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7 23:52:08

需求管理论文

需求管理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需求侧管理 能源服务公司 分布式能源 2011年夏季,由于全国24个省市面临着严重的电力短缺局面,为有效解决电力供应的瓶颈限制,沉寂多年的“需求侧管理”再次受到了全社会上上下下的空前重视。人们普遍认识到仅仅依靠建设电厂已经不可能解决中国迅速增加的电力需求,由于煤炭、运力、土地、水和环境排放空间等资源,以及资金的限制,中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筑在一条以“节约为本”的道路上。发展“需求侧管理”将可以大幅度提高全社会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减少资源、环境和资金的代价,实现供需资源的协同优化整合,激励民众直接参与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之中。 但是,由于发展阶段的局限性,我国各个阶层和行业部门对于如何进行“需求侧管理”,以及究竟什么才是“需求侧管理”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甚至误解。最早将“需求侧管理”引入中国的著名能源专家朱成章教授指出,不能正确理解“需求侧管理”的本质,盲目行事,将可能严重曲解它的实际涵义,最终非但不能发挥它的效能,解决不了电力供应的紧张问题,还可能导致更大的社会经济代价。 在当前一片要求加强需求侧管理的呼声之中,一些长期坚持推广需求侧管理的专家们,不但未能因为上下领导的关心而欢欣鼓舞,反而陷入了困惑之中。需求侧管理自上世纪9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虽然几经各级政府主管机构的努力,但是都未能形成气候,什么原因?今天各级政府的干预与关注会不会又使“需求侧管理”再次化为一场“春风”?或者仅仅是一场春风? 一、“管理”之意的困惑: 第一个误解来自中英文语义的差异,我们所说的所谓“需求侧管理”来自英文 Demand side Management一词,英语中的 Management与中文中的管理一词的含义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根据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管理一词有三层含义,1、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财务、~国家大事。2、保管和料理:~图书。3、照管并约束:管理罪犯、管理牲口。金山词霸2002版中 Management的含义:经营,管理,处理,操纵,驾驶,手段。可见中文之中的管理强调“管”,含有管束和管制的含义,而英文中的 Management更主要的是经营。由于这一词义上的误解,使很多人将“需求侧管理”理解为对于需求侧的管束,以权利约束需求侧的电力使用方式和需求。 “需求侧管理”的理念最早来自美国。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工业化国家连续经历了两次能源危机。1973年在中东爆发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斋月战争,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现石油禁运,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上升到12美元,涨了4倍。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衰退,1974年通货膨胀达到二战后的最高点,失业率高达9.2%,美国经济学家的估计,那次危机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了4.7%,使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则下降了7%。第二次石油危机是在1979-1980年,亲西方的伊朗国王巴列维被推翻,德黑兰的学生占领了美国大使馆,并将外交官扣为人质,使石油日产量锐减,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骤升,每桶石油的价格从13美元涨到了34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再次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率急升到13.2%,美国政府估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大概下降了3%。 危机之后,西方工业化国家痛定思痛,检讨了他们的能源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经过一番斗争,最终以放松政府管制和干预,通过市场自身调控机制解决问题的主张,战胜了国家“管制资本主义”。最具标志性的是卡特政府于1978年批准美国国会对《公共事业管理法(PURPA)》进行了修改,其中关键的条款是允许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的需求侧小型热电联产设施和可再生发电设施并入电网,而且电网必须以优惠价格收购它们所发的剩余电力,并提供备用电力保障。这一改革不仅影响了能源行业,也影响到人类社会与政治的进步方向;不仅影响了美国,也影响

需求管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本文对株洲市交通现状需求进行分析,依据交通需求管理理论,提出了株洲市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策略和建议。论文关键词:交通需求分析;城市交通;管理策略;株洲市 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重工业基地,是东西部交汇的过渡带和沿海省市向内陆发展的战略联接带及开发大西南的战略通道,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属山地丘陵区。近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增长,道路交通活动曰趋频繁,交通需求迅猛增加,对市际交通和市内交通带来巨大压力,致使道路交通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现象,在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地新建、改建道路的情况下,深入挖城市道路网潜力,开展科学的交通需求分析与管理工作,缓解城市道路交通供需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交通供需现状分析 (一)、交通出行现状分析。1、居民出行现状分析:通过对居民出行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各种出行目的中,上班、上学出行所占比例接近70%,由此可知,解决居民上、下班(包括上学、放学)的供需矛盾是解决株洲市交通供需矛盾一个主要方面。从出行方式来看,主要有步行、自行车(或电动车)、公交(TAXI、公共汽车)、私家车(含摩托车)四种方式,而其他方式与公交车出行量之比为6:4,由此可见,居民乘坐公交车辆出行的比例偏低。从出行时间分布来看:7:00—8:00的出行约占全部出行35%。说明高峰时间出行集中程度高,造成高峰时道路紧张,供应不足。2、机动车出行现状分析:根据O—D调查统计分析.各车型的出车率基本接近,平均为59%,其中小客车出车率最大为67%。机动车平均出车次数2.5次/曰(不含公交),如果扣除未出行车辆,测得出行车平均出行次数分别为小客车4.6次/曰、非公交客车3.8次/曰、卡车3.5次/曰、摩托车2.9次/曰、其他车2.5次/曰。从机动车出行目的结构上看,客车出行以上班、公务、出租载客为主,货车出行以装货与交货为主。 (二)道路交通体系现状分析。1、城市道路现状分析:(1)道路等级偏低,城市基础设施不足,道路容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一直沿用混行交通的模式,除个别街道外.大多数道路仍属一块板型式,目前道路功能不够明确.道路服务水平不高主干道路网络已基本成型,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在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主干道路网络巳基本形成,但环城道路尚未完全开通,通过对交通流构成、交通流量及其空间分布特性、路段车速特性、出入口干道交通特性的分析和评价,发现城区道路交通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交通流分布不均匀;大量过境车辆对芦凇区道路交通的压力较大,存在着一些矛盾突出的“瓶颈”路段;各级道路的级配不尽合理,交叉口左转车流比例过大,支路利用率不高,道路网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动态交通现状分析。1、机动车基本现状分析:(1)出租车基本现状分析:据了解,株洲市现有出租车近2000台,出租车公司28家,相关行业涉及到交通、修理、汽车制造、餐饮、驾驶管理等。随着该市出租车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管理上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出租车抢道行驶、乱停乱放,既加重了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又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秩序。(2)公交车基本现状分析:株洲市现有公共汽车不少,但公交线路覆盖面存在空白点,有的公交线路车次间隔时间较长,尚不能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交通服务。(3)私家车基本现状分析:目前,株洲市已涌现不少私家车,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各式小轿车的大副降价,学驾驶的市民越来越多,据调查,80%的年轻人渴望成为“有车族”。 2、非机动车基本现状分析:由于受市区地理环境以及城市规模影响,加之电动车、自行车是一种方便、经济的交通工具,市区内出行有相当一部分市民采用电动车、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这些电动车、自行车为多数上班、上学的交通工具,在居民区与工厂间、学生与学校间流动,具有明显的时

需求管理论文篇3

漯河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是由太古集团控股的大型中外合资饮料企业。该公司总投资约9亿元,占地约250亩,预计分三期投入7条生产线,第一期投资3.8亿元,包括三条生产线,分别是一条生产速度为800瓶/分钟的碳酸塑料瓶瓶装生产线,一条生产速度为800瓶/分钟的无菌灌装线,一条生产速度为500瓶/分钟的碳酸玻璃瓶瓶装生产线。一期项目已于2010年3月31奠基,建成产能达到6000万标箱;三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其生产总规模达到年产可口可乐系列饮料超过1亿标箱,将是可口可乐在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可口可乐在中国最大瓶装厂之一。

二、项目目标与原则

工厂设计理念:绿色、节能、健康、环保。工厂设计目标:世界级制造(WCM)工厂。项目需求:数据采集、能源重点监控、数据分析与节能、成本分析与生产计划、能源管理分析等。客户有很多节能环保理念及举措,需要统筹管理、综合需求,建造完整的能源管理系统,指导及帮助生产。项目原则:从设计执行到实施,整个过程都遵循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金级认证)的各项要求。•项目实施与应用情况西门子为漯河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提供的能源管理系统包括生产能源监控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和智能照明系统。上位软件WinCCV7.0配合电磁流量计、涡街流量计、超声波热量计等现场仪表作为生产能源监控系统的数据采集上层SCADA系统,APOGEE作为楼宇自控系统和智能照明系统的数据采集软件系统,B.Data作为工厂管理级软件负责全厂的能源数据归档、运算分析、趋势图表和报表打印。该系统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接口平台,实现了项目预期功能,可以满足工厂提出的节能、成本控制等目前实际需求,并助力太古可口可乐漯河厂实现了LEED铂金级认证。基于WinCC/B.Data的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具有如下的特点:•易集成性:作为全集成自动化(TIA)的一员,确保与西门子产品线的完全集成,技术数据和商务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了全面整合;•易操作性:基于对象的设计思想,具有友好的组态界面,可自动管理内部、外部能源报表;

•可预测性:具有基于历史负荷数据和生产计划的负荷预测功能,通过生产相关负荷预测的方式可以提高规划可靠性;•成本控制:能进行能源成本分配,易与财务系统关联(如SAP),采购能源时,还可以为采购部门提供成本优化支持;•科学管理:有利于提升能源利用的效率,建立能源和原料帐目的公司级透明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完成了WinCC监控画面设计,B.Data数据采集、数据分析,B.Data算法实现,报表功能与模板设计,能源采购预测及能源调度,权限管理与网络浏览,系统集成方案与关键接口设计等功能的实现。本项目还包括对生产过程的能源监控、楼宇自控,以及智能照明系统的能源监控。在项目中,WinCC可用作OPC服务器或客户机,OPC通道是WinCC的OPC客户机应用程序。本项目WinCC的OPC通道不仅可以与楼控等服务器实现数据通讯,还可以与第三方具有OPC通讯服务器的终端设备通讯,如与ERP和MES等系统通讯,该项目中已为ERP和MES预留接口。

三、效益分析

该系统于2011年5月底正式投入运行后,改变了此前需要人工抄表和人工录入数据的模式,现场所用的水、蒸汽、二氧化碳、电能等数据自动通过现场仪表传送至上位监控系统和楼宇控制系统中,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实时收集,如图1所示。根据B.Data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快速获得按班次、批量、单位时间的能源利用率,产生数据报表及对比分析结果,既为降低公司的能耗,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指引及动力,又为更好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持,这种能源管理理念及实践获得了一致好评。

需求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管理思想;科研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006-02

中国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思想,管理思想的应用一直也是管理学界所关注的。在现代国家中的社会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如何提高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科研管理和其它方面的管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但调查显示,离职率、满意度等都不是很高[1]。这一现象引起我们的反思,除了薪酬补偿的因素外,员工的心理诉求、个人的发展规划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的关系、员工的工作环境等因素的权重越来越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管理思想正是对员工心理的完美分析,对于我们企业的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并且让管理部门转变了思想观念,我们要留住人才,才能更好地使企业发展壮大。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

马斯洛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发表过很多心理学领域的文章,他也在许多领域都进行过探索和研究,他最为人们广而称道的就是他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是他进一步发展了亨利·默里的把人的需要分为20种的分析研讨,提出了人的需求等级论。马斯洛把人们的各种需求分为五大类,这五类是相互作用的,根据其重要性和发生顺序,以此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正是在马洛斯这五个需求理论为基础渐渐演变成一个现代管理学之中被广泛应用的激励理论。激励是从需要开始,如果没有需要,就不可能激励人们努力工作[3]。管理者只有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管理,想被管理人员之所想,给与被管理者之所需,才能更好地激发被管理者的工作热情。

2当前科研创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理念上的问题:由于我国理念上的落后所造成的管理陋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奉献性质的管理理念,另一种是无限服从的管理理念。这两种管理思想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把科研人员当成一个社会人,他们也是有需求的,就像是马斯洛所说的五种需求理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造成科研动力不足和学术造假的行为出现。

2.2管理机制上的问题:我国的科研管理机制还是有一定问题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科研工作的科层制。这样制度的实施使科研在我国的管理工作之中积极性不高,同时造成资源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同时在高校和一些科研机构导致学术造假和学术不断屡禁不止。

3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加强对科研创新的管理

通过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学习和了解,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对于解决管理机构的作用很明显。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针对不同科研人员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激励对策:由于人是社会人,从而导致不同的人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下所造就的性格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不同性格的科研人员来说就要有不同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可以相应的制定一些激励政策来提高被管理者的积极性。比如针对年轻人来说,可以根据他们的热情和用于进取的精神给予相应的激励政策。对于青年人来说因其家庭原因可以给与更多的经济激励。因此,管理者应“与时俱进”,尽可能给予科研人员一些需求来吸引他们。

3.2采取多元综合的激励手段: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呈阶梯递进的,即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它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我们的管理者来说,要求对于被管理者要有时刻变化的激励政策。比如在一开始的时候是物质和精神激励,并且精神激励占主要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以后的时间段被管理者对于物质的需求是越来越大。这就要求管理者要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管理。

3.3巧用角色换位,善用参与激励:在现行的管理制度之中,最重要的一个缺陷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存在的信息差是巨大的。在科研工作单位之中,管理者往往会因为自己所掌握的重要资源而得意忘形,认为自己位高权重。但是在科研工作之中要认清的一个事实就是管理是为科研工作的,很多管理者往往不能充分代表科研人员在管理中发言[4]。

3.4必须做好激励的尺度和科研成果的科学评估:激励虽对科研工作人员是很好的措施,但是激励政策的使用程度却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尺度。用过了,做成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用少了,更加会造成科研工作的惰性。现在,很多科研单位激励政策的出台往往都是盲目的跟风,或者是随意性很大,这就造成激励政策的失灵或者说是无效。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科研学校为了政绩而把科研转化成论文的多少来定性,所以这就造成学术造假或者学术不端的行为屡禁不止。

4结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管理中得到一定的应用。它为科研的管理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拓宽了管理者的视野,明确了科研管理的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从解决基本需求出发,逐步解决其他问题,为科研工作者和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的发展,为实现自我提供了更好的途径,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颂心.企业员工离职率高的成因和对策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7.

[2]王法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冯丹娃.高校教师需要结构特征及有效激励策略研究.教书育人,2007.

[4]张虹,杨海文.浅析科研创新中的人性管理———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3.

需求管理论文篇5

一、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紧跟潮流,适应大众旅游时代

自2016年“两会”之后,旅游业首次整体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推出,更多人瞅准机遇,将旅游作为日常所必备的生活方式。可见,旅游业即将成为当下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专业应当紧随潮流,有必要引入一些科学的理论,构建一套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的理论体系,从各方面进行理论规范行为,使之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地服务于旅游社会实践。

(二)迎合当下,匹配人才市场需求

随着旅游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各部门对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了餐饮、酒店、交通、邮电等第三产业的各个部门,甚至还会依赖第一、二产业的产业链。如此庞大的综合性产业,需要应用型人才去规范、整合和管理,因此,旅行社、景区、旅游规划公司、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新兴的在线旅游平台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对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激增。这就需要高校能培养出应用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此外,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应用技能过程中对这些基础学科理论的运用必不可少,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才能培养出匹配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体系构建的主要学科依据

(一)旅游管理的人类学理论基础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从生物的角度研究人的学问称之为体质人类学,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学问称之为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体构造和人的生理特性,通过对某一群体身体特征进行解剖,探讨人类的起源、分布、演化和发展。文化人类学是通过对某一民族行为特征及其接触的实体做出判断,进而揭示该民族人类文化的本质。而当下旅游拓展“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无不处处体现人类学的学问,旅游者不再满足于饱览山水景色,而纷纷开始关注异域文化,凝视异地民族人们的相貌体征、生活习性、行为方式等,并从中探寻历史足印,来达到扩大认知、寄托情感、探奇求异等目的。

(二)旅游管理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包括客观事实的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和主观事实的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而旅游显然既是一种客观事实的社会行为,更是一种主观事实的精神行为。旅游管理正是对客观事实的社会行为进行标准化,以及对主观事实的精神行为进行规范化的过程。因此,社会学理论是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体系的构建的重要基础之一。

(三)旅游管理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经济是旅游发展的基础,经济发达的程度越强,意味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也会增加。因此,党的“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会给旅游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因此旅游与经济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作为一门学科,旅游管理需要与经济学理论密切联系,如旅游经济学正是二者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学问。经济学理论也是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

(四)旅游管理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需求按阶梯一样从低至高按层次可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一种既能使精神愉悦,又能促进人际交往的健康方式――旅游,它既能带给人们自信、愉快的心理体验,又能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还能拓宽眼界,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从而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旅游管理无疑要借助心理学的理论,使学生能从旅游者心理活动的角度出发,进行旅游项目的策划和营销。

(五)旅游管理的文化学理论基础

休闲作为一种现实存在,通过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并由特定历史时代的人们对他们所面临的生命历程和所抱有的生活理想而确立起来的文化样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因此,休闲旅游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文化是旅游的环境,旅游是文化发展与繁荣的载体,没有附着文化的旅游行为是没有灵魂的行走过程。因此,旅游管理学科中的规划方向、设计理念、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无不需要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来进行指导,文化学为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体系的构建

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体系的结构应当包括两个主要层次: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见下图。

由上图可知,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体系所涵盖的学科和理论十分广泛,清晰的培养观念是应用型大学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的前提。在技能培养过程中,要突显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知识能动性”,调动教师和学生、学校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等多种培养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和配合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构建促进广西再发展,增强广西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竞争力的“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论体系。

需求管理论文篇6

论文摘要:教师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探索教师激励管理模式是每个高校管理者的理性诉求。本文基于高校教师人性需要的视角进行探讨,提出了“求生存、求发展”是高校教师的人性需求的观点,构建了高校教师激励管理“双塔”模式。

管理是由心智所驱使的唯一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管理科学的每一次前进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都是围绕着“人”作文章的。不管是泰罗的以“经济人”为前提的管理科学理论,还是梅奥的以“社会人”为前提的人际关系学说;甚至发展到以大内为代表的“复杂人”的应变理论,都是围绕人的需要进行阐释的。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作为“复杂人”的教师是学校管理的核心,而要管好教师,调动其积极性,就要了解其“七情六欲”,即进行人性需要分析。

一、人性需要的理论分析

人性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目光从宇宙观转向人性观的哲学家。在中国古代.孔子提出的“性相近”,可视为人性思想的滥觞。关于人性,中外历史各家各派的各有争论。根据英国学者莱斯利·史蒂文森的观点,对一般人性的探索而形成一定理论体系的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有七种:柏拉图的人性理论、基督教的人性理论、马克思的人性理论、弗洛伊得的人性理论、萨特的人性理论、斯金纳的人性理论和洛伦兹的人性理论。西方关于近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性学说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埃德加·沙因的“复杂人假设”理论、约翰·莫尔斯和杰伊·希洛的“超y理论”以及威廉·大内的“z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苟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扬雄的性善恶混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论、张载等人的性二元论、戴震的性一元论等等。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看,上述人性理论,要么从人性起源、人性结构等方面论说,要么从人性发展、人性属性等方面来论述。笔者认为,对人性的论说,离不开对人的生物性和人的社会性的研究。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两位伟人对人性的研究。一是生物学者达尔文;另一是社会学者马克思。达尔文从人与兽类密切的关系上认识人类,而社会学者马克思则进一步是在同兽类大有分别上来认识人类的。梁漱溟先生说,达尔文之认识到人兽间密切关系者是从人的个体生命一面来的,而马克思之认识到其问大有分别者却从人的社会生命一面来的,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具有人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的两面。因此考察人性需要,既要分析人的个体生命的需要,也要分析人的社会生命的需要。

笔者认为,就个体生命需要而言,“求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求发展”是人的终极需要。“求生存”需要主要表现为个体生命生理、安全、社交等方面的需要,侧重于人的生物性;而“求发展”需要则主要表现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侧重于人的社会性。高校教师作为个体生命的人,有满足其生理需求以求得生存的人性需要。他们内在的价值的实现,必须要满足其一定的需求的物质保障,例如,食物、衣服、睡眠、劳动、交往等。同时,高校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比其他人更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以求得发展的需要。他们求发展的需要主要通过拥有自主的学术权利、继续深造的机会和完善理想人格等途径来实现的。在“求生存”与“求发展”二者间,高校教师的权重应倾向于后者。也就是说,高校教师的需要更多地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都能实现的需要。

二、基于人性需要分析的高校教师激励管理模式构建

在构建激励管理模式之前,我们需弄清需要、激励的概念及其与管理的关系。一是为了奠定本模式的理论基础;二是便于阐释和理解本模式。

组织行为学认为,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望和欲望,它是人的心理的主观感受,是人产生动机的源泉,是驱动人行动的原始动力;激励是指对人的内在动力的激发、导向、保持和延续。满足需求是一种激励方式,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的激励可以开启人的潜能,提高工作绩效和满意度。即:p(工作绩效)=f(m×ab);m——激励水平;ab——能力。由此公式可见,激励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好坏。

就结果而言,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工作绩效;激励管理就是通过提高激发人的积极性来达到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的管理。而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要明确什么因素能够激励人们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人的需要,然后通过一些措施,激发人产生满足其需要的动机,从而推动人们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从人性需要的视角,努力构建了高校教师“双塔”激励管理模式。其建构的逻辑思路是:笔者在对人性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求生存”、“求发展”是人的本性的结论,在这种人性的假设上,充分分析了高校教师的各种需要,并针对这些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激励管理措施,最后通过激励管理来实现充分激发、调动、保持和延续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工作绩效的管理目标。“双塔”激励管理模式图如下:

以上是基于人性需要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校教师激励管理模型。它阐释了以下几个基本点。

1、高校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源于“求生存”和“求发展”等人性需要的满足;“求生存”和“求发展”人性需要,具体可以分解为五种基本的需要,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管理者最终要做的就是运用一切具体的激励措施,如,提供丰厚的收入;创造和谐的管理环境;提供深造、升迁机会等等。

2、“求生存”和“求发展”两种需要是同时存在,并行不悖的,只有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之分,而非非此即彼关系。只有在同时满足其两种需要的条件下,管理客体的积极性才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管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该模型不仅注意了外在激励对管理客体(高校教师)的作用,还强调了内在激励,如,加强理想人格塑造,对管理客体的激励作用。

4、“双塔”是相辅相成的,是有机的结合体。“生存”之塔是“发展”之塔的基础,“发展”之塔是在“生存”之塔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它们最终的归属都是充分调动管理客体的积极性。

三、“双塔”激励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操作运用

下面笔者结合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演绎“双塔”激励管理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具体操作过程。

首先,进行个人需要分析。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高校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教职工进行民意测验、调查和访谈,了解其近期的现实需要。高校教师的需要,可参见“双塔”的第二层。

其次,在充分了解个人需要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具体的激励措施参见“双塔”第一层)以满足其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的管理目的。

需求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网络数据 系统

1 医院学术论文管理情况现状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绝大多数医院管理论文的方法已经从手工登记转变为使用计算机软件管理,其中最为普及的是使用Excel软件制作电子表格登记论文资料。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帮助工作人员解决查找和数据统计的问题。但是,数据的收集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由论文作者上报至科教科,再由科教科工作人员进行手工录入制成Excel表格,需要生成报表和统计数据的时候也必须手动操作。

大量繁琐枯燥的手工录入工作制成的Excel的本地文件,却并不能较好的实现数据共享。因此,随着网络的普及,部分医院建立了基于Web的论文管理系统。依靠B/S架构的Web论文管理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相比于使用Excel文件记录论文数据,网络论文管理系统的优点在于只要有可用的网络,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手机或个人计算机进入系统,进行论文上报、登记、查询操作,使论文管理工作不仅限于办公室。并且依靠计算机技术也可以一定程度的简化手工工作,以鼠标点选、自动生成等方式优化录入、统计分析的过程。

2 基于网络数据抓取的医院论文管理系统

基于网络数据抓取的医院论文管理系统保留了普通网络论文管理系统的优点,着力优化和完善最为繁琐的数据录入过程,从国内权威的论文数据库中直接抓取需要的数据存入自己的数据库。

据了解,国内绝大部分正规期刊上发表的文献在见刊1-2个月后就会被知网、万方、维普等专业的文献数据库收录。普通用户通过检索,可以获取到论文的题目、发表刊物、见刊时间、作者姓名、单位、关键词、摘要等数据,足以满足医院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只要实现并使用抓取功能获得需要的数据,就能大大简化手工录入的工作,同时能有效的避免论文漏报、错报。

2.1 系统的体系结构

目前基于网络的系统体系结构主要是C/S(客户端/服务器)架构与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C/S架构将大部分的运算放在客户端处理,要求进入系统的计算机安装相应的客户端程序,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等条件有特定的要求,限制了用户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灵活性不强,不便于后期维护和系统升级。B/S架构基于HTTP和TCP/IP协议,运用服务器完成大量的运算,将运算结果传输给浏览器显示,用户只需要使用浏览器就可以在个人计算机或智能手机上进行操作,不受局域网、软件和运行平台的限制,可以实现跨平台的使用,并且后期维护成本低,更新方便。

为了系统后期的维护及功能完善,本系统采用B/S架构,也更能适应目前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2.2 系统的功能模块

如图1所示,本系统分为五个功能模块,分别为:部门管理模块、职工管理模块、论文抓取模块、论文录入模块、查询统计模块。

2.2.1 部门管理模块

部门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添加、修改、删除操作设置医院部门信息,构建一个完整的部门树形结构,以便在查询统计时可以实现按照部门查询统计,有助于分析和比较各科室部门的情况。

2.2.2 职工管理模块

职工管理模块同样通过数据库的操作建立职工的花名册,并且将每个职工按照实际情况分配到科室和部门,如此便建立了论文、作者、部门的关系。

2.2.3 论文数据抓取模块

论文数据抓取模块使用网络数据抓取的方法,通过请求URL、对返回数据进行分析、提取论文相关数据,将其存入论文信息表,并与医院职工进行关联。

2.2.4 论文数据录入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手工维护论文数据,以对论文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操作,提供是一个查缺补漏渠道,对数据抓取过程中出现的不完善数据进行人工修改。

2.2.5 统计查询模块

模块提供作者姓名查询、关键词查询、期刊查询、发表时间查询、科室查询等丰富的查询方法。统计各科室数量、各种期刊上的数量、关键词相关论文数量、任意时间段数量等以供比较分析。

2.3 网络数据抓取模块设计

数据抓取功能是本系统的特色和亮点,其设计原理类似于简化的网络爬虫,抓取数据更具针对性,抓取范围仅限于较权威的论文期刊数据库。以下介绍设计思路。

2.3.1 抓取模块涉及的数据库设计

为了能在网络上抓取数据,需要一个表存放URL信息,其中包括的主要字段有URL、URL的MD5编码、访问状态、请求的页面类型等。

另外需要一个存放论文信息的表存放抓取到的数据,包含题目、刊名、发表时间、作者、关键词、摘要等字段。

2.3.2 抓取数据的主要步骤

首先程序从URL表中取出一条访问状态为未访问的数据,请求此URL并接收返回数据,根据URL请求的页面类型做提取论数据或者提取URL数据的操作。

对于返回的是论文页面,需要提取论文详细信息,然后到论文信息表中查找,判断是否为已经抓取过的论文数据,若已抓取,则标记请求的URL为已访问,然后进行下一个URL的请求。否则将论文数据整理并入库,将作者与职工关联,之后请求下一个URL。

若非论文详情页面,则需分离提取页面中的URL,将提取到的URL逐个进行MD5编码后到URL表中,将非重数据标记为未访问然后入库。

3 实现本系统的意义

基于网络数据抓取的医院论文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论文管理过程中的繁琐工作,简化管理流程,为管理人员减负。同时,得益于系统采用B/S架构,可以实现跨平台、跨区域的管理。抓取来自论文数据库的数据相对全面,以此数据做出的分析统计能够更加有效的指导医院科研的发展方向和重心。设计并实现本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科教管理工作效率。

作者单位

需求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 管理与文化 方法论 科学主义 人本精神

管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对文化在管理中重要性的认知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界也形成了许多有益的讨论,如彭贺(2007)、刘文瑞(2007)、杨桂森(1999)、王联英(2011)、刘诚(2005)等。然而,在已有的讨论中,虽然在管理学理论发展趋向上都注意到了对“人”的关注越来越突出,但笔者看来,都未能真正明了为什么管理中文化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为什么会成为关注的核心,在管理中“文化”与“人”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审视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及其与文化和科学的关系,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管理与文化、与“人”自身的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当前我国的管理理念提出针对性的思考。

1 管理学主要理论发展史

首先需要对管理学的主要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梳理,让我们了解管理学是如何发展的。

管理,作为对事物梳理的一种意愿与行动,是意识上的主观介入,因而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存在。但发展到自觉的程度,并给予理性的总结和积极运用到商业企业发展中去,则是近代才有的事。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极大发展与繁荣,使得原有的对资源管理方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新的、更有效率的管理理论的出现势在必然。

第一个出现的管理学理论是以泰勒、法约尔等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又称之为古典管理学理论。代表作有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韦伯有关科层制的管理理念。这一流派第一次以“科学”的名义总结了人类管理的经验,以效率为追寻的根本目标,旨在解决原有经验管理模式的效率问题。在这一理论看来,人类社会的主要链接纽带是经济利益,而非强权、宗教、伦理,而管理就在于将人类以最为有效的方式组织起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又被称为“经济人”的人性观。而所谓“最有效的方式”,则依据于“科学”原则,以精确地分工为基础,人如同机械里运转的一个个部件,共同组织在一条“生产线”上,人类的感情因素尽可能地剔除出去,从而保证运转的高效率。这种模式的管理又称之为“理想型”(ideal type),马克斯·韦伯的“价值无涉”(value-free)理念是其理论前提。但这种理想状态实践中是达不到的。于是,其他理论相继发展起来。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管理学理论流派是行为科学学派。这一学派在肯定了人类有追求经济利益的需求的同时,也肯定了人类在政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需求。这个学派的理论基础,则是梅奥在20世纪20年代就创立的“社会人”假说,即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社会性的集体。这个学派的代表性理论有麻省理工学院的麦格雷戈教授的“X—Y理论”、以及对其修正的美国洛尔斯和莫尔斯的“超Y理论”、和影响最大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其中,“X—Y理论”是简单地将人性二分法,将人性中懒惰、愚蠢、不诚实、不爱承担责任、缺乏远大抱负、仅把自身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列为X理论作用的范畴,对这种人性,在管理中就需要通过金钱引诱和行政强制来达到目的。而Y理论所作用的范畴,则是人性中比较正面和积极的方面,相应的,对其管理就不是强迫命令,而是激励其献身精神与创造才能。而这样的简单二分法,无疑也是不符合现实的。所以“超Y理论”就指出人性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对其管理应该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再考察人性本身,而是跳出来考察人类需求的层次,由生存,到安全,到社会性,到自尊,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总体上不能跳跃,但两级之间,并非是前一个需求完全满足之后才可以有下一个层级的需求。但这种分级解说的思想,似乎为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需求建立了一个指标量度,管理就根据这个量度来分别的、有针对性的进行。

然而,以上管理模式中,一个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将人作为被“管”的对象,是天然的“下属”,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另一个重要的学派开始出现。其中,西蒙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决策人”理论是一个代表。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执行层与高层管理人员一样,有某种程度的决策权。这样,几乎每一个组织机构里的成员都参与到了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来,这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是前几个理论不能相比的。

在进入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更多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冒了出来,但基本上是就具体的管理过程进行总结与发展,并对管理理论的研究进入到分类领域阶段,即将管理分成:管理方式领域,组织理论领域,经营管理理论领域。这种分类趋势表明,大一统的对管理理论的总结时代已经结束,管理需要进入到具体的环境。

2 管理学主要理论与方法论发展的契合

以上的简单梳理让我们明白,管理学的发展遵循了这样一些路径:从笼统走向具体,从机械走向人本,从科学走向人文,从精确走向了模糊。这些整体性特征,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是契合的。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出现与发展,与文艺复兴后的知识大爆炸分不开。极具丰富的知识让当时的学者们也在苦思如何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这种管理,亚里士多德可谓开创了先河。但对于急剧变化的时代来说,2000年前的知识分类体系已经不能囊括新的认知。于是许多新兴的学科开始出现,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而对这些学科的综合归类也逐渐出现,即,在传统的自然科学之外,慢慢衍生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样的范畴。如果说,人文科学所关注的是与自然科学并无多少关联的知识,那么,社会科学则是与自然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从社会科学中公认的第一个方法论的出现就早已开始。

社会科学第一个方法论是实证主义,它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学科的鼻祖A. 孔德所创立。其核心思想是“实验实证”,是要按照物理、化学这样的经典自然科学学科对社会科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的一种原则。在实证主义看来,只有自然科学那样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都应该抛弃;社会科学里的知识需要向这个方向靠拢。以牛顿经典力学为标准的自然科学所表现出的精确性,让当时的人们相信科学才是最好的知识,从而才出现对于科学的狂热态度。因而,按照这一原则所设立的学科、所进行的管理也应当是最佳的,这才有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可以说,后者的发展是前者思想的一脉相承。其中,被认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的马克斯·韦伯,更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这一派总体上可以称之为“科学派”,或更准确地说,叫做“自然科学派”。

但这一方法论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即,它抹去了具有主观意识能动性的“人”的存在,忽视了人自身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人的非理、潜意识活动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因而在方法论上体现了机械性、简单化、或还原论的特征。

但这一派别的影响始终存在,后来所发展出来的多种社会科学理论都能找得其中的痕迹。

而“决策人”以及九十年代后陆续发展出来的各种理论流派,则无疑遵循了另一个发展的方向,即,“科学”式的管理理论让位于“人”的管理理论。这一发展取向,是一个明显地向最新社会科学方法论靠近的行为。

如果说实证主义方法论是一个极端的话,那么,与之对称的另一个极端则是现象学方法论。按照其创立者胡塞尔的说法,“现象学是对‘生活世界’探索的科学;而生活世界的本质并不是由所谓的‘事实(fact)’所构成,而是由生活于社会现实中人的意向性意识(intentionality)所决定”(沃野,1997)。这一方法论认为,首先,“所谓纯客观的、无人类意识印记的现实是不存在的”;其次,“不同的认知主体对同一个认知课题就必然因由于认知经验不同而影响着认知主体的意向性不同。不仅如此,即使是同一个认知主体,由于认知的时间和场合的不同也可能最终地带来认知结果的不同”,最后,“如果现象的本质来自人类的意识意向性,那么,过去对现实的一切问题包括任何形而上的哲学前提性假设和经验性的内容都可能有误,都可能干扰人们对现象本质的真正把握”(同上)。由于否定了纯“客观”的存在,因而现象学与实证主义形成了方法论的两极。

如此,按照这个连续谱,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其实一直是沿着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派逐渐滑动的,从纯粹客观的、缺少甚至是忽略“人”存在的科学学派,逐渐过渡到包含“人”的因素,最后几乎完全倚重于对人的主观意向性的分析和控制。换句话说,管理学的理论发展,暗合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无疑,人类的文化因素在管理中的地位自然会逐渐凸显。毕竟,人类知识中的许多主观的内容是通过文化——尤其是是精神性文化——来表达的。因此,所谓“管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文化内容的更多介入而逐渐变化的。而其实质,则是人类认知的不断发展。正因此,刘文瑞先生(2007)所感叹的管理与文化关系的两大偏差——在管理实践中,把文化本身当作管理;在管理学理论中,把带有文化色彩的管理经验当作普适性的管理原理——实际上是未能准确把握这二者之间变动发展关系的结果。而彭贺(2007)强调管理中的“地方性知识”,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运用,则正是文化因子进一步渗透到管理实践中的要求——许多时候,文化是非常个体化的(individual),是具有针对性的,而非让所有人都能认同和共享的,与科学不同。

3 对中国式管理的启示

管理与文化的方法论实质对我国当前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我国这几十年逐步发展起来的所谓“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基于对文化的认知而做出的管理经验总结。因为没有正确认知到管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所以之前的对管理反思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偏差,或者说,都流于理论而在指导实践上有所不足。在笔者看来,清楚地认识到管理与文化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后,我们起码在以下两个方面可以作出有益的反思。

首先,中国式管理尤其需要加强“科学管理”的内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科学—人文”连续谱中,中国的文化更偏重于“人文”的内容,而非“科学”的内容。这导致在运用中国文化进行管理中,人治内容有余而规范性不足。在管理实践中,过多地依赖于所谓传统文化,非常容易由于管理关系的不清而导致效率的低下。规范性的欠缺是中国文化的先天性不足。若要平衡这种不足,就需要将科学性的、规范性的内容加入到其中去。正因此,西方企业如麦当劳、肯德基在进入中国前的忐忑不安,在经过对中国员工的培训后消除了。规范性内容的加入,使得它们企业的员工可以有极高的素质来进行服务,从而区别开许多当地的同类企业。

其次,中国式管理需要具有个体精神(individual spirit)的员工。在管理理论的发展中,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主观内容的逐步加强,但其内在的因素或者前提,则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都逐步成长为在精神上较为独立的个体基础上。凡是精神上没有真正成长起来的员工,都并不真正具有“主观参与”的能力,西蒙的所谓“决策人”的理念也就很难实现。而在个体精神基础上形成的“团队”精神才能更好地体现团队的合作性,避免出现木桶理论中的短板,从而影响整体的发挥。之所以要在中国式管理别加强这方面的要求,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是重集体轻个人的。个人的诉求往往被泯灭在集体的意志中,从而难以真正成长起来。这也导致管理中较高层面的“自组织”难以实现。

总之,管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方法论发展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对于建立中国式管理具有明显的理论指导意义,值得更多地、更深刻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刘诚.管理与文化互动的历史考察.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12月增刊.

[2]刘文瑞.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探讨.管理学报,2007年第1期.

[3]彭贺.从管理与文化的关系看中国式管理.管理学报,2007年第3期.

[4]王联英.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探析.经营管理,2011年第八期.

[5]沃野.论实证主义及其方法论的变化和发展.学术研究,1998年第七期.

[6]沃野.论现象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学术研究,1997年第八期.

上一篇: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演讲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