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中心范文

时间:2023-10-14 05:24:20

休闲中心

休闲中心篇1

关键词:中心商业区 休闲空间规划 休闲消费

中心商业区担负着城市商业中心和城市社交活动中心职能,其发展状况对城市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目前,建设休闲、旅游、健身、商务等功能一体的休闲商业区(LBD)正逐步成为国内城市经济向高端发展的一个标志。休闲作为生活的高级形态,作为人的精神需求,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关的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休闲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影响因素。中心商业区是布局休闲产业,促进休闲消费,促进整个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区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心商业区都健康发展,起到了带动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由于定位不准、规划不佳、经营不善等问题,中心商业区也可能大楼林立,但人流稀少,生意萧条,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将中心商业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结合,实现中心商业区价值的同时,促进休闲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廊坊市中心商业区现状

河北省廊坊市于2011年启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中心商业区改造工程,工程预计2014年6月完工。2011年以前,河北省廊坊市的中心商业区商场档次不高,车流、人流拥挤,居民小区陈旧。改造后将建成以万达广场、苏宁广场、交通枢纽中心、新世界商务广场为重点的城市核心商业交通功能区,使其真正成为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区。到2012年7月,万达广场已经建成并运营半年多,华森商场、林美商厦等旧商场的拆迁工作已经启动。河北省廊坊市政府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建设高品质的城市客厅,进一步整合商业资源,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的休闲商务中心,为建成“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城市发展目标起重要带动作用。占据城市核心绝版区位,依托原有商圈,借改造契机,经改造后,河北省廊坊市商业中心区必将引领廊坊商业、商务、居住、娱乐休闲新潮流。

河北省廊坊市居民休闲消费现状

据河北省廊坊市统计局统计(见图1),廊坊市2010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68元,比2006年提高近一倍,同时,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2196元。从消费结构上说,食品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仍然最高,但比例下降;衣着支出比重有所上升;交通和通信支出所占比重升幅较大;设备用品及服务比重有所上升,达到6%,医疗保健支出达到10.2%。2011年前三季度,河北省廊坊市城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达224.9元,同比增长29.3%;平均每百人节假日出游达43.6人次,平均每人花费272.1元,同比增长25.0%。

从图2的数据可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河北省廊坊市居民已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及强劲的消费需求,消费观念有所转变,增加了文化及服务消费,消费越来越趋向成熟和理性。总体来说,河北省廊坊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已从温饱为主,转变为享受型消费,消费结构得到提升。

根据有关研究,影响居民休闲消费的因素包括年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的思想观念及休闲类企业的服务质量等。在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观念改变等内因改变的前提下,只有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提供更多、更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以及更优质、更丰富的休闲消费服务,才能满足居民增加“享受”型消费和服务支出的需求,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使休闲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居民能够更好地享受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精神生活。

中心商业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要真正发挥旧中心商业区改造、升级工程的作用,实现建成“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城市发展目标,需考虑如何实现其商业价值、如何实现其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考虑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体现。

(一)考虑商圈特点与居民消费需求,确定业态定位

是否能吸引消费人群是某一商业区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以万达广场为中心的河北省廊坊中心商业区是老商业区的延伸,与河北省廊坊市最早的商场明珠商厦距离不到1000米,且有地下商业步行街相连,具有吸引消费人流的先天优势,可实现与已有商业区域的人流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只有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刺激人们消费。根据调查,人们休闲的动机包括消磨时间、朋友相会、寻求刺激和排解烦闷等。人们的休闲需求包括满足体验兴趣、求知兴趣、康体兴趣、娱乐兴趣等。因此,要吸引足够的人流,应考虑城市消费水平及居民消费需求,做好业态定位。在业态定位时兼顾各层次消费人群,既考虑工薪阶层,也考虑有更高要求的小资一族、白领阶层, 甚至是新富阶层等。

目前,万达广场及其周边有各地风味、各种价位的餐厅,可满足人们的饮食体验兴趣,同时,人们可在这里找到包括影城、大型电子游艺场、KTV、美发沙龙等在内的休闲娱乐场所,满足娱乐兴趣。但是,书店、音乐厅、健身中心等满足人求知兴趣、康体兴趣的文化消费场所的缺少,不利于吸引有此需求的消费者,且有此需求的消费者一般消费能力较高。因此,应考虑此类消费需求适当在该区域引进上述服务。同时,可将人们的实地休闲需求与虚拟、未来休闲需求结合起来,如旅游需求。作为目前最流行、最受人们欢迎的休闲活动,旅游一直受到人们关注。因此,能够提供旅游信息,展示户外活动产品的旅行社、户外活动产品体验中心等场所一定很受欢迎。此外,提供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与服务也是吸引人流、消费的重要因素。

进行商业定位时应加强需求信息调查,进行统一控制协调。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商业定位才能避免同质化商业空间的出现,避免城市消极空间的出现,避免大量商业空间的积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进行休闲空间规划,增加居民公共休闲活动场所

空间会对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是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我国的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还处在摸索阶段,但国外的休闲空间规划研究已相当深入,其研究的重点已转向休闲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满足不同人群日常生活需要的休闲空间环境营造问题上。国外进行城市规划时,休闲空间规划是整体规划的重要部分。适宜的休闲空间可吸引游人休憩,享受与朋友聚会的乐趣,进而带动所处区域的消费、发展。

在进行公共休闲活动场所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关系,考虑交通协调和周边配套设施。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规划,才能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同时,提升商业地产的商业价值。因此在规划时,应采取现代科技手段(GIS)并进行综合资源分析,通过控制和科学利用休闲资源,配置不同类型的休闲产品及设施,满足市场和社会大部分公民的休闲需求。

步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休闲活动,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肖特说:“步行促进了道路和贸易线路的形成”。将文化设施布局整合到公共步行体系中,提供一定的公共休闲活动场所,将有利于消除社会空间分化,将有利于提高中心区的休闲引力。休闲娱乐设施应舒适、人性、标准、方便,能体现使用者的价值感。要让休闲者能够很清晰、方便地找到自己的活动区域。

在公共休闲活动场所可开展以群众性为基础,以参与性和多样性为主要特征的地方性公共文化活动。要避免一些不健康的休闲消费活动,努力开展健康、创造力强、适合大众参与的休闲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的群众文艺活动不仅能活跃商业购物气氛,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休闲空间的合理布局,将构成区域特色。富有趣味、特色的商业区休闲空间布局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体验,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享受快乐,也使商业区商业价值提升。

(三)品牌化发展,提升休闲服务水平

从总体上看,调查显示休闲类服务水平尚不能令人满意,消费者的抱怨多种多样。实际上,随着休闲理念的普及,人们对环境、服务质量等有了更高要求。只有打造服务“品牌”,引导中心商业体由单一的商业零售功能向引导休闲消费方向转化,提供高质量服务,才能促进休闲理念的推广,实现商业功能与休闲功能的叠合,实现商业中心区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自己熟识的、认可的品牌产品时往往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同理,消费者在自己熟悉、认可度高、有品味的场所消费,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此外,对某些消费者来说,休闲消费具有炫耀性和象征性,因此,具有形象展示性的“品牌”场所及环境,能够产生“品牌”效应,满足消费人群的骄傲性需要。基于以上消费者心理, 要打造服务 “品牌”,首先要提升休闲场所的设施质量、设施等级,增加设施类别,创造能提高消费者愉悦感的环境。

提升休闲环境的同时,还要提供高质量的配套休闲服务。休闲消费不是人们生活必须的物质消费,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消费,人们通过休闲消费希望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因此,对服务的质量具有较高要求。针对创造服务品牌,学者Berry曾提出过服务品牌资产模型。该模型强调消费者的服务体验在品牌形成过程中起着显著作用。增加消费者对服务的积极体验可使消费者产生积极联想。而提升休闲服务水平是增加消费者积极体验,进而塑造服务品牌的有效途径。以商场为例,有研究表明我国消费者对商场服务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能否保证商品质量、保证无价格欺诈;服务人员仪态、态度、能力;能否及时、良好地解决售后服务问题;是否设有公共便民措施,提供便利服务等。商场是休闲服务产业的一个缩影。各休闲服务提供者应从以上几方面入手,提升休闲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商业中心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城市整体商业的发展,也对城市文化产业、康体产业、娱乐产业等各产业的繁荣有影响及带动作用,对城市文化起影响作用。因此,商业中心区的改造、升级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居民休闲消费的影响因素,以及中心商业区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结合科学的城市休闲空间规划,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http:///WebSite/Item/27386.aspx

2.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卢峰.基于城市整体的商业街区更新策略—以重庆市解放碑中心商业区改造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09(5)

4.潘建伟,赵娴,史家宁.居民休闲消费效应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9(10)

5.张新红,胡金艳,宋艳红.廊坊市居民消费状况的实证分析[J].科技信息,2011(31)

休闲中心篇2

关键词: 当代中国 休闲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休闲文化是指人们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文化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1](P146-147)“休闲文化与人们自由支配休闲时间的强度和方法密切相关,并反映在个人、家庭与社会群体在社会价值认同、文化素质培养、文化品味追求、文化消费倾向等诸方面”。[2](P119)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生成的当代休闲文化样态,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反映了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更新,生动地展现着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

休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公民的休闲观念和休闲行为模式不仅反映公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人生价值取向,而且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程度。加强休闲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繁荣文化事业、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之一,更是一项关系民生的系统性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建设中,如何进一步规范人们的休闲道德生活?如何克服和消除社会生活中的异化休闲?如何进一步加强休闲文化建设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休闲文化建设,培育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公民休闲伦理精神,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又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制约下由主导价值观念所建构的价值系统,它作为对当前我国社会生产方式内在反映的精神力量,主导和制约着人们追求和实现生命价值的公共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人类公共生活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又是具体领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符合了人作为类的存在主体的本性和生活状态的自我确证,不仅是人的存在获得意义的一种路向,而且是人作为类主体,坦然应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前提性、规范性的道德规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倡导“八荣八耻”,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当下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公民休闲伦理精神,无疑构成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建设的话语逻辑与实践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为休闲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当前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社会结构逐渐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休闲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如何保证休闲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如何进一步创新休闲文化生活形式?我们必须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休闲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休闲文化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休闲文化建设与发展。只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休闲文化建设与发展,我们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解放思想,面对时代的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休闲文化建设中的根本指导地位,以一元化的思想理论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以确保休闲文化建设坚持科学的思想指南和正确的立场。休闲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休闲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休闲文化建设,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休闲文化生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确保休闲文化生活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休闲文化的人本价值取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休闲文化建设提供崇高的理想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体贯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领域中,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认同和共同追求的集中体现。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够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休闲文化建设必须赋予崇高的理想追求,在崇高的理想追求中彰显休闲文化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建设一旦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人们就能在休闲文化生活中获得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精神纽带,就能够在立足世俗生活中追求高雅,在期盼未来中坚守信仰,从而为休闲文化建设提供崇高的理想追求。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休闲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为中华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接受和追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全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时代精神是符合时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3](P273-274)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为休闲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建设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必须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洪流中凸显创新意识,建立具有生命力和原创性的休闲文化生成机制,不断创造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休闲文化,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求。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休闲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而且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人生政治价值的选择上,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人生的经济价值的选择判断上,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人生文化价值的选择上,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在人生的道德价值选择上,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人生的法律价值选择上,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4](P106-107)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涵盖了人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等方面,在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价值导向中,既有先进性的思想引导,又有广泛性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引领文化思潮和凝聚社会共识的道德旗帜,为人们休闲活动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指导和评判准则。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到休闲文化建设中,能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准则,能理性地抵制休闲生活中的消极颓废意识和庸俗低级思想的影响,从而克服休闲文化生活中的异化现象,确保我们拥有健康、文明、高尚、活泼的休闲文化生活形式,以此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楼嘉军.休闲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3]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程样国,詹世友.荣辱观与和谐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休闲中心篇3

休闲教育 公益休闲 国民素质 机理分析

开展休闲教育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随着现代休闲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休闲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休闲相关的专业和方向,社会上各种兴趣教育、爱好教育、野外生存、拓展运动等方兴未艾,休闲教育的实质就是要让人们学会“玩”,学会“生活”,大力提倡积极、进步、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和方式,但是,刚刚从温饱型走向小康富裕生活的多数普通公民,面对花样百出的休闲活动、休闲方式,还显得比较茫然而无所适从,尤其是去国外(境外)旅游还会不自觉地表现出许许多多的民族劣根性。中国和平崛起更多地体现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更是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中华民族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在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复兴的今天,提出通过休闲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休闲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必然联系

什么是休闲教育?什么是国民素质?如何认识休闲教育与国民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辨证关系?本文从休闲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机理分析入手,提出休闲教育、“快乐”教育、素质教育重要性,以及通过高等院校开设休闲专业教育带动国民素质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休闲”的基本属性:休闲是指人们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中超脱出来,在闲暇时间自愿从事各项非报酬性的自由活动。第一,它是一种自由选择;第二,它是一种自在心境;第三,它是一种自我教化;第四,它是一种生命存在状态。在休闲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得自在的心境,并同时实现自我教化,达到健康身心、丰富生活、提升创意的效果。任何被动的、功利性的、受限制的休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

休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休闲教育也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终身教育等概念,尤其是与国家义务教育的强制性相比,休闲教育完全是自愿教育、快乐教育、兴趣教育。休闲教育就是教人从小学会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学会欣赏生命和生活,学会各种形式的创造,学会对价值的判断,学会选择和规避问题的方法,学会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各种技能。休闲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会休闲、享受生活,感受快乐人生的乐趣和真谛。“休闲教育”意味着,应当尽早地让人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休闲活动,帮助他们培养休闲技巧和休闲鉴赏能力,以使人们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休闲教育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传授一定的技巧并要练习这些技巧,从而让人们感知“世界真奇妙、生活更美好”的本意。休闲教育是促进人在“成为人”的过程中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使整个人生充实、快乐,且富有意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素质、国民素质的涵义。所谓“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一个人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如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我们说一个人的品质或者气质,实际上就是这个人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又称“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国民素质泛指一个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国民素质不是个体素质的简单相加,而是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总体形象和社会风尚。相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知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等具体素质,国民素质往往包含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整体状况,或者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基本素养,例如,文明程度、教育程度、精神状态和气质修养等。我们常说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怎么样,其实就是指这些国家或民族国民素质的总体水平。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文化璀璨”、“礼仪之邦”,就是反映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素养的自豪感。但平心而论现代国人的素质其实远不如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什么在国外旅游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的总是中国人?这里面自然与国民普遍受教育程度有关,但更准确的说是与不重视休闲教育有关――即使在休闲的场合,国人也显得太没有素养了,这方面既表现了国人在休闲生活方面的浮躁心态,也说明国人在闲暇时间的滥用、休闲方式的放纵等方面表现出了民族劣根性。

再次,休闲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改革开放以来,引导国民素质提高的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在于恢复教育的本来意义和价值,即养成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成长经验和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在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学习的兴趣与快乐。因此,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宗旨的教育,强调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素质教育强调“快乐教育”的本质正是休闲教育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通过休闲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本文所讲的“休闲教育”,是指休闲学专家或休闲从业资深人员把从事休闲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之转化为接受者个人精神财富的社会化过程。

根据休闲教育的内容、对象以及目标不同,我们认为休闲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休闲理论与研究教育类,主要培养休闲理论、休闲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型人员;二是休闲事业经营管理及服务教育类,主要培养休闲服务与管理的从业人员;三是休闲活动兴趣爱好教育类,主要目标是引导大众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方式和休闲体验活动,旨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这三类休闲教育都与国民素质有关,尤以第三类“休闲活动兴趣爱好教育”与提高国民素质联系更加紧密。但正如我们一直坚持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并重的观点相似,在事关休闲教育与国民素质的问题上,我们也千万不要忽视休闲基础教育和理论研究。

开展中国特色的休闲教育,我们认为可以从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两方面入手:职业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以增强休闲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劳动(工作)技能为目的,通过正规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方式,培养休闲业管理人才;非职业教育就是要整合老年大学、社区学院和青少年等社会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按照人们的兴趣爱好,开展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休闲教育和培训。非职业教育与人的谋生手段无关,完全是为了丰富人的休闲生活和娱乐活动,陶冶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素养,让人们学会休闲,享受生活。开展非职业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与大专院校开展学历学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建立完善休闲学历教育,培养休闲研究型人才

国外休闲教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有比较完善的休闲学历教育体系,与我国大专院校设立旅游(管理)学士、硕士、博士系列不同,国外许多高等院校都有为休闲方面设立的休闲学士、休闲硕士、休闲博士等学历学位教育。例如,澳大利亚的格里菲斯大学,在本科专业中设有休闲管理学士(Bachelor of Leisure Management),在研究生专业中设有休闲管理硕士(Master of Leisure Management)等。为顺应休闲国际化、大众化的趋势,我国休闲教育也要加快跟进,积极开展休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学位教育,培养休闲专业的研究型人才,解决休闲理论人才稀缺问题。目前国内一批高校在旅游管理等专业中纷纷设立休闲方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率先开设了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大专职业教育,中山大学、成都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则开始尝试开设休闲管理本科专业,浙江大学开始招收休闲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说明休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学位教育等已经开始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得到重视。

开展国内休闲学历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适应社会需求,整合教学资源。休闲教育涉及面广,高校在设立休闲专业或课程规划前要从社会人才需求以及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了解当前社会对休闲人才的需求,根据需求明确本校休闲人才培养方向,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承受能力,在整合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案。

(2)明确休闲专业特色及基本定位。首先,高校开展的休闲专业教育要有特色,即要结合当地休闲产业发展环境,结合当地的休闲文化与民俗风情,确定休闲专业方向;其次,休闲业的成败关键在于人,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明确培养目标,到底是培养研究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还是提供一般休闲服务的人员;再次,休闲业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必须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乐于为人们提供高效优质的休闲服务。“搞休闲的不休闲”,休闲管理和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方面一开始就要向被培养者讲清楚,以免给本人今后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3)对休闲课程进行多元化设置。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休闲业的复杂性,休闲的多样性决定了休闲课程设置的多元性,休闲专业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其次,为了使休闲事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高校休闲教育必须与生态、人文以及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过程有意识的进行专业规划,突出专业培养目标与方向;再次,休闲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休闲是一种体验,如果忽视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是不全面的,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休闲教育一定要以基础理论教育为基点,以基本的理论课程来强化休闲观念,正确指导休闲实践活动。

(4)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休闲教程。中国休闲教育刚刚起步,休闲专业的教材相当缺乏。在进行休闲专业规划时,应把编写教材作为一项重点教改课题任务来抓,组织相关师资力量,借鉴我国台湾和西方国家开展休闲教育的经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结合中国的国情翻译、编写一批具有国内先进、国际前沿和系统规范的休闲教程,逐步形成休闲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相关门类和体系。主要休闲教育课程有休闲概论、休闲管理、休闲发展、休闲规划、休闲设计、休闲策划以及娱乐休闲、运动休闲、文化休闲等内容。

(二)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休闲应用型人才

休闲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对休闲观念有充分的理解,更需要从休闲职业道德的高度,培养学生休闲服务与管理的职业意识,牢固树立健康、科学、合理的休闲价值观念,同时懂得休闲行业的基本格局与运行规则,掌握至少一至两门必需的休闲服务技能,热爱本职工作,适宜在运动休闲产业、茶文化休闲产业以及其他休闲关联产业中工作,通过学习全面掌握休闲服务能力、休闲事业组织策划能力、休闲事业经营与管理能力、休闲市场营销能力等。与大多数人仅仅把休闲作为兴趣爱好教育不同,休闲职业技术人员的主要使命就是要让这些人的兴趣爱好变成现实,乐于为他们提供贴心服务,让他们学会休闲,享受生活。这也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休闲应用型(休闲服务与管理)人才目的。

结合几年来休闲教学实践和专业课程设置,我们认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满足以下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要求:

(一)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思想素质,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身心素质,如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抗挫折能力,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职业素质,如敬业爱岗,具有较强的休闲服务与管理技能等。

(二)知识结构要求:如掌握基础知识,如休闲学、旅游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学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知识,如掌握休闲服务与管理、公共关系、商务礼仪、运动休闲、文化休闲、休闲养生等相关专业知识。

(三)核心能力要求:休闲服务与管理能力,如掌握各类休闲服务技能和相关休闲事业的经营管理技能;休闲产品策划与营销能力,如掌握休闲产品的策划技巧、休闲活动的策划及运作流程、具备休闲产品的推广营销能力;公关社交能力:掌握公关的基本原理和技巧,熟悉基本的商务和交往礼仪等。

(四)专业资格要求:如英语(4级以上)、计算机(2级以上)以及茶艺师、调酒师、化妆师、美容师、营养师、按摩师、健身教练等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一种以上)。

根据以上能力素质要求,开展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含实训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五大类。经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两年来,在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和休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相信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休闲专业高等教育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三)开展兴趣爱好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兴趣爱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教育(业余教育或终身教育),教育对象是休闲的体验者、消费者。社会休闲教育以陶冶性情和培养人的兴趣爱好为目的,是人们学习休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完全可以引导休闲向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1)通过社会休闲教育,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对休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人思想观念陈旧,休闲观念庸俗化,休闲方式懒散化,以为休闲只是吃喝玩乐,没有将休闲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联系起来,更看不到休闲可以充实精神和提高人们的基本素养。因此必须通过休闲教育来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休闲理念,提高人们对休闲的认识程度。

(2)通过社会休闲教育,推广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现实社会中,大众对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仍存在不健康、不科学、不合理,甚至是腐朽文化,如封建迷信、旧俗陋习、黄色书刊等现象。它们无处不在,有时是潜移默化,有时是明目张胆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这些不健康、腐朽的方式,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通过休闲教育,推广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3)编制各种兴趣爱好的休闲课程。包括旅游休闲、运动休闲、娱乐休闲、文化休闲、度假休闲、保健养生、字画鉴赏以及书画、音乐、舞蹈、瑜珈、太极、武术、茶道、花道、网络游戏、股票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休闲课程,增加休闲教育的趣味化、游戏性,寓教于乐,把休闲教育与体验,如休闲与旅游、休闲与娱乐、休闲与运动、休闲与度假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的道德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促进作用。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在学校、企业、机关、部队、农村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学习公民守则、“八荣八耻”等行为规范,提倡华夏文明和为人处事的基本礼仪礼节礼貌,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遵守国内外旅游的一些禁忌,学会以休闲坦荡之心与世人和平相处、友善沟通。

三、公益休闲风尚是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

西方国家的休闲教育是从小做起,并成为所有人的一门必修课,通过休闲教育,不仅获得休闲旅游和体验的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人的高尚情操、优良品德、健康身心、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中,参与公益活动的自觉性比我国公民高得多,在各类公益活动中,体现休闲本质的自由心态和主动意愿十分明显。因此,“公益休闲”常被被视为人生最高境界。

提出“公益休闲”的命题非常有意义,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参加公益活动已经作为大众“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在传统文化观念深厚的中国,参加公益活动还常常被人们看作侍侯人的“低贱”工作而被人瞧不起,特别是那些以“义工”、“志愿者”名义去医院、孤儿院、养老院护理危重病人、遗弃孤儿、孤寡老人的崇高行为,还鲜见作为“休闲”活动加以宣传推广,我们偶尔从媒体上看到这类报道,还多是某些影视明星或富豪们的“作秀”行为(当然也有许多是真心热爱公益事业的)。只有当参加公益活动作为国家公民自觉自愿的一种休闲方式,“公益事业”与“休闲活动”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公益休闲”才能成为社会风尚。所以我们要站在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高度,通过宣传和倡导公益活动,在全社会普及和推广公益休闲,特别是要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时代抓起,从学生素质教育抓起,从小树立起“公益活动”光荣的人生观、价值观。

“公益休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尽管在休闲的理念上,“公益休闲”会体现出个体差异(对许多人来讲可能并不喜欢“公益休闲”),许多公益活动因为“无偿”本身也不产生增加值GDP(即“休闲经济性”不显著),但作为一种文明社会提倡的公民道德行为和休闲生活方式,丝毫也没有影响到“公益活动”休闲的本质。要使公益活动成为人们一种休闲方式,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也就是要使“公益休闲”逐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在这种大背景下,有的人会选择旅游休闲、文化休闲,有的人会选择娱乐休闲、运动休闲,有的人会选择公益休闲、养生休闲……即把“公益休闲”也作为一件自由、快乐的事情去做。休闲的本质是自由(不带任何勉强的),休闲的意义就是分享快乐!休闲活动对参与者来说更加轻松和愉快,甚至可以明显感受到“幸福”。这种“幸福感”在“公益休闲”活动中显的更加强烈,因为在从事公益休闲过程中你献出了爱心和真情,不仅你自己高兴,更重要的给被献爱心者带去了幸福和快乐!每年“情人节”有许多情侣去杭州吴山广场为病重患者献血,正是这种“公益休闲”快乐和幸福的体现!

所以,是否属于“休闲”,是由活动本身能否使人产生愉快的性质所决定的。当“公益休闲”也成为大家“快乐”追求时,我们离真正的文明社会也就不远了。在公益性休闲活动过程中,更可以获得自在的心境,并同时实现自我完善,达到健康身心、丰富生活、提升人格的目的。

总之,开展休闲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高等院校和旅游、文化、体育等社会培训机构应给以高度重视。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展休闲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充分挖掘我国古代丰富的休闲文化内涵,通过引进和创新相结合,休闲教育与休闲体验相结合,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开设休闲课程或专业,在加强休闲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国民业余的、非职业的休闲教育,大大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嘉龙,郑胜华.休闲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

[2]郑胜华,刘嘉龙.我国休闲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7,(2):79-84.

[3]马惠娣.呼唤中国的现代休闲教育[OL].上海华东师大“中国人精神生活:特征、问题、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中国休闲网,2006-11-23.

[4]韩振华.大力发展具有杭州特色的休闲产业[OL].杭州市政府办公厅2003重点课题.浙江休闲网,2005-5-23.

休闲中心篇4

论文关键词:和谐休闲;基本道德规范

休闲是从工作和必须履行的义务中解脱出来的一种自由生活,其本质是自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休闲作为生命质量的重要尺度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将越发突出,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然而,就在人们开始接触休闲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不和谐休闲的问题也随之而出。也因此,把休闲生活纳入道德教育的范围,引导人们去追寻生命的意义,过上一种有道德的、和谐的休闲生活,已成为时代的一个命题。任何生活都需要教育的配合。尽管休闲的本质是自由,但这并不必然地让人们过上健康、文明、幸福、和谐的休闲生活;尽管休闲内蕴了道德的意义,但这并不必然地为人了然于心且遵循之。因此,明确那些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基本休闲道德规范,是实施休闲教育、发展和谐休闲的首要任务。笔者基于对休闲及休闲本质以及现实休闲生活存在差异性和层次性的认识,认为和谐休闲的基本道德规范应包括四个方面。

一、健康快乐,是个人参与休闲最基本的目的

健康快乐,即要求休闲主体在参加休闲活动时,能保证其行为及行为后果有益于、至少无损于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要保证用一种愉悦的心态去选择和从事休闲活动,并进一步获得休闲的快乐,至少应保证休闲活动不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健康快乐是个人参与休闲最基本的目的。

1.健康快乐是休闲得以持续性进行的基本保障

“健康是一种道德义务”,这是说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否,不是纯属私人的事情。因为人是社会的存在,总是处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他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存在,也对其他人产生影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不仅自己不能很好地参与社会活动,而且还会影响他人顺利地参加;一个生理患有疾病的人,必然会削弱他履行义务的能力,客观上会减少他对社会的贡献,增加社会的负担。休闲具有健康价值。美国著名休闲学教授杰弗瑞·戈比曾说过:“休闲生活可以成为紧张生活和疾病之间的缓冲。”休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减轻人们的工作压力使人们有机会放慢生活节奏、享受生活乐趣,重新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快乐是人们选择和从事休闲活动的原因之一,也是休闲活动的一个结果。人如果在休闲的自由时间内不是快乐的而是无聊地打发着这段时间,那么就可能导致许多问题。休闲中备感无聊的个体比较习惯于不良的行为形态例如嗜食、酗酒、性活动、药物依赖等以解除无聊感所带来的不愉快。显然这些行为会危害到个人的身体健康。

多项研究还表明,休闲无聊感倾向也与不同的心理疾病、社会适应有关,如忧虑、人际疏远、寂寞、害羞、较差的社会能力等问题。在无法以合适方式参与休闲活动时,有些人会冒着风险,以失范行为来换取更多的刺激感,来排遣无聊;有些人还因不能解决无聊问题,而无法摆脱不良情绪给生活带来的苦恼。

2.休闲的理性首先在于合理的节制

所谓合理的节制,就是我们既反对禁欲主义,也反对享乐主义。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观的禁欲主义,主张抑制甚至摒弃个人的感性欲望,把人的欲望需求视为邪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劳动,甚至只有物质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休闲只是对现有财富的消费,是不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此,过去,不讲休闲,只提艰苦奋斗,认为休闲是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这种无视人的生存质量的极端禁欲主义做法,毫无疑问有损人的健康,是反人道的。

与禁欲主义道德价值观截然相反的是享乐主义的道德价值观,这种道德价值观主张放纵人的各种感性欲望。受此影响,不少人认为休闲就是享受,甚至就是及时行乐。马克思主义并不一概否定“享乐”,恩格斯就曾肯定过人有享乐的需要。但享乐主义是将享乐极端化,将享乐看做是至高无上的,是人的最后的唯一终极目的,所以人只能跟着感觉走,被自己的感性欲望所支配。把休闲完全等同于享乐,必然对休闲采取不理性的态度,使原本可以让人的生命更精彩,让人“成为人”的休闲堕落成满足感性欲望的工具。休闲会失去本来的意义,休闲的健康价值也将不复存在。因此,二者都要否定。笔者主张休闲生活的合理节制。节制是否合理,取决于是否以影响身心健康为度。

3喜于在休闲活动中获得健康快乐

正确的休闲不仅能够实现其在内在目的,而且对人们的许多方面都有改进或完善的益处。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会使大多数人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在自由时间中阅读则会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积极参加公益性活动,有利于调整自己的心态,获得心理平衡。至于如何在休闲当中获得快乐,根据奇克森米哈伊(1975)的畅爽理论,当一项活动或任务既不太难(那将导致压力)也不是特别容易的时候,人们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只有当活动所带来的挑战与参与者的自身技能水平大体平衡时,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在这种“畅爽”状态中,人们全神贯注于他正在做的事情,他忘记了时间和自我,并且充满信心。因此,人们如果能拥有适当的休闲生活形态,则能从中学习到与自我或世界有关的新技能及知识,并从有意义的休闲中体验到高度投入的成就感,能避免无聊带来的问题。

二、求真求善,是维系休闲主体资格的根本要求

“求真”,就是休闲主体在休闲时要做到诚明,致心致志,对自己真实无妄,对他人诚实无欺,做一个通达事理的“真人”。“求善”就是要怀有良心、善心和爱心,做善人、行善事,至少不去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求真求善”是维系休闲主体资格的根本要求。

1.在诚明中发现自我

休闲活动呵以使人们发现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可以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休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并不是说有了休闲自由时间这一条件,人人就可以进入到“畅爽”的休闲意境。欺骗和自欺欺人,都是休闲障碍的主观因素。不诚明,就会戴着面具去休闲,去同他人交往和游戏,带着功利即“非我”的目的漂浮在休闲的自由性上面。他在蒙蔽他人的同时,也在掩盖其真实的自我。对他来说,休闲的过程是达不到内心的通达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是实现不了“畅爽”。那么,放弃虚伪和欺骗,让真实的自我走进有意义的休闲,让休闲陶冶自己、改善自己,反向教育自己,从而实现一个德性的自我。

2.休闲最需良心“监管”

“良心、善心、爱心”是做人依次由低向高的三种境界。良心是每个正常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有良心,才算是一真正的人。所谓的良心,是指人们一种内在的有关正邪、善恶的理性判断和评价能力,是正当与善的知觉,义务与好恶的情感,控制与抉择的意志,持久的习惯和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综合统一。

休闲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自由性和个人性。但个体间的休闲生活并不是超然于社会的孑然孤单生活,而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主体必然地要与其他社会主体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必然存在着利益分配、利益关照等关系。如果没有良心的“监管”,主体行为容易失控,后果是损害他人,破坏休闲秩序,毒害社会风气。危害社会关系。

3.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

不损害他人利益,首先是不损害他人的安宁。安宁是休闲生活的氛围特征。如何选择安宁是以不妨碍别人对安宁的选择为度的。其次是不损害他人的和公共的财物。休闲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爱护他人财物和公共财物也是对休闲的社会肯定。剥夺了休闲的社会性,也等于剥夺了自己的休闲,因为自己也可以成为某个人的“他人”,也是公共财物的受益者。最后是不损害社会风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休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理性选择,而是受情感、习俗、经验、常识、传统、习惯等非理性因素支配和影响的行为,因而休闲主体的休闲选择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支配。因此,共同改善、优化社会风气,让休闲拥有文明的社会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神圣责任。不损害社会风气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剔除休闲生活中的污秽不良现象,尤其是以色情淫秽赌毒为内容的“休闲”现象。

三、尊重差异。是和谐休闲的本质要义

休闲是个人自由意志选择的活动,其本身就内蕴着差异性,没有差异的休闲是不存在的。休闲的差异性,丧现为每~个休闲主体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如何休闲”,还表现为不同主体占有的休闲资源总是有差别的。休闲的差异性决定着休闲活动的丰富性,而这种差异的休闲又发展着不同人的个性特征。因而,休闲时“尊重差异”有三层含义:一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休闲选择,自己不盲从、不顺从,同时,不把自己的休闲意志强加于人,削弱、剥夺他人的自由选择权力;二是尊重不同主体在休闲资源占有上的差异,对自己和他人在休闲资源上的占有,不因量的大小而菲薄或嫉羡、白大或鄙视;三是尊重休闲资源本身的差异,不去破坏休闲的自然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要尊重族群、民族、种族和国家的传统。

休闲的差异性原则,要求人们在选择具体的休闲活动时。应当建立起自己的理性,尤其应正确看待休闲资源的占有问题。笔者认为,当物质条件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之后。尽管休闲资源是维持休闲的物质性的重要条件,但休闲的质量并不取决于他对休闲资源的占有量。所谓的休闲资源的占有量,是指主体实际占有的时间、金钱、体力,或者能触及得到的自然、人文资源的丰富程度。人对这种休闲资源的实际占有.仅是获得休闲达到“畅爽”的可能性。实际上,当人被消费主义等形态的价值观所左右时,一味地占有休闲资源,或者通过占有昂贵的休闲资源来炫耀自己时,休闲便走向了异化,人便为物所累。理性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休闲方式,这是人们在休闲时最应遵循的。

四、和谐发展,是和谐休闲的基本价值取向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共同理想。强调通过休闲促进和谐发展,是要求休闲主体通过休闲参加创造性活动,获得积极体验,促进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同时积极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自我实现、自我发展是休闲生活的重要品质

休闲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丁具手段的休闲,它应该促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休闲主体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那么怎样才能通过休闲来促进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呢?一是积极获得体验,身临其境,乃至“忘我”,而不是袖手旁观,置若罔闻,或者休闲中缺乏投入。只有积极投入,才能对休闲产生深刻的印象、全新的感受和不平凡的经历。李仲广、卢昌崇认为产生体验的休闲活动的条件有5个:能激发休闲的欲望;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要有参与性。个人能参与到活动中;利用现代化工具和设备,使人尽可能获得全面和整体体验;在身临其境中体验,组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在休闲中促进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创造性”。纳什将创造性的参与形容为“一个理想模式”,对于纳什来说,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创造性的参与都是利用休闲时间的最好方法。具有创造性的休闲显然与模仿性休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不样的。如青少年崇尚流行,追随时尚,模仿明星,使休闲生活明星化.就是缺乏创造性的休闲。只有创造性休闲,才能为人们提供深度的休闲体验,提供新生活的品质。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休闲生活,实现和谐休闲

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视,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休闲学领域,和谐休闲命题亦随和谐社会的构建而提出。其实,休闲本身内蕴着“和谐”之意,但现实中的休闲总有道德失范伴随,总有高频率的背离休闲与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现象。因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大力提倡和谐休闲,促进和谐休闲。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们的休闲生活,促进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包括与自己)的关系。

休闲中心篇5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整个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发展。据美国《时代》杂志(1999年12期)载文预言: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而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到2020年年底,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休闲大国。我国休闲市场已成为世界最具潜力的休闲市场,提供与休闲相关产品的企业也急剧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休闲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休闲业中的营销问题也相继显露出来,如休闲企业营销战略长期规划的缺失,休闲企业形象策划与传播的过于雷同,品牌维护意识过差等。由于休闲业本身的特殊性,当今所使用的如4Ps和4Cs等传统营销理论已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寻找更加适合当今休闲市场环境、更好解决上述营销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已为理论和实业界所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导入“休闲整合营销传播”(Leisure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LIMC)理念,对我国休闲企业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寻求适合我国休闲业市场营销的方法和措施。

2IMC理论与我国休闲企业的营销现状回顾

2.1IMC理论的含义

整合营销传播(以下简称IMc)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西北大学舒尔兹等人提出:“IMC是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的过程。”Duncan(1993)针对整合营销传播内容的特性,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四层次模式:形象统一(UnifiedImage)、信息一致(ConsistentVoice)、良好倾听者(GoodListener)、世界公民(World-classCitizen),企业应舍弃过去“由内而外”(In-Outside)的单向线性说服模式,改成“由外而内”(Outside-In)的规划思考模式,从消费者的观点来进行营销传播规划,了解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媒体使用形态、信息接触时机等,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建立长期互惠关系。Petrison&Wang(1996)认为IMC由执行的整合(ExecutableIntegration)和计划的整合(PlanningIntegration)两个观念所组成,从战略的视角进行协调,以扩大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整个营销传播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企业的促销宣传实现低成本策略化,与高强冲击力的要求,形成促销高潮。整合营销是对传统营销的一次革命,正如整合营销理论倡导者——美国的D.E.舒尔兹教授所说:过去的座右铭是“消费者请注意”,现在则应该是“请注意消费者”。

2.2我国休闲产业的营销现状

自19世纪末期vablen(1899)的经典著作《有闲阶级论》发表以来,有关休闲(leisure)理论的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来,休闲活动开始在欧美国家全面快速发展。到了8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很快形成了以满足人们休闲消费需求为目的的行业集群——休闲产业。所谓休闲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产业”。“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经济学家对休闲产业做出了一定的界定,但对其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大量对休闲产业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其基本特征:第一,休闲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存在的享受。第二,休闲产业的核心产品是服务。第三,休闲产品需求者的需求复杂多变,它会受到需求者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心情状况、所处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人们对休闲产业的认识和研究很难满足休闲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很多休闲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方式上大多只注重形式,很少关注消费者休闲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在休闲市场营销方面更是存在大量的问题:

(1)营销观念相对落后。在我们国家,休闲营销往往被简单理解为促销(Promotion)或推销(Sales),主要从产品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尽可能增加休闲产品的销售,缺乏从市场需求角度对区域休闲经营和整体功能进行体系性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调研,更多的是进行价格战,进而导致价格欺骗和产品欺骗,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包括不文明休闲产品充斥休闲市场,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甚至危害人的生命,使人们不敢放心消费。在产品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印制一些宣传册散发,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和财力,而且还经常遭到被散发对象的抱怨,适得其反。休闲业营销观念和手段相对落后,制约着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

(2)营销层次比较肤浅。“休闲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Becoming)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并非一种纯粹感官、感觉层面的享受,它同时也是人类一直以来深刻理性追求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外在表现。休闲的这些特性要求经营者提品的时候,不仅要满足休闲者生理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这就要求休闲企业树立由外而内的营销观念,以顾客的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起点。我国休闲企业营销停留在产品形式比较优势上,形成了“形式产品比较优势陷阱”。休闲企业很少通过对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人们的文化层次、审美情趣、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分析来设计产品;休闲产品和服务缺乏鲜明的个性和明显的差异性,进而影响了休闲企业的产品形象,增加休闲者的抱怨。

(3)休闲企业缺少战略规划和品牌意识。我国大部分休闲企业追求短期的销售目标,缺少中、长期休闲营销规划。休闲企业管理者不了解休闲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关系。休闲市场营销计划控制、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能力较差。这种状况导致了休闲企业缺乏相应的品牌经营意识,打顾客“揩油”战,在顾客身上能捞一把就是一把。在推销自身的形象特色时,缺少对休闲市场的调研、细分和产品的价格定位,休闲形象、宣传、口号雷同。休闲企业主要以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等为主要传播工具,传播的信息缺乏系统性和必要的反馈,休闲产品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营销错位,收效甚微。3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在休闲产业中的实施

休闲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在感知顾客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IMC策略,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体,传播口径一致的信息,回应、影响顾客的需求及其行为。在此基础上,休闲企业还要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获得社会利害关系者的支持。因此,休闲企业IMC战略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顾客需求基础上的产品定位;传播口径一致的信息;履行社会公民的责任与利害关系者达到双赢的局面。

3.1休闲产品的合理定位

休闲企业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以满足休闲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休闲产品的价值。要特别重视休闲市场的调查、细分、定位和预测。掌握休闲市场发展变化的趋势,避免休闲产品盲目开发造成的失误。因此,休闲产品的定位与开发应该根据本地的经济、技术和区位等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深入调查、研究影响休闲需求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开发出极有市场价值的休闲产品。休闲产品主要由休闲设施与休闲服务两大内容组成,它是以休闲设施为载体将休闲服务传递到休闲者那里的。休闲产品的开发应根据产品的定位,将环境设施与人文资源相结合,将人文关怀和优质的休闲服务融入核心产品,提炼和塑造休闲产品的核心价值,突出核心产品的美学价值、文化品位的作用,提升休闲者对产品真实而美的感受。休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优化各休闲要素的资源配置,进行综合系统地规划与协调,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避免产品的单一和雷同。在合理的产品定位、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设计营销策略。

3.2口径一致的信息传播和品牌形象塑造

(1)口径一致的信息传播。由于休闲的特性,休闲活动很容易受到人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等这些无形的不可量化的因素的影响。于是,休闲企业只有与顾客建立长期的联系才能及时回应其需求,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传统的营销沟通方式基于由内而外的观念,企业无法迅速、及时获得顾客的信息。DonE.Schukz(2000)提出了与顾客沟通的5R新框架:回应(Responsiveness),营销传播管理者如何能迅速、有效地回应顾客或消费者的需求;相关性(Relevance),相关性必须解决营销传播计划与它要与之营销传播管理者有多大的相关性的问题;感受(Receptivity)是指传播中要提供利害关系者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是传播者想要传播的信息;识别(Recognition),对来自“应对机构”的信息进行清晰、鲜明的定位,以区别于其他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关系(Relationships),要建立企业与顾客长期良好的关系。休闲企业应以5R新框架为依据,与顾客进行双向的沟通,及时回应顾客的需求。

(2)口径一致的品牌形象。休闲产品是一种体验型的产品,本质上是休闲者在消费过程中休闲体验的综合感受。休闲品牌形象的营销与传播应抓住休闲者的感知品味和既有的休闲产品的特色进行强化。根据不同类型的细分市场,进行调查设计,客观分析和评估出休闲企业在各类休闲者心目中的自觉形象,在此基础上把握消费群的品牌形象标准,进而把休闲企业形象依据休闲者的标准提升为品牌形象,明确产品在休闲者心目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赖标准,对休闲产品进行品牌定位,修订主题、口号、广告语、服务特点等,努力塑造良好的口碑形象,消除不良形象影响。

3.3开展休闲产业社会营销

IMC理论的第三个层次是世界公民(World-classcitizen),明确了休闲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所应履行的社会义务,其社会营销可以通过与利害关系者的沟通,构建休闲产业社会营销网络。本文所指的休闲社会利害关系者主要是指政府等行政主管部门、休闲管理部门、社会环境保护部门、媒体等间接利害关系者。关注这些利害关系者的需求,与之建立长期的关系对休闲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休闲业本身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休闲业逐渐成为政府主导型产业,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规划。休闲产业在营销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与政府合作,发挥政府的影响力,调动有效资源、宣传城市形象,引导休闲需求、提升休闲品位、杜绝不健康休闲。现代经济社会,媒体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休闲企业品牌的构建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关注媒体对休闲信息的需求,公正均衡地关于可能会影响休闲趋向的信息,减少休闲供需的不平衡。基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休闲企业要积极协调产品的开发者、经营者和休闲者之间的关系,将自己看做一个社区公民,在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的基础上丰富人类生活,提升人生品味。

4结论

休闲中心篇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休闲文化;价值;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153 — 03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高科技迅速发展将人们从工作的桎梏下解救出来,人们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物质财富的极大积累,提高了人们休闲参与和休闲选择的能力。休闲已成为现今社会的一个重要时代特征,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休闲的主体之一,其休闲活动、行为、价值取向,构成了独特的高校大学生休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休闲与休闲文化

“休闲”一词自古有之,古云:“休”,意指“人倚木而休”,释为吉庆、欢乐、福禄;“闲”多引申为范围,指道德、法度,又通“娴”, 意为“娴静、纯洁、安宁”。 在西方国家,“休闲”为leisure,源于古法语 leisir,是指人们摆脱劳动后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活动。现代意义上的休闲一般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 恢复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成为心灵的驿站。美国著名休闲学家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1〕

休闲是人的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的发展是分不开。休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基础。休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现象,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为不断满足个体多方面需要而处于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它通过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思维、感情、活动等方式,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完整的发展”。〔2〕其本质是寻求身心和谐发展。

高校大学生休闲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和学校布置的其他必须责任之外,在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里,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求,自由选择、参与由个人或群体组织的休闲活动,体现出大学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大学生休闲生活的观念、态度、方法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二、高校大学生休闲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分析

高校大学生健康休闲文化是大学生在学习和其他责任之余的休闲活动过程中创造、建构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休闲文化,它彰显大学生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对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生活质量和个人修养,尤其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自由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休闲,从根本上说,是对生命之意义和快乐的探索”,〔3〕人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追求和探寻更美好生活方式、实现内心构造的美好生活的过程,而休闲则成为这一过程中衡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转化的人生阶段,其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成熟,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弗洛伊德曾说,生命的真谛和价值就在于生命本身。我们不能离开生活本身而去探寻生命的价值及意义,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寻求到生命的本质,并实现其价值。在休闲选择与参与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休闲方式,放松身心,实现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亚里士多德说:“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健康的大学生休闲文化还可以展现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使大学生在休闲中通过自我实践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与满足,产生一种美好感。

2.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

休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反映着一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精神层面也反映着人类的道德文明程度。大学生休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反映着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在大学生休闲过程中,从休闲计划、参与到结果都凝聚了他们的道德选择和判断,渗透着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评价,塑造并传递了新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取向。近年来,通过调查得知,选择志愿者服务、进社区等社会公益性活动作为日常休闲的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大学生个人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道德实践都从日常休闲活动中得到体现和提高。健康的大学生休闲文化不仅富含德育内涵,现代意义上的休闲态度、休闲价值观还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休闲过程中得到践行。

3.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增长知识才干

当前大学生面临学业和就业双重压力,竞争激烈,情绪紧张,生活枯燥乏味。在休闲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休闲方式,来愉悦身心,增长见闻,如可以通过旅游,认识大自然,熟悉大好河山,积累人文见识;通过社团活动,可以锻炼社交和组织技能,践行课堂所学;还可通过插花、音乐鉴赏、舞蹈培训等,增强自身的涵养;还有读书会、诗歌竞赛、讲座培训等休闲活动,开阔眼界,吸收新的知识补养等。在休闲过程中,通过直接或间接、他人或自身总结等形式,来增长知识才干,完成“成为”人的过程。

4.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良好性格

大学生休闲活动氛围融洽,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良好性格培养开辟了新途径。在休闲中,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接触,并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这些角色的扮演与尝试,彼此之间开始承认和认识自我的合理存在,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以此获得尊严与满足。休闲生活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事,在休闲活动中,大学生希望能更多地展现自己、发展自己,得到大众的认可与赞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为个性发展与性格的培养奠定基础。

5.开拓大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人们越来越需要认识到,休闲同样是塑造人类智力发展的个重要领域”,〔4〕在休闲过程中,大学生处于一个完全放松身心的情景中,充分享受休闲带来的美好时光,容易迸发创造性的灵感,更容易激发智慧的火光。“人们有了充裕的休闲时间, 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有了为‘思想’,提供自由驰骋的天地。个人才在艺术、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5〕休闲给人们提供了无尽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学生在活动中可发散思维、发挥聪明才智,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提高创新能力。

6.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

大学生休闲是一种大学生放松自身,寻求课堂以外发展的实践途径。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共同在这里创造政治经济文化。大学生休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旅游、人文参观,了解自然,熟悉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通过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等公益活动,了解社会百姓生活情况,提前体验社会生活;通过企业参观、兼职等活动,了解我国企业发展现状,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大学生还可在休闲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中,提高自身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能力,锻炼组织和管理能力,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三、构建高校大学生健康休闲文化的思

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休闲文化的主体,构建高校大学生健康休闲文化必须秉持人文关怀的原则,从制度、精神、物质、行为、环境等方面,制定有效的符合大学生实际的休闲策略,加强对大学生休闲的引导和支持,提高大学生休闲技能和实践能力,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休闲习惯,更好地“成人”、“成才”。

1.加强对大学生休闲文化制度的系统性建设

高校大学生休闲文化是在校园里面发展、繁荣的,离不开高校这块肥沃的土壤,作为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加强对大学生休闲的引导,制定相关合理的政策,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首先,高校管理者本身必须对休闲、大学生休闲、以及大学生休闲文化有个良好的认知状态。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普遍有闲的社会,休闲早已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管理者应洞察这一事实并了解由此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产生的深远影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休闲,客观、公正地认知休闲,了解大学生休闲的真实现状,在引导和管理上尊重生命、体现人文关怀。其次,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制度与规范建设,为大学生健康休闲文化提供大力的引导与支持。深入了解大学生日常休闲,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休闲行为,完善休闲文化运行方式,设立大学生休闲文化生活指导机构,使大学生休闲文化建设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理念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休闲缺乏正确的认识,休闲观念淡薄甚至庸俗,有些学生认为“休闲”就是吃、喝、玩、乐,闲暇时间玩游戏、睡觉、通宵唱k、泡吧等;有些则认为大学生的职责和任务就是学习,不应该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休闲上,视休闲为“丧志”、“洪水猛兽”。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的休闲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休闲的本质,了解休闲与生命本身的整体性、自主性、独特性及创造性的关系。休闲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社会空间”,“休闲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一个持久、重要的发展舞台”。〔6〕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休闲观,明白休闲既非游手好闲又非一味贪闲休息,而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和生存方式,有质有量地参与休闲,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3.构建休闲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西方国家的休闲教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较完备的休闲学科体制。而我国休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属于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很多高校还没这方面的意识,根本没有涉及到,更别说专门的休闲教程和师资队伍了。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构建休闲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设立专门的休闲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可在旅游、管理、教育等专业开设一些休闲必修课,另外还可在全校范围开设一些摄影、艺术鉴赏、创意设计等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大学生的休闲技能。二是,成立专门的休闲理论研究小组,加强对休闲理论、休闲学科建设研究,提升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隐于休闲教育,渗透进休闲指导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认知,获得一种“畅爽”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

3.整合休闲资源,为大学生休闲提供物质基础

一定的场所、设施等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是休闲的前提,要多方面、多途径整合休闲资源,一是高校要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完善体育场馆、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一花一木一草一座建筑都彰显文化的内涵,营造积极的休闲文化氛围;二是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政府、社团、基金组织等社会各界关注大学生休闲,共同创造适合大学生休闲的机会和场所,如博物馆、文化园、体育场所、生态保护区等。

4.以大学生为主体,创新大学生社团、组织活动

大学生社团是以大学生为主体,自我组织、管理、策划开展活动,旨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发挥个人才干特长,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团体。当前大学生社团多种多样,如文学社团、街舞社团、摄影协会、自行车协会等等,种类繁多,覆盖了大学生业余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一些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渐渐远离了成立的初衷和目的,很少组织活动,活动内容老套、庸俗且流于形式。高校一方面要给予社团活动开展资金和场所支持;另一方面,要有专门的教师对社团的组织、管理和活动,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将学校、领导的意志强加于社团。而作为大学生本身,社团管理者应充分尊重社员,虚心听取成员意见,创新社团管理,积极组织、开展有意义的社团活动;社员则应积极献策献计,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为创新社团活动贡献一份力。

5.加强对网络、微博等休闲阵地的监督与管理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上网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大学生休闲选择。网络微博的兴起,人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分享生活点滴,在大学生群体中倍受欢迎。而近年来手机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上网越来越便利,微信、易信、手机博客等新功能的开发,使大学生易于自我个性的展示、获取大众认同,“掌上时代”已占据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一个“成为人”阶段,心理、思想不够成熟,自我认知、判断、甄别、选择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在形形的网络世界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内容的侵蚀。高校、家庭、社会必须关注大学生网络休闲的状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休闲阵地的监督和管理,开设地位平等、交流互动的微博平台或者QQ群落,指引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关注和提升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品质,形成一股合力。而大学生应洁身自好、修身慎独,提高自我甄别和抵抗不良内容的能力,培养健康的上网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 考 文 献〕

〔1〕 〔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4.

〔2〕 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齐鲁学刊,1998,(03):99-107.W

〔3〕 〔美〕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2000:前言1.

〔4〕 〔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4,298.

〔5〕于光远,马惠娣.劳作与休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3):1-6.

休闲中心篇7

体育竞技场是国家符号充分展示的场所,成为国家利益、民族精神展开竞技角逐的场所。对于大众体育而言,其象征意义则使得人们的个性得到释放、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大众体育具有符号消费的象征意义,即不同阶层的人们通过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方式,作为消费符号来显示其阶层的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王琪延:

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不是一个概念,如果一定要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可以说虽然这两个概念中都有城市和休闲两个名词,都与休闲和城市有关系,但是含义是不同的,休闲城市是一个城市总体的休闲性,而城市休闲是指城市中休闲的某一方面。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 何建民:

我国旅游业正处在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型,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的重要阶段,如何借鉴世界上休闲活动产业化经营的成功模式,使我国的休闲活动能实现大规模、高体验、持续化经营目标,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而普遍的问题。

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 严力蛟:

休闲观光农业即是一种值得欣喜的好现象,也有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休闲观光农业切记盲目发展和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式的发展,会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价格恶性竞争,为休闲观光农业的有序发展留下隐患。

中国计量学院讲师 顾兴全:

现代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效率的飞速提高,人们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变革,休闲时间也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迅速增加。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也必将产生深刻变革。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王建疆:

北宋时我国文人休闲活动最为发达的时期,这时的休闲活动具有独休、群休、偶休和混休四种方式。并具有乐、逸、雅、俗、利、友六大特点和功能。从宋代的哲学、文学典籍中无处不能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休闲活动。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冯革群: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旅游发展,很多游客的旅游动机和心理仍停留在炫耀身份的外在价值,缺乏内涵式的休闲体验。中国游客出境的经济能力虽然已经具备,但文化和心理素质的准备还相当缺乏,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中国对外营销软实力形象的初衷。

福建莆田学院体育系副教授 朱家新:

城市和农村具有不同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城市和农村之间休闲生活方式的不同。农村体育休闲活动可以借助民间信仰活动,既要尊重民间习俗,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注意保留和发扬其文化内涵,避免过分的包装,失去了原来的特色。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 周毅刚:

休闲体育能够促进人的正面情绪效应。《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和王朗,一个被气死,一个被骂死,就说明了负面情绪的可怕。负面情绪像发酵的垃圾,会污染我们的身心及影响到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因此,健康人要善于向负面情绪说不。

天津体育学院教授、正局级巡视员 李宗浩:

从经济系统角度来看,休闲体育产业集群融合了休闲体育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理念和机制,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以核心休闲体育产业为支撑,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休闲经济活动地域系统和体育企业战略同盟,具有鲜明的产业集聚优势和带动辐射效应。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朱立新:

一个成功的休闲场馆能够聚集人气、吸引持续客流,把城市打造成了充满人气的文化娱乐中心,并极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升城市文化功能和文化品位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带来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给整座城市乃至国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运动与休闲学系主任 卢元镇:

土地问题是中国经济最敏感的问题。高尔夫成为贫富差距的社会标志,在社会出现动荡的时候,足以成为一种口实,足以酿成事端。文化类型的冲突对高尔夫球产生的偏见,意识形态的差异对高消费生活方式的抵触,社会腐败的产对高尔夫的怪罪,都对高尔夫球在中国的落地形成离心力。于是,中国的政治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对高尔夫球的抵制。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员 闫万军:

随着运动健身在我国成为一种时尚和热潮,健身俱乐部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各俱乐部纷纷努力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运动康复与治疗已成为俱乐部未来发展的新业务。许多客户走进俱乐部,目的就是寻求自身慢性病的康复,或者有些客户目的就是寻找一种轻松、健康的氛围,以改善自己的情绪、释放压力。

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王进:

在社会体系中,同一性影响社会互动的形式,作用于个体的体育休闲价值观。另外,由于体育休闲的发生是在社会体系中进行的,社会的互动结果增强个体对休闲机会的认知,当休闲机会的认知度增加时,人民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估就会提高。

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赵臣:

体育休闲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普遍认为,人的休闲行为是一种追求享受的心理趋向,因而它与生活满意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休闲的行为主要激发于内在的动力,强化享受和满足的体验,促进心理满意的自我评估,因此它能提高生活满意度。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任慧:

随着奥运经济后续效应的不断展开,休闲体育产业必将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伴随居民闲暇时间的拉长,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和体验式消费需求的增强,休闲体育消费也将成为城市居民的新宠。

我国的体育休闲行业在日益国际化的大环境中不断发展,国内休闲市场环境日益完善,目前国内本土企业与国外休闲体育组织相比,提供的服务项目单一,不能做到项目创新,提供的休闲服务价值链低下,这意味着国内体育休闲组织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刘慧梅:

一座城市如果想要打造为“运动休闲”之城,其居民首先必须喜爱运动休闲,整座城市居民的运动休闲氛围对“运动休闲”之城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只有了解当地居民参与休闲的动机和制约因素以后,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他们休闲行为参与。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明德:

休闲是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既然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人们在生活中对不同休闲的选择就会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所以借助人们对休闲的需求,而形成的休闲产业和上述旅游业一样,是一个边际界限模糊的产业。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会展与旅游学院教授 姚昆遗:

休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念,休闲已经不仅是一种个体生活状态,一种观念,更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产业,这样,大众化休闲时代逐渐到来。国外有一种说法,进入休闲经济时代,人民的消费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将与休闲有关。

南昌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 黄细嘉:

乡村休闲尽管尚处于自发的萌芽状态,但其彰显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已展示出强劲的发展趋势,不失为一个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尤其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切入载体。然而,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从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进行探索,很少站在乡村休闲产业的角度来研究,视角稍显宽泛。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 王婉飞:

通过建立乡村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和发展乡村分时度假,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交流和特色品牌的推出。通过建立区域协作的乡村旅游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达到淡旺季供求平衡,开辟农民新的就业门路,增加农民家庭收入,打造新型乡村旅游品牌。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副教授 周永广:

出于保护大运河遗产的目的,众多城市也是千里运河的“复古”“仿古”大战,静态的历史恢复较多,创意较少;国内沿运城市的景观和风貌日趋同质化,大运河变得“神散形乱”。

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教授 程勇:

休闲是一种“自由活动”,休闲时代是人民“普遍有闲”的时代,生命不再只有经济学意义,而是可以享受和欣赏的。休闲时代也意味着休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休闲的各个环节都被纳入市场,服从经济运行的游戏规则,休闲产业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形成休闲经济,这是休闲在当代才呈现出来的面相。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孔令宏: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都有休闲的思想与实践。儒家关注社会生活的伦理与政治,是一种入世的学说。佛教关注人的超越性的彼岸世界,是一种出世的宗教。它所谈的理论与方法与休闲有质的不同。相比之下,道家及其继承者道教与现代意义上的休闲更为接近。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系教授 魏向东:

晚明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旅游活动最为兴盛的时期,而且也是休闲旅游最为活跃的时期。社会思潮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求适的人生态度与休闲旅游行为的普遍,可为今天休闲旅游的健康发展带来积极意义。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刘彦顺:

经济活动的实质和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需要的,在这一角度,审美活动与经济活动恰恰是本质的一致,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结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於贤德:

休闲产业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休闲活动的经济特性的认识,高度重视个体生命在暂时摆脱劳作的基础上,获得生命的调适和滋润是人的基本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经济效益,向消费者提出全方位、高质量、有特色的服务,产业只有依靠这样的“投入”,才能最后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郑: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休闲”不仅仅是“不事劳作”,而且是一种放松的、摆脱了自己或被他人设计和控制的生活方式。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在“休闲”中得以自由地绽放异彩,人的身心的愉悦和享受,也在“休闲”中得到充分地实现。

天津财经大学体育训练部讲师 梁强:

生态休闲以生态美为对象,通过休闲主体欣赏生态艺术美,感知自然生态美和营造人工生态美,使休闲主题在参与充满生命力以及和谐美的生态系统过程中,达到提升个性生态素质的目的。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 王玲玲:

休闲教育,是个体终生的、持续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人均可获得充足的休闲信息和自由选择多样化休闲活动的机会,进而去评估自我的休闲需求、训练休闲技能、增进休闲认知、改变休闲态度、积蓄休闲能力,最后达到自我了解、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目标。

浙江教育学院教授 德村志成(日本)

休闲中心篇8

[关键词]休闲城市;标准;城市休闲;要点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12―0051―07

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休闲逐渐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消费的增加、外来旅游者在城市内进行休闲活动的增多、城区休闲项目的丰富以及环城旅游带的形成等方面。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问题的探索尚处于初始阶段,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较少。魏小安、李莹在2007年第10期《旅游学刊》上曾发表了《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一文,初步研究了城市休闲影响因素和城市休闲体系的构建。本文拟在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休闲城市的衡量标准,以及一个城市如何建设自己的休闲体系等问题。相信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会对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和休闲城市的规划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一、休闲与城市

(一)休闲定义再辨析

国外理论界对休闲定义的研究相对较早,形成了一些独具代表性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对休闲进行定义的学者,他提出“休闲是一切事物围绕的中心”,“只有休闲的人才是幸福的”,这一定义已经触及休闲的本质。斯蒂芬・斯密斯(Stephen Smith,1990)编著的《休闲娱乐研究概念词典》中,对于休闲的界定是“没有任何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自由时间,这包括工作、个人生计、家务、生儿育女和其他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等”。杰弗瑞・杜马泽德尔(J Dumazedier,1968)把休闲看作是一类在特定时间内严格限定的活动,这类活动要求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个前提条件是社会必须已经充分发展,以便社会的主要活动不再受制于传统习惯和公共礼仪规范等义务,绝大部分活动成为每个人自己的私事。第二个前提条件是这些活动的时间安排必须是随心所欲的,而不是受制于自然必然性,只有这样,个人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工作。皮尔斯(Pierce,1980)则将休闲定义为“自愿性而非强迫性的活动,休闲的目的并不在于维持生计,而在于获得真正的娱乐”。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戈比(Godbey,1999)教授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约翰・R・凯利(John R Kelly,2000)在《21世纪的休闲》教科书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概念进行了界定,即作为时间的休闲、作为活动的休闲、作为精神状态的休闲、作为活动质量的休闲和作为一种生活维度的休闲。这一划分基本上涵盖了休闲概念的研究范围。

对于休闲的定义,国内理论界也已经进行过多次探讨,形成诸多理论成果。马惠娣是国内研究休闲较早的学者之一,她认为休闲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活动,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精神的态度”,“是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一种机会和能力”。楼嘉军认为“休闲是个人闲暇时间的总称,也是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科学和合理的使用”,休闲活动与劳动并不冲突,是“人们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载体”。张广瑞、宋瑞认为休闲“是人们在自由支配时间里,可以自由选择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享受惯常生活事务中不能享受到的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休闲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在工作时间之外所安排的一切放松身心的活动”,这一定义包含两个要素,即时间段是工作之外,性质是放松身心。只要符合这一范畴的任何活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休闲。

(二)城市功能与休闲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原始功能主要为居住、生产和商业,即“城”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渐多元化,城市居民进行生产、生活之余产生更多的休闲需求,休闲活动开始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区空间,休闲与休憩成为城市功能的重要延伸。在人们有限时间与空间的前提下,城市成为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成为日常休闲活动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域空间。

随着城市功能进一步从以生产为主演变为以服务消费为主,生产空间将逐渐边缘化、郊区化,制造产业逐渐向城市边缘地带转移,而公共休闲空间及与之相关的信息空间、服务空间、消费空间则趋向城市的中心和城市的社区,休闲产业将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以生产为主导的城市空间布局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城市、信息城市、服务城市和休闲城市。

二、休闲城市标准评析

目前国内理论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城市休闲产业和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上,而忽视了对休闲城市本身的研究,表现之一即是对休闲城市的评价标准缺乏系统研究。由于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并不是具备休闲功能的城市都可称为休闲城市。休闲城市的评价标准应涵盖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自然社会条件等多个层面,只有明确休闲城市评判的具体标准,才能为休闲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基本的指导原则。

(一)历史文化传统

传统的休闲城市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历史上较少发生战乱和严重的自然灾害;2.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发达,物产丰富;3.气候宜人;4.居民有喜好游乐的传统,节庆活动和游乐活动丰富多彩;5.历史文化遗迹多,生态环境好,为休闲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二)生活方式

休闲是任何人在必要工作时间之外都能为之的行为,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休闲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总体休闲水平。

1.居民的生活态度。城市居民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基本满意,对所居住城市的环境满意,对周围居民的生活方式认同度较高,并且有长久定居的打算。

2.特有的生活习惯。居民生活习惯是影响城市休闲环境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体现在大家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基本一致;居民的娱乐消遣活动,体现在城市居民有深受喜爱的集体娱乐活动、地方传统戏曲等;城市地方节庆,体现在居民对当地节庆参与的热情较高、有特色庆祝仪式;城市特色餐饮,体现在当地居民养成地方特有的饮食习惯。

我国学者魏小安、李莹(2007)曾在其《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一文中提到休闲城市的两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走路的速度,第二个细节是吃饭的速 度”,城市居民的这两个生活细节,也是体现城市休闲状态的重要形式之一。

成都和杭州是国内知名的休闲城市,表1是两城市就生活方式这一标准的简要对比。从表1中可知,中国这两个最休闲的城市在休闲活动与休闲空间的丰富性上很接近。

(三)自然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评价休闲城市的最基本标准之一。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就很难形成生态良好、舒适闲适的外部休闲环境,休闲活动的空间与时间维度将会受到极大限制。

休闲城市体现在自然环境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近5年城市平均全年适宜度假的天数(≥240天);城市建成区噪声平均值小于58分贝;绿化覆盖率较高;具有较为丰富的水体面积:滨河、滨湖土地面积占一定比例,且水质较好;气候宜人;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00天以上。

城市的水景、绿化覆盖率、气候等可感知的自然环境对休闲城市的评判标准影响较大。如杭州、上海、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在7、8月份由于气候炎热,较不适合于居住休闲。如果一个城市的年适宜休闲度假天数不能大于200天以上,这个城市很难成为一个以休闲为特色的城市。

2.社会环境。城市的社会环境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城市居民生活幸福的基本要求,也是影响外来游客是否进入城市休闲旅游的重要因素,是休闲城市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总体上看,城市的社会环境映射在休闲方面的指标可以总结为“一强两高”,即:

(1)城市包容性强。零点公司曾对城市包容性做过专门调查,他们认为,所谓包容性是指外来人不仅可获得经济物质条件的满足感,还能迅速融入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圈子,安居立业,获得深层次满足感。包容性体现在7个方面:沟通、就业、就学、做邻居、子女结婚等。调查结果显示,三亚、成都等休闲城市的包容性在调查城市中居于前列。

(2)幸福指数高。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是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生活领域的满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快乐感,是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人们的幸福感决定于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城市幸福指数是通过对一个城市的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的调查计算得出的一个综合指数。城市幸福指数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居民幸福感,从而影响城市的休闲氛围。《2005年度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显示,国内6大城市的幸福指数从大到小依次是: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汉。这一调查结果从侧面反映了城市休闲与幸福指数的密切关系。

(3)宜居指数高。影响宜居指数的10大因素为水电等能源供应、通讯便捷度、交通状况、人际关系、日常生活服务机构、房屋朝向、商业发展程度、文化氛围、经济水平及社会治安。良好的宜居环境是休闲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

(四)休闲产品和休闲空间

需求决定供给,供给亦能影响需求。充足的休闲产品供给和丰富的休闲游憩空间能够极大促进城市休闲活动的发展。

1.休闲产品。主要体现在城市有较为充裕的休闲度假设施;城市经常举办国际会议、展览或体育赛事及文化交流活动;有地方和民族特色餐饮点相对集中的街区;有方便旅游者购物的相对集中的步行商业街区;城市普遍有比较丰富的晚间娱乐活动;城市有独特性的度假产品;市内具有一定数量的景区(点)等。

2.休闲空间。城市具有合理的休闲空间布局。合理的城市休闲空间布局,要求城市应拥有山地、水滨、温泉、乡村等多元的休闲资源,两小时车程内应拥有一定数量的部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市内休闲空间,如特色街区、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等配套设施完善,空间内设施与服务人性化,服务具便利性、舒适性等。

(五)经济指标

休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需要某种经济基础作为其支撑点,需要特定的消费活动来实现,这就必然映像于城市与休闲的经济互动层面上。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能力,同时影响着外来游客在此进行休闲消费的意愿、档次和方式。图1为休闲活动与城市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具体来看,影响一个城市休闲程度的经济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人均GDP。人均GDP标志着一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休闲设施建设水平,显示了城市居民休闲产品的总体购买实力,是体现城市休闲产业发达程度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2.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着城市休闲产品的结构、休闲产业的规模和休闲消费的意愿。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城市居民一般生活相对富裕,日常消费更多地转移至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因此用于休闲消费的支出比例一般较高。

3.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用来反映报告期所销售(或购进)的全部商品价格总水平比基期水平升降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当一个城市的物价指数的增长快于人均收入(GDP)的增长时,居民终日为衣食奔波,将无暇顾及或无力进行休闲消费。

4.房地产指数。房地产指数是以价格指数形式反映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变化轨迹和当前市场状况的指标体系。当房地产指数增长过快时,80%的房子可能集中在20%的人手上,大部分城市居民终生为房子奋斗,甚至为了房子还贷以至生活拮据,休闲消费出现大幅度缩减,就会间接影响到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和成熟。

5.可支配闲暇时间。根据新休假制度的规定,现阶段我国全年的法定节假日已达115天。除国家法定节假日等较集中的闲暇时间外,每天8小时工作以外的其他时间也可被人们自由支配,被称为闲暇时间。可支配闲暇时间则是指除去必要的生理活动时间和第二职业时间,可以由自己自由支配、进行休闲放松活动的时间。如果居民为生活压力所迫将大部分闲暇时间用于第二职业,这个城市就很难成为一个休闲城市。

6.私家车拥有量。私家车拥有量影响着一个城市休闲产业带的分布范围和城市旅游经济的辐射范围。私家车可以促进城市周边休闲产业带的发展,使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得到扩展。同时休闲城市周边两小时经济圈内的道路交通设施应足够完善,方便城市居民以自驾车方式出游。

(六)评价标准的影响力分析

以上各个标准在休闲城市的评定中均有重要意义,总体上看,其对一个城市休闲状态的影响力可通过赋分权重进行判定。经过研究,笔者认为表2中列出的赋分权重值较为合理。

三、城市休闲要点剖析

城市休闲是城市旅游活动发展到休闲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功能逐渐多元化的标志,是城市发展成熟进步的集中体现。城市休闲活动具有与乡村休闲、景区休闲、运动休闲等休闲方式相区别的显 著特征。

(一)城市休闲的两种模式

根据世界城市经济发展历程,城市休闲主要表现为两种发展模式。

1.农业社会休闲模式。在农业社会,任何没有战争与自然灾害的地区都多少具备这一休闲模式的若干特征。此时城市休闲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休闲活动的简单化,即大多数公众的休闲意识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为出发点,城市休闲项目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休闲层次的两极化,即社会休闲表现为贵族、富商与平民的鲜明对立,两大阶层在休闲方式和休闲内容上存在巨大差别;休闲方式的生活化,即休闲形式大多从居民自身的生活环境中演变而来,多为非组织性的聊天、休憩与民间游戏等。此时休闲活动的消费性特征表现并不明显,休闲也远没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后工业社会的休闲模式。工业化时代的显著特征是普遍的工业化大生产、急速扩张的城市规模、工厂式的社会管理模式,而后工业时代则是以知识经济、绿色经济、体验经济为主要特色,这一时期的人们更重视体验消费、健康消费和个性消费,人们追求的是高效率、高质量的品质化生活,此时休闲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后工业社会休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休闲活动以个人为中心,以城市休闲设施为依托,休闲活动本身源于居民对健康生活的主观追求,休闲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消费活动和生活方式,休闲方式出现多元化、时尚化趋势,休闲产品供给极大丰富,产品构成层次合理,休闲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休闲的特征描述

城市的休闲活动参与者可以划分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两大主体。这两大休闲主体对城市休闲功能的要求不尽相同,对城市休闲项目的偏好各有侧重。

1.外来游客的休闲特征。外来游客对城市本身是不熟悉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亲友介绍、媒体宣传等方式,因此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景点、以城市标志物为核心的广场、以休闲购物为核心的商业街区成为外来游客的空间聚集区,成为游客休闲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之一。此外游客对旅游城市的历史遗迹、特色街区、特色餐饮和娱乐空间等消费性空间兴趣浓厚,成为游客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地点。

2.城市居民的休闲特征。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主要表现为居民为了缓解工作疲劳、融洽家庭关系、联系亲友感情而进行的日常短时间的休闲游憩活动。其特征是周期性、时间短、频度高,因此要求休闲项目设计突出近便性、舒适性、主题性和独特性。在周末等较长闲暇时间城市居民大多偏好于寻求乡野休闲空间,通过乡村休闲、主题休闲活动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独特性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城市城郊休闲度假带的形成,使城市的经济辐射力能够抵达城市郊县乡村。

(三)城市休闲产业的体系

休闲产业是城市为休闲者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憩活动开创的空间和建立的设施构成的产业系统,空间与设施是休闲产业的物质表现形式。在城市中,休闲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多元组合的特点,并因依附的空间和设施的规模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等级。城市休闲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具有很大部分上的交叉,城市休闲产业链的优化要求“食、住、行、游、娱、购”6大要素流畅衔接,政府管理部门对各个环节服务的有力监管,城市具有突出地域特色化休闲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合理的功能分区,具有顺畅的游线设计,休闲产业与相关产业具有最优化配置。

休闲产业链的优化需要整合城市休闲旅游资源,解决如何做强做大城市休闲旅游业,如何把城市吸引物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其转化为旅游吸引物这两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形成产业聚集和空间聚集,构建休闲旅游产业链,扩大休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

(四)城市休闲空间的构建

城市休闲空间是休闲活动的物质载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休闲空间主要指分布于城区内的城市广场、特色街区、公园绿地等公共休闲环境。广义的城市休闲空间涵盖范围趋于微观化和宏观化。包括了家庭、酒吧等室内休闲场所以及环城近郊休闲游憩带和城市远郊休闲度假带。高质量的城市休闲空间会引导高质量的城市休闲行为,有助于创造富有感染力与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休闲空间的划分应参照一定的标准,否则极易混同。如魏小安、李莹(2007)提出的城市休闲空间5个维度,即“家庭休闲、城市休闲体系、环城市休闲游憩带、乡村休闲、异地休闲”,这一分类方法就混同了休闲空间的层级关系,“环城市休闲游憩带”与“乡村休闲”在很大程度上构成空间重合,而“异地休闲”已经超出了一个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范围。

总体上看,城市休闲空间的构建可归结为“三大体系、三种类型、三大圈层、四个优化”,合理的城市休闲空间规划对外能够充分展现城市魅力,加深游客旅游经历;对内能够便利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三大体系。根据城市休闲空间面对人群的不同,构筑以市民休闲为主的休闲空间、游客与居民共用的休闲空间和以游客休闲为主的休闲空间三大体系。三大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城市的休闲功能。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城市规划可根据游客与居民的不同需求特征安排休闲空间,设计休闲环境,达到城市休闲空间的经济与文化要素妥善安排、功能与主题特色合理配置,以满足游客与居民差异化的休闲消费需求特点。

2.三种类型。城市休闲空间根据核心构成的不同可分为依托居民小区的社区休闲空间、依托商业街区的大众休闲空间和依托景区景点的旅游休闲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与三大体系相互对应,是三大休闲空间体系的现实表现形式。三种空间类型构成城市休闲产业的空间构架,共同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针对性、层次化的休闲产品。

3.三大圈层。根据城市休闲空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可将城市休闲空间分为三大圈层,即以家庭空间、社区空间、商业街区、市内景点为核心的中心城区休闲空间,以城市近郊旅游集镇、特色乡村和景区景点为核心的城市近郊休闲游憩带,以城市远郊旅游集镇、特色乡村和景区景点为核心的城市远郊休闲度假带(见图2)。

4.四个优化。城市休闲空间的四个优化包括:

(1)小体量空间分散化。小体量休闲空间主要指分布于城市内的街心广场、社区广场、公园绿地以及各类室内休闲场所等,小体量休闲空间的使用者主要为城市居民,是居民进行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具有重复消费的特征,对空间进入的便利性要求较高,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此类休闲空间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本地区居民的使用特点,分散布局于主要居民聚居区周边,方面市民进入。

(2)大体量空间特色化。大体量空间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的大型节庆集会、展览演出以及部分外来游客的旅游休闲,大体量的休闲空间应尽量体现城市特色,集中展示城市文化,为外来游客提供一个独具地方魅力的休闲旅游场所,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 能够获得城市认同感的休闲娱乐空间。

(3)大众性空间丰富化。主要是指中心广场、城市公园等公益性休闲空间。此类空间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一般休闲需求,使用者对休闲体验的要求不高,依托此类空间的休闲活动具有时间短、频度高、重复化的特点。

(4)消费性空间层次化。城市消费性休闲空间主要指剧院、茶楼、酒吧、餐厅、KTV、咖啡厅等休闲娱乐场所。消费型空间层次化,要求休闲空间设计与项目设置应切合本地居民与游客的消费能力,合理安排空间规模与产品结构,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休闲需求,让休闲活动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五)城市休闲产品的构成

所谓休闲产品就是满足人们包括愉悦身心、体验人生价值、享受生活乐趣等需求的,具有彰显人文文化功能含量的第二自然物。它主要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中为休闲目的而消费的物质产品。城市休闲产品主要有以下两种构成形式:

1.休闲产品的传统构成。是指传统概念上的休闲产品,这一部分的休闲产品能够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满足休闲需求,主要包括餐饮休闲产品、购物休闲产品、观光休闲产品、节庆休闲产品、会议商务休闲产品等。

2.休闲产品的优化构成。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消费性特征愈加明显,休闲产品的消费结构也逐渐优化升级。休闲产品的优化构成主要包括健身休闲产品、度假休闲产品、体育休闲产品、文化休闲产品、生态休闲产品、体验休闲产品等。

(六)城市休闲的氛围营造

浓郁的城市休闲文化氛围,渗透在城市的每一个细节,浓缩在居民生活的每一个片段,展示在游客欣赏的每一个瞬间。

悠久的居民休闲文化传统,传承城市悠久的休闲传统,展示丰富的居民休闲文化,再现多样的休闲活动方式。

鲜明的城市形象能够让人“未到其地,先闻其名”,形成强烈的心理趋向,如成都“休闲之都”,大连“浪漫之都”,杭州“爱情之都”,长沙“娱乐之都”,香港“购物天堂”。

独特的小品设计展示着城市的品位,展示着城市的地域民族文化,展示着城市的历史传承和城市精神,能够让游客在每一个细节感受到城市的独特气息。

上一篇:休闲服装范文 下一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