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5 21:35:53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光阴荏苒,毕业在即。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以下自我鉴定:

1、政治思想坚定。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够保持清醒头脑、经得起考验,始终与以习近总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央保持高度一致。理论来自实践,科学的理论总是严格地以事实为依据,并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实践三个代表,则要在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三个代表的精髓所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的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解决主客观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工作实践统一起来,认真研究工作中不断变化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做到胸中有数,学而思,思而信,信而行。通过在行动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好三个代表。

2、在学习能力上,尽管涉入这方面领域的时间很短,但凭着一颗积极向上心和严谨求实的态度。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我还是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提高了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和科研方法的能力。锤炼了书面表达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这对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信心。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到了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延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226-02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我国自1991年设置专业硕士学位,作为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种类和规模都大幅增长。按照研究生培养方式,专业学位又分为全日制和在职两大类型,在职研究生是以在职人员的身份,部分时间在职工作,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的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类型。通常是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授课,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培养模式。随着招生规模和招生种类的不断扩张,不能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而必须延长学习期限的现象(通常称为“延期”)非常普遍。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这无疑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秩序造成了困扰;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年龄较大,延迟完成学业对他们本身事业发展、家庭生活也会造成影响。本文就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按时完成学业,造成延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以某综合性大学为例,近五年来每年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约一千人左右,招生种类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体育硕士、工程硕士、农业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艺术硕士九大类别。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是3年正常毕业,最多可延长至5年,5年之后仍不能毕业的就会被清理学籍。从校研究生院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来看,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延期毕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3年正常学习期满的延期率在30%以上,历经2年的学位补授期,5年期满不能毕业乃至被清理学籍的仍大有人在。

2.原因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延期毕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课程成绩不合格。由于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报考时规定必须有三年的工作经历,走出校门已经三年以上的他们对于大学时期学习过的一些课本知识已经遗忘,研究生阶段的课程难以衔接,授课时间的不连贯也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考试挂科也就不足为奇了,尤其以理工类课程为甚。第二,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科研成果。按照学校学位授予条例的规定,研究生本人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含一篇)的科研论文,相当部分的研究生是因为没有科研成果而无法申请学位。第三,提交的学位论文通不过。究其原因不外乎学位论文质量太差导师不同意或论文盲审没通过。第四,研究生个人原因。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年龄偏大,身兼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事务繁杂,非学业原因主动申请延期的人数也占有相当比例。其中第二、第三点也有相当部分的在职研究生表示导师指导不力是重要原因。一些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表示从开学到毕业总共见过导师两三次面,提交的科研论文导师推脱太忙没有时间修改以致耽误发表;学位论文的撰写都是靠自己,基本得不到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延期现象屡见不鲜。

二、建议与对策

如何才能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率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加强管理是解决延期现象居高不下的关键。作为研究生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怎样把在职研究生管理工作做到位既关系到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又关系到研究生本人的切身利益。

1.制度建设。一直以来,对于研究生教育我们比较注重的是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鼓励加强培养应用性高层次人才,高校的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招生种类也一直缓慢增长,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学校必须从制度层面加以重视,建立并完善一整套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对于招生人数规模较大的院系应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所有工作职责应该落实到位。

2.工作前置。每年新生入学时,组织新生大会,发给每位在职研究生一份文件,详细介绍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和学位授予条例等规章制度,就培养环节、毕业答辩等有关事宜的时间节点、目标要求都做详细的介绍,让研究生充分了解各种管理政策和规定,针对学科种类各自不同的特点,做好学习和科研计划,以免后期遇到问题时措手不及。

3.信息化平台。由于在职研究生平时都不在学校,双休日或寒暑假授课时又恰逢学校放假,因此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按照班级和专业建立QQ群、微信群,选举产生班长和年级负责人,加强联络。平时耐心细致地做好信息搜集和整理工作,建立相关的信息库,进行规范管理。所有培养环节的课程设置、考试安排、论文开题、中期汇报都要做到事先通知到位,事后总结归档,有问题及时沟通,有困难设法解决。

4.科学管理。按年级、专业制定“延期情况汇总表”,包括延期研究生的姓名、学号、导师、课程成绩、论文题目、科研成果取得情况等项内容。在备注栏中,注明该生是因为某种原因延期,如:课程成绩不合格、学分不满、未取得科研成果、学位论文未完成等等,做到一目了然。并及时补充和更新这份延期毕业生的信息表,尽量做到信息的全、准、新。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延期,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帮助。

5.导师管理。建立在职研究生导师监督机制,规范导师队伍建设。由于现在高校往往比较注重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够重视,有的导师采用“放羊式”管理,非常随意,这样不但挫伤了在职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声誉,对学校和研究生本人都产生了不良后果,对于这种“指导学生不力”的导师,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奖惩政策。

6.管理人员。高素质的研究生管理人员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耐心的工作是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好在职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工作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学习先进经验,提高个人业务能力。

三、结束语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风;管理

一、研究生学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高考入取率从5%递增到2015年的74.3%,2015年高考毛入学率达到40%,高等教育改革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数据的剧烈变化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理解,即当毛入学率超过15%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入了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2016年4月7日的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预计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其中,一直被大家认为是精英教育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开始,已从10708人增长到2016年的51.7万人,入取比例约29%。由此推算,到2019年我国研究生毛入学率也将达到马丁•特罗理论中所划定的15%。届时,按照此理论,研究生教育也将跨入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研究生学风建设将面对这种形式变化的挑战。高校在校研究生人数剧增,对应的是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随着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取消,研究生毕业生也在失去精英群体的光环。据统计,在本科生毕业时,有30%的同学为了逃避现实就业的压力,选择了考研;21%的同学因为学历需求而选择考研(其中在职考生居多)。在此背景下,研究生群体显现出了其群体构成复杂,攻读学位目的复杂,学习科研动机复杂的特点。

二、研究生学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近些年来,学风建设已成为各个高校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张旗鼓的学风建设在校园中起到的作用不够明显,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讲,其影响性就更为薄弱。在研究生层面,研究生群体年纪较大,在职研究生所占比例甚至超过了应届本科毕业生,以某高校调查为例,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职研究生比例超过了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57%和51%,在法学院、马列学院跨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占到了20%和30%,上述两项统计,在文学院也达到了30%和42%。研究生普遍出现不懂得用科学方法、科研方法学习,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所学知识结构不科学,学习动机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主动性等特点。还出现旷课、迟到、甚至考试作弊以及论文造假等现象。有的研究生生活压力较大整天忙于做兼职、找工作、交朋友。也有的研究生坐在大学这个“保温箱”里挥霍着父母的金钱,消耗着国家的教育资源,沉沦着自己的青春。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生活在更加自由的一个空间,对于很多意志力薄弱,缺乏理想信念的人来说就更容易荒废学业,虚度宝贵的青春年华。以上研究生的种种问题可以总结为:校园求学生活无目的、专业学习无激情、对学术成果无追求和对前途迷茫无自信。在教师层面,迅速扩大的在校人数也使高校教师的数量短时间内迅速增加,一些高校教师也表现出治学不严,业务能力与素质不高,责任心差与教学水平难以满足学生需要的特点。同时市场经济的影响也显而易见,个别教师贪恋名利,事务繁忙,不专心教学科研,再加之科技进步迅速,知识更新迅猛,如果教师不能紧跟科技发展的脉搏,所教授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愿景。还有一些教师只重视能带来资金利益的科研项目,项目没有技术含量,多种原因导致教育质量下滑、科研教学效率低下,使接受教育的研究生失去听课动力。教师存在的问题可以表现为:教学科研不能兼顾、行政职责与导师职责不能兼顾和科研方向与学生长不能兼顾。在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层面,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就是在一个学校范围内也很难做到步调一致,部门都各说各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系统。同时我国高校的许多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模式、教材体系以及管理观念的更新速度不能与现在高等教育现有局面相匹配。这些现象的产生,为研究生学风建设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三、研究生学风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

我国在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种经济发展不断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社会对经济的高度关注也深刻影响了在校研究生,由于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如“权利、金钱”直接冲击着在象牙塔中的研究生群体,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

(二)高等教育研究生环境

研究生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课程学习阶段,在这一学习阶段研究生要达到高校培养计划中修订的学分,导致研究生在这一阶段只关心学分,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第二阶段是撰写论文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生一般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撰写论文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有些课题研究起来复杂,一年时间内很难完成,而学生又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所以学生急于求成,造成论文水平参差不齐,质量下降,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有甚者一些研究生为了按时完成论文而丧失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抄袭造假现象时有发生,这为学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

高校制定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考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造成学风建设很难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高效联动机制。同时存在着对导师筛选不严,要求不严格等问题,部分导师所带学生过多,也使“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很难落实。这个因素也制约了学风建设的进展。

(四)研究生学生群体的复杂性

研究生群体年纪都较大,一般在24岁以上,有些是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有些已经为人父母,研究生群体人员构成复杂,学习的动机复杂,价值取向复杂,对所学课程的需求复杂,甚至有些研究生只是为了逃避严峻的本科就业形势而选择读研究生,有些只是为了获取学位而读研究生。这些复杂的因素使学风建设开展的有效性难度加大。

四、探究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方法,构建行之有效的科学体系

对于研究生学风建设要“治标治本”双管齐下,治标就是严管理,治本就是优化制度和重视教育。

(一)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首先“治标”

所谓治标即严管理。如:加强对研究生课堂的管理,不给研究生逃课留下空间,使其上课出勤率直接与考试挂钩;加强对研究生任课教师的管理,对于研究生的任课教师要加强监督,要确保自己的授课时间和质量,不能随意调串课,对于教学事故的认定要坚决果断;加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的考核,使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充分发挥;严抓考风考纪,对于考试违纪、论文抄袭等事件的处理要坚决果断,不给学生留下一丝侥幸心理。这些办法对于研究生的学风建设有着治标的作用。

(二)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重在“治本”

所谓治本就是优化制度、重视教育,在研究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尚,使研究生发自内心的热爱科学研究,主动摒弃弄虚作假,养成科学的学习观,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研究生的求知欲、上进心。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首先,在研究生入学伊始,充分开展学术道德教育,聘请各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讲述成才、成长事迹,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教育并树立起成长成才的目标,看清自己的前进方向。聘请在校的优秀研究生讲述学习、科研心得,聆听身边的故事从而受到启发。消除研究生对科研的距离感,分享师哥师姐在科研路上取得的成就感。激发研究生自我求知与自我创新。其次,优化各项奖励制度。在制定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以及国家助学金评审细则时,充分的考虑到政策导向作用,使评奖、评优指标清晰合理,使研究生各项奖学金政策真正成为其成长成才的保障,同时也是研究生科研学习努力的方向标。优秀的奖助政策能使研究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带来的自我成就感,使学生在没有生活顾虑的情况下,积极投入到学习科研中,自觉形成良好学风。再次,让研究生充分参与到导师科研以及各项校内外科技比赛中来,让研究生在参与科研项目和比赛项目的同时,体会到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转化为科研实物成果的喜悦,搭建研究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桥梁,这能很好地提升研究生热爱科学研究的热情,在研究生阶段体会到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学风建设增加原动力。

五、结语

国家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高等学校是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基地。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方法要想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使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成为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领导的作风,行政的政风,教师的教风以及学生的学风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形成一种自制文化,形成学风建设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实现制度科学健全、组织保障有力、教师理念先进和学生积极进取。只有坚持不懈的开展学风建设,才能使其不断地、有效地发挥作用,使学风建设真正的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党的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风建设也会不断地呈现出其在培养高端人才时的关键作用,更加完备的学风建设体系将逐步被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探索实践。

作者:赵肖楠 尚永吉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徐婷.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方法体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2).

[2]王宪平.高校学风建设的反思与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7).

[3]汪风涛.关于构建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J].经济师,2006(5).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研究生;高校;学校管理

一、什么是音乐专业研究生

“研究生”英文为“Postgraduate”,在我国是指专科和本科之后的深造课程。研究生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普通民众习惯将硕士生称为“研究生”,将博士生称为“博士”。本文以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体进行分析。

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按照学籍管理的不同可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非学历教育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后只有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属于学历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经过学习、考试,通过论文答辩后既有学位证书又有学历证书。研究生按学习方法不同,可分为脱产(统招)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一般需要考外语、政治、综合科目(根据报考专业不同而不同)和专业课。

音乐专业硕士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与本科一样,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学制一般为2到3年,其中学术型硕士多数都是3年,也有2年半的。一般来讲,前两年是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时间,通常可以修完绝大部分学分;第三年用来完成毕业论文、实习和求职。专业型硕士多数是两年。许多学校都规定,如果提前修完所要求的学分,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按照规定,在职硕士生的学习年限可相应延长一年。

二、音乐专业研究生为什么需要参与学校管理

“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很多高校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时常把自我管理与参与管理混淆,这既不利于理论发展的科学性,也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参与管理与自我管理的主要区别是:管理对象不同。学生自我管理的对象就是自身事务,其在传统上是由学校、教师所管理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而学生参与管理,其对象就不仅仅是自身事务,还包括与学生权益直接相关的学校事务,例如教学安排、教师评价等,甚至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包括与学生权益没有直接关系的学校事务,例如研究生对本科生的管理等。那么,作为音乐专业的研究生为什么需要参与学校管理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可以提高音乐专业研究生的沟通能力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研究生毕业后必然会走向社会,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工作可以协调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大大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加强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

2.可以丰富音乐专业研究生的社会阅历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每个人的性格、生活习惯都不相同,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学与中学相比,每个人都相对独立。在这里每个人用自己有限的金钱和社会关系来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甚至争取自身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各种关系的复杂性。大学里各种职位是有区别的,例如:给校报投稿会得到稿费;当学生会干部会享受各类补助和奖励的优先机遇;参与社团、工作室的学生,有了在社会中寻找更多生存资源的能力。作为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平时把大多数的时间放在练琴和学习上,造成与社会的接触不够,因此,在研究生阶段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可以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为毕业后进入社会提供了实践机会。

3.研究生参与管理相对于本科生的优势

在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中,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支持者的一个理由是,当代大学生已经比较成熟和老练。反对者则认为,大学生依然不够成熟,他们还年轻,生活经历有限,行为具有多变性,容易走极端,不善于兼顾平衡。笔者认为:就本科生而言,反对派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本科生毕竟刚迈入成年期,在知识、经验、心理等诸多方面并未成熟,因而让本科生广泛地参与高校管理,确是一件值得慎重考虑之事。但是,研究生则不同。研究生经历了本科阶段(博士研究生还经历了硕士阶段),不仅心智更加成熟、知识更加丰富,而且社会阅历和经验也较本科生有优势,同时,对学校管理也了解的更多,如果他们不读研究生,就已经在社会上承担一份工作了,因而让研究生广泛地参与高校管理,从参与者的自身能力和素质上看,比本科生更加合适。

三、总结

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是高等院校培养为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服务,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知识和专业技巧,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音乐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从事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具有较强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文主要从什么是音乐专业研究生、音乐专业研究生为什么需要参与学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程.《心中的祖国―音乐与文学作品欣赏》[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1月版

[2]孙涛、崔伟.高师音乐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改革探索[J].大家.2010年10期

[3]王志良.关于研究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理论浅析[J].科技信息.2011年27期

作者简介: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 生活感受 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97

转眼间,又一届毕业生即将结束他们的研究生生活,每到这时像笔者这样的在校生都会感慨万分,他们有的选择继续深造――读博,有的选择就业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看到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而忙碌,笔者心头总会涌起一阵莫名的惆怅――明年自己将如何选择。读研的这两年来,我们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怎样做人和做事,以及我们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既积累了经验,也得到了不少教训,不仅充实了研究生生活,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1 笔者眼中的研究生生活

对于研究生而言,已经基本上告别了以前接受老师“授人以鱼”的教学方式,变为习惯导师“授之以渔”的教导方式,因此,研究生更多的是靠自己独立或者半独立来获取知识。在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时间的安排、方案的确定、进度的掌握以及内容的充实等等,大部分要靠自己来把握,导师在其中会起到引导的作用。

研究生生活已然不会再像大学时那样无忧无虑,因为我们要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负责,更要为自己几年后踏入社会而负责。

2 读研的感受

读研已两年,两年的时间看起来很长,因为我们经历了许多,但也很短,因为转眼间又要为自己一年后的去向做选择。

读大学的时候,总觉得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所要学的东西不再像1+1=2那么经典和全面,但却是很基础的一些理念和思维方式,这些知识多半是通往更深层次专业领域的基础,就像先要学会走路才能跑。而到了研究生,就是从学习到应用的过程,所以越来越觉得目的性强了。研究生毕业必须要自己完成论文,论文又和文章相关,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出一点成果,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因此,作为理工科研究生,几乎每天都会泡在实验室被瓶瓶罐罐以及各种难闻的化学药品搞得晕头转向,有时候觉得各实验室的研究生坐在一起相互抱怨自己的枯燥生活都是种乐趣。对我们而言,最头疼的并不是每天的实验工作,而是面对一次次失败的实验结果,为了查找其中的原因不得不天天翻阅资料查找文献,并做各种尝试,可以算得上是寝食难安。

值得欣慰的是学校对实验室的研究条件比较重视,这两年购进了大量的实验设备,满足了我们做实验的需求,不需要再为做实验缺少实验设备而烦恼,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且实验条件改善,既减小了实验误差,增大了实验的准确性,同时也保证了实验结果的稳定性。

另外,研究生有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比如参加学术报告,听学术研究讲座等,能与权威专家面对面进行学术探讨,对自己的实验研究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走出实验室,走进社会实践也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与社会接触学习,达到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对我们来讲也是一种难得的自我提高方式。

3 做研究的苦与乐

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的扩招给应届毕业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为了给自己的就业增加砝码,我们还是不得不走上“考研路”。另外,许多社会人士为了自己更好的职业前景,也加入了“考研大军”。因此,研究生的队伍不断扩大。我们最终的出路还是社会,从加入研究生队伍开始,我们就注定比同龄人更晚踏入社会,但从另一角度来讲,我们却多了三年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机会,能够站在更高的起跳板上。而如何让自己变得充实完美,这就是我们读研的目的。

3.1 看文献与文献总结

刚开始看文献的时候,总是搬着中文文献不放,对于我们来说中文是母语,比较简单,看一篇文献一目了然,其中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很快就能明白,但是后来发现在中文文献中越来越难找到我想要的内容,所以不得不转向英文。英文文献的确难懂,但是内容却丰富,对研究内容起到很大的帮助。我们不仅泛泛地看文献,还要善于归纳总结,吸取其精华为自己的研究工作开阔思路。

3.2 论文就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看过很多优秀的外文文献,文章的组织、图表的设计都很漂亮,而且ppt也做得赏心悦目。有人说有了好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不会完美得表达自己的结果,也算是功亏一篑。一篇好的论文不光是一篇好的报告,应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3.3 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做研究课题是非常艰难的过程,一旦你的研究课题确定,尤其是自己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的研究领域,这个研究过程是非常困苦的,有可能会很长一段时间都摸索不到方法,也可能做了很长时间的试验结果却是不尽人意,或是毫无进展。因此,我们有持之以恒知难而进的心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4 要有开放的交流意识

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由于自己的经验有限,凭借自己的能力很难找到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多与老师及同学交流,即使不是同一个研究领域内的,也有可能会用另一种思维方式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的关键。

我们这一代在高中时便按照自己兴趣和特长进行了文理分科,到了大学又根据自己高考所选择的科目来选择专业,所以我们并不是全才。就拿我们理工科来说,做实验搞研究,我们可以很有思路,但是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发表一篇论文,那要花费我们很大的精力写得还不尽师意,相对于文科生而言,他们写作是强项,但是他们对理工科的知识了解太少,写出的文章逻辑性和与自然的联系显得不足,历史造就了我们不是全才,但是,当今社会上的每个岗位却都希望我们是一才多用的工作能手,因此,为了适应当今社会,我们必须更加完善自己,这样才有信心面对竞争激烈未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晟等.高校研究生经济文化生活状况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1):90-92.

[2]霍凤娥.刍议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改革[J].文教资料,2010,(9):178-179.

作者简介:蔡英超,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在读研究生,山东烟台 264005

张磊,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在职研究生,烟台市辛安河污水处理厂,山东烟台 264005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6篇

当选副省长一年落马

2013年1月,沈培平当选云南省副省长,2007年4月至2013年2月,先后担任普洱市市长、市委书记。据公开报道,今年3月2日至3日,沈培平到云南澜沧自治县调研指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沈培平是今年被调查的第四位省部级官员。此次被调查距离沈培平担任云南省副省长仅一年。2013年1月27日,沈培平被选为云南省副省长。

消息宣布后,沈培平的简历仍挂在云南省政府的官方网站上,是云南省除常务副省长外的七位副省长之一,分管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生物资源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

沈培平在公开报道中的最后一次露面,是3月2日至4日,普洱新闻网消息,副省长沈培平到普洱市调研咖啡和普洱茶生产经营情况。

在这次报道中,沈培平强调,要正确把握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紧紧抓住“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切实找准并解决“”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抓实抓深抓细学习教育和听取意见、查办问题和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三个基本环节。

而此前,就在2月13日,中央第五巡视组巡视云南省情况反馈会在昆明举行。去年10月30日至12月28日,中央第五巡视组对云南省进行了巡视,巡视组组长徐光春在反馈时指出:云南省党风廉政建设形势严峻,反映领导干部问题较多,工程建设、矿产开发、土地使用以及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领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用人视野不够宽,执行干部政策法规有偏差,干部选拔任用不够规范,用人方面问题时有反映。

同时,他还表示,巡视组还收到反映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已按有关规定转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有关部门处理。

徐光春介绍,中央第五巡视组对云南省的巡视时间从2013年10月30日开始至12月28日结束。徐光春在此次反馈会上也提到,巡视结束后,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还专门听取了中央第五巡视组的巡视情况汇报,并将有关情况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了报告。

回顾2013年中央巡视制度改革后所取得的成果,中纪委上个月通报:在通过2013年的巡视中,已从五个被巡视单位查办了六名高官。

被中央巡视组揪出的“老虎”分别是: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市委原书记廖少华,湖北省原副省长郭有明、政协原副主席陈柏槐,江西省原人大副主任陈安众,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以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原副总经理戴春宁。

基于首轮巡视结果的运用和所取得的战果,也有人预计认为,第二轮巡视成果也同样值得期待,今年或将继续拿下更多“老虎”。

眼尖的观众发现,沈培平本人也列席了巡视组的此次反馈会。从当日云南卫视播出的画面中看出,坐在会场第三排的沈培平表情肃穆。

孟连事件酿成恶果

沈培平任职普洱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期间,2008年7月19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执行任务的民警被数百名群众围攻、殴打。冲突过程中,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两人被击中致死,事件“后果严重、影响恶劣”。

事后,孟连原县委书记被撤销党内职务,责成普洱市市委书记、市长作检查。其中,孟连原领导班子被指作风漂浮,工作失职,导致孟连县胶农与橡胶公司的利益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将群众利益纠纷错误定性为农村恶势力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造成了严重后果和恶劣政治影响。

事后,云南省委常委会认为,这一事件表面上是警民冲突,实质是当地种橡胶的农民与企业经济利益的长期纠纷得不到有效解决所致。

随后,云南省纪委在普洱、孟连挖出一系列串案窝案,33人涉案,并认为事件发生背后是“少数干部腐败”。

从当地事后处理结果看,作为市长的沈培平至少存在两个错误。首先是决策态度上的错误。化解经济纠纷本该因势利导,重视群众诉求,他却“调动警力”试图以暴制暴,置法治于不顾。其次是决策程序上的错误。据公开报道,2008年6月14日,普洱市公安局向省公安厅书面请示跨县调动400名警察到孟连,省政法委、公安厅明确否定了这一请求。然而,2008年7月2日的普洱市市委常委会依然决定“打击孟连农村黑恶势力”,沈培平在市委决策时提出,调动警力的事不要报省里了。

事后,云南省委常委会在处理决定中“责成沈培平同志向省委作出书面检查”。

严格地说,这些细节都不算新鲜,既有官方文件披露,也有媒体公开报道,无非是现在被重新挖掘出来。核心问题在于,在这起“后果严重、影响恶劣”的中,对于关键人物之一的沈培平,处理结果竟然是“写检查”?

孟连事件后,沈培平不但没受到损失,反而还以此为资本,将孟连事件上升为孟连经验。2012年6月,时任普洱市市委书记的沈培平还在中央最权威的党刊上发表文章,题为《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谈“三五”群众工作法》。

沈培平在文中说,“孟连事件的成功解决启示我们,解决因利益诉求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仅靠简单的行政手段和思想教育很难奏效,必须围绕公正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群众利益这个中心,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形成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办法,建立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三五’群众工作法,即‘五项制度’、‘五项机制’和‘五个到位’”并称,“孟连事件的有效处置和‘三五’群众工作法的总结、运用与推广,使包括孟连县在内的整个普洱市发生了重大而良性的变化。”

果然,2008年“孟连事件”后,沈培平一路官运亨通,从官方公布的履历看,次年任普洱市市委书记,2013年之后任云南省政府副省长。

民间称他“拆迁大佐”

在任职普洱期间,有的老干部用“只手遮天、无所畏惧”形容沈培平。

2010年4月,云南普洱市开始强推旧城改造,拆迁工程涉及1812户居民。为强推这个项目,4月28日普洱旧改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科以上领导干部及部分离退休干部参加。会上宣读了普洱[20l0]l号文件、计划、问责追责措施。规定贯彻不力的,由纪检监察部门查处,年度考核―票否决。市委书记沈培平在动员讲话中说:“同意搬迁的大大地好,不同意搬迁的大大地坏。”

一些老干部说,“此后民间流传沈培平是‘拆迁大佐’”。

2010年9月13日,央视《焦点访谈》以“旧城改造与商业拆迁”为题报道了沈培平治下的“普洱式拆迁”。

普洱市政府于2010年4月连续出台的两份文件,为拆迁定调“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文件还明确规定了所有住户都必须签订完搬迁协议的具体期限。

此次拆迁范围都是普洱市中心城区内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其中有一大部分建筑甚至建成只有几年时间。然而,在普洱市中心城区还有不少老街区,破旧、简陋、生活设施落后,居住条件差,却不在此次旧城改造范围内。对此,时任普洱市建设局局长胡剑荣在接受《焦点访谈》采访时表示,新旧是一个相对概念,是表述和理解的不一样。

而在一份“普洱市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工作方案”中,这些将要进行拆迁的土地,都已经标注上了挂牌拍卖的时间。胡剑荣证实,此次旧城改造的地块都属于商业开发,“商业集中开发实际上是让这个城市更有活力”。

根据普洱市政府提供的材料,此次开发的500亩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场所,是政府资产,此外还有1800多户住户的房产。据调查,很多住户都表示不同意拆迁。对此,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定会尊重住户意愿,做好协商沟通工作。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普洱市政府对于此次拆迁工作,已经硬性规定了每一阶段的完成期限。4月份发通知,7月底完成签字,8月份土地挂牌出让。为了保证短时间内完成拆迁,普洱市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在一份市政府文件中,要求将签订拆迁协议的任务分配到住户所在单位,各单位要成立拆迁工作领导小组,单位领导充当第一责任人,并实行层层包干,如果某一级责任人所负责的范围内有人不签协议,那么这位责任人就会被通报、问责,甚至免职;这项工作被作为党员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

迫于压力,普洱农行系统规定“四不政策”:拆迁不力的单位,领导不提拔、不评优、不加薪、不晋级。

普洱的拆迁区域居民多为企事业单位员工,拆迁户表示,当地拆迁部门随后便利用“饭碗”,强迫这些单位员工签订拆迁协议。还有拆迁户指出,有的领导压力过大,直接告诉拆迁户,“谁砸我的饭碗,我就先砸他的饭碗”。

这项涉及1812户居民的拆迁项目,存在补偿过少、程序非法等问题,不少建成不久的新房也被拆,百余居民状告市政府。普洱市中院当时未予立案。当地官员认为改造可提升城市品质。如旧城改造成功,政府可获出让金30多亿元,可弥补行政中心开发资金的20亿元缺口。

某离退休干部向沈培映拆迁“不能违背中央政策”,他不屑一顾地说:“普洱是普洱,怕什么。”

如此“理学博士”

相比其他落马官员,沈培平受人关注的一点在于他的学历。一条流传于社交媒体上的评论说,就简历提供的信息,沈培平毕业于保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算是标准的文科生,但“让人惊异的是”,从未涉足理工科领域的沈培平,突然变成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更神奇的是”,他竟然得到了北师大的理学博士学位。

根据2013年1月28日云南日报刊登的沈培平个人履历,沈培平在保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之后,获理学博士学位之前,有过两段学习经历:1986.08-1988.07在云南教育学院中文系中文专业脱产学习,1999.09-2002.07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履历没有指出这两段经历所对应的学历或学位。据记者了解,函授学院没有资格授予硕士以上学位。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都可以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下称《规定》)的要求与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在此背景下,沈培平于2004年至200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并直接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规定》对博士学位授予的资格要求中,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是“申请人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在未明确获得硕士学位的前提下,暂不考虑文科跨理科的难度,沈培平的授博资格已然存疑。

但对于沈培平的情形是否符合北师大自身的学位授予规范,资源学院代院长、分党委书记刘学敏两次拒绝向人民网记者置评。“我现在正在接电话,没法跟你说。也不方便说,调查的案子按调查的来吧。”刘学敏在电话中对记者作上述回答后,直接挂断。

2007年7月,沈培平从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12月,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源学院兼职教授。不考虑其他同时授予的职位,沈培平从博士毕业到成为教授,仅花了五个月时间。他的效率不可谓不高。

根据学院官网上的记录,沈培平除了担任委员、兼职教授外,还曾经兼任学院的教师,专业和方向都是资源经济。但资源学院教务处和院办的工作人员都表示没有见过沈培平。

而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的沈培平,兴趣和主攻方向似乎都在普洱茶上。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云南省普洱茶产业发展研究》,定位是“为云南省政府进行普洱茶产业化决策提供背景研究支持”。导师二人,一是北师大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另一人就是刘学敏。

他与刘学敏还有许多共同担任课题组长的研究论文,诸如《中国普洱茶的生产与市场研究》、《拓展茶叶相关产业,提升普洱茶竞争力》、《思茅市茶产业结构与产业化提升研究》等等。

直到2013年为止,沈培平都兼任资源学院下设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的教授,和北师大与云南省普洱市政府共同组建的北京普洱茶研究院的院长。

刘学敏是这家2010年成立并挂靠于资源学院的“非实体性科学研究机构”的副院长。根据资源学院官网上的描述,这家机构“主要进行普洱茶高端顶层设计”,截至2012年6月,已到位研究经费近1000万元,并为资源学院筹集了160万元的奖教教学金。

随着沈培平的“出事”,经查询发现,涉及普洱茶研究院的所有网页已从官网上消失,只能通过缓存浏览看到。一并消失的还有跟沈培平相关的其他一些网页,如兼任教授、兼任教师的记录。现在,沈培平长期供职的北师大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的网页已无法访问。

“茶市长”出书卖茶肥了腰包

官方简历显示,今年52岁的云南施甸人沈培平,从基层干部做起,在云南任职长达24年。

1981年,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沈培平进入施甸中学当老师,1989年7月才跻身公务员行列,仕途从出生地施甸县政府办公室干部起步。2004年11月沈培平开始担任思茅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此前,还曾担任过近两年的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2009年12月,沈培平升任普洱市市委书记,直到当选副省长之后才卸任。

据了解,早在担任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时,沈培平就开始关注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2004年12月,沈培平任思茅市代市长,开始倾力于打造普洱茶都。2005年3月,沈培平转正为思茅市市长,就在当年12月,他在接受《生活新报》采访时表示,“为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思茅市打算更名为普洱市,现已上报国家”。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正式更名为普洱市。

无论是进京参加全国“两会”,还是到昆明出席省“两会”,沈培平都会带上普洱茶,宣传普洱茶功效,甚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看到记者饮矿泉水,他也会让秘书立即把茶“泡上”。

从2005年到2013年期间,沈培平曾任有“茶马古道”驿站之称的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市)市长、市委书记,也因此得了一个“茶市长”的雅号。

可沈培平的“茶市长”并非浪得虚名。不仅有关普洱茶的著作等身,普洱茶的故事更是被他讲得精彩绝伦。普洱市因普洱茶声名远播,作为当地主官的沈培平能够身体力行,把普洱茶文化发扬光大,本应是世人传颂的佳话,但在这过程中,似乎又有敛财的嫌疑。

“书中自有黄金屋”。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著书立传”,不仅可以博得“学者型”官员的雅称,为日后升官铺平道路;更重要的是利用出书巧取豪夺。国家药监局原副局长张敬礼“出书”的非法所得高达1700余万元,湖南省郴州市市委书记李大伦通过市委宣传部向党政机关强行摊派,几年时间“挣”了3000多万元。沈培平出了多本有关普洱茶的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普洱茶 》16开宣纸线装本,定价高达450元。有的书一版再版,印数达到数十万册。若说谁出书“挣”得多,与沈培平相比,张敬礼和李大伦恐怕都是小巫见大巫。

对沈培平到底涉嫌什么违纪违法,从“出书”这一条渠道不难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沈培平几本书的出书时间都集中在“日理万机”的普洱市市委书记任上,而此前却没有任何作品。出书时间与上任时间之间的偶合,虽不排除“君子厚积而薄发”,但其背后的关系所在不言而喻。

在普洱市区内的书店,现在还发现位于振兴大道上的新华书店还出售有沈培平编著的《走进茶树王国》、《普洱茶连环画》两种书。《走进茶树王国》这本书分平装本和精装本两种,售价分别为180元和260元。

书店工作人员说,沈培平的书在当地并不畅销,也没有接到下架通知。

“V”字形鞭炮庆其落马

2014年3月13日上午,非年非节,位于普洱市主干道振兴大道的云南省普洱市金孔雀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门前,十个一万响的鞭炮被摆成一个“V”字形燃放,公司门前挂着“贪腐份子沈培平被查处,罪有应得,大快人心”的横幅。

“鞭炮大部分是当地的公务员送的,一小部分是工人自发买的,沈培平被查处大家都很高兴。”现场的一位市民说。“不仅仅是今天,9日沈培平被调查的当天晚上,就有人燃放烟花爆竹庆祝了。”一名出租车司机表示。

五天前,中纪委公布消息: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在云南金孔雀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门前,燃放现场引得过往的市民纷纷驻足观看拍照,在点燃鞭炮前,市民们在一侧排成一队,提醒过往的车辆进出以保证安全。

云南金孔雀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改制前为云南思茅交通运输集团公司,改制后该公司将国有资产和国有股权从公司全部退出,终止公司国有企业性质;调整职工的劳动关系,终止职工“国有”身份。

对于沈培平被调查一事,原云南思茅交通运输集团公司职工杨乡云表示:“我不惊讶,去年11月中纪委巡视组来云南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了感觉。”

据悉,2003年10月,原云南思茅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实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沈培平介入领导改制小组。

对于职工的安置,主要分两步展开。首先解除云南思茅交通运输集团公司与全部在职职工的劳动关系,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按照每年工龄1500元计发,职工领取后,其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自行消失。

对于选择自谋职业的职工,政府再给予人均5000元的一次性再就业启动金。其余职工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原则上全部由新成立的公司接收、安置。

资料显示,该公司2221名职工中,有800多名被以开除、内退、病退等理由除名,占总职工人数的36%。职工代表杨乡云等认为,改制后的公司一方面是为了收回股权,当时国有股占40%,职工股占60%;另一方面是想留住职工的工龄置换金。

“公司执行的是钱走人走,钱在人留。职工的工龄置换金,你要拿钱,立马让你下岗。”一位职工说。

2003年12月,职工开始集体举报讨说法。经过多年的呼吁后,2008年8月21日,普洱市公安、财政等局开始就思茅交通运输集团公司改制一事与职工代表座谈。

数百名职工认为沈培平领导的改制小组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2010年,杨乡云、李金玲、陈玉华等38名职工代表前往北京递交举报材料,被安元鼎保安公司截留后移交给普洱市公安局。

2010年5月,杨乡云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同年7月,杨乡云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这不是笑话吗?我是党员,他们没有开除我的党籍就判刑。”杨乡云说道。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7篇

在全区工业经济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具体落实市、区第八次党代会和天津市工业经铁道部劳动合同书甲方(单位名称):_________ 企业法人代表:_________ 委托人:_________ 乙方姓名:_________ 原身份:_________ 性别:_____XX银行综合监管工作总结 XX年,我在党组的领导下,在金管、计统、农金等监管专业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下,协助行长较好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履行了自己在分管金融监管综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努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加强领导 健全机制努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中共ⅩⅩ县委 ⅩⅩ县人民政府(2005年5月20日)近年来,我们按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匆匆而过,在这三年从不曾懈怠对自己的要求。在思想上严格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学习党的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作为副县长对于人大的评议整改报告范文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各位委员: XX年12月,我担任县政府副县长以来,始终围绕县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工业立支柱,农业兴产业,三秋季少先队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宗旨,落实我校“立德立志乐学博学”的校训,以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医务人员入党申请书一年来,我在政治思想上加强学习。把过去被动,随意,死板的学习变为主动、系统、活学活用。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必须主动,除了经常听广播、看电视新闻、新的开始新的结束——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大学本科三年的学习,现在学业已经接近尾声。三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让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在职研究生的个人自我鉴定 光阴荏苒,毕业在即。 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自我鉴定如下: 1、政治思想坚定。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茶学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 四年的大学生涯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我深深地懂得”责任,荣誉,国家”这六个字的含义.作为大学生我最基本的责任是学习.在大学期间我认真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来华农读茶学是我的选择,而把专业学好则是我的追求..成绩可以带来荣誉和自信.俗话说:”机遇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在XX年的校园文化节之”果蔬知识竞赛”中,我不负众望取得了冠军. 茶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管理和经营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我深刻的认识到管理学作为一个时代性的课题,以后不管作为一个员工还是管理者,都必须懂得现代管理的理念.所以我认真钻研,同时在实践中去学习,体验.学期考试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班第一名. 出了必修课程外,我还自学电脑软件.因此,对日常办公软件用得相当熟悉.在英语学习上,我坚持每天听英语磁带,阅读英语书报,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2012优秀青年大学生入党申请书我叫xx,19xx年x月x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一个工人家庭,1994年加入共青团组织,并于1996年底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就读于xx大学xx系xx班。XX年度医院护士年终工作总结 今年本着“巩固优势,稳步发展”的原则,一年来做了能上能下下几点工作: 1.兼顾新厦、主楼,全院一盘棋,尤其在新厦狠抓操作规范,实现输第一学期政治教研组工作总结 教研组是学校组织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活动,进行师德建设的基层组织。回顾教研组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师德建设,贯彻新美术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当你赶时间的时候,似乎时间也在跟你赛跑,你越赶它似乎跑的越快。我现在才反应过来,原来我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是❤❤师范学院美09年学生会主席工作计划上学期是一个新老交替的阶段,但在这期间我们有些工作做得不是很好,对此我们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争取在这学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以下是学生会宣电视台实习自我鉴定范文我第一次踏进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办公室的门时,根本没有想到,在之 后的两个月,我会在这里收获一段快乐而难忘的时光。我不仅从同事们身上学到变电站年度工作计划一、电网建设与改造:(一)、主网部分:1、完成35KV高庄变电站新建工程。(上半年)2、完成35KV白王变电站新建工程。(全年)(二)、配网部分:1、配合开发公司上半年个人自我鉴定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就这样慢慢的流逝。在学校的四年里,为了让自己毕业以后可以适应现在的社会,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增强活动 着准位置 营造妇女参政环境 增强活动 着准位置 营造妇女参政环境三年一次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真可谓是广大农村的一件盛会。农民朋友们的民优秀团员事迹材料 xxx同学能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处处以共青团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妥善处理班级工作与个人学习的关系,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入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护理硕士研究生 工作状况 质性研究

随着我国护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护理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护理教育体系,是为护理队伍输送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临床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护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其毕业后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队伍的稳定,也是我国护理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每年毕业的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些毕业生毕业后工作状况如何引起了教育者的关注。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探讨了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自身的感受,为改进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引导护理硕士研究生正确就业择业,以及用人单位合理使用高学历人才、发挥高层次护理人才优势、避免人才资源浪费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了四川省和重庆市医学院校已毕业参加工作的护理硕士研究生为抽样样本,纳入标准为:①为国家统一招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排除定向委培和在职研究生。②自愿参与本研究,语言表达清晰,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③毕业后从事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工作。样本量以受访者的资料达到饱和,资料时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1]。共访谈了14名硕士研究生,访谈时间从2012年10月到2013年12月,均为女性,年龄27~38岁,硕士毕业后工作年限为2~5年。

2.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与研究者在同一城市的采用面对面访谈,不在同一城市的采用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本次共电话访谈5名,面对面访谈9名。在正式进行访谈之前征得被访谈者的同意,向被访谈者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内容,并承诺保护被访谈者隐私,采用匿名的形式,用编码替代姓名,先拟好访谈提纲,预约好正式访谈的时间和地点。访谈提纲包括4个问题:(1)当初选择读研的原因是什么?(2)毕业后在哪工作?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是什么?(3)谈一谈工作后的感受?(4)对将来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访谈时间30~60min。访谈时,面对面访谈在征得被访谈者同意的前提下访谈录音,电话访谈采取通话录音的方式,并妥善保存录音记录,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鼓励被访谈者自然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注意观察其面部表情、手势、语调等信息,不明白的地方可适当澄清和追问,避免个人意见或看法干扰被访谈者或采用诱导式的提问。

4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结束后,对照录音文件进行逐字逐句的转录,形成文字文件,按照L1―L14依次编码每个访谈记录,研究者通过反复聆听录音及阅读访谈记录,从被访者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资料,对访谈内容进行客观细致的分析,找出主要问题。

二、结果

通过对19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访谈得知,5名目前在高校工作,9名进入三甲医院工作,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医院工作,她们或多或少的都承受一定的压力,工作后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惑。经过归纳总结,共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现分述如下:

1 就业现实与与择业理想的差距。

本组受访对象选择读研的原因主要有:①为了更好的就业②逃避进入临床工作③想进一步深造④为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或晋升机会。L1: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们很好找工作,我的同学绝大部分都能留在三甲医院当护士,但我不想在临床干,我想继续读研以后留在学校教书。L9:我以前在一家三甲医院工作,有正式编制,待遇也不错,但是工作强度太大,严重透支健康,所以我毅然辞职考研,希望毕业后能够到学校工作,哪怕收入少点都没关系。L14:我从事护理工作已经20多年了,读研前已是某科室的护士长,我觉得自己的管理能力、科研及教学能力提升有待提升,于是我辞职读了研究生。当然也有私心想的是如果我毕业后再回原单位的话至少能进入护理部。

然而现实是:L8:硕士毕业时找工作发现,我当年本科毕业就能进的单位现在都要求是硕士学历以上了,本科院校甚至都要求博士研究生学历或者副高职称了。L2:大城市基本是不可能了,要想当老师的话只能到三四线城市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在大城市的医院工作。L14:毕业后又回到了原单位,护士长的位置已经被人占了,最后只能在护理部当了一名没有实权的干事。L9:现在大医院的编制越来越紧张、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的需求还没有本科生多,而一般的医院又不甘心去,很矛盾。

2 .用人单位要求与自身能力现实的差距

护理硕士研究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着单位的高期望高要求,感觉自身能力欠缺,有很强的受挫感,这种感觉尤其体现在之前没有过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身上。L10:我所在的医院是一所教学医院,作为该院招聘的第一个护理研究生,领导们对我非常的重视,一去就让我给本科实习生带教、给我各种培训机会,一段时间后还让我担任科室的副护士长,可是我除了学历比其他人高,工作经验和处事能力都不如经验丰富的同事,要管理科室里那些资历都比我高的人,没有底气。L3:我的研究方向是护理教育,我想我以后肯定不去医院当护士,所以不需要太多临床经验,当真正走上讲台之后才发现,护理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你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最新的临床知识,才能上好课,没有临床知识的武装,讲起课来很费劲。所以不管是当老师还是上临床,临床经验都是非常的重要。

3.自我定位与外界看法的差距

护理硕士研究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属于高学历人才,然后却被其他人不理解,其中也包括其他医疗人员。L4:我上学、上班的时候总是会有人很惊讶地问我,当护士也需要研究生吗?打针输液这种简单的事情还需要研究啊?这种疑问听多了心里有点酸酸的,还有点自卑,总觉得这个研究生读得名不符实。L1:我们科室主任认为护士的活谁都能干,什么学历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形象好,会交际。L12:本来以为自己是研究生,即使是去当护士工作内容应该会不一样。事实是我在临床上干着跟中专生、大专生一样的活,拿着跟他们差不多甚至比他们还少的薪酬,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4.缺乏职业规划

受访者大都缺乏职业规划。L7:毕竟学了这么多年,而且我们学的东西专业性太强,想改行太难了,只能过一天算一天了,至少现在的工作还稳定,日子也还过得去。L4:我还是想去学校当老师,一边在临床干着,一边找机会跳槽去学校呗,如果实在不行,我就再去读博,到时候应该总能进学校了吧。L6:对未来也没有太多的规划,先把职称评上去吧,另外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晋升的机会努力去争取一把。

三、讨论

1护理硕士研究生需调整自身定位、端正工作态度、提升自我

从本次访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选择就读硕士研究生基于“功利主义”,为了就业、逃避工作或晋升。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 曾经毕业生数量少, 就业市场供不应求[2] ,于是很多人把研究生学历当成通向自己理想工作、职位的跳板,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护理硕士研究生不再是稀缺的“抢手货”,导致护理硕士研究生自觉就业不甚理想,再加上“重医轻护”大环境的影响,护理研究生到单位后不受重视,致使护理硕士研究生没有发展空间,使得他们缺乏对职业的热爱,产生失落感、落差感,甚至有离职或转行的念头。高泽宇,马玉萍[3]调查发现,65.3%护理研究生是应届毕业直接读研,导致其对职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再加上社会经验缺乏,读研期间不进行职业规划,择业时将会困惑与迷茫。 护理硕士研究生需要调整自身定位,需认识到“硕士研究生”只是学历的象征而不是能力的象征,在工作中是否得到重用、工作是否取得成就是跟自身工作能力成正比而不是跟学历成正比,学历只能给护理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广更大的就业平台和空间,个人发展则取决于自身能给用人单位提供的贡献和价值。因此护理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应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改变自己重理论轻实践及眼高手低的心态,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只有自身能力提高了,能让人看到护理硕士研究生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与其他人的差别,能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改变外界对“护理研究生”的看法,而不是一味的抱怨环境的不公,总而言之,只有使自己变成“金子”,才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发光。

2 高校需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访谈中部分受访者表示,面对工作单位的高要求高标准,感到自身能力和临床工作经验的欠缺,工作压力大。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虽然目前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但是对于培养模式尚在探索和实验阶段,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且护理师资力量薄弱, 缺乏护理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课程体系与临床医学生相似, 严重地影响了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3]。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笼统地要求护理硕士研究生掌握护理教育、管理、科研和临床护理方面的能力,对所培养的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没有具体描述和明确要求,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缺乏指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与护理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强调护理伦理、预防保健、专业角色、护理理论和科学研究。硕士学位以培养具有各专科临床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及护士指导者为目标。毕业后可政委护理专家、担任临床护理指导或护理学教师等[5]。护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学科,高学历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我们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加要注重质量的提高。国内教育者应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力求在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研究生的同时侧重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与用人单位形成很好的对接,这样才能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毕业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加强其就业信心,提升成就感。同时高校需加强对护理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人文素质教育及就业指导,避免学生出现消极怠学混文凭以及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护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帮助她们理性认识自我,科学择业,也避免在工作中缺乏职业规划或者盲目跟风、为了逃避当前工作环境而选择跳槽或又期望通过进一步求学来改变工作现状,从而维持护理人才队伍的稳定。

3 用人单位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用人单位出于对人才的需要和重视,迫切期望能够通过引起人才引进带动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护理水平或带动护理学科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护理硕士研究生一来就成了“万金油”,科研任务、教学任务、临床管理等等任务接踵而来,哪里有需要就把他们往哪里搬,缺乏系统的培训,忽略了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事实,有“揠苗助长”之嫌。另一方面,护理硕士研究生到了临床之后,由于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难以根据个人的能力、知识、学历层次的高低来解决各级护士的分层使用[6],护理硕士研究生干着跟中专大专生一样的活,难免觉得屈才,这也是许多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更愿意去学校的原因。而去了学校又觉得自己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受挫,由此形成不管从事临床或是教学对工作状况都不太满意的现状。刘秀娜[7]等对护理博士临床使用困境的质性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目前临床对护理学博士使用中存在护理学博士自身定位过高、临床能够提供给护理学博士的发展空间较小、护理管理部门权力有限等困境。因此,用人单位应该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要认识到人才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促进人才成长、稳定人才队伍才是单位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明.护理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59.

[2]张岳. 吉林省护理研究生择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D] . 吉林: 吉林大学, 2009.

[3] 高泽宇,马玉萍. 护理硕士研究生择业观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2,9(6):266-268.

[4] 谭静,曾兢. 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对策 [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2):5-7.

[5]刘蕾, 钟玉杰, 迟琳琳.中美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力的比较分析[J].吉林医学,2009,30(8):762-764.

[6] 高婧,何国平. 辩证角度浅析我国护理人才供需矛盾[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41-143.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医类 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精神,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现结合吉林省及我校情况,将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做以总结,以期为工作推广提供依据。

1.背景

医学终身教育包括本科基本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在我国毕业后教育包括了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种,占据了医学终身教育的承前(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启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教育含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种形式均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应用以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的必经阶段。但二者之间同时存在一定矛盾,后者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卫生部出台,与前者之间衔接不够,相关制度间有所重叠又不统一;同时二者之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否定,如一些省市、医院要求研究生毕业后重新进行住院医师培训,而本科学历人员进入临床工作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后可允许以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专业学位却仍要再经过3年的培养。因此为实现二者的真正融合,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应用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在住院医师培养中实现在职研究生教育与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创建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统一的医学教育制度,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办于2010年批准在上海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改革试验工作”,在探索过程中提出了“4个相结合”和“4证合一”的改革思路与做法,但两种制度的结合仍然存在若干冲突和矛盾,同时,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特殊性在改革试点过程中考虑较少。

2.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改革与实践

长春中医药大学作为吉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2001年获准开展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及培养。2013年经请示,省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厅学位办已批准为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改革试点单位,经多方讨论研究,制定了《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探索,为吉林省推广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

2.1明确报名条件,做好新培养模式宣传

在改革试点中,始终紧抓改革关键点,一定是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报名人员必须为被我校研究生招生录取的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医学本科的中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做到培训人员招录与研究生招生相结合。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临床轮训不少于33个月,因此被招录的学员在9月份须进入轮训基地,故在研究生招生复试过程中,通过网站、发放宣传页、答疑等形式在考生中做好宣传,使考生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及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做好思想准备,解决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报名、招录及进入基地轮训的时间问题。

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研究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指导者,导师是否积极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积极支持研究生参与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对改革试点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培训基地通过宣传板展出、会议政策讲解、导师培训等形式在导师中做好宣传,使导师支持并深入思考、合理安排研究生(学员)学习与实践。

2.2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新培养模式开展

为保证各项工作资金用度,对新培养模式的运行申请划拨专项经费,做好资金预算,学员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进入基地,接受面对面理论授课、网络自学、临床轮训均在基地完成,而培训基地临床实践氛围很浓,很少有理论授课的专门教室,因此有必要开设专用教室、专门网络课程平台,保证学员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体系;新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度,因此须在培训基地设置专用宿舍,保证培训时间要求与学员生活;首批学员在改革试点阶段独立成班,他们有着与其他研究生不同的经历与须解决的事宜,因此须在培训基地设置专门负责人,保证学员管理、上下沟通与服务;学员相关科室轮训占据了临床轮训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因此规范带教教师带教形式与程序、提高带教质量才能保证学员培养质量。

2.3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推动新培养模式

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一线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需要决策者的政策支持,因此建立一线专门负责人、培训基地与学校项目负责人、中医药管理局与学位办项目负责人的三级联动机制,根据事宜难易、涉猎层面等情况分别在不同层面得到及时讨论、解决。

2.4采取多元培养方式实现“二个相结合”

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等)、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三部分组成,我们将基础理论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相结合,专业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形成统一的理论课程体系在晚间及周末面对面讲授或使用网络平台自学,实现研究生课程教学与住院医师理论教学相结合。

各个专业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医院后,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实践训练和各项考核,研究生将每天完成的培训内容如实填入长春中医药大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试行)和《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指导医师和导师定期审核后签字,作为年度考核以及研究生中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及参加结业综合考核和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依据;在临床轮训过程中增设实训教学环节,夯实临床基本技能;中医的传承教育是学院教育的有益补充,尤其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中更能体现师承的重要性,因此对学员在培养中要求每周跟随导师出诊一次。实现 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通过以上培养方式使学员达到二者要求的专业素质于一身。

在上海的改革试点中,要求做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在我省的试点过程中,采取了保守策略,达到各自标准分别获得相应认定,取得不同证书,同时达到标准获得四证。此举能推动研究生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积极性、能保证稳定性。

3.总结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10篇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从多个维度分析。本文拟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两个维度分析。

(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第一,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不健全。高等教育已步入社会的中心。为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如出台政策、制定法律、增加拨款等。1980年,国家颁布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颁布了教育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为研究生教育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此时尚无专门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行政法规。1998年颁布教育部门规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没有涉及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方面的内容。可见,我国依然缺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方面的专门法规。当然,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还是形成了鲜明的特征,如学习形式多样、宽进严出、学分制管理和全成本收费。[5]实践领域的发展,要求我国出台专门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法规。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规范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第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不到位。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对本省域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范性管理、培养单位的管理体系和制度、管理过程的规范性指导和监督存在较多的空白点;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监督同样存在其真空地带。第三,信息公开制度缺失。信息公开制度是指为保障公民和组织了解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学位授予信息而组成的规则体系。研究生教育信息公开制度涉及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目前,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公开制度缺失,社会监督难以实现。第四,社会评估机构缺乏。目前我国有关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机构主要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尚未发现独立于政府的专门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中介机构,这对研究生教育的评估和质量保障极为不利。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直接决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目前,培养单位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第一,认识上不清晰。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许多培养单位在认识上比较混乱。一是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等同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仿照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做法,制定相同或者相似的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标准。二是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视为“赚钱的工具”、创收的渠道。部分培养单位为了扩大生源和节省办学成本,通过中介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这些中介往往夸大宣传,培养过程并未得到重视,损害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声誉。三是“重申报,轻建设”。部分培养单位在申报学科专业授权点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然而对于如何建设好学位授权点漠不关心。第二,制度上不健全。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不少培养单位没有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首先,从课程质量保障来看,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就课程设置而言,培养单位大都以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为主要参照,体现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自身特点不够;从课程实施来看,大都采用集中授课方式,课程教学时数难以保证;对于课程评价,教师往往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容易放松标准,让学生得过且过。其次,从论文答辩来看,不少培养单位参照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制定了相同的答辩要求。例如,某高校规定,在职硕士申请学位必须在省级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众所周知,现在部分期刊以营利为目的。学生胡乱拼凑一篇论文,再向这些期刊社缴纳一定版面费,论文就可以发表。可见,这样的规定形同虚设,很难达到保障教育质量的目的。再次,不少培养单位没有建立质量监督和评估制度,专门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监督和评估更加缺乏。第三,实践上有漏洞。即使已有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文件,实践上并不一定能得到较好的执行。首先,从招生环节来看,各种违规行为屡见不鲜,如部分培养单位委托中介开展招生宣传,不到当地省级主管部门备案。其次,从培养环节来看,没有严格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任务。部分培养单位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课程教学,课程管理比较混乱,学生的学习时间严重不足,课程实施考勤纪律不严格;类似于全日制研究生的中期考查、毕业资格审查形同虚设甚至没有。再次,从学位授予来看,降低学位论文质量标准。例如,某高校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文献阅读的内容应与学位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密切相关,突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水平。然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非全日制研究生阅读经典文献的数量过少,导致他们很难把握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水平。事实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多数属于重复研究,质量不容乐观。

二、全面质量管理视野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其独特性相对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其自身特点。首先,研究生的独特性。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生为在职人员,年龄相对较大,大多属于职业领域里的佼佼者,其自主性、独立性、主体意识一般强于全日制研究生。其求学动机各异,有的追求自身职业素养的提高,有的只想混张文凭,有的是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追求自身的完善。其次,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学习时间上,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以不离岗的在职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一般是集中时间或者业余时间实行集中授课,其余时间学员自主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训练、论文选题和撰写。学习形式上,不同类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或者不同专业之间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有差异,不同类型的学习形式对学习要求也不一样,短时间的集中课程学习对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同样增加了教育质量保障的难度。再次,管理的独特性。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相比,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政策性更强、涉及面更广、社会影响更大,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员求学动机的多样性、学习时间的不固定性、学员个体的差异性、学员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增加了统一管理的难度,势必要求采取个体化、个性化管理,这无疑增加了教育质量保障的复杂性和困难度。最后,评价的独特性。教育质量内涵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涉及人的成长和社会需要的各个方面,不宜用单一的指标对教育质量作出评估。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其培养质量既要强调专业素养,更要关注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技能、研究能力以及与职业相关的意识、习惯、理念等多种文化、心理层面的因素。如此,在培养目标设定上必须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学术性和职业性、学者型和专家型的统一。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相比,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本身就难以把握。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内涵复杂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层级、多个环节、多种手段。首先,从主体构成来看,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行业部门、社会机构,甚至涉及研究生工作单位等,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体包括高等学校的学校、院系、导师、研究生等。其次,从质量保障的层级看,涉及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作为培养单位的学校、院系、导师等。再次,从质量保障的环节看,可概括为生源质量保障、课程质量保障、学位授予质量保障等环节;每一质量保障环节都有相当复杂的过程,比如课程质量保障就是一个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考核等环节的组织、制度、实施和评价系统。[6]最后,从质量保障的手段看,既需要机构、制度、机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保障,也需要师资水平、时间投入、教学资源、技术平台以及质量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保障。

(三)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英文缩写为TQM)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等人提出的一种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1961年,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书将全面质量管理表述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试产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7]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使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8]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全面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全面质量管理涉及每一过程,包括设计、建设、开发、核算、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而非仅限于对生产过程和产品的质量管理;其二,全面质量管理涉及每一项工作,不仅仅是生产和开发,还包括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其三,全面质量管理涉及每一个人,必须让全体人员参与质量保障中。[9]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理论被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广泛运用到公共管理、高等教育领域。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内涵十分复杂,它涉及多主体、多环节、多因素,众多主体、环节、因素相互交错,彼此影响,其复杂性、系统性强,任何线型的、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或单一化理解、判断均是不可取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同样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理论支持和实践向导,全面的质量、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的管理思想,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变化要求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本身的特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就是要实现质量保障法规制度和机制、质量保证主体、质量保证程序、质量保证技术、质量保证责任等系统的设计和完善,以实现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目标并形成质量特色,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革新理念,从内外保障入手,实现保障主体的全员性、保障内涵的全面性、保障过程的全环节性;要合理设计保障制度、保障技术和保障程序,形成良好机制,实现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管理、评估、监控和支持。1.转变观念是建设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先导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是一个体系,既有发展观、人才观等宏观层面的观念更新,也有如教学观、师生观等微观层面的观念转变。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办学方式灵活多样、综合利用社会资源等优势,为在职人员接受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可能和方便,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拓宽了渠道,它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同样重要,理应在全社会受到重视,得到尊重。政府、培养单位、学者应该引导社会消除有关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些误解,例如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就是函授教育、实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就是培养单位搞创收、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可以花钱买文凭等错误看法,引导社会正确理解和认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单位要树立先有质量才有效益的观念,高度重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2.质量评估是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1)改变政府独大状况,建立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相互制约的评估体制和模式。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采用的是由政府主导,包括社会评价、培养单位自评在内的多元主体模型,其中政府评价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评价只是政府评价的补充。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是一种政府独大、其他评估力量处于边缘地位的局面,不利于评估功能的实现。必须建立由政府、社会、培养单位共同参与质量评估的机制,明确各方在评估中的职责,使各方相互协作、互相监督,让评估结果更具信服力。首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利用市场、民间的力量,培育出具有公信力的社会评估机构;其次,政府应该以法规、规章形式确定社会机构、政府机构、培养单位等在评估中的职责、权利;最后,可利用媒体,增加评估过程、评估结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力量的监督。(2)建立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取向的层级性、动态性质量评估标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标准要倾向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非学术型。质量评估标准中的层级性,就是要做到在国家层面总的教育目标要求下,地方层面、培养单位层面可根据地域实际情况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特殊性制定不同标准,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办学的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动态性是指,这些评估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3)将评估结果作为招生计划调整、决策和质量保障的重要依据。重视质量评估结果的运用极其重要,否则将失去评估的意义。国家层面,应该将评估结果合理运用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招生计划和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工作中;培养单位应在学科专业规划和研究生招生计划调整、研究生培养的各环节充分考虑相关学科专业教育质量评估结果。3.政府的指导监督和有效支持是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政府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指导监督和有效支持,是质量保障的基础。首先,放权、指导、监督相结合。政府一方面要将更多的权利下放到培养单位,扩大培养单位的办学自,让培养单位大胆摸索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政府在招生录取、培养过程、学位授予等环节给予合理指导和监督,防止培养单位片面追求办学经济效益,忽视管理和培养质量。其次要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提供有效支持,包括经费、平台、技术等方面。4.培养单位的内部质量管理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确保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培养单位的内部保障,外部保障只是条件和支持,内部保障才是根本和关键。培养单位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在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和录取、学籍管理、课程质量管理、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等环节和过程中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依据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和现存问题,笔者拟从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和研究生等主体讨论体系的完善。

(一)政府是主导,其指导监管的渠道、平台要拓展,力度必须加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的制订、质量监督推进、质量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资源配置与质量相衔接的机制、加强区域统筹等渠道实施质量指导和监督。首先,要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目前,《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已经颁布,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基本要求尚未面世。制订并完善类似要求和标准,才能为学位授予单位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标准提供依据,为导师培养学生提供参考,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质量监督提供标准。其次,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实行必要的质量监督。从曾经多次实施的学位授权点抽查到依法即将开展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是政府评估的发展,不合格学位授权点的退出机制要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学位论文抽检是中央和地方普遍使用的学位论文质量监督手段,但完善抽检办法非常必要。再次,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平台建设,加大质量信息公开力度,为政府部门、学术组织、行业部门、社会各界、研究生所在单位实施监督提供渠道,形成质量预警机制。第四,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质量挂钩、衔接机制的生成,使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调整、财政拨款、平台建设、基地建设等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实现有效挂钩和衔接,激励高等学校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和制度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第五,加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区域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和质量统筹监管的力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本省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划和计划、资源配置、学位授权点的布局等拥有越来越多的决策权和统筹权,但这些权利的运用必须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相衔接,并且重点应在质量监督和控制上。

(二)高等学校是主体,其质量保障制度和机制必须健全且执行有力高等学校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在国家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重心下移的背景下,高等学校既要完善学校层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也要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重心下移到院系,激发院系、导师和研究生的活力,将质量保障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环节中。首先,优化顶层设计。区分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把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优化高等学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学科专业优化、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机制改革、教育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和基础。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障碍是工学矛盾,创设适合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培养过程中的工学矛盾,提高效率和质量。其次,加强生源质量管理。如,加大学校对外宣传力度,向社会展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办学优势、培养特色等,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报考;杜绝或者减少招生中间环节,精心设计复试环节,使优秀考生脱颖而出。再次,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的管理。课程与教学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课程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的获取,进而影响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直至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应充分论证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建立课程生成和退出机制,提升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要积极推进课程建设,特别是案例库建设;要严格执行课程教学纪律,另外,还应抓好研究生评教和课程实施的管理,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改进课程评价工作。第四,学位授予质量管理。要规范在职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形式;学位论文选题更加紧密地结合研究生职业和工作实际;严格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审查;加大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力度;重视学位论文答辩后的管理,实行严格的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信息公示制度。第五,导师要加强指导。导师的指导方式及其频率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而,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在职攻读学位的特点,创新指导方式,加大指导频率,提供指导效率,是导师必须不断探索的问题。第六,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增强学校、院系、导师、研究生的质量意识,逐步营造体现学校自身发展定位、学校学术传统与特色的质量文化。

(三)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应畅通有效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及监督中的作用不仅必要且非常重要。首先,以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为代表的学术组织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研究、标准制订、评估论证及学风建设等方面必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其次,各行业部门要在更大程度上介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分析、标准制订、专业实践和科研训练,以及专业学位质量认证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第三,专业化的社会机构如能开展独立、科学、公正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将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形成重要的正能量。如各教育评估机构、媒体是监督高校办学行为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媒体对高校的办学行为高度关注,特别是招生和学位授予。媒体可以依据相关规定,加强对高校举办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监督。第四,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监督。不少单位为本单位在职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提供了学费,对在职人员的学习质量相当关注。所在单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和监督在职人员的教育,如为在职人员的学习时间提供保障,参与指导在职人员的培养计划制定,为在职人员的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提供支持,等等。

(四)在职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参与质量监督必不可少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最主要特点是研究生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花费在专业学习上的时间、精力、财力可能比全日制研究生更多;由于接受研究生教育显性的和隐性的成本问题,非全日制研究生受到来自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和压力,学习时间很难保证,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他们更加关注学习效果、学习质量。同时,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他们与高等学校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对培养过程有强烈的参与愿望和能力。因此,在职研究生的积极参与是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学员参与的方式主要是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是指学员对培养过程的价值判断。结果评价是指学员对培养结果的价值判断,其衡量标准是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在职研究生可以通过问卷、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员的评价信息,促进高等学校改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措施,保障和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

上一篇:中专生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应届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