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监察法范文

时间:2023-03-20 21:53:53

行政监察法

行政监察法范文第1篇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以下简称行政监察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适用行政监察法和本条例。

行政监察法第二条所称“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以委任、派遣等形式任命的人员。

第三条监察机关建立举报保密制度,对举报人的有关情况予以保密,严禁泄露举报人身份或者将举报材料、举报人情况透露给被举报单位、被举报人。

监察机关对控告、检举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功人员可以给予奖励。奖励的条件、标准,由监察机关会同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制定。

第四条监察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在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聘请特邀监察员。聘请特邀监察员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监察机关规定。

第五条监察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派出的监察机构和监察人员

第六条监察机关派出的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对派出它的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由派出它的监察机关实行统一管理。

在实行垂直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中,监察机关派出的监察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派出它的监察机关批准,可以向驻在部门的下属行政机构再派出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

第七条派出的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履行下列职责:

(一)检查被监察的部门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

(二)受理对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

(三)调查处理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

(四)受理被监察人员不服行政处分决定或者行政处分复核决定的申诉;

(五)受理被监察人员不服监察决定的申诉;

(六)督促被监察的部门建立廉政、勤政方面的规章制度;

(七)办理派出它的监察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派出的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行使与派出它的监察机关相同的权限。但是,地方各级监察机关派出的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以及在实行垂直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中派出的监察机构向驻在部门的下属行政机构再派出的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行使行政监察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权限,需经派出它的监察机关或者派出它的监察机构批准。

第九条派出的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履行职责,适用与监察机关履行职责相同的程序。

第三章监察机关的权限

第十条监察机关为履行职责,有权要求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全面、如实地提供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账目以及其他有关的材料。

第十一条监察机关在调查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时,可以暂予扣留、封存能够证明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文件、资料、财务账目以及其他有关的材料。暂予扣留、封存时应当向文件、资料、财务账目等材料的持有人出具监察通知书,对暂予扣留、封存的材料开列清单,并由各方当事人当场核对、签字。

对暂予扣留、封存的文件、资料、财务账目以及其他有关的材料,监察机关应当妥善保管,不得毁损或者用于其他目的。

第十二条对下列与案件有关的财物,监察机关有权责令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调查期间妥善保管,不得毁损、变卖、转移:

(一)可以证明案件情况的财物;

(二)涉嫌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

(三)变卖、转移给他人有可能影响案件调查处理的财物。

监察机关在调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察机关领导人员批准,可以暂予扣留与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有关的财物。

监察机关采取前两款规定的措施,应当出具监察通知书,对有关财物开列清单,并由各方当事人当场核对、签字。

第十三条监察机关采取行政监察法第二十条第(三)项规定的措施,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察机关领导人员批准。

经调查证明违反行政纪律的被监察人员涉嫌犯罪的,监察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四条行政监察法第二十条第(四)项所称“暂停有严重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执行职务”,是指有关机关根据监察机关的建议,暂时停止有严重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被监察人员的职务活动。

监察机关建议暂停执行职务的情形包括:

(一)有严重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被监察人员继续执行职务将造成不良影响,或者给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有严重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被监察人员利用职权阻挠、干扰、破坏案件调查,或者威胁、利诱、打击报复控告人、检举人、证人、办案人员的。

监察机关建议暂停执行职务,应当制作监察通知书,并送达有关机关。有关机关应当在3日内作出是否暂停执行职务的决定。

对经调查核实不存在违反行政纪律事实或者不需要给予撤职以上行政处分的人员,监察机关应当在撤销案件或者作出行政处分决定后3日内书面通知有关机关解除暂停执行职务的措施,并在有关范围内宣布。

第十五条行政监察法第二十条第(四)项所称“有关机关”,是指依法有权决定暂停有严重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被监察人员执行职务的机关。其中,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命的人员暂停执行职务,由国务院决定;对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人员暂停执行职务,由上级人民政府决定;对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命的人员,除对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暂停执行职务由上级人民政府决定外,对其他人员暂停执行职务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对上述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暂停执行职务,由其任免机关决定。

第十六条监察机关采取行政监察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所规定的措施,采取措施的条件消失后,监察机关应当及时解除措施。

第十七条监察机关办理违法违纪案件,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请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予以协助:

(一)需要向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执行刑罚的罪犯调查取证的;

(二)需要阻止与案件有关的人员出境的;

(三)需要协助收集、审查、判断或者认定证据的。

第十八条监察机关办理违法违纪案件,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予以协助:

(一)需要对有关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查证的;

(二)需要协助调查取证的。

第十九条监察机关办理违法违纪案件,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请税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等机关予以协助:

(一)需要协助调查取证的;

(二)需要协助收集、审查、判断或者认定证据的。

第二十条监察机关提请公安、司法行政、审计、税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等机关予以协助,应当出具提请协助书,写明需要协助办理的事项和要求。

被提请协助的机关应当根据监察机关提请协助办理的事项和要求,在职权范围内予以协助。

第二十一条行政监察法第二十三条第(二)项所称“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决定、命令、指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政策,应当予以纠正或者撤销的”情形,是指:

(一)决定、命令、指示的内容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

(二)决定、命令、指示的,超越法定职权或者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的。

第二十二条行政监察法第二十三条第(三)项所称“补救措施”,是指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给予赔偿等补救措施。

第二十三条行政监察法第二十三条第(四)项所称“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应当予以纠正的”情形,是指:

(一)被录用、任命人员明显不符合所任职务的条件,或者不符合任职回避规定的;

(二)超越权限或者违反程序作出录用、任免、奖惩决定的;

(三)奖励明显不适当,或者处分畸轻畸重的。

第二十四条监察机关对被监察人员作出给予行政处分的监察决定,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一)对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命的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领导人员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人民政府领导人员,拟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的,监察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处分意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监察机关下达监察决定;拟给予撤职、开除处分的,先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下一级人民政府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罢免职务,或者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免去职务或者后,由监察机关下达监察决定;

(二)对本级人民政府任命的人员,拟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的,由监察机关直接作出监察决定,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拟给予撤职、开除处分的,监察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处分意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监察机关下达监察决定;

(三)对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任命的人员,拟给予行政处分的,由监察机关直接作出监察决定。其中,县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给予被监察人员开除处分的,应当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五条监察机关对违反行政纪律的人员作出给予行政处分的监察决定后,由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按照人事管理权限执行,并办理有关行政处分手续。

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应当将监察机关作出的监察决定及其执行、办理的有关材料归入受处分人员的档案,并在适当范围内宣布。

第二十六条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结果,对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可以作出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监察决定,但依法应当由其他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有关单位和人员对监察机关依法提出的监察建议应当采纳,但认为监察建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异议:

(一)依据的事实不存在,或者证据不足的;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的;

(三)提出的程序不合法的;

(四)涉及事项超出被建议单位或者人员法定职责范围的。

对有关单位或者人员提出的异议,监察机关应当予以审查。认为异议成立的,监察机关应当收回监察建议;认为异议不成立的,书面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人员执行原监察建议。

第四章监察程序

第二十八条行政监察的检查事项,由监察机关根据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监察机关的部署和要求以及工作需要确定。

行政监察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所称“重要检查事项”,是指根据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监察机关的部署和要求确定的检查事项,或者监察机关认为在本行政区域内有重大影响而需要检查的事项。

第二十九条对违反行政纪律行为进行初步审查,应当经监察机关领导人员批准。初步审查后,应当向监察机关领导人员提出报告,对存在违反行政纪律事实并且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经监察机关领导人员批准,予以立案。

第三十条行政监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三十一条第二款所称“重要、复杂案件”,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

(一)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或者下一级人民政府违法违纪的;

(二)需要给予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领导人员或者下一级人民政府领导人员撤职以上处分的;

(三)社会影响较大的;

(四)涉及境外的。

第三十一条监察机关决定立案调查的,应当通知被调查单位的上级主管机关或者被调查人员所在单位,但通知后可能影响调查的,可以暂不通知。

监察机关已通知立案的,未经监察机关同意,被调查人员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所在单位不得批准被调查人员出境、辞职、办理退休手续或者对其调动、提拔、奖励、处分。

第三十二条监察机关调查取证应当由两名以上办案人员进行,调查时应当向被调查单位和被调查人员出示证件。

第三十三条办理监察事项的监察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被监察人员以及与监察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要求其回避:

(一)是被监察人员的近亲属的;

(二)办理的监察事项与本人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办理的监察事项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监察事项公正处理的。

监察机关领导人员的回避由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人员或者上一级监察机关领导人员决定,其他监察人员的回避由本级监察机关领导人员决定。

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监察机关发现监察人员有应当回避的情形,可以直接决定该人员回避。

第三十四条因主要涉案人员出境、失踪,或者遇到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致使调查工作无法进行的,监察机关的调查可以中止。

中止调查应当经监察机关领导人员批准,并报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经本级人民政府备案的立案案件中止调查的,应当再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中止调查的情形消失后,监察机关应当恢复调查。自恢复调查之日起,办案期限连续计算。

第三十五条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案件,办案期限自立案之日起算,至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之日终止。

在调查处理过程中发现被调查人员有新的违反行政纪律事实的,办案期限应当自发现新的违反行政纪律事实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三十六条行政监察法第三十二条所称“特殊原因”,是指下列情形:

(一)案件发生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的;

(二)案件涉案人员多、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

(三)案件所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需要报请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

第三十七条行政监察法第三十四条所称“重要监察决定”和“重要监察建议”,是指监察机关办理重要检查事项和重要、复杂案件所作出的监察决定和提出的监察建议。

重要监察决定和重要监察建议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意见不一致的,由上一级监察机关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三十八条监察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需批准的,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监察决定书和监察建议书可以由监察机关直接送达有关单位和人员,也可以委托其他监察机关送达。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受送达人拒绝接收或者拒绝签名、盖章的,送达人应当邀请受送达人所在单位人员到场,见证现场情况,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将监察决定书和监察建议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或者所在单位,即视为送达。

第三十九条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决定或者行政处分的复核决定不服的,可以向该主管行政机关同级的监察机关提出申诉。

第四十条监察机关复查申诉案件,认为原决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正确、定性准确、处理适当、程序合法的,予以维持。

第四十一条监察机关复查申诉案件,认为原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其职权范围内直接变更或者建议原决定机关变更;上一级监察机关认为下一级监察机关作出的监察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直接变更或者责令下一级监察机关变更:

(一)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的;

(二)违法违纪行为的情节认定有误的;

(三)处理不适当的。

第四十二条监察机关复查申诉案件,认为原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其职权范围内直接撤销或者建议原决定机关撤销,决定撤销后,发回原决定机关重新作出决定;上一级监察机关认为下一级监察机关作出的监察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直接撤销或者责令下一级监察机关撤销,决定撤销后,责令下一级监察机关重新作出决定:

(一)违法违纪事实不存在,或者证据不足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三)超越职权或者的。

第四十三条监察机关移送案件,应当制作移送案件通知书。

接受移送的单位应当将处理结果按照监察机关移送案件通知书的要求,告知移送案件的监察机关。

第五章附则

行政监察法范文第2篇

行政监察是国家行政系统内部由专门监察机关实施的,对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以及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廉政、勤政和执法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的一种职能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以下简称《行政监察法》)第2条规定:“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本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行监督。”

行政监察有如下特征:

(1)行政监察是一种行政机关的自身监督职能,其监察行为是一种内部行政行为。

(2)行政监察是由属于行政系统的专门监察机关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是隶属于国务院的国家最高监察机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监察厅(局);市、市辖区、县设有监察局。

(3)行政监察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监察的内容包括:①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中的廉政状况;②上述人员的勤政状况;③上述人员依法行政的状况。

156.行政监察的对象是什么?

行政监察的对象为:

(1)行政系统中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公务的行政机关。

(2)行政机关中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在行政机关工作,但非执行公务的人员不是行政监察的对象。

(3)国家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如一些由行政机关直接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是由行政机关任命的,他们实际上是接受行政机关的委托,从事一定的行政事务,或者对一部分国家资产进行经营管理,他们既要对所在的单位负责,也要对国家、对任命他的行政机关负责,所以他们也属于行政监察的对象。

157.行政监察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监察权相对独立原则。《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首先,独立意味着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监察机关是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独立监察,监察的依据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监察机关可以拒绝没有法律根据的任何干涉。其次,监察机关是行政系统中的专门执行监察职能的机关,专门性决定了它的独立性,其他行政机关是其监视、督察、纠举、诫勉活动的对象,无权对其活动加以干涉。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虽然对监察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监督的目的在于使监察工作更好地独立行使监察权,这与干涉监察机关的工作是两回事。再次,监察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一部分,它当然要接受同级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的领导。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察权具有相对的性质,但领导也不至于可以干涉监察机关的具体工作。这种领导主要表现为:①方针、政策的领导;②通过法定程序和方式对监察业务进行指导。但不能对监察工作包办代替、不能搞非法干扰。

(2)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行政监察法》第4条规定:“监察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这是保证行政监察办案质量所必须贯彻的原则,也是对监察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思想品质和业务水平提出的要求。办案要正确,必须有确凿的证据。证据的取得靠的是办案人员深入细微的调查、研究,这就要求办案人员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主观臆断、不贪赃枉法的品德修养和高度的业务能力。

(3)在适用法律和政纪上人人平等的原则。这也是《行政监察法》第4条明确规定的监察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反对特权,在法律和政纪面前,不管是行政机关首长也好,还是一般公务员也好,都有平等遵纪守法的义务,不允许有任何特权,只有要违法违纪监察机关必须平等地加以追究。

(4)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行政监察法》第5条规定:“监察工作应当实行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这就是说监督检查也好、惩处违法违纪人员也好都不是行政监察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检查、监督、惩处的目的是教育、挽救违纪违法者,教育大家。以减少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违法违纪现象,从而改进工作。

(5)专门工作和依靠群众相结合的原则。行政监察是由专门机关进行的专门工作,但是要做好这项工作也必须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所以《行政监察法》第6条规定:“监察工作应当依靠群众。”这是因为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有权对国家管理工作提出批评建议,有权对公务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检举、控告和申诉,也有权对行政监察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而政府的管理工作是在群众中进行的,专门的监察人员只有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依靠群众的帮助,才能搞清事实真像,才能正确地做好监察工作。

158.什么是行政监察的管辖?

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在行政监察系统内部划分监察对象和决定监察案件受理上的分工和权限的制度。

《行政监察法》第15条、第16条对各级行政监察机关的管辖范围和管辖对象作了规定。第17条又对管辖中的一些办事原则作了规定,即①规定了上级监察机关可以办理下一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的监察事项;必要时也可以办理管辖各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②监察机关之间对管辖范围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级监察机关确定。

159.我国行政监察机关是如何设置和如何分工的?

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设置及其分工情况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监察部代表最高国家行政机关部即国务院行使监察职能,是主管全国监察工作的职能部门。其监察对象为国务院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察厅(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监察厅(局)作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职能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对本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监察部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业务以监察部领导为主。其监察对象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其公务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和自治州、设区的市、直辖市辖区(县)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行政公署作为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适用监察机关分级管理规定,行政公署及其领导人员也应是省、自治区监察厅的监察对象。

(3)自治州、设区的市的监察局。自治州、设区的市的监察局作为自治州和设区市的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职能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业务以上一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其监察对象为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的各部门及其公务员,自治区、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和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行政公署的监察部门相当于自治州和设区市的监察局,其管辖范围的监察对象也和自治州、设区的市的监察局相类似。

(4)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监察局,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监察局,作为本级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业务以上一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其监察对象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其公务员,以及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以及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及其公务员,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

160.监察机关实施监督有哪些权限?

监察机关的监督权限指监察机关行使监察职能,履行监察权力的限度和范围。

《行政监察法》第19条至第20条对行政监察机关的权限作了详尽规定:

(1)为履行职责,有权查阅监察对象的相关资料,向有关人员询问情况,要求其作出解释,对违法违纪者责令其停止违法违纪行为。

(2)在调查违纪行为时有权对可作证据的材料账册等采取扣留、封存等促全措施,责令案件涉嫌单位和人员不得在检查期间变卖、转移和案件有关的财物;责令涉嫌违纪人员在指定地点和时间就调查所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说明,但不得对其拘禁;有权建议对有严重违纪行为者停职。

(3)在调查违法、腐败等案件时,有权查询涉嫌人员在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存款状况,并可请求法院采取保全措施。

(4)有在办案时请求公安、审计、税务、海关、工商管理机关协助的权利。

(5)有根据检查调查结果提出监察建议的权力。如建议纠正违法违纪行为,建议撤销或纠正违法的决定、命令,建议对遭损害的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作出补求措施。建议纠正录用、任免、奖惩中的明显不当,建议给予行政处罚等。

(6)有根据检查、调查结果作出行政监察决定或监察建议,如作出行政处分决定或建议,作出退赔、追缴、没收违纪所得的建议或决定等权限。

(7)有要求有关部门执行监察决定和建议的权限。

(8)有对监察事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查询的权限。

(9)有列席相关会议的权限。

(10)有对监察工作有功人员奖励的权限。

161.《行政监察法》规定了几种行政处分形式?

《行政监察法》第42条第1款第1项规定:“违反行政纪律,依法应当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分。”

(1)警告。这是一种最轻的行政处分,适用于违反纪律经教育后不改正的公务员,或者国家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警告处分是一种应记入本人档案的批评。

(2)记过。这是一种将监察对象(公务员及国家机关任命的人员)的过错记入其本人档案的行政处分形式。

(3)记大过。是一种将监察对象的严重过错在其档案材料中加以登记的行政处分。

(4)降级。指对违反纪委的公务员及国家机关任命的人员,给予降低行政及工资级别的处分。

(5)撤职。这是对犯有严重错误或者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不适宜担任现任职务的公务员及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解除其现任职务的处分形式。

(6)开除。这是一种最重的行政处分形式。指对犯有严重错误,违法失职,而又屡教不改的人员的一种解除其在国家行政机关任职资格的处分决定。

《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有权直接作出处分决定,也可建议某些机关作出处分决定。

162.监察检查应当按什么样的程序进行?

《行政监察法》第29条规定:“监察机关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检查:(一)对需要检查的事项予以立项;(二)制定检查方案并组织实施;(三)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监察机关提出检查情况报告;(四)根据检查结果,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立项就是确定检查的项目,这是进行监察的必经程序,应书面作出。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是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能性工作。通过检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确定检查项目时,应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有典型意义的事项。重要的检查事项的立项,还应按《行政监察法》的规定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备案。

制定方案和实施。这是执行检查职能的核心环节。为了使检查达到预期的效果,检查方案必须切实可行、全面细致。要组织好调查班子,必要时可针对检查对象的不同,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并可根据《行政监察法》第19条的规定,采取相关措施。如要求被监察对象提供有关文件、账册、资料,就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说明,责令违法者停止违法行为等。

报告检查情况。即将检查结果制作成文字材料,上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报监察机关。接受上级机关的指导和监督。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检查的对象、事项,检查过程、检查结果,以及依据对检查结果的分析准备作出的监察决定或监察建议。

监察决定或者监察建议,这是根据对监察检查结果作出的相应的最终处置。

163.行政监察机关对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应按什么程序进行?

监察机关的调查不同于检查,检查的对象带有随机性,目的在于通过检查,了解监察对象遵纪守法、依法行政的情况,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调查的对象则具有确定性,即是具有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或者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

《行政监察法》第30条规定,监察机关按下列程序对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1)初步审查和立案。即对需要调查处理的事项进行初步审查,认为有违反行政纪律的事实,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予以立案。对重要复杂案件的立案,应当依法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备案。(2)立案后要组织实施调查取证工作。首先要组织好调查班子,制定调查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调查应全面收集证据,即对能证明监察对象有违法违纪行为的证据或者没有违法、违纪行为的证据都应收集。调查需要有关方面协助的,可按《行政监察法》第22条的规定,提请有关机关予以协助,调查的事项如涉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监察机关有权根据《行政监察法》第26条的规定进行查询,所涉及的机关和个人有义务予以协助。调查中监察机关应当按《行政监察法》第33条的规定,充分听取被监察部门和人员的陈述和早辩。(3)审理。对调查有证据证明被调查对象有违反行政纪律的事实,需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其他处理的,应由专门的审理人员进行审理,审理中如发现证据不充分或手续不完备的,应请示监察机关负责人,经同意后可以补充调查或补办手续。对重要、复杂的案件或者调查人员和审理人员有不同看法,或者审理人员觉得对如何处理有困难的,应提交审理委员会审议。(4)作出决定或提出建议。根据审理的结果,如遇有《行政监察法》第24条规定的两种情形的:违反行政纪律,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依法应当没收、追缴或者退赔的,监察机关既可以直接作出监察决定,也可提出监察建议。但关于行政处分的决定或建议,应当按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办理。如遇有《行政监察法》第23条规定的情形,应提出监察建议。

164.《行政监察法》对行政监察机关办案期限有哪些规定?

《行政监察法》第32条规定:“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结案;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办案期限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并应当报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这里所说的特殊原因是指案情复杂、重大,收集证据难度大,或者办案人员对如何定性、处理有重大分歧,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统一认识。对于一般的调查案件,决不能以“特殊原因”为借口,拖延办案时限、不讲效率。正因为需要防止这种以“特殊原因”为借口而拖延办案时限的现象,《行政监察法》规定了延长办案时限的备案制度。

165.什么是申诉?监察法对申诉程序是怎样规定的?

申诉是指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因对主管行政机关所给予的处分不服,而要求监察机关复查,作出复查决定的一种制度,《行政监察法》第37条规定:“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对复查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复查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166.申诉应具备哪些条件?

申诉的条件是:(1)申诉必须由受行政处分的国家公务员或者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工作人员自己提出,如受处分人已死亡,其近亲属也可以为提出。(2)必须有明确的申诉请求和理由。(3)必须向有管辖权的监察机关提出申诉。(4)必须在法定的申诉期限内提出,即自接到行政处分决定书之日起的30日之内提出。(5)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

167.监察机关在何种情况下需要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行政监察法》第23条规定“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监察建议:(一)拒不执行法律、法规或者违反法律、法规及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应当予以纠正的;(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决定、命令、指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政策,应当予以纠正或者撤销的;(三)给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四)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应当予以纠正的;(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六)其他需要提出监察建议的。”

第24条规定:“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结果,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一)违反行政纪律,依法应当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分的;(二)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依法应当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

监察机关依法作出监察决定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当执行。监察机关依法提出的监察建议,有关部门无正当理由不能拒不采纳。

168.什么是行政处分权?

行政处分权是行政监察机关的职权之一,指监察机关根据案件调查和监察检查的结果,对监察对象违法违纪应给予行政处分的,直接作出行政处分决定的权力。《行政监察法》第24条规定,违反行政纪律依法应当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分的可以向主管机关提出建议,也可以直接给予行政处分。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办理。

169.什么是廉政监察?

廉政监察是监察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的各种腐败行为进行监督、纠举和惩戒的一种职能活动。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肩负着管理各种国家事务的重任,掌握着为做好管理工作由国家授予的各种管理权力,只有正确使用这些权力,国家的各项管理工作才能正常运行。如果、贪污、行贿受贿,行政权力成了非法攫取各种私利的手段,这就不仅会直接损害被管理者的权益,而且会给国家利益、国家行政管理秩序、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带来巨大损害。廉政监察正是针对各种行政管理中的腐败现象的职能活动。其主要任务是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执行廉政制度的情况、查处各种贪污、贿赂、等腐败问题的违法违纪案件,促进廉政建设进行廉政教育,以保证国家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的为政清廉。廉政监察是当前及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监察机关的主要监察职能之一。

170.什么是效能监察?

效能监察又称勤政监察,是监察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的各种失职,渎职行为和事件进行监督、纠举和惩戒的一种职能活动。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注重效率和效力,特别是在当今,为适应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形势,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更是尤为重要。而各种失职、渎职、违反行政法规、规章、制度,有令不行、有禁一止的现象,必然会造成行政工作秩序的紊乱,给国家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效能监察正是针对行政管理中的失职、渎职现象的监察活动。其主要任务和监督、检查政府和国家公务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力,查处各种失职、渎职案件,从而保证政府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一致,保障正常工作秩序,促进公务员的尽职、尽责和工作的高效率。

171.什么是执法监察?

行政监察法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监察工作,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

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本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第三条监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条监察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

第五条监察工作应当实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

第六条监察工作应当依靠群众。监察机关建立举报制度,公民对于任何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监察机关提出控告或者检举。

第二章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

第七条国务院监察机关主管全国的监察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

第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向政府所属部门派出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

监察机关派出的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对派出的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九条监察人员必须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保守秘密。

第十条监察人员必须熟悉监察业务,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正职、副职领导人员的任命或者免职,在提请决定前,必须经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

第十二条监察机关对监察人员执行职务和遵守纪律实行监督的制度。

第十三条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监察人员。

第十四条监察人员办理的监察事项与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三章监察机关的职责

第十五条国务院监察机关对下列机关和人员实施监察:

(一)国务院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

(二)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对下列机关和人员实施监察:

(一)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

(二)本级人民政府及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

(三)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还对本辖区所属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的国家公务员以及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第十七条上级监察机关可以办理下一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必要时也可以办理所辖各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

监察机关之间对管辖范围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级监察机关确定。

第十八条监察机关为行使监察职能,履行下列职责:

(一)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

(二)受理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

(三)调查处理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

(四)受理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主管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四章监察机关的权限

第十九条监察机关履行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提供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的材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要求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就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三)责令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条监察机关在调查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下列措施:

(一)暂予扣留、封存可以证明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的材料;

(二)责令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三)责令有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就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但是不得对其实行拘禁或者变相拘禁;

(四)建议有关机关暂停有严重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执行职务。

第二十一条监察机关在调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时,经县级以上监察机关领导人员批准,可以查询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必要时,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依法冻结涉嫌人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第二十二条监察机关在办理行政违纪案件中,可以提请公安、审计、税务、

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

第二十三条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结果,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监察建议:

(一)拒不执行法律、法规或者违反法律、法规以及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

应当予以纠正的;

(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决定、命令、指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政策,应当予以纠正或者撤销的;

(三)给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

(四)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应当予以纠正的;

(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

(六)其他需要提出监察建议的。

第二十四条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结果,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作出

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一)违反行政纪律,依法应当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分的;

(二)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依法应当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

对前款第(一)项所列情形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监察机关依法作出的监察决定,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当执行。监察机关依法提出的监察建议,有关部门无正当理由的,应当采纳。

第二十六条监察机关对监察事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进行查询。

第二十七条监察机关的领导人员可以列席本级人民政府的有关会议,监察人员可以列席被监察部门的与监察事项有关的会议。

第二十八条监察机关对控告、检举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功人员,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五章监察程序

第二十九条监察机关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检查:

(一)对需要检查的事项予以立项;

(二)制定检查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监察机关提出检查情况报告;

(四)根据检查结果,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重要检查事项的立项,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条监察机关按照下列程序对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一)对需要调查处理的事项进行初步审查;认为有违反行政纪律的事实,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予以立案;

(二)组织实施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三)有证据证明违反行政纪律,需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作出其他处理的,进行审理;

(四)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重要、复杂案件的立案,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一条监察机关对于立案调查的案件,经调查认定不存在违反行政纪律事实的,或者不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应当予以撤销,并告知被调查单位及其上级部门或者被调查人员及其所在单位。

重要、复杂案件的撤销,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二条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结案;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办案期限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并应当报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三条监察机关在检查、调查中应当听取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的陈述和申辩。

第三十四条监察机关作出的重要监察决定和提出的重要监察建议,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国务院监察机关作出的重要监察决定和提出的重要监察建议,应当报经国务院同意。

第三十五条监察决定、监察建议应当以书面形式送达有关单位或者有关人员。

第三十六条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自收到监察决定或者监察建议之日起三十日

内将执行监察决定或者采纳监察建议的情况通报监察机关。

第三十七条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处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对复查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复查、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三十八条监察机关对受理的不服主管行政机关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经复查认为原决定不适当的,可以建议原决定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监察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受理的其他申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九条对监察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监察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审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审决定;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审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复审、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四十条上一级监察机关认为下一级监察机关的监察决定不适当的,可以责成下一级监察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必要时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第四十一条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复核决定和国务院监察机关的复查决定或者复审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四十二条对监察建议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监察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监察建议的监察机关提出,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回复;对回复仍有异议的,由监察机关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监察机关裁决。

第四十三条监察机关在办理监察事项中,发现所调查的事项不属于监察机关职责范围内的,应当移送有处理权的单位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接受移送的单位或者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告知监察机关。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转移、篡改、毁灭证据的;

(二)故意拖延或者拒绝提供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材料和其他必要情况的;

(三)在调查期间变卖、转移涉嫌财物的;

(四)拒绝就监察机关所提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的;

(五)拒不执行监察决定或者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监察建议的;

(六)有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的。

第四十五条对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或者监察人员进行报复陷害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监察人员、、、泄露秘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七章附则

行政监察法范文第4篇

县监察机关立足教育、着眼防范,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广大干部的思想实际,每年突出一个主题,在全县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政纪条规为主要内容的政风政纪教育,以学习廉政勤政先进典型为重点的示范教育,以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的警示教育,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媒介,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坚持从严治政的方针,围绕解决社会各界关注、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工作任务落实、阻碍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持续加大查办行政违纪案件工作力度。7年来,共立查各类行政违纪案件237件,其中乡科级干部案件23件,万元以上经济案件31件,结案处理监察对象237人。通过办案,挽回经济损失360余万元。2004年,共查处行政违纪案件37件,其中乡科级干部案件4件,万元以上经济案件5件,结案处分监察对象37人。通过办案挽回经济损失45万元。我们努力克服就办案而办案的弊病,注重通过办案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有关工作深入。如2003年,在全县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严峻时刻,严肃查处了5起防治非典工作失职渎职案件,为落实县委、县政府防治非典的各项决策提供了纪律保证;围绕治理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查处了一批乱收费乱罚款案件、公路“三乱”问题和扰乱装卸市场秩序的行为,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严肃查处并追究了一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工作失职渎职的干部,促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落实;认真处理加重农民负担案件,保证了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农村政策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严肃查处中小学乱收费案件,减轻了学生家长经济负担,规范了教育收费行为;及时查处群众案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密切了干群关系。在办案中,我们坚持从政治上着眼,立足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综合考虑查办案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注意剖析案件发生的原因,开展警示教育;查找制度、管理等方面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和改进工作的措施。起到了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纠正一种偏差、治理一方环境、推动一项工作的作用。

二、深入开展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加强了政风建设,确保了政令畅通

我们依据《行政监察法》赋予的职权,紧紧围绕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重要部署的贯彻落实,深入开展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认真查处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严格执行纪律,维护政府权威,保证政令畅通,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积极稳妥地抓好了效能监察。我们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普遍检查与重点抽查、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加强了对全县各级各单位履行职责的效率与质量情况的监督检查。几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形式的效能检查390余次,涉及单位220个(次),提出整改建议410余条,督促建章立制240余项,其中2004年,开展效能检查110余次,涉及单位62个,提出整改建议130余条,督促建章立制85项。通过开展效能监察,使各单位内部管理和约束机制进一步强化,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行政管理进一步改善,职能进一步转变,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现象明显减少,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二是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执法监察。根据上级安排,结合我县实际,先后对社会保障资金、国债资金、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以及“收支两条线规定”执行情况等,开展了执法监察。7年来,共开展执法监察41项,查出违纪违规资金1.5亿元,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

1.1亿元。针对查出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协助健全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督促有关部门抓好了落实。围绕防治非典、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治理整顿建筑市场秩序、中小企业改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理整顿以及环保执法、统计执法、安全生产等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有效地打通了政策执行中的“梗阻”,确保了上级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深入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解决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了减轻农民负担。每年我们都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时查处和纠正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1999年,我们在全县实行了农民负担联系点和联络员制度,紧紧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推动减负工作的深入。这一经验做法被省纪委监察厅、市纪委监察局面向全省、全市予以推广。实行税费改革以后,连续三次对全县涉农负担文件进行了清理,废止文件36件,废止或修改行政条款97条。2003年以来,在全县普遍推行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提高了涉农价格和收费的透明度,促进了农民负担的进一步减轻。

二是坚持不懈地治理教育乱收费。我们督促教育主管部门,逐步建立和实行了教育收费听证、备案、审计、公示、督导、责任追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根据群众反映,不定期对各中小学校收费情况进行抽查,严肃查处乱收费问题,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纪依法给予严肃处理,有效的规范了教育收费行为。2004年以来,我们加强了对教育“一费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了这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行。

三是坚持不懈地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我县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医药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几年来,累计开展招标活动58次,活动采购药品3700余万元,让利患者300余万元,较好地杜绝了医药购销环节的不正之风。同时,严肃查处医药购销中吃回扣、收受红包等违纪违法行为,处理违纪违规人员11名,使药品虚高价格进一步降低。2000年,市纪委监察局面向全市推广了我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经验。

四是坚持不懈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几年来,我们先后采取了对骨干企业挂牌保护、涉企收费限额和收费公示、清理涉企收费检查达标升级项目、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检查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适应加快经济跨越发展的需要,2003年,县纪委监察局在全县开展了“优化环境年”活动,同时牵头成立了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委员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治理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等文件,对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通过搞好组织协调、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纪案件,促进了经济发展环境的进一步好转。在治理涉企收费罚款方面,按照“清理项目、核定标准、限定总量、统一审批、部门分别征收”的原则,组织力量对45个单位收费项目逐一进行清理、审核,取消62项,将保留的464项汇编成《阳谷县现行行政性事业性营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发放到各有关单位,并面向社会进行了公开。两年来,通过限额收费累计减轻企业负担225.83万元;严肃查处了16起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的案件,在全县引起较大反响。在治理公路“三乱”方面,对上路检查的单位、人员批次、执法规范等作出了严格规定;设立专项举报电话,随时受理群众投诉;不间断地对各单位上路执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及时督促各单位规范上路执法人员行为,严肃查处严重违纪违规案件。几年来,共查处公路“三乱”案件17件,处分违纪人员17名,责令辞退11名,有效地巩固了治理公路“三乱”成果。在县电视台开办了“纪检监察优化环境促发展”电视专栏,及时报道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先进典型,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是坚持不懈地抓好了民主评议行风。按照纠、评、建相结合的思路,我们每年都组织力量对全县各级各单位的行业作风开展民主评议活动。2003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改进了评议方法,扩大了评议范围,围绕“提高队伍素质、改善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推进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发展”,每年对县直各单位行风建设情况,开展两次“下评上”活动,评议和检验各单位的廉政建设、履行职责、办事公开、依法行政情况。截止目前,已开展评议活动5次,有效地促进了部门行业作风和职业道德建设,在全县上下营造出了一个政通人和、风清气正、求真务实、团结一致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稳步深入

按照反腐败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要求,我们把行政监察的重点放在对权力的制约、资金的监控和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上,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使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逐步减少了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一是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特别是2004年,我们以学习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组织专门力量,对行政许可主体和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认真清理,共确定50个单位为行政许可主体,废止规范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规范性文件43件;加强了对上级已取消行政许可事项的后续监管,进一步提高了审批效率和质量,并且促使政府机关各部门进一步更新了施政理念和工作方式,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二是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连续几年对预算外资金和“小金库”进行清理检查的基础上,按照“取之合法、收缴分离、纳入预算、收支脱钩”的要求,对各乡(镇、街道)所有收支实行了财政所“零户统管”,将县直有预算外收入的单位全部纳入了财政专户管理,使“收支两条线”规定得到全面落实。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和纠正违反《政府采购法》的问题,使政府采购范围不断扩大,采购行为不断规范,不仅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而且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稳步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县委、县政府每次调整干部,监察机关均派人参与考察。对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县直有关单位招考工作人员以及干部就业安置等,监察机关均实行了全程监督。按时参加组织部门召集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并积极建言献策。同时,认真调查处理干部公示和干部离任审计发现的有关问题。通过发挥监督作用,促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

此外,通过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活动的全程监督,使这两项制度得到了全面推行。通过加强对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使“四项公开”逐年深化,提高了各级各单位的工作透明度,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回顾几年来的行政监察工作,我们体会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坚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履行行政监察职能。我们注意把行政监察工作寓于改革和发展进程之中,紧贴经济建设、紧贴改革开放、紧贴政府中心工作确定监察重点,主动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和市场经济新领域开展监督监察,研究解决在廉政勤政方面严重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违纪行为,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必须坚持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工作中,我们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把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作为重点,深入基层和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着力解决发生在老百姓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案件,妥善处理,理顺群众的情绪,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维护社会形势稳定,使行政监察工作较好地体现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立场,促进了政府机关“为民、务实、清廉”。

三是必须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发挥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综合效能。我们在查处违纪案件、严肃行政纪律的同时,注重通过加强教育、强化监督、深化改革、推动制度创新,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有效地消除了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四是必须坚持依法监察,严格规范行政行为。我们在工作中严格依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行使监察职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约束和规范政府机关各部门的行政行为,防治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认真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确保了行政权力在法制轨道上运行。

五是必须坚持以监督促管理,促进政府行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我们充分利用行政监察属于政府序列、贴近的优势和特点,主动深入到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促进廉政和勤政建设的双重作用。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督促监察对象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与服务的水平。

六是必须坚持把行政监察工作纳入反腐倡廉的总体部署,形成党政监督的整体合力。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行政监察法确定的基本职责,明确一个时期行政监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不断改进措施,加大力度,充分发挥监察机关在行政监督方面的组织和协调作用,加强同政府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有效保证了廉政勤政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七是必须坚持加强行政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为依法履行行政监察职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始终把提高行政监察工作能力作为加强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其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使我县的监察干部队伍,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依法执纪、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干部权利和组织协调反腐败等方面,能够较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为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行政监察法范文第5篇

(一)监察机构缺乏独立

在组织结构方面,根据我国《行政监察法》规定,我国行政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的体制,监察部门对本级行政机关的依赖远大于它的上级监察机关,其中利益交织、权力关联复杂。尽管法律规定监察工作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但是,因为监察部门的人事、经费、编制等主要都会受到当地政府的限制和制约,因此,现实工作中,监察机关容易受地方政府的领导的制约较多,缺乏制度的保障,监察机构难以独立开展工作。

(二)职权狭窄,监察乏力

根据《行政监察法》规定,行政监察部门的职权有:(1)检查权。(2)调查权。(3)建议权。(4)行政处分权。但是随着行政触角的不断延伸,监察工作的涉及面越来越广,由于监察职权过窄,导致其权责不相匹配。权力普遍缺乏强制力,使得监察机构对行政机构权力进行监督时缺乏执行力,甚至形同虚设。

(三)监察缺乏有效监督

依法享有监察权的监察机构,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腐败的潜在问题,这就要求有监察部门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具体表现为:被监察对象没能得到有效的救济。工作中监察机关往往打着“纪委”的旗号行使其调查权,某种程度上体制上的合署办公为监察机关逃避行政诉讼提供了合法便利的条件。因为,在中国,监察对象常常不服监察处理决定,这种情况下,监察对象仅可向监察部门提出复审和复核,却不能依法向法院申请司法救济。

二、我国行政监察不力之缘由探析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公正的权力如果离开了制衡和监督,必然走向腐败。在我国,行政监察法律规范,与其他行政法律和党内的监察规范性文件相比较,是比较匮乏的。现有的法律主要是新修订的《行政监察法》,主要内容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不规范、不准确,没有对组织、程序、外部监督等方面的法律缺位进行弥补,实践中操作性不强。

(二)权利与权力的博弈

权利与权力体现了私人和政府的价值取向,“价值以及其价值体系是政府公共管理必须对其做出反应的重要方面,此价值观念的变革对整个行政体系的发展改革来讲,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成为必然。在此过程中,权利与权力不可避免地发生利益博弈,某种程度上,权力并不是为了权利的实现而提供必要的保障,相反,拥有权力的强势群体往往成为弱势群体实现权利的最大障碍。

(三)信息公开难以公开

法治政府是开放的政府、透明的政府、高效的政府。社会的公共信息越来越成为每个公民、法人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路径,我国目前行政监察工作的信息公开程度相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滞后,直至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才正式施行。各地制订的相关细则,内容上参差不齐,执行困难。

三、法治政府中行政监察制度之完善路径

(一)独立性之强化

借鉴香港申诉专员制度,我国应该实行垂直领导体制,从而加强行政监察机构的独立性,从内部监察逐步改为外部监察。慢慢实行监察人员独立任免、经费独立拨款,进一步实现人、财、物各种运作要素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只有通过组织机构、领导体制、财政体制的多方面改革,才能>!

(二)完善对监察体系的监督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监察权也不例外。监察权倘若不受到正当程序的合理限制,无限制的扩张,异化和腐败在所难免。为预防行政监察权的失控,就应该就行政监察权的配置和运行机制进行完善,设计中立、理性、可操作、公开的行政监察程序,从而进一步实现有节制的自由和有保障的人权。在监察体系内部应该建立权责一致的监督机制。政府和公共行政人员拥有权力,同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行政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对应该是行政管理的基本逻辑。

(三)健全监察法律制度

如果要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首先应当通过立法,渐渐建立健全行政监察法律,将柔性监督转化为刚性监督。通过全国人大立法去实现设立行政监察的专门委员会、扩大监察职权的设想。第二,要推动《行政监察法》进一步深层次修订,尽快出台具有操作性的细则规范,建立完善监察官身份的保障制度。第三,应当着手对监察法规进行清理,出台《行政监察程序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等相关法律,合理扩大监察机关经济处罚和财产申报等方面的权力,为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职能的发挥提供法律支持。

四、结语

行政监察法范文第6篇

一、强化行政监察,是法律赋予监察执关的神圣职责

《行政监察法》总则第二条指出:“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本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法律规定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监察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行为,保证其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促进和保证政府机关实施廉政;二是通过监察活动,促使上述监察对象不断改善和加强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实现勤政。由此可见,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是《行政监察法》予行政监察机关的根本任务,是行政监察机关开展行政监察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监察机关作为政府行政监察职能的部门,在维护法律的尊严上负有重要责任,必须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高度,深刻认识强化行政监察的重要意义。在工作实践中,要依据《行政监察法》切实加强监督,对在严格依法办事上做得不够的,要及时给予督促和帮助;对出现问题的,要及时进行纠正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严重违法违纪的,要依法坚决进行查处,并利用典型案例教育广大国家机关公务员,推动廉政勤政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突出工作重点,发挥监察执关职能作用

根据《监察法》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当前行政监察工作应突出三个方面:

1、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行政监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行政监察法》这一立法宗旨,体现了行政监察工作的基本职能。维护政令畅通,除了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使职权、自觉执行政令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对政令执行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广,面临的任务越来越重,行政监察的优势和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行政监察必须树立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服务的指导思想。首先,要紧紧围绕中央各项改革、发展的重大措施的监督落实开展执法监察。如当前要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解决社会治安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安全生产开展执法监察,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严明纪律,维护中央权威。其次,要紧密结合市委、市府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等重点,想政府所想,急政府所急,选准项目,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监察,坚决查处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阳奉阴违、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行为,以及因、失职渎职行为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三是要廉政勤政一起抓,注意从行政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如监督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设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的落实,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开展民主评议行业风气的活动等,督促政府有关部门立章建制,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行政效率。

2、加强政府效能监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经济,固然需要资金、技术、设备、能源和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同时也需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软件”环境。政府对经济事务的管理,必然以各级政府公务人员行使公共权力为前提,具体体现在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上,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特别是县以上干部而言,在工作中就有一个如何对待和运用公共权力的问题。运用权力去促进还是阻碍经济发展,正是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工作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近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要从三方面来深化。一是监督检查群众反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的突出问题,从而不断规范行政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并推动我市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二是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尤其要查纠那些加重企业负担、加重农民负担、加重学生家长负担、加重病员负担的各种乱收费、乱加价、乱摊派、乱罚款行为。三是推进公共权力的公开运作,如商业性用途的土地转让必须公开招标投标问题;企业产权交易公开招标问题;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问题;政府机关的财务监督问题等等。

3、加强专项执法监察,防止和惩治腐败现象。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证明,加强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从反腐败的对象看,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中,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大都集中在政府部门。从反腐败的重点看,“三机关一部门”、绝大多数是政府职能部门。从腐败现象的特点看,腐败行为集中表现为公务人员滥用权力。从反腐败的工作任务看,许多要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负责落实。从腐败现象产生的源头看,行政管理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行政监察对政府机关加强廉政建设既是重要途径,也是最经常而又最积极的办法。加强行政监察,一方面通过健全制度规范行政行为,防止权力滥用;另一方面,对权力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止不当行为。行政监察作为防止和纠正腐败行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伴随并贯穿于政府施政的全过程,有效地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结合起来。这就大大拓宽了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领域和办案渠道。1998--2000年全市共开展执法监察项目416项(其中市、县两级监察部门主办的210项)。通过执法监察,发现案件线索195件,立案查处136件,给予党政纪处分146人,移送司法机关36人;向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执法监察建议561件,被采纳526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179.96万元,纠正退还金额4057.02万元,避免经济损失3247.98万元。尤其是对涉农资金管理、标准海塘建设、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设工程项目、“收支两条线”、国家资金管理使用等的执法监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做好三项工作,推动行政监察工作

做好行政监察工作,需要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下进行。在此前提下,当前要做好三项工作:

1、畅通行政监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要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举报制度的作用;要完善我市已建立的96178投诉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定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各界人士意见的制度;要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把行政监察工作与新闻舆论监督很好结合起来。

2、推进政务公开制度。要推动政府各部门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完善政务公开的制度,真正让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工作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行政监察法范文第7篇

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后一年的主要任务”时,将第一部分“以良法促进发展、保证善治”的第一个要点确定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将行政监察法修改为国家监察法,为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提供法治保障。”这充分表明将行政监察法修改为国家监察法在今后一年立法中的极端重要性与优先性。应该看到,将行政监察法修改为国家监察法,不只是法律名称的改变,还涉及法律定位的改变。换言之,不只是形式上的称呼改变,还涉及法律内容、法律实质、法律属性的改变。

从关于监察的特别法到一般法

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区别,体现在适用时间、空间、对象以及立法事项等方面,前者是普遍性的,后者则是特定的。例如,证券投资基金法与证券法、高等教育法与教育法,就是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监察机关属于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监察对象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按照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要求,新成立的监察委员会对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和派、工商联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履行公职的人员依法实施监察,也就是实现对公职人员监察的全面覆盖。显然,从行政监察法到国家监察法,扩大了适用范围,是从特别法到一般法的变化。

从特别法的行政监察法到一般法的国家监察法,契合监察监督制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实践。就基本原理而言,权力导致腐败,所有机关、岗位的权力都需要受到监察监督,监察监督对象不能局限于行使行政权力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就发展实践而言,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中,党中央着力推进反腐败全覆盖、巡视监督全覆盖、派驻监督全覆盖,做到了无、无死角、无空白,成效显著。在党内监督实现全覆盖的背景下,将行政监察体制改革为国家监察体制,将行政监察法修改为国家监察法,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于是成为必然,有利于增强监察制度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促进全面扎紧制度之笼。

从具有反腐败功能的行政法到“反腐败国家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在全国人大官网的“中国法律法规信息库”中,行政监察法属于“行政法”这一法律部门。修改后的国家监察法,不限于行政机关,显然不再属于行政法的范畴,而是“反腐败国家立法”的重要里程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行政监察法第十八条规定:“监察机关对监察对象执法、廉政、效能情况进行监察。”可见,行政监察法具有反腐败功能,无疑属于重要的反腐败法律,但其并非聚焦反腐败、专责反腐败的法律,表现在廉政监察只是其规定的三大监察内容之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指出,试点地区监察委员会“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监督检查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以及道德操守情况,调查涉嫌贪污贿赂、、、权力寻租、利益输送、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行为并作出处置决定,对涉嫌职务犯罪的,移送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这表明国家监察聚焦反腐倡廉,监察内容更加精准与专一。由此不难理解,同志2017年1月6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监察委员会就是国家反腐败机构,制定国家监察法实质是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2017年1月9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新闻会上,监察部副部长肖培提到,给监察委员会一个鲜明而准确的定位,就是它是中国的反腐败机构;中央纪委副书记吴玉良面对路透社记者关于“中国为什么还没有制定一个反腐败法”时,以制定出台国家监察法予以回答。以上信息表明,监察体制改革与国家监察法的焦点在于反腐败。行政监察法具有反腐败功能,但其首要标签是行政法而非反腐败法律。国家监察法则不是行政法,其首要饲┦欠锤败国家立法,是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的重要成果。

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其他法律”到全国人大通过的“基本法律”

根据宪法第六十二条第三款、第六十七条第二款和《立法法》第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这些规定表明,法律依制定主体的不同,有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之分,两者的效力也有所不同。

行政监察法范文第8篇

*省水利系统20*“防洪保安”百日专项执法行动,自7月15日开展以来,在水利厅党组的领导下,在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全省上下各级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这次百日专项执法行动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参加此次行动共5421人,其中:水政监察人员2228人,防办人员345人,公、检、法人员383人,其他人员2465人。共查处案件1199起,其中:非法采砂类687起,河道障碍类302起,违法建设、破坏水文设施类145起,影响水库安全类65起,确保了20*年全省河道、水库和各类水工程的安全运行。

这次百日专项执法行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省厅专门成立了以于合群副厅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政监察总队。为了更有效了解和指导这次专项行动,省水利厅水政监察总队又专门成立了四个督导组,及时赴全省检查指导。在这次专项执法行动中,省厅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专项行动的进展情况,对专项行动的每个阶段都进行了科学总结,认真查找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对进展缓慢的个别单位进行了批评、指导。各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大部分能按省厅的要求,认真部署,科学组织,在这次专项行动中确实下了大劲,动了真功,真正体现了水行政监察执法队伍的良好作风。这次专项行动主要收获有以下五点:一是加强了对执法监察工作领导。各地都成立了主管局长为组长的行动领导小组;二是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抽调精兵强将开展专项执法,全省共有水政监察人员、防汛抗旱人员、公检法人员及其他人员在内的5421人投入到执法一线;三是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的媒体,曝光影响恶劣的水事违法案件,大力宣传水法律、法规,保持舆论的高压态势;四是建立健全重大疑难水事案件会商制度,确保重大疑难水事案件及时、合法查处,确保行政相对人的正常权益;五是采取联动执法,加大打击力度。主动与公、检、法及相关职能部门联系,部门联动,加大执法力度。

专项执法行动中成绩较突出的省辖市和扩权县有:南阳市水利局,在这次执法行动中,共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近300余起,其中河道采砂案200余起,查处河道内建设项目案50余起,河道清障50余起,破坏堤防、水文设施案30余起。清理船只1368艘,清除河道内违章阻水林木2万余株,拆除违规建筑物(构筑物)37处(座),消除防汛安全隐患87处。焦作市水利局共查处非法采砂案173起、河道设障案41起、破坏水文设施案7起,影响水库安全案3起。周口市水务局共立案查处水事违法案件138起,依法刑事非法采砂人员5人,行政拘留27人,销毁采砂机具300多台,销毁非法采砂船只31条,没收非法采砂船只11艘,扣压采砂车辆67台。新乡市水利局“一把手”在“防洪保安”专项行动中亲自挂帅,亲自部属,先后组织了水利、公安、检察、法院、城建、规划等有关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对所辖区域内河道、水库管理范围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调查取证和情况摸底,全市共排查出违法违规行为91起,其中:违规建设12起,非法采沙4起,河道障碍75起。永城市水务局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76起,现场纠正违法行为43起,立案查处水事违法案件33起,其中结案6起,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15起,还有6起即将移交法院执行。

行政监察法范文第9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监察工作,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本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第三条监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条监察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

第五条监察工作应当实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监督检查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第六条监察工作应当依靠群众。监察机关建立举报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任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有权向监察机关提出控告或者检举。监察机关应当受理举报并依法调查处理;对实名举报的,应当将处理结果等情况予以回复。

监察机关应当对举报事项、举报受理情况以及与举报人相关的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章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

第七条国务院监察机关主管全国的监察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

第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向政府所属部门派出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

监察机关派出的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对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机关对派出的监察机构和监察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对派出的监察人员实行交流制度。

第九条监察人员必须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保守秘密。

第十条监察人员必须熟悉监察业务,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正职、副职领导人员的任命或者免职,在提请决定前,必须经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

第十二条监察机关对监察人员执行职务和遵守纪律实行监督的制度。

第十三条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监察人员。

第十四条监察人员办理的监察事项与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三章监察机关的职责

第十五条国务院监察机关对下列机关和人员实施监察:

(一)国务院各部门及其公务员;

(二)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对下列机关和人员实施监察:

(一)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其公务员;

(二)本级人民政府及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

(三)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还对本辖区所属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的公务员以及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第十七条上级监察机关可以办理下一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必要时也可以办理所辖各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

监察机关之间对管辖范围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级监察机关确定。

第十八条监察机关对监察对象执法、廉政、效能情况进行监察,履行下列职责:

(一)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

(二)受理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

(三)调查处理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

(四)受理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主管行政机关给予处分决定的申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

监察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政务公开工作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工作。

第四章监察机关的权限

第十九条监察机关履行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提供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的材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要求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就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三)责令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条监察机关在调查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下列措施:

(一)暂予扣留、封存可以证明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的材料;

(二)责令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三)责令有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就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但是不得对其实行拘禁或者变相拘禁;

(四)建议有关机关暂停有严重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执行职务。

第二十一条监察机关在调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时,经县级以上监察机关领导人员批准,可以查询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必要时,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依法冻结涉嫌人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第二十二条监察机关在办理违反行政纪律案件中,可以提请有关行政部门、机构予以协助。

被提请协助的行政部门、机构应当根据监察机关提请协助办理的事项和要求,在职权范围内予以协助。

第二十三条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结果,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监察建议:

(一)拒不执行法律、法规或者违反法律、法规以及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应当予以纠正的;

(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决定、命令、指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政策,应当予以纠正或者撤销的;

(三)给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

(四)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应当予以纠正的;

(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

(六)需要给予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问责处理的;

(七)需要完善廉政、勤政制度的;

(八)其他需要提出监察建议的。

第二十四条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结果,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一)违反行政纪律,依法应当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

(二)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依法应当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

对前款第(一)项所列情形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监察机关依法作出的监察决定,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当执行。监察机关依法提出的监察建议,有关部门无正当理由的,应当采纳。

第二十六条监察机关对监察事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进行查询。

第二十七条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公开监察工作信息。

第二十八条监察机关的领导人员可以列席本级人民政府的有关会议,监察人员可以列席被监察部门的与监察事项有关的会议。

第二十九条监察机关对控告、检举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功人员,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五章监察程序

第三十条监察机关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检查:

(一)对需要检查的事项予以立项;

(二)制定检查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监察机关提出检查情况报告;

(四)根据检查结果,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重要检查事项的立项,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一条监察机关按照下列程序对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一)对需要调查处理的事项进行初步审查;认为有违反行政纪律的事实,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予以立案;

(二)组织实施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三)有证据证明违反行政纪律,需要给予处分或者作出其他处理的,进行审理;

(四)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重要、复杂案件的立案,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二条监察机关对于立案调查的案件,经调查认定不存在违反行政纪律事实的,或者不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应当予以撤销,并告知被调查单位及其上级部门或者被调查人员及其所在单位。

重要、复杂案件的撤销,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三条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结案;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办案期限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并应当报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四条监察机关在检查、调查中应当听取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的陈述和申辩。

第三十五条监察机关作出的重要监察决定和提出的重要监察建议,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国务院监察机关作出的重要监察决定和提出的重要监察建议,应当报经国务院同意。

第三十六条监察决定、监察建议应当以书面形式送达有关单位、人员。

监察机关对违反行政纪律的人员作出给予处分的监察决定,由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按照人事管理权限执行。

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应当将监察机关作出的给予处分的监察决定及其执行的有关材料归入受处分人员的档案。

第三十七条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自收到监察决定或者监察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将执行监察决定或者采纳监察建议的情况通报监察机关。

第三十八条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对复查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复查、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三十九条监察机关对受理的不服主管行政机关处分决定的申诉,经复查认为原决定不适当的,可以建议原决定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监察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受理的其他申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条对监察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监察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审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审决定;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审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复审、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四十一条上一级监察机关认为下一级监察机关的监察决定不适当的,可以责成下一级监察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必要时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第四十二条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复核决定和国务院监察机关的复查决定或者复审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四十三条对监察建议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监察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监察建议的监察机关提出,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回复;对回复仍有异议的,由监察机关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监察机关裁决。

第四十四条监察机关在办理监察事项中,发现所调查的事项不属于监察机关职责范围内的,应当移送有处理权的单位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接受移送的单位或者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告知监察机关。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转移、篡改、毁灭证据的;

(二)故意拖延或者拒绝提供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材料和其他必要情况的;

(三)在调查期间变卖、转移涉嫌财物的;

(四)拒绝就监察机关所提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的;

(五)拒不执行监察决定或者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监察建议的;

(六)有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的。

第四十六条泄露举报事项、举报受理情况以及与举报人相关的信息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对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或者监察人员进行报复陷害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监察人员、、、泄露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条监察机关对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实施监察,适用本法。

行政监察法范文第10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监察工作,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本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第三条监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条监察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

第五条监察工作应当实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

第六条监察工作应当依靠群众。监察机关建立举报制度,公民对于任何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监察机关提出控告或者检举。

第二章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

第七条国务院监察机关主管全国的监察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

第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向政府所属部门派出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

监察机关派出的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对派出的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九条监察人员必须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保守秘密。

第十条监察人员必须熟悉监察业务,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正职、副职领导人员的任命或者免职,在提请决定前,必须经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

第十二条监察机关对监察人员执行职务和遵守纪律实行监督的制度。

第十三条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监察人员。

第十四条监察人员办理的监察事项与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三章监察机关的职责

第十五条国务院监察机关对下列机关和人员实施监察:

(一)国务院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

(二)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对下列机关和人员实施监察:

(一)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

(二)本级人民政府及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

(三)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还对本辖区所属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的国家公务员以及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第十七条上级监察机关可以办理下一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必要时也可以办理所辖各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

监察机关之间对管辖范围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级监察机关确定。

第十八条监察机关为行使监察职能,履行下列职责:

(一)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

(二)受理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

(三)调查处理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

(四)受理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主管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四章监察机关的权限

第十九条监察机关履行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提供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的材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要求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就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三)责令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条监察机关在调查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下列措施:

(一)暂予扣留、封存可以证明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的材料;

(二)责令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三)责令有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就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但是不得对其实行拘禁或者变相拘禁;

(四)建议有关机关暂停有严重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执行职务。

第二十一条监察机关在调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时,经县级以上监察机关领导人员批准,可以查询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必要时,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依法冻结涉嫌人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第二十二条监察机关在办理行政违纪案件中,可以提请公安、审计、税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

第二十三条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结果,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监察建议:

(一)拒不执行法律、法规或者违反法律、法规以及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应当予以纠正的;

(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决定、命令、指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政策,应当予以纠正或者撤销的;

(三)给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

(四)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应当予以纠正的;

(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

(六)其他需要提出监察建议的。

第二十四条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结果,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一)违反行政纪律,依法应当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分的;

(二)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依法应当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

对前款第(一)项所列情形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监察机关依法作出的监察决定,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当执行。监察机关依法提出的监察建议,有关部门无正当理由的,应当采纳。

第二十六条监察机关对监察事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进行查询。

第二十七条监察机关的领导人员可以列席本级人民政府的有关会议,监察人员可以列席被监察部门的与监察事项有关的会议。

第二十八条监察机关对控告、检举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功人员,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五章监察程序

第二十九条监察机关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检查:

(一)对需要检查的事项予以立项;

(二)制定检查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监察机关提出检查情况报告;

(四)根据检查结果,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重要检查事项的立项,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条监察机关按照下列程序对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一)对需要调查处理的事项进行初步审查;认为有违反行政纪律的事实,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予以立案;

(二)组织实施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三)有证据证明违反行政纪律,需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作出其他处理的,进行审理;

(四)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重要、复杂案件的立案,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一条监察机关对于立案调查的案件,经调查认定不存在违反行政纪律事实的,或者不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应当予以撤销,并告知被调查单位及其上级部门或者被调查人员及其所在单位。

重要、复杂案件的撤销,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二条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结案;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办案期限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并应当报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三条监察机关在检查、调查中应当听取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的陈述和申辩。

第三十四条监察机关作出的重要监察决定和提出的重要监察建议,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国务院监察机关作出的重要监察决定和提出的重要监察建议,应当报经国务院同意。

第三十五条监察决定、监察建议应当以书面形式送达有关单位或者有关人员。

第三十六条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自收到监察决定或者监察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将执行监察决定或者采纳监察建议的情况通报监察机关。

第三十七条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处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对复查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复查、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三十八条监察机关对受理的不服主管行政机关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经复查认为原决定不适当的,可以建议原决定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监察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受理的其他申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九条对监察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监察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审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审决定;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审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复审、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四十条上一级监察机关认为下一级监察机关的监察决定不适当的,可以责成下一级监察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必要时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第四十一条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复核决定和国务院监察机关的复查决定或者复审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四十二条对监察建议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监察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监察建议的监察机关提出,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回复;对回复仍有异议的,由监察机关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监察机关裁决。

第四十三条监察机关在办理监察事项中,发现所调查的事项不属于监察机关职责范围内的,应当移送有处理权的单位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接受移送的单位或者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告知监察机关。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转移、篡改、毁灭证据的;

(二)故意拖延或者拒绝提供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材料和其他必要情况的;

(三)在调查期间变卖、转移涉嫌财物的;

(四)拒绝就监察机关所提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的;

(五)拒不执行监察决定或者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监察建议的;

(六)有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的。

第四十五条对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或者监察人员进行报复陷害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监察人员、、、泄露秘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七章附则

上一篇:行政长官范文 下一篇:行政不作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