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的范畴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5:52

行政管理的范畴

行政管理的范畴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柔性管理;异同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70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目前,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概念和内容依然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公共事业与行政管理的现行管理范围不同,但无本质上的区别。公共事业管理多作为管理内容出现,而行政管理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存在,认清公共事业的本质,如何采取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公共事业单位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1 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公共事业管理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实际上,公共事业管理无处不在,目前对公共事业管理尚无完整统一的定义。但可以肯定是,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管理的核心,笔者认为,公共管理就是以政府为核心,以公务员所涉及的项目管理为内容,实现政府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共同发展。政府有权力与职责对公共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协调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涉及民众的生活质量,甚至经济的整体发展形势,即公共关系管理是社会为公众生活质量提供保障的一种手段,公共事业管理是一种服务体系。在我国大学专业教学中,公共事业管理的设置处于发展阶段,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开设这一课程,但由于对管理概念的认知不清,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缺陷,另外对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的异同区分不清,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缺失,影响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的发展。近几年,高校公共管理事业发展迅速,但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输送上,必须弄清一些问题,比如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差别,以及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统一。为了进一步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与稳定,笔者对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易混淆的内容进行分析,确定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性质及内容,在高校中设置合理的专业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确保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2 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异同

公共事业管理具有整合性,包含了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和管理目标,而行政管理则主要是一种管理方式。笔者将行政管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子领域进行研究。当然,二者都是以政府事业为中心,以提供公共服务体系和促进公共事业发展为目的。另外,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都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技术,都具有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与义务。当然,要确保二者的和谐发展,还需要对二者的差别进行研究,笔者对其具体差异做了分析与调查,并阐述如下。

2.1 管理的范围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是我国大学广泛开设的专业,一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更大,而行政管理则主要涉及政府机关的管理项目与管理方法,与公共事业管理之间并不冲突。目前,我国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具有相对明确的规定,包括体育、教育、文化、卫生事务及保险行业,另外物业、邮政、电业局等都属于公共事业范畴。总之,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以服务性质的国家行政单位为主,涉及范围广。行政管理主要是政府部门,是公共管理范围的一个分支。管理范围小于公共事业管理,但是行政单位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具有模范和引导作用,加强公共事业的管理需要必要的行政管理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军事与国防也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范畴,并且对于管理手段具有较高的要求。

2.2 管理的主体不同

从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的管理范畴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管理主体不同。公共事业管理是我国经济、政治和行政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公共管理具有更广泛的主体,涉及项目涵盖了大部分的领域。上文笔者分析了其涉及范畴,凡是涉及的范畴均属于公共管理范畴。行政管理的范畴则相对固定,主要是以独立的行政机关为主。公共事业的主体为以公共事业为主的公益性组织,在我国,公共事业组织主要为事业单位和不具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

2.3 管理手段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结合了宏观和微观上的管理概念,涉及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管理方法以树立榜样,影响民众价值观和说服为主;研究方向以综合性的基本理论为主。近年来,随着管理的不断发展,开始增加了行政管理手段,也就是实现了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交叉。事实上,二者之间在管理手段上也无明显的差别,主要是行政手段强调强制性,而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强调服务性,法律是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共同遵循的规则。在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实施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将柔性的管理手段与刚性的管理手段结合在一起,突显出公共事业管理的政策以及行政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3 结 语

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在内容、形式上有一定区别,但二者在目的上是相同的,即都是促进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理清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但要以和谐发展为主。借助行政管理手段,Y合公共事业管理的柔性管理,达到二者之间的统一,使公共事业管理具有高效性。对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而言,要承认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型特征,并且具有创新精神,逐渐实现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瑶.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的异同[J].考试与招生,2014(9).

行政管理的范畴范文第2篇

一、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领域的行政管理是一个较为特别的行政管理范畴,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了高等院校的未来发展,因此,行政管理是高等院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高等院校存在管理组织结构失调,缺少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的问题

普遍看来,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的相关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与政府部门的模式近似,由此而引起高校行政机构内部行政机构臃肿,人数过于庞大,缺少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以及相应的责任监督体制。行政人员缺乏积极的竞争心态和主动的工作热情,这对于行政管理的有效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负面影响。

2.高等院校内部行政管理模式中权力膨胀

行政管理在管理学范畴来研究,可以看出,行政管理存在两面性,一方面注重管理活动的有序的方法论,注重权力的等级分配模式和办理事务的程式与规范;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存在很强的膨胀性和扩张性,经常会出现超出自己职能范围。因此而引起高等院校中,学术权利被行政权力过多地干扰和介入,学术权利缺乏对学术事务有力的决策能力,行政化的管理模式逐渐强化了官本位思想,同时弱化了学术人员和教师们的学术权利,这都将会导致高等院校的未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策略

1.注重提高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相关人员的综合素养

管理人员创新是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石,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的核心是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只有具备完善的政治思想素养才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得投入到工作中去。另外,要提高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人员要有协调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充分的自学能力,要持续学习,积极接受新的思想,提升自我综合能力,与时俱进。

2.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管理方法是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高校行政管理要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科研等提供周到的服务。为了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应该引进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模式。信息时代的重要的管理途径就是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形成高等院校管理系统,扩大信息包含范围,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共享性、及时性。另外,高等院校不应该只是拘泥于自身发展局限中,而应该扩大视野,积极借鉴其他高等院校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方法,加强多方积极互动与合作交流,以期探索出新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规律和特点,综合分析各种行政管理方法,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合理运用。最后,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中要加强廉政建设,积极完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工作程序,加快转变行政管理工作作风,实现决策更加民主合理,提高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3.改变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观念,建立正确合理的行政管理工作目标

高等院校管理观念的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观念,铭记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主体是高校学生和老师,所有的行政管理工作都是为了促进老师和学生们的更好发展,为了满足广大师生们的需要。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才能积极地为所有师生提供服务。其次,树立服务至上的观念,行政管理作为管理范畴的一种,同样是一项属于服务性质的工作,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应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自己不是权威的施令者而是服务者,要树立新的正确的观念,才能建立有效的高校行政管理的目标。

三、小结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各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是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是彰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各方应积极探索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策略。

行政管理的范畴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D03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2

引言

前主席同志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明确行政管理改革的根本方向,尽早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规划方案,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梳理各级关系、优化组织结构,努力建成一套决策合理、权责明确、执行通畅、监督严格的行政管理体制。十七大对于我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力求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同时阐明了新阶段的具体任务、新型理念及创新策略,极具战略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对于我国未来很长时间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这充分说明了新形势下对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这种局势更为紧张和严峻,由此来看,推进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迫在眉睫。

一、迄今为止我国行政管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

将政府职能定位为全面掌控经济、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及公共服务等核心职能,并以此为基础,协调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关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健全公共服务机制,实现了有效的政府体制全面化、系统化的整体改革。迄今为止,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发展顺利、成效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集中领导,正确梳理和协调好行政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各种改革之间的利害关系,这是多年来行政管理改革实践验证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之一。

(二)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关系改革

首先,政府放宽了国企的权利范畴,凭借土地承包制改革的经验,实施了分配、利润等为指标的承包制改革;企业建设、流动资金由以前政府拨款转变为银行贷款,由以前国企提交利润转变为国家税收,由以前政府出台传达生产计划和分配生产资料,转变为市场采购生产资料,产品完全由市场供求的杠杆来决定,开展了国企资金结构、管理机制和治理结构的彻底性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次,将政府总体事务划分为事业、行政两方面事务,当前政府事业体系不仅包含市场调控的经营管理活动,还包含文教体育、科技创新、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范畴,同时,为精简机构设置,将本隶属于政府行政事务的工作也都划归为事业单位管理范畴。

(三)借鉴和吸取国外行政改革的经验

我国一直以行政管理发展规律为依据,世界很多发达国家为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最大化提升行政管理效率,都争先精简政府治理机构、优化行政管理规制,实施了影响巨大的公共行政改革。我国借鉴和总结了这些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将行政管理提上重点议事日程,比如,西方发达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机构设置都较为简单,权责分工明确具体,决策、监管和执行机构互相制约和适当分离,各种利益关系以法治为基础,注重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等。我国从本国国情出发,结合我国经济、政治和行政等体制,合理地借鉴和吸取了发达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体制和方法。

二、多年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权责不明确

机构设置还尚未完善,权责不明确,权责混淆、权责不分的现象还较为明显,权力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决策、监管和执行的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例如,宏观、微观之间乱套,财政部、发改委负责的项目延伸到下级各县;上下级各政府之间、平级各政府之间、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工不明确,责权分离现象比较突出。据调查显示,国务院各部门职责交叉现象很突出,建设部与发改部、国土部、水利部等部门职责交叉现象明显,这样彼此之间的权责无法明确,工作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尤其会出现在行政管理中彼此推诿的不良现象。

(二)行政管理效率不高,成本太高

虽历经多次地机构精简与改革,而机构财政开支在膨胀、精简之间忽高忽低,随之财政给养人员、机构的逐渐扩大,党政事务财政开支大大超出了财政开支的比率,致使行政成本居过高,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行政管理成本过高体现在如下两方面:第一,财政总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所占比重呈上涨趋势,已由“一五”期间的12.7%涨至“十一五”期间的18.5%;第二,行政管理的人均成本涨幅大大超过了财政支出的人均涨幅。由改革开放第一年的行政管理人均费1550元涨至2003年的38412元,涨幅达到了23.8倍;同期财政支出人均费由116.6元涨至1907.5元,年均涨幅达到了11.8%;行政管理年均费比财政支出超出了0.6个百分点, 这个数字实在令人堪忧。

(三)机构设置规范程度低,行政监管力度不够

我国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低,随意空间很大,例如,不依据法律范畴进行机构设置,造成严重的超员、超编现象。行政监管包括行政机构的外部监管和自我监管,我国行政机构的外部监管受制于党和人大的两方面监管,然而,事实上,党对政府的监管由于党政统一而削弱,人大的监管也无法得到真正彻底落实。由此来看,对于政府行政管理的监管只是流于形式,行政监管力度不够。

三、推动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的具体行径

(一)科学制定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的大目标

依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见》中指出的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和要求,规划和设计一个系统化、完整化的改革大目标,主要包括体制目标、政府目标和机制目标。

1.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

前总理同志在中央党校各级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班毕业会上曾强调“力求构建一个公共服务型的国家政府”,同时,他又在人大会议上再次重申:“管理实质上即为服务,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服务型的人民政府,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社会,从根本上服务于全国公民。”这是党中央对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最明确、最权威的阐述,党的十七大也特别提出了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的相关事宜,强调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共同目标,可见,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是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的大目标之一。

2.建构一套行政管理的公共体制

党的十七大特别强调要建构一套决策科学、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监管到位、执行通顺的公共管理体制,这是对于建构行政管理公共体制的最好诠释。我国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唐铁汉指出,公共体制是产生公共产品、管理公共事务、行使公共权力和作好公共服务的政府管理公共体制,其根本上就是印证了行政管理的服务性与公共性,这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行政改革目标不谋而合。“行政管理”听起来侧重于上级对于公民的约束与管制,不能使公民参与权、监督权得以充分体现,为此,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目标就是构建一套行政管理的公共体制,这个目标的确定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前提,也代表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的真正转型。

3.建立一套决策、监督、执行互相协调的运作机制

行政运作机制包含了决策、监督和执行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要努力解决以前行政机制中决策不科学、监督不力和执行不到位的问题,要确保这三种权利互相协调、互相制约、适度分离,不能将这三种权利的实施集中于一个机构或一个部门来完成,那种极易出现监督不力或职权滥用的严重问题,由此,我们确定决策权交由大部来完成,执行权由相关机构协助完成,同时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完成监督职能,这样势必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要确立一套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互相协调的运行机制以指引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的顺利实现。

(二)协调好中央、地方的关系

中央、地方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实施的成效。隶属于中央的事务下放给地方办理,会影响到中央的权威,甚至还会对于国家的团结统一造成一定影响;而本应隶属于地方政府的事务过多过杂,像土地征收、环境保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倘若全部由中央管制,也会导致这些机构组织的职能无法得到正常发挥而产生更大问题。

要协调好中央、地方的关系,划分好权责、事务的归属范畴,隶属于中央管理的事务必须由中央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都由中央统一委派,财政支出由中央一并承担;而划分为地方政府管理的事务也全权由地方自主管理,中央政府不加随意干涉。中央、地方政府的各自收入固定,例如,对于现行各种税收的如何分配才为合理,中央政府收取公司法人所得税、海关税和社会保障税等,省级政府收取营业税,市县政府收取土地税、房产税、资源税等,这种比例控制在50:15:35最为适宜,并明确中央对于地方财政支付的方式及比例。在各自收入相对固定的基础上,中央和地方各自事务各自承担,同时保证中央对地方财政支出要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三)构建框架合理的现代化政府治理结构

在协调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前提下,明确各自的权责范畴和应尽事宜,建构框架合理的现代化政府治理结构。

1.中央委派机构管理地方事务

地方政府那些事务,由中央委派机构进行管理,所派机构的权责范畴是什么呢?主要取决于如下几点因素:第一,管理成本和管理效率的高低;第二,关系到我国的重要事务,最后还是由中央来决定;第三,中央事务下放给地方政府办理,权责分工是否明确,是否能放心。那些关乎到我国、中央政府特别注重的事务,不能下放给地方政府,则由中央委派特定机构进行全权管理,像社会保障、公民等事务,关乎到国家对于公民生存、养老等社保事宜,关乎到公民的国家地区范围和国外人口的流动迁移,也极易发生资金滥用、被私吞的可能,这些事务若下放给地方政府极易产生不良的违背道德行为,这都需要中央委派机构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2.各级政府依据事务的差异设置机构

各级政府之间的事务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不同级别地方政府之间的事务如何做好分工,不同层级的政府在处理这些公共事务时到底是采取统一集中制,还是采用不同的分工,建构不同的组织机构,势必达到不同的行政管理实效。居于各级地方政府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地方百姓所产生的需求不尽相同,地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都有很大不同,那么其权责范畴都有很大差异,由此,各级地方政府应依据地方事务的差异进行机构的设置。

3.协调、平衡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分工

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分工,是依据产生公共产品和公共事务的过程来分工,将不同管理事务、不同的管理权利交由不同部门来管理。横向分工是进行规模化、集中化的分工,将公共事务分为经济职能、政治职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由决策部门复杂对于这些不同性质的事务进行细化分工,交由各不同部门落实执行。横向分工的优点:一是最大化降低行政执行的成本,提升执行过程的规模化、效率化,二是最大化降低部门间关系处理的成本,政府内部设置机构必然会精简,各部门之间彼此关系协调的成本降低,而且政府决策部门的决策成本也降到最低;三是杜绝部门权力的牵制,决策、执行权适度分离,同时也避免出现政府各部门替代决策部门对于自身所管理事宜进行自行决策的现象。比如,政府某一部门草拟一份关于管制、收费等事宜的文件,需要提交至常务会商讨后才得以通过,这样部门的独立意愿升级为政府意愿,倘若决策权全部集中于政府部门所设置的独立机构进行管理,决策的效率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必会大幅度提升。

四、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的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应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实况,总结以前的成功经验、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新型的公共管理方式和手段,最大化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力求将我国政府构建成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这样能有效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服务的整体效率,推动我国经济、政治等综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巧然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高远.浅析当前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88-190.

[2]张玉华.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展望[J].公共行政,2010(08):20-22.

行政管理的范畴范文第4篇

1、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制度是促进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二者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在高校管理中,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科学设计相应的职能部门和必要的工作程序的有效依据,是实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运行科学化、有序化和制度化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高校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之处,使得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自身运行不畅,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自然也无法有效解决。

2、权责划分不够清晰

权责清晰是促进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二者良性互动的必要前提。一些高校具体事务既属于学术管理范畴,又属于行政管理范畴,这导致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在权责划分方面存在一些含混“地带”。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高校管理者必须摆正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关系,既要突出学术管理的主体地位,又要强调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在二者发生冲突时做好协调工作。

3、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协调机制是促进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二者良性互动的关键条件。如前所述,高校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一致性和冲突性是一种必然,要把协调二者关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通过构建协调机制,如咨询、审议、联席会议制度等各种方式,使学术管理的发展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保持一致,使行政管理始终为学术管理提供保障,二者形成有效合力,打造和谐高校。

二、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良性互动的几点建议

协调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发展极为有利。针对当前促进高校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良性互动存在的一些障碍,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加以改进:

1、强化“枢纽”的重要作用

高校的校长、副校长,是促进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良性互动的重要枢纽。目前,我国高校实行法人制度,校长是高校管理的灵魂,对于协调好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管理系统和以教授为主的学术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校长负有重大责任。理想状态下,能够胜任高校校长、副校长职务的人选既应当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以便能够为学校的学术活动提供更好的支持;又应当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以便能够着眼大局和未来,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如果校长确实无法兼备,也要能够做到充分尊重学术带头人的意见。(本文来自于《中国职工教育》杂志。《中国职工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2、搭建“互动”的有效平台

互动平台,是促进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人员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封闭的学术管理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中,从事学术管理的教研人员和从事行政管理的行政人员在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可能导致一定的误解和敌视。高校应加强对二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打破二者之间的隔膜,通过开展多样的学术活动,营造和谐的高校文化,树立共同的发展愿景,使双方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友好的关系。

3、完善“互动”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促进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良性互动的重要动力。对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良性互动后所产生的成果进行检验、评价和奖惩,能够更好地协调二者关系。激励机制应包括学术评价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以及学术监督机制等等,从学术研究的质量、推广和服务社会等角度,对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研人员和行政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联姻”行为。

三、总结

随着时展,现代高校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高校管理中的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二者之间的不协调现象更加突出。就如何促进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二者良性互动展开研究,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节和改善,对于打造和谐高校、完善高校管理、促进高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行政管理的范畴范文第5篇

一、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认识

工商行政管理是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其无论是在体系上还是在理论范畴上,都达到了可以揭示规律的程度,工商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行为,其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有效的实现行为与规范之间的高效统一。现阶段,工商行政管理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独立体系,然而其却在不断的升华和改进,在社会市场经济以及社会政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前提下,其也在进行不断的改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就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中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概念、范畴以及基本的体系等,这一理论主要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所发展得来的,因此,其具备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些要点。针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从市场以及其自身的管理职能等方面入手,深入到市场中,对市场中的一些行为进行监管和控制,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依据市场准入原则对商品进行有效的质量检查,实施产权保护等,在这一系列的范畴内,可以看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作用,针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解释以及规律的揭示,可以从工商行政管理行为以及规范的统一范畴内来进行解读。

二、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

要想清楚的了解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就需要对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的关系进行入手,而所谓的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说,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的关系就是经济与政府之间关系的一个具体层面。政府对经济有着宏观调控的职能,其对经济进行调控和干预的时候,需要遵循相应的价值和经济规律,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的有效开展,从而对市场进行合理的监督,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只有市场在失稳的情况下,政府才有理由干预市场经济,而造成市场失稳的主要在于公平和效率,市场自身虽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却无法有效的克服来自市场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干预,市场外部的干扰只能够通过政府来进行消除和调整,政府利用其干预手段,对市场中的竞争秩序进行合理的维护,合理分配收入,调节市场准入份额,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是尤其必要性的,然而,政府却不可以过多的干预经济,其只能够做到适可而止。其余的经济就需要市场自身进行调节和干预。总而言之,政府与市场之间既不是放任自流的状况,也不是完全干预的状况,两者在权利上是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政府以及市场对经济都具有调节的作用。

三、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中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中,包含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所以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进行探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要点。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有很多,但是其中的服务职能其是否具备,还有待进一步的讨论。而针对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也是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可以说,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中,管理和服务之间有着一种较为特殊的关系,而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梳理的时候,也需要能够将服务加入到管理中,依据管理活动来对服务职能进行探讨,从这一点上来说,服务职能无法离开管理而单独存在,两者之间是一种依存的关系。工商行政管理是国家在市场监管执法领域权力、法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贯彻执行者。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必须积极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是要帮助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及时调整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因此,不能认为强化市场监管与为经济发展服务相悖,强化市场监管执法也就是强化为经济服务的职能。这种从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视角上所谈论的服务是一种宏观层次上的服务,可称其为“大服务”。

四、工商行政管理与宏观调控

在工商行政管理的学科领域,围绕着工商行政管理是否属于宏观调控这一问题,就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工商行政管理属于宏观调控的范畴和层次。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的人员。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工商行政管理不属于宏观调控的范畴和层次。持这一观点的大多是从事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研究的专家和学者。笔者认为,在对宏观调控的两种不同界定作出正误判断以决定取舍之前,有必要指出两者在其内涵上的相通之处,即都反映了在经济调节机制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因而,两种界定中的任何一种都有其成立的理由,都不应简单地加以否定。但是,如果把政府干预的所有内容都看成是宏观调控,其结果,会导致对实现经济总量平衡这一政府干预之核心目标的模糊,无法突出政府干预的重点。而着眼于社会供求总量平衡的政府干预与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的政府干预,都以市场为基本对象设定管理任务和目标,二者紧密联系、互为条件。换个角度看,政府也不能只管经济总量的平衡,而将其它一切委诸市场过程,因为还有许多经济问题的解决是市场机制无能为力的。单纯依靠政府宏观调控体制,不可能实现规范市场主体和交易秩序、创造公平市场环境的目的,而必须要依靠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督来实现。用系统的观点分析,宏观调控是一个系统。但它又是做为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这个子系统在整个国民经济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固然十分突出,但它的运作离不开系统中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做为政府监管市场的工商管理部门,通过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消除市场障碍,能够为宏观调控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五、结语本文从市场、宏观调控以及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这四个方面的角度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所涵盖的内容多种多样,其所覆盖的领域也较为广泛,该理论有效的实现了工商行政管理行为与规范之间的统一,使得工商行政管理的实践和管理规律更加的清晰,从而可以进一步的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行政管理的范畴范文第6篇

[关键词]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

随着陆域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大,海洋资源逐渐引起各国的重视,海洋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对领海甚至公海的开发。由此,海洋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尽管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都对海洋管理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但实际上关于海洋管理的涵义及学科构建尚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框架。尤其是海洋行政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当前对海洋行政管理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从行政法的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及其它海洋管理概念作了梳理,如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即是按照行政法的角度来编撰。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海洋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如郑敬高等人编撰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但是目前尚没有学者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加以论述。而明确海洋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学科地位,不仅有利于海洋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而且可以从一种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海洋行政管理与其它海洋管理概念的关系,有利于整个管理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尝试从公共管理的学科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位及构建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

关于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部分的学者已经作了一定的阐述。鹿守本把海洋管理的对象分为自然系统对象;海洋使用者和海上活动者对象两部分,将海洋管理定义为:“在海洋事业(含开发、利用、保护、权益、研究等)活动中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和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所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即是海洋管理。”[1](P49)鹿守本对海洋管理的定义着眼于一般管理的角度,未体现出对海洋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郑敬高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把人类以海洋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和以这种实践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区别开来,前者称为海洋管理,后者为海洋行政管理。[2]或者更为详细一些,前者称为海洋经营管理,后者称为海洋行政管理。笔者也认同这种划分,只是认为海洋行政管理还应该包括政府对自身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因此,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义可以表述如下:海洋行政管理指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依法对自身及社会组织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行为。他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过程中对自身的管理;二是海洋行政机关对社会其他主体在海洋活动中的管理、协调和监控。

此外,笔者更倾向于将海洋行政管理理论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首先完善海洋行政管理,由此带动海洋经营管理的发展,其学科的发展脉络与陆域的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如果说陆域管理理论沿着一条“企业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包括公共管理理论)”的脉络发展,后者的发展更多的建立在对前者理论的借鉴上,那么海洋领域管理理论则应该相反。其脉络是“海洋行政管理——一般海洋管理理论——私人海洋管理理论”。其原因主要在于:

1.海洋实践活动更具公共性,需要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人类诞生于陆地,发展于陆地,在陆地上的活动较之海洋,成本较低,个人和私人组织有能力支撑自己活动的成本,且收益的周期较短,个人和私人组织也愿意为其活动进行投资。因此,在陆域,私人管理的理论占据主要地位,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赖于借鉴私人管理理论的发展。而海洋活动和陆域活动不同,其不可预测性较之陆地要大的多。个人和私人组织在面对海洋活动时,由于力量和承受能力的有限,或是不愿过多的介入,或是其开发多带有短视效能,其成本—收益比例远远低于陆地,影响对海洋的进一步开发。换言之,人类探索海洋规律的活动,其“公共性”更加明显,这种具有不可分割性的规律探求,由政府来提供更为适合。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时,必然需要建立对自身活动有效管理的理论体系,海洋行政管理的价值正是体现于此。

2.海洋活动具有更强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externalities),即不属于买卖或交易双方的预测,但却是组织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物。[3](P9)它体现出一种活动不仅产生活动者所希望的或只影响他自己的结果,而且对他人和环境造成影响。通常而言,活动的外部性倾向于特指其负外部性。绝大多数海洋活动都产生影响公共利益的负外部性,尤其是海洋环境的破坏更是具负外部性的公共问题。海洋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就这些外部性很强,影响公共利益的海洋管理活动进行管理,而且也只有海洋行政管理能更好的消除海洋活动的外部性。[4](P39)

3.海洋活动涉及更多重要的利益主体,其协调需要政府的参与和主持。尤其是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加强对海洋的开发。美国在1998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开发、保护、恢复海洋资源的建议,并从2001年起对海洋环境和法规进行全面研究,对国家海洋管理政策重新做出全面评估,从而为21世纪美国海域经济开发政策勾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又于2004年4月了一份长达514页的研究报告。1997年日本在《海洋开发年度推进计划》中,已经把“探求新的海洋开发的可能性,立足于国际角度推进海洋的开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起来。[5]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利益摩擦,我国如果要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成效,不仅需要完善国内的开发管理,而且需要探求国际开发的协作和协调。这两方面都属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范畴。

如果将海洋行政管理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即将探索政府管理行为作为重点,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海洋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三者关系的明确是海洋行政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二、海洋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

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其重大举措之一是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公共管理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政府对社会不同领域的管理(部门公共政策和管制);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运作和管理(如学校和医院的内部管理)。[6]但实际上,公共管理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对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并不明显,或者说,很难界定五个二级学科到底应该归属哪一个层次,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重叠和交叉的关系。尤其是面对新的领域扩充时,很难明确新领域的学科地位,至少现在的学科体系就并没有凸显海洋行政管理的位置。[1]这说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周志忍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提出了两条思路:第一,公共管理应该留有向外发展的余地,随着社会需求和基础条件的成熟,增设或新添其他的二级学科,只是增设的二级学科应该着眼横向分工的专业领域如环境保护等,而不是具有综合特征的学科;第二,将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和平台,建立开发式的学科体系,即行政管理与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某种基干与分支的关系。在不变动现有的学科体系下,可以容纳增加的研究领域。[7]

暂且不论这两种思路,哪一条更有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我们所关注的是,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发展,哪一条思路更有力呢?如果选择第一条思路,作为与土地资源管理并列的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称为“海洋资源管理”更为合适一些,这就面临着学科名称的再次变化。[2]笔者倾向于第二条思路,即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将行政管理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借鉴其他二级学科的成果,逐渐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厘清海洋管理的学科类别,完善各自的发展。如上所述,当前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模糊,本文赞同海洋管理划分为海洋经营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而且以后者为主体的观点。若坚持第一条思路则面临“海洋资源管理”概念的诞生,如何界定海洋管理、海洋经营管理、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这将为整个海洋管理的发展人为增设一些壁垒,不利于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2.当前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不足以成为一级独立的学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不仅不能和行政管理相提并论,也远不如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所借鉴的行政管理理论,要远多于自身的独特理论。将海洋行政管理归属于行政管理的一个研究系统,一方面可以继续沿着当前的研究脉络发展下去,继续借鉴,另一方面也不会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发生冲突。有利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3.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可以突出海洋行政管理以完善政府行为为核心的学科特点。如上所述,与陆上管理行为和理论的发展脉络不同,海洋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组织强有力的介入。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探索如何有效提高政府效率和加强政府行为的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如何管理政府和政府如何管理方面,积累的大量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如果作为海洋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基石,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促进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和学科完善。

三、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

在明确了海洋行政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定位后,如何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课题。当然,国内外的部分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在范畴上作了一定的诠释。美国的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他们合著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将国家对海洋活动的管理分为十项职能:组织海洋研究;从事海洋资料的收集、存储与分配;财政赞助;税收;监测;实施法律;解决冲突;制定政策;制定法规;制定规范等。而国内的学者郑敬高在《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中将海洋行政管理的体系分为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海洋立法与执法管理;海洋政策与决策;海洋权益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主要从行政法的角度进行阐述,全书的体系也类似于行政法教材的体系。[9]

笔者在综合不同学者的分类基础上,根据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认为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体系,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职能。其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在海洋活动中的职责定位,政府应该介入何种海洋活动,介入的程度多大,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介入,以及随着海洋环境和行政环境的变化,政府应该做出何种反应。

2.海洋制度。针对海洋职能,国家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何种的组织体系,其机构的设立、权责、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内容;此外,权力机关针对海洋管理的立法,行政机关涉及海洋方面的行政立法,都应该属于这一层面。

3.海洋战略。尽管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并没有涉及战略管理,但是公共管理,尤其是新公共管理将战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要将战略思维融入行政管理的所有阶段之中。[8]对于海洋行政管理而言,其战略思维更为重要。战略的涵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竞争,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正是战略思维的体现。海洋战略的重点在于探讨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变化,海洋未来的国际地位,世界各国针对海洋的举措,以及我国如何保护领海和有效参与公海开发。

4.海洋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洋决策的研究范畴同样应该立足于此。在借鉴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战略和海洋环境,提高政府的海洋政策水平。

5.海洋实施。即海洋立法或海洋决策做出后,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贯彻法规和政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它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海洋行政指挥、海洋行政沟通、海洋行政协调、海洋监控和海洋方法。海洋实施应该是整个海洋行政管理内容最为庞杂的部分,也应该成为其他海洋管理汲取海洋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主要部分。

6.海洋财政。主要涉及政府在海洋管理活动中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机关如何界定海洋开发的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和地位;二是政府如何利用财政手段有效的调控整个海洋开发的进度和规模,以达到海洋开发的最佳效果。

7.海洋伦理。主要探讨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海洋长期利用与近期利用之间的关系、各国在公海的行为规范等。

[参考文献]

[1]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M],海洋出本社,1997

[2]郑敬高.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敬高等.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5]李靖宇于良臣.关于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7]周志忍.论公共管理学科整合:问题、挑战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藤祖文.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ConceptandBuildingfromPublicManagement

[Abstract]howtodefinite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anddistinguish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andpublicmanagement,somescholarhavemade.Buttheyhavenotmadefromtheangleofthecourseofpublicmanagement,whichisthefirstproblem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needface.

[Keyword]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publicmanagement

--------------------------------------------------------------------------------

[1]我国的国土资源,目前分为六种,即水、土地、矿产、森林、草原和海洋。而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中只有土地资源管理,没有凸现其他五种国土资源。如果说公共管理中的二级学科土地资源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代称,那么这种划分忽视了这六种国土资源需要的管理方式并不一样,统一划分为一种管理模式并不合适。很显然,这种划分忽视了海洋管理规律的探索。

行政管理的范畴范文第7篇

一、海洋行政管理学发展现状

海洋行政管理学始自20世纪后期人类对于海洋利益的高度重视。超越陆地,走向海洋,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空间成为社会共识,如果说古代海洋开发利用与近代航海时代停留在尚未完全成型、统治管理职能不够明晰的政府的引导之下,那么近几十年来海洋事务的兴盛,则是由成熟的管理型行政的政府统摄之下推进而成,海洋行政管理获得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内涵。海洋行政管理学正是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研究人类海洋事务管理规律,服务于社会对于海洋快速增长的需求。中国海洋行政管理学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学者与海洋部门官员对于海洋领域具体管理问题的论述。进入21世纪,学者逐渐开始由实证研究转向理论提升的过程,作为一门学问的海洋行政管理学也在其中不断地得到展开,如郑敬高于2002年出版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目前学界的研究集中在海洋行政管理学定义以及海洋行政管理学框架体系设计上。最初的研究尚无明确的“海洋行政管理学”定义。学者通过基于海洋管理学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略加阐述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学界对于海洋管理学的定义突出政府的主体作用,这与海洋行政管理学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相合。

王琪在《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一书中引述以往有关海洋管理的定义,如美国学者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美国海洋管理》对于“海洋管理”的定义:“指政府能对海洋空间和海洋活动采取的一系列的干预行动”。早期国内学者对于海洋管理的理解近似于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义,比如“海洋管理市政府对海洋及其环境和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而王琪等编着的《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多是从倡导海洋管理的高度,着重介绍海洋管理的已有研究成果,并且将海洋管理归于公共管理范畴,认为“海洋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涉海公共组织为保持海洋生态平衡、维护海洋权益、解决海洋开发利用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所依法对海洋事务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这一思路与世界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一脉相承,海洋行政管理学只是以专业名词的身份出现,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篇章,也没有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2013年3月出版的《变革中的海洋管理》一书中在公共管理的思路下审视行政管理,辟有“海洋行政管理”一章。在该书中,王琪等认为“海洋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尤其是政府部门依法对涉海行业及涉海事务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并且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海洋特色、系统性、以政府为核心等原则,将海洋行政管理体系划分为基本理论、管理组织、管理行为以及工具、具体实践、海洋行政伦理、海洋行政管理发展等六个方面,并结合国内海洋管理实际,具体分析了海洋执法体制与海洋政策问题。这部分论述关涉海洋行政管理定义、构建原则、体系设计等基础内容,可以视为学界系统探索海洋行政管理的代表,为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以及海洋行政管理学自身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海洋行政管理学》一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总结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的着作。

行政管理的范畴范文第8篇

对艺术管理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效益平衡。本文首先对艺术管理学的研究范围进行了探讨,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框架结构的构建,并对两种理论框架结构进行了讨论与比较,希望对以后艺术管理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理论框架;研究范围;艺术管理学

对艺术管理学的研究范围的探讨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科知识,另外对其理论框架的讨论有利于形成更为系统完善的艺术管理学结构,这对艺术管理学以后的发展有指导作用。因此本文对其范围的研究及其理论框架的探讨有重要的作用。

1艺术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1.1基于当代学者的研究范围展开论述当前我国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发展还不够成熟,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仍有很多的学者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其中董峰就提出了艺术管理的活动是其内容的一部分。艺术管理的活动主要有行政法规以及领导体制等范围,并且还涉及一些艺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者曹意强就提出了艺术管理所要处理的几个方向,他们分别是:政府关系;劳动关系;委员会关系;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艺术机构及其组织在对其进行开发以及之后的使用都有着很好的发展规划。学者吕艺生先生对艺术管理的范围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其中主要包括:艺术的市场理论、消费理论艺术法规等等。总的来说,综合这些艺术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艺术管理的范围主要有:艺术的行政管理、艺术领导、财务管理以及艺术产业理论等等。

1.2根据所研究的对象来确定研究范围根据艺术管理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即艺术活动及其组织,再结合以上所提出的研究范围,可将艺术管理研究范围分成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组织管理的微观层、宏观层、历史层面、学科层面。所谓的微观层面意思就是对组织当中的某些活动、时间、信息、财、物以及人等。而所谓的宏观层就是从艺术管理的外表面进行整体化的管理。而历史层面和学科层面分分别是从历史的角度和学科特点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管理。以上所提到的两个方面是当前艺术管理所存在的主要内容,这两方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艺术管理的不同特征,前一个突出的是在活动当中操作技巧的选取,然而后一个所突出的是从某种角度进行的宏观管理。

2理论框架

2.1当前存在理论框架以及其存在的不足在很久之前成乔明就提出了艺术管理的管理结构属于风铃式的管理特点,这种结构主要是在艺术中介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的背景下形成的。在之后的研究及探索当中对其观点不断地进行完善,得出了更为结合实际的结论。除此之外成乔明还将艺术管理简单地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微观、中观以及宏观的艺术经济管理,并且将这三种艺术管理形式与艺术中介管理、产业管理以及行政管理三部分一一对应。尽管成乔明对艺术管理的框架构建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分类不够清晰,存在类别之间交融性很大的情况。成乔明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分析思路有些凌乱,很多概念交融,出现分类时模棱两可的现象,这种分类方法的不清晰明确,使得类别之间的交融性过大。比如说本应该是艺术行业管理以及艺术行政管理属于同一范围内,然而在成乔明的理论当中他却将这两者分开来了。(2)对成乔明的艺术产业、行政管理的划分存在质疑。在成乔明看来艺术行政与产业管理不属于同一类别,不都是在艺术产业的范围之内。不过,我认为这两者都可以划分到艺术管理的范畴当中。因为,这两者的只是作用的法律效力程度以及所管理的主体不同,而它们作用的范围和对象基本是相同的。在《艺术管理》一书中提到了艺术产业的概念,在其中提出,所谓艺术产业就是以获得美感、求得创新为主,通过某种方式,对不同的艺术形态的产品进行合理的营销及管理,以此就可以很容易看出艺术行政及行业管理同属于艺术产业管理。(3)质疑成乔明对艺术中介的划分。艺术中介管理是一种属于类的范畴中的管理形式,它和艺术消费者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他们都是在艺术管理范围中的。另外,从微观以及宏观的定义当中可得出,艺术中介管理属于宏观的艺术管理范畴,并非微观的艺术管理。(4)研究过程与结论之间存在矛盾的情况。成乔明对艺术中介管理的划分不仅属于宏观的范畴,除此之外还属于微观的范畴,因此造成矛盾的现象。

2.2理论框架的构建及分析(1)艺术门类基础下的框架构建。从横向是觉得角度观察,艺术门类基础下的艺术管理被划分成了综合、文学、造型以及表演这四种形式。在艺术门类的基础下进行框架的构建时必须提前选取艺术门类的划分方法,并且所选取的方法还要负荷艺术管理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划分,其中划分的依据及其内容包括:在结合艺术语言的差异,可以剑气划分成综合、表演、语言以及造型艺术;在欧美国家产生的分类方法: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根据艺术的突出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表现艺术、再现艺术;从主体对艺术产生的不同的感知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听觉、视觉、视听、想象四种艺术。(2)艺术管理作用基础下的框架构建。从纵向的视觉角度来看,可以将艺术管理划分成渺观、微观、中观以及宏观艺术五大类。在以上所提到的艺术行业管理、行政管理,它们分别又叫做中观和宏观艺术管理。所以,由此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两者属于艺术管理的范围内。另外由于中观和宏观艺术管理本身就没有很清晰的划分,因此如果将中观划分到宏观的艺术管理范围当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不会存在矛盾性。这样的划分方式,不仅可以很好地将不一样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进行有秩序、有重点的培养,还可以更为明确地对不同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进行合理的划分。综合以上对艺术管理的划分情况来看,可以很容易地得出艺术管理的组织结构,其中主要分为:综合、语言、表演以及造型艺术管理这四种形式。这样的划分方式有利于确认艺术管理门类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与学习的方向,同时也有利于对专业当中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进行划分。(3)以上两种框架的结合。以上所讨论的两种框架其出发点以及其关注点等都有所不同。艺术门类基础下的艺术管理框架具有导向性的功能,比如说造型艺术管理所对应的是造型艺术管理领域,它的缺点就是所针对的对象不够明确;另一种框架的构建是艺术管理基础下创建的,比如说艺术行政部门它所针对的组织是政府行政机构部门,它所存在的缺点是没有明确指出所对应的领域。从此可以看出,我们只有综合这两者的优点,将这两者进行融合重构,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复合型的框架结构。

3结语

本文以当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艺术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确定,并从管理学和艺术学两方面的角度对理论框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理论框架实际上是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眼神和补充,对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峰.艺术管理学的学科状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6):122-127.

[2]田川流.艺术管理的当代使命与基本原则[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8(1):26-32.

行政管理的范畴范文第9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发展;研究

一、公共管理的内容

如今的公共管理是将现今的经济学以及社会中的企业管理方法结合后作为管理思想的基础,同时行政管理改革推动了现今的公共管理的发展,通过行政管理的改革让政府的职权行使范围发生了改变,政府对组织涉及的政治活动及其与政府的关系的管理一直在改进,政府通过对这些事项的管理,使得非营利组织的能够发挥的作用更多。公共管理课程在大学及其以上的教育中都占用一定的地位,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管理的实际作用了。但是由于国家的经济体制一直在调整、企业的管理方法也一直在改进,公共管理所具备的作用以及运行的手段也在变化着,所以对公共管理的研究还是有着很大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得尽早制定出一套比较科学的、完美的、效果明显的管理方案,注重挖掘优秀的、有潜力的公共管理人才。也因为公共管理的发展,政府现在所能够行使的职权一直在改变,许多管理工作逐渐由非营利组织负责处理,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开始组织更多的招生工作,让公共管理的学习以及实践方法变得更加的科学有效,同时也使得公共管理的未来更加明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结合的结晶,公共管理的管理对象、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模式都非常明确。对于公共管理事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公共管理事业不只需要管理国家、政府的相关事务,还需要管理一些社会事务。公共管理的组成部分包括很多,例如慈善个人以及机构、私人单位等等。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也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使用被赋予的公共权力,通过借助公共产品以及服务获取公共的利益,与此同时还无条件的允许公共进行监督,这也可以说是公共管理相较于其他管理的不同之处。

二、两种管理的相同处与不同之处

人们开始关注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备受关注。这两种管理体制的对象、目标、管理方式都有相同之处。想要分清此两种的关系就必须要根据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其所具备的意义来进行分析方可。我国的行政管理通过产生、发展以及科学化最终形成如今的管理体系。而公共管理理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的发展才形成的,所以说公共管理体制可以是社会的折射,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学科专业。公共管理从最初的对政府行政管理研究转向研究公共行政方向,再转至公共政策以及公共管理方向。这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一)研究目标不同。行政管理研究的是公共部门,通过对公共部门的行为进行管理监督来实行行政管理理论。而公共管理是对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公共管理更注重公益性。公共管理的研究内容是政府管理用的方法,行政管理研究的是公共部门用的管理方法。

(二)管理性质不同。公共管理侧重的是为政府服务,但是行政管理侧重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

(三)权利的限制性不同。公共管理是政府对公共部的管理,政府所具有的公共权利很大,甚至需要对社会的一切生活负责,限制性较小。行政管理因侧重的是社会公共事务,所以权利的限制性较大。但是无论权利大小都应该将人民放于首位,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三、借鉴意义

(一)管理方式的借鉴。我国的很多组织都一直偏向采用权力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方式,权力集中在上层,下层的员工的自主性较小,领导与群众难以进行真正的交流,底层的实际情况难以被真正知晓,这也不利于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不利于促进国家以及经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的。对于现今的这种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应该要进行更正,将这种类似金字塔形的结构管理形式换成水平式的结构管理形式能够帮助公共管理的管理范畴扩大,同时还能让信息更加开放化,组织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频繁也能帮助行政管理的实行。

(二)服务方向的借鉴。现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更新阶段,怎样让政府的职权也随之产生相应的转换,同时又能够成功的改革政府体制是现今的比较重要的问题。对于国家的调节市场及经济政策的政策首先要进行完善,根据实际的情况安排市场资源,借助法律的威力促进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另外就是要确实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权的重点,准确的区分政府组织和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具体权力以及工作范畴。

(三)加大业绩与效果的借鉴。加大对业绩与效果的管理对于体制改革来说也是其中所必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业绩与效果管理只是浮于表面,并未将其与法律联系起来,所以落实起来效果不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借助人大立法,以加强业绩与效果的管理力度。同时也需要注意对职员的评估与专业素质考察,要将服务于人民的理念灌输、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四、结语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以及行政管理存在着很多的相似点,并且它们也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所以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分辨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市场经济所具备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了解到只有政府体制出现改革才会有政府职权的真正改革,这样公共管理才能更好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 周荣.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J].商,2013 (19).

[2] 陈继伟.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4).

[3] 王继冬.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探讨[J].企业研究,2014(14).

行政管理的范畴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框架重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古代文化艺术更是盛誉整个世界,同时中国在艺术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往的艺术管理实践其局限性比较大,比较琐碎且没有系统性。人们对此的重视程度也没有得到提高。直至二十世纪末期以来,随着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开设,才使得艺术管理这项纷繁复杂的范畴逐步形成一门比较系统化和完善化的学科体系。但是目前情况并不乐观,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一、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以及它的重要性

国内有关学者把框架定义为人们对某种组织或者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的结构。对于艺术管理理论的框架结构,主要注重对艺术管理信息的选择和重构。针对艺术管理这门学科而言,学界一些学者提出了目前主流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即把艺术市场作为基本出发点,将艺术经济管理作为突破角度,把艺术经济管理分为三大模块,也就是宏观、中观和微观艺术经济管理。这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目前尚未划分出明了的界限。尽管有些学者的观点对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重构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是具体而言笔者对有些观点仍尚存异议。

二、当今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所存在的缺陷

(一)理论框架的分析过程和结论之间存在冲突

就目前而言,现有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是通过对管理权限范围和本身内外属性进行的一种划分。按照此种划分方式,可以把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分成三个部分,也即宏观框架、中观框架和微观框架。在实际上,如果将艺术经济管理范围进行扩大化的话,放在艺术管理范围的大背景下分析, 此时通过所得结论便会发现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实际上应该属于宏观上的东西,同时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产业管理,也未能够摆脱宏观艺术管理的控制,此种分类过程避开不了冗余的嫌疑。通过结论分析得出,艺术中介管理应该归属于宏观范围领域的艺术产业管理,但是在分析进程中,有些学者却把艺术中介管理划为微观艺术经济管理领域,此种做法明显使得分析过程和结论之间产生了对立。

(二)艺术产业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被完全隔断

目前现有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隔断了艺术产业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之间的固有联系。也就是所谓二者相互分家,艺术行政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框架分支结构从艺术产业管理中摆脱了出来。各种迹象表明,艺术行业管理不能仅仅自身被包含于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应该拥有更广的范畴,艺术行政管理也应划属于这个范畴,且二者共属于宏观的艺术管理领域。艺术行业协会以及有关管理机构再对艺术行业进行管理和把控的时候其与政府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对该行业的管理的区别仅仅体现在管理主体以及管理所产生的效果的不同。对于其他管理事项来说,比如被管理的对象和范围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异,艺术企业的内部管理未被牵涉其中,而仅仅是对多样的盈利机构和非盈利机构通过规则使他们更加规范化罢了。

(三)微观艺术经济管理领域并不包含艺术中介管理

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中介就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以某一群体为单位,在艺术市场上充当艺术品流通职能的中间机构。一般情况下根据机构的设立目的,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分类,第一种是致力于传播文化的非盈利中介机构,第二种是主要为了获取利益的中介机构,再有就是两者性质兼有的艺术中介机构,从此看出,艺术中介仅仅在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起到一个连接的桥梁作用。这种关系就表明了艺术中介管理是不被微观的艺术经济管理所包含在内的,其应被划为艺术行业管理范围内,可将其称为艺术中介行业管理,和艺术生产管理以及消费管理共同构成艺术产业管理。宏观艺术管理在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中的表现形式就是艺术中介、行业、产业等管理所形成的综合体,该综合体的各个单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注重集合性的组织活动管理。相比较于微观的艺术管理而言,后者往往注重管理的内在联系,放在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中就表现在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中,也即相对于组织内部的相关因素的管理。从以上宏观以及微观艺术管理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中介管理应该并属于宏观的艺术管理而非微观。

(四)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划分标准不确切

国内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且现有的划分方式也并不明确,目前主要是根据艺术管理主体之间的区别进行划分,同时考虑到艺术生产和艺术的流通过程。此种划分方式存在一个问题,往往导致艺术行业协会和艺术行政管理仅针对艺术管理的主题对艺术市场和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分类,但是对于艺术中介管理来说,却是按艺术生产流通中产生的作用进行归纳出来的。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致使各种类别之间互相交叉和重叠。为了寻求途径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将艺术行政和行业管理二者共同纳入艺术产业管理范畴。

三、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重构

(一)从纵向角度,可根据艺术管理的作用和范围来进行划分,此种划分模式下,艺术行政管理被归入宏观的艺术管理范围,艺术行业管理纳入中观艺术管理范畴,同时艺术的企业管理就演变为微观艺术管理范畴。此种通过纵向角度的划分方式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而言,结构清晰明了,在培养艺术管理人才方面也具有重要的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二)从横向角度进行划分,在此角度上可将艺术的具体门类作为艺术管理划分的依据。实际操作中,是将艺术管理分成四个大的种类,即造型、表演、语言和综合艺术管理。通过各自的名称就可知道,各类的管理范围比较明确。同时我们还可在各类名下设具体平行机构,就拿造型艺术管理来说,该类的管理对象主要涉及造型艺术门类,对其管理主体来说就包含造型艺术的生产、中介和服务组织等。通过类比推理的方式可将表演、语言和综合艺术管理进行类推。此种框架重构方式方法简单明确,非常有益于艺术管理门类专业的学生确定自己的研习方向。

结束语

就目前我国艺术管理门类高等教育现状来看,由于该学科领域基本处于初创阶段,相关艺术管理理论架构的构建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还需要在今后多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期望他们能够提出更为优越的架构理论。

【参考文献】

[1]薛志良,马琳.关于艺术管理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探讨[J].艺术教育,2006(06).

上一篇:水旱灾害防御范文 下一篇: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