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短诗范文

时间:2023-03-01 01:31:20

优美短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诗歌《欢笑之歌》 音韵 语言 意象

一、引言

诗歌是音乐的语言,不仅供人阅读和欣赏,还供人吟诵。诗歌通过它独具特色的音韵、节律、遣词、造句和修辞,向读者展现优美的画面和意境,表达诗人丰富的感情。本文从诗歌的音韵、语言和意象三个方面入手,对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1757―1827)的短诗Laughing Song进行分析,感受英诗的语言和意境之美。

二、分析

Laughing Song

by William Blake

When the green woods laugh with the voice of joy

And the dimpling stream runs laughing by,

When the air does laugh with our merry wit,

And the green hill laughs with the noise of it.

When the meadows laugh with lively green

And the grasshopper laughs in the merry scene.

When Mary and Susan and Emily.

With their sweet round mouths sing Ha, Ha, He.

When the painted birds laugh in the shade

Where our table with cherries and nuts is spread

Come live & be merry and join with me,

To sing the sweet chorus of Ha, Ha, He.

William Blake的这首短诗Laughing Song一共三节,每节四行,语词简单,语言朴素,却从音、词、句、意等各方面展现了诗歌这一古老文体之美。

1.音韵

在语音方面,该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首先,该诗采用饱满响亮的长元音、双元音和部分短元音,少有/s/、/z/等摩擦音和辅音连缀,读起来音色圆润响亮,音调平和略微上扬。而且,长元音(包括双元音)可使诗的节奏放慢,短元音则可使之加快,两者结合交替使用,使诗歌快慢得当,节奏适宜。

其次,诗歌采用尾韵和腹韵,体现了韵律之美。尾韵是指诗歌两行或更多行以押韵的词结束。诗歌的音乐性在一定程度上靠尾韵体现(王佐良、丁往道1987:380)。在William Blake的这首短诗中,第一、三节以abcc(joy,by,wit,it;shade,spread,me,He)形式,第二节则以aaba(green,scene,Emily,He)形式押尾韵,韵律整齐,和谐悦耳。此外,诗歌中几乎每行都出现有腹韵。腹韵又称元音迭韵,即相同或相似的元音在诗行中重复出现(秦秀白,1996:217)。诗歌第一行中的voice和joy,第二行中dimpling和laughing,第三行with和wit,第四行hill和it,第五行when和meadow,第六行grasshopper和laugh,第七行Mary和Emily,第八行round和mouth,第九行painted和shade,第十行cherries和spread,第十一行be和me live和with,以及最后一行sweet和He等都属于元音迭韵。这一韵律现象的广泛使用增加了诗歌和谐的音乐美,使之读来朗朗上口,自然流畅。

再次,短诗中还在后两节结尾处使用拟声。拟声分为基本拟声和次要拟声。本诗中第二、三节结尾处重复的“Ha,Ha,He”主要采用基本拟声,是指音与义基本吻合,能直接产生音、义间的互相联想(秦秀白,1996:20)。这种直接模仿小孩子唱歌声音的拟声,增强了“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英国十八世纪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所言‘这种音响效果具有了不起的力量,它能把形象铭刻在读者的脑海里’”(秦秀白,1996:21)。

最后,诗歌还采用停顿来加强语气,影响语速,增加节奏感。受句子结构约束,诗歌各行停顿时间不一致。在该诗中,一、二两节和第三节的前两行为状语从句。其中一、二节每两行为一组,构成一个从句,彼此采用并列结构,间隔基本均等(以第一节为例:When the green woods laugh with the voice of joy/And the dimpling stream runs by/When the air does laugh with our merry wit/And the green hill laughs with the noise of it)。而第三节前两行则各是一个状语从句,比起前两节停顿较短(When the painted birds laugh in the shade/When our table with cherries and nuts is spread)。整首诗读起来给人感觉节奏由慢而快,不断紧凑,最终在第三节最后两行的一个祈使句(即主句)中干净利落地收尾。这种长短不同的停顿,调节了诗歌的节奏,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2.语言

这首诗语言平实、朴素,没有典故、古语、俚语等或古雅或奇特的用词,而采用明白易懂、比较通俗的常用普通词汇。虽是普通词汇,但诗人在词汇的用法和搭配上体现了诗歌语言中常见的“变异”,以达到“突出”的效果。如:dimple一词,原为名词意为“酒窝、笑靥”,却在本诗中被用作动名词dimpling用以修饰stream。而这种搭配本身也显其“变异”,因为在正常用词中这两个词很少,dimpling stream放在一起使用,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使用普通词汇也能产生诗歌语言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独特艺术效果。而诗人在此用这种“变异”的词语搭配,则达到了拟人化的效果。除此处外,诗人通篇多处使用了拟人手法,如woods/air/meadow/grasshopper/birds(树林、空气、草地、蚱蜢、小鸟)等都在laugh(笑)。

而除拟人外,该诗还采用了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排比是指把结构相同、意义并重、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运用排比可以加强语义,造成一种“突出”(秦秀白,1996:83)。在本诗中,前六行三组状语从句形成结构基本对等的排比,同时又与七至十行的后三个时间状语从句构成排比。从上文分析中可见,该诗虽有三节十二行,却只有一个句子,前十行为六个状语从句,由when引导形成排比,最后两行一个祈使句以号召邀请的语气简短有力地结尾。而在这些排比的时间状语从句中又包含着句子结构和词汇的重复。重复或称反复,指使用一个词、句或段落,借以加强语气和感情(秦秀白,1996:79),产生突出,渲染气氛、加重语气、前后呼应和加强联系(王佐良、丁往道,1987:395)的效果。诗中前六行都以“When...laugh with...and...”结构重复,只是每个从句前半句的主语、宾语及后半句有所不同。而诗中词汇重复的现象更是频繁,其中关键词laugh一词在全诗出现达七次之多,而出现频率稍低的merry和green则各出现三次,sweet出现两次。从诗歌的整体效果看,排比和反复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使整首诗读起来语言流畅,节奏匀称悦耳,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3.意象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灵魂。所谓意象是指用具体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感情方面的体会和经验。诗歌中的意象靠形象性的语言予以暗示,它可以“呈现物体、动作、感情、思想、心理状态及任何感觉的或超感觉的经验”(秦秀白,1996:222)。意象是诗歌的感觉示意,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通道,可分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动觉意象和抽象意象等。诗歌意象的功能在于它能刺激人的感官,从而唤起某种感觉并暗示某种情感色彩,使得读者能沿着意象所指引的方向迅速进入诗的意境,陶醉于诗情画意之中(同上:224)。

William Blake的这首十二行短诗,从韵律、用词、造句、修辞等方面创设了一个动静结合、色彩明快、感情愉悦的视觉、听觉、动觉相互交错的诗歌意象。首先,如前文所析,短诗采用饱满的长(双)元音,读来圆润悦耳;采用有规律的尾韵和通篇的腹韵,错落有致,跌宕起伏,节奏感强。圆润的音调,适当的音长和停顿使诗歌有了美好的听觉意象。而除诗歌本身的韵律外,诗人在选词上也体现了听觉效果。譬如,前文中提到的laugh一词,因不同的主语重复了七次,使诗歌中所展现的大自然充满了欢笑:青翠的树林在欢笑,微笑的小溪在欢笑,流动的空气在欢笑,青山、草地,蚱蜢、小鸟都在欢笑。这些生物的欢笑与Mary,Susan,Emily等女孩子们甜美愉快的“Ha,Ha,He”的歌声一起构成了一组“琴瑟和谐”的“歌声与欢笑”大合唱。

其次,该诗在用词上采用读者所熟悉的普通词汇,既符合诗人所要展现的纯美的自然和朴素的愉悦,又对人的视觉和触觉产生影响。诗人在诗中描绘了树林、小山、草地等静物,和小溪、蚱蜢、小鸟、女孩等动态景观,动物和人,动静结合,俨然一幅山水人物画。而葱郁的树林(green woods),明绿的草地(lively green meadows)和青山(green hills)、彩鸟(painted birds)、红(绿)樱桃(cherries)一起使这幅画更加色彩斑斓、色调明亮,更显出春夏之季大自然明快和谐的优美和鲜活欢快的动感。而通俗朴实的语言、简洁有力的句式则突出了诗人所处的明快的氛围和心头流淌的欢快的心情,展现了诗人拥抱大自然并希望与人分享的喜悦。

再次,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一个生动、活泼、动感的自然场面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给人亲切、深刻的印象。在排比的运用中,诗人采用由浅入深的“渐进”模式,使读者由自然深入人居,先静物而后见动物,逐渐体会其所要表达的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悟其对自然尊重敬畏的感情。而且,诗人巧妙地将一句长句分为三节、十二行形成一首完整的诗,体现了他引人入胜、邀读者悠然体味自然之美的独具匠心和巧妙设计,展示了他运用语言游刃有余的娴熟技巧。

三、结语

诗歌是集音、意、像三为一体的语言艺术。它用简洁的语言、干练的表达和规则的韵律,向读者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展现了各式人文图景。William Blake的这首Laughing Song虽只有一句话,短短十二行,却通过音韵、措辞、造句、修辞等手法,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错落有致、动静结合、色彩斑斓、明快鲜亮的自然美景和充满欢声笑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场景,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及邀人一同分享的豪爽热情。短短十二行诗,让我们充分体验到了作者所传达的听觉、视觉和动觉意象,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魅力和诗人对这一美丽语言高超的把握能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美的享受。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的这首短诗Laughing Song便是这样一首给人美感启迪心灵的优秀诗歌。

参考文献:

[1]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2]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优美短诗范文第2篇

喝一口幽香的花草茶,脑里浮现着一个儿时成长的小院。小院里,猪圈、鸡棚、苹果树。小院外,杨树、渠道、麦草垛。还有一群叫“扎扎刺”的家伙,是那时最想挑战的对象。

1990年年初,兵农九师1641连没有长明灯(爷爷奶奶的叫法,就是24小时供电的意思),也没有自来水,每天都要推着装上大油桶的架架车去抽水塔排队,然后晃晃悠悠地推回家,一路颠簸一路洒。我有的时候会跟随架架车一同前往水塔,与我那时的朋友们在出水口常年积水的“小湖”里踩水玩,常常还没有玩尽兴就得骑在家里的大油桶上被架架车推回去,一路回头一路笑。

1996年的时候我与父母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空板房”,爷爷奶奶也从连队搬来住以前的老房子。我又开始了与爷爷奶奶相伴的日子,每天都想赖在奶奶家看电视不愿回家写作业。可就在昔日的光头已经蓄到能扎一辨马尾,牙牙学语的堂妹已能满地乱跑时,我满头黑发的爷爷病逝了。他去世时冬雪才开始融化,百花还不见踪迹,我稚气未脱的担心着爷爷去世后没有人再偏袒宠溺我。

之后的春夏秋冬,奶奶一个人带着姑姑的儿子、女儿住,我和堂妹几乎每天都必须要去奶奶家,四个孙辈围着奶奶的锅碗瓢盆转,吃掉了她每月仅几百元的工资……奶奶不易,爷爷的母亲去世早,奶奶嫁给爷爷后又当嫂子又当妈带大了爷爷的弟弟。后来,为响应开发西部的号召随爷爷来到新疆,住过地窝子、吃过野菜……一晃就是50多年。

我眼中,兵人亦兵亦农;我眼中,兵人包容豁达,勤恳朴素;我眼中,兵人任劳任怨,感性单纯。我畏l瞑在个人资料“籍贯”这一栏中写下“江苏如皋”四个字,因为我至今还不知道爷爷和奶奶的家乡长什么样,就连已经驾鹤西去的爷爷奶奶也将遗体安放在1641连的河坝旁。

不知道为何,说到儿时的故事就总想为“兵人”争口气,我见证着我们祖孙三代在新疆生活状态的变更,从1连走到部,从土坯房走到二层小楼……历历在目,毕生难忘。“兵人”正用热血青春筑成的高墙守卫新疆,用双手捍卫曾经许下的誓言!

屯垦戍边是成千上万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汇成的壮烈乐章!作为兵儿女,我们应该挺直硬朗的身板、抬起高傲的头颅向前看啊!身后是三代人荣耀的光辉,眼前是兵明天无限美好的朝霞……

(作者单位:凤凰网)

读姚永明的意象诗/孤岛

新疆是一片诗的土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出现了新边塞诗的浪潮,比较有影响的边塞诗人以杨牧、昌耀、章德益、周涛、林染、马丽华、李老乡、李瑜等为代表。在他们之后,又有一大批更年轻的追随者,助推和革新“新边塞诗”,或豪放,或婉约,或沉吟,或飘逸,呈现一种“八仙过海”的新景象,姑且称之为“后‘新边塞诗”’。

姚永明便是“后”“新边塞诗”’浩瀚星空中的一员。

其实,在这个“后‘新边塞诗”’时代,诗歌已经边缘化。在这个诗歌边缘化的时代,有许多诗人转向了散文、小说和电视剧创作,而作为一直生活在兵的姚永明,却始终坚守着“后‘新边塞诗”’的创作。

他的诗大多短小而精悍;他的诗清新而雅致;他的诗重意境而轻哲学。

姚永明的诗,继承“新边塞诗”派中杨牧后期诗歌和李老乡、李瑜等人诗歌的婉约风格,以优雅、精致见长,追求优美大于崇高。

他自然而然写出的那些短诗,如《那样一个雪天》、《最美的眼睛》、《樱桃上的红》、《桃花》、《麻雀》等,都很短,不到20行,但散发着浓浓的诗味,呈现出姚永明的细腻、典雅、空幽的意境美。

姚永明的意境短诗中,有不少是颇有韵味的。在《最美的眼睛》里写道:“永远闭上了眼睛/最美的眼睛/阴与阳的距离/比一张纸还薄。”在《雪,泡沫一样破灭》里写道:“雪,泡沫一样破灭/无数松针/麦苗青青”。还有《梦》里“木星上的时间/水星上的时间/朱唇比红玫瑰艳”。

姚永明的长处是写“意境短诗”,写自然和个人情感、个人感悟。他的好诗都在那些短、精、快的短诗中。长诗和短诗的价值不在于其篇幅的长短,而在于其内在的美是否到达了一种高度。

优美短诗范文第3篇

整整60年前,正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白色恐怖年代,张自旗、矛舍和李耕三个年方弱冠的青年走到了一起,“相响以湿,相濡以沫”,缔结了深厚的友谊。时隔不久,他们随着时代的召唤各奔前程。虽然笔耕仍勤,思念不已,但不再有促膝交谈、倾心切磋的机会,仿佛“相忘于江湖”。直到30年前,拨开笼罩头顶的浓云重霾,重见丽日晴空,他们才又取得联系,患难缔结的友谊重新焕发光彩。“让我相知相忆的友人,几乎都是上世纪40年代……结交的”,彼此相处的“时间长的不过两年,短的仅只几个月,然而,在多少驰风掣暴的岁月里,我牢记的却正是他们”。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有的人短暂相处便能终生相知相忆,而有的人虽与之相处十年二十年,却仍形同陌路呢?”多年前,张自旗曾在写给我的信中提出了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是不是“过去的友谊贴近人情而远离功利”,而在不算短暂的岁月中的人际关系,或在不间断的“运动”、“斗争”中被扭曲了,或因浊欲横流受到世俗腐蚀?我在复信中说:“还有一重要的原因,就是‘真诚’二字。过去的朋友(只要真正算得上是朋友)大都是真诚相待……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只剩下权术、势利、虚伪、敷衍等等,还有什么情谊可言!”如同李耕所说,“小小一册《老树三叶》……”“印证了生之艰难与友情的分量”。是啊,真正的友谊如真金,历经风雪无损于它发出坚实的亮光;真正的友谊如眼睛,容不得半粒沙子和尘埃!

当然,友谊是不会无缘无故发生,更不会无缘无故延续的。60年前,是什么使这三个青年走到了一起,缔结了可贵的友谊呢?是文学,是对文学的热爱,是为了通过文学的渠道寻找我们的同情者和战友(矛舍),是要以文学作品为投枪刺破黑夜呼唤黎明的到来。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正是物价飞涨、特务横行的恐怖统治时期,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尤其是热血青年奋起抗争的时期。矛舍在1948年写的一组散文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人说: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候,在这黑暗里更充满了罪恶……但是,我相信温暖的太阳必将会驱逐那黑暗。黎明前,又蕴藏了多少理想和希望!”正是为了理想和希望,矛舍和李耕、张自旗冒着在白色恐怖下随时有坐牢杀头的危险,写下了不少战斗的诗篇。1948年,张自旗写下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这不是哭泣的时候,亲爱的善良的人们啊……我们要向全中国呼喊,翻身的日子来到了,看啊,中国的土地上,燎原的大火烧起来了,一个巨大的声音,在向我们召唤,斗争!斗争!斗争……”李耕在当时的一次文艺集会上向群众高声朗诵了这首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战斗在不同的地方和岗位,办刊物,编副刊,发表作品,结交朋友,传播真理,团结群众,同许多年轻的朋友并肩前行,迎来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唱响的那个庄严的历史时刻。

然而,人生道路从来就是荆棘丛生,革命征途也不可能总是铺满鲜花的阳光大道。正当这三个刚到“而立”之年的诗人和作家,准备在不同岗位上干番事业的时候,突然被迅猛袭来连接不断的风暴所击倒,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拨乱返正,雨过天晴。而这三个当年的青年都已进入“知天命”之年,日见垂垂老矣。令人欣慰的是,他们没有向命运认输,而是抖擞精神,重新拿起笔来写诗作文,讴歌祖国,品味人生,抒怀,还各自取得了新的成就:张自旗成为大有作为的老报人,矛舍获得钢铁技术专家的赞誉,李耕则由于对中国散文诗贡献突出而荣获“终生成就奖”。1988年5月,李耕在回答《江南都市报》编者提问时,提到了他“惹出过祸端”的两首抒情小诗,让我们再一次领教了当年的所谓大批判。李耕1957年在《星星》诗刊上发表的一组短诗,“反右”时被斥为“毒草”,其中被指为“大毒草”的一首只有四句:“湖边的孩子不怕风暴,狂风猛浪吓他不倒;祖父讲过多少美丽的神话,孩子将驾着船儿去湖上寻找。”时隔半个世纪,现在谁还有本领在这首短诗中发现“主义”的思想感情?1956年上海《文艺月报》刊载的李耕的一组短诗,“反右”中没有受到批判,“”中却被揪出来大施挞伐,其中一首短诗更成为批判重点。这首短诗也只有四句:“鹅毛,是沉不下海底的,海底的月亮是捞不到的,要是姑娘不爱你,骑上骏马也是追不到的。”就是这首短诗,被认为是“五七年漏网的资产阶级典型代表作品”,还被扣上“反对革命理想的颓废主义作品”的罪名。实在难以理解,当年那些拿着棍子的好汉们怎么会有如此“高明”的批判水平?叫人欣慰的是,“历史终究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是严厉的审判官,时间是公正的裁决者,世间万千事物,无论它当时如何冠冕堂皇,最终都逃不脱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和惩罚!

《老树三叶》是一本并不厚重的诗文集,它纪录了黑暗恐怖年代的友谊,铭刻了热爱文学和迎接黎明的激情,见证了共同受难的荒唐岁月,承载着的却是多么厚重的分量啊!我是他们的同代人,也曾经历曲折崎岖的旅程,深知这一代知识分子走过一条何等艰辛的人生道路,很能理解他们喜怒苦乐复杂交错的感情。读完《老树三叶》,掩卷沉思,深感这本诗文集不仅是三个作者对友谊、对文学、对革命,乃至对不该承受的苦难的认知和省悟,更是这一代知识分子在人生道路上踩踏泥泞艰难跋涉的具体缩影。

优美短诗范文第4篇

他在墙壁挂上自画像。

长约55寸,宽约20寸,

画中的他约18岁。

经过精美的装裱,挂在墙壁中央。

从此,他永葆青春与良好的品德。

每次你们走过

他都保持着善意的笑容。

“他是多么年轻与善良啊!”

我时常听见你们这样说。

观月感怀

衣裳单薄的人

不宜在月下

暴露得太久

月亮太大

胜过墙外的桃花

压倒站着或坐着的人

月光下

只见一件衣裳

在风中轻飘

雨季

雨水连绵不断

我写给某个人的短诗

绵软,潮湿,纠结

雨水仍然下着

我写给某个人的短诗

忘记写给的是谁

淡淡的忧郁

融化雨中,越来越淡

叹息般迷人

爱情

春天,他们互赠苹果

在大街上,提着篮子的,塑料袋的

这些风华正荗的俊男俏女,像手中的苹果

人群涌动,随处可见

有人优雅,或粗鲁地吃一只苹果

被咬过的苹果,最终被随手丢掉(抛绣球?)

准确地落进街道旁的垃圾桶

半空中,它呈现优美而残忍的弧线

苹果不是从树上直线落下的

更不是之前那样被手摘下,轻轻放下的

苹果从决定开花那一刻起,绝不希望落入如此下场

在我的故乡

在我的故乡,你时常会看到

那些终日低着头的人。

(长着黝黑的脸。)

在田地里,低着头侍弄庄稼的人;

在山坡上,低着头赶着牲畜的人;

在坟地上,低着头祭拜先祖的人;

在木桌上,低着头吃着粗饭的人;

在小路上,低着头走路的人。

(偶尔碰到熟人,也只是抬头打一声招呼,

头颅又快速拉下来。)

甚至那些在河边割草的人,

他们干脆将头颅隐埋在荒草丛中。

在深夜,寂静无人的庭院

伫立着,

他们才终于抬起头颅,

仰着黝黑的脸,

望着天上的白色大月亮,

久久地,像一座荒凉的坟丘。

乌云之光

这不同于乌鸦的黑

乌鸦的黑永远低于它高空的黑

乌鸦的飞翔

永远无法高过他的飞翔

乌云,这坚硬的黑铁

暴力之父,击打着天空轰轰作响

乌鸦小如松果的身躯

小如我的灵魂

多么软弱,多么可怜啊

在寒冬的雪地里,蜷缩着

瑟瑟发抖

小如叹息的黑

无法点燃这庞大的冰寒的

人间

辽阔的天空下

我也如乌鸦一样胆怯地逃过雪地

我的头顶上空,乌云

黑得闪耀的乌云

像一座座黑色的火山

燃烧着

雨水和雪花,便是他的灰烬和骨头

闪烁着冰寒、耀眼的灵魂之光

绝症

午夜,僻静的眼皮喧闹起来。

我眼睛的水缸里,

各自养着一枚孤独的鱼刺,

白而发亮,像夜街上垂直的路灯。

这无眠之夜啊,我小小的心脏,

一会儿深闺,一会儿广场。

亲爱的,这因你而患的诡异的疾病,

该如何治愈?

四粒安眠丸、三瓣雪花、两行热泪,

以及一颗红心脏,

以月光的温火慢慢熬制。

这特制的汤药也无法将我救治。

火车

火车,奔驰的火车

你该慢下来

以一只蜗牛的速度

慢吞吞地前行

你移动的身体旅馆里

藏着的车票、地址、姓名

那些陌生的异乡人

个个患上了黄昏和深夜的怀乡病

疲倦的怀乡病

散漫的怀乡病

你该慢下来

山坡上那么多野花

每一朵都是被抛弃的私生女

举一块被风雨洗掉名字的牌子

日夜等着

你该慢下来

或者干脆停下来

让车上的异乡人和山坡上的野花

相认

优美短诗范文第5篇

一、文学鉴赏要注重阅读

借助阅读者的审美积累和生活经验去感受作品,从作品复杂斑驳的艺术客体中得到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生活的启迪和社会历史的感悟。古语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刘勰说“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没有读过多少文学作品的人谈鉴赏能力只能是缘木求鱼。真正读懂、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用心灵去体验。把作品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化为读者自己的感受,达到与作者完全共鸣的境地。

二、鉴赏文学作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经历想象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文字读到纸的背面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了解作品,沟通作者,实现自己的再创造。如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我们就要联想到秋天的夜晚,雨后的空山、清泉、月光、月影,想象那一幅明暗分明,动静和谐,清幽明澈,静谧优美的山涧秋月图。带着这样的想象读这首诗,就能给我们带来一缕清凉、一份宁静。由此可见,有了想象,读者面前所呈现的就是染有情感的,生动具体的画面意境,可以说,没有想象,就不会有鉴赏。

三、鉴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真实的感悟

鉴赏文学作品,离不开读者感情的介入,读者只有和作者心息相通,才能唤起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将读书升华为灵魂之间的交流,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如阅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我们只有短诗写出一个博大,高远的意境。诗人登楼凭栏,俯仰遥望之间,所见的是白日、黄河这两种高天之中,大地之上的庞大物象,但我们从文学意蕴层面看,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短诗,诗中“欲穷”使我们感悟到诗人不停顿、不满足的探索精神,“更上”更让我们感悟到诗人无休止、不倦怠的追求行为。心通物象道出了“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的道理,但诗歌意境给予人的启示远不止此,它使人们感悟到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悟到人类永不满足,永远向上的远大抱负,从而展示出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有自己真实感悟。既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能给我们带来一种阅读的乐趣。

优美短诗范文第6篇

自古至今,由于受“诗言志”、“诗以抒情为主”的诗学主张的影响,叙事诗创作一直不如抒情诗那样繁荣。建国后也只有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乔林的《白兰花》、王致远的《胡桃坡》和马萧萧的《石牌坊的传说》影响较大。倒是从各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口头创作中收集出版了一些民间叙事诗,不过都是写远古或近代各民族的生活斗争的,也难以对当代叙事诗创作产生直接影响。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归来诗人群”、“朦胧诗群”、“新生代诗群”活跃于诗坛之际,叙事诗创作也很稀少,比较有影响的两部是天津诗人林希的《无名河》与贵州诗人李发模的《呼声》。一些有叙事情节的短诗并不能算作叙事诗。在此情况下,老作家郭澄清的《黑妻》出现于诗坛,便具有显著的开拓性。

称许这部叙事诗有开拓性,还不仅仅限于它发表的背景和时机,“她长得格外俊美?/不,她黑的出奇!//快快来呀――我的‘黑妻’,/老人、孩子都在盼你;”这正是一种戏曲式的人物出场“亮相”,――下子就把读者的心抓住了。再有本章中二人的对话:“‘你,你不嫌俺黑?/可别失了眼力将来悔!’//‘你黑,我也不白,/咱俩正是一对黑夫妻!”’这富有幽默感的对话,也恰如戏曲场面中的人物对白。又如第二章中形容黑妻笑意之美之力:“妻笑,像一把万能的钥匙,/打开了我智慧的门扉://妻笑,是阳春三月的细雨,/沁透进我萌芽待发的脑际;//妻笑,是我眼中最好的花朵,/妻笑,是我耳中最好的乐曲……//哦!我那位爱笑的‘黑妻’呵,/你将我的心灵已全部占据!”这里又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以夸张的词语赞颂了黑妻,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此外,作者还选择了一些矛盾尖锐的关键场景,以实现人物的鲜明形象。如写男主人公游街后,她多次闯进“牛棚”后的心理表白:“‘她们硬把你打成‘反革命’,我还照样跟着你;//错判你二十年劳役,/我也一定等着你;//你就是没了这口气,/咱俩仍旧是夫妻!’//对!咱生为同室亲,/咱死为同穴泥!”人物的个性、气质和高尚的品德便跃然于纸上。再如:男主人公患脑血栓后,她不仅端屎端尿、喂饭喂水,时刻不离,而且“扶着我学拄拐,/背着我去就医……//她的腿脚成了我的腿脚,/她的手臂成了我的手臂!//她不仅将四肢白给我用,/还外搭上两眼笑意。”这种在关键时刻对人物的生动描绘,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了。

第三,诗作之所以感人,与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优美和谐的艺术形式也分不开。都说诗是语言的艺术,叙事诗并不例外。如果语言干炼而且还在于它自身的思想艺术价值,从思想内容来说,它叙说的是前后的特定年代,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坚贞、真挚的爱情,弘扬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操和道德观念,它远离“一见钟情”和“权贵财富”的樊篱,赞美的是人间最可宝贵的情愫。从艺术价值来说,它对当代叙事诗创作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它虽是叙事诗,但全篇又渗透着浓郁的诗情,且在叙事中穿插着许多优美的抒情段落,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并体现了“诗人言志和抒情”的本质。如第二章的一些诗句:“妻笑像春风,/驱散过老人脸上的愁云,//妻笑像骄阳,/晒干过孩子脸上的泪迹。//妻来了,带来一对笑靥:/妻走了,留下两眼笑意……”在这优美的抒情里,其内里更包含了女主人公如何善待老人、孩子和丈夫的内容,又有叙事成分在内。再如:第三章叙说男主人公在“”中游街时的感受:“亲人的恶行和美德,/都是在厄运中辨出。//我在游街的路上,/盼着遇见……又怕遇见“黑妻”;//在那一瞥之中,/在那刹那之际――//彼此揣测着对方的心理,/视线传递出多少信息!//夫妻心灵中的“密码”,/彼此谁能错译?”这本来是叙述自己在游街时的感受,但内里又蕴聚了多么深厚的感情,作者是在以情叙事。像这样的段落是很多的。

其次,它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以多种艺术手段去刻画人物,既有戏剧式的出场和人物对白,又有运用排比夸张式的赞颂,还有在关键时刻对人物正面的描绘,可谓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使人物立于读者面前。如第一章开头:“那边走来一位妇女,满街视线朝她射去。”本诗不但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生动的口语,把它们诗化,而且还能从古典诗词、格言中吸取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语言风格。如这样的句子:“‘黄河’不是‘天河’,/距离不是‘隔离’;”“人生是朵花,/爱是花的蜜。”“谁说‘床前百日无孝子,/病房三年无贤妻?”’这都是近似口语的动人诗句。又如“人生在世有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操千曲而后晓声,/观百剑而后识器。”又是古香古色的、含有哲理思考的诗句。此外,像开篇的“交友交心不交财,/娶妻娶德不娶色。”以及每一章后边的结束语,如“在地为草根连根,/在天为鸟比翼飞。”“试金要烧三日满,/辨德须待七年期。”“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旱逢春”等,都是从古诗词或格言中化用而来,嵌入其中,别有韵味儿。

优美短诗范文第7篇

关键词:提问;关键词理解;关键句理解

要想真正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必须寻找符合文本和学生特征的关键问题、本原问题即“主问题”,问题要切合文本要害,牵一发足以动全身,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趣味,也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一问能抵许多问题”的艺术效果。

一.一词一境界

狄金森的《篱笆那边》诗歌短小精悍,含蓄自然,耐人寻味,是一首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的哲理诗。如此优美的小诗,有的教师感觉无处下手,甚至舍弃不讲,有的教师设置问题过多,像“上帝”一样,禁锢了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独具个性的想象和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精细的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本课的教学,我的整体课堂设计是短诗赏析,课前呈现了当代几首优美的短诗,如韩翰的《重量》: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鲁黎的《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沙白的《红叶》:风,把红叶掷到脚跟前/啊/秋天/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后我才发现……

言简意赅的小诗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进入了诗歌的天堂,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我便顺势进入了本课的教学,提出了精心设计的一个问题:“著名作家布莱克说:‘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你从《篱笆那边》看到了什么,请阅读文章自己赏析。”此时此刻的学生早已融入诗歌的情景之中,学生认真朗读文章,探究文章,自己赏诗歌理解诗歌。深入品味诗歌的内涵和佳妙之处,在平凡的词意中提炼出神奇的理想。课堂上学生主动发言,对诗歌做了多角度的自我解读,比如,对诗歌意象“草莓”“篱笆”“上帝”涵义的理解学生就得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最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诗歌体验,拓展思路,放飞想象,以《篱笆那边》为题写一篇优美的文章,收到了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所言:“‘主问题’是教学中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有着神奇的艺术效果,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提问’。”

二.一句一乾坤

散文形散神聚,是一种抒情性文体,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品味语言是鉴赏抒情散文的基础,不论是体会思想感情,还是赏析艺术手法,都离不开品味语言。但学生阅读散文,往往缺乏思绪,思路混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所在。对散文的鉴赏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抓住抒情线,即能体现文章主旨,关键性的句子,抓住了这些关键句子,散文的赏析便可游刃有余,有章可循,达到事半功倍的赏析效果。比如:《荷塘月色》需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解读文章。《故都的秋》需抓住“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地清,来地静,来地悲凉”来解读,抓住了解读文章的关键钥匙,赏析文章便达到了“批文入情、情理交融”之艺术效果。

而《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语言艰涩、情感复杂,学生难以理解。面对这篇文章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请同学们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感受文中先生的悲愤之情吧。”同学们便自己感悟,师生交流,教师补充同时代的精彩语句,加深学生对课文句子的理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语言的伟大之处,再次通过这些句子去探讨本文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最后,我顺势布置了作业,既然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那么叙述的主体是刘和珍,请抓住本文的叙事线索,以《我心中的刘和珍》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让学生感悟本文的叙述线。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学生抓住了本文的两条线索,既赏析了语言,又感悟了情感,还理清了思路,可以说达到了“一石三鸟”之效果。

“高境界”的问题设有绝对的标准,问题的提出,需要教师精心研究,认真揣摩,对文本有深入的了解。需要教师对学科规律,学生特点有全面了解。

优美短诗范文第8篇

然而,诗歌毕竟是四大文学样式之首,是语言文学的精华,这个精华未掌握,只能说获得些文学的皮毛而已。以这点皮毛之功,仅可读懂新闻报道、故事小说、科普文章之类的东西,读美文、读诗词就比较困难了。为什么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有无休止的繁琐分析、死记硬背?笔者认为与学生缺乏诗才、缺乏悟性、读不懂文中的“言外之意”不无关系。如今的语文新教材和课外读本中,如诗般的美文、小说比以往更多。如果没有一定的诗歌功底,就读不出它所隐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面对缺乏诗才的学生,教育者就只能肢解这些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美文,把现成的赏析答案填塞到学生的脑子里。越是这样,学生就越厌倦语文,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越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如此恶性循环,语文教学就跳不出“耗时多、效率低”的怪圈。

当然,培养学生的赏诗和写诗的才能,不仅仅是为了促进语文教学。从大语文教育观和新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来看,培养学生的诗才,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呼吁:要重视学生赏诗、写诗能力的培养。而如今“赏诗”数量不可谓不多,学生怎么还如此害怕试卷上的“诗歌鉴赏”题呢?笔者认为“赏”与“写”不可分离,不可偏废。针对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赏”有余而“写”不足的现状,我们应引导学生喜爱诗歌,鼓励学生写作诗歌。

一、让学生了解赏诗写诗的重要意义

(一)学诗能增强审美能力

通过学诗,领悟诗歌的形象美、意境美、音乐美,把对诗歌的构象留在记忆中,这就成了一个人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的组成部分。学习诗歌并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这种审美能力就能体现出来。例如,看到春和景明,会想起“千里莺啼绿映红”;暗淡的迷蒙景色,同样会令人联想起“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浅层次的欣赏自然物象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能对美作出分析,赋予解释,那就是真的体味到生活的深层内涵了。

(二)学诗能陶冶情操

学习诗词,一方面可以通过诗词感知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丰富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诗词还可以感知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对自己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产生浸润和陶冶。例如,杜甫身处漏雨茅屋却心忧天下,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文天祥拒绝降元,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李清照避金南渡,愁怨中不忘“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龚自珍辞官归隐,依旧存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愿——诗人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正义感,无疑能唤起学生的心灵共振。

(三)学诗能增强创造能力

诗,就是创造,它是诗人情感的形象化表现。在中小学阶段,通过学诗积累审美经验,这种积累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是在艺术创作中将不断浮现出来,帮助学生拓展想象力、原创力,从而使创造能力得以发展和增强。李叔同、吴昌硕等艺术大师诗、书、画皆为精通,都与从小接受良好的诗教有关。15岁进浙江美院、亚洲第一位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士的著名画家群,从小就喜欢中国诗词,《全唐诗》、《全宋词》是经常阅读的书籍。他说:“中国诗含蓄抽象,有文化底蕴,需要细细体会背后的那种意境,而在我的抽象画中也需要传达一种意境,它们可以给我带来创作的灵感。”

(四)学诗能使人具有高雅的气质

笔者发现,许多革命前辈和社会名流也都是酷爱诗词。、、、等都留下了传世佳作,他们运筹帏幄,指挥若定,戎马一生,也潇洒一生。华罗庚、苏步青等科学精英也钟情诗词,华老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早已成为人人皆知的名言,他们视科学为乐园,化高深为浅显,操劳一生,也快乐一生。即便是第三代领导人、朱镕基也喜爱以诗言志。2001年5月,在安徽考察工作,第一次登黄山,欣然赋诗一首:“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表现了一位革命家的豪情壮志。同年,朱总理回湘西故地,也作七律《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全诗如下:“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吉首学里多俊彦,张家界顶有神仙。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表达了作者许身社稷、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由此可见,学诗、写诗非但不会束缚人的思维,不像有人担心的那样会陷入泥古复古的沼泽,而且能使人胸襟开阔、志向高远,不畏艰难困苦,永远保持一颗坦荡之心、赤诚之心。

二、消除学生写诗的神秘感

写诗是内心世界的宣泄。它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写诗并不难。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理解诗歌的特点入手,学习一点写诗的方法。诗歌一般有这样四大特点:

首先是丰富的想象。例如课文《天上的街市》第二节,诗人郭沫若由天上的街灯,想象到天上的街市,还有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等。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想象天上的生活,联想到在天上生活的人物——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并且按照自己的志愿和理想,大胆的改造了这个故事,让他们生活得自由美满幸福,想象他们此时也定然提着灯笼在天街上闲游。这里,想象不可谓不丰富而新奇。

其次是优美的意境。意境的高下决定着诗歌艺术品格的高下。《天上的街市》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迷漫的夜空本来已经这样美丽迷人了,再有一朵流星缓缓经过,那又该是多么的迷人啊!何况这朵流星还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呢——此情此景,何等美妙!

诗歌还要有充沛的感情。写诗不能无病,优美的篇章能够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文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写出了时值暮秋,西风萧瑟,百物凋零,残阳如血等凄凉景象。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情诉如泉,令人叫绝。

另外,诗歌还要有精妙的语言。写诗要在遣词造句上锤炼推敲,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像《天上的街市》中“街灯”与“明星”的回环互喻,余光中诗《乡愁》四节的段间排比,闻一多的《色彩》七种颜色的句中排比以及象征手法的灵活运用等,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富有和感染力。

也就是说,写诗就是要遵从上面的四个特点,做到有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充沛的感情和精妙的语言,更要写出自己鲜活的语言,抒发自己的心灵情感。

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写诗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才呢?“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中学阶段也许只能为培养学生的诗才奠定一个基础。基础扎实了,才有“深造”的可能。

(一)广泛积累扩展读诗的范围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6年级学生背诵古诗词70篇,7—9年级学生背诵古诗文50篇(其中16篇是古文)。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相当一部分学校未用好与语文课本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课余时间阅读古代名著、特别是四大名著的同学也为数不多,致使学生不能受到名著中诗教的感染、熏陶。据红学专家统计,仅《红楼梦》中就有诗词204首(含对联),16000余字,诗歌一般优美的语句更是俯拾皆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均为章回体小说,每一章的题目均是对联,本身就是诗歌的语言,书中也有不少优美的诗词。

笔者建议,语文教师应抛弃繁琐分析诗歌的应试教育的做法,鼓励学生多接触古代、现代诗文,允许学生意会,不求甚解,待阅历增长、思想成熟后再进一步体味、领悟其中的深义。有些诗是要用一生的时间方可读懂、读透的。

(二)让学生尝试写诗,激发写诗的兴趣

如今,中学生要不要写诗,尚有争论。但笔者认为中学生应该学写现代短诗,学写对联和浅显的五言、七言绝句。阅读而不写作,读写分离,就学不好语文;同样读诗而不写诗,也练不出诗才。古人的诗词教育为什么比今人效率高?重要原因是读得多、背得多、写得多。写诗的过程是一个快速再现意象、组合意象、创造意象的复杂过程。清代袁枚说的好“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一诗千该始心安”,这个过程是一个自觉推敲、领悟的过程,远比教师喋喋不休的分析有益。

为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不妨从生活入手,从浅显处入手,把学生引入“诗国”。

(三)把优美的流行歌曲引入课堂

相当一部分学生厌烦学诗、写诗,却钟情于流行歌曲。不少学生喜欢抄写、背诵歌词。笔者因势利导,常把声情并茂、歌词优美的歌曲引入课堂,与学生一起赏析歌词的意境、押韵和修辞手法。如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商隐的《无题》(想见时难别亦难)一字未改被谱成歌曲,传唱港台大陆;《涛声依旧》中的“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等句子明显借用了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意象;《常回家看看》则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抒情诗。通过赏析、吟唱歌曲,学生非常惊讶:原来一首歌就是一首诗,歌词创作者或歌手就是诗人,自己已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这种特殊的“诗歌”,继而从单纯的迷恋流行歌曲、崇拜歌星中“自拔”出来。笔者就是用这种“爱屋及乌”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诗词,激发他们学诗、读诗、写诗的兴趣。

(四)让学生赏析、写作广告语

优美的广告语往往清新如诗,简短如诗,琅琅上口,韵律优美,回味无穷,大多数学生能脱口说出一、二十条广告语。赏析广告语,很受学生欢迎。如:麦氏咖啡的广告语: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此广告语堪称语言的经典。与雀巢的广告语“味道好极了”不同,麦氏的感觉体验更胜一筹,虽然不如雀巢那么直白,但却符合品尝咖啡时的那种意境,同时又把麦氏咖啡的那种醇香与消费者的内心感受紧紧结合起来,经得起考验。

这些广告语不仅优美,还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假如广告设计者没有诗才,便不会创造出这样的广告语,也许就不会有这种产品的畅销。

平时,笔者常提供某一商品,让学生尝试写广告语。如笔者的镇素有“苗乡酒都”之称,笔者就让学生在参观“苏南酒文化馆”之后,为家乡的各种美酒写一句广告语,为家乡的产品作一次义务推销员。有了真材实料,学生就开始搜集、模仿电视中的广告词,或是全新创作,反复修改……激情之高,远胜于抄写默写古诗词。

(五)让学生学写哲理短诗

哲理短诗,一般只有两三句,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化抽象为形象,蕴含作者的主观感情,褒贬分明。

笔者先展示不少哲理短诗,稍加赏析,然后随意以“直尺”、“橡皮”、“风筝”等常见物为命题,让学生尝试着仿写。一番冥思苦想后,学生稚嫩而可爱的诗作便跃然纸上:

直尺 橡皮

自己正直 纠正了错误

才能衡量别人 牺牲了自己

风筝 风筝

逆着风 没有你们的牵挂

才能飞得高 我永远飞不高

(六)让学生学写对联

写对联是古时写诗的基本功,从三言到五言到七言甚至更多,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学生写诗的能力。虽只一句,但要对仗工整而有意义、有韵味,又谈何容易?古人以学对联引导蒙童学诗、写诗,虽不讲语法、词性、修辞,但效率却胜过今天的诗词教学,此中奥妙,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关注、探究。

近年来的中考卷已出现让学生写简单对联的题目,如先出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让学生回忆《岳阳楼记》后写出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这是一个信号:中学生学了那么多诗,应该学以致用,应该写好简易的对联。再说当今说大白话的时代,也需要有诗和对联的点缀。看,政治口号“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多么简洁;看,“珍惜方寸地,留予子孙耕”,对得虽不工整,但还是有诗味,比“保护耕地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更富人情、更令人接受。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灿如繁星的对联,今人也为各行各业创造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佳联,语文教师选取几句对联让学生练习,那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如猴年将至,教师可以此为题材让学生练习对对联,像“羊年得福全家福,猴岁迎春遍地春”、“羊岁去矣,应记取亡羊教训;猴年来兮,当发扬金猴精神”等,也可让学生在寒假里搜集、品评春联,寓教于乐。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期望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诗人,但愿每位学生都能拥有诗才。能读懂书中的诗,读懂生活中的诗,更能读懂如诗的生活,如诗的人生。

优美短诗范文第9篇

飞来宁静的翅膀

有家的人请回你们的家

没家的人请走进那夕阳

晚钟敲响从夕阳的眼中

流出宁静的凄凉

爱我的人请过来一起唱

恨我的人请躲开那月光

晚钟敲响从新月的梦里

落下宁静的忧伤

生者依旧习惯地擦去泪水

逝者已矣请返回你们的天堂

晚钟敲响从天堂上面

传来星空的回荡

醒来的人,请守好你们的梦想

沉睡的人,请把一切遗忘

(洛兵《晚钟》)

钟声,总给人悠远、静谧、深邃、时光流逝之感。在我还不长的人生经历中,我就时常感到过这种时光的催促,――在某个黄昏,在某个季节的末梢,在一年将逝的时日,也包括钟声敲响的时候,深感时光匆匆,一个人静静的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审视自己的过去。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过这样一个时刻。

这是一首抒情短诗。“晚钟”既是诗歌的题目,也是诗歌一个最主要的意象。作为客观形象与诗人主观心态的统一体,作者也许无意于对时光的感慨,但晚钟传达出来的这样一些意义无疑是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基础:――悠远、宁静、忧伤和沉思。因为晚钟响起不仅意味着一天辛勤工作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静下来进入遥远的思绪,同时,晚钟的回荡,更衬托出大地的安谧与心灵的宁静。

“晚钟敲响从城市那边/飞来宁静的翅膀/有家的人请回你们的家/没家的人请走进那夕阳”。――这是诗歌的第一节。因为晚钟,城市有着一对宁静的翅膀,对于劳累一天的人来说,也许这是他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候,但诗人却以悲悯之心投向那些仍在命运中奔波的人。――“没家的人请走进那夕阳”。――在这座城市,没家的是哪些人呢?是那些匆匆而过的旅人、浪子还是那些来这座城市谋生而无以为家的人?夕阳能温暖他们凄凉的心吗?巴赫有一句话叫“贫穷而倾听着风声也是好的”,诗人的心是柔软的,这里其实是借夕阳慰藉那些远离故乡在外漂泊的人。“晚钟”声中飞来的“宁静的翅膀”则是诗人抒发内心情感的一个引发点。

“晚钟敲响从夕阳的眼中/流出宁静的凄凉/爱我的人请过来一起唱/恨我的人请躲开那月光”。这是诗歌的第二节,也是全诗中情感抒发比较独特的一节,因为它同时有爱憎两种绝然相反的感情。但独特归独特,其情感的基调仍然是优美的。实际上诗人是在宁静中梳理自己的感情。在诗人心中,因为这宁静中的自我审视,爱恨不再是纠结的。爱“我”的人在一起歌唱,难道恨“我”的人不配享受明月的清辉?一个“躲”字的在这里非常有意味,――他请“恨”他的人躲开这月光,不仅富有童趣而且显得胸襟的宽容、豁达。如果说第一节是对黄昏中行人的深切关怀,那么这一节就转向了个人情感的抒发。

“晚钟敲响从新月的梦里/落下宁静的忧伤/生者依旧习惯地擦去泪水/逝者已矣请返回你们的天堂。”第三节仍然是从晚钟声中所生发的感慨,不同前二节的是,诗人笔触又转向了生与死的思考。――“生者依旧习惯地擦去泪水/逝者已矣请返回你们的天堂”。――生存是艰难的,“习惯”一词无疑是对生存艰难的最好诠释。而“逝者”是不是说明死亡对苦难人生的解脱?当一座虚拟的天堂来到诗人忧伤的心中,诗人看到的是不是生者对命运的感伤和对死者深沉的缅怀?也许这其中蕴含得更多的是诗人的一种无奈或者宿命,但从这个“新月的梦里/落下的宁静的忧伤”却能使我们更加旷达地返观我们自身。

“晚钟敲响从天堂上面/传来星空的回荡/醒来的人,请守好你们的梦想/沉睡的人,请把一切遗忘”。――这是第四节也是全诗的最后一节。在梦想与现实之间,诗人祈愿那些醒来的人守好梦想,希望那些沉睡的人把一切遗忘,这梦想也许就是我们心中的“理想”,那一切也许就是人生的现实,是不是每个沉睡的人都能暂时忘掉苦难的现实,每个醒着的人心中仍有着“梦想”呢?这是诗人的沉思,也是诗人留给我们的思考。晚钟敲动一个宁静的黄昏,也敲动这时光给予我们每个人的无法回避也难以改变的梦想与现实。

优美短诗范文第10篇

星期五,已是半夜,我刚写完作业,躺在床上,随手向床头一探。呀,一张我儿时的萌照!看着被封在照片中的那个小小的我,努力拾起儿时的记忆,缓缓地拼凑,可只得到了原来记忆的冰山一角,要是我有如海曼一样的超忆症,那该多好!

忽然,我的脑电波一下子断了,接着,一股暖意又从四面袭来……

我揉揉惺忪的睡眼。外面阳光普照,我穿上衣服,准备下楼。无意间,瞄了一眼楼下那鲜有人关注的阴暗墙角,一下子又回忆起前年的那出悲剧:早晨,我刚下楼,就在这里被蛇咬了一口。不禁打了个冷战,仿佛这情景历历在目。再看一下墙角,依稀看见一条青底红纹的蛇正盘在墙角草丛中死死地盯着我!我飞也似的五六步就跳下了二十几级的台阶,来到了楼下卫生间。正欲洗漱,一些儿时的记忆,又异常恶心地泛滥开来:牙刷上的蜘蛛,毛巾上的壁虎,甚至是饭菜里的虫子……

一瞬间,我感觉头大了许多,准备冲出家门,逃离这可怕的地方。我像末日逃命似的破门而出,一路狂奔,怦怦的心跳和着马路上的车鸣,脑海中又蹦出一个人被车撞飞的情景……我抱着头又奔回了家,直冲卧室,“砰”的一下踢开门,又“砰”的一下关上了,背靠着门大口大口地喘息,极力压制着内心的恐惧,与不断蹦出来的可怕的回忆斗争着。我头痛欲裂地寻找出路,好似自己已经坠入一个暗无天日的深渊。

我绝望地蹲在记忆深渊的暗角,惊讶地发现无数美好的记忆正被不断涌起的可怕经历覆盖,仿佛被判了死刑,被记忆的毒蛇大口大口地吞噬殆尽。

我一下子明白,忘记不一定都是痛苦,有时恰是一种解脱——一种对心灵、对人身的无罪释放,甚或是走出噩梦沼泽的一条幽美蹊径。人生是一次远行,背着记忆中那些有毒的包袱,必然步履蹒跚,难以登顶。及时放下那些我们不堪承受的东西,不急不躁,不卑不亢,才会走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当我再次睁开了眼,起身下床,极目窗外:天上正浮云摇荡,阳光从云层罅隙中探出头来,一片大好之象。再看看刚才梦中那阴冷的墙角,已不知何时点上了几星野花,红红黄黄,在丛生的苍翠叶簇间闪闪烁烁……

我伸了个懒腰——如此糟糕的噩梦后,竟是如许烂漫的春天早晨……怀着美好的心情坐到桌前,在周记本上慎重地提笔写下一句短诗:

有毒的记忆,岂能让你遮蔽了我伸向远方的土地?

【老师说】

这是一篇颇有点意识流风格的作品:作者由现实沉入梦境,再由梦境中的场景自然切入到悲剧一幕的追忆,由此延伸出一系列可怕的生活记忆。在这些“有毒”的记忆泛滥开来的时候,作者憬悟:忘记那些郁结心中的黑色记忆,有时恰是对心灵的解脱,于是方能不急不躁又不卑不亢地走出一片广阔天地。在这个噩梦中惊醒后,眼前竟是白云丽日的烂漫春光,作者巧妙地再次写到那个曾经让他心有余悸的墙角,如今已花红叶绿,一片祥和。这是个多么富有诗意又遥相呼应、慧心十足的象征啊!这种呼应与诗意,还体现在作结的短诗与优美的题记中,从而文章的主旨得以巧妙地暗示与升华。

上一篇:幸福作文范文 下一篇:电磁铁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