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10:13:34

智能电子论文

智能电子论文范文第1篇

机械电子产品虽然结构相对简单化,没有掺杂过多的运动元件或者部件,但是它的内部结构是非常复杂的,若想要产品的性能得到提高,就必须将传统落后的笨探究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姚磊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0重机械面貌彻底抛弃,缩小物理体积。由于机械电子工程所涉及和利用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所以电子机械工程是一种具有极强综合性的学科。机械电子工程的基础是传统机械工程,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辅助作用,来强化机械电子工程的核心力量。这使得机械电子工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更能体现出科学性,并且能够保证满足系统配置方面的设计需求。机械电子工程充分利用到专业设计模板来完善机械电子设备,发挥设计应用中的模板作用,这样有利于保证机械电子工程设计能够顺利进行。机械电子工程产品在设计结构方面较为简单,并且元件利用数量也是相对较少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强化机械电子产品质量,优化机械电子产品的结构,来满足消费者的更多需求。

2人工智能的定义及特点

何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神经生理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是21世纪最伟大的三大学科之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的历程,人工智能在计算机开始发展的初期就已经被应用到了各个方面,只是它在起初所发挥的作用相对而言是非常小的,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引起足够的注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工智能已经摆脱了过去相对弱小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工智能发生的这些转变正是人类对计算机的应用和熟悉程度的转变。信息时代的趋势已经使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强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需要依靠人工智能的力量和支撑,相信随着人们对人工智能更加深入的研究,人工智能模仿人类思维的能力定会越来越强大。只有对人工智能不断创新和改善,才能在计算机语言理解和应用方面得到更大的进步,才能更加符合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需求。

3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机械电子工程在应用上不稳定主要表现在系统输入输出的问题,即利用数学方程来建立模型,并且依靠人工智能来完成对传统知识学习的更新,这种解析数学的相关方式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传统机械工程方式的应用是非常简单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时期出现的机械电子工程系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是相对复杂的,会通过配置多种系统对信息类型来进行区分。但是人工智能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在计算机电子工程中,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是解析数学措施,其应用方式主要是利用网络神经系统对网络系统进行合理安排,将神经系统迷你成人脑的结构,根据相关数字所传达出来的信号,对已经搜集到的资源进行参数分析。其实,人工智能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也是人工智能的一种特点,没有办法对网络系统进行有效的描述,同时在建设系统资料库的过程中进行严密数学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若是出现错误会直接影响到网络系统的建设,甚至导致网络系统的崩溃。创新工程方式,加强人工智能信息的服务建设是保证机械电子工程能够顺利开展和进行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生活方式的单一性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速度。不断完善的综合性人工智能系统必将会使生产模式发生转变。利用模型推理系统和神经网络系统的优势来补充综合性人工智能,逐步完善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网络系统得到完善的必然结果就是模型推理系统。同时,模型推理系统也是二者功能性融合的重要体现。人工智能通过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完整性表达,完善机械电子和人工智能的密切关系。

4结束语

科学技术水平之所以得到提升,其内部原因就在于学科之间的大融合,相信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完美结合必定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改变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自动化是机械电子工程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下的重要产物,也会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智能电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4G 资源共享 网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C-0089-02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调查的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6.49亿,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达47.9%。调查显示,2014年新增的网民主要使用手机上网,使用率达64.1%,手机网民人数有5.57亿人,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3年的81.0%提高到85.8%。2014年新增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达38.8%,远高于老网民中的22.7%。

以上数据表明,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已经广泛应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可以在学校、工厂、交通工具、商场等任何地方借助移动设备的帮助,进行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玩游戏、阅读电子图书、收发电子邮件、查询航班及列车时刻表、网上购物、网上预订酒店、网上预约医疗服务、网上报名及缴费、网上交水电燃气费用、网上订餐、上微信和QQ等活动。

目前在高校校园里随处可见学生在使用各种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学生群体对知识的渴望尤其强烈,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始终在积极寻找能够为师生快速、有效、全面传播信息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当今信息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国内外许多图书馆都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和移动技术建设移动图书馆,使读者能够利用身边的手持移动设备(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真正实现了读者想学就学、想查询就查询的人性化服务。

一、4G时代构建高校移动图书馆的意义

当前,伴随着移动服务、云服务、移动设备等各种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发展,广大读者对信息量的需求与使用信息资源的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4G作为3G与WLAN的集合体,最大的优越性是速度超级快,能快速传输高质量视频、音频、图像和数据等,能够以100M的速度下载,为用户带来更快的上网体验,同时用户的通信质量更加优异。高校图书馆在现有形式下,应该怎么更新管理理念,打造全新的服务空间,转变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提高馆员的专业和技术素质,以事实作为依据,用读者阅览数据来说话,为广大师生量身打造与数字资源相适应的学科化嵌入式服务,满足读者对图书馆新需求与服务的要求,是高校图书馆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发展经费有保障的高校图书馆通过多年的图书馆资源和网络信息化建设,拥有成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用现有的资源为有阅览需求但是无法享受服务(比如无法在开馆时间阅览、无电脑和网络设备)的师生提供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截止到2014年4月7日,高校中94%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不使用智能手机的只有6%。如此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无线网络技术在各种公共场合的广泛覆盖,都能为读者远程访问图书馆提供便利条件。

移动图书馆就是在上述软硬件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产生的,移动图书馆英文名为“Mobile Library”,原指“汽车图书馆”,现也指“手机图书馆”。所有通过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设备访问图书馆的资源、利用图书馆服务的各种形式,都可以称为“移动图书馆”。

那么读者为什么会需要移动图书馆呢?因为移动图书馆克服了需要电脑、网线和固定位置才能进行阅读的限制,最大化满足了人们阅读时的随意性,不受空间、时间、设备的限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服务范围。广大师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登录访问学校的移动图书馆网站,检索数字资源、在线阅览、下载资料、馆际互借电子资料等,还可以在线浏览、下载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源。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数字资源包括:电子论文、期刊、报纸、图书、视频、电影、在线讲座、在线课堂、随书光盘、网上报告厅等。师生既可以作为资源的使用者,也可以成为资源的上传者,比如老师可以将自己的课件上传,供学生课后复习。

二、构建高校移动图书馆遇到的问题

移动图书馆有以下特点:1.移动性及实时性,满足了读者随时随地使用图书馆资源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2.便捷性,轻巧的电子设备可以存储大量的电子资源,包含的信息量巨大,能满足读者更深层次的查询要求,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携带方便。3.个性化与主动性,在非开馆时间或非图书馆区域想要使用图书馆的读者,一般都是自己主动要学习或查阅资料,都是有针对性的阅览,通过对读者阅览信息的统计,对阅览信息反映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针对每一个读者的阅览习惯,提供新书推荐、讲座预约等个性化定制服务。4.交互性,通过读者和图书馆馆员的在线互动、线下答疑等活动,加强了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方便图书馆采购、阅览等部门根据读者的要求,适时进行采购新书、改进服务等活动,为读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在开发移动图书馆时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SMS(短信服务)和WAP服务具有无法忽视的弱点,比如SMS服务模式虽然具有及时、快捷和费用低的特点,但是其缺点是消息的格式简单,仅支持简单文本传送,无法传送图像、视频和音频等信息,同时文本的长度受限,难以对复杂信息进行检索,交互性差。WAP具有系统结构灵活和协议开放的特点,并能通过各种语言开发出更友好的交互界面,WAP模式需要组建三个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用户认证模块和后台管理模块。目前WAP技术是应用最广的无线互联网方式,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访问图书馆的网站,享受馆里提供的各种服务。2.在无线上网时如果进行视频、音频的查阅,会产生大量的流量费,虽然这笔费用是由电信运营商收取,图书馆是不收任何费用的,但是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尤其是学生群体。3.目前智能手机平台多种多样,如安卓、塞班、ios、黑莓、微软、Flyme系统和米狗等,鉴于以上众多系统,可以预见前期的开发工作量大,而且用户使用效果无法保证。4.成效无法评估,手机服务会给图书馆增加多少读者和服务,通过移动图书馆能不能把潜在的读者发展成图书馆用户,使他们既享受图书馆服务,又能上传信息资源,更好的借助图书馆的服务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

三、解决构建高校移动图书馆遇到问题的方法

分析构建高校移动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问题,具体方法如下:1.对比SMS服务和WAP服务的优缺点,选用WAP服务较好。2.对于读者使用移动设备产生大量流量费用问题,可以通过在高校校园内建立公共的无线网络来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可借助教育专线网,为使用者提供更快的网速,方便读者访问图书馆的视频、音频等大流量数字资源。3.智能手机使用的平台系统,可以对在校生和老师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研究。4.做好移动图书馆使用和功能的宣传活动,鼓励广大老师上传自己的课件,使学生能逐步的了解并使用移动设备来进行学习活动。

四、结语

高校移动图书馆的未来,应具有以下功能:1.功能化:以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和服务为基础。2.智能化:自动支持各种手持设备并提供Web服务。3.自适化:一套数字内容,适应多个系统,同时平台信息。4.集成化:支持校园交互级嵌入教学与科研过程,充分发挥资源平台的优势,集合优质资源,为广大师生读者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海花.高校移动图书馆平台建设实证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2]叶爱芳.移动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图书与情报,2011,(4).

[3]李蔷.基于4G的移动图书馆平台构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4]戴晓红.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和应用前景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9).

智能电子论文范文第3篇

首先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堂理论教学、计算机仿真技术辅助教学和实践教学。其次,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点的实践应用则贯穿于大二(下)到四年级的毕业设计,如大二的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大三的综合电子系统设计,大四的毕业设计等。其三,除了这些必修科目以外,在一些选修类项目,如大学生科技创新、电子设计竞赛、社团组织中也体现了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的运用。通过培养方案的调整,可以行之有效的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学习、实践模拟电子的相关知识,将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在校学习期间,使学生在反复学习实践中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改革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

/,!/

(一)教学手段不断改革

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近年来,我们在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第一,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有效的改进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站在教师的角度,仿真技术的使用,使教师在原有电子课件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实际电路的分析过程,使得教学生动直观,加深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仿真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并且可以使其深刻理解在电路中,各元件参数对电路的影响。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使学生通过仿真直观的了解本课程研究中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探索的求知欲。如在学习完相关理论后,引导学生利用仿真软件自行设计波形信号发生器、多路输出的直流稳压电源、心电图信号放大器、低频功率放大器、光电报警器等。学生通过这样一些模拟电路的实际应用,了解了课程的作用,明确了学习目标,产生了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动力。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进行自发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探索研究、再探索研究到最终验证的良性循环过程。

第二,开放实验室,提供探究和创新的良好环境。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并且面向工程的课程,基本的应用电路在掌握了基本理论后,都需要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发现问题结合理论修正问题再次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这样一个螺旋式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均不断拓展。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和理论的差异,在实践中切实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院系面向电子信息类学生开放电子技术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场所,更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不可取代的自主学习平台,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除集中实验外,课后及其他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时间安排,自行登记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和研究。电子技术实验室安排值班教师为实验学生答疑,帮助学生探究和创新。实验室的开放,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体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在建校级资源共享课程。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研究型学习平台。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和教学相关的资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探索式研究式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模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延伸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而且学习起来更加自主、高效,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教学是一个获取知识、启迪思想、激发潜能、培养能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设计一种教学策略,通过优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精彩而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并且在课后进一步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思想指导下,我们不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1.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承担主导作用。在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在保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部分重点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分析实际电路,引入知识点。通过课堂讨论、仿真软件演示、习题研究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完成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章节的教学后,布置两到三个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形成课题组。利用课余时间自行通过查阅资料完成题目的分析、方案选择、电路仿真设计、结果分析,并制作出一份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文档说明原理、分析过程、重难点及注意事项,由课题组选派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并且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从中领会自学的思路,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即讲解之后还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进行讨论。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可以查漏补缺,检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加以弥补,而且也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学生反映出的兴趣点对教学过程进行进一步优化。最后,在教与学的位置互换中,学生亲身体验了“教”,这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2.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

课堂教学无论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是有限的,除了课堂教学,课后可供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多。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一个有效工具。如在初期给出参考书目,让学生阅读,撰写读书

报告;给出优秀的模拟电子技术学习网站或电子论坛,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订好答疑时间,定期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社团及校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优选学生参与省及国家的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车大赛;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等。参与以上活动的优秀学生,根据培养方案中规定,均奖励相应的学分,旨在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反映出学生普遍对面向实际、有挑战性的课题比较感兴趣。而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强大的兴趣驱动下,在团队精神的鼓舞下,学生自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近年来,电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大赛中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三)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课时压缩的客观条件下,教学内容必须进行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在保证本课程基础及关键知识点完整的前提下进行了合适的优选。在电子教案中增加了本学科领域的技术前沿和新科技成果的应用介绍,在不多占用课时的基础上扩展了知识的广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引了方向。

三、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智能电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服务 信息互动 信息交流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075-04

互联网创造了人与人相互联系的环境,因而人们在新的层面上提出互相联系的信息需求。据2012年1月16日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7个小时”[1]。由此可见,上互联网已是人们的日常活动,已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基本渠道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交流开始由现实“面对面”交流走向虚拟的网络交流。网络对图书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从实体馆藏向实体与虚拟馆藏相结合转变,服务方式从文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读者的行为方式从到馆借阅为主向网络获取为主转变。这一系列变化,驱使图书馆必须开拓新的服务模式,加强利用网络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和提供服务,于是产生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互动服务。

1 信息互动服务概述

“互动”(interactive)一词来自1908年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Georg Simmel)所著的《社会学》,认为互动就是交互式的操作、访问、推动,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和促进[2]。目前,对相关“互动”概念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G.H.米德,H.G.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 其描述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并以“符号互动”为主要形式。社会互动的沟通过程,主要依靠包括暗示、语言、文字等在内的“符号”。实质上,互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它们之间的一种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促进[3]。而在网络环境下,互动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是处在信息传递两端的行为主体(个人或组织)、借助网络符号及其意义实现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信息交流过程和方式[4]。

图书馆学中,基于网络的信息互动服务是指图书馆与读者借助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媒介,所实现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动态信息交换和行为交往过程和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导致的相互之间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最终馆员依据需求特点和反馈意见给读者提供恰当的信息服务。互动服务强调图书馆与读者的双向交流,注重用户的体验和参与,并具有专业性和智能化的特点。所以信息互动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互动的双方,即图书馆与读者;二是作用的内容和机制,即信息交换和行为影响;三是作为互动结果的图书馆服务及读者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四是作用的情境,即主客观条件与环境[3]。

由此可见,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是一个过程,更注重结果。过程是信息与行为的交换,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结果是在通过网络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实现双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实现图书馆服务最优化。

依据图书馆与读者互动渠道,信息互动服务可以划分为“面对面”实体互动和基于网络的虚拟互动。“面对面”实体互动可以在动作举止、语言、情感等方面给读者很强的感染力,易于图书馆员与读者产生心灵共鸣,产生思想火花。但是实体互动要求读者必须到图书馆才能与馆员交流,受到地点、时间的限制。另外,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和读者的互动环境开始走向网络化和虚拟化,网络空间成为两者的虚拟互动基础。按照图书馆学五定律的第四定律节约读者的时间,图书馆需要开展基于网络的虚拟互动,以拓展实体互动空间,延伸图书馆和读者实体性的关系,节约读者的时间。

2 信息互动服务的方式

2.1 互动交流

基于丰富的增长规律表明,共享程度越高的产品越有价值[5]。因而信息互动服务把共享资源、开展以读者为中心的互动交流作为它的指导思想。共享资源就是要将图书馆及其读者的信息资源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其他读者或图书馆所共同分享,从而利于读者获取与利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交流的模式按照交流介质或载体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口头交流、书面(文献)交流和电子交流这3种基本方式及其组合[6]。而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互动服务交流方式主要采用电子交流以及与其它两种基本方式的组合:①电子交流。图书馆通过E-mail、BBS、Blog、Microblog等工具与读者进行实时在线互动交流,获知读者的信息需求,了解读者的需求行为与爱好,搜集读者对图书馆的评价与建议。②口头-电子交流。通过即时通讯软件(QQ、MSN、UC、GoogleTalk、ICQ等)、视频会议、网络电话(IP-Telephony)等工具,解决读者在获取信息资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③文献-电子交流。通过电子期刊、电子论文、电子图书以及新型的电子印本(E-prints)等形式与读者交流,协助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进行资料搜集,针对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开展定题跟踪服务。④文献-口头-电子交流。通过虚拟实验室(virtual laboratories)、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等形式,为全校师生的学习、讨论、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他们的信息素养,促进他们学习、交流、协作、研究等能力。

图书馆与读者进行电子交流或口头-电子交流时,能够在思想、情感上相互影响与互动。任一方的人生观或价值观都有可能无形地传染给对方,从而对对方产生一定的影响。每种互动交流方式的主旨皆是读者将自己的需求表达给图书馆,图书馆则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和其它馆外共享资源做出相应的回应。这样最终能够实现信息互动服务的目标,即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达成一种和谐与平衡,共同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为读者服务[7]。

2.2 参与服务

用户作为体验主体,是图书馆互动服务的参与者、合作者,对最终体验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用户通过直接参与服务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与图书馆共同创造价值。信息互动服务综合了图书馆和用户双方的知识优势,有效地利用了用户知识资源,并通过双方密切的协作设计用户需要的服务。用户能动地参与服务过程,不仅可以保证服务质量,还可以建立有效的反馈系统,使服务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8]。

2.3 个性化服务

网络时代,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造成信息超载和信息迷航这两种现象的出现,读者信息需求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这一情况促使图书馆要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信息互动服务的个性化要求通过与读者互动交流,针对具体读者的具体需求和过程提供针对,保障对读者的了解和联系,保障对读者决策过程的跟踪和全面信息服务。也就是说主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获取并分析各个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爱好、背景和要求,从而为用户提供充分并满足其个体信息需要的一种集成性信息服务[9]。

2.4 主题资源导航

为支持学校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图书馆要依据本校重点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利用自动采集技术建立专题资源数据库,即通过定制相关领域的种子站点、搜索策略、专题特征及相关描述信息,利用专题搜索引擎,主动从Web空间或网络数据库中搜索各种类型的相关信息,并从网络上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专题或行业信息,通过智能网页分析机器人,自动及时对相关网站或网页进行分析,将结果放入本地专题资料库,并实时监控和跟踪互联网站的特定资源更新,以保证采集和存储最新的内容信息[10]。

在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上,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关的网址进行集中、分类、整理,按照方便读者检索使用的原则,采用XML语言以主题树的形式组织起来,从逻辑上将国内外某一或某些主题的研究机构、实验室、学术期刊、电子图书、专家学者、博客、微博、会议论坛等信息资源联系起来,向读者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并且通过一些常用导航手段,为读者方便的定位、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资源提供指导,指引读者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信息。

2.5 数字资源整合

信息互动服务依据与读者互动交流而获知的读者信息需求类型和特点,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整体化资源配置。它的资源整合方式主要采用四种类型:基于资源导航的整合、基于链接系统的资源整合、基于跨库检索的资源整合和基于OPAC的资源整合[11]。导航的整合主要表现为学科导航、电子期刊导航和数据库导航。链接整合是指将图书馆文献资源通过参考引文知识点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系统。跨库检索整合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检索平台,读者可以在统一的界面下同时检索多个异构数据库的系统,一次检索可以得到全部结果,为读者省去重复登录系统、重复检索、重复筛选结果的麻烦,节约读者的时间与精力,提高读者的检索效率。

OPAC整合就是把随书光盘、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资源整合到OPAC系统中,使读者在使用OPAC检索时,可以浏览到随书光盘、相应电子图书以及相关电子期刊论文等,以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图书馆需要对MARC元数据格式进行适当改造,加入一些新的字段,尤其是856字段(电子资源定位与检索),使MARC也能揭示数字信息资源,从而在OPAC系统中可以整合数字信息资源[12]。

2.6 信息资源再生

信息资源再生不仅表现在图书馆数据信息资源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单方面资源增加,更表现在借助信息互动服务的各个功能模块实现读者与图书馆之间交互协同、及时反馈性的资源再生,还表现在读者之间共享、参与建设的信息资源。互动服务可以借助Microblog、Blog、Wiki等Web2.0技术很好的实现。

3 信息互动服务模型

根据信息互动服务的服务方式,我们可以构建信息互动服务的实现模型(见图1)。

信息互动服务模型由读者、馆员、信息资源、服务、流程、技术、平台等要素构成。读者既是服务的接受者,又是服务参与者、资源建设参与者和潜在信息生产者,是互动服务系统的中心。馆员是服务提供者,不仅需要有超前的服务理念和精神,还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按照读者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与整合,进而提供能够解决读者问题的个性化、知识化服务。信息资源主要包括馆藏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其它信息服务机构资源、再生信息资源等。馆藏资源是基础,网络资源和其它信息机构资源是补充,再生信息资源是对前两种资源的优化和升级。

信息互动服务主要由技术平台、互动交流、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四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信息资源利用与共享的有机体。技术平台是图书馆与读者进行网络互动交流的媒介,是实现服务个性化、资源整合的技术保障;互动交流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的前提;资源建设需要互动交流来提供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建议,需要通过互动交流让读者参与资源建设,是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信息服务需要互动交流来调整服务策略和服务模式,需要通过互动交流让读者参与信息服务,其具体服务形式是信息推送、定制、导航、检索和参考咨询。所以,信息互动服务主要包含六大服务方式,即信息互动、信息推送、信息定制、信息导航、信息检索和参考咨询。这六种服务方式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以读者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互动为重要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个性化、人性化的信息互动服务。

信息互动服务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导向,互动存在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它的服务流程是图书馆通过与读者的信息互动交流,来获取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和服务,获知图书馆管理存在哪些弊端,然后对图书馆资源进行相应的资源整合,提供知识导航、个性化服务、推送服务、定制服务等服务形式,形成图书馆、信息互动服务平台、读者三者之间的知识生产、共享与推送,信息处理、组织及沟通链接的动态平衡环境,让读者由被动接受信息的从属角色转变成信息资源创建与共享的主体地位。

信息互动服务平台是信息技术与互动服务结合的产物,是综合运用信息检索、信息抽取、信息呈现、Ontology、Data、Web2.0等技术与工具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能够节约读者使用成本和时间。信息互动服务利用Middleware、Adapter、P2P、神经网络、网格等技术对异构信息资源系统进行挖掘与整合;依据读者信息需求的特征、内容与类型,建立特色数据库和资源导航库;依据读者信息需求的偏好、特点,利用RSS、Push、Alert等技术把各个读者所需求的信息,及时、精准地推送给他们;加入智能化、数字化的控制,通过在线展示、虚拟实景、虚拟物体等影像技术,给读者带来全新的交互式的感受与体验,通过Blog、IM、Chat等Web2.0技术与工具,让读者参与信息资源建设,并与读者进行实时互动。

信息互动服务平台通过双向交流,将信息处理与知识生产及沟通链接之间形成反馈回路。因此平台设计应采用主要描述“读者-馆员-服务内容”关系链的“交互-增值”模型。这样,一方面可以观察交互行为过程中的设计要求,考察读者对不同信息交互层次的反应,进行服务创新与探索服务效应;另一方面,以“事件”为对象展开平台设计分析。具体分析读者与馆员、读者与信息、读者与服务环境之间等“事件”过程中的“显性关系”和“隐性逻辑”,进而分析、归纳、判断问题的本质,以提出解决读者信息需求的方法、形式、策略及机制。

4 结语

信息互动服务体现了“读者参与、互动与共享”的服务理念,开创了图书馆与读者的全新交往方式和交往结构,形成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一种长期协调、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并表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开展信息互动服务关键是与读者互动和让读者参与。如果要激发读者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就要建立读者激励机制、信息安全机制和系统动态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是提升读者参与服务、参与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信息安全机制是解决读者隐私、信息垃圾、病毒类信息的重要措施,系统动态管理机制是挖掘读者信息需求、动态维护信息资源、系统稳定运行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01-30].

[2]张蓉,农俊华.网络个性化定制服务的用户管理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2):62-63.

[3]彭玲玲.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互动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孟威.网络互动意义全是与规则探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7.

[5]李佳华.信息服务设计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3.

[6]Nurlan Djenchuraev2004. Toward a New Polic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the Case of Kyrgyz Repulic[EB/OL].[2012-01-30]..

[7]迟玉华.大学图书馆知识导航体系的构建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37.

[8]孙玉玲等.基于IC的图书馆读者互动服务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IC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0,(11):63-66.

[9]曹树金等.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33-39.

[10]孟广均等.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最新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66-170.

[11]夏明春,强切云.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的现状:调查与建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39-44.

[12]巩林立.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与OPAC系统整合初探[J].图书馆杂志,2005,(10):44-46.

智能电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读者反应;大学外语教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2-0070-05

一、引言

大学外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正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二语习得研究发现,阅读的互动模式可以促进语言输出的可理解性,从而有助于语言习得[H12]。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阅读互动模式研究日益增加。国外研究者们如Fisher、Beatty、Clariana认为教师利用网络及软件促进学习者的互动,对学习者的阅读和表达内容进行有效反馈、分享信息、交换意见、找出阅读困难的原因、讨论语言替代因素及对对方进行鼓励等。近年来,国内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胡庭、王晓军介绍了交互式阅读理论及其模式,梁宁将互动阅读置于学术语篇背景中加以探讨,高燕则加强了阅读行为的实证研究。与这些直接的阅读模式相比较,曾祥敏、段自力、何星、许余龙则将其视为阅读策略之一,探讨了综合认知或元认知策略与阅读效度的相关性。针对互动阅读模式,曾有学者Branden提出以往的研究首先忽略了意义协商、可理解输出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其次对于不同的反馈方式,还应该研究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反馈模式是否优于基于纸质教材的反馈模式。不难看出,这两个问题仍然存在于以往的国内外研究之中。基于此,本文将在回顾以往读者反应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一项实证研究用以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二、读者反应理论回顾

Hirvela认为读者反应理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通过理解作者的意图或停留在文本本身试图来解读文本意义的做法,这种理论非常强调读者自身的积极参与,认为在理解过程中,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自身相比,都具有相同的甚至是更重要的位置。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所读文本之间始终是一个交流、互动,而并非单方面解码的过程。九十年代以来读者反应理论被部分提倡者引入交际语言教学(CLT)实践。该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时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首先是源文本的非主导地位。因为这种方法认为读者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补充和完善了源文本,也就是说,他们的理解不仅反映了文本的内涵,也融入了读者的思想。所以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跟传统文学理论不同,读者反应理论不将文本奉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突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换言之,作为外语学习者的读者则成为整个活动的中心和权威。

其次是读后感的动态建构性。由于读者反应理论强调让读者来叙述已阅读的内容,读后感不再是阅读过程的一般产物,而是一种动态的识解。也就是说,读后感不再是一个目的,而成为读者依据文本语境进行自由说写的一种外语实践手段。

再次是阅读任务的强针对性。针对文本所设计的系列阅读任务在语义和语用上联系紧密,一环紧扣一环,能够促使阅读者用外语作为表述工具“叙述或评论一个故事”。

最后是反馈源的主动性。作为文本的叙述者和评论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是非常主动的。在与文本及其作者的交流过程中,作为外语学习者的读者为文本提供了新的意义。阅读被视为一个为源文本提供新意义的过程、反映读者认知思维的过程,因此成为整个阅读中的关键环节。

那么,读者反应理论与人类理解的层次之间有什么相关性呢?作为读者反应理论的倡导者之一,Brumfit曾指出: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将自己的需要、理解和期望融入所读文本的过程。以往对阅读理解的研究,不管是结构分析法还是文体分析法都是从文本内部来挖掘,对读者而言,这种模式始终都是外在于人脑的。反馈法虽然难免受到教师和讨论群体的影响,但它的整个过程不断鼓励阅读者将个人的,或是群体的识解过程定义为最终的理解。它强调内化式理解,不再让理解单纯地停留在语言的表征上,而是强调语言内部各层次之间的互动联系。对照Brown所提出的阅读理解的四个层次,即语音、字词、句子、篇章,读者反应论不但调动了语言以外的因素来激活更真实的语篇语境,而且为各个层次的互动从而实现信息交互与人际交互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对语言理解的界定不再是对语言单位及其意义的简单投射过程,由此,理解过程变得生动、富于变化。在突出语言各层次的内部联系的同时,它还强调读者自身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很多理解的差异被归因为个体差异,如文化背景、个人经历、认知语境等的不同。当然,当九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者开始用阐释来代替原文解读时,我们己经意识到,事实上,正因为理解是动态的过程,因此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绝对的理解,理解只能是一种近似的,有赖于语境和知识草案的认知心理过程。

那么,读者反应理论与语篇之间又有什么相关性呢?就阅读文本的语篇衔接和连贯而言,深层次的理解和深层次的衔接手段与读者反应法的训练内容在层次上相吻合,也就是说,读者反应方法的训练能够强化学习者对所读文本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深层次衔接手段的认识,同时,对深层次衔接手段的认识也能够积极帮助学习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读者反应的阅读设计任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衔接手段的紧密联系,心理连贯环环相扣,这就很自然地将两种训练融为一体。这样的关系为将读者反应理论引入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提供了语言学的坚实基础。

无论是国内外语学术界还是一线教师均清晰地认识到,英语阅读教学首先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同时,它又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项目。而上述理论回顾告诉我们,读者反应方法能够加强学生对文本在语篇层次上的理解,且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目的语讨论并思考文本深层次内涵的契机,非常有利于实现大学外语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成为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几种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手段

当代教学环境的一体化和智能化管理建立在网络控制系统之上,是一个多用户多媒体资源管理控制平台,它使用多种软硬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支持,使得运行管理和操作控制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2003年3月,国家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被列入首批启动的项目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包括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和培养、提高我国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难看出,以教学模式为核心的改革要求教材体系能够提供这种智能化、自动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可喜的是,沿着这条改革思路,国内主要大学外语教材和教学软件’推动了我国新世纪外语教学模式的探讨。为了灵活、全方位地(包括离校期间)开展读者阅读反馈,基于不同立体式教材的管理控制平台通常附带有以下几种常用的互动手段:

1、邮件组(Mailing List)

教师首先为所教班级学生编制一个电子邮件组,当师生给本邮件组中的其它成员发信,该收件人即进入邮件组。学生可以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所阅读文本进行限时反馈,教师和其他同学均可参与在线讨论,教师根据群体反馈状况对学生个体或小组从思路到定稿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测评并对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2、电子笔友通讯(Key-pal Correspondence)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参与者配对,或鼓励学生们自行选择笔友。教师可规定每对笔友每周阅读反馈的次数和讨论的程序与记录,并要求学生们将邮件同时转发给教师,以便即时发现问题,纠正其中的错误。当然,除了立体化教材平台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认交国际笔友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程度与语言水平。目前,较权威的免费笔友网站如International Email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s、E-pals和ESL Student Email Connection for Students等。

3、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Web-based InquiryLearning)

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课程计划,最著名的莫过于由Bernie Dodge和Tom March创立的WebQuest。它通过给学生一项真实的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些因特网资源,要求他们通过调查研究,设计方案,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它涉及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有多种回答方式,有利于培养散发式思维。教师可将阅读文本和反馈要求在教材系列的专用网站上,然后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口头或书面反馈,撰写反馈报告等。学生通过共同讨论、集体创作和教师点评,最后展示他们的作品。

4、电子论坛(Electronic Discussion Forum)

目前比较成熟的语言学习类电子论坛有TESL-L(Teacher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List)和Linguistic Funland。学生在加入这些论坛时,要求他们给讨论组写一封自我介绍。与其他形式类似,教师可以规定每周参加反馈讨论的次数,给论坛发信表明自己对阅读反馈的看法或提供新的阅读文本。因为电子论坛稳定性好、开放性强,与电子笔友这些形式来相比,其优势是不受其它参与者数量和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且趣味性较强、更容易针对参与者的兴趣,以便长久地坚持下去。

与课堂讨论相比,上述四种形式的讨论内容更丰富、涉及范围和讨论对象等更广泛,也容易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因此备受师生和立体化教材设计者的关注。四实验研究

1、研究过程

(1)研究问题:首先,在阅读反馈的内容表达与语言组织形式两方面,实验组与控制组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基于此,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反馈模式是否优于基于纸质教材的反馈模式?

(2)被试:本试验的被试为某外语类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共80名(均为随机选择),其中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下面简称为EG)40名学生使用该阅读教学模式已经有两个学期了,而控制组(controlled group,下面简称为CG)40名学生的阅读教学模式仍旧是基于纸质课本的互动模式。

(3)理论依据:本文选取学生反馈的实例,按照Bentonand Fox将反馈分为内容项的四个指标,即anticipating,picturing,interacting,evaluation和表达项的三个指标,即lexical abundance,syntactical abundance和expressiveabundance进行打分,每项分四个层级,分别为2分,1.5分,1分,0.5分,对应的评价语为优秀、优良、中等、一般。

(4)研究资料:随机选定某出版社出版的某读写教程中的任意一篇课文,没有文体的限定,要求该文本不低于2500字,阅读时间不超过20分钟,并限时反馈,方式为在线重述大意和回答问题。

(5)研究程序:在实验之前,从同一年级中挑选了另外40名学生作了导向试验,结果表明,该段文本达到了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可以作为阅读反馈实验的材料。在实验开始前一小时,被试们学习如何正确做口头反馈报告。每个学生都被要求边阅读边记录大意与要点,二十分钟之后开始即时的口头反馈。每一组的负责教师在学生口述报告过程中会适时向学生在线提问。所有学生的口述报告过程均被录音,做数据分析。

(6)研究方法:所采集的数据全部通过SPSS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由于本研究规模较小,数据分析主要依据描述性统计数据。

2、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如表1、2所示。

3对研究结果的初步分析和进一步实验

(1)表1的T检验显示,两组学生在预测、与原作者或原文本交互、评价等内容项指标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预测:t=1.739,p<0.005;交互:t=1.86,p<0.05:评价:t=1.92,p<0.05)。说明实验组学生的阅读反馈表达高频地使用了预测与评价手段以凸显他们积极地与源文本作者进行交互的事实。但从描述指标看,两组学生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两组同学对源文本的反馈中均使用了重述中的描述手段。

(2)基于此,我们考虑描述的指标需要细化以进一步搞清楚两组学生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采用了Lin对不分体裁描段的五个评价指标,即self-creation、initialmodification、on-line explanation、global insertion和topiclimitation,以观察读者的反馈模式、话题模式、修正模式、添加解释模式、整体鉴赏模式和信息再组织能力。为了提高本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被试、阅读文本、程序等操作手段与上一次保持一致。两组的实验结果及对比数据如表3至表5所示。

(3)从表3、4、5可以看出,无论是t值、p值、差异值还是显著性均表明控制组学生在self-creation,globalinsertion和topic limitation等三项指标上明显不如实验组。也就是说控制组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常常忙于应付语言中的难点,如陌生词汇、复杂的句法结构等,以至失去了注意的焦点,无法构建命题。而实验组却能有选择性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关键词、话语标记以及语流中其它的一些重要提示信息上,同时还能利用某一有效的认知策略加工出有意义的且内容连贯的信息,从而促进了语言的表达和策略的突破。此外在开启话题的主动性和转换信息表达模式方面,实验组也较控制组出色。

(4)我们可以从表5看出,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依然是完成阅读理解过程的基本前提。在两次试验后的总结会上,控制组学生反映当他们无法识别和加工个别词和词组时,只能孤立地猜测,无法利用句法、语义提示来辩识语言信息。反之,实验组的学生能利用转移策略、概括策略或者猜测策略来应对。从而获得了深层阅读和发散阅读的积极效果,也能够从阅读角色积极转化为社会角色。

4、发现

研究的初步数据分析说明:首先,在阅读反馈的内容表达与语言组织形式两方面,实验组与控制组存在明显差异,虽然这一点并不能体现在每一个评价指标上,但超过60%的指标支持了这一点。其次,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均清晰地说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反馈模式辅以元认知策略训练明显优于基于纸质教材的反馈模式。当然,限于某些局限,该研究在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及读者主体性的可控性与协商性方面尚显不足,这也是今后研究中需要强化的。

五、结语

阅读理解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兴趣盎然的过程,但是作为语言学习任务的阅读教学,毕竟不如文学文本的自由阅读来得生动和有趣。因此,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采取主动型阅读反馈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同时强化训练其语言能力(词汇、语音、语法、篇章等)、语用能力、社会介入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恰当的阅读策略。自觉地对阅读过程和效果进行客观的判断评价。

本文的实验研究表明“读者反应”模式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基本回答了预定的两个问题,即对意义的协商和对可理解性输出的及时在线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兴趣;基于网络平台的外语阅读反馈模式融合了网络的在线功能,优于单一的基本传统课堂的交互模式。在该实证调查之后的随机访谈中,我们还发现,在深层次的理解中,学生能够用外语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对社会、人生、文化感知的需要。读者反应所创作的真实语境能使学生得到表达自己较深层次思想的锻炼机会,从而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积极阅读,接近了真正意义上读者与作者的交流,为探讨阅读与听说、阅读与写作等一条龙课程体系做了必要的准备。

本项研究还说明,交互阅读除了深度训练之外,还应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据王晓军提倡的广义交互观,有全过程交互、全教学环节交互以及全主体交互,包括人机交互、教学媒体交互和语言与语境交互等。本项研究以实证方法支持了这一观点,也有赖于在未来的应用研究中继续加以深化和拓展。

智能电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Internet 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

一、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网上信息资源又名网络信息资源,内容和信息都十分丰富,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其包括超文本信息和超媒体信息。它们按非线性文本组织模式,将信息单元储存于节点,通过含URLdizhi地址的链接体现各节点之间的概念逻辑关系,从而形成网状结构。既可按线性顺序查阅,又可跳跃式浏览,与实体文献资源相比,具有如下的特点。

1.多样性

网上信息资源包括馆藏目录、电子书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资源导航及搜索引擎、电子公告等。并以超级链接的方式将文字、图像、语音和视频信息链接起来,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

2.无序性

网上信息以超文本方式而构成立体网状的形式,缺乏统一的控制,呈分散无序状态,可以根据节点任意跳动,而实体文献信息资源则自成体系,呈线性方式。

3.开放性

网上信息是开放、相关联的,可以通过链接任意检索信息。我们知道,通过internet,任意信息都可以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只要将计算机连接在网络上,用户就可以快速得到这些信息。

4.动态性

网上信息资源跨地区分布,高速度传输,更新淘汰周期短,变化快、不稳定,呈高度动态性。由于网上信息资源从本质上改变了信息的创造交流和获取的方式,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出版概念,实现了无纸化的出版,信息呈现很强的时效性。

5.互动性

网上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互动功能,可以形成广泛的论坛氛围,有关专家可以就某一专题开设电子论坛,网上直接反馈用户信息,参与交流讨论。

6.增值性

网上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用户在网上利用各种手段查找所需的信息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被反复利用,不但不会导致网上信息资源损耗,反而可使信息增值。

由此可见,网络信息资源使实体文献信息资源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涵盖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信息资源,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图书馆作为科研服务机构之一,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就会失去对网络信息的“拥有”与“服务”。因此,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信息价值转换一种典型的社会化智能活动。

二、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技术

1. push技术

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是基于Client/server模式,主要采用拉取(pull)的技术挖掘采集信息。但随着网上信息资源的丰富和多元化,这种方式已不能满足用户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的要求,引入了push技术,作为internet的一种新技术,提出了新的服务模式,即核心点放在服务方,不需要用户的请求,主动将信息送到用户方,在信息获取应用中它表现为push服务器自动搜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并将其定期地传送给用户。其表现形式为:web服务器扩展;客户方式;Push服务器方式。

2.WWW信息挖掘技术

WWW的数据信息挖掘,指从大型数据库的数据中提取出用户感兴趣的文本型知识,这些知识是隐含的、事先未知的、潜在的有用的信息。而网上文本信息挖掘是在已知的数据样本基础上,得到数据对象词的内在特性.并以此为依据在网络上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提取。这种信息挖掘能自动地提取相关文献之间的有价值的关系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以可视的、动态改变的方式反馈给用户。可视方式为用户提供了以直观的易于快速理解的知识掌握途径,而动态改变的方式则满足了用户的及时性要求。它由特征提取、源信息采集、特征匹配三部分组成。特征提取负责根据一定的算法和策略,从现有的样本文档中提取出其内在的特征,即进行挖掘目标的特征提取;源信息采集负责从WWW上选择下载原始文档,这部分工作一般由多个具有一定启发策略的Robot (Robot是一个能沿着Web页面中的超链接进行自动漫游,并通过HTTP等标准协议读取漫游到页面的程序)完成;特征匹配是利用挖掘目标特征判断源信息的相似度,即进行相关信息的提取。

3.联机分析处理技术

首先,联机分析处理 (OLAP)与数据挖掘 (DM)是基于数据仓库 (数据库)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信息分析与挖掘工具,在实际应用中各有侧重。前者是验证型的,后者是挖掘型的。OLAP建立在多维视图的基础上,重在根据已有的模式将直接源自数据仓库中的不同信息源的大量相关信息联系起来,以给分析人员一个清晰、一致的视图。DM建立在各种信息源的基础上,重在发现隐藏在大量原始数据深层中的对用户有用的模式。被抽取的即知识,具备可靠、新颖、有效、易于理解的特点。其次,OLAP与DM相结合,即OLAM,兼有OLAP多维分析的在线性、灵活性和DM对数据处理的深入性,因而可在更高层次上满足网上信息分析与挖掘需求。目前OLAM正处于研究中,其核心点是:①OLAM建立在多维数据库和OLAP的基础上,能对任何它想要的数据进行挖掘;②用户对挖掘算法具有动态选择的权利;③具有超强的挖掘算法;④能够协调执行效率与挖掘的准确性之间的关系;⑤具有灵活的可视化工具和良好的扩展性。

三、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方法

1.常规性开发

由于网上信息不断更新,同时一些站点的URL也在变化,在开发网络信息时,应不断增加日常检索频率,把搜索网络信息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中,做到分学科、按课题和科研需求进行开发。此外,为了保证查全率,不要只使用某一种引擎对某一专题的信息检索,而要使用多种不同查询工具,对一种主题反复查询。

2.专题性开发

针对学科和学科建设,结合科研课题和研究领域等进行专题网络资源开发。在专用的网络服务器上把收集到的各种专业信息制作成网页放在网上,同时把相关专业的网络资源(如数据库、电子报刊、BBS、专题讨论等)以“友情链接”形式到网页上,以拓宽检索范围,使用户能方便快捷地从专门的网页上得到所需的信息,并结合信息咨询服务中的定题检索(SDI)、回溯检索(RS)、原文提供服务和进行科研项目查询(on.going re―search)服务开展工作,指导用户获取所需的二次及一次信息源。

四、网上信息资源开发的利用途径

1.熟悉网络信息资源特点及分布状况

了解常用信息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方式,如国内外著名的科研机构、信息机构的特点和网址,及时而准确获得这些权威机构的信息。如世界卫生组织及一些重要的学会协会等,通过其主页经常一些重要的科研信息,对这些机构、学会的了解,可以帮助用户及时掌握最新科研动态。

2.合理配置网上信息资源

由于我国对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三方面的配置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即在空间的分配不均匀,时间的分配不合理,数量的分配不均衡,所以优化配置网络资源尤为重要。在空间上注重网络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部门的分布,在数量上对各种各样网络信息资源采取合理比例配置,在时间上调整好网络资源在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上的配置。

3.建立学科信息导航库

为了提高用户检索的检准率和检全率,为了使网络信息有序化,建立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对某一主题信息上网查询、浏览并参考有关文献,选择参考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由专业人员经过加工、组织、归类、设置类目,形成新的知识关联,产生出更高层次上的综合信息产品,方便用户查询。

4.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

为了扩大获取信息的范围,一定要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其中最著名的是DIALOG系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联机检索服务机构,有600多个数据库,涉及到全文型、数据型、事实型、指导型的数据库,有近3亿条的记录。涉及的学科专业范围广,检索功能强,数据更新及时,文献数据时间跨度大。是项目查新、文献调研、课题立项、论文撰写、专利申请等重要依据。它的联入方式可通过Telnet方式联入,也可通过www方式联机的超文本界面。

5.开展个性化服务

随着Internet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借鉴人工智能技术将用户信息需求组成过滤条件对信息资源进行过滤,来实现把资源中符合需求的内容提取出为用户服务,从而形成一种因人而异的信息服务形态――个性化主动服务形态,即“信息找人”,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挖掘服务。

6.加强网上搜集,增强针对性

对重点学科和课题除进行定期服务、跟踪服务、信息的调研等服务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广泛搜集实用网址。如农业学科可搜集作物学、园艺学、林学、植保、畜牧兽医、食品、水产养殖、生物学等方面的URL,还可收集一些农业研究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农业国际会议等得URL。这样做,不仅使用户从虚拟馆藏中得到现实的信息资源,而且深化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层次。

7.成立网上信息资源开发部

在一定区域内建立网上信息资源新产品连锁服务站,并通过与企业、商业、旅游服务业、科研、教学等单位挂钩,向社会传播有关信息产品,同时编制各种网上“指南”、“索引”或“联机帮助”,指导用户有效的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8.建立用户反馈意见栏目出版社

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最有发言权,经求、收集用户对专业站点及其信息资源评价信息,可以把务握网络资源的内容质量、学术水平、编辑质量等,对筛选和评价专业网络资源具有帮助,只有了解用户需求,才能情报工作提高知识服务的水平,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9.举办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和信息活动

参考文献:

[1]毕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

[2]王淑群.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信息服[J].图书馆论坛,2007,(4):32-34.

[3]王建仑.网络科研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8,(2):37-39.

[4]王咏.基于Push技术的信息获取方式及其应用[J].情报学报,2008.

智能电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 资料室 信息平台 应用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建设呈现出了日渐繁荣的形势,对于专业资料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多,而资料室则开创了以收集存储为基础、开发、研究利用为重点的新的形式,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的资料室信息服务的模式以及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当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资料室知识服务信息平台,来适应信息时代的特征,同时应当加强应用,不断适应科技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特征,通过有效的资源共享以及个性化服务等方式促进资料室更完善地为高校教学科研所服务。

1.高校图书馆资料室的地位与作用

《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当中明确规定:“规模大,学科多的学校,可设立系(科)资料(情报)室,主要任务是进行与本系(所)有关的专业文献情报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面向全校的有关专业人员,开展文献情报服务”。高校图书馆资料室在此规定的指导下,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高校图书文献资源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资料室是专门为各系教学、科研所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的供应机构,通过对文献信息的收集与保管,向用户提供专业的服务。高校资料室具有着很强的服务针对性,紧紧围绕着一个学院,能够充分地发挥出专业性与针对性的优势,因而在高校专业建设当中必须要加强资料室的建设。高校图书馆资料室分布在不同的院系当中,作为图书资料情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图书馆共同组成高校的文献信息系统,资料室具备专业对口的图书资料,为专业教师提供文献信息以及图书情报信息。

2.高校资料室数字信息平台的工作要点

高校资料室发挥着重要的服务作用,资料室信息平台的工作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强调信息建设服务的特色化,突出鲜明的专业化的特征,内容的新颖独特,文献应当准确详细,结构合理,必要时可以按照学院的重点学科建立专题数据库。并且新形势下,高校资料室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应当注重新学科的增长点,如今在科学研究不断交叉融合的趋势下,学科边缘成为了新学科生长点,因而要以此为基础收集新成果、新思想的资料;了解并掌握学科动态,院系教师应当对涉及到学科前沿的信息进行重点关注与采集;注重文献信息的时效性,对重点的科研成果以及学术动态应当及时报道,对于新走向与新观念要提供咨询与导航;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实施科学化管理,规范业务工作范围,促进资料室与图书馆的工作相协调。

其次,应当为教师与毕业生撰写论文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资料室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到院系的科研项目,并结合专业特征,提前预定专业资料,尤其是那些利用率高、信息量大的专业文献资料。同时要围绕毕业生开展信息服务,为毕业生整理提供一系列论文题目以及参考文献等,通过数字信息平台系统地向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提升他们的求知范围,从而满足科研的需求。

此外需要加强对自编教材与参考书目的收藏。教学参考书应当按照专业设置、学科发展方向以及重点学科的建设状况进行针对性建设,教师也可阿精国内外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拓宽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之下,高校资料室应当充分发挥出文献信息服务作用,结合实际,通过数字平台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文献信息,从而为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文献情报保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

3.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料室数字信息平台应用的对策

网络数字信息平台的建设使得高校资料室的业务以及服务的智能向网络延伸,因而其管理与应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资料室的工作出发点应当为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信息资料,因而在工作过程当中必须要深化服务意识,充分应用现代化设备现代图书馆资料室网络数字信息平台,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支持。

3.1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学科的综合性也变得越来越强,而高校的教学科研则是科学研究的阵地前沿,因而一个资料室的馆藏是显得远远不够的,需要有全面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将不同的资料室馆藏资源连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合理形成共享,从而促进学校师生能够通过图书馆的网络导航系统查询到资料室当中所有的馆藏信息。可以按照用户信息寻求以及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在主页上通过链接的方式建立起信息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有效的导航服务,与专业相似或者相同的馆室与站点合作交流,有效利用广阔的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使用户能够快速地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而不用花大量的力气去进行搜寻与浏览工作,并且可以将用户常提出的问题FAQ接单编制成文,放入网页当中,有效避免重复的工作。同时资料室应当为学生与教师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网络接口,方便不同的用户利用电子论坛、邮件以及电子出版等信息进行交流,将这些信息交流手段应用于电子信息文献服务当中。

3.2注重专题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传统的高校资料室对于文献的收藏通常以文献本身的内容质量来取舍,而并不注重文献是否符合读者的需求以及是否能够被频繁的应用,高校资料室应当将工作的中心放到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为用户提供更具价值的信息产品。首先高校图书馆需自建专题特色数据库,资料室的最大的特点在于较强的资料专业性,随着高校资料室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特色化的数字信息资源显得必不可少,资料室应当发挥文献信息服务的地位与作用,统一管理、科学论证,开发出自身的专题特色数据库,除了自由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文献书目数据库、科技成果库、专题数据库等,也需要收集并整理重点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以及科研教改课题与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等,利用丰富的特色文献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信息资料体系。并且对于一些纸质文献资料室也可以进行整理与加工,加强利用,使其成为自建特色数据库的资源。

3.3服务方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读者服务需要针对用户的需求,实现服务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首先应当实行图书馆室内服务与远程服务并存的模式,用户可以直接到资料室获取文献信息,也可以登陆资料室查阅。资料室需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虚拟以及实体文献的检索,并形成信息产品来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资料室也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与人才的优势,对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挖掘与重组,形成具有特色的信息资源。既要对本院所有的教学科研资源完善地利用开发与保存,同时也要浏览并整理网上信息,对网上的文献资源以及数据库的特征进行分析与评定,向用户推荐专业优秀的网站。

其次应当开展联合参考咨询服务,如今一些高校资料室的文献信息服务承担着参考咨询服务的职能,例如电子邮件、电话等咨询服务,但由于高校资料室人力资源的局限性,自主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的能力较为有限,因而可以借助网络参考平台参与联合咨询服务,由多个文献服务部门联合起来,利用数字网络信息平台向读者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充分利用不同文献部门人力资源的优势以及信息资源的优势,合作解决用户的问题,从而能够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例如可以建立起News服务器,任何用户都能够同时参与当中并提出问题,资料室的工作人员对问题进行逐一整理与解答,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如今一些高校已经建立起了有效的参考咨询服务项目,通过日常化的参考咨询服务,发挥出资料室的情报职能,向教室推荐相关的资料信息,同时在师生查阅文献时提供有效的帮助与建议,有着很好的效果。

3.4培养高素质的高校专业资料室馆员

人力资源是高校专业资料室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关键,现代化图书馆资料室的建设要看工作人员是否能够完善地利用设备与技术,只有完善的应用才能够将资料室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形成最优的综合效益。高校资料室人员应当转变观念,应对新形势的需求,培养信息工作观念、网络环境观、读者需求观,加强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知识点额掌握,成为既懂信息网络知识又懂专业知识以及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将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当中,做一名合格的信息工作者,从而提升资料室网络数字信息平台的应用效果,促进高校资料室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所服务。

4.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资料室数字信息知识平台建立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文献资源的利用与服务效果,促进资源共享,以服务为导向,开咱个性化与特色化的服务,向师生提供更具价值的信息产品。因此需要不断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料室数字平台的应用,加强创新与改革,充分发挥出资料室情报信息的优势,为高校的教学以及科研事业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爱明.地方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研究[J].晋图学刊,2014,02

[2]魏继红.高科技时代高校资料室管理模式的路径探索[J].科技与管理,2013,11

智能电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辅助教学;研究综述

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一趋势引发了师生对英语口语教学的高度重视。为了提高英语口语的教学效果,我国中小学及高校的英语口语教学中,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助手段来弥补传统口语教学的不足。英语口语辅助教学主要指运用能够对教学活动起到辅助作用的教学资源或方法来开展口语教学活动,如采用多媒体设备、各种视频、参加英语角、跟读录音或英语在线聊天等方式练习和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各种形式的英语口语辅助形式为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色彩,对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有很大帮助。

随着多元化和立体化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国内学者对英语口语辅助教学越来越关注,英语口语辅助教学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拟对2001-2016年这16年来国内英语口语辅助教学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进而从总体上把握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的发展状况,并为口语辅助教学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启示。

一、国内英语口语辅助教学研究的历史及发展状况

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查询有关英语口语辅助教学的文献,输入“英语口语辅助教学”,在检索项为“主题”的状态下,显示有关英语口语辅助教学的文献共694篇,去除无关检索结果34篇,共计相关有效文献660篇(见图1)。

从英语口语辅助教学研究文献数量统计图中可看出,自2001年到2016年,我国W者对英语口语辅助教学的研究一直呈增长态势。2001年到2004年期间,研究相对较少,从2005年开始,研究成果数量开始明显增加,以后每年的研究文献增长幅度较大,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在2011-2012年期间,研究的力度急剧加大,2013-2014年文献数量略有下降,然后在近两年出现了更大的研究热潮,并有学科的交叉研究。从整体看,学者对英语口语辅助教学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教育界对英语口语辅助教学研究的日益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对英语口语优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以“篇名”为检索项条件下,共计相关有效文献51篇(见表1)。

从51篇论文的研究范围来看,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主导的英语口语教学已经成为现代英语口语教学的主要实践方式,对多媒体和网络辅助英语口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占大多数(72.5%),对于用声音、文字、肢体语言及特殊教学方法等辅助英语口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27.5%)。多媒体和网络辅助英语口语教学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迅速普及使英语口语教学方式出现了新的转机。二十一世纪初,多媒体辅助资源体系建设发展得更加完备,英语口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多媒体辅助英语口语教学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也引起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二是由于多媒体辅助资源相对于传统的外域辅助教学资源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搜集学习资料,或者利用互联网上的学习软件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多媒体教学辅助传统教学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兴趣,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流互动,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近几年采用多媒体辅助英语口语教学的方式要多于其他辅助方式,对于其他辅助口语教学的研究便也随之相对减少。

二、英语口语辅助教学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纵观国内英语口语辅助教学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辅助英语口语教学一直是学者热衷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辅助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辅助教学模式研究、计算机辅助英语口语测试研究、语言学理论与计算机辅助口语教学的结合研究以及近几年出现的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对英语口语教学的辅助研究。对音乐、电影和表演等其他辅助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口语教学效果方面的研究。

(一)英语口语辅助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合理的教学策略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具体的实现形式。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仅仅采用语言形式的讲授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性。研究发现,采用一些辅助教师语言讲授的教学策略则有利于建立一个轻松和谐、个性化的英语口语学习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学习辅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需求。

黄海泉(2007)提出了三种计算机辅助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口语思维能力和会话能力。[1]孙菲(2008)对学生进行了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多媒体环境下,成功的英语口语学习者倾向使用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2]田红义(2010)提出多媒体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辅助教学的具体策略:角色扮演法、模仿法、复述故事法、看图说话法和看原版电影法。[3]

林池容(2005)对用微课来辅助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认为微课辅助英语口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帮助。[4]侯丽梅(2009)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更好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以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能力。[5]

与仅采用语言讲授的传统口语教学策略相比,各种辅助教学策略与传统口语教学紧密融合则能解决传统口语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哪种策略辅助口语学习,都应保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并要理性分析不同策略应用在不同学习对象身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二)计算机和手机软件辅助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

国内学者用语音软件来辅助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在近几年明显增加。周爱洁(2006)研究如何通过Cool Edit Pro软件来测量口语的流利程度。?6?林行(2014)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证了语音识别技术的智能软件系统对高中生的英语语音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自动语音识别技术的计算机辅助发音系统与传统的教师讲解的方式相结合能较为显著地提高高中生的英语语音水平。[7]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近二年又有学者开始对移动手机应用软件如何辅助英语口语教学进行研究。韩颖(2010)以Adobe Audition3.0音频软件为例,探讨了音频软件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8]刘敏贤(2016)对智能移动发音训练系统应用软件“英语流利说”辅助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受试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9]

韩春莉等(2016)对CASIO电子辞典对辅助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作用进行了行动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用电子辞典辅助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增强学习英语的动力。[10]

各种各样安装在计算机或手机等移动设备中的学习软件成为口语学习的得力助手,能随时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创造出了更佳的教学效果。从这些研究中可看出,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侧重应用软件对口语学习的辅助作用,而理论依据不够高。软件辅助口语教学的理论支撑还需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充分发挥软件的辅助作用。

(三)网络在线学习对英语口语教学的辅助作用研究

在线辅助英语口语学习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孟芹(2007)针对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题,分析了网络在线学习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辅助作用。[11]

谢桂英(2009)对网络辅助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优势和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多媒体辅助英语口语教学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作用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并提出了网上免费口语培训中心、自建网上口语中心和电子论坛三种网络辅助口语教学的模式。[12]

徐致亚(2006)在建构主义学习和认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计算机网络辅助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证明,计算机网络辅助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并能满足不同水平和学习风格的学生需要。[13]

通过对网络在线辅助口语教学研究的梳理,可看出网络在线辅助口语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个体胆怯和害羞的心理障碍,同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有选择性地利用学习平台所提供的丰富语言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训练。

(四)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研究

张红军(2015)对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教学的反拨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口语的测试手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产生的正面反拨效应远远大于负面反拨效应,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14]

王昀(2009)对网络辅助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测评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得出结论,网络辅助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并能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体系的建设。[15]

多媒体辅助英语口语教学测试和评价的体系日益完善,并对教学产生了正面和积极的作用,但在研究和实践方面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有待学者和教师的进一步关注。

(五)音乐、影视资源和肢体语言等对英语口语教学辅助作用的研究

朱丽萍(2003)分析了音乐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音乐更易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英语交流的兴趣,对口语学习非常有利。[16]刘颖(2013)论述了英语戏剧表演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辅助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17]

李倩(2010)对录音文本辅助英语口语教学活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学生口语活动录音文本作为辅助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口语学习的帮助是非常有效的,并对学生语法准确性的改进也非常有帮助。[18]田静宜(2013)以动机理论和语境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口语测试的方法,探讨了影视资源在口语课堂中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动机的影响。[19]

文献研究表明,声音、图片和肢体语言等辅助口语教学手段能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研究也提醒我们,这些辅助教学手段需要教师发挥其独到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起到辅助作用。

三、结语

回顾国内对英语口语辅助教学的研究进程,我们看到,我国英语口语辅助教学发展越来越完善,学者对英语口语辅助教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在不断拓展。同时我们也看到,英语口语辅助教学仍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重心上仍有待于研究者们开拓新思路,挖掘新视角。学者对英语口语辅助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的质量,也将为我国的英语教学和其他语种教学等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益处。

参考文献:

[1]黄海泉,钱丽娜.计算机辅助口语教学环境中培养专业英语学生语用能力的三种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92.

[2]孙菲.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8(4).

[3]田红义,刘军.多媒体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0(6):173-174.

智能电子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作为网民使用最多的两大语言——英语和汉语,其网络交际语言在构词上有相似之处,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文章通过对比英汉网络交际语言在造词方法上的异同,探讨了它们的构词理据。

词语的理据指的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这种依据既可以是“微观的”,即基于语言本身,包括拟声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逻辑理据和词源理据,也可以是“宏观”的,即依托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政权的变更等都会产生大量新词。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一种全新的交际模式——网络交际,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以电子邮件、电子论坛、聊天室等为载体的网络交际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交际语是网民们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在网上使用的,有独特风格的习惯用语,是为了满足网络交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

网络交际是对常规交际的一次重大突破,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在这里遭遇了最大的挑战。尽管许多网络交际词语的产生有一定的随意性,但还是“有据可查”的。作为网民使用最多的两大语言——英语和汉语,其网络交际语言在构词上有相似之处,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对比英汉网络交际语言在造词方法上的异同,来探讨它们的构词理据。

一、英汉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共同点

英汉网络交际语是网络交际时代的新产物,其发展离不开网络这一交际媒介,因此在造词方面必然会出现共同之处。

1、大量运用非常规缩略词

所谓缩略词是从已相对稳固的词或短语中,直接或间接地抽取其主要成份形成简短的词语,表示与原复杂词语相同的意义。缩略构词法是现代语言中一种重要的构词手段,由这种构词法创造的新词言简意赅,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在日常交际中,人们虽然也使用缩略形式,但通常限于比较通行的专业术语或机构名称,且数量不多。而在英汉网络交际中,大量的非常规缩略词为网民们使用着。这主要是由网络交际的特点决定的。网际交际是一种实时交际活动,交际双方或多方必须及时地接收和发送信息才能使交际连续不断,否则会影响交际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在网上交际时必须以尽可能少的字符来表达意义,以加快节奏、提高效率。缩略词语可以有效减少键盘敲击次数,满足了网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因此在网络聊天或发送电子邮件时,网民们便约定俗成地大量使用一些非常规缩略词。

2、运用谐音词

所谓“谐音词”就是对原字词的读音进行模拟,构成一个与原字词读音相近的新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谐音在日常生活乃至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在英汉网络交际语中,利用谐音产生的新词俯拾皆是,可谓网络语言的又一特色。谐音在网络交际语言中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为了“省时、省事、简炼、快捷”;第二是表达的需要。谐音词往往使语言幽默诙谐,为网络交际增色不少。

3、直接采用阿拉伯数字代替词语

用数字代替词语并不是网络交际语言的原创。早在网络出现以前就已经为一些人所使用,但在网络交际语中,对数字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极致。因为网络交际实质上是文本化的口语交际,主要借助文字输入这一环节来实现,其速度远低于以语音为媒介的口语交际。为了达到快速的信息传输,网民们绞尽脑汁使用了多种手段,其中之一就是用数字代替词语。因为数字是键盘自带的,其输入简单、明了、快捷,省却了文字输入所带来的麻烦,是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传达信息的有效方式。

4、运用符号词语

所谓符号词,又称为表情语,即用键盘现有的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成为表情符号,表达各种各样的实在的意义。如:“zzzz”(表示在睡觉),“:-p”(表示吐舌头,做鬼脸),“:-)”是最常用的笑脸,“:-D”表示张嘴大笑。符号词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分,它没有语音形式,也不像其它词语那样是通过词义的变化、引申和谐音来表达含义,但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来代替语言表情达意。用符号代替语言是网络交际语独有的特征。主要是由网络交际场景的分隔性决定的。网络交际虽然打破了传统交际的时空局限,但交际双方毕竟不是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既看不到彼此的面部表情,又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声聊和视频聊天除外)。与现实交际相比,交际双方的姿势、表情等就无法表现出来,在理解彼此意思的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和误解。于是妙用多种手段组合镶嵌的表情符号就应运而生了,从而消除了网络交际方式的沉闷枯燥,增强了趣味性。

二、英汉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不同点

英汉网络交际词语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是表音文字(拼音文字),而汉语是表意文字(音意结合文字),因此在造词方法上也会有一些不同。

1、汉语有很多谐音同义词

如:“版主”与“斑竹、版猪”谐音同义,“大侠”与“大虾”谐音同义,“喜欢”与“稀饭”谐音同义。这类谐音同义词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汉语的拼音输入法。我们知道汉语音节比较简单,主要通过声调来区分词义。但由于网上使用五笔打字的人还很少,大多数网民所选择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而拼音输入法中并没有声调,因此当人们在拼音(如智能ABC)输入状态下输入某个词语的拼音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同音词。但在时间宝贵的网络上,网民们来不及去挑选正确的词语,因此就出现了“斑竹”、“大虾”之类的谐音同义词。英语没有这种现象。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虽没有声调,但有发达的辅音连缀,使音节变化大大增加,单词孤立达意能力比汉语要强,同音现象远不如汉语突出。

2、汉语网络交际语中的谐音词不仅数量比英语多而且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网民们在用汉语进行网络交际时,除了使用单纯的数字谐音和文字谐音,还常常将多种谐音方法组合使用,例如:“3Q”(Thankyou)、“P9”(啤酒)等是数字谐音和英文中字母谐音的组合;“在98里哈9”(在酒吧里喝酒)等是数字谐音和文字谐音的组合;而“+U”(加油)则是符号谐音与英文字母谐音的组合。而英语网络交际语中的谐音词除了上面提到的为数不多的数字谐音外,只有字母谐音,即用字母来替代与它谐音的单词,如:c(see),b(be),Y(why),U(you),R(are)等。因为英语单词音节比较复杂,词的同音情况较少,因此网络交际语中的谐音词的比例也相对少一点。

另外,汉语中的谐音有时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而且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且新颖的词汇来构成谐音,依靠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造成一语双关,使一个词语兼顾两种不同的事物以表达“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气氛。如“菌男”、“霉女”虽与“俊男、美女”谐音,但意义截然相反,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菌”、“霉”能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因而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而英语中的谐音则主要是为了省力省时。

3、缩略词的数量以及缩略的方法不同

在英语网络交际语中,缩略词占最重要的比重,充斥着大小聊天室、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和公告板。汉语中虽也使用缩略形式,但与英语比起来,数量很少,这是由英语是字母文字的特点决定的。拼音文字的单词缩写比表义的汉字缩写要容易得多。此外英汉网络缩略词的缩略方法也有所不同。英语网络缩略词的大部分并非规范性的缩写,而是由网民们自行创造并为他们共同认可的缩写形式,被缩略的既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日常交际中的短语或句子,采用的方法有:截短(省略单词中的一部分),如:bout=about,bro=brother;首字母缩合(取单词中的第一个字母),如:assp=assoonaspossible;WYSIWYG=Whatyouseeiswhatyouget;元音省略(将单词中的元音省略),例如:brd=bored,bn=been;词素变化(改变单词中的某个部分的拼写,使之简化),如:bi=bye,dat=that,tnx=thanks。由于汉语不是字母文字,其缩略方法相对英语而言缺乏多样性。汉语网络交际语中的缩略词大部分是直接借用英语网络交际语中的缩略词。另外,网民们还模仿英语首字母缩略构词法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缩略词,即利用拼音的声母进行缩略的词,如:FB(腐败)、PPMM(婆婆妈妈)等,其原因是在键盘上输入汉字(五笔字型除外)比较繁琐,要先输入拼音再通过按数字键选定所需的字,而用拼音缩写代替汉字可以减少输入环节,从而节省时间,加快交流速度。虽然汉语网络交际语中也有利用汉字本身进行缩略的词语,但这类词语大都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例如:“神童”(神经病儿童)、“留学生”(留过级的学生)、“蛋白质”(笨蛋++神经质)等等。

4、数字词的数量差异

与汉语网络交际语一样,英语网络交际语也经常用一个发音与某一个单词相同的数字代替这个单词从而节约时间和空间,增强交流效率,但其数量与汉语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在英语网络语言中,用于谐音造词的数字仅限于1(wonorone)、2(to,tooortwo)、4(four,fororfore-)、8(eight)等数字。而在汉语网络交际语中,每个阿拉伯数字都可以用来代表词语甚至句子。例如:58451201314(我发誓,我要爱你一生一世)、5620,59487(我若爱你,我就是)、8147(不要生气)等。原因是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便于以数字音节代替其它常见音节,另外汉语方言语音的歧义也为一些数字音节代替其它音节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三、结语

网络交际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原有的词汇系统,弥补了现有语言在网络交际中的不足。英语和汉语的网民人数占世界网民人数的绝大多数,其网络交际词语的构词特征,代表了世界网络交际语言的发展趋势。通过比较英汉网络交际词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网络交际语言的普遍特征,认识词汇结构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还有利于我们提高在网络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Crystal,D..LanguageandtheInterne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2]Paolillo,J..LanguagevariationonInternetRelayRoom:Asocialnetworkapproach.[J]JournalofSociolinguistics2001.5(2):180-213.

[3]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智能电子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作为网民使用最多的两大语言——英语和汉语,其网络交际语言在构词上有相似之处,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文章通过对比英汉网络交际语言在造词方法上的异同,探讨了它们的构词理据。

词语的理据指的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这种依据既可以是“微观的”,即基于语言本身,包括拟声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逻辑理据和词源理据,也可以是“宏观”的,即依托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政权的变更等都会产生大量新词。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一种全新的交际模式——网络交际,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以电子邮件、电子论坛、聊天室等为载体的网络交际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交际语是网民们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在网上使用的,有独特风格的习惯用语,是为了满足网络交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

网络交际是对常规交际的一次重大突破,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在这里遭遇了最大的挑战。尽管许多网络交际词语的产生有一定的随意性,但还是“有据可查”的。作为网民使用最多的两大语言——英语和汉语,其网络交际语言在构词上有相似之处,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对比英汉网络交际语言在造词方法上的异同,来探讨它们的构词理据。

一、英汉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共同点

英汉网络交际语是网络交际时代的新产物,其发展离不开网络这一交际媒介,因此在造词方面必然会出现共同之处。

1、大量运用非常规缩略词

所谓缩略词是从已相对稳固的词或短语中,直接或间接地抽取其主要成份形成简短的词语,表示与原复杂词语相同的意义。缩略构词法是现代语言中一种重要的构词手段,由这种构词法创造的新词言简意赅,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在日常交际中,人们虽然也使用缩略形式,但通常限于比较通行的专业术语或机构名称,且数量不多。而在英汉网络交际中,大量的非常规缩略词为网民们使用着。这主要是由网络交际的特点决定的。网际交际是一种实时交际活动,交际双方或多方必须及时地接收和发送信息才能使交际连续不断,否则会影响交际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在网上交际时必须以尽可能少的字符来表达意义,以加快节奏、提高效率。缩略词语可以有效减少键盘敲击次数,满足了网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因此在网络聊天或发送电子邮件时,网民们便约定俗成地大量使用一些非常规缩略词。

2、运用谐音词

所谓“谐音词”就是对原字词的读音进行模拟,构成一个与原字词读音相近的新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谐音在日常生活乃至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在英汉网络交际语中,利用谐音产生的新词俯拾皆是,可谓网络语言的又一特色。谐音在网络交际语言中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为了“省时、省事、简炼、快捷”;第二是表达的需要。谐音词往往使语言幽默诙谐,为网络交际增色不少。

3、直接采用阿拉伯数字代替词语

用数字代替词语并不是网络交际语言的原创。早在网络出现以前就已经为一些人所使用,但在网络交际语中,对数字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极致。因为网络交际实质上是文本化的口语交际,主要借助文字输入这一环节来实现,其速度远低于以语音为媒介的口语交际。为了达到快速的信息传输,网民们绞尽脑汁使用了多种手段,其中之一就是用数字代替词语。因为数字是键盘自带的,其输入简单、明了、快捷,省却了文字输入所带来的麻烦,是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传达信息的有效方式。

4、运用符号词语

所谓符号词,又称为表情语,即用键盘现有的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成为表情符号,表达各种各样的实在的意义。如:“zzzz”(表示在睡觉),“:-p”(表示吐舌头,做鬼脸),“:-)”是最常用的笑脸,“:-d”表示张嘴大笑。符号词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分,它没有语音形式,也不像其它词语那样是通过词义的变化、引申和谐音来表达含义,但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来代替语言表情达意。用符号代替语言是网络交际语独有的特征。主要是由网络交际场景的分隔性决定的。网络交际虽然打破了传统交际的时空局限,但交际双方毕竟不是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既看不到彼此的面部表情,又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声聊和视频聊天除外)。与现实交际相比,交际双方的姿势、表情等就无法表现出来,在理解彼此意思的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和误解。于是妙用多种手段组合镶嵌的表情符号就应运而生了,从而消除了网络交际方式的沉闷枯燥,增强了趣味性。

二、英汉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不同点

英汉网络交际词语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是表音文字(拼音文字),而汉语是表意文字(音意结合文字),因此在造词方法上也会有一些不同。

1、汉语有很多谐音同义词

如:“版主”与“斑竹、版猪”谐音同义,“大侠”与“大虾”谐音同义,“喜欢”与“稀饭”谐音同义。这类谐音同义词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汉语的拼音输入法。我们知道汉语音节比较简单,主要通过声调来区分词义。但由于网上使用五笔打字的人还很少,大多数网民所选择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而拼音输入法中并没有声调,因此当人们在拼音(如智能abc)输入状态下输入某个词语的拼音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同音词。但在时间宝贵的网络上,网民们来不及去挑选正确的词语,因此就出现了“斑竹”、“大虾”之类的谐音同义词。英语没有这种现象。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虽没有声调,但有发达的辅音连缀,使音节变化大大增加,单词孤立达意能力比汉语要强,同音现象远不如汉语突出。

2、汉语网络交际语中的谐音词不仅数量比英语多而且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网民们在用汉语进行网络交际时,除了使用单纯的数字谐音和文字谐音,还常常将多种谐音方法组合使用,例如:“3q”(thank you)、“p9”(啤酒)等是数字谐音和英文中字母谐音的组合;“在98里哈9”(在酒吧里喝酒)等是数字谐音和文字谐音的组合;而“+u”(加油)则是符号谐音与英文字母谐音的组合。而英语网络交际语中的谐音词除了上面提到的为数不多的数字谐音外,只有字母谐音,即用字母来替代与它谐音的单词,如:c(see),b(be),y(why),u(you),r(are)等。因为英语单词音节比较复杂,词的同音情况较少,因此网络交际语中的谐音词的比例也相对少一点。

另外,汉语中的谐音有时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而且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且新颖的词汇来构成谐音,依靠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造成一语双关,使一个词语兼顾两种不同的事物以表达“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气氛。如“菌男”、“霉女”虽与“俊男、美女”谐音,但意义截然相反,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菌”、“霉”能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因而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而英语中的谐音则主要是为了省力省时。

3、缩略词的数量以及缩略的方法不同

在英语网络交际语中,缩略词占最重要的比重,充斥着大小聊天室、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和公告板。汉语中虽也使用缩略形式,但与英语比起来,数量很少,这是由英语是字母文字的特点决定的。拼音文字的单词缩写比表义的汉字缩写要容易得多。此外英汉网络缩略词的缩略方法也有所不同。英语网络缩略词的大部分并非规范性的缩写,而是由网民们自行创造并为他们共同认可的缩写形式,被缩略的既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日常交际中的短语或句子,采用的方法有:截短(省略单词中的一部分),如:bout=about,bro=brother;首字母缩合(取单词中的第一个字母),如:assp=as soon as possible;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元音省略(将单词中的元音省略),例如:brd=bored,bn=been;词素变化(改变单词中的某个部分的拼写,使之简化),如:bi=bye,dat=that,tnx=thanks。由于汉语不是字母文字,其缩略方法相对英语而言缺乏多样性。汉语网络交际语中的缩略词大部分是直接借用英语网络交际语中的缩略词。另外,网民们还模仿英语首字母缩略构词法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缩略词,即利用拼音的声母进行缩略的词,如:fb(腐败)、ppmm(婆婆妈妈)等,其原因是在键盘上输入汉字(五笔字型除外)比较繁琐,要先输入拼音再通过按数字键选定所需的字,而用拼音缩写代替汉字可以减少输入环节,从而节省时间,加快交流速度。虽然汉语网络交际语中也有利用汉字本身进行缩略的词语,但这类词语大都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例如:“神童”(神经病儿童)、“留学生”(留过级的学生)、“蛋白质”(笨蛋++神经质)等等。

4、数字词的数量差异

与汉语网络交际语一样,英语网络交际语也经常用一个发音与某一个单词相同的数字代替这个单词从而节约时间和空间,增强交流效率,但其数量与汉语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在英语网络语言中,用于谐音造词的数字仅限于1(won or one)、2(to,too or two)、4(four,for orfore-)、8(eight)等数字。而在汉语网络交际语中,每个阿拉伯数字都可以用来代表词语甚至句子。例如:58451201314(我发誓,我要爱你一生一世)、5620,59487(我若爱你,我就是)、8147(不要生气)等。原因是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便于以数字音节代替其它常见音节,另外汉语方言语音的歧义也为一些数字音节代替其它音节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三、结语

网络交际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原有的词汇系统,弥补了现有语言在网络交际中的不足。英语和汉语的网民人数占世界网民人数的绝大多数,其网络交际词语的构词特征,代表了世界网络交际语言的发展趋势。通过比较英汉网络交际词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网络交际语言的普遍特征,认识词汇结构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还有利于我们提高在网络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crystal,d..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paolillo,j..language variation on internet relay room:a social network approach.[j]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2001.5(2):180-213.

[3]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电网通信论文范文 下一篇:光通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