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11:55:06

养老院半年工作总结

养老院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青年志愿者管理系分队半年工作总结报告:

随着本学期期末的临近,我们青年志愿分队的工作也接近了尾声。回首这学期的工作,我们充满着自豪与喜悦。我们这学期组织的志愿活动如下:自从开学开始,我队外联部的人员就开始跟校外的有关机构进行联系,寻找我队的志愿服务基地。最终我队确立了六个服务基地,并通过抽签的方式分配给大一各班,由他们定期到自己的服务基地做志愿活动。这样不仅能大大减少我队人员在寻找服务基地的时间,而且还有利于各班更多更好的做志愿活动。与此同时,我队还联系了一个长期的志愿活动——听王叔叔讲那最好听的故事公益活动。并且该活动是我队付出心血最多出活动也最多的一个。3月20日,我队邀请了“王叔叔讲故事”公益活动的发起人王先生到我校专门为我队人员及各班组织委进行了培训,为以后我队出活动打好基础。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不仅对该公益活动有了一个更好的了解,而且激励了我们做该项活动的信心。培训之后,我队分别于4月2日、4月16日、4月30日、和5月14日开展了四期活动。并且每次活动都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获得了快乐我们的志愿者们也都受益匪浅。纷纷表示要将该活动继续下去。就在王叔叔讲故事活动进行的同时,各班在自己的服务基地开展的活动也在有条不絮的进行着。

3月10日,管理系09级市场营销一班在保定市植物园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学雷锋青年志愿活动。经过一下午的学习雷锋精神活动的开展,参加活动的人员获得了帮助他人的快乐,也用自身行动向同学们展示了雷锋精神。并且他们认识到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将雷锋精神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并影响到他人。在收获自我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营造这一种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3月10日下午,管理系10届市场营销二班志愿者前往保定市春辉养老院开展志愿活动,看望养老院的老人们。经过此次活动他们对敬老院的老人们有了更好的了解,体会到了他们的孤独与寂寞,并表示希望以后能更多的进行这样的活动。3月24日10届市场营销本科班开展了“爱我家园环保校园”系列活动。活动虽仅仅持续三小时,但环保意识深入同学心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3月31日我院管理系10级市场营销一班志愿者前往市春辉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老人们送去快乐与温暖。4月9日10级工商企业管专科班的志愿者们前往保定市民族敬老院开展主题为“春暖大地、爱献夕阳”的志愿服务活动。在过程中,老人们主动和我们的志愿者说起话来,直夸他们都是好孩子。听着这些话,同学们心里既温暖又感动,希望能给老人没带来更多的快乐。

4月21日,市场营销本科班在火车站开展了以“文明出行--火车站志愿服务活动”为主题的活动。4月23日,工商管理本科班同学在保定市客运中心开展主题为“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

5月14日,工商企业管理专科班在学校音乐广场开展了“宣传环保知识,垃圾分类处理”的志愿活动。

5月22日,上午我校管理系千手志愿者分队的十名志愿者前往保定火车站欢迎抗震救灾英雄吴和春的归来,配合“王叔叔讲故事”活动的创始人、“故事大王”先生的接待工作。为吴和春老人举行了一个简短但隆重的欢迎仪式,表达了我们对他的敬爱之情。至此,本学期我志愿者分队的活动到此结束。在这学期内我分队的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在青年志愿者中心的备案中,我队活动最多,质量较好,得到中心的好评。这份成绩离不开分队每一位成员的支持和努力。望大家在以后等工作中再接再厉,争取在下学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养老院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工作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通过三年时间,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结合实施《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省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场所消防安全治理,彻底排查整治消防安全隐患,推动养老机构建立常态化全员消防培训制度,有效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推进建立完善从根本上消除火灾风险隐患的消防管理责任链条、火灾防控体系、监测预警机制,推动养老服务领域消防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发展,形成养老机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结合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集中清除消防安全隐患。2020年各地民政部门要继续加大力度整治重大风险隐患,特别是确保2019年专项行动中剩余的消防安全隐患及时清除。对新成立的养老机构,属地民政部门要及时掌握信息,进行现场检查指导,排查消防安全隐患,及时将存在问题的机构纳入整治范围。各地民政部门要建立完善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排查整治长效机制,联合住房城乡建设、消防救援等部门定期开展检查指导,巩固并深化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成效。要严格执行《社会福利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消防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加大养老机构微型消防站建设力度。要建立问题隐患和整改责任“两个清单”,及时督促养老机构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二)抓好《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贯彻实施。加强《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安全基本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教育培训和宣传推广,组织开展评估检查,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和行业标准,做好实施前准备工作。对违反《安全基本规范》中消防安全管理要求的养老机构,要依法依规限期整治到位,拒不整治或无法完成整治的养老机构,属地民政部门要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应急管理等部门依法予以查处,守好养老机构安全红线和底线。

(三)实施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提升工程。各地民政部门要会同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应急管理等部门利用上级切块下达和本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公益金,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在全省范围内引导和帮助存量民办养老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落实日常消防安全管理要求,针对经判定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养老机构进行有效整改。优先改造贫困地区和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隐患,列出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时限。力争改造后使全省存量民办养老机构消防设施设备配备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满足消防安全管理需要,达到安全服务要求。对养老机构违规搭建、违规采用彩钢板房等易燃可燃材料的开展专项检查,每年依法组织整改一批、拆除一批。

(四)加强养老机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各地民政部门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对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及从业人员等进行消防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机构专(兼)职消防安全员专业素质和持证上岗率,2022年底实现消防安全培训全覆盖。各地各级养老机构建立常态化全员消防培训制度,对所有员工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消防培训,落实入职必训、定期培训、转岗轮训等要求,全面提升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各地民政部门要发动和指导养老机构开展消防安全知识问卷调查、设置消防宣传点、组织应急疏散体验和灭火逃生演练等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火常识和逃生自救教育。以“养老服务机构消防安全须知八条”为主要内容,印制挂图、海报、手册、提示短片等方式在养老机构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培养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明白人”,提升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推行养老服务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2017〕87号)要求,建立完善养老服务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加强养老服务消防安全综合监管,健全与消防救援机构分析评估、定期会商、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推广“三自主两公开一承诺”(自主评估风险、自主检查安全、自主整改隐患;向社会公开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承诺本场所不存在突出风险或者已落实防范措施)做法,组织行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2020年,以省(区、市)为单位打造一批行业标杆示范单位;2021年,全面推广典型经验做法;2022年,有效落实行业标准化管理。

三、时间安排

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6月)。各地民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细化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治理目标、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工作措施等内容,全面做好本地行动的部署动员。

(二)排查整治(2020年7月至12月)。各地民政部门要结合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和本方案主要任务部署,对照排查整治内容逐条进行自查,对每个部位、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安全风险点和隐患进行全面自查,形成自查报告。问题隐患和整改责任“两个清单”,落实安全隐患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彻底整改消除隐患。

(三)集中攻坚(2021年)。各地对照前期排查的“两个清单”,坚持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细化各项治理举措,实施差异化整治。对消防不达标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分类整治,明确“三个一批”原则,即关停一批、撤并一批、整改一批。各地要把方案做到每一个养老机构,做到“一院一策”。对关停的敬老院,要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和安置方案。对需撤并、整改的敬老院,要细化工作方案,妥善安置过渡期间老年人的住养服务。

(四)巩固提升(2022年)。各地要及时收集专项整治行动的资料和信息,全面记录行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克服和解决行动中发现的问题,同时积极推广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全面推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从2020年起,各地每年至少创建1个养老服务机构为消防安全管理示范单位,以点带面,提升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

各地民政部门2020年12月5日前报送当年工作总结;2021年起,每年7月5日前报送半年工作总结,12月5日前报送年度工作总结;2022年12月1日前报送三年行动工作总结。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民政部门要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对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进行研究部署,明确各项任务责任主体。各级民政部门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分管领导具体主抓,及时研究解决重大消防安全问题。定期听取整治情况汇报,采取项目制、挂图作战等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任务按步推进、按期完成。

(二)强化部门协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消防安全整治情况,要与相关部门紧密衔接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发现存在可能危及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风险的,应当第一时间约谈机构负责人,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发现属于建筑、消防、食品卫生、医疗服务、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的,应当及时抄告住房城乡建设、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并积极配合做好后续相关查处工作。情节严重的,应当及时告知登记管理机关,由登记管理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乃至吊销登记证书。

养老院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整治目标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消防安全的决策部署,利用三年时间,通过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结合《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安全基本规范》)宣传、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提升和全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估和等级评定等,彻底排查整治养老机构消防安全隐患,落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责任,推动养老机构建立常态化全员消防培训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监测预警制度,形成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和有效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的能力,推动养老服务领域消防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开展消防安全重大风险隐患集中整治行动。2020年,各镇(街道)要加大重大风险隐患整治力度,对辖区内养老机构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并按照“一地一策”“一院一案”要求开展集中整治,特别是在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估及等级评定中发现的重大消防安全隐患,要全部清零。对于新成立的养老机构,要及时掌握相关信息,联动住建、应急、消防救援等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指导,排查消防安全隐患,将存在问题的机构纳入整治范围,并建立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检查指导,重点检查范围包括:养老机构是否依法建立并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是否配备经过培训的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是否每月至少组织开展一次防火检查、每天是否安排专人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防火巡查、是否定期检查电气线路和燃气管道、是否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制定切合实际的消防演练、应急疏散和灭火预案等内容。结合隐患大排查和养老机构质量机构服务质量评估和等级评定结果,按照“清单制+责任制”的方式,建立问题隐患和整改责任台账,及时督促养老机构对发现的问题逐一整改销号。

(二)开展《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宣传活动。加强《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安全基本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教育培训和宣传推广,结合养老机构质量机构服务质量评估和等级评定工作,督促养老机构做好消防安全隐患整改工作,确保符合养老机构《安全基本规范》的消防安全管理要求。对违反安全管理要求的养老机构,要依法依规限期整治到位,拒不整治或无法完成整治的养老机构,县民政局将会同住建、应急、消防救援等单位(机构)开展联合执法,依法予以取缔,守好养老机构安全红线和底线。各镇(街道)要对辖区内养老机构准备实施《安全基本规范》情况进行分类指导,2020年底前实现60%以上的养老机构提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

(三)开展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提升行动。根据民政部等四部委印发《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和拉网式排查结果,依照消防安全状况分清轻重缓急,合理确定改造范围和顺序,建立包含隐患问题、整改措施、责任人、整改时限工作台账,要督促民办养老机构履行主体责任,并利用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公益金,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存量民办养老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落实日常消防安全管理要求。针对经判定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民办养老机构要进行挂牌督办,确保如期完成整改工作。对民办养老机构违规搭建、违规采用彩钢板房等易燃可燃材料的开展专项检查,每年依法组织整改一批、拆除一批。

(四)加强养老机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对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及从业人员等进行消防安全培训,2022年底实现消防安全培训全覆盖。各地各级养老机构建立常态化全员消防培训制度,对所有员工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消防培训,落实入职必训、定期培训、转岗轮训等要求,全面提升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发动和指导养老机构开展消防安全知识问卷调查、设置消防宣传点、组织应急疏散体验和灭火逃生演练等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火常识和逃生自救教育。以“养老服务机构消防安全须知八条”为主要内容,印制挂图、海报、手册、提示短片等方式在养老机构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培养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明白人”,提升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通过民政官网、两微一博等载体宣传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五)开展养老服务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建立完善养老服务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加强养老服务消防安全综合监管,健全与消防救援机构分析评估、定期会商、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推广“三自主两公开一承诺”(自主评估风险、自主检查安全、自主整改隐患;向社会公开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承诺本场所不存在突出风险或者已落实防范措施)做法,推动养老机构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组织单位(机构)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在2020年底前打造成行业示范单位(机构);2021年,全面推广典型经验做法;2022年,有效落实行业标准化管理。

三、时间安排

从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8月)。各单位(机构)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机构)细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治理目标、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工作措施等内容,全面做好本单位(机构)行动的部署动员。

(二)排查整治(2020年9月至12月)。各单位(机构)要结合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本方案重点任务、拉网式排查和养老机构服务评估结果,建立问题隐患和整改责任“两个清单”,落实安全隐患整改措施、资金、责任、时限、预案,因地制宜抓好整改。

(三)集中攻坚(2021年)。各单位(机构)要对照前期排查的“两个清单”,坚持因院制宜、由易到难,逐个整改。开展重大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回头看行动,对已经整改到位的要全面复查,对虚假整改的要严肃处理,县民政局将联合相关部门指导帮助存在整治困难的养老机构完成整改,对经过督促指导仍然无法完成整改的养老机构,在妥善安置老年人的前提下,采取关停并转的方式,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四)巩固提升(2022年)。各单位(机构)结合实际,在推进消防安全突出风险隐患整改的同时,认真总结分析经验教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专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同时积极推广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全面推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提升整体治理水平,确保在2022年底前存量养老机构重大消防安全隐患基本整治到位。

养老院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政策落实情况

1、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一是低保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证卡全部发放到个人手中。目前,全区共有低保户1725户3363人,低保金全部按照全市统一的每人510元的标准按时发放,截止5月份,月发放保障金109.68万元,累计发放保障金549.99万元。7月1日起,城乡低保标准将提高到558元;二是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我区联合市民政局从2013年10月开始对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对工作,到2014年4月全区14个街道办事处完成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三是救助工作。截止5月份,全区临时救助对象103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4.53万元。按照《市区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对符合享受临时生活救助对象中的大重病患者,可以享受医疗救助。截至3月份,我区共为35人开具医疗救助通知单,着力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另外,我区城市无固定重残1217人,农村无固定重残110人,城市有固定重残27人,“一户多残”13人,上半年共发放重残救助资金197.69万元。

2、社会管理不断创新。一是及时分解创建任务。全区共有113个社区居委会(其中涉农社区36个),目前,已完成创建市级以上和谐社区88个,其中,部级和谐社区1个,省级和谐社区29个,77.87%的社区达到市级和谐社区标准。建设民生服务中心63个,所有社区均推行了“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上半年,、光明等5个社区被表彰为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今年,上级下达任务2014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8个,和谐社区9个。二是“政社互动”试点工作。根据省市下达的文件精神,创新机制,积极组织开展“政社互动”试点工作,目前我区在三个街道进行“政社互动”试点工作,其中街道作为省试点。三是“协商民主”试点工作。目前5个社区作为“协商民主”试点单位,已经对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四是“无台账”社区试点工作。上半年,我区将对14个街道各选1个社区进行“无台账”社区试点工作。

3、养老服务步伐不断加快。一是社会办养老机构。我区现有养老机构19个,床位总数共计1580张,入住老人占总床位的90%。今年,我区将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为山水华美养老院,办理入院老人医疗刷卡服务。二是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全区共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89个,其中省级示范站点6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4家,城市托老所1家。服务站点设有日托休息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室、文体活动室、娱乐室、医疗保健室等活动场所。今年计划新建10个市级居家养老服务站和2个以上老年助餐点(用房不小于100平方米)。

4、殡葬改革工作不断加大。根据《关于对全市殡葬秩序进行全面集中清理政治的工作方案》(徐政办发【2013】237号)文件,截止至2014年5月底,我区已迁坟近1000余座,其中办事处泉新路两侧200余座,火花小学50座,庞庄街道645座,七里沟126座,金山办事处5座。任务已基本完成。对于文件上要求的:主城区和城郊山林中乱埋乱葬的坟墓;铁路、高速公路、县级以上公路两侧300米以内的坟墓;水库、河流、堤坝等水利设施周边200米以内的坟墓;距离集镇、村庄300米以内和大田内的所有坟墓。我们将于2014年9月底之前进行排查,如发现漏掉的属于清理整治范围之内的坟墓给予迁移。

5、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不断深化。1月中旬为471位残疾军人发放了残疾军人抚恤金,发放资金654余万元;春节前为806人发放重点优抚对象两节补助费16.12万元;上半年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642万元,60岁农村籍退役士兵生活补助费6.666万元。为一至六级残疾军人25人办理了医疗统筹,每年费用由8000元/人提高到25000元/人,累计缴费62.5万元,于1月份由区财政将保费直接上交医保处。今年共接收2013年冬季退役士兵239人,目前已有237人申请自谋职业,发放自谋职业金877.6053万元,其中区财政承担351.04212万元。退役士兵免费技能培训工作也超额完成了市局下达的任务,参加培训人数为189人,其中短期培训8人,中高级培训168人,复学12人,学历教育1人,绝对参训率超过了100%。在做好双拥优抚工作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全力做好涉军群体的维稳工作。年初,与各街道办事处签订了涉军稳定工作责任书。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了责任分工,将重点人头划分到各办事处,并确定了每个重点人头的责任领导、责任人,并要求各办事处有关人员及时掌握其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止,上半年,全区未出现一例涉军人员上访现象。

二、项目建设情况

老年公寓项目位于工程学院西、十里社区南侧,占地70.95亩,规划容积率1.8,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该项目自年初重新启动后,经过多方招商洽谈,4月中旬与夕阳红老年康乐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该项目预计投资3.2亿,主要分为三个功能区:一是居家养老公寓5万㎡1000张床位;二是托老养老1万㎡250张床位;三是医养结合养老1万㎡250张床位,此外提供给区政府3000㎡计150张床位的福利中心。项目还包括社区医院康复中心、餐饮中心、老年大学、休闲健身等综合配套设施,该项目建成后全部由夕阳红公司自持经营。目前按领导指示草拟了合作意向书,并将于适当的机会赴江阴夕阳红公司实地考察,然后由区委、区政府做出最终决定后再签署正式合作协议。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队伍建设。继续抓好民政队伍建设,推进基层民政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做到清正、廉洁、务实、高效。

2、社会救助。全面开展跨部门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进一步落实低保对象长期公示制度。

3、社区建设。今年根据市目标责任状要求,需创建9个和谐社区,完成8个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确保85%的社区(村)达到省和谐社区标准、100%社区实现“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继续组织开展“政社互动”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三社联动”工作。

4、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各类养老机构建设,年底前力争完成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29张以上。今年市局给我区下达的任务是完成10个市级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设,要求城市社区省级居家养老服务点建设不少于10%,建设2个以上老年助餐点(用房不小于100平方米),确保居家养老服务站点覆盖面城市社区达到100%。

5、“四位一体”老龄管理系统。上半年,我们举办了“四位一体”老龄管理软件系统培训会,该系统将“尊老金发放、老年证办理、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安康关爱保险”4项工作录入信息库,下步将全面投入运行,提升为老服务的水平,保证为老服务的质量。

6、安康关爱保险。今年,市老龄办下达任务是参保老人比例不低于区老龄人口的60%,预计区财政今年支出65万元左右,市下达我区参保人数50000余人,争取年底达标。

7、老龄协会。我们将按照市老龄协会的要求,争取7月份在14街道办事处、社区分别成立“老年协会”,逐步实现区、街、居三级网络全覆盖。

8、培育社会组织。确保年底达到万人拥有社会组织3.5个,下一步,为了培育和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将给予每个新注册的社区社会组织一次性补助450元,促进社会组织蓬勃发展。

9、社区微公益创投。为激发社区公益组织活力,整合多元力量参与社区建设,今年我区加大公益组织扶持和发展。3月初,区民政局组织开展“2014社区微公益创投”活动,已有30家社区公益组织参与项目申报,项目涉及青少年关爱、为老服务、扶贫助残等内容。目前已有22个微公益项目通过区级初审。

10、涉军维稳。在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的同时,继续做好涉军群体的稳定工作,确保不发生进京赴省上访事件。

养老院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1.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加深党员团干对党的__教育实践活动意义和重要内容的认识,夯实教育实践活动基础。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观看革命影片、召开座谈会、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形式展开党的__教育实践活动相关主题学习活动,不断提高青年团员的文化素养。4月11日,举办“坚持__,绽放青春光彩”党的__教育实践活动知识竞赛,共组织区国税局、区地税局、区法院等11支团支部代表队参加比赛。

2. 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青年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进一步走进青年、了解青年、服务好青年。3月份,团区委走访学校、社区、企业,同时,征求学校、社区、企业对团区委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在“”方面的意见建议。5月20日,团区委在__社区开展“四下基层”活动,重点征求基层团组织、创业青年、青年志愿者及基层团干部群众对团区委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在“”方面的意见建议。收集到党员群众对党的__教育实践活动意见建议13条。

3.深化服务群众,进一步践行党的__教育实践活动。为了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把群众当亲人,带着热情接近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设身处地想问题,及时化解矛盾,促进和谐。5月20日,团区委挨家挨户走访困难户,与他们聊天,了解群众实际需求情况,为下一步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按照育人为本的要求,我委组织学校开展“生理卫生知识讲座”“达人秀比赛”、“ 消防安全技能演练”、“集邮知识讲座”、“播种子比赛”、“__少先队基本知识竞赛”、“中国梦——我的美好生活”书画、诗歌、散文征集主题活动”等活动,将丰富多采的活动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化少儿体验教育,培养少儿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高尚情操,强化少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5、6月份,利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在少先队员中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少先队入队仪式,用中国梦激励少先队员继承和发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庆祝自己的节日。

为了有效地延伸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手臂,拓宽基层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渠道。一是加强与驻外团工委联系,促进两广青年的交流,为团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我委以非公企业团组织为抓手和切入点,把“两新”组织团建设作为团建工作的重要部分整体推进,通过独立建团、联合建团、行业建团的形式,在7家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建立了团组织,联系青年150多人。5月13日,共青团__区人民医院团总支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选举产生了共青团__区人民医院新一届团总支委员会。

1. 深入群众,为民服务。通过开展“让温暖一起回家”系列主题活动,把团区委的真诚服务送进校园、社区、村,实现青少年微心愿。通过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筹集资金4400元、物资21000元,满足留守儿童微愿望305个,赠送火车票18张,汽车票24张,进工地开展党的十精神宣讲1次,返乡青年座谈会3次,结交朋友70人,慰问外出务工青年70人,表彰人数19人。

2.围绕中心,义务服务。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组织动员青年为推动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主动参与家园清洁行动、义务植树活动,进一步推进“清洁乡村·美丽__”步伐。春节前,团区委全体干部走出

机关大院开展共青团联系服务农村青年月活动,共发动50多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开展__区迎新春“清洁乡村·美化家园”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大力清除城市“牛皮鲜”、卫生大扫除、消除白色垃圾等家园清洁行动,推进社区环境整治,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植树节期间,组织35多名青年志愿者代表和50名共青团干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共植85棵树苗,点亮了盎然的青春力量之光。3.学习雷锋,深化服务。以青年志愿者服务为抓手,不断扩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内容。3月初,联合区文明办、__消防中队、__区科协等10家单位青年志愿者积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践行党的__主题活动,深入社区、养老院开展尊老爱老、助残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1500多份、免费义诊300多人、理发50多人、送保险57人、接受咨询60多人次,慰问老人50多人。

4.关注民生,传递关爱。为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关注的力度,能够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团区委把150多本书籍、一批体育用品捐赠给了学校,把书包、学习文具和牛奶等慰问品发放到孩子们手中,实现他们的微愿望,帮助他们建立了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沐着关怀和友爱的暖阳,茁壮成长,并努力。

1. 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学习培训。为了提高团干部的理论素养,增加知识储备,适应时展要求。4月28日,团区委举办庆五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特邀__团校副校长龙润忠给各基层团委、区直单位团(总)支部书记、大队辅导员、少先队员代表等400多人进行授课。进一步扎实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 发挥青年团员模范带头作用。5月4日青年节,团区委组织30个单位团组织开展"践行党的__·美丽荷城青年当先"主题团日活动,共有200多名青年团员参加,清洁7条街道(路段),清理垃圾7车,清理小广告600多条,并向市民发放了1000多份倡议书和"清洁乡村"公益书签。

3.展开单身青年联谊活动。为了广大适龄单身青年提供交友机会,搭建交流平台。5月4日晚上,团区委开展“青春携手 共建未来”__区青年联谊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当天晚上,嘉宾40人,观众150多人,

回顾上半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继续推进党的__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办好事,做好事。

(二)继续推进我区青年就业创业行动。通过开展青春引擎青年团干团员业务培训工作;建立收集就业信息渠道和召开青年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开办青年SYB就业创业培训班等手段加强青年转移就业工作。

(三)继续抓好基层团建等各项基础工作。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努力推动基层工作开拓创新,加强青年组织的建设。坚持质、量并举,以多种形式推动“两新”组织团建。加强团干部教育和培训,教育各级团干部树立正确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作风,为团的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干部基础。

(四)继续开展关爱行动。在八月十五、重阳节前后,组织志愿者到我区的敬老院、养老院开展敬老慰问活动,通过清洁打扫、和老人谈心、节目表演的方式,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和祝福。

(五)继续深化“温暖同行——青年志愿者行动”,打造“志愿者(义工)”品牌。抓好“美丽__、清洁乡村”系列活动,发挥清洁乡村青年志愿者队伍力量,引导广大青年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为己任,做绿色文明的传播者。

养老院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今年以来,全市民族宗教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的奋斗目标,按照打基础、惠民生、促规范、重管理、保稳定的工作总基调,加强和创新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维护了全市民族宗教领域的团结和谐稳定。

(一)争取扶持资金,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目前,共争取各类省级扶持资金566万元。争取省财政__年牛羊肉价格一次性补贴121.3万元,按照每户120元的标准,按时发放到10113户穆斯林农户或城市穆斯林低保户手中;争取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10万元,共扶持东昌府区张炉集村新建养殖棚等16个项目;联合市财政局、市教育局为张鲁回族镇中心初级中学争取省民族教育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学校食堂建设;争取省民委、省财政2013年省级民族宗教事业发展资金57万元,用于某区东关民族小学等5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建设和1处天主教堂、2座清真寺的修缮;争取省财政2013年生活困难宗教教职人员生活补助金28.08万元,按每人每月300元发放。

(二)用好贴息政策,促进民品企业发展。今年是“十二五”期间全国民品定点生产企业重新确认后开展贴息工作的第一年,针对新加入的民品企业对贴息业务生疏的特点,就如何做好贴息工作多次进行指导。4月__日至24日,组织全市18家民品企业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全省民品企业政策落实工作会,并作为全省三个工作较好的市之一做了典型发言,介绍了我市多年来开展民品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受到了省民委领导和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8月份作为特邀单位,参加了国家民委召开的“十二五”期间民品生产政策执行情况座谈会,交流了“十二五”以来民品工作开展情况及民品贴息新办法实施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提高参与水平,推动社会事业进步。10月份,联合市委宣传部、统战部开展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组织开展了五项主题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宣传教育活动,集中开展民族团结宣讲活动,举办民族村星火科技培训班,开展医疗专家义诊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做好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照顾审核手续办理工作,共为348名高考考生和339名中考考生办理了相关手续。7月份组队参加了全省少数民族武术邀请赛,获得了男子拳术一等奖、男子器械二等奖及4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并被授予“优秀组织奖”。7月底,组织市豫剧院新编历史剧《萧城太后》代表山东省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参加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获最高奖--“剧目金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设计奖”、“优秀灯光奖”、“优秀演员奖”六项大奖,省民委、市民宗局、市文广新局均获“优秀组织奖”,是获得奖项最多的省市之一。10月份,组织参加了2013年省少数民族毽球邀请赛,获优秀组织奖。

(四)实行齐抓共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以“教风”为主题,深入开展了宗教活动场所创建活动,努力实现整体推进。3月15日至5月20日,联合市委统战部、市委610办公室、市公安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理整治非法宗教活动专项工作,共摸排出宗教私设聚会点382余处,涉及信教群众1.6万,有效遏制了非法宗教活动在我市的蔓延态势。5月份天主教“圣母月”期间,实行朝圣“专人、专牌、专座”制度,保障了近300名朝圣人员安全顺利返程。认真开展佛道教界专项治理工作,全面排查非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功德箱、接受宗教性捐献等借教敛财、乱建滥塑等现象。9月份,赴菏泽参加了冀鲁豫苏四省九市民族宗教工作联谊会,共同探讨加强区域间的民族宗教工作协作。根据省宗教局要求,对户籍属于本市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天主教教修女等生活困难宗教教职人员每人每月给予生活补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使其更加自觉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积极争取省宗教发展资金资金,修缮寺观教堂,赢得了宗教界的信任和支持。6月份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全市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指导各县(市区)进行了县级宗教团体换届工作。

(五)加强组织引导,自觉服务回报社会。积极引导民族宗教界、民族企业、民品企业企业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四川雅安地震后,及时引导民族宗教界、民品企业为灾区捐款、捐物,全市共捐款物150多万元,宗教界捐款5万多元。8月份组织开展了“全市宗教慈善周”活动,各宗教团体筹集善款6万多元,并组织了捐赠“爱心小书桌”、义务献血、到敬老院慰问等一系列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积极争取省天主教两会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敬老院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可为社会解决养老床位100余个。从全市发展规划大局出发,积极协调规划、土地等多家部门,解决困扰护国隆兴寺建设因素,现护国隆兴寺的施工院墙已全部建设完成,残缺的部分得到修复,具备了开工条件。6月20日,护国隆兴寺举行了恢复建设奠基仪式。

(六)强化基层基础,建设过硬干部队伍。今年在全市开展了“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开展了宗教基本情况普查,对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基本情况和非法宗教活动场所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 统计上报了宗教工作机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等四个方面基本情况,基本完成了宗教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民族宗教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情况进行统计,准确详实的填报了全省民族宗教工作人员信息库,做到了信息准确可靠。加强干部的培训学习,多次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各县市区分管领导、新任职民宗局长到国家宗教局、国家民委培训学习。在1月9日召开的全省民族宗教局长会议上,我局被省民委(宗教局)评为“2013年度基层基础建设年先进单位”。

(七)全力招商引资,自觉服务跨越赶超。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把招商引资任务作为重中之重,全局招商、全员招商,。局长王维峰,!带头承担招商任务,并把招商任务层层分解,每位班子成员带领分管科室均承担500万的任务,层层落实了工作责任。现已完成的招商项目4个,在谈项目1个,到位资金3400多万元,超额完成了任务。一是省天主教两会在我市投资建设的敬老院项目,已到位资金700万元,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正进行内部装修。近期省天主教两会将再追加200万元投资用于购买配套设施,预计上半年即可实现入住条件。二是帮助市佛教协会募集护国隆兴寺建设资金600万元。三是帮助__县37家企业在青岛银行济南舜耕支行集合贷款1.358亿。四是协助海天网络娱乐会所落户__县侨润办事处,外来投资800多万元。五是山东天绿源食品有限公司与沙特公司拟共同出资6000万元,在东昌府区嘉明经济开发区建设可容纳800人的回族养老院一处,规划占地50亩,现正积极协助其解决建设用地指标。

养老院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7篇

孕育:三次动议

回顾历史,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设立坎坷曲折。伴随着中国民主法制的沉浮进退,在25年间历经了三次酝酿。

雄鸡一唱天下白。1949年,苦难中国迎来了春天。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国人民终于三座大山,翻身得解放。

1949年9月,《共同纲领》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新中国政体。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没有立即普选产生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主任顾昂然解释说,当时普选的条件还不具备,因为军事行动还没有完全结束,还没有彻底实现,各界人民群众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

1954年9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但地方人大常委会并没有同时设立。对于是否设立地方人大常委会,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从最初的讨论、酝酿,到最后的决定、建立,历经了漫长的历程。1954年、1957年、1965年,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的提议,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被采纳。

第一次“孕育”发生在1954年制定宪法前后。1954年,宪法草案交由全民讨论。有人提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应该和全国人大一样设立常委会。这个意见没有被采纳。刘少奇同志对宪法作说明的时候作了解释,他说,全国人大的职能,它的任务量更大,有繁重的立法,有监督,还决定国家重大的事项,任务比较多,地方没有立法权,其他的任务量也没有全国人大这么大。所以,当时考虑地方可以不必设立常委会。

第二次“孕育”发生在1957年。由于地方人大不设常委会,很快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民委员会行使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和执行机关双重的职权。1957年上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如何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彭真同志提出,省、市、自治区和县人大没有常设机关,在大会闭幕之后,没有一个对政府工作进行经常监督的机关。他认为,在县级以上地方人大有考虑设立常委会的必要。彭真的意见受到中央的关注。但由于后来的反右斗争扩大化,这个动议被搁置了。

第三次“孕育”发生在1965年。1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实际需要,又提出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委会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地方政权机关的任务十分繁重,需要提拔一批年轻力壮的干部到政府工作。另一方面,设立常委会可以在人大闭会期间开展经常性工作,对地方一些重大问题及时讨论并做出决定,特别是可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这时,各方对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已经取得基本一致意见。不久,“”发生,方案又被搁置下来。

诞生:上下同心

邓小平批示:“我赞成第三个方案”。 他说:“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一个重大改革。”

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沃土上,进步的制度和观念一旦孕育,就会生根发芽。

1979年,国家有关部门第四次提出了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的动议。

这是一个拨乱反正的关键历史节点。中国向何处去?经历了“”浩劫的中国人痛定思痛,重新思考这个多难民族的前途。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吸取历史的教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

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一个对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工作机构――法制委员会。由80人组成,彭真挂帅。

3月8日,曾担任过彭真办公室秘书的顾昂然来法制委员会报到。3月19日,法制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彭真在会上谈了法制委员会的任务和当前的工作。一些老同志主张开务虚会总结“”教训。彭真说,立法任务很重,一般的务虚会就不要开了,要结合立法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在法律中作出规定,这样从法制方面来防止这类问题再发生。当前工作就是加紧制定7部法律。这7部法是指刑法、刑诉法、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3月31日,彭真找顾昂然谈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问题,提出主要考虑三个问题:改革命委员会问题、地方立法权问题、地方人大设常委会问题。

彭真当时已经70多岁,当年5月曾生病住在北京医院,还把顾昂然找到医院去研究问题。

设立地方人大常委会也成为地方的呼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在征求对地方组织法修改意见时,许多地方也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大应建立常设机关。

顾昂然说,把修改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当时也有人不理解。事实上,“”造成那么大的损失,就是因为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从1966年8月到1974年12月,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没有开过会,地方人大由革命委员会代替。总结“”的教训,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79年5月17日,彭真专门向中央写了报告,提出关于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的问题有三个方案:一、用立法手续把革命委员会体制固定下来。这样做,不赞成的人可能很多。二、取消革命委员会,恢复人民委员会。这样做,在名义上虽然取消了革命委员会,但对于扩大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一定能有多大实质性的帮助和改进。三、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并恢复人民委员会作为行政机关。这个方案可能比较好些。

5月17日,这个报告被送到当时的中央秘书长的手上,看了以后,当天就批给党中央主席和副主席,邓小平看了以后很明确地批复:“我赞成第三个方案”。

据顾昂然回忆,彭真带回邓小平的意见,大家深受鼓舞。邓小平对彭真说:“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一个重大改革。”

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7部法律。这是民主政治和法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日子,是一个非常大的政治举措。这次会议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

1979年下半年,在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进行人大代表直接选举试点的基础上,首批66个县级地方人大常委会在试点中产生了。

1979年8月,自治区和青海省率先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分别设立了人大常委会。同一年,新疆、河南、北京、江苏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召开人代会,选举产生了本级人大常委会。另外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在1980年设立。两个后设立的省级行政区海南省和重庆市,也分别在1988年8月和1997年6月设立了人大常委会。

起步:摸索前行

彭真说,人大常委会是权力机关,也是工作机关,不是“养老院”,而要依法行使权力,进行工作。

“如今,市人大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监督政府,在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变化多大啊!”

2009年5月22日,站在建国门南大街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办公楼前,74岁的李源富感慨地说。1979年12月7日至13日,北京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一任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为北京市组织部干部,李源富参与这次会议的筹备。后来,他调到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担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室副主任。

当时,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设在北京市台基厂大街8号院,是一栋欧式的2层小楼。1980年1月,李源富和同事一起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领回国徽,与“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牌子一同挂在办公楼前。

1979年12月24日,北京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召开。李源富回忆说,当时,这个会到底怎么开法,主任们也不清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贾庭三决定一切程序照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方式办。李源富专门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要来一套会议工作程序文件。

顾昂然说,地方人大常委会是新生事物,如何开展工作需要研究。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的同志专门来到北京,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请教。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决定,请地方来列席会议,召开座谈会。1980年4月8日,省级人大常委会负责人第一次列席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开始的时候,地方人大常委会老同志比较多,社会上也有一些议论。彭真就此说,人大常委会是权力机关,也是工作机关,不是“养老院”,而要依法行使权力,进行工作。

1980年4月18日,彭真在座谈会上说,县、省级人大设立常委会,在人大闭会期间,人民通过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来管理国家。这样,9亿人民就把国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上一级人大常委会与下一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联系,但是,它们之间没有领导关系。

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是什么关系,顾昂然说,可以概括为三个关系:一是法律上的监督关系,二是选举上的指导关系,三是工作上的联系关系。

中央高度重视地方人大常委会建设。顾昂然说,1980年后,中央专门发了几个文件,转发了彭真的几次讲话。1981年4月,中央文件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对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定期研究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凡是按照法律规定应当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事项,都要提交人大常委会讨论。党委研究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时,可以通知人大常委会负责实际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列席会议。”

“这些文件都是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譬如党委和人大常委会的关系问题。有这些文件,就有章可循,理直气壮。”顾昂然解释道。

后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又根据形势的发展几次修改了地方组织法,制定了代表法、立法法、监督法。这些法律对地方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做了具体规定,为它们发挥作用提供了进一步保障。通过长期的工作,人们认识到,人大虽然不是火线,但也不是二线,人大是一线,是在民主法制建设的一线上。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家的感受越来越深。

30年来,地方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工作制度。比如,一些省级人大制定了关于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关于行使监督权的规定、关于行使人事任免权的规定、常委会议事规则、常委会主任会议议事规则等等。

1979年12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包括《关于加强集市贸易管理的布告》等3个地方性法规。这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地方性法规。

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设立和赋予地方人大立法权,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顾昂然列举一系列数据,截至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我国共制定了现行有效法律231件,现行有效行政法规6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近8000件。初步统计,90%以上的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制定的。

养老院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8篇

从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看,实施退耕还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应当引起人们充分注意的是,实施退耕还林中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还十分尖锐,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从长远来看,退耕还林的成果将难以保持。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笔者对山西省退耕还林任务最大的两个市地(吕梁地区、忻州市)及所属的四个县(柳林县、方山县、神池县、五寨县)进行了调查,本文以调查的资料为基础,对这个问题作以讨论。

一、退耕还林区(以下简称退耕区)的人口生存条件

人口生存条件是人口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新中国成立以来,退耕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的提高。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人口过快增长等原因,大部分退耕区的人口生存条件仍然较差。

1.退耕区的自然条件

退耕区多属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山区或半山区,平川谷地很少,我们调查的市县平地多在10%以下,山地和丘陵地占90%以上,这种自然环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土流失。以神池县为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27740公顷,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8.6%,年侵蚀模数8900~22000吨/平方公里,年流失肥土1957.3万吨,全氮含量约4.6万吨碳铵,速磷含量858吨过磷酸钙[1]。水土流失使退耕区的耕地变得更加贫瘠,粮食平均每市亩产量只有150斤左右。

退耕区另一个对人口生存影响较大的普遍现象是干旱。以忻州市为例,大部分地区春旱每2~3年一遇,夏旱每3~5年一遇。而且旱灾发生的频率变化是由低到高,逐年增多。1571年到1670年的一百年中,共出现29个旱年,机率为29%,其中大旱年10个,机率为10%;1871年至1970年的一百年间,共出现过33个旱年,机率为33%,其中大旱年13个,机率为13%;1951年至1974年的24年间共出现过11个旱年,机率高达45.8%,其中大旱年4个,机率为16.7%。据有关史料记载,忻州境内连续干旱三四年甚至四五年也是常有的事[2]。最近十年中更是旱情频发,1990年至2001年的12年间,共发生旱年6个,机率达50%。1999年至2001年的三年大旱,粮食减产五成以上,许多农村几乎颗粒无收。1999年的大旱灾使方山县8.1万人全部返贫,返贫率达100%。

由于连年干旱,退耕区缺水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山区村庄水源枯竭,人畜吃水非常困难。五寨县的峰子头村,深沟中的泉水由于天旱已枯竭两年,人畜吃水全靠在10公里以外的县城拉水,每车6.5吨,120元。如果家里养有牛羊的,一年差不多需要10车水。不少家庭都承受不起。

2.退耕区的经济状况

退耕区的经济状况一般都较差,本文所涉及的两市(地)四县是全国15个连片的贫困区之一,地方财政收支多年赤字。以方山县为例,2001年财政收入841万元,支出就达8585万元,收支差额达7744万元。特别是1999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严重干旱,更使这些地区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我们调查的4个县,2001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不足1000元。柳林县为675.4元,方山县为598元,神池县为365元,五寨县为448元。析州市2001年报省核定的贫困县为11个重点县,占到全市14个县(市、区)的78.6%,占全省35个重点县的31.43%;贫困人口98.6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3.33%,占全省贫困人口351.86万人的28%。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忻州市2001年返贫人口就有7.75万人(注:忻州市扶贫办.2001年扶贫工作总结。)。

在退耕区的贫困县中,贫困人口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如柳林县2001年总人口为28.54万人,贫困人口为16.18万人,占到56.71%,占农业人口22.80万人的70.96%;方山县总人口为13.69万人,贫困人口为11.47万人,占到83.79%,占农业人口11.53万人的99.48%;神池县总人口为10.47万人,贫困人口为7.33万人,占到70%,占农业人口8.76万人的83.68%;五寨县总人口为10.94万人,贫困人口为7.76万人,占到70.89%,占到农业人口9万人的86.22%(注:各有关县2001年扶贫工作总结,农业人口数字引自山西省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2001年山西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3.退耕区人口与耕地、粮食关系变化

(1)耕地的变化特点

在中国的多数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在我们所调查的退耕区中,多数表现为相反的情况,即耕地面积存在增加的现象。例如,吕梁地区2001年有耕地572113公顷,分别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95413公顷和15613公顷;柳林县2001年耕地面积为46153公顷,分别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7626公顷和1086公顷;方山县2001年有耕地25500公顷,分别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8200公顷和2047公顷;神池县2001年有耕地59520公顷,分别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8587公顷和15553公顷(见表1)。据了解,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毁林(草)开荒。虽然这些地区的耕地总面积存在增加的情况,但在人均耕地面积上却与其他地方表现为同一倾向,即:人均耕地在不断地减少。这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所致。

退耕还林使耕地减少,人口的增加使耕地的需求量增加。人口与耕地比例的变动使耕地变得更加紧张。吕梁地区3年共有退耕还林任务2727公顷,人均减少耕地0.008公顷,忻州市有任务3007公顷,人均减少耕地0.01公顷。根据各地的“十五”人口规划,到2005年,吕梁的人口为354.44万人,忻州为310.39人,柳林县为29.02万人,方山县为14.06万人,神池县为10.74万人,五寨县为11.64万人。届时按2001年的耕地总面积不变计算,人均耕地将分别降为0.16公顷、0.22公顷、0.16公顷、0.18公顷、0.55公顷、0.33公顷。按照这样的人口增长速度,加上耕地占用,2015年吕梁地区人均耕地将可能下降到0.14公顷以下。

(2)粮食的变化特点

北方的退耕区多属干旱或半干旱区,干旱发生的频率高而且严重,从而对当地的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年与年之间的粮食产量波动很大是该类地区最大的特点。以吕梁地区为例,1990年以来的粮食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年份有3个,最高为1996年,110.75万吨[3]。而产量在50多万吨及以下的年份也有3个,其产量不及最高年份的50%,最低的2001年产量只有40.24万吨,仅为最高年份的36.33%。柳林县1990年以来的年度之间粮食产量波动更大,最低的2001年产量仅543.6万公斤,只有最高年1996年7139.2万公斤的7.61%,人均粮食只有19.05公斤。所调查的几个县2001年的人均粮食均不足100公斤(见表1)。

上述表明,退耕区的人口生存条件是比较差的。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所限,不少成灾年份对人口的生存影响很大。退耕区自然条件现状的形成与历史上人口的增长和活动关系密切,同时也与今后人口的发展关系密切。

二、退耕区人口垦荒动力分析

退耕还林中人口与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核心问题是退耕区人口的垦荒动力。如果退耕区农民有较强的垦荒动力,退耕还林的成果就会时时受到威胁。垦荒动力系指能够促进农民垦荒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退耕区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

表1 山西省部分退耕还林市(地)、县人口、耕地、粮食变动(1949~2001)

年度

项目

吕粱地区 忻州市

柳林县  方山县  神池县 五寨县

总人口(人)

1349000 1498393

119222  58013①  53543  52998

耕地面积(公顷) 556500  626740

45067

23453

43967  40313

1949 人均耕地(公顷) 0.41

0.42

0.38

0.40

0.82

0.76

粮食产量(万公斤)33290.0 42817.0② 2349.0  1798.0  1625.8 1822.8

人均粮食(公斤) 246.8

285.8

197.0

309.9

303.6  343.9

总人口(人)

2506000 2432115  205215  102017

83053  87507

耕地面积(公顷) 476700  556413

38527

17300

50933  47180

1980 人均耕地(公顷) 0.19

0.23

0.19

0.17

0.61  0.54

粮食产量(万公斤)71067.5 80003.0③ 6039.0 2626.5④ 3202.5 2811.1

人均粮食(公斤) 283.6

328.9

294.3

257.5

385.6  321.2

总人口(人)

3413809 2960359  285352  136882  104715 109438

耕地面积(公顷) 572113

697933

46153

25500

59520  38080

2001 人均耕地(公顷)

0.17

0.24

0.16

0.19

0.57

0.35

粮食产量(万公斤)40240.0 50553.9

543.6  1045.6

650.0  378.0

人均粮食(公斤)

117.9

170.8

19.05

76.4

62.1

34.5

资源来源:1.山西五十年编委会.山西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有关地区志、县志及相关统计部门资料。

注:①为1950年数据;②为1953~1957年的平均数;③为1979~1988年的平均数;④为1981年数据。

退耕区的城镇化水平都比较低,第二、三产业比重很小,从事农业的人口占绝大多数。2001年,山西省的乡村人口比重为64.91%,而柳林县、方山县、神池县和五寨县的乡村人口比重分别为79.89%、84.22%、83.66%和82.19%,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人口比例越大,总体上对土地的依赖性就越强。从农民的本性动力上认识,耕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获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对土地尽量多的拥有,是每个农民不懈的追求。不可遏制地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不断地开垦荒地。这就是在退耕区为什么一边退耕还林而一边又有人在开垦荒地的根本原因。从客观条件上认识,退耕区农村粮食产量极不稳定,人们为了生存保障,为了有足够的余粮以对付灾年,只有拥有更多的耕地才能在广种薄收的生产模式下生存。在退耕区的农村,不时可以看到正在陡坡上垦荒的农民。国家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不宜耕种,但是,在山西、陕西的黄河沿岸及纵深上百公里的山区丘陵地,只要是能站得住人的地方几乎全部被垦植。退耕区农村的这种强烈的垦荒动力,对退耕还林成果的维持是极大的威胁。

按照当前的退耕还林政策,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这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是,国家肯定不会无限期地补下去,如果在停止补助之时,耕地和经济林的收入不能够满足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吃粮需求,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还要向荒山要粮。现在退耕还林要求80%以上必须是生态林,而生态林对于农民而言是没有多大经济效益的,所以农民对营造生态林的积极性并不高。另一方面,农民更多拥有土地的本性将时时威胁着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林。

2.人口增长对耕地量的需求动力

人口的增减对于耕地量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在退耕区的农村,人口增长的动力也就是垦荒的动力。

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妇女生育水平已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人口的增长已呈惯性增长。然而在退耕区的农村,妇女生育水平仍然较高,人口增长的势头虽然减慢,但惯性以外的增长量依然存在。

退耕区的妇女生育水平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相比较,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在自然生育条件下,由于较差的自然条件对生育活动的制约作用,妇女的生育水平相对较低,人口的自然增长水平低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二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的条件下,由于自然条件差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人们观念转变的滞后,以及较差的自然条件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制约,在较长的时期内妇女生育水平又相对较高,人口的自然增长水平也较高。因此,退耕区的人口压力仍然是比较大的。从所调查的两市(地)四县来看,1989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3.147、2.733、3.788、3.303、2.504和2.858(注:山西省第四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山西省第四次人口10%汇总资料,1991。),均高于山西全省2.461的水平。由于“五普”的妇女生育率数据尚未出来,我们从“五普”0~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以粗略地推断近几年的人口增长情况。据“五普”资料,山西省0~5岁的人口比重为8.39%,而所调查的两市(地)四县分别为9.58%、8.41%、10.83%、9.40%、6.86%和8.52%(注:山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山西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汇编。),除神池县外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另外,调查市县的总人口性别比也显著高于全省水平。说明这些地方生育男孩的要求是很强烈的。

调查得到的另外一种情况进一步表明了退耕区农村的人口增长动力。据了解,贫困地区农民有意识超生的主要原因是对生育男孩的追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并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我们的调查只对2孩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山西退耕区4村庄现有2孩户子女状况

项目

合计

柳林县 方山县  神池县  五寨县

曹家yà 牛家岭  小狗儿  峰子头

n①底村 村

涧村

合计:户数/孩子数 74/148

23/46

18/36

18/36

15/30

合计:男/女

87/61

28/18

22/14

21/15

16/14

性别比

142.6

155.6

157.1

140.0

114.3

双男户/孩子数

22/44

8/16

6/12

5/10

3/6

户比重(%)

29.72

34.78

33.33

27.78

20.00

双女户/孩子数

9/18

3/6

2/4

2/4

2/4

户比重(%)

12.16

13.04

11.11

11.11

13.33

一男一女户/孩子数  43/86  12/24

10/20

11/22

10/20

户比重(%)

58.11

52.17

55.56

61.11

66.67

按照《山西省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山西省在退耕还林任务的大部分村庄都可以生育2个孩子。因此,多胎生育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调查中当地的干部和村民都反映,就现在山区农民的生育意愿,有了2个男孩的一般也就不生第3个了;有了一男一女就更不生了。但如果生了2个女孩,那就非再要个男孩不可。很显然,多胎生育或者说人口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在双女户生育多胎上。但对4个村的调查显示,在生男孩动力作用下所呈现的生育实际是,双男户的比重大致在正常的概率范围内,也就是说,夫妇在生育了一个男孩后,一般就不再进行人为的选择生育第2孩的性别。一男一女户显著高于自然生育概率,这就可能是3种情况造成:一是进行了生育的性别选择活动;二是如果第1孩、第2孩都是女孩时,第2孩隐蔽送人,那么其后生育的公开的第2孩就是实际上的第3孩甚至第4孩;三是溺婴。双女户的比重显著小于自然生育概率,其形成的原因就比较多了,诸如随其自然、性别选择失误、生育第3孩的准备之中等。实际生活中的这种情况,看上去双女户并不多,但却正表明了退耕区或贫困地区人口增长动力的根源。

3.劳动力的耕种能力

劳动力的耕种能力是退耕区农村垦荒动力的客观基础。劳动力的耕种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普通劳动力在一年的时间里能够耕种的最大耕地量。这个量在不同的地区会由于作物种类、耕作方式等的不同而不同。据了解,在山西省吕梁地区和忻州市退耕区的山区和丘陵区的农村,以传统的人工耕作方式计算,一个普通男劳动力一年可耕种土地1.6公顷左右,—个女劳动力可耕种1公顷左右,平均为1.3公顷左右。我们所调查的两市(地)四县中的4个村庄,村民的回答是一致的。而一个劳动力每年耕种这么多的土地所需的全部时间在4~6个月之间。这就是说,一个劳动力耕种1.3公顷土地,一年中尚有最少半年的剩余时间。在这些山区,目前劳均耕地一般不足0.7公顷,我们调查的4个村平均为0.55公顷,最低的只有0.38公顷,不足一个劳动力耕种能力的50%。如此计算,在这些农村,最少有50%的剩余劳动力,另外的50%劳动力最少还有50%的剩余劳动时间。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去向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应用,除了赋闲外,一是打工,二是搞养殖,三是经营经济林(现在退耕区大多还没有),四就是垦荒了。据调查,外出打工多是一种无奈之举,这几年这里农村外出打工的较多,主要是天旱农业无收入所迫。如果雨水好,还是种地的多。这样,在今后的时间里,假设经济林种植成功,而80%的生态林,要么现在就难以完成,要么还将成为垦荒的对象。

三、政策性建议

1.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提高退耕区的人口控制能力

退耕区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口控制的基础条件差,与所承担的人口控制任务不相适应。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人口管理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优质服务、知情选择已成为新时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方法。做好这些工作,必须有足够的投入作保证。因此,国家对于承担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地区,应将人口发展与退耕还林进行统一规划,加大对计划生育的投入,提高人口控制能力,使退耕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与退耕还林工作的目的和要求相适应。

2.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退耕区的养老问题

据调查,目前退耕区家庭多生孩子的重要动因就是养老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面临困难最大的是纯女户家庭。因此,国家在安排退耕还林的同时,应当安排专项资金给退耕区2个孩子以下纯女户的父母购买养老保险,也可在城镇中建立女儿户养老院,符合条件的夫妇在进入老年后可入住养老院,也可根据本人的意愿逐月领取养老金在家养老,也可到女儿家养老。为达到计划生育的效果,这笔资金可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管理运作。同时,由于退耕区多属经济贫困,生态保护又是国家大计,因此,这项费用宜由中央财政预算解决。

3.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

退耕区的经济不发达,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生活和收入的依靠就是以土地为主,政府宜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或者引进生产项目,支持非农产业的发展,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农民的收入渠道从耕地上转移开来,降低农民对耕地的依赖性。

4.积权引导和推进人口的城乡转移,加快人口城镇化过程

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人口城镇化与控制人口增长同为缓解人口与发展矛盾的重大举措,可以有效促进退耕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要充分利用目前退耕区人口流动的动力,因势利导,采取措施,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政府应结合小城镇建设,对重点生态保护区和生存条件极差的村庄进行生态移民。

5.提倡和支持大户承包,优化退耕还林区的经营形式

目前退耕还林实行的是个体承包的办法,“谁造林、谁管护、谁收益”。具体操作中有两种形式,大部分是原属谁家的责任田,退耕后仍由谁家治理和管护的小规模承包。另一种情况是由大户承包。相比之下,后一种情况是少数,但却有着显著的优越性。家庭小规模承包常常由于规模小、收益低、管护难等原因而难以为继。大户承包却避免了这种弊病,并且由于雇用大量的当地劳动力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大户经营有较高的收益作基础,对林草地的管护比较得力,从而使退耕还林的成果得以有效保护。因此,大户承包对于保护退耕还林的成果,体现其综合效益有着特别的意义。政府应当大力提倡和扶持大户承包,采用有效措施,实施政策优惠,吸引各方面有条件的个人、公司、企业等到退耕区承包造林种草,实行规模经营。这是改变退耕区生态环境,促进退耕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神池县志编篡委员会编.神池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忻州地区志编篡委员会编.忻州地区志.大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 《山西五十年》编委会编.山西五十年(1949-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字库未存字注释

养老院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9篇

从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看,实施退耕还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应当引起人们充分注意的是,实施退耕还林中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还十分尖锐,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从长远来看,退耕还林的成果将难以保持。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笔者对山西省退耕还林任务最大的两个市地(吕梁地区、忻州市)及所属的四个县(柳林县、方山县、神池县、五寨县)进行了调查,本文以调查的资料为基础,对这个问题作以讨论。

一、退耕还林区(以下简称退耕区)的人口生存条件

人口生存条件是人口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新中国成立以来,退耕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的提高。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人口过快增长等原因,大部分退耕区的人口生存条件仍然较差。

1.退耕区的自然条件

退耕区多属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山区或半山区,平川谷地很少,我们调查的市县平地多在10%以下,山地和丘陵地占90%以上,这种自然环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土流失。以神池县为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27740公顷,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8.6%,年侵蚀模数8900~22000吨/平方公里,年流失肥土1957.3万吨,全氮含量约4.6万吨碳铵,速磷含量858吨过磷酸钙[1]。水土流失使退耕区的耕地变得更加贫瘠,粮食平均每市亩产量只有150斤左右。

退耕区另一个对人口生存影响较大的普遍现象是干旱。以忻州市为例,大部分地区春旱每2~3年一遇,夏旱每3~5年一遇。而且旱灾发生的频率变化是由低到高,逐年增多。1571年到1670年的一百年中,共出现29个旱年,机率为29%,其中大旱年10个,机率为10%;1871年至1970年的一百年间,共出现过33个旱年,机率为33%,其中大旱年13个,机率为13%;1951年至1974年的24年间共出现过11个旱年,机率高达45.8%,其中大旱年4个,机率为16.7%。据有关史料记载,忻州境内连续干旱三四年甚至四五年也是常有的事[2]。最近十年中更是旱情频发,1990年至2001年的12年间,共发生旱年6个,机率达50%。1999年至2001年的三年大旱,粮食减产五成以上,许多农村几乎颗粒无收。1999年的大旱灾使方山县8.1万人全部返贫,返贫率达100%。

由于连年干旱,退耕区缺水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山区村庄水源枯竭,人畜吃水非常困难。五寨县的峰子头村,深沟中的泉水由于天旱已枯竭两年,人畜吃水全靠在10公里以外的县城拉水,每车6.5吨,120元。如果家里养有牛羊的,一年差不多需要10车水。不少家庭都承受不起。

2.退耕区的经济状况

退耕区的经济状况一般都较差,本文所涉及的两市(地)四县是全国15个连片的贫困区之一,地方财政收支多年赤字。以方山县为例,2001年财政收入841万元,支出就达8585万元,收支差额达7744万元。特别是1999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严重干旱,更使这些地区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我们调查的4个县,2001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不足1000元。柳林县为675.4元,方山县为598元,神池县为365元,五寨县为448元。析州市2001年报省核定的贫困县为11个重点县,占到全市14个县(市、区)的78.6%,占全省35个重点县的31.43%;贫困人口98.6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3.33%,占全省贫困人口351.86万人的28%。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忻州市2001年返贫人口就有7.75万人(注:忻州市扶贫办.2001年扶贫工作总结。)。

在退耕区的贫困县中,贫困人口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如柳林县2001年总人口为28.54万人,贫困人口为16.18万人,占到56.71%,占农业人口22.80万人的70.96%;方山县总人口为13.69万人,贫困人口为11.47万人,占到83.79%,占农业人口11.53万人的99.48%;神池县总人口为10.47万人,贫困人口为7.33万人,占到70%,占农业人口8.76万人的83.68%;五寨县总人口为10.94万人,贫困人口为7.76万人,占到70.89%,占到农业人口9万人的86.22%(注:各有关县2001年扶贫工作总结,农业人口数字引自山西省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2001年山西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3.退耕区人口与耕地、粮食关系变化

(1)耕地的变化特点

在中国的多数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在我们所调查的退耕区中,多数表现为相反的情况,即耕地面积存在增加的现象。例如,吕梁地区2001年有耕地572113公顷,分别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95413公顷和15613公顷;柳林县2001年耕地面积为46153公顷,分别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7626公顷和1086公顷;方山县2001年有耕地25500公顷,分别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8200公顷和2047公顷;神池县2001年有耕地59520公顷,分别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8587公顷和15553公顷(见表1)。据了解,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毁林(草)开荒。虽然这些地区的耕地总面积存在增加的情况,但在人均耕地面积上却与其他地方表现为同一倾向,即:人均耕地在不断地减少。这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所致。

退耕还林使耕地减少,人口的增加使耕地的需求量增加。人口与耕地比例的变动使耕地变得更加紧张。吕梁地区3年共有退耕还林任务2727公顷,人均减少耕地0.008公顷,忻州市有任务3007公顷,人均减少耕地0.01公顷。根据各地的“十五”人口规划,到2005年,吕梁的人口为354.44万人,忻州为310.39人,柳林县为29.02万人,方山县为14.06万人,神池县为10.74万人,五寨县为11.64万人。届时按2001年的耕地总面积不变计算,人均耕地将分别降为0.16公顷、0.22公顷、0.16公顷、0.18公顷、0.55公顷、0.33公顷。按照这样的人口增长速度,加上耕地占用,2015年吕梁地区人均耕地将可能下降到0.14公顷以下。

(2)粮食的变化特点

北方的退耕区多属干旱或半干旱区,干旱发生的频率高而且严重,从而对当地的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年与年之间的粮食产量波动很大是该类地区最大的特点。以吕梁地区为例,1990年以来的粮食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年份有3个,最高为1996年,110.75万吨[3]。而产量在50多万吨及以下的年份也有3个,其产量不及最高年份的50%,最低的2001年产量只有40.24万吨,仅为最高年份的36.33%。柳林县1990年以来的年度之间粮食产量波动更大,最低的2001年产量仅543.6万公斤,只有最高年1996年7139.2万公斤的7.61%,人均粮食只有19.05公斤。所调查的几个县2001年的人均粮食均不足100公斤。

上述表明,退耕区的人口生存条件是比较差的。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所限,不少成灾年份对人口的生存影响很大。退耕区自然条件现状的形成与历史上人口的增长和活动关系密切,同时也与今后人口的发展关系密切。

二、退耕区人口垦荒动力分析

退耕还林中人口与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核心问题是退耕区人口的垦荒动力。如果退耕区农民有较强的垦荒动力,退耕还林的成果就会时时受到威胁。垦荒动力系指能够促进农民垦荒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退耕区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

2.有关地区志、县志及相关统计部门资料。

注:①为1950年数据;②为1953~1957年的平均数;③为1979~1988年的平均数;④为1981年数据。

退耕区的城镇化水平都比较低,第二、三产业比重很小,从事农业的人口占绝大多数。2001年,山西省的乡村人口比重为64.91%,而柳林县、方山县、神池县和五寨县的乡村人口比重分别为79.89%、84.22%、83.66%和82.19%,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人口比例越大,总体上对土地的依赖性就越强。从农民的本性动力上认识,耕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获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对土地尽量多的拥有,是每个农民不懈的追求。不可遏制地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不断地开垦荒地。这就是在退耕区为什么一边退耕还林而一边又有人在开垦荒地的根本原因。从客观条件上认识,退耕区农村粮食产量极不稳定,人们为了生存保障,为了有足够的余粮以对付灾年,只有拥有更多的耕地才能在广种薄收的生产模式下生存。在退耕区的农村,不时可以看到正在陡坡上垦荒的农民。国家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不宜耕种,但是,在山西、陕西的黄河沿岸及纵深上百公里的山区丘陵地,只要是能站得住人的地方几乎全部被垦植。退耕区农村的这种强烈的垦荒动力,对退耕还林成果的维持是极大的威胁。

按照当前的退耕还林政策,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这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是,国家肯定不会无限期地补下去,如果在停止补助之时,耕地和经济林的收入不能够满足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吃粮需求,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还要向荒山要粮。现在退耕还林要求80%以上必须是生态林,而生态林对于农民而言是没有多大经济效益的,所以农民对营造生态林的积极性并不高。另一方面,农民更多拥有土地的本性将时时威胁着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林。

2.人口增长对耕地量的需求动力

人口的增减对于耕地量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在退耕区的农村,人口增长的动力也就是垦荒的动力。

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妇女生育水平已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人口的增长已呈惯性增长。然而在退耕区的农村,妇女生育水平仍然较高,人口增长的势头虽然减慢,但惯性以外的增长量依然存在。

退耕区的妇女生育水平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相比较,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在自然生育条件下,由于较差的自然条件对生育活动的制约作用,妇女的生育水平相对较低,人口的自然增长水平低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二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的条件下,由于自然条件差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人们观念转变的滞后,以及较差的自然条件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制约,在较长的时期内妇女生育水平又相对较高,人口的自然增长水平也较高。因此,退耕区的人口压力仍然是比较大的。从所调查的两市(地)四县来看,1989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3.147、2.733、3.788、3.303、2.504和2.858(注:山西省第四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山西省第四次人口10%汇总资料,1991。),均高于山西全省2.461的水平。由于“五普”的妇女生育率数据尚未出来,我们从“五普”0~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以粗略地推断近几年的人口增长情况。据“五普”资料,山西省0~5岁的人口比重为8.39%,而所调查的两市(地)四县分别为9.58%、8.41%、10.83%、9.40%、6.86%和8.52%(注:山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山西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汇编。),除神池县外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另外,调查市县的总人口性别比也显著高于全省水平。说明这些地方生育男孩的要求是很强烈的。

调查得到的另外一种情况进一步表明了退耕区农村的人口增长动力。据了解,贫困地区农民有意识超生的主要原因是对生育男孩的追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并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我们的调查只对2孩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具体情况。

按照《山西省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山西省在退耕还林任务的大部分村庄都可以生育2个孩子。因此,多胎生育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调查中当地的干部和村民都反映,就现在山区农民的生育意愿,有了2个男孩的一般也就不生第3个了;有了一男一女就更不生了。但如果生了2个女孩,那就非再要个男孩不可。很显然,多胎生育或者说人口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在双女户生育多胎上。但对4个村的调查显示,在生男孩动力作用下所呈现的生育实际是,双男户的比重大致在正常的概率范围内,也就是说,夫妇在生育了一个男孩后,一般就不再进行人为的选择生育第2孩的性别。一男一女户显著高于自然生育概率,这就可能是3种情况造成:一是进行了生育的性别选择活动;二是如果第1孩、第2孩都是女孩时,第2孩隐蔽送人,那么其后生育的公开的第2孩就是实际上的第3孩甚至第4孩;三是溺婴。双女户的比重显著小于自然生育概率,其形成的原因就比较多了,诸如随其自然、性别选择失误、生育第3孩的准备之中等。实际生活中的这种情况,看上去双女户并不多,但却正表明了退耕区或贫困地区人口增长动力的根源。

3.劳动力的耕种能力

劳动力的耕种能力是退耕区农村垦荒动力的客观基础。劳动力的耕种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普通劳动力在一年的时间里能够耕种的最大耕地量。这个量在不同的地区会由于作物种类、耕作方式等的不同而不同。据了解,在山西省吕梁地区和忻州市退耕区的山区和丘陵区的农村,以传统的人工耕作方式计算,一个普通男劳动力一年可耕种土地1.6公顷左右,—个女劳动力可耕种1公顷左右,平均为1.3公顷左右。我们所调查的两市(地)四县中的4个村庄,村民的回答是一致的。而一个劳动力每年耕种这么多的土地所需的全部时间在4~6个月之间。这就是说,一个劳动力耕种1.3公顷土地,一年中尚有最少半年的剩余时间。在这些山区,目前劳均耕地一般不足0.7公顷,我们调查的4个村平均为0.55公顷,最低的只有0.38公顷,不足一个劳动力耕种能力的50%。如此计算,在这些农村,最少有50%的剩余劳动力,另外的50%劳动力最少还有50%的剩余劳动时间。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去向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应用,除了赋闲外,一是打工,二是搞养殖,三是经营经济林(现在退耕区大多还没有),四就是垦荒了。据调查,外出打工多是一种无奈之举,这几年这里农村外出打工的较多,主要是天旱农业无收入所迫。如果雨水好,还是种地的多。这样,在今后的时间里,假设经济林种植成功,而80%的生态林,要么现在就难以完成,要么还将成为垦荒的对象。

三、政策性建议

1.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提高退耕区的人口控制能力

退耕区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口控制的基础条件差,与所承担的人口控制任务不相适应。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人口管理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优质服务、知情选择已成为新时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方法。做好这些工作,必须有足够的投入作保证。因此,国家对于承担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地区,应将人口发展与退耕还林进行统一规划,加大对计划生育的投入,提高人口控制能力,使退耕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与退耕还林工作的目的和要求相适应。

2.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退耕区的养老问题

据调查,目前退耕区家庭多生孩子的重要动因就是养老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面临困难最大的是纯女户家庭。因此,国家在安排退耕还林的同时,应当安排专项资金给退耕区2个孩子以下纯女户的父母购买养老保险,也可在城镇中建立女儿户养老院,符合条件的夫妇在进入老年后可入住养老院,也可根据本人的意愿逐月领取养老金在家养老,也可到女儿家养老。为达到计划生育的效果,这笔资金可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管理运作。同时,由于退耕区多属经济贫困,生态保护又是国家大计,因此,这项费用宜由中央财政预算解决。

3.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

退耕区的经济不发达,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生活和收入的依靠就是以土地为主,政府宜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或者引进生产项目,支持非农产业的发展,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农民的收入渠道从耕地上转移开来,降低农民对耕地的依赖性。

4.积权引导和推进人口的城乡转移,加快人口城镇化过程

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人口城镇化与控制人口增长同为缓解人口与发展矛盾的重大举措,可以有效促进退耕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要充分利用目前退耕区人口流动的动力,因势利导,采取措施,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政府应结合小城镇建设,对重点生态保护区和生存条件极差的村庄进行生态移民。

5.提倡和支持大户承包,优化退耕还林区的经营形式

养老院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10篇

1、今年以来,我局重点抓了__、__、__、__、__、__、__、__等新建住宅小区的居民自治组织建设,适时成立了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完善了管理、服务与协调机制,做到无缝管理。组织实施了龙华、牌楼两个建制的改制工作。

2、各社区按照居民总户数的2.5—3%的比例,建立了社区治理工作人力资源库,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加强社区综治、计生等各类信息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楼院门栋居民自治。全区社区治理工作人力资源库人才储备数2300人。

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社会工作科学化水平。继续在所有街道和__社区、50个村居、相关部门的政务外网VPN设备、一站通平台设备的配备工作,加强维护,对全区街道、村居网络进行升级,为全区开展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了社区信息化网格划分,网格化落图、楼栋建设、房户绑定、人户绑定进一步落实,完成一站通平台业务运行和测试工作。

今年以来,社区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围绕“完善服务设施、搭建服务平台、改进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全新经营社区”的工作思路,使社区工作不断向多层次、差异性、人性化服务上提升。

1、结合我区城乡建设总体情况,积极争取和综合安排项目资金,按照不低于示范社区的标准(面积在600㎡以上),重点建设__、__嘉园(一、三期)、__、__、__、__、__、__、__等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综合规划相关附属服务载体。按照服务功能最大化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置用房功能,办公区域不超过社区用房总面积的20%。目前,全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总面积为28251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拥有用房940平方米,各社区均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农村社区覆盖率34%,普遍开展为民服务工作。

2、持续深入推进“一居一品”创建工作。今年初组织开展了全区“一居一品”创建考评工作,根据《__区“一居一品”建设项目资金补助办法》,4月份对17个特色社区进行了以奖代补,并兑现补助资金60万元。2014年“一居一品”创建工作正在按计划组织实施。我区“一居一品”特色社区创建覆盖率达80%。

3、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拓展非物质领域救助。建立了社区志愿者组织75个,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人数达4.02万人,占居民总数的13%强。以“__区心暖花开公益联盟”为代表的志愿组织,下辖十多个爱心团体。相关街道、社区与境内高校合作,设立了“大学生实习与实践基地”,__街道的“七色彩虹”志愿服务队、中山南路街道的“四叶草”志愿服务队、__社区的“五四爱心学校”、__社区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__街道的“爱心QQ群”、__爱心团队的“爱心陪护群”等组织和广大志愿者积极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残疾人、生活困难人员等群体开展志愿服务和非物质领域救助工作。2014年初在9个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中开展了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按照居家养老为甚而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思路,根据我区经济社区特点,着力打造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加快了养老服务机构基础建设。今年以来,我局积极争取省、市各级资金300余万元,投入到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基础建设。截止今年,先后建成了2个养老机构、4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我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进一步拓宽了养老服务内容和提高了服务标准。一是提高了“三无”老人生活保障金,达到了603元/每月。二是为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低保空巢老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共计发放146人,总计金额15万元。三是引进了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为我区所有老人提供在家养老服务。并且,由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免费为“三无”老人、低保空巢老人、失独老人、重点优抚对象和省市以上劳动模范等对象安装了智能化养老服务呼叫系统。目前,共计安装了500余户。四是及时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今年,为全区4265名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共计163.303万元。

(三)、转变政府职能,积极鼓励社会参与。针对我区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实际,我们积极引进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先后与4个社会组织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合同,确定购买的项目和内容,

以及服务的标准和要求,政府负责监督和检查。从试点的情况看,社会效果非常好,即解决了政府过多干预社会治理问题,又很好解决了社会服务需求。(一)低保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__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加强低保的规范管理,加大对重点困难人群的救助力度,进一步提高救助水平。根据__号文件精神,自2013年12月起低保标准由405元提高到450元,低保标准较往年提高了11%。截止10月份,我区有低保对象4115户、7055人,累计保障7.0541人次,共发放保障金2856.63万元,平均月人均补差404.96元。低保金按月及时、足额打卡发放到户。

(二)医疗救助工作

增强医疗救助的及时性,进一步完善梯度救助办法,提高对重点人群的救助水平。通过发放明白卡等形式,积极宣传医疗救助政策。大力倡导在我市12家医疗机构进行“一站式”结算方法和带来的便捷。截止目前,我区已救助困难群2301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897.97万元,救助人次和金额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了66.3%和81.6%。

(三)特殊困难群体帮扶解困工作

认真落实和完善临时生活救助制度,进一步增强临时救助的时效性,继续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帮扶解困力度。1-10月份,对788户因病、因灾、突发意外及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的人员,发放临时救助金157.31万元。继续加大对生活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对低收入家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两倍低保标准)中的大重疾病患者者或不符合分户条件的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本人,参照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截止今年第三季度,已累计救助585人次,共发放26.33万元。加强了生活无着人员的救助。 各街道、村(居)分别确立了救助管理信息员,负责本辖区内的流浪乞讨人员排查、协调、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反复外出流浪乞讨的现象。对符合条件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纳入补助范围,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600元,截至目前,今年共发放补助金19.2万元,共救助60余人。同时,我们还引入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物质和非物质救助中,与__阳光爱心协会签定协议,开展“爱.护航”孤儿关怀服务项目,由阳光爱心协会组织爱心志愿者定期上门对这些困境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物质帮助,适时开展健康娱乐活动,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一站通平台运行平稳

今年3月初全区开通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一站通平台,目前低保、临时救助、低收入认定及老年证四项业务在平台申报、审核和审批工作进入常态化,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一站通的使用改进服务方式,简化了办理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五)慈善事业与“两节”送温暖工作。

为做好两节送温暖工作,召开了送温暖工作布置会,按照不重、不漏、不错的原则,开展了摸底工作,同时,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助活动,共募集捐款14万余元,全部用于困难群众“送温暖”,下发了《关于做好__区2014年元旦、春节期间访贫问苦送温暖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公示放发对象的名单及资金,慰问金要一次性发放到位。2014年“两节”全区共慰问困难群众5304户,发放慰问金352万余元。

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截止10月底,共登记社会组织68个(民办非44个,社会团体24个)。加强了社会组织的管理,开展了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优先发展服务类、重点扶持慈善类、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规范引导活动类组织,进一步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程序。健全了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资金管理、年度检查、社会组织查处退出等制度。

年初,将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理事工作列入民政工作计划,进一步规范村务制度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计划中。

上半年,对相关涉农街道村务工作和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调研,按照农村社区聚集发展的要求及农村安置小区建设情况,指导街道科学合理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完善基层政权组织,做到无缝管理。在资金上扶持相关村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实行“一站式”受理和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

大力推广社区党员或党员代表议事制度,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加大了村民代表大会、四议两公开、民主评议会、村务监督等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化村民自治氛围,进一步提高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

今年,全区参加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村共有18个。5月份,着手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6月初,分别对四个涉农街道就换届工作进行了工作调研,提前判研换届选举工作形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部署和安排。6月初,换届工作全面启动,中旬制定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方案和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细则。8月24日,全区18个村经民主选举,全部顺利产生了新一届村委会班子。我区新一届村民代表共1037人,其中妇女代表354人,占34.1%,共划分村民小组404个。本届村委会换届共登记选民70921人,参选率为97%。全区第九届村民委员会共产生成员68人,其中女性成员23人,占33.8%;68名成员中,与村党组织成员交叉任职23人;成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51人(其中本科5人),占75%,初中至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17人,占25%;成员平均年龄40.5岁;村委会成员连任的44人,新任职的24人;成员中为中共党员的有63人,占92.6%。

(一)去年共接收退役士兵150名,其中城镇兵112名,转业士官15名,农业兵及直招士官23名。组织开展了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班,积极开展扶持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工作,组织退役士兵开展技能培训,开展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为退役士兵提供就业平台。为退役士兵发放自谋职业补助金,预计今年我区将发放自谋职业金约

1500余万元,截至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二)优抚工作。一是认真落实政策,1至12月份,我区有享受定补抚恤款的重点优抚对象780人,其中老复员军人33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97人,伤残人员109人,三属5人,“两参”人员141人。在企业退休“两参”人员117人,53年前老战士46人,年满60周岁农村籍退役士兵301人,铀矿开采人员3人,老年烈士子女5人,共发放优抚对象资金约400万元。二是认真做好优抚对象优待评定工作,今年共为280名现役军人、27名在乡复员军人、3名“三属”、87名带病回乡退伍军人、95名伤残军人符合发放优待金约403万元。三是积极开展解困帮扶工作在生活上,采取定期补助与临时救济相结合,辅之以一定数额的优待金和慰问金,对生活特困的,纳入低保范围。截至10月底,共发放各类医疗救助、优抚对象医疗补助6万余元。四是切实加强稳控,确保复退军人稳定工作。利用节假日对53年前老战士开展慰问,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宣传有关法规知识。同时,做好平时的日常接待工作,认真接待来信来访,做到有记录、有调查、有反馈。五是进行军人伤残证换证工作,2014年全省进行伤残证、烈士证换发工作程序,年底前将全部完成。

今年以来,民政局积极在社区服务、养老等领域加强课题研究,指导街道社区科学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项目,拓展社区管理与服务范围,多方争取社区服务、养老、救助万元、优抚、救灾、安置等资金,

截止10月底,已争取资金约2800万元。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区民政局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认真按照区委统一部署,坚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解决“”问题为总目标,以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按照“三个环节”工作步骤,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学习党的十精神、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印发的学习读本和有关资料,结合实际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尤其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照、对照上级有关规定、对照先进典型,对照在基层部门、社会组织和民政服务对象中广泛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查摆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了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针对查摆的问题,班子与个人及时进行整改,并建章立制,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纪律教育,明确了努力方向。

(二)机关效能建设。一是抓学习教育,通过集中学习,开展讨论,主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创建优质高效服务型单位和窗口;三是抓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工作告知制等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制度和规定。

(三)认真开展了亲切服务。深入贯彻__市《关于在全市党政机关推行“亲切服务”工作的通知》精神,重点加强了窗口单位管理,组织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传达,开展了以“微笑、真情、文明、敬业、满意”为主题的“亲切服务”,要求每一名工作同志都要开展微笑服务,使用文明用语,统一制作席卡,对窗口单位的每一名同志都亮明了姓名、职务及从事的工作范围,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四)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一是以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科室、各窗口及工作人员的职责;二是以承诺服务制明确为民服务内容;三是以公开办事制推进政务公开;四是以首问负责制强化机关服务意识;五是以限时办结制规定办事时限;六是以责任追究制严肃工作纪律,实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管人管事。

(一)婚姻登记工作。截至10月26日,共办理结婚登记1971对,离婚登记597对,补领结婚476对,无婚姻登记证明2609,出具各类婚姻证明120份。积极配合区卫生部门做好婚前免费体检的宣传工作。

(二)以《收养法》为依据,按照五部委的通知要求,做好收养登记工作,今年共办理收养登记0人。

(三)积极做好维稳工作。继续加大责任制的落实力度,重视做好工作,将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第一时间,化解社会矛盾。今年以来,没有积访案件。

(四)积极履行成员单位职责,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

2015年,我区民政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各项民政事业,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实现。

一、继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民生工程实施力度

(一)继续完善社会救助的各项制度建设。把长效的低保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与灾民生活救助、慈善、福彩等相结合,加大对因病致贫家庭的救助力度,健全和完善立体救助体系。创新低保管理方法,对所有在册的低保对象采取社区自查、街道互查等方式进行,加强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及分类保障。

(二)加强养老院安全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养老院管理制度,确保养老院设施的安全使用。严格按照“三无老人”基本生活条件要求,按时足额发放供养资金。

(三)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加大医疗救助调整政策的宣传工作,培训基层工作人员,重点搞好医前、医中救助和救助卡的使用。积极开展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加大对城乡贫困居民的临时性、应急性和一次性生活救助力度。

(四)加快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我市共12家定点医院可办理此项业务,我们将通过印发明白卡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把好事办实,努力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体验到一站式结算带来的便捷。快速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实行即时结算。

(五)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培育和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引导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募集资金。进一步扶持民间爱心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做大做强非物质领域的救助工作。

(六)继续做好以社区(村)为主体分级、分类做好困难群众“两节”送温暖工作。

(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精神,以和谐社区示范创建和星级社区达标活动要求,继续抓好社区硬件达标工作,抓好“一居一品”特色示范社区创建和考评工作,抓好省、市级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二)全力做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根据《__区聘用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和《__区街道办事处及社区聘用人员管理办

法》文件,加强社工人才队伍的规范化管理以及培训和能力提升工作。进一步加大基层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力度,实施“5+1”工程。即在城乡基层居(村)民自治组织、城乡社区服务组织、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基层社会服务部门等5类基层组织或单位中,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做好社区服务工作。进一步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发展中介和社区相关服务组织,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社区“科、法、文、卫、教”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加强特色社区服务的品牌创建工作。各新建社区要认真做好社区志愿者的登记注册工作,使全区志愿者人数保持在总人口的13%左右,抓好志愿者服务记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与高校合作,充分利用心暖花开公益联盟的服务优势,把志愿者服务与政府购买服务结合起来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

(四)全面做好社区(村)信息化工作。继续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维护工作,真正发挥其功能。

(五)扎实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和服务工作。大胆探索,因地制宜地设置农村社区服务建设模式,逐步实现社区建设领域的城乡统筹。抓好村改居的规范化工作。进一步巩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成果,积极推进市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街道(村)创建工作。抓好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和运行工作,进一步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六)创新社区管理体制。继续抓好大社区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机制体制。社区“网格化”管理改革工作进一步推进。做好新建社区的组织建立工作。完成市委市政府规定的改革试点任务。

(七)谋划项目,争取资金。对全区社区管理项目、社区服务项目、社区养老项目进行谋划,积极向上级申报扶持资金,并加强对项目及项目补助资金的管理,配合审计部门做好对项目补助资金的审计和监督工作。

(八)认真做好社区党组织和第八届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深刻认识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意义,扎实推进换届选举各项工作,确保换届选举工作进度和质量,切实加强对换届选举的组织领导,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选举环境。同时建立换届选举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掌控和处理,确保换届选举成功。

(一)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业。2015年,引进社会资金建设1家民办养老机构和1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二是继续加大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建设。 2015年,我区所有具备条件的村(居)建一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以满足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二)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内容

一是完善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把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全部安装到位,并积极发展各类加盟商,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规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规范服务内容和标准,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确实发挥社区养老场所功能。三是鼓励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同时,规范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内容、标准和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四是按照区经济增长率,相应提高政府养老服务补贴标准。

(一)严格把握政策界限,做好新增“两参”人员审核认定、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审核认定、残疾军人等级评定和烈士褒扬等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类抚恤优待金及时足额发放。

(二)做好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继续贯彻落实好《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做好政策宣传,就业推介,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自谋职业率达90%以上。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做好自谋职业人员补偿金发放工作。完成重点安置对象任务。

(三)认真贯彻《军人优待抚恤条例》,进一步落实抚恤政策,完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推动优抚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继续拓宽医疗援助对象的覆盖面,落实重点优抚对象医疗援助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继续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四)认真贯彻落实《__市走访慰问部队及军人军属办法》,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拥军优属工作,规范走访慰问部队及军人军属活动,认真履行拥军优属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走访慰问活动,做好走访慰问工作经费的财政预算工作。

抓好理论和业务学习教育活动;抓好创先争优工作,创建优质高效服务型单位和窗口;抓好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工作告知制等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制度和规定,强化服务职能,规范内部运行机制,优化民政政务环境。

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低保、救灾、救助等民政专项资金及物资的管理和发放,完善低保、医疗救助工作岗位职责及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廉政风险防范工作。

(一)继续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巩固殡仪程序整治成果;加强中介组织管理。

(二)继续完善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端正婚姻登记的服务态度,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加强窗口创建水平。严格执行婚姻登记程序,逐步实现婚姻登记信息联网工作,婚姻登记合格率达100%。

(三)继续做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探索社会组织管理新模式,对新社会组织加强同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规范新社会组织的从业行为和收费行为;落实五部委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收养登记工作。

(四)继续完善救灾应急预案,健全反应灵敏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和应对处置能力。

(五)继续认真抓好民政计划财务和后勤保障工作。规范民政资金使用管理,实行专户管理、专款(物)专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审计检查。

(六)积极做好维稳工作。继续加大责任制的落实力度,将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第一时间,化解社会矛盾。

上一篇:政协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国企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