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21:14:57

学校档案管理论文

学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过去那种人工管理方式,在没有通过管理人员允许的情况下,少数教师自由出入档案室,随意支取相关档案,这种散漫、随意的管理模式,会造成一些档案资料的流失。二是正确性不高,管理成本较高。庞大的工作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反而工作效率不高。三是查询档案、更新维护档案难度较大。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若档案积累的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查询档案较为困难,更新维护档案更不能做到准确科学。

二、创新学校档案管理是提升现代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管理创新的过程将至始至终地贯穿着观念创新的思想,观念创新就是使管理创新得以成功的保证。管理创新必须确立现代化管理意识,特别是档案管理知识化、网络化、社会化,把知识和创新作为档案工作的管理目标。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把满足全社会用户和学校的需求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价值走向,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来加强档案管理,开辟档案管理发展的新途径。不能单纯地以场所、设备和室藏为标准去评价档案室的管理水平,而应主要以服务效果和开发利用程度为标准。档案室的管理工作重点,应当从过去的设备、资料管理逐步转变为对档案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加大对档案室用户的服务力度。

档案工作管理模式的更新,是实现高校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档案馆虽属机关部门,但大多属于非独立结构,一般情况下挂靠校办,或者是校办的一个科室,其职能主要是执行而非决策。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一些高校管理者逐步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在高校机构改革中,先后将档案管从校办或其他部门分离独立起来,升格为直属单位,变成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决策,对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档案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条件是提高档案工作效率,确保档案服务工作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档案工作创新的硬件基础。尤其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现出科学性、方便性、实用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要加强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将计算机作为方便管理的重要工具,进一步合理有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档案工作的超越,呈现高校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景。

学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档案专业知识,才能满足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掌握档案学的基本原理,又要掌握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操作方法。要运用科学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对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统计等业务环节全过程进行管理。通过这种管理,建立合理的馆(室)藏结构,同时还要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编辑各种资料汇编,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服务。

二、善于学习新知识,增强创新意识

信息时代,学校档案工作和整个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因此,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都要善于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不管学历高低、资历长短,都应不断地“充电”,努力增长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档案人员还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获得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教育,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新时期学校档案工作所呈现的新特点,需要档案工作者掌握新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档案人员既要尊重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又要敢于创新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以新思维对待新事物,以新对策对待新问题,才能不断推进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改善有关运行机制,稳定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档案管理工作是知识性、专业性、连续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档案管理人员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因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一是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注意做好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工作,要从维护档案工作的长远利益出发,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创新本职工作,促进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二是要考虑到档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要遵守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学校档案管理体系,配备好档案专、兼职人员,力争使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要将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纳入到专、兼职档案人员的年度考核之中,调动他们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做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在促进学校整体工作中的作用。

学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各项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快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步伐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相当重要。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学校各项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中职学校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作为中职学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中职学校档案工作发展的步伐呢?笔者根据《档案法》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体会,就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探讨如下。

1.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1领导不够重视

就目前的学校档案管理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对档案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对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档案对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认为学校不是什么政府职能部门,档案管理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得那么严格。

1.2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素质较低

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下是中等专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中专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只有一个人,而且是临时配备的。另外,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不是档案专业出身的或者不经过培训就上岗,不具备最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专(兼)职档案员缺乏系统培训,对档案工作的分类、归档、整理、保管、利用等未能很好掌握,很难使档案工作走上规范化。

1.3档案信息载体结构单一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档案馆(室)的管理方式陈旧落后,有些还是手工作业,文件立卷归档后,档案工作人员还需对其进行加工,如调整与编目。这种机械的手工抄写,不仅重复性劳动工作量大、时间长、速度慢,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档案的处理速度。这样的管理模式,致使档案管理人员无暇顾及对某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查阅档案也因管理方式落后,案卷调动频繁,而造成磨损严重,且检索速度慢,查找准确率低、查全率低。

1.4收集资料不够完整

外出参加会议的人员不会主动把会议文件交给档案人员归档,而档案人员对学校外派人员参加会议的情况不了解造成了会议文件未能及时归档。某些教师对教学档案的归档持抵触态度,认为教案、自编讲义等材料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属于私有财产,若经档案部门归档后就会成为公有财产,容易抹杀个人的成绩,并且再利用时借用手续繁琐,还是自己保管放心、方便。

1.5硬件设施不达标

有的不具备最基本的保管档案的通风、防潮、防霉、防盗、防火条件要求,档案材料随处散放,造成极大隐患。档案保管设备不齐全,大部分学校档案保管箱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购置的,个别学校仍用木头箱,很不规范,影响保管使用效果。

2.加强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档案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提高和增强学校全体员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搞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档案法》,深入进行档案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使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都认识到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和增强全民的档案意识,坚决杜绝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实用主义短期行为。扎扎实实地搞好学校档案工作,建立起严密并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按《档案法》要求,规范各类档案的分类、归档要求和管理办法,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亲自过问档案工作,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校档案工作跟上当今新形势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要按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建立综合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全校的文书、教育教学、设备、基建、会计、学籍、团队等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各职能部门均应确定一名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收集和职能管理本处室的档案资料,形成档案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以保证学校的各种资料齐全完整。

2.2加强人员配备,搞好档案实施建设

为了不使那些奠基性材料缺失,学校教学档案要实行统一保存和科学管理,首先要配备一名思想好、责任心强、熟悉学校工作、懂得职教办学规律、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业务能力的同志来负责,健全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室管理制度、查阅制度、资料报关保密制度,严格按规章办事。其次,硬件建设是提高档案水平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档案管理质量的最佳手段。要专门设立档案室,教学档案按文书类、教学类、学籍类、声类分别设橱,配备六防(防火、防盗、防潮、防光、防虫、防鼠咬)实施,确保档案材料保管安全、利用方便、管理规范。2.3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档案工作的基础,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首先观念现代化,即要正确确立中等专业学校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这一重要观念。其次在具体管理上要与时俱进,要正确确立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的理念,制订一整套科学严密的与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第三,档案管理中实现技术现代化,即采用计算机、传真机和信息检索终端等现代化办公设施,收集、处理、传递档案信息资料,提高档案的服务质量。

2.4加强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学校档案工作应坚持“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着重收集本单位形成的文件材料,上级针对本单位制发的文件材料,本单位公务活动形成的重要会议材料、协议书、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材料。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后,要根据不同门类、不同载体按年度、类别分别整理归档。

建立健全学校档案,实行档案管理,有利于对学校的正确评估,有利于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面考核,有利于查找和使用历史资料,有利于学校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要努力把学校档案建好、管好、用好,就一定能把学校办出成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莉.谈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J]镇江高专学报2003,16(4).

[2]刘索珍.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5(17).

[3]代利利.加强学校档案管理[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

[4]周枫,辛梅菊.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山东档案2005(5).

学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根据电子档案管理自身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在中专学校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保证电子档案管理应用到中专学校中的安全性第一

提高存储设备的安全性能,保证电子档案管理的专一性,及时进行在线升级,定期对电子档案进行护理,保持存储设备的稳定性;第二,及时对档案信息进行更新备份,避免发生档案丢失不能找回的情况;第三,开启防火墙模式,进行指纹识别、身份鉴定、闪电杀毒、全面体检,切实提高电子档案管理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保证电子信息不会再输送时发生丢失或被盗取的情况。保证电子档案管理应用到中专学校中的安全性,要不断强化科学技术,及时更新升级,提高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性能。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中专电子档案管理向规范化发展

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推动中专学校电子档案管理向规范化发展。首先,要提高有关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强化其安全使用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思想,让他们全面认识到电子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能熟练掌握电子档案管理的操作流程,从而能够灵活使用电子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其次,在电子档案管理应用到中专学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诸如,信息加密措施、档案总结制度、身份识别制度等,保证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再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完善电子档案管理的使用制度,推动电子档案管理向规范化发展,对其存储类型、使用方法进行统一的管理,对存储、操作、处理等各个流程中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尽量在电子档案转变的过程中,避免发生信息泄露、文件损坏等现象,坚决不允许在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缺陷。与此同时,要保证信息检索与文件加密、档案管理同步进行。

(三)强化电子档案管理所需设备

提高对中专学校的软件、硬件管理电子档案管理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其信息传递、存储内存都取决于现代化科学技术。由此,要能够全面提高电子档案管理的高效性,就要求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加强计算机研究,强化网络技术等。同时,要研发出适合电子档案管理存储的软件,和具有安全性能的信息加密软件,使电子档案管理向高效性、安全性发展。一方面,要将电子档案中的信息进行备份,可以采取刻录成光盘的形式;另一方面,选用先进化的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并完善相关安全保护制度,提高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性。要将安全管理落实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及时更新软件,保证中专学校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发展。

(四)强化中专学校电子档案管理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中专学校电子档案管理的操作人员,要求了解相关的档案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熟练操作电子档案管理。中专学校要对电子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切实加强他们的操作技能,把握电子档案管理的实际要求,促进他们发展成为合格的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对电子档案管理操作人员的培训,既能采取长期培训的方法,也能进行短期内的集中训练。

二、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处于不断的前进中,电子档案管理在中专学校的应用显得十分有必要。身为一名中专学校的电子档案管理人员,我们要对工作进行归纳,并不断的改革创新,完善电子档案管理在中专学校的应用,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强化工作效率,提高电子档案管理的技术含量,保证信息不被盗取、不泄露,为中专学校档案管理作出有利的贡献。

学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学校档案中,真实地记载了学校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和采购信息,一旦出现设备和设施的故障,可以通过档案进行查询,为维修和养护奠定基础。同时,为日后学校的扩建和改建等提供参考价值。

2职业教育学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2.1学校的重视力度不够

我国档案管理的起步较晚而且发展的速度较慢,导致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力度不太够,经费和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材料不齐全或者无法完整的采集材料等现象发生。相关的部门未能及时上交资料,导致许多重要的资料流失;同事,由于经费的不足,导致管理设施较为落后且不齐全,无法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2管理设施和制度不完善

学校档案中大多是纸质的文件,因此对于管理的设施要求非常苛刻,通风、防潮、防霉和防火等条件都必须达到标准,一旦出现事故,将导致档案的全部流失和损坏;同时,我国职业教育学校,没有建立统一和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导致,导致档案管理水平较为落后,无法为学校管理水平的发展提供帮助。

2.3管理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达标

职业学校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不达标,严重地制约了档案管理水平的发展。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导致档案管理的水平较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对档案的管理和分类等各不相同,难以满足现代化档案管理的水平标准。同时,由于学校拨给的经费不足,档案管理人员的数量始终无法满足标准,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加强职业教育学校档案管理的措施

档案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是维持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水平,主要方法包括:

①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将档案管理纳入学校的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的员工;

②学校应当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档案室进行管理和打扫,所有的人员应当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流程和职责;

③将学校档案管理水平作为相关部门的考核和评判内容;

④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

3.2制定科学和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制定科学和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是保障档案管理有条不紊发展的前提,主要方法包括:

①设立独立的档案管理室,严格按照防火、通风、防潮和防霉的条件进行打扫和布置,配齐管理设施和设备,确保管理水平达标;

②建立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每位管理人员的职责,以却把责任到人,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预后的管理。

3.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主要方法包括:

①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学习的能力,规范档案管理的水平;

②对于出现重大管理事故的员工,进行停岗培训,直到操作水平达标后方可上岗工作等。

3.4使用现代化的管理系统

学校应当配有现代化的管理系统,为档案管理的长期发展提供基础,主要措施包括:

①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操作系统,全面和科学地对档案进行保存和分类,能够快速地查询档案信息;

②配有完善的打印机、计算机等各项信息化设备,保障档案的快速录入和管理等。

4结论

随着科技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学校对档案管理的水平与日俱增,为了使得档案能够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价值,学校应当重视对档案的管理,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档案管理团队,确保档案的真实和完整。

学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新时期中职院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院校的各种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为此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就越来越繁重,繁重的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折射出许多中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过程所存在的问题,比如用于支撑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备不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内容单一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职院校的管理者忽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将档案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项目,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校的教学活动中。

1.2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职业技能不高,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

新时期中职院校具有专业档案管理资质的教师人员非常少,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由学校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兼任或者是由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从半路转移到档案管理岗位中,参差不齐的档案管理队伍必然影响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也严重影响着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认真负责,常常出现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导致一些重要档案丢失的现象。

2提升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基于当前学校档案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现提出提升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2.1完善学校档案管理规范制度,指导学校档案管理工作

随着近些年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全国各个省市都相继制定了促进中职教育的具体规划,同时也加强了对中职教育的要求,在此形势下中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面对这些变化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事实上中职学校却并没有对现有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出调整,尤其是在规章制度方面,因此为了明确中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目的等,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首先要在国家层面出台管理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其次要明确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建立与中职教育相适应的档案管理特色。

2.2学校领导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为档案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首先学校的管理者要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是制定各项决策的客观依据;其次学校的管理者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要增加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提高档案工作环境,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尤其是要提高对档案人员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在技能培训方面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最后加强学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通过强化对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提升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

2.3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而档案管理人员决定着档案管理水平,因此只有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才能提高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一是中职院校要建立岗位责任制,以岗选人、以岗用人,严格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选择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从事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二是学校要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档案管理专业技能;三是要增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树立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当然除了上述几种措施之外,我们还要通过加强档案宣传、严把档案材料质量关以及提高档案管理评级体系等措施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3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加强与改进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发展中职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学校应该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正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提高学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促使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学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一、高校建诚信档案缺乏法律法规建设及相应的制度环境

大学生诚信档案从提出概念到2004年正式建立也不过两年时间,之前和之后国内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征信法规。信用制度仅仅在我国《民法通则》、《票据法》、《担保法》、《刑法》、《合同法》等法规中简单提及,而已有的法律甚至阻碍着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如《商业银行法》规定了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禁止银行将客户资料向其他部门提供,而且,按法律规定,如果要采集数据,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当前,大学普遍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信息、银行信用信息、在校奖惩情况等记入档案。那么,不论是作为信息提供者的银行还是信息需求者的高校,都面临违法的尴尬。

同样,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其他信息纳入征信范围也缺乏合法性前提。这主要是一个个人隐私的界定和使用问题。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只规定了未经权利人许可而公布、披露他人隐私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但对什么是个人隐私、如何保护和披露没有进一步的规定。在没有获得法律授权之前,高校的征信行为多少有些盲目,并可能在未来引发侵权争议。

我国现在于上海、深圳、石家庄新华区等地建立了信用档案,事实证明,没有法律作为坚强的后盾,这些地方的信用档案无法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和威力,而且备受人们的怀疑。如,2002年6月14日的《中国青年报》以《将公民的不良行为上网对不对?》为题,对石家庄新华区的“社区信用档案系统”提出了质疑,原定推出的上海大学首份大学生信用档案也面临“难产”的尴尬。

地方立法中,上海已出台《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央行也有意将征信体系的建设尽快向全国范围推广,目前正抓紧制定有关征信法规,以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反观美国,在它发达的信用体系背后是以《公平信用报告法》为核心的45项法律,对个人信用档案的收集和共享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鼓励诚实守信,对违反信用者也规定了具体的惩罚条款,同时也注意维护公民的个人隐私等正当权益。特别是《公平信用报告法》和《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这两项法律对个人信用档案的收集和共享及个人信息的使用做出了明确规定,是规范信用报告行业的基本法。①高校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贸然建档,有些把自己放在火上烤的意味。

二、高校尚不具备建档所需的物质支撑

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设要以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为基础,从信息采集到最终形成信用评估报告的整个过程花费不菲,并要有一定的通讯、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持。仅就这一点而言,目前我国国内许多高校尚不具备建设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客观条件。事实上,国内也只有少数经济、技术条件允许的高校开展了这项工作。

高校建档的资金从哪里来?易家言在他的《中国教育的尖锐问题:学校、市场和政府的重新定位》中说:“中国的学校实际是一级教育中的党政社团组织,它在办社会,它在发挥政府的职能,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校。高等学校除教育之外,其他的如政府和社会功能越多,内部结构就越复杂。组成结构本身和结构的运行需要支付成本,于是这些与孩子的教育根本无关的费用都要由越来越高的学费来承担。”

已建立的高校诚信档案相互之间并未实现完全联网,这种分散式的信用档案管理模式会产生的结果是,在建设初期,信用数据的采集任务浩繁、前期投入大、周期长,各个分散的信用档案管理机构很可能会不堪重负,重复投资严重。而建成后因为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留在当地的信用档案是否转出?如不转出,信用档案受到地域、时间限制,其功能被大大削弱。如转出,谁来承接?建档后实现动态管理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高额的运行成本也是个难题。

大量的投入必定寻求回报,即征信数据的有偿使用可以鼓励高校建档,现状却是由于社会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我国对个人征信服务的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尤其是银行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和实施风险管理时并不要求由公正的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进行评分,个人信用评估公司也就没有市场,无法商业化运作。投入了却没有产出,高校的建档热情能持续多久?

三、具体实施和监督环节存在的问题

1、征信数据的来源

以往由于信息长期被各行政机关封闭管理和分割使用,社会公众难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取个人信息,信用机构也无法以合法身份采集、加工和出售这些信息。近年来,上海市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颁布《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授予信用服务行业协会信息采集权,打破征信领域中的条块分割,使上海成为全国最早启动个人信用征信的城市。在《上海市信用服务指南》中,征信信息的来源包括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其中,直接来源是被征信对象,间接来源包括行政和司法部门(工商、税务、统计、海关、技监、劳动人事、公安、法院等机关)、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商会、贸促会等)、媒体传播机构、与被征信对象存在业务关系的合作企业、金融机构、其他征信机构及被征信对象股东和附属机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解决了在全国范围内信息采集公开合法的问题。根据该法的精神,高校仅能选择从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中收集所需信息,而这些信息中又有多少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实际相关?即使相关,所载信息又往往与其他征信机构提供的信息重复。明确不重复的只剩学生在校成绩、奖惩情况了,这又与学生档案记载重复。那么,高校还有必要建立诚信档案吗?

2、采集内容的界定

哪些信息应纳入诚信档案,各高校不尽相同。一般包含个人基本信息、经济信息、操行信息、信用信息、大学生去向记录。但对这一界定存在争议。如,个人基本信息、经济信息中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父母身份证号码、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在校期间的消费表现等,究竟是征信必需的可公示材料,还是纯粹个人私生活内容或个人隐私?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学生的信用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诚实守信等方面,与此无关的情况如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表现、学业成绩、专业素质等应排除在外,否则,就是学生的普通档案了。这也意味着信用和道德并不一致。对于道德和信用的关系,先期建立社区信用档案的石家庄市新华区坚持“一个人的总信用,应该包括他生活在社区中的方方面面,而在社区的日常生活中,信用的体现面之广,几乎可以包括道德的所有内容,道德就是对社会的承诺。”这样看来,信用档案几乎就等同于“道德档案”。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应当记入信用档案的呢?在这个问题没有水落石出之前所有的建档行为都具有相当的盲目性。

3、市场需求不足

最有可能青睐诚信档案的用人单位实际上对大学生信用档案的作用持保留态度。在招聘中,虽然企业对于员工的诚信问题相当重视,但不少企业认为,中国现有信用体系还不完善,仅凭一纸证书无法说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市场对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漠然戳中了诚信档案的软肋:公平性。

4、如何实现公平

首先,诚信标准的公平。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由谁制订?制订者的权威性由谁授予?虽然通行的做法是诚信得分由学生个人自评、经由班委和学院双重审核并打分。一个大学生,诚信如何,到底谁最有发言权?是代表“管”方的班委和学院,还是他的普通同学?不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诚信档案本身的客观性、中立性就令人怀疑。而一项充满悬疑制度,我们还能指望它推进社会诚信吗?

其次,在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中谁来监督信用的监督者(高校)?没有监督和竞争,谁能保证高校不产生寻租冲动?有人质疑,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诚信档案”很难不被形式化、庸俗化。

参考文献:

[1]《诚信档案可解大学生“诚信危机”?》,《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4月11日。

[2]刘勇强:《美国的个人人信用档案管理》,《档案时空》2005年第四期。

[3]谭磊:《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推动高校诚信教育》,《云梦学刊》2006年第四期。

[4]《大学生信用档案:在喝彩与质疑间踽行》,新华网,2003年4月。

学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论文管理;数字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13-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老师要承担起更多的毕业论文指导任务,但教学资源,特别是软件毕业生论文指导教师非常不足。各高校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不能更好的满足越来越繁重以及多样化的论文管理工作,逐渐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信息数字化。如济南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开发了毕业设计题目申报与管理系统等,给我们带来了值得学习借鉴的好经验。现在各高校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的重要性,依据事实,与专业特色联系起来,质量管理体系逐渐完善。笔者从工作实际出发,了解到虽然现在仅有不到10%的高校未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纳入教育信息化进程,但不少高校仍没有提高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传统手工管理毕业论文的趋势,必须从数字化构建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着手。

1 毕业论文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在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校教学情况进行检验时,重点依据的就是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它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很高。除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部分外,也能考察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提升科研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所说的高校学生毕业论文,具体来讲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三种类型,分为优秀和普通论文二个等级制。这些论文大多数成为学校教研利用的重要资料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利用价值,其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还促进了学校信息的公开数字档案室实时接收来自办公平台及业务系统的大量第一手的新鲜档案资料,师生们可随时突破时空限制足不出户便可查询相关论文教研档案资料,改变了原有手工被动的查档方式,论文的保管与利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因此,科学及时有效实行数字化管理毕业生论文,对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以及教学档案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大部分高校在储存印刷品论文或采用双轨制同时收藏电子版的论文制作成光盘,但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学生论文太多,制成印刷品在储存上存在困难,制成光盘在扩充上存在困难;②运用以上两种方式收藏论文,在查询时不方便;③纸质文档数量大,往往“沉睡”在库房不易开放,造成师生查阅受限,利用率低下而且占用库房面积,极大浪费了库存空间。由此可知,由于毕业论文数据量大、效率不高、差错率高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数字化管理应运而生,其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而在高校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协助下,可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传统的人工管理加纸质存档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造成以下问题:

1.1 管理效率低下 在管理论文时,要发放很多文件,填写各种表格。那么多的文件在管理时容易出错。若将这些文件表格进行网上集中管理、查阅、填写等,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2 互动渠道不畅 如果不依托网上信息技术,就不能建立一个有助于各级管理人员、师生间面对面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很可能出现信息和接收不一致、不能准确传递信息等情况。论文的统一格式和修改则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地在文中作标注或通过电邮的方式发送等。

1.3 答辩成绩共享难 最后进行的是毕业论文总评,给学生确定一个客观、公正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总评成绩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是很复杂,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传统方式一般采取等级制,进行小组表决,最后确定该生的总评成绩。这种方法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主观性比较强。如使用系统答辩功能,将答辩记录、答辩小组意见等结果提交等,为答辩小组成员共享资料提供科学便利,同时,老师对论文给出建议成绩和答辩成绩,折算提交后自动进入数据库,学生可自行查询成绩,不必进行人工汇总。

1.4 数据缺乏同一性 毕业论文管理参与人员太多而且不集中,容易造成信息的不一致。如学生最初选题和最终论文题目,如果在论文秀做过程中有所改变,就会导致数据不一致;论文写作中会经过多次修改,不同的修改稿会由于手工管理出现错误进而导致提交错误等。

2 建立高校毕业论文管理信息平台可行性

应用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整合那些分散的信息,让师生在一个互动的平台上完成论文过程,对于改善论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系统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可使各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计算机丰富资源并根据各自不同的论文管理过程灵活选择工作流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室几乎成为了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唯一场所,而且教学活动的时间也受到了限制。现在各种专题数据库网络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子,师生可以使用专用软件平台、各种即时通讯软件,用文字、音频、视频进行即时的交流,即使教师不能即时回答问题,学生也可以用发帖的方式留言。因此教学的场所可以是任何互联网所能触及的地方,教学时间可以是任意的。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即时计算机通讯软件的功能,并且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可以使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不但可以成为教师教学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系统的应用,也将促进了毕业生论文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达到了论文教与学以及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双赢目的。

3 建立高校毕业论文管理信息平台需求分析

学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社会主义新中国已经建立60周年了,这60年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从无到有大发展的60年。新中国的档案事业也是在这60年中经历无数艰难坎坷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起来的,这其中的档案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有代表性的重要方面。而要说中国档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就不能不谈到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院)的建立和发展。这不仅仅因为这所学院有与共和国几乎相同的年龄,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建立和发展,真切而全面地反映了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历程。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是新中国档案学教育和档案学研究的开创者。自1952年年初建至今,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走过了57年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发展的辉煌历程。她为祖国档案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档案专业教育树立了典范模式,为档案学研究夯实了基础,开辟了新的领域,引导着新的方向。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研究机构中,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一直处于领先优势,保持中心地位。她还以一流的档案学教育和科研实力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赢得了国际声誉。在庆祝建国60周年的隆重日子里,我们与其说是回顾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发展历史,毋宁说是在述说着一部中国档案教育和档案学研究的简史。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成立于2003年12月,而其前身则要追溯至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档案班。从那时算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创建与初步发展阶段:1952年4月~1966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档案事业建立和发展的需要,在刘少奇、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1952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开办档案专业,培养档案干部。经中共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与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副校长胡锡奎、成仿吾同志商定,在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内开设档案班,并派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吴宝康同志任档案班主任。时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处长曾三、副处长裴桐同志,亲自筹划档案班的招生、课程设置和组建教师及干部队伍。4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组织部向全国发出《关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工作训练班招生的通知》,要求中央机关和各省(市)选派干部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1月15日,专修科档案班举行开学典礼,专修科档案班正式宣布成立。档案班的创立,是新中国文化教育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档案高等教育机构的诞生。

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档案班在创建初期缺乏教员,总理亲自致电苏联有关方面,聘请苏联档案专家姆・斯・谢列兹聂夫来校讲学。档案班第一年的课程由苏联专家姆・斯・谢列兹聂夫讲授,中国教员在专家指导下负责课堂讨论和实验课。考虑到建设教师队伍的需要,1952年年底从档案班中抽出若干学员举办研究生班,培养档案专业教师。1953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决定在专修科档案班的基础上成立档案专修科,档案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到1955年,档案专修科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档案专业师资队伍,先后毕业了三期学员和两期研究生学员,为中国档案事业发展撒下种子。

1955年4月,根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档案干部队伍的需要和要求,国务院和高等教育部决定,中国人民大学在档案专修科的基础上,创办历史档案系,吴宝康任历史档案系主任。历史档案系建立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高等教育的层次由原来的专科上升至本科,档案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升。至1959年,历史档案系在校学生达到535人。是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在校学生最多的系科之一。同时,教师队伍也迅速扩大,共有教职员107人。这样的发展势头因“”的爆发而被迫中断。

二、全面停滞阶段:1966年5月~1978年6月

1966年5月,“”开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档案工作机构瘫痪,制度废弛,业务工作几乎全部停止,档案教育也被迫中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停止招生,处于实际停办状态。1973年,中国人民大学宣布解散,历史档案系被列入解散单位名单。后经努力争取,历史档案系大部分教工保留在北京师范大学。1974年5月,历史档案系宣布停办,教师队伍被拆散,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散失殆尽。

三、恢复与发展阶段:1978年7月~1998年6月

粉碎“”以后。全国档案工作逐步得到恢复,档案学研究和教育也重获新生。1978年7月1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也同时恢复,并改名为档案系。吴宝康、陈兆先后任档案系主任。9月,档案系开始招收复校后第一届本科生,在档案专业下设有历史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和档案保护技术三个专门化。1979年,档案系开始从事硕士研究生教育,建立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硕士点,招收中国政治制度史硕士研究生;1982年,又建立历史文献学(含档案学)硕士点,招收攻读档案学理论与历史方向的研究生。

早在1960年,国家档案局曾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成立档案学院,并将会议决定报告中央,获得总理的同意。后因国家经济困难,档案学院的各项筹备工作被迫中止。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适应档案工作恢复和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对档案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人民大学曾经正式行文给教育部,建议专门成立一所培养档案人才的高等院校一档案学院。此建议虽因受当时经济调整的影响而暂未获批准。但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将不断增加对档案教育的投入,促进档案高等教育的发展。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档案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1985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下达[85]教计字084号文件,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档案学院,同时批准档案学院设历史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和档案保护技术三个专业。陈兆、李鸿健、曹喜琛、冯惠玲先后担任档案学院院长(副院长)。档案学院的成立,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档案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是档案学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93年,档案学院建立历史文献学(含档案学)博士点,至此,档案学院具备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全部教育层次。

档案学院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的改革与调整,使得档案学专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层次、形式、专业、课程设置、教材、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档案学专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全面发展阶段:1998年7月

至今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到20世纪末,我国在迈入新世纪的同时,开始了向信息社会的跨越式推进。为了适应这样一种“基于信息资源”的社会形态的发展需求,特别是满足社会对综合性、复合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需要,以培养信息资源管理类人才为共同使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教育加快了学科融合、共同发展的步伐。1997年6月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8年7月6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和归并,将原隶属于历史学门类下的档案学专业归人管理学门类,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并列构成一个新的一级学科。

档案学院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在广泛调查、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于1998年下半年,及时确定档案学、图书馆学及情报学一级学科综合发展的战略,在信息资源管理的框架下,重新调整学科教育体系,在保持档案学科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情报学与图书馆学等相关学科。1998年6月,档案学院设立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点,2000年12月设立情报学硕士点,2002年和2007年,被两次认定为全国唯一的档案学国家重点学科点。至此,学院形成了档案学、图书馆和情报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完整布局。

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社会需要和整合资源。改革管理体制,进行院系调整。档案学院面临新的挑战和选择,或并入其他学院,或保留建制在更大空间中突破发展。学院继承了艰苦创业、勇于开拓、在提高中求发展的优良传统,坚定选择后者,在保持档案学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利用学院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已有基础,积极筹备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03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行文,决定在原有档案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教授兼任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是国内第一个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标志着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及其高等专业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成立,巩固和提升了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开拓了档案学的研究视角。2005年,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获得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在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位列全国第二名。

目前,学院设有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本科专业,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中外政治制度5个硕士学位点,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4个博士学位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央级期刊《档案学通讯》由学院出版发行。赵国俊教授现任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学院现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已成为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学科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培养信息资源管理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早在1956年,经总理亲自修改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中就对档案系明确提出了培养档案工作干部和加强档案学研究的双重要求。1985年,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发了《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见》,明确规定学院为“全国高等学校档案学教育与档案学研究的中心”以及“培训高等学校档案学师资的基地”。学院在五十余年的发展中,一贯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方针,教研相长,因此,新中国的档案学研究几乎是跟随着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创建、发展而逐渐建立、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科研成果已经涉及到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各个领域。学院在保持档案学学科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了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密切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及时吸纳国际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在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发展战略、国家信息资源控制力构建、电子文件管理、政务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咨询与服务、信息分析、社会科学信息管理等研究领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成果丰厚。学院已累计取得科研成果数千项,其中教材、专著、译著、工具书等500多种,论文、译文数千篇,承担了部级、省部级和相关国际组织的科研项目一百多项。这些成果大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其中100多项分别荣获部级、省部级或校级奖励。

学院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襟,及时与国内外同行交流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在国际交流方面,学院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档案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和合作。1984年,学院正式成为国际档案理事会丙类会员,2005年开始学院成为国际信息资源管理学会成员单位。学院多名教师受聘担任国际档案理事会教育培训处通讯委员和指导委员会委员。学院多次派遣教师出国进修学习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延聘国外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交流,与国外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学院赢得了广泛国际学术赞誉。从1978年以来,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先后主持召开30余次国内、国际等不同范围的重要学术会议,尤其是2004年开始连续多次成功主办“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成为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界的高端论坛。

学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纲要》精神,以打造高效课堂为重点,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向科学管理要质量,向高效课堂要成绩,向教育科研要效益,向教师素质要水平。大力加强教师研修,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重点工作

(一)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树立以生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2.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加强课程与教学评估。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进一步提高校本课程实施水平。杜绝“满堂灌”、布置超量作业等不良教学行为。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志趣和积极的心态。

3.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实行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和教学责任事故追究制。落实校干包级、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科、包学生、包质量,教研员包学科、包学段、包质量。建立教学质量抽测、监测制度,完善教学质量阶段性推进机制,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单元清、月月清”。完善“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及时矫正”的“查摆改”教学诊断机制,及时召开阶段性质量分析总结会,扎实搞好区、校、班、组各层面的“查摆改”工作,确保新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的全面落实。

4.深化教学评价改革。坚持“从起点看提高,从入口看出口,从基础看发展”的原则,科学评价教学工作,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的共同发展。从德能勤绩诸方面全面考评教师,突出对教师教学实绩的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举办教学质量管理论坛。召开教学质量管理经验交流会,召开全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质量管理研讨会。

6.优化高中教学区域管理,加强高中教学视导和高考备考工作。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备考的研究与指导。小学要完善校内学业水平评价和监控机制。

(二)扎实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学管理

7.落实教学“六认真”,做到理念“新”,备课“深”,上课“实”,作业“精”,批改“细”,辅导“准”,检测“严”,分析“透”,教研“活”,负担“轻”,质量“高”。

8.规范各层面的教学档案管理,使教学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三)深化课堂教学创新,向高效课堂要质量

9.以课堂教学改革年为主题,树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评教,推进生本教育实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为主体,落实“三讲三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以讲代练、以讲代学、以教师“会”代学生“会”、只管进度不管效果等低效教学行为。

10.树立学科、学校、全区各层面的课堂教学先进典型,开展各学科公开课活动和课堂观摩研讨活动。

11.优化课堂评价,按照“有备而听、先测后评、以学评教”的原则评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2.加强作业管理。做到教师先做,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

(四)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升教师教学素质

13.加强教师业务培训,规范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管理。对新教师进行岗位培训,组织教师业务考试。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14.开展片区联研,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研精细化水平。

15.加强全区学科集体备课,开展说整册教材或全册教材活动,促进教师整体把握课标、考纲和教材水平的提高。

16.继续实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加强区级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定期评选区级教学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明星教师,开展全区第十二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

17.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加强校本研修,创新教研方式,加强网络教研,提高教研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开展“学赶超”活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8.深入开展“学赶超”活动,充分发挥省市区三级教学示范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经验交流活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及时学习、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扬长克短,不断提高全区教学管理水平。

(六)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学效益

19.完善教科研管理体系,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发挥科研先导作用,加强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水平,解决教学难题。重点进行教师评价研究与实验、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新课程单元达标、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等课题的研究与实验。

20.加强学法指导。教师要重视展示解题过程,帮助学生明晰解题思路,领悟解题方法。重视学情研究,优化学生管理。抓能力培养,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画知识树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抓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抓答题规范,用好错题本、典型题本,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抓特长教育,从起始年级注意发现、培养学科特长生,通过兴趣小组的方式加以培养。

2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实验,搞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情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上一篇:医院档案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子档案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