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6 09:40:05

信用管理专业

信用管理专业范文第1篇

在此期间,我近距离了解了的发展历程以及公司文化,更深入地研究并参与了融资融券业务的整个流程,明确了其在证券市场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并且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沟通进一步锻炼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求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公司简介

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国泰证券有限公司和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新设合并、增资扩股的方式,于年月日正式成立的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经营证券的买卖;证券的代保管、签证;证券的自营买卖;证券的承销和上市推荐;证券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发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等业务,有投资银行、国际业务、证券投资、信用交易、资产委托、收购兼并、实业管理等业务部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股东最多,经营范围最宽,机构分布面最广的证券公司。

公司由总裁办公会议主持日常性工作,行使公司的日常性经营管理职责,在投行业务、国债业务、经纪业务、研究领域、投资及资产委托管理业务、网络建设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新股发行股数、募集资金和发行家数三项主要指标在全国券商中排名第一。

先进的电脑配置和完善的交易系统,保证了交易的畅通、及时和准确。公司依托强大的研究队伍,提供高水平的投资咨询服务,增强客户抗御风险的能力。先进的营销意识和良好的整体资源配置,使经纪业务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其股票、基金交易额均排名全国第一。

高质量的研究开发工作始终是经营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公司拥有目前国内券商中规模最大、研究力量最强、配套设施最完善的专业化证券研究所。研究所每日提供实时财经信息和股票市场趋势分析,定期出版各种公司研究报告,随时发表热点问题专题研究。

公司证券投资业务在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声誉。公司还专门设立资产委托管理部,为客户资产量身定制理财方案。重视网络建设,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此外,注重有形营业网络与无形信息网络的结合,开发电话转账等清算功能,大力推广非现场交易业务,提高了公司的整体经营优势。

近年来顺利地度过了合并后的调整过渡期,并创造了不菲的业绩。公司上下团结协作,励精图治,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具体实习内容

既然被安排到了信用交易部门,所做的工作自然与融资融券分不开,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融资融券业务:

概念:"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深圳证券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本所上市证券或借入本所上市证券并卖出的行为。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修订前的证券法禁止融资融券的证券信用交易。

融资是借钱买证券,证券公司借款给客户购买证券,客户到期偿还本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空";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证券公司出借证券给客户出售,客户到期返还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并支付利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卖空".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融资融券模式基本有四种:证券融资公司模式、投资者直接授信模式、证券公司授信的模式以及登记结算公司授信的模式。

业务流程:对于证券公司来说,融资融券业务有着一套及其严格的业务流程,尤其是现阶段还未实行的时候,作为试点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因此,为了能够充分了解此项业务的作用,主管安排我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内在各个流程都进行了实践,以便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融资融券业务,了解其一旦推出市场将对整个金融界所造成的影响。

首先,并非所有证券公司客户都拥有开通融资融券业务的权利,在提交申请后,证券公司必须办理客户征信,了解客户的身份、财产与收入状况、证券投资经验和风险偏好,并以书面和电子方式予以记载、保存。

对其以往的投资情况以及信用额度进行评估和打分,对未按照要求提供有关情况、在本公司从事证券交易不足半年、交易结算资金未纳入第三方存管、证券投资经验不足、缺乏风险承担能力或者有重大违约记录的客户,以及本公司的股东、关联人,证券公司不得向其融资、融券。因此,整个业务流程的第一步便是利用excel软件计算出特定的指标,按实际情况筛选出合格的申请者并允许其开通业务,同时将资料转交给下个流程的操作者。

其次,当接到通过审核客户的资料后,便可以为其进行开户。因此,第二个流程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与客户签订融资融券合同及风险揭示书,并且以自己的名义,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分别开立融券专用证券账户、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信用交易证券交收账户和信用交易资金交收账户。

在向客户融资融券前,还必须与客户签订融资融券合同,明确约定融、融券的额度、期限、利率、利息的计算方式以及相关各种保证金的比例和折算率等一系列条款,并将合同连同风险揭示书一起交由客户签字,至此可说完成了融资融券业务第二流程,意味着客户已经成功开通了此项业务,可以进行融资融券交易。

随着开户的完成,第三流程也随之启动,证券公司应当委托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根据清算、交收结果等,对客户信用证券账户内的数据进行变更。然而,为了避免信用风险所导致的损失发生,有一套完备的账户监管制度。同时根据证监会最近刚出台的第三方存管制度规定,必须与客户及商业银行签订客户信用资金存管协议,此举更是加强了对于证券交易的监管,保障了客户以及证券公司的利益。而将依据制定的各类保证金的限额比例强制规范融资融券客户,一旦发现存在账户金额不符合保证金比例规定,意味着该账户处于信用风险中,公司将通知客户进行必要的补仓,如出于此状态超过一定时间,将按规定强制平仓此账户以保障公司利益。

最后,也可说是最为关键的流程,在客户的融资融券业务到期后,将通过各种方式还款或还券,实行平仓。因此,我们此时必须计算出客户在期限内的交易盈亏情况,并且计算出证券公司应收利息和融资融券业务委托费,并且将每天到期客户的详细情况汇总成表,每日完成结算后上报最后统计结果。

此流程看似简捷,然其工作量十分浩大,并且要求做到效率与准确度的统一,可算在整个业务中最为艰辛的流程,因此,我们部门的大部分精英分子被安排在这一流程,可见其重要性。而当我已经充分明晰了融资融券业务,并且在其他流程能够熟练操提岗位作后才被安排至这一岗位,目的当然是为了让我能够不拖累整个工作进度,保持一贯的高效,并且使我能够更快的适应这一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因此,在这里必须特别感谢我的部门主管对我的良苦用心。

三、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建议

在此次实习经历之前,虽然从书本上获得了不少有关证券公司的信息,但对于其实际业务操作流程并不十分了解,因此,虽然拥有不少相关的理论知识,但真正到了时间的时候仍遇到了不小的问题。可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不断克服困难的实习过程中,不仅对于证券行业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累极了许多资深证券从业人员在处理交易时的宝贵经验,这些绝非是实习工资能够衡量的。同时,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且思考了不少问题。

1、与以往实习的不同之处

首先,就正式度而言,本次毕业实习与以往的暑假实习经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前几次的实习只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外贸公司等,其对员工的衣着,服饰,言谈举止的约束性较弱,虽然气愤比较轻松,却缺少了一种工作应有的紧张态度。而在的是细则大为不同,公司上下必须严格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能有丝毫的轻视。而在陆家嘴金融中心上班无形之中增加了一份神圣之感。

其次,实习的目的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大一、大二的实习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不想荒废暑假时间并且能够锻炼一下自身的工作能力,拓展视野,因此投入的热诚有限,最终的收获不大。然而在此次实习之前,我早已把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目标,因此针对性很强,尤其是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将所学的金融知识尽可能运用到工作中去,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因此,在摆脱了以往的迷茫后使得此次的实习更有效率,收获颇丰。

最后,实习的内容同样大相径庭。以往的实习更多的是被安排做一些周边性质的工作,如打印、复印或接电话等较为简单的工作,很少涉及到核心的工作内容,可算是当了一回廉价劳动力。而此次被安排进入了的信用交易管理部门,专门负责融资融券这一新兴业务。在两个月的过程中,我几乎在各个流程的岗位上都进行了实践,从而对于这项业务以及我们部门的重要性能够有了充分的了解,为将来的求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

信用管理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信用管理 教学现状 改革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展开,政府监管部门和一些经济行业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步增长。目前,我国只有十余所大学设有信用管理专业,信用管理人才还很缺乏。在高职高专学历教育中,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所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自2008年以来,目前已经培养四届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对信用管理人才有何新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高职层次人才的培养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等问题始终是我们关注和探索的重点。本文通过总结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及其他高职院校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为高职院校培养信用管理人才提供经验与借鉴。

一、高职院校信用管理专业教学及就业现状

(一)专业前景拓展差异较大,少数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缺乏良性互动。

目前,社会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政府监管部门及金融行业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二是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主体。高职院校信用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小额信贷企业输送人才。全国共有四所高职院校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其中三所在浙江省,一所在广西省。浙江省经济发达,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保持较为旺盛的态势,就业形势尚可,三所院校的信用管理专业发展较平稳。广西省地处中国西部。从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来看,2008级招收信用管理专业学生49人,2009级52人,2010级27人,2011级13人,生源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广西经济相对落后,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受益于专业名气的程度很低。

(二)信用管理专业教材缺乏,与当前经济现状接轨的教学内容偏少。

信用管理专业属于经济类应用学科,在高职院校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对于该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有《信用管理师基础知识》、《助理信用管理师实务》、《应收账款管理与商账催收》和《信用管理实训》等,前两门分别使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信用管理师(基础知识)》和2007年出版的《助理信用管理师》,这两本是用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自从出版后没有再推出新的版本,不少新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对于《信用管理实训》这门课,完全找不到相应的教材,我院教师根据以往在信用评级行业的工作经验,编写了《信用管理实训》校本教材。而《应收账款管理与商账催收》这门课则一直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国内并没有相关教材出版,我们所能找到的相关书籍,多是侧重企业回款策略和回款技巧等实践操作的书籍,如《捂住你的钱袋: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实用策略》、《销售回款实战教练》等,其中比较适合的一本《应收账款管理、催收、回款与客户关系维护》,在2006年、2008年出版后没有再版。这些核心专业课相关教材的缺乏,加大了教师的授课难度。

(三)信用管理专业专业教师数量少,师生缺乏社会实践,使得学与用脱节。

由于高职院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时间较短,现有信用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是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转任,接受过系统信用管理专业培训的教师很少。信用管理学科是交叉学科,信用管理知识与技术应用性极强,高职院校教师如果没有信用管理相关的从业经验,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存在一定困难。另外,当前市场主体中从事信用评估和调查主要有银行、征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各类小额信贷公司。但高职院校与这些企业之间缺乏人才定向培养及输送机制,使得信用管理专业师生没有机会接触真正的信用管理实践活动。究其原因,一是上述企业往往热衷引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二是引进的信用管理专业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

二、高职院校信用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及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

(一)尽管毕业生数量较少,但就业职位与专业相关度较低。

从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用管理专业2008-2011级四届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141名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在广西区内,也有学生在东盟国家就业。但是根据连续四年对学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结果来看,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信用管理专业的相关度较低。

已经毕业的学生有三届,2011级毕业生目前在实习阶段,根据我们掌握的4届学生就业数据来看,就业职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除了以上数据外,我们还对其他省份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得到的就业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学生就业职位与信用管理专业的相关度不高,一般能达到35%,财务会计类、金融类和销售类职位相对而言与信用管理专业还是有所关联,但是经过进一步了解,在这些职位中,学生们需要用到信用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却比较少,只有1位学生进入到商账催收公司进行工作,会用到较多的信用管理方面的知识,而这位学生半年后辞职换了其他工作。此外,学生在就业时经常跟我们反馈的一个信息是:很多用人单位没听说过信用管理专业,都不知道信用管理专业是学哪些知识的,在招聘的专业要求上不会增加信用管理专业。这使得信用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收窄,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给他们的就业增加了不小的困难度,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2012年信用管理专业招生工作遇到困难,生源急剧下降,学院在2012级没有开设信用管理专业。

(二)高职信用管理人才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匹配度低。

由连续4年对用人单位使用信用管理人才的跟踪情况来看,不论是高端信用管理人才,还是低端信用管理人才,需求量都不太大。以广西人才网2014年3月26日数据为例,招收学历为专科的信用管理人才岗位有47个,其中对工作年限没有要求的有22个。尽管招聘的岗位不多,但我们培养的信用管理毕业生也不多,可是真正能走上这些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却非常少。2012年在学院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曾经有一家机械公司专门为了信用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来,公司需要招信用管理专员助理,可是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一个毕业生被录用,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以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培养的信用管理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匹配度不够:我们培养的学生没有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

在与用人单位沟通并做了大量市场调查后发现,几乎每一个招聘岗位,都会有其他的专业要求,而信用管理技能只是岗位技能中的一部分。下面我们通过表格对几个典型岗位进行分析:

从上面所列的几类职位我们可以看到,想要成功应聘这些职位,除了掌握信用管理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掌握营销、法律或者财务的专业技能,对于高职类信用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掌握信用管理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足够的营销、法律和财务的专业知识,这是难以做到的。在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配置了少量的财务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营销类课程也开设《营销师(五级)培训教程》,但是学生仅仅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是无法达到上述岗位中的要求的。因此,在人才市场上就出现了用人单位招不到需要的信用管理人才、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等现象。

三、如何对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根据调查结论不难发现,大部分信用管理岗位需求中,都有对财务类知识技能、营销技能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信用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在现有信用管理专业教学中加大财务管理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综合信用管理能力。

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在招聘信用管理人员时提出“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熟悉相关财务软件、准备融资资料、开展客户信用调查、收集信用信息、制定信用政策”等要求,这给高职院校信用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教学内容。当前,社会上小额信贷公司大量出现,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得知,小额信贷公司的业务员是比较典型的信用管理人才。这类公司要求业务员在放贷前,对借贷小微企业的账目进行查验,实际上就是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其中工作之一就是从账面上了解借贷企业的经营状况。业务员想通过账目查清企业的真实状况,必须具备较高的财务知识和查账技巧,这正是现有信用管理教学当中所缺乏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信用管理专业的学生基础财务知识较为薄弱,这个专业开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三门财务类课程,但是通过给他们讲授《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就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在财务知识方面的欠缺。我们建议在财务类教学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强度与深度,以此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

另外,多数公司的初级信用管理人员实际上在从事销售或与销售密切相关工作。比如大型工程机械销售公司,绝大多数客户都是贷款购货。这种销售模式需要销售人员对客户的信用度进行售前调查。售后,销售人员还担负着维护客户的职责。这些工作岗位必须具备必要的沟通、交流技能。在教学中,可以开设《营销实用礼仪》、《市场营销实务》等课程,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在财务管理专业增设《信用管理基础》等相关课程,达到间接培养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目的。

当前大多数财经院校都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该专业生源多、质量高。在高职类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综合能力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中,都是紧紧围绕会计、出纳、财务管理等方面开设的,没有任何一门课程涉及信用管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这导致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信用管理类工作岗位时,不具备企业要求的“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完成客户的资质审核及信用状况评估、收集信用信息、应收账款催收”等信用管理相关技能。

由过去几年对于《信用管理基础》这门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相应的教材可以选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或者其他信用管理专业的教材,以《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为例,教材内容包含:

从以上内容看来,这门课程能较全面涵盖信用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根据这几年的授课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之前进行过财务类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因此在学习信用管理课程时难度不大。

从广西人才网的《2013年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求情况分析》中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可见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这些热门职位竞争十分激烈,其人才供求比达到4.47,毕业生想在求职过程中顺利就业,就要增强竞争实力。经过信用管理课程的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就能够有较为充足的信心和能力选择信用管理岗位,拓展就业岗位,同时也为那些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学生将来可能需要的信用管理技能打下坚实基础,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出贡献。

作为在一线教学岗位上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技能的学生,更是培养能够真正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和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我们国家对于信用管理人才出现了一定的市场需求,信用管理已经成为新的就业点。针对当前高职信用管理专业出现的招生、就业瓶颈,我们提出对信用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以此解决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相关就业岗位的矛盾,实现院校与学生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朱明.高职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信用管理专业范文第3篇

(一)调查目的 2007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我国迎来了职业教育的春天,我院各专业教学改革正式启动。我院信用管理专业是从会计专业转化而来的,对于我院来说要想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办学思路至关重要,而且是迫在眉睫。因此,2008年,我院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信用管理专业社会调查,通过多种渠道取得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为我院信用管理新专业的申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但诸如“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信用管理人员需具备哪些新知识”;“中小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后,对信用管理人才有何新要求”;“人才培养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等问题调研得不够深入。2009年7月,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又开展了一次更为深入的专业调研,调查主题为“信用管理人员的职业知识、能力、素质构成”,旨在解答上述问题。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面向高职信用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以及毕业生所在单位的信用管理人员及企业负责人。考虑到我院毕业生今后就业均面向浙江省以及长三角一带内,因此,本次调查也主要在浙江省内进行,重点选取杭州、宁波、温州、台州进行详细调查。

二、调查信息汇总分析

(一)信用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的推进,我国对于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信用经济的成份在迅速增长,社会信用活动日趋活跃,信用经济的发展和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需要大批懂信用、懂管理、懂技术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成长在我国具有以下特点:专业新;成长快,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原来没有培养信用管理人才的基础。因此,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信用管理人才出现了很大的需求。2005年3月,原国家劳动部正式对外信用管理师为国家十个新职业之一,从2006年开始,组织进行了几次全国性的信用管理师考试及资格认证。事实上,从2004年起,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就已经先行开始了长三角信用管理师的考试与认证,并部分要求持证上岗。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我国政府、银行、企业、教育等机构共需信用管理岗位30万个,平均年需求在8万个以上。

(二)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浙江省已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198家,其中作为行业依托的省供销社共有26家担保机构。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管理服务公司也有近35家,还有为数众多的商务咨询管理公司和合法的商账管理公司;民间投资者联合出资组建的各类社会信用中介机构、 国外知名信用服务机构进驻浙江也将成为趋势,可以预测,信用管理人员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人才。对其具体要求如下:(1)毕业生直接上岗操作,迅速成为各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信用管理人员。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财务管理、会计学、信用管理等主干课程的基本理论,奠定专业扩展的基础。(2)毕业生能适应多种岗位需求。主要体现在:财务部门的会计、信用咨询与评估、商账管理与风险控制、信用担保与客户关系管理等。根据市场需求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本专业重点为企业培养中初级信用管理人员。要求学生不仅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信用管理、会计技能、财务管理等专业技能,还要通过会计从业资格、信用管理师(三级)考试,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以便顺利就业。(3)毕业生具有领导、管理的能力。在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学习、实践与提高,逐步取得助理信用管理师、信用管理师等技术职称,逐步成为各类企业信用管理人员。

以上三项要求体现了分层次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不同目标。第一项要求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初级目标,着重于毕业生自我生存能力的培养,以保证充分就业的需要。第二项要求是客观和现实的,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中级目标,着重于毕业生自我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保证理性选择职业的需要。第三项目标是通过努力所追求的,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高级目标,着重于毕业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和满足市场人才不断完善与发展的需要。

(三)我院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信用管理专业是经济类应用学科。新兴的信用管理专业融合并发展了包括法律、管理、金融、信息技术、统计以及财务分析等在内的诸学科中涉及信用管理方面的内容,已成为一个独立学科。信用管理专业的定位,属于经济类应用学科;信用管理专业的职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秩序提供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政策、技术与操作。信用管理专业建设重视培养学生树立信用风险意识,突出风险管理意识,引导学生树立风险敏感性,培养学生养成风险管理职业习惯,掌握信用风险的识别、控制与管理技术,具备信用管理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信用管理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掌握数理统计方法,拥有财务分析与软件运用技能,能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信用中介机构从事信用评估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我国,信用管理专业建设是一种教育创新活动,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到课程体系、专业实习等无一不是开创性的、需要自我摸索。我院的信用管理专业于2009年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正式设立,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2009年开始招收信用管理专业高职生,是温州市最早、唯一一所在全国范围内文理兼招的高校。两年来,从招生情况看,社会高度认可该专业,高考报名踊跃,生源均远远高于省平均分数线。从其他学院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均实现理想就业,进入各大银行、企业从事信用管理工作,就业率95%以上。

三、信用管理专业设置背景

(一)当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信用管理制度已产生。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与基础。在市场经济国家,目前信用关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关系,维系并支持着市场秩序与社会秩序。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越发达、社会越进步,越要求信用及信用活动快速发展;同时,社会也必须做出相应的信用管理制度安排。新兴的信用管理就是在这种社会实践需求下应运而生的。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信用管理正逐渐从银行管理、企业管理、社会行政管理等领域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兴行业。从地位上看,信用管理行业已经作为市场经济产业结构中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存在;从职能与作用上看,信用管理专业以其不可替代的专业性、综合性的理论与技术,很好地解决了社会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中与信用意识、信用行为、信用关系、信用风险以及信用环境相关的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已建立并良好运行,信用管理法律、信用管理制度等已确立并被社会广泛认可,信用管理行业日渐形成规模,从业人数不断增长,行业发展刚进入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该行业中的重要分支,如信用管理师、信用分析师、信用评估师等已被列为必须按国家标准通过资质认证持证上岗的职业。

(二)我国信用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市场结构逐渐深化,信用关系日益普遍并且独立存在,社会对信用观念、信用行为已达成普遍共识。人们对信用管理法律与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对信用管理活动及行业发展需要的认知日益广泛,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尽管党中央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全面介入、直接开展信用管理活动,地方政府也纷纷建立了新的信用管理领导机构,但目前我国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开办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林大学,经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批准正式开办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这些学校每年毕业的学生只有200人左右。高职院校开办信用管理专业的更是少有,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

四、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能力要求

(一)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指导思想是积极完善专业基础课、强化专业课,注重专业技能和实务的讲授,并尽量多开设财务会计与分析类课程,使专业课程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实际。

(1)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两大模块。基础理论模块:经济学基础、金融理论与实务、信用管理基础、基础会计等。数理统计模块:统计理论与实务、经济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等。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基本分析能力,对信用管理问题的描述和分析能力,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和统计知识统一到信用管理框架中,使这些知识更加适应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专业课,分为五个模块。专业技术模块:信用评估技术、信用管理实务、企业征信技术等;财务会计模块: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银行信用模块:风险管理实务、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等;企业信用模块:企业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机构模块:征信与市场调查、资产评估等。

(二)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 信用管理专业课建设的特色是应用范围较宽,注重管理学和财务、风险技术手段的结合。以讲解授信业务活动规律为主线,涉及银行信用、企业信用、专业信用机构的方方面面,不仅扎实了学生的理论功底,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具体如表1。

五、信用管理专业后续建设建议

(一)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我国加入WTO以后,外贸业务得到飞速的发展,浙江省作为经济强省,其进出口业务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这一点尤其在温州、宁波等沿海城市体现更加明显。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市场结构逐渐深化,信用关系日益普遍并且独立存在,社会对信用观念、信用行为已达成普遍共识,信用管理将会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也为政府实施监管服务。因此,应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和征信技术的实践性教学,对此,我院正与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进行紧密合作。

(二)建议建立“大平台、小模块、活页式”的课程体系 由于不同的企业对信用管理工作的要求不尽相同,作为一名信用管理人员,若要能够熟练驾驭各种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其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大平台”即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考虑大多数用人单位的需要,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工商企业从事信用管理工作。“小模块”即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要突出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课程的组合应按企业的一般岗位分工合理安排。最后,按岗位形成若干组课程组,一组即是一个模块,一组即代表一种核心技能。

(三)专业教学上,建议建立“教学信息平台” “教学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两块内容:一是专业资料数据库,主要搜集信用管理专业工作中常用的原始资料,以备上课时作为教具加以应用;二是专业教学数据库,主要搜集专业教师的教学心得、课堂常用案例、教学课件和教案,以方便大家交流教学经验。在实际操作中,专业资料数据库可以听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意见,专业教学数据库可以吸收兄弟院校的优秀资源。

(四)教学方法上,实践“教、把、放”的教学思想,提倡验证式实践教学与主导式实践教学完美结合 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效果。从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部分知识和技能在校期间虽学过多次,但很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一筹莫展。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太过依赖老师,往往是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做,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动,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把、放”的教学思路,就是将教师的教学方式分为三个部分,理论教学部分,提倡老师多讲,即常说的“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动手的机会相对较少;实验教学部分,提倡老师手把手教给学生,即“把”,从教学内容上看,主要是属于一种验证式教学,属于学生边学边做边听老师讲的情况;实训教学部分,提倡老师放手让学生做,无论学生做对与否,等学生做完了,再对典型问题进行点评,即为“放”。“教、把、放”的教学思路实现了验证式实践教学与主导式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吴晶妹:《对新兴的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6期。

信用管理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信用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优化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实训、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在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探索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拥有专业技术和能力,具备从业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信用管理是一项理论性和操作性均较强的工作,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过去近六年高职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实践中,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方面做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尝试。

1 高职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特征

信用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特征和内容是由其工作实践和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信用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个以多学科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多专业、多岗位就业的专业。因此,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又具有社会科学的特征,既具有本专业的特征,也具有相关专业的一些特征。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与会计类、企业管理类专业相似、相近又不同,其专业性更多表现在对相关专业的兼容和提升,是在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训练,强调基础性和专业性,更加强调职业的经验性。

2 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目前,由于我国信用管理行业尚不发达,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主要是为国家信用经济的发展储备人才。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信用管理专业毕业生除10%左右就业在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岗位外,大多就业在信用管理相关行业,如会计、审计、营销、信息咨询、电子商务、投资理财等行业。为了满足社会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就业所需,信用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旨在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使学生具备未来从事信用管理工作和相关工作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并为其未来“首岗胜任,多岗迁移”的职业发展、生涯奠定基础。因此,在构建和优化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在坚持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先进性、开放性等一般原则的前提下,还应坚持以下原则:

2.1 信用管理理念应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

信用管理基于又高于会计、审计、营销、金融等学科知识,其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财务信息、经营信息、金融信息、市场信息、国内外行业信息等。其工作方法既有自己独立的调查、分析和报告的特点,又兼有会计、审计、投资理财、营销、金融等行业的调查、审核、分析和报告的特点。高职信用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上要将信用管理的理念、工作方法与技巧等融合、贯穿到高职三年各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使学生明确学习会计、审计、金融等其他行业知识和技能与信用管理工作的关系,掌握将各科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信用管理工作中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学习和掌握信用管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提升相关专业课程的技能,避免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与信用管理知识和技能割裂开来,保证学生信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学生通过信用管理专业学习,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较为宽阔、扎实的“一专多能”的职业技能。

2.2 情境性与开放性并举

情境性不仅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要工作项目任务的情境性,更主要的是指教学安排要体现职业现场、岗位现场的问题情境、角色情境,使学生要有沉浸在企业岗位和角色环境中的感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能够体验到岗位、角色的工作态度、能力和素质要求。通过情境性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有如身临企业实际工作现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体验实际工作过程、操作要领,从而更贴近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核心技能、关键能力。

2.3 职业操作与职业体验一体化

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知识和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高职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尤其应注重“体验式”教学的使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亲身经历实践,职业操作与职业体验一体化,即通过创建真实或仿真的情境,让学生在经历实践的过程中获取和形成专业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体验式”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将“体验式”教学的理念运用于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思维习惯的形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应将信用管理职业理念贯穿始终,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专业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如公司课堂一体化、生产性实践基地、情景角色模拟实训、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跨专业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均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实践中体验职业的实践教学环境。

2.4 成本与效益原则

信用管理是对企业会计、统计等经济信息,用金融、投资理财等专业知识,利用经济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的过程。而高职信用管理专业一般设在会计系或金融系,近几年,各高职院校都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如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经管类跨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等,信用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合理利用这些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进行,与其他专业共享实践教学资源。

学生的寒暑假期则是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实践教学方式,学院可以要求学生在寒暑假到企业打工获取一些社会生存经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从而积累职业经验,也便于学生回校后更好地理解那些专业性较强、抽象的知识,协助校内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

信用管理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用管理 外包

一、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一)对信用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信用管理不受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衡量信用管理的办法有问题。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并不知道如何衡量信用管理对企业的贡献,不是将其视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有价值工具,而是认为信用管理限制了交易,影响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从而把信用管理看成是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

(二)追求销售额的增长,忽略信用管理

很多企业把销售额置于首位,一味追求销售额的增加,而把信用管理看成是不利于销售额增加的因素,其结果是不重视信用管理,乃至否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交易中一味迁就客户需要,不注意信用风险的控制。这种做法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是一种短视行为。

(三)企业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一些企业是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的员工兼职做信用管理工作,这种情况比较普遍。这些非专职的信用管理人员往往无法就信用管理所需资源向企业主管提出方案并进行说明。

(四)大多数从事信用管理的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许多企业的主管对信用管理工作有一些片面的理解,认为信用管理工作只是收账,只要能说会道,无需更多的专业知识。所以,往往会将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配备到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从而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二、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外包的可行性

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试行企业信用管理服务外包是现阶段的可行之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信用经济时代”的到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诞生了一大批信用服务专业机构,专门为社会各界提供信用管理服务。然而,由于信用服务市场竞争激烈,这些信用服务专业机构的业务量往往呈吃不饱状态,难以做大做强。但与此同时,广大中小企业虽然觉得信用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可限于人手和业务规模,暂时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立信用管理

部门或岗位。因此,广大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完全可以外包给信用服务专业机构。这样,既可节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等成本,又可缓解信用服务专业机构业务萧条的状况,从而实现“双赢”。

二、信用管理服务的内容

(一)信用决策服务

信用决策服务包括:(1)为中小企业提供客户的标准信用报告,并由资深信用评估专家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及企业的市场策略,提出关于该客户具体的信用额度及信用期限的指导性建议。(2)根据客户的综合信息,并运用先进的模型分析方法,为中小企业评定该客户具体的信用风险等级。(3)根据客户的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状况及宏观环境经济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该客户全面的分析报告。(4)借助最先进的企业信用管理应用软件,为中小企业建立完整的客户管理档案。(5)定期为中小企业重新审核所有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并做出信用额度、期限及交易方式的调整。

(二)应收账款管理服务

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包括:(1)自发票开具之日起,通过电话、邮件、传真、催款函、登门拜访等方式为中小企业联系客户,以督促客户按期付款。(2)以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应收账款追讨,从而为中小企业解决拖欠已久的呆账和坏账。(3)及早发现中小企业在应收账款方面同客户存在的潜在争议,并协助中小企业防止或尽早解决与客户的争议。(4)向中小企业

定期提供有关的应收账款分析报告,使中小企业对客户的应收账款分带隋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5)与中小企业一起制定应收账款管理的制度及流程,且严格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三)其他服务

其他服务包括:

(1)为中小企业提供客户信用风险跟踪服务,定期更新客户信用资料,特别是当客户要求扩大交易额度、要求改变交易方式或订单出现异常状况时,及时为中小企业更新客户信用资料。

(2)为中小企业拟制总体信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总体信用额度、信用标准、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和收账政策等五个方面。(3)为中小企业培训内部“信用管理员”。内部“信用管理员”一是担任中小企业与外包提供商之间的联络员,二是负责向企业内全体员工灌输“全员信用管理”的理念。(4)为中小企业进行客户筛选,对风险较高的客户,采取协商提前解约、财产保全、法律诉讼等措施。(5)依法审查和完善信用交易合同,并根据中小企业当事人的授权,进行资信调查和核实等工作。(6)中小企业委托的其他服务事项。

服务外包目前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我国中小企业推行了信用管理服务外包后,将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三、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模式

基于现代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信用销售和企业信用管理,起源于1830年的英国和1837年的美国,其标志是征信公司及相关的调查服务业的出现。当时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赊销进行科学管理的技术,目的是提高企业赊销的成功率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成功率,包括客户的档案管理、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商账追收四大基本功能,可称之为狭义的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目前看来其模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应收账款的“滞后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交易过程中,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各行其是,没有人真正对应收账款负责,造成应收账款管理上巨大的真空。

第二种是民营企业创造的由销售部门承担收账职责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改变了应收账款无人管理的状况,但实际上却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管理风险。应收款非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在高报酬的销售激励机制带动下,突击销售容易形成更为严重的拖欠。

第三种是财务部门控制信用销售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模式。虽然从管理目标上看,财务部门的确更加重视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经营利润。然而在实践上财务部门却难以起到期望的作用,甚至造成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激烈冲突。

信用管理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全程信用管理信用保险信用管理师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因此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会再掀高潮,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则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的形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光靠质量、品牌、服务、价格的传统做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有新的手段。而信用交易就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办法。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企业信用交易的比例已占全部交易量的90%以上。实践证明开展信用交易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因为,企业开展信用交易,这里的“信用”从根本上来讲可以说是“智力的财富”,是“新的生产力”,是“革新的融资工具”,是“可以预支未来收入用于今天购买、消费的期票”。企业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适度投放信用、扩张信用必然会拉动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深入广泛进行信用经济、信用交易、信用管理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企业和群众都能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同资金、技术、人才一样都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资源。引入信用理念,强化信用意识、恪守信用规则,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鉴于上述原因,笔者现提出加强我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信用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在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或岗位

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以化解企业信用销售风险为目标,在销售、财务、市场及产品等职能部门起协调作用的重要部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都设立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而我国的企业目前则较少设立。因此,笔者建议政府主管机构应在各类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大一点的企业可设立信用管理部,并由总经理直接领导;而小一点的企业则可设立信用管理岗位,并隶属于总经理办公室。这样,就可从组织结构上保证信用管理职能的履行。

二、在大企业中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是我国著名咨询专家、北京博升通管理咨询公司(原东方国际保理中心)董事长谢旭教授首创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把企业信用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签约前的客户资信收集和客户筛选、签约时信用分析评估和决策以及签约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它强调的是全过程管理。这种管理思路针对中国企业忽视前期和中期管理只注重后期管理这一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这项工作。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在前几年的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国有大型企业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一汽集团大连柴油机厂等,都是运用了全程信用管理模式而得以排除困扰,并走向成功的典型例子。为此,笔者建议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应积极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并强化全程信用管理的理念,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在小企业中探索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之路

对于广大小企业来说,试行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是现阶段的可行之路。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诞生了一大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业务量却往往呈吃不饱状态。而广大小企业限于人手及业务规模,暂时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因此笔者认为:广大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外包给信用管理专业机构。这样,既可节省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又可缓解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业务萧条的状况,从而实现“双赢”。

四、利用信用保险转移企业的信用风险

信用保险是保障被保企业应收账款免受不正常损失的保险,对企业而言,保险公司的介入一方面可以与其共同承担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保障企业按期收回款项。信用风险的降低可以使投保人货款的可得性提高。从整体而言,信用保险可以通过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

企业信用销售利用信用保险,可降低信用市场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作为第三方,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克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并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从而也可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五、抓紧培养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推进企业信用管理,人才是关键。2005年3月,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进程中将产生重大影响。它标志着信用管理服务行业作为我国一个界别行业被依法确立,标志着信用管理职业已正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中的一员,标志着我国信用管理从业人员将会在依法规范的基础上健康成长,并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信用管理师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建立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企业信用制度与信用政策;在交易前期,对交易对象进行信用调查与评估,确定信用额度及放账期;在交易中期,对应由账款加强管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转移风险保障企业债权;在交易后期,对发生的逾期账款进行追收;以及运用信用管理专业技术及专业的征信数据库防范风险,开拓市场等等。

目前,“助理信用管理师”、“信用管理师”和“高级信用管理师”的系列职业资格考试已由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同时,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审时度势,及时开办了“信用管理”专业(或专门化),所以今后几年,我国将会诞生出第一批高学历的信用管理专门人才。为此,笔者认为,各地企业应加强同这些高校的产学合作,一方面要接纳并用好这批人才,另一方面,要结合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的培训工作,抓紧培养各个层次的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林钧路著:社会信用体系原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1月

信用管理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全程信用管理信用保险信用管理师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因此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会再掀高潮,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则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的形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光靠质量、品牌、服务、价格的传统做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有新的手段。而信用交易就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办法。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企业信用交易的比例已占全部交易量的90%以上。实践证明开展信用交易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因为,企业开展信用交易,这里的“信用”从根本上来讲可以说是“智力的财富”,是“新的生产力”,是“革新的融资工具”,是“可以预支未来收入用于今天购买、消费的期票”。企业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适度投放信用、扩张信用必然会拉动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深入广泛进行信用经济、信用交易、信用管理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企业和群众都能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同资金、技术、人才一样都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资源。引入信用理念,强化信用意识、恪守信用规则,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鉴于上述原因,笔者现提出加强我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信用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在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或岗位

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以化解企业信用销售风险为目标,在销售、财务、市场及产品等职能部门起协调作用的重要部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都设立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而我国的企业目前则较少设立。因此,笔者建议政府主管机构应在各类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大一点的企业可设立信用管理部,并由总经理直接领导;而小一点的企业则可设立信用管理岗位,并隶属于总经理办公室。这样,就可从组织结构上保证信用管理职能的履行。

二、在大企业中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是我国著名咨询专家、北京博升通管理咨询公司(原东方国际保理中心)董事长谢旭教授首创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把企业信用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签约前的客户资信收集和客户筛选、签约时信用分析评估和决策以及签约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它强调的是全过程管理。这种管理思路针对中国企业忽视前期和中期管理只注重后期管理这一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这项工作。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在前几年的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国有大型企业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一汽集团大连柴油机厂等,都是运用了全程信用管理模式而得以排除困扰,并走向成功的典型例子。为此,笔者建议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应积极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并强化全程信用管理的理念,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三、在小企业中探索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之路对于广大小企业来说,试行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是现阶段的可行之路。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诞生了一大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业务量却往往呈吃不饱状态。而广大小企业限于人手及业务规模,暂时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因此笔者认为:广大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外包给信用管理专业机构。这样,既可节省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又可缓解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业务萧条的状况,从而实现“双赢”。

四、利用信用保险转移企业的信用风险

信用保险是保障被保企业应收账款免受不正常损失的保险,对企业而言,保险公司的介入一方面可以与其共同承担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保障企业按期收回款项。信用风险的降低可以使投保人货款的可得性提高。从整体而言,信用保险可以通过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

企业信用销售利用信用保险,可降低信用市场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作为第三方,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克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并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从而也可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五、抓紧培养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推进企业信用管理,人才是关键。2005年3月,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进程中将产生重大影响。它标志着信用管理服务行业作为我国一个界别行业被依法确立,标志着信用管理职业已正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中的一员,标志着我国信用管理从业人员将会在依法规范的基础上健康成长,并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信用管理师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建立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企业信用制度与信用政策;在交易前期,对交易对象进行信用调查与评估,确定信用额度及放账期;在交易中期,对应由账款加强管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转移风险保障企业债权;在交易后期,对发生的逾期账款进行追收;以及运用信用管理专业技术及专业的征信数据库防范风险,开拓市场等等。

信用管理专业范文第8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的形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光靠质量、品牌、服务、价格的传统做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有新的手段。而信用交易就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办法。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企业信用交易的比例已占全部交易量的90%以上。实践证明开展信用交易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因为,企业开展信用交易,这里的“信用”从根本上来讲可以说是“智力的财富”,是“新的生产力”,是“革新的融资工具”,是“可以预支未来收入用于今天购买、消费的期票”。企业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适度投放信用、扩张信用必然会拉动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深入广泛进行信用经济、信用交易、信用管理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企业和群众都能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同资金、技术、人才一样都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资源。引入信用理念,强化信用意识、恪守信用规则,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鉴于上述原因,笔者现提出加强我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信用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在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或岗位

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以化解企业信用销售风险为目标,在销售、财务、市场及产品等职能部门起协调作用的重要部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都设立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而我国的企业目前则较少设立。因此,笔者建议政府主管机构应在各类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大一点的企业可设立信用管理部,并由总经理直接领导;而小一点的企业则可设立信用管理岗位,并隶属于总经理办公室。这样,就可从组织结构上保证信用管理职能的履行。

二、在大企业中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是我国著名咨询专家、北京博升通管理咨询公司(原东方国际保理中心)董事长谢旭教授首创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把企业信用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签约前的客户资信收集和客户筛选、签约时信用分析评估和决策以及签约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它强调的是全过程管理。这种管理思路针对中国企业忽视前期和中期管理只注重后期管理这一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这项工作。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在前几年的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国有大型企业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一汽集团大连柴油机厂等,都是运用了全程信用管理模式而得以排除困扰,并走向成功的典型例子。为此,笔者建议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应积极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并强化全程信用管理的理念,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三、在小企业中探索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之路

对于广大小企业来说,试行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是现阶段的可行之路。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诞生了一大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业务量却往往呈吃不饱状态。而广大小企业限于人手及业务规模,暂时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因此笔者认为:广大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外包给信用管理专业机构。这样,既可节省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又可缓解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业务萧条的状况,从而实现“双赢”。

四、利用信用保险转移企业的信用风险

信用保险是保障被保企业应收账款免受不正常损失的保险,对企业而言,保险公司的介入一方面可以与其共同承担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保障企业按期收回款项。信用风险的降低可以使投保人货款的可得性提高。从整体而言,信用保险可以通过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

企业信用销售利用信用保险,可降低信用市场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作为第三方,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克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并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从而也可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五、抓紧培养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推进企业信用管理,人才是关键。2005年3月,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进程中将产生重大影响。它标志着信用管理服务行业作为我国一个界别行业被依法确立,标志着信用管理职业已正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中的一员,标志着我国信用管理从业人员将会在依法规范的基础上健康成长,并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信用管理师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建立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企业信用制度与信用政策;在交易前期,对交易对象进行信用调查与评估,确定信用额度及放账期;在交易中期,对应由账款加强管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转移风险保障企业债权;在交易后期,对发生的逾期账款进行追收;以及运用信用管理专业技术及专业的征信数据库防范风险,开拓市场等等。

信用管理专业范文第9篇

(正文)我国信用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货款或贷款的拖欠,拖欠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众所周知,拖欠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信用风险问题,它源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内部管理起决定作用。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信用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而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信用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将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将失去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最终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我国企业间帐款拖欠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信用风险是银行信用风险的源头,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必须首先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企业信用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援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所说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

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对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的目的是对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力求达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

2.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信用管理问题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信用销售(赊销)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更多地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与现汇结算方式相比,信用结算方式的优势显而易见,购买方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信用充当交易媒介先收货后付款,从而大大提高购买方的购买能力和销售商的营业额。在西方国家,所有商业贸易的90%都采用信用方式进行,只有不到10%的贸易采用现汇结算,信用结算方式已经成为商品交易中的绝对主流。而在我国,由于企业信用的缺失和不足,企业问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现汇交易达到80%,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地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很多国外厂商因为无法接受我国企业的现汇结算方式转而去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已处于和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的环境中,而据上述分析,同样规模的企业,西方企业的信用销售能力是我们的4倍。如此大的差距,我们根本无力与国外企业竞争。我国企业必须大大提高赊销比例,才能在销售上与国外企业竞争。提高赊销比例的前提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当前,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但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来看,我国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并没有随之进行根本的调整。具体反应在信用管理方面,我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1.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我国许多企业近几年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其发展上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常常不乐观,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具体在业务经营中,企业简单地采取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例如“销售承包制”和“销售买断制”等,忽视了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等问题,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终目标。实际上,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要在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和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表明,增加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由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

3.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例如,有的企业单纯用销售提成的方法激励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而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结果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累积越来越多,呆坏账比例逐步增加。

4.信用管理重点严重滞后。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5.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屈、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信用管理。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目前,我国教育系统还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专业研究人员很少,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企业在招聘信用管理的员工时,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被配置到了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所以,从我国当前的信用管理现状来看,可以说还处于信用管理的基础建设时期,强化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必须从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入手。

三、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思路

1.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所不在,信用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由于信用管理工作涉及公司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因此单靠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往往不能起有效的作用,需要公司领导给予全面的协调和支持,如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信用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各部门根据其业务范围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并把其列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实施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信用风险管理,首先必须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其中,大型企业可设立专职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小企业则考虑设置信用监理。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信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对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在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的直接领导和协调下,信用管理目标必须超越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要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考虑问题,从而有效地协调公司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但信用管理部门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要远远大于其管理支出,这不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证实,而且也为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所证实。

3.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指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为核心的一套规范化管理方法,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开发制度”、“客户信息管理制度”、“资信调查制度”、“客户信用分级管理制度”等。客户资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随时修订、完善,实行资信调查制度,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既可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委托专门的征信机构完成。调查的内容包括: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客户与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客户自身的信誉、融资能力、偿债能力等。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价。通过对客户所有相关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客户的偿债能力评估。它需要运用专门的信用分析技术和模型,并结合专业人员的经验来完成。

4.建立内部授信制度。这项制度是指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执行一套科学的信用审批方法和程序,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内部授信制度的核心是对客户赊销条件的审查及信用额度控制。授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在企业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决定给予信用时,应根据与客户以往的交易记录,履行情况和企业的信用风险政策,由专门的客户审查部门来决定其信用额度。如同意赊销,就意味着要承担客户的信用风险,为此对于新客户或其他信誉不高、信用状况有争议的客户,必须要求提供其相应的担保,如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订金等,对特定的担保物,必须要求向有关部门办理登记后,合同才能生效。

5.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如前所述,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如在应收账款管理的各个环节,缺乏系统性,只是注重事后的强行收账,缺少事前和事中控制。反映在时间和风险控制上,忽视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和实际成本的核算。针对这一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缺损问题,即企业亟须建立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以及每一个关键的业务环节和部门进行综合性的风险控制,尤其应当重视正式签订合同之前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评估,即“事前控制”,对交易决策的审核,即“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专业化管理,即“事后控制”。据统计,实施事前控制可以防止70%拖欠风险;实施事中控制可以避免35%的拖欠;实施事后控制可以挽回41%的拖欠损失;实施全面控制可以减少80%的呆、坏账。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神经中枢。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财务问题,但实际上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即从客户的开发、订单处理、合同审定到账款回收和债权管理。其次,在企业决定信用额度后,也要对客户实施严密的风险跟踪,如当客户发生销量大降、法律纠纷、财务收支危机等情况时,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立即调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后果出现。为此,应建立应收账款档案,建立“综合性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赊销客户监控制度”、“账龄控制制度”和“欠款催收制度”。应用这套管理制度尽可能达到既不失去客户,又能及时足额收回账款的目的。

6.全面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信用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企业中的信用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经验,才能胜任信用管理工作。所以,必须加强对现行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信用管理的能力和技巧。

信用管理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用;外包;大数据

一、企业信用管理外包产生的原因与背景

信用外包是外包的一种,指的是企业将其信用管理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机构来进行,以发挥第三方主体优势的方式来节约自身运营成本并降低自身承担的信用风险。信用外包服务在今天得以产生并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行业分工的日益细化

行业分工的细化使得信用管理外包被发掘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产业。二十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个经济主体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世界市场容量的扩大使得行业分工日益细化,一些丧失竞争力的产业日趋消亡,但同时有更多的产业被因不断扩张的需求而被创造出来并逐渐发展壮大,并且越来越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信用管理外包就是诞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因为对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的需求的不断增加,终于致使一些专门的信用管理服务企业成立,并依托自身业务优势承接信用管理服务,所以说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的行业分工细化是信用外包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企业管理模式科学化

企业管理模式的进步使得其有意将自身信用管理事项外包给第三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较之以往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谋求在某一个领域做大做强,而且实施了多元化经营战略,即企业不断增加其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的类别,通过跨行业收购和兼并有效利用其所拥有的各项资源以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但随着企业经营范围以及涉及领域的日渐复杂,过去由企I内部人员兼顾企业信用管理或是不设专门信用管理人员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一个原因是企业自身在信用管理方面不够专业,由非专业人员处理企业信用事务存在风险隐患,有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额外风险,但追求多元化发展的企业管理层也不愿意在自身明显不具有竞争优势且无法为企业经营发展带来明显的财务收益的信用管理上投入太多资金,因此主观上产生了将信用管理进行外包的需求。

(三)企业信用关系的复杂化

现代企业信用关系的复杂化使得专业的信用管理公司成为一种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在不断强化,信用与市场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与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国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单纯的信用关系不复存在,整个社会的信用关系日趋复杂,各种相关的信用工具也被创造出来,大大增加了各经济主体进行信用管理的难度和强度。具体表现在企业层面上,就是企业进行信用管理所占用的资金和人力资本成本在企业经营投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信用管理的效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这就为信用外包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

二、大数据对信用管理服务外包的影响

基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完善,我国政府提出了“互联网+”的口号,希望各个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中能通过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获得新的发展,与此同时,依托于互联网而产生的“大数据”产业规模也越发庞大。在大数据时代即将或者说已然来临的今天,企业信用管理服务外包在我国有了新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一)大数据对信用管理外包所具有的优势

信用的产生建立在信用双方对彼此正确认知的基础上,企业进行信用管理同样要求其必须有准确而充足的数据作为支撑,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用本身天然存在的隐患,企业进行信用管理外包也可能会因和外包对象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委托问题。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弥补信用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大数据”这一概念最早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在其合作编著的《大数据时代》中提出的,随着对大数据认知的不断深化,现今大数据可分成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工程、大数据科学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而目前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应用。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处理,人们几乎可以得到一切想要得到的信息,依托于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的大数据技术大大提高了人们对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使得人们对信息利用的有效程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充足并且准确的信息正是建立坚实信用关系和有效信用管理的基础。

大数据技术同时处理海量复杂的信息的特质可以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而得到对信息收集对象的置信度较高的整体评价,有效弥补信用外包双方在进行沟通和谈判时信息不对称的处境,从而减少企业将自身信用管理业务进行外包的成本。大数据技术的实时性也在不断提高,这则有助于信用外包双方在外包流程中及时沟通和了解,防范背叛和欺诈风险。

(二)大数据对信用管理外包发展的影响

对以接受信用外包为主营业务的信用服务机构而言,大数据技术所具有的在短时间内挖掘和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意味着只要成功应用大数据技术,这些专业的信用管理企业可以节约大量的因信息收集和分析而占用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也就是说其基于大数据技术可以提供更为高效、高质而又价格更低的服务。

对于以将自身信用管理进行外包的企业而言,其可以花费更少的资金而得到更为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在减少了因自身进行信用管理所占用的人力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因自身进行信用管理的非专业性而带来的风险隐患,此外,也有利于企业更加专注于经营主营业务,提高经营业绩。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促进我国信用管理工具的不断创新和信用行业的良性发展,有力的提升我国信用服务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并有助于我国企业提高自身科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6):647-657

[2]李布.“外包”:企业经营新模式[J].经济纵横,2000(12):51-53

上一篇:小学数学范文 下一篇:生产管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