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图书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20:28:20

学校图书管理论文

学校图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图书数量和质量都严重不足。一些学校条件有限,设施陈旧。导致学校里图书馆的书本数量比较少甚至缺乏,还有一些图书馆放着过时陈旧的图书,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及时阅读到新出版的科普文化知识,使阅读量减少。中国正在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政策发出后表面上是得到了很大的反响,实际上很多学校为了应付只是表面上摆了基本凑数量并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图书版本旧也没有专业的人进行删选,书本多为盗版翻版,甚至是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近几年,随着物价上涨,图书价格也随着上升,这就大大加剧了学校教育的成本,这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更是望而却步,没有办法完成增添新书的任务。因此就产生了大量过时陈旧的试题教材等。每个学生平均图书大概只有5本,改革的快速发展这些图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也无法发挥有效的参考价值可能还会有负面影响。即便如此,学校就算已经认识到弊端也迟迟没有改变,因为相关部门一旦检查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数量放在那来达到标准。学校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本就该以教学和传播知识为重点,但如果只是用于形式,那么就失去了图书馆在教育方面的作用,甚至还会阻碍教育的发展。

2.图书管理存放设施较差。阅读对于时讯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很多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长期不能得到更新,使得老师学生们对于更新图书的需求更加强烈。现在很多小学还是没有建立教师和学生阅览室。很多学校仅有图书室一间,没有设立教师和学生阅览室,电脑更是无稽之谈。自从开展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图书馆确实有了变化,但这是建立在办公用房缩小的基础上。其内部设备还是没有得到全面的提升,馆内设施简陋、规模小、摆放几个书架、桌椅就是图书馆,形同虚设。一些图书馆甚至被占去作为教室,使得图书馆空有一个噱头。

3.缺乏严格的管理机制和方法。缺乏正确的管理方式成为当前我国图书管理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很多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并不高,对图书的管理工作不认真负责,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有些学校会为了降低成本而聘用一些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这也无可厚非,但是目前农村小学图书管理员基本不是专业出身(这当然也与此类人员教育上较少引进有关),这些管理员普遍缺乏专业管理知识,甚至连最起码的图书分类、编目等基本常识也不懂,能做的只是“借还图书”的登记工作。这就加大了管理工作的业务量也降低了管理工作的效率,这样下去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二、提高我国图书管理水平的对策

1.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要想提高我国图书管理的质量,首先需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因此,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首先应从图书管理知识入手,适当地进行档案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其次,也可以适当地组织基层的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大城市的图书馆进行专业的实践,通过实践来提高图书管理的技能。

2.加大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当前我国图书管理存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图书的存储设施较为欠缺,导致了很多图书在短时间内损坏,丢失。给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在今后的图书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图书储存等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图书管理水平的提高。

3.及时更新图书,保证图书的存量。目前我国图书管理还存在图书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这导致了我国很多地区的读者不能及时地阅读最新的内容。因此,在今后的图书管理工作中更应该重视及时更新图书,确保图书的存量。避免读者无书可读的窘境。对于这一方面的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和图书馆相配合。同时也需要图书管理部门的跨区域调配,工作较为复杂繁琐。

学校图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图书管理员;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图书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也将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服务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果图书馆事业要发展好,哪就需要全面提高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如何培养图书管理员应具备的素质,以便以后的图书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笔者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修养、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每图书管理员应该具有的素质、是为师生贡献的具体本领。如果图书馆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过硬。则不但不会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产生不良影响。随着教改的深入.图书馆将走向教育舞台的中央。以往那种把图书管理工作看作只是简简单单的“借借书,还还书”,图书馆管理人员只是简单机械操作的模糊观念必须纠正过来。所以,大学图书馆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图书馆管理员.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有图书馆专业知识,敬业爱岗,爱学习并善于学习,知识面广泛,热心为师生服务,工作任劳任怨,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要随时注意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除应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文化基础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图书情报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外语知识等

2.科学管理,热爱本职工作现代化的图书馆,科学管理是关键。随着图书资料的藏书量与日俱增,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程序、科学的管理方法是不可能管理好的,因为图书管理所包含的技术含量也非常高。新旧更替更加频繁,各种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图书管理者面对这样一个浩瀚的、不断变化的书籍的海洋,掌握它、发挥它的作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而绝对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每个图书管理者必须理解这一点,认识到图书管理的重要性,正视图书管理事业。称职的图书管理员必须把图书管理当作自己的事业一样精心经营。热爱本职工作是空口而谈,要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积极地开展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图书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从而推动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

3.发挥好引导作用

图书馆传播知道的媒介,在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阅读范围乃至品位上都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图书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工作中,图书馆管理人员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政治学习活动和法制教育宣传活动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重点阅读。如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图书馆管理人员除配合教学和政治学习、思想教育宣传外,还应结合国内外形势、纪念日等向学生推荐有关图书。

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图书馆的职业业道德是图书管理在工作中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所遵循的职业行为的准则。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热爱图书馆事业,热爱读者、热爱读书,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二十一世纪的图书管理员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思想,具有敬业,爱岗的精神。积极主动,热情周到地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是图书管理员职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要热爱读者,尊重读者,以读者的需要为中心,尽最大的努力满足读者需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读者。同时要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虚心听取读者意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自身素质。使图书馆不仅成为学生的第一课堂,而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其次,端正服务态度?良好的服务态度是提高服务效率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图书工作者的管理能力强?业务素质好,但工作态度随意性大,工作方法简单,一定会激化服务者与读者之间的矛盾,影响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微笑服务”和“愉快服务”,就是从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入手的?“微笑服务”即态度和蔼,语言文明,热情周到,让进馆的师生感到亲切,没有心理距离,没有地位差别?“愉快服务”是主动服务,尽量满足师生的要求,使进馆的师生具有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权利,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

5.过硬的专业知识5.1 专业知识的学习。工作之外,还要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一些图书管理论文,了解图书管理的最新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对管理有所改进。

5.2 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图书管理从横向来看涉及到很多学科与领域,从纵向来看则应有各层次人才,因此要胜任这一岗位必须要加强相关专业的学习。5.3 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不仅方便了读者的借用,还简化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流程,使图书管理工作更加专业。虽然目前有的图书管理还没有达到这一水平,但这是大势所趋,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6.结语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对管理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图书管理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创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强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才能为高校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需求提供多元化现代服务模式,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要求。参考文献

[1]宁爱缓;谈图书管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理论导报》2012(12)

[2]孙燕;浅谈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新校园》理论版;2001(5)

[3]汤萍;浅谈图书管理服务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文教资料》2009(28)

学校图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图书馆员;综合素质

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情报中心和参谋部,也是人类文明知识的宝库。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知识总量的高速增长。图书馆已由原来的单一纸质文化载体和原始的手工操作,向馆藏多媒体化、信息资源网络化,管理手段计算机化转变。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图书管理员队伍已成当务之急。

一、对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的要求

1.正视图书管理工作,热爱本职工作

图书馆的藏书量与日俱增,没有一 套科学的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方法是不可能管理好的。因为图书管理所包含的技术含量也非常高。新旧更替更加频繁,各种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图书管理者面对这样一个浩瀚的、不断变化的书籍的海洋,掌握它,发挥它的作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而绝对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每个图书管理员必须理解这一点,认识到图书管理的重要性,正视图书管理事业。称职的图书管理员必须把图书管理当做自己的事业一样精心经营。热爱本职工作不是空口而谈,要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积极地开展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图书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从而推动图书馆管理事业的发展。

2.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提高文化素质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从事科学,学习各专业或学科的师生,涉及到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图书馆有针对性地购置相关图书和刊物,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情报。如果图书馆工作者缺乏多学科基础文化知识,不了解师生之所需,很可能存在服务的盲目性或服务的无作为。然而,图书馆是人类的知识宝库,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各科知识,要求每位图书馆管理员了解所有学科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每位图书馆管理员的学术专长,使之熟悉相近学科或专业的基础知识,成为某些领域的服务性“专家。

二、提高服务态度、技能和意识

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谢拉说:“服务,这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要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坚持贯彻“两心原则”――细心、耐心。

1.图书管理需要细心

首先,要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包括采购、编写、借阅、归还、流转、销毁等程序以及各个程序应注意的问题事项。模板的作用在于规范工作行为、指导工作开展,尽量避免出现错误,提高办事效率。其次,要不定时的对库存书籍进行清点,尽量避免丢书、书籍破损的现象。再次,及时补充货源,注意对书籍的有效性控制。确保每本书籍有一本库存,满足日常的查找、参考。尽量做到新旧书籍及时更替和新书目录的及时。还有,加深对书籍的记忆,熟悉图书大概使用内容,当新书入库时,应该尽可能地将其前言、目录浏览一遍,掌握其概貌,提高利用率。对旧书也可以利用排架、整架、修复、办理借阅、归还的机会,有意识地加深记忆,便于查找迅速,提高便捷。

2.读者管理需要耐心

图书管理的服务对象复杂多变,每个读者的读书目的也不尽相同,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这时候就应该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对于不按规定办理手续的读者,要耐心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办手续,而不是只告诉他要怎麽做,这样就会便于读者理解流程,而且也不会误解你是在故意刁难他,以后再借书就会按流程来办。

3.提高服务意识

图书资料管理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就是以尊重学生读者、关怀学生读者为宗旨,与学生读者相互沟通合作,并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相互的服务关系,让学生读者在图书服务中找到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精神家园。服务意识它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选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没有太多约束,对种种“规范”之外的需求给予寓于人性的关注和奉献。

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员,对广大前来借阅的学生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平等视之,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让学生来借阅时充分体会到学校的关怀。

三、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与措施

1.专业知识的学习

工作之外,还要利用空闲时间研读一些图书馆管理论文,了解图书馆管理的最新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对管理有所改进。

2.举办和参加各种图书馆知识培训和学习班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1997、1998年,我校教务科长到桂林图书馆请辅导老师给我们讲课;我于1998年5、6月参加了桂林图书馆举办的图书馆业务培训学习,勤奋求学,不懂就问,经过培训、考试,取得优秀成绩; 1999年4月我参加《中国图书分类法》四版培训班学习;1999年9 月我参加了成人高考,在广西电大桂林分校就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2002年7月大学专科毕业;2005年我参加正科电脑培训班学习;2012年参加桂林市职称计算机word2003、Innotter考试,均已合格,同时也参加了windosxp培训。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全面开展,计算机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基本工具,必须人人都懂。因此,参加各种知识培训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图书馆还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的业务方向、对图书编目、流通、期刊阅览等方面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3.创新意识

创新存在于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是深化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而图书管理事业的创新关键是对人的能力开发,所以图书管理员必须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挖掘自身的潜力,激发自身的创造性,同时应鼓励和支持图书管理员参加一些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图书管理工作能否做好,图书管理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图书管理员都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使自己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图书管理工作者的素质,为学校的图书管理服务。

总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人员队伍,是现代图书馆事业建设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根据图书馆工作对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并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提高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是实现图书馆工作转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黄雪雄、陈然提高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和方法{J]高等农业教育2000,(9)

[2]杨磊图书管理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的几点思考[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报,2004,(2)。

学校图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图书馆文化 人文 信息平台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信息、知识、技术的主要阵地,具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如何提高图书馆服务师生的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是当前图书管理员的重要职责。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环境、知识创新平台等服务形式,对提高职业院校图书馆的服务意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通过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氛围、网络公众平台、服务社会等形式及信息服务内容进行了分析。从提高知识传播的角度,探讨了图书馆文化对师生及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图书馆文化氛围的感染作用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对学生具有导向、教育、凝聚、激励等功能,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它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学生成长的发展过程。图书馆文化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特定场所,图书馆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也更全面。从文化角度看,图书馆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传播和影响再到文化继承和创造的循环过程,是由一个客观文化价值到个体主观精神再到客观文化的转换过程,是一个以文化传播为媒介对人格形成和完善的锻炼过程,是一个把外在育人的文化财富内化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陶冶过程。广大学生是图书馆文化的享受者,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养成健康、向上的学生素质所起的作用比直接的教育指导更大和更有效。图书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开放,不吸收最新信息,不学习中外先进文化,图书馆文化就如一潭死水,难以清澈迷人,难以获得丰富养料,难以走向现代化,也难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素质的形成并不完全像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形成那样主要地来自课堂的教育,它的形成具有更大的自我选择性,高尚的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潜在教育力,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接受。大学生通过有目的地阅读优秀书刊,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先导作用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信息荟萃的知识殿堂,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因此,是一种不断对外部文化进行分析、选择、吸收,进而衍生出新兴社会潜流的文化体系,具有超前性,能对社会文化产生先导作用。由于现代信息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网络具有开放、快捷、生动等鲜明特征,因此,网络成为多种文化相互激荡、交流和渗透的平台,成为各种信息大潮奔涌的阵地,社会各种文化在时空上的距离大大缩短。多重文化的汇集与学生求知的热望相碰撞,决定了图书馆文化必然是多元化的。图书馆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不是通过灌输制度、纪律等外部强制力来完成,而是通过它所创造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文化载体,于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引起个体的共鸣,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有意无意地融入图书馆文化之中。图书馆文化既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又是学校教学实践的补充。学生在图书馆文化中,通过自己组织各项活动,增长了才于,丰富了实践经验,为知识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机会。

三、高校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作用

部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为所有人服务”,体现了高校图书馆对人的关怀的彻底性,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从单纯的柜台借阅走向全面服务的标志。进入20世纪之后,这一理念开始被高校图书馆接受,包括馆际互借,向社会开放等,这是图书馆事业欣欣向荣的时代。在更深的层次上,“为所有人服务”理念所表现的是知识创新的平等性:并不是容易获得知识资源的人就一定能够创新知识。对于人类的知识体系来说,只有让更多的人拥有掌握知识的机会,才能够保证人类知识的持续不断增殖。对于每个社会人来说,他们进行知识创新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表明在指导高校图书馆实践方面,人文精神确实具有独立作用的领域。高等教育要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大学生思想敏捷、想象丰富、富于创造精神,对社会文化信息反应迅速,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很大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信息获取能力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想产生出有价值的新信息,而为了确保头脑所产生出来的信息是有价值的、新颖的,就必须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教给学生利用外界已有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欲望,活跃学生的创造思想。学生是图书馆文化的享受者、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特长在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发现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实现高尚人格的升华。从而开拓思路,发现问题、深入研究、获得知识的创新。

四、高校图书馆文化与信息平台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文化机构,在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信息查询等服务的同时,还要承担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文化交流等职能,这对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与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仅仅依靠图书馆馆员的力量很难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资讯。在自媒体的环境下,读者不再是单纯的受众,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因此,建立以图书馆馆员为主,师生读者、社会读者为辅的“媒体资讯工作小组”,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扩大信息内容的来源渠道,广泛吸收各个层次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挖掘、加工处理,将分散在各区域、各个行业的读者协同完成信息采集工作,利用群组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图书馆文化不管在理念还是在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都要体现自身的特色。如在微信方面,通过规划和整合一些资源和活动,推出特色的栏目。在内容的选取上,要能在自身馆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发挥图书馆馆员信息情报方面的优势,主动为各类学科人员乃至社会人士提供学术信息、热点资讯、科学普及知识、资源使用及公共基础知识等方面内容,通过微信的社交网络,把读者群体扩展到整个社会,发挥图书馆传播知识的历史使命。

学校图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学 校雠学说 近代化 转型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1-0041-13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From Ancient Collation Theory to Modern Library Science

Abstract In ancient China, both the library cause and library science (collation theory) appeared, which were so flourishing that the western countries of the time were difficult to approach the greatnes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creating of new libraries, the input of exotic culture and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learning, the traditional collation theory had evolved into "library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library science.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ollation theory, the library management method, service concept and education concept had gained popularity, and the western-style library science syste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academic platform had been established. The goal of modern library science development is to establish the public, scientific and Chinese-characterized library science, and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which is adhering to the localization, integrating into the world and expanding the growth point.

Keywords library science; collation theory;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日本学者长仓美惠子指出: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将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设立专门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则是近代的事[1]。这句话的后半截不够准确,更加贴切的说法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校雠学)研究一直存在,但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学术建制完备的学科研究与专业教育则是“近代的事”。《古代图书馆学学理反思与秉承》一文提出:中国古代不仅形成了官府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书院图书馆与寺观图书馆等四大类型的图书馆,图书馆事业曾经一度达到同期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而且诞生了基于“图书整理”与“图书管理”的古代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显现出以“校雠学说”为核心的文献学学科群的发展趋向[2]。中国图书馆学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阶段,从古代校雠学发展到近代图书馆学的过程可称之为中国图书馆学的近代化演进。在清末至民国这段亘古未有的社会大变革中,正如中国社会独立发展进程被打断一样,我国古代的“校雠学说”也遭到了扭曲与转向。中国图书馆学的近代化演进,继承了古代校雠学说的基因,也吸收了西方图书馆学的精华。

1 中国古代的治书之学:校雠学说

1.1 古代校雠学说的实质

我国古代图书馆事业非常发达,商之甲骨、夏之图法甚至三皇五帝之书都是早期的官方藏书,官府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寺观图书馆和书院图书馆等构成了完备的图书馆体系。文献搜集、图书著录、书库管理和藏书借阅等活动日益频繁,因而逐步产生了比较完善的有关图书“整理”与“管理”的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大凡访书、选书、借书、抄书、购书、赠书、征书、读书、校书和书之补缺、辑佚、编撰、刊刻,以及与收藏相关的整理加工、分类编目、题跋提要、藏书印记、藏书保护、藏书设施、藏书建筑等皆是研究藏书楼,也即藏书事业史不可忽视之内容……从学术角度看,与藏书密不可分的更有目录学、文献分类学、版本学、考据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等,有人统称之‘治学之学’,不无道理。”[3]这种藏书事业实际上就是古代广义的校雠事业,这种“治学之术”或“治书之学”也就是郑樵、章学诚等大力倡导的“校雠学”。事实上,近现代图书馆工作流程仍然包括采访、登录、分类、编目、典藏、流通等,只不过随着技术进步与需求变化其工作中心有所转移而已;图书馆学在很大程度上承传了校雠学说的内核,只不过关于读者工作的内容日益受到重视罢了。因此,我国古代不同凡响的校雠学说,究其实质乃是近现代图书馆学的先祖。

无独有偶,西方把校理图书的学问单独称为图书学(science of books),将编制书目的学问叫做目录学(bibliography),图书学与目录学构成了西方古代图书馆知识体系的基本范畴[4]。对比校雠学与西方图书馆学知识体系,不难发现尽管两者的名称各异,但其主要内容是相通相容的或基本一致的。或许有人以为古代校雠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治书”而不是“治馆”,事实上图书馆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从“治书”逐渐波及到“治馆”。王子舟先生认为:在近代图书馆学时代,图书馆学的研究轴心或内容重心还在图书上,主要任务是图书的整理、编目、书籍史研究等。辟如1886年格丁根大学图书馆馆长齐亚茨科(K. Dziatzko)率先开办图书馆专业培训——格丁根大学图书馆讲座,所授图书馆学课程有目录学、抄本史、印刷史、古文书学、图书馆经营法等科目。目录学、抄本史、印刷史、古文书学是研究图书的传统知识体系,只有图书馆经营法是新图书馆的发展引申出来的新内容[4]。既然西方近代图书馆学的研究重心也是“图书”,我们为何非要苛求校雠学的研究重心必须是“藏书楼/图书馆”呢?

1.2 古代校雠学说的发展

随着文献生产、收藏、整理、传播与利用等活动不断拓展,其分类、编目、整理、校雠、辑佚、辨伪、训诂、收藏与利用等工作愈发频繁。我国古代不仅书写了图书馆事业的辉煌篇章,而且形成了系统化的“治书之学”——校雠学。孔子、刘向、刘歆、长孙无忌、郑樵、胡应麟、祁承、周永年、章学诚等学者,为古代藏书事业及其学说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早在周代,《周礼》就提出了“辟藏说”,阐述了图书的“藏”与“用”问题。西汉成帝时向歆父子大规模整理国家藏书并编纂目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图书校雠与分类著录的管理思想。这标志着校雠学的正式诞生,其内容涵盖版本考订、文字校勘、图书辨伪、古籍辑佚、文献编目等。郑樵认为,举凡设官专守、汇集图书、辨别真伪、校订误谬、确定类例、详究编次、设法流传等,都是校雠的范围。明代祁承的《澹生堂藏书约》、明代曹溶的《流通古书约》、清代孙庆增的《藏书纪要》等,阐述了藏书的采集、分类、编目、流通、版刻、使用等问题。章学诚通过总结刘向、刘歆、班固、郑樵等校雠学家的理论和方法,撰写了集古之大成的《校雠通义》。校雠学说从《别录》《七略》的肇始,到《通志·校雠略》的发展,再到《校雠通义》的光大,形成了系列的文献整理理论。正如清代学者朱一新所言:“刘中垒父子成七略一书,为后世校雠之祖……惟郑渔仲章实斋能窥斯旨,商榷学术,洞彻源流。”[5]

北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是我国第一部深刻论述图书馆的建制、业务与管理的专书,全面地记录了北宋馆阁制度,详细地阐述了国家图书馆的职能、馆舍、馆员及其藏书的购求、整理、典藏、使用等。明代邱濬撰《论图籍之储》与《访求遗书疏》,主张增设图书馆、加强藏书建设、改进购书方法与制定图书馆规章等,譬如提出:“富余之书,各分一本送两京国子监典籍厅收掌”,“贮藏而有异所,永无疏失之虞”,“馆阁职清务简,不预他务,宜委之校雠勘正。有不究心者,坐以旷官之罪”[6]。明末胡应麟著《经籍会通》,第一次全面地研究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考察历代图书的收藏与聚散情况,探讨藏书功用、书目类例与分类方法等问题。胡氏初步确立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研究的基本格局,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为后世研究图书事业史作出了开创之功[7]。清代周永年的《儒藏说》阐述了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的图书馆学思想,如“公藏公用”、“藏书流布”、主题整序法、编制联合书目等[8]。显然,我国古代学者在藏书管理实践中系统地总结了“图书馆”的工作经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图书馆学学术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曾经一度领先世界,即使相对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图书馆管理思想乃至后来的图书馆学“整理论”与“管理论”而言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1.3 古代校雠学说的体系

“校雠学”亦称“流略之学”,原意指研究“九流”、“七略”的学问。最初的“广义校雠”主要阐述文献作用、书目作用、书目分类、书目方法等问题,通常散见于各书目之序等文献中。《周礼》和《史记》等著作涉及有关图书的访求、分类、编目、典藏等问题,反映了古代图书馆工作的经验。《别录》与《七略》的问世标志着校雠学已经诞生,当时的文献整理包括校勘、辨别、分类、编目等步骤。郑樵的《通志·校雠略》共21论69篇,系统地阐述了类例(分类原理)、著录范围、著录方法和类书、解题四大方面[9]。有学者提出:郑樵目录学思想由求书、校书及分编三个前后相衔接的阶段组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开放性体系;这三个阶段又分别与辑佚学、校勘学和目录学紧密相关[10]。《通志·校雠略》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阐释校雠学说的理论著作,其在古代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章学诚特别推崇郑樵的“校雠”思想,所著《校雠通义》详细地阐述了校雠学的起源、目的、任务与流变,明确地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校雠学理论。章氏指出校雠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推阐大义”、“宣明大道”,并针对校雠学之目录、校勘、版本等三大内容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在分类著录上,特别强调“序录”的重要性,提出互著与别裁、辨嫌名与著残逸、编韵编和制索引等具体方法;在校勘方法上,提出系统的“校勘条理”,强调校勘必须持有的态度和方法;在版本方面,提出广储副本、采辑补缀、书掌于官等观点[11]。毋庸置疑,《校雠通义》是继《通志·校雠略》之后最重要的一部校雠学理论著作,它进一步开拓了校雠学说的研究领域。

图书整理是图书馆藏书组织的重要环节,也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基本要求;图书目录是图书馆藏书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读书治学的基本途径。在长期的图书治理活动之中,校雠学研究的范围与深度不断拓展。我国古代图书馆知识体系被称为校雠学,主要由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组成,一般以图书为研究对象。从西汉至隋唐五代,图书依靠抄写,流传不畅且屡有散亡,校雠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撮旨意、叙作者、定是非、考存亡、分类例、明源流等,代表作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宋代以后,印刷术普及,图书易得且错误减少,校雠学的研究范围较之以往更加广泛,其内容增加了访图书、详著录、辨真伪、辑佚失、纂类书、职掌管等,代表作有《通志·校雠略》、《澹生堂藏书约》、《藏书纪要》、《校雠通义》等[12]。显然,我国古代的校雠学说已经完成了系统化的理论构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士大夫读书治学所必须具备的“显学”。总之,校雠学说是关于文献整理与文献管理的理论体系,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典藏学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 中国图书馆学近代化演进的条件

2.1 古代校雠学说的传承

我国古代不仅有比西方更为出色的图书馆事业,而且有决不逊色于西方的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值得充分肯定的是,20世纪初期孙毓修、梁启超、杜定友、刘国钧等知名学者面对西方图书馆学强势冲击时,仍然能够坚持不懈地传承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1909-1910年,孙毓修在《教育杂志》上连载《图书馆》一书,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藏书管理经验、充分吸收了日本与欧美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方法、系统阐述了新式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正如其《序言》曰:“援仿密士藏书之约,庆增纪要之篇,参以日本文部之成书,美国联邦之报告,而成此书”[13]。这里的“密士藏书之约”即祁承所著的《澹生堂藏书约》,“庆增纪要之篇”即孙从添所著的《藏书纪要》。孙著全篇以阐述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为主,力图将古今中外图书馆管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能够正视古代图书馆思想与西方图书馆理念,《图书馆》也就无愧为当时图书馆界新旧学术交融的经典之作了。古代藏书管理方法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改进,并在近现代图书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譬如,当一本图书内容涉及两个以上主题时,明代祁承提出了“互”与“通”的概念,清代章学诚提出了“互著”与“别裁”的主张,这实际上是当今目录组织中“参见”与“分析”类目的前身[14]。从“互”、“通”到“互著”、“别裁”再到“参见”、“分析”,既是一脉相承的分类著录方式,又是不断发展的文献揭示方法。

从学术发展的源头来看,校雠学说是中国图书馆学的本土化基因,它奠定了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学发展的基础。1925年,梁启超指出:“中国从前虽没有‘图书馆学’这个名辞,但这种学问却是渊源发达得很早。自刘向、刘歆、荀勖、王俭、阮孝绪、郑樵以至近代的章学诚,他们都各有通贯的研究,各有精到的见解。”[15]次年,杜定友提出:“我国向来有目录学、校雠学,也差不多有图书馆学的意思。”[16]这就是说,民国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学虽无其名却有其实,并且还达到了“通贯研究”与“精到见解”等相当发达的水平。自1926年创刊至1937年终止的《图书馆学季刊》,一贯坚持体现“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办刊宗旨。颇有意思的是:该刊创刊号(第一卷第一期)的办刊宗旨表述为“本新图书馆运动之原则,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以期形成一种合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17],此后其办刊宗旨变更为“本新图书馆运动之原则,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以期形成一种合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见《图书馆学季刊》)。也就是说,从第一卷第二期开始,“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便排在“参酌欧美之成规”之前。这种看似无意的更改,其实表露了民国图书馆学家重视我国古代图书馆学学术思想的基本观念。

2.2 欧美图书馆学的引进

清末率先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无不感慨“泰西”都会之地繁华的藏书院、博物院,并呼吁仿效西方开办书籍馆、藏书院之类的藏书楼/图书馆。改良派与维新派积极介绍欧美先进的图书馆事业,西方近现代图书馆学思想随之源源不断地传入国内。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堂,创办了一系列的学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从最初介绍泰西的“藏书院”到清末创办开放式的“藏书楼”,再到后来兴起美式的公共图书馆,这个过程初步完成了我国古代藏书楼向近现代图书馆的变革。“新图书馆运动”普及了开放式的公共图书馆观念,引进了西式分类法与卡片目录等图书管理方法,为我国古代传统藏书楼转变为近现代图书馆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从此,我国图书馆走上西式图书馆发展的轨道,形成定时开放、公开借阅、平等利用的管理模式。新图书馆运动绝非仅仅创办一系列的新式图书馆,构建类型比较完备的图书馆体系,更重要的是西方图书馆学思想在我国已经开花结果,开启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近现代化的新时代。当时,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要素说”与“事业说”已经出现,图书馆经营、分类编目、读者服务等基础理论研究成绩突出,这为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初,大清国留学日本风潮渐起,欧美文化经日本转手之后传入中国。图书馆术语、图书馆概念、图书馆译著、图书馆学思想等,无不留下了日本的印记。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留学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潮流也出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原始“真经”源源不断地输入,图书馆学理论的引进也逐渐从日本转向美国。毋庸讳言,我国近现代图书馆思想观念与知识体系的发展,深深地受惠于西方先进文化的流传与影响。甚至连“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的基本概念,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舶来品”。1923年杨昭■撰写的《图书馆学》,被称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著作。不过,其中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定义,可是地地道道的“德国货”。他在组织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时,首先介绍了德国学者休叶氏的图书馆定义:“图书馆是搜集有益的图书,随着大家的知识欲望,用最经济的时间,自由使用的地方”;然后引用了德国马叶氏《百科辞书》(1905)的图书馆学定义:图书馆学“是把关于图书馆的理论,和技术知识的,总和为有系统的研究”;还据此认为图书馆学包括两大部,即图书馆历史与统计说,以及整理与管理说[18]。欧美图书馆学知识在国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创造了古代校雠学向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的前提条件。

2.3 新图书馆运动的兴起

历来有关“新图书馆运动”的起始时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对其发展高潮也有不同的解读。其实“新”是相对“旧”来说的,如果将传统藏书楼/图书馆视为“旧图书馆”,那么清末以后图书馆创办高潮就是一场“新式的”仿效西方的“图书馆运动”。清末新政建立的图书馆与民国建立的图书馆在“开放”的本质上基本一致,其差别主要是藏书开放与读者服务的程度不同。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清末新政至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我国仿照西方创办新式图书馆以及宣传日本欧美图书馆思想的活动,都应当作为“新图书馆运动”。1917年至1920年,以及1925年前后,通常被视为新图书馆运动的两次高潮期。新图书馆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短期之内图书馆数量成倍地增加。据统计,1916年全国图书馆293所(包括巡回文库),1918年增至725所,其中通俗图书馆286所[19]。1917年,新图书馆运动第一次高潮刚刚形成,1918年的图书馆数量就相当于1916年的2.47倍。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数量急剧增长,新式图书馆思想迅速传播,“新图书馆运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图书馆观念。社会公众平等利用图书馆的理念深入人心,较大地推动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从古代藏书楼到近现代图书馆以及从传统校雠学到近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是“新图书馆运动”重大的成果。

3.3 社会教育的普及手段

清末洋务派与维新派等主张兴教育、办学堂、启民智,并把创立西式的公共藏书楼作为社会改良的主要内容与重要工具;而传统士大夫认为藏书楼是弘扬儒学、研读经史的处所,建立公共藏书楼只不过是仿照乾隆故事罢了。当时知识分子阶层,无论其政治立场与思想观念是激进抑或保守,都支持与拥护这种新式的公共藏书楼。近代改良主义先驱者郑观应深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在《藏书》一节中系统地阐述了新式藏书楼思想,提出应当在中国创建公共藏书楼。郑氏由衷地赞美“泰西各国”的藏书院,积极地倡导藏书开放与学习西方办馆模式,从而真正实现“开一统之宏规,复三王之旧制”[24]。诸多仁人志士掀起“倡新学”、“启民智”、“育人才”、“开风气”、“兴民权”的文化救亡运动,我国图书馆事业因此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艰难转变。它前承古代源远流长的藏书传统,后启近现代“藏用并举”的图书馆伟业。维新派曾经提倡广开“书藏”,并在学会中附设藏书楼,供会中人士或会外民众阅览。清末新政之后,学校图书馆、教会图书馆、官办图书馆、私立图书馆以及阅报社等纷纷成立,成为了当时社会教育极其重要的支柱。

民国建立后,社会教育一度得到蔡元培等人的大力支持,图书馆事业尤其是通俗图书馆事业喜获发展良机。知名学者、教育人士与图书馆学家都热衷于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提出了诸多关于创办通俗图书馆、民众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的建议与措施。从社会教育角度创建图书馆是一场“开启民智”的文化惠民之举,这远比古代藏书楼“惠嘉士林”更加接近芸芸众生。图书馆学界关注与研究社会民众的教育普及问题,跳出了传统读书人“独上高楼”的情怀,这无疑是专注“辨考”的校雠学所不及的。近现代图书馆是除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一大教育机关,它面向社会大众提供平等的服务。人们逐步接受与认同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论贫富,官绅平民,男女老幼,皆可自由入览,真可算得是一个平民大学院,推广平民教育的最好方法”[25],“民众教育必赖图书馆宣传而普及,更必赖图书馆辅助而完成”[26],“民众图书馆真可谓民众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27],“民众图书馆教育,确为我国目前要唤起民众、训练民众唯一的良剂”[28]。还有学者提出:民众化的图书馆应当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性别的限制、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程度的限制、没有职业的限制、没有贫富的限制[29],从而“要使社会上无不读书的人,馆内无不被人读的书”[30]。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当时还面向社会大众设立了通俗图书馆,或者在民众教育馆中设置图书馆室。

4 中国图书馆学近代化演进的成就

4.1 建立图书馆学学科体系

校雠学说曾经指导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耕耘书林,不过无须讳言还没有完全脱离“经验科学”的羁绊。我国近代图书馆学深受西方图书馆学的影响,因而表现出诸多“科学主义”的特质,并构建了相对成熟的“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体系。从图书馆业务工作到图书馆经营管理,然后到社会视野中的图书馆事业,再到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等,都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领域。1923年,杨昭■撰写的《图书馆学》是我国第一本以“图书馆学”命名的图书馆学理论著作,其中第1篇第4章第一次科学地划分和确定了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和内容。该书首次提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今用普通科学分类法,分为两大类:一纯正的;二应用的。纯正的图书馆学,专为说明图书馆原理原则,或现有的事实……应用的图书馆学,专为指导图书馆实施的方法”[18]。然后在“纯正的”图书馆学下面分“具体的”图书馆学(包括“事实的”与“法规的”)与“抽象的”图书馆学,而在“应用的”图书馆学下面分“特殊的”图书馆学与“一般的”图书馆学。“特殊的”图书馆学主要指编目法、分类法、装订法、评价法、登录法与统计法等内容,“一般的”图书馆学则包括管理法、组织法、图书馆视察法、图书馆经济法等内容。杨氏初步建立符合近代学术规范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

1925年,杜定友在《图书馆学通论》[31]中将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分为“专门的”与“辅助的”两大块,所谓“专门的”图书馆学并非将图书馆学按专类分列,而是划分为“理论的”与“实用的”两个方面。他将“图书馆学原理”与“图书馆学及图书馆史”纳入理论图书馆学,把关于“行政管理”、“处理书籍”、“指导阅书”、“教育联络”的事务纳入实用图书馆学。杜氏罗列的“辅助的”相关学科,则根据其相关程度分为专门科学(印刷术、装订法、统计学、新闻学、博物院管理法)与普通科学(文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演讲术、广告术、伦理学、外国语)。1934年,刘国钧出版《图书馆学要旨》一书,认为图书馆学内容体系包括“图书的研究”、“人员的研究”、“设备的研究”与“管理方法的研究”四大部分,其理论构建的基本依据就是图书馆“四要素”。其中,“图书的研究”细分为“图书的实质”、“图书的内容”与“图书的收藏”,“人员的研究”细分为“图书馆人员养成法”与“图书馆人员资格”,“设备的研究”细分为“器具”与“房屋”,“管理方法的研究”细分为“行政”、“采访”、“整理”与“使用”。1935年,李景新在《图书馆学能成一独立的科学吗》[32]中,将图书学史、图书馆史与图书馆学史作为历史的图书馆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并把系统的图书馆学划分为包括原理、方法、目的与价值、与其他科学关系的理论图书馆学,以及包括行政、经营、形式的实际图书馆学。1936年,俞爽迷在《图书馆学通论》提出的图书馆学体系,基本上沿袭杨昭■的图书馆学理论框架,只有极个别的地方有所改动而已。

4.2 创办图书馆学专业教育

古代藏书管理员主要通过父子相传或师徒相授的一对一模式定量培养,其校雠学知识不是依靠学堂来获取与增加,而是依赖个人的悟道与总结。近代图书馆蓬勃兴起,传授图书馆学知识的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渐次出现。1886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开设图书馆学讲座,1891年正式纳入该校的教学组织;188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管理学院成立[33]。欧美大学开始设置图书馆学讲座或课程,标着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学校培养模式的正式诞生。1899年韦棣华在文华中学首开图书馆专业人员培训点,1913年克乃文在金陵大学文科专业开设图书馆学课程,这宣告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已经开始起步。1920年武昌文华大学设立国内第一个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图书科,后来又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1921年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增设图书管理科,1926年成都的四川图书馆专科学校成立[34]。1925年,上海国民大学设图书馆学系;1927年,南京金陵大学在文学院设图书科并于1930年经教育部核准后设置图书馆专科;1942年8月,教育部在四川璧山成立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时设有图书博物馆学系;194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创办图书馆专修科[35]。除图书馆学高等教育兴盛之外,1929年还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图书馆学中等教育机构——广州市第一职业学校图书管理科(1937年停办)[36]。此外,许多学校尤其是师范学校设置了图书馆学课程供学生必修或选修,如厦门大学、大夏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大学、劳动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清心中学、创制中学等皆有图书馆学课程之设置[35][37]。这些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虽然办学规模不大,有的还由于时局艰难不久就停办了,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学学校教育的光辉历史,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社会培训与学校教育的相继产生,表明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制度化的初步成型。当时的图书馆学课程体系融贯中西、兼顾古今,以培养图书馆实用人才为首要目标。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以及一些图书馆学培训班等,都设置了相对完整的图书馆学课程体系。1926年,杜定友曾经撰文《图书馆学的内容与方法》[16],刊发在《教育杂志》第18卷第9-10期。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并参酌二十余校的课程,设置了一个图书馆学教学方案,包括图书馆概论、图书馆原理大纲、图书馆行政学、图书馆实习、图书选择法、图书分类学、图书目录学、图书参考法与学术研究法等9大内容。其中,图书馆概论涉及图书馆学通论、学校图书馆、组织法、管理法、编目分类法、阅览指导法、利用图书馆方法、图书馆略史等,图书馆原理大纲包含图书馆哲学、图书馆与教育、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服务论、图书馆种类等,图书馆行政学囊括组织法、购订法、建筑、设备、管理法、文件保管法、打字法、社会调查、图书馆调查、图书馆广告术、图书馆法令、书业学、图书流通法、图书典藏法以及各类型图书馆管理法,图书选择法、图书分类学、图书目录学、图书参考法与学术研究法等内容体系也相当的完备。从杜氏的图书馆学课程体系,我们不难发现当时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4.3 形成图书馆学学术平台

古代学者在读书治学过程中逐渐积累并适时总结藏书管理经验,这就是古代校雠学说研究的惯用模式。近现代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出现以后,图书馆学研究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国形成了以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协会组织、图书馆学期刊乃至图书馆学交流为核心的学术平台,还兴起了除学校开办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设置图书馆学选修课程之外图书馆学社会教育。诸如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夏期图书馆学讲习会(1919)、广东图书馆管理员养成所(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暑期学校图书馆讲习班(1923年)、成都暑期图书馆演讲会(1924年)、河南开封小学校教员讲习会(1924年,设立了图书馆管理课程)、上海圣约翰大学海氏图书馆讲习会(1924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暑期学校图书馆学组(1925年)、东吴大学暑期学校图书馆学组(1926)、湖北教育厅暑期图书馆学讲习所(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暑期图书馆讲习班(1928年)、江苏省社会教育学院(1930年,开设了暑期民众图书馆课程)、安徽省立图书馆专班(1930年)、山东民众教育馆图书馆讲习会(1932年)、河北教育厅图书馆讲习会(1932年)、成都图书管理员讲习班(1941年)、国立中央图书馆图书馆学补习班(1942年)、台湾教育厅图书馆学演讲会(1948年),以及上海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设图书馆学科(1937年)、上海中华图书馆服务社函授学校授图书馆课程(1939年)、上海文化函授学校添设图书馆学系(1947年)等[34-35]。1920年以后,几乎每年都举办图书馆学讲习会、训练班及函授教育。毋庸置疑,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了难得的学术交流平台。

图书馆协会是图书馆的行业组织,开展了业务协作、经验介绍、学术交流等活动。1918年12月,北京图书馆协会成立,因经费困难,无法开展活动而停顿[38]。1924年3月,北平图书馆协会诞生,有团体会员20个,个人会员30个;同年6月,上海图书馆协会接着成立,有团体会员30个,个人会员80人。此后南京、天津、苏州、济南、浙江、广州等地相继成立图书馆协会,全国各地图书馆协会约有25个[39]。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25年成立中华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学期刊纷纷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学学术交流,尤其是《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图书馆学季刊》与《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季刊》备受学者关注。当时图书馆学国际交流卓有成效,如韦棣华、克乃文、鲍士伟与莱爱尼等纷纷来华,而沈祖荣、胡庆生、杜定友、刘国钧等则出国求学。韦棣华曾经四次代表中国出席美国和英国的图书馆协会会议:1907月5月参加美国图协29届年会,1924年6月参加美国图协46届年会,1926年10月和裘开明等四人参加美国图协50届年会,1927年参加英国图协50届年会并使中国成为倡导成立国际图书馆及目录委员会(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前身)的十五个国家代表之一[40]。1925年底,中华图书馆协会特委托刘国钧为代表,出席美国图书馆协会1925年年会[41]。1929年6月15日至30日,国际图书馆第一次大会在罗马召开,沈祖荣代表中国参加会议并于会后参观与考察了10多个欧洲国家的图书馆。作为国际图联的发起单位之一,中华图书馆协会1936年再次派人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正是通过各种频繁、密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民国期间我国图书馆学跟上了世界图书馆学发展的步伐。

5 中国图书馆学近代化演进的目标

5.1 创立“大众的图书馆学”

古代文献管理与利用的特权为统治阶级及其人所垄断,“学统王宫”之时史官独家专享“文献权”,“学在四夷”之时士大夫阶层参与分享“文献权”。对普通民众来说,读书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更有目不识丁者连名字都不会写。显然,古代图书馆只是“鸿儒”聚集之所——统治阶级以及士大夫阶层的读书天堂,决非“白丁”往来之地——一般社会公众不能也不必进出的文化。当时图书馆用户是谈经论道的读书人,而图书馆管理官员及图书整理人员则是享有崇高地位的饱读之士。中国古代秘阁(国家图书馆)职员的社会地位较七品官吏要高,所谓“一经此职,遂为名流”[42]。古代图书馆通常“不向社会开放”,并形成“重藏轻用”的管理理念。无论是图书馆的利用,还是校雠学说的传承,都与普通劳苦大众没有关系。校雠学被誉为“读书治学入门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读书引导之资”,其目标就是培养博古通今的士大夫。古代藏书楼“惠嘉士林”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其为上流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责,更决定了校雠学说是一种知识精英“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理论体系。古代图书馆实乃士大夫“研讨学术”之“治书”场所,因而基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校雠学说”必定是“精英图书馆学”或“贵族图书馆学”。

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渐次兴起,实际上既是欧美图书馆学思想不断传入的直接产物,又是欧美图书馆学理论生根发芽的前提条件。近代中国不仅涌现面向社会公众的图书馆,而且出现面向普通民众的图书馆学。随着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受到人们认可,专家学者纷纷从社会角度审视图书馆事业,并初步形成“大众化”的图书馆学内容体系。他们高度肯定图书馆的民众共享特征,提出“民众对于‘公有’和‘公用’的图书馆,自然有应享的权力,也有应尽的义务”,前者包括使用权、监察权、建议权、请愿权,后者主要是纳税义务、守法义务、尚公义务[26]。正如李小缘所言:“公共图书馆乃人民之公共产业”,既可“人人得而管理之”又能“不出资而利用之”[43]。近代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普遍兴起,适合大众阅读的普及读物接连增多,前往图书馆阅读的普通民众持续增加,突破传统桎梏的图书馆管理技术与服务方式不断出现。传统书斋式的“校雠学说”面临难以逾越的困境,西方大众式的图书馆学获得广泛传播的时机。因此,20世纪初我国图书馆学的变革与转型,就是要从士大夫阶层的“校雠之学”转变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图书馆学”。

5.2 发展“科学的图书馆学”

校雠学说是古代图书馆工作经验持续积淀的产物,集版本、校勘、目录、典藏等于一体。古代学者极其崇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理念,而非常轻视图书加工、整理、修补等“雕虫小技”。因此我国古代有关“学术研究”的理论方法异常发达,而有关“图书管理”的职业技能甚为浅薄。近现代欧美图书馆普遍向社会开放,图书采访、分类、编目、典藏、服务等活动是图书馆业务工作之重心。于是,我国以前备受冷落的藏书建设、文献加工与读者服务,就成为了馆员必备的职业技能、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及专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日新月异,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撑与指导。相对西方图书馆管理技术与工作方法而言,校雠学说因难以满足新型图书馆的业务要求而被贴上落后与保守的标签。随着新式图书馆的创办与西方图书馆学思想的传入,传统校雠学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1909年,孙毓修开始撰写《图书馆》,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图书馆知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校雠学的范围。1926年,洪有丰提出:“图书馆对于图书,若何处理;对于阅览者,若何指导;以及一切事业,若何推广,若何改进。研究其原理,而应用适当之方法,此种学术,是谓之图书馆学。”[44]因此,在“西学东渐”的大潮流之中,校雠学说被视为“非科学”或“前科学”也就在所难免了。

清末以来,我国图书馆学不可避免地打上欧美之烙印。从四部法到杜威十进分类法,从书本目录到卡片目录,从封闭看守到开放借阅,从收藏儒家经典到收藏科技书籍,从单个图书馆管理到图书馆事业管理等,西方图书馆学“实用至上”与“技术至上”的管理技能得到了充分应用。1919年秋,戴志骞自美归国后对清华图书馆进行全面改组,设置管理、中文编目、西文编目和参考4股,在图书馆界开创了设立参考部门的先河[45]。20世纪初,在美国图书馆参考咨询影响下,古代面向统治阶级的“资治”活动终于扩展到面向普通民众的“参考咨询”。我国图书馆学开始从传统治学方法转向技术应用层面,全面吸收诸如卡片目录、开架借阅、巡回服务、馆际互借以及十进分类法等西式图书馆技术与方法,从而迈向所谓的“科学图书馆学”。教会团体与传教士纷纷创办教堂、学校与医院等,并在其附设的图书馆中采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与业务技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随后,沈祖荣、戴志骞、杜定友等留洋学者相继归国,将国外图书馆发展经验与图书馆学学科理论介绍给广大国民,进一步促进了“科学图书馆学”的发展。文华大学图书科等图书馆学教育机构仿照美国大学图书馆学教育体系开设专业课程,促使图书馆学在大学学科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培育了一批坚持“科学图书馆学”的薪火相传之人。西方图书馆管理理念、技术与方法的广泛传播,促使“科学图书馆学”大行其道。

5.3 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

古代校雠学到底怎样转向近代图书馆学呢?是对传统校雠学的修修补补,还是“言必称希腊”的全盘西化?梁启超早年积极呼吁创立图书馆“开启民智”,1917年底退出政坛后潜心学术研究,从而又以学者身份体验了图书馆的重要性。他终生与“大书藏”、“藏书楼”及“图书馆”打交道,在图书馆学原理、目录学和辨伪学等方面颇有建树,曾身兼松坡图书馆馆长(1923)、国立京师图书馆馆长(1925)和北海图书馆馆长(1926)等三职,为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古代校雠学迈向近现代图书馆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大是大非的学科发展路向上,梁启超曾经做出了十分明确的阐述。1925年6月2日,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长梁启超发表演说,强烈呼吁建设“一定能在图书馆学里头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无疑”的“中国的图书馆学”[15]。他对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主张在广义目录学(传统校雠学)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的图书馆学思想,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图书馆学。自从“中国的图书馆学”命题提出来之后,众多学者孜孜不倦地思考与探索,力图开创一条颇具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学科发展之路。

民国图书馆学家拚弃激进的“全盘西化论”,主张继承古代校雠学说的合理内核与引进西方图书馆学的先进思想。杜定友指出:“没有一所外国图书馆学校能够养成全面的图书馆学者,以应中国图书馆用的”;“中国图书馆有中国的特别情形、特别应用,不是把外国的东西贩运过来,就可以用的。”[16]刘国钧认为西方图书分类法无法适合中国古书的分类,以及欧美著者目录与传统书名目录各有所长,因而希望通过新图书馆运动来解决图书馆事业中的问题。正如他所言:“本新图书馆之原理,以解决中国特有问题之趋势,已皎然可见。”[46]在传统图书馆学思想的继承方面,梁启超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整理中国的书籍要研究现代图书馆学的原则,也要掌握我国校雠学(广义目录学)的知识”;“用四部分类法分现代书籍固然穷屈不适用,但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分中国书籍,其穷屈比四部更甚”;“中国古代编目中的优良传统要继承下来,如章学诚倡及的‘互注’、‘别裁’的方法,就可以施用于新的书目编制中去”;“中国古代有编纂大型类书的文化传统及好的经验,新式图书馆要加以发扬”;“图书馆管理人才的养成,不能光靠一所图书馆学校,要在大图书馆里设立学校,一面学理论一面从事学习[4]。事实表明:发扬光大传统的校雠学说,借鉴吸收西方的图书馆学,是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正确选择。

6 中国图书馆学近代化演进的启示

6.1 坚持图书馆学的本土化

近代“西方文明中心论”一度甚嚣尘上,国人往往非理性地批判传统文化。不少学者激进地提出“废孔学”与“废汉字”,甚至声称:“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字,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汉字不灭,中国必亡”![47]这种偏激态度一方面扫除了西学传播的障碍,另一方面产生了传统文化断裂的教训。20世纪初,图书馆学研究亦存在“西化”倾向:一二十年代学日本,三四十年代学欧美[48]。这导致人们“对自己民族图书馆学优良传统的无知、偏见和的态度”,“对西方图书馆学的学术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的丧失”[49]。校雠学是我国传统的“治书之学”,是古代学者“读书治学”的思想积淀。其实,我国近代“向社会开放”与“藏用并举”的图书馆,并非完全是西方图书馆的翻版;古代“惠嘉士林”的各类“开放式”的藏书楼,就跟西式图书馆类似与相通。由于受到不同文化体系的影响与制约,图书馆学必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校雠学说实乃中华民族的一大思想瑰宝,贡献了图书馆学发展的另类方式,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民国学者主张消化吸收欧美图书馆学,并结合实际改良“中国的图书馆学”。杨昭■曾经指出译著“只合于图书馆员参考,不足供一般人研究”,“只可供应用不能示提倡”,“只能供参考,不能资比较”[18]。因此,他极力主张以编书取代译书,从而将“合理借鉴”与“推陈出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沈祖荣、刘国钧、杜定友、王云五、皮高品等的仿杜、改杜、补杜与辅杜的分类法,杜定友、王云五、赵景源等学者根据西方原理创造的汉字检字法,以及图书馆学教学中东西方并重的图书馆学课程等,都是将传统校雠学与西方图书馆学结合的典范。

我们对待传统的校雠学说,必须拚弃一无是处的虚无主义或盲目夸大的自恋情结。针对校雠学说日渐式微与图书馆学过度西化之不良倾向,梁启超、杜定友、刘国钧等学者采取“两相融合”的正确态度,梁氏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开幕式上公开呼吁建立“中国的图书馆学”。尽管当时欧美图书馆学表现极其强势,但传统校雠学说依然显现出独特作用。譬如,古籍分类不宜使用西式分类法,却适合采用传统四部分类法;汉字排检法不可能在西方图书馆学中找到解决办法,却可以在传统字词排列中得到启发;古代“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类书,萌发了采用“主题法”编排组织的质朴思想;传统目录中的“解题”体现了“辨考”思想,姚名达亦说其优于西方目录。毛坤撰文《图书馆的中国化问题》[50],探讨我国图书馆事业本土化发展途径。西方图书馆界极其重视经验、技术与方法等,长期偏颇地将职业技能与工作方法当作关注焦点,难怪乎其图书馆学长期陷入是“术”而不是“学”的论争。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学抛弃传统校雠学思想,效法西方图书馆管理的技术方法,似乎建立了“科学的”图书馆学,但实质上不仅割裂了古代“治书之学”的精髓,而且导致了当前图书馆学发展的困境。显然,过分贬低传统的“校雠学说”,取而代之以西方的“图书馆学”,我国图书馆学未免“科学化”过了头。清末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时时“殷鉴”的宝贵财富。因此,“中国的图书馆学”必须承继校雠学说,坚持走一脉相传的“本土化”道路。

6.2 融入图书馆学的世界化

文艺复兴、印刷术改进与工业革命接踵而至,欧美近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纷纷问世,“向社会开放”与“藏用并举”的图书馆观念日益普及。清末民国时期,西方图书馆学对我国影响极其深远,除宏观的图书馆“开放”思想之外,微观的图书馆“经营”方法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分类方法、卡片目录、读者服务及参考咨询等,都借鉴了西方图书馆界的管理技术。当然,盲目跟风的照搬方式不可取,而甄别借鉴后的创新模式则倍受欢迎。1876年,杜威十进制分类法难以兼容中文书籍,国内学者根据其原理编制了一系列仿杜、改杜与补杜的分类法。1928年,沈学植认为“图书馆学,是图书馆工作的图本;图书馆工作,是图书馆技术的材料”,但图书馆学“当然不仅研究技术而已”,还应有“理论上的探讨”[51]。西方图书馆学思想的消化吸收,同样包括技术与理论或应用与理论这两个方面。梁启超中肯地指出:“图书馆学的原则是世界共通的,中国诚不能有所立异”,“但中国书籍的历史甚长,书籍的性质极复杂,和近世欧美书籍有许多不相同之点”,“从事整理之人,须要对于中国的目录学(广义的)和现代的图书馆学都有充分智识”[15]。由此可知,从传统校雠学到近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并非古代校雠学说与西方图书馆学之间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如何让传统校雠学与欧美图书馆学有机交融形成“中国的图书馆学”。

近现代西方牢牢把握世界学科发展的话语权,其图书馆学的光环效应同样令人眩目。现代化和全球化从某个方面来说就是西方化,清末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的发展成就,无疑跟西学东渐有极其重要的关系。我们不能抹杀西方图书馆学的推动作用,当然也不能忽视传统的校雠学说的积极贡献。东西方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中,“治书之学”的具体方法及其思想体系总有诸多相异之处。西方图书馆学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图书馆学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用西方的公共图书馆制度改造中国的藏书楼体制,如何将西方图书馆学这种“新知”与中国传统的校雠学这种“旧学”实现对接[4]。尽管各国国情差异很大但图书馆学的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所谓“科学无国界是也”!沈祖荣说过:“图书馆学为属世界性的科学,无畛域之分,无种族之异。”[52]中西文化各有所长,“相得”才能“益彰”。中国传统校雠学是“治书之学”的思想宝藏,值得充分的挖掘与承传;西方图书馆学说不能全盘照搬,而应当兼顾国情进行合理的借鉴。传统校雠学说必须接纳与融合西方图书馆学,才能真正完成迈向近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只有坚持图书馆学的“世界化”,中国图书馆学才能跟上世界图书馆学的发展步伐,并为世界图书馆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6.3 拓展图书馆学的生长点

[13](清)孙毓修.图书馆[J].教育杂志,1909,1(11):45-54

[14]徐建华.现代图书馆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9.

[15](清)梁启超.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5,1(1):11-15.

[16]杜定友.图书馆学的内容与方法[A].钱亚新,白国应.杜定友图书馆学论文选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7-44.

[17]本刊宗旨及范围.图书馆学季刊[J],1926,1(1).

[18]杨昭悊.图书馆学(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3,9,11-14.

[19]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250-251.

[20]范并思等.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226.

[21]耿靖民.发刊词[J].武昌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1(1):1-2.

[22]李小缘.全国图书馆计划书[J].图书馆学季刊,1928,2(2):209-234.

[23]徐昕.柳诒徵与国学图书馆[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4):33-37.

[24]任继愈.中国藏书楼[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1553.

[25]绍祁.图书馆与平民教育[A].国家图书馆.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第一册)[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531-532.

[26]赵为容.民众图书馆设施法[M].济南: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出版部,1932:8-10.

[27]徐旭.民众图书馆实际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35:7.

[28]徐旭.民众图书馆学[M].上海:世界书局,1935:22.

[29]王义周.现代图书馆的新动向[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3,5(3-4):267-280.

[30]刘国钧.图书馆学要旨[M].上海:中华书局,1934:9.

[31]杜定友.图书馆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42-44.

[32]李景新.图书馆学能成一独立的科学吗?[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5,7(2):263-302.

[33]武德运.图书馆通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85.

[34]王子舟.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九十年回望与反思[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6):70-78,96.

[35]严文郁.中国图书馆发展史[M].新竹:枫城出版社,1983:194-197.

[36]陈耀盛.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6):68-75.

[37]沈祖荣.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三次年会图书馆教育委员会报告[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6,12(2):1-2.

[38]倪波,荀昌荣.理论图书馆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1:114.

[39]张树华.20世纪中国的图书馆事业[A].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年卷[G].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80.

[40]吴则田.韦隶(棣)华在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的活动[J].图书情报知识,1983,(4):86-91.

[41]吴稌年.中华图书馆协会对外交流的首件大事——鲍士伟考察中国图书馆85周年[J].图书馆,2011,(2):30-34.

[42]王子舟.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1,(1):4-12,35.

[43]马先阵,倪波.李小缘纪念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131-132.

[44]洪有丰.图书馆组织与管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2.

[45]吴稌年.中国近代图书馆参考咨询活动之研究[J].晋图学刊,2006,(4):1-5,11.

[46]刘国钧.现时中文图书馆学书籍评[J].图书馆学季刊,1926,1(2):346-349.

[47]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26.

[48]李满花.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拿来、原创和输出——兼论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现代价值[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38(4):6-8.

[49]郑全太,李香艳.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评析[J].图书馆建设,2003,(3):11-14.

[50]毛坤.图书馆的中国化问题[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6,8(4):453-454.

[51]沈学植.图书馆学ABC[M].上海:世界书局,1928:125-127.

[52]沈祖荣.我对于文华图书科季刊的几种希望[J].武昌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1(1):3-6.

[53]刘国钧.儿童图书馆和儿童文学[A].史永元,张树华编辑.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4-10.

[54]吴慰慈,刘兹恒,张广钦.刘国钧先生图书馆学理论思想发微[A].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等.一代宗师——纪念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58-167.

[55]吴稌年.图书馆活动高潮与学术转型——古近代[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159-160,192-193.

[56]吴稌年.中国近代图书馆界的比较研究源流[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2):109-113.

[57]Pierce Butler. An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3.

[58]杜定友讲,梁春华述.研究图书馆学之心得[J].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1928,1(1):1-6.

[59]黄宗忠.图书馆学体系的沿革与重构[J].图书与情报,2003,(3):2-9,54.

学校图书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 要: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并循环往复的过程,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指对教师个人的知识进行系统、科学有序化的管理活动。经过广大学者和任教者的实践证明,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竞争实力。为此,结合知识管理的特点和原则,进一步论述了通过运用知识管理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人才逐渐成为各行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各大院校中,教师们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综合水平直接关乎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各高校紧急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通过从个人知识管理对高校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状况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关于提升院校竞争实力的有效方法以及使高校处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源自企业对自身的资产经营管理,近年来,这一科学管理思想已经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其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肩负着培育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探索等与知识相关的各项工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关注个人知识的系统及科学管理,这最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快速、稳步提升,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锤炼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只有倡导高校教师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才可以帮助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促使高等院校的竞争实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1 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认识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最后,通过知识的共享和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组织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高校教师的工作轨迹通常是由教学、科研两部分组成的,虽然身处院校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教师的个人学习及对个人知识的梳理并不规范和系统,通常都是工作中需要什么知识,教师临时去寻找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信息的积累没有科学性。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运用知识管理才能使教师的信息积累具备科学性,另外,实践发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个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激发个人的工作创新能力。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提取、共享和应用,将个体中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进而来构建个人的知识库。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知识管理(PKM)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子集,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体会多存储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凭自己的灵感来创设的教学环境以及凭内容来选取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被认为是因材施教的隐性知识,而且这些隐性知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不仅可以达到总结个人经验,萃取精华的目的,而且合理地转化和应用还可以帮助年轻教师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为此,我们得出结论,运用个人知识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这一集体的知识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团队的专业知识素养。

1.3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促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使其具备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最终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不必要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知识管理过程中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2.1 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

教师拥有,或教师专属的知识包括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认知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这些知识都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都是由以下各内容组成的,包括教材、辅助材料等图书资料;论文、专著及教案;个人知识积累所需的各种文件和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管理系统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师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就必须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使他们的个人知识条理分明、分类合理,又不失彼此之间生动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另外,对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可以让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完整性和有序性。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设计实用的个性化教案;归集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并善用计算机相关软件来支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有效地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对知识管理的水平的提升也会有相应的积极作用。

2.2 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

高校教师知识素养提高的障碍不仅仅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数量,还在于教师隐性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它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学经验是体现任教者教学思想中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但通常情况下,这种珍贵的知识却很难被清晰地识别和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都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实践性知识,总有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很不容易被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说让人百分之百地心领神会。与此同时,教师头脑中的部分知识还存在结构松散,体系不健全、逻辑关系欠严谨,个别闪光点稍纵即逝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实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也就是说,将教师拥有的,却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内的难以进行规范化地描述,如教学心得、体会及经验等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以及主观性强、零星的内容等,通过让教师个体或群体对此类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来将它们变得显性化。管理措施包括反思、交流、分享、共生等,通过采用这些管理措施来使之理性化,这便是最佳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的方式。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化,可以将教师的各种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使曾经松散、零乱的知识被逐渐整序成为稳定且具有逻辑性的体系性知识,这些知识或智慧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理论,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最显著的方面。

2.3 实现教师知识的有效获取与积累

知识的动态性特征要求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个人知识。外因驱动的自主学习或通过参加专家讲座来获取知识,是教师们通常采取的知识获取与积累的途径,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探讨,也是非常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另外,知识在群体中进行传播、流动,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同时还能够激发个体灵感和新知识的产生。

3 开展知识管理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法

3.1 建立个人专业及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库

先进的管理有赖于科技的支持,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电子存储系统,是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之所以说建立数据信息库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因为数据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数据,教师才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即信息。那么掌握了信息的教师再加入个人的经验判断和文化脉络就形成了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分类方式管理信息,如以信息内容、时间顺序或地域范围等方式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可以系统管理个人知识,用多样的形式归类过去较凌乱的各种知识资源,使其从以往沉睡的状态中苏醒,用于教学实践,而且还可以通过较有效的搜索方式,让教师对所积累的知识有更多维的认识,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知识,从而有效优化教学实践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的知识积累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更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终身工作。教师可以利用日常自学、专项培训、观摩教学、集体研讨等形式,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保持自己旺盛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同时,使得个人的知识基础被持续加固和丰富,如此以来,此种积累必然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3 记录并定期整理教学反馈笔记

教师应该定期地通过反思性学习,来管理教学心得和经验。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相互印证,不断反省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对特定教育事件处理的案例,并在过后对该类事件进行反思和展开全面的分析,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4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助力教师和院校的发展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先进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教师本身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教师可以养成更加良性的学习习惯。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就必须坚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为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因实施知识管理而取得的进步,会推动其个人知识素养的提升,反之教师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知识管理,使之不断良性发展下去。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升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挖掘自身科研潜力,以及注重培养个人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都是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升专业素养和自身价值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人才培养则依赖于教育,而打造优质教育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归根结底,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育实力。

参考文献:

[1] 任长印.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 孙芳芳,任永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

[3] 魏佳.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模型[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4] 纪清华.浅谈教师知识管理及其管理系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1).

学校图书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教师 专业素养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人才逐渐成为各行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各大院校中,教师们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综合水平直接关乎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各高校紧急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通过从个人知识管理对高校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状况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关于提升院校竞争实力的有效方法以及使高校处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源自企业对自身的资产经营管理,近年来,这一科学管理思想已经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其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肩负着培育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探索等与知识相关的各项工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关注个人知识的系统及科学管理,这最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快速、稳步提升,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锤炼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只有倡导高校教师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才可以帮助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促使高等院校的竞争实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1 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认识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最后,通过知识的共享和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组织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高校教师的工作轨迹通常是由教学、科研两部分组成的,虽然身处院校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教师的个人学习及对个人知识的梳理并不规范和系统,通常都是工作中需要什么知识,教师临时去寻找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信息的积累没有科学性。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运用知识管理才能使教师的信息积累具备科学性,另外,实践发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个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激发个人的工作创新能力。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提取、共享和应用,将个体中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进而来构建个人的知识库。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知识管理(pkm)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子集,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体会多存储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凭自己的灵感来创设的教学环境以及凭内容来选取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被认为是因材施教的隐性知识,而且这些隐性知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不仅可以达到总结个人经验,萃取精华的目的,而且合理地转化和应用还可以帮助年轻教师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为此,我们得出结论,运用个人知识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这一集体的知识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团队的专业知识素养。

1.3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促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使其具备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最终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不必要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知识管理过程中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2.1 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

教师拥有,或教师专属的知识包括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认知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等,这些知识都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都是由以下各内容组成的,包括教材、辅助材料等图书资料;论文、专著及教案;个人知识积累所需的各种文件和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管理系统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师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就必须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使他们的个人知识条理分明、分类合理,又不失彼此之间生动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另外,对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可以让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完整性和有序性。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设计实用的个性化教案;归集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并善用计算机相关软件来支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有效地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对知识管理的水平的提升也会有相应的积极作用。

2.2 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

高校教师知识素养提高的障碍不仅仅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数量,还在于教师隐性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它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学经验是体现任教者教学思想中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但通常情况下,这种珍贵的知识却很难被清晰地识别和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都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实践性知识,总有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很不容易被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说让人百分之百地心领神会。与此同时,教师头脑中的部分知识还存在结构松散,体系不健全、逻辑关系欠严谨,个别闪光点稍纵即逝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实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也就是说,将教师拥有的,却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内的难以进行规范化地描述,如教学心得、体会及经验等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以及主观性强、零星的内容等,通过让教师个体或群体对此类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来将它们变得显性化。管理措施包括反思、交流、分享、共生等,通过采用这些管理措施来使之理性化,这便是最佳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的方式。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化,可以将教师的各种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使曾经松散、零乱的知识被逐渐整序成为稳定且具有逻辑性的体系性知识,这些知识或智慧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理论,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最显著的方面。

2.3 实现教师知识的有效获取与积累

知识的动态性特征要求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个人知识。外因驱动的自主学习或通过参加专家讲座来获取知识,是教师们通常采取的知识获取与积累的途径,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探讨,也是非常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另外,知识在群体中进行传播、流动,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同时还能够激发个体灵感和新知识的产生。

3 开展知识管理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法

3.1 建立个人专业及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库

先进的管理有赖于科技的支持,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电子存储系统,是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之所以说建立数据信息库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因为数据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数据,教师才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即信息。那么掌握了信息的教师再加入个人的经验判断和文化脉络就形成了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分类方式管理信息,如以信息内容、时间顺序或地域范围等方式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可以系统管理个人知识,用多样的形式归类过去较凌乱的各种知识资源,使其从以往沉睡的状态中苏醒,用于教学实践,而且还可以通过较有效的搜索方式,让教师对所积累的知识有更多维的认识,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知识,从而有效优化教学实践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的知识积累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更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终身工作。教师可以利用日常自学、专项培训、观摩教学、集体研讨等形式,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保持自己旺盛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同时,使得个人的知识基础被持续加固和丰富,如此以来,此种积累必然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3 记录并定期整理教学反馈笔记

教师应该定期地通过

反思性学习,来管理教学心得和经验。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相互印证,不断反省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对特定教育事件处理的案例,并在过后对该类事件进行反思和展开全面的分析,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4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助力教师和院校的发展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先进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教师本身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教师可以养成更加良性的学习习惯。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就必须坚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为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因实施知识管理而取得的进步,会推动其个人知识素养的提升,反之教师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知识管理,使之不断良性发展下去。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升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挖掘自身科研潜力,以及注重培养个人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都是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升专业素养和自身价值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人才培养则依赖于教育,而打造优质教育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归根结底,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育实力。

参考文献:

[1] 任长印.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 孙芳芳,任永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

[3] 魏佳.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模型[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4] 纪清华.浅谈教师知识管理及其管理系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1).

[5] 周福盛,周庆.教师知识管理:基于个体知识的观点[j].图书管理论与实践,2005(6).

上一篇: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