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范文

时间:2023-02-26 16:41:49

在职硕士

在职硕士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在职硕士 异地培养 培训机构 教学质量

一、在职硕士异地培养的优势

1.使各地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增值。受地域、经济、文化等背景的限制,国家高等院校分布主要集中在大、中地市,二、三线城市由于政策、师资等方面原因,院校分布很少,现有学院力量与各地人才需求之间很难实现有效对接。利用好在职硕士异地培养这一模式,充分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实现跨省域、跨区域共享,是解决各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通过拓宽成教学院或高职院校等在职教育机构职能,与国家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合作,实现与国家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每年为地方输送大量高层次人才,起到了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满足在职人群需求实现互利双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各地经济相互交织,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在职人群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对自身学历、能力提升的需求更加旺盛,但在职人群群体特殊,不得不面对岗位、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同时受时间、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参加全日制在校学习显然不大可能,针对这些矛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异地在职硕士培养,对缓解工学矛盾,降低学习成本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合作确保各地在职教育机构、国家高等院校生源,形成良性教学体制,实现互利双赢。

3.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实现服务功能。随着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炭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流,全国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仅仅依赖高等院校培养很难满足各地各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职硕士异地培养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从某地区统计的数据看,2006年前该地区农业、林业系统风景园林专业硕士需求增加,卫生系统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稀缺,而在该地区办学点却没有一家,从2007年到2010年,通过在职硕士异地培养,有效的实现了人才结构再改善、人才学历再提升,缓解了高层次人才紧缺的局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人才支撑,为当地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在职硕士异地培养存在的问题

1.经济效益挂钩严重,重视效益培训质量难保证。在职硕士异地培养,培训机构与高等院校收入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成基础上,在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之后,启动正式的招生、培训。有些培训机构以经济为中心,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求快速修完课程让学生到时候拿到证书即可。一般来说,教学点负责教学管理、学生组织等后勤工作;高等院校负责教学安排和派出老师。高等院校虽然招得了生源,但由于要派本校老师到异地上课,牵涉到校本部的人员安排和相关费用。为了节省培训费用,某些高等院校往往会压缩课程、降低授课级别、减少教员往返次数。一般情况下,本部由教授主讲的课程,校外教学点则由副教授或讲师主讲;培训课程往往比在本部少得多,本部要三个周末的,基本上校外教学点只上一两个周末;另外,由于教员行程上占据部分时间,本部周五晚上到周日晚上的六个半天课程,教学点周六才开始上课,周日下午就结束,只有三个半天课程。由于这些原因,无法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修完每门课程,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而学生之间也存在着着素质差异和学识差异,有真才实学真心想学习知识的,也有只求学历不求学习的,往往是把想方设法通过考试当成已任。

2.同行业竞争激烈,不良方式造成层次难提升。就读在职硕士的学员,绝大多数来自机关事业单位,经过多年的培训之后,有迫切需求的人基本上都考取相应的学校参加培训,需要培训的人尽管还有,但多是一些底子较差或是近几年刚毕业没达到报考条件的人员,各地教育培训机构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生源很难得到有效保障。有很多地方多个培训机构同时招生,“僧多粥少”现象更加严重,为了增强竞争力,确保生源,不少培训机构挖空心思做广告宣传,甚至不惜冒险去钻空子、走“捷径”,与一些私立中介机构合作,推行所谓“保过”等服务;有的私立培训机构未经过校本部的授权,纯以利益为基础,替另一个校外点代招考试人员,如果考试上线人员达一定的人数,就想方设法在本地授课,如果达不到人数,就把上线考生转到委托招生的教学点上课,考生的合法权益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不良的竞争方式,造成干部群众对培训学历的质疑,增强了教育培训机构的压力,使得在职硕士培训在低层次徘徊

3.政策调控更加严格,招生限制培训规模难扩大。近几年来,为保证培养质量,国务院学位办对各校招生人数控制得越来越严,一些自主招生学校从原来的人数不受限制到了限制于300人以内。2009年开始,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自定招生上限为200人,教育硕士自定招生上限为400人,2006年12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07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录取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除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外,其他类别专业禁止异地办学,不允许进行跨省院校之间的调剂录取,这一举措使一些高校在以后的几年里不得不撤销对外教学点,造成培训机构违背当初与学生达成的在本地上课承诺,加剧学生工学矛盾,这一培训模式将受到公众更多地质疑。据某市人才培训中心统计,在限招200人的自主招生专业中,2009年该市上线最多的专业只有30多,其余专业多在20人左右,最少的高校教师管理与科学工程专业只有3人(该专业应国务院学位办要求今年已停招),如此少的人数,意味着本部、教学机构都要赔本,高校不得不做出清理校外点的措施,没有达到办班规模的,或是人数很少的招生点,就不得不面临着该专业的停招问题,形成了在职硕士异地培养恶性环境。

三、异地培养在职硕士质量保证对策思考

1.从确保质量提高异地培养社会认同出发,科学设置,实现异地教学点共同监管。针对教学成本居高不下,异地培训利益化倾向加剧,教学质量无保障等所引发的公众质疑,必须严格生源质量、改进培训方式、强化多方监管。在确保生源质量方面,各级要严把入口关,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推荐,并引入公众监督机制,通过媒体对报考者报考条件实行公示,考试过程严格按要求执行,专业课目考试不打人情分,不搞特殊照顾,提高起点,确保培训人员质量;在改进培训方式方面,针对政策调控措施越来越严格,生源越来越紧张的局面,科学设置培训内容,采取滚动上课的方式进行培养,通过两届两个班级合并上课,增加到课人数,在确保教师层次和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减少校本部老师往返次数和课酬支付,提高教学质量;在强化多方监管方面,首先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要加强自身监管,严格按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落实课程,其次要强化教育主管部门职能,定期组织学生对培训机构和主办院校培训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测评结果作为督导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依据,通过多种举措,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公众对异地培养社会认同,为在职硕士异地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从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发,统筹规划,提高异地教学点设置门槛。多年来,各地教育培训机构在培养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教育培训机构太多太滥,鱼目混珠现象严重,造成相互间竞争加剧,其中不良竞争、无序发展甚至危及产业生存发展,要确保培训机构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功能,必须严格执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采取“撤、并、减”等手段,对一些资质偏低、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机构,要撤消;对具备办学条件,但由于生源关系的,要确定专业进行分配,将生源按专业进行合并;对一些冷门专业,生源达不到要求的,要停止开班,通过这些举措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对所有培训机构,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准入审核”制度,对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场地、资金、教学设施等软、硬件条件进行严格把关,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对通过审核的单位管理,定期组织评审,对明显违反有关开办在职硕士异地教育要求的单位进行查封,不断提高教育培训机构培训人才层次和水平,真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

在职硕士范文第2篇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的教师进修主要为学历进修、教师职员职务培训、见习期教师培训、短期培训、研究生课程进修和在职硕士学位学习。

第三条教师进修的内容与途径:教师进修的专业应与学校教学发展相适应;进修途径以在职进修为主;进修的院校以就近为原则。

第四条无论参加何种进修,教师进修前(在报名之前)均应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请,经学校研究同意后方可报名。

第五条为防止教师进修对学校工作造成影响,教师进修必须分期分批进行。学校优先考虑下列教师进修:(一)教育教学管理骨干;(二)各方面工作表现出色者;(三)利用业余时间者;(四)选择在职进修者。

第六条学校同意进修的,教师进修前要与学校签订合同,以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经学校同意参加,教师职员职务培训、见习期教师培训,可报销车旅费(原则上每周只能报一次),资料费自理。培训合格后可报销培训费。

第八条经学校同意,教师参加大学本科进修(职员参加高一层次技术进修),凡全部使用业余时间、专业对口的进修,由学校承担三分之二的费用,有关报销的手续应在教师取得学历或相关证书后办理。教师因单科不及格须参加补考、补修的费用由教师个人承担。

第九条学校鼓励教师和职员参加短期专业进修。由本人提出申请,学校审核批准。培训费由学校承担三分之二,有关报销的手续应在教师取得学历或相关证书后办理。车旅费可按规定报销。

第十条凡符合下列条件的教师可向学校申请参加与教师教育工作对口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班进修。(1)年满35周岁;(2)在奉贤中学工作满2年;(3)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4)教育教学工作认真有成效。

经学校同意参加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的教师,应承担如下义务:(1)参加进修时间原则上为寒暑假或双休日;(2)学费、资料费等自理。(3)若在取得结业证书后五年内非正常情况离开学校,应按时间比例退回学校给予的奖励学费。

经学校同意参加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的教师,可享受如下权利:(1)可根据实际情况报销车旅费;(2)通过进修取得结业证书后,学校给予学费三分之二奖励。

招聘进入我校的教师,尚在参加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者,原校尚未奖励(报销)部分的学费,取得结业证书后,学校给予学费三分之二奖励。若在取得结业证书后五年内非正常情况离开学校,应按时间比例退回学校给予的奖励学费。

第十一条凡符合下列条件的教师可向学校申请参加与教师教育工作对口的在职硕士学位学习。(1)年满25周岁;(2)在奉贤中学工作满2年;(3)教育教学工作认真有成效。

经学校同意,教师可攻读与教师教学工作对口的硕士学位。考取研究生班后,凭正式录取通知书报销车旅费和复习班学费三分之二,资料费自负。未考取研究生班,费用自理。

经学校同意参加在职硕士学位学习的教师,应承担如下义务:(1)在职学习期间应以不影响本职工作为前提;(2)学费、资料费等自理。(3)若在取得硕士学位后五年内非正常情况离开学校,应按时间比例退回学校给予的奖励学费。(4)如在规定年限内拿不到学位,延长时间内的一切费用自理。

经学校同意参加在职硕士学位学习的教师,可享受如下权利:(1)可根据实际情况报销车旅费;(2)通过进修取得硕士学位后,学校给予学费三分之二奖励;(3)在脱产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享受国拨部分的工资福利待遇,享受“奉贤中学工作津贴”和校工会活动经费等,其他由学校自筹的经费暂不享受。

招聘进入我校的教师,尚在参加硕士学位学习者,原校尚未奖励(报销)部分的学费,取得硕士学位后,学校给予学费三分之二奖励。若在取得取得硕士学位后五年内非正常情况离开学校,应按时间比例退回学校给予的奖励学费。

在职硕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访谈调查;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26-02

一、背景

作为一种重要的在职学历培养制度及优秀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渠道,在职工程硕士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为增强科技实力、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欧美各国普遍加大工程硕士教育的改革力度,将其作为科技和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就我国而言,从培养高质量工程领域人才出发,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需要肩负的艰巨任务。

1.文献综述

一是关于外国工程硕士培养的研究。代表性的有:Patricia D. Galloway(2007)对比研究了日、法、新、美等国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认为工程硕士培养要重视技术,兼顾全球化、伦理、公共政策教育等[2]。翁勇南等(2009)研究了美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历史沿革、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并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3]。章丽萍等(2012)研究了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态势,认为工程硕士教育应朝着解决全球问题快速响应、对传统边界大胆挑战、对创新创业全力推动等方面推进[1]。

二是关于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研究。代表性的有:廖文婕(2010)认为我国现有专业学位培养存在优秀教材与案例缺乏、师资水平不足等问题,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反馈回路分析法,建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动力学模型[4]。吴盾等(2014)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在职工程硕士产学研联合基地的构想[5]。魏剑锋(2014)指出当前多数学校在专业硕士学位招收和培养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培养特色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课程设计、加强师资队伍等提高培养质量的建议[6]。

2.研究思路

一是通过文献整理法搜索国内外权威的综合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梳理国内外关于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下一步访谈调研提纲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是通过实地访谈D高校负责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专家以获取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的第一手材料,分析与总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为制定改进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合理化建议提供支撑。

二、调查研究的实施

1.文献整理

通过查阅Elsevier、CNKI等国际、国内权威综合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相关研究,梳理出的问题主要涉及学习方式、课程设置等5方面,列入表1第1-5行。

表1 文献梳理出的问题

序号 (1)问题 (2)问题细节

(1) 学习方式 进校不离岗

(2)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教材质量

(3) 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导师关系

(4) 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写作指导

(5) 宏观管理 质量控制、服务管理

2.访谈调研

(1)访谈对象的选取。本研究选择D大学研究生院、学院2个层面的负责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5名专家作为访谈对象。这些专家不仅长期负责学校、学院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一线工作,且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及其他院校的培养情况具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实践经验丰富、可靠。

由此可见,上述专家选取既涵盖学校层面、又涵盖学院层面,且长期从事一线工作,具有显著的权威性。

(2)访谈提纲的制定。根据表1所列的通过查询文献整理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共6条,列入表2第1列。

为深入收集信息、避免信息遗漏,本研究制定了开放式的访谈提纲6,如表2第6行所示。

三、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突出

在职工程硕士采取的“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能满足人们在不离职、不断绝收入的情况下提高学历的要求,但造成了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的问题。访谈发现,由于工作繁忙、家庭生活等因素,很多在职硕士进校学习和校外学习的投入时间、精力难以保证。类似部分学生因工作地点较远而不得不住宿宾馆、出差而导致无法按时完成课时计划而重修等现象极为常见。特别对于学位论文,其选题、资料查阅、导师指导等环节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学生由于无法按预定时间完成而不得不将毕业期限一拖再拖。

此外,工学矛盾也为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例如,在职工程硕士授课时间一般在周末和节假日,教务员在培养计划设计、课程编排必须全盘考虑学生、教师的时间,难度较大,而一旦有变则必须重新制定并逐人通知。

2.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前沿性和实用性

专家普遍认为,在职工程硕士的课程应该区别于全日制硕士,应针对企业工程特点和实际需求,设置能够反映当代工程技术发展前沿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课程,要尽量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并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访谈发现当前在职工程硕士的专业课程普遍缺乏前沿性和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较差。专业课程主要沿袭全日制硕士培养计划,照搬照抄现有的教学课程,学术性较强而实用性不足。

此外,当前培养计划还缺乏能够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的课程,例如生态科技类、管理类、经济类等课程,不能满足企业发展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无法全面提升在职工程硕士的综合能力。

3.教师专业性不强,师生关系不和谐

当前高校普遍缺乏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专业师资队伍。在职硕士培养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当前工程领域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且能够投入一定的精力研究课程教学。但由于国内各高校侧重教师的科研学术考核,偏重本科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使任职教师对在职工程硕士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对在职硕士的关注较少。例如,访谈发现许多工程硕士点没有安排专职教师,计划课程的任课老师经常更换,而老师也往往使用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相同的课件。

师生关系方面,指导教师和学生缺乏实质性的沟通与指导。一方面,很多在职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职硕士进校学习的时间一般在周末,与指导教师休息时间冲突,而日常指导教师需要在科研和全日制学生培养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在职硕士一般无法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只好选择性地“被忽视”。当学生培养进入毕业设计环节,这种问题往往会造成师生矛盾,老师和学生彼此有意见,对学校管理部门也有意见。

4.学位论文选题难、缺乏有效指导

在职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要求要紧密地结合企业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既有一定创新性,又要有一定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访谈发现选题成为大部分学生的一大难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选题,对国内外研究及工程实践的了解较少,无法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有效结合,也缺少相应的经费和时间保证。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还往往无法获得指导教师的指导。多数校外导师流于形式,学生只好寄希望予校内导师。而如上文所言,校内导师对在职工程硕士的重视程度不足,指导时间无法保证,对其论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要求指导不够细致,使得学生无所是从、无法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这也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关键因素之一。

5.质量把控不严,服务管理难度大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的关键在于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在于招生、教学以及毕业设计等,而就目前国内整体情况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学校简单地将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视为创收项目,存在盲目扩大招生、教学管理不严、毕业设计质量不达标等问题,日常管理也松懈。学校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松散,缺乏认同感。访谈中有专家反映,很多学生希望多组织一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希望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能够更贴合其在职学习实际、更人性化一些等等。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访谈专家意见,建议按以下几点工作思路循序渐进地加以改进:

1.多举措并用缓解工学矛盾

“进校不离岗”导致的工学矛盾无法从根本克服,但可通过建立校外教学点、人性化课程及重修编排等方法加以缓解。例如,对校企联合培养或学员分布密度大的地区,可以建立校外教学点,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计划制定、课程编排考虑不同专业的交叉补充,可设置替代课程等;有条件的可建立课程视频资料库,为因事致使课堂缺勤的学生提供补习渠道。

2.课程设置突出实用性、交叉性

优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必修课要注重实用性和学校特色,增加生产实践和工程案例,选修课则可考虑增设部分学科交叉以及经管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建立与完善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料库,为加大案例教学比例、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认识提供支撑;不拘泥于传统课堂形式,通过研讨、案例教学、讲座等形式,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技术手段、检测手段等,特别是新技术和新工艺等等。

3.加强专业师资建设,改善师生关系

师资方面,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对科研与实践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应进行培训并保证稳定性,而对经验丰富的教师应尽量安排授课,尤其是专业课程授课;完善双导师培养制度,加强企业导师制度建设,明确企业导师的作用。改善师生关系方面,一是要建立师生双向选择机制,实现师生的双向选择,二是要多渠道搭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双方在学习、科研、实践等方面的了解,也尽量让在职硕士融入导师的日常工作。

4.构建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选题难问题,要充分发挥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联合指导,结合学生工作共同发掘选题方向,并通过开题报告会,进一步论证选题的实践性、研究深度及可行性;要强化论文事中环节管理,重点检查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进度是否达到要求,以加强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建议建立学位论文指导记录手册,分阶段地记录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指导情况,强化导师对学生论文指导情况的监督,保证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落入实处。

5.提升质量控制与管理服务水平

提高对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视力度,强化招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管理以及学位论文指导等关键环节,通过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工程硕士培养知名度的提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认可度的“双赢”;通过人员培训与制度建设加强在职工程硕士的综合管理水平,努力提升专职人员的工作水平;定期组织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联谊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等等。

参考文献:

[1]章丽萍,孔寒冰,陈子辰.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国际进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21-28.

[2]Patricia D. Galloway. Proposal for a Master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The 21st-Century Engineer- A Proposal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New York:ASCE Press,2008,99-120.

[3]翁勇南,宋守信.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体系改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20-23.

[4]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5]吴盾,蔡淑萍,王标兵.基于产学研联合基地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4,(1):44-45.

在职硕士范文第4篇

中央政治局成员

1978级法学本科

1988级经济硕士

1992级经济博士

李源潮1988级经济硕士

赵乐际1977级哲学本科

1979级中文本科

中央委员会成员

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1971级外语本科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1974级化学本科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1977级哲学本科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1977级法学本科

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1978级经济本科

文化部部长蔡武1978级国际本科

1991级国际博士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1979级哲学本科

中联办主任彭清华1979级哲学本科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1982级国际进修

中编委办公室主任汪永清1985级法学硕士

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1985级经济本科

1991级经济硕士

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1996级经济博士

公安部常务副部长杨焕宁1997级法学博士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1998级法学博士

浙江省省长夏宝龙1999级经济博士

清华大学8人

中央政治局成员

1975级化工本科

刘延东1964级工化本科

中央委员会成员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1965级精仪本科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1973级工物本科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陈希1g75级化工本科

中司董事长楼继伟1978级计算机本科

中国兵工集团总经理张国清2000级经管博士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002级社科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18人

中央政治局成员

马凯1979级政经硕士

刘延东1990级社会硕士

中央委员会成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刘鹤1978级经济本科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1978级财政本科

常务副部长雒树刚1978级国际其运史本科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1980级中文专、本科

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蔡赴朝1980级新闻本科

国务院常务副秘书长尤权1984级经济管理硕士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1985级财政本科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1985级科社函授

安徽省省委书记张宝顺1987级马列函授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1996级法学硕士

青海省省长骆惠宁2000级政经博士

总政治部副主任贾廷安时间科系不详

中直工委常务副书记孟学农工学硕士,时间不详

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在职硕士,时间科系不详

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孙怀山在职硕士,时间科系不详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政经本科,时间不详

中央政治局成员

刘延东1994级政治博士

刘奇葆1991级经济硕士

杜青林1994级经济硕士

中央委员会成员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周本顺1972级地质专科

国家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1977级地质专科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1978级历史本科

安徽省省长李斌1978级经济本科

2004年届经济硕士

安徽省省委书记张宝顺1992年届经济硕士

中编办办公室主任汪永清1981级法学本科

2005级法学博士

中联部部长王家瑞1983级经济硕士

吉林雀省长王儒林1990级经济硕士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1993级经济硕士

吉林省政协主席巴音朝鲁1994级经济硕士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经济硕士(时间不详)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文学硕士(时间不详)

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包括候补委员)

教育背景

与上一届中央委员会相比,具有大学以上学历成员比例提高了3%,博士成员比例提高了2%,两院院士成员人数提高一倍。

与上一届中央委员会相比,文科背景成员提高了30%。

理工科

人文社会学科(包括文理复合专业)

205位中央委员本、专科阶段学历类型基本统计

63人资料不详

35人大学普通班学生(“”时间工农兵大学生)

70人大学本专科学生

37人在职学历、学位者

105位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中央委员毕业院校(不包括在职学习)

北京大学12

清华大学6

吉林大学5

中国人民大学4

南京大学3

山东大学3

西南政法大学3

安徽师范大学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

北京师范大学2

东北石油大学2

哈尔滨工业大学2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

南京理工大学2

延边大学2

郑州大学2

在职硕士范文第5篇

1月10日,@记者刘向南在微博爆料“80后”美女董海涛任职东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之后网友们纷纷围观美女副市长简历。当事件稍有平息,@记者刘向南再次爆料称:美女副市长丈夫的叔叔是辽宁省交通厅副厅长,并质疑“董丈夫的叔叔为省厅官员,董与他之间算不算亲属关系”?

1月13日,@记者刘向南再发微博质疑董海涛简历造假,“2012年7月丹东日报刊登《2012丹东差额遴选副局级年轻干部笔试人选公告》,公示出的董海涛信息,全日制教育为‘大学文学学士’,毕业院校专业为‘渤海大学英语’,在职教育一栏空白。而东港政府官网上的董副市长简历则成了‘研究生学历’。请东港政府解释!”

经@记者刘向南在微博上连番爆料后,“80后”美女副市长事件逐渐升级、颇受关注。

针对公众的质疑,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专程赶赴丹东,经调查走访,发现董海涛个人条件符合公招标准,选拔程序也合乎规定。

2012年6月底至10月初,丹东市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了15名副县级干部。基于干部年轻化和换届的考虑,2012年,丹东在三级政府换届时,要求县市区政府班子成员必有1人在35岁以下,1名非中共干部,至少有1名女干部。

此次公开选拔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全日制本科学历、正科领导职务1年以上、副科领导职务4年以上、国有中型以上企业中层正职3年以上。董海涛报名时提供的是渤海大学学士学位证书,担任辽东学院外事处办公室主任(正科级)一年多,是无党派干部,全部符合条件。董海涛的笔试成绩在非党人员中排第三,进入演讲阶段。演讲之前抽号,代号上场,不报名字,63名评委现场投票。董海涛的演讲得55票,排第三。之后根据丹东市委组织部的考察,丹东市委召开常委会进行差额票决,董海涛得赞成票10票(10人参加投票)。

人民日报记者调查得知,资格报名时董海涛提供了本科学历,丹东市委组织部进行资格复审时,她的“大学文学学士”学历符合报考条件。当时她未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认证书,因此公示时“在职教育”一栏为空白。之后,董海涛补充提供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认证书,因此在东港政府官网上的简历中,董海涛的学历学位一栏就换成了“研究生学历”。

人民日报记者还了解到,董海涛丈夫的叔叔刘明柱早在2004年就已离开丹东,到省里任职;而丹东的市委书记、组织部部长都是2010年到丹东就任的,和刘明柱并无交集。

在职硕士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28-02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升温,汉语国际推广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是当前中国大外交、大外宣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办于2007年3月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截止到2014年9月,全国有82所招生院校培养了20 793名中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中国学生15 741人、留学生5 052人。目前河南省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和河南理工大学5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其中郑州大学2009年开始招收全国首届外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孔子学院奖学金生),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2010年开始招收国内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几年来,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院校逐渐增多,生源充足,基础比较扎实,但在招生形式、实践实习和培养方向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建设。

一、增加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

1. 增加国内在职硕士招生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招生和学习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被录取考生秋季入学,采用全日制脱产学习形式,毕业时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另一种是在职人员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报考者要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一般在7月报名,10月考试,被录取考生春季入学,学校一般采用非全日制在职学习形式。学生毕业时只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不能获得硕士毕业证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都招收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和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学习时间一般在周末或寒暑假集中进行。

在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教师岗位的报名基本要求中,除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外,22岁~50岁的在职教师均可报名。近年来,随着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岗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政策的实施,河南报名的大中小学在职教师人数越来越多。这些教师大多是中文、外语专业背景,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相当一部分缺乏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外语水平和在校生报名者相比处于劣势,并且教师年龄越大差距就越明显。一些本科学历的回国志愿者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愿意继续外派从事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工作,也有进一步深造的意愿。可以说,河南本省有一批持续的在职生源,但目前河南没有一所招收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在我国在职文凭含金量较低,在职教育不断整改、备受质疑,主要的质疑点在于在职硕士能否保障学习时间、培养单位能否保证培养质量。但是高校不应因噎废食,要通过落实培养大纲、强化管理解决问题,补上河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职教育的空缺。

2. 增加国外在职硕士招生

除面向国内在职人员招生外,国外在职教师生源也不可忽视。近些年,国家向海外源源不断地派出优秀的汉语教师,派出人员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也接受了相应的岗前培训,但由于两国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派出汉语教师需要一段适应期,有时不能准确到位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时本土汉语教师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他们已经取得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认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当地的教学流程和学生特点,并可通过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对比,运用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泰国为例,本土汉语教师中只有一小部分曾来中国学习进修,很多本土教师汉语基础知识不扎实、发音不标准,对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了解不足。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授课时间比较集中,安排灵活,可满足各国在职汉语教师来中国接受系统学习和学历教育的需求。这不仅可以提高各国汉语教师自身的汉语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还可以促进各国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汉语教育事业在海外的发展。

二、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TCSOL)的目标定位是“专业学位”“是基于职业标准来设定的,这种职业有其独特的知识领域,有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是培养能适应海外教学环境的以汉语作为外语的人才,通俗的说法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教书匠,是一种技能型的培养”。该专业的特点在于培养与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应用能力,因而教学实践和实习尤为重要。尽管河南高校认识到了教学实习的重要性,积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外派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但由于派出名额有限,有待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

1. 扩大留学生规模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有为数众多的不同国别、不同层次的留学生,为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很多机会接触汉语学习者、感受汉语课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国际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等原因,河南省的留学生规模较小。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共35.6万人,其中河南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3 313人,仅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不足1%,在全国排名第23位。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甚至没有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在国内的实践机会不足,因此扩大留学生招生数量势在必行。

2. 开展校内校际合作

一是内部共享教学实践实习资源。在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收院校中,硕士点和研究生培养归属文学院,留学生归属另外一个学院,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其中一方培养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一方是对外汉语教学对象。这就要求硕士培养单位和留学生教育单位开展合作、共同发展。郑州大学的合作模式是:文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师资共享,很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有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或外派经历。国际教育学院2014年在校留学生有1 600多人次,能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充足实践机会,提供实习岗位,开展有教学观摩、中外学生“一对一”辅导、担任助教及独立授课、参与教学管理和语言实践活动等,并组织、指导、培训在读研究生外派到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其他海外单位实习,保证了实践实习环节的落实。二是省内共享教学实践实习资源。目前河南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留学生生源不足,有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的师资缺乏。各培养单位之间可以开展校际合作,如建立跨学校选课机制,使优秀的师资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加强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进行师资培训;共建教学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跨校接收实习生,组织研究生讲课比赛等。

3. 建立海外实习基地

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达到4 000多万,而有机会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只有10万左右。为了给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必须面向世界,培养单位要主动“走出去”,开拓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河南5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中,郑州大学在印度合建1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合建1所孔子课堂,河南大学在美国合建1所孔子学院、下设2个孔子课堂,此类平台可提供的实习岗位非常有限。因此,各培养单位要积极寻求其他方式的校际国际合作,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单位要争取海外办学。海外实习期间,学生可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深入了解当地政策,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海外就业意向的学生可取得所在国的教师资格证,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突出地方文化优势和培养特色

1. 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培养模式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带动了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众所周知,河南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一直以来,武术和中医在国外颇受追捧,爱好者非常广泛。一些国外学校专门申请武术和中医教师,并开设相关课程。然而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武术、中医方面的专业人才,汉语专业知识欠缺,外语交流和教学能力不足;汉语专业的学生又不太了解武术和中医,更缺乏专业技能。武术和中医是河南极具优势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国际名片,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的过程中,可将汉语基本知识、国际汉语教学技能与武术、中医等特色方向相结合,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在外派选拔考试的竞争力,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汉语武术和中医教师岗位。这里的专业特色不是一般的才艺,而是扎扎实实的武术硬功夫和中医真技能。

2. 顺应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向

当前,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形式和层次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从公办到民办,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历教育到社会培训,从本土教育到华人教育,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学校或教育机构申请选派数学、科学、文化、艺术等专业课程的师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对我国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从体制上拓宽了海内外汉语教学高端人才培养的途径,推动了由原先主要面向来华留学者的对外汉语教学向针对所有海内外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我们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习和就业空间,因此培养单位应敏锐地加以应对,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一是有针对性地补充幼儿、中小学生和成年学生汉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实习;二是在练就扎实的汉语功底的基础上,增加其他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训练;三是积极开展定向培养,与海外汉语教育教学机构和华校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多语种或分国别的汉语师资。

参考文献:

[1]翟亚军,王占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5).

[2]赵金铭.课程体系与实习体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两个科学体系[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2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在职硕士范文第7篇

“在职”是什么?“在职”就是不离开工作岗位的业余学习。这种进修形式本无可厚非,为了提高干部的理论文化水平和科学知识水平,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是件好事,我们不否认有许多在职研究生学历的干部确有真才实学,他们是党的宝贵财富。但有一种倾向是值得特别注意的,这就是:有相当多的干部“在职”目的不纯,他们是怀着个人的歪心私利,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弄虚作假,获得一张“在职研究生”的假学历,以便把这种学历当做代表身份、命运、飞黄腾达的一种手段,千方百计钻政策空子,把“在职研究生”作为漂洗自己的学术池子,在里面扎一个猛子就换了一副面孔,头上有了光环,以此来换取更大的官帽。

按照国家教育政策规定,凡考研者必须具有大学本科或同等学力,获得学士学位的才有资格。而在职研究生却门槛很低,一般都是学校自主命题,自主阅卷,自行划定单科和总分数线,自主决定录取人选,即使是考硕、考博也是举手可得。最近,笔者就在手机上看到这样两条短信,一条是“北京大学管理EMBA、资本运营董事长在职研修,直读工商管理博士DBA学位班3月26日北京开课,免试入学”;另一条是“在职工商管理硕士和管理哲学博士学位班开课,免试入学,国际认可,人事部建档”。两条短信都注有联系电话。这说明如今这种所谓“在职研究生”和“在职博士生”,是极为容易获得的。这种缺乏监督的程序为大批不合格者打开了大门,学校需要高昂的学费,只要你有钱、有权,校方有教无类,优劣通吃。于是手中握有财政权、人事权、各类项目审批权的大员们就堂而皇之地成为“在职硕士研究生”和“在职博士研究生”了,也就为后来的加官进爵谋到了筹码。

真正读研是很辛苦的,不敢说像古人那样头悬梁,锥刺股,但没有充裕的时间,没有刻苦奋发的努力,是很难拿到文凭的。但“在职”的官员,大部分都轻松得很。据有关资料披露:在职读研的官员基本上是自己不去听课,有秘书代劳;不写作业,有导师布置专人完成;不写论文,有捉刀。再说官员的单位和学校不在同城,相距甚远,他既要在岗工作,又要跑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到学校上课,现实也不容许啊!中国的事情奇妙就奇妙在这里,只要你是手握大权的官员,只要你能交得起巨额学费,校方自然会妥善处理一切的。从上课、作业、论文、答辩、毕业证颁发,一条龙服务到底,根本不用你操心。这就是官学勾结、钱权交易、学界和官场的狼狈为奸,让假的真学历辱没斯文,亵渎学问。

以上这类官员报章网络曝光得多了,民间正义之士就尖锐提出,对不上课、不听讲、不写作业、不写论文、干拿文凭的官员应该进行清查,他们不仅欺世盗名,而且巨额学费掏的是公家腰包,有挪用贪污之嫌,应该追究刑事责任。

在职硕士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在职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7-0029-05

实施“双导师制”已成为国家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从双导师制自身的内在功能优势与阻碍其功能优势发挥的现实不利因素两方面来论述在职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建设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建设机制的角度探讨在职教育硕士双导师制的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双导师”建设提供启示。

一、双导师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双导师制的功能优势

双导师制的功能优势主要表现为:校内导师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校外导师具有大量的基础教育实践经验,两位导师共同指导,交流情况,相互配合,有助于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的导向功能,有助于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的整合功能。

对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双导师制,这种做法有利于校内的理论导师和校外的实践导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助于确定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定位,进而有助于双导师协同设计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并最终有利于发挥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导向功能:在双导师制的框架下,校内导师可以在研究生入学时起就对他们的研究方向给予引导和确定,倾注更多精力进行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便更好地对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改革;校外导师的主要任务在于让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获得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使其能够在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之间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链接,从而将专业实践经验提升到普遍的理论高度,让普遍的专业理论获得丰富具体的专业实践经验支持。

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在职硕士研究生对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进行整合,进而有助于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经验理论化和教育理论实践化。双导师制使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日常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学位论文指导等工作;校外导师则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工作。双导师都是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具体指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并通过协同创新来有效提升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学术水平。校内导师侧重于拓宽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开放其思维,培养其学术科研能力;校外导师可以进入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中肯指导。帮助学生成为一名更有经验的中小学高级专职教师,这就使得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得到理论指导的同时,其实践能力亦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为成为专家型实践教师夯实了基础。

(二)当前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双导师制虽然在理论上具有传统单一导师制所不可比拟的功能优势,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却使得双导师制难以发挥自身的功能优势:

第一,在双导师制度的建设上,很多高校没有健全的双导师遴选制度,进而导致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导致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有些院校的校外实践导师只是徒有虚名,没有切实地指导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

第二,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上,很多高校的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与学术型教育硕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并无明显区别,有些教师甚至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硬套在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身上,没有在授课、论文指导等培养环节突出在职教育硕士应具备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进而使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难以成为高级专门实践型人才。此外,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学术型硕士生源质量更好,可以多加培养以便其提前攻博继续为我所用,从而忽视了对在职教育硕士究生的培养。

第三,在校外导师确定的时间早晚上,很多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实践导师确定的较晚,没有在开学初就确定或全部确定双导师的人选,从而使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难以及时选择适合自己的校外实践导师,进而使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权威人士的有效指导。

第四,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上,很多校外导师在实践教学中出现“放风筝”现象,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缺少沟通交流,对校外导师不甚熟悉,对学生的实践情况了解不足,从而导致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不能同时进行,进而造成了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脱节。[1]

二、双导师制的建设机制

双导师制的功能优势以及双导师制现存的各种问题使得推进双导师制建设势在必行。推进双导师制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于双导师的遴选,在于双导师的教学,在于双导师的考评与激励。只有三种机制相互协同,共同作用于双导师的建设,才能使其不断完善与提高。

(一)双导师的遴选机制

双导师制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在于完善双导师的遴选,从而保障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导师质量。因此,应从双导师的遴选方面完善在职教育硕士的双导师机制。

第一,应当充分了解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中小学优秀教师资源状况,遴选具有丰富科研指导能力的导师作为在职教育硕士的校内导师。遴选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作为在职教育硕士的校外导师。被选上的导师必须具备基本条件是:校内导师要有良好的学术能力,凡具有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都具有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校外导师要有丰富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应具备副高级以上的专业职称,至少应包含中小学课程专家、中小学教学专家、中小学管理专家、教育技术实验与研究专家、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专家、中小学教学实践与改革专家等方面的专家。[2]遴选工作应由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所在的高校负责完成,必须对校外导师进行资格认证,约定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应积极探索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优秀导师的引进机制,通过聘用等多种形式灵活有效地将志立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吸收到高校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中来,逐步提高中小学专职教师和管理者担任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比例,使来自基础教育实践领域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高层次专业教师和管理者承担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的比例高于三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满足基础教育实践需要的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基础教育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这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二战后,美国的专业学位迅速发展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则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法国的高等教育直接划分为大学教育和工程师教育。

(二)双导师的教学机制

双导师制顺利实施的根本在于理顺双导师的教学机制,使校内外导师在教学中产生协同效应。进而促使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大面积提高。为此,应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毕业论文指导方面切合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个体特点和基础教育领域的行业特点。

1 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在职教育硕士研究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主的设计思想,应面向在职教育硕士实际工作的需要,侧重应用性。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可操作性。坚持职业性和理论性并重的原则,以适应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提高职业层次、谋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校内理论导师应做好吸收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的准备;校外导师则应做好吸收新思想、新方法的准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课程设置上的调整,随时吸纳新理念与新实践,设置应用性、实践性、边缘性和跨越性的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培养创新型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

此外,由于在职教育硕士在单位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工作往往比较忙碌,这使得在职教育硕士的学习时间难以像全日制学术研究生教育那样充足。鉴于此,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安排应科学合理,讲授内容要简明扼要,不能大而不全,授课时间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灵活形式。导师应积极帮助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实现从“师”到“生”的角色转换,使他们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并鼓励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用更多的时间自学。

2 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式

传统导师制以直接授课为主,形式较为死板,有些教师甚至几年如一日地用同一个教案对在职硕士研究生进行课堂教学,这种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阻碍了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思维能力的创新和理论水平的有效提升。在“双导师”机制中,校内理论导师应尽量避免出现授课方式不灵活、教学内容一成不变的弊端,应采取多种授课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对在职硕士研究生进行理论指导。例如: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资料的收集及课堂的讨论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采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远程教学,使教学地点不拘泥于教室,使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可以在空闲时间、在任意地点完成校内理论导师进行的教学活动。总之。应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授课时间和地点以保证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自主选择,这符合并尊重了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成人学习的特点,因而可以有效调动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对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并不意味着教学的随意性。恰恰相反,校外实践导师应严格按规定学时对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教学,对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实践指导。绝对杜绝校外导师因为其自身事务的繁忙而对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放鸽子”。校外实践导师应针对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和疑惑进行有效实践指导,使其能够将所学到的教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去中,进而使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师职业生涯得到升华。

3 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指导

与学术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同,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属于专业学位论文,应强化应用取向,其选题必须来源于基础教育实践或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教育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校内外导师密切配合,与研究生共同协商与建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的主题。

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这就要求校内外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研究的问题来确立研究问题的表达形式,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此外,选择学位论文表达形式的重要依据在于该种表达形式是否有利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校内外导师应根据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所研究的问题以及教育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来选择利于其问题和能力表达的形式。

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应多种多样,在答辩成员中,基础教育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型教师应占据主导性地位,其意见应成为衡量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最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校内导师应该放弃传统经验所带来的历史成见,将自身原本所拥有的主导权自觉让位于校外导师,从而使专业行业实践标准而不是专业学术标准成为引导和衡量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论文的终极标准。

(三)双导师的管理机制

双导师的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对双导师的考评和激励上,二者的根本目的在于以评促建,即在对双导师进行真实考评的基础上对双导师实施有效激励。进而达到促进双导师自身发展,促进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目的。

1 双导师的考评机制

考评双导师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对在职教育硕士生的导师资格进行复查、认定,复查与认定的对象不仅包括在岗招生的所有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而且包括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申请者,进而使真正具有指导能力的专业人才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在职教育硕士生导师队伍,与此同时,让定期审核不通过的校内外导师暂时停止招生,以打破以往的导师终身制模式。第二,建立和完善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数据库,包括校内学术型研究生导师数据库和校外实践型研究生导师数据库:一方面应依据在职教育研究生的规模和导师的流动情况来加强导师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应依据导师数据库和中小学职业市场变化来确定在职教育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第三,建立和完善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内外导师的三级考核机制,使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岗前考核”、“学期考核”和“聘期考核”相互配合,形成考评校内外导师的合力,以确保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质量与规模。

考评双导师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主要是指对双导师的考评要在内容、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做到客观公正,使考评的结果能够反映导师的真实情况;第二,整体性原则,主要是指对双导师的考评既要全面系统,又要主次分明:应围绕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育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考评体系,力争做到面面俱到,与此同时,考评体系应突出重点,能够抓住关键因素和主要矛盾,从而做到主次分明。第三,指导性原则,主要是指对双导师的考评应遵循“以评促建”的原则,对双导师的考评应为双导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服务,为提升指导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服务。

2 导师的激励机制

真正推动导师不断进行自我发展和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不是考评,而是考评背后的奖惩。为此,要使校内外导师在工作时间上得到保障,在待遇上劳有所得,在学术上获得尊重;要和校外实践导师所在的中小学制订有效的监管制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益等,具体约定校外实践导师的课酬、论文指导费、津贴标准,以增强双导师的责任意识,使其意识到自己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进而使其能够从思想品德、学术研究、教学能力等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与教育。

激励机制能否顺利实施,导师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高校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双导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双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必须注重提升校外实践导师的地位,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要在观念上重视校外实践导师,对校外实践导师和校内理论导师在管理和待遇上力争做到公平合理。加强对校外实践导师的管理和激励,每年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对优秀的校外实践导师进行奖励并开展经验交流,对不能履行职责的导师予以解聘。通过激励与考核来促进双导师更新知识,把握学科前沿,不断提升创新意识。总之,无论是校内理论导师还是校外实践导师,都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都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负责。[3]

参考文献:

[1]孙洪锋,曹娜,论“双导师制”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学理论,2012,(6):201-202

[2]梁其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应具备的整体结构——兼论教育专业硕士与学科硕士培养标准的异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3):136-144

在职硕士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1-01

从1997年在职工程硕士的首次招生到目前为止,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一直沿袭高等学校全日制硕士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所谓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1]就是指在在职工程硕士的教学培养过程中,为了满足一定要求的培养目标,利用的所有教学方式、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等的总和,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教学培养、理论实践培养、科学研究培养、论文研究指导等每个环节。

1.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

从新世纪开始,在职工程硕士招生专业领域迅速扩展,生源逐年增加,再加上在职工程硕士自身所造就的培养特殊性,原有的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期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2]。伴随着在职工程硕士生源范围以及年龄结构的诸多变化,传统单一的教育培养方式针对在职工程硕士学生的弊端逐渐体现。

1.1单一化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会使得工作学习矛盾更为突出

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大多是工作多年的在职人员,具有多年工作经历,而且具有工作区域分布零散、学习研究时间散碎等特点,受到家庭生活以及工作经历的影响较大,传统单一化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会突出工作学习这一矛盾。

1.2 在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较大,传统培养模式使得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其实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最初目标是针对高层次实践人才的着重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的招生初期,招收对象主要针对来自科研单位以及科技企业的操作骨干[2],这些实践型人才往往具备长期的实践经历,但是通常无法具备坚实的研究理论基础,希望通过在职工程研究生培养系统增强理论知识,以便有效结合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进而在技术方面或管理方向上找到新的技术突破。

但是伴随在职工程硕士进一步的招生推广工作,在职工程研究生的年龄结构逐渐向年轻化转变[3],一大批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希望通过在职工程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自身层次,通过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学习交流快速积累实践经验。

传统单一化的培养模式无法同时适应新形式下年龄结构多元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亟待改革探索。

从这个角度而言,新型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必须结合实践性以及理论性生源两者的需求,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综合考虑教学成本以及教学时间等众多因素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平衡两种需求,区分诉求不同的学生,双管齐下,保障理论课程深入的同时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全面展开,最终争取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实现教学目标。

1.3传统培养模式难以保证硕士培养质量

伴随在职工程硕士招生工作的全面普及,在职工程研究生生源的年龄结构也趋向于复杂化,使得统一招收的在职工程硕士学生往往出现参差不齐、难以协调的基础理论体系以及基础知识理解程度。与此同时,在职工程硕士往往耗费大量时间、经历在工作企业以及家庭生活中,在校专注于研究学习的时间往往少于大多数全日制研究生。因此,在职工程硕士的传统培养模式无法保证这些在职人员在校的学习效果,也就难以有效保证在职硕士的培养质量。

2.新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在职工程硕士传统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优先进行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进而适应多种来源的在职工程硕士。

2.1弹性培养模式

新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可以优先采取弹性学分制以及学年制,保障3-5年的培养年限、在校不离岗的办学模式[4]。在职工程硕士在学初期1-2年时间段内采取弹性分散的授课模式进行培养,同时保证在职工程硕士在校学习时间超过半年。

采用弹性化、半脱产培养方式完成培养计划内规定学分后,用2-3年在相关企业进行课题研究以及撰写论文工作,答辩合格即可获得在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2.2在校集中培养模式

针对就职于学校周边区域的在职人员,根据培养需求以及具体专业进行分组,将背景相近的学生编为一班,以班级为单位,制定富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这样一来在职工程硕士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在校学习,以便更好地融入校园科研氛围。

2.3联合企业培养模式

针对就职于专业企业的在职人员,考虑到企业完善的实验条件,往往采取校企共同培养模式,结合企业自身特性完善课程设置,定期选派相关专业教授到企业进行集中授课[4]。

2.4信息辅助培养模式

所谓信息辅助培养模式,需要首先构建可以同时提供在线课程、视频课程、师生交流等教学功能的综合化信息平台,这是信息辅助培养模式的基础。

具体而言在职人员能够在不同区域,经由网络设施访问上端信息平台,通过学号自主登陆信息平台,获取专业相关的研究视频、教学课件或者通过信息平台与导师进行定期交流。从技术方面而言,考虑到信息辅助技术已经在针对本科生的网络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构建信息辅助平台的技术瓶颈已不复存在,构建在职工程硕士信息辅助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可行性显而易见。

2.5教学基地统一培养模式

针对拥有优良教学设施、良好生源领导能力的专业培训中心、专业进修学校,可以采用教学基地统一培养模式在专业企业建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基地,合作招收培养工程硕士。学校合作的专业单位往往具有良好硬件教学设施,另外设有宾馆、餐厅等基础性配套设施,同时可以保障异地在职人员生活学习。

总之,针对在职工程硕士传统模式的单一化弊端,需要探索新型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得出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天凤,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与探索――关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探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4):86-8

[2]蔡敏,曾路,工程硕士培养及管理特点分析,中国地质教育,2005,14(4):80-2

[3]王艳军,王国庆,孙玉胜等,以行业与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工程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食品工程”领域为例,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理科工作研讨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开封2011,253-7

[4]顾艳霞,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初探,陕西省第八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学术交流研讨会,陕西商洛2011,19-21

在职硕士范文第10篇

2007年,顾佳佳从澳门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后,获得了一个去美国工作的机会。拿到Offer的那天,她在电话里和妈妈吵了一架。“一个人在美国,谁来照顾你?”但倔强的顾佳佳却不介意,虽说是独生女,但在澳门的四年学习已经锻炼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她想去更远的地方看看外面的世界。

顾佳佳在洛杉矶工作了一年。每天早上调好闹钟,准时上班。下班后,如果心情好,就给自己做一份色拉或者意面。但大多数日子,她下班后还是累得要死,于是路过那些外卖店时就会毫不犹豫地钻进去,解决晚饭。

“后来才觉得,自己的内心还是没有那么强大。”2008年,顾佳佳决定回上海,因为亲人、朋友全部在这里。

没有什么周折,面试的第一家美国公司就给了她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四年半过去了,28岁的顾佳佳已经从当初每月6000元薪资的程序设计师升至月薪2万元的项目经理。在外人眼里,她已经是典型的“白、骨、精”,但近几年国内经济环境和房价的变化也让她感到了压力。

2003年年初,顾佳佳的父母把位于宝山区的空置公寓房出售,获得了大约200万元现金收入。老人把钱交给顾佳佳,希望她可以开始打理家里的大笔财务。

这笔钱该如何安排?

顾佳佳和父母一起居住的房子在上海黄浦区,七层不带电梯。“我家住在六楼,父母年纪大了,以后岁数再上去的话腿脚不方便。”顾佳佳想给爸妈安置一套带电梯的“养老房”。父母倾向于在现在的生活区域内寻找二手房,但附近的新房每平方米单价超过5万元太贵。

另一方面,顾佳佳现在是500强企业的项目经理,想有更好的事业发展、成为项目部的总监,现有的学士学位显然不够,她还需要继续进修。

顾佳佳面临3个规划问题

01 养老房计划

父母想要购置离现在住房较近的二手房;但顾佳佳倾向于城市的新房,她觉得那里相对来说环境好,房价低。

02 进修计划

顾佳佳想有更好的事业发展,在职位上有所提升。现有的学士学位显然不够,所以她还需要继续进修。

03 理财规划

顾佳佳做过一阵子股票,但收益不好。现在除了存银行定期或者买理财产品,不知道该怎样投资。

罗寅申 21世纪不动产上海区域市场中心分析师

选择二手房养老要注意:1、房源选择面广;2、地段配套较好;3、交易税费较多。黄浦区的二手房大多房龄较老,尽管周边交通方便、生活设施便利,但房价较高。如果以同样的价格计算,在浦东新区可以获得更好的房源和生活环境,可能更适合作为养老房。如果考虑目前的生活区域,打浦桥板块的一些楼盘交通便利,步行可至9号线、8号线,出行很方便。小区附近还有超市、农贸综合市场、医院等配套设施。注意要选择电梯房,房屋结构最好南北通透,光线充足,对老人健康有益。其中,面积80至90平方米的两房最适合作为养老房。这一地带的上述类型房源总价在300万元左右,房龄在十年左右。如果觉得黄浦区房价较高,建议去浦东等房价较低的地区寻找二手房源。比如东方城市花园,小区距地铁4号线、6号线都很近,周边有仁济东院、浦南医院、易初莲花、沃尔玛、南浦中央公园,从房价和环境的角度更适合养老。在新房还是二手房的选择问题上,罗寅申认为二手房房源选择面广,价格弹性大,小区品质可见,房屋质量可控,在与新房同等价位的情况下,往往地段配套更佳。不过从交易税费的角度考量,二手房交易涉及的税费较多,购房时需要注意税费。

在如何选择养老房的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以下4个关键问题:01 / 配套设施要完善。购置养老房首先要考虑超市,老年人不适宜长距离的出行,其次是医院、公园。最好附近有银行,方便领取养老金。02 / 交通要便利。便利的交通既方便老人出行,也方便子女回来看望父母。03 /户型结构要合理。南北通透的户型最理想,需要通风良好。04 / 小区环境。最好选择绿化好,配有健身娱乐休闲场所的小区。

陈建科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MBA项目副主任

为什么读MBA? 1、增加管理类知识;2、未来计划走向管理类岗位;3、想积累一定人脉资源;4、需要学历和学位。

对于顾佳佳目前的情况,可以考虑念MBA或计算机专业硕士。MBA相对来说是含金量最高的在职硕士,因为这是唯一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在职硕士。攻读MBA学位能全面学习管理公司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且能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拓展战略眼光,建立人脉资源。缺点是MBA的学费普遍较高,例如交大安泰MBA,业余制MBA(2013年入学)的学费为23.8万元。计算机专业硕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会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类硕士的确能提高计算机方面的工作技能。顾佳佳需要考虑的是,今后从事技术工作还是走向管理岗位。如果希望走向管理岗位,就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管理类知识,那么攻读MBA更合适。

史雅文兴业银行上海卢湾支行理财经理

愿意承担高投资风险,可以选择:基金定投;信托;QDII;保险。

上一篇:结构工程师范文 下一篇:质量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