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短诗范文

时间:2023-10-17 04:02:14

优美短诗篇1

元宵节,我正在家里看课外书。忽然,妈妈的手机响了起来。“糟糕!”她刚出门办事去了,忘记带手机。我赶忙拿过来看看,原来是短信息。妈妈的朋友特别多,她收到的短信息自然不少吧?趁此机会,我想探个究竟,看看到底说些什么“甜言蜜语”,于是,就认真查阅起来。

哇!足足有十几条呃!我一条一条看,其中,我最喜欢的,要属一位阿姨发来的短信:

把心意折成美丽的蝴蝶,今夜就停落在你枕边,当你明日黎明醒来的那一瞬间,它将平安、快乐和幸福全部留在你今后的每一天!祝你元宵节合家团圆,幸福美满,身体健康!

从这条短信看,我体会到了妈妈与朋友之间的友情,而且整条短信就像一首优美的诗,把快乐、平安和幸福都比作蝴蝶送给朋友,通过这个表达自己对朋友美好的祝福。

我正看着,妈妈的手机又振动起来,我的手都快被震麻了,打开一看又是一条短信:

轻轻的云里有淡淡的诗,淡淡的诗里有我深深的问候,祝你全家元宵节快乐!

“真是太美啦!”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它不仅语言优美,还十分的押韵,从云到诗,最后到问候,都是一层一层地接近,最后再表达自己的意图,让人读了,心底有种触动的感觉。哦!真没想到短信竟然这么有趣,这么有魅力。正想着,振动又开始了,还响个不停,我一看,惊呆了,又多了六、七条。看来今天,我被短信包围,应接不暇啦……

妈妈办事回来,知道来了很多短信息,十分高兴,连忙放下背包,边看边回短信,还一个人“咯咯咯”地笑呢,简直就像个孩子。

优美短诗篇2

【关键词】爱与美 教育目标 教育手段

儿童诗以精炼,优美的文字,诗的意境及形式,表现儿童内心世界的人及事物,运用夸张与想象,使之富有韵律美?图画美的意境,幼儿乐于阅读,且能伴随其健康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引导幼儿接触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和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突出了儿童诗艺术欣赏的要求。那么如何欣赏?欣赏什么?在教学中如何教育启发幼儿?我们就此讨论儿童诗欣赏的相关问题。

1.感受儿童的诗主旋律——爱与美

1. 1 儿童诗主旋律之一——爱的灵魂

儿童诗追求的是简洁?幽默?谐趣,更注重情感的真挚和纯洁,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是一种抒情艺术,最容易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儿童诗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爱更是儿童诗情感的主旋律。

1.1.1 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之爱

幼儿眼中的世界是丰富的多彩的,一片火红的枫叶,一只翩翩的服帖都能激起幼儿极大的兴趣及爱心,那怕春天的一丝新绿,在儿童眼里也有说不出的可爱。如顾萍作品《我也变成了春娃娃》:春娃娃/笑哈哈/唱着歌儿走来了/握握我的手/手儿发了芽/亲亲我的脸/脸儿乐开了花!作者运用拟人化自然而然的刻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及幼儿在花红柳绿的季节中那抑制不住的欢呼雀跃心情,非常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再配上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大自然清新明丽?温柔纯净的美感

1.1.2 温馨醉人的动物之爱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很多的小朋友更喜欢有动物的作品,如《珍珠被》:晚风轻轻吹/吹皱了小河水/水中鱼儿跳起舞/摇头又摆尾/星星下河来/洗澡闪银辉/小鱼小鱼可真美/盖床珍珠被。儿童诗化寻常为美丽,化平凡为神奇,简洁的词句表达出了幼儿对小动物的深深喜爱。一切都是显得那么温柔?纯洁?爱意融融。

1.1.3 深情浓郁的师生之爱

爱是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表达了幼儿做纯真?最强烈的情感。如《鱼尾纹》:老师的眼睛/像一泓清泉/我就是一尾小鱼/游过来又游过去/终于,游出了老师眼边的/鱼尾纹。表达了幼儿对教师美好的幻想?美丽的情感。把幼儿对教师的挚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妙不可言。

1.2 儿童诗主旋律之二 ——美的再现

儿童诗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的诗它的美,它的美贯穿与诗的始终,无所不在,幼儿在美的意境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1.2.1 语言凝练韵律之美

儿童诗形式灵活多样,语言精练优美,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具有明快趣味,富有韵律美。如:《风娃娃》柳枝上荡了个秋千,树儿绿了/草地上打个滚,草醒了/亲了亲小河,河水叮咚响了/青蛙爬出洞穴,扑通一声跳进小溪/小熊钻出树洞,打着长长的哈欠/牵牛花爬呀爬,爬上了竹篱笆。作者将风比拟成一个可爱又调皮的小姑娘,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将自然现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富有童趣。整首诗荡漾着清新明朗的美。

1.2.2 丰富的幻想和想象创造出奇妙的意境美

诗人总是运用神奇的文笔,为幼儿创造出充满幻想和想象的意境。如:高洪波的《我想》:"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呀,长——长成一座绿色的帐篷。诗人展开奇妙的幻想,让人无法猜出脚丫长出的绿色帐篷会是什么样?为幼儿营造出一个浮想联翩的意境,提供无限的想象与幻想空间。

2.儿童诗欣赏的教育目标

儿童诗的感情纯朴真挚,意境优美动人,爱中富含着美感?美因为爱而更加迷人。幼儿园的儿童诗欣赏应该是爱与美的统一,主要教育目的: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丰富儿童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2.1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儿童文学作品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所存在的,其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审美性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儿童诗诗句音韵和谐,意境奇幻迷离,诗爱和美的完美结合,儿童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和更多的"营养"。儿童诗应该提倡审美性,而降低认知方面的要求。

2.2 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有人说,诗歌诗精神和血液里的东西,引起的是灵魂震动,儿童诗最重要的诗对感情基调的把握,文学作品通过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促使幼儿体验和理解作品,轻松?咱然地接受情感教育。以往我们检验幼儿学习效果往往是背诵,而其实幼儿对于喜爱的诗句,往往在短时间以内就能接受,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是掌握作品的必须要前提,背诵只是深刻体验的自然结果。

我们要启发幼儿先体验儿童诗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如金波的作品节奏欢快,荡漾着清新?明朗之美,圣野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童趣和抒彩,然后体验作品优美动人的意境,如"蓝蓝的夜空/像个湖一样/无数的银菱/就在湖里长/一条菜菱船/银光闪闪亮/打从湖东岸/划向湖西方。短短的诗句荡漾着童心童趣的灵动之美,无边无际的想象如浮云般随意飘动。再次是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腾毓旭的《窗前,一株紫丁香》:"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你的窗口/夜夜和你作伴。"朴素简洁的诗句,深蕴着纯真?细腻和情感。

3.儿童欣赏的教育手段

3.1 将诗歌欣赏融于生活

诗歌欣赏,必须反复的品味,方能沉醉于它的神韵之中,在专门欣赏之后,仍要利用其余的点滴时间,随时随地的欣赏,以加深其印象。

3.2 加强各种欣赏手段

诗歌的欣赏可谓逐步艺术化,在强调诗歌的文字与韵律时,反复朗诵是诗歌欣赏的基本途径,其次是创新多种形式,如多媒体图画,声音与动画在欣赏中运用;其三是创造情景交融,主客观为一体的?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引导幼儿进入艺术境界;其四是由于儿童智力?趣味?爱好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提倡个性化儿童诗欣赏。此外还以运用特殊的教育机会,如幼儿生日,升班会及某一个孩子的情感经历方面,加强儿童诗欣赏。

3.3 架好与幼儿沟通的桥梁

幼儿与文学作品之间沟通的桥梁就是教师,所以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诗歌修养,掌握大量中外儿童诗作品,了解其精髓及不同的作品风格,能够为幼儿选择适宜的作品。教师要声情并茂,合理的运用各种表情,表现和传达作品的光彩和生命力,用出色的朗诵感染幼儿,为幼儿加好沟通的桥梁。

优美短诗篇3

    关键词:爱伦?坡;乌鸦;主题;形式;音乐性

    埃德加?爱伦?坡被认为是唯美主义的先驱,他与惠特曼、狄更森一起被称为19世纪美国最有创造力的三位诗人。爱伦?坡的“为诗而诗”的观点决定了他诗歌作品的唯美主义倾向,他的诗歌作品形式精美,音韵优美。爱伦?坡在《诗歌原理》中写道:“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长诗,‘长诗’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词。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它能够激动人心,使灵魂升华。而人们激动的短暂乃是心理的必然。”因此要创作出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富于美感的诗,根据他的说法,长度在一百行上下的诗歌最为理想。

    爱伦?坡在他的着作《创作哲学》中,非常详细地阐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主张,也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女之死”这一主题。他在文中指出:“美是诗的唯一正统的领域”,同时“忧郁是所有诗的情调中最正宗的”,而“死亡”则是所有忧郁的题材中“最为忧郁的”,因此“当死亡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最具诗意。爱伦?坡由此得出结论“美妇人之死无疑地是最富有诗意的主题——而这主题如由悼念亡者的恋人口中说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乌鸦》就是以这一主题为基调的。

    《乌鸦》是爱伦?坡的代表诗作,坡关于诗歌主张的主题之美、形式之美、音乐之美在这首诗里得以充分体现。坡在《创作哲学》一文中分析了该诗的创作过程,他有意识地选择了乌鸦这个不详之鸟来寄托。最大限度的悲痛与绝望”,这首诗要表现的就是坡最热衷的主题即由“死亡”所带来的“忧郁美”,即主题之美。

    《乌鸦》一诗的形式别具一格。爱伦?坡为使诗歌达到整体的艺术效果,创作之前,诗人对该诗的长度进行了认真的考虑,认为一首诗不宜太长,太长则读者容易倦怠,或易受干扰,难以卒读;一首诗也不宜太短,太短则有点像格言警句,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爱伦?坡在《创作哲学》中说道:一部作品只有一口气读完,否则其美的统一感便会消失,因为尘世间的杂事会干扰。所谓长诗,如弥尔顿的《失乐园》,实际上是由诸多短诗构成的,即其整体效果是诸多短暂效果所形成的”坡在确定了诗的范围和长度后,运用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设计了一次能读完的最佳长度——即《乌鸦》的108行;《乌鸦》全诗由18节构成,每节都有6行,前5行字数相近,音节相当(都是15至16个音节),最后一行字数及音节仅为前5行的一半。就是18节这样的6行诗组构了全诗。因此,全诗从形式上看整齐划一。显然,作者对该诗的展开方式是平直、刻板的,也正是这种刻板与全诗的氛围高度一致,表现了述者已悲哀麻木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

    音乐美是《乌鸦》最突出的特点,其节奏感和旋律感非常强。在《诗歌原理》中,坡认为诗歌只有与音乐结合才可以找到诗歌发展的最广阔的领域,他还给诗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美之节奏创造”。坡在《创作哲学》中为《乌鸦》设计的韵律为扬抑格。每一行的第一个音节是重读音节而第二个音节是非重读音节。其一、三行的八音步与二、四行七个半音步交替出现,最后一行以三个半音步包含一个三重韵的迭旬结束。其节奏格式始终是ABCBBB。这种诗歌的创作技巧贯穿于整首诗,为全诗打造出一种神秘、恐怖的氛围,这恰恰与青年哀伤的情绪相应,忠实地表现了该诗低回哀怨、痛苦绝望的基调。这种韵律所营造出的生离死别、凄惨感伤以及最大限度的悲痛与绝望,让读者在体会“死亡之美”这一主题的同时深深为之震撼、为之动容。

    坡在《乌鸦》中的独创性就在于将这种固定的韵律和格律设计进行各种巧妙组合,大量运用头韵、行内韵、尾韵以及重复,把诗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将青年愁苦的心境贯穿始终,表达了青年哽咽不能自抑的叹息和绵绵不绝的痛苦心情。

    头韵。头韵是取得音韵和谐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乌鸦》的音乐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头韵的使用。头韵的使用既取得了音乐效果又增强了诗的意境。例如,第一节的第一行中,“weak and weary”,为全诗打下了忧郁、沉闷的基调,句句读来仿佛能感受得到主人公的疲惫、消沉之心境;第三行的“nodded.nearly napping”描述了青年在困倦至极之时听到的叩门声所产生的动感声音与死寂沉沉的黑夜以及青年心中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应,产生一种恐怖的悬念。使读者切身体会到主人公在午夜时分、困倦梦幻之际突然听到门外响起的轻轻的“笃”、“笃”的叩门声,从而为全诗渲染出了神秘、恐怖的气氛。

    行内韵。行内韵是指诗行中间的停顿或休止前的重读音节与该行的最后一个重读音节押韵。在《乌鸦》每一诗节的1、3行,诗人都运用了行内韵来强调诗歌的音乐性,取得了回响的效果。这里,仍先选取其第一个诗节为例加以分析:在这首诗里我们注意到爱伦?坡精心地安排了“dreary”与“weary”,“napping”与“tapping”以及下一诗节的“uttered”与“fluttered”等词。连续的行内韵形成了诗歌高度的统一性,为全诗打下了忧郁神秘的基调。使得全诗节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吟诵时产生极强的音乐性。

    尾韵。尾韵就是整首诗的韵,是行末词尾元、辅音的重复。尾韵是这首诗中最重要的音乐手段。正如坡在《创作哲学》中指出,他刻意选用最响亮的长元音“O”作为诗歌的韵脚,很显然诗人在刻意强调这种声音并用它作为全诗的基调。这个响亮、绵长且低沉并充满哀怨的声音使全诗充满了“深沉而阴森的音响”。在这首诗的每节六行诗中有四行押/):/韵,即第二、四、五、六行,全诗/):/韵,共72行,以nothingmore。evermore或nevermore结束o/):/韵的不断复现加强了诗的内在联系,一环紧扣一环,反复回旋,撼人心灵。这种音韵好似一种因悲伤哽咽不能言表的情感。表现了该诗低回哀婉、痛苦绝望的语气,诗中每一个尾韵的使用都会唤起读者心中无限的哀伤,从而使读者和这个青年一起感受着这种悲凉,体味着这种伤痛,直至最后青年心碎,近乎疯狂。

    重复。在坡的诗作中,他经常运用词语和短语的重复来强调诗歌的音乐性。坡在《乌鸦》这首诗的每个诗节结尾处都反复使用了一个短促的重叠词,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效果。鉴于全诗的基调是悲哀的,那么为确保其整体效果,被重复的词语最好是意义单一、声音响亮、短促有力。因此为达到艺术效果及音乐美感,坡选择了以“O”加上“r”构成的响长元音结尾的nevermore一词。并让其从乌鸦这个不祥的身躯、不能进行理性思维的动物口中重复出来,似乎乌鸦不断地啃蚀青年人的心,使青年悲愤、绝望。

    诗人把nevermore的不断重复与述者的哀伤之情融合起来,并在每一节的使用中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前面7节的末行除第二节用nevermore外,其余6节都是用nothing more;从第8节一直到最后的第18节,每一节的末行都是以nevermore结尾。共重复了1 1遍。但根据语境其意义却有很大的不同:nevermore在第8、9、12节中意为乌鸦的名字叫“绝不”;从第10节到最后一节是乌鸦对主人公一系列问题的刻板回答。这些回答一个比一个离奇怪诞,听起来似乎答非所问,但又觉得非常贴切。乌鸦一次次用沙哑刺耳的nevermore将那原本荒诞不经的一幕幕幻觉串联起来,将该诗的主题升华到对生存和死亡意义的哲理探索。

    nevermore的重复使用,不仅贴切地烘托了《乌鸦》忧郁、哀伤的主题,渲染出悲凉、抑郁的氛围,有助于表达述者哀伤至极的心境,而且使读者在朗读时充分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充分领略诗中。这既有效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又增强了这首诗的音乐感。

    《乌鸦》费时四年,整首诗格律工整,音韵优美。坡精湛的创作艺术堪称唯美主义诗歌之经典,也正是这首诗为诗人奠定了世界文坛的不朽地位。《乌鸦》是坡的诗歌和诗论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在《诗歌原理》中,坡强调把语言作为呈现诗歌音乐美的媒介。因而,人把丰富、生动的语言、奇异的想象和美妙的音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巧妙的把音乐美运用于展示他的经典主题“美妇人之死”,把诗中的主人公那种痛失所爱后的凄凉、忧郁和绝望表达得淋漓尽致。诗歌的主题美、形式美、音乐美使得读者能够同述者感同身受,诗中的悲凉、恐惧、绝望也萦绕在读者的心灵,并在灵魂深处引起共鸣。

    参考文献:

    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M].曹明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优美短诗篇4

2.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历经十年艰辛写下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3.我国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是

4.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封建白话短篇小说是鲁迅的 。

5.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 。

6.《春秋三传》是指 、 和《谷(b)梁传》。

7.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 、俄国的 和美国的 。

8.王勃、杨炯、卢照邻和 并称为“初唐四杰”。

9.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指罗贯中的 、施耐庵的 、吴承恩的 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10.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指吴沃尧(又叫吴趼人)的 、李宝嘉的 、刘鹗的 和曾朴的《孽海花》。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代,散文有很大的发展。最早的历史著作《左传》《国语》《吕氏春秋》,就产生在这个时代。

B.北朝民歌的题材相当广泛,有的写游牧民族的生活,有的写战乱中人民的疾苦,其中《木兰辞》《敕勒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作。

C.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文学称为现代文学,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叶圣陶的《倪焕之》、老舍的《骆驼祥子》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D.欧・亨利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其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近体诗有绝句、律诗和词三种。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春秋战国时的大量史料,记载了许多历史故事,文字优美,文学性强。

C.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李有才板话》等。

D.世界名著《人间喜剧》《死魂灵》《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的作者依次是巴尔扎克、果戈理、托尔斯泰、雨果。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文,而主张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C.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围城》分别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分别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作品。

14.下列作品、作家、时代(或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

B.《北京人》――曹禺――现代――话剧

C.《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英国――小说

优美短诗篇5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精湛的语言,凝练的意境流传至今,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古诗大多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工于音韵。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近几年来,笔者尝试着在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中采用“品诗-评图-配画”法,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尤其对于实现新课标中古诗教学目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有极大的帮助。

一、品读古诗,其乐融融变身“美食家”

(1)找趁手碗筷――自主识字。古诗中的识字教学,先要从最基本的读准字音开始。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自行解决,教师只需检查反馈即可。接着便是识记字形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对于“我会写”的字,也可以交给学生相互提醒――如何正确书写。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就像引导学生去找一套趁手的碗筷,为畅享美食打好基础。

(2)饮餐前靓汤――熟悉诗人。“诗由心生。”每首古诗的形成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都是诗人心灵的映照。为学生介绍诗作的时代背景或诗人的生平,就像奉上一煲餐前老火靓汤。例如《回乡偶书》,只有让孩子们熟悉诗人写作的背景,学生才会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更深的体会。我这样对孩子们说:“一千多年前,有一位叫作贺知章的大诗人,他很年轻的时候便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做官,到86岁才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却被家乡的孩子当成了客人。他心有感触,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如果学生不了解贺知章大半辈子离家在外打拼的艰辛,不明晰他在垂垂老矣的年龄才“落叶归根”的背景,又怎能理解诗人被家乡孩子当客人的错愕、无奈和伤感呢?

(3)品美味佳肴――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背诵,而是旨在通过吟诵把古诗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在诵读中欣赏诗句,感悟诗意。我采用个别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情境引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语感训练,并尝试着边读边想象古诗画面。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就像色香味各异的菜肴,能让“就餐者”保持读的兴趣,丰富读的收获。

二、评议插图,谠论侃侃生成“评论家”

正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从诗文转移到课文插图上,通过画面去对应诗句,以图悟文。如在引导学生评论《草》的插图时,我充满感情地启发学生:“古诗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片绿茵茵的草原。看插图,你觉得文中的插图什么地方画得好?”学生开始了再一次的咀嚼诗句。有些学生说:“图中的小草长得很茂盛,让我感受到了‘离离’的样子。”有些学生说:“看了图,我知道了‘荣’就是小草长得特别有精神,有活力!”在此过程中,学生摇身一变成了评论家,他们通过插图再一次不着痕迹地咀嚼了诗句,感受了古诗的意境。

三、配画诗图,才思绵绵成就“小画家”

通过“品读古诗”“评议插图”这前两个环节,学生诵诗文,观诗图,古诗的意象在其心中越来越清晰,学生心中的诗情越来越浓烈,诗境越来越优美。此时,我会趁势让学生自己来谈谈对图画的构想,然后自行配画。关于古诗《草》,有的学生把对古诗的配画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幅插图,由每个季节小草不同的长势展示出“枯”“荣”的样子,秋季的画面上还出现了熊熊的“野火”……关于《村居》,除了婀娜的垂柳,青翠欲滴的小草,学生们配画的诗图上还出现了课文插图中没有的黄莺。“草长莺飞二月天”,可爱的黄莺和天空的纸鸢竞相飞翔,好一派动人的春光……孩子们的画充满了自己的个性,彰显着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几年,我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采用“品诗-评图-配画”法,和孩子们一起从一首首诗情浓郁、气质浪漫的古诗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品诗意,悟诗意,抒诗意。我领着孩子们,孩子们簇拥着我,一起快乐地走在古诗的王国里,享受着挥洒才思的幸福。这种美好的境界,难道不是“诗情画意两相宜”吗?

优美短诗篇6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画面,品味生活,感悟情感,在构建立体的画卷中,领略短诗的美。

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在富于乐感的反复地朗读中,让学生体会现代诗的节奏,进而展开想象,体会情感,感受阅读诗歌的乐趣。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 漫灭 藤萝 膝上 波涛

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1)出示第二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强调了星星的光、花的香、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海的热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出示第三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中有两个“风雨”,请你圈出来,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第一个“风雨”指的是刮风下雨,第二个“风雨”指的是作者遇到的坎坷、挫折。)

②心中有了“风雨”,作者要躲到哪里?(母亲怀里)

③一个“躲”字,你体会出了什么?(“躲”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同时也赞颂了母亲怀抱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四、拓展延伸。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新诗”,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和日本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现代诗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它的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诗歌形式自由,意蕴丰富,一般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本课所选的三首短诗均为抒情诗。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繁星》中的其他诗歌。

2.搜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并摘抄下来。

9、短诗三首

怀念往事 热爱大海 赞颂母爱

1.借助多媒体,把诗歌、画面、音乐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真实感受;作者对童年、大海、母亲的感情,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优美短诗篇7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适应选择;《峨眉山月歌》;翻译

一、关于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首创,《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出版标志着生态翻译学的正式确立,该理论具体阐述和例证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本体的解释功能:(1)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2)翻译原则---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3)翻译方法---“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4)译评标准---多维度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作为一个跨学科性质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角度来对翻译进行整合研究,这是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运用到翻译活动中,对于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原诗分析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在出使蜀时途中所作,整首诗语言清新,通俗易懂,音韵流畅,全诗意境优美,景色浑然天成,是李白广为流传的佳篇名作之一。全诗一共28字,却出现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和渝州。短短28个字,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三、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和不听层次上进行的。众所周知,英汉两种语言有着明显的差异,以诗为例,诗歌是一种写景抒情的载体,汉语古体诗以整齐简练著称,但英诗很难做到像汉语古诗那样凝练整齐。本诗的翻译除了尽量保持音美,意美,形美以外,还要注意地名的翻译,《峨眉山月歌》的 译本有很多,这里选取许渊冲先生的译本进行分析。这首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和渝州,五个地点依次展开,就渐次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千里蜀江的行旅图。这五个地点不但是全诗展开的线索,也是构成了诗清朗优美的意境。由此可见,这五个地名的翻译极为重要。许渊冲的翻译如下:The half moon over Mount Brows shines like Autumn’s golden brow.Its reflection stays in the steam while water flows.I leave the Limpid Brook for the Three Gorges now.O moon,why don’t you follow me while my boat goes? 在绝大部分译本里,“峨眉山”都被直接的翻译成“Omei Mountain”,而许渊冲先生将 “眉”,译成“Mount Brow”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了峨眉山的清秀,另一方面也与golden brow呼应,“半轮”值得是上弦月,弯弯的上弦月挂在秋季的夜空,仿佛峨眉山弯弯的眉毛,所以许渊冲这么翻译也是真的妙不可言。“清溪”的翻译则是直译,但保留了原文中清新优美的意象,并对原文中月亮的形象许渊冲将其翻译成“金秋的眉毛一般的月”,与山相对,构成一幅皓月当空,锦绣山河的壮观景色。“峨眉山月半轮秋”奠定了全诗清朗优美的基调,十分重要,而且翻译难度很高,但许渊冲先生将这句诗中的形象打碎再重新拼接起来,虽然不够“精确”,但诗的美感却丝毫没有减少。“三峡”翻译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了,直译即可。

四、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及阐释,注重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差异性,避免从译语的文化角度片面理解原文,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从整个文化系统出发。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语言很好地反映了这些文化差异。英诗和汉诗的区别就在于汉诗多借景抒情,这多半也与中国人的含蓄委婉有关,英诗多直抒胸臆,所以在翻译本诗的时候要注意原诗思想感情的传递,本诗采用直译,那译文只能是一堆地名的堆砌,首先目的语读对中国地名并不熟悉,加之全诗大部分都是地名,读者很难体会到原诗的美感,更不要说体会原诗的思想感情,一首为中国人传颂的佳作也就毁于译者。所以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许渊冲前三句都是尽量与原诗保持一致,最后一句,许渊冲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因为全诗的前三句是写景,只有最后一句抒情,所以全诗的重点也是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原意是指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许渊冲开头用了O moon,这也是英诗常用的咏叹方式,提示词句为抒情部分。有些译者直接译为“Now,nearing Yuzhou,how much I miss seeing you!”,与许渊冲的“O moon,why don’t you follow me while my boat goes?”相比,显然许的译文感情更加强烈,除了思念之情以外,也更加表现出一种遗憾之情。

五、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正如字面意思,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双语交际方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不仅是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传递,更重要的是强调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有所体现,交际的目的主要是读者通过阅读译文来了解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并产生与作者和作品有关的共鸣,在这个交际的工程中,翻译起着桥梁的连接作用,译者的水平和译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交际意图的能否实现,译者就是通过翻译将原文转化为一种对等物,尤其是诗歌的翻译不仅仅是意思上的对等,还有意境上的对等,众所周知,中国古诗向来以意境美著称,如果只仅仅注重文字意思上的对等,而忽略了意境上的对等,这样的交际也不算成功。

通过阅读许渊冲的译文,我们发现许渊冲并没有把五个地名都翻译出来,“平羌江”和“渝州”两个 地名许渊冲先生并没有将它们翻译出来,五个地点贯穿全诗,是这首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点的不断变迁,打破了短小诗句的局限性,营造出深邃悠长的意境,缺少了其中两个,总觉得够优美而不够悠长。“平羌江”和“渝州”两个 地名许渊冲先生并没有将它们翻译出来,全诗由五个地名组成,顺着五个地名,仿佛带着读者顺流而下,整首诗形象而回味悠长,虽然许渊冲没有把地名全部翻译出来,但是有所取舍才能使整篇译文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基础上更加精炼,也更符合汉语古诗短小凝练的特点。所以交际并不是只是文字意义上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内涵和意境的传递。

【参考文献】

[1]杜海宝.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3).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2004(04).

[3]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04).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06).

优美短诗篇8

关键词: 中学诗歌教学 教学价值 新课程标准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是语言艺术的精髓,余秋雨先生说得好:“

(二)唤醒生命意识,激发情感共鸣。

诗歌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因为,“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③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使学生懂得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少壮有成的时候,我们从不感到生命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末端,而当我们到了垂暮之年,才意识到生命的短暂。

诗歌让我们懂得珍惜生命,向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而情感是诗的生命。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情感是诗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因此,诗歌教学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在吟诵经典诗词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的感情逐渐得到升华。

(三)提高审美能力,升华审美趣味。

诗歌教学符合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鉴赏诗歌的过程也是“作家—作品—读者”多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诗歌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使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向高级。

因此,诗歌教学使学生通过审美实践获得审美感受,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强化,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趣味的必由之路。

(四)陶冶人文情操,塑造超越品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诗歌教学恰恰与之吻合,因为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诗歌蕴含了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显示了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也展现了寄情山水、重义轻利的博大胸襟。

因此,通过诗歌教学,学生可以涤荡灵魂,净化感情,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逐渐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超越的品格。

综上所述,中学诗歌教学的价值绝非“教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是塑造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内涵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唯有教师遵循审美实践规律,发掘诗歌的真正价值,方能如获至宝,事半功倍,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注释:

①凌云志.让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名家畅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j].法律与生活.1999,(9):14.

②③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54.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上一篇:幸福作文范文 下一篇:电磁铁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