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会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18:30:34

英语会计论文

英语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1.1顺应市场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公司涌入中国,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导致考各类国际会计证书越来越盛行。为满足广大学生对国际类会计证书的报考需要,在高职院校高质量地开展英语会计这门双语课程正顺应了社会的市场需求,将为市场上国际类会计人才的缺口提供良好的人才供给。

1.2充分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

由于英语会计是高职学生的一门能力提升课,学生在上这门课之前已经学习过相应的基础学科,像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以及财务管理都已经学过了,所以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而英语会计的教学内容并不太深,和前面这些课程都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有很多相同之处。差别更多地存在于不同会计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方法的选择。所以这门课的开设是对之前会计教学的一个巩固和延伸,也是对之后的双语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要对学生之前学过的课程要有相关的了解和认识,在上英语会计时能做到有的放矢,主次分明,重复的内容做为巩固和强化,新的内容要详细讲解,真正让学生前后知识衔接恰当,融会贯通,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1.3强化与国际接轨

由于英语会计这门课程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外会计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大量借鉴国外会计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实战案例,同时还需要中外教师多进行交流探讨,通过实际交流了解实际操作上的差异,为之后在教学中向学生解释中美会计处理差异时更有理有据。而且外国各高校网上也有很多教学内容资料可供参考,这也可以帮助我们老师更早更快地了解和更新相关领域前沿知识,在之后教学中也可以帮助老师适时指导学生自己上网寻找相关信息为英语会计的学习锦上添花。

2教学内容需深入挖掘

原先的英语会计课程重在向学生讲授美国会计原则和实务,但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中美两国存在的差异分析和系统的比较更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会计英语的精髓,同时为将来学习两国的会计实务差异奠定扎实的基础。我国和美国不管是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以及准则的具体内容与范围上都不尽相同,其一,我国的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是面向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的混合会计模式,属于政府管制模式。而美国强调行业自律,较少依赖法律和政策,所以政府对会计的监管很有限。其二,美国在会计上制定的是概念框架,用这个概念框架来指导和规范整个准则体系的结构性纲要。而我国使用的是《企业会计基本准则》,这个准则只是会计概念框架的雏形,在会计要素的定义和范围上均与美国制定的规定差异较大,并且美国更强调相关性,而我国更关注可靠性。其三,实务中的具体会计准则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在范围上都千差万别,例如存货,借款费用,固定资产,收入确认,项目中的销售收入确认,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事项等等。

3教学方法及学生参与度的重新探索和大力创新

3.1充分做到让学生参与进来并有所获得

由于英语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颇多又是英语授课,教学内容多,时间又紧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对教材的所有内容一一讲解,而只能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这就需要学生的充分配合,只有他们按照要求做好预复习工作才能确保教学内容及时有效地开展。在教学中,笔者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他们的实际情况,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一些不太难可以自行掌握的部分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然后以开卷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检测,用这个方式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这个方式,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均有大幅提高,为他们之后自己学习需要的东西奠定了良好的能力基础。

3.2多方位探索学习渠道

由于英语会计这门课程是需要大量借助国外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充分利用好国内外的网络资源去进行课外学习,拓展和加深课内所学。现在网络的便利让许多学校愿意在网络上分享他们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各种教学经验,特别是美国很多大学都十分青睐于网上分享资源,鼓励学生教师进行互动,这样一来就大大方便了我们学生到国外大学网站获得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知识的扩充。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利用这些珍贵的国外网络资源,教师可以事先把相应的网站告知学生,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他们自己获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网上探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多学生会在一学期学完后越来越适应自己去探索和利用国外网络教学资源,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可谓大有帮助。

4结语

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前文所提到的改进,同时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定位,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并抓好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尤其读和写环节对英语会计这门课的开展尤为重要,看不懂英语会计专业术语就无法做凭证和编制报表,而读不懂报表就无法分析报表,所有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只有充分处理好这些才能让学生真正在学完这门课后有所收获。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抓住英语会计中涉及英语这一特点,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英语专业所长,在介绍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英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特定的语言习惯。只要做到这些,就一定能讲好这门课程,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

英语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中国会计研究的“大是大非”

在西方学界,“李约瑟之谜”至今未解,其谜根是现代科学为什么未产生在中国?或曰为何没有在中国扎根?这似乎同德国伟大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留给人类的谜团如出一辙:资本主义为什么首先产生于西方而未能发生在东方?其实,对李约瑟之谜,中国学者早已有觉察并试图予以破解。例1921年,年方26的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发表了“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的演讲,他不仅试图回答而且拓展了“李约瑟之谜”。他认为,因为中国无科学,故落后于世界,此状况不仅影响物质,更严重影响中国的精神;其结论绝对离奇: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它自己的价值标准它毫不需要。哲学家思维往往匪夷所思,冯先生这番高论,岂不是说“科教兴国”战略背离了传统价值观!看来,“李约瑟之谜”的破解绝非易事。1991年,美国学者德克•伯德(DerkBodde)出版了一本试图真正破解“李约瑟之谜”的大书《中国人的思维、社会与科学》,得出了个令我不敢正视的结论:中文是导致西方科学难以扎根中国的重要原因。我知道,在西方学界,有种很有影响力的说法,就是人类一开始创造的文字(苏美尔文化)是象形文字,但后来由于象形文字难写,最终进化为“标音符号”并以音节发声为基础的语音书写系统,其组合就产生了现在流行的各种语言(文字)包括英语。但在东方尤其是中国,这种象形文字沿习至今,方块字不只是一个语音发声符号系统,还往往带有很深很强极为丰富的意境。我之前一直为此而自豪,但着实想不到,我们文字正是科学难以落户于中国的天然屏障。看来,我现在用中文写作,很难写出具有科学元素更妄论具有国际水准的论文。幸好仔细一看,“李约瑟之谜”只是指自然科学,而我们所研习的会计大体上应归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最大特点就在于与特定的空间、时间、文化习俗及相应的语言文字紧密相关,由此,美国的社会科学用英语表述可以“入木三分”,而中国的社会科学只有用中文表述才够“惟妙惟肖”。不同的文化语境,必须用不同的文字予以表达。这一点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看来真不能算一回事,国际化对自然科学可能较为简单,但对社会科学而言将异常复杂。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把科学研究泛称之“学术”。但是,追溯人类科学最正宗源头———古希腊,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一群人类共同的先贤前辈,往往采用一问一答方式表述思想的。按柏拉图(约前427—前347)的理念,思想是无法用任何文字描述清楚的,只有反复地用语言去讲(沟通交流实现心灵碰撞)并身体力行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共识。如此看来,科学最原始的含义如果以学为主要途径,那么这一途径的主要形式特征是“问”而非“术”。这一点,在中国古代也得到印证。较柏拉图早很多时候出现在中国的思想巨人———孔子(前551—前479),他也是用问答方式表述自己思想理念。一部《论语》,讲到底就是孔夫子一生所作的具体代表性的各种答疑。由此而言,在东西方文化的源头,对科学研究本质的看法完全一致即“学问”!在古希腊,可能是毕达哥拉斯(前580—前507)学派的兴起,由于其奉行数学是对世界万物有形无形之最妙言说,他甚至极端认为:“万物皆由数字组成”,从而使整个世界包括我们今天已大致区分的自然、技术、人文、社会诸领域,均可通过数学语言得以充分表达。而数学,主要特征就是定量反映(表述)各种现象及其关系,由此使各种所谓科学都不约而同烙上了“计量技术”这一共同特征,“学术”一词不胫而走而且几乎成了“科学”的代名词,正是由此而变为现实的。其实,按科学产生源头的权威说法,“学术”并不能涵盖科学全部。柏拉图对科学世界曾作出大致规划,整个科学面临的世界分为三大部分:不朽灵魂构成神圣的精神世界(心智世界)、人类躯体欲望构成世俗的物质世界(物理世界)、试图实现物质皈依精神世界产生了对人类具有绝对自省作用的数码世界(数学世界)。由此可言,数学表达的世界,只是科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学术”作为“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甚至是代名词,大大压缩了科学研究的发展空间。此外,科学研究决定意义的话题必然涉及“形而上”内容,但一旦定格于“学术”则只能止于“形而下”,故以“学术”代替“科学研究”必将大大降低科学研究的境界、层次。事实上,现在科学研究中一些突出问题的产生,均与满足于“学术探讨”的理论研究倾向直接相关!

以上所感,纯由扫描这几年中国会计研究之景而发。我们这几年一再强调并提倡会计研究国际化,这固然无可厚非。但由此而引发的实施方式及行为准则乃至评价标准却是大可商榷。我的疑惑很直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及成果的国际化:(1)是否意味着只有用英文写出的才算高质量会计论文?(2)是否一定要用数学方法来说明问题才算作规范的会计论文?(3)是否发表在所谓国外英文权威期刊上才算真正有价值的会计论文?作者提出这三个尖锐问题的个人态度不言自明,希望中国会计界对此慎加研讨。这些问题的争论,事关中国会计研究的大思路、大方向,我不反对追求这些,但反对以追求这些为唯一目标。

二、中国会计研究的“自娱自乐”

科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少数人兴趣所在的“自我消遣”,应该而且必须是为全人类贡献知识的社会性活动。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著有《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似乎科学除了社会功能之外还有其他功能,其实科学除了社会功能外,不可能再有其他功能了。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在于为社会需要。科学发展史上确实有很多科学发明或发现,纯出于科学家个人的好奇,甚至由于少数人极其偏执的“怀疑”导致了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但这些科学之得以流传,关键还是取决于社会的承认。若科学不求社会承认,则就必然成为少数科学家甚至是偏执狂发泄私欲的场所,其历史就不能成为社会认同,相应就不会产生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那般璀璨夺目的科技发达史。会计,若非要傍上“科学”这个大腕,那么,必须在研究探讨中把社会作用放首要或唯一目标地位。依此审视当今中国会计研究,值得唠叨处何其之多。首先,会计研究的社会作用体现在哪里?是用英文写作并发表于所谓国际A、B级杂志?是采用所谓实证方法描析研究中国会计问题?这些大概只是形式,并未从基本面上解决中国会计研究的社会作用问题。按我朴素理解,中国会计研究的社会作用,集中表现在准确描述并深刻分析了中国会计实务,并对中国会计实务的进一步科学化发生了一定推动作用。至于科学化,其规范含义:笛卡儿表述为“确实性”,即“自然”,科学化就是“自然化”或让自然规律得到人类更多的认知并尊重;培根认为是“自然化的力量”,即人类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认识、征服、控制最终适应自然”?西方科学之所以不遗余力地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完全来自其对“科学化”的崇拜乃至迷信。科学因此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运行方式。科学化运动的结果,让我们真切感受着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每一次进步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使人类社会在认知并管控、适应自然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日益改善,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自律及自信逐渐增强。但西方科学由于越来越沦落于“学术”境地,“形而上学”问题未得解决,因此科学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道德、生存环境、文化文明带来严重问题甚至是灾难性后果。因而,人类对科学在报以极大支持热情的同时,又怀着极度警惕的心态去冷眼观察每一个当代科学的重大进展。这种极其复杂的心境当然也存在于人类对会计制度的态度中。一方面,我们对会计寄予极大的期望,总以为有了会计,我们这个社会小的层面看个人投资决策,大的层面看整个宏观资源优化配置均有了可靠依据。可以这么说,会计制度犹如在整个世界资源配置利用的茫茫黑暗当空,挂起了一盏给人类带来普天光明指向的常明灯。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会计一次又一次给人类传递误导信息,尤其是本世纪初不到十年竟已两次带给人类几近灾难性后果的现实,不禁对会计制度究竟是否具备社会性作用能力产生极度怀疑!对此,会计界的任何辩解都将徒劳。我们凭什么可以把每时每刻都挂在嘴上的社会道义担当,在自己日常行为中抛至九霄云外?会计理论研究如果不敢正视自身这种严重缺限,甚至丧失必需的自我反省能力,那么,人类社会对会计制度的那份信心和信任最终必将荡然无存。会计产生伊始,人类社会就赋予其十分明确的功能:如实反映经济活动。会计发展的历史,恰是一部孜孜追求实现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程式的历史。而现实中会计职业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无一例外地是对如实反映经济活动这个基本原则的彻底背叛。看来,会计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如实反映经济活动?正是会计切实履行其基本职能实现社会作用的本质要求,会计研究对此应该有所作为。说来令人发指,会计研究界对此的关注严重不够,学术成果更是浅尝辄止,这是有意回避,还是无意疏忽,我们不妨作些自我检讨。其次,把研究的目标定位于在国外顶级期刊,是否恰当值得讨论。与其他研究领域一样,目前为尤其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而研究,已成为会计研究的直接而强烈的动机。从各高校尤其是所谓研究型大学因学校社会排名而别无选择,到政府主管部门因政绩压力而随波逐流,我国会计界实在面对了太多的无奈。不过,现行急功近利的倡导,确值讨论。

(1)所论内容是中国财务与会计问题,用英文描解是否说得如中文一般清楚?我们不妨做个实验,把中文写的高质量会计论文,请英译水平绝对高超的专业人士译成英文,再请另一位英译中高手翻成中文,与原始中文版本作个比较,我怀疑会啼笑皆非。

(2)即使忽略上述问题,那么,后的读者,是一个对中国财会背景及实务基本无必要体验的群体,他们看懂与看不懂还不一样;而置身于中国财会现实的一批专业人士,大都看不到这些论文,谈不上去感悟并优化自身的行为,那么这些会计研究最终目的即实际价值究竟何在!

(3)就中国大陆学者已在国外有影响期刊发表的有限几篇研究中国财务与会计论文来看,尽管议题不尽相同,关注面也不一样,但核心倾向却是共同的,即中国财务与会计不好。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李真教授,2011年5月19日在南京大学接受该校思源讲座教授聘任仪式上,作了“会计学研究:过去与未来”学术报告,报告中有一段分析,对目前(2004年以来)在AR、JFE、JAE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财务与会计问题的研究论文,为什么没有一篇论文讲中国好表达了极大的不理解。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更不是偏激的爱国主义者,没有讳疾忌医心态,也不想更无资格当对中国会计存在问题视而不见的驼鸟。但是,为什么只要在国外发表中国会计论文,只能说中国会计的不是?中国的会计难道真的如此不堪?换个角度,西方世界本来充满着对中国的各种偏见,若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会计论文老是以负面问题为主,那恰恰强化了西方对我国会计的偏见,这对中国及其会计极不公正!科学研究即使不要多么崇高的企求,但最起码要做到实事求是,显然,目前盲目追求国际顶级期刊的做法,对中国会计研究的主导影响并不健康。再次,会计理论工作者必须足够熟悉其研究内容的真实背景。一篇会计论文写得怎么样,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把这篇论文向文中描述所及的那些政府官员、公司高管及财会人员和CPA们作宣讲。若他们听后觉得有道理并深受启发,则这篇论文价值就达到保本标准了。但现在我们会计学界自我感觉良好的一些论文,恰恰是通不过这样一个基本检验的。我们高校引进了一批海归,又招来一批博士生,他(她)们对极其复杂而丰富的中国会计实务可以说感觉大于理解,远没有达到一知半解。他(她)们已习惯于先摸准国外期刊青睐哪些中国会计问题?然后,这批不甚明了中国会计实务背景及复杂后果的莘莘学子,关在教室里反复讨论着各自冥思苦想所得的“idea”,俨然一派算命先生风范;最后写出了一篇篇颇具国际学术水准的会计论文。仅目前我国高校每年写出的会计论文可以“海量”描述,但其中对中国会计实务真正具有透彻解析力的文章有几篇?我国高校间每年有次“实证会计研讨会”,中国会计学会一年要开一次“学术年会”,这两个会议每次都盛况空前,开幕式均为人声鼎沸,但交流的几大本论文,流到社会上能让中国会计实务多少受点益的可能是凤毛麟角。在中国会计研究的传统中,一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批老前辈在研究前及整个过程中,会深入到财会实务第一线做很认真调研甚至蹲点感悟。但是,现在会计研究已转轨变型,研究者拿着国家“自科”与“社科”基金项目,购置现成数据库及各种分析用软件,甚至可花钱请人做研究助理,运用国际现成的各种理论模型,可以写出一篇篇地道国际味的论文。如果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这些论文,中国的土腥味确实没了,但中国会计研究的感觉淡化了,更切肤之痛是中国会计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或追求的基本目标大体上落空了。长此以往,我们这些会计理论工作者,难免成了一只只灵气十足的猫,在阳光明媚的宜人环境中,尽兴玩耍着自己美丽而细长的尾巴,一篇篇论文仅仅是猫玩自己尾巴的各种体验心得而已!

三、中国会计研究需要“真话、明白话”

凡是称得上科学的东西,一般都具有格外真实而且简明的特点。这一点对会计这样的社会科学尤其如此。会计学是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没有也不会有很高深的理论。为求当今中国会计研究之实效,必须在会计理论界大力倡导说真话和明白话。我们现在说了很多貌似很有理的“真话”。形式上,我们每篇论文都作了必要的文献回顾,保证了选题和观点的学术性;同时,每个观点都有大量的数据及必要分析支持,使其具有足够的可靠性。问题在于,会计研究的有些话题,不似我们想象的如此一成不变。比如: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及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国外早期时研究大体上很有必要,但现在会计对新经济反映能力已严重衰退(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有报告称,进入本世纪,在微软与思科这类公司,会计报表对现实经济的说明能力现在仅有5%-10%),那么,这样还企求会计信息公开后对投资者和管理者决策起重要依据作用,是否有违常理!会计研究还在死垦着这块几尽贫瘠的土地,而不去图谋彻底改善土地贫瘠困境之策?这岂不成了缘木求鱼甚至在本末倒置!即使仿效西方我们也做些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那么,我们应该正视中国资本市场对公司股票交易每日有涨跌幅度限制这个制度,西方无类似规定,从而决定了照搬西方那套做法,研究中国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得出的结论是难以信服的。然而,谁在乎这一点,有关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我们还不是在东施效颦地做了一茬又一茬!中国会计学者现在也说了不少似乎很有底气但其实是没有底盘的话。对西方众多的会计研究成果,包括堪称经典的研究视角及框架思路,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现实甄别其可借鉴的程度。但我们现在这方面做得不尽人意。例如,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审计委员会,西方已有诸多研究且确实比较深刻地说明了公司治理的一些本质性问题。在中国,虽然形式上也建立了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制度,但真正发挥作用可能尚需时日。中国人早已习惯了“中医”思维并接受了相应的行为规范,但会计研究者们过于急进遵循了“西医”思维,我国一些会计学者围绕上述议题写出了大量与西方既有研究似曾相识的成果。这些论文的价值究竟有多少?我相信研究者本人更清楚,因为有些作者就有丰富的上市公司独董经历。但令我百思不解,这些作者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还刻意为之。看来,在中国会计研究领域,研究者动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又如,西方实证会计研究中的“政治成本假说”,对我国企业或许也成立。但这种政治成本具体到财务经济研究中,可不是简单地以“职务消费”或有些学者描述定义的政治关系所能替代的。首先,中国企业不论国有还是民营,高管人员的真正“职务消费”,若作为职务利益看,绝不是现行会计账户中真正能间接体现的东西。真正实在的公司高管职务利益,集中表现在对公司拥有各种资源的支配及控制上,在大型(集团)企业还表现为对下属企业人财物的支配性控制及利益转移上,这些显然是现行会计核算口径中无法提供的。现行会计核算所能提供的那些貌似公司高管控制的“职务消费”,既不能完全归属于高管职权行使的结果,更是真正意义上高管“职务消费”之冰山一角,而这一角对冰山的说明力极其软弱!其次,企业与政府的政治关系,在我国比较复杂,并不简单地表现在公司高管曾经、现在或即将拥有的公权岗位背景,更主要表现为政府与企业之间那种长期、非线性而且是周瑜黄盖式的经济利益交换关系,如企业为政府分担、政府给企业政策与资源,而这些,显然是现有公开数据中无法观察到的。这些关键性环节及行为后果找不到实际数据充分佐证,“政治成本假说”即使适用于中国企业,但因研究的前提条件不具备,而无法通过应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此作出验证。如何在中国会计学界形成讲真、实话的风气?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十分容易但非常艰难,说容易是因为其间道理和应如何做大多数学者事实上心知肚明;说艰难是因为不少学者往往由于种种理由而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其实,科学研究很注重日常积累,这种积蓄不仅包括既有的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成果,而且尤其需要对所研究对象现实内在结构和具体背景的准确把握,更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科学精神与良知。笔者的建议不外以下几条:

(1)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必须面对中国会计现实,应该在学术界与实务界搭建有效沟通的平台。中国会计学会的各种全国性研讨会正是这样的平台,应该为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实现深度交流提供制度、组织保障。

(2)(中国)《会计研究》中文版应该成为国际范围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的最权威期刊,注重其英文版的国际推介,实现这一目标对中国会计学会而言责无旁贷。

(3)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努力倡导多元性,鼓励不同研究风格同时并存相互竞争,中国会计学会每年学术年会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强调大会报告的成果应具有各种不同研究风格,每年的优秀论文评选亦应包括各种风格的研究成果,以促进并充分体现学术民主和公平竞争。

(4)中国会计学会已成立的学术委员会要包括各种不同研究风格代表中国会计学术水平的专家,这些专家应有严格遴选程序,以保证其德才方面都具有基本的公信力,《会计研究》的匿名审稿及中国会计学会各种重大学术活动交流论文筛选及学术成果评优,必须由这些学术委员作出把关或投票决定。

(5)对一些脚踏实地研究中国会计问题并取得显著成果的专家,在中国会计界应给予应有的尊重,从而为年轻一代会计树立榜样。以上建议虽然原则但若我们真能做到一二,我相信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生态会有显著改善。在此,我不禁想起至今在全球范围商界仍奉若神明的《成功之路》(又译《追求卓越》)一书所宣扬的一个基本观点:世界上所有成功的公司之所以成功,归结于他们能把一些众所周知的道理或老生常谈的原则,老老实实且始终如一地做到了;而很多公司之所以失败,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和原则,而是把这些道理和原则仅体现为数不清的委员会和没完没了的书面文字,就是不能真正地落实于行动。这样的概括应该也适用于中国会计界当然也包括其他国家会计界。对于中国会计理论界而言,什么样的研究是有价值并值得提倡的,我相信大家是明白的,但现实中为什么我们不能认真严肃地身体力行,个中原因我至今无法求解一二,这种原始的冲动促使我期盼通过本文向朋友们敞开我矛盾而痛苦的心扉。

英语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 毕业论文 教学改革 过程监管

计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会计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后,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毕业论文要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不但文章排版格式要规范,而且论文立论要正确,观点要有创新性,论据要严密。会计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可以衡量一所高校会计办学水平高低。但近年来各高校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大的下滑,已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因此分析影响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探索提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应是当前高校强化会计教学改革和加强教学监管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毕业论文写作现状

(一)写作马虎、抄袭严重。尽管学校会就毕业论文格式、论文要求等下发文件反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但从学生交来的论文一、二和三稿来看并不令人满意,字体大小、文章排版不规范,错别字多和语句不通顺等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如此,文章抄袭现象很严重。

(二)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差。很多学生只会使用Google、Baidu网络查询工具检索文献资料,对于专业性的搜索工具,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不会运用。所以收集和查询的文献资料学术性、前沿性和权威性不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

(三)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正确选题。学生在写毕业论文前,很多人从来没有看过会计论文和论著,对于会计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概不知,因此无从谈正确选题。为了交差只能盲目从学校公布的相关论文题中选,结果题目要么偏大,论文写不出深度;要么题目偏小,无从展开,论文缺少宽度。

(四)写作能力较差。从交来的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论文初稿来看,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有的学生可能了解学术论文的格式,同时也收集了一定的材料,但由于写作能力较差,最终无法写出满意的论文。

二、影响会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各高校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会计教学改革,应该说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为什么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毕业论文每况愈下,质量不尽人意呢?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目前各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取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打分,导致教师对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学校也会担心因学生拿不到毕业证而影响学生就业和前途;少数学生因不能按时毕业而闹事时有发生,造成指导教师和学校对学生有时会有所迁就。这样学生不端正写作态度,毕业论文出现错字连篇,文章东拼西凑甚至严重抄袭等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过多考证、考研等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本来课程负担就不轻,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生不仅要参加4、6级英语、托福、雅思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还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理财规划师等名目繁多的考试。除了上课,学生平时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考证上,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会计专业期刊和学术专著。没有平时的专业理论的积累,只凭毕业前一小段时间怎么能写好毕业论文。此外,毕业班最后一年,学生面临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多重压力,而无法顾及毕业论文的事。

(三)少数教师指导论文不力。多数教师都能按要求对学生指导论文写作,但也有少数教师或由于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或工作责任心不强,或自身科研能力不强,疏于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加上目前会计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上,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写出好的论文。

三、提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一)改传统会计教学为研究和创新式教学。多年来我们一直采取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应试教育,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差。改革为研究和创新式教学后,教师每讲完一、二章会计专业课后,应就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查阅相关会计专业资料,随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形成新的观点。比方说,教师在讲授完《中级财务会计》中的投资性房地产相关内容后,就要布置学生查阅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有关理论探讨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讨论,形成新的观点,并让学生撰写。又比如,在教师讲解《审计学》中内部控制内容后,让学生大量阅读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材料,提出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撰写内部控制相关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凡的学生,该门课程考核成绩可加分。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的习惯,学生就能在日常的教学中积累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科研能力。

(二)要开设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课并计算学分。该课程可开设在大三第二学期,主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来讲授。专题内容应包括:(1)如何使用专业性的搜索工具。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CAMAR证券财务年报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期货股票分析高频数据库、国外ASP、BSP全文数据库等的使用。(2)如何选题。(3)如何收集和整理资料。(4)如何写开题报告。(5)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格式。(6)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和专业论文。教学时要边教边练,学练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科研工作。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是仅凭一时就能提高,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较长时间的培养、训练和指导。目前大部分指导教师平时都承担了横向和不同级别的纵向课题。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科研团队里要有学生成员。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配学生不同的科研任务,每年的寒暑假要根据学生的研究领域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学校要给教师配置教师工作室,科研任务在教师工作室里由师生共同完成。在学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今后做毕业论文打牢基础。

(四)毕业论文开题时间适当提前。目前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末,收集资料、调研和实质性写作在大四第二学期,前后不到三个月就要提交论文定稿。这种安排,时间上不是很妥当的,因为很多学生要报考研究生,而研究生考试是每年的元月份。选题、开题时间正好是学生考前冲刺的关键时段,学生这时根本不会把精力放在选题和开题工作上。而到了毕业班的最后一学期,考研已上线的学生会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应付考研的面试上,其他学生有的要备考公务员,有的要去落实工作或顶岗实习,一事接一事,学生往往认为目前的考试和求职更重要,而无法顾及毕业论文的事。建议把选题、开题提前到大三第二学期末,这样不但能加长论文写作时间,而且能有效避开因就业、考研造成的时间冲突,也能与毕业论文专题课相对接。此外,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规划和教育,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但人力资源师、物流师等考试,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作用不大,学生可以不报考这类考试。有了充足的写作时间,毕业论文质量才有保证。

(五)要切实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第一,各学院(系或教研室)要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毕业生论文的论题的遴选、确定毕业生的选题、安排论文指导教师、审定开题报告和任务书、检查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的答辩等工作。第二,各学院(系)要制定具体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管理细则,并在指导委员会具体监督下对实施管理细则和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监控。要规定学生从开题报告到任务书,再到毕业论文的定稿,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至少要经过三次修改;明确规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全程记录。记录过程可作为评选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重要依据。第三,对毕业论文电子稿进行检测。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重复率不能高于20%,重复率高于20%的论文要再次修改。所有学生要求答辩,通过答辩进一步确认论文的真实性,答辩后要求学生根据答辩意见再作最后的修改。这样论文经过检测前的三次修改、检测后再次修改和答辩后最后一次修改,才能有效杜绝论文抄袭现象,确保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第四,建立评优激励机制。每年开展毕业论文的评比,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并推荐在学校的学报上发表。对获得校级、省级优秀会计毕业论文奖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从而进一步调动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因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不力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国海,杨美霞.大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2.李红.高校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刍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3.厉敏萍,熊璋琳.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亟待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1).

4.林丽琼.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5.肖鹏,康红霞.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杨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0) .

6.马中,屈波.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训练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教研究版),2008,(01).

作者简介:

英语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阿根廷会计职业界衍变 阿根廷会计组织的历史根源是经济学毕业生协会,其成员最早成立于1891年(Chirom,1985),当时阿根廷大学经济学毕业生获准以公共会计师的名义行事。这些专业组织被指定为经济学研究生院,构成了非营利机构的法律民间协会。经济学毕业生可以自由进入协会,但这些指定的学校并不代表会计职业界。它们通常为其成员组织课程和维护专业的图书馆。另外还有一个包括约二十个学校的阿根廷经济学毕业生联盟(Fowler Newton,2001)。这些学校的主要目标是推动本协会的职业教育,而联盟则设立了会计师技术研究所,用来颁布阿根廷的会计标准。到19世纪40年代,阿根廷建立了相互独立的“省级”理事会,这是法律规定授予和撤消专业注册的专业组织,其中的首都联邦理事会拥有五万多成员。这些组织由成员选举管理层,专业公共会计师也自治并选举董事会,阿根廷公共会计师(相当于美国注册会计师、英联邦国家注册会计师)要求有大学毕业再加五年研究经历,这些大学毕业生既不需要任何审计实习期或其他额外训练,也不用通过参加单独专业性或国家考试来获得核证财务报表的权利。理事会则依法授予成员审计财务报表,同时也颁布会计和审计标准,并对成员进行纪律制裁,当然最重要的权利在于制定会计和审计标准。1972年阿根廷成立了经济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会,成员包括了所有的省级理事会,拥有一个科技研究中心,这个中心颁布会计准则相关事项。实际上在1969年以前,阿根廷没有任何会计协会有权制定会计准则,只有一些当时的会计实务总结,如第六届(1962年)和第七届(1969年)经济科学毕业生全国大会商定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和技术规则”。1973年阿根廷颁布了“专业界和理事会专业委员会监管组织”法,了第一个会计准则。

(二)阿根廷会计学术界衍变及对会计立法影响 1890年阿根廷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成立了卡洛斯·佩莱格里尼商学院;在20世纪最初十年里,在其它主要城市中又成立了几个商业学校;1905年第一次阿根廷会计师代表大会召开,主题包括政府会计、审计、保险合同清算、专业费用规制、建立经济科学学院等(Chirom,1985年);1913年成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经济科学学院。到20世纪40年代末各省级政府认可了上述会计界,并进行管理,在1973年则由国家法律进行规管。阿根廷的经济学及教育在20世纪60、70年代有重大的进展,建立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管理学研究生)、经济学学位(经济学研究生)等学位。而早在1949年,美洲国家会计协会就成立了,目的是为所有北美洲和南美洲会计协会提供论坛,讨论共同感兴趣的会计问题,美洲国家会计协会第七届会议于1965年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召开,阿根廷代表团提交了名为“会计原则应用与编制财务报表技术规则相关标准的统一”的提案,这一提案是阿根廷会计思想与实践发展的里程碑。此外,阿根廷的大学也组织了经济学毕业生全国大会,以讨论专业性和理论性的会计问题,1969年召开了最重要的第七次会议,会议批准第七届美洲国家会计协会(1965年)会议中阿根廷自己提出的议案为阿根廷国家会计标准,阿根廷会计界第一次有了强制性的财务报表会计编制原则和规则。1973年,经济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会下属的科技研究中心开始形成阿根廷会计标准的技术决议,各省理事会有权决定自身司法管辖区内会计标准应用,因此一些理事会接受这些技术决议,一些进行了修改,甚至也有理事会拒绝。1983年,阿根廷商业法第1950条款发生变动,涉及财务报表列报的有两条,包括:本地货币购买力变动的调整,管理当局宣告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和标准的应用。经济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会因此建立了一个由会计界知名人士组成的特别委员会以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标准,特别委员会的技术决议或会计准则由联合会批准并颁发,首都理事会和各省理事会则决定是否接受或进行修订。1998年,联合会开始研究阿根廷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最后在2000年出台了16至19号技术决议,这些决议由各地司法管辖部门在2001年进行讨论,2003 年,各理事会决定采用由联合会批准的最新技术决议,从而确定了阿根廷会计标准的最终统一方案。

(三)阿根廷学术会计期刊 阿根廷学术和专业期刊主要包括:(1)工商管理(由现代会计问题出版,1970年~1989年)。该期刊是阿根廷同时期最著名的期刊,发表管理、规划和预算、定量方法和模型、财务成本会计、审计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论文,偶尔也发表英语转译成西班牙语的论文。(2)会计与审计(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会计研究所)。发表财务会计与审计研究方面的文章,作者主要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师。(3)成本和管理(阿根廷大学教授成本研究所,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一期刊只发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方面的论文,作者包括学术及专业人士。第一期出版于1991年。(4)会计和管理方法。发表会计与管理研究方面的论文,及供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董事使用的资料。(5)专业人员和企业家。发表会计法与专业实践方面的论文。(6)能源:国际哲学和经济学方法论杂志(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商业与社会科学学院)。主要为方便哲学家、方法论者、社会科学家、管理专家、经济学家和会计师间思想的跨学科交流。(7)(国际立法理由期刊下的) 会计与审计(原为立法理由期刊)。是拉丁美洲的主要会计期刊之一,提供广泛的会计和审计研究,论文作者不仅来自中南美,也广泛来自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国家。(8)会计选择。这是阿根廷1937年至1942年间最负盛名的会计杂志,由会计技术研究中心出版,作者主要来自阿根廷、西班牙、巴西和北美。(9)经济宇宙(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经济专业委员会)。这是由理事会向其成员发行的专业期刊,成员毕业于经济科学 (会计师,经济学家,管理学毕业生等)。内容包括专业新闻,最近会议、大会和其它专业会议述评、技术委员会活动等。

二、二十世纪阿根廷会计研究

(一)外国对阿根廷会计研究的影响 包括:一是西班牙对阿根廷会计的影响。由于西班牙是阿根迁最主要的宗主国,20世纪上半叶西班牙一直是阿根廷会计的主导力量。单从作者及其书籍在阿根廷图书馆所具的代表程度,就可以推断出他们的影响。比如19世纪的著名西班牙人Casta·o Dieguez,1863年在马拉加出版的复式记账原理与实务,在阿根廷图书馆就有不少于42个版本,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也有该书的两个版本(1912年版和1946年版)。阿根廷图书馆还藏有很多来自西班牙的著名会计教材,如Goxen Duch (1948,1950,1961,1963,1979,1985)的通货膨胀会计及其它内容广泛的会计主题; Pratsy Aymerich(1907)在商业会计方面的著作(有七个版本);Fernández Casas(1931)的应用会计;Gardó(1932)的工业会计及Gardó(1925a,1925b,1926a,1926b,1926c)的其他论著,涉及运输会计、合作社会计甚至“秘密会计”等主题,Gardó多产而又多才,著作在阿根廷颇为流行。另外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Fernando Boter Mauri,如他的一般会计论文(Boter Mauri, 1941)还可在南方国立大学找到两种版本(第6版和第11版),Boter Mauri (1929,1935,1942,1946,1947,1949,1950,1952)的论著涵盖工业会计、司法会计到审计等诸多范围,在阿根廷图书馆还可以找到他翻译的两本重要的法语会计论著(Batardon,1933;Delaporte,1932)。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西班牙会计著作, 如Paret(1942), Cortés和Sa-

bater(1932)、Martínez Pérez(1910)。二是法国对阿根廷会计的影响。在阿根廷图书馆中,法国人Léon Batardon的著作最具代表性,如法语原本中有Batardon(1913, 1914a,1914b,1918,1929a),西班牙语译本有Batardon(1920, 1928a,1928b,1929b,1929c,1932,1933,

1944,1950),其论著内容广泛,如散叶式簿记(Batardon,1929b)、商业公司(Batardon,1929c)、往来账户利息计算(Batardon,1950),很多著作都可找到几个版本。另一个著名的法国作者René Delaporte,代表性作品是译成西班牙语的银行机构和簿记(Delaporte,1932)。其它作者可参阅Degos and Mattessich (2003)。三是意大利对阿根廷会计的影响。在该期的意大利文献方面,阿根廷图书馆收藏有 Zappa(1946)论商业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一本著作,Onida的三本著作书(1951a,西班牙语译本;1951b;1970,意大利语),头两本分别论及资产负债表估价问题和现代北美会计理论的发展问题,第三本是资产负债表理论问题,其它意大利会计文献可参阅Galassi和Mattessich,2003)。从私人图书馆藏书来看,阿根廷学者Alberto Arévalo自己的私人图书馆中有很多Cerboni和Besta的作品。四是英国、美国和德国对阿根廷会计的影响。从阿根廷图书馆的书目来看,这一时期的英美文献代表作有以下书籍的西班牙语译本:Kester(1939),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Gillespie(1939),成本会计导论;Finney(1943), 会计论文; Paton(1943),会计师手册;Holmes

(1945),审计。德国会计文献方面,只发现Erich Schneider (1949)的工业会计一书(西班牙语译本),但没有找到当时德国最著名会计师Eugen Schmalenbach和Fritz Schmidt的作品。

(二)二十世纪阿根廷会计研究 包括:一是二十世纪阿根廷的会计主题和文献来源分布。二十世纪阿根廷会计研究中,上半叶的前五主题依次是财务会计(46%)、 法律讨论 (13%)、 成本和管理会计(10%)、政府会计(8%)、农业会计(6%);下半叶主题得到多元化,前五主题依次是财务会计(54%)、成本和管理会计(20%),审计(5%)、会计教育(4%)、政府会计(3%)。从总体上看,在下半叶,财务会计主题增加到总书籍的54%,这可能是财务信息需求增长的结果,成本和管理会计主题也从上半叶的10%上升到了20%,而法律讨论则急剧下降。从会计书籍的的地理分布来说,上半叶的74%在拉丁美洲出版,主要是阿根廷(62%)和墨西哥(8%),下半叶只有60%在拉丁美洲出版,阿根廷占到46%,墨西哥占到11%),拉丁美洲出版总体减少了14%在,而阿根廷占比则减少了16%。下半叶美国的出版物占到了17%,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美会计文献对阿根廷会计行业组织及会计学术追求的理念和方向都产生重大影响是相适应的。在拉丁美洲以外的书籍方面,上半叶源自欧洲的占了25%,多数来自西班牙(19%)和法国(8%),但来自北美的只有1%,而在下半叶这一比例在该世纪下半叶发生了巨变,占到了17%,来自西班牙和法国的都有减少,法国尤甚。二是二十世纪阿根廷会计的研究概况。Alberto Arévalo是阿根廷二十世纪早期的著名会计师,著作涉及保险公司会计(Arévalo, 1917a),农业公司会计(Arévalo, 1917b),复式记账和四式记账方法(Arévalo,1918年),财务会计要素(Arévalo, 1946),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会计性质、会计对经济的影响(Arévalo,1946),政府会计(Arévalo,1954)等。其主要贡献是将意大利学者Gino Zappa的庄园观念引介,基本概念是庄园(行政单位,公司)、行政活动(由指令活动组成,包括领导和协调)和营运活动,描述了庄园的经济和法律、资金来源、结构、功能以及该情境下会计的管理任务(Arévalo,1946)。嗣后,将这一思想扩展到政府会计范畴Arévalo (1954),提出公众庄园(政府企业)的观点,但主要涉及政府管理基础,只在有限的程度上涉及会计问题。总体上其受到了意大利、德国、北美和西班牙等多国学者的影响。其他早期的阿根廷作者中,Galante(1907)关注会计的哲学批判;Floriani(1930,1942,1960)主要涉及会计和簿记新层面、初级会计和一般会计;Pagano(1913,1915,1931)主要关注会计的技术和实用、保险公司簿记;Zipitria(1914,1923,1943)主要涉及行政会计和会计要素;Quijano(1937)则是簿记与会计的差异(包括计价问题)等。在专业会计领域,有Corti(1918)的国有铁路会计;Fernández Romero(1913)的财务和会计问题处理;Coni(1917)的农业与养牛业会计和簿记;Vallini(1918)的政府会计和资本问题;Bórea(1921)的农业会计和生产成本计算;Cassagne Serres(1910, 1912,1921a,1921b,1921c,1923,1924)的会计教育书籍和Bayetto (1928)的政府会计。

20世纪下半叶阿根廷会计主题呈多元化发展,北美会计文献的影响极剧加大。会计主题不仅在主题也在深度上都有突破:(1)一般会计理论方面。García Casella(1997,1998,1999a,1999b, 2000,

2001,2002,2004) 独创性对现代会计历史进行了解读,检索了大量的会计理论国际刊物,他的一本著作尝试讨论超过八十本国际刊物,另一本则讨论超过了九十本,并且大多数在后半个世纪出版,主要是北美的英语会计文献。García Casella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合作者Rodríguez de Ramirez,集中研究财务会计,考察提供给第三方财务信息的最新进展,包括智力资本信息,商业信息分布新方式,会计概念框架范围扩展(Rodriguez de Ramirez,2000, 2001),

社会会计和其各种本体论假设(Rodriguez de Ramirez,2004a),以及社会责任会计(Rodriguez de Ramirez,2004b)。而在关注会计公理化和规范性问题(Gonzalez Bravo,1990a,1990b)的基础上,Gonzalez Bravo(1984)进一步研究了会计认识论的问题;Wirth(2001)则分析了科学应用和社会技术中的理论构建方式,基于阿根廷-加拿大哲学家Mario Bunge(1983,1985,1996)的认识论模型,提出会计可视为具有“社会技术”特色的科学学科。(2)财务会计方面。由于阿根廷在20世纪后半叶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计和年度财务报告相关调整成为研究焦点。Enrique Fowler Newton提出了一个工作概念框架,包括会计基本问题(Fowler Newton,1982a)、会计基础(Fowler Newton, 1977)、高级会计(Fowler Newton,1978)和会计系统组织(Fowler Newton,1982b)等内容。他还关注通胀问题及对会计的影响,对基于非货币账户指数的财务报表购买力调整的会计准则进行了深入分析,如他讨论了低通胀下省略通胀调整的效应,检验了不同情境下不同比率的信息含量。当然其还致力于阿根廷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和国际通货膨胀会计标准的制定。López Santiso(1969,1986)考查了因购买力侵蚀而造成的会计扭曲,还讨论了不变货币单位财务报表的通胀调整(López Santiso等, 1988),界定和系统化了通胀对货币与非货币账户的影响,使用财务资本维持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会计基础,使用间接方法描述了通胀调整的应用。López Santiso(1979)还试图构建一个概念性框架,从而能科学地修订现有会计理论。 另外, Sánchez Brot (1995,2000,

2004)分析了会计准则、准则解释和应用,还研究了通货膨胀调整的相关问题;Bértora (1951,1975)分析了商誉的概念、特征及估价方法;Lazzati(1976,1978,1987)提出了审计师报告的问题,通货膨胀及对管理会计的影响;Cholvis(1954,1955)涉及标准成本、财务报表编制和报表欺诈问题;Arturo Lisdero(1970)分析了会计理论中的资产负债表概念与地位; Juan Carlos Viegas等(1996)分析了不同会计估价方法的影响(名义与真正价值,成本与市场价值),以及资本维护模式对利润测量的影响。(3)审计方面。William L. Chapman出版了审计程序一书(Chapman,1965),还涉及各种不同审计问题(Chapman,1980),但其更关心会计师作为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和审计师等不同岗位的责任(Chapman, 1979),并从法律和专业方面研究了受托管理责任问题 (参阅第6.6章节中的社会会计)。Mario Wainstein专门从事审计及其研究,涉及保险公司审计(Wainstein,1974,1999),财务报告的通货膨胀调整(Wainstein, 1980),审计师意见报告(Wainstein and Casal, 1992),多样化审计问题(Wainstein, 1999)和综合审计过程中的环境审计挑战性问题(Wainstein and Casal, 1996)。Fowler Newton也关注于审计的基本和应用问题(Fowler Newton, 1989和 1991,2004),另外Lazzati (1976)考查了审计师意见报告,以及审计的目标和程序(Lazzati等, 1981)。但总体来说,阿根廷的审计相对落后,部分原因在于缺乏学徒制度、密集内部培训和资金投入。(4)成本和管理会计方面。Herrscher (1967)将管理会计概念引入阿根廷,满足了成本会计思想和概念的新需要,如目标管理、结果分析、规划和控制、现金流量分析等;Lazzati分析了通货膨胀对商务决策信息的影响(Lazzati, 1987);Carlos Gimenez (1979)提供了成本会计的技术层面,也提供了管理的重点;Vasquez (1971)研究了标准成本计算;Oscar Osorio(1986)主要涉及了生产产能和生产成本,分析了不同行业中固定结构成本与固定运营成本的问题;Antonio Lavolpe (1980)关注的是施工企业成本系统,成本系统、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Lavolpe等, 1993)以及预算系统与控制(Lavolpe , 2000);另外,Parro (1981)描述了零基预算概念;Cascarini讨论了联合成本问题(Cascarini,1985),分析了过程成本分析系统(Cascarini,1987)。(5)社会会计方面。William L. Chapman (1965, 1979, 1984b)主要涉及审计程序,然后是会计师和审计师的责任问题,以及会计理论问题。Chapman (1982, 1983, 1984a)论及作为经济活动社会受益人的消费者,探讨了测定政府和私营组织经济活动的社会净利益的难点,考察了公司对第三方的责任,还提出了经济活动中的友爱原则(Chapman, 1986)。L. Fronti de García主要涉及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Fronti de García, 1998, 1999, 2000),特别强调了阿根廷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商业环境控制策略和环境审计。另外,Fernández Lorenzo和Geba (1998, 2000)提出了目标导向会计和社会经济比率等用于建构社会财务报告的概念。(6)政府会计方面。政府会计研究方面,Arévalo (1954)提出关于营运和公共财政会计问题,Bayetto (1931, 1950)考察了政府会计,以及作为政府会计和控制基本工具的预算编制。Atchabahian和Massier (1962, 1963) 考察了政府会计的法律方面问题,Atchabahian (1996)发表了营运和控制政府实体的阿根廷法律规则。此外,Alé(1975, 1983)分析了政府会计法,并补充考察了阿根廷政府会计的方法和程序问题。

三、结论

综观阿根廷二十世纪的会计研究,与其实务发展、学术界组织和会计期刊发展交织联系,从整体来看,呈以下特点:20世纪上半叶其会计研究主要受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影响,并以欧洲国家为主,20世纪下半叶则主要受北美影响,并以美国为主;20世纪下半叶会计文献有显著增长,特别是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献,在总体中占据半壁江山以上;20世纪下半叶的会计研究主题百花齐放,在一般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和管理会计、审计、会计教育、社会会计和政府会计等方面各有斩获;会计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强大的资金支持,从阿根廷的情况来看,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和普拉塔大学之间的合作,产生了诸多有趣的研究主题,如会计理论,会计理论假设,法律和模型;环境会计;社会会计(包括在非营利组织社会报告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阿根廷的通货膨胀会计也缘其恶性通货膨胀而发,在非货币账户指数的财务报表购买力调整的会计调整(Fowler Newton,1980)、不变货币单位财务报表的通胀调整 (López Santiso等,1988)、通货膨胀及对管理会计的影响(Lazzati,1987)和不同会计估价方法的影响(名义与真正价值,成本与市场价值),资本维护模式对利润计量的影响(Juan Carlos Viegas等,1996)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

[本文系郭道扬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ZD1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英语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 会计英语课程 会计教育改革

会计作为一种国际商业语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会计专业方面的人才显得十分紧缺,如何提高会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培养会计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是会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积极筹备双语教学工作,我就如何搞好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工作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职院校开展会计英语的必要性、重要性

从我国经济形势来看,加入WTO后,国际资本不断涌入,众多企业也走出国门,无论是在本土还是在国外,都需要双语会计人才,加上全球一次又一次的并购浪潮提供了广阔的会计服务市场,跨国公司的涌现、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频繁需要大量的专业会计人才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会计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已成定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精通英语并能够按照国际通用的会计标准使用英语处理会计业务。无论在国内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贸企业和一般企业的产品外销,还是在国外开设的中国企业分厂或者直接到外国就业,会计专业英语都是基本能力要求。但是,现在会计专业英语在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中,不被列为主干课程,而是作为选修课或者考查课甚至不曾开设,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几年下来,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简直一片空白,更不用说到有关企业从事该方面的会计工作了。现在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会计教育所表现的“国际化”和文化发展的“世界化”现象是令人瞩目的,而实现这一新观念的基础就是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工作。所以,提高会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各个高职院校的会计打造专业品牌的一个重大举措。在未来的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熟知专业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人才位居榜首。据有关人士估计,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双语会计人才,双语人才的市场需求比较旺盛,需求缺口巨大,供给却处于短缺状态。

所以在外界经济环境不断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重大而深远,高职会计课程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二、解决方法

(一)适当增加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课时数。

会计教育的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有效从事会计实践活动的人。高职层次会计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从事具体会计岗位的工作,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外贸等第一线上的具有专业岗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必须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知识。所以,一般高职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人文素质教育应具备的语文、数学、外语、政治、法律、道德、计算机等文化基础课程;二是具有与会计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比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我们传统的做法是把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技术课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分配给足够的课时,非主干课程则比较均衡地分配剩余课时。在这样的思路和安排下,会计专业英语就显得无关紧要。

但是文化基础方面的课程,如政治理论、法律与道德等,这些课程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可以适当减少一部分课时。对于高等数学这样的课程,它与实际工作联系不上,而且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可以考虑不设或减少一定的课务量。在所有课程当中,高职学生普遍认为英语是最费时间的一门课,他们一般要花费三分之一的课余时间来应付公共英语一、二级考试。调高会计专业英语的课时比例是肯定不会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质量的,而且在事实上也是可行的、容易操作的。另外,如果我们适当增加会计专业英语的课时,也将有助于学生的过级考试。

(二)根据考试成绩划分班级,由大班教学改成小班教学。

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在设置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班级划分上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班大人多。这种规模对于一般专业课而言,在组织教学上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对专业外语教学就很不合适。因为班大人多,通常是全班五十几号人,甚至六十多人在一起上课。这样,老师不是在讲英语而是在“喊”英语,而“喊”出来的英语就失去了纯正英语应有的语音、语调、语感、节奏和抑扬顿挫。另外,语言学习应该是双向式交流,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解程度、发音情况,向学生提问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回答问题也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但是,班大人多使学生得不到发言机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课堂秩序也因人多而难以控制。二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一般而言,会计专业英语的开课时间都在高年级。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拉开了距离。而且每个班都存在三个等级:不达一、二级的,一级水平,二级水平。这三个档次混在一起,众口难调,教师想因材施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会计专业英语教师只能是“以不变来应万变,每年做一锅夹生饭”。

如果能根据上述三个等级划分班级,且将大班变为小班,就便于老师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而备课、讲课,使会计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之间的语言双边活动的过程,让各种不同基础、不同素质的学生都得到均衡的、等量的专业英语应用和实践的锻炼机会。这样就打破了因班大人多所造成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口译,学生笔记”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另一个主体。

(三)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必须选用原版教材。

据我所知,现在开有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高职学校,一般不选用英文版教材,有的采用的是老师自编教材(讲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加入WTO以前,客观上不太需要;二是思想认识上没有超前意识;三是片面地认为学生英语水平太低,用原版教材效果差;四是双语教学的师资缺乏。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许多院校的会计系正在积极迎接挑战,研究和准备用英语教会计专业课。我认为,采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可以领略英语的真谛,品味英语的妙趣,探寻英语的奇奥,从而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西方教材的编写方式、思维方式、说理、陈述、举例、练习、作业、实习等各个环节与中国的都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使他们有兴趣学好原版教材。有的地方文字高深、结构复杂、论证严谨、深奥难懂,通过语法分析,层层深入,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英语水平。

(四)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必须采用现代教学技术。

一般而言,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手段是黑板加教材。老师先领读生词,然后逐句翻译,并讲解语法要点。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缺点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释放的信息量少,尤其是英文版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单靠传统教学手段根本就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如果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音像并重,图文并茂,立体感强,而且会计电算化完全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这种天然联系就决定了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手段必须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大屏幕(或者学生桌上的显示器)。

教师若有兴趣时,还可以制作一些教学课件。利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一些幻灯片,将讲课的章节内容、习题、答案、示意图、会计报表等做成演示文本,并将其予以美化背景、加载声音和动画,使文本带着不同声音、不同动画从不同方向飞来,增强立体感和音像效果。使用这些演示文本既可以加快讲课节奏,减少板书和画表的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又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向东.浅谈高职高专会计教学观念的转变.会计论文网.

[2]周杨.面向21世纪会计教育发展对策.会计之友,2000,(10).

[3]罗勇.改革会计课程考试培养创新会计人才.会计之友,2006,(5).

英语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历经近10年的发展,实证会计研究正试图取代规范研究,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范式。然而,其间存在的问题,值得学术界予以重视。笔者就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学术范式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分工,以及会计学术研究中的学术批评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针对部分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发表的会计学术论文提出了批评性的评论。努力倡导会计学术研究中的人文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宽松的学术氛围.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会计界以来,实证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问题就受到了会计学术界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的发展,实证方法已逐步为中国会计学术界所接受并得到了相当的应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年和2000年1~6月,代表中国内地经济学最高水平的学术杂志《经济研究》,已经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财务、会计论文(包括财务会计专业研究人员撰写的微观经济类专题的论文)就有20篇。由于学科划分以及对论文主题所涉及领域方面的认识,这种统计可能不甚精确,但不可否认,作为相当注重研究方法(尤其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国内一流经济学学术期刊,正在刊登越来越多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同样,被公认为中国内地会计学最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刊物《会计研究》,收录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论文也越来越多。近年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学博士学位论文也日渐增多。种种迹象表明,实证会计研究正试图取代规范研究,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范式。

笔者认为,在实证研究这一方法被引进中国将近10年的今天再讨论这个问题,已经不能仅停留在方法的介绍或规范和实证两种研究范式孰优孰劣的比较评判层次上,而应当将学术研究中,中国会计学者在方法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来,并总结消化、吸收西方会计研究中的先进方法。正因为如此,笔者总结了中国学者应用实证方法撰写会计学术论文时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希望借助评论同行文章这种特殊的方式,为在会计学术研究中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学术批评风气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在中国接受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近10年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的争论可谓层出不穷。种新的学术范式之所以能够得以诞生并进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原因需要认真予以分析和总结。笔者以为,搞清楚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关系,是展开讨论的基础。价值判断是对某种特定事实内容所作的“公正”或“不公正”、“合理”或“不合理”、“好”或“坏”、“好些”或“坏些”等的评价和预言。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政治、法律、道德的观念中,价值判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表达政治要求、决定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道德高尚还是低下等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也是进行行为选择和政治选择的前提。但是,在作为经验科学的经济学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首先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从认识逻辑来看,价值判断仅仅是一种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作出的判断性评价和立场取向。它既不能排除别人对相同的事实持相反的立场,也不能提供可由其他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信息,因而不具有科学预言能力。相反,事实判断则包括了可由各个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论断,即事实是怎么回事,它已经怎样或将来会如何,因而能够在经验上被证实或证伪。不仅如此,价值判断也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即事实在逻辑上并不包含它的评价。强调事实判断在包括经济学、会计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意味着在理论研究的整个活动和过程的所有方面都不应有价值判断。一般来说,在研究对象的选择、认识目标的确定、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的选择等领域和方面,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因为每个研究者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题,也可以根据政治、道德和信仰选择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时没有价值判断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说,当前中国会计实务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作为会计学界的研究者,展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既有理论上的价值,又有现实的意义,同样也符合社会大众对消除这种现象的情绪需要。但是,在学术理论研究的内容领域,也就是在认识过程和理论形成过程之中,却不允许价值判断插足。如果在内容领域借助于价值判断,就会使认识过程从一开始就引入“信仰”问题,这只会使认识过程扭曲,得不出科学的结论。再以当前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为例,如果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会计造假是由于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薄弱,或是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建设市场经济的改革需要的所谓“先验信仰”,那么,按照如此的基础作出的分析必然会在结论上发生偏差。另外,有人强调科学家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指出一些伟大的学者都有着鲜明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历史责任,但没有说明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责任在他们的科学生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仔细加以考察,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对他们选择科学课题、坚持科学信仰和从事艰辛的科学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对其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过程本身则起不了什么积极作用。他们正是在抛开了价值判断而专注事实判断的情况下,才有了科学的创造。因此,在一些社会学科的研究中,在获取信息和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范围内,保持价值自由前提,避免进行价值判断是必要的。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规范研究是根据“应该如何”提出命题,而实证研究则以“是怎样的”来提出命题,这两种命题提出方式上的差异,决定了实证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作为经验科学的会计学研究,以价值自由为前提能够保证采用实证方法所作的理论探索是一种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研究活动。虽然,研究者在具体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以及结论的形成上,会犯下方法上的错误和产生各种逻辑上的漏洞,但这些问题并非是由于实证方法本身产生的,而是属于方法运用不得当造成的。理论研究中,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实证研究方法,是知识累积的重要手段,也正因如此,实证研究才能成为许多社会学科进行学术理论探索的主流方法,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并得到学术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在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的论争中,引起认识混乱的原因恰恰是对实证研究方法本身了解的不够深入、认识的不够清晰。实证分析可以分为理论实证(或逻辑实证、分析性实证)或经验实证(empirical)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可以独立进行的部分和阶段。前者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概括的体系或框架(framework),对现实关系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后者的目的在于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和假说进行经验检验,以确定其真理和谬误所在,亦即证实或证伪。因此,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要建立理论模型,提出理论假设,进行抽象的深入的理论分析,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验检验,证实或者证伪假说,得出带规律性的结论,亦即达到理论上的解释能力和预测价值。虽然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可以分别进行,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经验观察到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都包括在其中,只有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每个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不仅如此,理论概念和理论范畴并不一定能够作为实证分析的指标和工具。因为,理论概念必须抽象掉许多次要因素,而经验研究所定义的指标及其据此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经验实证时,必须注意从理论概念向实证指标的过渡,实证指标的选择和设计必须尽量与理论概念相接近。这样,才能保证实证结论的严密性。

当前,不少中国会计学者进行的经验实证分析,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分析的框架,尤其是缺乏足够的微观经济学、金融理财学等会计的“基础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经过严谨理论研究之后得出的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缺乏基础性理论框架,就变成了为实证而实证。尽管这类研究中,作者搜集了数据,构造数学模型并作了回归分析,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给人一种玩弄数字游戏的印象。因而,其结果的解释能力和预测价值就值得怀疑。对会计研究而言,由于缺乏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理论框架和相应的经验实证的结果,造成了不少研究要么不加分析地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相关理论框架作为展开研究的基础性理论,要么简单地以“中国特色”为由,笼统含糊地将现实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总结描述,即作为被检验的假说。如果说,在中国实证会计研究刚刚起步的时候,把西方学者用英语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的模型或分析框架拿过来,照着他们撰写实证论文的典型步骤和程式,加上中国的经验数据,做一遍练习题,是一种学术革命的先驱行为的话,那么,在经过了起步阶段的摸索之后的今天,再继续这种“照着例题做习题”的方式进行研究,就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会计学术研究的悲哀了。

针对会计研究缺乏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和金融财务学理论支持的问题,笔者建议,一方面,扩大“会计学研究的经济学视野”。应当看到,经过2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从各种中国经济学理论成果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加以整理、总结,综合利用,可以提炼出具有相当解释能力的理论供会计学研究参考。另一方面,若没有现成的或比较现成的经济和财务理论,会计学者就必须立足自身,加紧研究,补上这一课。

最后需要澄清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学生,包括不少已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专家学者,只要看到研究论文中没有数理统计的计量分析、数据采样,便会认为是规范研究。这实际上走入了一个“形式”误区。实证(positive)是和规范(normative)相对应的概念,两者从研究方法的命题选择上相互区别,但由于它们同时都可以进行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所以在形式上,特别是在使用自然语言加以理论表述时,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另外补充一点,在西方,normativeaccounting和positiveaccounting本来的含义是前者是指现值会计(presentvaluebasedaccounting),即符合理想假设前提条件环境下的会计;后者是指现实世界中被各种原则、准则所约束,但同时又具有多种备选方案可供选择和管理(management)的会计。四、学术范式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经济学也好,会计学也好,都是“西学”。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谁能先看到国外的研究成果或者谁先翻译国外的研究成果,谁就能在工作、学术研究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不管是否承认,当代学者,都以能用英文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为荣耀。既然将在国外刊物作为学术研究的激励之一,那么,作者就不得不遵守西方的学术规范、使用别人可以接受的表述方式,做到无论在自然语言还是理论概念甚至展开分析论证的方式上和西方保持一致,至少是要向西方靠拢。采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学术理论研究,实际上也成为一个是否能够融入主流的问题。

所谓融入主流,概括地说,就是要接受、采纳和遵从主流的学术规范和学术传统。主要包括学术的自由主义精神、理性主义前提、经验主义内容和实证主义方法。融入主流,首先要在上述四个方面接受并且掌握这些思维习惯。同时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中国当代的经济改革过程,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是充满巨大挑战的,很多问题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甚至是传统理论不曾提出的。这就给学者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来记录这段无法重复的历史,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形成新的概念并进行理论的创新。在这方面中国学者具有无法比拟的地域优势。融入主流不仅意味着要接受和采纳,而且主要是创新和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中,中国学者还做得不够。比如,美国FASB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以“决策有用观”为前提的,这是由著名的特鲁布拉特报告经过广泛的实证调查后提出来的。中国如果要采纳或不采纳这一观念,同样也需要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如果能够做一次中国的会计信息用户的研究,结论将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科学是没有国界,也是没有国别的。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同样也是这样。只有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具体环境以及科学原理的具体应用是有国别特色的,受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制约的,任何国家的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笔者不以为存在着东西方两种经济科学、会计学,也不相信在基础理论层次上会有什么“中国特色的会计学”。例如,当今中国会计学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会计信息失真”。这个问题其实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在中国表现得更为显著和突出。从事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就不得不为“失真”找到或者说界定一个可供研究的概念,来衡量所谓的“失真”的程度。换言之,必须首先解决何为会计信息质量高或低的判断标准。如果连这个基础性的理论概念或标准都无法确定的话,进一步的有关“失真”的性质、原因、程度等一系列的问题就缺乏判断的基础,理论模型的建立就会存在相当的困难。那么经验研究所必需的变量的选取一定存在错误和偏差,又怎能希冀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又怎能找到减少“失真”的药方?

举这个例子,无非说明两点:(1)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用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可靠性概念,在研究“中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为了保持所谓中国特色,为了给人以本土化的感觉,就要使用真实性概念,那么,是否“失真”问题一定就要使用真实性概念?如果觉得美国的概念和标准存在不足,就应该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与之争辩,但是,笔者至今还没有看到这方面有独到见解的学术主张,更没有看到逻辑严密的模型以及有充分证据的经验验证研究结果。关于“失真”的会计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事实上许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都未真正地做到深入分析和高度抽象。判断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会计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人类共同的学术课题,无所谓国界的区别,也是无法也无需本土化的。非要在基本范畴问题上强调所谓特色,只能是走入误区。(2)当我们有朝一日对判断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取得相当的共识后,就必须坚持把眼光聚焦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对中国会计信息质量是高还是低、会计信息质量差的程度、引起的原因、解决的途径等问题。

从会计研究的发展史来看,学术界在最初的研究中积极参与规范研究,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转为实证研究模式,与规范研究分道扬镳,把带着技术开发性质的规范研究留给了实务界和规则制定机构⑤。笔者对上述“分工论”,即学术界主要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进行理论研究,而实务界则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进行新的会计方法的开拓和对已有实务的规范,给予肯定。这种分工,既具有学理上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又有别国成功的实践经验。在学理上,既然说实证方法解决“是什么样的”这类问题,必然的就把会计系统作为一个自变量,放到了整个社会经济环境这个“大函数”、“大方程”当中,研究会计系统的变化怎样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或者反之,找到社会经济环境中是什么因素以何种方式影响会计系统的逻辑关系。正是由于实证研究方法,把传统的会计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经济、文化、法律等整个社会。而传统的规范研究,则更为关注应该使用何种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应该采用何种会计信息的呈报方式等会计系统内部的问题。对于解决会计实务问题,规范研究来得更为直接有效。所以,基于两种研究方法本身的特点,学术界更多地使用实证方法而实务界更多地使用规范方法是有内在必然性的。对于会计这样一门实践性和时效性都很强的应用经济类学科,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从来都是相互补充的研究方法。重实证、轻规范或者重规范、轻实证都是不正确的学术偏见。正如厦门大学教授曲晓辉所言:“实践证明,规范研究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仍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最近二三十年来,我们的规范会计研究并非太多而是太少,我国现存会计文献资料中的学术性成果的数量远远逊色于介绍、议论类的文字表述。”此外,就中国的现状来看,学术界仍然需要为政府进行政策性、决策性研究,为实务界的对策性研究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值得予以重视的是,学者在身兼数职,既要撰写学术理论文章,研究基础理论问题,又要为政府出谋划策,还要在报刊杂志上撰写专栏文章为大众答疑解惑的时候,必须摆正角色的定位。

三、会计研究中的学术批评学术批评对于学术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它是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是学者相互交往的主要方式。其作用在于:一是通过学术批评可以逐步建立一套严格的学术规范,使学者们的行为和学术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则可依;二是可以对学术作品进行检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探索方向;三是可以增进学者之间的友谊和交流,形成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环境。因此,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是理论发展的巨大杠杆,也是繁荣学术的必由之路。反观会计学术界的学术批评现状,总感到意犹未尽。学术刊物上的商榷性文章和批评性评论罕见,但“广告式”、“推销式”的书评和文评则常常充斥于序言和文献介绍当中。其实,对学术理论作品的评论,可以存在不同的方法:可以是书面的,如撰写相关的评论文章在相同的刊物上发表;也可以是口头的,如在学术研讨会上对会议的交流文章做评论、向文章作者指出选题、数据、论证方法等方面的失误和遗漏所在;还有最常用的和最经济的方法是在学术机构的内部,主要集中在各大专院校的会计系,在教授、研究人员、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中,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讨论会,针对同事、同学发表的、未发表的研究习作展开“毫不留情的”批评。

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推广,离不开严肃、认真甚至是尖锐的学术批评,这是由实证研究方法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正因为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了可由各个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论断,所以其研究的前提、路径和结论,对他人而言都是透明的、可以被重复执行的。因此,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的研究,更具备了被同行专家“挑刺”的可能,进行学术批评也不会落入“一头钻入概念体系”的会计理论争鸣的老套子当中。但也许正因为会计实证研究需要具备更为广博而深厚的经济学、财务学理论功力,付出更多艰辛而扎实的学术劳动,所以目前还很少有“傻瓜”把别人已经完成的研究再重新做一遍的事例,也就无从产生向别人挑战的勇气

注释:

①“POSITIVEACCOUNTINGTHEORY”,PRENTICE2HALL,INC1,ENGLEWWOODCLIFFS,NEWJERSEY,1986。②在此,不得不提到由陈信元、叶鹏飞、薛建峰合作完成的论文———《中国的会计环境———一个分析框架》(载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第8页)。该文以严谨的态度,从会计的角度,采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对影响中国会计的诸环境因素的行为方式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为进一步的理论实证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的经验实证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③张建伟《:会计学研究的经济学视野》,载于《会计研究》1999年第5期。④孙铮《: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会计》,载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2期。⑤这一观点最初是由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薛建峰在学术讨论中提出的,笔者深受启发。⑥曲晓辉《:中国特色的会计解读》,载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4期。

参考文献:

英语会计论文范文第7篇

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编制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该规定应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质量是指组织需要什么类型的雇员,数量是每一中类型需要多少名雇员。工作分析、工作祥述是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信息人力资源规划来说,首先要分析不同类型的信息工作,然后描述信息工作,进而祥述完成信息工作的具体要求,最后在此基础上拟定规划。

1.信息工作分析。为了招聘、雇佣到适合某项工作的人员,组织有必要事先了解该项工作自身的需求,这个步骤就是工作分析,它是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信息工作分析是对组织的信息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研究,以确定每一项信息管理工作的性质、特点以及需的技能。在进行信息工作分析时,重点在于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谁来做这项工作?(2)在这项工作中,已经完成了哪些工作?(3)在什么时候完成这项工作?(4)在什么地方完成这项工作?(5)如何完成这项工作?(6)为什么要这样做?

2.信息工作描述。信息工作描述在信息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它是一份对组织中某一项信息工作的目标、内容、所需技能、涉及的责任、该项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以及工作条件进行描述的局面报告。这份报告常用于新雇员的挑选、信息工作人员定位、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和信息工作绩效评价等工作。

3.信息工作详述。信息工作详述与信息工作描述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描述从事某一信息工作的人员抽应具备的专门资格的书面文件,包括技能、学历、所需的工作经验等。它与信息工作描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从事工作的人员的素质,而信息工作描述强调的是工作本身的内容。

二、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与挑选

招聘工作是组织获得人力资源的基本方式。其核心任务是为组织中设置的不同职位配备适当的人选,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为了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招聘标准。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信息工作人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而且对从事不同信息工作的人员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不同岗位人员的招聘标准也不尽相同。

1.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当组织中的信息管理部门出现职位空投或者设置了新的职位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进行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信息工作人员招聘的方式包括两种。一是内部招聘,即通过组织内部人员晋升或调动来实现。二是外部招聘,即从组织外部招聘人员。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各有优缺点,应该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种方式。

信息工作人员的内部招聘。主要通过下属文件、内部资料、布告栏等方式公布招聘职位和标准,在组织内部公开进行招聘。内部招聘的主要优点包括:完善组织内部的竞争机制,申请人能尽快进入角色,能节省评价时间和费用。主要缺点包括:难以摆脱原有各种关系的制约;无法带来新的经营理念;助长论资排辈。

信息工作人员的外部招聘。主要通过新闻媒体、职业介绍所和猎头公司、人才市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熟人推荐等渠道在组织外部进行招聘。外部招聘的主要优点包括:促进组织创新、节省培训费用;增强组织内部的竞争压力。主要缺点包括:招聘费用偏高;易造成招聘失误;外聘人员融入组织文化的时间较长。

2.信息工作人员的挑选。面对前来应聘的申请人,组织的下一步工作便是人员的挑选。从众多的候选人中选择效用最佳的人选,是人员挑选工作的中心目的。组织应参照工作分析、工作描述、工作详述、信息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及招聘标准等衡量申请人,并辅以面试、试用等手段进一步考察申请人的实际能力,从而作出聘用的一系列人力资源建设工作。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网站搜索

繁體

论文首页图片论文热点论文专题论文管理论文经济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语言论文英语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社会论文

哲学论文法学论文声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计算机文农学论文医学论文其它论文搜索论文写作指导应用文稿

考试信息考试软件职称评审信誉保证论文转让论坛交流论文qq群联系方式论文订单论文讨论论文资讯联盟知道论文联盟首页管理论文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背景:阅读论文

论企业信息人力资源管理

[日期:2009-01-22]来源:作者:李国芹马瑞平[字体:大中小]

三、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在员工招聘、挑选之后,在员工培训之前,并与二者相辅以成。绩效是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具体劳动的客观过程的产物。员工的绩效是指员工经过考核评价,被组织管理层认可的工作行为、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以及工作结果。儿评价是组织对员工在某一时期内的工作业绩、行为等作出评价的过程。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为组织确定报酬,改进员工工作绩效,这培训、晋升及选任或留用员工提供标准或依据。

一般来说,绩效评价制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非参与性的绩效评价制度;另一类是参与性的绩效评价制度。

1.非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非参与性的绩效市政府方法又分为客观评价方法和主观评价方法两类。客观评价方法主要侧重于评价员工的付出,评价建立在数量基础上。由于信息工作的特殊性,信息工作人员生产的信息产品不能简单地套用物质产品的讲师方法,如某程序员设计了两个程序与某员工生产了两个零件对组织的贡献为可相比;而两位程序员每人均开发了一个新程序,也不能简单认为他们的工作业绩相同。因而客观评价方法不太适用于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

2.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是目标管理法。这种方法主张各层管理人员与员工必须参加制定目标和实施计划,要求上下级之间就如何实现目标充分交流意见,在确立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考核指标和标准。目标管理能够不断地将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反馈给行为人,以便于行为人能够调整自己的行动。当目标明确、可衡量、有实践性时,目标管理法用于绩效评价很有效,它注重于对员工绩效的定量评价。但对于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来说,目标管理的缺点主要在于较高层次的信息工作难以量化。

四、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

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以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部门不仅要向本部门员工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而且还应承担提高组织全体员工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责任。这实现这一目的,内部培训和继续教育是较好的方法。

1.内部培训。对信息工作人员实施内部培训是为了使信息工作人员具备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的技能,从而改善组织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使信息更有效地为组织服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仅可以弥补现行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和组织?扰嘌档牟蛔悖?而且可以优化信息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适应时展的需求。信息工作人员教育的目标是为各级各类组织造就多层次、多门类的,融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继续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它是为提高专业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而开设的深层次教育。信息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具有社会性、专业性和层次性,必须采用多类型、多途径的方式进行。

英语会计论文范文第8篇

造船行业既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等特点,造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主要造船国如日本、韩国等,都把造船业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政府通过政策性融资等手段大力支持造船业的发展。我国造船业凭借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造船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近二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行业。

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重点支持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的政策性银行,支持船舶出口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成立八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始终把支持我国船舶出口作为出口信贷的工作重点之一。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业务累计对船舶出口发放贷款434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放款总金额的23%;办理船舶出口的对外担保22.5亿美元,占担保总金额的74%;共计支持了包括超大型油轮、大舱口集装箱船、液化石油气船、化学品船、高速水翼船和自卸船等在内的各种出口船舶708艘,总吨位1767万吨,合同总金额121亿美元。同时,为贯彻国家鼓励国轮国造的政策,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内销远洋船舶的建造也提供了少量的出口卖方信贷支持。目前,国内的大中型造船企业基本上都是我们的客户,中国进出口银行近年来对我国船舶出口的支持率已经达到90%,与广大造船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八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对船舶出口提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促进了造船工业及其上游行业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帮助相关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我国船舶出口连续数年居世界船舶出口第三位的成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目前,我国造船业的发展既存在优势也面临困难。从优势来看,一是我国造船业技术力量较强,管理水平较高,不仅可以建造一般大型船舶,而且能够建造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造船的质量和服务都能满足船东的需求。二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造船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三是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船舶出口得到了政府在出口退税和出口信贷等方面的支持。我国造船业虽然与韩国、日本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发展速度快,潜力巨大,发达国家的不少船东预言,未来世界船舶建造的主要市场将转到中国,中国很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从面临的困难看,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造船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世界船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市场船价降低,我国造船成本提高,船舶出口难度加大。船舶出口如不能保持稳定增长,或者出现下降趋势,势必极大地影响造船业的发展,并将对拉动经济增长和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应该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支持造船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我国船舶出口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使我国早日成为世界第一流的造船和船舶出口大国。

二、借鉴国际经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

近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主要利用出口卖方信贷支持我国船舶出口的同时,借鉴国际同类机构的通行做法,为我国船舶出口提供了出口买方信贷支持。向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是国际上通行的船舶融资方式。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贷款相比,买方信贷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等特点,为造船企业、船东和融资银行所普遍接受。去年11月和今年4月,我们先后向挪威索莫盖斯有限公司和温特盖斯有限公司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支持他们从我国进口四艘8删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船和两艘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船,反响很好,受到出口企业和国外船东的欢迎,这两笔贷款成为我们运用买方信贷支持我国船舶出口的有益尝试。

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向购买我国船舶的外国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可以增强对船东的吸引力,提高我国出口船舶的竞争力。国外船东、船舶融资和中介服务机构普遍看好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他们希望能够在为船舶及相关贸易提供融资与服务方面加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合作,并得到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我们向挪威斯考根海运集团提供买方信贷后,在国际上引起积极反响,一些国际知名船运公司和船东对我们向船舶出口提供买方信贷等融资服务很感兴趣,纷纷前来咨询,表示愿意探讨具体的合作项目。事实证明,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能够有效地增强我国造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让国外船东作借款人,可以解决国内造船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和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从船舶建造到出口收汇,整个过程所需资金量大、占用时间长,如果单纯使用出口卖方信贷,会加大船舶制造和出口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出口收汇风险。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也增加了船舶出口企业持续获得贷款和担保的难度。出口买方信贷免除了由造船企业直接承担的长期负债,不仅可以改善国内船厂的资产负债状况,解决他们贷款难及寻求担保难的问题,也解除了企业船舶出口后存在收汇风险的后顾之忧。

中国进出口银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有不少有利条件。首先是所需外汇资金有保证。建行初期,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外汇营运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曾通过为国外银团贷款提供担保的方式支持船舶出口。现在,国家外汇储备比较充裕,作为支持资本性货物出口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可以通过购汇等方式补充外汇营运资金,因此,运用买方信贷业务支持船舶出口所需的外汇资金来源充足。其次是贷款风险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中国进出口银行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船舶出口融资业务,对中国船舶市场和造船企业的状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国外著名船东和融资机构也有比较广泛的联系。目前,我们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船舶出口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船舶贷款的信贷资产质量也比较高,不良贷款比率低于其他行业的水平。在对船舶出口提供买方信贷时,我们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强对借款人、担保人的信用评估,控制和防范船舶建造风险。可以说,我国运用买方信贷方式支持船舶出口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各方共同努力,买方信贷应该也能够在我国船舶出口融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船舶出口融资方式。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同时发挥出口卖方信贷和出口买方信贷的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进一步加大对船舶出口的支持力度。

三、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几点意见

中国进出口银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发展这项业务,加大利用买方信贷对船舶出口的支持。

一是充分利用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品种齐全、功能强大等优势,为船舶出口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在船厂交船前我们可提供出口卖方信贷,同时提供所需的履约和预付款等保函服务,满足企业在建造船舶中对资金的需求;在交船后根据船东及担保情况,或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或继续提供出口卖方信贷,使造船企业和船东得到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我们鼓励造船企业积极利用出口买方信贷方式进行融资。

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国外有关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内船舶出口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中国进出口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请国外金融机构继续为我行出口买方信贷提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搜索论文

繁體

论文首页图片论文热点论文专题论文管理论文经济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语言论文英语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社会论文

哲学论文法学论文声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计算机文农学论文医学论文其它论文搜索论文写作指导应用文稿

考试信息考试软件职称评审信誉保证论文转让论坛交流论文qq群联系方式论文订单论文讨论论文资讯联盟知道论文联盟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国际贸易背景:阅读论文

积极运用买方信贷业务

供担保,还可利用这些机构长期从事船舶融资的经验,借助它们广泛的客户网络,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此外,对采用国外船用设备和材料、在中国制造并出口的船舶,可探讨由中外双方分别提供出口信贷,进行联合融资。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开展利用国外买方信贷进口国外造船设备的转贷业务,以支持国内造船企业更新设备,提高造船能力。要通过上述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扩大我国船舶建造项目订单的来源,为国内船舶出口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机会。

三是加强对船舶融资担保方式的调研,有效地控制船舶融资风险。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船舶融资模式还主要建立在银行信用担保基础上,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在船舶抵押担保基础上的融资模式,以降低船东的融资成本,有效地控制船舶融资风险,扩大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规模。此外,我们将借鉴国外有关金融及中介机构在控制船舶融资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改善船舶融资的风险评估办法,更加有效地支持我国船舶出口。

四是加强业务培训,为进一步拓展船舶融资业务提供保障。船舶出口融资业务的专业性较强,从事这项工作需掌握国际通行做法、相关商务和法律规则及国际造船业市场等知识。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信贷人员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离国际同业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今后,我们要开阔眼界,加强与国际同业的交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既精通国际规则又熟悉国内船厂情况,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队伍。同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主动上门服务,为船舶出口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英语会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 特色 亮点

一、创新“校企融合,双职多证”课岗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融合”是指学校和企业融为一体;“双职”是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多证”是指“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及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等。“校企融合,双职多证”课岗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会计相关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以仿真的职业环境和业务为载体,按出纳、成本核算、会计主管等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开展岗位项目教学;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考试内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以及岗位和证书相结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会计信息化模拟实训、手工账模拟实训、企业虚拟商业模拟实训。

(一)“校企融合,双职多证”课岗证培养思路

“校企融合”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础。为此,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人数多、岗位多、单位分散”且会计岗位责任性强的特点,提出了“学审结合,校所一体”“学做结合、校企融合”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路。

(二)“双职多证”的培养目标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情况,提出“双职多证”的培养目标。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要取得毕业证和相应的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书和ERP证书等,为毕业后顺利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打下基础。在当今特别重视行业准入的大背景下,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市场就业的通行证,是促进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的重要纽带,是劳动者证明自身技术水平和作业能力的一种有力证明,对促进就业,培育规范和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通过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引导,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比例达到95%以上。

二、加强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近几年大量引进高学历教师并积极培养优秀的中青年骨干专业教师。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通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提高教师薪资待遇等,吸引了大批高学历教师以及教授、副教授等,优化了教师学历以及职称结构。2011-2014年期间,大位会计学院共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5人,且其中5人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

三、建立适应“校企融合,双职多证”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双职多证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会计职业岗位需求,积极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创建了“三递进三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所谓“三递进三结合”,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应用技能培养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三递进”,即专业基础技能、专业专项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层层递进培养;“三结合”,即课岗证的有机结合。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会计专业职业的基本要求,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语言表达、自我学习以及日常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岗位需要。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等。

第二层,专业专项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成本核算能力以及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等会计岗位核心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中小企业胜任一个部门或某一方面的主管工作。会计手工处理能力的基础课程包括《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费核算与申报》等专业课程,通过分岗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每个财务岗位的职责,掌握岗位必备能力,主要内容为课程单元训练等。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的基础课程包括《初级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等课程,主要内容是会计系统程序设计、财务软件基本操作以及ERP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的筹资、投资、财务分析等综合管理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打下基础。通过搭建“一专多能”的VBSE仿真综合实训平台以及大位记账服务公司,把学生放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根据职业院校重视实践能力的需求,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打造两个方面,内外结合,夯实实习实训基地。

在现有的3个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基础上,依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我院及时更新会计模拟实训软件,改造校内实训室,提升实训室的教学功能。截止2014年底,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新建立了以下会计实训室:新建ERP沙盘模拟实训室1个,新建多功能综合模拟实训室1个,新成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大位服务记账公司。

我院不仅重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也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巩固已建立的三十多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等中小企业积极合作,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完备的教学资源库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建立了以会计专业为核心,涵盖审计实务、投资与理财、税务、会计(国际会计方向)、保险等专业为支撑的校内教学资源库,实现了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归档并运用到教学中,并实现资源的多级分布式存储等。

(一)会计专业资料丰富

组织骨干教师每年选购专业理论图书、专业工具书、文献和外文原版专业书,每年征订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精选优秀博、硕学位论文、会计论文集和专业相关报纸以及地区及行业法律法规等专业图书及电子数据资料,使会计专业拥有国内一流、齐全先进的专业资料,为本专业及专业群的师生科研教研、学习提供充分的条件,有利于师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同时,为全国同类专业资料建设做出示范。

(二)建设6门网络课程及课程试题库

会计专业按照新会计准则内容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要求,重新修订和建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税费核算与申报》等6门网络课程,并在师生互动、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测试等方面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系统的功能,以满足不同人员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辐射共享功能,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效率与效益,提升会计专业教学的科技品质。

六、以大赛为抓手,以双节(职业技能节和会计文化节)为支撑,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根据职业教育的对象特点,启发学生主动动手实践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关键所在。而技能大赛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依托安徽省会计技能大赛以及校内组织的出纳岗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演讲比赛等途径,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专业技能,有效提升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质量,而学习质量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建新.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8):91-93.

[2]曹志军.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2):168-169.

[3]杨桂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大学报,2009(1):134-135.

英语会计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个人生平简介

雍家源,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郊区的一个小手工业主家庭。1904年起,先后在家乡的徐氏私塾、程氏私塾、骆氏私塾念书8年。1912年(民国元年)遂入南京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学习英语。1915年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到金陵大学,先学英文,后改习经济。读完大二后,经陶行知先生介绍到安徽徽州三中教英语。一年后聘期届满,返还金陵大学学习。1921年秋,修完最后部分课程,以优秀成绩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先去安徽第1农业学校任英文教师,后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当首席英文教师。1923年8月,由金陵大学美籍校长包文介绍去美国西北大学深造,攻读银行专业,两年后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由于会计课程成绩特别优秀,被老师推荐为美国拜塔(Beta)荣誉会计学社会员。经学校介绍到芝加哥一家银行工作,并继续在西北大学进修,直到1928年6月回国。

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回到祖国南京后的当年7月,进入国民政府审计院,与任应钟先生同时任命为协审,并在金陵大学兼任教师。不久,担任中央大学学区教育行政院会计师、中央大学商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系教授和会计系主任,并在上海光华大学兼课。其间,加入由刘大钧主持的于1923创立的中国经济学社。

1930年春,国民政府财政部成立会计委员会,被委任为主任委员。1934年,与卫挺生、潘序伦、徐永祚、奚玉书、吴世瑞、邹曾侯、任应钟、闻亦有、蒋一贯、安绍芸、杨汝梅(众先)、顾询、钱乃澄、李鸿寿、许敦楷等51人发起,于同年11月18日在南京中央路560号成立中国会计学社,并担任理事。

1936年2月至1939年4月,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部审计。其间,1937年3月,担任驻外审计。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审计部撤至重庆,兼任位于北碚的复旦大学会计系教授。1939年4月,改驻外审计,被任命为湖南省审计处长。

1945年5月,辞去湖南省审计处长职务,离开湖南前往重庆,担任重庆大学教授和工商管理系主任,并在银行人员训练所和求精高专任教。日本投降后为了尽快返回故乡,应邀担任南京市政府会计长。其间4年,主办南京市总预算和总会计,同时兼南京多所高校会计学教授。1948年底,辞去国民政府南京市会计长之职。后被调任国民政府粮食部会计长,即随机关迁往广州。不久,国民政府粮食部撤销,受聘到复旦大学担任会计教授。1949年9月被任命为复旦大学会计系主任,直到1952年暑假院系调整为止。1949年末至1951年初曾先后在上海商学院、南京大学兼课。

1952年8月,上海市高校院系调整调入当时的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担任会计学教授,兼任财务会计系财务检查与监督教研室主任。1956年上半年,与蒋士麒、娄尔行、何士芳、薛迪符、蒋凤五等人一道评为三级教授。同年1月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1958年下半年,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撤销,随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组建,转入该院历史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直至生命终点。曾于1967年秋下放到上海奉贤农场劳动,后于1972年退休。

1975年9月8日,一代会计名家,度过了他77岁的会计人生,安然离世。

1988年,被《中国会计史稿》(郭道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628)收录为民国时期76位知名会计学者之一。2000年,作为20世纪中国会计学界名人被收入《中国会计学界百年星河图》(郭道扬,《财会通讯》2000年第1期),列入37位一星人物之中排第6。2001年,被列入20世纪19位中国会计人物收录于《中国会计的世纪决算(世纪凭证——人物)》(王建忠,《财务与会计》2001年第1期),排第6位。

二、理论主要贡献

雍师在会计理论领域擅长会计基本理论与政府会计研究,其主要论著包括,《中央普通会计之总会计制度论(1~3)》(《会计季刊》1935年第1~3期),《新式会计与国民经济建设》(《国衡半月刊》1935年第6期),《政府会计》(《铁道公报》1935年第1327期);编著《中国政府会计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和《单位预算会计》(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以及《会计核算原理》(上海财政经济出版社1952年)和《预算会计讲义》(上海财经学院1953年)等。

雍先生的会计论著中,《中国政府会计论》一书在政府会计理论领域具有很大影响,是其主要代表作。该书于1933年由蔡元培、胡适、马寅初、王云五、翁文灏、顾颉刚、郑振铎、竺可桢等诸多名家组成的“大学丛书委员”列入“大学丛书”出版发行。

全书共4编16章、45万余字,全面论述了会计学基本原理及政府会计制度。即第1编绪论,阐述政府会计学的意义,政府办理会计事务的机关,政府办理会计的人员;第2编财务行政秩序论,讲述概算预算及月份分配预算,现计上——收支程序,现计中——收支报表,现计下——月份收支计算书类,决算,审核;第3编簿记组织系统论,介绍本编总论,现行制度——支出机关,现行制度——金库及国库,现时改革中的制度——中央各机关及所属统一会计制度,对于以上各项制度的批评及拟议;最后1编为附论,即办理会计事务机关的成立交代及结束。

《中国政府会计论》的出版及其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给我国民国时期的政府会计吹来了一缕春风,带来前所未有的新体系和新观点。该书从体系到内容,以及表达方式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一是内容完备。全书除阐述普通会计中的基本理论之外,还涵盖了会计学中广义政府会计的两大部分。即国家财务行政和政府会计的账簿组织系统。前者包括普通会计中很少涉及的各级政府及隶属于政府的各机关单位关于处理财务行政上预算、现计及决算的秩序;后者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产生财政数字报表所采用的账簿组织的基本程序。书中配有大量的会计账表和会计核算实例,详细说明了政府会计的核算程序与方法。还较全面地解析了国民政府制订的《预算法》等会计政策与法规。可谓有基本原理,有具体实务;有会计理论,有会计操作;有核算程序,有政策规章。实乃一部不可多得的全面系统的政府会计专书。

二是观点新颖。该书出版至今虽然已经过去近80年,但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与观点,仍值得人们认真品味。

关于政府会计的意义。先生在书中(P.1)指出,“一国治乱之原,由于政治者半,由于经济者半;而国家财务行政,又系乎二者之间。是以财政紊乱,影响所及,政治既末由清明,而民生亦难解决。”民国以来,在上则贪官污吏,财政之不上轨道;在下则强者掠夺,财政无法办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惟有严格监督。监督之道为何?惟有厉行会计制度而已”。先生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会计对于治国理财和防止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诚然,不仅在国民时期,在任何时期也是一样,政府的清明、官员的廉洁,仅靠会计难以奏效,但会计的监督与控制作用则不可小视。

关于会计学的定义。书中(P.5、6)指出:“会计学为论理科学上之一种,系研究用敏捷之过程及明晰之方法,以产生关于财政数字报表之科学。其功用在使主管人员就财政数字报表,第一可知过去及现在经营之状况,第二可藉作日后拟定业务方针之准绳。……会计学,特一提纲挈领之学科而已。”这里所说的财政数字报表“可藉作日后拟定业务方针之准绳”,实际上是提出了会计具有决策职能的观点。可见,先生对会计职能作用的高度重视与评价,早于现代会计学者近一个甲子。

关于政府审计的定义。该书虽然是一本政府会计专著,但也涉及到政府审计的内容。书中(P.352)说,“政府审计者,乃就各机关会计上之报告簿籍及凭证,由专设之审计机关予以审核或证明;并就其关系事项,随时随地,加以稽察。”可见,雍氏的这一定义,与民国时期同类书籍的政府审计定义相比,特点十分明显。既明确了政府审计的主体是专设的审计机关,客体是政府各机关;又强调了政府审计的手段是审核证明与稽察并重。

关于内部牵制组织制度的推行。雍师认为,私人或团体企业在认为会计制度有缺憾欲加改良时,或新建企业准备制订会计制度时,都必须考虑采用内部牵制制度。他在书中(P.190)进一步指出:“而在现时贪污盛行世界之中,此理于政府各机关为尤然。每一机关所有之出入,在严密内部牵制组织之下,各经办人员担任之事务,应为之适当安排,令其相互牵制。”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主张在政府会计中推行内部牵制制度的只有张蕙生、卫挺生等少数会计学者。雍师是民国时期较早提出在政府会计中建立与实施内部牵制制度的会计学者之一,这与他对政府会计重要性的高度认识是密不可分的。

四是夹叙夹议。该书名曰《中国政府会计论》,从而整个内容的阐述来看,实为一本《中国政府会计及其评论》,它不仅详细叙述政府会计的理论、原则、程序、方法与政策法规,而且针对当时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批评,分析会计法规的优劣,揭示会计实务的弊端,并对国民政府进行会计改革,提出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建议和意见。

该书1933年11月初版发行后多次再版,深受中国财政会计学界的好评。该书出版后,在当时的会计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就连当时大家都认为比较喜欢较真的会计学家张心澄先生也在其书评中称赞道:“本文实系对于中国政府会计之研究,虽篇幅不多,亦系一《中国政府会计论》”。

郭道扬教授在《中国会计史稿》中对这部著作作了较高的评价。他说“由于该书取材丰富,立论审慎,论证新颖,集当时政府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之大成,因而,它不仅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教科书,而且是指导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依据”。

对于雍师在会计理论方面的贡献,杨时展教授作出了如下评价:在蔡锡勇和谢霖先生之后,“以雍家源等先辈的著作为代表,……对中国会计学术有重大启蒙作用、重大先行意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乃至饮誉世界。”

三、实务与政府会计改革主要贡献

雍师既长于会计理论研究,又善于会计实务管理,还利用中国会计学社的学术平台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雍家源先生作为中国会计学社理事,认真承担和履行理事之责,参与制订《中国会计学社章程》,出版会计刊物,进行学术交流。1935年7月中国会计学社接管《会计杂志》和《立信会计季刊》之后,将后者更名为《会计季刊》,并交由雍师与闻亦有、吴世瑞教授负责具体的编辑与出刊事务。这种内容以长篇为主,偏重非营业会计问题的会计刊物,在3位会计大师的主办下,保持和发扬了《立信会计季刊》的办刊优势,其内容除登载会计论文、选择国外会计文献外,还特约各行业的专家撰写会计制度,以供工商界采用新式簿记参考。该刊以其内容比较精深、理论结合实际,与当时进行的会计改革和改良运动配合紧密,赢得广大学术界和工商界人士的好评。

20世纪30年代,雍师在国民政府财政部会计委员会担任主管财务会计工作的专员时,力主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早期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他在实际工作中,经过调查各机关政府会计制度,感觉到现实问题非常之多,会计内容不尽一致,会计组织也不完善,报表种类简单,编制方法大多没有以账册为根据。正如他在《中国政府会计论》中所言:“吾国各机关无论其为中央或地方设立者,对于会计制度,每多未能采取一贯制度,以资遵循。”(P.35)“吾国现行会计制度之构成,……惟在组织方面,有欠完整,在效率方面,未易增加,故仍有改良之必要。”(P.34)为了使得政府会计人员对于簿记组织、编制方法、编制报表等方面有统一的依据,他以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劳埃德.穆锐(L.Morey)的著作《政府会计导论》为主要参考书,联系中国实际,把国外的先进会计制度与方法引进中国,设计了一套《中央各机关及所属统一会计制度》(以下简称《统一会计制度》,还协助草拟了一系列政府行政财务法规,在当时政府的会计改革工作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雍氏所设计的《统一会计制度》,经主计会计审核通过,于1932年7月12日正式实施。其内容大致包括报表、总清账户、登记簿及分录簿、分户账、传票、原始凭证、补充账簿等7个统一标准。这一内容在《中国政府会计论》(PP.495~544)中作了详细说明。特别是,他在《统一会计制度》中专门设置了一套“预算科目”,与财务科目并行使用,以监督国家预算的执行,发挥预算控制工作在国家财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政府会计工作的这一重要改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此外,《统一会计制度》还对账簿组织、会计方法、账户设置,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方面,都对当时政府会计制度有明显的改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政府会计工作的改革。也使其成为中国政府会计制度的设计者和中国政府制度的早期改革者。

正如郭道扬教授所言,国民政府时期的会计法制建设,由于雍家源、邹曾侯等人的努力,各种统一会计之一致规定的陆续实施,在经济法制建设对政府财政会计工作管理的结合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四、教育主要贡献

雍家源教授自大学期间从事教育工作之后,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三尺讲台上度过。曾在中学和多所高校任教,并担复旦大学教授和会计系系主任。长期讲授英语、会计学、政府会计和审计等多门课程。他一生诲人不倦,桃李满园,培养出季树农(1909~2004年,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曾任国民政府审计部稽察)、施仁夫和唐文瑞等一批优秀经济与管理人才和会计大师,对我国教育事业贡献颇丰。

在他担任英语教师时,教课认真,学生作业当天批阅发还,课后还同学生一起打篮球,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他还曾探索出一套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直接教学法”,与邻校教师组织英文教学法研究会,邀请外籍教师在课余教学生英语会话,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深得学生爱戴。

1949年,雍先生担任复旦大学会计系系主任,仍坚持为高年级学生讲授政府会计课程,他熟练而深入的讲授,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和学生们平等相处,敞开心扉,沟通思想,既教书又育人。与担任系学生会工作的学生保持经常联系,较好地贯彻学校中共党组织的工作安排。

1952年,复旦大学商学院并入以上海商学院为主新建的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后,雍师积极致力于教学改革。除完成授课任务外,还按照新的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理论编写了《会计核算原理》一书,得到同行的好评。他还与会计系预算会计小组的教师一起,在半年时间内编写出一本吸收前苏联的先进理论、结合我国建设实际的《预算会计讲义》。当时国内尚无公开出版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政府会计教材,即使是供校内使用的讲义也很少见,该讲义的编写及时满足了教学内容更新的急需,深受广大师生的称赞。

雍家源,金大留美硕士生,民国知名会计家;政府会计建新制,官厅会计行改革;教书育人毕其生,高足弟子遍神州;专著政府会计论,中华会计当永记。

参考文献:

[1]王庆成:《梅花香自苦寒来——雍家源先生传略》,《新会计》2010年第8期。

[2]刘寿林、万仁元、王玉文等:《民国职官年表(下编[23]二审计部)》,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上一篇:存货会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算化会计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