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曲线范文

时间:2023-02-25 09:01:24

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范文第1篇

关键词:需求曲线;商品特点;消费特点;价变量不变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09-02

“需求原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对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美]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这条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诞生至今可谓命运多舛,遭遇质疑不断。

关于是否存在“吉芬商品”,经济学界至今仍未有一个明确结论。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把“吉芬商品”大致描述为:价格与需求量同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比较著名的吉芬现象是爱尔兰的土豆。

然而,我们注意到,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当价格变动时,产品的需求量并不发生变化,比如:我已经有一张周杰伦的专辑《范特西》的DVD,当它降价时我并没有再买一张的冲动。类似的产品还有很多,如报纸,书籍等几乎所有的文化用品。

我所读过的经济学书籍中,对这个问题有过论述的为数不多,诺贝尔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在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价格理论》中说:“把上述原理(指需求定律)表述为: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跌落时没有人会减少它的消费,而不表达为:在较低的价格上购买的更多,这是为了把下述事实纳入考虑之中,即有些商品是不可分的。当一种报纸的价格下降时,一个家庭仍然会只订阅一份该报。这种不可分性并没有产生令人费解的困难,但应该强调指出,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斯蒂格勒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简单描述,不过他给出的解释却不太令人信服。

(1)他说“这种情况并不多见”,然而环顾我们四周,存在价变量不变性质的现象不胜枚举。比如我已经拥有了正版卡巴斯基杀毒软件,那么就不会因为它降价而再次购买;我已经有了范里安撰写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当它降价时也不会再买。几乎所有文化用品都具有这种特性。一些非文化用品,比如乙肝疫苗,如果我注射过一期了,那么在一年之内即使疫苗价格再怎么降我也不会再次注射。

(2)斯蒂格勒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商品不可分”,这个观点很有商榷的余地。我们先来看看可分与不可分物品的定义。可分物:指把物分割之后,不影响其经济用途或不降低其经济价值的物,如布匹、粮食、石油等。不可分物:指经分割后便会影响其经济用途或降低其经济价值的物,如一件衣服、一只动物或一台机器等。很显然,衣服属于“不可分商品”,当一件合适我穿的衣服降价时我还是有再买一件的可能。所以,简单解释为商品不可分是站不住脚的。

(3)还有一种观点,即张五常先生在《经济解释》第一卷“何为量?”中提出的观点(张五常先生所谈的并不是施蒂格勒提出的那个问题):“成交量与需求量是两回事。成交量是事实,是可以观察到的。一样物品的需求量与出售量永远相同:二者是同一回事,是成交量的不同角度罢了。需求量不是事实,无从观察,是个概念,没有经济学者,‘需求量’是不存在的。需求量是指在某价格下一个消费者意图换取的量,而供应量则是出售者的意图,二者皆非事实。因为只是‘意图’,需求量与供应量不一定相等。经济学者提出‘均衡’这个理念,说在均衡上需求量与供应量相等。‘均衡’也非事实,是靠经济学者的思维而存在的。不要把购买量与需求量混而为一,也不要把出售量与供应量加上等号。”也就是说现实里可以测度的购买量与真正的需求量是不一致的。将这种观点用来解释前述问题,比施蒂格勒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但是,我认为,如果一个理论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可以感知或观察到的论据,是无法称之为理论的。而且这种解释似乎也背离了需求理论原本的含义。

刘正山先生在《经济学林论剑》这本书中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很详尽,他的思路与陈述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发。但他所得出的“具有价变量不变性质的物品既是耐用品”这一结论我却完全不能认同。

在我看来,解释这种商品需要从商品本身以及消费者两方面考虑,即商品特点和消费特点。

(1)先说商品特点。这类商品需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给人带来的效用必须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没有改变。如果像大米那种易耗品,吃完以后很快又需要了,那么当其降价时人们很可能再次消费,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大米降价了就多买一点储存着。二是增加这类商品的消费对买者而言效用没有或很少增加。比如上面提到的乙肝疫苗,注射一次后,体内在一定时间内已经形成了抗体,再多注射也没有益处。至于文化类商品,我们购买的更多是其所传达的信息,而书籍用纸张或做CD的塑料只是一个载体。信息的特点是一次传递即可完全获得。

(2)再说消费特点。显然,购买量主要取决于购买动机与收入水平,价格对消费影响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我们消费了这类商品之后就不再关心它的价格了。比如说,对于同一个消费者而言,如果购买书籍等商品,是为了送给别人,或者是为了投资升值(包括收藏),那么,就同一件商品而言,不论价格是否变化,购买数量都将上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购买量将大于1,但是,这个数量还是有限的。假设我有3位爱好经济学的好友,他们没有范里安所撰写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但很希望拥有,而我恰好在书市上看到了,如果我钱夹中的货币足够,便可能将其买下来送给这3位好友;如果我自己使用,即为了阅读获得知识或获取心智上的或作为研究的材料,则只购买一本,尽管《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是非常难得的有关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著作。如果因价格下跌而多买,只好闲置起来,则属于浪费资金,理性的人们是不会这么做的。

另外,我们会想到诸如汽车,房子等耐用品。这类商品由于价格较高,价量变动不明显,也就是说,受收入因素的影响很大。但是,如果你拥有足够的资金,你是否也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增加房子的购买量呢?对很多人来说,的确会。君不见那些大富豪,很多都是豪宅数栋,名车成排。记得有这么个玩笑,“等咱有了钱,买俩大奔,一辆用来开,一辆用来撞”。我想如果奔驰的价格下降了,会有很多富人愿意再买一辆“用来撞”的。当然,房子,车子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房子是固定资产,可以增值。当抛却这个因素,我想其中还有一种炫耀的成分在里面。也就是说,增加一套房,一辆车,对一个人来说还是有很大的效用的。而且房屋这种商品我认为也不能用“套”作为数量单位,应该以面积来衡量。一套50平米的住房变成100平米,也应该视为增加了房屋的消费。这就可以解释,我们很多人都费尽力气攒钱换大房子,可以想象,如果房子价格下跌,会有很多人增加面积,也就是增加房子的消费。所以,不能简单的把房子和车子这类耐用品归类为价变量不变的商品。

总之,这种商品应该是消费了一次就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获得了它全部的效用或价值,而再次消费不会增加任何的好处。

如果用图表表示,对于这类商品而言,其需求曲线不再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而是一个点,一个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固定的点。而不像股票那样,是动态的点,在开市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变动,且数量可能有无数个。但是,很遗憾,就我所读过的经济学教科书或专著,都没有发现关于这类商品的定义或者需求曲线的分析。

前面解释了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决定的本质,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这种现象是否与需求定律冲突?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消费者还是按照价量反向的思维方式决策,只不过此类商品的特点决定了其需求曲线的表现形式不同于一般产品,即其需求曲线是“点”而不是“线”。

当然,以上我所讨论的是都是个人需求曲线。至于市场需求曲线,则几乎都是连续的。就像施蒂格勒所说的那样,这是由于市场中有无数的消费者,他们不会在同一点进行相同的决策。

参考文献

[1][美]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美]乔治・斯蒂格勒.价格理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3][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需求曲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 商品房 属性 需求曲线

一、商品房是吉芬商品吗

所谓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这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需求的基本原理时,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爱尔兰的土豆销售情况进行研究时定义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5年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将吉芬商品引入到微观经济学中,从此,关于吉芬商品是否存在的争论在学术界一直在进行之中。斯蒂哥勒茨(1947)和Koenker(1977)认为,面包和小麦的需求曲线无一是向上倾斜的,教科书中爱尔兰饥荒年代的土豆是不可信的。而罗伯特T.延森和诺兰H.米勒2007发表了《吉芬行为:理论和证明》,首次提供了吉芬行为的真实世界的案例,他们考察了中国的湖南和甘肃省的大米和小麦,发现这2个省消费者行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吉芬行为,湖南强于甘肃。

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就需求定律(或需求法则)展开了一场争论,参战学者之多,讨论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较为罕见。张五常等坚持认为,需求曲线必定向下,现实世界不存在“吉芬商品”。黄有光、汪丁丁等则认为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认为存在“吉芬商品”。

按照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定义,吉芬商品是一种低档品,它的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当此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使得消费者收入急剧减少,其他好一点的商品消费者更加无力购买。因此,只能多购买此种商品,以弥补不能购买其他商品的效用。吉芬商品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消费者是维持生计的穷人,但又不能是赤贫,如贫困到只能购买此种商品,那么当此种商品价格上升,他的消费绝对减少,需求曲线仍然是向下倾斜的;二是此种商品是低档品,如粥之于牛奶。“事实上,一旦有了因为粥价下跌而节省下来的那笔额外货币,你就会决定多喝牛奶少喝粥”(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因此,粥价下跌导致粥消费反而减少。罗伯特T.延森和诺兰H.米勒对此的表述是“最廉价的热量获得来源”;三是该商品为生活必需品并构成全部预算的绝大部分,该商品无其他替代品。

面对2003年以来越涨越买的商品房,有人提出了商品房是吉芬商品的观点。2004年,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元端在《中国房地产报》撰文,认为类似土豆这样的商品也会出现吉芬商品这种价格越高、需求量就会越大的情形,“中低价位住宅商品也多少带有这种性质。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还不高的时候,只好选择中低档住宅”。2005年,毛飞在《燕赵都市报》撰文,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在网上引起热议。房子是不是吉芬商品呢。按照标准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房子当然不是吉芬商品,因为它不符合吉芬商品的条件之一,即房子不是低档品。尽管带有吉芬商品的性质,比如我们套用罗伯特T.延森和诺兰H.米勒对吉芬物品的条件之一则是“最廉价可获得并无可替代”来看,这里的房子特指中低档商品房(私人公寓),购买商品房是中国百姓获得居住地唯一的方式,当然是最廉价的,至于租房并非国人认可的普遍做法。此外,吉芬行为产生的必须条件是穷人,面对日益飞涨的房价,广大百姓早已变成穷人,如此分析,房价越涨越买便包含了吉芬行为的成分。因为如果由于房子价格的上涨,使得百姓的收入(积蓄)只能用于购买房产了,而商品房是住的来源,没有替代产品,于是非常贫困的人无力负担房价,住房条件不断恶化,而相对有钱的穷人(还能贷款的人),在上涨预期的作用下只能选择尽快买房。房子价格上涨产生了强大的收入效应,远远超过了替代效应。这样推演的话,房子似乎真的是吉芬物品。然而,如果我们反过来想,当房子(私人公寓)价格下降时,我们难道可以用省下来的钱去购买别墅吗?显然这种说法有悖现实。

二、住房商品的性质及需求的复杂性

我认为要说清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认识商品房的属性。商品房既是投资品也是消费品,住房具有经济和社会两种基本属性。

(一)经济属性

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来考察。从价值方面看:首先,住房是一个庞大的经济单位,从土地购置、开发,到建筑结构,投资额十分可观,而且,由于住房的建设周期较长,资金占用的时间成本也非常大。相应地,购买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几乎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资本约束。因此,住房和金融业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其次,住房具有自然增值的倾向。在一定时期内,扣除通货膨胀、追加投资等因素后,住房所内含的实际购买力有不断上升的现象。再次,住房的价值与周围环境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从使用价值来看,住房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人们休养生息提供场所。同时,住房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实现价值增值。因此,住房是消费品和资本的有机统一体。作为消费品它能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作为资本它又能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

(二)社会属性

住房的社会属性来源于作为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主要包括:住房是维持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住房是实现家庭生活的条件,而家庭生活的建立又是发挥家庭功能和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了定居,社会交往才能更加方便地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住房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国政府有义务为居民提供最起码的居住条件。

住房市场的需求有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之分。但是,住房的投资需求只是一种中间需求,住房市场的供给最终要由消费需求来消化。住房和其他消费品一道为消费者带来满足程度或效用水平。这可用效用函数表示,即:

U=U(q1,q2,….,qn,h),

其中,u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h表示住房服务流量(房租),q1-qn表示n种非住房消费品。消费者总是希望在消费这些财货的过程中获得最大效用。但是,这种效用最大化受到一定的预算约束,即:

Y=∑piqi+phqh+g(x)

式中,Y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Piqi是非住房消费品的消费支出,phqh是住房的消费支出,g(x)是通勤费用。从上式可

以看出,影响住房需求的主要因素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住房的市场价格、通勤费用和其他消费品的市场价格。其他消费品的市场价格对住房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起作用。其作用机理与房价对住房需求的影响是一致的。应该指出的是,如果其他非住房消费品与住房是非相关商品(既非互补品,又非替代品),那么,需求的交叉弹性非常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计。通勤费与住房需求是一种内生关系,与房价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靠近中心商务区,通勤费用越低,房价越高;反之,远离中心商务区,通勤费越高房价越低。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的―个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高,需求越大,对住房的需求也是如此。

作为投资品的商品房来看,投资需求取决于预期价格,与通勤费用无关,需求曲线向斜上方倾斜。用函数表示:

Q=Q(p’(g,I,n,m)),

式中p’表示商品房预期价格,g表示经济增长率,i表示房地产有关的各种制度,n表示人口数量,m表示融资状况,其中只有经济增长率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其他均为外生的,这些变量决定了商品房的预期价格。当然,消费行为受到永久收入Yp的约束。商品房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均呈现向斜上方倾斜,两条向上倾斜的供、求曲线没有均衡解。由于两条曲线斜率均为正,事实上没有两种可以抗衡的买卖双方,因此说这是个疯狂的模型,要么涨、要么跌的单边市场。因此,要想改变房产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关键是改变房产的预期价格、稳定房地产价格,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依靠经济系统内生力量是很难做到的,外生冲击将起重要作用。

三、建议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住房价格和家庭年收入比值为20:1-30:1,而国际公认的合理比值为6:1,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远远超过我国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房地产的预期价格不断上涨,改变预期成为消除房地产泡沫、稳定房市的关键所在。住房问题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主要经济生活问题之一。目前影响商品房预期价格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率,城市化率,制度,房产融资政策。政府可以考虑:

第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适当放缓经济增长率,更多地关注民生。经济增长进而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导致住房消费需求增长、房地产的预期价格稳步增长,这是经济繁荣的良性互动,属正常现象。然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粗放型的,靠投资拉动为主,有些地区甚至把房地产定位支柱产业,形成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样经济增长必然伴随房地产价格高涨。因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是稳定房地产价格的前提。

第二,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供给,以增加商品房的价格需求弹性。改变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方式为政府直接提供,减少中间环节,自然减少了加价的空间。

第三,适当控制城市化进程,以减缓城市住房、交通等的压力。我国的城市化率接近47%,每年有1000多万的农民成为市民,这原本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聚集。然而,我国似有驱赶城市化之嫌,主要特征是政府发动,好象住上楼房就成了城市化的标志了,殊不知城市化是以产业的非农化为主要驱动力的。

第四,改革土地财政制度,土地是各级政府掌控的主要经济资源。土地住房市场化,直接受益者是政府和开发商。如果各级政府以土地作为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那么,房地产的预期价格将成为永远的升势。建议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土地出让金只能用于公开住房建设或与住房相关的补贴,不能用于其它事项。

需求曲线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需求量 需求 关税 差异

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对需求曲线的试题考查中,如何区分需求量与需求的改变是一个重点。有这么一道题如下:

假设甲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甲国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致其价格飙升;受此影响,消费者转向国产中低档品牌,使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2)发生变动。不考虑其他因素,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

该题的答案是给出的设计如图1。在现实的分析讲解中,对此答案的描述是否完全合理有很大的分歧。

为了理解本题,首先可以将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2)用两个坐标系表达,并分别论述。先看D1曲线可能的变化。

按照学生的一般思维(记住,我们的学生没经过西方经济学的正规学习),在关税出现后该高档化妆品的价格从P变成P,需求量相应从Q变成Q。现在的问题是该化妆品的市场价格从P变成P,导致需求量从Q变成Q,如图2所示。还是国际(国外)价格(P)未变,需求(量)却从Q变成Q,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看到的是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3所示。总结成一句话,该题在这里到底是需求量的改变,还是需求(曲线)的改变。

这时候,图2和图3到底哪一个是符合事实的变化,就是争论的第一关节点。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回顾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上的说法。

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经济学》第12版第116页明确阐述了沿曲线变动和曲线的移动的区别。我们结合该题可以这样理解这一区别[1]116:

需求量的变化指的是在决定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是由于价格变化而引起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的变化。在图形上表现为,点在既定而且不移动的需求曲线上移动(如图2)。

需求的变化,也就是需求曲线的移动,是指在决定需求量的价格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的变化,这里的其他因素包括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3)。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争论的关节点的关键:关税到底属于价格因素本身,还是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

同样是《经济学》第12版,萨缪尔森明确在第636页的注中说:“让我们暂时假定,(政府)通过降低其他赋税,以便保持总收入相等而使赋税收入又流回到消费者手中。而且再说一次,其他条件相等……”[1]636也就是说,在分析这道题之前,“不考虑其他因素”是关键。最关键的是这一征税不能影响到我们的实际收入,我感觉这确实有点复杂。我倒觉得萨翁还不如直接假定:“需求量只沿着需求曲线移动。”在这种假定下,萨翁用一幅曲线图阐述了征税后商品需求量沿原来的需求曲线移动的情况。环节是比较复杂的,篇幅原因本文不再赘述,我们在这里假定只是平移。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6版第241页图16.3为了寻找征税后的均衡,认为到底移动谁并不重要,最后得出的均衡价格是一样的。该书的相关辅导材料认为对生产者征税将导致供给曲线上移(左移),对消费者征税会将导致需求曲线下移(左移)[2]1。

在这道题中,我们先假定不知道关税到底是向谁征收(虽然最后多少都会落实到市场价格上),分别假设。

先假定关税对生产者征收,我们画一个图形(图4)。这时形势将会如下演绎:未加税前的均衡价格为P,供给曲线是S,需求曲线是D,现在加税了,生产者要想得到P的收益,就要将价格涨到P(P+税),吓死人的近一倍,这样生产者认为扣除了关税后,依然获得P的价格,这样他愿意生产Q的产品。但此时消费者见到的价格是P,按照原有的需求曲线(因为消费者除了看见价格改变,其假定都没有改变)支持的需求量只有Q。供给量和需求量相差巨大,市场无法形成均衡,价格也就无法确定。此时市场产生博弈,生产者供大于求,价格将下跌,下跌后需求将上涨,这时我们不考虑其他因素,在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均衡将从A1移动到A2(S1平移关税额的量到S1′产生A2),这时候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将是P3,但生产者只能得到P4,差额部分就是关税,给国家了。最后我们发现关税将被部分转嫁,P3-P0是消费者付出的,P0-P4是生产者支出的。如果稍稍再说深一点,A1A2A3三角形部分的面积就是社会福利损失。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接近得出图1这种说法了,但图4和图1也不完全一样,图1中的A2和图4的A2不一致。虽然都是沿着不变的需求曲线移动,但参照不一样。图1的情况怎么才能产生呢?只有在完全垄断的情况下,即厂家只愿意接受一种价格即P,所有的税必须转嫁,而且绝不降价,当然也不涨价,这样曲线图5就产生了。还有一种垄断的特殊情况,即是价格可以改变,但供给不变,如图6。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需求保持恒定(比如紧俏商品的饥渴销售),需求量不变。供给曲线变无可变,需求曲线到底变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中高低档化妆品的需求量好像就不会增加了。

结论:关税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既有一个价格和关税相加,还有一个市场价格博弈的过程。某高档化妆品市场要形成寡头垄断,感觉不符合实际。所以那种认为关税只是属于价格本身,不会造成任何其他影响,应该是要商榷的。

我们再假定关税对消费者征收,我们再画一个图形(图7)。这时,生产者面对的成本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与征税前没有改变,所以其供给曲线也不会改变(实际生活中很难是这样的),但消费者面对的价格增加了。如果生产者销售的价格依然是P的话,消费者将支付P的价格,这时候供给量Q和需求量Q产生巨大差距,市场是不平衡的,无法形成均衡价格。此时需求曲线向下平移关税额的量,与S相交于A点。此时均衡价格产生,在消费者看来市场价格是P,但生产者获得P的价格,产生Q的供给。再支付给政府P-P的关税。此时市场的价格既不是P又不是P。到这里我们再看一下图3,图3即使画对了,但无法得出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让别人认为市场价格依然是P,只是需求量减少了而已,这对研究市场的均衡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会误导大家对经济学的认识。

我们现在再把这个分歧转换成:“关税是对消费者征收还是生产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五十四条规定:“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是关税的纳税义务人。”本题涉及的是进口货物,所以应该是收货人纳税,我们可否理解这个收货人就是消费者?那么不就是对消费者征收了吗?

写到这里,认真读一下这两幅图,并思考萨缪尔森和范里安的观点,可否理解本身就是学术争论?如果学术有争论,我们的命题者倾向于范里安的观点。但范里安在图16.3后面对税收的影响分析文中,主要依托的供给曲线移动,这就不知道他最终的观点了。

到这里大家以为本题的分歧应该解决掉了,按照萨缪尔森的观点,试题就有问题;按照范里安的观点,试题应该还是有转机的。

我们这时看到了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3版第254页习题12中涉及两个问题[3]:(1)政府对进口汽车征收20%的关税,(2)征收50美分/加仑的汽油税。这两个供求曲线怎么变化?其提供的答案是:前者会使需求曲线逆时针转动,因为是从价关税;而后者是需求曲线向左平移,因为是从量关税。税种不同,对需求的影响不同,如图8。要是这样,这题更复杂,还要讨论需求曲线旋转的问题。为了简单一点,我们只能假定本题征税是从量,然而个人的观点化妆品实际更多的是从价税。所幸对我们这个层次的水平的老师来说,也不应考虑到那么多。我们还是假定图7表述符合该观点就可以。

最后简单谈谈本题可能的其他几个思维误区。其一,由于我们的同学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微观经济学训练,在需求曲线图上不出现供给曲线是否会让同学误解。比如如图9,同学会不会觉得如果市场价格是p.6的情况下,国内中低档化妆品和国际高档化妆品具有同样的需求量?这好像不符合实际。所以离开供给曲线这个需求曲线到底有什么意义?

其二,题干中说:“甲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怎么理解这个垄断?何谓垄断?垄断到什么程度,是寡头还是有竞争?同时我们在分析曲线倾斜角度的时候难免要用到弹性,但课本上没有讲述弹性,只是涉及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消费品的区别,我们不知道高档化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高档耐用消费品?还是其他什么的。这种题不是不能出,但出了应该在题干中交代一下。

到这里,通过对一道试题的探讨,我们学习了很多东西,虽然不一定能得出最终的结论,但思维本身的进步一定会有。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著.高鸿业,译.经济学(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范里安,著.费方域,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6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1.

需求曲线范文第4篇

在1890年出现的第一份西尔斯・罗帕克公司(Sears Roebuck)的商品目录与Netflix公司、iTunes公司或亚马逊公司()有何相同之处?《连线(Wired)》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认为,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是“长尾(long tail)”市场现象的例子。他曾在2004年就该现象撰写过专门文章,现在他正在就这一看起来将受到疯狂追捧的词du jour写作一本新书。今天,在与技术专家的谈话中,人们经常能听到“长尾”这一单词,其中也包括那些参加近期超新星会议的技术专家。此次会议由沃顿商学院联合主办,安德森是演讲嘉宾之一。

在网络时代,西尔斯公司当年的商品目录可能看起来很原始,但是在那时这一目录还真算得上是一项创举。这一举措突破了零售营销领域时间与空间这两大障碍:顾客们能在他们所选择的时间进行购物;他们能获得比当地商店所提供的更多的商品选择;他们甚至可以互相交流完对产品的看法,然后再下订单。

时间飞快地过去了115年,现在来看一下亚马逊公司的情况。安德森说,巴恩斯&诺贝尔书店(Barnes & Noble)拥有13万种图书商品。“但是,在亚马逊公司所销售的图书中,有超过一半来自于这13万种图书以外。其中隐含的含义是:如果亚马逊公司的统计数据是对的,那么那些并未在日常书店销售的图书,其市场居然要比那些在日常书店中所销售的图书的市场规模更大。换句话说,潜在的图书市场规模可能要比现在的至少大两倍。”

另一条需求曲线

这就是“长尾”市场现象,它醒目地标注出另一个版本的需求曲线。“长尾”现象涵盖了许多技术和公司,它们将消费者从需求曲线的顶部或“头部”移到曲线的“尾部”;在需求曲线的“头部”,一些受到市场普遍欢迎的主打产品在大众市场以很高的销售数量受到追捧;而在需求曲线的“尾部”,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种类的商品在数以百万计的细分市场上出售,每一种商品只服务于少量消费者。除了商品种类出现激增之外,有关产品的信息也呈现为爆炸式增长。

在“长尾”市场上,消费者使用计算机与PDA等个人设备访问网络,浏览并搜寻产品信息、购买建议,然后下订单。销售者利用互联网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并通过复杂的软件应用依据消费者本人与类似消费群体的采购模式对消费者可能中意的商品进行推荐。

安德森认为,这一新的经济模式在媒体与娱乐产业中是最为明显的。在这些产业中,“无穷无尽的选择性正揭示出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以及他们希望如何满足这一需求的方式”。他引用了E-Cast公司的例子,这是一家数字点唱机公司,在其播放器中拥有超过15万首音乐。猜一下该公司排名前1万首的音乐在一个月内至少被销售一次的比例是多少呢?安德森指出,大多数人会猜20%。“我们所接受的培训使我们采用这种思维模式,按照80∶20的通用经验法则(也称作帕累托(Pareto)原则)进行思考。”

这一经验法则并不适用于“长尾”市场。对于E-Cast公司或其他在线媒体商店,例如Netflix或者亚马逊公司而言,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98%。安德森说:“我们都深陷于受热点驱动的思维模式,我们认为如果某样东西不是热点,那么它就赚不到钱。”但是“长尾”市场所揭示的是,“这些非热点”也能赚钱,并且其销售成本很低或者几乎没有。“热点和非热点都享有同等的经济地位,两者都不过是能在数据库中按需检索到的条目而已,两者都值得加以收录。”

“长尾”业务打破了以下谬论:那些没有被大型零售商如沃尔玛(Wal-Mart)所销售的音乐就没有市场。事实上,沃尔玛的经营模式意味着其门店销售一种CD,至少要销售10万张,才能收回其经营费用并进而产生盈利,而只有不到1%的CD能达到这一数量规模。安德森说:“我们把大众市场等同为品质和需求的代名词,事实上它通常只能代表缺少货架空间、熟悉度以及精明的广告。”

看一下狂想曲公司(Rhapsody)的例子,这是一家订阅制的音乐流服务公司,现在能提供成千上万首音乐。安德森指出,其排名前10万首的曲子每个月至少被下载一次,而这也适用于其排名前20万首、前30万首以及前40万首的音乐。“在狂想曲公司把音乐加入到其音乐库之后,这些歌曲就能迅速地找到听众,即使可能只是每个月几名听众的频度。事实上,我们了解到这一事实,你所推出的种类越多,你所销售的也越多。我们接着看一下如果一些市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所有种类的商品,那么将会发生些什么。”

选择的专制

可能发生的情况之一是信息过载,消费者感到不堪重负而不做任何选择。安德森将这一现象称为“选择的专制”。这正是“长尾”市场中通常被忽略的部分。信息过滤器和用户推荐使个人能进行沟通,事实上是相互之间的营销。安德森说:“在过去,我们有预过滤器,包括编辑、工作室主管以及专业买家。而现在,我们有后过滤器,同辈、口碑,有着小‘b’的买家,以及消费者自己。这并非一对一营销,而是有许多的谈话在发生着。”

对于把商业活动往“长尾”方向驱动而言,这样的信息过滤器是必要的。随着需求曲线的尾端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商品,就需要更多强有力的信息过滤器对准备出售给个人的商品进行个性化定制。安德森说,优秀的“长尾”业务通过“追逐顾客的好恶品位,方便顾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从而将大众市场引导到细分型市场上来。例如,亚马逊公司采用协同式信息过滤的做法,也就是说,通过用户的浏览模式和采购模式来引导其他追随者。安德森说,这就是“市场营销中推(push)和拉(pull)的区别,是大众化传播和个性化品位之间的区别。‘长尾’市场把消费者当作个体来对待,把大众化定制作为大众市场的替代品”。

随着需求曲线“长尾”部分的增长,存在着三种广义上的市场机遇:第一种是那些充当聚合器的机遇,例如,Google的收入大部分源于小规模的细分市场型广告用户,eBay则销售细分市场型产品和一次性商品。第二种是被其他公司所聚合的细分市场型供应商。第三种是提供信息过滤器的企业,它们帮助消费者找出他们的所需,并在将需求向“长尾”方向推动方面助以一臂之力。

随着“长尾”的延展,那么对于需求曲线的“头部”会发生些什么呢?安德森认为,这一部分仍将占据主要份额,流行媒体不会消失,但是其影响力将会减弱。“例如,排名前50位的CD占据离线销售的80%,而仅占到在线销售的20%。”收益将来自需求曲线的中部,位于该区域的现有商品因缺乏分销渠道而未发挥出全部的市场潜力。当然,在曲线的末端,新产品的销售通过新的分销方式而成为可能。

安德森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含义是:“你不能再将市场看作由是大规模的群体所组成,不能把一些只与少数人有关的东西抹杀掉。我们正在对不存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研究。需求曲线的自然形状与我们过去所认识到的相比,更加呈现为细分市场导向型。”

(本文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知识在线授权刊登)

需求曲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需求曲线 效用 边际效用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随着该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下降)在其他条件不便的情况下而呈下降(上升)趋势,以下我们将从两方面,一方面应用边际效用理论一方面应用替代效用、收入效用理论对此种现象进行分析,解释。

一、基本概念

需求曲线:在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与该物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叫做需求表或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其它条件不变),购买者趋向于购买更少的数量.同理,当价格下降,其它条件不变时,需求量增加;

效用: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若干种商品后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的特点:(1)不同消费者消费了同等数量的同一种商品后,所取得的效用是不同的,各人有各人的感受;(2)效用因时因地而定,不同时刻不同环境下同一消费者消费同一种商品,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不一样;(3)效用可进行自我比较,即同一人在对自己消费不同数量和种类的商品后所感到的满足程度可以进行比较,对自己在不同时刻或环境下消费商品后所取得的效用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同消费者消费商品后所取得的效用不能进行比较;

边际效用:消费新增一单位商品时所带来的新增的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某物品的消费量增加时,该物品的边际效用趋于递减;

等边际准则:消费者的收入固定和他面临着各种物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花费在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一美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花费在其它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一美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的时候,该消费者就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

用公式形式表达该准则mus表示边际效用,Ps表示价格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进而由商品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动即为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商品需求量变动.

二、需求曲线下降的原因解释

1.根据效用的等边际准则

假设每一美元收入的一般边际效用是固定不变的,提高第一种物品的价格,在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个比率即mu1/P1就会低于所有其它物品每一美元的mu。因此消费者不得不调整第一种物品的消费。消费者调整的过程是:减少第一种物品的消费;从而提高了第一种物品的mu;直至在第一种物品新的、降低了的消费水平上,花费在第一种物品上每一美元的新的边际效用再次等于花费在其它物品少年宫的每一美元的mu。这样一种物品的较高价格降低了消费者对该种物品所希望的消费量,需求曲线自然是向下倾斜的。

2.根据对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解释

替代效应也可以表述为: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倾向于用其它物品来替代变得较为昂贵的物品,从而最便宜的获得满足。此时消费者对于价格上升了的该种商品需求量最然会下降。

收入效应可理解为当我们的货币收入固定不变时,价格上升就如同实际收入或购买力的下降,此时我们可能减少几乎所有商品的购买数量及价格的变化。通过对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影响,进而影响物品的需求量,实际收入的减少往往会导致消费的减少,从而收入效应常常会强化替代效应使需求曲线更向下倾斜。

参考文献:

[1]武康平:高级微观经济学 [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3~78

[2](美)Paul A .Samuelson,William D.Nordhaus著 萧琛等译. 经济学 [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3.62~66

需求曲线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货币需求;菲利普斯曲线;协整;识别

中图分类号:F2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061-02

一、引言

实证研究中,人们一般假设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有两种:规模变量和机会成本变量,从而将货币需求模型设定为:

M/P=f(Y,z)(1)

其中,M/P表示实际货币余额,Y表示规模变量,通常为实际国民收入,z表示机会成本变量。受到数据可得性的约束,人们不能充分考虑z中所有经济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只能在短期利率r 、长期利率r 和通货膨胀率?驻p之间进行取舍,以期尽可能有效地反映持有货币的收益和成本。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人们对具体度量指标的选择不尽相同,但主要的分析方法完全一致,都是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Banerjee,Dolado等(1993)分析英国数据,发现lnY、ln(M/P)、r 和?驻p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施加特定的约束条件,可以得到货币需求函数和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王少平、李子奈(2004)检验了我国货币需求的随机协整性,发现其长期稳定性依赖于时间趋势,并通过比较各种货币和利率指标选择下调整系数与货币政策目标的相符程度,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变量为M 。论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度量指标,对货币、收入、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四个变量进行系统的协整分析。首先对这些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而后通过施加约束条件从协整系统中识别出两个重要的长期经济关系――货币需求函数和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的经济解释。

二、样本数据选择与单位根检验

论文选择M 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定义变量mp=ln(M /P),其中P为消费者物价指数,用其折算以反映变量的真实水平。货币需求的规模变量Y选择GDP,同样用消费者物价指进行折算以得到真实GDP,令y=ln(Y/P)。年通货膨胀率等于相邻两期价格指数的对数之差,?驻p = ln(P /P ),选择1年期利率r作为持有货币机会成本的度量。所有数据的样本区间皆为1978―2007年,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8),部分数据间接引自易纲(1996)。

变量的单位根性质是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因此进行协整分析之前,先对系统中各个变量进行预检验――单位根检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于mp和y含有明显的线性趋势,我们使用(?啄=0,?琢≠0)和(?啄≠0)两种检验式。而r和?驻p明显不含线性趋势,我们使用(?琢=?啄=0)和(?啄=0,?琢≠0)两种检验式。它们的结论非常一致:在5%的显著水平下,不能拒绝这些变量的单位根性质。

三、协整检验和长期经济关系识别

为检验和估计货币需求及其他可能存在的长期经济关系,对mp、y、?驻p和r四个变量进行协整分析。系统明显为时间趋势所主导,而且在估计菲利普斯曲线时,需要考虑实际GDP的线性趋势,因此,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时,这里考虑的是协整方程和变量都含线性趋势的基准模型。考虑一个n维向量序列X=(mp,y,?驻p,r)’,其中存在s个协整关系,则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可以设定为:

?驻X =?滋 +?琢?茁'Z +?祝 ?驻X +…+?祝 ?驻X +?着 (2)

其中,Z=(X,t)',?茁为n+1×s矩阵,每行都表示一个随机性协整向量,?琢为n×s矩阵,其元素给出相应的调整系数,?祝 (i=1,…,p-1)为n×n矩阵,?滋 为n×1矩阵,E(?着 )=0,E(?着 ?着 ')=?赘。

我们在式(2)的基础上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模型的滞后阶数p=2,关于残差的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之下,不能拒绝无自相关和正态性的原假设。以此作为基准模型,Johansen检验的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姿 )检验的结果如下:

在10%的显著水平上,两个统计量的结论是一致的,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个线性独立的协整关系,即s=2。由于系统中存在两个协整关系,为了从中识别出特定的长期经济关系,必须结合经济理论施加必要的约束条件。mp、y、?驻p和r 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自然而然的将其解释为货币需求关系和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相应的识别约束分别为(0,0,1,0)?茁 =0和(1,0,0,0)?茁 =0,前者约束通货膨胀率?驻p不进入货币需求函数,后者约束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与真实货币余额mp无关,从而?茁的两列?茁 和?茁 的估计分别对应两个长期经济关系的参数。此外进一步约束协整方程中的线性趋势项不出现在货币需求方程中,原因在于很难对货币需求函数中的线性趋势赋予合理的经济解释。标准化后,两个长期经济关系分别为:

mp=1.023y-1.875r+0.017t+v (3)

(0.0159)(0.314)(0.014)

?驻p=-0.097y+1.521r+0.010t+v =0.097(y-0.103t)+1.521r+v (4)

(0.064)(0.126)(0.006)

括号内为对应系数的渐近标准差。式(4)中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表明,y的年增长速度约为10.3%,由于受到短期动态调整的影响,稍高于9.07%的平均水平。从长期来看,1%的y高于其平均水平的增长对应着0.097%的通货膨胀,而1%的长期利率变动与1.521%的价格变动相对应,后者的显著关系颇有些出人意料。式(3)的货币需求关系中,y和r 的系数与经济理论完全吻合,1%的长期利率增加意味着长期内真实货币需求降低1.875%,而y和mp接近对等的变化似乎意味着货币需求函数中mp对y具有一阶齐次性,将其表示为过度识别约束:

0 0 1 01 1 0 0?茁 =0(5)

检验该约束条件的LR统计量的值为,LR=0.01=x(1),在此约束条件下对长期经济关系重新估计,除式(4)中y的系数设定为1外,其他系数及渐近标准差都没有显著变化。

我们检验能否进一步施加约束条件,将货币流通速度-(mp-y)表示为利率r的线性函数,该假设被显著拒绝,LR=16.34>6.61=x(1)。但如果不限定货币需求函数中y的一阶齐次性,则可以约束时间趋势项系数为零,LR=0.36=x(1),此时估计的两个长期关系分别为:

mp=1.213y-1.705r+v (6)

(0.014)(0.324)

?驻p=-0.136y+1.485r+0.014t+v =-0.136(y-0.102t)+1.564r+v (7)

(0.059)(0.133)(0.005)

就货币需求函数的两种估计结果而言,式(3)和(6)皆很好地反映了一个经济现象――改革开放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不断降低,但前者认为这是一个确定的时间趋势,后者则将其表示为国内总支出y的函数。但从式(4)和(7)两种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显然式(4)更加可靠,因为产出高于其平均趋势对应的通常是经济繁荣阶段,从而通货膨胀会轻微上升,这与式(4)完全吻合,但与式(7)相互矛盾,正基于此,我们认为前者更加合理。事实上,论文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关于货币需求函数随机性协整设定的合理性,这与王少平、李子奈(2004)的检验结论完全一致,但我们借助另一个长期关系,从经济含义角度对此予以了证实。

四、结论

论文在不同的识别条件下对mp、y、?驻p和r 四个变量之间的长期经济关系进行了检验和识别。Johansen检验表明系统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基于特定的约束条件识别出货币需求关系和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现实含义,论文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关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随机性协整设定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两种经济关系的估计结果。

参考文献:

[1]Banerjee, A., J.J. Dolado, J.W. Galbraith and D.F. Hendry. Cointegration, Error Correction, and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Non-stationary Data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Johansen, S. Likelihood-Based Inference in Cointegr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王少平,李子奈.我国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及其货币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2004,(7).

[4]易纲.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需求曲线范文第7篇

现实中,其它因素不可能不变的,因此马歇尔需求曲线只是理论抽象,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不过问题不在于马歇尔需求曲线是否真实存在,而在于这样的理论抽象能否描述真实世界的大量现象和行为,能否对未来真实世界发生的现象和行为做出确定的推测。经验显然表明,马歇尔需求曲线是满足科学理论的这一要求的。

然而,自瓦尔拉斯之后,通过求解消费者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问题来推导需求曲线,逐渐地成为了经济学的主流。给定一组无差异曲线,它刻画了消费者的偏好和一条预算约束线。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就是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了。给定收入水平和商品Y的价格不变,当商品X的价格变化时,预算约束线就会旋转运动,最优选择点也跟着运动,于是产生一条价格提供线。把价格提供曲线上商品X的价格和对应的商品X的需求量描绘于“价格一需求量”坐标平面上,就得到一条描述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关系的“需求曲线”。为了与马歇尔需求曲线相区别,我们叫这条需求曲线为瓦尔拉斯需求曲线。

这里,需求量的总变动=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价格上升,需求量是可以增加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又是可以减少的。如果是低档商品,并且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那么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低档商品,也叫吉芬商品。因此,瓦尔拉斯需求曲线不但可以向下倾斜,也是可以向上倾斜的。

马歇尔需求曲线要求“其它因素不变”,瓦尔拉斯需求曲线却没有做到“其它因素不变”――商品X的价格变化了,(真实)收入跟着也就变了。马歇尔需求曲线是剔除了收入效应后的瓦尔拉斯需求曲线,刻画的只是相对价格变动对于需求量的影响――替代效应。瓦尔拉斯需求曲线则是沿马歇尔需求曲线的移动和马歇尔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所合成的一条“价格一需求量”曲线,代表了沿马歇尔需求曲线的移动和马歇尔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所合成的移动。马歇尔需求曲线是局部均衡的产物,瓦尔拉斯需求曲线是一般均衡的产物。马歇尔需求曲线只是经济学家的理论抽象,并不存在于真实现实。但瓦尔拉斯需求曲线不一样,它是一条在真实世界可以观察到的“价格一需求量”曲线。

真实世界的供给量是价格、技术水平、投入品价格等各种变量的多元函数。马歇尔进行抽象,他假定“其它因素不变”,来考察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供给法则:如果“其它因素不变”,那么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供给法则可以表示成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这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就是供给曲线――马歇尔意义上的供给曲线。由于其它因素不可能不变,因此马歇尔供给曲线也是理论抽象,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

同需求曲线一样,通过求解生产者约束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问题来推导供给曲线,逐渐地也成为了经济学的主流。由于完全竞争厂商是价格接受者,其边际收益等于市场价格,因此价格及其对应于该价格的最优产量就恰好位于边际成本曲线之上。这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就是它的“供给曲线”了。由于垄断厂商是市场上唯一的售卖者,因此市场需求曲线就是该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给定市场需求曲线,垄断厂商只存在唯一的最优产量和价格。和需求曲线的情况相对应,我们且把这样推得的供给曲线叫做瓦尔拉斯供给曲线。

给定市场价格,完全竞争厂商存在唯一的最优产量;市场价格变化(价格线变化),完全竞争厂商的最优产量跟着变化,从而得到一条“价格一供给量”曲线。垄断厂商呢?给定一条市场需求曲线,只存在唯一的最优产量和价格;需求曲线移动,才会产生一系列的供给点,得到一条“价格一供给量”曲线。似乎完全竞争厂商存在(瓦尔拉斯)供给曲线,而垄断厂商不存在(瓦尔拉斯)供给曲线。但是对于完全竞争厂商而言,那条价格线不是别的,正是其面对的需求曲线。这是说,面对一条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厂商也只存在唯一的供给点,是需求曲线移动(价格线变化),才得到一系列的价格和供给量的组合,得出(瓦尔拉斯)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厂商与垄断厂商并没有本质的分别,

完全竞争情况无非是一般情况的极限状态。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完全竞争厂商存在(瓦尔拉斯)供给曲线而垄断厂商不存在(瓦尔拉斯)供给曲线,任何厂商都存在这样的供给曲线。只不过这条供给曲线是一般均衡的产物,可以呈任何形状――不但可以向上倾斜,还可以向下倾斜,甚至可以绕着圈的行走或者退化为一点;并且这条供给曲线还是依赖于需求曲线的。

马歇尔供给曲线是局部均衡的产物,那里,“其它因素不变”;瓦尔拉斯供给曲线则是一般均衡的产物,这里,“其它因素”是变化了的。不仅如此,瓦尔拉斯供给曲线还依赖于需求曲线,是“其它因素”变化和需求曲线共同约束下的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物;马歇尔供给曲线不同,它是不依赖于需求曲线的,瓦尔拉斯供给曲线是在需求曲线约束下的沿马歇尔供给曲线的移动和马歇尔供给曲线本身的移动所合成的一条“价格-供给量”曲线,代表了在需求曲线约束下的沿马歇尔供给曲线的移动和马歇尔供给曲线本身的移动所合成的移动。马歇尔供给曲线只是经济学家的理论抽象,并不存在于现实经济之中。但瓦尔拉斯供给曲线不一样,它是一条在现实世界中可以观察到的“价格-供给量”曲线。

需求曲线范文第8篇

在今年的山东试卷中,政治选择题第18题,是这份试卷中唯一有难度的题,但它实在是太难了,因为它超出了山东省教学大纲,考查的是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要准确地解释这一题目,就必须明确几个概念:需求、需求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化;供给、供给量的变化、供给的变化。

下面我们首先探讨一下需求。

第一,需求及需求曲线、需求定理

需求是指消费者(个人或家庭)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如表:

此表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由此得出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它的斜率是负值,说明需求量与商品本身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由此得出: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即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增加。这就是需求定理。当然,特殊商品不适用如有些低档商品、炫耀性商品、黄金、证券等。

第二,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在上述描述中,可见,价格不同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也不同,这种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的变化,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然而引起需求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商品本身的价格(P)、相关商品(互补品或替代品)的价格(Pr)、家庭收入(M)、个人偏好(F)、预期(t)……由于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化,称为需求的变化。如图:

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AB)(即价格变需求变),但需求曲线的位置不变。

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即商品本身价格不变化,其它因素变化导致需求变化),如收入增加,则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收入减少,则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供给与需求的研究方法相同,在此不在赘述,只是强调一下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的变化。

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AB),但供给曲线的位置不变。

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如技术进步,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生产成本上升,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由此明确,在《经济生活》教材中提到:“一般而言,当商品价格是上升,人们通常会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价格下降,人们会增加购买。”这与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量的变化是一致的。而我们教材中并未提到需求的变化。同理,当商品价格上升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价格下降会缩小规模。这也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量的变化。

明白了需求及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的变化,供给及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的变化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今年山东文综试卷中的第18题。

18.下列曲线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曲线图是

从该题的选项看,要么是需求曲线变化,要么是供给曲线变化,也就是说,它考查的是西方经济学中“需求变化”和“供给变化”即当价格不变时,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使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发生移动,而不是“需求量的变化”和“供给量的变化”即价格变化对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因此,解释此题,从价格的变动谈供求变化都是不正确的。

从题干获得信息“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到需求曲线还是供给曲线?生产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供给,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科技进步,成本降低,会使供给增加,导致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需求曲线不动,此时用图表示就是B 选项。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朱善利.微观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黎脂远.微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需求曲线范文第9篇

关键字: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61-03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三个模型之一,通过对此模型分析,可得出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含义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把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如图1。

图1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交与E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衡。

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因素分析

我们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分别从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介绍它们对模型的影响。首先是分析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需求(可用净出口来表示)可以把总需求公式表示为: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净出口

总需求的变动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在总需求中,政府需求由政府决策决定,与物价水平无关。一般分析总需求时主要研究物价水平如何影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总需求曲线受到财产效应{1}、利率效应{2}和汇率效应{3}的影响,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分别说明了价格对投资和净出口的影响,当物价上升时,财产效应使实际财产减少,消费减少;利率效应使投资减少;汇率效应使一国汇率上升,净出口减少。这样,物价水平上升就引起总需求减少。这正是总需求曲线所表明的关系。应该指出,在组成总需求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中,消费是相当稳定的,净出口比例减少,总需求变动更多是由投资引起的。在影响总需求的三种效应中,利率效应最重要。当然除了物价水平影响总需求外,其他因素也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由于消费习惯改变引起的消费增加,由于政府投资、税收优惠引起的投资增加,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净出口的增加,都与物价无关,但都会影响总需求,这些因素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动就用总需求的曲线的平行移动来表示。其次是总供给曲线对模型的影响。总供给曲线表示表示经济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我们分析总供给曲线是,一定要区分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短期中总供给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在这里我们分析物价水平对总供给的影响。短期中用粘性工资理论{4}、粘性价格理论{5}和错觉理论{6}来解释,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在长期中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都不存在,所以,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要注意的是,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小于或等于都是有可能的。为了说明这一点,必须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均衡图中引入长期供给曲线,如图2。

图2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与长期供给曲线(LAS)正好相交于一点,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O)正好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是理想的宏观经济状况。图3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SAS)时,长期总供给曲线(LAS)在交点的左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O)正好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这种均衡成为大于充分就业的的均衡。这时,资源得到过渡利用,资源短缺使资源价格上升,最终会引起物价上升,存在通货膨胀压力,经济过热。图4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SAS)时,长期总供给曲线(LAS)在交点的右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O)正好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这种均衡称为小于充分就业的的均衡,这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中存在失业。三种均衡中,只有图2表示的充分就业均衡是理想的,其他两种均衡无论是通胀还是失业都不理想。宏观经济学正是要从总需求和总供给角度说明了引起后两种均衡的作用。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的运用

我们可以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说明总需求和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调节。

1.人民币不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调节方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而中国坚持货币不贬值。当其他国家货币贬值,而一国货币不贬值时就意味着该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升值了(汇率上升),人民币相对升值,使国内价格未变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上升。这样中国的出口就减少,从而引起总需求减少。这时中国宏观经济有何影响呢?我们可以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这一问题,如图5。

图5中,中国原来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从图上看是短期供给曲线(SAS),总需求曲线(AD0)与长总供给曲线(LAS)相交于E0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也就是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水平为P0。人民币不贬值使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AD0)向左移至(AD1),这时总需求曲线(AD1)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1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1,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0,物价水平为P1,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物价水平P0.从以上这个例子分析中可归纳出: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物价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物价水平下降,可见,当总需求减少引起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衰退)物价水平即通货膨胀率缩小时,只有增加总需求才能恢复充分就业的均衡。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滞涨。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美国石油主要依靠进口,受到的冲击最大,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并存的滞涨。我们可以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滞涨的产生,如图6。

图6中,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需求曲线(AD),短期总供给曲线(SAS)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0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相等,物价水平为P0,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大幅度价格的大幅度上升,成本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SAS0)向上移动到SAS1,这时石油价格上升只影响短期总供给,并不影响总需求和长期总供给。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相交于E1,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为(Y1),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0),存在失业。这时物价水平为P1,高于P0,存在通货膨胀,这就出现了滞涨。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短期中,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影响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我们在这个实例中分析了石油成本增加引起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同样,工资成本增加,以及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都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3.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引起这种增长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引起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即美国经济潜力的提高,可用图7说明。

图7中,20世纪80年代,长期总供给曲线(LAS0)、总需求曲线(AD0)、短期总供给曲线(SAS0)三线交于一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它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物价水平为p,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20世纪90年代,由于技术进步,美国经济潜力提高,长期总供给曲线(LAS0)向右移至(LAS1)随着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向右移动,SAS0移至SAS1。技术进步引起投资增加,消费增加,总需求曲线移至AD1。长期总供给曲线(LAS1)、总需求曲线(AD1)、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三线交于一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1)它与新的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相等,仍然是充分就业均衡,但水平大大提高了,而物价水平仍是P。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经济潜力的提高,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充分就业均衡而不引起通货膨胀。

通过“人民币不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滞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三个实例,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通过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

注释:

{1}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变动通过实际财产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物价水平与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又称庇古效应。

{2}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

{3}汇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美国经济学家费莱明和芝德尔提出。

{4}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新凯恩斯学派提出。

{5}粘性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慢于物品市场上供求关系变化。

{6}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觉,从而作出错误决策。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梁小民.宏观经济学纵横谈.三联出版社,2002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 山西阳泉 045000)

需求曲线范文第10篇

[关键词]O2O模式;短期物流;服务定价

[DOI]10.13939/ki.zgsc.2015.41.022

1 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价格的特点

与实实在在的产品相比,服务具有完全不一样的特征,因此服务价格相较于产品价格在服务价格制定方面具有属于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研究服务定价的策略有一定的指导性,同时对于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运输是独立的物流功能要素之一,也有一定的生产性,但是它生产的不是有形的产品,它的生产活动是使运输的货物发生空间上的位移,其生产与消费属于同一过程。这就使得运输价格与一般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有所不同,具有以下特点:①只具有销售价格这一种形式;②在运价制定的过程中,考虑了距离、重量等参数因素,其计算单位通常为吨公里运价;③根据运输方式、运输距离、货物种类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运价。

2 物流服务需求的可预测性

一般来说,需求的可预测性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①没有规律的需求,而且具有不可预测性。②有一定规律的需求,并且具有高度的可预测性。③没有规律的需求,但是在数学统计特征上持续、统一。

从物流管理的角度上来说,第一种需求模式需要具备完善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而且该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柔性特征,才能够使得企业实现减少库存,降低物流成本,实现顾客满意的目标。第二种需求模式最简单,不需要很复杂的预测模型,就能够得到相对准确的需求数量,将结果应用于运输车辆的安排和管理库存方面。而对于第三种需求,就需要使用一定的统计预测的方法,但是也可以得到预测值,并在一定误差水平下达到预计结果。

3 物流服务短期定价分析

很多学者研究短期需求定价问题时,简单地将市场需求曲线看成只有一条。然而,实际上很多物流服务企业在预测市场需求曲线时,较难非常准确地预测,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预测误差。所以,将需求曲线简单地看成是一条曲线的做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更多的是在一定的运价范围内,需求量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波动的一组曲线。也就是说,是一组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的需求曲线族。

O2O电商企业根据消费者的购买情况及其他因素,对将来现货市场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进行预测。本文所说的O2O中电商与物流为一个系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自物流切入电商模式,另一种为自电商切入物流模式。总之,电商企业拥有自主为物流服务定价的权利。我们以物流服务提供者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供需平衡为原则进行预测。假设物流服务提供方对将来现货市场的物流服务需求的预测为曲线F,如图1所示,根据将来现货市场的需求确定物流服务供给量S,根据供需平衡原则,物流服务供给曲线S与现货市场预测的需求曲线F的交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即Ed=(ΔQ/Q)/(ΔP/P)=1,在预测的物流服务需求曲线F上,其余点的需求价格弹性不是大于1就是小于1。所以,从物流服务提供者自身收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将物流服务定价确定在预测曲线上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的P0点(即图1中所示的P0)。

因为图1是物流服务提供者对将来现货市场物流服务需求的一种预测,而实际情况是在同一个物流服务定价水平下,现货市场的实际物流需求与预测的物流需求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现货市场实际物流需求大于预测需求;现货市场实际物流需求等于预测需求;现货市场实际物流需求小于预测需求。

3.1 现货市场实际物流需求大于预测需求

由于在同一定价条件下,现货市场的实际物流需求量大于预测需求量,所以实际的物流需求曲线位于预测曲线F的右上方,用FH来表示,如图1所示。物流服务提供者根据预测的需求曲线确定的P0条件下,实际物流需求曲线FH所确定的实际需求量为H,在这种情况下,将出现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即实际物流需求量大于物流服务提供者的供给量S,将出现供应不足的现象。所以,在物流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物流服务提供者会选择提高物流服务价格,以达到供需平衡状态,将价格提高到P2(P2 >P0),P2是由现货市场实际物流需求曲线FH与物流服务供给量曲线S的交点所确定的物流服务价格。

3.2 现货市场实际物流需求等于预测需求

现货市场的实际物流需求量等于预测的需求量,所以实际的物流需求曲线与预测曲线F重合,用F来表示。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即使现货市场达到供需平衡状态下确定物流服务价格为曲线F与S交点P0。所以,在同一个服务价格水平下,当现货市场实际物流需求与预测需求量相等时,将物流服务价格定在P0比较合理。

3.3 现货市场实际物流需求小于预测需求

因为在同一定价条件下,现货市场的实际物流需求量小于预测需求量,所以实际的物流需求曲线位于预测曲线F的左下方,用FL来表示,如图1所示。物流服务提供者根据预测的需求曲线确定的P0条件下,实际物流需求曲线FH所确定的实际需求量为L,在这种情况下,将出现市场供应过剩的情况,即实际物流需求量小于物流服务提供者的供给量S,将出现供应过剩的现象。所以,在物流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物流服务提供者会选择提高物流服务价格,以达到供需平衡状态,将价格降低到P1(P0 >P1),P1是由现货市场实际物流需求曲线FL与物流服务供给量曲线S的交点所确定的服务价格。

4 物流服务短期定价模型假设

为了研究和分析的方便,本文将物流服务需求曲线假设为直线,因为在目前的物流运输市场环境下,现货市场物流服务价格的波动不会太大,所以在物流服务价格变动幅度很小的前提下,需求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与该点较小范围内的曲线的差别就很小,将曲线用切线代替是可行的。代替的方法为:将图1物流服务提供者的供给曲线S与预测的物流需求曲线F交点的切线认为是电商企业的预测需求曲线,用直线Dm来表示,如图2所示。将实际的最低需求曲线FL与最高需求曲线FH进行同样的简化,得到简化以后的最低与最高需求曲线,记为Dl、Dh,如图2所示。

5 结 论

本文对市场实际的物流服务需求与预测的物流需求进行分析和比较,指出因为预测误差的存在,市场物流服务需求曲线为某个特定区间内的需求曲线族;然后通过对需求曲线进行简化,将非线性需求曲线简化为直线,并且论证简化方法的可行性,以期利于短期物流服务定价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参考文献:

[1]齐海燕.基于竞争博弈的物流配送服务定价策略分析[J].物流技术,2014(5).

上一篇:绩效管理体系范文 下一篇:汽车维修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