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0 19:54:23

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范文第1篇

甚么是"物料"

既然谈物料需求管理,有必要先谈谈物料的定义。由于在传统的出产管理教科书中,是没有"物料"这个名词的。

物料的英文在MRP Ⅱ/ERP系统中多数是"item",有的进口软件译为"项目"。然而对于那些能支撑"按设计专项定货(engineer to order)" 的单件/ 小批出产的软件,也就是有"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模块的软件,再把"item"译为"项目"就容易同"project" 搅浑。另外,国内已经公认把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译为"物料需求规划",这里aterial同item指的是同1个内容,因而,按中文用词严密的习气,统称为物料。

物料的定义是:"为了产品销售,所有需要列入规划、节制库存、节制本钱的1切物的统称",它的规模包含原材料、配方成份、配套件、标准件、毛坯、副产品、联产品、在制品、产成品乃至是装备备件、工艺设备、或者某些能源,是组成物料清单(BOM) 的最基本元素。绝大多数物料是可以库存的,但也能够是非库存型的,如电能、或者某种情势的"虚拟件";不管是否库存,都要列入规划并计算本钱。总之,物料是规划的对于象,也是库存以及计算制造本钱的对于象。

物料有3种管理特性。首先是物料的相干性,任何物料老是因为有某种需求而

存在;没有需求的物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其次是物料的活动性,既然有需求,物料老是不断从供方向需方活动;物料的相干性抉择了物料的活动性。最后,物料是有价值的,1方面它占用资金,为了加速资金周转,就要加快物料活动;而另外一方面,在物料形态变化以及活动的进程中,要用立异竞争(不但是削价竞争),提高物料的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用最小的本钱、最短的周期、最优的服务,向客户提供最满意的价值并为企业本身带来相应的利润。这也是增值链(value-added chain)含意之所在。

3种特性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理解物料的管理特性有助于理解物料需求管理

的特色。

物料的需求类型

就制造业来说,因为物料需求来源的根据不同,MRP Ⅱ系统把物料分为"独立

需求(independent demand)"以及"相干需求(dependent demand)" 两大类。这是物料需求规划(MRP) 创始人、美国IBM 公司的专家Dr. Joseph A.Orlicky 在一九六五年首先提出来的。

位于产品结构最顶层的是销售的产品,其需求是由市场或者客户定货抉择的,也

就是说,是由企业外部的因素抉择的,称为"独立需求"。而形成销售产品的各种零部件、配套件、毛坯、原材料等在产品结构中最顶层下列的各层物料,它们的需求是由销售产品的需求抉择的,称为"相干需求"。有些物料拥有两重性质,如某些零部件可以安装在产品上,也能够作为备品备件直接出售。可见,只要管理好独立需求(销售产品的需求),其余1切物料的需求规划均可以依据产品结构或者物料清单依照MRP 运算逻辑患上出。物料清单是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必不可少的首要管理文件,如果缺乏MRP 软件的支撑,树立繁杂产品的物料清单是有难题的。这说明: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法子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

物料需求管理的3项主要处理进程

依照供需链管理的思想,需求管理是1种系统管理,概括起来有3个进程,即:了解需求、获取需求、保证需求。前两个进程主要是处理"独立需求";后1个进程主要是处理"相干需求"。3个进程是有内在联络的,而且,都需要患上到相应信

息技术的支撑。

了解需求

所谓了解需求是指市场分析、销售分析、树立同客户的长时间合作火伴瓜葛。在

了解需求方面,传统的MRP Ⅱ系统,因为是面向企业内部的,还仅限于1种等待客户上门接受订单的被动姿态,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是远远不够的。必需树立1支强大的营销队伍,主动出击。树立"竞争情报网","打探"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类客户的需求。这里,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是无比必要的,企业纳了税,尽了义务,就应该有权无偿享受必要的行业以及地区需乞降发展信息,以利于公平竞争。

通常,市场分析是指对于未来销售行动的定位以及估量,包含对于技术以及产品发展的

预测、开辟新的市场或者增添市场份额、创造需求、寻觅新的增长点。而销售分析是指对于已经产生销售行动的分析,这里,联机分析处理(OLAP)技术将起到首要的作用。比如说,当企业发现1种产品销售额降落,必需搞清到底是哪些地区乃至哪一个具体城市、哪类销售渠道、哪类产品的影响;在产品机能、质量、价格以及服务上同竞争对于手有甚么差异;有没有时间以及季节波动的影响。只有掌握具体、细致以及实时的信息,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时,仅仅改善1下售后服务,就能使销售额显明上升。

据资料介绍,患上到1个新客户所花的代价,常常是维持1个老客户所需代价的

六~一0 倍。因而,要把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客户树立长时间合作火伴瓜葛,作为企业取得需求的1项首要经营策略。在维持长时间合作火伴的同时,也要有所筛选,依据企业赢利以及客户事迹分析,终止同那些信用不好的客户的商务瓜葛。这种分析,都需要MRP Ⅱ系统提供信息支撑。

获取需求

了解需求其实不等于获取需求,不等于合同就必定能拿得手。在获取需求上,不

仅信息技术的支撑是绝对于必要的,还需要有机灵!灵便的营销战略。有1个很好的实例:某塑料制品企业从Inernet 上患上知,全世界塑料原料供过于求,预计价格会大幅度下跌。于是在1个工程项目上,企业抉择按盈亏平衡点以其它企业不敢想象的低价格投标,博得了合同。不久,原料价格大跌,企业仍然取得可观的利润。这里,Internet提供了首要的信息,而企业家的智慧以及胆略一样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获取需求常常表现在时间上的竞争--抢在竞争对于手以前,以最快的速度回答

客户的询价,报出可靠的许诺。面对于客户讯问,任何地点的销售人员,都要能及时走访企业遍及各地仓库的库存状况,调用出产信息,对于需求

规划以及企业能力以及资源进行摹拟,追求优化方案,落实交货期。必要时组织有关合作火伴构成麻利制造的动态同盟(虚拟企业),来知足客户的需求。这些都离不开Intranet、OLTP(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 可以同步运行需求规划以及能力规划的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技术、分销需求规划(DRP) 以及MPS/MRP的摹拟功能等信息技术。

咱们也要看到,其实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必定要下力气争夺。有些情况,企业还要

依据获利性大小进行选择。获利性分析是物料需求管理要用到的1项首要功能,企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来制造最增值的产品,为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客户的信誉或者信用,长时间拖欠的货款不是企业得手的销售收入,而且存在成为坏帐的危险。客户信用分析在了解以及获取需求阶段都是物料需求管理要用到的首要功能。

跟着电子商务利用的普及,物料需求管理又会有新的内容。客户可以随时从网

上了解企业的产品,企业也能够从网上了解市场需求,简化以及加快交易程序,使企业有更多获取需求的机会。

保证需求

企业拿到定单后,必需保证按客户需求实行合同,企业履约率是延续不断地获

取更多需求定单的条件。不同类型的物料用不同的法子肯定其需求量。在MRP Ⅱ系统中,针对于独立需求件的规划称为主出产规划(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简称MPS), 规划对于象的种类较少;针对于相干需求件的规划称为物料需求规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简称MRP), 物料种类以及数量繁多。企业的出产加工规划以及物质供应规划是通过开展物料清单由MRP 1揽子构成的,简化了编制规划的法子,提高编制规划的效力,保证了需求的1致性,也体现了信息集成的优势。

MRP Ⅱ系统的规划有3个特色:首先它是1种优先级的规划(priorityplann-

ing), 依照客户请求的实际交货顺序,支配制造规划的优先顺序。为了区分优先级,按季或者月支配规划是不够的,必需把时间段细划到周或者日,通称为分时段规划(time-phased planning)。只有按优先级处理物料需求,才能保证物料依照需求的顺序不停顿地通畅活动,同时,使企业的有限资源患上到公道的应用。最后,为了迅速响应环境的瞬息变化,它又是1种可以不断及时修正的规划(ongoing planning)。

这些特色是保证需求所不可缺乏的,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

除了了MPS/MRP 制造规划外,运输及发货规划、地区间仓库挑唆规划一样不可忽

视,这是ERP 区分于MRP Ⅱ的1个特色。必需斟酌整个供需链的各个环节的规划,只有使客户按合同患上到所需的商品,才是真正保证了需求。

物料需求管理同其它技术的瓜葛

当前市场竞争,凸起反应在时间的竞争上。客户从签订合同到收到商品的周期

称为需求周期,企业从开始下达规划到把商品交到客户手中的周期称为出产周期(总提早期)。出产周期与需求周期的比值称为P/D 比,P/D 值越大,客户满意度越大。

交货期最短的是现货出产(make-to-stock,MTS),其次是定货组装(assemb

le-to-order,ATO),再次是定单出产(make-to-order,MTO);最长的是按定单设计(engineer-to-order,ETO),P/D 比为 一。对于后3种类型,产品设计的影响很大,1条基本的原则就是用起码量规格的原材料,制造出众多的零件,用起码品种的零件组装成机能规格众多的各种产品。MRP Ⅱ/ERP系统主要是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为了缩短交货期,必需从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就开始入手;如采取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把 CAD/CAPP/CAM 平行顺序地同步运行的同步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等。为了缩短出产周期,还必需运用工业工程改良工艺以及技术措施,降低改换品种的时间,尽可能依照需求量来肯定出产批量,提高对于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以及灵便性。另外,为了减少因为质量或者装备故障造成规划失效、交货延误,要用到统计进程节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简 称SPC)以及预防性装备保护(reventive maintenance, 简 称PM)等先进的质量管理以及装备管理技术,防范于未然。这也是施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目的所在。

综上所述,物料需求管理是1种系统工程,触及面很广,既要有经营战略,又

需求管理范文第2篇

“我们要改变此前南北分区设置管理的状况,要统一进行管理。”8月4日,Telelogic中国区总经理任群力对记者解释Telelogic的机构设置变动情况。

此前,他的名片上的头衔刚刚变动过,从Telelogic北方区经理变成了Telelogic中国区总经理,直接对Telelogic大中华区总监Mike New负责。其实,作为Telelogic中国的第一名员工,最开始他的头衔就是中国区总经理。在2002的时候,为了配合开拓华东和华南市场,Telelogic实行了南北分区管理的策略。任群力成为了北方区经理,负责华北、东北的业务,而当时的亚太区负责人则直接坐镇上海,负责华东和华南市场。

“现在不是这样的设置了,我跟任群力之间不再有交叉,还是由他来负责整个中国地区的市场,这样能够加大整个地区的自愿利用率和市场推广力度。”作为新上任的Telelogic大中华区总监,Mike New解释了将南北两区合并的原因。

拥有 17 年 IT 领域的销售和管理经验的Mike,备受Telelogic期待,希望通过Mike在渠道管理上的卓越才能而带领Telelogic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作为在亚洲国家工作多年的资深 IT 专家,Mike 对IT行业的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重点关注客户服务和人际关系的深度。邀请Mike的加盟,也正是Telelogic希望进一步扩大在亚太区成就的需求。

ELM:满足企业管理需求

成立于1983年的Telelogic ,最开始只是瑞典电信的研究和开发部门。不过,随着业务的不断开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家在企业级生命周期管理(ELM)领域内的领先厂商。2000 年 12 月收购了 Continuus Software 、2005年4月收购了Popkin Software ,并且在2006年收购了I-Logix公司之后,Telelogic逐步将原有的ALM(企业应用生命周期管理)概念扩展到了ELM领域。

“我们认为,企业不仅需要管理应用软件的生命周期,应该从企业最开始的应用需求开发时就进行管理,这才是企业真正的需求,这样的管理成本将会最低。”Mike对记者阐述了Telelogic提出ELM概念的目的。

Mike表示,ELM可以帮助企业抓住业务目标及客户需求,并进行有效沟通,同时将其与业务流程和开发生命周期保持协调。ELM应该包括自动化、管理、整合、优化和合乎规则这五个方面,尽管其他厂商也有相关的产品,但只有Telelogic具备全集成的软件解决方案。

“ELM应该是将来的主流,这也是Telelogic一直在倡导和努力的方向。”任群力表示。

RDD:需求驱动Telelogic

在MC System评出的2006第一季度最差产品的报告中,有包括iPod扬声器和家长控制软件等。尽管iPod扬声器在产品设计方面很有优势,但是技术还有待改善;而家长控制软件尽管有着一些很好的功能,但是显然还没有能够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就像Chaos Chronicles所说的,”只有52% 的原始收集需求出现在最终的版本。”需求总是不断在变化,那种试图一开始就做好全部需求,然后进行设计的方法现在已经不太合适。正如Alcatel/IEEE PLM Case Study中所指出的“平均而言,项目开始后会有73%的需求发生变更,1/3是技术性的,而2/3是商业性的”。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IT和业务的相互理解就变得至关重要。Boehm的研究表示,在需求阶段发现错误所节约的成本和在软件生命周期的维护阶段发现错误所节约的成本的比例可高达200:1。

“这就是我们要推动RDD(需求驱动的开发)的原因,我们希望帮助企业尽早发现需求上的问题,并且尽早解决,而这是ELM中的一部分。”任群力表示。

他表示,所谓需求驱动的开发,就是要提高信息的可视性、交互性和协作性;减少错误或尽早发现错误;提高开发效率;使客户满意;同时,完成业务目标。这也是需要审核员、外部客户、测试人员、内部客户、开发人员和开发经理多方协作才能达到的结果。

需求管理范文第3篇

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短期企稳回升的态势基本已能确认,并且这一波回暖主要得益于传统刺激政策。货币、财政明显趋向宽松,进而拉动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偏向投资的总需求管理再次回归,此举确实解了燃眉之急,稳定了整体局面,甚至IMF也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估计。

经济学家们担忧经济增长已经低于潜在增速,并且在通缩之中企业亏损面积扩大,因而总需求刺激刻不容缓。但是,旨在提高投资率的刺激政策又会固化结构问题,延缓改革。

稳增长与调结构在短期来看难以两全。政府在扩大央地财政赤字的同时,由于提前发力,下半年能否延续上半年的财政力度将决定着经济回升是否会延续。此外,政府对于各类或有负债已经不再照单全收,这将是下一阶段金融市场的主要不确定性来源,但也是改革的正确方向。

总需求管理提前到位

从开年以来的政策动向来看,宏观调控的重心明显在向总需求管理转移。当市场仍沉浸在悲观预期之中时,政策的力度之大,时间之早,都出乎了市场的预料,甚至连政府专家也感到意外。宏观调控显示出更高的灵活性。

“毕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了2016年主要任务是供给侧改革,但结束才不到两个月,总需求管理就已经启动,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位熟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编写的体制内经济学家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

货币政策看起来比目标更加宽松。2014-2015年,尽管央行降了准也降了息,却未能充分对冲外汇占款下降与工业通缩对货币供应与实际利率的影响。进入2016年,情况明显发生变化,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一改2014年2月以来的负增长格局,同比增速大幅上扬23.7%,新增人民币贷款3.3万亿元,同比多增7000亿元。

2016年财政不仅赤字率从2.3%上调至3%,而且节奏上看明显地比往年更提前。地方债置换在一季度就加速放量,3月份单月发行7887亿元,创2015年5月开启地方债置换以来的新高;一季度城投债同比增长1.5倍;通过政策性银行支持重大水利工程贷款等项目的抵押补充贷款一季度增加3136亿元。PPP、专项建设债券等其他准财政措施也在为基建投资加紧蓄力中。与基建投资密切相关的土地出让收入在2015年四季度止跌回升,同比增长9.5%,2016年初以来至4月首周末,100个大中城市成交土地总价同比增长11.2%。

目前采取的措施中,无论房地产去库存,还是财政货币的扩张,乃至即将推出的营改增,落脚点都是投资,全面覆盖了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拉动的效果已经显现,市场普遍预测一季度经济增长能稳在6.7%附近。“从前两个月和3月的高频数据看,内需改善还是投资走强所致。”北大国发院教授宋国青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内需改善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经济增长是否重振投资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在增长方式上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在收入分配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十二五”末期又提出去杠杆。这几个目标的初衷都是好的。过去几年里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消费确实扮演了越来越重要角色,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从国民经济的视角看全社会的债务,全社会总的杠杆率应该还在加速上升。

2016年以来投资重返舞台中央,但这与此前促消费、抑投资的结构调整目标是有所背离的。这一现象会在接下来延续吗?

消费率显示了居民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中国的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在GDP占比自1981年以来一路向下,从53.4%一直降至2010年35.92%,中国经济追赶式的发展方式也依赖投资。为扩大消费、降低投资比例,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不少结构调整的政策。但是,居民最终消费的GDP占比上升幅度甚微,2015年较2010年的低点,只微幅增加了两个百分点,还可能是因为投资减速而被动增长的。

截至2014年,中国的居民消费支出在GDP中的占比仅为37.92%,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在GDP的占比55.56%,世行计算的2013年全球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占比也达59.98%,经合组织成员国高至61.61%。与此同时,2014年,中国的资本形成率则高于其他国家。

但是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消费已经远远超过投资。2015年,支出法当中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4%,连续四年累计上升,并且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外贸对2015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约为12.3%。据此进一步推断资本形成对2015年GDP的贡献率只有22.3%,还不到2014年46.7%的一半。这创下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总需求走弱投资率下降的过程中,杠杆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促消费的结构调整和去杠杆似乎不能两全。有研究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指出,按照全社会债务与GDP比例的杠杆率算法,2015年GDP杠杆率上升约6个百分点;按照差分法而不是增长率计算,剔除波动后,杠杆率的趋势仍在上升甚至加速上升。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是,过去企业和地方政府储蓄增长率比较高,最近几年大幅下降,居民储蓄相对高增长,企业和地方政府自有资本增长率下降居民储蓄增长率上升,因而加剧了杠杆率的上升。进一步来看,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内生性收入,即企业留存利润、股本投入和支付以税收及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的非债务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放缓,这也导致原本的投资资金来源更多地依赖于债务融资。在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当中,居民部门作为净债权人分配了更多的工资和财产收入并用于消费,这其中包括住房消费。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测算,2008年以来,中国各部门总负债/GDP持续上升,截至2015年9月,政府、企业、居民口径的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为248.6%,远高于同为其他金砖三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也处于偏高水平,仅次于日本387.1%、法国291.3%和美国262.6%。海通证券分析,企业部门负债率127.8%,占比过半,是高负债率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门的杠杆率也已从2009年的47%上升至2015年的57%,其中,中央政府杠杆率维持在18%,地方杠杆率从27%升至39%左右。

至于通缩问题,以往投资率下降可以解释通胀水平下降,但导致通胀率下降的投资率下降不是可持续的。2015年GDP平减指数估计比上年下降0.3%,接近于1999年-1.3%的40年最低水平。但从通胀率对投资率的历史弹性看,最近几年投资率的下降没有超出周期性波动的范围。如果投资率能在2016年回升,通缩问题有望缓解。

平衡促投资和防风险关键在债市

居民部门加杠杆是化解企业和政府债务风险的措施之一,但并不代表可以被滥用。

2015年住宅销售增长率相当高,但贷款增量增长率更高。分析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记者称,住宅限购和其他情况可能导致新房销售给低收入群体的比例有所上升,因此房贷增长较高。

“政策推动下的房价上涨可能会增加风险”,前述体制内经济学家称,“房价可能会像2015年的股市,怎么涨上去的就会怎么下来,特别是一线城市房地产的价格。”

另一措施是中央政府承担更多原本在企业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上确认的债务负担。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若要实现6.5%的经济增速需要实施大规模的投资刺激。在他看来,政府赤字率可以达到5%。

“尽管穆迪对中国财政实力的评估为极高,但中国政府债务过去有所增长并且未来可能进一步增长,这里的不确定性来自于规模庞大且不断上升的或有负债。”穆迪中国区主管史季告诉《证券市场周刊》,“国有企业、政策性银行及地方政府的中国或有负债并不体现在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但在遭遇财政压力时,政府可能直接或间接承担此类负债成本。”

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承担债务,或有债务问题似乎已经引起了政府警觉,并且在采取着有进有退的策略。

史季指出,中国政府正在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这和美国允许地方政府破产以及日本中央政府明确兜底的模式都有别。这既包括对地方政府予以支持,也包括债券置换,通过专项金融债等改善融资环境,还有常规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同时也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严格管理,例如对债务进行分类甄别、纳入预算、限额管理等。

对于企业债券,中央政府隐性承担的范围也在收缩。最近两笔债券违约的案例释放出了特殊的信号。中铁物资公司的债券违约标志着央企债务已经不是中央政府担保的范围。早些时候,国家开发银行承销的辽宁省属企业东北特钢债券违约,则显示出政策性银行和地方政府也在和按照以往惯例会兜底的或有债务进行隔离。

成熟的债券市场是中国下一步促进投资的重要融资渠道。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是减少政府或有债务负担的根源。况且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债务违约的问题已经和国际投资者密切相关。

但是相比于制度成熟的离岸市场,在岸债券市场缺乏发行人约束条款,而一旦违约后离岸市场债权人又难以实际控制在岸发行人的资产和现金流。投资者保护措施不足阻碍了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

在史季看来,除了国内和国外法律体系不互通的原因,目前难以执行离岸条款和违约时法庭判决主要的理由是离岸债务往往是以资本金方式进入国内的营运公司,离岸债券投资者不是国内公司的直接债权人,所以跟国内债权人比较,离岸债券投资者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假如国内债券是有类似离岸债券的条款,在违约时国外投资者理论上就可以直接通过国内法院以债权人身份提出诉讼。

这些条款可以帮助投资者管理比较高风险债券的风险。在违约发生前,约束性和财务条款能帮助债券投资者制约发行人做出不利于投资者的行动,如过度借贷、出售核心资产、大量派发红利给股东,减少违约风险。此外,交叉违约(cross default)条款能令债券投资者发行人在任何债务出现违约时,可以主动采取行动;引入独立债券受托人(Trustee)则可以降低承销商作为受托人的道德风险。

“如在岸市场能加入可以在国内法律体系操作的约束机制,可以鼓励国外投资者把资金分配到部分风险较高的债券。要是没有处理风险的工具,海外投资者的资金往往偏向低风险的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史季说。

用绿债撬动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投资

在刺激需求的同时,供给侧改革并非被搁置一边。“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任务推出之后,市场担心行政命令会重新主导中国经济发展。不过,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特别是绿色债券或许会以市场化、更加温和的方式来促进供给侧改革。

已经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的绿色金融,作为一种具有市场化激励的制度安排,可以在融资工具上用绿色金融评价体系让市场来做出选择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

绿色债券将缓解金融机构期限错配问题,提高中长期信贷投放能力,促进而非约束投资。此外,鼓励企业作为融资主体,政府以补贴的方式参与,有助于降低政府债务负担。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绿金委主任马骏认为,地铁、轻轨、新能源、污水处理等项目很适合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融资。

史季认为,在目前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短期内可以适当考虑政策支持倾斜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节能减排等项目募集绿色债券的方向。

“由于人民银行和发改委的支持,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不仅会快速发展,也会逐渐与世界资本市场接轨,并成为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史季指出,“中国农业银行于2015年10月份发行了9亿美元绿色债券,标志着国内发行人开始走向国际绿色债券市场。”

未来仍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给金融工具的绿色量化。“可以照重要性和权重由高到低,募资用途、持续报告与披露、发行人组织结构、募集资金管理和募集资金使用披露进行打分评估债有多绿。但对于最重要的募资用途,还需要建立强制性约束机制。”史季说。

需求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供电企业;需求侧;管理;措施

加强电力需求侧的管理,可以使电力工业发展更合理、更有效、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政府、发电公司、电网公司和用电客户的共同参与下,使有限的电力能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步伐,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需求侧管理内容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基于综合资源规划,即将电力能源的供应方和需求方各种形式的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这一规划不仅对供电企业在管理水平、效率上加以部署,同时对用电客户在使用效率、降低损耗加以部署。目的是更加有效的利用电力资源,控制环境质量,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以达到供需双赢的局面。电力需求侧管理改变了传统的资源管理观念,把供电效率提升与用电的效率利用提升到同一认识高度,利用经济效益为杠杆,以成本效益为准则,从而达到供需双方互利共赢,同时改善了社会整体环境。电力需求侧把终端节电作为一个重要的规划领域,将落脚点放置在了具体用能、节能设备上,关注的是实在的节能节电活动,防止了以往规划与实施脱节的倾向。

二、需求侧管理实施的意义

1、对于供电企业而言,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削减高峰时段电網调峰的压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及服务水平,特别是在电力供需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它可以大大缓解拉闸限电的压力。

2、对发电企业而言,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提高发电设备利用率,减少机组启停和出力波动,降低发电成本及发电煤耗,减少电力建设投资。

3、对电力用户而言,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减少电力消费,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减少电费支出,提高企业能效和产品的竞争力。

4、对社会而言,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减少电力需求,减少了一次能源的消耗与污染物的排放,缓解了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

1、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监督和指导,要把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一种电力资源来开发利用,将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所减少的电量消耗、降低的电力负荷、转移的高峰负荷作为一种电力资源纳入本地区电力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来满足本地区电力供需平衡,使电力资源更加经济合理地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供电企业做好本地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规划与实施计划,同时做好供电企业与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与用电客户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充分发挥“三电办”的职能,将电力需求侧管理纳入“三电办”的主要内容重点开展,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指导、监督与检查。

2、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各方重视。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和供电企业要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工作,利用供电服务营业大厅、互联网络、客户服务电话和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知识、技术、产品和成功案例,引导电力客户采用科学地用电方式、先进的用电技术、设备和材料,合理用电。同时,供电企业应加强对从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技术标准和业务能力等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对安装电力负荷控制装置的电力用户,要开展基本业务和装置使用的培训工作,消除系统运行和管理中的缺陷。

3、供电企业要切实组织实施。供电企业是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体,应根据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协助政府制订或参与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规划、标准,并负责具体实施。应将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在公司系统内部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和组织机构,制定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的办法和措施。要把对用电客户开展的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电力营销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帮助电力用户降低用电成本的同时,实现电网安全、合理、经济运行以及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双重效益。

4、建立多方激励机制。为了激励电力客户参与DSM工作,政府应当通过政策引导以及价格、经济等方面的手段来调动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譬如在电价中计列电力需求侧管理基金,为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提供补贴, 由电力监管委员会管理并使用。明确供电企业为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而支付的投资费用和造成的损失并给予补偿,以消除供电企业的后顾之忧,提高供电企业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激励机制对于采用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的用电客户,可采取享受各项补贴或优惠政策等措施,以激励企业增强节能意识和提高电力需求侧管理积极性;建全电力需求侧管理奖惩制度,对于在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中成绩显著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达不到电力需求侧管理目标要求的集体和个人给予批评和惩罚。

5、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技力。实施需求侧管理,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支撑。无论是电力供求信息交流,负荷管理以及用电服务,有关耗能系统的控制等都有赖于技术进步。因此,实施需求侧管理必须以先进的负荷管理技术为后盾。在当下的形势环境下,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一方面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应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经济复苏后的电力供不应求状况。

??6、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需求侧管理是社会行为,只有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运用法律、法规的威力和相关政策的支持,置于法制化的轨道,方可全面蓬勃地开展起来。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务必发挥好引导作用,把实施需求侧管理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运用法律手段为实施需求侧管理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做好电力有序供应,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供电企业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供电企业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推动需求侧管理工作,一如既往地全力做好安全、绿色电力供应保障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廖志泳,女,(1981-),助理工程师,上饶供电公司营销部市场拓展及能效管理专责

需求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交通需求管理; 策略;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西安市的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并已接近两百万[1],城市交通供给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2],交通拥堵问题日渐突出,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刻不容缓。

城市交通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需要疏导和管理,既是现在通过管理交通变得顺畅了,但一旦交通量增加新的交通问题就会出现,因此这是长期的且不断变化的动态管理过程[3]。及早着手推行交通需求管理,并为今后更有效的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打下基础,可谓意义重大。

鉴于此,本文分析了西安市城市交通的现状,并根据交通需求管理理论,提出一系列改善西安市交通现状的措施,以期提高西安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缓解西安市交通压力。

1.西安市交通现状

随着西安市近年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机动车拥有量持续增加并已接近两百万辆,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增长,原有的路网布局和城市规划已不能满足现有的交通需求。人口的增长,出行次数的增多,机动车数量的增大,而道路面积增长缓慢,停车设施的严重匮乏,使西安市交通面临巨大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路容量不足

西安市道路长度与道路面积增长较慢甚至难以增长[4],而车辆数量迅速增长,人们出行次数不断增加,仅靠地面单一的道路交通系统承担这样大的交通运量,道路容量显得不足以满足过大的需求,不可避免会造成交通拥堵。

2)路网结构不合理

西安市内几条快速路和主干道的交通经常拥堵,如南二环路,长安路,未央路等,而与之平行的道路却少有车辆,如文景路,明光路等。

3)停车泊位少

根据标准要求,每百万辆机动车应有45万个停车泊车位,而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接近两百万辆,却只有50万个停车泊位,仍然缺少40万个停车泊位,造成西安市城市交通的停车设施供需严重失衡。由于市区内停车泊位严重不足,导致路边车道过多的划为停车位,使得用于运行的道路面积进一步减少,加重交通拥堵。此外,由于部分区域停车收费过高而且存在停车场管理问题,致使部分停车场的利用率低、停车资源浪费,使得停车设施不足的问题突显,造成了一定的城市交通拥堵压力。

4)公共交通优势不明显

西安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不足,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换乘不便,协调能力薄弱。公共交通线路分布不均匀,一些干道上线路过多,而车站停靠能力有限,造成局部道路交通拥堵,而支线过少,造成线网密度过稀,覆盖面不广,居民乘车不便。轨道交通建设滞缓,尚未形成网络,承担客运量少。

5)交通管理技术水平较低

西安市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较低,若能提高交通管理技术水平,就能使交通供给能力增加30%以上。

2.交通需求管理理论基础

交通需求管理(TDM)是指通过调整用地布局、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改变客货运输时空布局方式和改变人们的交通出行观念和行为达到减轻城市交通拥挤的一系列管理措施[5]。交通需求管理是一种政策性管理,它的管理对象是交通源,通过对交通源的政策性管理,影响城市交通结构,削减交通总量。交通需求管理就是在适度的交通供给下,通过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多种手段并用的管理体系,影响城市交通结构,控制需求总量,削减不合理交通需求,即通过减少或分散需求使供需平衡,保证交通系统有效运行。

TDM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及反馈原理,合理城市布局,减少与避免不必要的交通发生、吸引及出行需求的过分集中;通过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需求与有限交通设施的矛盾,实现城市土地、道路空间高效能的合理利用;大力发展高效能、低污染的公共交通方式,抑制低效高污染的个体交通方式;科学合理地调控不同时段、不同区域、不同路段上的机动车流量,避免交通在时间、空间上的过度集中。

TDM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实施时差出勤等对策,在时间上分散交通需求;通过向驾驶员提供道路交通情报和拥挤、事故状况,促使交通需求在空间上分散化;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促进人们利用大运量、快速的公共交通;实施各种综合对策,促进小汽车的有效利用的对策以及通过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对交通发生源进行调整。

3.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现阶段解决交通问题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进行交通需求管理,在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对需求要加以限制。实施与加强交通需求管理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功能分区及定位

在城市规划和城市改造中采用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既能保证正常的经济活动又能产生较少交通出行的。实施限制交通的交通规划,控制市中心区人口规模,规划建设多个分等级中心,如区中心、小区中心,有利于减少交通出行量,并使出行在空间上均匀化。把一些公共活动场所布置在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公共交通或步行的交通走廊地带,减少小汽车的出行。

对于西安市老城或建成区而言,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定位、土地利用、分区规划与生产力布局基本己成定局,要重新改变己比较困难了。但对于将要扩展的新区或拆旧翻新的小区来说,在开发建设新区时应完善文体、教育、卫生、商贸等生活、市政配套设施,以减少不合理的非必要的出行。通过增强吸引老城中心区市民迁入、定居的力度,以减轻老城中心人口和就业岗位的过分集中,为合理分散老城市中心区的拥挤发挥作用;结合老区的拆迁更新,优化各小区居住就业等用地类型配比,使居住区与工作区靠近,减少跨区长距离的通勤、上学出行,减少出行距离与总的交通运输量。

2)优化交通结构

TDM就是要通过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大力支持发展公共交通,控制或削减时空资源消耗大、公害严重、运效不高的交通方式,使交通方式结构趋于合理。特大城市客流量大,市区用地紧张,应选用运量大、占地少的地铁等轨道交通以满足城市的客流要求。此外,要牢固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制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和法律,充分分析城市居民出行特性和土地使用格局,分析公交需求和预测客流分布,根据各个区域和各条道路的特点,分析造成公交延误的原因,采取不同种类的公共交通优先措施,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缓解日益增长的客运需求与落后的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增加运营车辆、扩大线网,提高公交覆盖密度;加强公交站场包括总站、换乘站、中途停靠站等的建设,修建港湾式停车站,减少路内停车等。改善公共交通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增强公共交通的出行吸引力,实现公交优先,最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传统公共交通为主体,个体交通为辅助的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网络体系。

3)经济手段

通过经济杠杆调整交通需求分布和抑制交通需求量是TDM 中有效的重要手段。对市中心公共停车场地实施高收费政策,停车时间越短收费越高,随着停时延长收费逐渐降低。尝试对交通拥挤路段、拥挤时段实施分时段收费制,引导车辆避开拥挤路段和高峰时段,对路边停车实施计时高收费政策。收取交通工具附加费,限制交通工具数量,还可增加车辆的牌照税、保险税、购置税等。

4)理顺路网结构功能,发挥道路运力

在城市道路网络上车流的分布往往很不平衡,市中心区或某些路段上流量很大,造成交通拥堵;而另外一些地区或道路上车流量很小,未充分利用潜力。尽量减少因交通流过分集中造成结点或某个路段的交通拥堵,尽量设法均衡分布、减少集中程度,发挥所有道路的运力。

(1)区域限制法

采取区域通行许可证制度,限制某种车辆进入,或某一时段限制进入交通过于繁忙的中心区或某一交通拥挤路段。如许多城市禁止某种车辆进入内环地区。

(2)设置可变车道

如高峰时某一流向过饱和,可以改变双向均分车道数的常规,增加此方向的车道数,减少相反方向的车道数,高峰过去后再恢复。

(3)组织单向交通

路网密度较大又有相互平行的路段,在有条件组织配对通过时则可组织单向交通。单向交通组织便于充分利用较窄的道路,简化交通冲突、提高通行能力。

(4)变更线路

充分利用动态信息和路网上实时的车流分布资料,引导车辆变更线路,利用通行能力有富裕的道路,以绕过拥挤或阻塞路段。

4.结论

本文针对西安市交通现状,根据交通需求管理理论,提出一系列改善西安市交通现状的措施,以期提高西安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缓解西安市交通压力。

参考文献

[1] 胥耀方, 邵毅明.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对策[J]. 城市交通, 2012, 10(5): 14-17.

[2] 梅振宇, 王炜, 陈峻等. 我国城市交通需求管理 (TDM) 对策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04, 19(4): 49-53.

[3] 张贵宾, 刘清, 严新平. 交通需求管理的经济分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21(4): 520-523.

[4] 李都厚. 西安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 (TDM) 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03.

需求管理范文第6篇

虽然日前这场“柴油荒”已有所缓解,但是由此引发的业界对于机制环境以及应对措施的反思却刚刚开始。我并不同意垄断祸首论,虽然垄断可以导致油荒,但是却不是必然导致油荒。此轮油荒出现,肯定是供需之间出现了缺口,关键看这个缺口是怎么产生的。

现在看,是供需同时都出现了问题,加剧了供应短缺,但其中需求的问题可能更大一些,需求增长比较快,并且远远超过预期。这些超预期的需求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现在是正常的季节性需求高峰,南方秋收、捕鱼的重新开始都会增大柴油需求。第二,前期拉闸限电也加大了柴油的需求。第三,经济复苏、出口增长,物流增长较快。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加大了供应的短缺。

另外,因为整个经济的复苏,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比较好,影响了油品的供应结构;有的地方炼油厂被拉闸限电关掉了,在非预期需求增长的时候,本来可以用来满足需求的供应能力受到了限制。这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品的供应。

但是从深层次看,造成油荒的根源其实在于我国能源管理体制自身的缺陷。我们对石油的管理是量、价同时调整,最终必然导致供应不足。如果人们能够承受高油价,增加进口,就不会出现供应短缺;如果不能承受高油价,人们会主动减少对油品的需求消费,自然也不会出现油荒。现在的问题是量、价都抓,很难避免油荒的出现。

解决油荒问题,事实上,一般通过加大生产、动用库存、加大进口等方法,都能够帮助补足需求。从目前政府所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看,也主要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应急措施。其实,这不是第一次出现柴油不足的问题。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就出现过柴油供应紧张,加油站排队很长。

我认为,我们的进口体制上应当有所改变。毕竟这两次油荒都不是出现了国际性的油荒,可以通过国际进口的正常方式来解决。如果进出口资质放开,通过国际市场的调整,加上以后应该有比较完善的商业储备,这对于解决非预期中的油荒,从长远上来看是可行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除了柴油,每年冬天我国天然气供应都会比较紧张,近两年还出现过煤炭、电力供应紧张,说明我们整个能源供应保障体系还是比较脆弱的,这也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很难避免出现的一个问题。因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也非常快。过去天然气不足也并不是供给增长速度慢了,过去几年都是以15%的供应速度在增长,而消费增长的速度更快。

然而,现在所有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是解决供给,考虑如何去满足需求,但实际上,供给增长得再快,需求还是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所以,从长远来看,真正应该关注的是需求方面管理。

怎么管理需求?一方面肯定要理顺价格体制。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单位能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也就是降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过去有的年份,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超过1,也就是说1%的GDP增长要依靠超过1%的能源消费需求来满足,效率比较低。

当然,未来能源的供给量还会持续增大,寻找替代能源、新能源都是可以考虑的途径。但在增大供给量的同时,更要重视如何用好能源。对我国而言,需求管理的空间还很大,而供给提高的难度却已经越来越大,而且付出的代价会很高。

需求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 激励机制 节能机制 长效机制 灰色预测模型

一、概述

曾经发生的加州电力市场危机、北美大停电及相继的停电事故,以及我国2004年夏天的严重电力短缺,这些现象是更体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如何协调电力供应和需求侧资源,防止电力危机的发展,以达到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同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确保电力工业的持续发展又成为各国电力企业关注的焦点。DSM 的概念最早于1984年由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出,DSM是指电力企业制定的影响用户用电方式,改变负荷曲线形状的规划和实施措施。包括负荷管理、使用新技术、储能、电气化等。

二、电力需求侧管理机制

电力市场机制,研究的就是电力市场这个复杂工作系统的结果、功能和系统内外的相互关系。我们研究的内容包括电力市场作为市场的一般规律和作为电力市场的特殊规律。从共性与特性的的辩证关系出发,我们的研究当然首先考虑的是电力市场要符合市场规律的通用原则,然后考虑的是作为电力这样的商品,在电力市场中运营是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特殊规律。当然,在考虑电力市场时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市场条件和市场环境。

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式决定论电力行业管理体制运行。不同的市场机制下有着不同的运行效果。显而易见,只有在某种市场机制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电力管理体制的作用。

(一)建立长效机制

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分为长期改变负荷特性的行为和机制及短期负荷响应行为和市场机制,进一步丰富了DSM的内容。我们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时候,不仅要重视DSM的长效机制,还要重视短期负荷响应。其实我们在过去的长期缺电过程中和最近几年的缺电时期,不仅抓了长效机制,如采用节能灯和节能型家用电器,也抓短期的负荷响应,如错峰、避峰、限荷、拉路等。长效机制一旦实施将长期发挥作用,而短期负荷响应只在短时间内起作用。我们不仅要抓DSM的长效机制,同时也要重视抓短期的负荷响应。在缺电电价高的时候,例如对居民来说,如果既有电炊具、电水壶 、电开水器 ,又有燃气炊具和天然气热水器,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柔性负荷用户。所以我们在培育DSM长效机制的同时,也要研究和培育需求响应机制。应当学习国际能源机构,研究电力需求侧竞价机制,开发新的实施方案,同时还要研究需求响应资源。

我国在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各地都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需求侧管理工作。”经过10几年的工作,能够把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到坚持科学的电力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应当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为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而加倍努力。

要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方向已经明确地提出来了,就是按照电力需求侧的定义去做就是长效机制。那么怎样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呢?需要考虑的方面如下:

(1)、电价改革

电价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电价是电力发展的支持力量,电价也是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的必备条件。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负荷管理和节约用电措施的效益与电价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建立DSM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做到电价合理化,电与其他能源的比价合理化。

(2)、要搞好综合资源规划

电力需求侧管理不是孤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资源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方资源都可以利用的,在制订DSM发展规划中,要按费用最小和费用有效原则,把DSM和供应侧资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优选、排比、组合,选出最佳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DSM资源只有消耗比供应侧资源小才能被开发利用。我们应当通过综合资源规划,确定近期应当采取的DSM措施,制订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

(3)、要建立激励机制

电力需求侧管理要以电力公司作为实施主体,但是实施DSM对于电力公司来讲,存在着开拓能效市场与开拓电力市场之间的利益冲突。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DSM,在开始的10余年进展缓慢,实施的效果不大,后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激励机制,使DSM取得了良好进展。我国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一般对于电力公司的激励政策有三:一是实施DSM计划的成本回收;二是实施DSM计划的收人损失补偿;三是实施DSM计划的效果奖励。

(4)、筹集必要的资金

要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有的可以通过电价来解决,如移峰填谷的措施,可以通过峰谷电价获得补偿;可中断负荷措施可以从可中断负荷电价得到补偿。但是有些措施需要对用户进行经济补偿,如推广节能灯,要求用户提前更新电力空调器、电冰箱等家用电器,采用蓄冰空调、地热采暖、利用天然气搞冷热电联产装置等,需要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激励,这方面在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我国河北等省也进行了一些试点,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⑸、节能机制

借鉴国外的节能机制,节能服务公司EMC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已经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利用市场机制开展DSM的重要方式,促进了全社会节能项目的实施。

四、电力需求侧管理促进农村电网的发展及完善

农村电力市场在我国电力市场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服务于80%的人口,覆盖90%的国土是支撑农电市场成为电力市场基础的主要因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消费能力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电力市场将成为一个巨大电力消费市场。农村电力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涉及面广,市场主体情况复杂,发育与完善的难度最大,所要解决的问题最多,因此,农村电力市场的成熟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电力市场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时期。

(一)农村电力市场结构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用电由以排灌和照明用电为主转变为以农村工业用电和农村生活服务用电为主的多种类别用电增长并进的局面。

(二)农村电力市场各类用户发展速度不一致

虽然农村用电量增长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各类用户发展速度并不均衡,有的还相差较远。其中,乡镇企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较快,而其他行业用户用电量增长较慢。

(三)调整农村电价,提供高效电能

电价一直是广大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电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电能消费。城乡同网同价是两改一同价工程的一个主要目标,农民对此期望很大。电价的降低要从多方面着手,要有硬的措施和铁的手腕来管理。首先要加强设备的运行维护减少电能的流失;其次要打击窃电,维护良好的用电秩序。

(四)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努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电网薄弱是影响农村电力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造好农村电网,是大力开拓农村电网的基础和基本途径。首先,要根据轻重缓急合理编制电网改造与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其次是投入巨额资金按照规划和计划对电网进行改造,改善布局,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线损,达到安全可靠供电标准,为客户提供低廉电价、高质量的电能。

五、灰色预测模型在电力需求侧的应用

(一)灰色预测模型GM(1,1)及其检验

1.1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3月首先在国际上提出来的。该理论除了研究工业控制外,还研究包括:社会、经济、农业、电力等灰色系统的分析、建模、预测和控制等。一般建模是用数据列建立差分方程,而灰色建模则是运用历史数据列累加后生成新的数据列,再建立微分方程模型。GM(1,1)模型的建立如下:

六、结论

(一)电力需求管理策略,最重要的是电价管理,因为电价不仅是电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而且也是电力市场设计运营的经济杠杆。

(二)对北京各行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需求侧管理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价格联动政策成为开拓高耗能电力市场的有效手段,价格联动政策是在政府指导下为了增强电能产品的市场份额,通过联动电价转移电力企业自身利润到用户企业,刺激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高耗能企业的脱困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将促进电力市场的扩大。

(三)电力市场机制即指电力市场的构造、功能及相互关系,它是以“支配市场经济运行”为特征的,因而是电力市场的制衡系统。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式决定了电力行业管理体制运行。不同的市场机制下有着不同的运行效果。我们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时候,不仅要重视DSM的长效机制,还要重视短期负荷响应。

(四)借鉴国外实施DSM的成功经验,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经济激励机制鼓励电力公司发挥主体作用,引导终端用户参与DSM,提高全社会对DSM的认知,为DSM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开拓农村电力市场,加强农村电网需求侧管理,一方面对工业用户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对电力排灌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对农村居民用户采用鼓励用节能、节电产品。

(六)本文论述了灰色模型的可行性。运用灰色模型和进行用电量及负荷的预测,对电力需求侧的管理有着预见性的作用,通过实例计算和误差分析看到模型的建立是正确的、合理的。而且,由于灰色系统理论不是从统计规律的角度出发,因此它要求的原始数据少,这一突出的优点使灰色预测模型成为用电需求预测的一个可行、可靠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荣,劳德容.需求侧管理(DSM)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2]徐建军.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能效工作[J]. 电力需求侧管理,2000,(2):42 - 43

[3]史玉波.积极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J].中国经贸导刊,2002,( 16 ):15-16

[4] 王晓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电力发展战略关系[J].宏观经济管理,1997,(1):32-35

[5]增鸣.电力需求侧管理2002

[6]滕颖辉.需求侧管理(DSM)在农网中的应用

[7]邓聚龙.灰色预测与决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

需求管理范文第8篇

出口情况还可以,但是3月比2月下降3.6%,这也有点儿让人吃惊。固定资产投资比较稳定。总的来说,经济形势在企稳,但有一定下降趋势。

中国经济将在新的较低的次高速平台上运行,这将成为常态,是经历过35年高速增长后的正常调整。现在到了可以切实解决过去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了。我们要更加追求没有水分的增长。

增长中的水分大多与投资有关,一边是很高的增长率,一边是产能过剩,这两种矛盾并存很长时间了,并且愈演愈烈。这与传统的投资带动的发展模式有关。现在到了改变这种发展方式的时候了。面对增速下滑的情况,有一些刺激经济的呼声。我本人坚决反对这种政策取向。

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是相当扩张的。财政政策方面,收入速度下降了,但是支出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增加,结果是赤字在增加,是积极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一季度M2增长15.7%,贷款增长14.9%,社会融资总量增加2.27万亿,这些数字均超出预期。因此,从数量指标来看,货币是扩张的。此外,利率下跌,国债收益率下移,也是货币扩张的明确指示。如果此时再放货币、压低利率,在财政方面进行扩张,后果将非常严重,所以不宜进行刺激。

面对这样的局势,今后的宏观经济政策要进行改变。我本人认为必须立刻止住需求管理。这些年要刺激就出台4万亿、9.6万亿贷款,以至于M2/GDP比重从1982年开始不断攀升,直到2005年才止住上升势头,2009年又跳跃上升,这是由于政策造成的,我们把需求管理用到了非常过分的程度。

事实上,金融危机以来,全世界都在大剂量的使用需求管理。美联储多年维持超低利率;欧洲央行开始扩张;日本高调推行“安倍经济学”,表示要搞负利率、正通货膨胀,无限制购买债券,导致日元贬值。

美元在泛滥、欧元在泛滥、日元在泛滥、人民币在增长,未来会如何?现在谁都不敢去做预测。引用资本论中“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世界各国都没有明确的机制来回收货币。

需求管理变成一种维稳手段,却延缓了结构调整。而中国的问题就在结构和发展方式上,不调整结构,这个危机是过不去的,但是大剂量的需求管理使得结构调整问题无限度延后。

需求管理范文第9篇

需求管理是近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但国家长期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则在于供给管理和供给结构调整的成效,即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支柱产业,放松产业准入的管制,激发市场的获利,使得民间资本可以有更为广泛的投资空间,从而在持续发展中掌握主动权和制高点。

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关键,产业结构调整是满足后续国内需求增长的基础。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产业结构需要防止出现的问题是“第一产业不稳,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足”。目前中国主要的加工制造行业有不少行业的加工制造能力占到了世界第一,但中国目前的加工制造业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并且过度对外依赖。中国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完全发挥。从趋势上看,预计这些产业的调整会更为快速,包括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通过现有产能的整合并购提高竞争水平以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资源消耗少,能够带动就业较多的产业。当前就业问题被提到一个比以前更高的高度,2010年提出要实现900~1000万人就业,而实际就业压力可能更大。但同时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就业重点第一是要抓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比如软件开发、服务外包文化产业,这些行业可以吸收中高端人才介入。同时,许多服务业的准入门槛过高,制约了民间资本的进入。下一步如何降低准入门槛,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政策动向。

从国际金融危机演变的历史看,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往往进入技术创新的密集期,各国将在这方面激烈竞争,抢占新的制高点。从国内看,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的基点,预计会有一系列重大具体配套政策落实,如关于科技成果怎样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如建一批有特色的产业基地。从突破口看,2009年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在综合评估中国现有的竞争能力以及已经出台的政策趋势看,新能源汽车和三网融合等是有条件取得突破的。

除了一般的需求和供给管理,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辅措施,政策层在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将更加强调对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从基础层面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资源价格改革预计会继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方面是从主要依靠低价格的要素投入转向依靠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即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将继续推进,资源性价格要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的成本,根据已经采取的改革经验推测,未来将继续采取渐进式、稳妥的方式推进。2009年成功实施了成品油价格调整,未来水、电、气等资源价格改革将逐渐推进。另外,根据目前的部署看,环保收费改革可能启动,以反映环境成本。

从政策配套角度看,为了顺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明确提出通过统筹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来激发中国内在需求的活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需求管理范文第10篇

摘要:能源需求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能源需求的预测分析方法,另一类是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对能源需求预测和影响因素分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建模思想和建模方法上都有不足之处。对于能源需求预测分析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来说,建议用组合预测模型来解决;对于能源需求因素分析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来说,建议采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来解决。

关键词:能源需求;分析方法;评述;探讨

一、引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自进入工业化时期以来,能源在任何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生活中都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世界各国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但仍然供不应求,多次出现全球性或区域性的能源紧缺,甚而导致严重的能源危机,而与年俱增的能源消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清楚了解能源供需形势,做好影响能源需求因素分析、搞好能源需求预测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能源需求分析方法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使得各国学者更加关注能源问题的研究,并将各种建模方法引入到能源系统的研究当中。这其中对能源需求的研究又较多,并得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建模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归结为九种,具体包括:

(1)部门分析法,该方法是为了直接预测在一定经济发展速度以及一定技术进步条件下的能源需求量。根据实际情况把国民经济依部门划分,利用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来综合反映各部门能源消费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模型把国民经济现状作为分析和计算的出发点,直接应用基期年份的产值水平与能源消费量等参数在假定了各部门的产值增长速度与单位产值能耗变化率后,就可预测出各部门能源消费需求量、总能源需求量和增长趋势。部门划分越细,预测的准确率就越高,反之,预测的准确率就越低。

(2)传统时间序列趋势法,从能源消费量的过去和现在的统计数据中,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次序排成一个序列,找出能源消费量随时间变动的规律,以能源消费量作为时间的函数,使时间外延时,能源消费量的预测值可以从函数关系式解出。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能源消费量在将来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过去的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适用于国家、地区或企业从事短期或中期的能源消费预测。当遇到历史数据起伏较大,或者对未来趋势需要研究误差或探讨转折点时,就必须同其他预测方法相结合。

(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可以宏观地反映本国或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统计规律。在某一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有一个大体上比较稳定的数值范围。根据历史上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计算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然后利用这个值来预测今后年份的能源需求量,该预测法的基本思想是假设一国或地区在未来预测年份的经济发展趋势与过去的经济发展趋势相比无明显的改变。

(4)投入产出法,能源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能源部门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联系。它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出发,同时从能源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侧面来全面反映能源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运动过程。它不仅能反映能源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也能反映能源产品的使用价值运动过程。

(5)RRS能源因素分析法,是由20世纪80年代初欧洲Rhys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因素分析法,接着德国学者Reitler、Rudolph和Schaefer在其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把影响工业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为四个部分,即工业总产值增长因素、能源利用效率因素、以及其他因素。

(6)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神经网络是一种由若干互连处理单元组成的并行计算系统。而前馈神经网络则是神经网络体系结构中的一种,它是指一层中的所有权重直接指向下一个网络层的结点,权重不循环回来作为前一层的输入;前馈神经网络通常使用BP(BackPropagation)算法作为训练方法。BP算法是通过从输出层开始修改权重,然后反向移动到网络的隐层,来进行反向学习。

(7)情景分析法,是从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情景设想出发,来构想未来的能源需求,这种构想可以不局限于目前已有的条件限制,允许人们首先考虑未来希望达成的目标,然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一目标所要采取的措施和可行性。

(8)灰色模型法,在控制论中,将已知信息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未知信息的系统称为黑色系统,而系统中既含有已知又含有未知或不完全的信息系统称为灰色系统。1982年邓聚龙教授创立了灰色系统理论,开辟了控制论新的研究方法。概括来讲,灰色系统理论是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

(9)混沌时间序列法,是由FarmerD.J提出的,Takens用数学为之奠定了坚实基础的重构相空间方法。混沌理论以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随机现象形成的过程和内在机制,它是关于系统从有序间或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简单地说,混沌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是一个确定性系统中产生的近似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不是外因加于系统的,而是系统的内禀随机性。

三、能源需求分析方法评述

根据上述能源需求分析方法的研究角度不同,大致可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能源需求的预测分析方法,主要基于能源系统本身对能源需求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传统时间序列趋势法、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灰色模型法和混沌时间序列法。第二类是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方法,主要基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对能源需求进行研究,其中包括部门分析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投入产出法、RRS能源因素分析法和情景分析法。

在以往的能源需求研究中,这些方法虽然对能源需求预测和影响因素分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建模思想和建模方法上也存在着不足和缺点。对于能源需求的预测分析方法来说,无论较传统的时间序列趋势法,还是较新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灰色模型法和混沌时间序列法,虽然在建模方法本身有了新的进展,但是这些单一方法对能源需求预测精度提高的效果却都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单一方程模型往往只能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一方面,而经济现象本身却比较复杂,因此,这样进行描述和预测的结果往往由于缺乏对经济信息的全面充分利用而导致产生较大的误差。所以,仅对能源需求预测分析在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建模思想上有所突破才行。对于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方法来说,部门分析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投入产出法和RRS能源因素分析法是根据历史数据对能源需求的经济关系进行研究来分析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及预测;而情景分析法则是从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情景设想出发,来构想未来的能源需求,这种构想可以不局限于目前已有的条件限制,允许人们首先考虑未来希望达成的目标,然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一目标所要采取的措施和可行性;其分析思路和前几种方法正好相反。但是,这些方法共同特点往往是以某种经济理论或对经济行为的认识来确立模型的理论关系形式,而依据经济理论或对经济行为的认识来确立模型,在建模本身上存在着主观性,因此,最后也就不可避免会造成由于认识上的不够全面和不够深入而导致建模的不准确进而导致分析结果上产生偏差。所以要对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在建模思想和建模方法上都应有所改进才行。

四、能源需求分析方法探讨

上一篇:需求分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财务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