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3 19:23:07

沁园春雪教案范文第1篇

这节课主要是教师运用课件带领学生赏析诗人领袖的《沁园春·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过程,正当学生都沉浸在作品优美的意境中时,室外真的突然下起了雪,这突如其来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一片轰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窗外的雪景中,面对如此场面,教师将计就计,改变了教学策略,以“雪”讲“雪”,于是一段关于“雪”的谈话便开始了:

师:“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雪,那谁能说说雪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形成的,雨滴和雪花是由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

教师评价,给予鼓励,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师:“谁来说说雪的特征?”

生:“雪花是白色的,它的形状很多,而且十分美丽。如果把雪花放在放大镜下,可以发现每片雪花都是一幅美丽的图案。”

“雪花都是六角形的,这是因为雪花属于六方晶系。”

……

师:“没想到大家回答得竟然如此精彩,真应该鼓励一下!”

(教师带头鼓掌,其他同学也一起喝彩!)

师:“下雪前有什么征兆吗?既然大家都喜欢下雪,看来下雪的好处一定不少,谁来说说?”

生:“雪前暖,雪后寒。”

“下雪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下雪后天气寒冷,可以杀死很多病菌。”

……

师:“大家讨论很激烈,说了那么多雪的好处。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下雪是否也有不好的一面?”

生:“阻塞道路,影响交通,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春雪对麦子有好处,但春雪对于小麦、油菜这些农作物来说,可是毁灭性的灾难。”

“大雪天气可以冻死部分动物,大雪盖住草原,使各类食草动物饿死。我国内蒙古地区每年都有牛羊因此而死亡。”

……

师:“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人们那么喜爱的雪竟然也有那么多害处!下面我们再来走进‘雪’ 的成语世界吧,看谁说出带‘雪’的成语多?”

生:“雪中送炭、雪上加霜、白雪皑皑、冰天雪地……”

“囊萤映雪、傲雪凌霜、冰雪聪明、风花雪月……”

“程门立雪、风雪交加、雪泥鸿爪、阳春白雪……”

……

学习场面很热闹,很精彩,教师和学生都进入了角色,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氛围浓厚。这节课的显著特点是教师敏感捕捉到了课堂教学中突然出现的一种新情况,形成了一种“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然而,静下心来却又不得不让我进行另外的一番思考。

诚然,新课程改革倡导 “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体现出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这在实践中已经被中小学教师广泛接受和重视。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新课程所追求的“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充分的“预设”的基础上才有价值,是预设的一种超越和发展。所谓课程的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往往把这种规划和设想以教案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并以此为基础,为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提供了指导基础。很显然,教学过程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如果远离原先预设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整节课都处于“动态生成”状态,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落空,知识的系统性也必将遭到破坏。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事实上存在着严重的随意生成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雪的特征与形成、雪对生活的影响、带“雪”的成语对联以及带“雪”的诗句和谚语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的。试问如此兴师动众、费时费力的即兴引导与探讨是否偏离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课堂教学中必要的“预设”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客观地说,这样的教学过程已经失去了应有的“预设”目标,教学过程是随意生成的。

语文教学讲究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并内化于自身的情感与美的意境,从而形成丰富的内心世界。课件欣赏本身就是阅读的一种形式,而意外的“雪”景也正是一个活的课件。但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把这种资源有效利用到完成教学目标中去,而是把它引向了另外一个方向。试想,如果在同学们观赏雪花纷飞的时候适时引领他们进入那“万里雪飘、惟余莽莽”的意境,引导他们想象当满树琼枝、冰雪覆盖的时候,去领略那“千里冰封、顿失滔滔”的凝然安静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景色,那么,学生不就始终在教师引领下实现了与文本对话,与现实对话了吗?

著名学者钟启泉教授这样说过:“教材和教案是个剧本,教学如同实际的演出,若要把戏演得精彩,则需要导演对剧本独具匠心的诠释和演员对所演角色的创造。所以,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根据具体情境作必要的调整、修整,甚至大胆的创造。”我想这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最有力的启发吧!

沁园春雪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合作教学;双向教学模式;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推动语文的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掌握课程改革的要点,对语文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为学生创设一个高效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开展探究合作教学,对课堂进行延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做以下三方面的阐述。

一、注重开展探究合作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课改过程中最注重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改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实行双向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开展探究合作教学。一方面,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注重探究合作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参与语文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探究合作教学为师生的沟通创造更多的机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某种意义上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喜爱程度。在开展语文探究合作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组,搭建高效的语文合作学习平台,此外合作探究的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进行《皇帝的新装》教学时,以语文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并突出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设计如下5个探究题:

(1)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作者开篇便提出皇帝喜爱穿漂亮衣服,作者的目的是什么?(2)关于“新装”,那些骗子是怎样对其进行介绍的?“新装”的特点是什么?(3)皇帝为什么欣然相信那些骗子说的话?官员为什么要骗皇帝认为新装特别美?(4)文章最后作者以一个小孩说出实话,捅破真相,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5)从这篇童话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设置探究问题时,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逐层加深探究题意,让学生领悟童话故事内涵的同时,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此外,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过程中,学生要处于主导地位,积极发言,教学只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向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对“文章最后作者以一个小孩说出实话,捅破真相,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时,由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限,答案不够深入,探究效果较差,此时教师进行引导,作者的目的是:“世人皆混,孩童独清”,加深了现实讽刺意义。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提高学习兴趣,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还要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设计教案,难度适宜,并通过各种启发途径,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空间,提高语文学习的热情。

比如,在讲授《童趣》一课时,可以增加“我的童年”讲述活动,学生回忆自己儿时的生活,积极发言,创设了一个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出本文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的童年活动丰富多彩,那作者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呢?”由于之前的讨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美感和情趣,提高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最新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丰富学生的思维内容,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逐渐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比如,学习《沁园春雪》一文时,用多媒体展示北国风光的图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文章的主旨。

三、对课堂进行延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改提倡社会实践教学。对课堂进行延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和现实条件,为学生提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加深生活感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学生更能深刻地理解语文文本,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和语文涵养。比如,组织学生慰问空巢老人,让学生切身感受生活,积累写作内容,洗涤心灵,形神兼具,提高写作的感情表达力度和文字驾驭能力。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以后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沁园春雪教案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有些教师已不知不觉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其主要特点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合理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寓教于乐。为了使情境教学法在多媒体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运用,略作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感知教材,让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表象。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多彩的情感。

1、化远为近,弥补不足

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的认识与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例如建筑在河北赵县校河上的赵州桥,以它独特无双的设计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地处新余的学生很少有人去过河北,对赵州桥的历史也知之不多。从这一学情出发,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多媒体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教师紧紧扣住“创举”这个统领全课的中心词,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在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凝炼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框“分流泄洪”的课件,让学生懂得赵州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大的跨度,而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自重”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这真是一个聪明无比的创举。

2、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先通过演示作者的头像及有关文字,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展示有关岳阳楼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完成对表象的认识。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贾府的人物和建筑复杂,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两张图片,即“人物关系图”和“贾府建筑图”。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4、化静为动,生动悟意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意境中赏美,在兴趣中生情,在教的词《沁园春雪》时,我播放电脑制作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广阔无垠,大雪纷飞”的北国大地,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雪峰之巅,极目远眺阳光照耀下红装素裹的美丽雪景,从而感受作者“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同时,配以这首词的录音歌曲,让学生在享受中很自然地激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巧用多媒体深入情境,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多媒体教学具有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获得了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赢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1、深入情境,理解课文

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听声音,想问题,再加上画龙点睛的讲析,就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怀乡,怀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情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丰富情感,陶冶心灵

课文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的模拟直观,更能激起丰富的想象,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陶冶静化学生的心灵。大海是神秘而诱人的, 大海怎么会唱起欢乐的歌呢?课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丽的景色和海港繁荣的景象,赞颂了祖国建设的新貌。配合教材,给学生欣赏一段“浪涛声”。只听得喧哗的浪涛声中传来了几声海鸥的鸣叫,是那么逼真,那么使人神往!学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烟波浩渺的大海, 和大海一起欢歌,一起涌上无数朵感情的浪花……学生和课文中的“我”融成一体,正驾驶语言文字之舟犁开着一道道“爱我大海,爱我中华”的波澜。同时,在这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河山壮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深深地爱。

三、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1、播放图片,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这一课中,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还可用反复播放图片或定格的方法,再加上总结性的板书设计,加上教师的讲解背景知识和点拨,使学生对课文加深印象,叹服作者的想象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2、赏析动画,感受美

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例如《瀑布》一课,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领会到瀑布声和形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课件,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和谐统一。

3、创设情境,训练朗读

训练学生读《,你在哪里》一文时,先播放纪录片《》中“十里长街送伟人”一段,把学生引入怀念的情境中,然后再用充满思念之情的语调向学生讲述:“逝世后,全国人民无语皆是泪、欲言泪复垂。可是万恶的“”却不允许人民悼念,相反还丧心病狂地攻击,人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终于在1976年4月,在天安门广场掀起了悼念总理、反对“”的运动。1977年1月在纪念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人们尽情倾诉了对总理的无限哀悼与深切怀念。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正是当时千万篇不朽诗篇中的一首”。接着老师示范朗读,一声声深情的呼唤,把学生带进了怀念总理的情境中,唤起了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当时,我喉咙哽咽得不能续读,学生潸然泪下。可见这种精心设计的情境,已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情感激发起来了,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伟大领袖,使其爱憎分明。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案范文 下一篇:圆的周长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