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护理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4 12:22:58

养老院护理工作计划

养老院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大连市首创的居家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它有完善的组织机构,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具有创意的就业新形式。

论文关键词:居家养老社会保障社区养护员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传统养老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机制颇为重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重视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途径,于2002年9月首创“居家养老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纽约时报、读卖新闻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居家养老院”的情况。

美国驻沈阳总领事、日本养老问题专家多次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民政部领导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具有创意的就业新形式。”

一、居家养老的概况

居家养老,不是指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而是特指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即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和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人到家中提供有偿的各种长期服务的养老方式。大连的具体做法是:根据社区老人经济条件和养护员岗位的需求,分为A、B、c、D四个档次。A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3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高龄(80岁左右)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的人);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B类:每户每月享受的政府养护补贴2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需要照料的男70岁、女65岁以上的老人;双亲老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内(含1000元)、单亲老人家庭月收入在600元以内(含6OO元)的;年龄在70岁以上的病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卧床不起、下肢瘫痪等重大疾病由医院出具证明),如其子女是本区下岗失业人员,可以作为养护员选用,但必须经过街道、居委会人户调查,情况属实,由居委会张榜公布3天,如无异议,可享受政府补贴。C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100元,条件是在享受B类条件以外的社会老人生活需要照料的;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另一方是失业人员且同时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D类:居住在本地,经济条件较好,需要此项服务的自费老人。居家养老审批时间定在每月的10日前,由所在街道将申报者的户籍、工资、医院证明等相关材料各一式两份(原件、复印件各一套)报送区民政局社会福利科审批。

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现有六十岁以上老人9700多人,占辖区人口的12%,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600多人,孤寡老人近20户。通过调查发现,全街道共有47户特困老年家庭急需照顾,有的是孤老户,有的是子女下岗、失业无力赡养户。以前,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经常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和照顾,但是由于人力有限,时间不固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另外随着退休职工纳人街道管理,社区干部愈加繁忙,很难长期担负起照顾老人的任务。虽根据“星光计划”要求,在对老人服务上,建立了三级服务网络,为老年人建立了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每个社区都有老年活动室和室外健身器材,但对重病、孤寡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仍未解决。同时,街道有许多下岗职工,尤其是大龄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困难,长期在家,靠低保金过日子,生活十分坚苦,而下岗女工都是料理家务能手,加上老人的特点是恋家,所以街道巧妙地将这两个弱势群体结合起来,先将下岗女工培训成养护员,再利用社区慈善会所得捐赠支付养护员工资,这样既解决了照顾扶养老人问题,又解决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开创出一条不设围墙的家庭养老模式。

由于居家养老费用低、服务周到、家庭氛围浓、适合老人生活习惯、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到各层次老人欢迎,居家养老迅速发展起来,由最初的13户17人发展到现在的77户118人,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社会有关部门的认可,沙河口区在全区16个街道推行这一做法,目前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2003年居家养老院获得区长特别奖,目前此项措施已在大连市全面推行。

二、居家养老的组织机构

为了促进沙河口区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步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沙区居家养老事业健康、适度、有序的发展,特设立以下机构。

第一,沙河口区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社会福利科,负责行业审批、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福利养老人员的审批,把居家养老院纳入社会养老机构重点指导、服务、管理范围。

第二,街道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负责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日常管理工作,院长由街道主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副院长由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科科长兼任。主要职责是:研究确立家庭养老院的工作计划、措施的实施,人户摸底调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确定居家养老院的养护对象和养护员;负责签署养护员协议、养护员的调配、管理、考核和培训、发放养护员的工作补贴;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募集慈善资金等。

第三,社区居委会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由居委会主任兼任,主要职责是:调查、采集家庭养老需求信息,上报社区需要增加的养护对象;定期征求老人意见,改进服务;负责养护员的管理、业务学习、考核和业务讲评;为有家庭养老需求的老人选派养护员;负责居家养老院的设施建设与维护;传达部署养老院工作任务。

第四,居家养老院。每个居家养老院由一名养护员和一户被养护对象组成,养护员与老人签订协议书和服务承诺,养护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爱心奉献,热情服务;必须每天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务,清扫卫生,买菜做饭,和老人谈心,带老人看病等。有病、有事需要到居委会请假,居委会派人接替,养护员每日填写日记和家庭财务收支帐;经求老人意见,居委会月考核、季评议,如果老人不满意可提出更换养护员。

第五,社区医院。社区为每户居家养老院选派家庭医生,为每个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载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每周一次为老人体检并做好记录,为每个老人发放一个急救卡,老人可享受免费就诊;定期对养护员进行日常护理培训和老年人常见病例护理以及各种急救常识的培训。

第六,监督员。监督员由街道老龄委、退管站和部分老党员组成,负责养老院各项制度的检查落实,对养护员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征求养护对象意见,及时提出有利于养老院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三、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

居家养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各方面趋于完善,目前正向“六化”方向发展。即管理规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1.管理规范化。养老事业水平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居家养老院从创建到现在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居家养老院的发展,市、区政府出台了《大连市家居养老院实施办法》、《关于加快推行社区居家养老院建设实施方案》等三个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作目标,即“十五”期间,沙区要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规范的居家养老院管理机构,确保生活需照料的三无老人、享受低保的老人,全部纳人居家养老院福利服务养老范围,满足社会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提供有偿、低偿的养老服务;各街道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必须具备“9有”,社区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合同文本、统一体检、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建立养护员考勤、考核、评议、奖励制度,使居家养老院在管理体制、用人制度、补贴标准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

2.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制约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随着居家养老规模的日益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多,支付养护员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培训费用、管理费用的增加,资金不足、来源渠道不稳定等问题凸现出来,必然制约、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发展居家养老的资金应建立多元的筹措和运行机制,具体的方法是: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沙区政府为每个街道下拨居家养老院开办事业费,对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区政府每月资助300元养护费,低收人老人每月补助200元,社会老人人均月收人低于1200元的月资助1120元。区政府年出资十万元用于养护员公益岗位工资和培训,每年市民政局发行1-2次专为居家养老筹集资金的社会福利,所得资金款项用于居家养老费用。沙河口区成立慈善总会,各街道成立慈善办事处,动员社会力量向海内外募集款项,对捐助额4千元以上的单位、个人可给予一年“冠名权”,长期包户捐助可予以永久“冠名权”,对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可授予荣誉称号。

3.运行市场化。居家养老事业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思路发展,在管理方式、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责任制度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其中享受资助的“三无老人”仅41户,其余全部自费。目前,全市已发展自费户500多户,养护费每月300-1300元不等。沙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政府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资助和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发展自费户,未来居家养老市场潜力非常大,不仅适合“独居”、“空巢”老人,而且适合与子女同住的老人,这种方式使双职工子女白天安心工作,免去其后顾之忧,晚上同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又可以节省子女去养老院探视的时间,费用适中,因而受到不同层次老人的欢迎。

4.服务方式多样化。目前居家养老院提供的服务是老人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其发展还要满足老人更高层次的需要,根据不同老人特殊需求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比如根据老人兴趣、爱好提供服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健康老人提供室内外活动场所,社区医院为低收人老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为老人提供小时服务、单项服务、日托、相谈等服务。中山公园街道还联办了“夕阳红”养护院,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24小时服务和针对临终老人的“临终关怀”。

5.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新的“银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劳动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优先在公共服务社及辖区失业人员中培训养护员,逐步建立职业资格和职称序列等级管理制度,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沙区中山公园街道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医护理学院联合办学,建立了中山公园居家养老培训基地,利用高校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基地常年开设家庭护理、老年心理、老年常见病防治和急救知识、养护员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请专家教授讲课,建立标准化题库,使养护员培训正规化。市劳动局为居家养老院设立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并逐步建立养护员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未来的养护员的工资依职称和服务质量而定。中山公园街道目前已培训253名养护员,184位已走上养老护理岗位,并且和市内各军队干休所达成协议,派出养护员40多名。

6.服务对象公众化。居家养老院在确保国家供养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无子女享受“低保”老人需求的同时,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做大做强“银发产业”,即解决了老人的需求,又解决大量失业人员就业。

四、发展居家养老的重要意义

1、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的发展方向。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并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据估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中国人口老年化的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主要依靠退休金生活,或者依靠家人实现保障,这已远远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老人多,子女少,4个老人2个孩子照顾,压力大;二是社会服务提供的家庭保姆和小时工虽可解决老年家庭服务的部分问题,但服务质量、稳定性无法保证;三是公办养老院数量有限,对急剧增加的老人来说怀水车薪;四是私人养老院收费较高,管理不到位。而居家养老是一种更普遍、广泛的养老方式,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其覆盖面不仅包括“三无”老人,而且包括享受养老金待遇的人,甚至可以惠及到广大城乡的全体老人。

2.居家养老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与西方历史传统不同,在东方社会结构中,家庭构成社会生活的核心和基础,为家庭成员提供包括养老、医疗、生育、救济、福利等全方位的保障功能,东方家庭的异化和超稳定性结构,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工业化浪潮对家庭保障功能的削弱,因此,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应当尊重和依托家庭保障的作用。但是,我们应看到,家庭保障虽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但也存在“难抗大风浪”的缺陷,历史上,一些原本颇有实力的家庭,只因家庭成员的病重或病逝而日益破落衰败的实例屡见不鲜,可以说家庭保障具有脆弱性的缺陷,这就为发展社会保障,为使社区在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安排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提出了需求。而居家养老巧妙地将家庭和社会结合起业,既发挥家庭的优势,又弥补了家庭的缺陷,非常符合老人的恋家情怀,符合我国的国情。

养老院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居家养老 社会保障 社区 养护员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传统养老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机制颇为重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重视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途径,于2002年9月首创“居家养老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纽约时报、读卖新闻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居家养老院”的情况。

美国驻沈阳总领事、日本养老问题专家多次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民政部领导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具有创意的就业新形式。”

一、居家养老的概况

居家养老,不是指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而是特指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即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和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人到家中提供有偿的各种长期服务的养老方式。大连的具体做法是:根据社区老人经济条件和养护员岗位的需求,分为A、B、c、D四个档次。A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3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高龄(80岁左右)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的人);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B类:每户每月享受的政府养护补贴2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需要照料的男70岁、女65岁以上的老人;双亲老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内(含1000元)、单亲老人家庭月收入在600元以内(含6OO元)的;年龄在70岁以上的病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卧床不起、下肢瘫痪等重大疾病由医院出具证明),如其子女是本区下岗失业人员,可以作为养护员选用,但必须经过街道、居委会人户调查,情况属实,由居委会张榜公布3天,如无异议,可享受政府补贴。C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100元,条件是在享受B类条件以外的社会老人生活需要照料的;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另一方是失业人员且同时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D类:居住在本地,经济条件较好,需要此项服务的自费老人。居家养老审批时间定在每月的10日前,由所在街道将申报者的户籍、工资、医院证明等相关材料各一式两份(原件、复印件各一套)报送区民政局社会福利科审批。

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现有六十岁以上老人9700多人,占辖区人口的12%,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600多人,孤寡老人近20户。通过调查发现,全街道共有47户特困老年家庭急需照顾,有的是孤老户,有的是子女下岗、失业无力赡养户。以前,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经常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和照顾,但是由于人力有限,时间不固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另外随着退休职工纳人街道管理,社区干部愈加繁忙,很难长期担负起照顾老人的任务。虽根据“星光计划”要求,在对老人服务上,建立了三级服务网络,为老年人建立了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每个社区都有老年活动室和室外健身器材,但对重病、孤寡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仍未解决。同时,街道有许多下岗职工,尤其是大龄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困难,长期在家,靠低保金过日子,生活十分坚苦,而下岗女工都是料理家务能手,加上老人的特点是恋家,所以街道巧妙地将这两个弱势群体结合起来,先将下岗女工培训成养护员,再利用社区慈善会所得捐赠支付养护员工资,这样既解决了照顾扶养老人问题,又解决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开创出一条不设围墙的家庭养老模式。

由于居家养老费用低、服务周到、家庭氛围浓、适合老人生活习惯、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到各层次老人欢迎,居家养老迅速发展起来,由最初的13户17人发展到现在的77户118人,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社会有关部门的认可,沙河口区在全区16个街道推行这一做法,目前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2003年居家养老院获得区长特别奖,目前此项措施已在大连市全面推行。

二、居家养老的组织机构

为了促进沙河口区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步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沙区居家养老事业健康、适度、有序的发展,特设立以下机构。

第一,沙河口区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社会福利科,负责行业审批、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福利养老人员的审批,把居家养老院纳入社会养老机构重点指导、服务、管理范围。

第二,街道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负责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日常管理工作,院长由街道主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副院长由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科科长兼任。主要职责是:研究确立家庭养老院的工作计划、措施的实施,人户摸底调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确定居家养老院的养护对象和养护员;负责签署养护员协议、养护员的调配、管理、考核和培训、发放养护员的工作补贴;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募集慈善资金等。

第三,社区居委会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由居委会主任兼任,主要职责是:调查、采集家庭养老需求信息,上报社区需要增加的养护对象;定期征求老人意见,改进服务;负责养护员的管理、业务学习、考核和业务讲评;为有家庭养老需求的老人选派养护员;负责居家养老院的设施建设与维护;传达部署养老院工作任务。

第四,居家养老院。每个居家养老院由一名养护员和一户被养护对象组成,养护员与老人签订协议书和服务承诺,养护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爱心奉献,热情服务;必须每天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务,清扫卫生,买菜做饭,和老人谈心,带老人看病等。有病、有事需要到居委会请假,居委会派人接替,养护员每日填写日记和家庭财务收支帐;经求老人意见,居委会月考核、季评议,如果老人不满意可提出更换养护员。

第五,社区医院。社区为每户居家养老院选派家庭医生,为每个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载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每周一次为老人体检并做好记录,为每个老人发放一个急救卡,老人可享受免费就诊;定期对养护员进行日常护理培训和老年人常见病例护理以及各种急救常识的培训。

第六,监督员。监督员由街道老龄委、退管站和部分老党员组成,负责养老院各项制度的检查落实,对养护员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征求养护对象意见,及时提出有利于养老院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三、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

居家养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各方面趋于完善,目前正向“六化”方向发展。即管理规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1.管理规范化。养老事业水平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居家养老院从创建到现在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居家养老院的发展,市、区政府出台了《大连市家居养老院实施办法》、《关于加快推行社区居家养老院建设实施方案》等三个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作目标,即“十五”期间,沙区要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规范的居家养老院管理机构,确保生活需照料的三无老人、享受低保的老人,全部纳人居家养老院福利服务养老范围,满足社会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提供有偿、低偿的养老服务;各街道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必须具备“9有”,社区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合同文本、统一体检、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建立养护员考勤、考核、评议、奖励制度,使居家养老院在管理体制、用人制度、补贴标准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

2.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制约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随着居家养老规模的日益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多,支付养护员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培训费用、管理费用的增加,资金不足、来源渠道不稳定等问题凸现出来,必然制约、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发展居家养老的资金应建立多元的筹措和运行机制,具体的方法是: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沙区政府为每个街道下拨居家养老院开办事业费,对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区政府每月资助300元养护费,低收人老人每月补助200元,社会老人人均月收人低于1200元的月资助1120元。区政府年出资十万元用于养护员公益岗位工资和培训,每年市民政局发行1-2次专为居家养老筹集资金的社会福利,所得资金款项用于居家养老费用。沙河口区成立慈善总会,各街道成立慈善办事处,动员社会力量向海内外募集款项,对捐助额4千元以上的单位、个人可给予一年“冠名权”,长期包户捐助可予以永久“冠名权”,对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可授予荣誉称号。

3.运行市场化。居家养老事业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思路发展,在管理方式、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责任制度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其中享受资助的“三无老人”仅41户,其余全部自费。目前,全市已发展自费户500多户,养护费每月300-1300元不等。沙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政府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资助和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发展自费户,未来居家养老市场潜力非常大,不仅适合“独居”、“空巢”老人,而且适合与子女同住的老人,这种方式使双职工子女白天安心工作,免去其后顾之忧,晚上同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又可以节省子女去养老院探视的时间,费用适中,因而受到不同层次老人的欢迎。

4.服务方式多样化。目前居家养老院提供的服务是老人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其发展还要满足老人更高层次的需要,根据不同老人特殊需求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比如根据老人兴趣、爱好提供服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健康老人提供室内外活动场所,社区医院为低收人老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为老人提供小时服务、单项服务、日托、相谈等服务。中山公园街道还联办了“夕阳红”养护院,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24小时服务和针对临终老人的“临终关怀”。

5.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新的“银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劳动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优先在公共服务社及辖区失业人员中培训养护员,逐步建立职业资格和职称序列等级管理制度,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沙区中山公园街道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医护理学院联合办学,建立了中山公园居家养老培训基地,利用高校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基地常年开设家庭护理、老年心理、老年常见病防治和急救知识、养护员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请专家教授讲课,建立标准化题库,使养护员培训正规化。市劳动局为居家养老院设立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并逐步建立养护员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未来的养护员的工资依职称和服务质量而定。中山公园街道目前已培训253名养护员,184位已走上养老护理岗位,并且和市内各军队干休所达成协议,派出养护员40多名。

6.服务对象公众化。居家养老院在确保国家供养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无子女享受“低保”老人需求的同时,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做大做强“银发产业”,即解决了老人的需求,又解决大量失业人员就业。

四、发展居家养老的重要意义

1、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的发展方向。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并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据估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中国人口老年化的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主要依靠退休金生活,或者依靠家人实现保障,这已远远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老人多,子女少,4个老人2个孩子照顾,压力大;二是社会服务提供的家庭保姆和小时工虽可解决老年家庭服务的部分问题,但服务质量、稳定性无法保证;三是公办养老院数量有限,对急剧增加的老人来说怀水车薪;四是私人养老院收费较高,管理不到位。而居家养老是一种更普遍、广泛的养老方式,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其覆盖面不仅包括“三无”老人,而且包括享受养老金待遇的人,甚至可以惠及到广大城乡的全体老人。

2.居家养老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与西方历史传统不同,在东方社会结构中,家庭构成社会生活的核心和基础,为家庭成员提供包括养老、医疗、生育、救济、福利等全方位的保障功能,东方家庭的异化和超稳定性结构,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工业化浪潮对家庭保障功能的削弱,因此,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应当尊重和依托家庭保障的作用。但是,我们应看到,家庭保障虽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但也存在“难抗大风浪”的缺陷,历史上,一些原本颇有实力的家庭,只因家庭成员的病重或病逝而日益破落衰败的实例屡见不鲜,可以说家庭保障具有脆弱性的缺陷,这就为发展社会保障,为使社区在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安排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提出了需求。而居家养老巧妙地将家庭和社会结合起业,既发挥家庭的优势,又弥补了家庭的缺陷,非常符合老人的恋家情怀,符合我国的国情。

养老院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养结合;护理员;管理体系;规范化管理;常态化

目前,世界各国已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为老年人群,尤其是失能老人提供优质的照护服务,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1]。养老护理员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适应时展需要应运而生的新兴职业。与此同时,养老护理员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也日益成为养老机构医务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其养老护理员管理体系建设日趋完善[2]。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对较晚,在护理员队伍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我院自2009年成立以来,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一套适应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照护需求的护理员队伍建设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护理员管理体系的建立

1.1建立护理员聘用管理机制

为了建立一支适应失能、失智老人照护需求的合格的护理员队伍,本院对前来应聘护理员岗位的人员一律进行面试,并制定准入标准:①富有爱心和耐心;②具有一定观察和沟通能力;③年龄在58岁以下,性别不限;④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⑤体检合格,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无严重皮肤病。面试且体检合格者,须进行为期2个月的试用期学习,并取得《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合格后,与本院签订合同协议书,聘用期限为2年。

1.2建立护理员培训管理机制

本院向每位新入职的护理员发放员工手册,从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奖惩规定等方面组织护理员进行系统学习,使其明确工作导向,工作有章可循。手册内容包括:护理员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规范,职业技能规范,职业安全规范;护理员服务规范、环境规范、语言规范以及各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规范等。我院实行边学边干和一对一的带教制度,由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护理员以传帮带的形式对新入职及业务能力欠缺的护理员进行日常照护工作指导。同时,我院规定每周二、三为护理员学习培训日,结合《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通过理论授课、举办讲座、观看示教片、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组织护理员轮流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老年常见病相关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能和抢救原则,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全程监护,鼻饲、留置导尿护理,气管切开护理,约束带皮肤护理等;将规范洗手[3]、灭火器使用、噎食急救、Ι级压疮预防护理、床到轮椅之间安全转移、更换床单、老人穿脱衣裤等7项操作规程列为重点培训内容。此外,护理部针对日常工作薄弱环节及时点评,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工作。本院还定期组织护理员进行业务考试和比武活动,以夯实护理基础;积极开展对外业务交流,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来我院授课,同时选派优秀护理员赴新加坡、香港、济南养老机构参观学习,开阔眼界,与兄弟单位切磋业务,取长补短。

1.3建立护理工作运行管理机制

1.3.1护理员组织管理我院实行由分管院长牵头的护理部-各护养区护士长-护理班长-护理员共同参与的组织管理模式。其中,由分管院长任护理部主任,全面负责本院护理管理;下设1名副主任,负责护理工作日常事务管理;各护养区分别设2名护士长和2名护理班长,护士长负责按照护理部每周质量检查内容对本养护区护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护理班长负责按照每日工作流程巡视检查班组成员工作完成情况,护理员则负责每日对自己的护理工作进行自查。1.3.2护理员工作模式管理本院实行24h轮班制,采用相对固定、包干到房的形式,以每2名护理员为一个单位开展工作,每名护理员负责7~8名老人的日常照护。1.3.3护理员岗位职责管理本院制定了明确的护理员岗位职责,主要包括:①负责老人洗浴、饮食、整理床铺、换洗被服衣物、协助翻身、大小便处理等基本生活护理,如实进行生活记录并予以公示;②负责随时观察老人身体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医生报告;③负责按照医嘱按时给老人服药,如老人发生便秘,必要时须进行抠便处理;④负责检查导尿管、氧气管等各种管道是否顺畅及更换日期;⑤负责病房及养护区环境卫生。1.3.4护理员操作流程管理本院专门成立由分管院长牵头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为护理员工作制定了严格的操作流程及护理质量管理目标。操作流程主要包括:①每日操作流程:每日早晚为老人洗漱,清洗会阴;每日为老人量一次体温;每日饭前为老人洗手,准备就餐事宜;每小时给老人喝水一次,上下午各补充水果或点心一次;每两小时为卧床老人翻身扣背一次;每天与老人对话交流不少于30min;每日清扫房间,整理床铺;每日对老人生活、身体状况进行详细记录;每日参加早晚例会及工作交接。②每周操作流程:每周为老人洗一次澡,并换洗衣物及被服,如遇特殊情况则应及时更换;每周为老人泡脚两次,并及时修剪指甲。③每月操作流程:每月为老人理发一次。护理质量管理目标主要包括:①严格执行护理服务要求和礼仪要求,做到手勤、嘴勤、腿勤,说话轻、走路轻、动作轻,养成紧张有序、不拖沓的工作作风;②熟记受照护老人的姓名、身体状况、饮食习惯、性格爱好及护理重点;③老人身体、身穿衣服须整洁无异味,床铺整洁无异味,床柜衣橱摆放整齐无异味;④统一房间用物摆放,统一养护区清洁用具配置、使用及消毒,要求房间整洁,清新,无死角,清洁用品按要求交接,绿色抹布擦床头柜,棕色抹布擦窗台等。1.3.5护理员考核管理本院由护理部成立考核小组,每月对护理员护理质量进行考核,并实行“优奖劣汰”。其中日常考核占70%,年终考核占30%。考核内容主要包括:①工作规范、职业礼仪考核;②投诉、表扬,满意度考核;③安全事件考核;④养护区卫生状况考核;⑤业务考试及比武活动成绩考核等。在常规考核的同时,由护士长任督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每一个护理员护理质量进行抽查,并将抽查结果纳入护理员考核内容。对出现违规问题的护理员根据考核标准按章兑现,奖罚分明,每年保持不低于10%的淘汰率。

1.4建立护理员监督管理机制

本院由分管院长组织,由护理部具体实施,建立完善了护理部-各护养区护士长-护理班长-护理员4级护理管理质控网络,采取多种方式对护理员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主要包括:①我院实行护理管理早晚例会和交接班制度。医生、护士、护理员每日共同参与交接班工作,不仅对前一日护理工作进行及时总结和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同时也对当日工作的重点、难点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接;②护理部选拔具有丰富医养结合管理经验的护士长,在护理部领导下不定期对各养护区护理质量进行抽查;③建立夜间巡查制度,每周不定期对夜间护理情况进行突击检查;④每周定期召开全院护士长、护理班长会议,针对各护养区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研究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及整改措施,并对改进效果及护理质量进行持续关注。⑤分管院长每周定期听取护理质量与安全工作汇报,并不定期到各护养区巡视检查护理工作,对于护理不到位、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能现场解决的,立即组织相关人员沟通解决;现场解决不了或属于各养护区的共性问题,则在护理部每周例会提出。⑥由院社工部每月与患者及其家属就护理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及日常生活起居情况进行交流和满意度调查。⑦成立老人民主管理委员会,邀请部分老人和家属对我院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推动院务工作透明化。

2实施效果

2.1人员构成比例基本合理

本院目前拥有护理员105名,其中男12名,女93名;文化程度:高中20人,初中67名,小学18名;年龄:30~40岁11名,40~50岁52名,50-58岁42名;入职时间:1年以内20名,1~3年35名,3年以上50名。该人员构成基本满足老年照护人员在文化素质、身体条件及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2.2护理员职业素质及职业规范得到全面提升

通过严格的管理、规范的培训,护理员的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在我市举办的多届护理员技能大赛中,我院护理员均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护理员的工作也得到了院内老人及家属的好评,表扬信、感谢信、锦旗和牌匾纷至沓来,调查结果显示,住院老人及家属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逐年提高,截止到2016年度,满意度达到95.12%,与2015年度基本持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院2015年获评青岛市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称号。2015年度,我省评选出3家养老服务名牌机构,我院成为青岛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养老机构。

2.3护理工作中事故发生率明显减少

随着我院护理员管理体系建立以来,安全事件发生率逐年下降。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6年,我院共收治失能老人467名,卧床老人比例高达82.5%,较2015年增多7.3%,但压创发生率仅为1.49%,较2015年下降了1.1%,同时也大大低于一般医院的2.5%水平。此外,各类管道的管理是我院安全管理重点,我院对此项工作加强分析研究,制定了各类管道护理常规和考核标准,加大考核力度,大大降低了各类管道的脱管率。至2016年,尿管、鼻饲管、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和膀胱造瘘等非计划脱管率为8.89%、14.25%和0,均较往年显著降低(见表1)。

2.4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我院采用护理部-护士长-护理班长-护理员四级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护理管理工作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同时,也使质量检查督导常态化,在工作管理上形成了良性循环。2.5护理员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以特色文化带动护理院发展。我院在严格管理的同时,通过举办春游、春节联欢晚会、组织座谈等各种活动丰富护理员文化生活,增强了护理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3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3.1管理难度大

我院护理员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自身素质不高。护理员工作琐碎、繁重、风险较大,加上护理员队伍工作经验较少,往往情绪化比较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养老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员感到活比以前要求标准高了,更难干了,管理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管理者要有耐心,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因势利导。一是要充分利用近期我市出台的对护理员的扶持政策,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二是要强化教育培训,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使护理员的素质能够得到较大提高。三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护理员的归属感。

3.2安全养护需进一步加强

医养机构安全问题成为大家研究课题。我院同样存在老人安全风险问题,我院护理员与老人人数比1:4.5,护理员工作琐碎,经常有老人行为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不听劝阻,跌倒、摔倒造成骨折等情况,引起家属不满造成纠纷等。如何做好老人的跌倒、摔伤、走失等风险评估、风险全程管理,如何照料好有认知障碍但又能自我活动的老人,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收住多为插管老人,风险高、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事件,我院制定警示标示和安全管理防范措施,订制了11种安全标识带,统一规范了各种护理安全标识带的使用和管理,对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防范警示作用;如有男蓝女粉腕带、四防牌、深静脉置管、注意安全小心跌倒、夹闭尿管3h一次、约束带使用、胰岛素治疗、留置导尿、膀胱冲洗等标示,标识管理带使用成为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一大亮点,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和肯定。

4讨论

2015年11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更好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同年,国家九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7月,国家民政部公布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在此过程中,建立高素质养老护理员队伍,成为养老照护机构高质量高水平服务老人的有力保证[4]。当前,社会对于高水平医养融合养老院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是,养老护理员普遍存在的知识文化水平低,养老照护专业技能缺乏也是我们要面对的突出问题[5]。如何将他们变成有爱心、有较高专业技能水平、有团队意识的护理员,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课题[6]。我院的医中有养,医养结合模式对于一个养老院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我院通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应“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护理员管理体系,队伍建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本院始终坚持护理管理常态化,主要包括:①日常工作考核常态化;②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管理常态化;③夜间巡查常态化;④护理督导常态化;⑤护理技能培训和考核常态化;⑥安全工作专项管理常态化。常态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护理质量,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此外,本院对护理流程及护理监督进行细化,如细化晨间护理,将人性化的服务语言和人性化的操作融入护理员对老人的服务中;细化夜间巡视内容及时间等;注重护理细节管理,要求护理员将小事做到位做扎实,通过小事体现大爱。我院在护理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服务、质量、安全”这个核心,按照工作计划和管理目标,从夯实医养模式的护理根基出发,在护理管理上狠下工夫。护理管理日趋规范化、标准化,做到有制度、有规范、有评估、有考核,日常工作可追溯。通过对护理员工作的不断规范,让标准成为了习惯,让习惯符合了标准,提升了圣德护理员的整体形象。今后,我院将继续坚持和完善护理管理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护理员队伍,为老年人群,尤其是失能老人提供更为优质的照护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红,王志稳,侯淑肖,等.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长期护理服务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4-16.

[2]崔霞.发达国家护理员发展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119-121.

[3]张燕.医院护理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5):537-541.

[4]金云叶.康复机构护理员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7):524-526.

[5]王麒媛,姜殿翠,李公平.加强护理员规范化管理提高病员满意度[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3):110-112.

[6]吴金凤,王素英,张英.护理员团队化管理在老年住院患者生活照护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6,16(2):72-74.

上一篇:新生儿护理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五官科护理工作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