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科技需求强烈但有效需求不足

时间:2022-04-24 11:36:23

农户科技需求强烈但有效需求不足

一、理论上,农户对科技成果有需求

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农户对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技具有独立的选择权和决策权。农户有意识地选择和吸纳农业科技。把农业科技融于自身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过程,目的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经济利益,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家庭利益最大化。

“安全小农”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农民在选择生产项目和生产方式上。以家庭生计安全为第一原则,尽量减少不确定性。不发达地区农民的行为模式比较符合这一假设。

“理性小农”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农民和一般的资本主义企业家没有区别,同样是遵循理性原则的。农民也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既然是理性的经济人,在行为上必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发达地区的农民行为比较符合这一假设。

面对一项可供选择的技术,农户是否采用,取决于学习采用该项技术的成本与采用该项技术的预期效益的比较。

二、实际上,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较强烈

随着高新技术进入农业生产加工领域,我国农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产杂交水稻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先进的农机用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各种良种改善了作物品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提高了农民收入,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因此,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日益高涨,期待科技的运用能够带来更多的实惠。

1.农民对科技信息的期待很高。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农民认为应用农业科技能够致富,科技是个宝,并且期待自己能够将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2.农民学习科技热情高涨。目前,农民学习科技的主要形式有:(1)广播电视;(2)田间指导;(3)报刊、杂志、科技宣传册;(4)科技培训班。

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很高。最根本的原因是受利益驱动。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个方面:(1)文化水平高且敢于冒险的一些农民,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经常关注科技创新,主动引入新技术:(2)看到周围有人依靠科技致富了,自己也想尝试;(3)依靠政府的引导。

三、有效需求较低

从理论上和实际上,农民对于农村科技需求热情非常高,但为什么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很低,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也无法提高呢?这要从农户有效科技需求进行分析。

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是指,有购买意愿、有购买能力和使用能力的科技需求。

尽管农民对于农村科技有高涨的热情,但是农户农村科技创新使用行为较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缺乏采用新技术的资金。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人民币,除去各种消费后,平均每人年结余只有500左右,绝大多数农户没有能力购买新技术,而有能力购买的也不愿“自己花钱,大家受益”。

2.兼业化因素。兼业化水平是影响农户技术选择的重要因素。从2008年对中部地区近1000户(其中河南安徽省550户)入户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农户劳动力兼业现象很明显,并且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一般来说,兼业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农业以外的收入(如外出打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就越大。农户家庭经济实力相对越强。家庭经济实力对农户的技术选择行为可能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农户家庭收入也是诱导农户采用技术服务的因素,因为家庭经济实力强的农户有能力尝试新技术,而经济实力差的农户由于担心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往往会对新技术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农户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低,从而导致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意愿减弱。如果农业科技傻瓜化了,对劳动力要求不高,这样的农业科技很受农户的欢迎,如果很费时费工,农民会进行机会成本的比较,按2008年农民工每天平均约40元计,在农业生产上时间投入的预期收入低于打工收入的话,农民可能会放弃这样的农业操作。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兼业化因素对农业科技服务选择的影响是可正可负的,依技术类型而定,但总体上是负相关。

3.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06年,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在对20421户农户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11.22%,小学文化程度占33,23%,初中文化程度占45.08%,高中文化程度仅占7.7%。这样低的文化水平必然会影响农民科技需求状况。具体表现在综合素质、信息意识、风险意识三个方面。

4.生产规模小。尽管采用新技术对于农业增产来讲效果很明显,但是对于农民来讲,增产和增收是两个概念。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不具有完全的正效应。小规模农户经济相对加大了农户高新技术投入成本,使得农村科技推广的增收效果不明显,从而降低了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

农户平均种植规模小、效益低。在2008-2009年。笔者团队对中部地区调查的近1000农户中,户均耕地面积7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8亩,而每户农户一般种植4~5种作物,多的可达7~8种。

农户经营地块过于细碎,不利于土地集中管理,不利于农产品质量提高。由于家庭农场规模过小和土地的细碎化限制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经营,难以获得专业化的好处,也不能进行节约劳动型的机械化生产。

都说农民的收入低,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农业收益率低,据对全国农产品成本资料进行历史性的整理,发现,除极少的年份外,农业的成本纯收益率很高。粮食作物的平均成本纯收益率在20%以上,经济作物的成本纯收益率在80%以上。如大豆生产,每亩投入200元,纯收入150元,成本纯收益率在75%左右,若一农户只有5亩地,全种上大豆,投入1000元,纯收入750元,无论如何也很难达到小康的水平:若一家庭农场,有1000亩地。投人20万,纯收入15万,状态就大不一样了。

四、农户采用技术的行为

从农户视角研究农业科技服务需求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点。调查表明,农户迫切需求的农业科技依次为:作物良种、病虫防治、杂草防除、科学施肥、畜禽良种、畜禽防疫、饲料配方、农产品加工、配合饲料。迫切需求的服务依次为:兴修水利、新技术培训、供销信息、机械耕种、机械收获。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的主渠道仍然是依靠积累的经验或向邻里学习,比例达到40.6%,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农民中的比例高达57.9%,初中文化水平的为40%,而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为31%。

根据对农户解决农技问题来源途径的问卷调查,有46%的种粮农户把“依靠自身积累经验”作为解决农技问题的最主要途径,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种粮农户以依靠经验种田为主,对其他农技服务主体提供的技术服务兴趣不大或不作为主要途径。对于经济作物农户,“依靠自身积累经验” 的比例也高达36%。这一结果清楚地表明。农民尤其是种粮农民对技术服务的需求总体不高。

从调查资料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村家庭经营组织在农业科技选择上大致表现出如下特点:

1.农户重视物化型硬技术投入,而轻知识型软技术的投入,由于物化型技术见效直接,风险较小,易于掌握,所以农户比较偏重这类技术的投入,习惯买几斤良种,买几包化肥,买一件农机具等,而对农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软投入比较冷漠。在使用农机、灌溉等方面付酬表示接受,为知识型技术服务付酬就显得不乐意甚至反感,致使许多诸如配方施肥一类增产效果明显的适用技术多年不能大面积推广,农技人员为了搞试验。不得不为试点村、户附送优质化肥,以此作为试验的诱饵和条件。

2.农户偏重简单、省钱、单项农业科技投入,而对多项组合配套技术投入兴趣不浓。农户习惯于采用农业新品种、地膜覆盖技术、简单的栽培技术和以劳动替代机械的技术,而对测土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和产品贮藏、加工、保鲜等投入少。尤其是对把这些复杂技术组合配套的投入较少。

3.注重生产型技术投入,对资源开发型技术投入重视不够。被调查的农户一般注重生产性技术投入,而对如何利用光、热、水、肥和“四荒”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立体开发种植技术不愿投入。

4.农户分户分散投入多,联户集中投入少。对农业科技投入,农户缺乏联户集中投入意识,以分户分散投入为主,没有形成基地和区域。

5.农户的生产决策主要凭习惯经验作出。

6.农户在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时,行为谨慎,多采取“先看别人使用,见效后再采用”的行为方式。他们不愿也没有能力承担采用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五、解决错位的可能路径

1.先从外部规模效益入手,将分散的农户纳入龙头企业的生产体系,或建立专业合作组织,走机械合作、植保合作等之路。扩大生产或作业规模。

2.然后建立并扩大家庭农场规模。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创造性地进行土地有偿流转,培养科技示范户或种植大户,实现户内规模效益。因为几乎所有的调查资料都证实,大户对科技应用和示范有很强的正向作用,是推广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调查结果显示,有18%的种粮农户选择“找科技示范户或种植大户”解决农技问题,而对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来讲,这一比重达42%,这充分说明了科技示范户或种植大户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在相对于农户总数,政府农技服务人员数量明显不足的地区,必须更多地依靠示范户这一“二传手”来扩大农技服务的覆盖面和成效。

3.“技物结合”是农技推广服务的有效手段。种粮农户和种植经济作物农户在遇到技术问题时选择“到农资商店或公司咨询”的比重分别达到33%和30%,这个比重甚至超过了“找农技员指导”的比重。另一项调查发现,82%的被调查农户经常去农技员或科技示范户亲属家开的农资店购买农资,问其原因,43.5%的农户回答“可以顺便询问技术问题”。这充分说明了“技物结合”的作用。农资供应商通过提供售前和售后咨询服务,既可扩大销量,又可加快技术推广。也为部分农技服务的市场化提供了可能。

4.配合国家政策,送电器下乡进户。选择“看电视听广播”寻求技术来源的农户比重达到了25%,说明广播电视等媒体在农技推广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一结果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相一致。根据该中心对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农民获取农业新技术的渠道来源中,电视和广播的比重从2001年的9.1%提高到了2003年的21.9%。

5.提高收入,加大农技应用的补贴。对于使用新技术农户进行政府专项补贴,设立专门补贴水平和规章制度,激励农户使用技术。

上一篇:浅析栾川县中药材种植存在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农业农村工作六大任务及权威解读中央农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