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4:35:27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南疆 农业科技 知识服务 体系构建

在新疆,天山山脉将新疆一分为二,天山以北称为北疆,天山以南称为南疆。南疆包括五地州,分别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和田地区。与北疆相比,南疆五地州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沙漠分布广、降水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滞后。截止2013年度,南疆五地州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疆的27%左右,农村经济总收入占全疆的35%左右。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政府财政收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南疆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相对低下。

1.南疆农业科技服务现状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由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将农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通过教育、培训、媒介传播、决策指导等方式介绍给农民,并利用相关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效率高低直接制约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高低。近年来,南疆农业科技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1.1农业科技投入服务不断增长。

政府在农业科技工作中始终围绕“三农”问题开展工作。首先,注重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引进,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其次,不断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着力将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推广开来,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保驾护航;再次,从农业生产的根本入手,引导农民运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懂得合理开发和利用耕地、草场、森林、水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为南疆农业的良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以上以政府为主导开展的农业科技活动使得近几年来南疆农业在良种繁育、节水灌溉、高效栽培、健康养殖、疫病防治等新技术的开发和集成应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使得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此外,近几年来,农牧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增长,以阿克苏为例,虽然总体上农牧业收入占到家庭收入水平的80%左右,但是从统计资料看,农民的收入水平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农民手中的收入增多了,自然会将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科技投入。在我们前期所做的调研中(见图一),3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会积极主动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并且在不使用新技术的原因中(见图二),有接近3成的受访者表示是受费用的制约。基于此,一旦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必然会增加。

1.2农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一方面,开发适于南疆农村农民使用的信息设备和推介方式,降低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成本,推进农村信息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探索适用于南疆的科技服务模式。南疆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当前主要有“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基地(示范园)+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多样化的模式可以为农民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

2.南疆农业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服务客体存在的问题。

2.1.1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从相关统计数据看,南疆目前文化教育和北疆还有较大差距,南疆五地州受教育程度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制于南疆教育水平低下,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内地或北疆的低文化素质的人口迁入导致。从表一可以看出,南疆农民的文化素质明显低于全疆,以受教育在高中及以上层次看,除了巴州地区高于全疆水平,其他四地州明显低于全疆平均水平。比较突出的是阿克苏地区,受教育程度是高中及以上的农民所占比例只有3%,其次是克州3.9%,和田地区4.3%,喀什地区5.9%。

2.1.2农民观念陈旧。

明显偏低的受教育水平,一方面,制约了农民的观念,导致很多农民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排斥,另一方面,即便接受了新科学技术,也会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素质的制约,导致在使用新科技的使用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增大,最终导致新科技的推广受阻。而使用新科技所导致的风险又会进一步影响人们对新科技的看法,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对于南疆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何走出困境值得思考。

2.1.3农民科技投入有限。

虽然从整体看,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观察其收入的构成不难发现,增长的部分主要源自于非传统农业。而传统农业如种植业和养殖业,其收入非但没有增长反而在下降。以南疆主要种植业的棉花种植为例,近三年以来,一方面,棉花种植成本不断提高(主要是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棉花价格不断走低,还有国际市场上优质低价棉花对新疆棉花的巨大冲击,导致棉农收入水平不断下降,甚至要依靠政府的补贴才能有所盈利。在这种背景下,农民很难有更多经济能力投入到农业科技中。

2.2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

2.2.1一线科技人员缺乏。

当前的南疆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存在严重的科技人员缺乏状况。在前期调研中,40%以上的受访农民希望农技人员能够提供到田到户指导生产,而现实是在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存在严重的人员缺乏,一线科技人员很少能亲自到田到户指导。加之南疆地广人稀,且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即便是到田到户指导其成本也非常高。分析南疆一线科技人员缺乏的原因主要是南疆自然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低,导致很多科技人才不愿到南疆就业,使得一线科技服务人员数量少;另外,由于南疆基础设施缺乏、工资待遇低,导致原有一线科技服务人才的逐步流失,农业科技人才后备力量不足。

2.2.2一线科技服务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培训不足。

当前南疆一线科技服务人员受教育程度低,培训不足的状况十分严峻。从现有的基层科技服务人员看,虽然学历层次较高,普遍在大专以上学历,但是很多目前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人才所学专业并非农技推广。这使得有限的农技服务人员并不能都提供专业的高效的农技服务。此外,大量高学历、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一些科研机构,如高校和农科所等,从事着上游的科研工作,这些科研人员一般很少直接参与面向农民开展科技服务。另据统计,农技推广人员中,每年只有不到10%的人员参加过培训,培训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仅有不足3%。而获得培训机会的多为县级农技人员,真正在农村一线的农技人员的培训机会少之又少。这直接导致一线农技服务人员知识结构陈旧。

2.2.3科技服务人员主动性差。

通过前期调研,在受访者中,60%左右的人反映没有农技人员进行入户指导,70%左右的受访者反映农技服务人员服务质量差,态度不好。大量农技人员反映工作繁忙,除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接受上级指派的其他工作,导致身心疲惫。导致农技服务人员主动性差的原因主要是农技人员的待遇低,农技推广机构的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存在较大漏洞,使得农技人员干与不干一样,干好干坏一样,农技服务人员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可能出现消极懈怠。

2.3农业科技服务媒介存在的问题。

目前南疆科技服务媒介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南疆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民能够使用的媒介资源较少,从前期调研看,对农广播不断衰败、对农电视节目入户率低(尤其是低收入农民,入户率不足34%)、专门针对农民的广播电视节目少、质量不高。而获取农业科技信息便利的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先进的媒介资源由于成本高昂、农民素质较低等原因,因此在南疆使用范围不广。大部分拥有智能手机和电脑的农民仅仅是将其用于打游戏、看电影等娱乐项目,真正用于服务农业生产的很少。

3.构建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在南疆构建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着力构建既能满足农民需求又能推进农业发展的合理、可行、高效、创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构建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国计民生,而农业科技水平直接制约农业的发展前景。农业科技投入带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特征(最显著的是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外溢性),所以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还是应以政府为主,引导社会资源向农业科技进行投资。从南疆农业科技的现实看,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方向主要是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经费投入、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等。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监管,使之切实服务于农业科技。

3.2提高农民和科技服务人员素质。

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但可以通过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实现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如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利用多种媒介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资讯,送进农户家中,送到田间地头;对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可以针对其所在的行业开展短时期的集中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一些对职业教育感兴趣的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就近通过送教下乡、半农半读等方式给予系统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待坚持和努力。

要提高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人员的素质,就必须强化现有农技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农技人员尤其是一线农技人员的科技培训,不断更新农技人员的知识储备,为其服务农民打下坚实基础。

3.3科学规范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绩效考核,提升服务的主动性。

针对基层农技人员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应着力于改善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同时引入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农技服务人员进行表彰,充分激发农技服务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待遇得到提高,自我价值得到体现,这样才能使基层农技服务人员踏踏实实地为农民提供高效、热情的科技知识服务。

3.4构建高效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切实提供农民所需的科技知识。

在充分了解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内容、构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的媒介(如:电视、电话、广播等),加快南疆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整合,提升信息的有效性和多样性,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新媒介(互联网络)拥有诸多传统媒介没有的优点(便捷、快速、互动、共享等),但受制于其所需的投入巨大,目前其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从长远看,新媒介必将得到长足发展。在构建高效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时,要充分考虑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应用和整合。

在推动南疆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必须依靠科技投入,而科技投入离不开完善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未来农业发展的出路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因此,构建好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对南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邬震坤.基于农户视角的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

[3]胡艳丽.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黄燕.农业现代化视角下兵团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问题研究[D].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障碍因素 对策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从管理机制、科技供体、服务主体等8个方面,对影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运转不良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针对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概述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指由服务于农村生产的各行业、部门、组织、集团等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综合系统,依据服务方式不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可分为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推广3个体系。涵盖了农村科技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并使其成功地实现在科技供体(科研单位等)和受体(广大农民)之间的传递,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根本利益。然而,当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系统运转不畅,与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相脱离,主要表现在: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分离,各单位之间缺少横向联合,造成农民的技术需求与服务主体的技术供给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率低,农民增收缓慢,科技需求热情不高。

2目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障碍

2.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各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推动整个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运行并不断向前发展的方式或原理。由于政策和体制等方面的制约,中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各自自成体系,各具体部门在业务上受上一级机构的指导,行政上往往又隶属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多方参与以及地方行政领导的行政干预,致使整个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缺乏一个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原本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形不成“拳头”优势,既浪费了资源又降低了整体效率。

2.2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由于目前科技成果奖励机制与市场条件下对科技需求的矛盾,使得作为服务主体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从事科技服务的内驱力不足。不少科研人员仍存在注重理论研究,轻视成果开发;注重基础研究,轻视应用研究的“学院”思想。从确定选题起就只注重著作、论文等阶段性成果,而忽视了产品、产业等最终成果,与农民和企业的生产需求相脱离。造成许多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一方面论文形态、中间形态的成果大量积压推广不开;另一方面却拿不出农民和农村企业迫切需要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造成有效供给不足,使一些农村科技服务工程难以推进。

2.3农村科技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科技服务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主要表现在农业科研经费短缺。在1981—1985年间,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35%,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0.57%,而高收入国家则达到了3.23%。但就中国情况,2003年这一比值仅为0.49%,比20年前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略高。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只占农业gdp的0.23%,不仅明显低于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2.02的水平,也低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0.83%的水平,且远未达到fao公布的1%的世界平均水平。导致许多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无法继续,传统农业技术升级缓慢,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瓶颈”,使农业科技服务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2.4科技服务项目管理方式不规范

目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项目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属于程序性的管理,项目控制也集中在立项时的评审阶段,缺少专业性的评估与服务机构的参与,项目评估的定性标准与量化指标也缺乏规范化管理,这使项目建设后期评估及最终评估准确性较差,难以全面反映项目建设的真实效果。且忽视了资金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由于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府行为联结着需求与供给,供求矛盾凸显,加上缺少各类服务机构的有效参与,使项目选择及实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导致资金与利润回收困难。

2.5农民合作组织综合实力较弱

农民合作组织与区域主导产业紧密相连,是产业化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在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向商品化和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合作组织把千万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系起来,对形成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产生影响,然而目前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薄弱、发展不稳定等问题,技术覆盖面窄且辐射带动能力弱,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不畅;其次,多数组织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与农户间缺少有效的市场连接机制,劳资双方并没有解决“共享”与“共担”的责任问题,难以成为“双赢”的利益共同体;再次,许多合作组织是乡镇政府用资金控股并兼任社长(会长)的,农民没有股金、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大多组织在经营中重盈利、轻服务,根本不能成为农民利益表达的机构。

2.6低水平农村劳动力存量的限制

农民作为农村科技服务的受体,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素质越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强,成果转化的效率越高;反之亦然。2005年中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13.5%,小学文化程度占36.2%,初中文化程度占40.5%,大学只占0.87%,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二、三产业部门中,使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由于大量低水平农村劳动力的存在,他们对科学知识和科技培训的接受异常困难,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变得艰难。还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小富即安、守成小变的观念根深蒂固,科技需求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速度和规模。

2.7科技服务人员素质的限制

目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队伍整体功能低下。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知识老化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严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和产业化要求而且“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致使推广服务效能低。甚至在一些地方,由于科技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知识更新速度慢,工作主动性差等原因,出现了动物防疫检验,动植物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农事生产指导、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无人指导过问的现象。另外,许多乡镇服务机构,服务方法及手段滞后,缺少必要的服务设施和信息网络,基层中会利用计算机采集科技信息服务于农民的人员缺乏,导致农业信息很难通过网络进乡入户,从而影响着农村科技传播的速度。

2.8服务机构自身缺陷的障碍

市场越发达,科技服务的范围就越广泛,服务职能也越完备,种类形式也越多元化。而作为服务主体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合作组织等机构其管理理念仍未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组织内部管理激励机制不足,容易出现“软制度”现象,造成底层精英人才流失。服务范围仍局限在农业产业这个小圈子里,较少涉及到能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空间的农村二、三产业中;服务种类形式单一分散,重产中技术,轻产前和产后信息和经营。加之技术、物资、资金、供销等部门分割,仍沿着各自独立的系统与农业生产领域发生联系,互不分享,互不配套,很难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链延伸后科技服务与培训对市场化、体系化和网络化的要求。

3清除障碍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为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本文认为目前重点在于:

3.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科技成果的吸收、转化和先进技术的开发,鼓励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中介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社会机构参与,解决农业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服务主体企业化、技术服务商品化、利益关系合同化、服务优质高效化”。

3.2建立科技项目检测评价体系,对项目立申、实施过程及成果转化进行跟踪,对项目评估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其成果的实用率和转化率进行全面检测评价,确保农民从鉴定科技成果中获得实效。

3.3把农村科技培训列入到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去,整合和优化各级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以市、县、乡三级培训基地为主渠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中介机构为辅渠道,采用大众传播媒介、课堂讲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多种培训方法,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崔永福,等.科技部星火富民科技工程战略研究报告分报告——农村科技示范服务体系的研究,2005.12.

[2]杨瑞珍.中外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04.

[3]刘志民,欧阳晓光.多模式复合型:中国现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科技与经济,2005,(2).

[4]刘志民,王树进,倪浩.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农村经济,2006,(1).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地方院校;邵阳市

1邵阳市地方院校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优势

第一,专业与职员匹配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农业科技服务。邵阳市三所高等院校均为地方性高等学校,具备培养大学生等高水平人才的资格和能力,其中邵阳学院具备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和能力,能够为家庭农场发展培养出农业科技服务人才。第二,科研成果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借鉴和引用。截至2016年底,邵阳学院已获得了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685项;获部级和省部级等教学、科研成果奖146项;发表各类各专业学术论文4360篇,还有许多核心期刊、部级重点期刊等,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第三,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有足够的参与基础。邵阳市三所地方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地方特色鲜明,有合适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发展所必备的专业基础条件[1]。

2邵阳市地方院校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从对三所地方高等院校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可能性分析上能看出,当前三所院校均具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家庭农场建设,有资格和实力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而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参与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科技服务意识不浓当前三所具有实力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地方性高等院校都具有较长的办学经历,人才培养经验丰富,但三所学校均有合并、升级、改革等经历,且均是在近几年或十几年内进行的,其文化底蕴并不是十分深厚,社会服务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特别是近期内由多所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术学校合并而成的专科学院,其社会服务意识更差。这些学校存在于地区的时间不长,历经变迁次数较多,其本身的专业几乎全部被革新换潮。合并的学校,原来的班子成员依然在位,而统一管理的问题相当麻烦,思想不统一是当前学院自身发展最大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其无法思考自我稳定以外的其他服务性工作。2.2现有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从硬件、软件来看,许多设施未及时应用到家庭农场建设之中,现有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例如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可为家庭农场农业机械化设备出谋划策,甚至能够为家庭农场承接定制专用设备工具,然而现实是未进行任何形式的对接和利用。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有多个农业领域的实验实习基地,为农业企业和沿海许多单位培养了较多农业类人才,但在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方面的贡献较小。2.3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途径不畅各所高等院校多数都在致力于寻求自身在发展方面的突破,如教师如何晋升、科研工作如何开展、课题如何申报、职称如何解决等。这种固化的观念一直存在,致使院校师生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要么停留于形成,要么不参与,要么反对,要么就是找不到参与服务的途径。院系许多教师非常注重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看不到参与家庭农场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意义。

3优化地方院校共同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对策

要加强地方院校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意识引导,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家庭农场建设中来,并主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3.1政府加强对地方院校参与农业科技服务的意识引导第一,确立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政府机关要扮演财政供给主角,共同努力,有效注入相应的扶持资金,建立家庭农场专项服务资金和长效机制。第二,高效利用现有资金,优化资金投入结构。资金如何投、如何用等,地区农业部门应有较为具体的规定和方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为当地家庭农场发展筹划专项财政资金或设立专项基金等。地方高校的投入更要如此[2]。3.2完善管理体制,发挥激励作用首先,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制度。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服务的先进和成功的经验,立足于邵阳市,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构建符合发展特点、地区规律、地方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服务路径的服务模式[3]。其次,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利益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奖励制度。3.3改进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绩效评估体系地方院校应主动大胆地参与地方家庭农场建设与发展,在对家庭农场发展进行人才培养时,其培养课程设置必须深入考虑到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现实情况,课程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4]。家庭农场的发展,第一方案和首要特征就是在农场中引入高新技术和管理手段。因此,地方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应当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立足于地方农业发展,为家庭农场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屈学书.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2]朱博文.美法日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5):36-41.

[3]何劲,熊学萍,宋金田.国外家庭农场模式比较与我国发展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14(8):103-106.

[4]吴珍彩.日本家庭农场的发展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6):4-6.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十五”期间,江苏省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系统总结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具体探讨如何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好”气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科技支撑。“十五”以来,我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我省实际,重点围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创新自身特点,按照功能专业化、服务网络化、运作社会化的原则,大力实施星火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工程等系列工程,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全省现已建立了各类部级专业技术协会、星火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星火专家大院、区域成果转化中心、信息化基地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犯个,部级星火科技培训学校42所,县级以上农业科技信息网站70个,培育省级以上星火龙头企业76家,初步搭建起了一个覆盖全省、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1.1以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大力推进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工程

星火科技专家大院作为农村科技推广的新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与“只农”的对接难题。“十五”以来,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根据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组织有关涉农科教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对于科技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最佳的培训方式不是“讲给农民听”,而是“做给农民看”,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是农民最欢迎、效果最实在的农村科技推广的新模式。这样做,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像、用得上。常熟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组织实施专家大院计划.着力搭建农业科技研究、示范、推广、培训和产业开发的平台.构建了“专家+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水产专家大院等5个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的建设,示范带动园区内农户1507户。

1.2以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为载体.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工程

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基地生产和经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致富的重要载体。“十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以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全省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依法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通过转化一个新成果发展一个企业,通过一个新企业带动一方农民,使科技通过企业这一“桥梁”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全省已建设部级星火龙头企业4家,省级星火龙头企业72家,建成江苏省桑茧丝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多个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解决了100多项影响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为推动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3以农村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培育工程

培育行业专业技术经济协会,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需要,提高农业和农村产业服务水平,增强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重要手段。“十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重点支柱产业的培育、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及市场需求,积极组织农村种养殖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大力实施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专业行业技术协会40余家,引导农民走向国内外市场,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如:江台蚕农合作社,是合作制(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利益联接的成功典型。它们以技术、资金、桑园等要素为纽带,以合作社方式组织蚕农对接龙头企业,按照“桑园人股、合同销售、二次分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形成茧丝绸一条龙生产、贸工农一体化管理,带动了近4.8万户蚕农增收,占当地养蚕户的95%。

1.4以科技部将江苏列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第二批试点区域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依托国家重点星火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项目的实施,现已启动建设了分布式、虚拟集成的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主网站,重点建设了省、市、县三级14个示范子网,并建立了”中国杨树科技信息网”等18个专业技术网站,初步搭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全省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结合农村发展实际,以农业科技110等形式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如宝应“农业科技110”示范点已接到线上咨询5467次,咨询解答4946次;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63次,组织下乡指导1840次,累计印发资料44233份。

1.5以国家星火科技培训学校为载体,大力实施星火科技培训工程

星火科技培训是星火计划三大任务之一,也是科技兴“三农”的重要举措。“十五”以来,启动建设了连云港电大东

海分校等42所部级星火科技培训学校,大力实施星火科技培训工程。重点围绕我省具有资源特色优势的意杨、地道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集成科教单位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借助先进的宽带网络信息技术,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为牵头单位,组织常熟市等巧个县(市)共同实施“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据统计,全省各级星火学校和星火培训基地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2万期,培训人员近200万人次,培训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科技骨干、星火企业家和农村科技管理人员,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1.6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重点,大力实施传统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造工程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我省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它是计划体制下的产物,长期以来从事指令性和计划性推广服务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已逐渐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普遍运转较为困难,为此,近年来,我们重点加强了全省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初步建成了一个多元化的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共农业服务的组织机构比重呈逐步缩小的趋势,但职能却呈加强的趋势。在这种改革中涌现了多种独特的新模式,如傈水模式,把乡站的政府监督合理职能上放到县局,乡站是县农业部门的派出机构;泰兴模式,农技人员全面实行“三三制”;姜堰模式,强调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政府行政管理监督职能和公益的作为事业单位。

2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的主要经验

2.1政府扶持

我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加上农业和农村的弱势地位及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的现实,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此,我们从计划、税收、人才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首先省科技厅在科技计划体系中设立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计划。其次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于民营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享受民营科技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还强化了对科技人才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和园区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2.2市场引导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依照市场经济方式运作,才能生存,才有生命力。为此,我省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领办、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着力推进各类政府所属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改革,加快各级农技推广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中心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决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市场环境建设,并将部分政府部门的一部分市场职能转移到农村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健全其运转机制,逐步建成了“民有、民营、民管、民享”的市场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2.3合理布局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合理布局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也是集成推动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此,我省紧密结合各地实际,重点围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创新自身特点,按照功能专业化、服务网络化、运作社会化的原则,大力推进”七个一”的建设,即围绕每个产业都要建设一个专业技术协会、一个信息网站、一个专家库、一个专利库、一个技术库、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和一个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合理化布局,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科技服务。

2.4人才支撑

农村科技服务业是一项智力产业,科技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省以提高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加快现代科技向农村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和转移为目的,大力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业科技咨询专家队伍建设。在全省范围选择宝应等十个县(市)做重点示范,组建了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主要负责当地资源、产品、企业信息、农户需求等信息采集,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组织农产品的供求及交易。

3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虽然,过去的一段时间我省在农村科技服务建设体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只个方面:一是农村科技服务机构走向市场的能力还不强;二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人力度还不够;三是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和服务手段还待进一步加强等等。

为此,下一步我们将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抓紧制定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实施细则,为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证。对于从事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的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技术交易合同经登记后,免征其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农村各行业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于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是拓宽投资渠道,探索形成多元化投人机制,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证。(l)积极争取国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行动经费的支持;(2)在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计划中每年确保不低于50%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3)县(市)将农业科技服务经费列人地方本级科技经费的财政预算,确保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同时,鼓励企业等其他相关社会资金参与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出资、社会融资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投人机制。

三是继续培育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农村科技创新服务的市场化主体。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基地和农民,是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对已认定的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培植力度,充分发挥其市场主体作用,探索形成以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等形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整体效果和水平;努力培育涉农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村特色优势产业上的转化应用能力,形成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产学研服务三农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1958年成立,作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其职责任务是:承担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黑龙江省一、二、三积温带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育种研究工作;承担蜜蜂繁育、病虫害防治和蜂产品加工等技术研究工作;承担果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工作;并承担优质米开发、系列农化产品的研究与推广工作等。建院以来,累计获得科技成果奖176项,育成大豆、玉米、水稻、果树、晒烟等各类农作物新品种83个。多年来,通过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通过实施科研项目服务地方农业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共承担科研项目97项,其中部级项目19项,通过实施星火计划、成果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企业等项目,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将30多个先进的农业科技新成果直接用于生产,加强示范与展示,带动了地方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如近年来实施的科技服务企业“寒地苹果基地建设及加工技术开发”项目,为大庆隆赫达公司林口分公司果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和培训果农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了企业生产工艺改进,企业2008年当年投产即获利润20多万元,2011年企业获利近500万元。

二、通过科技合作共建服务地方农业

2004年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积极参与全省农业科技共建工作。先后有四名科技骨干通过省委组织部派往宁安、安达、延寿、饶河和克山等5个县(市),担任科技副县(市)长,带着科技项目、科研成果、良种及技术,为全省科技兴农工作贡献力量。一是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区,引进熟化新技术和新品种,进行示范和展示,方便农民参观学习,为农民打造学习农业科技的田间课堂;二是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配备电脑、多媒体系统、图书、挂图、标本、农技光盘,设立了农技“110”热线电话,实现了农业专家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和经常性培训指导;三是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需要,实施实施了“有机蜂产品基地建设”、“白浆土综合治理”、“马铃薯高产栽培模式示范”、“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建设”和“优质大豆品种示范及繁育基地建设”等多项致富项目。为农民提供良种良法,专家跟踪指导,确保优质增产。产品由指定企业高于市场价5%~10%订单回收,项目惠及600余农户,户均增收2500多元。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激发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设科技平台服务地方农业

一是建设原种繁育基地。国家水稻原原种繁育基地和省级农作物原种繁育基地的建设,每年生产作物原原种、原种近100余万公斤,满足了地方种子企业和农业生产对作物种源的需求,为优质作物品种的更新和利用提供保障。二是建设中俄农业示范园区。遵照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满足市场需求、兼顾科研攻关和指导农业生产的要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建设了黑龙江中俄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园区,园区面积3000多亩,集聚科技创新、示范展示和科技培训等功能。示范展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700多项,接待了5万多农民观摩体验,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作用。三是建设农民大学牡丹江学院。2011年初,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承建了中国农民大学牡丹江学院。采取注册式教育与非注册式教育、长期培养与短期专项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担任教师,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一年来,举办短期培训班45期,培训农民24600多人次,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问题10余类200多个。并成立了宁安果树、渤海水稻、林口蜜蜂和三道关食用菌四个教学基地,招收苹果、水稻、蜜蜂和食用菌四个专业的二年制长期班学员146人,在农闲和生产关键时期,开展更系统、更深入的培训与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知识水平。四是建设综合试验站。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承担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水稻、蜜蜂、食用菌综合试验站和东北寒地苹果综合试验站的建设任务,每个试验站设立五个服务基地市县,集中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并通过产业体系联系国内最知名的专家,为地方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为产业发展把脉献策。

四、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科技服务工作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结合科技入户工程、农业标志性示范工程、阳光工程、科普之冬、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农民科技节活动及外向型星火产业带建设,按照地方党委、政府服务三农的工作部署,近三年共办各类培训班276期,科普大集13次,田间博览22次,录播电视专题及新闻片76次,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3万余份,科技咨询2万余人次。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农业科技,对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出了总体要求。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彻底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顶天,就是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按照这一要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将举全院之力,坚决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创造出更加符合生产和市场需要的一流成果,发挥好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引领作用,深入实际做好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文全 加强科技创新 切实为三农服务[J],中国农村科技,2007年第4期.

[2]韩贵清,龙江模式之共建之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探索构建新型科技服务体系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基层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村科技服务微观主体再造和服务模式创新改变了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要素构成及其内在作用机理,推动了新型科技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赋予了体系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政策导向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农民收人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等也出现了显著变化,这就对农村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探索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新时期科技服务“三农”、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基层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结合实际,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这些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许多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农村科技合作社,首先是由湖南双峰县农民自发创办的,它通过把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营销等的农户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面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科技培训、科技和市场信息、小额贷款担保贴息、市场营销、组织农产品加工等服务。他们采取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运作方式,全县建立了16个乡镇联社,320个村级分社,在850个村设立了科技推广业务员。每建一个基地或发展一个产业,合作社就采取扶术承包方式,与农民签订科技服务合同,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合作社还开通了“6838110”科技信息咨询电话,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县的科技服务网络。截至2007年上半年,人社农户1.2万户共6.5万人,社员人均年收人比当地农民普遍高出300元以上,合作社科技服务收人突破100万元;合作社共吸纳社员投资2000多万元,已为社员小额贷款担保贴息22万余元,并每年拿出15万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目前,该模式已经在周边地区得到推广,仅在湖南省娄底市已建立起11家农村科技合作社,入社农户达2.1万户,开发基地37个。

农业科技传播站,是河北省自2003年开始建设的,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和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为依托,采取企业主办、专家主持、政府引导的原则,依靠市场机制运行,依靠效益驱动发展的新型农技服务机构。传播站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农业技术的引进、开发、示范、传播和服务。传播站实行企业化运作,主体投人由主办企业自筹解决。传播站采取主办企业与专家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方法,形成梯次化的专家团队。专家与传播站签订科技合同或以技术、资金人股,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和服务。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新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形成,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截至2007年上半年,河北省农业科技传播站在建试点单位101个,进驻专家348名,开展研究开发项目213个,为企业开发新产品447个,推广先进实用技术695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202个,辐射农户299万户,培训农民300万人次。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1999年初由福建南平推出的,该制度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服务人手,通过政府积极推动,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市县两级涉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乡镇农技站等,任职时间一般为1一3年。派出人员与原单位岗位工作脱钩,常年驻扎农村,为农民提供示范、培训、咨询、合作等科技服务,并与农村种养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一大批农村能人在“干中学”,并成长为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示范带动更多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科技特派员制度还带动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等发展壮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打造以农业科研院校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群众为基础的“宝塔型”的新型科技服务网络,推动了农技推广体制的重构。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已有4.5万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100()多个县的农业生产一线。通过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仅2006年,就组织培训农民890多万人次,引进农林动植物新品种1.67万个,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1.41万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万项,形成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0多家,创建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共14500多个,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470多万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农村科技服务港,是北京市2004年启动建设的,旨在依托北京市农村中心、农林科学院等机构,打造一个综合性、基础性的、面向京郊农村地区提供公共科技服务的平台,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衔接的有效机制,拓展农村科技服务的渠道,整合、协调首都丰富科技资源和优势生产要素在农业和农村的优化组合,提高农村公共科技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效率,为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和能力提升服务。服务港着力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郊区县科技管理部门、各类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的对接;大力拓展依托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区县科委、市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的多个服务通道,将科技资源和服务畅通地传到农村最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港是新时期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科技工作管理方式的积极探索,是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陕西省宝鸡市2000年率先创办的。专家大院多数建在田间地头,配有培训教室、图书资料室、科技咨询室、专家起居室等,专家大院旁边有实验田或农业科技示范园。专家进门能进行科研和培训,出门可以进行现场指导和大田示范,使科技成果进村人户、先进适用技术到田间地头成为现实。专家大院采取“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办院原则和“五个一”(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办一所培训学校,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建设方针,探索出专家技术人股、科技服务有偿化等运行机制,形成“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多种运作方式。2003年科技部启动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作为典型模式之一加以推广。该模式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得到推广,仅2004年,各地就引导发展了540个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基地。

农村技术承包制,从1986年开始,山西省开始推行农村技术承包,即有关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其科技人员,同农民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负责解决农民采用新技术成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技人员从农民的最终收成中按一定比例抽取技术承包费。农村技术承包在具体运作中可采取多种形式:按承包对象,可分为对农户承包和对各级政府承包;按承包人组合,可分为个人承包、集体承包和集团承包;按承包技术内涵,可分为单项技术承包和综合技术承包。实践证明,农村技术承包是推动科技进人农村基层的有效机制。例如,20年来,山西省平均每年有1万多名科技人员参与农技承包,每年实施各级各类承包项目约1500项,每年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成果近千项次,年新增经济效益近10亿元。

农技服务110,是1998年底浙江衙州市率先推出的。该市针对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状况,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技110网络体系。农技110借助电话、电视、电脑网络,上联全国各专业网站、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下联农村千家万户,采用网络服务、电话服务、农民上门咨询和农技人员下乡服务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便捷、实用、有效、实时地传播科技信息,满足广大农民对技术、市场信息的强烈渴求。农技110服务模式为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一条快速的通道。2005年底全国已有20个省市开通了不同形式的农技110服务。

上述各类创新服务模式虽各有其特色,实际上许多模式在运作和效果上也有相似之处,如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都致力于引导科研人员走人农村基层,只是专家大院更强调机制创新和平台建设,为科研院校的专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和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而科技特派员重点是引导一些具有技术专长、有调配社会资源能力、了解市场的科技人员和实用人才,与农民结成合作伙伴,带动农民创业和增收致富。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相似也恰恰体现出各种创新服务模式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的共性规律,也为各种模式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创造条件。如山西省提出将农村技术承包作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的重要载体,成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运作的重要方式;双蜂农村科技合作社将农技110作为重要的服务手段,从而使服务形式更加丰富,服务渠道更加拓展,服务效果更加明显。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需条件。作者认为我国应构建一个服务组织社会化、推广主体多元化、服务全程化、服务手段现代化和产业化带动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面向“三农”提供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或社会化服务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业内涵的不断延伸与拓展、农业结构的调整深化和农业产业方式的不断更新,我国原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出现一系列不适应新形势新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对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出构建的思路和建议。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成

我国原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一套完整的单一型、垂直结构式的服务体系。农村科技服务通过政府行政指令进行安排,以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农业机械化、水利技术推广、农业经营管理等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共同参与完成。主要采取项目推广、项目示范辐射、技术承包、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经营服务、技术转让、公司加农户、民间组织加农户等主要服务模式。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传统的农业推广系统外,层次不同、目标和功能各异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形式也不断涌现。科研院校通过讲课和培训等形式参与到了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正逐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由农村生产和营销大户、种养能手、相关农村科技人员等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逐步成为农村中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十分薄弱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而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只有大约0.3%左右,经费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困难。就农技推广人员而言,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

㈡农业科技的产学研结合较差我国农技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倾向,缺乏凝聚力,既不利于自身发展,更不利于形成农技推广的合力。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农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缺乏一致性,针对性不强。农业研发在盯紧市场、瞄准需求方面做得不够,科技成果供需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度较低。

㈢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的主要推广和使用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动性不足的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随着农村青壮年和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大量外出务工,增加了输出地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

㈣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面有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缺乏一个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网络支撑,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村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不完善,仅局限于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传播,而对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传播不够,也未能及时有效地反映科技服务需求。

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今后发展需求,借鉴国外科技服务体系的经验,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服务组织社会化、推广主体多元化、服务全程化、服务手段现代化和产业化带动的完整体系。

㈠服务组织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组织由政府和政府部门以外的其它组织和自然人独立创设,该组织有自主的人事管理和收益分配权,其技术服务活动完全受市场驱动和制约。

㈡推广主体多元化除了充分发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作用外,还应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等多种农技推广服务的主体作用。

㈢服务全程化服务体系应该是以科技服务为主体,同时配套各类服务,为生产者提前、产中、产后的科技及其它信息服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服务。

㈣服务手段现代化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现代化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壮大的标志,要建立覆盖面大的现代化信息化服务,为提高服务效率和发挥服务功能提供保证。

㈤产业化带动科技服务要有产业支撑,要通过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

四、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㈠创新推广理念与目标农业推广部门通过采用组织、教育、咨询、沟通等手段,引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由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拓展到农民的组织、教育、咨询、服务等领域,通过农民行为的改变来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农业推广目标应由单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量拓展到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提高农民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上来。㈡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科学界定推广机构职能,区分经营性和公益性职能。对于公益性职能,由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由财政全额供养;一般技术服务和经营服务职能,应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中剥离,由面向市场的技术服务组织承担。压缩非技术人员比重,并通过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技人员进行资格认定。根据区域和产业发展,对现有的农技推广机构要进行相对综合,建立片区农业综合服务站。

在推广技术服务上,应变以技术为中心为以农民为中心,由推广以增加农产品数量为目的先进生产技术,不仅应拓展为农业生产产中环节技术指导,而应拓展到为产前环节提供信息、资金、种子种苗、农资等方面的服务,为产后环节做好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等方面的服务。

㈢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主体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在技术开发和农技推广部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培训职能作用,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从培训、登记、财会制度、财政、税收以及金融政策等方面,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合作、营销合作、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法规,规范其行业行为,鼓励具备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㈣完善和探索多种类型的推广方式在推广方式与方法上,将传统的行政层层传递的推广方式,改进为采用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提前信息、种子、农资等服务,以及产中技术指导及产后销售服务。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家大院,逐步建立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与市场对接的专家大院新体制。推广“专家+协会+农户”、“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把专家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让专家加入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合作社的信誉度和适应市场的能力。通过政策扶持,吸引科技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农业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及其专家进驻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农业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组装集成适应当地转化应用的农业新技术,解决影响园区所在区域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㈤加强对农民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强化新型农民培训,要适应农民需要,宜以可操作性和实际、实用、实效为目的,开展灵活多样、易懂易学的实践培训、现场教学、短期培训。培训内容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等。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增加推广人员的在职进修机会。实施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计划,建立一批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养培训基地,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进行培训。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parted government leading that mainly focuses on non-public welfare and market-oriente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that mainly focuses on public welfare are difficult to timely and effectively understand the farmers' demand, even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 help can't be given for various reasons. A series of agricultural problems can't be settled targeted. The universities in Shanxi have the provincal advantages in tal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They explores the university-base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communicate the government's policy to farmers, let the expert team to concentrate on study, let the research personnel go to rural area to guid the farmers’ production, unite the enterprise to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improve a series of postpartum services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These can make up the shortfall of the government-based and market-oriente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t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build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universities of Shanxi and ha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farmers.

关键词: 山西农业科技;高校主导;协同创新

Key words: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iversity-based;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026-03

0 引言

随着农业的发展,以往主要以非公益性为主的政府主导和以公益性为主的市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难以及时有效了解农民需求,即使了解也因各种原因不能有效给予帮助,对于农业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针对性的解决。山西高校探索高校主导型协同创新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把政府的政策正确传达给农户,让专家团队集中精力搞研究,让科研人才走入农村现实指导农民搞生产,团结企业推广科研成果,并且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一系列产后服务,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的不足。

1 山西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式及其不足

1.1 以政府为主导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从单纯的农业科技推广,各个单项研究成果的应用不断发展为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这一套完整的系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局限性日益明显,既担任了宏观的行政职能又担任了全部的管理职能的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急需转型。以往由政府在行驶其管理职能对于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出现了角色定位不清,职能边界权限模糊,大包大揽式的服务模式,造成市场和农户相脱节,农户的需求与服务组织供给存在明显的不匹配性,市场上出现的多元的组织服务没有办法相互协调,市场出现了自利性离散服务行为,政府统管所有的技术服务工作担当主导地位,已经不适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整体的发展。政府在主导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这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寻找一条更适合于目前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道路。

1.2 以涉农企业为主导

涉农企业通常具有较大的生成规模,承担销售和产品的制造,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条件,向社会提供农业商品及一系列农业商品的推广服务,并且具有开拓市场,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能力,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涉农企业的基本职能是市场营销和创新,涉农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的消费特点以及当地生产条件,开发,培育主导产品。涉农企业作为交换体系中的一员,必须以顾客及购买方的存在为前提,因为没有顾客就没有涉农企业的存在必要。这充分体现了涉农企业是以盈利、非公益性为目的的性质,虽然在产后推广,商品营销上涉农企业可以很好的发展其基本职能。但往往唯利是图,农民不是涉农企业在创造社会价值时财富的流通者,涉农企业并不在意农民的真正需求,往往忽视农业生产的客观需要。只在乎经济收效并不从农业发展现实状况出发,会违背农业生产规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长久以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 以农业社团、服务站为主导

农业社团、服务站可以扮演好农户与市场的二传手,是沟通企业和政府的中介者,是疏通农户和政府之间、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渠道。这些组织更贴近于市场和农户,一般可以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勤务员、调研和技术推广的组织者。但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主要还是以政府和市场为主要指导,农业社团、服务站在全国相对离散,不成体系。长久以来政府对其各个部门的组织管理方式陈旧,先进的科技技术都没有投入到农业社团、服务站进行发展。农业社团、服务站内部组织,管理方式有待改革,造成科研和教育落后。对于农业科技服务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推广和研发生产,农业社团、服务站不具备相应的技术人才和生产条件,并不适合担任农业科技服务的主导重任。且农业社团、服务站等机构多建在农村,放眼农村的经济、教育都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多设在农村的农业社团、服务站并不适合担任主导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的重担。

2 高校主导型山西农业科技服务的社会诉求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包含多种组织模式的大系统,这一系统必须是适合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现实情况的组织模式为主导才会得以发展,其主导模式必须具有较广范围内的可复制性、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功能、能够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可起主导地位的组织需要具备相对的体系独立性;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融合性,可以全程监督产前、产中、产后所需服务;不能单纯以盈利性为主要经营性质需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等基本特征。这就需要一支可以把农业科技科研活动与农业科技服务有机结合,形成科研服务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运行机制。

高校包括大学、专业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从学历和培养层次上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且学科类型广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外界支持力量强大,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场所。

2.1 高校主导型的优势

2.1.1 高校主导型的人才优势

高校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从“科技兴农”角度出发,实质性响应了“十”强调的“三农”问题,且在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对待农业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对待教育要深入实施“百校千企”工程,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对于“三农”问题的倡导中,提出要全面发展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因此要想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教育是关键。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可以为农村建设培养需要的人才,且由高校主导直接与农民对接,可以有效传达农业信息,使我省农业科技服务更环保、更专业。

2.1.2 高校主导型的科技优势

高校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最高境界,代表了农业科技项目研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信息传播最前沿的通道,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一般都会有一个内部的科技成果的推广服务中心,其服务范围以高校为所在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且服务形式充分表现了其科技领先水平,建立了专属的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将省、市、县各级单位,农户联系起来,提供网络农业教学,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的一系列活动。再加上高校本身具有学科门类多,设施齐全,因此高校具有农业科技服务运行机制的源头性代表实力,在“三农”建设中担当重任。

2.1.3 高校主导型的教育优势

高校可以为农民提供合适的,多样的服务,可以以农民切身利益出发,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收为己任,为农民,为农业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使我省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运行更加现代化,便利化并且科技化,是一种体制的创新。高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农业教育、研究以及推广、服务上面具有很大优势,能够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高校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高校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制。高校即要提供经营,也要提供公益,积极探索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公益性高校农业科技服务。

2.2 高校主导型所面临的问题

以高校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作为一种新畅想,虽已进入实战阶段,但因时间和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有一些问题。

2.2.1 已有队伍和基础条件与现阶段要求不相适应

首先在农业科技服务中没一个分支的带头人、科学家不多;其次优秀的技术性人才不多;再次没有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团对,长期为了研究成果,且肯吃苦耐劳搞研究的人不多,团队更是凝聚力不够;最后封闭式的研究体制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视野,思维不够开阔,局限性尤为严重。

2.2.2 科技管理与评价体系不符合其理论要求

首先,现行的高校所实施的科技管理与评价体系普遍以追求课题立项,,专著出版,成果奖项,而对成果转化重视不够,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其次集成性成果多,原创性成果少。科学研究水平不高,高层次技术创新成果较少。并且只追求技术先进性和前沿性较多,忽视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所研发的成果难以应用,以政府立项课题为主,自由创新课题较少,科技工作者很大精力用于科技项目申请,且为了科技项目不断改换研究方向,难以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最后高校中学术问题行政化严重,高仿行政化条件下的评估体系导致了学术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2.2.3 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以高校为主导的政策推进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问题是课程的设置多重视专业教育,轻视综合素质教育;二是教学方式不适合,过分强调教材课堂,教师讲授为重点,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一种“要我学”思维模式,学生没有“我要学”意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被动接受所授知识,难挖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高校对学生评价与以高校为主导的政策思路相背离,学生过分看重结果而忽视思维、个性能力、素质塑造。

3 高校主导型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构建

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根据协同论原理,系统协同效应的发挥取决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由政府、涉农企业、高校等组织而成,要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一系列服务。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运动面临两种转化趋势,一种是变为无序,一种是变为有序。“协同导致有序”是协同理论的主旨,之所以要协同治理,是因为要想使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是要研究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环境的变化达到一定阀值时,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在自己的内部非线性的作用下,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状态,这就要求山西农业科技服务各个子系统,即政府、涉农企业、高校等各自发挥职能,协同治理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3.1 高校与政府之间的战略协同关系

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为开展农业协同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由于山西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农业技术领域的广泛性、复杂性,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政府在农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上,不能只满足于以往单一的政府为主导的方式,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等)进行借鉴,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这就要求政府行使其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督并且充分行使其行政职能,依法保证科技安全,提倡教育影响科技,提高高校的社会地位。山西省借鉴美国先进理念,并且根据我国2015“中央一号”文件、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规定,积极落实党的政策,对山西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改革发展提供行政支持、经济支持、法律支持。政府虽退出主导地位但为了支持新型主导模式进行一系列政策支持,在多元化的山西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模式的今天,我们依然离不开政府与高校的战略协同,政府与企业的战略协同。

3.2 高校与企业融合的协同创新

先进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的思路决定出路。在科技日新月异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日,以及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的当今,公司处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坚持创新以寻求新出路,此时公司的创新力量越来越多的来自于外部,甚至来自于像高校这样的机构领域。企业与高校机构相比,企业的科技创新优势在于资金及其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和迅速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开拓和生产经营的能力,但企业缺乏必要的科研力量。高校的科研、人才优势,体现在技术攻关上与企业的全力合作,高校拥有推动技术创新的特点,通过人才联合培养丰富人力资源储备,实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例如,在构建2014年山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山西农业大学项目总结报告上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与大同县百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玉米宽行密植、高产高效技术示范项目,实施采用“校企联合,建立基地;典型示范,辐射带动;集中培训,落实技术”的技术路线。通过三种不同的株、行距种植试验,找出实现每亩900公斤产量比较好的种植方式,传统种植是在作物收获处低留茬,常规的留茬高度为5-8cm,一般不超过12cm,并且对根行粉碎还田。这种种植方法的缺点是秸秆不足,只有秸秆总量的5%-7%,土壤中的有机质得不到补充,使地力下降,同时根茬进入土壤层影响播种质量。采用宽行密值倒茬平作技术,留茬高度为30-40cm。增加了秸秆还田数量。每年可使近1/3的秸秆还田,还田量达到2.5-3吨/公顷,每年使耕层土壤的有质含量增加近0.07%。耕地的肥料不断增高,增加了土壤产量。组装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并在晋中地区、临汾蒲县和大同县新荣区示范推广。高校与企业组成一个共同体,一方面可以为各方获得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企业分担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以及缩短新技术从研发到商业生产的时间。特别是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工商业的激烈竞争,市场化知识的供给和需求加速提高,知识的发现、应用和使用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知识市场的扩张和科学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在新变化的生产竞争环境下,公司所需的科技知识积累需要一个更大的知识生产环境。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将政府、涉农企业、高校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使产学研合作关系趋向长期性,推动双方在资源共享上承担更多的义务,这是促进企业和高校在风险和利益观念的协同的基础,为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找到了有效途径。

3.3 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

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主要是知识的协同。属于知识管理的协同化发展阶段,是知识在合作组织间的转移、吸收、消化、共享、集成、利用和再创造,本质上是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和提升过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创新所需的知识的更新速度超过了单个组织内部储备知识的速度,涉农高校除了专门的农业类院校之外,一些综合类高校中也涉及相关的农业类专业,这对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产中的机械使用带来相当大的助力。高校之间及高校和科研院之间各方都迫切需要合力推进知识的扩散,通过整合外部的公共知识来弥补内部的知识落差,构建由多个知识个体及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所构成的知识协同。通过网络化的知识协同将各个高校知识交织融汇所形成的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形成知识协同,演变成全新形态的多个子知识库,这些子知识库为产学合作各方所吸收、利用和集成,在扩充自身知识库的同时,通过知识平台进行再一轮的组织间学习,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动,进行知识的逐步再生,实现产学研知识库的知识螺旋发展,最终完成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所形成的协同创新。

4 结语

高校主导型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发展,各个服务主体必须保证合理的“公平参与机会”,去除对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机构的各种等级制限制制度。这样,即使人们承认各个机构各具优势,绝不可能完全步入从属关系,但因其目标一致,所以会公平的、开放的允许最具优势的高校进行主导其余机制各尽其职的进行协同治理。高校作为主导山西农业科技服务的服务机构虽有优势却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寻找自身不足并且改进的同时,也在寻求一条与其余机制协同治理的道路。以高校为主导的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在我省高校,如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参与实践,雏形已成,未来之路虽不是平坦无痕却也不失光明。

参考文献:

[1]刘东.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创新[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0.

[2]范逢春.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M].人民出版社,2014,7.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04-0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和服务等环节后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过程[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将技术变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很低。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已经取得重要的进步,每年能够产生6 000~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但是真正能够运用于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65%~85%的成果转化率[2]。 农业科研院所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造成许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难以提高的障碍和瓶颈。

2 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2.1 科研体制存在弊端,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我国现行的科研活动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科研课题主要是来自政府工作计划、国家和地方各类基金组织,而不是生产活动,大多数科研课题属于基础性科学研究。应用性科研课题少,而基础性科研较难突破,加上科研回报率低,容易使科研工作者感到困惑和迷惘,失去信心。二是在职称评定中,科研课题和学术论文是2项硬性指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却无关紧要。因此,科技人员只重视申报课题、和成果鉴定,却不关心成果的后续推广和应用,造成许多科研活动重成果轻转化、重论文轻应用的情况[3]。三是当部分科研群体取得突出成绩后,经常被提拔或调离到行政管理岗位,因事务繁忙,难以继续从事农业科研和成果推广活动,出现农业科研优秀人才流失、匮乏。在引进科研人才时要求高、待遇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献身农业科研,导致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2.2 农业推广部门功能弱化,科技成果难以推广

虽然我国建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推广体系,但是科研部门与推广部门相互分离,推广人员由于没有参与科研活动,对科研成果不能完全掌握,出现问题时没法及时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媒的快速普及,农业推广活动对推广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大多毕业于专科学校,没有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差,加上农业推广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导致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动力不足,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2.3 农民对先进科技成果存在抵触心理,抵制采用新技术

农业科技成果是科研人员根据生产中的问题,创造最优的生产条件,使农业生产效果达到最佳。而对农民来说,很难创造这种严格的生产条件。相反,农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经验和方法,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实在、可靠,对这种苛刻的生产要求往往持怀疑态度,不愿接受新成果,抵制新技术的采用,阻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

3.1 健全农业科研体系,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一是促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鼓励科技人员从农业生产中寻找课题,特别是农业高等学校可以借助“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个平台,缩短科研与生产的距离,实现科研从生产中来,科研为生产服务,达到科研与生产的双赢。二是健全科技成果转让制度,鼓励科技成果自由转让,合理分配成果转让所得。三是加大科研经费、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的投入,提高科技人员待遇水平,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完善干部选拔程序,促进干部选拔公开化和公平化,调动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4]。五是要改变传统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指导方针,将科技成果转化率纳入职称评定体系,从而激发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

3.2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推广活力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变科研部门与推广部门相分离的状况,使科研人员具有科研和推广双重角色,既搞科研活动,又搞推广服务,通过试验、示范、培训和指导等环节向农民传授科技成果的使用方法,在实践中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同时,要健全农业推广体系,提高推广人员的待遇水平,加强对推广人员的培训、育,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调动其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3 加强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对科技成果消化吸收能力弱,对科技人员的依赖度高。如果没有科技人员多次、详细的指导,往往对科技成果理解不透,甚至半途而废,阻碍成果转化。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与介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使农民接受和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力。

4 参考文献

[1] 王子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2000(6):22-23.

[2] 孙炬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障碍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3):257-258.

[3] 吴毅贵.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若干问题思考[J].科技信息,2011(29):172.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10篇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十二五”以来,四川省坚持走创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科技对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3375万t,粮食主产区地位得到巩固;油菜籽总产达到230.9万t、居全国第二,连续13年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上升到第二,蔬菜产量上升到第三,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花卉产量进入全国前列;肉、蛋、奶产量稳定增加,生猪、水禽、兔、蜂群生产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水产品产量达到132.6万t。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3元。

2四川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2.1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强化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产业团队发展到12个,整合154名农业科技专家,建设了60个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县;二是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意见》(川委办〔2011〕29号)等重要文件,实施了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省9310个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实现了“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总体要求,激发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的活力;三是强化了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机制,通过实施“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农业科技服务三深入行动”等标志性活动,形成了部门大联动、力量大联合的新格局。

2.2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突出

“十二五”期间,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农作物新品种、畜禽品种357个,省级审定444个,畜禽国家保护品种达到11个;创制育种材料300多份;研究集成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240多项,研发新产品20多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及专利84项,形成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50多个;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40多项。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明显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71.8%,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病虫害综合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畜禽强制免疫做到了应免尽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2.4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加快发展

加快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全省认定或达到认定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接近6万人;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7329家,其中国家示范社462家、省级示范社1030家,入社的农户达到261.7万户;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00多家,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6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89家。

2.5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技服务应对得力

针对近年先后发生的川南和攀西地区严重干旱、川东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稻飞虱等病虫害暴发等,及时启动应急科技服务预案,突出重点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坚持科技抗灾,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2.6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显著

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打造川西20万hm2茶叶产业带、龙门山脉6.67万hm2红心猕猴桃产业带、成都平原40万hm2稻菜轮作产业带和长江上游26.67万hm2晚熟柑橘集中发展区、川中6.67万hm2柠檬集中发展区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同时,四川盆地优质生猪、盆周山区优质肉牛羊、川西优质奶牛、川中优质禽兔、盆周山区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攀西地区热水性鱼类等优势养殖主产区已初具规模,农业科技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当前,在农业生产进入“双高双紧”的新阶段,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突出矛盾,要实现稳粮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安全、高效、绿色发展道路转变,坚定不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1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面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单产水平和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要把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作为适应农业经营主体新变化的基本途径

当前,适度规模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需求巨大。为此,要进一步突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主导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和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科技服务的需求。

3.3要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继续发挥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纽带,把创新、教育、推广各方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武装农业、提升农业,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

3.4要把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化农业。农民仍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但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也就是要实现职业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使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幸福农业转变,改变传统农业“苦、脏、累”的形象,激励和吸引一批有志于在农村创业兴业的劳动者从事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推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但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4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的思路

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四川有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40多个、农业类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41个、专职农业科研人员2000多名、各级各类农技推广机构11746个、在编农技推广人员58573人,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科技大省。近年来,农业科技在四川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为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应突出解决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活、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率,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

4.1深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一是探索建立事业导向、利益驱动并重的人才激励新机制。对职务发明、知识产权转让和成果转化的收益,科技人员和其团队应具有话语权和支配权,以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引导机制和成果评价机制。要改变农业科研课题立项与农业产业发展实际脱节、科研成果评价重论文轻转化的问题,农业科研项目要盯紧市场、瞄准需求,要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建立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势科研团队和青年科技人员获得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减少“争课题、跑项目”的时间和精力耗损。

4.2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一是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机械化种植为导向,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集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配套新技术,研究“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技术路径、种植模式、经营方式等;三是大力开发适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具,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机具,以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着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实现重点区域、主要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率先突破。

4.3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切实理顺管理体制,落实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和“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等保障性支持政策,确保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校在产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探索农业科研院校与农技推广的对接机制,继续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增设牛、羊、小家禽、水产、蚕桑、小杂粮、花卉等产业创新团队,形成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合力;三是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服务,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倾斜政策、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机化作业、病虫害防治、耕种收等市场化的生产服务。

4.4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提高农业科技吸纳能力

一是借鉴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型、广汉市粮经大户经营带动型,新津县“大园区、小业主”全程托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文化和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创业,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农业创业人员给予财政补助、创业项目和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三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培养村社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民技术员等农村农业发展带头人,扩大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

4.5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水平

一是在兼顾一家一户服务的同时,应将适度规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主要技术力量要向产业基地集中,广泛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要农机化装备,以及防灾减灾、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培训;二是广泛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力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用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带动更多农民跟着学、照着干,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集中推进粮食增产模式科技攻关,扎实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吨粮田五千元”粮经复合种植模式,促进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速落地、推广。

上一篇:畜牧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