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问候语范文

时间:2023-02-23 16:08:32

英语问候语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分析与比较

问候和告别是人际交往中最常用的日常礼节,它们为恰当开始和结束谈话提供了手段。因为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渊源,所以在问候语和告别语的运用上存在差异。本文着重对英汉问候语及告别语作了对比分析。

一、英汉问候语及告别语的结构

对话实例:

(1)A:Hello,Jane!

B:Hello,Lily!

A:How are you?

B:Just fine,thanks!

A:Fine day,isn’t it?

B:Yes,it is.

A:I must be off now.

B:Goodbye!

A:Goodbye!

(2)甲:你好,巍巍!

乙:你好,李海!

甲:好久不见,忙什么呢?

乙:在医院实习呢。你呢?

甲:准备考试。

乙:哦,我还有事,那下次再聊。

甲:好的,再见!

乙:再见!

从上面英汉两个比较典型的问候和告别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会话结构包括问候语、会话主体和告别语。然而,上例是三大部分及其各小部分全都具备的会话,但是并非所有的会话都具备所有这些成分。有许多场合问候语或告别语是省略的。此外,问候语不一定引出会话主体。它们本身有时就是独立的社会语言交往,比方说两个人互道“Hello”或“Good afternoon”等,然后忙着赶路,不再进一步进行交谈。

二、中英问候语告别语比较

1.英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1)结构类似

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从接触开始的,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进而再作寒暄,它们的问候语和告别语的结构相似。

(2)语料来源类似

语料来源即是该信息缘何而来。作为语言的一部分,问候语和告别语不外乎是通过各种教科书、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播媒介中得来的。换言之,也即是学来的。

(3)分类类似

英汉中的问候语和告别语都可以按时间分类。如英语中的“Hello!”“Hi!”“Goodbye!”“See you!”;汉语中的“你好!”“嗨!”“再见!”等。这些称为全时问候语和告别语。而英语中的“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和汉语中的“早上好!”“晚上好!”“晚安!”等这类问候和告别语,称为实时问候语和告别语。另外,英语中的问候语和告别语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汉语中有书面和口头之别,二者很相似。

2.英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差异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英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但二者之间的不同点更为突出。

(1)内容不同

在汉语中最常见的四种问候语:“你好!(How do you do?)”“今天你忙吗?(Are you busy today?)”“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吃了吗?(Have you eaten yet?)”。汉语中使用这类问候语通常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作一番寒暄。问的人并非真正在意对方吃过没有或对方要去哪,回答的人也不是真正如实回答是否吃过饭或要去哪儿,而是作一番客套以达到问候的目的。在汉语的告别语中,人们除了说声“再见”“一路顺风”之类的话语外,很多时候会说“恕不远送”“慢走”“走好”等表示关切、友好的话。说英语的人是不会使用这类话的,特别是主人说的“慢走”,他们感到很困惑:为什么要慢走?

英语中最常用的打招呼话语是“Morning!”“Hi!”“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同时他们也常用“Lovely weather,isn’t it?”一类谈论天气的话语和别人搭讪。这时说话人只需说句“Yes,it’s really a nice day!”一类的话就很得体。英汉语言在分手道别的时候,表达法也有所不同。英语除了“Bye-bye”“Goodbye”外,多半说些表示祝愿的话,如“Have a good trip!”或者“Good luck”;有时还表达彼此见面的愉快心情,如“It’s nice meeting you.”“Pleased to meet you.”。

(2)句子结构不同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和告别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中国人喜欢用感叹句表达,例如中国人常说:“天气真好!”而说英语的人则往往会用反义疑问句,如:“Fine day,isn’t it?”在汉语中,人们喜欢用重叠的方式来表达惜别感和增强亲切感,例如“你好你好”和“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和告别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Bye-bye,now!”“See you tomorrow”“Keep well!”等。

(3)具体含义不同

汉英词语很多在表面上看来是对等的词具体含义却不同。英语与汉语中的“你早!”在时间上并不对应。“Good morning!”用于早晨起床后至午饭之前这段时间。在汉语里“你早!”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内。中国人问候“你早!”时,多含有“你起来得真早!”的意味。

(4)称谓不同

英语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另一个差异是人称代词的使用。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中国人的等级观念较强,对长辈、地位高的人不能直呼其名,相对而言,在西方国家人们等级制度观念较弱,称谓上多以名字相称。

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变迁

英汉问候语告别语被广泛地应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问候语、告别语也经历了一些变化。汉语中的问候语内容经历了从“无它乎”――“无恙乎”――“饮食”――“寒暄”的变化过程(杨振国,1996)。古时候人们由于对生存环境担忧,所以出现了“无它乎”――“无恙乎”――“饮食”等问候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吃饭了吗?”使用得越来越少。而一些新的问候语随之兴起,如“工作怎么样?”“去哪玩啦?”“房价又涨了!”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受西方文化影响巨大,一些新的问候语形式传入我国,并逐渐流行,如“哈罗”、“嗨”。在英语中常见的问候语:“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等。近几年英语中流行起俚语问候语hey,hey bum,howdy,word,yello,hiya等,相当于hello。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汉语中一些告别语,如“恕不远送”“慢走”“走好”等使用频率也大不如从前,现今人们往往使用“拜拜”等告别语。

四、结语

问候语和告别语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本文对中西方一些典型问候语和告别语进行了对比研究,由于英汉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英汉的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差异也很大。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问候语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从而在与英美人交流的开始能采取恰当的策略,以保证跨文化交际渠道的畅通。

参考文献:

[1]李海琳.问候语与告别语英汉对比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李桔元.问候语和告别语的交际功能及使用策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3).

[3]李玮.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4]钱厚生.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杨振国.汉语问候语的文化训释[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6,(1).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候语交际;差异;内容;结构;称谓

一.问候语的定义

在人们见面的时候,为了社会关系的需要,会说出一种话语来拉近彼此的关系,这就是问候语,它又叫见面语、招呼语,它短小简单,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重要交际口语。这种话语不是为了交流思想或传播信息,而是用来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保持接触,彼此亲近融洽的社会关系。因而它所输出的主题信息只有一种,那就是感情信息。

二.问候语的功能

问候语的功能表现为人际的,即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建立、增进和巩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问候语是一种双向的语言行为,问候语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第一步,是进行下一步交际可能的引导,在社会交际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Chen(1997)总结了问候语在社会交际中的两个最主要功能:一个是它的交际功能,即通过问候:1)人们确认了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2)建立了与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二是问候语有“打开话题”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人们并没有感觉到问候语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如果一个人得不到别人的问候或是自己对别人的问候得不到应答,他会感到“丢了脸”。Ventola(1979)说,问候语是“互应的行为”,也就是说“它们需要得到应答。如果没有了这种应答,就难以让他们间的对话再顺利进行下去(p.271)。

三.英汉问候语相同点

虽然由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英汉问候语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作为问候语,英语和汉语还是存在着共同点的。简单来说有两点,一是英汉问候语都是双向的,即相互的,问候这种活动必须在两个及以上人中才能发生,否则就是违反了礼貌原则。二是英汉问候语都包括主题性问候语,即有实际意义的问候语,以及非主题性问候语,即单纯为了打招呼,没有实际意义的问候语。

1.关于双向

当A对B打招呼时,B之后一定要做出回应。不论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对别人的问候不给于回应都是不礼貌的行为。有些问候语是有固定回答的。比如英语中的“How do you do?”和汉语中的“你好”,其对应的回应与也是“How do you do?”和“你好”。再如英语中的“How are you”是一种对别人身体的问候,一般也有几种固定的回答,比如“fine,thanks.And you?”,“Quite well,what about you?”等等。相比之下,汉语的问候语的回答就相对自由了,比如“最近好吗?”,“你吃了吗?”,“最近忙什么呢?”等,一般会根据自身情况作出不同的回答。但是不管回答是什么,英汉问候语都有这种双向的特点,这是出于礼貌的一种基本要求。

2.关于主题

从功能的角度说,英汉问候语都可以分为主题性问候语和非主题性问候语。比如英语中的“It is nice to you”和汉语中的“你好吗”是主题性问候语。而英语中的“Hi”和汉语里的“嗨”则是非主题性问候语。非主题性问候语并不是自由交谈。主题问候语通常带有不同的主题,比如天气,工作和生活状况,学习情况等。另外,主题性问候语一般带有交谈者的感彩,而非主题性问候语一般是中性的。

四.英汉问候语不同点

问候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交际行为,各个言语社团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综合看来,英语和汉语问候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内容差别

英汉问候语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内容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人们平时接触到的事物的不同引起的。中国人见面最常用的一句问候语就是:“你吃了吗?”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喜欢关心对方吃饭没有,只是一句打招呼的话。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食物作为人类的第一需求,还喜欢把它作为聊天的中心。而在英国,人们喜欢把天气作为聊天的主题,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不错,是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主要是因为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在内容方面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时就应考虑这种文化差别,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尴尬。

2.意义差别

英汉问候语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表达意义上的差别。汉语和英语有时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但是由于语义场的不同,两者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比如英语的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afternoon(下午好)和Good evening(晚上好)在汉语里都能找到其相应的问候语,但是它们表达的时间段是不同的。英语的Good morning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这段时间,而汉语的“早上好”一般在早上八点以前使用,八点之后再用早上好别人就会有一种“都几点了啊,还说早上好”的反应。而汉语里的“下午好”和“晚上好”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少使用,只有在电视电台广播节目或是正式的演讲中才会出现,平时使用会显得有些奇怪,但是英语里使用“Good afternoon”和“Good evening”却是再常见不过的问候语了。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即使是对应的英汉问候语也有其意义上的差别。

3.结构差别

英汉问候语在结构上也存在差异。比如,汉语中有时也会将天气作为问候语的主题,但是汉语通常使用感叹句,例如“天气真好!”“天气真糟糕!”来抒发对好天气的欣喜和对坏天气的不满之情。而英语中有关天气的问候语一般使用反义疑问句,比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真好,是吧),“Il’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今天风真大,是吧?),这在汉语中却是极为少见的。

英汉问候语结构上的另一差别就是,汉语问候语一般形式较为灵活,可根据人与人的亲疏关系,聊天的情景等会有不同的问候及不同的回答。比如“干嘛去呀?”,“最近工作怎么样啊?”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这些问候语都会得到不同的回答。而英语问候语一般形式较为固定,回复也较为正式。比如“How are you?”一般情况下得到的回答都是“Fine,thank you.And you?”,不会因为对象或者时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五.结论

问候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持关系而说出的一种具有寒暄功能的语言,它一般不承载信息,就是为了打招呼,也就是说,它只具有感情功能而不具有信息功能。问候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交谈得以实现的基础。不管哪种语言团体,问候语都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不同的语言团体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问候语的表达习惯及使用方法也不同。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英语和汉语问候语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英汉问候语在内容,意义,结构和称谓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问候语,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灵活自如。

参考文献

Chen,H.L.(1997).Evidence of topic prominence transfer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compositions at college level.Unfinished MA thesis.La Trobe University,Australia.

Chen,L.P.(1997).An analysis on English greetings from social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s.Journal of Jiefanjun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2,18-23.

Chen,S.C.(1991).Soci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eting expressions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Languages,92,55-60.

Emery P.G.(2000).Greetings,congratulating and commiserating in Omani.Language,Culture and Curriculum,13(2):196-216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候语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策略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 ”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 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1)how are you ? 2)how is your work?

最近怎么样? 工作怎么样?

第一人称代词在汉语问候语用得比较少。例如:久仰久仰。上述比较表明,礼貌语言策略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是有所变化的。如果不了解另一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就有可能引起误言、误解和猜疑。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汉语言;问候语;差异

问候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它们也是一种常规用语,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同一语言内部,其成员对问候语的使用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社会习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本文将从语言学不同角度对英汉招呼语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通过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在表达形式和实际使用方面的差异。

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接下来本文就将逐一从五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

1

内容差别

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

中文问候语的内容可以根据说话双方的关系、场合、心理状态等进行变化。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2 意义差别

英汉问候语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表达意义上的差别。汉语和英语有时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但是由于语义场的不同,两者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english

chinese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从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但是汉语的“早上”指的是8点以前,而英语的早上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的这段时间。所以英语的“goodmorning”比汉语的“早上好!”在一天内可使用的时间范围要长。而“good afternoom”则是中午到下午6点之间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good evening”也是用于下午6点以后的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这两者在汉语的日常会话中都找不到对应项,除了在电视电台广播节目,或是正式的演说中出现。相同的例子还有英语中的“hi!”是一个中性问候语,在汉语中也没有对应,只能根据发音用“嘿!”替代。事实上,“hi!”同汉语中的“你好”意义相近,只是在意思上表露的不甚明确。

3 结构差别

英汉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存在差异。例如,汉语也有将天气作为问候语的时候,但是汉语通常使用感叹句,如:“天气真好!”或“天气真糟糕!”来表达对好天气的欣喜和对坏天气的不满;而英语通常使用反意疑问句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如,“lovelyday,isn’t ji?”,“il’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这在汉语中却是极为少见的。类似的差异还有在汉语中有很多可以用“是”或者“否”来回答的问候语,如。“上学去啊!”,“出去呀?”,“洗衣服啊?”但是英语中就没有类似的问候语。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汉语的问候语在一些场合趋于简化。熟人在路上见面的话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多以“嘿!”或“改天我再找你!”,“哪天我给你打电话!”。

英语问候语形式较为固定,回复也较为正式。如,

——how ale you?

——fine,thanks./i’m fine,thanks,and you?

汉语问候的形式就较为灵活,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伐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双休日打算去哪?,上网了吗?,你们单位效益怎么样?/现在在哪儿干呢?

4 称谓差别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在称谓上也有所体现。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仅仅第二人称汉语就有“你”和“您”,而英语只有“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一般而言,“您”是和较高的社会身份相联系的。地位低的人称呼地位高的人为“您”。而地位高的人称呼其下属为“你”。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呼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卑语。例如,称呼别人用“君”、“公”、“先生”、“足下”、“阁下”等,称呼自己用“鄙人”、“在下”、“弟子”等。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汉语问候语中的代词的使用却远不如英语的频繁。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差异。

(1)how ale you?最近怎么样?

(2)how is your work?工作怎么样?

(3)how is your family?家里都好吧?

“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张老”,“李老”等。但是在英语中相应的翻译就变成了“old zhang”,“old li”,失去了尊敬的意味。因为在国外称呼对方“老”是很不礼貌的。在使用问候语时,直接称呼对方“先生”、“小姐”或“女士”即可。

其次,在中国,一个人的职业或头衔可以直接被用来当作称谓,如。赵经理、李校长、王工程师、张老师等。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英语中有这样的称呼“bureau director smith”,“manager black”,

“principal brown”,等。在英语中,只有少数职业名称可以作为称谓使用,像“doctor”,“governor”,“mayor”,“professor”等,但后面均不加姓氏。

汉语的一大特色就是有一套复杂的亲属称谓体系。根据血缘关系以及年龄大小衍生出了不同的名称。例如,英文中的aunt在中文中就有若干对应词:姑姑(大姑、二姑),婶婶,姨妈,等等。中国人不仅用这些亲属称谓词称呼和自己有关系的人,还用于称呼非亲属关系的人或者是陌生人,以此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如称呼老人用“爷爷、奶奶”,称呼中年人用“伯伯、叔叔、大婶、阿姨”等。而在英语中,只有称呼亲属才会使用这些词汇,对于非亲属关系的人一般使用“先生”、“小姐”或“女士”。

5 合作差别

1967年,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了会话交际的合作原则。格莱斯认为,为了保证会话参与者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这就是会话的“合作原则”。

大多数英语问候语都遵循“合作原则”,即被问候人都尽可能回答问候人的询问。例如:

a:how ale you?

b:just fine.how’s your mother?i heard she wekcjn’t well.

a:she’0 got a headache.but she i8 much better now.

b:glad to hear that.

a:thank you!

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标准,汉语的问候语大多违反了这个原则。汉语问候语的回答较为模糊、笼统。

a:你家孩子出国的事情怎么样了?

b:估计还得几个月!

a:要好好培养啊,孩子学习好吧?

b:凑合吧!

在上面的例子中,a询问事情的进展是否顺利,而b只是告诉对方一个时间,并没有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更是模糊,或许只是为了表示谦虚。

汉语中的问候语还可以用一些和问候人所说话题不相关的问题来回答。比如:

a:您老要去提水啊?

b:你这是要去哪儿?

以上对话毫无关联,违反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显然b知道a在发问,他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了另外一个问题。实际上,a和b的问题都无需回答。尽管这个回话意义不完整,但是双方都没有感到不自然或是被冒犯。因为汉语的问候语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交流,并不一定要提供什么信息。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汉语言;问候语;差异

前言

问候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它们也是一种常规用语,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同一语言内部,其成员对问候语的使用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社会习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本文将从语言学不同角度对英汉招呼语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通过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在表达形式和实际使用方面的差异。

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接下来本文就将逐一从五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

一、内容差别

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day.isn’tit?”(天气挺好,是吧!),“It’ss0coldtoday,isn’tit?”(今天真冷,对吧?),“It’sextremelywindytoday,isn’t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

中文问候语的内容可以根据说话双方的关系、场合、心理状态等进行变化。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二、意义差别

英汉问候语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表达意义上的差别。汉语和英语有时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但是由于语义场的不同,两者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English

Chinese

Goodmorning!

早上好!

Goodafternoon!

下午好!

Goodevening!

晚上好!

从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但是汉语的“早上”指的是8点以前,而英语的早上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的这段时间。所以英语的“Goodmorning”比汉语的“早上好!”在一天内可使用的时间范围要长。而“Goodafternoom”则是中午到下午6点之间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Goodevening”也是用于下午6点以后的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这两者在汉语的日常会话中都找不到对应项,除了在电视电台广播节目,或是正式的演说中出现。相同的例子还有英语中的“Hi!”是一个中性问候语,在汉语中也没有对应,只能根据发音用“嘿!”替代。事实上,“Hi!”同汉语中的“你好”意义相近,只是在意思上表露的不甚明确。

三、结构差别

英汉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存在差异。例如,汉语也有将天气作为问候语的时候,但是汉语通常使用感叹句,如:“天气真好!”或“天气真糟糕!”来表达对好天气的欣喜和对坏天气的不满;而英语通常使用反意疑问句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如,“Lovelyday,isn’tjI?”,“Il’sextremelywindytoday,isn’tit?”,这在汉语中却是极为少见的。类似的差异还有在汉语中有很多可以用“是”或者“否”来回答的问候语,如。“上学去啊!”,“出去呀?”,“洗衣服啊?”但是英语中就没有类似的问候语。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汉语的问候语在一些场合趋于简化。熟人在路上见面的话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多以“嘿!”或“改天我再找你!”,“哪天我给你打电话!”。

英语问候语形式较为固定,回复也较为正式。如,

——Howaleyou?

——Fine,thanks./I’mfine,thanks,andyou?

汉语问候的形式就较为灵活,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伐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双休日打算去哪?,上网了吗?,你们单位效益怎么样?/现在在哪儿干呢?

四、称谓差别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在称谓上也有所体现。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仅仅第二人称汉语就有“你”和“您”,而英语只有“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一般而言,“您”是和较高的社会身份相联系的。地位低的人称呼地位高的人为“您”。而地位高的人称呼其下属为“你”。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呼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卑语。例如,称呼别人用“君”、“公”、“先生”、“足下”、“阁下”等,称呼自己用“鄙人”、“在下”、“弟子”等。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汉语问候语中的代词的使用却远不如英语的频繁。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差异。

(1)Howaleyou?最近怎么样?

(2)Howisyourwork?工作怎么样?

(3)Howisyourfamily?家里都好吧?

“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张老”,“李老”等。但是在英语中相应的翻译就变成了“OldZhang”,“OldLi”,失去了尊敬的意味。因为在国外称呼对方“老”是很不礼貌的。在使用问候语时,直接称呼对方“先生”、“小姐”或“女士”即可。

其次,在中国,一个人的职业或头衔可以直接被用来当作称谓,如。赵经理、李校长、王工程师、张老师等。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英语中有这样的称呼“BureauDirectorSmith”,“ManagerBlack”,

“PrincipalBrown”,等。在英语中,只有少数职业名称可以作为称谓使用,像“Doctor”,“Governor”,“Mayor”,“Professor”等,但后面均不加姓氏。

汉语的一大特色就是有一套复杂的亲属称谓体系。根据血缘关系以及年龄大小衍生出了不同的名称。例如,英文中的aunt在中文中就有若干对应词:姑姑(大姑、二姑),婶婶,姨妈,等等。中国人不仅用这些亲属称谓词称呼和自己有关系的人,还用于称呼非亲属关系的人或者是陌生人,以此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如称呼老人用“爷爷、奶奶”,称呼中年人用“伯伯、叔叔、大婶、阿姨”等。而在英语中,只有称呼亲属才会使用这些词汇,对于非亲属关系的人一般使用“先生”、“小姐”或“女士”。

五、合作差别

1967年,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了会话交际的合作原则。格莱斯认为,为了保证会话参与者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这就是会话的“合作原则”。

大多数英语问候语都遵循“合作原则”,即被问候人都尽可能回答问候人的询问。例如:

A:Howaleyou?

B:Justfine.How’syourmother?IheardsheWEkcJn’twell.

A:She’0gotaheadache.butshei8muchbetternow.

B:Gladtohearthat.

A:Thankyou!

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标准,汉语的问候语大多违反了这个原则。汉语问候语的回答较为模糊、笼统。

A:你家孩子出国的事情怎么样了?:

B:估计还得几个月!

A:要好好培养啊,孩子学习好吧?

B:凑合吧!

在上面的例子中,A询问事情的进展是否顺利,而B只是告诉对方一个时间,并没有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更是模糊,或许只是为了表示谦虚。

汉语中的问候语还可以用一些和问候人所说话题不相关的问题来回答。比如:

A:您老要去提水啊?

B:你这是要去哪儿?

以上对话毫无关联,违反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显然B知道A在发问,他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了另外一个问题。实际上,A和B的问题都无需回答。尽管这个回话意义不完整,但是双方都没有感到不自然或是被冒犯。因为汉语的问候语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交流,并不一定要提供什么信息。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汉;问候语;形式;禁忌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每天不断重复这一交际行为不但有社会原因,还有一定的社会活动效果。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开始的标志和认定。它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所以,熟人见面,不论是在什么地点和场合,都要互相问候。人们不约而同地遵守着问候的规范,是因为他们重视交流,希望保持和加强现有的或刚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说英语国家,语言问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候形式。因为问候能体现出礼貌、身份和地位,而且问候者的关注点不同,就可在礼貌的问候中表现出相关的内容。是否能够得体问候是关键。胡文仲教授在《中英文化习俗比较》一书中把语言型问候形式分为:祝愿式的问候、关心式的问候、交谈式的问候、称谓式的问候、称赞式问候。英汉语的问候通常都离不开以上几种问候。

1 英汉祝愿式问候语

汉语中,早晚见面多说“您好”、“早安”、“早上好”、“您早”、“下午好”、“晚上好”、“晚安”。这些问候语大都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或在城市人群中。新年问候除“新年好”外,中国式传统的祝愿式问候语还有“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看望病人时,可以说“祝早日康复”。对新婚夫妇可说“新婚快乐”、“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

英语中的祝愿式问候可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有这样的问候:“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在非正式的场合还经常使用Hello、Hi等。在节日、生日、婚礼时祝福式问候“Merry Christmas!”、“Happy New Year!”、“Happy birthday to you!”。和去参加朋友派对或舞会的人打招呼,你可说“Have a good time!”。对要去参加宴会的人可用“Have a nice dinner!”。对病人可以说“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

2 英汉关心式问候语

中国人际关系中为了体现对他人的关心,可对熟人、朋友、邻居的称呼是任何私人内容的话题皆可作为问候。它可是一日三餐、身体状况、婚姻、年龄、住址、住房、收入及待遇、工作、状况等等。还有就是询问他人行为作为关心式问候。我们可听到,如“吃了吗?”、“多大年龄了?结婚没呢?”、“你是哪儿人?家住何处?”“嗨,去哪儿?”

近年来,国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自我尊严及生活质量。我们可以常常听到如“单位效益还可以吧?”、“今年职称解决了吧?”、“跳槽到哪里了?”、“假期到哪儿旅游了”、“现在在哪儿发财呢?”、“单位分房子没有?多大面积?”等等关心式问候语。

英语中的关心式问候语,也是询问类形式的。询问型的问候英语最常用的有“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How are your family?”、“How is everything with you?”、“How are you getting on?”。这些问候语都有相应回应语。据以上的问候语,它们分别可为“Fine,thanks. And you?”,“Fine, thanks. They are all right.”

3 英汉称赞式问候语

人们见面时也可以以称赞的方式向对方致意。中国人的称赞式问候的特征有见景评论,也有大量的中性描述。例如,当见人下楼倒垃圾,便可说“倒垃圾呢!真勤快!”也可以仅仅说“倒垃圾呢!”

在邻居和熟识的同事之间涉及的赞扬语还有对别人工作态度和品德修养的奉承。早晨上班到了办公室,对已经到的同事可说“你来得真早!”,下班后熟人见面可说“这么晚才回来呀!”,到别人家作客可说“真是能干,总是把家收拾得整整齐齐”。女性之间的招呼语还有夸奖他人的服饰、气色、体态等。英语中称赞式问候语多在对人外表的欣赏。英语国家的男子见到女士时,常以赞扬其容貌或化妆吸引人或服饰得体为礼貌的招呼语。例如说:“Your beauty look pretty in your new dress!”等等。

4 英语交谈式问候语

英语国家的人们之间,尤其是英国人,即便是完全陌生的人,都可以天气为话题,作为招呼语,开始双方之间的交谈是非常常见的。如,“Lovely day, isn’t it?”,“It’s so cold today,isn’t it?”,“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交谈式问候语在汉语中很少使用,因为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此形式的问候显得不够热情、过于生疏。毕竟中国文化中少有英语文化中的Privacy,还有什么不能问的呢?

英语问候语中有些注意事项和汉语是一致的,但是在语言的禁忌方面也有一些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言语交际中怎样称呼对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汉语中称谓禁忌主要涉及讳名的风俗,祖先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一般来讲,晚辈称呼长辈时应以辈份称谓代替姓名称谓,而且不论有无血缘关系均可以亲属称谓相称。如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而英语在称谓方式上不像汉语有那么多忌讳,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用Mr,Mrs,Ms,Miss加姓即可。然而,如果已经了解到对方是社会地位高的人,譬如是doctor,professor,judge,governor等就得用其头衔加上姓或单用头衔称呼。

其次,在涉及身体长相、体态方面的用词上英美人也大有讲究。他们一般不用ugly来形容长相和体态不佳的人。而用plain,ordinary来代之,忌讳体态fat或skinny时,用chubby,plump或slim,slender代替。在汉文化中,我们常用“你最近胖了”、“发福了”来恭维某人身体健康。

再次,汉语中认为数字4、7谐音的字“死”、“气”,所以人们在一般情况下不愿使用这两个数字。在选电话号码时,末尾是4、7的号码很少有人愿意选用,而6、8被认为是“顺”、“发”的数字。由于《圣经》中载有第13个人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英美人普遍反感“13”这个数字,因此在公寓旅店等高层建筑物上很难找到第13 层。

最后,英汉两种语言在谈论话题时差异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和英语国家,人们看待事物的观念大相径庭。讲英语的人很重视privacy,英语中有一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其意思说:一个人的家(个人空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尤其是bedroom。而在中国并非如此。例如在北方的农村,请客人“上炕”是对客人的盛情款待。英美人办公桌上的东西都属于个人所有,外人一般不能随便看,即使一份报纸,也要征得对方的同意才能借来看。在中国人眼里并不如此。有的人未经允许就欣赏外教的影集,或看给学生作业上写的评语。对我们而言似乎是些平常之事,而对西方人来说,,却被认为是对别人个人空间的侵犯。因此在与说英语的人谈话时,谈及对方年龄、经济、收入、体重、婚姻状况、、政治倾向等方面涉及个人的生活和隐私方面的话题是不得体的。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中英问候语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出相关策略。

问候语是日常会话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问候别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礼貌问题。那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相交际时所赋予这些准则的重要性是否会有差异?因为跨文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与交际者对这些准则和策略的恰当选择有关brown和levinson(19871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用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礼貌是有原则的,也是有差异的。这些原则要求交谈者符合总的礼貌行为;同时,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对礼貌的衡量和评估标准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衡量标准也会影响交际者在谈话策略上的选择。为了解释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原则选择的差异,以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本论文以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顾日国(1992)的礼貌准则为基础,对英汉问候语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中英相同的问候语结构、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再作寒暄。因此,问候语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招呼、问候、欢迎辞语、表示高兴、寒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随着问候情景的不同,问候活动中许多成分会随时发生变化,某些成分被省略。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go0dmorning(早安)!”、“goodevening(晚安)!”、“howdoyoudo(你好)!”、“howareyou(身体好吗)?”“what’sgoingonwithyourecendy(最近如何)?”、“how’severythinggoing(一切都顺利吗)?”、“longtimenosee.howareyou(好久不见了,你好吗?)”、“iseverythingallifghtiwththechildren(孩子们都好吗)?”、“haveyoubeenonholiday(最近休假去了吗)?”

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

结合顾日国的礼貌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对英汉问候语语料进行比较,对问候语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顾日国的观点——贬己尊人是中国特有的礼貌准则,并且是中国现代礼貌观念的核心。与leech的礼貌原则中谈话双方要保持吃亏和受益相平衡的“得体准则”不同,中国的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保持平衡是不符合中国道德观的。问题在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中国“谦虚”的文化内涵,因为它与leech的“谦逊准则”中的“谦逊”概念是不尽相同的。在汉语问候语中可以任意评论对方的生活、工作、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如对方住院了,一定要问问详细的病情;对方遇到困难,一定要多宽慰几句。见面寒暄时,双方的年龄、职业、婚姻、家庭、身体等方方面而的情况,都可以涉及,几乎没有什么。

由此可见,汉语问候语中,关切大于礼貌。这种关切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亲如一家的情感。中国式的谦虚是一种自我修养的美德,贬己和尊人同样重要:英语文化中的谦虚则是尽量少赞誉自己的礼貌策略。这种对于“谦虚”的不同理解就会造成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出于谦虚而贬低自己的评论。

三、英汉问候语在礼貌策略的选择上不同

首先,在问候过程中,汉文化更注重交际过程的整体感觉,而不是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表面意义。人们希望交际伙伴能够根据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推导出问候者的真实意图,体会其中的关切问候之情。其次,汉语问候语强调客套超过事实,这与汉文化把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作为语言交际的主要功能是相符的。相比之下,英语问候语则体现平等亲切,并表现出弱交际环境文化的直接明了。所以,汉语问候语是随机应变的,甚至是看见什么问什么、明知故问。例如,“出去呀?”,“洗衣服呢?”,“今天休息了?”彼此从这一问一答中体会的仅仅是其中亲切友好的感情。而这些对于西方人来说都是真实的问题,他们不明白这是打招呼,更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使用这种不和逻辑的方式。他们无法按照会话含义准确推导出发话人的真实意图,更无法体会其中的关切问候之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英语问候语内容是中性题目,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

四、英汉问候语在内容选择上不同

虽然汉英文化中的问候语结构类似,但是二者的问候内容却相去甚远。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亲热,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所以,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往往关心地问对方:“吃了吗?”或客气地询问:“你到哪里去?”、“你在忙什么?”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民以食为天”嘛!而且彼此心里也}苛楚,“去哪里”只是友人在路上相遇时说的一句客套话。但英语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西方人清晨碰见习惯互道“goodmorning!”或者简单地招呼一声“hi!”,“hello!”倘若用汉语习惯用语的英译版“haveyoueatenornot(吃了吗)?”或“whereareyougoing(去哪儿)?”问候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他(她)可能会纳闷“难道我没有足够的钱吃饭吗?”或许误以为“你要请我吃饭”,“至于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你的鼻子怎么伸得这么长呢”,“去哪里?”本来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外国朋友说不定会把礼节性的问候视为干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隐私的无礼行为。所以,问候语的内容或表面信息差异表明,在一种语言中被认为有礼貌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不一定有礼貌。

五、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培养

由于汉英语言的负面迁移和跨文化理解、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语言语用和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因此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中国的英语教师必须教学生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士交往问候时,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信息转换,改用英语日常问候用语,而且,中外人士互相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交往得以继续。

首先,英汉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影响和障碍。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个人价值观念,而集体价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特点。西方社会中出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个人隐私权也得到宣扬和保护。在跨文化交际中涉及个人经济方面、婚姻状况、政治倾向、等方面的活题要回避。东方社会里,个人价值常常被淡化,集体价值或社会关系被重视和强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注意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注意社会身份和交际对象,文化环境等因素。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8篇

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接下来本文就将逐一从五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

一、内容差别

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day.isn’tit?”(天气挺好,是吧!),“It’ss0coldtoday,isn’tit?”(今天真冷,对吧?),“It’sextremelywindytoday,isn’t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

中文问候语的内容可以根据说话双方的关系、场合、心理状态等进行变化。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二、意义差别

英汉问候语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表达意义上的差别。汉语和英语有时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但是由于语义场的不同,两者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English

Chinese

Goodmorning!

早上好!

Goodafternoon!

下午好!

Goodevening!

晚上好!

从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但是汉语的“早上”指的是8点以前,而英语的早上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的这段时间。所以英语的“Goodmorning”比汉语的“早上好!”在一天内可使用的时间范围要长。而“Goodafternoom”则是中午到下午6点之间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Goodevening”也是用于下午6点以后的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这两者在汉语的日常会话中都找不到对应项,除了在电视电台广播节目,或是正式的演说中出现。相同的例子还有英语中的“Hi!”是一个中性问候语,在汉语中也没有对应,只能根据发音用“嘿!”替代。事实上,“Hi!”同汉语中的“你好”意义相近,只是在意思上表露的不甚明确。

三、结构差别

英汉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存在差异。例如,汉语也有将天气作为问候语的时候,但是汉语通常使用感叹句,如:“天气真好!”或“天气真糟糕!”来表达对好天气的欣喜和对坏天气的不满;而英语通常使用反意疑问句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如,“Lovelyday,isn’tjI?”,“Il’sextremelywindytoday,isn’tit?”,这在汉语中却是极为少见的。类似的差异还有在汉语中有很多可以用“是”或者“否”来回答的问候语,如。“上学去啊!”,“出去呀?”,“洗衣服啊?”但是英语中就没有类似的问候语。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汉语的问候语在一些场合趋于简化。熟人在路上见面的话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多以“嘿!”或“改天我再找你!”,“哪天我给你打电话!”。

英语问候语形式较为固定,回复也较为正式。如,

——Howaleyou?

——Fine,thanks./I’mfine,thanks,andyou?

汉语问候的形式就较为灵活,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伐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双休日打算去哪?,上网了吗?,你们单位效益怎么样?/现在在哪儿干呢?

四、称谓差别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在称谓上也有所体现。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仅仅第二人称汉语就有“你”和“您”,而英语只有“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一般而言,“您”是和较高的社会身份相联系的。地位低的人称呼地位高的人为“您”。而地位高的人称呼其下属为“你”。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呼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卑语。例如,称呼别人用“君”、“公”、“先生”、“足下”、“阁下”等,称呼自己用“鄙人”、“在下”、“弟子”等。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汉语问候语中的代词的使用却远不如英语的频繁。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差异。

(1)Howaleyou?最近怎么样?

(2)Howisyourwork?工作怎么样?

(3)Howisyourfamily?家里都好吧?

“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张老”,“李老”等。但是在英语中相应的翻译就变成了“OldZhang”,“OldLi”,失去了尊敬的意味。因为在国外称呼对方“老”是很不礼貌的。在使用问候语时,直接称呼对方“先生”、“小姐”或“女士”即可。

其次,在中国,一个人的职业或头衔可以直接被用来当作称谓,如。赵经理、李校长、王工程师、张老师等。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英语中有这样的称呼“BureauDirectorSmith”,“ManagerBlack”,

“PrincipalBrown”,等。在英语中,只有少数职业名称可以作为称谓使用,像“Doctor”,“Governor”,“Mayor”,“Professor”等,但后面均不加姓氏。

汉语的一大特色就是有一套复杂的亲属称谓体系。根据血缘关系以及年龄大小衍生出了不同的名称。例如,英文中的aunt在中文中就有若干对应词:姑姑(大姑、二姑),婶婶,姨妈,等等。中国人不仅用这些亲属称谓词称呼和自己有关系的人,还用于称呼非亲属关系的人或者是陌生人,以此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如称呼老人用“爷爷、奶奶”,称呼中年人用“伯伯、叔叔、大婶、阿姨”等。而在英语中,只有称呼亲属才会使用这些词汇,对于非亲属关系的人一般使用“先生”、“小姐”或“女士”。

五、合作差别

1967年,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了会话交际的合作原则。格莱斯认为,为了保证会话参与者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这就是会话的“合作原则”。

大多数英语问候语都遵循“合作原则”,即被问候人都尽可能回答问候人的询问。例如:

A:Howaleyou?

B:Justfine.How’syourmother?IheardsheWEkcJn’twell.

A:She’0gotaheadache.butshei8muchbetternow.

B:Gladtohearthat.

A:Thankyou!

汉语中的问候语还可以用一些和问候人所说话题不相关的问题来回答。比如:

A:您老要去提水啊?

B:你这是要去哪儿?

以上对话毫无关联,违反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显然B知道A在发问,他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了另外一个问题。实际上,A和B的问题都无需回答。尽管这个回话意义不完整,但是双方都没有感到不自然或是被冒犯。因为汉语的问候语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交流,并不一定要提供什么信息。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9篇

【关键词】问候语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里,当人们遇到熟人或者朋友时,他们总是彼此问候。问候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公式化的表达经常被运用,但是这些公式化的表达经常引起冲突,因为在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之间有巨大的文化差异。

在英语国家,人们常常使用以下的表达方式来问候彼此:“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天气很好,不是吗”,“近况如何”。但是在中国,人们会说:“吃了吗”,“你要去做什么”,“你去哪儿了”等等。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况?那是因为不同的民族有文化差异。一般而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所以它是文化差异的一面镜子。

本文将分析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在问候语上文化差异的原因,聚焦怎样缩小文化差异以及培养文化意识。

一、 问候语在现代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许多学者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从微观角度来看,语言学家主要研究问候语的语言行为能力。作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CA(会话分析)代表,Harvey Sacks和Emanuel A.Schegloff致力于会话结构的研究。他们相信问候语主要采用了话轮。来自于同一会话的FPP(第一部分)和SPP(第二部分)组成了话轮。一个话轮的组成是由两个不同的说话者轮流进行,并且后者的发言是由前者决定的,与前者相关。话轮是会话的最小单位。

社会学家关注问候语在社会交际角色的研究。Erving Goffman认为问候语是交际的开始。它是人类关系的一个标志、是一种行为礼仪。问候语有三个功能:1.问候语帮助人们重塑社会关系;2.问候语能够确认不同的社会地位;3.问候语能够确保当陌生人问候彼此时的社会安全感。

从宏观角度来看,人类学家研究文化对问候语的影响。Esther N.Goody研究在加纳问候语的使用。他认为问候语是社会和日常交际的开端。问候语能够树立和巩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能够为了特殊目的调节人际关系。在加纳,说话者的身份和地位能够通过问候语来建立和巩固。因此,在加纳的问候语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是有帮助的。

总之,问候语能够反映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问候语对于理解社会和它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国内学者也在问候语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

陈松岑是研究问候语的学者之一。他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研究问候语,他认为问候语被用于确定交际关系。从1986年到1987年,他在江西高安和北京做了一些在不同问候情况下的初级水平之上的成年人的调查。他认为问候的内容和结构与社会环境有关。

钱厚生从微观语言分析方面研究问候语。有了这些调查,他对表达方式进行了定量分析。他认为必须加强礼貌用语的对比学习。

总而言之,问候语对于研究英语国家的文化是重要的。

二、中英之间思想体系的差异

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密切相关。中国与英语国家有不同的社会体系,所以价值观不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学说坚持“亲亲”、“尊尊”的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学说的“礼治”主张贵贱、尊卑、长幼有其各自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儒家学说的“德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儒家学说的“人治”就是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与英语国家不同,中国人更尊重权威、更重视有序社会。然而,英语国家更崇敬新想法、自由表达。

在儒家学说中,集体主义是被看重的。它强调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个人的成功也源于团队中成员的合作。为了集体主义,个人兴趣的牺牲是一种高尚的被中国人极力赞扬的品质。

英语国家的价值观经常有意无意地与中国的价值观相对。因此,找出英语国家的价值观是什么是必须的。

一些学者指出现代英语国家的价值观体系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在欧洲,人们重视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价值观核心是个人主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们开始强调人性的尊严和当下生活的重要性,人们强调自己的信仰,不仅有权利享受生活的美好,而且有能力完善自己、实现梦想。这是人本主义的开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尊重人性,然后发展到我们称之为“自由、民主”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由和民主是一种个人主义。

现在我们以美国为例,最优先的个人价值观是自我信赖、努力工作和维系在个人实现和帮助他人之间的纽带。在社会价值观的体系中,美国人崇尚的价值观有:言论自由、人身自由、个人权利和自由辩论等。

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权利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相信每个人应该有其身份和个性,应该被认可和支持。因此,没有理解个人主义是无法理解英语国家和它的人民的。理解了个人主义,中国人就能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怎样定义家庭、友谊和隐私。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性和成功。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个人主义对个人、社会和天神都是重要的。个人主义传承于他们的祖先,因此,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而是美德。

因此,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他们不想知道别人的秘密。通常,在他们的对话中,不会涉及到任何个人隐私。问候时,他们更愿意从天气开始:“天气真好啊”,“昨晚的暴风雨真大”,“天快放晴了”,“天气很好,不是吗?”这些问候都是可以接受的,也不会打扰到他人,因此交流能够顺利进行。“你几岁了?”这种开场白在英语国家是绝不会被采用的。如果有人使用了,他将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特别是对妇女而言,她们不谈论年纪。个人主义是英语为母语的人的信仰,即使他们老了,他们也不要别人帮助他们。在他们的讨论中,他们会避免讨论年纪,这样会使他们觉得舒服,也可以帮助他们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三、 如何避免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交流的时候总是有一些语用失误。在日常生活中,问候是交流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文化差异,语用失误非常有可能发生。所以缩小文化差异变得非常必要。有许多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此,我们将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

态度是感情和行为的一种方式。它是形成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认知能力的一个部分。外语学习者应该建立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例如,不抱有偏见。

当中国人用“近况如何?”来问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时,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通常回答“很好!”在英语国家,这是非常普通的问候方式,但是一些中国人也许不理解。在中国人的问候中,人们问候倾向于提供更多信息,因为对他们而言,信息越多越好。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引起偏见。

而偏见应该被避免。文化中的偏见涉及到对待其他文化的不容忍和不公平。不考虑偏见的存在,跨文化交际也可能变得困难,因为它阻碍了外国文化中知识的习得。当面对新的文化时,人们应该灵活,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入乡随俗”对正在经历文化差异的人来说是有效的方法。因此,对文化差异抱持开放的态度是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成功交流的必要条件。

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成功交流是主要目的。外语学习者需要的文化信息在真实的交流中比其他内容更为优先。

为了提高个人交流能力,外语学习者应该读真实的材料,例如外语报纸、广告、日志、小故事、小说、剧本和其他种类的文学作品。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文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在许多文化中,特别是被广泛教学的语言,文学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反映文化,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目标社会,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民族性和其怀有的价值观。

如果外语学习者认为文学是珍宝屋,而且拜访过它,那么他们就能吸收文化信息并且储存下来。提供信息的文学作品与民族性有关,那是另一种文化信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从事目标社会的研究,然后写下这些作品。外语学习者能从这些作品中受益,因为这些作品提供了人们在目标社会中的具体诠释。

还有一些其他的与外语学习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例如报纸和杂志。因为囊括了地理、历史、风俗、宗教和哲学的大多数内容是真实的,这将外语学习者暴露在真实的文化背景之下。这种阅读材料将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好理解目标文化并且关注它。

电影也能够通过传递重要的价值观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看完电影后,外语学习者可以记下他们的观察,与那些已经分享了相同电影的人交谈,然后将来某一天他们能够运用他们已经学到的内容来进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

外语学习者也应该参加外语教师或者有在国外经验的人讲授的文化讲座。一些讲座可能聚焦在目标文化上,另一些可能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无论参加哪种讲座,都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描述和在跨文化交际中行为技巧来增加文化意识。在讲座之后参与讨论可以巩固在讲座上获得的文化信息。还有,这些讨论能够揭示在社会活动中价值观体系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外语学习者可以到英语角去学习文化。当与其他文化的人交流时,外语学习者容易犹豫是否开口,他们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想知道他们会喜欢我吗?”,“假设他们不同意我的观点怎么办?”,“如果他们不理解我说的怎么办?”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问候中国人时,一些人会假装他们没听到,或者低下他们的头,莫不吭声。另一些人会害羞地笑笑,赶快走开。所有这些行为都会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尴尬。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问候我们“你好”时,为什么我们不回答一句“你好”呢?中国人必须尝试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谈,积极争取每一次机会在放松的环境下与外国教师和学生交谈。我们将会从交谈中受益匪浅,我们不仅要练习语言,也要观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行为,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换我们关于文化差异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吕晓凤.近四十年国内外问候语研究综述[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99-100.

[2]陈松岑.汉语招呼语的社会分布和发展趋势[J].语文建设, 1988,4:25-27.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寒暄语 对比 文化差异

寒暄语一直是语言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真实地反应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也是减小人们之间的距离和促进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语言工具。

中西方的寒暄语在目的、内容、习俗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对于英语初学者往往缺乏寒暄语文化内涵的学习,经常会用自己母语(汉语)的方式思考而导致误会和错误。更糟糕的是,还会产生严重的文化矛盾和冲突。所以,英汉寒暄语的对比和差异的学习和研究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一、 汉英寒暄语最典型的差别

(一) 称谓语的不同

称谓语是语言交流中最基本的内容。它能表现人际关系文化,也是人们日常交流的桥梁。称谓语能反映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也能体现在交流中双方的价值和社会属性。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通过人们在交流中称谓语的使用我们可以确定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感情的深浅。通常,称谓语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亲属关系称谓语和社会关系称谓语。以下是英汉在这两种称谓语使用中的差异。

1. 亲属关系称谓语的不同

亲属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法律上的亲属关系,它是人类文化的特殊产物,是社会群体,宗教群体和政治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属关系谓语能反应真正亲属关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民间习俗和历史的不同,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汉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中更偏重男性的姓氏,从而有了直接亲属关系和间接亲属关系的称谓不同。这一特征也就造成了汉语亲属关系称谓的家族关系称谓的复杂和庞大。汉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不但要表明性别和在家族中的长幼,辈分排序,还有表明母姓关系,和母姓相关的亲属关系。基本上,每一种不同的亲属关系就有一个特定的称谓,而且几乎每一个称谓都有它不同的口头语和书面语。

英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就完全没有汉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那么复杂多样,表达没有那么充分。它源于爱斯基摩人的称谓系统,更突显在整个家庭中核心家庭即自身小家庭的位置。所以英语中的家族关系的范围就很小,与之相应的称谓就不复杂。而且英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也没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区别。比如,在英语中兄弟姐妹的称谓就没有很明确的区别。英语中的uncle 在汉语中因为亲属关系的不同,家族中的关系不同就可以被叫做大伯,叔叔,舅舅,姨夫,表叔,姑父等,其中还不包括口头语。

2. 社会关系称谓语的不同

作为称谓语的一种,社会关系称谓语和亲属关系称谓语有紧密的联系。它能充分的表明称呼者和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身份、地位和角色,在维持和巩固人们之间的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亲属关系称谓语相比社会关系称谓语更有它自己的年龄、等级和社会的不同部门等特征,并且发展迅速。

社会关系称谓语包括一般社会称谓语,专业技术称谓语和拟亲属称谓语。一般来说,汉语的一般社会称谓语包括同志,师傅,先生,女士,小姐,女士们和先生们。而英语的一般社会称谓语包括Mr., Mrs., Miss., Ms., Sir., Lady。

专业技术称谓语是用于不同社会职位间交流的头衔称谓,包括职位头衔,技术头衔,学术头衔和其他头衔。中国人习惯使用表明职业、地位和技术的头衔称谓。而英国人很实际,不会随意改变头衔称谓。英语中头衔称谓只限制在皇室家族、高级政府、宗教范围、军队和法律界使用。一般以头衔称谓加姓氏的方式使用,如, Queen Elizabeth和President Bush 等。拟亲属称谓语是亲属称谓语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个体间的社会交往,它用于表明交往个体间的亲密关系。在这方面英语和汉语很相似比如,“Uncle Joe”“Aunt Sandy”。

(二)问候语的不同

问候语存在于所有的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语言。它是交流谈话的一个好的开端,也是建立和保持好的社交关系的一个好的开始。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流者之间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社会关系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促进。正确的使用问候语可以避免非本质的误会和交流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成功的交流目的失败。由于文化背景,习俗和历史的巨大差异,英语和中文的问候语也各有不同。

1.中文问候语

中文问候语中包含有具体的和表达关心的事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它通常会以个人的事件作为问候的主题,比如年龄、收入和婚姻等。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话题。而且询问得越详细,越能表示出关心。从古至今,食物不仅仅是人们日常饮食所需,更是大家交谈、闲聊的话题中心。所以,人们彼此见面的时候,首先就是问:“你吃了吗?”“你吃了饭没有?” (Have you eaten something?)当然中文问候语的内容也会随着交谈者的不同、场合的不同和心理状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比如,人们会经常使用具有传统特色的问候语“你最近在忙什么?”或者“你去哪里?”由此我们能够看出中文的问候语中包含了许多具体的事项,并且根据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场合进行改变。总的来说,中文问候语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些问候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表达人们对对方的兴趣、关心和亲密的友谊。对于这些问候语的回答要以被问候者的地位和具体的环境来决定。

2. 英语问候语

上一篇:早晨问候语范文 下一篇:周末问候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