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4 06:33:52

圆的周长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圆周长、弧长公式;

2、通过弧长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4、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弧长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弧长公式.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圆周长)

已知O半径为R,O的周长C是多少?

C=2πR

这里π=3.14159…,这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圆周率.

由于生产、生活实际中常遇到有关弧的长度计算,那么怎样求一段弧的长度呢?

提出新问题:已知O半径为R,求n°圆心角所对弧长.

(二)探究新问题、归纳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因为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研究得到公式).

研究步骤:

(1)圆周长C=2πR;

(2)1°圆心角所对弧长=;

(3)n°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n倍;

(4)n°圆心角所对弧长=.

归纳结论:若设O半径为R,n°圆心角所对弧长l,则

(弧长公式)

(三)理解公式、区分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在应用弧长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公式中n的意义.n表示1°圆心角的倍数,它是不带单位的;

(2)公式可以理解记忆(即按照上面推导过程记忆);

(3)区分弧、弧的度数、弧长三概念.度数相等的弧,弧长不一定相等,弧长相等的弧也不一定是等孤,而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才可能是等弧.

(四)初步应用

例1、已知:如图,圆环的外圆周长C1=250cm,内圆周长C2=150cm,求圆环的宽度d(精确到1mm).

分析:(1)圆环的宽度与同心圆半径有什么关系?

(2)已知周长怎样求半径?

(学生独立完成)

解:设外圆的半径为R1,内圆的半径为R2,则

d=.

,,

(cm)

例2,弯制管道时,先按中心线计算展直长度,再下料,试计算图所示管道的展直长度L(单位:mm,精确到1mm)

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解:由弧长公式,得

(mm)

所要求的展直长度

L(mm)

答:管道的展直长度为2970mm.

课堂练习:P176练习1、4题.

(五)总结

知识:圆周长、弧长公式;圆周率概念;

能力: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弧长公式的记忆方法;初步应用弧长公式解决问题.

(六)作业教材P176练习2、3;P186习题3.

圆周长、弧长(二)

教学目标:

1、应用圆周长、弧长公式综合圆的有关知识解答问题;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数学模型的能力;

3、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弧长公式解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活动设计:

(一)灵活运用弧长公式

例1、填空:

(1)半径为3cm,12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___cm;

(2)已知圆心角为150°,所对的弧长为20π,则圆的半径为_______;

(3)已知半径为3,则弧长为π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_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在弧长公式中l、n、R知二求一.)

答案:(1)2π;(2)24;(3)60°.

说明:使学生灵活运用公式,为综合题目作准备.

练习:P196练习第1题

(二)综合应用题

例2、如图,两个皮带轮的中心的距离为2.1m,直径分别为0.65m和0.24m.(1)求皮带长(保留三个有效数字);(2)如果小轮每分转750转,求大轮每分约转多少转.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1)皮带长包括哪几部分(

+DC++AB);

(2)“两个皮带轮的中心的距离为2.1m”,给我们解决此题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

(3)AB、CD与O1、O2具有什么位置关系?AB与CD具有什么数量关系?根据是什么?(AB与CD是O1与O2的公切线,AB=CD,根据的是两圆外公切线长相等.)

(4)如何求每一部分的长?

这里给学生考虑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解:(1)作过切点的半径O1A、O1D、O2B、O2C,作O2EO1A,垂足为E.

O1O2=2.1,,,

(m)

,,

的长l1(m).

,的长(m).

皮带长l=l1+l2+2AB=5.62(m).

(2)设大轮每分钟转数为n,则

,(转)

答:皮带长约5.63m,大轮每分钟约转277转.

说明:通过本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弧长公式的应用,求两圆公切线的方法和计算能力.

巩固练习:P196练习2、3题.

探究活动

钢管捆扎问题

已知由若干根钢管的外直径均为d,想用一根金属带紧密地捆在一起,求金属带的长度.

请根据下列特殊情况,找出规律,并加以证明.

提示:设钢管的根数为n,金属带的长度为Ln如图:

当n=2时,L2=(π+2)d.

当n=3时,L3=(π+3)d.

当n=4时,L4=(π+4)d.

当n=5时,L5=(π+5)d.

当n=6时,L6=(π+6)d.

当n=7时,L7=(π+6)d.

当n=8时,L8=(π+7)d.

猜测:若最外层有n根钢管,两两相邻接排列成一个向外凸的圈,相邻两圆是切,则金属带的长度为L=(π+n)d.

圆的周长教案范文第2篇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推导并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最近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你对圆又有了哪些认识?

(二)创设情境:龟兔赛跑

第一次龟兔赛跑,小白兔输了不服气,于是进行了第二次比赛,这回小白兔画了两条比赛路线,小白兔跑圆形路线,乌龟跑正方形路线,结果小白兔赢了,观众纷纷表示比赛不公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二、新授教学

(一)定义

1.小乌龟跑的路程就是正方形的什么?小白兔呢?

2.什么是圆的周长?请你摸一摸你手中圆的周长.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的周长.

(二)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1.学生讨论

(1)正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你认为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

2.猜测

看图后讨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为什么?

小结:通过观察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3倍,那到底是多少倍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实践操作

(1)目的: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圆的周长约是直径的几倍.

(2)建议:为了更好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请你们在动手测量之前考虑好怎样分工更合理.

(3)填写表格

单位:厘米

测量对象

圆的周长

圆的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1

2

3

4

(4)汇报小结

看了几组不同的结果,虽然倍数不同,但周长大多数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比三倍多多少呢?

(三)认识圆周率、介绍祖冲之

1.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

2.介绍祖冲之

(四)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怎样求周的长?如果我用字母c代表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C=πd

2.圆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

教师板书:C=2πr

3.圆的周长分别是直径与半径的几倍?

(五)课堂反馈

你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小乌龟和小白兔谁跑的远了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一)判断.

1.π=3.14()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二)选择.

1.较大的圆的圆周率()较小的圆的圆周率.

a大于b小于c等于

2.半圆的周长()圆周长.

a大于b小于c等于

(三)实践操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先讨论如何画,再操作.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2米2.d=1.5厘米3.d=4分米

(二)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r=6分米2.r=1.5厘米3.r=3米

六、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C=πdC=2πr

单位:厘米

测量对象

圆的周长

圆的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1

2

3

4

教案点评:

教学设计新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探索、思考,由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中尝到探索之趣,成功之乐,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探究活动

我是小小设计师

活动目的

1.通过设计儿童乐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题目

小明家正在修建现代化的大型社区,其中有一部分是“儿童乐园”(占地是300米×300米的正方形).设计院的叔叔阿姨请小明帮忙设计这个儿童乐园,你能帮助小明设计这个“儿童乐园”吗?

活动要求

1.各个组成部分面积分配合理,布局合理.

2.要体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需要.大致分为:1----4岁;5---8岁;9----12岁.

3.要有娱乐活动场所、休息场所、小路.

圆的周长教案范文第3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初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通过对圆周率π值的探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及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现在大家都说说,你们都知道关于圆的哪些知识?

(二)学习新课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

我想问问同学,你们都带了哪些圆形实物?

两人互相指指圆的周长在哪儿?

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老师手里这个圆的周长。

谁跟他指得不一佯?为什么这样指不行?

老师这有一面镜子,我要给这面镜子镶一条不锈钢边框,怎么才能知道这个边框长多少厘米呢?

老师这还有一个杯子,用它喝水有时烫手,我想编一个杯子套,怎么才能知道套口应该编多大?

哪个小组愿意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组都带了一些圆形实物,我们要通过小组合作测出圆的周长,并填写实验报告。

请你在实验报告上填出你测量的实物名称,周长是多少,直径是多少。

(学生分小组测量手中圆形实物,并填写在实验报告上。能测量多少数据就测量多少数据。)

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同学们想了那么多种方法,看来你们真了不起。我们归纳起来,同学们都是用缠绕、滚动的方法把曲线变直的。(板书:绕、滚)

(师出示黑板上画的圆)谁能用这两种方法来测量这个圆的周长。

看来光靠绕、滚这种实践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是不行的,我们必须研究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

想一想,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呢?举个例子说明,是不是这样呢?请看屏幕。

(用电脑演示三个滚动的圆,看出圆越大滚动的轨迹越长,圆越小滚动的轨迹越短。)

我们得出了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板书:圆的周长直径)

这是我们大家一起发现的。科学家往往发现问题就要去研究,我们同学长大想不想当科学家?今天我们就先学着科学家来研究一个问题:用我们测量的数据,通过计算分析,来研究圆的周长到底和直径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

通过同学们实验研究,我们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电脑演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是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我们叫它圆周率。(板书:圆周率)

谁能说说圆周率是怎么得来的?

请同学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早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数学经典《周髀算经》就指出:“圆经一而周三”,(用投影打出这句话。)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至今人们常用它来估算圆的周长。刚才,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来估算同学们算得是否准确的。谁知道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准确到7位小数的是谁?(学生口答)他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

(出现祖冲之的画像,同时放配乐录音,介绍祖冲之。)

约15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就已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比欧洲的数学家要早1000年左右。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环形山,就是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

我们确实应该为前人的聪明、智慧感到自豪和骄傲。后来瑞士的数学家欧拉用希腊字母π代表圆周率。(板书:π)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如果用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参加计算是不方便的,故通常将π取两位小数。(板书:π≈3.14)

既然π是个固定的值了,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圆的周长?(直径。)

现在我们能不能计算黑板上这个圆的周长?

什么条件不知道?(直径。)

谁来测直径,用“分米”作单位。(板书:分米)

如果直径是2分米,半径就是几分米?

用半径能不能求圆周长?

现在我们试着用直径或半径来求黑板上圆的周长。

谁用直径求出圆的周长?

(板书:3.14×2=6.28(分米))

为什么这样列式?

(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π表示圆周率,字母公式怎么表示?

(板书:C=πd)

谁能用半径求圆的周长?为什么这样做?

如果用字母r表示半径,字母公式怎么表示?

(板书:C=2πr)

(三)巩固反馈

1.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单位:厘米)

2.判断,你认为正确画“√”,错误画“×”。

(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

(2)圆的周长是6.28厘米,它的半径是2厘米。()

(3)圆周长的一半与半个圆的周长相等。()

3.选择: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几号卡片。

(1)车轮滚动一周,所行路程是求车轮的[]

①半径

②直径

③周长

(2)圆形水池的直径是4米,绕池一周长[]

①25.12米

②12.56米

③12.56平方米

(3)A圆的直径是6厘米,B圆的直径是2分米,圆周率[]

①A圆大

②B圆大

③一样大

4.甲乙两人分别沿①、②两条路线从一端走到另一端,谁走的路线长?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圆的周长教案范文第4篇

以学定讲以学定教圆周率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有时候,教学生成的发展变化和教学预设是一致的,这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性的合理把握和对教学对象认知状况的深入了解;但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这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对教师而言,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将面临严峻考验和艰难抉择――教学是推进还是搁浅,是置之不理还是顺势利导、动态生成。这时需要教师具有生成意识和及时铺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在学生的思维“出轨”时,需要教师及时调整预设,把握机会,就可以尴尬为锲机,以学定讲,以学定教,让课堂更精彩。

为了让老教材突现新理念,突现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理念,学校安排了几节课,课后细细品味,这几节课的共同优点分别为:

1.注重体验。教师设计有各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的环节,使学生经历了对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互助互学,从而得出有了实践性的体验,构建活动化教学过程。

2.注重评价。整堂课,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情感,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来鼓励学生、表扬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能够做到提炼和概括,使之为课所用,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3.注重学生主体。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突破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学习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的就是《圆的周长》这节课了。

一、案例描述

回顾旧知,了解学生已有基础

1.我们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谁来说一说?

(复习圆的相关知识:圆心O,半径R,直径D,D= 2R……)

2.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圆的奥秘?

学生回答,圆的周长,圆周率,圆的面积……或老师出示。

二、切入课题,质疑新知

1.出示∏,你认识吗?对它有什么了解?板书“∏、圆周率,3.14……”

2.提问:什么是圆周率?

3.小结:在大量的经验积累中,人们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存在着一个神奇的倍数关系,我们把这个关系表达为“圆的周长/直径=原周率”一般用∏表示。

板书:圆的周长,直径。

4.提问:

(1)什么是圆的周长?

(2)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也就是圆周率(∏)会不会因为圆的大小变化改变而改变呢?让我们动手测量,验证一下。可以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验证,看哪个小组能最先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步概括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出彩1:

在验证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候,进行了动手测量与验证。在验证中老师把各种情况都进行了预设,考虑了学生有网上学习得到的,有预习书本知识得到的,有自己小组讨论,验证得到的……进行一系列的预设,教学设计是那么“严谨与流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会常常出现许多的小插曲,学生也并未领情,总要出轨。比如,学生周长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吗?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我可以用一根绳子,绕圆一周,然后捏住绳子的接头处,展开绳子就能量出来。”

生:“我也可以把圆在直尺上滚一周,这一周也是圆的周长。”

怎么滚?让学生在老师的预设中用“滚一圈”和“饶一周”来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都顺利出来,老师也会感到万分欣喜,脱口而出:“你真会动脑筋!还会有别的方法吗?”边说边会用眼睛巡视教室一周,教室里会恢复寂静,全班没有一人举手,都眼巴巴地望着老师。这情景正是老师所希望的。但政党老师乐滋滋地往预设的轨道上行的时候,只见一只手会犹豫不决的举起。

“我只要用圆周率乘以直径就能算出圆的周长。”殊不知,这一不响亮的回答恰似晴天霹雳,“探究结果出来了,该怎么办?”难道后面就不用研究了吗?也是我们高段数学老师经常面临的尴尬场面。如果是你会怎么办?所以在教案中老师门会预设很多情况,怕学生的出轨让自己处于尴尬,处于被动。但这位老师在教案中已经有了预设,所以不慌不忙地及时进行了肯定:“大家说的结论是正确的,你们能提前预习,非常好!可是却不知道这个规律是如何得出的,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顺着自己的预设进行了教学,很自然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但在另一节课上,老师并未把这一环节进行预设,是学生临时出现的状况,但这位老师的处理不妨让我们也学学。该老师调整了一下思绪,也冷静下来了,决定采用该学生的意见,临时改变设计,走一步算一步吧!

“你们觉得在这些方法中,哪种最方便、最实用?”学生单让赞成该同学的方法。于是,老师就请该学生大声地把公式说了一遍,并且一不做二不休地把公式写在了黑板上。

“这个计算公式你们知道吗?”下面的学生有的点点头,更多的是一脸的茫然和摇头……

老师又紧接着说:“不管你以前是否见过或听过,现在公式写在黑板上了,你知道了吗?”

学生很不情愿地:“知道了!”

老师追问:“那么,对于这个公式,你还有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吗?”

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窃窃私语声,老师没有制止他们,只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眼光看者他们。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

“我不知道圆周率是什么?”

“我不明白圆的周长为什么可以用圆周率乘以直径进行计算!”随着他们的提问,其他学生不时地所声附和。有救了,老师一阵窃喜。

“既然这样,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圆周率’‘圆的周长为什么可以用圆周率乘以直径进行计算’这两个问题好吗?学生回说:好!”

此时一起来探究、测量。在学习中由衷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快乐学习的含义。

随后的评课也证实了老师的处理是明智,因为这节课的“出彩”之处恰恰是面对这“出轨”的回答时的灵机一动,

把握住了课堂生成。

出彩2:

学生的出轨真是无时不刻地存在,如学生在测量圆周率3.1415926……这一环节,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一些数据。教学中老师会让几名同学板书测量结果,老师用计算器计算结果(在全班同学的关注下集体监督计算结果,虽然花费点时间,但也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在集体的监督计算进行比较中,数字居然出入那么大!得到的有3倍多一点,有4倍多的,这真是出一身冷汗,要知道有那么多的老师在听课,如果是自己平时上课,就会说:“你计算错了,下课以后再去算一算。”或者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划到哪里算哪里!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是尊重学生,还是冒着漏洞百出的危险。要知道有那么多教师在听课啊!但是,我们的老师却适应了学生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迫使老师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

(1)与刚才同学给出的数值比较,为什么还有区别?原因可能是什么?

课堂上的突发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有的自己动手再实验一次,有的再计算一下;还有的用估一估的方法。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结得出圆周率的取值。并且立即点评:当直径是1米的时候,误差是多少?了解求圆周率的历史:周三径一到小数点后10.1亿位。

(2)圆周率的精确计算,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在数学研究上的伟大贡献,我们有必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祖冲之及圆周率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再次利用课件操作向学生介绍有关内容,并在介绍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因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3倍多一些”可以用圆周率来表示(≈3.14)。

本节课,学生的知识起点远超出教师课前的预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照着预设上课,而是发挥了自己的课堂应变机智,将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畅谈自己对圆周长以及圆周率的认识,教师只在一旁做适当的总结和引导。

圆的周长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正确引领;贴近生活;合作教学

一、正确引领,让学生主动提问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及基础的数学理念知识。因为小学生还不懂如何开动脑筋,需要老师的智慧引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重视指引学生,尽可能展现学生的主置,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从而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氛围,进行互动教学。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是这样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的:

老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圆有了基本了解。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求圆的周长,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呢?

学生:想。(大家都好期盼,很认真地听。)

老师:好,原先我们已经学过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周长,那么有哪位同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呢?

学生1:(很兴奋地把手举起来)我知道,把圆的直径测量出来,再用直径乘以π就可以了。

老师:这个同学回答得很对,看来是提前做过预习了。那有没有人知道π代表什么意思?

学生2:我知道,我以前听我哥哥说过π代表圆周率,约等于3.14。

老师:非常好!你们对圆的周长了解挺多,但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接下来,你们4个人分成一个小组,我们一起来探讨应该怎样验证。

显而易见,这个过程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是老师课前备好了教案。但是,由于这次课堂中经过老师的引导,一些学生已经获得了结论,这是老师课前备教案时意想不到的。对于此种状况,应当怎样处理呢?这就需要老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让它成为有用的课堂教学能源,引领学生互动探究,进而成功应付课堂中的“小插曲”,更好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贴近生活,创设互动学习课堂

好奇、好动是小学生的本性,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强调学生要记概念、背诵公式,必然无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老师需要在教学中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认知到数学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还有益于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例如,在讲授“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时,有些老师给学生提出这样的应用习题:“采矿队上半年共采矿2000吨,下半年比上半年多采30%,采矿队一年里共采矿多少吨?”尽管老师提出的习题很贴近课本内容,但是小学生对采矿比较生疏,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不高,很难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无法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所以,老师可以把这个问题转变为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植树,五年一班种了20棵树,二班比一班多种了30%,两个班级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贴近学生生活的应用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解答的欲望,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合作教学,提升课堂互动成效

长久以来,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由老师支配,不注重学生的协作探究、自主学习。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指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究及总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扮演好指引者和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在巡查的途径中,处理学生的疑问,最后达成多方面互动教学。

例如,在讲授“统计与概率”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依据班上学生现实状况适当地分配小组,而且准备好教学工具。我对学生说:我现在给每一个小组分配一个盒子,这些盒子里装着许多不一样颜色的纸片。你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可以更快地看出盒子里哪一种颜色的纸片较多,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最好。每一个小组都加入了激烈的讨论中。过了一会儿,我对学生说:“请每个小组将成果展示出来,给大家看一看。你们说一说,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好?”通过这次合作教学,充分带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对统计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老师不断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视角去观测、剖析实际问题,处理平常生活的情况和难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圆的周长教案范文第6篇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能说出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2、能说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能力目标]

3、会通过操作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推导出计算公式。

4、会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情感目标]

5、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

6、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

教学重点、难点: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运用周长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解决措施: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直径是3厘米至20厘米不等的圆片;直尺;细绳,软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一天,小明带着他的遥控小汽车来到公园里的一个正方形花坛边,他遥控着他的小汽车围着花坛开了一圈,要求小汽车行了多少路程,就是求什么呢?(正方形周长)对,(隐去花坛,显示正方形,闪烁。)正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正方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呢?(正方形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用字母怎样表示?(显示:C=4a)

2、师:小明带着他的遥控小汽车来到又来到另一个花坛前,看一看,这个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圆形)对了,他遥控着他的小汽车又围着圆形花坛走了一圈,想一想,要求小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也就是求什么?(圆的周长)你真聪明。(闪烁圆,显示圆的周长))哪个同学能勇敢地上来指出这个圆的周长(学生指后,蓝线滚一圈)对了,这条曲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3、师:那么,什么叫做圆的周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圆同桌互相说一说。(生答后,显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学生齐读。那么,圆的周长什么有关系呢?怎样可以找到圆的周长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圆的周长)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学会求圆的周长,有信心吗?(真自信)

二、新授

(一)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1、请同学们看老师这儿,老师这儿有一个圆,怎样可以找到它的周长呢?(生:可以测量,可以计算)。那就请大家利用准备好的用具来测理一下圆的周长。要求: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测一个圆的周长。2、想一想你是怎样测的并记住测出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测量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哪一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出圆的周长的?

学生演示:1、滚圆法;2、绕线法(课件演示)

师:刚才大家在测圆的周长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转化为了直的线段来进行测量的,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课件出示)

(二)置疑

1、同学们在用测量的方法找圆的周长的时候有什么感想呢?(生:不方便,不准确。有时候有的圆还没办法通过测量方法找到周长)

2、师:有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来找圆的周长呢?(通过计算)

3、如果要计算就必须找到圆的周长与什么条件有关系,象求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系,正方形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直径,半径)

4、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如果与直径关系那肯定与半径也有关系(板书:D=2R)那我们就来看看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什么关系?

师:这样我们就以同学们刚才测得的数据来研究吧。请每一小组的小组长来报一下你们测得的圆周长和它的直径。(学生报教师输入电脑)

(三)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1、在小学阶段两个数量的关系基本上就四种:相加的和;相减的差;相乘的积;相除的商。我们依次来看

2、课件分别出现这四种情况的结果,让学生观察。(请同学注意观察得到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有没有什么规律)

3、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在用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时商基本上是3左右)大家看看是这样的吗?(大多数是3点多)我们可以说周长基本上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课件出示)

(四)验证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那是不是所有的圆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

2、还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刚才测圆的方法测出其它几个圆的周长并算出与它直径的比值。

3、要求:小组分工,两人测量,一人计算,一人记录

4、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5汇报结果

同学们通过测量和计算你们有没有结论了?(有,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课件出示)

同学们老师要告诉大家,你们今天得到的这个结论和科学家得到结论是一样

其实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值(也就是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板书)只是同学们在测量的时候不是很精确所以产生了误差。但你们找到圆周长和它直径的关系还是很了不起的。

6、我们把这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7、关于圆周率老师这里有几个小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约2000年前,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1000年。)看了这两个小资料你有什么感想呢?(我们觉得祖冲之很伟大,很了不起,我作为中国人很骄傲很自豪)

8、请同学们再看一个资料。(课件出示:1967年,这个倍数被计算到小数点后50万位。现在这个倍数被算到小数点后2000多亿位。但仍没算完,后来人们进一步证明了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通过这个资料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圆周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等于3。1415926……)(板书:=3。1415926……)圆周率是没办法写完的,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需要取两位小数。将它保留成3。14(板书3。14)。那π和3。14之间应该用什么符号连结呢?(约等于)(板书:π=3。1415926……≈3.14)那π等于3。14吗?能直接写成π=3。14吗?(不能,应该写成π≈3.14)

8、刚才圆周率是怎样得到的(生:用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板书:C÷D=π)

9、那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关系来计算圆的周长吗?(能)怎样计算(板书:C=πD)要求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直径)那π呢?(它是一个固定的数,是一个已知数)只有已知直径才能求周长吗(还可以已知半径求周长,板书)

三、练习

1、我们知道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了,我们就利用这种关系来解答下面的问题。

2、课件出练习一:R=3厘米;D=8米。学生独立做讲评

3、课件出示:练: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

2).圆的周长越长,圆周率越大。()

3).任何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

4).π=3.14()

抽生回答并说明原因。

4、课件出示练习三:(课件出示:一棵圆形树干,量得它的周长是94.2分米.这棵树的树干直径是多少分米?)

学生独立完成,抽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圆的周长公式。直径=圆周长/圆周率)。还有其它计算方法吗?(用方程)

5、课件出示练习四:(课件出示:如图求这个半圆的周长)

先用手划一下这个半圆的周长表示哪些部分,抽生说。上面的弧是指什么呢?怎么求它的长呢?(课件演示)是圆周长的一半。那圆周长的一半是半圆的周长吗?(不是,还要加上一条直径)学生独立完成。

小班撕纸活动教案:爱心炒面2

(一)活动目标:

1.尝试双手合作协调地沿着直线撕面条,体验撕纸的快乐。

2.能有目的地进行粘贴,独立完成爱心炒面的制作,感受亲人间的浓浓爱意。

(二)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就是让幼儿学会双手合作协调地进行沿线撕纸,练习沿线撕的技能。

(三)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给每个孩子剪好一只装面条的盆子,操作纸,浆糊,范例

(四)活动过程:

1.欣赏爱心炒面。

——教师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一盆老师做的爱心炒面,你们看这盆炒面好看吗?猜猜这盆炒面会是什么味道?(香香的)

——为什么要叫它是爱心炒面呢?(因为我做的这盆面条是要送给爸爸妈妈的,这面条里放的调料都是我对爸爸妈妈的爱,所以叫它是爱心炒面)

2.制心炒面。

——教师示范心炒面:在有直线的操作彩纸上,用撕的方法沿着直线撕出面条,把所以的面条撕下后,在剪好的盆子里抹上浆糊,把撕下的面条无规则地贴上去,做成一盆爱心炒面。

——幼儿动手操作,教师适当帮助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鼓励他们用双手合作扭动的方法沿着直线把面条撕下来。

——提醒幼儿在盆子里涂浆糊不要过多,尽量涂均匀。面条贴上去时要把有颜色的一面贴正面,表现爱心炒面的色彩美。

3.爱心炒面的浓浓爱意。

——让幼儿手捧爱心炒面,说说自己最想把炒面送给谁?为什么?鼓励幼儿想好给爸爸妈妈送面条时的一句甜甜的话。

小班教学活动设计:《大皮球扔给谁》3

设计意图:

在新纲要的思路理念指导下,针对本教材的主导思想与整合的理念,依据小班幼儿年龄小、好动、好奇、具体形象思维等特点,选择了主题“好玩的大皮球”,这一活动。因为球对幼儿来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抓住幼儿的兴趣,就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发展,这次活动设计是以故事的情景,让幼儿通过看图片,在欣赏故事中,在观察表演中,操作活动中,了解球的种类和用途,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探讨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快乐,为了让幼儿更多了解球的知识,探索球的特性,进一步研究沉与浮的原理,扩展幼儿的知识面,我设计了《大皮球扔给谁》这个活动。

活动内容大皮球扔给谁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大皮球扔给谁》并尝试情景表。

2能区分会游泳和不会游泳的动物

3让幼儿认识、理解了“上浮”、“下沉”的科学概念

活动准备:1、故事、图片、语言磁带《大皮球扔给谁》两只大皮球。

2、每个幼儿头饰一个:小猪、小狗、小猫、小鸭、小鸡、小熊头饰。

3、背景图教师自制一个大船,动物教具:小猪、小狗、小猫、小鸭、小鸡、小熊。

4操作材料皮球小钢珠球,乒乓球玻璃球弹弹球石子、雪花插片、橡皮泥、空盒子、泡沫板、塑料吸管、旧报纸、玻璃球、积木块、大水盆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

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讲述故事《大皮球扔给谁》

二、讨论:

〈一〉出示背景图:教师边摆动故事中的小动物边提问。

(1)教师:故事中有哪此小动物?它们今天要乘船去哪里?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小熊为什么把大皮球抛给了小猫和小鸡?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小熊不把大皮球不抛给小鸭、小狗、和小猫呢?

三、幼儿再次欣赏故事一遍;配上动作表演,教师放语言磁带;幼儿再次欣赏故事,教师:能说说哪些会游泳的动物吗?为什么小熊要扔皮球?皮球在水里会怎么样呢?请幼儿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动物是在水里游的?哪些动物不会游泳的?小熊为什么把大皮球抛给了小猫和小鸡?因为小猫和小鸡不会游泳?它们抱住皮球就不会沉下去,因为皮球会浮在水面,而小鸭、小狗、和小猫它们会游泳不需要皮球?

四、情景表演:

(1)请个别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表演,要求幼儿学说一句话:“快把大皮球给我吧!”也可以创造性地进行表演,说一句自己想说的话。

(2)教师扮小熊,全班幼儿戴上动物头饰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延伸活动:

〈1〉在操作活动中,重点引导幼儿理解什么球会沉在水底?什么球会浮在水面?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2〉进一步探索石子、雪花插片、橡皮泥、空盒子、泡沫板、塑料吸管、旧报纸、玻璃球、积木块、在水中的变化,理解了“上浮”、“下沉的概念。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各环节都蕴涵着活动内容,幼儿以哪些动物会在水里游,哪些动物不会在水里游?皮球为什么会帮助不会游泳的动物为讨论过程,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同时老师也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学会有意义的收集信息,主动获得经验,从而转变学习的方法,并让幼儿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活动的前准备丰富、有趣味性,很受幼儿喜欢。在活动中,幼儿欣赏第一遍故事,教师是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进行故事提问的,在观察图片时,是静态的,幼儿认真仔细的观察图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的提问是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围绕重点,为什么小熊会把球扔给小鸡和小猫?你知道哪些动物会游泳吗?不会游泳的动物有了球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呢?在这里通过老师设下的疑问,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认真观察,对比,寻求答案。整个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为了让孩子对活动更有兴趣,在第二次欣赏故事时,教师改变了教学方法,运用了自制了一条船,画了背景图上,根据故事情节操作,每一个小动物出场,都是动态的,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出来了,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有效地激发幼儿积极思维,从中学习正确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判断事物。

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原理,孩子们在故事中思维积极,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师生之间孩子之间互动过程中,也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例如:孩子对哪些动物在水中生活不是很了解,教师忽略联成一片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思维的锻炼。因此在活动延伸部分,教师让幼儿选择材料,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后的调整设想

(1)小班的孩子思维,比较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在活动中,因此给孩子更形象的,材料,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

(2)从幼儿活动与交流中可以看出,孩子对球和小动物却很喜欢,在活动墙上,将设计《好玩的大皮球》、《动物真有趣》主题,引发孩子关注生活,关注周边的事物。保护动物,扩大幼儿眼界。

附录:

大皮球扔给谁

春天来了,小猪、小狗、小猫、小鸭和小鸡坐着小熊划的小木船去旅游。

船划到河央:小鸭子“嘎嘎”地讲一个笑话,小狗乐得大喊大叫,小猪乐得又蹦又跳。

大家吵吵闹,结果小船一歪,大家全都掉进了水里。小熊爬上小船找出两个备用的大皮球。

小猪在水中喊:“快把大皮球给我吧!”

小熊说:“不,我不给你!”

小狗和小鸭也喊着要大皮球,可小熊也不理它们。最后,小熊把大皮球扔给了小猫和小鸡,让它们安全上了岸。

小班科学活动——一双双、一对对4

活动背景

“一双双、一对对”是主题活动《我的数学》中的一项内容。而这一知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模糊、很难理解的。为此我以“手套”为题,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中,通过“狗妈妈”与“狗宝宝”角色的设定,让幼儿在一种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通过“说、挑、戴、放、找”这一系列的环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突破,重点得以突出,真正使活动变得真实、自然、简单、有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来感知手套,分别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配对。

2.理解“一双”、“一对”的含义。

3.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乐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布置好场景:手套(实物)若干挂于线上,纸卡手套若干,不开心的小动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题:(师、幼分别扮演狗妈妈与狗宝宝的角色)

师:冬天来了,天气冷了,我们的手也被风吹得好冷。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我们的小手不冷呢?

幼A:插在口袋里。

幼B:小手搓一搓。

幼C:做运动,小手就不冷了。

幼D:焐一个热水袋。

幼E:戴上手套。

师:那好,妈妈就用这个宝宝的意见。今天就带宝宝一起去超市买手套吧!

(评析:由于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因此小手变暖和的方法想出了很多种。谈话简洁,一下子就将幼儿的注意引导到课题中来。)

二、师、幼作律动,进入“手套超市”。

在儿歌(小狗小狗,“汪、汪”;跟着妈妈,“汪、汪”;看好马路,“汪、汪”;注意安全,“汪、汪”)声中,师幼一起做简单律动进入“手套超市”。

(评析:小班孩子好动,这一环节创设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念念儿歌,模仿小狗走路”的过程中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这使活动显得真实自然!)

师:哇,手套超市到了,你们看见了什么样的手套?

幼A:我看见了五指手套。

幼B:我看见了半指手套。

幼C:我看见了红手套、黄手套、蓝手套。

幼D:我看见了大手套,还有小手套。

师:妈妈最辛苦了,今天就让妈妈来挑手套,好不好?谁来告诉妈妈,妈妈该挑几只手套呢?

请一幼儿为妈妈挑选。

师:你挑了几只?为什么要挑2只?

(因为小手有两只,所以要挑2只手套。)

师:这个宝宝帮妈妈挑的两只手套一样吗?

师:果然是一模一样的,就像双胞胎。两只一样的手套我们可以说成是“一双手套”。

(评析: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我有意地引导幼儿先帮妈妈挑手套,间接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同时,为使幼儿挑手套不至于出错,我有意请了能力强的孩子先作演示。在表述“为什么”的过程中让孩子明白两只一模一样的手套可以说成是一双手套。这也为后面孩子自由挑选降低了难度。)、

师:宝宝们,现在你们去为自己的小手挑一双手套。挑的时候要看清两只一样的才是一双手套!

幼儿自由交流:我挑的是一双红手套……

(评析:幼儿自由挑选时,基本都能理解一双的意思,没有一个孩子挑错。)

四、幼儿戴手套

师:这么漂亮的手套,我们把它戴在手上吧!

幼儿戴手套。说说手套戴在手上的感觉。(舒服、很温暖)

(评析:学会生活是《纲要》中蕴含的理念。在戴手套这一环节中,我欣喜地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独立完成,而且在活动中也表现出互相帮助的美好品质。)

五、律动:爬山坡

师:我们戴着手套去爬山坡,做游戏吧!

师、幼: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山坡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山坡上。

师:果然,冬天戴了手套真的很舒服,在山坡上爬的时候,我们也不冷了。手套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评析:考虑到小班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坐不住这一特点,我巧妙地穿插了爬山坡这一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既愉悦自己,又使他们间接地学习到了屈膝爬的技能,使教学中的整合变得无声无迹。)

六、送手套回家

师:刚才宝宝们和妈妈爬呀爬,把手脏了,我们脱下来,放到脸盆里,呆会儿妈妈来洗一洗。不过放的时候,可要看清,红的放在红标记的脸盆里,绿的放在绿标记的脸盆里。

幼儿送手套。

师简单评价。

(评析:爬山坡游戏过后,非常自然地引导幼儿将手套送入相应的盆中清洗。由于要求讲述清晰,再加上孩子们对三种原色标记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幼儿较顺利地完成了这个环节的任务,效果很好。)

七、表述其他一对或一双的东西。

师:宝宝们,除了手套是“一双”外,我们身上还育什么也是一双或者一对的?

幼儿表述: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一双手、一双脚,一双鞋子、一双袜子……

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一双或一对的?

师随机出示:一双筷子、一对耳环……

(评析:本次设问由易到难,由孩子身上引导到生活中,既帮助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了巩固,由提升了幼儿对“一双、一对”的理解。)

八、配对游戏

师:咦,哪来的哭声?原来是一些宝宝在哭。

师:你怎么啦?白兔:我找不到我另一只手套。

师:宝宝们,你们愿意帮它们去找吗?那好,先来帮这只小兔找找它的另一只手套。

个别幼儿尝试找。

其他幼儿一起完成配对游戏。

(评析:先示范后放手非常符合小班孩子的认知特点。这一环节中,幼儿匹配时,都能看清自己的手套样式、颜色和大小、这说明幼儿对配对的概念已经理解。另外孩子的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九、师幼律动出活动室,结束新课

宝宝们,我们帮小动物找到了它们的手套朋友,一起带着送过去吧!

小狗小狗,“汪、汪”;跟着妈妈,“汪、汪”;一双小手,“汪、汪”;拿好手套,“汪、汪”。

幼儿给小动物送手套,边送边引导幼儿表述:我送给你一双红色(黄……)手套。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以狗妈妈与狗宝宝的角色身份,让幼儿在逛超市、挑手套的生活情境中,将一双、一对的概念融入其中,使幼儿学得轻松、有趣。活动中又利用为动物找手套这一小游戏,巩固了幼儿匹配手套的知识点,同时又加深了幼儿对一双、一对的知识理解。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手段确实能使活动气氛活而不乱,活动效果真实、自然、简单、有效!

数学活动教案:种花(小班)5

一、活动目标:

1、能按颜色标记帮花朵分类。

2、学习根据点数和花朵匹配。

3、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能够完整的表述一句话。

二、活动准备:

1、花园场景,并贴上颜色标记以及画上各种形状并在形状中间画上点数。

2、幼儿已认识各种颜色的花以及各种标记。

3、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花若干,装花的礼盒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讨论活动

1、导入

今天吴老师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我们任找一张小椅子,把礼盒打开来看一看?

2、幼儿讨论

哇!我有了好多漂亮的花!有红的、黄的。

你们也可以和好朋友说一说:“你有什么颜色的花?有几朵?”

4、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幼儿a:我有红颜色的花,有三朵!还有绿颜色的花,有两朵!

幼儿b:我有一朵黄颜色的花,还有三朵蓝颜色的花

二、认识花园

我们收到了这么多漂亮的鲜花,可真开心!

如果这样放着它们就会枯萎的,那就太可惜了,这里有个大花园,我们把鲜花种到花园里去好不好?

三、种花

1、认识标记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花园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有些什么?

我们要怎么种花才最好呢?

幼儿:这里有个红颜色标记、绿颜色标记、黄颜色标记、还有蓝颜色标记。

师:这些标记有什么用呢?告诉我们什么呢?

幼儿:我们可以把红颜色的花种到红颜色标记的地方。

师:那绿颜色的花,我们要种在那里呢?

幼儿:绿颜色的花种到绿颜色标记的地方。

小结:对了,我们要看一下花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把花种到和它一样颜色标记的地方。

师:在花园里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儿:我发现有方形、圆形、三角形。

幼儿:方形里面有三个圆点点,还有三角形里也有圆点点。

师:对了,这些图形里面都有圆点点,这些圆点点是用来种花的标记,那你们猜,这花怎么种?

幼儿:一个圆点点种一朵花,两个圆点点种两朵花。

请幼儿示范,把老师的花种到花园里去。

小结:我们种花的时候要找一找你的花是什么颜色,然后到这个颜色标记的地方,再数数这个颜色的花有几朵,和哪个图形里的圆点点一样多,最后把花种上去就可以了。

2、幼儿操作

四、赏花

和小朋友一起检查鲜花有没有种对。

五、结束活动

我们小朋友种的花可真漂亮,有红的、绿的、黄的、兰的,我们请其他小朋友也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班综合活动《小兔抱抱》6

设计意图:小班的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交往的意识较弱,同伴关系不稳定,这次活动从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游戏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双脚并拢进行跳得技能,感受和同伴游戏的快乐。幼儿在和兔妈妈抱抱,和好朋友抱抱,互相抱在一起躲避大灰狼的环节中,都能积极参与体验到集体活动的快乐。

目标:1.练习双脚并拢进行跳,萌发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2.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准备:1.配班教师与分别扮演大灰狼和另一个兔妈妈。

2.狼、兔头饰,呼啦圈,《兔子舞》音乐,草地场景。

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师(头戴兔妈妈头饰):我是兔妈妈,我的兔宝宝在哪里呀?

2.师(微笑着张开双臂做拥抱状):我的兔宝宝,妈妈好喜欢你们呀。快来和妈妈抱一抱。

(幼儿扮兔宝宝跟兔妈妈拥抱)

3.师:我有这么多可爱的兔宝宝。真开心,我们一起来跳舞吧!

(兔妈妈带兔宝宝随音乐跳舞,甩甩头—转转手—扭扭腰—摆摆尾­—跳一跳—抱一抱)

二、练习双脚并拢进行跳

1.师:兔宝宝们,跳完了舞,我们来玩游戏跳跳跳游戏吧!这个游戏要请宝宝的双脚并拢向前跳(边跳边念小兔小兔跳跳跳节奏)

(带班带领一半幼儿在场地一侧草地上自由练习,双脚并拢行进跳。配班老师带领另一半幼儿在场地另一侧草地上自由练习双脚并拢行进跳。跳时念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教师进行随机指导,鼓励幼儿坚持跳一段距离。

2.师:(对另一侧幼儿):兔宝宝们,你们那边玩得开心吗?真想你们呀!快跳到妈妈身边来,找你的朋友抱一抱吧!(所有幼儿学小兔跳,跳到中间相遇时,好朋友互相抱一抱。师提醒幼儿双脚并拢跳。鼓励幼儿和好朋友抱一抱后一起跳着玩。

三、学习点圈技巧,体验合作快乐

1.兔宝宝们,我们玩累了,快回到妈妈身边来休息一会儿,妈妈告诉你们呀,我们附近有只大灰狼,它最喜欢吃兔宝宝了,大灰狼来了,我们怎么办呀?(幼儿回答110)

在110来之前我们要找个地方躲一躲,我们旁边有许多山洞,躲到山洞里,它就抓不到兔宝宝了。(引导幼儿一人跳进一个山洞)

幼儿自由玩耍一起做: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

师:听!大灰狼的声音(音乐)

兔宝宝们,我们快点躲到山洞里面去吧。

(狼转圈退回)

2.(拿掉几个圈)幼儿自由跳,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我们

再回到山洞吧!

哎呀,这些兔宝宝没有回山洞,大灰狼来了,怎么办呀?

(引导两个兔宝宝抱在一起,躲进山洞)

师:听!大灰狼又来了,大家快躲进山洞吧!

(重复)让所有幼儿体验团结友爱共同躲过大灰狼的喜悦

圆的周长教案范文第7篇

一、预设生成让数学课堂活中有序

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这样生成的时间才有保证。我在数学课堂上喜欢这样操作,到学生群里装模作样的走一走,然后说:“我发现一个同学的方法(结论)与众不同,他是这样做(说)的……,对吗?他是怎样想的?猜一猜”?教师的空穴来风,往往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满堂彩。这种预设生成,特别是公开课远比课前大量“准备”自然生动,而且针对性很强。

二、情景生成让数学课堂活中有趣

良好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着关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真实地体验学习数学的趣味。

在教学5个3加3个3等于8个3时,就尝试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真实的生活情景联系,以“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粒糖?”这样一个问题抛砖引玉,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分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想到了把5包糖和3包糖合在一起,学生最终理解了5×3+3×3=8×3与5个3加3个3等于8个3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生成让数学课堂活中务实

要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的最佳状态中进行,课堂提问就要生趣盎然,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之后,由学生反过来向教师和其他学生质疑问难,这其实就能生成新的提问。

比如在学习过商不变规律以后,因为举的几个例子都是商是4,一位学生质疑:是不是只有商是4的除法算式,才有商不变规律呢?我立刻意识到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认识的片面性,于是把目光扫向大家,你们认为呢?能不能用具体例子来说明一下呢?顿时全班同学都开始积极地列举各种例子,然后在全班讨论、交流,从而从更深层次理解了商不变规律。

四、错误生成让数学课堂活中有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解的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协调”,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在学习中生成出一些让我们头疼,避而不及的错误。精彩的生成固然能为我们的课堂添光添彩,受到老师的欢迎,而有时,这些让我们头疼,避而不及的错误生成,也能对我们的教学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一位老师执教的《线的认识》一课向我们展露了她那善于“捕捉学生生成错误,化错为宝”的闪亮一刻。师:刚才我们都画了射线,那么同桌两人比一比谁画的射线长?(几乎全班同学同桌间都在用尺比长短)师:比出自己画的射线长的小朋友举手。(几乎每一桌上都有小朋友举着手)这时老师发现有一桌两个孩子都举手,就问:你们为什么都认为自己长?其中一女生说:他是刚刚延长的,其实前面是我的长。老师马上说:他延长,你能延长吗?女生:能!师这时面向全体问:你们的呢?生齐:也能延长。师:那到底谁的射线长呀?学生马上领悟过来:“一样长!”“射线没有长度”……“精彩!”让我们汗颜的错误生成,在老师的利用下竟风回路转。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孩子们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这便是错误生成的魅力!

五、意外生成让数学课堂活中不乱

在教学时,尽管教师精心预设,但难免有意外发生。专家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了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教师一番铺设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就让我们来……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只要用3.14乘直径就可以了。教师下面要探索的结论都被他说出来了,怎么办?这时教师灵机一动:3.14是什么?学生答:圆周率。教师问:你是怎么知道圆周率和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学生答:我是从书上看到的,因为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所以只要用3.14乘圆的直径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了。教师:这位同学真厉害,知道这么多,那么他说的“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的结论可靠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显然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已经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一现实,但可贵的是教师并没有被自己的预设所束缚,而是充分利用这一生成点,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变探索为验证,不仅实现了比预设更好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圆的周长教案范文第8篇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 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数学文化的彰显

圆的周长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课堂 提问 问题 策略

一、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爱因斯坦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模式去解决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是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认识一个矛盾,冲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而创造性地提出一个问题。可见,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事实如何呢?我我们的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2、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针对性不强……。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问题的解答,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对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户的。

二、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做法

1、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讲《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孙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 1/5,以后每天都分别偷吃了现有桃子的1/4,1/3,1/2……当他偷吃了4天又要饱馋一顿的时候,孙悟空回来了,看着被吃掉的桃子,孙悟空十分恼怒,举杖将猪八戒痛打一顿,猪八戒忍痛逃了。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摇头叹惜。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桃树结有多少个桃子吗?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分为5份,第一天吃了总数的 ,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 ,剩下3份……,这样每天都刚好吃了总数的 ,因而可求总数:20÷(1/5)=100。

2、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 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 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 r。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3、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4、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通过循序渐进,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

参考文献:

[1]邓星银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四要”“四忌”《湖南教育:综合版》 2006 第27期

圆的周长教案范文第10篇

一、精心预设,让数学资源走向精彩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教师围绕一定的目标进行的有效生成。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改变课堂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完成教学目标的理念。我认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睿智体现在不仅勇于把课堂的偶发事件和生成资源呈现出来,而且能敏锐地把课堂中的各种意外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充分的将这种教学信息中的教育价值挖掘出来,造就课堂的“精彩”。特级教师吴正宪在她的数学课堂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四(1)班要举办一个‘艺术节’装饰展示栏,分配给小红和小丽两名同学折纸鹤,小亮折纸花。小红平均每小时折20只纸鹤,小丽平均每小时折25只纸鹤,小亮平均每小时折18朵纸花。这三个同学一起折了两个小时,正好完成任务。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在解答这道题目时,由于学生把多余条件中的纸花看成了纸鹤而出现了认识错误。当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分别叫两种不同列式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演。第一种同学是这样列的:(20+25+18)×2;另一种是这样列式的:(20+25)×2。很显然,第二种列式是正确的,但学生不容易分辨出来。此时,老师先是分别让赞成方法一和方法二的同学举手。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做错的同学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老师可能马上帮助学生纠正过来再讲解正确的列式方法,然后反复强调要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然而,吴老师并不是这样,她没有急着给学生下结论。而是先把赞成方法一和方法二的两大派系,再让这两大派系的学生代表进行辩论,在激烈的辩论中赞成方法一的同学由于理亏而尴尬地败下阵来。此时,老师指出“一个纸花,一个纸鹤,一字之差,方法迥异!同学们做题可要提防文字陷阱啊!”题目是预设的,辩论是生成的;解题是预设的,资源却是生成的,催生的课堂“精彩”更是不可创造的。这种做法,远远超过了数学教授知识的本身,它更多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能,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放手探究,让数学资源引出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获取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他们去做、去想、去讨论、去交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世界中区发现、探究。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生1:“把圆在直尺上滚一周,量出它的周长。”

生2:“用线绕圆一周,拉直后量出线的长。”

生3:“把圆环截断后拉直,量出它的周长。”

同学们踊跃汇报时,突然有个学生报告:“老师,小怡在玩球。”我一看,小怡正拿着一个一端系有小球的绳子,不停地在画“虚圆”。是呀,这不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吗?我就马上请小怡到台上示范画“虚圆”,然后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小怡:“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另一个学生回答:“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短也有关。”“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直径到底是什么关系。”这里,老师先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绕、滚、截”等方法,然后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思考,最终悟出圆的周长和它的半径和直径有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实践思考、自己探索,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角,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能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从被动的学习情境中摆脱出来。如果说,课堂的资源是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就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

三、捕捉生成,让数学资源走向灵动

课堂上常出现无法预见的意外,这些“小插曲”中也许就蕴含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善于捕捉“闪光点”,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调整思路,课堂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例如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中“速度×时间=路程”时,教学完“单产量×数量=总产量”这一数量关系后,我出了一道例题:“汽车每分钟行750米,4分钟行多少米?”

上一篇:沁园春雪教案范文 下一篇:安塞腰鼓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