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2 18:20:23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篇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档案的管理,面临着许多问题,成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相对应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还缺乏完整的管理途径和方式,重要的是突出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起点缺乏公正,制度保障的缺失和档案管理的资金缺失等问题。

(一)起点不公正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缺乏应有的规范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比较晚,相应的政策不能够全面的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同样的相应的扶持政策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农村社会保险的档案管理方案推行难度大。在1999年国务院整顿规范文件下发后,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按档管理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得到建设。由于,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严重的影响着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不能适应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明显的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远远的滞后与城镇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档案管理的起点不公平,导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损害着农民的根本利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发展,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资金供给不足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瓶颈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需要社会资金的支持,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比较晚,仅仅是靠提取3%管理费作为经办机构经费来源,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费用,由于缺少相应的保障资金,养老保险就不能有效的完成信息化的建设,不能有利于社会农村养老保险机制的开发与利用。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需求,也影响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途径

(一)齐抓共管,健全网络管理

针对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特点,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形成了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县档案局和社会保障局要负责统筹规划、监督指导,引导档案的有序管理,组织协调,抓好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成立综合档案室和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解决好档案管理的人、财、物问题,发挥中坚作用;总之,每个部门要各施其职,协同做农村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

(二)建章立制,依法治档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要求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保证,以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在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档案法》的规定,建立和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工作管理机制,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意义、机构人员到档案的归档范围、案卷质量、保管利用和制度建设等相关的制度和工作过程要做出相应的管理规定,促进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稳定发展。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篇2

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后,档案信息检索和使用更为便利

档案使用者只需要在计算机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系统中输入关键词就能够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全面提升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检索效率。而且还能够利用电子加密技术来对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提升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二)促进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的科学化管理

=通过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答的开放化进程,档案数据从传统的保管和利用工作开始向采集、管理和服务工作转化,档案信息更具开放性,有效的提高养老保险档案服务的水平,为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增强养老保险档案利用的时效性

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远程服务能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而且档案管理人员在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要及时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从而更好的完成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增强养老保险档案利用时效性。

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工作缺乏重视

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受传统思维观念影响较深,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部分人员对先进技术不掌握,而且在心理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从而给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较大的阻碍。

(二)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水平不高

当前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起草、修改和印发工作基本上都在电脑上完成操作,档案资料也实现了电子化存储,这对档案信息的利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于初级化水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急需努力提高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水平。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目前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建设过程中,软件还存在着不统一问题,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与机器及配件存在不致及质量差异大等问题,同时还存在开发语言不统一的现象,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其进行规范,不仅影响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而且阻碍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档案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不足

在当前养老保险管理部门,即熟悉养老保险知识,又熟悉档案知识及信息化技术的人才十分缺乏,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院校对于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也导致当前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3 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大对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这就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设备,选择适宜的软件,为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不仅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对档案利用、保密等工作开展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二)完善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服务方式

在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创新养老保险档案的服务方式,加快推进计算机信息管理服务的建设,并制定相庆的制度和标准,同时采用缩微技术服务,对珍贵的档案信息进行保护和存储。另外也可以启用公共网络服务系统,借助于公共网络,提高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建立规范标准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

要想建立起规范标准化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就一定要确保档案管理网络的安全性。我们可以努力创新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机制,逐步统一各项工作标准,细化各项工作,制定各项安全措施;统一档案管理标准,这样能够保证档案资源库的正常建立,使整个档案信息网络工作保持畅通,顺利实现养老保险档案的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将参保单位和个人的所有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建立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快速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方便、系统的服务;还可以开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中心的网站,只要输入自己的养老保险编号就可以查询到自己的养老保险缴费等情况,为人们提供方便。

(四)努力扩大档案信息系统覆盖面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养老保险档案的利用价值,因此需要努力扩大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系统的覆盖面,深入挖掘养老保险档案的服务功能。可以构建各级档案服务网络,在保证档案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将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系统与上级信息系统有效的进行衔接,从而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

(五)打造专业的档案管理信息化队伍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不仅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同时还要对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了解,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因此需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再教育机会,增强其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打造一支专来化的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全面提升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水平。

4 结束语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篇3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本文主要对我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1 我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工作现状及问题

夷陵区2011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三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截止目前,全区已有26万多人参保,其中享受养老待遇的有6.5万人,待遇社会化发放率100%。我区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以来,在努力抓好城乡居民参保扩面的同时,也注重做好参保人员业务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从基础工作做起,加强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我区强化参保资料审核,确保信息录入准确完整,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纸质业务资料进行科学化分类、标准化存储、规范化装订,2012年8月份为积极配合我区城乡居保信息管理系统的上线,更好地发挥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我局要求所有参保人填报的纸质档案资料条目与湖北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电子信息管理系统条目相吻合,确保居保电子信息系统数据录入不缺项。经办人员严审核,细录入,做到合格一批录入一批,录入一批管理一批,对资料残缺不全的,严格进行补缺补差,确保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一年多来,我区居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缺乏规范统一的业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随着我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的逐渐增多以及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迫切需要建立健全适合我区特点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从一定程度上减除广大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安排本身的缺失使居保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依据。因缺乏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我区各级居保经办机构往往按照《湖北省城乡居保业务档案管理办法》来管理档案,个别乡镇人社中心甚至没有真正在档案管理中落实,致使居保档案管理政策环境较差。例如有的乡镇人社中心一些参保人档案填写不规范,姓名和身份信息等数据填写不准确,导致人员数据导入不了省居保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还有大多数乡镇纸质档案为16K纸,而省居保档案管理办法要求纸质档案是A4纸等等。我区居保档案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导致养老保险档案内容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整个参保过程,导致一些纠纷,影响了城乡居民参保的信心,也损害了政府的诚信度。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目前,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局作为负责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集中保管机构,虽然设置了"退管股"来负责居保业务档案的管理,但受我局办公场地和经费的制约,我局还没有专门的档案室来保管居保业务档案。根据《湖北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应设置规范标准的业务档案专用库房,能够容纳和接受全部居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库房内应配置温湿度计、空调、去湿机、消毒灭菌机、灭火器、吸尘器等设施设备,并配备专用的铁制档案柜或者密集架,办公室、库房、查阅室按要求分设,以确保档案的安全[1]。而目前我局业务档案库房和业务人员办公室并没有分开,去湿机、温湿度计等设施设备更是缺乏,档案库房、办公区、查阅室与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各乡镇人社中心作为档案资料的归集上报机构,虽然对档案室没有明确的要求,但要有合格的档案柜或档案架,不少乡镇档案资料随意存放,受条件的制约,有的乡镇部分档案没有装订成盒,档案装订也没有做到一人一盒,在档案保管设施方面无法达到标准。我区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无法与现代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发展需要相适应,进而影响了我区居保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业务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受人员编制短缺、工作任务较重等实际情况的制约,各乡镇人社中心兼职档案员的配备及档案管理学习培训方面还有欠缺,各乡镇现有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没有档案管理相关专业学历,缺乏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其综合素质仍有待提高[2]。同时,业务档案管理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时间短,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尚不能完全适应档案工作的需要,影响了我区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

2 对规范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工作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规范制度,加强领导管理

为了让各项工作能顺利展开,确保居保档案管理的范围化和标准化,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我们要根据工作实际和工作特点,迅速制定出《夷陵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办法》《夷陵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立卷归档程序及注意事项》《夷陵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安全保密制度》等制度,对养老保险档案立卷归档的范围、标准、质量、保管和利用要做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细化工作职责,简化操作流程,从制度上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区档案制度建设正在有序进行,各种档案制度有望年底出台。构建完善的、符合我区实情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也是各乡镇人社中心的期盼,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和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档案管理工作职责,使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面对全区202个行政村(居委会)和25万人参保群体,面广、人多、工作量大,我们还要加强档案工作的组织管理,建立分管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业务档案工作流程,加强居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区居保局要负责全区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检查、考核、归档和保管,各乡镇人社中心具体负责本辖区、村居保档案材料的形成、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乡镇人社中心应协助区居保局做好纸质档案相关材料的归集上报和电子档案信息录入等基础工作,村(社区)应建立参保人员基础信息台帐并妥善保存。区人社局应加强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将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纳入年度目标任务、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制度,把养老保险档案材料形成、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等各项工作纳入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工作职责范围,做到制度健全、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年初有安排、年底有考核。全面提升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居保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改善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我区城乡居保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确保我区居保档案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区财政部门要积极筹集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省一级档案管理标准,专门建立居保档案室。安装档案密集架或档案柜,配备温湿度计、空调、去湿机、消毒灭菌机、灭火器、吸尘器、窗帘等设施设备,必须做到防火、防盗、防磁、防高温、防潮湿、防光、防尘、防虫、防鼠,不断改善档案管理条件,从"经费上"确保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乡镇居保经办机构要从保障档案管理基础用房、设备和人员等方面加强居保业务档案基础建设,以实现居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发展。办公室、库房、查阅室要按要求分设,确保档案的安全,并根据需要配备计算机、扫描仪、办公软件和业务软件等现代化管理设备,推动档案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以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通过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提高我区的档案管理水平。只有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完善居保业务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实现我区居保业务档案管理地长远发展。

(三) 加强培训,确保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涉及参保人员信息从收集、分类、整理、归档、装订成册,到档案内容进行补充更正、保管、鉴定、利用的全过程,这就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和高素质的档案人才管理队伍,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局负责全区居保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目前并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各乡镇人社中心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我局和各乡镇人社中心的档案人员管理队伍急切需要专门教育、培训。我区各级居保经办机构应积极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当地档案部门的联系,主动争取业务上的协助和指导。一方面要组织大家学习《档案法》《湖北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夷陵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办法》等文件法规,另一方面,要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学习,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动手能力。可邀请档案局的专业人员对我区的专兼职档案员进行培训,提高大家的档案意识,掌握如何分类、归档、管理等一系列方法。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按照"干净整洁、统一规范、查找方便"的基本要求,尽职尽责做好基础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和档案的保管、保密工作,提高我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水平。

我们要根据居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展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例如举办居保档案整理培训班、召开档案整理工作现场会,通过现场讲解、实物操作等方式,提高培训效果,使其适应业务档案工作的需要。在做好档案入库的同时,各级居保业务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提高档案服务水平,认真接待业务档案查询人员,做到耐心解答,及时、准确。通过定期参加档案业务学习和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全区居保档案管理服务质量。

3 结束语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篇4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出现的规范性问题及如何加强

随着现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参加养老保险。但是关于农村养老金保险的管理工作上,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首先就是关于农村和城镇的起点不同问题,因为城市的发展更加的迅速,相对于农村来说,国家也会给予更多资金上的支撑,所以在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上,就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而农1险制度本身就要落后于城镇的养老保险制度,相对的档案管理也就并不是十分的完善。这就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缺乏应有的的规范性,这是农民群众不能很好的享受应有的利益,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面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规范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下几种方法进行加强:1.建设相对完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制度,所以在档案管理上存在很多的漏洞。如果想要尽快的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一个相对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2.政府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相对于农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政府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想要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来给予支持。3.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论在什么方面管理人员的素质,都是管理工作上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可以更好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进行管理。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出现的法律问题及加强方法

到现在为止,我国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法律基本没有,所以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上没有相对的法律规范。由于没有完整的法律体系的压制,人们在对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就会出现懈怠,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十分的不稳定。还有就是农民们大多文化程度并不高,没有很好的法律意识,也就导致了不能很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给很多不法行为创造了空间,以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滞后。

所以为了可以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进行,我们要有一个相对的法律制度。这个法律制度的建立,必须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最基础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对合理的法律,来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还要加大对农村的相关法律宣传,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可以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档案保存的问题

目前来说,农村养老保险档案都是用纸质手写进行保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流动的人口越来越多,就涉及到了档案的调入和调出的问题。在这种档案经常的流动的情况下,这些档案就会出现一定的破损和丢失。还有就是环境的因素,在农村生活的环境相对较差,国家建立的相对的机构的建设也没有很全面,不论是办公地点还是办公设备,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还有就是对于档案的存放地点,它的环境要相对来说更加差。就是因为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残缺和丢失,这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

对于档案的丢失、磨损、参缺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最大可能得去降低档案的受损与丢失,并且建立档案丢失后的应对对策。1.降低档案的丢失和受损。我们可以提高档案存放的环境,管理人员对档案要做定期的维护。2.可以建立两个份档案,一份固定存档,一份流动处理,这样一来就可以有一份备用的档案。3.我们还可以建立一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信息系统,把所有的档案保存在这个信息系统中,这样可以有效的查询到所需要的档案,可以有效的降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调入和调出,达到更好的保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目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篇5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十一五”规划;收支状况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9―0052―0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寿命的延长,全球普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传统的现收现付财务模式在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下越发难以为继。中国也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于上世纪90年代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几次重大改革,确立了部分基金积累财务模式。但是,由于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若干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因此在进入新世纪后,国务院选择辽宁省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省份,期望通过辽宁的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以对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借鉴。

一、养老保险制度财务模式的理论划分

从全球来看,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在制度形式、运行方式上千差万别,但是都可以根据养老保险制度的结构、融资、管理、实施主体、给付标准等方面的相同特点,将其划分为若干种类。从融资方式划分,养老保险制度可分为三种,即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积累制、部分基金积累制。这是目前世界上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划分的主要标准。部分基金积累制是介于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积累制两种模式之间的一种选择。它根据两方面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即当期筹集的资金一部分用于支付退休者的养老金,另一部分为在职者预留下来,用于今后的养老,在满足一定时期(通常为5年―10年)支出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积累金。部分基金积累制既不像现收现付财务模式不留积累基金,也不像完全基金积累模式那样预留长期使用的基金。它的储备基金规模比现收现付财务模式大,比完全基金积累模式小。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基本沿用的是现收现付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我国已建立起部分基金积累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财务上分成了两个部分,其一是在财务运行上仍然采用现收现付制的部分,被称为“社会统筹”部分;其二是在财务运行上采用完全基金积累制的部分,被称为“个人账户”部分。因此,中国的公共养老金计划也被称为“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

二、辽宁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背景及试点方案

(一)辽宁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背景

由于中国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覆盖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而辽宁省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国有和集体企业非常集中,这意味着辽宁省要承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养老保险负担。辽宁省养老保险制度在两方面表现出失衡的趋势,其一是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人数增长速度上的失衡;其二是养老金收入增长速度与支出增长速度上的失衡。在第一种失衡方面,2003年全国平均的养老保险制度赡养系数为34.5%,而辽宁省为42.9%,这表明全国平均每2.9个在职职工赡养1个退休职工,而辽宁省则减少为2.3个在职职工赡养1个退休职工,养老保险负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2003年期间,参保在职职工由635万人增长到689万人,年均增长1.37%;而同期参保退休职工的人数由237万人增加到296万人,年均增长3.78%,增长速度高出参保在职职工近2.5个百分点。二者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导致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负担日益沉重。在第二种失衡方面,1998年―2003年期间养老金统筹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51%,同期养老金统筹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为8.34%,高出收入增长速度0.83个百分点,这导致养老金收支持续赤字,赤字额由1998年的19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38亿元,整整增加了1倍。加之养老金替代率高,企业破产现象较多,也严重影响了全省养老金的支付能力。

(二)辽宁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基本政策

为与国务院提出的改革试点方案相配合,辽宁省政府对有关养老保险制度的各项规定进行了相应修改,辽宁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基本政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范围。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不仅限于辽宁省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而且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职工、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业主及雇员、自由职业者都包括在内。

2.优化养老保险费的征缴结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部分以上月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基数,企业的缴费比例一般为企业工资总额的20%左右。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由11%统一调整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并全部计入个人账户。自由职业者、城镇个体工商户业主按本人缴费基数的18%缴纳,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10%划入社会统筹基金。

3.规范个人账户基金管理。个人账户基金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实行省级核算、分级支付的管理体制。个人账户基金全部存入国有商业银行,除预留两个月个人账户基金支出额用于当期支出外,全部用于购买国债,以实现保值增值。

4.规范养老金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年限满15年的(个人缴费年累计12个月为1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个人缴费不满15年的,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每超过一年增发上年度本省职工月平均工资的0.6%。

5.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单独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三、基于“十一五”规划方案的辽宁省社会统筹养老金收支测算

辽宁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开展适逢辽宁省“十一五”规划方案出台之时,因此测算辽宁省养老保险收支状况就无法回避“十一五”规划方案中所设计的各项发展参数,同时这些参数作为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宏观背景也决定着辽宁省养老金财务收支状况。本测算不仅考虑“十一五”期间养老保险收支变动情况,而且将测算时期延长到2020年,目的是希望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发现养老保险收支的变动规律。以下将依据辽宁省“十一五”规划设计的三个发展方案,结合辽宁省经济、人口发展指标,运用亚洲银行开发的PROST软件对辽宁省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收支状况作以预测。

(一)“十一五”规划方案一条件下的养老金统筹收支预测

“十一五”规划方案一对辽宁省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是,GDP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辽宁省GDP总量达到13,660亿元,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长速度为9.5%,到2010年达到13,631.7元。根据以上条件,测算养老金统筹收支状况为:在测算期间内养老金收支始终处于赤字状态,并且赤字额度较大。在测算的起始年2006年,养老金统筹收入为94.82亿元,统筹支出为194亿元,当期赤字额为99.18亿元。2006年-2020年期间,养老金统筹收入以年均9.66%的速度增长,同期支出的增长速度为6.11%。在测算的终止年2020年,养老金统筹收入为378.07亿元,统筹支出为472.18亿元,当期赤字额为94.11亿元。总体来看,在测算期内养老金赤字出现了由初期的逐渐扩大,然后逐渐又向初期水平恢复的变动趋势。

(二)“十一五”规划方案二条件下的养老金统筹收支预测

“十一五”规划方案二对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是,GDP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辽宁省GDP总量达到14,600亿元,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1.9%,到2010年达到15,153.2元。根据以上条件,得到的养老金统筹收支状况为:在测算期间内养老金收支始终处于赤字状态,但赤字额度较“十一五”规划方案一的规模有所缩小。在测算的起始年2006年,养老金统筹收入为94.82亿元,统筹支出为194亿元,当期赤字额为99.18亿元。2006年-2020年期间,养老金统筹收入以年均6.57%的速度增长,同期支出的增长速度为6.81%。在测算的终止年2020年,养老金统筹收入为433.11亿元,统筹支出为521.33亿元,当期赤字额为88.22亿元。总体来看。在测算期内养老金赤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

(三)“十一五”规划方案三条件下的养老金统筹收支预测

“十一五”规划方案三对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是,GDP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辽宁省GDP总量达到15,700亿元,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4%,到2010年达到16,619.3元。根据以上条件,得到的养老金统筹收支状况为:在测算期间内养老金收支始终处于赤字状态,但赤字额度不但较“十一五”规划方案一的规模有所缩小,而且也小于“十一五”规划方案二的规模。在测算的起始年2006年,养老金统筹收入为94.82亿元,统筹支出为194亿元,当期赤字额为99.18亿元。2006年-2020年期间,养老金统筹收入以年均11.65%的速度增长,同期支出的增长速度为7.52%。在测算的终止年2020年,养老金统筹收入为495.52亿元,统筹支出为575.38亿元,当期赤字额为79.86亿元。总体来看,在测算期内养老金赤字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减少。

(四)对“十一五”规划三种方案的养老金统筹收支的比较

三种方案下的养老金统筹收支状况在2014年前基本接近,并没有出现过于明显的差别。如下图l所示。

在2006年―2014年期间,三种方案下的养老金收支赤字额的差别极小,最多没有超过1亿元;而2014年之后,差别开始显现出来,三种方案下的养老金收支赤字额差距越来越大,到2020年三种方案的赤字额差距高达6亿元―9亿元。具体的趋势是,“十一五”规划方案三(宏观经济增长最快的方案)使养老金统筹收支赤字减少的幅度最大;“十一五”规划方案一(宏观经济增长最慢的方案)使养老金统筹收支赤字减少的幅度最小;而“十一五”规划方案二(宏观经济增长适中的方案)使养老金统筹收支赤字减少的幅度界于前二者之间。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增长越快,越有利于养老金统筹收支赤字问题的解决。

四、保持辽宁省养老保险制度财务长期可持续运行的对策

从宏观角度来讲,解决养老保险收支赤字无非是开源或节流两方面的办法。在开源政策方面,可采用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加快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扩大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拍卖部分国有资产、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收缴率等措施。而在节流政策方面,则可采用推迟退休年龄、降低养老金替代率等措施。

但以上的措施仅在理论上可行,因为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要依靠资本市场的完善,目前我国还不具备这一方面的条件;加快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会导致企业负担的加重,这在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为企业减负的大背景下,显然不具有可行性;扩大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则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增加目前养老金收入的同时也背负了未来对新加入者进行养老支付的沉重负担;推迟退休年龄确实可以减少养老金给付规模,但是由于劳动者会将较低的退休年龄看作是第二次择业的机会,如果贸然提高退休年龄肯定会受到尚未就业者的反对和抵制;降低养老金替代率是减少退休者养老金数量的措施,由于养老金给付的刚性特点,降低养老金替代率会带来很大的政治风险。综上所述,目前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只有拍卖部分国有资产、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收缴率三项。

(一)拍卖部分国有资产弥补养老金收支赤字拍卖部分国有资产首先要分析国有经济的竞争力,要准确找到不具有竞争力的一般性竞争特点的国有资产,然后将其固定资产进行拍卖。这样既能弥补养老金赤字又符合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是“一箭双雕”的政策。确定不同行业的国有经济竞争力,可以通过选择能够反映国有经济行业间和行业内两个方面的竞争力指标,计算全部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得分,并依据该得分对国有经济竞争力进行排序,通过排序的结果评价国有经济的现实竞争力。

通过测算,在辽宁省37个工业行业中,国有经济不具有竞争力的行业有16个。分别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和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体的复制;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这些行业的国有固定资产为160.8亿元。如果这些行业的固定资产被拍卖,所获得的资金用于养老金赤字的补偿,将会对养老保险制度财务的可持续运行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弥补养老金收支赤字

“十一五”规划方案一对财政收入的预测为,2010年财政收入达到827.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十一五”规划方案二对财政收入的预测为,2010年财政收入达到1,05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5%;

“十一五”规划方案三对财政收入的预测为,2010年财政收入达到1,67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依据“十一五”规划方案对财政收入的预测,我们可以测算财政转移支付对养老金赤字的影响。

在“十一五”规划方案一前提下,如果辽宁

省财政能够以年收入的10%作为养老金赤字补偿资金,则将从2012年起可以完全弥补养老金统筹收支赤字。在“十一五”规划方案二前提下。如果辽宁省财政能够以年收入的10%作为养老金赤字补偿资金,则将从20lO年起可以完全弥补养老金统筹收支赤字。在“十一五”规划方案三前提下,如果辽宁省财政能够以年收入的10%作为养老金赤字补偿资金,则将从2008年起可以完全弥补养老金统筹收支赤字。

(三)提高养老金收缴率以增加养老金收入

该方案的实质就是加强政府对养老金费收缴的监管力度,通过逐步提高养老金收缴率,增加养老金有效供款。具体的方案是,将目前82%的收缴率提高到95%的水平,这在意味着减少了欠费现象的发生,对改善养老金统筹收支有一定益处。以“十一五”规划方案一为基础,在提高收缴率之前,2006的养老金统筹收支赤字额为99.18亿元,2020年为94.11亿元。而在提高收缴率之后,2006年的赤字额为84.42亿元,比调整前的赤字额减少14.76亿元;2020年的赤字额为35.14亿元,比调整前的赤字额减少58.97亿元。以“十一五”规划方案二为基础,在提高收缴率之前,2006的养老金统筹收支赤字额为99.18亿元,2020年为88.22亿元。而在提高收缴率之后,2006年的赤字额为84.42亿元,比调整前的赤字额减少14.76亿元。2020年的赤字额为20.65亿元,比调整前的赤字额减少67.57亿元。以“十一五”规划方案三为基础,在提高收缴率之前,2006的养老金统筹收支赤字额为99.18亿元,2020年为79.86亿元。而在提高收缴率之后,2006年的赤字额为84.42亿元,比调整前的赤字额减少14.76亿元。2020年的赤字额为2.56亿元,比调整前的赤字额减少77.3亿元。

以“十一五”规划三种方案为基础,调整收缴率后都使养老金统筹收支出现了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养老金赤字额不断减少,而且经济速度增长速度最快的方案三使养老金赤字额减少的幅度最大,经济速度增长速度最慢的方案一使养老金赤字额减少的幅度最小,经济增长速度适中的方案二使养老金赤字减少的幅度位于前二者之间。尽管提高收缴率后测算期内的养老金统筹收支没有出现盈余,但是赤字额的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运行。

综上所述,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拍卖部分国有资产、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收缴率的措施,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减少养老金统筹收支赤字。这三项措施可以分开使用,也可综合运用。如果要综合运用,则应确定各政策之间的适当比例,使各项政策协调搭配,这样能够更好地解决养老金收支赤字,保持辽宁省养老保险制度财务的可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高惠璇,等SAS系统SAS,STAT软件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2]亚洲银行,养老金改革备选方案模拟工具包PR0[M]亚洲银行内部资料,2000

[3]边恕孙雅娜,穆怀中,辽宁省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水平与财政负担能力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5(1):97―101

[4]边恕,穆怀中,对我国养老金名义个人账户制及其财务可持续性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5):36―39

[5]边恕,穆怀中,养老保险缴费水平与财政负担能力――以辽宁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为例[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3):10―15

[6]边恕,基于消费水平稳定的养老金适度缴费率研究[J]理论界,2007(8):79―80

[7]孙雅娜,边恕,穆怀中,中国养老保险最优缴费率的实证分析一基于贴现因子和劳动增长率差异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7):69―72

[8]边恕,基于福利最大化的辽宁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最优缴费率分析[J]人口与发展,2009(4):89―93

[9]孙雅娜,边恕,行业收入差异的养老保险最优企业缴费率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5):91―96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篇6

关键词:居民养老保险档案;新时期;档案管理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特点

1.1政策性强。我国人口基数大,区域差异性大,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使得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始终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资源参保”“自由选择参保档次及缴费水平”等基本原则。因此,作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工作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和尊重不同参保群体多样性、流动性及差异性特点,将党和国家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落实好、执行好,维护每一名参保人员的切实利益。1.2涉及面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13.95亿人,城镇常住人口8.31亿人,乡村常住人口5.64亿人。因此,我国城乡居民养老社会保险涉及面广、群体数量庞大,这是其他任何一种保险所无法比拟的。1.3内容复杂。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为城乡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参保登记、保费收缴、保费拨付、账户管理、保险关系转移、接收、稽核以及基金管理等,保险业务环节众多,导致各个环节形成的档案内容结构复杂,涉及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1.4变动性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为广大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提供养老保险业务办理,这些人员大多没有固定单位、户籍流动性强,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且其工作又不固定,这就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理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导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常常处于变动状态,增加了养老保险档案资料收集、移交和管理的难度。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价值

2.1助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立旨在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一份生活保障,是一项得民心、利千秋的民生工程。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制度改革的深入,通过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推进,为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例如,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仅担负社保责任,还需要对60岁以上老人提供社会化服务。通过对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规范管理,有助于新增养老保险业务的开展和执行。2.2保障城乡居民切身利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关每一名参保人的切身利益,无论是参保人员参保手续的办理,还是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待遇享受等,都会涉及参保人员的信息采集、保费划拨等,在此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档案资料保管,可以为参保人员养老保险转移、保费申领提供依据,一旦发生纷争时,可以第一时间调阅相关档案资料,作为权利维护的重要凭据。2.3提升养老保险业务质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的收集、编目、整理、归档,以及信息化录入等,其实质就是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工作开展的有效梳理和归纳,并对业已完成的养老保险业务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馆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编研,数据统计分析,为城乡居民社保部门领导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提升养老保险业务质量和水平。

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现状

3.1管理基础薄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但从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现状来看,其基础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专业人员数量配备不足,“重业务、轻档案”的思想认识和观念在不同程度存在,业务档案管理所需的经费投入不足,无论是硬件配备,还是软件投入都不能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险档案的现实需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收集、整理、鉴定、查询、利用,以及销毁等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短板。3.2业务素能不精。从目前从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人员的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人员数量配备较少、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知识欠缺、后期业务培训跟不上等,这导致从事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能不精,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养老保险业务知识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复合型人才奇缺。3.3利用效率不高。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状来看,突出表现在档案的利用效率不高。由于单位合并、机构分拆、人员频繁调动,影响到社保档案保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此外,社保档案沿袭了手工纸质操作为主,电子化、数字化进程缓慢,影响了社保档案的后期利用效率,社保档案价值无法发挥出来。

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对策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篇7

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包括社会养老保险相关业务的所有原始资料,比如参保人个人的信息账户、缴费资料、养老金的发放资料和有关业务的书面资料等。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分类管理档案时,应当做到规范化,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并建立健全相关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在管理有关档案时,要严格遵循工作原则,将具有实用性和长远利用价值的资料归档、存档,将能够充分体现单位活动的有效材料完整备案,以满足后期使用和考察的需要。然而,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存档并不是将所有资料记录、储存,而是将处在存档范围和要求之内的有关文件和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资料分类整理并存档,具有参考性且非最终定稿的文件是不需要存储的。在明确分类的基础上做好档案归档工作,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

此外,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要建立能够将所有工作环节包括在内的档案管理制度。以文件的实际来源和自身价值为依据,进一步确定档案管理的方式方法、具体流程、档案资料分类方式等。这些方案的确定要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现行法律的规定,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状况为重要依据,不断健全档案管理分类制度、档案保密制度和档案存档制度等。在此过程中,要做到每一个档案管理部门都能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以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现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科学分类、集中管理、规范有序等,不断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信息化档案管理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使得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率都在不断提高,以完全人工的方式完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人工的方式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会限制工作效率。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方式大都为纸质书面记录和个人档案的存放,这样不仅占据了大量的工作时间,也占据了较大的空间存放资料,并且这些纸质资料不易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纸质泛黄、筛选困难等问题。信息化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纸质化档案管理工作方式,使其成为信息化、数字化的信息,做到档案管理电子化,还能够完全代替人工实现档案的查询和检索,大大地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和准确度。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方式使大量的原始书面资料被有效地压缩和快速记录,在节省了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地延长了资料、档案保存的时间,并且有效地降低了保存难度。同时,存档和编码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并且建立计算机检索信息系统,能够彻底实现档案管理的改革和创新。由计算机检索、扫描获得信息代替人工查找、翻阅档案资料原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准确度和效率。

社会养老保险部门在分类和管理档案时,要科学归档,提高工作质量,要注意记录存档的时间和类型。普通的业务文件、退休记录和审计等资料的存档时间为次年的年中,即6月底,而社会养老保险的结息时间为每年的6月份,会计的管理存档时间为隔年存档,基本信息的档案归档时间为所有业务项目结束之后。其中,最重要的是影音资料和照片等资料档案。这些资料要在第一时间内存档处理,以合理的归类方式完成档案资料的选取、收集和初步记录,根据一定的规律,比如参保人的参保时间或是其他特点建立、记录和合理存放档案,确保再次查找时的准确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档案的科学分类和存档,做到存档、归档有律可循,避免无序存档的情况发生,切实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3实用化档案管理

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创建和存储是为了为之后的查找和检索工作提供便利,使参保人与社会养老保险管理部门及时、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核对和审查等。有关档案管理示意图的绘制也是为了档案存储能够更加便捷。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制订科学、有效的社会养老保险查询和检索工具,比如创建全引式的目录、建立专题形式的索引和编写案卷形式的目录等。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中,有关部门要配备适应性强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软件和系统,使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形式和计算机信息检索方式能够为其提供方便。这样,不仅能够为工作人员的信息检索、查询工作减轻负担,还能够有针对性地保护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为了实现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服务社会的目标,有关部门要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新形势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具有较高工作水平的工作人员完成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部门在分配具体的管理工作和责任的同时,应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能够完成业务办理和档案管理双重工作任务的能力。要将这两项工作任务在年初分配,并将其归入工作任务考核内容中,明确工作职责和标准,明确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工作素质和政治觉悟,在创新的同时具备专业的工作能力。只有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为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快档案管理实用化的步伐,达到档案管理工作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是完整、有效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最原始数据,是保护参保人利益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的全覆盖,参保人数也在逐年递增,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也越来越多,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因此,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切实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篇8

关键词:养老保险 人事档案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21-02

自《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 号)颁布实施以来,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每个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其中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涉及的人事信息材料,也是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配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应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要求,发挥好人事档案的数据支撑作用,是人事档案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与人事档案有关的概念

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包含视同缴费年限与实际缴费年限,其与退休后养老保险待遇核定具有重要的关系。视同缴费年限是指在职工全部工作年限中,其实际缴费年限之前的按国家规定计算连续工作时间的年限。职工在正式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前,按国家规定计算为连续工龄的时间,都可以作为“视同缴费年限”,并且可以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发养老保险金。复员退伍军人、城镇下乡知识青年被招为企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时,其军龄及下乡期间按国家规定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年限,一并算作视同缴费年限。

实际缴费年限是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

缴费工资基数是确定缴纳养老保险的根本依。缴费工资基数是指单位和职工个人用于计算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工资基数,用此基数乘以规定的缴费比例,即为单位和个人缴费金额。

职业年金既不是社会保险,也不是商业保险,而是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依据自身经济状况建立的保障制度,具有补充养老保障制度的意义。

二、与养老保险概念相关的人事档案材料现状

人事档案作为工作人员各时期信息的原始存储器,应该能为养老保险改革提供具有很强权威性的数据支撑。但是在长期的档案管理中造成了现行的人事档案材料不规范,内容不真实,信息不准确等诸多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与我国分散式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有极大的关系,这给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1.人事档案材料内容记载前后不一致,准确性差

人事档案发挥作用的根本和前提是真实的人事档案内容。人事档案的材料内容涉及人的一生,随着人的成长过程和经历逐渐完善和丰富,档案中很多材料现存的只有一份。现阶段我国人事档案主要是在学生档案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档案作为高校专门档案管理,是记述和反映学生在个人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工作表现的各种载体,以学生个体为单位收集保存起来的语言文字、图像表格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当前学校管理的学生类档案的归档范围主要包括:高中阶段档案如高中学生登记表、高考电子档案纸质版、高等学校入学登记表、各阶段体检表、学籍卡片、学习成绩登记表(册)、奖惩情况记录表、加入党团组织的志愿书申请书、各阶段毕业生登记表、授予学位材料等。通过考察当前学生阶段档案,发现很多档案中的材料内容前后记载不符,最容易出错的是出生日期不一致、工作时间、入党入团时间不一致,具体换算的年龄、工龄、党龄、学历记载更是错误连篇,导致一本档案的实际内容严重失真。

归档材料缺乏规范性,随意性较大,还有可能出现重叠和交叉,有的人事档案材料在归档时由于部门审查不严格,对一些手续不齐全的也入档,人事档案中普遍缺少反映个人技术特长及工作能力等的相关材料,人事档案材料雷同现象严重,这些雷同重复的档案材料无法真实反映一个人的具体情况。甚至出现在同一人事档案历次填写的个人履历中,年龄越填越小,参加工作时间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工作经历也不尽一致。年龄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情况,具有唯一性,是任何个人不得随意更改的。我国存在公历与农历的实际情况,人事档案中出生时间的填写应以公历为准。许多人在填写出生时间时不能做到前后统一,公历与农历日期混淆填写,而且有的公历和农历之间换算不准确,往往一份人事档案中会出现几个不同的日期。由于人事档案的封闭式管理制度,导致个人对其不规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2.人事档案管理与社会人事制度相脱节

人事管理作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对象,涉及人员自身的各类信息,如入职时间、人员资历、工资信息及技能资格水平等。这些信息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单位自利增大,确立岗位津贴采取按岗定薪、工资浮动等方式,在这些工作中却没有及时形成人事档案材料,出现记载档案工资材料和个人的实际收入不相符,甚至档案中记载的工资远远低于实际收入。很明显,这样的人事档案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深刻影响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

档案工作正处于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从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过渡。我国大多数人事档案管理的方式目前仍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静态管理,静态管理的档案作用是潜在的,要变成现实的直接价值受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制约,给人们的检索利用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人们利用纸质实体的档案时,极易被人为损坏。因此,传统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人事档案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人事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导致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滞后性。

三、人事档案有效辅助养老保险改革的对策建议

上一篇:大型活动策划流程范文 下一篇:国庆节的由来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