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3-19 18:51:42

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

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 工作特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2016年重点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保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定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项目编号:GXDJ2016A19,主持人:高欣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阐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对于高校而言,其占有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地位,肩负学习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因此,鉴于教书育人的工作方针、教育对象特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突出特点,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一、高校意R形态工作的特点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点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重点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即高校以“两课”为基础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教学内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旨在加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以较为客观的视野认识世界发展趋势。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在课堂

由于承载突出的教学任务特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也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高校一般采取课堂班级教学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由于当前网络教学的发达,有的学校也采取微课、慕课或者“尔雅”来尝试多媒体教学,这一方面使学生在任何网络环境都可以进行学习,而不必拘泥于教室的集中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另一方面也因学习的个性化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对象是年轻大学生

全国高校教育主体是19-24岁左右的年轻大学生,他们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对象。这批年轻群体同时也是思想和身心正在迅速成熟的群体,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他们也是网络主体。除了思政、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学生一般以公共必修课的方式学习“两课”。但是,在大学流传已久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戏谑传言中,“两课”无疑是他们首选的逃课对象。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如前所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呈现教育内容主流化,教育阵地单一,非课堂教育效率低下,教育对象年轻化等特点,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尽管在内容上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主,但是也显示出了教育阵地缺失、教育主体难以驾驭的现状。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单薄,方式单一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以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开展,辅助的手段有网络自学,但是从方式上来讲主要是传统一对多的传授,对于一门在考核上多以开卷,教学方法上多以照本宣科的大学通修课而言,当然其不被学生所重视的地位可想而知。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对象身心发展属于特殊时期,理论学习程度有限,主观上学习观念淡漠。

二、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定力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

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备着社会主义教育和办学目标的应有之义,即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面对当下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群体、环境等现状也存在的诸多矛盾,保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定力及与时俱进地重申其教育重点十分必要。

(一)要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提供认识世界的观点,也指导青年树立正确人生信念和理想的方法论。在和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现状不断结合的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中。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当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放在首位。

(二)要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之中

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传统文化滋养民族发展繁衍至今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面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渗透和影响,强调中华文化厚重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更应当树立文化自信,对其中哲学的、道德的、文化伦理的精髓自动吸收内化,转变为现代人面对当下生活的精神动力。而高校也应当将其作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进行重点建设和引领。

(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对世界发展前景和其他可借鉴的文化有清醒认知

如前论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是一种正确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结合了中国的实际,融合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底蕴。与此同时,因为文化所具备的强大渗透力量,大学生通过便利的网络途径会接受到各种文化即意识形态冲击,这些冲击有的以文化传播的形式十分隐秘地进行,有的直接是裸地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制度的攻击和诋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理当训练学生接受正确的世界观的引导,以科学的方法论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发展进程,并有鉴别地吸收世界上其他文化产品。

三、保持意识形态工作定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鉴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其显著特征:即它是以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教育引导和训练的,这一特点也内涵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意识形态特点和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出教育方向和目标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教育内容和方向直接决定了社会将得到具备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社会公民和建设人才。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引领内容并指明了建设目标。我国高校就是要培养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青年,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现状中能够看清事件发展主流,能够辨识世界发展方向,并因为具备如此客观的眼光而能够意识到发展中的矛盾和主流,并树立一种面向未来的信和理想。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要以主流意识形态榻逃内容,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新的着力点

在多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负责教育的党政人员、理论课教育人员及相关的辅导员班主任都在关注此方面的教育质量。鉴于理论教育的难度和深度难以把握、学生接受度低等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开展学生活动为媒介,以活动建设引领学生方面卓有成效。然而,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阵地建设不应也不能够替代,或者不应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包含深厚的理论教育内容,也赞同将理论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和实践。面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作为其质量提升的着力点。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重点

高校全体教师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从高校实际而言,一般会将学生管理部门教师、团务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作为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这些人是真正工作在思政工作的一线。但是在功能上这些人一般并不承担理论教育任务,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因此,譬如高校辅导员一般被定位为“知心朋友”,当时“人生导师”功能发挥得并不突出。这一方面源于工作实际,一方面也表现出思政人员并不清楚自己的工作重点,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指出: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可见,一名思政人员时必须具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知识储备的,并且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教育能力。所以,不论是从教育职责、工作重点还是职业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重点。

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3]

据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政治意义和社会辐射性不言而喻。高校教书育人,既是专业教育,更应当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一名大学生首先是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底蕴的公民,如此才能是一名有职业感、有责任感、有技术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才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才具有突出意义,才能够也必须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 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C].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02.

[3]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教思政〔2014〕2号)

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一、强化组织领导,夯实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是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将此项工作列为本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一是建章立制。党组书记、局长焦洪武同志带头贯彻落实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专题研究组织制定工作方案,真正履行了岗位职责,形成“一把手”负总责、相关科室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进一步把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位。二是强化工作的领导主动权。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及主体责任意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把意识形态工作同各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设立微信工作群,分享时事新闻及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

二、加强理论学习,确保思想宣传到位

坚持把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主要途径,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一是加强学习,构建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制定了《区农业农村局2020年学习计划》,建立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制度、考核制度、考勤制度、培训制度等工作制度,对学习时间、内容、人员、质量、交流、检查等作了具体明确,形成了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的良好格局。二是深化学习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认真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e支部网上在线学习、干部自主选学等学习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交互式领导干部学习平台,通过简报、电子显示屏、微信、QQ等多种形式,宣传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指导原则、基本要求,提高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及清廉为民意识,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的主体作用。

三、多措并举,意识形态工作稳步推进

(一)完善责任体系,落实工作职责。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党组书记为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一是健全责任分工体系。建立党组统一领导,各科室、各事业单位落实意识形态各司其职工作格局。建立了分管领导负责、各科室具体分工,一环扣一环、层层相连的工作责任;二是建立责任追究体系。对照党组(党支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责任,对意识形态工作中出现问题的领导干部,依据有关规定进行问责和约谈。

(二)拓展工作载体,提升教育实效。一是深入开展文明礼仪进机关活动。倡导全局机关干部礼貌待人、微笑迎人、阳光服务,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进一步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品德意识,有利于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到包保的江北街道江北社区、河口街道河口社区和红土崖镇大境沟村义务劳动,不断激励和引导机关干部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提升自身道德文明素质,塑造团结友爱、勤于劳动、甘于吃苦、乐于服务的农牧人形象。

四、树立正确舆论导向,意识形态工作满载正能量

在舆论引导与对外宣传中,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尊重舆论宣传规律,讲究舆论宣传艺术,提高舆论引导效果,为我区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一是把握导向,规范舆论宣传。进一步健全完善信息互通的平台,对一些苗头性问题努力做到早预见、早发现。注重把握不同时期宣传重点,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抓早抓小、防患未然,对重大事件及突发性问题及时介入并做好预案,特别注意掌握网络舆情,牢牢掌握新闻报导主动权。二是强化载体,占领舆论阵地。通过微信群、QQ群等,宣传“两学一做”、廉政法治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内容,强化宣传载体建设。

五、工作中存在问题

半年来,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习教育活动持续时间短、缺乏常态化的学习机制保障;二是宣传教育工作的方法、形式、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三是对宣传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适应新形势的能力偏弱;四是信息报送不及时,数量质量偏低;五是意识形态工作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努力克服自身不足,认真总结,努力把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每一项工作抓出实效。一是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职责。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主线,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原则,党组书记做到重要意识形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意识形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意识形态事件亲自处置。二是常态抓好理论学习。以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创新理论学习方式,丰富理论学习内容,不断完善落实好理论学习活动。三是切实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加大经济宣传、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四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农牧队伍,做到人员落实、责任明确、制度健全。

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扛稳意识形态责任

充分认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成立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意识形态研判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把意识形态工作同经济、社会稳定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评,全力打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战。

二、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理论水平

抓宣传思想工作,理论武装是关键。高度重视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认真贯彻党的精神、系列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

一是坚持突出学习重点,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的作用,把理论学习放到重中之重来抓,重点学习党纪政纪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机关干部作风大转变教育和廉洁文明家风建设内容,召开学习座谈交流会,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培育干部的执法执政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是坚持规范制度建设,抓好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局党总支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亲自制定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和宣传思想工作要点,确定学习专题,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2020年,共开展中心组学习12次,主要学习领会关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党总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掀起党员干部学习热潮。

三是坚持领导模范带头,增强意识水平。引导支部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促进工作,坚持学以致用,做到以学促用、学用相长,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成果和学习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干部头脑、指导业务实践、推动工作开展,切实增强全处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科学发展意识,努力提升全处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工作水平。

三、抓好舆论引导,传播凝聚正能量

积极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外宣传,提高的知名度和知晓度。传播凝聚正能量,正确舆引导论与对外宣传工作,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尊重舆论宣传规律,讲究舆论宣传艺术,提高舆论引导效果,为的和谐局面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一是把握导向,规范舆论宣传。注重把握不同时期宣传重点,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对重大事件、突发性问题和一些苗头性现象,努力做到早预见、早发现、提前介入,制定应急预案,防患未然,注意掌握网络舆情,牢牢掌握新闻报道主动权。

二是强化载体,占领舆论阵地。丰富宣传栏,在办公大楼一层设立宣传LED,宣传基层党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法治文化、党风廉政建设等内容,抢占宣传舆论的制高点。

三是丰富活动,开展文明创建。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定期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完善了领导机制,丰富活动内容,深入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文化活动,举办爬山、钓鱼比赛等活动;开展文明单位、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评选活动,提升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党员的理论素质和政治觉悟稳步提升。

四、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一年来,我委宣传思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新闻稿件在报纸杂志上刊登数量不多,对内对外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形式、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战斗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一是意识形态工作督查检查不到位。没有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基层党支部年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二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大。没有积极探索网络宣传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宣传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要加强舆情控制力度,从严把关,防止出现不实报道。三是宣传队伍人员不足建设。宣传队伍工作人员严重不足,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五、2021年工作打算和工作措施

2021年意识形态工作重点将按照县委工作要求,针对不足找问题,立足问题找原因。

一要学习提高,促进观念转变。针对部分机关干部职工大局意识、集体观念淡薄,只顾个人眼前利益,不顾集体和长远利益;一些群众观念更新慢,对接受新理念、新事物积极性不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强理论学习、观看先进人物电教片、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办法进行教育,从思想上彻底改变问题。

二是集中精力,加强工作领导。克服认为意识形态工作离我们距离尚远,无需操心错误认识;加大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发展,在理论武装、文化建设等方面要抓实抓好;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意识形态工作中。

三是加强宣传,做实思想工作。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影响人们思想的因素和渠道越来越复杂多变,党员群众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变化,导致各种不良思想凸显出来,增加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这就要求宣传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加强学习,练好本领,提高新环境下辨别是非的能力。

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我局将本项工作作为了本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一是建章立制。局长xx同志带头贯彻落实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组织制定了《xx局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计划》、《xx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工作方案》,为我局意识形态责任制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真正履行了岗位职责,形成“一把手”负总责、相关股室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进一步把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细化、量化、具体化。二是强化工作的领导主动权。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及主体责任意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把意识形态工作同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设立微信工作群,分享时事新闻及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三是健全研判考核机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机制,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原则,坚持“四同”机制,全力打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战。目前广大干部撰写心得体会6篇以上,查摆问题整改率达99.6%以上,开创xx局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新局面。

二、强化理论学习,确保理论武装到位

我局认真落实理论武装大推进,理论宣传大加强,理论研究大深化要求,坚持把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主要途径,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一是加强培训,构建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出台了《xx局党支部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学习计划》、《xx党支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xx局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的情况安排表》等文件,建立了xx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制度、考核制度、考勤制度、培训制度等工作制度,对学习时间、内容、人员、质量、交流、检查等作了具体明确,形成了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的良好格局。二是深化学习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认真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道德大讲堂、网上在线学习、干部自主选学等学习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交互式领导干部学习平台,我局党支部于2017年10月组织了“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学习会议”、《系列重要讲话》、《谈治国理政》、学习传达市委政法会议精神等专题集中学习6次。三是丰富学习形式,强化意识形态的作用。通过简报、电子显示屏、经科局门户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指导原则、基本要求,并通过向全局干部职工发放《廉洁齐家党员干部教育读本》、《基层“微腐败”典型案例剖析》、《监督执纪问责实务问答》等书籍提高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及清廉为民意识,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的主体作用。

三、多举措抓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地生根

(一)完善责任体系,落实工作职责。我局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党组书记为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一是健全责任分工体系。建立党组统一领导,办公室、人事教育股、信息产业股等有关股室落实意识形态各司其职工作格局。与各股室负责人签订《2017年度意识形态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分管领导负责、各股室具体分工,一环扣一环、层层相连的工作责任;二是建立责任追究体系。对照党委(支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责任追究13种表现,对意识形态工作中出现问题的领导干部,依据有关规定进行问责和约谈。

(二)拓展工作载体,提升教育实效。一是深入开展文明礼仪进机关活动。我局下发了“文明礼仪我先行,党员干部作表率”倡议书,倡导全局职工干部礼貌待人、微笑迎人、阳光服务,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进一步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品德意识,有利于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以全国3月5日学雷锋日活动为切入点,我局制定了《xx局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方案》并据此方案开展了“雷锋月”的志愿植树活动以及“雷锋在心,志愿同行”之提升自身文明素质活动,采取举办志愿服务研讨会、文明要义学习会、知识竞答比赛以及发放宣传册等形式,不断激励和引导我局干部职工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提升自身道德文明素质,塑造团结友爱、勤于劳动、甘于吃苦、乐于服务的经科形象。

(三)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共管格局。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下发了《xx局领导定点帮扶贫困户制度》《xx局首问责任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10多个文件,健全了局党组定期听取意识形态工作汇报及研讨机制。二是健全防控体系。对我局信息工作负责人及联络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知识技能培训,提升专人管控信息的精确度,对我局门户网站、企业申报及备案登记、报纸刊物等统一登记,对重大思想理论和舆论问题凝聚共识。三是定期进行研判。积极发挥党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个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以党支部为中心,股室相互联系机制,实行信息互通共享,将意识形态工作与稳定安全、经科工作一起部署,定期研判,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四、抓好舆论引导,传播凝聚正能量

在舆论引导与对外宣传中,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尊重舆论宣传规律,讲究舆论宣传艺术,提高舆论引导效果,为全市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一是把握导向,规范舆论宣传。进一步健全完善新闻“三审制”,搭建信息互通的平台,对一些苗头性问题努力做到早预见、早发现。注重把握不同时期宣传重点,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对重大事件及突发性问题及时尤其注重提前介入,防患未然,特别注意掌握网络舆情,牢牢掌握新闻报导主动权。二是强化载体,占领舆论阵地。投入3余万元,设置了单位电子显示屏用以政策宣传等,在大院内粘贴大幅海报宣传“两学一做”、廉政法治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等内容,强化宣传载体建设。

五、立足当前抓谋划,助推工作上台阶

(一)工作存在问题。一年来,我局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习教育活动持续时间短、缺乏常态化的学习机制保障;二是宣传教育工作的方法、形式、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三是对宣传工作人员的培训不够,适应新形势的能力偏弱;四是信息报送不及时,主动与上级部门对接、请教、请示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五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一些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注重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深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理论学习,确保理论武装到位

一是制定学习计划。分别制定了《县民政局党组中心组2020年度学习计划》和《县民政局党支部2020年度学习计划》,对学习时间、内容、人员等作了具体明确,形成了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的良好格局。二是深化学习内容。认真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党组成员上党课、道德讲堂、网上在线学习等学习机制,及时召开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县委关于意识形态重要会议、文件精神的专题学习会议。三是丰富学习形式。通过版报、张贴宣传画、党员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宣传学习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向全局党员干部发放了《党的文件汇编》、《学习讲座》、《党的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等书籍进行集中学习或自学,提高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的主体作用。

三、多措并举,推进责任落实

一是深入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倡导全局干部职工礼貌待人、微笑迎人、阳光服务,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努力培树文明标兵,引导民政人员树立文明审计意识,进一步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品德意识,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学习践行雷锋精神为抓手,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到乡村(社区)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献爱心、送温暖”、“创建文明城市”和整治环境卫生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断激励和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提升自身道德文明素质,塑造团结友爱、勤于劳动、甘于吃苦、乐于服务的审计形象。

四、抓好舆论引导,传播凝聚正能量

一是把握导向,规范舆论宣传。健全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对一些苗头性问题努力做到早预见、早发现。注重把握不同时期宣传重点,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对重大事件及突发性问题及时尤其注重提前介入,防患未然,特别注意掌握网络舆情,牢牢掌握新闻报导主动权。二是强化载体,占领舆论阵地。今年投入资金,在大院内设置制作了5版宣传橱窗用以政策宣传等,在办公楼显眼位置粘贴宣传画宣传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风廉政建设、法治文化建设等内容,强化宣传载体建设。三是健全防控体系。按照县委的要求,安排人办公室一名人员兼职联络员,积极参加相关网络信息管控的知识技能培训,规范网络信息,提升管控信息的能力,适时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引导,切实做到可管可控。

五、工作存在问题

虽然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主旋律响亮、正能量强劲的积极向好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将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往往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软任务,没有真正摆上应有位置,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视业务工作,轻视党建工作的不正确想法,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软指标来考虑,总认为一线工作是主要的,学习是次要的,只要有经验、有实干精神就可以把事情干好,而忽视了党建理论对工作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看不到党建工作对业业务工作的促进作用,就党建抓党建,影响了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党员队伍教育培训有待加强。学用结合不到位,并不能完全用所学指导工作实际,实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工作方法,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制度执行不到位,致使党员教育管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党员党性不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三)意识形态阵地和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阵地意识不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薄弱,信息、新闻上稿数量不多,信息报送不够及时、全面,对内对外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不能充分发挥宣传款育、引导群众的作用。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深入开展理论学习,与蓝天行动等重点工作相结合。

下半年,党支部更加注重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并结合日常的实际工作,每月按照计划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了集中学习和自学。重点学习了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要求每个干部认真记录学习笔记,做到了学习人员、时间、内容、检查四落实。

(二)落实党支部的“五化建设”,狠抓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为贯彻党支部的“五化建设,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我们组织讨论学习充分认识到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行“五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我们对于各项办事流程和服务细节进行了规范化,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制度,特别是在蓝天行动和安全生产上狠抓现场稽查。在办事流程上进行了简化,做到真正积极的为群众服务。将持续开展以中央八项规定为主要内容的整顿作风自查自纠活动,并加大了绩效考核工作力度,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加强政务党务的公开,增加透明度。

(三)全面落实党员教育,积极推进党建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范文第6篇

一、强化组织领导

切实履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将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与县委宣传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通报宣传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情况,积极参与县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健全完善局理论学习制度,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国省州县情学习教育,扎实推进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干部思想引导和教育转化,筑牢反对分裂、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宣传思想队伍。积极参与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激发干部群众学习理论需求,推动全局干部成为业务精通、作风良好、富有朝气的综合服务型机关,树立县发改局的良好形象。

三、加强重点工作主题宣传

紧扣县委、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促进改革发展民生稳定,以“爱祖国、感党恩、守法治、奔小康”为主题,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全面开展以重大政策、依法治县、脱贫奔康、民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群众宣讲,切实增强干部群众、寺庙僧尼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民族意识,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积极展示发改部门各项工作取得的新成绩,全力推进发改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结合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县战略全国学习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纲要》,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爱国、爱教、爱家乡”宣传教育,持续深化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设,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加强舆论阵地建设

加强文化市场整治,规范经营秩序,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站、手机报、横幅做好新闻宣传,编制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预案,做好对外宣传及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健全互联网信息管理机构,积极正面引导,疏导社会情绪,牢牢把握互联网舆论主导权,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六、加强自身建设全面落实

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范文第7篇

关于青年的界定,人们始终是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之间寻求平衡:一种是强调青年内在的共同性和同质性;另一种则是关注青年的差异性和异质性。根据第一种观点,青年被界定为由个体构成的社会群体,这些个体属于特定的生命阶段,我们通常把16岁~40岁的社会成员的集合称为青年,这等于说,只要在这一年龄段内,不管性别、文化程度、从业身份、社会地位、兴趣爱好、性格倾向、行为习惯、活动地域方面的差异如何,其社会成员被看成是属于同一群体。根据第二种观点,青年则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内的文化差异是以不同的社会阶层、经济状况和兴趣爱好作为划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青年的概念更多涉及的是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些属性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如果说第一种观点坚持了生物决定论的立场,那么第二种观点则侧重于强调青年的某些社会建构特征,即青年的社会化。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三个重要的拐点。预示其发展阶段的根本性变化。第一个是以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开始消失为标志的刘易斯拐点。第二个是以人口抚养比的止降反升为标志的老龄化拐点。第三个是以中国内地城镇化率突破50%为标志的城镇化拐点。这三个拐点的同时出现,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指标性信号,使转型的中国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对当代青年而言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深远意义。

本文特就其中的由前喻型文化向后喻型文化转变这一时期的青年特点,进行展开。

知识经济的发展让社会进入“后喻文化”时代

随着科技革新速度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整个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从就业的角度来讲,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劳动者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那些技术含量高、收入丰厚、社会地位高的工作主要被青年占据了,如在信息产业和金融产业中,这种趋势就表现得很明显。

这个拐点的到来,把青年推向时代舞台的中央,让青年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西方学者曾将社会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在“前喻文化”中,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中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由此进入了 “后喻文化”时期。“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得多些,那今天却不再如此”。因此,“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提醒我们,青年在未来将发出更大的声音,我们必须重视青年的作用,尤其是其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不能同青年成功地展开沟通和对话,那就意味着它的普遍意义大打折扣。

当代中国青年,其政治理念已然在悄然改变,这种变化其实不做专门研究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在他们那里,国家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基本瓦解,进入了“去政治化”的时代。这其实不是脱离政治,而是一种新的政治态度。他们不太感兴趣过去那套话语体系。这并不是他们不关心政治,更不是他们不懂政治。相反,他们更加懂得什么是自己的“政治”。他们蔑视高谈阔论的“政治”,蔑视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政治”。他们已经容不得“政治”来忽悠自己。青年的政治态度,更加世俗也更加理性,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更多挑战,也蕴含了更多的变数。

当前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种典型的理性结构,其思想内容是以概念、判断和推论等理性形式表达的,而且这种表述都是经过深入思考而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价值原则和实践要求的。因此,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都是理性化的。而当互联网和手机通信迅速普及后,社会传播不仅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技术基础,而且也展开了信息传递的影像化、符号化的感性传播方式,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一个视觉文化时代。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人的意识活动主要是处于感性层面的心理活动,使得只有那些能够形象化和感性化的影视信息才能产生喜闻乐见的效应,包含于其中的价值理念、行为规则和理想目标才能得到普遍理解和广泛认同,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要想真正成为青年信息传递和意识形态沟通的主要内容,成为在社会生活中真实而普遍发挥作用的信息权力,就必须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字内容视觉化、理性概念感性象征化的转变。

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是一个时代最活跃的意识形态现象,在青年群体中,有时虽然听不到他们对意识形态的辨析,但是在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中能理解到他们特殊、具体而生动的价值理想和生活准则,这些是最广泛、最真实且最有活力的意识形态。要想让主流意识形态深入青年,应当把主流意识形态经过感性的“打包”,把“大”道理转化为青年身边的“小”故事和“小”人物,把抽象的意识形态观念蕴含在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之中,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超越理性概念与感性意识的间隔,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同青年意识形态的沟通对话,在最大程度上争取共识。

“拐点一代”,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人们心目中的“一代”,不仅有生理年龄的含义,而且还有着历史世代的含义。一代青年作为一个整体,是和一定历史事件、历史时期相联系的。今天,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80、90后,赶上了一个拐点的时代,他们称得上绝无仅有的“拐点一代”。他们是幸运的。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互渗、价值的并行,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景观,给这代青年创造了无数选择的机会和张扬个性的空间。但,这注定也是艰难的一代。一个人成长的孤独和抑郁,“四二一”家庭生存的重负,竟争的激烈残酷,前途的叵测茫远他们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国青年不曾有过的成长经历;他们也已分化出不同的亚群体:“蚁族”、“白领”、贫二代、新生代农民工、海归、富二代

青年是创史活动最重要的一支主体力量,一个时代,其青年的生存现状,是衡量该时代是否具有创史活力的基本尺度之一。转型期的中国,需要一代青年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大地。而青年之困厄,就是国之困厄;青年之振作,就是国之振作;青年之希望,就是国之希望;青年之未来,就是国之未来。时代的火炬已悄无声息地传递到“拐点一代”手中,这是他们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未来的他们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

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范文第8篇

摘 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长期执政的重要现实问题。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探究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具有重要意义。要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就必须先对意识形态的概念有所了解,以及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初步了解。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精神文化建设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我国社会的转型中,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了不利影响,这些都关系到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因此,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方向和内容,是当今时代赋予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一、意识形态概论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所谓的意识形态就是具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作为社会哲学基本范畴的意识形态,这也是一般人们所熟悉的意识形态概念。具体来说,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也就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关系的自觉反映而形成了一种理论体系,这就是社会意识形态。该阶级、该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等以意识形态作为思想理论依据,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一定的社会学说、观点包含在意识形态中。简而言之,以政治意识为核心的社会观念体系就是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总结发现,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由社会心理和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况

在我国坚持走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下,党的理论创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成果,科学发展观为当代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实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理论创新取得的又一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这一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中国社会主力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新成果,全面推进了当代社会主力意识形态的建设。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中国国情来说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想要加快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进程,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推动理论创新

推动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要求。根据当前社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更新,是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重要内容。在当前社会发展实践中不断产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背景下,结合前人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以推动理论创新。坚定不移的实现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提高传播实效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将提高意识形态的传播水平和传播实效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社会传播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手段方式和平台载体,提高传播水平和传播实效是利用社会传播的功能以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意识形态的传播就是通过借助各种符号和媒介来实现信息在社会中的交流互动。提高意识形态的传播实效,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的各种理论知识,社会主力核心价值观等多种正确的意识形态得到更多的普及和推广。

(三)实现大众认同

所谓的大众认同,是指社会中的个体对不同社会组织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认同是一种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人际互动关系,个体在这种互动过程中能获得自身的确定性和身份感,使社会群体能形成共同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实现大众认同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归宿,只有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达到了大众认同,才能使这样一种意识形态拥有坚定的信仰者和忠实的实践者。

(四)改善社会管理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局,也是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不够、文化市场管理混乱、大众传媒导向偏差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失序问题,这些问题亟需加以改善。对青少年群体、党员干部群体和大众传媒领域的加强和改善是意识形态管理的重点方向和内容。而坚持系统配合方法、目标导向方法、前置预防方法、物质激励方法、关心教育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提倡民主和明确法纪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上得出的改善意识形态管理的科学手段和方法。最后,加强和改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需要构建意识形态管理的综合机制,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为中心,创新管理体制。为发现各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先进典型,研究和探索省、市、县社会管理创新规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总结和弘扬创新社会管理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由中央政法委综治四室支持,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在京启动。创新社会管理案例征集按八方面归类,分别是人口服务管理方面;经济组织管理方面;社会组织管理方面;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管理方面;互联网管理方面;社会矛盾化解方面;社会治安方面;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清源和谐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起和谐社区环境建设项目、妇女扫盲及手工艺培训项目、小尾寒羊养殖合作社项目来实现农民当家作主、提高村民素养、带领村民致富。各项目的开展也实现了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五)维护现实安全

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要求我们在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以维护现实安全作为基本目标。在时代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加上利益格局的调整,生活方式的变化,在促进人们思想空前活跃的同时,也使各种消极腐朽思想日益滋生。在中西方文化得到充分交流的同时,各种西方思潮不断涌入,其中也包含着很多错误观点和倾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对社会文化、经济等各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使人们不得不高度关注现实的意识安全问题。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变为以互联网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当今时代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是最可怕的殖民侵略,在这种复杂的时代形势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和使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道路是漫长的,前途是光明的,大力推广马克思主力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观,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法和途径,不断从理论层次和实践层次进行突破,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进程得以加快,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院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郜付见.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

[2] 吴少华.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变迁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

[3] 樊瑞科.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4] 刘国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范文第9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2-0120-08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研究是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又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当前学术界,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的考察,又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念的探讨;既有对历史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注,又有对当前全球化、网络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这些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不同的理论层面,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还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但是,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立场和原则性规定都是由他们确立的。尤其是马克思,作为意识形态学术史上的标志性人物,正是由于他的理论,意识形态才引起世界范围内如此广泛的关注,他的意识形态思想,一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焦点。国外学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这方面。

(一)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论争

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是探讨其意识形态思想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对此,俞吾金等提出:“总起来看,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否定性的概念,可以说是抓住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根本倾向。”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里是一个贬义的概念,其根本特征是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P.C.罗兹也坚持类似观点,他在《意识形态概念和马克思的理论》中指出,“马克思已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的意识’,也理解为‘形而上学’和‘宗教’的整个‘上层建筑’。”

杨生平等持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中性说,即相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认为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理解为阶级利益的观念反映:“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则是指思想家们通过对特定社会关系反映后而建立的思想体系”,其本身并无褒贬之分。

侯惠勤则持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含义综合说,即认为马克思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用在不同的地方表达不同的含义。他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有三种含义,即作为统治意识的意识形态、作为革命意识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既有中性用法又有否定性用法。英国学者汤普森则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分为论战概念、副现象概念、潜在概念,通过分析其具体使用时的特定理论背景,来说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

此外,也有学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做出其他解读。麦克里兰认为,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那里远不清晰,这一概念的很多重要部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奥伊泽尔曼则认为,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的使用有矛盾之处,整个看来,他们是将意识形态作为贬义词去理解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一定意义上将意识形态理解为社会意识,认为其反映某个阶级或社会群体的社会存在。

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论争,反映出我们仍然没有准确把握住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根本观念,因为“他的意识形态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至少表明,以往研究中提出的一些颇具影响的看法,譬如‘意识形态’一向只是一个借以攻击论敌的标签或工具,譬如马克思著述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含混不清晰的,譬如他对意识形态的评论只是‘顺便提到的’、他‘从未进行系统的论述’,等等,这些‘成见’并不能成立”。

(二)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于这一历史过程,现有的研究一般都划分为三个阶段,但在具体的历史分期及每一阶段的历史定位上尚有分歧。

俞吾金的三阶段说是:1845―1856年为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创立阶段,论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特征;1857―1870年为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深化阶段,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被物与物之间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1871-1895年为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得到完整论述的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捍卫并发展。杨生平认为这种划分的理论依据缺乏系统分析,他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845-1856年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本形成时期,1857年到19世纪70年代初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深化时期,而19世纪70年代到1895年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系统化时期。

张秀琴则依据马克思对意识形态问题探讨深入的程度及概念表述的完整性,认为1840年到1844年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与理论的萌芽时期,1845年到1866年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正式形成时期,1867年之后则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成熟发展时期。

英国学者Jorge Larrain则将马克思、恩格斯分开,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早期著作到1844年;第二阶段是从1845年到1857年;第三个阶段是从1858年到《资本论》的完成。实际上将马克思与恩格斯分开作为独立的思想主体来看待。

当然,在这种主流的“三阶段说”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解读。葛晓梅就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酝酿与准备、形成与确立、深化与拓展的长期过程,它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创立于1845年至1856年间,在1850年至60年代末得到深化,于1871年至1895年则得以继续拓展。王宏伟则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将这一过程分为哲学批判阶段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阶段,时间上大致以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移居伦敦为界。

(三)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探讨

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学者们大都认为是与他开创的唯物史观紧密结合并以之为哲学基础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意识形态的产生与消亡、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地位与作用,以及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之间辩证关系等问题。但是就各个具体方面的内容,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具体来说,周宏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分为意识形态本质理论和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意识形态本质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把握、对意识形态起源和基础的探讨、对意识形态虚假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描述、对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的阐述,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则主要探讨意识形态批判的历史渊源、历程、原则和方法。

林国标在认真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含义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首先分析了意识形态产生和消亡,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跳出意识形态的前提和方法―_从唯物史观出发,考察人们的真实生活过程,通过实践改变其社会基础,最后则分别对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维护功能及文化发展功能作出了阐释。

张秀琴将实践性作为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关键线索,基于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没有绝对独立性,没有独立的发展和历史;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一方面通过制造社会的意识形态氛围起着“软国家机器”作用,一方面是各种意识形式构成的有机思想体系;作为“阶级社会维护意识”的意识形态,以阶级实践为自己使命,为统治阶级的实践提供思想指导;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载体的意识形态,承担人类文化发展重要场所或载体的角色。同时也指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主要包括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社会批判及全面的批判。

二、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总体把握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和理论都是在列宁时期确立的,但是由于列宁去世太早,他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尚未完全展开,因此,直到今天,学术界对其意识形态理论还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还远不充分,主要局限于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总体把握上。

还在上世纪90年代,俞吾金认为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基本精神,并根据时代需要对意识形态含义作出新的说明,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自己的意识形态。列宁强调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主张对工人队伍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新概念,强调了哲学上的党派斗争,重申了马克思主义与旧有的意识形态的区别;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提出建设共产主义道德的伟大任务,强调发扬战斗的唯物主义精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后来,郑永廷等人研究得出结论: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的新情况、新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具体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在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基础上作出新的发展,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新概念,阐述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的灌输原理;列宁把理论斗争提高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高度,阐明了革命理论的能动作用,无疑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运用,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

周宏强调了列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认为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新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的批判,主要内容包括列宁对资产阶级哲学意识形态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对资产阶级宗教意识形态的批判、对“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林国标认为,列宁一方面继续坚持对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特别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否定和批判,另一方面则发展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中立性含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科学的意识形态”,强化了不同性质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指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党性原则;强调了革命理论对实践的重要能动作用,提出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及原则;在批判文化建设中的的同时,阐明了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无产阶级文化的继承性。

直到最近两年,包毅才对列宁的意识形态观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探索,认为列宁依据时代特征的新变化,对意识形态做出新的解释,将其作为维护阶级统治的思想体系,资产阶级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而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武器。他认为列宁通过提出意识形态党性原则、意识形态概念中性化、灌输论、意识形态继承与批判等,开创了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境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为后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邹放鸣则对列宁晚年的意识形态思想进行了梳理,发现列宁晚年基于十月革命后的实践,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文化建设上来,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社会主义胜利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认为,列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对知识分子采取正确政策,正确对待旧时代的文化遗产和国外文化,加强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推进文化建设。而列宁晚年的这种探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彰显了文化建设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性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探讨更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具体内容、它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等问题,学者们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应对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大环境出现新情况发生新变化的需要。胡映兰撰文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她认为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很多重要论述,提出了一些新论断,体现出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地位的新认识,对其四个基本层面内容的新丰富,以及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路径的新探索。

杨海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他强调,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鲜明的时代性、严谨的科学性、深厚的民族性、广泛的大众性,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实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和作用是学术界讨论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姜国俊、李建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包括思想引领功能、文化创新功能、共识凝聚功能、利益整合功能以及制度调适功能。乔法容、赵增彦则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极富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具有指导功能、引领功能、整合功能和创新功能。高静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定位为对社会主义价值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因而在社会发展中有导向和规范功能、调节和协调功能、人格塑造功能以及定向整合功能。卢岳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关键所在,它

在解决人们精神迷惘、加快社会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中,能够积极发挥导向凝聚、主导控制、兼容整合、规范自律、教育矫正和支撑保障等诸多功能。此外,一些学者还就其某一方面的功能进行专门论述。比如,石国亮专门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功能,余乃忠专门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释功能,吴晓璇专门讨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整合功能,网卢凤菊则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整合功能,嘴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则是学术界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李建华、牛磊等专门讨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认为在准确抓住社会思潮的本质、把握“引领”的正当性与可能性的基础上,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张晓永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和方法,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教育社会思潮传播主体,规范和发展社会思潮传播载体。顾红亮则在方法论层面上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问题,将“一致而百虑”看作主要的方法论原则,辩证地理解作为“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作为“百虑”的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王秀阁则进一步从机制建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她指出,有效的引领机制应该具备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疏导同质非主流意识形态、抗御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整合与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应该是一个纵贯引领始终、关涉引领各方的复杂系统,在机制建构上要注重其各项基本条件: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制定具体完善的政策、提高引领队伍素质、探索有效的引领方式等方面。

最近一年多来,学者们开始尝试从新的视角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有学者以公民道德建设的视角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有学者从文化领导权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学者着手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创新性研究

所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性研究,主要是指在新的时代背景、新的世界局势和新的技术条件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这种创新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全球化、网络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探索。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这一方面出现了不少比较优秀的成果。王永贵等人的专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在阐述全球化同样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变化,探讨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探索和构建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框架、发展思路和实践形式,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与时俱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之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基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重点,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保证,加快实施科学技术创新战略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之支撑。

明栋才研究认为,全球化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遇到极大挑战,甚至遭遇危机,资本主义借机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打压。在此情形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显得十分必要,为此,需要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存在”的意识形态格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主流地位,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尤其要注重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意识形态教育。

马振清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他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经济力量的竞争引起的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较量,也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战略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科学的政治导向策略,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

刘霞、杨菲蓉则梳理了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哲学理路,要求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坚持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坚持普世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坚持科学性与阶级性的辩证统一。

(二)网络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在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有关学者的主要关注点是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吴玉荣是较早关注这个问题的学者,他认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遵循与传统意识形态建设不同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方法。并且呼吁适应网络发展,要探讨互联网上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在虚拟空间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顾洪英全面地分析了信息网络化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即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建立规范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杨立英、曾盛聪在《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一书中,在分析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同时,对网络化境遇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他们分析了网络化的时代潮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挑战,探索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应对之策和自身发展之道,探寻了网络化境遇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理念与方法,认为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良性互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良性互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良性互动,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现代性转换。

(三)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对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黄传新、吴兆雪等在《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一书中,以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为主线,着重探讨了和谐社会视域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创新路径,揭示了意识形态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联,归纳了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进而提出要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充分体现意识形态建设的广泛性,努力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艺术性,切实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许多学者从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二者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杜敏、李英田研究认为,从理念价值意义上讲,和谐社会的提出本身就标志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拓展和延伸,这也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着综合,着眼于

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须在目标定位、内容任务、方法途径等方面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肖应红则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遇到的挑战,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切实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王勇桂、邱斌一方面强调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则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李方祥撰文指出,意识形态是国家政权稳定的思想基础,并且探讨了新条件下对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的坚持与创新,论述了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规律。

也有学者专门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相对深入的探讨。张艳新等主要关注意识形态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王翠芳明确地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的要求,刘梅则对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探讨。另外,吴俊清、刘瑞贤对和谐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想文化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代玉启则总结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五、相关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探讨,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种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着可以继续发掘的余地。

第一,现有的研究缺乏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界定。学术界一直在热烈讨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但其中最具前提意义、最具基础作用的问题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却很少有人探讨,几乎所有的讨论都将其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相关研究都暗含着一个基本的假设,即大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究竟要表达什么含义都有着共同、清晰的理解。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在各种具体的讨论、争鸣中往往会出现自说白话的情况,究其原因,固然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但更为根本的是,学术界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尚无明确的界定,不利于研究的深入。

第二,一般介绍性研究较多而比较性研究、批判性研究、反思性研究较少。在涉及到对历史上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与实践的探讨时,往往只就意识形态本身进行叙述性研究,比如一般性地进行苏联历史上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研究。总结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却鲜有人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由此总结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某些规律性认识。对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中的某些意识形态思想只是一般地叙述,不能以批判的眼光对其中的发展变化和经历过的曲折进行重新的认识,难以对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第三,由于种种原因,对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尚未全面涉及,某些历史时期或历史人物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尚有待探索。如第二国际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古巴和朝鲜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等,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者受掌握原始材料的局限,至今学术界少有人涉足。

上一篇:意识形态主要内容范文 下一篇:意识形态整改措施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