没有效果。

2007年10月,从振东公司离职后不久,张海超到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检查,医生怀疑是肺结核,但不能确诊,建议到大医院复查。随后,张海超来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排除了肺癌和肺结核的可能,怀疑是职业病――尘肺。在医生的提醒下,张海超这才意识到,可能和在振东公司的那段工作经历有关,因为当时车间粉尘很大,防护措施仅仅是戴一个口罩,有时候甚至连口罩都不戴。他告诉医生,在振东公司期间做过3次体检,但从没有人告诉过肺有问题。医生建议把当年体检的胸片透视拿来看看。

于是张海超到体检单位新密市卫生防疫站查询,这时才发现,自己的肺在2007年体检时就已发现异常了,只是,单位私自扣下了复查通知,自己一直被蒙在鼓里。

为了弄清病情,张海超先后到北京协和医院、中国煤炭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6家医院反复求证。专家们一看片子,都说患的是职业病――尘肺。

尘肺是我国最常见的职业病之一,患病人群主要是煤炭、冶金和建材等工厂的粉尘作业工人。长期吸入高浓度有害粉尘,会引起肺组织广泛纤维化;患者最终可能会因呼吸衰竭或合并感染而死亡。目前医学对此无能为力,只能保守治疗维持现状。

按照现行的职业病防治办法,职业病必须由属地职业病防治所或有职业病鉴定资质的医疗机构来认定。医生建议张海超赶快到地方职业病防治部门做鉴定,然后找单位讨说法。

然而,职业病法定诊断机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给出的诊断证明,却让张海超大吃一惊。鉴定结果是:“无尘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给出的意见是:进行肺结核诊治,建议到综合医院进一步诊治。也就是说,鉴定结果认为是“肺结核”。这引起了他的强烈质疑。在多方求助无门后,被逼无奈的张海超走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顾医生劝阻要求“开胸验肺”。

艰难的维权路

张海超是不幸的,为了证明身染职业病,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然而,他又算是幸运的,在媒体和相关部门的介入下,为自己讨回了公道。事实上,这仅仅是揭开了我国职业病患者现状的冰山一角,我国职业安全健康形势十分严峻。

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专家介绍说,法定职业病种类繁多,主要有尘肺、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等。而纺织、机械制造、电镀、焊接、塑料工业、印染、制鞋、造纸等十几个行业,是职业病的重灾区。早在2005年初,卫生部就透露,全国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人。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曾指出,“目前我国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就达2500万人以上,每年全国的尘肺病患者就有约1万人”。

目前,随着大量中小企业和私人企业的涌现以及劳动力人群的大量流动,我国职业病防治形势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技术条件、经济条件的制约,这类企业中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设施,有的甚至采用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导致职业病频频发生,严重威胁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但是,由于职业病患病群体往往局限于特定行业和特定工种,加之绝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者,患者维权意识不是很强,一度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近一两年来,随着媒体有关报道的陆续出现,尤其是随着如云南省水富县返乡农民工患矽肺病的发生,张海超的“开胸验肺”,湖南百名“尘肺”农民工深圳维权等事件的报道,职业病及相关问题才最终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根据卫生部此前的通报,中国2008年新发各类职业病13744例。据报道,浙江省职业病正以每年新增600多例的速度上升,2006年至2008年,浙江省共报告职业病880余例,而报告之外的可能还有不少。今后10年,浙江乃至全国将进入职业病高发期。目前全省已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的企业有24034家,接触有毒有害作业工人557993人。

其实,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早在2001年,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为一种补充和细化,2002年卫生部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然而,看似“有法可依”的背后,职业病患者的维权路却是布满辛酸。

几年前,徐志辉从家乡湖南省耒阳市导子乡到深圳当风钻工,闯荡几年挣了钱,然而,这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却让他得上了尘肺病。如今,为了讨说法申请赔偿,他和几个老乡正在深圳四处奔走。作为到深圳维权的湖南100多名风钻工代表之一,徐志辉一语中的:“职业病维权,最难的是鉴定。”

一是资格与权威的疑惑。按照现行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四十条规定,“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这就意味着,患者如果要认定职业病,只能去属地法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如果没有获得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哪怕是再权威的医疗机构给出的鉴定结论,在法律上也是无效的。所以,张海超辗转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多家具有医学权威性和科学性的国家重点综合医院,获得的诊断结果却不能作为呈堂证供,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胸验肺”之后的证明,也未能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可。郑大一附院还因为不具备职业病诊断资质,受到了河南省卫生厅的通报批评。

然而一个事实是,当地具有鉴定资格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最初给出的结论,后来却被证明是错误的。医学权威部门的鉴定不被法律认可,法定单位的鉴定结论却存在瑕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二是患者举证的困难。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申请职业病诊断时应当提供:(一)职业史、既往史;(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四)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五)诊断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必需的有关材料。用人单位和有关机构应当按照诊断机构的要求,如实提供必要的资料。

这个条款,《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徐迅雷评论其为“致命条款”。“这些材料,得由用人单位出具,想想吧,哪个企业会那么傻,给你出具此等资料?”面对劳动赔偿的风险,企业主当然不愿意提供“损己”的工作证明“自证其罪”。而缺少工作证明,自然也就不能到法定机构做职业病鉴定。

另一个制约维权的要素是维权成本。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然而,在现实层面,这一规定却并不能如法律条文所框定的那样有效落到实处。张海超此前已经花去了大约9万元的诊疗费用,其中“开胸验肺”就需3万元。回忆整个事件,他不得不感慨,“劳动者维权的成本太高”。

防治的新契机?

“‘开胸验肺’事件发展到现在,虽然有点悲怆,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胡伟说,“起码,让更多的人开始对职业病及职业病防治工作予以重新审视,这也可以说是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一个契机。”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工人都开始关注职业健康检查。

“很多时候大家关注的都是劳动者得了职业病后无法得到救治,却没有太多人关注职业病该如何预防。”劳动法专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律系主任姜颖指出,“我国的职业病防治目前出了问题,症结之一即在于执法监管不到位、事前预防不到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一度比较模糊。按照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职业病防治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然而,2003年10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意见的通知》,却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管职能重新进行了切割、分工,把职业病防治中作业场所的监管职能划给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负责。

国家的法律规定和政府文件的内容不一致,带来的当然是混乱。结果随着对法律优先还是文件优先的不同理解,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有的地方劳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由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负责,有的由卫生监督部门负责的怪现象。

之后,鉴于安监部门“每家工厂都能进”,而职业病事故发生后,“卫生部门往往难进工厂门”,200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对职业健康监管职责进行界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工作,负责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的颁发管理,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

日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再次明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工作。

但责权正式移交后,部门间良好协作工作机制的建立却不可能一蹴而就。职业病防治中的作业场所监督检查职能往往出现真空,导致从源头上防治职业病沦为空谈。

浙江省社科院法学所沈军博士认为,目前出现这种不正常现象就是职业病防治法出台后面临的问题。沈博士说,根据立法法规定,遇到国家法律与部门规定有冲突时,以法律规定为准,国家法律是上位法,部门规定是下位法,下位法需服从上位法规定,不得违背。对于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则应由共同上级国务院统一进行。

同时,沈博士指出,任何法律出台、实施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进行必要的修订以及及时出台一定的实施细则,是保证立法目的实现的有效途径。“在以后的立法制定时,应尽可能多地听取专家、职业人员的意见,比如安监人员、职业病防治专家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建议等,尽可能增加立法透明度,避免出现部门权限的‘打架’。”

7月30日,《都市快报》联合《华商晨报》等全国12家媒体发出倡议,建议修改职业病防治法:“作为负责任的媒体,我们无法漠视张海超事件的发生。而只有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张海超们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

在“开胸验肺”事件中,职业病防治法所规定的职业病诊断手续之繁杂为人诟病,而患者维权之路更是异常艰辛。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胡伟认为,架构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维权机构很有必要。“咱们也有对应的机构,可是没发挥作用,原因就在于都是政府性质。试想,地方政府会愿意放弃招商引资的大计而去维护工人权益吗?为了所谓的地方利益,他们往往将立场向企业倾斜。所以一定要有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方社会机构来进行维权。现行体制要容纳这一块。”

2009年7月31日,卫生部在其网站上发出《关于开展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现状调查的通知》,决定开展全国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现状调查,并对部分省市及有关机构进行抽查。随后,卫生部新版《尘肺病诊断标准》。

或许,职业病防治在各方争议和博弈中将掀开新的篇章。

相关链接:国外的职业病鉴定及维权

巴西:凡是“重复性劳动损伤”或由有毒物质造成的呼吸道疾病等,都自动被认定为职业病。

患上职业病的职工有权要求治疗,如果造成的伤害迫使其在一段时间内不能从事类似工作或者必须减少工作时间和强度,甚至永远丧失工作能力,他们可以要求得到金钱补偿。

德国:拥有相当完备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职业病的预防、认定和赔偿被纳入法定强制保险体系管理。

德国法律规定,医生和雇主有义务向同业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通报疑似为职业病的病例。有些疾病尽管未被《职业病条例》列出或并不满足条例规定条件,亦可被意外事故承保单位认定为职业病。

美国:没有政府设立的职业病鉴定机构,在法律上对职业病的诊断可以由任何普通执业医生,甚至家庭医生进行。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范文第10篇

之所以说张海超是“再次被确诊”而非“终于被确诊”,是因为尘肺病鉴定技术要比治疗技术简单得多。此前,张海超已在北京与郑州多家大医院做了鉴定,结论都是“尘肺病”。奈何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就是不认可,而坚持说他是“疑似”病例,弄得张海超不得不决定开胸验肺。即便如此,职业病防治所还是声称开刀的郑州大学附属一院“没有做职业病诊断的资质”,活脱脱一副垄断大佬的嘴脸。

在随便一个砖头都能砸中一个专家的中国,一个普通工人的职业病鉴定竟然要闹到开胸验肺、卫生部督导、专家组调查的地步,这真是黑色幽默。据说,全国尘肺病患者保守估计已超过六十万人,尘肺病属于典型的职业病,假如每个病人在申请鉴定时都像张海超这样受“重视”,我们所有的卫生专家干脆别再研究其他课题,仅对付尘肺病鉴定就够忙活的了。现实中当然不会有那么多人像张海超那样伸张权利,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仅在鉴定程序面前就打了退堂鼓,“开胸验肺事件”仅仅是个例外。

偶然性正是“开胸验肺事件”的看点所在。如果张海超没有选择开胸,这个事儿终究成不了新闻;如果不是媒体持续关注,政府与专家想必也不会为一个农民工特事特办。可见一个农民工的“开胸验肺”不过是一次幸运的自保罢了。所以,我们希望对制度来一次彻底的“开胸验肺”,让更多职业病患者都成为幸运者。

合法的鉴定让人觉得荒诞不经,“非法”的鉴定结论却显得更加权威,这是现行《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所催生的常态。根据上述法律与规章,职业病防治与鉴定须由专门的机构承担。由此,许多权威医院的职业病鉴定结果就变得没有法律效力,即使“开胸验肺”也不被认可。这就好比,有个残疾人明明少了条胳膊,但由于他没有专业机构发的证明,他仍然无法享受残疾人待遇。这当然难免产生绝对的垄断与绝对的腐败,职业病防治机构被怀疑收受企业贿赂,也就不足为奇了。

申请职业病鉴定必须出具单位证明,在实践中也被证实是一个荒唐的规定。即使智商不高的老板也懂得,自己证明自己有罪,是无法获得道德奖赏的。此外,很多职业病患者在离开单位后才发现自己有病,难道他们就无权接受病情鉴定?职业病防治机构不是执法机关,你出具你的鉴定报告就可以了,至于工人向哪个单位索赔,那是工人与执法机关的事,与你何干?我查找了一下过往的新闻资料,发现因为单位不出具证明,而无法申请职业病鉴定的工人,大有人在。

种种迹象表明,张海超之所以“开胸验肺”,正是源于我们对制度没有进行很好的“开胸验肺”。现实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修改法律与卫生部规章中的不合理部分,是让更多张海超伸张权利的前提,否则,即使劳驾专家组介入鉴定,也是有可能被有关机构指称“没有资质”的。

【原载2009年7月29日《广州 日报》】

上一篇: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