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铁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1 07:06:25

电磁铁教案范文第1篇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二)实验器材

螺线管,铁棒,几个小磁针,一个线圈匝数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一小堆大头针。

(三)课前准备

检查学生使用的实验器材是否有损坏,将实验器材分小组放在盒子里,将小盒子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螺线管,提问:要使螺线管的周围产生磁场,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给螺线管通电,它的周围就会产生磁场。)

进一步提问:如果要使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演示实验:先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再将铁棒插入螺线管,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

提问:小磁针的偏转程度哪个大?这表明什么?

(插入铁棒后,小磁针的偏转程度增大,这表明插入铁棒后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性大大增强。)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插入铁棒后,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会增强呢?

学生讨论得出:铁心插入通电螺线管,铁心被磁化,也要产生磁场,于是通电螺线管的周围既有电流产生的磁场,又有磁铁产生的磁场,因而磁场大大增强了。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实验中可以看出,铁心插入螺线管,通电后能获得较强的磁场。我们把插入铁心的通电螺线管称为电磁铁。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

2.进行新课

板书:第五节实验:研究电磁铁

一、电磁铁:插入铁心的通电螺线管。

提问:电磁铁与永磁体相比,有些什么特点呢?它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

板书:二、实验:研究电磁铁的特点

进一步提问:怎样来做实验呢?其步骤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是由螺线管通入电流后获得的,由此,我们可以进行猜想:它的磁性与电流的大小有关;螺线管是由导线绕制成的,它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实验探索。

(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展示下列记录表格)

学生实验:首先请同学们从盒子里拿出实验器材,放在桌上摆好,观察所用的器材,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这些实验器材应连接成怎样的电路?

(应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与电磁铁连成串联电路)

用什么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

学生将实验器材连接好,检查电路无误后进行实验:

①将开关合上或打开,观察通电、断电时,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情况,判断电磁铁磁性的有无。

②将开关合上,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增大和减小(观察电流表指针的示数),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情况对比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③将开关合上,使电路中的电流不变(电流表的示数不变)改变电磁铁的接线,增加通电线圈的匝数,观察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实验小结:让学生归纳、概括实验结果后,教师板书:实验表明:

1.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2.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3.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2)讨论电磁铁的优点

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电磁铁的一些特点,它的这些特点与永磁体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板书:

三、电磁铁的优点:1.磁性能快显快消。

2.磁性强弱可以调节。

(3)介绍电磁铁的应用

提问:电磁铁在实际生产中有哪些重要应用呢?

板书:四、电磁铁的应用。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彩图:电磁起重机。说明它能将钢材吊起的原理。

介绍两种常用的电磁起重机:一种是圆柱形电磁铁,一种是蹄形电磁铁。蹄形电磁铁的两个异性极在同一端面上,能同时吸住一块铁,因而磁性更强。

引导学生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3.小结:略。

电磁铁教案范文第2篇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最常听到的老师的开场白是:“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老师们把探究和玩联系了起来,学生听到“玩”字就异常兴奋。如有位老师上《电磁铁》这一课,一番导入之后,他说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电磁铁。他话音刚落,学生就开始动手做实验了。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没有组织性,说笑声、打闹声不断,学生是在玩,而不是在探究。这样的探究价值不高,我们应该抛弃。教师要把握好“度”,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玩”的出发点是想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探究时没有压力。课堂上的“玩”和平时的“玩”是两回事。平时的“玩”很随意,课堂上的“玩”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玩,在玩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电磁铁》这一课是典型的探究型课例,有多个对比实验,对学生来说,有效控制变量难度相当大。我来自农村小学,深知自己的学生的探究学习水平,如果按刚才所说的导入方式授课,学生一节课下来也就是摸一摸导线,玩一玩电池和铁钉,学不到什么东西。因此在上这一课时,我没有追形式、赶时髦,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授课。我的思路:和学生一起理清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三个因素,然后和学生一起研究该如何控制变量。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探究,他们就能在实验中有新的发现。

二、提供适宜学生探究的材料

进行新的探究,得到新的解释,这是探究的本质。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搭建好脚手架。这种特殊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相当准确的把握。我们在备课时不能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设计教案,而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更有价值。如《神奇的水》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水”,我把它单独作为一节课来教学。我列举了六种材料:白砂糖、铁钉、食用碱、木屑、食盐、高锰酸钾。我调查发现,学生对这六种材料的关注度依次为铁钉<木屑<白砂糖<食盐<食用碱<高锰酸钾。铁钉、木屑、白砂糖、食盐,学生比较熟悉,知道它们是否能溶于水。我让学生选择实验材料时,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食用碱和高锰酸钾。我调整了方案,只保留了学生不熟悉的并且非常想了解的食用碱和高锰酸钾让学生实验。学生得到材料后,兴趣高涨,大胆验证,提升了探究的价值。

三、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时要有耐心“。放”即俯下身子和学生共同探究,当学生探究有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地“扶”。“放”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扶”可以给予学生探究的勇气,给予学生行动上的支持,使学生的探究持续下去。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放”到位,“扶”及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定能独立探究学习。

电磁铁教案范文第3篇

(1)探究活动形式化。一些老师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施教,不管这一课是不是适合探究,致使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毫无意义。

(2)探究活动的无序性。科学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课程理念。小学生的自制力差,在自由探究时会陷入混乱的状态,材料任意摆弄,对科学现象视而不见。

(3)探究活动的肤浅性。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摩拳擦掌,准备操作,缺乏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更缺乏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探究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还是说不上来。

那么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含金量?这里的“含金量”指的是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科学探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

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含金量是当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关注和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提高科学探究的含金量,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动手之前先动脑

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最常听到的老师的开场白是:“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老师们把探究和玩联系了起来,学生听到“玩”字就异常兴奋。如有位老师上《电磁铁》这一课,一番导入之后,他说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电磁铁。他话音刚落,学生就开始动手做实验了。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没有组织性,说笑声、打闹声不断,学生是在玩,而不是在探究。这样的探究价值不高,我们应该抛弃。

教师要把握好“度”,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玩”的出发点是想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探究时没有压力。课堂上的“玩”和平时的“玩”是两回事。平时的“玩”很随意,课堂上的“玩”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玩,在玩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电磁铁》这一课是典型的探究型课例,有多个对比实验,对学生来说,有效控制变量难度相当大。我来自农村小学,深知自己的学生的探究学习水平,如果按刚才所说的导入方式授课,学生一节课下来也就是摸一摸导线,玩一玩电池和铁钉,学不到什么东西。因此在上这一课时,我没有追形式、赶时髦,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授课。我的思路:和学生一起理清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三个因素,然后和学生一起研究该如何控制变量。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探究,他们就能在实验中有新的发现。

二、提供适宜学生探究的材料

为了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应该事先准备一些典型的、可操作性强的材料供学生使用。这些材料是学生科学探究的物质基础,它往往能产生新的现象、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究,得到新的解释,这是探究的本质。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搭建好脚手架。这种特殊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相当准确的把握。我们在备课时不能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设计教案,而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更有价值。如《神奇的水》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水”,我把它单独作为一节课来教学。我列举了六种材料:白砂糖、铁钉、食用碱、木屑、食盐、高锰酸钾。我调查发现,学生对这六种材料的关注度依次为铁钉

三、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时要有耐心。“放”即俯下身子和学生共同探究,当学生探究有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地“扶”。“放”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扶”可以给予学生探究的勇气,给予学生行动上的支持,使学生的探究持续下去。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放”到位,“扶”及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定能独立探究学习。

电磁铁教案范文第4篇

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替换了原来的自然课,但是比自然课增添了一些物理知识,而且在教学中已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放在首要的地位。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做实验学生看”,而成为“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过程”的过程。所以如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地探索,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自觉提高全面的科学素质,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科学》教材所安排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们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

在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教材同时,要把握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达成教学目标。我们都知道,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呢?大胆质疑激发探究热情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铁钉生锈了”时,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铁锈,再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瓷盆为什么瓷掉了就会生锈?”……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主动参与注重探究过程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我让每个同学先找出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只保鲜袋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那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注重实验培养探究能力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规律。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课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让学生和老师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绕线圈数有关等等。然后我适时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作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很显然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课外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总之,《科学》这一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深有体会,学生进行一时地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进行培养,我们现在使用的《科学》在这一方面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课外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我觉得非常好,符合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电磁铁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 教育理念 推动作用 优势 素材积累

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增大,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多媒体设备也逐渐的从城市中小学进入到农村的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给农村的初中物理教学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少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意识跟不上,认为使用麻烦效果还不好,二是虽然意识能够转变过来,但是素材太少,自己的制作能力还非常有限。下面,就如何在农村物理教育中开展多媒体教学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1 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多媒体制作的技能。

在平常的教学中,有些老师习惯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打天下",认为传统的教学来得更直接、更实用、更省时省力,平日课堂教学难以问津多媒体技术,只有在公开课时才忙于制作课件,这样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成了观摩课、评优课的专利,成了"作秀"。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要提升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对课堂的巨大推动作用,再者要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这样才能让教师主动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1.1 聘请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有深刻认识,能结合教学课堂实例的教研员或者教师,举办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讲座,将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观念中解脱出来,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教学理念。

1.2 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例证激励教师。组织教师观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秀录相课、示范课、研讨课,让教师不但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各种潜能都有得到刺激和开发的可能,而且还感觉自己身边的老师都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掌握,让老师们充满了自信。

1.3 积极参加各种上级组织的培训,不断地提高教师对多媒体的驾驭能力和制作水平,并且每周学校还专门组织电教中心的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应的软件学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等。

2 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仔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可以有效促进课堂的教学效果,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有效激发教师积极主动的探索并运用的意识。

2.1 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 "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人眼看不见的光"这一节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用红外夜视仪拍摄下来的夜晚的景物的视频,让学生去观察视频中在夜视仪下物体的不同部位的颜色一样不一样,思考为什么人眼看看不见的夜视仪能够看见,它是怎么看到的?从而使学生带着急于想探索原因的心情,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2 优化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口授,学生听讲.课堂上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调动学生的方式就是提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时很难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例如例如电流的形成、电磁感应、浮力的产生等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对于这些内容许多学生学过之后还是似懂非懂,但是我们通过栩栩如生的课件动画演示,显示出物理现象全过程的不同画面,使学生对所学物理现象和理论的理解也就不感到困惑了,使本来难以接受的知识,从感性上也得到了认可,从而化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3 优化实验过程,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许多物理实验仪器体积较小,刻度也小,可见度差,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给教学造成了困难,成为不应有的教学难点。例如,在进行电磁继电器的教学时,由于电磁继电器的构造比较小,如果用画图的方法在黑板上板画其原理构造工作过程的话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这部分教学时应用了Flash课件演示,由模拟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在电磁铁没有通电的情况下,电磁铁没有磁性,衔铁在弹簧的拉力作用下被拉起,动触点与上方的静触点相连,接通电路1,当电磁铁通电时电磁铁有磁性,衔铁被电磁铁吸下,动触点与下方的静触点相连,接通电路2,结构清晰过程明了。

2.4 应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把信息传达到学生,多数采用"粉笔加黑板"的简陋手段。因为技术的落后限制了信息传递的容量。而采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大大地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从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更加有条件扩大课堂的容量。比如光学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透镜的成像等;力学中的受力分析、杠杆、滑轮等内容;电磁学中很多的电路、磁场等,用课件上课就能大大地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而且板书和图形完整、规范、清晰。

3 利用多种渠道,积累素材,节约制作时间并能提升课件质量。

3.1 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积累素材。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并且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因此,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cn )教育资源库物理学科、为您服务教育网(http:// )资源中心物理学科、中国物理教育网(http:// )等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课件和素材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具有自己风格的课件来,适应自己的教学需要。这样既解决了教师自己独立制作课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困难,也解决了自制课件的水平可能不高的问题。

3.2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积累素材。

近年来,每年学校都会购买一定数量的教学光盘或者软件,并且数量还相当多,如《先进新课标题库-智能组卷》、《百分精品软件-新课标同步示范教案库》、《百分精品软件-新课标同步试题大全》、《百分精品软件-新课标同步电子备课系统》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多媒体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以及相关的CD、VCD资源,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自己的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使CAI在课堂上的运用走出低谷,朝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这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3.3 增进学习交流、获取他人帮助。

网络的交互性给物理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电子邮件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师的经典素材;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发起问题讨论,交流教学心得,物理教学改革讨论,寻求帮助等等。

电磁铁教案范文第6篇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真正体现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科学》教材所安排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们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在这一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非常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教材同时,要把握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达成教学目标。我们都知道,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呢?大胆质疑激发探究热情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铁钉生锈了”时,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铁锈,再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瓷盆为什么瓷掉了就会生锈?”……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主动参与注重探究过程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我让每个同学先找出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只保鲜袋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那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注重实验培养探究能力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规律。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课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让学生和老师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绕线圈数有关等等。然后我适时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作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很显然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课外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总之,《科学》这一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深有体会,学生进行一时地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进行培养,我们现在使用的《科学》在这一方面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课外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我觉得非常好,符合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电磁铁教案范文第7篇

一、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要联系实际生活

众所周知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人的每时每刻都需要它。无论在工业、农业、国防、科研、医疗卫生及交通运输等都离不开物理知识,包括现代世界尖端科学卫星发射和回收更需要物理知识。

1.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生产,从中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物理方法。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充分地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中一定学会学习物理的方法。

如有一次学校物理实验室买得1公里的大头针,不慎落到地面,实验室的管理员喊来几十来个学生,学生把这些大头针一把一把捡出来。我发现后,我喊6个学生到实验发给每人一个电磁铁、若干根导线、电池盒(2个)、开关和两节干电池,组织他们接线好后。带他们到落大头针的地方,其他同学围在两边观察,指导他们拿电磁铁靠近大头针,闭合电源开关,地上的大头针全部都被吸在6个电磁铁上,拿到大头盒,断开开关,大头针全部落入盒中。又如,同学们背的书包带为什么越宽越舒服呢?同一个同学助跑跳远比立定跳远为什么要远些呢?

把物理应用于生活,将物理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物理就是我们生活的中间,从而激发学生爱物理、学物理、用物理的情感,真正会学习生活中的物理,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生活中因缺乏物理知识,而导致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用品用具损坏,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物理。现代家庭中的各种设备及其使用都用到物理知识,若缺乏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将难以使用,有些家庭盲目使用,造成设备损坏,甚至造成较大的事故。例如,在家庭电路中,有些家庭保险丝熔断后,他们没有考虑到家中使用的用电器过多总功率过大或短路造成的电流过大。而用铜丝或铁丝代替保险丝,结果酿成火灾事故的发生,损失惨重。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促使学生力求去揭开物理存在的奥秘,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物理,力争找到学习物理的最佳方法。

3.认真观察生活和学习中的现象,从中学到研究物理的更广的方法。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圈子里,处处都同物理知识接触,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现象,促使掌握更丰富的学习方法。以老师在教室里上课为例,进行分析和观察物理现象。

学生在教室内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老师在教室内讲话的声音比在教室外大,是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增强原声;学生能看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是光的漫反射;看到老师在讲台上走来走去,以讲桌为参照物老师是运动的;老师从桌子上拿起书本,对书本做功等等。教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研究看到的现象,会更加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加深对学过知识的巩固。

二、加强创造性学习的培养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我们决不落伍,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的教学也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从日常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

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学习。有些同学始终认为,发明创造应该是牛顿、焦耳、伽利略和沈括等科学家的事,我们是小人物,根本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的,同学们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同学们应该从平时的学习中做起,展开一些发散思维,加以分析和研究课堂上的各种课题,力争想出解决问题的独特创新方法,这是同学们的成功之处。

2.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比赛,促进创造性学习的发展。要使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应该多开展一些发明创造活动比赛,使学生在各种发明创造比赛中,获得更多的物理知识,例如,开展自制实验器材、科学论文等活动,促进同学们的创造性的发展,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科学,乐于探索物理问题,达到提高物理学习成绩。

3..多给鼓励,增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例如,雷电是怎样产生?为什么成熟果子往下落?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

这些问题既施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又让学生享受到创造的乐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多提问,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对提出的问题要多鼓励和表扬,让学生能大胆地说,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得到发挥。

三、引导学生要做好学习交流

解放初期,我国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农业国,经济搞不上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同世界各国搞好经济交流,30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英国的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可见,交流极其重要。物理学科随着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其涉及到的知识面极为广泛,一些学生靠课堂上的听课和闭关自守的复习,获得的知识是不全面的。因此,笔者在物理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电磁铁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

物理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意识和提高能力,有着其丰富的内容。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具有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和变通性等基本特征。而物理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对创造型学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例如,在教学“液化现象”时,老师提出了“雾是怎样形成的”问题,学生在理解了形成原因后又提出了“冬天,人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吗?”、“水烧开后壶嘴冒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吗?”、“自然界中还有那些与雾相似的液化现象”等问题。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思考、讨论,学生有了自己初步的答案。使学生体会到了突破常规思考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乐趣,激发了学生自己思维的创造性和自觉性。

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品质,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对知识内容的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造思维所不可少的。

二、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物理教学中,要加强探究实验教学,多做实验,落实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在物理探究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动脑、动手、主动探索的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中,教师先提出课题,让学生猜想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流的强弱有关;与线圈匝数有关;与有无铁芯有关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电磁铁,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最后通过同学间的分析讨论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实验、分析论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科学探究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结合教材设计开放性练习题目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习题教学及习题训练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对所学阶段性知识进行运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习题特别是设计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而开放性题目没有固定的方向,属多向思维,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更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四、组织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外科技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多思、多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创造能力。同时小发明、小创造的成果使学生体会到创造不再神秘莫测,不再是只有“天才”、专家才能做的事,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动机。所以,内容丰富、新颖,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主要途径。

电磁铁教案范文第9篇

在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

达县龙会乡中心学校 罗明朝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 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六、引导阅读理解

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

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八、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

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

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码头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如学习“浮力”后,可去码头看看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我作为物理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在这几年教学改革得到很好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无从下手,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不会倾听和观察,课堂上闹哄哄;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以上现象反映科学探究缺失有效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努力形成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

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二、促进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精选内容,激发探究

1.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探究主题,预测探究活动中学生将要用到什么活动材料和工具,并组织学生也参与到有材料的准备中来。建议采用自助餐式的材料――有各种材料,统一放在一个地方,学生在假设、制定计划时,应看不到这些材料,之后根据自己的计划去自由选择。这样各组的材料就会不一样。 例如根据“呼呼轮”玩具设计了一个探究案例,重点研究“呼呼轮转动的好坏和什么因素有关”,我动员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不同材料,如各式各样的轮,有铁的、塑料的、纸的、木头的、竹子的;各式各样的绳,有学生老奶奶纳鞋底的棉绳,有的在超市买了尼龙绳、钓鱼用的鱼线,毛线、电线等等。

2.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

(二)动手操作,体验探究

学生的探究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给学生搭建探究的舞台,强化过程意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动手探究是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学生们围绕探究问题提出了各种假设后,最想做的是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时,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自行探究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分工,引导学生思考操作中应注意的地方等,及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探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实践。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意:

1.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有的教师生怕完成不了后面的教学内容,组织探究活动时往往草草开始匆匆结束,这样的探究活动很难收到效果。强调探索过程,就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2.探究角度的多样性。 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在设计实验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已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如在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液体进行探究,在学生研究得出一种液体热胀冷缩之后,通过探究后的交流环节,他可以举一反三地理解同学所获得结果,并内化、建构成自己的知识。《蚂蚁》一课中教师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度去进行观察,学生会有很多研究的内容,有的研究蚂蚁喜欢的食物,有的会研究蚂蚁的爬行速度。有的会研究蚂蚁的生活环境等。通过研究记录、交流,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去认识某一事物。

3.关注学生探究的方式。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一般有3种: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探究。个人独立探究比较适合所探究的问题较为容易的,即凭学生个体的能力基本可以解决的;小组合作探究则是所探究的问题有一定难度,需小组相互启发、共同讨论才能解决的;全班探究通常是探究的问题难度较大,依靠小组同伴间的互助合作不能很好解决,需要直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的。探究方式的选用直接决定学生参与率及参与的质量,我们要根据所探究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实际,选择相应的探究方式,从而确保学生能真正经历探究过程。

动手探究环节时学生经历体验的核心环节,教师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之前和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都记录下来。科学方法的获得、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是需要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去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获得的。

(三)思考交流,深化探究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交流能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以口头、书面表达或派代表陈述等多种形式告诉别人。因此操作后的讨论交流在探究性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交流分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完成动手探究后,教师应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进行自我表达或组内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便于他们更清晰的把探究结果表述出来,让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表述交流的机会。二是全班将探究活动中的事实现象整理之后,让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在这两个层面上,教师都应尽量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分享。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学生小组合作电磁铁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探究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或分类、或比较、或归纳、或概括等,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和演绎等,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获得有关等科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科学探究。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积极评价,反思探究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电磁铁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山区学校 实验教学 途径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162-02

一、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及新课改的实验目的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加强道德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下实验教学尤显重要,它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

二、山区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原因

国家对中学物理实验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新版初中、高中物理课本中实验的比重已大大增加。不少有识之士也通过各种途径强调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在这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这集中表现在山区中学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极不平衡性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观念的尖锐冲突。据笔者对梅州市丰顺县(粤东山区)部分中学的抽样调查及了解,在乡镇中学及部分县城中学中,完成课本上所要求的学生实验不足50%的竟占一半,完成书上要求的教师演示实验不足50%的也占1/3,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中学基本上一个学生实验也不做,学生实验性习题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基本是有名无实。情况确实是令人担忧。那么这样教出的学生怎样解答高考试卷上的实验题呢?原来他们是在“讲”实验,用试卷“练”实验题,试卷上的仪器怎样连线,他们黑板上就怎样连线;试卷上怎样看刻度,他们在黑板上就怎样看刻度。结果照样能应付高考。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山区学校经费紧张,仪器短缺。大部分中学的仪器配置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标准。二是管理上的缺陷。许多中学缺乏合格的实验管理人员,造成仪器的完好率,利用率下降,直接影响了物理实验教学的进行。三是观念上的原因。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和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

三、山区学校物理实验教学开展的途径及对策

1.教师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备条件。

据笔者了解,在笔者所在山区县、市,很多学校物理教师严重偏少且素质不高,甚至是用其它专业的教师来上物理课(此情况多在山区的农村出现)。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区学校教师更应具备以下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第一,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开拓思维,走出课堂,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第二,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才可以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真正地将物理知识理解、吃透,也真正能体现出“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第三,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壮举,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那么,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市、县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等。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专业知识,因为物理实验本身是一种科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设计等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教师应具有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知识,学会自制教具。

山区学校缺乏专业实验室管理教师、缺乏经费和实验器材已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也无法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会做实验,还要会管理实验室,这样才能为学生实验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教师对学生实验必须做到:会管理;会准备实验;会维修、保养仪器设备;会自制教具。据了解,美国一般中学的实验经费和仪器配置相对来说也不比我们普通城镇中学高,但他们的物理实验却搞得有声有色,大批自制教具和实验器材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射击猴子”问题,这在我们教材中已是传统的例子:树上吊着一只猴子,有一支猎枪的枪口直接对准猴子,猎枪开火的一瞬间,猴子从树上掉下,问枪弹能否击中猴子。我们的教学几乎全是从理论和计算方面来证明或是讨论的。而在美国,最简单的实验是VANNUYS中学的罗伯特先生设计的实验:他用一根3米长的塑料管作为猎枪,用木头削制子弹和猴子,猴子用电磁铁吊在空中,电磁铁开关用一导线连至塑料管口。他从管子另一头瞄准猴子,用嘴使劲一吹,子弹飞出管口,断开电源,猴子落下,飞出的子弹恰好击中下落的猴子。如此简单的实验,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师却较少有人在这方面下工夫。据我们的调查统计,一件教具都没做过的物理教师,占44%,制作教具不足5件的,占2/3以上。这里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领导导向及政策、环境、风气等方面的原因,而后者是主要的。

3.重视演示实验,优化演示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

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在山区学校,因种种原因, 演示实验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坐在后排的学生。这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例如:在“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变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为边做边讲实验,每两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感应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楞次定律。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山区部分学校,虽然基本实验器材缺乏,但有部分学校拥有1间以上的多媒体教室,作为物理教师,更应利用好多媒体教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和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教学优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4.深化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前面已经谈到山区学校缺乏专业实验室管理教师、缺乏经费和实验器材,这就要求教师更应在分组探究实验时,作好充分准备。教师应该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教师应将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教案中,教师应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写出来。教师还应在实验教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六大环节。并且,不仅写在纸面上,而且都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探究”。然后,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

上一篇:优美短诗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教师节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