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工的来源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6:07

有机化工的来源

有机化工的来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有机化工废水;高含油;生化处理工艺

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含油废水的排放量日趋增加,成分也越来越复杂,每升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都含有15毫克左右的挥发酚,1200毫克左右的油,30毫克左右的硫化物,100毫克左右的氨氮,200毫克左右的悬浮物,0.5毫克的氰化物等,如果直接将其排入水中,将会散发出恶臭,导致生物死亡、水中缺氧,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所以必须处理好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保护生态环境。

1 预处理

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经过调节池、气浮池、除油池的预处理,可以除去30%左右的污油,达到初步除油效果。一般情况下,先在隔油池初步分离油水后,然后再进行混凝的油水分离或第二部上浮,这样既可以避免处理装置被污油堵塞,也可以很好的发挥装置的除油功能,用泵提升前,为了减少乳化的程度,可以先进行一次除油。如果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的凝固点较高、粒度较大,可以先配置保温、加热设备,使之保持适合的温度,避免发生油凝固的现象。

2 生化处理工艺

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经过预处理后,每升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的含油量低于30毫克,可以进行包括二沉池、接触氧化池、中沉池、好氧池、缺氧池、厌氧反应器等的生化处理,以生物降解的方式,来对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有机物质等悬浮物和馏物进行处理。生化处理方式主要通过厌氧、好氧两段式处理废水方法,通过串联的厌氧-好氧工艺,充分发挥两种状态的优势。

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在厌氧段的无分子态氧条件下,主要是受到兼性微生物的厌氧微生物作用,经过水解酸化,来将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中的难以进行降解的有机物质转化成容易降解的有机物质,将长链的有机物质转化成短链的醛类、醇类、脂肪酸类等简单的有机物质,不断提高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的可生化性。利用厌氧菌的作用,可以去除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中的部分化学需氧量,同时在甲烷菌和产氢的作用下,将部分有机物质分解,转化成二氧化碳、甲烷、氢气等其他能源。然后,废水进入好氧阶段,好氧微生物不仅可以将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中的短链烃氧、醛类、醇类、脂肪酸类的有机物质转化成二氧化碳或者水等无机物质,同时还可以降低含油量和化学需氧量。处理过程中,可以在厌氧池和好氧池中加入一些弹性填料,池中既有分布均匀的生物膜,又有大量的悬浮淤泥,强化了处理能力,增强了设备的耐负荷性能,提高生物膜的作用。

通过膜法A/O处理工艺和鼓风瀑气相结合的方法,开始两级生化处理,用污水提升泵将气浮处理过的污水,送入一级生化池,气浮进水先在选择段充分接触二次沉淀池中回流的污泥,形成污水混合液和活性污泥后,在通过瀑气区的鼓风瀑气,获得大量的溶解氧,进行硝化和碳化反应,污水中可以被溶解的有机污染物质可以被活性污泥所吸附,同时被活性污泥上的微生物所降解,经过这个阶段,75%左右的化学需氧量可被去除。

然后,一级生化池出水流入二次沉淀池中,开始泥水分离,使用回流提升泵将污泥回流送入瀑气池前端选择段,出水就流入二级生化池。污水在二级生化池中,通过A/O工艺,通过有助于生物膜生长的悬浮球形填料的使用,可以在取出化学需氧量的同时,开始进行生物反硝化脱氮处理,保证出水的氨氮指标符合要求。A段池内设置提升式微孔瀑气池进行瀑气搅拌,通过电动阀门的控制来调整间断进气的周期时间,将A段空间转化成缺氧状态,溶解氧要控制在1毫克左右,O段的溶解氧要控制在2毫克左右,可以通过提升式微孔瀑气器的使用来保证氧氧化需要的溶解氧。二级生化池出水进入混凝反应池后,需要加入聚丙烯酰胺,进行混合反应。混合反应后的出水再流入混凝沉淀池,开始泥水分离,混凝沉淀池中的剩余淤泥可以通过提升泵的提升送到三泥脱水罐,经过这个步骤,又可以去除71%左右的化学需氧量。

最近才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使用的SBR工艺,是处理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的新型生化处理工艺,充氧去除有机物质的方法和普通活性污泥去除有机物质的方法相似,但是在运行过程中,空载、排水、沉淀、反应、进水五道工序可以在一个反应池中依次完成,不需要专门设置污泥回流系统和二沉池,SBR工艺可以自动进行污泥的培养、转化。

3 后处理

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的后处理是经过过滤器、混凝沉淀池和混合反应池的污泥脱水和污泥浓缩进行污泥处理。调节罐、污油罐罐底油自流到油泥浮渣池,使用油泥渣泵送到三泥脱水罐浓缩脱水。使用离心机进料泵将浓缩脱水的油泥送到离心脱水机进行脱水,形成泥饼,再送去锅炉房充作燃料。也可以加入两种高分子絮凝剂,阳离子型和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可以促进脱水。脱出的污水流入含油污水池,在含油污水提升泵的帮助下,送到含油污水调节罐,再重新进行处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的生化处理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生化处理工艺前,要先进行预处理,尽量降低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的含油量,去除或减少部分有害、有毒的有机物质,改善其生物降解性,再经过后续的生化处理、污泥处理后,其水质就已经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可以正常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在不断改进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生化处理工艺的同时,还要从源头处减少水质污染,提倡工厂清洁生产,减轻末端处理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周爱民.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生化处理工艺探析[J].云南化工,2009(4).

[2]杨兴学.浅谈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的生化处理工艺[J].科技传播,2011(2).

[3]马晓坤.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的生化处理工艺[J].中国电子商务,2014(4).

[4]孟凡伟,朱元洪,萧勇,凌云,张茂山,贾伟玲,王志云,王磊,张全兴.树脂吸附法在有机化工废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及进展[J].江苏环境科技,2006(1).

有机化工的来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有机化工;能源发展;走势

中图分类号:TF7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世界终将走进到工业化时代,各种制品的消耗也将会继续增长。虽然物料的循环使用效率逐渐在强化,但地球范围内的金属、非金属矿藏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正在逐渐面临开采难度上和消耗过大的问题。有机化工科技百年来的进步已经在很多领域内以低得多的资源、成本、低碳放替代矿物材料,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

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能源发展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的使用,以避免奢侈和浪费的碳排放。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根据目前整个国际社会都在关注碳排放,要求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从19世纪 50 年代工业化时代的开始,150多年来,工业经济在不断发展,带来了社会上的很多变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工业化在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气候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结果显示,全球气候正在变暖,导致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燃烧化石能源和毁林开荒等行为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效果。而据 NOAA(美国国家大气和海洋管理局)最新的调查结果,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左右上升到了 2010 年的 389ppm。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造成地球表面温度增加,造成冰雪的快速融化、海平面上升等气候灾害。整个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引起气候变化的关注促成了联合国气候会议。对我国能源的发展来讲,要结合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首先要调整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实现全面发展的战略,制定一个科学的并趋向量化的使用标准,规范能源使用情况,建立低碳、高效、节能的能源结构,加快研发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是要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重视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经济上要通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创新的手段来促进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利用范围;三是要紧跟国际能源发展趋势,各个国家都意识到能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可替代性,都在积极的发展新能源,发展绿色可持续能源,都在为能源的发展进行着长远的探讨和分析,所以我国也要紧跟世界能源的发展步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新能源,实现新能源代替旧能源。从根本上实现能源的充分利用。

低碳时代有机化工的走势探讨

1、煤化工有机化工的发展与能源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所谓有机化工,即为有机化学工业,也可称之为有机合成工业,它的原料包括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乙烯等。有机化工原料发展到现在也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有机化工原料最早是从19世纪的煤化工发展起来的,煤化工的发展伴随着炼焦副产品以及电石工业的发展,利用焦炭通过电石生产乙炔和聚氯乙烯,利用焦炉煤气生产城市用煤气以及甲苯、沥青等化工用品。到20世纪初,随着石油的出现,石油以其流动性强、高氢碳比的优势以及汽车和飞机制造业的发展而逐渐取代了煤化工,成为有机化工的新主体。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现代煤化工,现代煤化工不同于传统煤化工,现代煤化工更加注重了技术对有机化工的影响。现代煤化工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因缺乏油气资源无法维持战争,开展了煤化工和由煤制取液体燃料的研究,并成功发明了克虏伯一鲁奇外热式煤低温干馏炉及鲁奇一斯皮尔盖斯内热式干馏炉。二战后国际社会对南非实施石油禁止政策,这一政策进一步促成了煤化工业的发展,并成功开发了大型流化床反应器及成功建成两座规模化的人工石油生产工厂。随后煤化工业进入短暂的慢发展期,于73年国际石油大幅涨价后重新受到重视,在以后的发展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煤化工业在规模、成本及效能上都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和长远的发展。有机化工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要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有机化工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不断实现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创新来实现有机化工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生物质从化学角度来看,狭义的天然气可以作为有机化工原料,因为甲烷转化为合成气之后,能够形成各种化学品。但是从一般情况分析,天然气化工不能够成为有机化工原料的主流产品。以甲烷为主要原料的天然气主要应用在燃料上是经济、高效、洁净的,但是制除氢气和甲醇等一些一碳化合物是远远不如石油的。当然,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天然气一碳化工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生物质作为有机原料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很多自然界及其人工种植的作物主要成分是淀粉和纤维素等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之下经过进一步加工,能够生产乙醇等产品。最早的乙烯工业原料路线就是由发酵产生的乙醇脱水。由太阳能够经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我们可以认为是资源无限的生物质,经过干馏和气化的诸如煤气化,获得合成气。藻类及其一些植物种子经过加工可以获得生物柴油,这也是化工原料。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生物质在生长的过程当中吸收了非常多的二氧化碳,所以生物质化工具备着“碳中和”的能力,这是化石能源完全不具备的。所以,生物质作为有机化工的原料具备着非常广阔的前景。21世纪将会出现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生物质化工共同竞争和发展的趋势。

3、乙烯和丙烯乙烯是有机化工原料中的标志性产品,乙烯主要用来生产聚乙烯、二氯乙烯、乙苯等,据统计我国 2010 年乙烯的消费量达到了 26Mt,而预计到2020年乙烯的消费量将达到36Mt。要实现单位乙烯产能的增加及运行成本的降低,可以采用大规模装置的生产方式。丙烯主要采用在生产聚丙烯、环氧丙烷、丙烯酸上,根据对丙烯的现有量及使用数量的研究,未来丙烯的需求增速将炒股乙烯,因此在现有状况下要注重丙烯的使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丙烯的有效利用。提高丙烯的收率可以通过使用催化剂的方式,在催化剂中加入ZSM一5沸石,另外还可以通过调整装置结构的方式缩短停留时间来提高丙烯收率。

4、芳烃及苯芳烃的生产过程主要是通过是有种的环烷烃脱氢等反应生成。对芳烃的创新方式主要是通过生产工艺的创新,像近期研发出的抽提蒸馏工艺及与液液抽提工艺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的创新,还可以进行转化工艺的创新,像正在研究的以甲苯和甲醇为原料,通过催化剂的转化形成芳烃。苯是重要的基本有机产品中的一种。苯的工艺创新主要是体现在提取工艺上,近年来由于生产无苯清洁汽油的需要,采取了抽提蒸馏方法将汽油中的苯分离出来,这也是未来苯的主要来源之一。

结语

低碳、环保是现代环境迫切需要的,低碳时代的发展之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有机化工在低碳时代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需要进行长远的谋划。未来我国有机化工原料主要将来源于石油、煤、生物质碳化工三方面,因此要实现有机化工的长远发展,也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石油、煤、生物质碳化工的长远发展,同时政府也要从宏观角度上因地制宜制定天然气资源的优化利用,才能从战略角度上实现资源的长远发展和利用。

参考文献

[1]石海佳,石磊.中国有机化工原料供应链结构——复杂网络视角[J].化工学报,2009(6).

[2]周爱民.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生化处理工艺探析[J].云南化工,2009(4).

有机化工的来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生化处理工艺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141-02

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焦化、钢铁、煤气发生站及机械加工等工业生产企业。

含油废水如果不加以回收处理,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在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湾时污染水体,影响水生生物生存;若用于农业灌溉,则会堵塞土壤空隙,妨碍农作物生长。

高油化工废水中含油量过高,不宜直接进行彻底的生化处理。需通过预处理、生化处理和后处理三部分完成,其处理后的水质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1预处理

经过包括除油池、气浮池和调节池的预处理,可除去约为30%的污油,达到初步的除油效果。

一般是先经由隔油池初步油水分离后,再进行第二步上浮或混凝的油水分离。既可防止处理装置被油品堵塞,又可更好地发挥各个装置的除油性能。在用泵提升前可先进行一次除油,以减少乳化程度。对于粒度大、凝固点高的含油废水,需配置加热、保温设备以保持适应的温度,防治油凝固。

2生化处理

通过除油预处理后的高含油水的含油量已达到30mg/L以下,可以进行包括厌氧反应器、缺氧池、好氧池、中沉池、接触氧化池和二沉池的生化处理,以生物降解方式处理含油废水中的有机物、有害物质等馏物及悬浮物。

生化处理多通过厌氧好氧两段式处理废水方法,采用两段串联的厌氧-好氧(A/O)工艺,以充分发挥两种状态下的各自优势。

废水首先在厌氧段的无分子态氧条件下,通过包括兼性微生物的厌氧微生物作用,经水解酸化将废水中难降解的有机物转化成易降解的有机物,把长链的有机物转化成短链的脂肪酸、醇类、醛类等简单的有机物,以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利用厌氧菌作用可去除废水中的部分COD,并在产氢及甲烷菌的作用下,将部分有机物分解转化成H2,CH4,CO2等另种能源。之后,废水进入好氧段,好氧微生物不仅能将废水中的脂肪酸、醇类、醛类、短链烃氧化成CO2,H2O等无机物,还能降低COD和含油量。

处理过程中,可在两个池中设置一些弹性填料,池内既有均匀分布的生物膜,又有大量的悬浮污泥,保持比一般直接接触法高很多的生物膜,极大地强化了处理能力,增强了设施的耐负荷性能,提高了生物膜的作用。

其处理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可通过推流式鼓风瀑气和膜法A/O处理工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两级生化处理。将经气浮处理后的污水,用污水提升泵送入一级生化池的选择段,其气浮进水先在选择段与二次沉淀池中回流的污泥充分接触,形成活性污泥与污水混合液后,再从瀑气区的鼓风瀑气中获得足够的溶解氧,并进行碳化及硝化反应,污水中的可溶性有机污染物即可被活性污泥吸附,且被活性污泥上的微生物降解。经此将有约75%的COD被去除。

之后,一级生化池出水自流进入二次沉淀池中进行泥水分离,污泥被回流提升泵回流送入瀑气池前端选择段,出水则自流进入二级生化池。

污水在二级生化池中,通过缺氧-好氧(A/O)工艺,选用利于生物膜成长的悬浮球形填料,在进一步去除COD的同时,进行生物反硝化脱氮处理,以保证出水氨氮指标合格。

A 段池内设置提升式微孔瀑气器进行布气搅拌,利用电动阀门控制并调整间断进气周期时间,将A段空间变成缺氧状态,其溶解氧需控制在0mg/L~1mg/L。O段溶解氧控制在1mg/L~2mg/L。可同样采用提升式微孔瀑气器布气来保证好氧氧化所需的溶解氧。

在二级生化池出水进入混凝反应池后,需与投加的聚丙烯酰氨进行充分混合反应,混合反应后的出水再进入混凝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沉淀池中剩余污泥可由提升泵提升送至三泥脱水罐。经此剩余的COD又可去除71%。

新近发展起来的序批式好氧生物处理工艺SBR工艺,是处理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新型工艺,其在充氧去除有机物时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的机理相同,但在运行时,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及空载5个工序,能在一个反应池中依次周期性运行完成,无需专设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系统可自动进行污泥培养、驯化。

3 后处理

后处理是经过包括混合反应池、混凝沉淀池和过滤器的污泥浓缩和污泥脱水的污泥处理。

其工艺流程见图2[1]。污油罐、调节罐罐底油自流至油泥浮渣池,经油泥浮渣泵送至三泥脱水罐浓缩脱水。混凝沉淀池的剩余污泥定期用泵送至三泥脱水罐。浓缩脱水的油泥用离心机进料泵送入离心脱水机脱水,形成泥饼,送到锅炉房做燃料。可加入两种高分子絮凝剂,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聚丙烯酰氨促进脱水。脱出的污水自流进入含油污水池,用含油污水提升泵送至含油污水调节罐,重新处理。

4 结论

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在生化处理前,先经过除油预处理,既可降低污水中的含油量,又能减少或去除部分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改善其生物降解性。再经后续的生化处理及污泥处理,其水质即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更应重视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减轻末端处理压力。

参考文献

[1]周爱民.高含油有机化工废水生化处理工艺探析[J].云南化工,2009(4).

[2]黄伟.含油污水的处理生物处理技术[J].大科技,2010(8).

[3]郭宏.永宁采油厂含油废水预处理试验研究[J].科园月刊,2010(9).

[4]赵文军,颜昊,陈永强.石油炼制企业含油污水处理工艺及其特性[J].陕西环境,2002(2).

[5]阎志刚.含油废水处理的工艺要求[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0).

有机化工的来源范文第4篇

前景:对石油获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方法和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石油、油田气、炼厂气、液体石油馏分。

中图分类号:TE6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石油获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大体需要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步骤,首先是开采石油,与此同时可以得到油田气或天然气。然后将石油进行加工,除得到石油产品外,还得到各种石油加工气体,称之为炼厂气:此外还得到液体石油产品。天然气、油田气、炼厂气和液体石油六份,他们是石油化学工业的三大起始原料。将它们进行分离,脱氢或裂解等操作可以得到各种烷烃、烯烃、二烯烃、乙炔、芳香烃等重要的基本有机原料,从石油获取基本有机原料的主要途径。

1 油田气

开采石油时,伴随石油从油井中采出的气体,称为油田气或石油伴生气。油田气和天然气的来源非常相似,主要成分是饱和烃,其中含有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以及少量轻汽油。此外还含有杂质硫化氢、硫醇等。根据甲烷含量的多少,油田气也可分为干气和湿气两种。

油田气多为湿气,可用各种方法将其中的烷烃分离出来。油田气产量也很大,每开采1吨石油,可同时得到约50立方米的油田气。油田气是烷烃的重要来源,可用于生产各种基本有机原料。

2 炼厂气

炼厂气的组成。原油一般不直接使用,须经加工炼制,按沸点范围切割成不同的馏分。

炼厂气是石油炼制加工过程中副产气体的总称。主要是比碳四轻的烯烃和烷烃、氢气和其它杂质的气体,其组成因炼油厂的产品和工艺的不同而变化,没有固定组成。

各种炼厂气中比较容易加压液化的组成称为液化气。它们主要是C3 ,C4以上的烃类,经加压液化后可存放于储罐中作为燃料。也可以回收分离后得C5馏分、C4馏分和C3馏分。剩余气体,主要含甲烷、乙烷和少量乙烯、丙烯等,这些气体称为炼厂干气。

炼厂气的利用。将原油加工精制成各种石油产品的过程中都副产一定量的气体产品(包括H2C1C4的烷烃和烯烃以及少量C5烃类)

由炼油厂所得炼厂气,组成比较复杂,随加工装置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由炼油厂常减压装置所得的拔顶气,重整合加氢裂化所得的干气和液化气,均是以烷烃含量为主的:而焦化、热裂化和催化裂化所得的干气和液化气,则含有大量的烯烃。因此。当由炼厂气生产基本有机原料时,常将各种干气和液化气通入气体分离装置进行分离,再根据所得馏分的组成,分别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由炼厂气可获得大量的丙烯、丙烷、丁烯和丁烷,此外尚可获得少量的乙烯和C5烃类。由此回收而得的烯烃和烷烃时石油化工基础原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显然,随着炼油厂产量的增加和加工深度的提高,炼厂气的回收利用将是石油化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采用油田气或炼厂气等气态烃作为原料,价格便宜,产品成本低;裂解气态烃生产烯烃的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烯烃收率较高。但是,一个年处理原油能力为250万吨的燃料-型的炼厂,副产的炼厂气才能满足年产乙烯万吨的裂解炉的需要,而且由于供气不稳定气体组成波动大,难以满足石油化工大型现代装置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后才能确定。从综合利用的观点出发,尽可能利用炼厂气,除了充分利用气态烃原料外,还必须扩大技术经济更为合理的其它原来源。

3.液体石油馏分

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初期,主要以石油炼制过程的炼厂气和天然气中的轻烃为原料,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仅仅依靠轻烃裂解生产的烯烃和从煤焦油中回收的芳烃已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石油化工的原料很快扩展到石油馏分,即一方面从石脑油甚至柴油馏分为裂解原料,在大量生产烯烃的同时,副产一定量的芳烃;另一方面为满足对芳烃的需要,以石脑油为原料,用催化重整法大量生产石油芳烃。当前,除用直馏馏分油之外,由减压柴油或减压渣油进一步加工所得的石脑油也广泛用于重整制芳烃或裂解制乙烯;甚至二次加工所得的柴油馏分也可用作生产乙烯的原料;加氢裂化石脑油也广泛用作重整原料;加氢后的焦化汽油可用于生产乙烯。从而使石油馏分成为有机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

馏分油裂解装置副产的裂解汽油,加氢后即可抽提出大量芳烃,其抽余油含量大量环烷烃,是重整的良好原料。而重整抽余油又可作为生产乙烯的原料。

用作石油化工的原料的液体石油馏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直馏馏分油

二次加工馏分油。

有机化工的来源范文第5篇

多年来,中国化工产品进出口规模保持逐年扩大的趋势,但化工行业的发展模式仍较为粗放,中国在化工产品国际贸易中扮演着净进口国的角色。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11个月,中国化工产品累计净进口量4142万吨,增加35.7%;贸易逆差扩大至606.5亿美元,增长23.8%。未来中国化工产品“大买家”的角色或将延续。

进出口震荡前行

受国内市场需求不稳影响,2012年以来中国化工产品月度进口量波动前行,2012年前11个月月均进口量为450.1万吨,较上年减少7%,月度进口均价围绕每吨1300美元高位震荡。出口方面,经过2012年1季度的过渡调整,2季度以来出口量快速提升,至2012年11月份快速增长至213万吨,出口均价自2012年3月份冲高至每吨1484美元之后,开始大幅下跌,当年11月份探至年内最低点,每吨仅611.4美元。

反倾销效果减弱

2012年中国继续对部分进口化工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根据海关总署相关公告,现行有效的化工产品反倾销措施共涉及8类商品11个商品税号,涵盖了欧盟、韩国、新加坡、美国等9个国家或地区。从执行反倾销措施的商品(下称反倾销商品)的进口情况来看,2012年以来反倾销的政策效果有所减弱。2012年前11个月反倾销商品进口规模104.3亿美元,同比下降22.5%,从具体进口量价水平来看,反倾销商品合计进口765.4万吨,同比减少12.2%,而每吨1363美元的进口均价同比下跌11.7%,降幅高出化工产品整体进口均价水平3.5个百分点。

从具体的反倾销商品进口情况来看,在国际化工产品价格下行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执行反倾销措施来源地的反倾销商品进口均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跌幅在3.6%至23.1%之间,只有自日本进口的丁苯橡胶和自新加坡进口的丙酮平均价格上涨8.7%和5%。进口量虽增减不一,但就聚氯乙烯、己内酰胺和丁苯橡胶而言,占比较大的反倾销国家的进口量不降反升,其中自日本进口聚氯乙烯增速达到89.1%。总体看来,各产品进口均价的跌幅略快于进口量降幅,而各反倾销政策所针对的来源地在该项产品进口中仍占据相对较高的比重。

中日韩自贸区或影响行业格局

2012年11月20日,中日韩3国经贸部长宣布2013年初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日本、韩国是中国的第4、第6大贸易伙伴,在中日韩3国之间的有机化学品(HS体系第29章)贸易当中,中国扮演着大买家的角色。韩国、日本分别为中国有机化学品第1、第3大进口来源地,两国占据了中国有机化学品30%以上的进口市场份额。2012年前11个月中国分别从韩国、日本进口有机化学品112.9亿和65.3亿美元。

中日韩自贸区的启动,最主要的当然是“零关税”的商品贸易。从目前的进口关税税率看,中国对有机化学品进口征税的最惠国税率最低为2%、最高为10%。当前对化工产品施行反倾销措施的11个商品税号中,不涉及日韩的仅有2个税号,且最高反倾销税率可达144%。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导致区内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的取消,区内企业可因此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市场和收益,消费者可获得价格更低的商品,各成员经济体的整体经济福利都会有所增加。但对于不具备产业优势的中国化工业而言,它们将面临日韩资本和产品涌入中国市场的双重压力,针对日韩的反倾销等贸易管制手段也将无法使用,日韩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更加容易,它们或将逐步控制化工产业各链条企业,从而取得市场主导权。

国际贸易环境复杂恶化

当前,全球贸易大环境仍存在诸多变数,美国近期经济数据向好,但也面临一些困难;欧元区债务危机问题长期存在,消费者信心指数一直在-25左右徘徊;日本经济持续萎缩、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增长速度也在明显放缓,国际贸易环境并不乐观。与此同时,各国针对中国化工产品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中国聚氯乙烯及其制品出口先后遭遇印度、巴西和土耳其的反倾销和特保措施,2012年12月3日阿根廷又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PVC型材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贸易保护主义存在抬头趋势。

国内经济企稳支撑行业发展

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也将支撑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加快。2012年第4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继续向好,企稳态势进一步巩固,前10个月全行业总产值9.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万亿元,增幅27.7%;前9个月主营收入8.75万亿元,同比增长9.2%;从业人员685.34万,增长2.5%。而作为有机化工产品主要下游需求产业的建材和汽车行业也呈现回稳态势,2012年前11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917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同期,中国汽车累计产销1748万辆和1749万辆,同比增长4.5%和4%,增幅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2.5和1.5个百分点。

煤制烯烃项目启动提高自给能力

乙烯和丙烯是有机化学品重要的生产原料,由于原料资源短缺,近年来中国烯烃每年的供需缺口都在50%以上,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乙烯和丙烯现货进口国。据预测,2015年聚乙烯当量消费将超过3500万吨,聚丙烯当量消费将接近2600万吨,而本土的聚乙烯和聚丙烯产能预计只能分别达到1588万吨和1698万吨,供需缺口较大。

近年来重点发展的煤化工项目将是未来中国烯烃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2015年,中国将重点推进15个煤化工升级示范项目,其中至少5个是煤制烯烃项目,内蒙古、安徽、河南、贵州已经启动的4个煤制烯烃项目烯烃总产能已达310万吨。各项项目的不断上马,将提高国内有机化学品的自给能力。

下游产业增速放缓限制需求

2012年以来,由于市场需求低迷,中国塑料产业发展速度较上年同期有所降低,2012年前10个月塑料制品产量为4631.6万吨,同比增加10.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2年国内塑料产品价格低迷也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数据显示,2012年11月28日中国塑料价格指数收报于934.5,较上年同期的1146下跌211.5点,跌幅达到18.5%。塑料制品产量增速下滑以及价格的持续低迷,使得处于上游的有机化工产品行业受到制约。

国际油价下行降低行业成本

原油作为基础能源和化工原料,其价格对化工下游行业有重要影响。2012年以来,国际油价整体呈现下行态势,下半年来更是震荡走低,围绕100美元/桶上下波动。全球石油需求依然比较疲软,供给相对宽裕。美国能源情报署(EIA)预计2013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1%,达到每日8994万桶;欧佩克数据显示其产能目前基本维持在每日3280万桶左右,闲置产能保持在每日200万桶。把握住国际油价的下行态势,合理调整原料进口节奏和结构,将有利于降低行业生产成本。

警惕中东地区低价倾销

有机化工的来源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甲基苯并三氮唑;化工新材料行业;生产工艺;中国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发展趋势;能源化工产品评价;生产工艺的质量及成本控制

1 甲基苯并三氮唑概述

甲基苯并三氮唑,简称TTA 。英文别名:TTA,CAS,分子式:C7H7N3,分子量:133.15,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熔点:80-86°C。甲基苯并三氮唑其中的水分:≤0.2%,灰份:≤0.05%,pH值:5.5-6.5

1.1 外观性状

甲基苯并三氮唑是白色颗粒或粉末,可加工成大片状、小片颗粒状、柱状、精细颗料状、粉状;甲基苯并三氮唑白色颗粒或粉末,易吸潮,是4-甲基苯并三氮唑与5-甲基苯并三氮唑的混合物,难溶于水,溶于醇、苯、甲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可溶于稀碱液。

1.2 用途说明

甲基苯并三氮唑用于金属(如银、铜、铅、镍、锌等)的防锈剂和缓蚀剂;

本品主要用作金属(如银、铜、铅、镍、锌等)的防锈剂和缓蚀剂,广泛用于防锈油(脂)类产品中,多用于铜及铜合金的气相缓蚀剂、油添加剂、循环水处理剂、汽车防冻液。本品也可与多种阻垢剂、杀菌灭藻剂配合使用,尤其对封闭循环冷却水系统缓蚀效果甚佳。

1.3 基本特性

甲基苯并三氮唑,纯品系白色颗粒或粉末,是4-甲基苯骈三氮唑与5-甲基苯骈三氮唑的混合物,熔点80-86℃,难溶于水,溶于醇、苯、甲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可溶于稀碱液。

1.4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工艺基本步骤。

①在反应釜中,将3,4二氨基甲苯置于纯水中,加热溶解;

②向步骤①所成的溶液中加入3,4二氨基甲苯的亚硝酸钠,进行反应;

③将步骤②所成溶液冷却;

④在步骤③所成溶液中滴入硫酸,出现大量结晶体生成;

⑤将步骤④所得混合物进行脱液处理;

⑥将步骤⑤所得结晶体加热,脱水;

⑦将步骤⑥所得结晶体进行蒸馏,制成所述的5-甲基苯骈三氮唑;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生产方法以3,4二氨基甲苯为原料,通过中压合成、酸化、脱水、蒸馏处理,制备5-甲基苯骈三氮唑的工艺简单、制备过程容易控制,收率高、纯度高,生产成本低、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

1.5 甲基苯并三氮唑包装储藏。

包装: 塑料编织袋、复合袋、纸板桶、全纸桶、铁桶,内衬塑料袋

净重: 10kg,20kg,25kg,200kg

储藏: 本品易吸湿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处,不得和食物与种子混放。

2 化工行业的发展特征及导向

2.1 化工业现状

化学工业简称化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与农业、国防、国民经济各部门及人民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化学工业是从19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发展较快的一个工业部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学工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化学工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基本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相关工业发展的化学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不仅在总量上迅速发展,而且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组织结构、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到“十一五”末,我国已形成包括油气开采、炼油、基础化学原料、化肥、农药、专用化学品、橡胶制品等约50个重要子行业,可生产6万多个(种)产品,涉及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已进入世界化工大国的行列。

化学工业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原料来源划分,可分为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行业;天然气常与石油共生,也常把天然气化工归属于石油化工。从产品出发,可划分为无机化工、基本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等分支。还有其它多种分类方法,但每种分类方法都难于严格适应。

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囊括了很多生产部门,如橡胶助剂行业,合成材料行业,农药行业,化肥行业等,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中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化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能有效地推动农业、机械、建筑、轻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2.2 行业现状

有机化学原料(有机化工中间体)是化学原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化工行业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基础原料的下游产品,又是精细化工产品的原料,具有品种繁多、合成路线选择性广、市场需求前景好、合成技术进展迅速等特点,它主要包括炔烃及衍生物、醇类、酮类、酚类、芳香烃衍生酸酐等,其产品主要有乙烯、丙烯、苯乙烯、三苯、甲醇、乙醇等。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精细化工中间体主要生产国和供应国。 从产品生产的过程角度分析,基本有机化工产业作为整个石化工业的龙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础化工产业已成为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内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产业已经由过去的以国有企业投资为主,转变为国有企业、港台、外商投资并举的局面,投资主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但可以加快我国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产业的发展速度,还可极大地提高整个行业的产业发展水平。基础化工行业的景气状况主要受到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受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拉动,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1]。

2.3 行业驱动要素

对于化工产品的升级换代,目前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在利益推动下,对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企业加大了发力度,由低端精细化工品的加工向高附加值迈进,转移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由于新兴产业的新需求是推进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这都需要一系列关键化工新材料的支撑。

3 甲基苯并三氮唑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概述

3.1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工艺

对于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生产工艺,包括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工艺配方和工艺设备等。随着环境优化的愈发明显,生产工艺中的三废处理也凸显重要。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具体操作过程是在配料釜中加入水、亚硝酸钠和甲基邻苯二胺,常温下搅拌待物料溶解后,由真空抽入环合反应釜中,关闭进料阀,通入导热油缓慢进行加热到230(250)℃,水受热产生的蒸汽使釜内压力上升至3.8(4.0)MPa,保温保压反应约5小时,反应结束后,通入冷导热油降温到100℃以下,打开放空阀使得釜内恢复常压;将反应物料放入酸化釜中,通过高位槽加浓硫酸进行酸化,调节pH接近中性,酸化过程控制温度在70℃以下,酸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导出至液碱吸收处理,物料趁热分层,上层水相冷却至室温析出结晶经离心分离后,结晶料与前道分层所得的下层料相一并送脱水釜中减压脱水,控制条件为:80℃、-0.07MPa,经脱水处理后,进入精馏釜,采取导热油加热,在

图1 工艺流程简图

3.2 甲基苯并三氮唑产品生产工艺的质量、成本控制

3.2.1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目标体现在QSTE四个方面:(quality)质量合格、(service)满意服务、(time)准时性和(environment)清洁生产。公司努力在质量计划,质量检测,质量改进和质量投诉方面加强管理,将质量控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全体人员,力争取得ISO9001:2000系列认证,树立良好产品形象,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为以后打入国际市场提供质量保证,确保公司生产经营良性循环发展。

3.2.2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成本控制

对于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也将受到大大的影响。

(1)定额制定

所谓定额,就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其主要有:材料定额、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对于工时定额制定,主要依据是各地区的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就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往往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是定额管理,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来控制材料成本和燃料动力成本,通过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来控制工时成本、控制制造费用,这都要依赖定额制度。如果没有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也是定额,这也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2]。

(2)标准化工作

所谓标准化工作,就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也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并且能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

4 甲基苯并三氮唑市场研究

市场调查报告往往是市场调查人员以书面形式进行的,其中反映的是市场调查内容以及工作过程,并提供调查结论和建议。市场调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在市场调查报告中,整个市场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质量受撰写的好坏的影响,这也能给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导向作用,更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中国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发展趋势:

多年来,为了立足国内市场,兼顾全球市场环境,并且结合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的供需变化规律,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进行了研究,并且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内企业群体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尤其在中国,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发展趋势,已经从不同角度切入了行业,这也为甲基苯并三氮唑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与专业级的市场导向。这同时也为以后的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决策、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权威、充分、可靠的决策[3]。

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市场调查报告-用途,是业内企业市场部门、战略部门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分析市场、掌握行情、了解竞争对手、洞悉行业发展趋势的有力参考资料;是行业新进入者了解市场现状、掌握竞争格局、发掘投资机会、明确产品定位的必备调研资料;帮助咨询公司、广告策划公司快速、深入地掌握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供市场规模及增速、市场份 额、进出口、行业财务指标等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帮助私募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及其它投资机构摸清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增长趋势,并对行业内的重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其产品、技术、人才、管理、效益等(需要定制);适用于其它需要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进行全面市场调研的机构或个人。

【参考文献】

[1]朱宝吉.浅析如何强化项目安全管理[J].安装,2009(03).

[2]姚蒙正.精细化工产品合成原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2.

有机化工的来源范文第7篇

摘要阐述了以柿子为原料酝酿酒精的优势,主要包括生态经济绿化的优势树种、优秀的高能作物、缓解耕地与粮食压力、解决和缓解能源紧张状况、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作为清洁能源供家庭使用、作为新的畜禽饲料基料与沼气源等。

关键词柿子;酝酿酒精;优势

柿子果实呈圆形,可食,原植物柿树为高大落叶乔木;原产地中国在各地分布较广,栽培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柿的果实直径在5~8cm,黄色至红色;含维生素a和少量维生素c;柿子的品种有1 000多个,主要分为甜柿和涩柿子两类,前者主要是来自日本品种[1-3]。以柿子为原料酝酿酒精,能节约能源,同时发挥柿树的特点,可利用荒山、低劣土地种植,与人不争粮,与粮不争地,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农民经济收入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4]。

1生态经济绿化的优势树种

一般柿子含糖量可达17%~22%,富含多种维生素,其经济寿命可达300多年,是我国8 000多种木本植物中可种植面积最广的高效益生态经济树种,被称之为“铁杆庄稼”;柿叶比较大,成年树高大,果实成熟时颜色深红并且挂果期长,是良好的行道树或者是公园绿化的优良经济树种。除此之外,还可以大量地绿化荒坡,减少水土流失状况,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2优秀的高能作物

柿子含糖以葡萄糖为主,如果将柿树的经济寿命期定位100年,在经济寿命期内每年平均产量达150t/hm2,并经过选种培育高糖柿子品种,将糖含量稳定在20%~25%,则经过发酵后可产乙醇15t/hm2以上;而目前被称之为高能作物的甜高粱每年产乙醇也仅为4 500~6 000kg/hm2。因此,与高能作物甜高粱相比较,柿子不仅对耕地条件要求较低,而且管理费用较甜高粱低,具有更大更广泛的能源潜力。

3缓解耕地与粮食压力

柿树种植在荒山荒地,不占用耕地,不影响粮食与作物的生产;而且由于其产出能力较高,所生产的乙醇还可代替部分白酒及其他粮食酒精的消费,进一步缓解白酒及作物酒精对粮食的压力,对浙江省景宁县确保耕地增加了保险系数。

4解决和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液体燃料的短缺将是困扰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在此背景下,生物乙醇是目前取代石油资源的最佳选择,柿子是生产生物乙醇最好的原料,如果景宁县发展666.67~1 333.33 hm2柿子林,然后将这些柿子用于发酵生产乙醇,每年可产出1~2万t乙醇,这不仅可解决液体燃料短缺的状况,而且还可以代替部分煤、天然气作为能源使用,可较大程度地缓解化石能源枯竭和紧张的状况,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5减少环境污染

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的碳达80亿t,而且每年还在呈快速增长趋势。柿子乙醇是太阳能转换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自然界能量物质转换系统组成可再生、无污染的闭路循环。燃料乙醇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在柿子生长过程中被吸收,形成大气中的碳平衡。同时由于汽油中加燃料乙醇,使汽油的燃烧更充分,从而使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得到大幅度的下降。据国内环保部门测定,使用乙醇汽油期间,城市空气的二氧化碳下降了6.25%,有害汽车尾气排放总量减少33%以上。如果今后用乙醇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又在柿子生长过程中被吸收,而乙醇又基本不含硫,使汽车对大气污染得以减轻。

6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利用荒山、荒坡、荒地和景宁县对大面积低值单一林地实行科学配套种植柿子,可产出乙醇15t/hm2,可获得3.75万元/hm2的经济效益。如果按人均每月2 000元收入,则每0.67hm2柿子地就可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再加上从稀酒精加工为乙醇的生产过程,则就业机会还将大有增加。

7提高农民收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以柿子为原料进行深加工乙醇这一产业,其主体结构在农村,即柿子的种植及管理、将柿子发酵生成稀酒精(柿子白酒)这些工作都将由农民完成。如一个家庭承担1.33 hm2柿子树林的种植、管理和生产,则该家庭将年收入有4.5~5.0万元;如果以5万t乙醇为1个生产单位,这大概可代表一个乡镇的水平,即柿子树集中种植的每个乡镇可建设1个5万t规模的乙醇生产厂,产值可达2.0~2.5亿元,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建设起极大的促进作用。

8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有机合成的原料大部分来源于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随着石油和煤的大量消耗,这个行业将会逐渐减少其向有机化工提供原料的能力,以至于若干年后,当地球上石油和煤耗尽后,有机合成工业的原料来源将几乎全部转向农林产品的加工品。目前,将乙醇作为有机化工基础原料使用已呈现曙光,如以乙醇为原料可生产近500种左右的有机化工产品,以乙醇为原料生产乙烯的生产线已在国内建成投产。当前,柿子乙醇产业取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较大

的生产规模时,柿子乙醇产业向有机化工行业提供大量乙醇原料的时刻也就来临了,这将会给有机合成工业带来一次新的变革和较大的发展机遇。

9作为清洁能源供家庭使用

目前,浙江省景宁县城乡家庭使用的能源主要为煤、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沼气、柴禾等(电因来源于其他能源不列入)。当柿子乙醇能源大量价廉地供给时,对那些依赖缺乏能源的地区,将柿子乙醇通过汽化炉燃烧供家庭使用。一方面可改善家庭和周围环境,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烧柴禾地区将有益于植被保护,推动景宁县生态环境建设。

10作为新的畜禽饲料基料与沼气源

当柿子大量生产后,由于柿子含有20%以上的糖、各种维生素和其他生命必需元素,因此可作为食品、淀粉类原料供畜禽食用,可缓解饲料工业对粮食的压力。而且柿子酒糟也可作为沼气发酵原料产沼气作为能源供民用生活和柿子酒蒸馏用,达到节能效果。

11参考文献

[1] 宗学普,黎彦.柿树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2] 闻宁丽,顾暄,张晓明.柿树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130,132.

[3] 崔小平,牛金伟,.柿树丰产栽培技术[j].山西果树,2009(4):10-11.

有机化工的来源范文第8篇

关键词柿子;酝酿酒精;优势

中图分类号s665.2;tq223.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021-01

柿子果实呈圆形,可食,原植物柿树为高大落叶乔木;原产地

2优秀的高能作物

柿子含糖以葡萄糖为主,如果将柿树的经济寿命期定位100年,在经济寿命期内每年平均产量达150t/hm2,并经过选种培育高糖柿子品种,将糖含量稳定在20%~25%,则经过发酵后可产乙醇15t/hm2以上;而目前被称之为高能作物的甜高粱每年产乙醇也仅为4 500~6 000kg/hm2。因此,与高能作物甜高粱相比较,柿子不仅对耕地条件要求较低,而且管理费用较甜高粱低,具有更大更广泛的能源潜力。

3缓解耕地与粮食压力

柿树种植在荒山荒地,不占用耕地,不影响粮食与作物的生产;而且由于其产出能力较高,所生产的乙醇还可代替部分白酒及其他粮食酒精的消费,进一步缓解白酒及作物酒精对粮食的压力,对浙江省景宁县确保耕地增加了保险系数。

4解决和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液体燃料的短缺将是困扰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在此背景下,生物乙醇是目前取代石油资源的最佳选择,柿子是生产生物乙醇最好的原料,如果景宁县发展666.67~1 333.33 hm2柿子林,然后将这些柿子用于发酵生产乙醇,每年可产出1~2万t乙醇,这不仅可解决液体燃料短缺的状况,而且还可以代替部分煤、天然气作为能源使用,可较大程度地缓解化石能源枯竭和紧张的状况,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5减少环境污染

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的碳达80亿t,而且每年还在呈快速增长趋势。柿子乙醇是太阳能转换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自然界能量物质转换系统组成可再生、无污染的闭路循环。燃料乙醇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在柿子生长过程中被吸收,形成大气中的碳平衡。同时由于汽油中加燃料乙醇,使汽油的燃烧更充分,从而使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得到大幅度的下降。据国内环保部门测定,使用乙醇汽油期间,城市空气的二氧化碳下降了6.25%,有害汽车尾气排放总量减少33%以上。如果今后用乙醇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又在柿子生长过程中被吸收,而乙醇又基本不含硫,使汽车对大气污染得以减轻。

6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利用荒山、荒坡、荒地和景宁县对大面积低值单一林地实行科学配套种植柿子,可产出乙醇15t/hm2,可获得3.75万元/hm2的经济效益。如果按人均每月2 000元收入,则每0.67hm2柿子地就可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再加上从稀酒精加工为乙醇的生产过程,则就业机会还将大有增加。

7提高农民收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以柿子为原料进行深加工乙醇这一产业,其主体结构在农村,即柿子的种植及管理、将柿子发酵生成稀酒精(柿子白酒)这些工作都将由农民完成。如一个家庭承担1.33 hm2柿子树林的种植、管理和生产,则该家庭将年收入有4.5~5.0万元;如果以5万t乙醇为1个生产单位,这大概可代表一个乡镇的水平,即柿子树集中种植的每个乡镇可建设1个5万t规模的乙醇生产厂,产值可达2.0~2.5亿元,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建设起极大的促进作用。

8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有机合成的原料大部分来源于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随着石油和煤的大量消耗,这个行业将会逐渐减少其向有机化工提供原料的能力,以至于若干年后,当地球上石油和煤耗尽后,有机合成工业的原料来源将几乎全部转向农林产品的加工品。目前,将乙醇作为有机化工基础原料使用已呈现曙光,如以乙醇为原料可生产近500种左右的有机化工产品,以乙醇为原料生产乙烯的生产线已在国内建成投产。当前,柿子乙醇产业取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较大

的生产规模时,柿子乙醇产业向有机化工行业提供大量乙醇原料的时刻也就来临了,这将会给有机合成工业带来一次新的变革和较大的发展机遇。

9作为清洁能源供家庭使用

目前,浙江省景宁县城乡家庭使用的能源主要为煤、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沼气、柴禾等(电因来源于其他能源不列入)。当柿子乙醇能源大量价廉地供给时,对那些依赖缺乏能源的地区,将柿子乙醇通过汽化炉燃烧供家庭使用。一方面可改善家庭和周围环境,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烧柴禾地区将有益于植被保护,推动景宁县生态环境建设。

10作为新的畜禽饲料基料与沼气源

当柿子大量生产后,由于柿子含有20%以上的糖、各种维生素和其他生命必需元素,因此可作为食品、淀粉类原料供畜禽食用,可缓解饲料工业对粮食的压力。而且柿子酒糟也可作为沼气发酵原料产沼气作为能源供民用生活和柿子酒蒸馏用,达到节能效果。 整理

11参考文献

[1] 宗学普,黎彦.柿树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2] 闻宁丽,顾暄,张晓明.柿树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130,132.

[3] 崔小平,牛金伟,.柿树丰产栽培技术[j].山西果树,2009(4):10-11.

有机化工的来源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全球;石化产业;演进历程;演进机制;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E68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作为重要的战略性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石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领域的双重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在现代经济和历史中,石化产业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它对国家命运、军事发展、全球贸易战略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为其它行业所不能比拟。拥有强大而独立自主的石化产业,已经成为衡量大国经济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尺。受此影响,即便是在全球化进程空前加快的今天,石化产业仍具有很深的国家烙印,提高石化产业竞争力、实现石化产业安全已成为各国政府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

产业部门地理研究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它从地理学的区域和综合视角出发,研究产业部门的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石化产业作为重要的工业部门,一直受到各学科学者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地理学家从工业地理学的视角对石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是,近年来,中国地理学界对工业地理学的关注重点转移到了产业集群、公司地理、跨国企业投资区位选择、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或空间集聚等领域,对地理学过去长期关注的传统产业部门地理学的研究逐渐淡化。对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微观尺度研究是必要的,但从宏观尺度研究产业发展和产业空间组织同样重要。有鉴于此,本文对全球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全球石化产业的演进机制,提出了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以期为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2 全球石化产业演进历程及特征

2.1萌芽阶段

在当今社会,有机化学工业几乎等同于石油化学工业。然而,从产业门类上讲,石油化学工业属于有机化学工业的一部分。有机化学工业的生产原料来源众多,包括植物物质、蜜糖、煤炭和石油等。在石油化工产业真正诞生之前,很多化工产品的原料来源于其它物质,尤其是煤炭,而煤炭资源丰富、化学基础研究能力雄厚的德国则成为现代有机化工的发源地。

2.1.1早期有机化学工业——德国的霸主地位

19世纪20年代,以李比希为代表的德国科学家提出了有机化学理论,为现代化学工业奠定了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纺织业的大发展对染料的巨大市场需求,为合成染料的发展提供了“需求拉动型”动力。1856年,德国科学家从煤焦油中提取出紫苯胺,使煤焦油迅速取代靛蓝等植物提取物,成为染料工业的主要原料。到1913年,德国合成染料的生产量已经占到全球的88%。20世纪初期,为了满足农业发展对肥料的迫切需求,“哈伯-博施”合成氨工艺的诞生,进一步奠定了德国在早期有机化工领域的霸主地位。

2.1.2合成材料的发展——美英的追赶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政府意识到德国对合成染料工业的绝对控制地位,以及它在化肥、炸药、药物生产等有机化学领域的领先优势,这促使美国和英国政府大力支持本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以追赶德国。1916年,在政府的资助下,英国染料公司成立。美国为保护本国的化学工业而采取的进口抑制政策,加上战时对炸药需求量的急剧增长,为杜邦、道化学和赫克力士等企业的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2.1.3从煤炭到石油——有机化工研发中心的转移

1940年以前,绝大多数合成材料以煤炭为原材料。德国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长期依赖进口,这决定了法本公司的技术开发以煤炭为基础。在英国,帝国化工认为煤炭作为有机化学原材料的地位不会改变,直到1943年,帝国化工还保持着“石油对化学工业不具吸引力”的观点。相比之下,美国油气资源丰富,炼油业发达,为现代石油化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尽管欧洲化学公司主导了化工行业的主要产品,但是石油炼制业领域的工艺创新大都来自美国。其中,石油裂解工艺的创新与应用,使炼厂气逐渐替代煤焦油,成为现代化工的主要原料。随着原材料的变化,全球有机化工产业的研发中心逐渐由德国转移到美国。

2.2美国独霸阶段

2.2.1墨西哥湾的兴起

直到二战前夕,石油化工都很难称得上是一个产业,煤炭仍是绝大多数有机化工的原材料,大多数石油化工公司生产规模较小,空间分布处于分散状态,但一些先导企业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墨西哥湾地区。受丰富而廉价的油气资源吸引,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壳牌、道化学和联合碳化先后在此落户,为后来石油化工行业在墨西哥湾地区的集聚埋下了伏笔。

二战的爆发加快了石化产业向墨西哥湾地区的集聚进程。与加利福尼亚及东北部沿海等传统炼油中心相比,休斯敦地区不易被空袭,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该区域成为战时美国石化产业的建设重心。1943年,政府出资修建了从德州通往中西部和东北部市场的原油和成品油管道,这强化了墨西哥湾区域的原材料优势,推动了炼油业和石油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

2.2.2石油化工产业的全面建立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出资兴建了一大批生产合成橡胶的工厂,主要包括生产丁二烯和苯乙烯的工厂,以及生产最终产品的聚合体工厂。此外,美国还资助了古德伊尔和费尔斯通等橡胶使用企业更新生产设备,以适应合成橡胶的诸多特性。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以极低的价格将国有工厂拍卖给它们,从而推动了战后美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飞跃。

此外,战争需求迫使美国炼油业做出调整,产出重点由战前重视汽油转为重视燃料油、航空柴油、丁二烯、甲苯和其它芳香烃。其中,航空煤油等高辛烷值油品的巨大需求,推动了催化裂解工艺的发展。此外,1939年至1945年间,在政府直接资助和军方订单的刺激下,美国炼油能力增长了29%。炼油业的发展,加上催化裂解等炼油技术的进步,为石油化工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原材料。二战结束时,美国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化工原料产能。战争结束后,这些产能被迅速从军事用途转移到民用,使多家石油公司进入化工生产领域。

2.2.3战争与国际化工产业的力量平衡

1944年,盟军联合轰炸极大地破坏了德国有机化工的生产力。与盟军轰炸相比,战后国家分裂对德国化学工业的打击是致命的。作为战争赔款的一部分,苏联人将东德的化工设备整体拆除并搬到本国,到1948年,大约三分之一的东德化工产能被通过这种方式转移至苏联。类似的拆除与转移也发生在后来的西德,截止到1951年官方停止战争赔款时,667个工厂被从西德拆除转移。二战结束后,德国被迫工业裁军,合成汽油、合成橡胶与合成氨的生产被明令禁止,而其它基本化合物的产出不得高于1936年产出水平的40%。此外,法本公司被强制解散,使德国化学工业雪上加霜,在全球化工行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相比之下,美国的地位日益提升。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资本优势,以高待遇为诱饵在全球范围内笼络科技精英,大批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入美国国籍,为美国战后石化产业腾飞储备了大量人才。此外,通过占领德国的工厂和实验室,大量德国化工技术机密文件被运往华盛顿。最后,常规技术转移机制强化了技术扩散进程,而美国则成为德国专利技术的最大买家。至此,德国将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化学工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拱手让给了美国。

2.2.4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

二战是化学工业演进的重要转折点,美国超越了德国及欧洲,在化学工业的技术和产出方面,成为世界范围内无人企及的新霸主。1950年以前,美国几乎囊括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石油化工生产活动。

2.3西欧追赶阶段

2.3.1炼油能力急剧扩张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欧洲炼油能力的扩张。1948至1955年问,欧洲炼油能力从1950万吨迅速提高到1.03亿吨,占全球的比重也从1940年的不足7%提高到1960年的16%。

2.3.2石化产业快速发展

炼油能力的扩张为石油化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西欧石化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1950年,西欧乙烯产能为1.4万吨,仅占全球总量的1.9%。到1960年,西欧乙烯产能迅速扩张到82万吨,占全球总量高达22.2%。同时,受战争拖累而元气大伤的德国化学工业,经过战后快速恢复重建,到1963就重新回到欧洲石油化工行业领先者的行列。

2.4生产全球扩散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和西欧垄断了全球石化产业的大部分产能。据帝国化工(ICI)统计,1960年,美国与西欧的乙烯产能占全球总量的97.9%。1950年至1973年是美国和西欧石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20多年的快速增长,美国与西欧的石化产业日趋成熟,国内市场逐渐饱和,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下降。同时,随着日本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化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为抢占海外市场,大型跨国石化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推动了石化产业的全球扩散进程。

2.4.1日本的崛起

20世纪30年代,在政府的支持下,多家大型化工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奠定了日本石化产业的发展基础。二战后不久,日本与美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为其获取石化产业的先进技术提供了便利。日本早期石化产业相关技术的获取,几乎全部通过购买国外技术专利,而绝大部分专利来自美国。战后十年恢复重建,日本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对石化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技术、经济、市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成为继美国和西欧之后依托本国企业发展石化产业的第三个主体,而政府的干预加速了这一进程。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基本实现了石化产品的自给自足,随后迅速成长为主要的出口国之一。

2.4.2拉丁美洲的石化产业

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市场因素的作用下,跨国公司开始海外扩张进程。在地理位置与地缘政治的综合影响下,拉丁美洲成为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的首选区域,而出口产品成为主要的扩张方式。然而,对于急于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广大拉美国家,利用FDI发展本土石化产业被视为明智选择。为达到此目的,拉美国家实施了税收优惠、关税壁垒等旨在推动进口替代的各种政策措施。对跨国公司而言,一方面,东道国的高关税壁垒和进口限制,使其很难利用母国设备生产化工产品,然后出口至东道国市场;另一方面,东道国对FDI所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对其将盈利部分转到母国较少限制,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东道国生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拉丁美洲石化产业的发展,截止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就已经有18到20家外国企业在拉丁美洲设立工厂,供应受保护的本地市场。

2.4.3东亚其他地区的石化产业

与拉丁美洲类似,东亚地区石化产业的发展也开始于进口替代,除日本之外,其它国家在发展时间上稍晚于拉美国家。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干预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在韩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纺织业和炼油业被列为优先发展行业。一五期间,韩国首家炼油厂在蔚山建成投产,为后期石油化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利用炼油业产生的化工原料,生产纺织业等下游产业所需要的原材料,韩国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将石化产业列为优先发展行业,并实施了相应的支持政策。由于缺少必要技术和资金,韩国政府积极鼓励FDI介入本国石化产业的发展,但前提是必须和国企或者本土私企合作,而政府通常要求占据半数以上的股份。到1980年,韩国基本实现了化工产品的自给自足。

中国台湾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与韩国类似。依托国有石油公司,台湾政府垄断了本土炼油业,为区内石油化工企业提供廉价的原材料,以避免其受到国际石脑油价格增长带来的冲击,进而维持石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亚太地区其它国家的发展历程与韩国和台湾大致相同,都是在进口替代战略的指引下,先发展炼油业等上游产业及纺织业等下游产业,后发展石化产业以填补上下游产业链环节上的空缺。

相对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石化产业起步较晚。日本侵华战争及后期苏联援助是新中国最初的石化产业技术来源,随后在中苏关系交恶、西方国家技术封锁、苏联解体等历史事件的影响下,中国大陆在依赖自主研发技术发展独立自主的石化产业的道路上步履艰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经济开始腾飞,纺织业等轻工业飞速发展,并迅速形成巨大出口能力,对石化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下,中国大陆石化产业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

2.4.4中东地区的石化产业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原材料优势和政府干预的综合作用下,北非与中东地区石化产业逐渐兴起。与拉丁美洲满足本国需求的市场定位不同,两大区域的石化产业从创建之初就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在这两个区域,根据其利用天然气的成分不同,石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利用甲烷生产氮肥,二是利用乙烯生产化工产品。石油危机之前,化肥产业是石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石油危机之后,以乙烯为原料的石油化工迅速发展起来。1978年,阿尔及利亚建立了OPEC成员国中首家乙烯基石油化工综合体,随后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分别于1981年和1985年建立了自己的石油化工综合体。伊朗与伊拉克均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着手兴建类似的综合体,然而两伊战争影响了两国石化产业的发展进程。经过十年的发展,中东与北非地区在石油化工产业的投资总量颇具规模,乙烯产能占全球的份额达到了5%,相比于10年前的几乎空白有了很大的提高。

3 全球尺度的石化产业空间组织动因

3.1技术因子

技术创新是推动石化产业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先导因素。一战之前,德国凭借有机化学领域的技术优势,登上全球有机化学工业的霸主之位。二战前后,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化工技术由德国加速向美欧国家扩散。随着法本公司的被迫解体及战胜国的掠夺,德国有机化工元气大伤,而美国凭借二战时期积累的资本和技术实力,成为战后全球石油化工技术的研发中心。二战以后,有机化工原料由煤炭转为石油,依托国内发达的炼油业和战时化工技术的积累,美国一跃成为全球石化产业的霸主。20世纪50年代末,在美国战后政策的推动下,石油化工技术扩散到西欧,西欧石化产业发展开始加速。在美国和西欧等核心经济体中,技术垄断时间较短,技术延迟时间不长。然而,在从核心经济体向国家扩散的过程中,受地缘政治影响,技术延迟时间较长,大约在50年左右。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技术已经不再是石化产业全球扩散的主要障碍。通过向美国和西欧国家购买石化技术,日本、拉丁美洲、亚太和中东地区的石化产业相继发展起来,推动了石化产业的全球扩散进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随着技术及生产的全球扩散,产业在创新型先发国家逐渐衰落,转而在后发国家兴起(见图10)。然而,这种状况在石化产业的全球扩散进程中并未发生。在后发国家石化产能加速扩张的同时,先发国家的石化产业并未出现衰落迹象,反而有所增长或处于高位稳定状态(见图11)。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石化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其在产业安全及国防安全中的地位之高,使先发国家政府不能放弃该产业;第二,石化产业作为基础原材料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保持着密切的产业联系,相关产业的兴衰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都无法撼动其基础原材料的地位,反而进一步刺激石化产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经久不衰的市场需求和永不停止的创新活动共同促成了石化产业的长青;第三,石油基础化工原料和中间体等石化产品非常不适合远距离运输,受此影响,石化产业的全球分工体系始终不能像其它产业那么完善,这从客观上也导致了先发国家石化产业的稳定发展。

3.2市场因子

从全球尺度来看,石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石化产业全球空间扩散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导向型模式。

一战之前,化肥和染料的市场需求,促进了德国早期有机化工的发展。二战前夕,德国出于战略层面的考虑,大力发展煤制油、合成塑料及橡胶等技术,由此对石油化工的诞生起到了间接推动作用。二战期间,珍珠港事件造成了橡胶短缺,直接催生了美国合成橡胶和现代石油化工产业。战后恢复重建时期,汽车制造业、纺织业和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为石油化工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此外,随着合成材料质量的提高和价格的降低,对天然材料的替代进程不断加快,使合成材料的产能在发展初期呈现指数增长。

在巨大利润的吸引下,石油公司和化学公司纷纷介入石化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为获得价格竞争优势,各大企业纷纷扩大工厂规模,追求规模经济。急剧扩张的产能,需要足够的市场来消化。然而,经过20年的飞速发展,核心经济体国内市场基本饱和,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同时,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为石化产品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纷纷抢占国外市场,转移多余产能,由此推动了石化产业的全球扩散。在国家石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市场规模的大小和经济发展阶段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时间的早晚。相比之下,日本、巴西、阿根廷、韩国等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石化产业起步较早,发展效果较好。

3.3政策因子

石化产业作为影响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在其发展之初就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外,石化产业与上下游产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其技术创新引领能力和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很强,具备主导产业的一般特征,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产业的作用,被公认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由于美欧等核心经济体和广大国家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不同,政府政策因素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核心经济体,政府干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石化产业发展早期,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资助,鼓励石化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保护本国石化产业免受外来冲击,提高本国石化企业的竞争力。第二,在石化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凭借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通过外交手段为本国跨国企业的海外扩张保驾护航;第三,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控制本国企业技术转移的方向,对友好国家进行技术援助,对潜在的敌对国家实施技术封锁。

相比之下,在广大国家中,政府干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进口替代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的指引下,通过贸易、税收等政策,迫使跨国公司在本国投资建厂,以获得必要的资本和技术,带动本土石化产业的发展;第二,通过成立国有石化企业,掌握本国石化产业命脉,推动区域工业化进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4原材料因子

石化产业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材料和燃料的能源密集型行业,其发展受到原材料可得性及价格的影响较大。在有机化工产业发展的早期,原材料主要是以煤炭为主,技术创新主要发生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和英国。后来,原材料逐渐转变为天然气和炼厂气,石油化工的技术创新中心从欧洲逐渐转移到美国,化工原材料禀赋的差异是导致这一转移的主要原因。1940年,全球炼油能力的71%集中在北美洲,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美国,而仅有7%分布在欧洲,这导致当美国以石油为原料大力发展有机化工时,欧洲仍然依赖于煤炭。

在石油危机之前,与技术、市场和政策因素相比,原材料对全球石化产业的空间扩散影响较小。随着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的到来,石油价格猛涨,使原材料成本成为影响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美国1986-1987年对国内主要石化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原材料及燃料价格不仅是影响它们当前竞争优势的最主要因素,而且在可见的未来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凭借原材料优势,北非与中东地区石化产业逐渐兴起。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新的石化产业中心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石化产业空间格局。

3.5跨国公司因子

跨国公司在石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早期技术创新阶段,德国的法本公司及后来的巴斯夫、美国的杜邦和道化学、英国的帝国化工等跨国公司的贡献不可磨灭。在后期全球扩散阶段,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将石化产业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作用。此外,对于广大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本土社会资本难以支撑如此庞大投入,因此只能依赖于FDI或者政府出资。在市场和原材料因素的拉动下,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介入发展中国家的石化产业发展进程,不仅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还投入了大量资金,这无疑加快了相关国家的石化产业发展进程,进而推动了石化产业的全球扩散进程。

跨国公司主导下的石化产业全球扩散分为三个阶段,即产品出口阶段、初级FDI阶段和高级FDI阶段。在产品出口阶段,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石化产品市场需求较小,跨国公司将在东道国开采的石油运回母国,经加工后再将油品及化工产品出口至东道国。随着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政府开始通过提高贸易壁垒等方式发展本土石化产业。跨国公司为避开贸易壁垒,与东道国政府合资共建炼油厂,进入初级FDI阶段,跨国公司涉足东道国炼油业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随着东道国纺织业等下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石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开始剧增,东道国政府开始有意识的发展石油化工产业,贸易壁垒进一步增加。为保障市场份额、避开贸易壁垒,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一起建设石油化工厂,利用当地炼油业生产的原材料,生产初级石化产品供应本国市场,进入高级FDI阶段。然而,高级石化产品的生产技术仍垄断在跨国公司手中,其生产在母国进行然后出口至东道国。

3.6劳动力因子

在传统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中,劳动力是导致产业活动在全球以及国家层面发生空间转移的主要因子。然而,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力在石化产业成本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这意味着那些推动某些产业向劳动力成本低廉地区转移的作用力,并不对石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对规模经济的追求进一步强化了石化产业的资本密集特征,从而导致劳动力成本这一影响众多产业扩散的主导因素,并没有在石化产业的空间扩散进程中发挥同等的作用。广大国家石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不能简单的用劳动力成本低廉来解释。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推动了国际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反过来成为推动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为纺织业、塑料制品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石化产业为其提供支撑。因此,市场因素是这些地区的石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不是劳动力。

4 全球尺度的石化产业空间组织模式特征总结

在系统梳理全球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演进历程和机制后,我们发现,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石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以美欧等核心经济体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推动型”,以拉美和东亚地区为代表的“进口替代型”,和以中东北非地区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

4.1技术创新推动型

该类型以美国和英国、德国等欧洲核心经济体为典型代表。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石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发挥了主导作用,并使其始终处于全球石化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而市场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进一步促进了石化产业的发展,使其保持长盛不衰。在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核心经济体国家在保持高端技术的绝对垄断的前提下,将落后技术和成熟技术有选择性的输出到后发国家,使其发展本土石化产业,生产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低、环境污染大的初级石化产品。然后,通过进口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获得附加价值较高的高端产品,并出口至后发国家,由此形成了石化产业的全球分工体系,并将后发国家锁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

4.2进口替代型

该类型以拉美和东亚地区为典型代表,在其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此外,跨国公司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进口替代型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在当地政府的国家垄断控制下,石油勘探与开采业、炼油业等石化产业上游行业首先得到发展,同时依托廉价的劳动力,纺织业等下游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作为第一阶段进口替代产业也获得较大发展,由于早期缺乏足够的资本和必要的技术,石油化工产业未能发展起来,主要产品依赖进口。第二阶段,本土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随着下游纺织业发展引发的石化产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上游炼油业发展带来的原材料保障度的提高,当地政府开始提高贸易壁垒,以市场为筹码与跨国公司进行谈判,迫使其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与当地政府共同发展当地石化产业。

4.3出口导向型

该类型以拉美和东亚地区为典型代表,在其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中,跨国公司和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在石化产业发展的早期,跨国公司在其母国的政治军事保护下,与东道国签订不平等的油田租赁协约,大肆掠夺原油资源。20世纪70年代,在民族运动的浪潮推动下,石油国有化运动席卷中东和北非,政府在民众的支持下,将油田收归国有,并以此为筹码与跨国公司谈判,迫使其提供必要的技术和全球营销支持。出口创汇、平衡区域发展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发展石化产业的两大目标。受此影响,这些国家的石化产业不断向下游延伸,以提高油气资源的附加价值,发挥石化产业的产业增长极效应,推动区域发展,拉动当地就业。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遵循归纳分析的总体研究框架,基于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系统研究了全球石化产业的演进历程、机制及发展模式。通过研究,形成如下主要观点和结论:

石化产业的全球演进是一个多元动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技术因子、原材料因子、交通运输因子、市场因子、跨国公司及其FDI因子和政策因子等。技术创新是推动整个石化产业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先导因素,技术创新始发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活动的最初区位,技术扩散则导致了石化产业从初始区位向区域的扩散,而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行为加速了这一扩散进程。原材料是导致石化产业总体分散态势的本底因素,而优良交通运输可以有效缓解原材料禀赋的缺陷,进而促进石化产业的集聚。市场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石化产业发展时序和规模的重要因子,主要体现在石化产品的需求和石化产业的布局存在高度空间协同性,通常情况下市场因子会导致石化产业的空间扩散。政策因子始终是影响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的方式和方向取决于各国政府的政治体制和政策导向。

有机化工的来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精细化工;职业教育;问卷调查

《有机化学》是高职院校化工技术类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学问题等。显而易见,专业方向和就业倾向不同,对于《有机化学》课程学习内容的侧重点也就不同。为了改善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目前《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1],课题组拟将《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学内容,拓展模块则根据在相关化工企业调研的结果,针对专业方向、就业倾向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选择性组合,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任务要求。

本调查通过走访陕西省(以下简称“我省”)部分精细化工企业、咨询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部门负责人、回访在企业工作的我院毕业生等形式,对企业人才结构与知识需求状况进行问卷调研,并结合教学现状,收集不同专业方向、职业倾向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的知识技能要求,旨在获得精细化工企业职工日常工作“必须、够用”的《有机化学》课程知识与技能要求,以便于制定出更加符合精细化工专业学生就业需要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精细化工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调查情况介绍

1.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用重点走访和发放问卷两种途径进行。重点走访对象包括省内精细化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3人,技术人员5人,省内精细化工专业教育专家2人。

进行问卷的企业除了要求专业针对性强外,考虑到目前学生就业实习需要,选择了以下三类企业:①接收我院毕业生就业较多的企业;②我院的长期生产实习基地单位;③学生期望能够就业的单位。共选择精细化工企业5家,分别为渭南海泰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西安瑞联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西安惠安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陕西宝塔山油漆有限公司、西安凯洁精细化工制造有限公司。

2.调查内容。本次问卷调查表以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高鸿宾主编[2]的高职高专教材《有机化学》(第二版)和周志高[3]等主编的高职高专教材《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为基础素材,并进行了充实和完善。问卷调查内容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按照有机物类型的不同进行划分,共18个教学项目,具体包括绪论、烷烃、环烷烃、烯烃、二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和酚、醚和环氧化合物、醛和酮、羧酸、羧酸衍生物、含氮有机物、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3、对映异构等。实践部分包括安全教育、有机基本操作、有机合成操作、性质与鉴定、综合实验等5个项目。要求被问卷人在其认为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对应序号上做出标记,同时,如果认为还需要增加哪些内容,一并添加在相关知识点附近。

二、理论部分调查统计与分析

1.项目整体调查结果与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各个教学项目的必要性从高到低依次如下:含氮有机物、醛和酮、芳香烃、羧酸衍生物、卤代烃、醇和酚、烷烃、醚和环氧化合物、环烷烃、烯烃、二烯烃、绪论、炔烃、羧酸、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对映异构、氨基酸和蛋白质等。这一问卷结果和精细化工行业岗位密切相关,我省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大都是从事精细化学品合成的企业,而含氮有机物、含氧有机物、芳香烃等都是精细化学品合成中必须的有机化工原料。相对来说,烷烃、环烷烃、烯烃、炔烃等,对于精细化工企业来说用到的机会就少了,因为这些物质都是石油加工的产物,属于基础化工而非精细化工的范畴。

芳香烃(苯、甲苯、二甲苯等)虽然属于基础化工原料,但是芳烃及其衍生物在有机合成中应用广泛,是合成很多精细化学品的重要中间体,譬如问卷企业中的两家新型电子材料生产企业,在合成电子液晶产品时就用到芳香烃及其衍生物作为原料,所得产品也属于芳香烃衍生物。这些可能就是芳香烃相关教学内容在本次问卷中被认为比较重要的原因。

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对映异构、氨基酸和蛋白质等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有机物虽然化学或者生物活性强,譬如某些医药产品等,但是生产量相对较小,并不是我省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的主流,也非本次调查的重点。

2.项目内部不同任务的调查与分析。以醛和酮这一项目为例,不同任务的必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醛和酮的制法、醛和酮的化学性质、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羰基的结构、醛和酮的物理性质等。有机化学教材对于每一种类型的化合物,都分别从来源、分类、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从统计结果来看,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在各个项目统计中均处于前列,说明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很重要,这一点显而易见。另外各种有机物的来源、制法、鉴定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在调查结果中也靠前。而有机物的结构、异构等深奥的理论知识,仅从调查结果来看,必要性不强。

按整个统计结果依序排列,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醛和酮的制法、醚的化学性质、醛和酮的化学性质、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等教学任务的重要性较强,这些教学内容与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密切相关,是精细化学品合成的理论指导。

三、实践部分调查统计与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有机合成、有机基本操作、性质与鉴定这三个项目比较重要。有机合成项目中,有机制备实验的设计方法、乙酸乙酯的制备、阿司匹林的制备等三个教学任务相对重要,这些是从事精细化学品合成必须掌握的技能。有机基本操作项目中,重结晶与过滤,蒸馏与减压蒸馏、干燥与干燥剂、加热与冷却、萃取与洗涤等五个教学任务相对重要,这些是精细化工企业中最常见的生产操作。性质与鉴定项目中,有机物的性质与官能团鉴定相对重要,这些是精细化工企业常用的化学检验方法和操作。

上一篇:中国医学教育技术范文 下一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