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06 02:06:57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思考

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健全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原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难以适应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经济发展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本文结合行政工作实践,就会计制度的执行作如下探讨。

一、执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必然性

我国原有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是财政部于1998年颁布实施的。它对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已有十几年未作重大修订,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例如,旧《制度》没有考虑资产价值损耗,不能准确反映出行政单位资产的实际价值,导致资产价值虚增虚减等等。新世纪以来,我国相继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等多项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又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当前形势下的预算管理工作也需要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为基础。虽然财政部为了顺应财政管理改革要求,也作了诸多努力,先后出台了8个补充规定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调整,但仍然未能改变旧《制度》不够系统、完善的弊端。时展、社会进步仍然迫切需要新的系统、全面、完善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来适应当前财政体制改革的前进步伐,为行政单位的各项建设保驾护航。因此行政单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二、行政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阶段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宣传,统一认识

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是以旧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为基础,在核算理念、信息披露、预算公开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新《制度》的实施必然更加有利于落实“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进一步健全会计制度,准确核算机关运行经费,全面反映行政成本”的规定,会对现代行政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行政单位要通过大力宣传,使广大行政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颁布实施新《制度》的重要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主动性,进而全面了解新旧《制度》的差别,掌据新《制度》的重点和难点,及时理清新旧衔接思路,为全面贯彻新《制度》做好思想和业务准备。

2、加强培训,熟悉制度

新《制度》相较于旧《制度》思路转变较大,内容变化较多,行政单位财务人员对新《制度》的核算要求不可能马上就能熟悉适应,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加上历史以及行业因素,行政单位的财务人员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多年形成的惯性做法较难改变,这个学习过程相对需要更长的时间。为此行政单位要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加大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力度,结合行政财务人员特点,采取多批次、多形式的培训与宣传,及时、彻底地更新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他们的实务操作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训练来提高财务人员对于新《制度》的理解和使用。

3、统筹安排,做好衔接

行政单位要按照《新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的要求,结合行政实际情况,制定好衔接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内容、方法措施、组织分工和时间安排,对整个衔接过渡进程做到心中有数,严格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新旧《制度》衔接财务处理工作。比如新旧《制度》的转换最具体的工作就是将旧账余额转入新账,要在做好前面新账初始化工作的基础上,严格依据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的原则,办理年终转账手续并结清旧账,严格依据财政部颁发的新旧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对应表编制新的会计科目余额表,并以此作为新《制度》下建立新账套的依据。

三、行政单位日常核算存在问题与应对思考

1、财务软件配套方面

相较旧《制度》,新《制度》对会计科目等进行了较大改动,不仅增加了“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科目,还将一级科目编码由原先的3位变更为4位。并且对收入支出科目的核算作了具体的规定,例如,对经费支出科目要求:分别按照“财政拔款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等分类进行明细核算等。因此,执行新《制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财务软件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制度》的要求,包括如何规划会计科目和更改会计科目编码级次,如何根据新科目编制新报表和设置报表公式等问题。这其中有部分工作需要在财务软件的原始数据库中直接进行操作,为确保财务软件的数据安全,需要财务软件公司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技术予以支持,上门提供面对面的交流与技术服务。

2、名义金额入账方面

新《制度》规定以名义金额入账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此规定统一了计价标准,在具体会计核算中易于操作,加强了对资产的管理,但仍存在着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符的问题,仍然没有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按名义金额入账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能真实反映该类固定资产的真实损耗和净值,出现固定资产原值背离和现值失调的现象。并且人民币1元的名义金额太低,在日后会计工作中容易忽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可以考虑对该类资产进行强制性评估,并进行计提折旧,评估费用计入资产价值,从而确保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

3、权责发生制方面

新《制度》对哪些特殊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并无明确规定,新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及其他相关财务制度也无明确规定。基层单位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比较难以掌握,特别是基层行政单位,有着许多的特殊经济业务,比如库存物资、预付款项以及其他费用收支等业务。行政单位会计在进行具体经济业务核算时就会产生困扰,到底什么时候哪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哪种情况哪种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导致要么不敢使用权责发生制,要么乱用权责发生制,这两种情况都违背了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初衷。为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增加基层单位财务人员的可操作性,财政部门应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特殊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例举,明确说明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条件、范围、会计分录等具体事项。同时要求各单位建立完善的报批机制,规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应报上级主管及同级财政部门批准。

新《制度》的实施,在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加强资产价值管理,推进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和信息披露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新《制度》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希望财政部门能够尽早出台有针对性的补充规定、实施细则等,以利于行政单位对新《制度》的准确把握和贯彻执行。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监狱)

参考文献:

[1]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库[2013]218号)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影响;应对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形式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会计核算工作最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内容,在这种背景之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又进一步增加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难度,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简述

我国财政部门在2014年1月1日颁布并实施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其不仅适应了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发展的需求,而且切实满足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现实要求,同时还从根本上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保障。与旧制度相比较而言,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会计核算目标的明确、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资产负债核算内容的充实、会计核算科目的增加、收入与支出核算的规范以及财务报表体系结构的完善等环节之上,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影响

(一)会计科目的调整。1.“固定资产”的设定。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科目的核算内容进行了设定,为公共提供服务的公共基础设置进行核算,将其纳入到了“公共基础设施”的范围当中;同时,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双核算制度”之上增加了各种非货币性质和负债科目的双核算制度,如长期应付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2.“库存材料”的改变。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改变了“库存材料”这一科目,将其分设为“政府储备物资”与“存货”两个独立的科目;其中,“政府储备物资”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存储管理的各项物资进行核算,而“存货”则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当中的较小价值的物资予以核算。3.“暂付款”的取消。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取消了旧制度当中的“暂付款”科目,按照内容性质将其分别纳入到了“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这两个科目当中;其中,在“暂付款”当中的还没有出售的物资款项记录到前者当中,将采购物资记录到后者当中。4.“净资产”的新增。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还新增加了“代偿债净资产”和“资金基金”这两个科目;其中,“代偿债净资产”的核算内容主要是净资产的抵押资产,在核算之前需要结转财政拨款资金和其他资金;“资金基金”中的核算内容则是行政单位中的非货币性资产所占据的金额,例如存货、无形资产等。(二)会计报表的变化。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影响还体现在会计报表的变化的层面之上。一方面,报表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向上级单位与拨款单位报告变为向社会公开,增强了会计核算历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受到会计科目调整的影响,报表的填写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填写的数据内容更加细化和完整,使得会计核算质量显著提升。(三)基建并账的开展。基建并账的开展是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工作产生的另一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并账处理提出了时间要求,要求会计管理人员定期按时完成每月的转账核算工作;二是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只存在一个会计核算主体,需要采取全新的会计工作方法以实现基建账和大账之间的综合核算工作。

三、新《新政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应对对策

(一)提高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应尽可能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这是工作健康长远开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定期开展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培训,使之形成科学的会计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会计核算工作,对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能够实现正确的解读;另一方面,在会计核算人才的引入方面应实现良性竞争,将职业操守、会计技能和其他应用技能均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从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会计核算队伍。(二)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建设。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建设是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的另一有效应对对策。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确保财务报表编制和会计制度体系二者的一致性,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以会计核算目的为依据,提高会计报表的透明度;其次,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的建设,明确各个业务的内容和职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运行机制,细化会计核算的相关规范,从而实现单位内部制度的高效执行。(三)重视信息技术与会计职能的有机结合。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在信息时代当中,实现信息技术和各项工作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也应该重视信息技术与会计职能的有机结合。以基建并账处理工作为例,可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实现对数据信息的自动整理归纳以及并账的自动核算处理;或者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构建会计核算信息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交流共享,自动生成统计报告的形式将信息向管理决策层予以传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增强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还切实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当中,会计核算工作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集中表现在会计科目的调整、会计报表的变化、基建并账的开展等方面;为了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还需要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完善会计制度体系建设,实现信息技术和会计职能的融合,从而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健康长远发展。

作者:宋海娟 单位: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谢维奇.试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会计核算[J].财会学习,2017,(01):94-95.

[2]董芳迪.新制度下海事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实务变化及会计核算软件的完善与应用[J].交通财会,2015,(10):36-41.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财务核算 优势分析

一、前言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实行,对提高行政单位财务核算工作质量和满足行政单位财务核算要求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当前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实际,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无论是内容还是科目设置,都比原有的会计制度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正确分析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优势,并积极应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深对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了解,把握会计核算工作原则,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

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上相对完善

原有22个一级科目,新《制度》为34个。单从新科目数量上的增加,就可以看出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设置相对简单,笼统且不细致,核算内容不够全面,很多业务发生后不能系统归集,不能直观反映单位的经济事项。

从科目的设置来看,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对于原有制度,具有全面性的优势。其中不但科目数量要比原有制度有所增加,在科目设置的合理性上也有较大的提升。会计核算作为一项特殊的工作,科目设置越全面,会计核算就越准确。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在充分了解了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会计科目进行了增加和完善,使行政单位的经济事项,能够找到合适的科目进行核算,提高了核算的针对性和真实性,满足了核算需要。所以,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原有制度相比,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完善性上更有优势,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促进作用也更强。

三、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注重对在建工程的核算

对在建工程的核算,以往只有在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中才有的科目,此次新《制度》赋予的新定义使其成为很有特色的一个科目。

之所以要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增加对在建工程的核算,主要是因为目前行政单位的在建项目较多,单纯依靠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进行相应的核算,已经难以满足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同时,考虑到行政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较多的特点,增加对在建工程的核算,不但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同时也能提高会计核算的整体效果。由此可见,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对于原有制度更加全面,特别是对在建工程给予了高度关注,避免了在建工程核算不准确危害行政单位利益。所以,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对于原有制度的优势比较明显,在提高了会计核算全面性的基础上,也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功能,实现了对行政单位在建工程的核算,满足了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

四、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基础公共设施的核算相对全面

对基础公共设施的核算是新制度后增加的科目,它是核算由行政单位占有并直接负责维护管理,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工程性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包括各种公共设施。

对基础公共设施的核算之所以增加到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全面性,并实现对行政单位占有的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的核算。从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实行来看,通过增加基础公共设施的核算,原有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得到了有效的完善,无论是会计核算的内容还是会计核算的针对性都得到了加强。同时,基于行政单位的性质,以及行政单位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对基础处公共设施核算准确率的提高,不仅满足了行政单位会计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提升了行政单位会计管理的整体质量。因此,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对于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范围更加广泛,会计核算质量也更高。

五、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加强了政府储备物资的核算

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对其核算要求应更进一步细化,可以按照种类、品种、存放地点进行明细核算。

在原有会计制度中,对政府储备物资的核算比较概况,对物资的种类、明细和储备情况涵盖的不多,导致了原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这一需求,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不但增加了对政府储备物资的核算,同时也有效涵盖了物资的种类、品种、存放地点以及物资明细。通过详细的核算,可以对物资的购买成本、存放成本和管理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对提高政府储备物资核算准确性,满足政府储备物资核算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推出,对加强政府储备物资的核算效果和满足政府储备物资核算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优势,才能确保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得到全面应用。

六、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

随着行政单位复杂化和多元化步伐的加快,需要全面、完整、真实的反映和披露会计信息,反映财政资金流动的信息,收付实现制是无法提供的,而权责发生制解决了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

对于行政单位而言,财政资金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如何全面反映财政资金的流动,并提高财政资金的核算力度,实现财政资金会计信息的全面有效披露,成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原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的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对财政资金的核算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了无法对行政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有效核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及时的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有效规避了资金核算风险,从源头上加强了对财政资金流动性的监管,保证了行政单位的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完整、真实的反映出来,并及时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因此,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对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七、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结合当前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实际,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无论是内容还是科目设置,都比原有的会计制度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正确分析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优势,并积极应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深对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了解,把握会计核算工作原则,推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全面实施。

(作者单位为福建省永春县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

参考文献

[1] 冯九辉.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14(18).

[2] 何涛.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其原因[J].财经界(学术版),2014(03).

[3] 都迎杰.会计准则与税法相互协调的设想[J].商场现代化,2014(16).

[4] 李好杰.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4 (20).

[5] 王向青.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4(15).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单位 会计制度 会计事项 调整

2014年1月1日,财政部并实施了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文简称“新制度”),对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适应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制度背景下行政单位会计事项的调整

(一)会计概念框架的调整

新制度所构建的会计概念框架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重新调整:一是将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作为会计目标,确保会计信息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监管和决策依据。二是将旧制度下以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原则,在新制度下调整为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并引入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核算原则,用以核算行政单位的特殊经济业务和事项,从而保证财务成果的真实性。三是旧制度下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为有用性、可比性、可靠性、及时性、可理解性、重要性、一贯性、专款专用、历史成本计量、收付实现制等十项原则,新制度下调整为六项原则,即可靠性、全面性、有用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及时性。通过调整,可保证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使其更加接近经济实质。

(二)会计科目调整

新制度对旧制度下的会计科目进行了调整,使新的会计科目体系更能满足行政单位经济活动的核算要求。具体包括:在资产类的科目调整方面,剔除“库存材料”、“有价证券”、“暂付款”,增设“无形资产”、“存货”、“应收账款”、“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其他应收款”;在负债类的科目调整方面,剔除“应缴财政专户款”、“应缴预算款”、“应付工资”、“应付地方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暂存款”,增设“应缴财政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应付政府补贴款”。在净资产类的科目调整方面,剔除“结余”,增设“财政拨款结余”、“财政拨款结转”、“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三)资产核算方法调整

在资产核算方面,新制度做出的调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制度增加了“待偿债净资产”和“资产基金”两个科目,前者用以核算净资产的抵减部分,后者用于核算存货、在建工程、预付账款、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的所占金额。二是新制度扩大了“双分录”核算方法的应用范围,使这种核算方法适用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等方面的资产核算,增强了资产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增加“政府储备物资”核算

旧制度中并未明确规定由行政单位直接管理的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是否需要进行会计核算以及应当采取何种方法进行核算。由此导致了部分行政单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对此类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有些行政单位为了方便管理工作的开展,索性将这部分资产直接归入到本单位的库存材料管理工作,其中不但包含一些由本单位购置需要入库的物品,还包括本单位之外的应急储备物资。更有一些单位对这部分资产在往来业务中进行核算,致使会计信息列报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新制度中针对行政单位直接管理的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明确规定。

(五)财务报表体系的调整

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下的财务报表体系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并统一规定了财务报表的列报格式。具体如下:在资产负债表中,取消收入、支出项目,要求分类列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在收入支出表中,要求根据资金类别对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进行列示。通过对财务报表体系的调整,使得财务报表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增强了行政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突破

(一)与国际惯例趋同

新制度的会计记账基础由原本单一的收付实现制,修正为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存,体现了新制度与国际惯例的趋同。新制度中,规定在大宗物资采购、欠发职工工资、出租出售财产物资、预先支付款项、应缴纳各项税费等特殊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行政单位资产与负债的变动情况。

(二)增强会计信息全面性

新制度将行政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均纳入到会计核算范围内,并将基建也纳入到大账中,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情况。同时,新制度对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了财务报表披露体系,能够确保利益相关者通过披露的会计信息掌握行政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如,按照新制度要求,行政单位经费支出需要根据《政府收支分类》设置明细账簿,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明细账簿了解三公经费等各项经费的支出情况,为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提供了有力依据。

(三)实现会计政策的可比性

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实施之前,企事业单位分别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但是唯独行政单位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时不进行折旧处理,使不同的会计主体之间丧失了会计信息可比性。而实施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之后,保证了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口径的一致性,能够为全国性的清产核资普查工作提供有力条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诸多会计事项做出了调整,为了促进新制度的贯彻实施,行政单位必须主动加强对新制度的学习,掌握新制度执行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同时,行政单位还要配套升级会计核算软件,做好与资产管理部门的数据对接工作,夯实会计工作基础,使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地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并且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为强化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冬梅.浅谈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及新旧衔接[J].现代商业,2015(6):28-19

[2]魏鹏.浅析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折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5):80-81

[3]吴丽娜.实施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若干思考[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4(12):12-13

[4]敖梅林.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J].当代会计,2015(5):85-86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行政单位 传统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改革 管理

一、引言

强权奴隶社会早已离我们而去,现在的社会已经是人人平等、人人参政的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权力维护政府运作的公平公正。因此,政府工作的公平性就更加不可小觑。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健全和财政预算改革管理的深入发展,透明化要求被逐渐提上日程。此项工作原则使每个公民对政府处理事务的原则和程序都有更为详细的了解,这就对会计制度有了更大的约束和挑战,从而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二、传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

(1)涵盖面不够完整。传统的会计制度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也就是现金结算的方式,它主要反映政府部门现金流量的多少,但是对真实的账目支出缺乏准确的表达和体现。这是因为现金支付只能从传统意义的表达收入和支出的关系。然而在现代网络等多种新媒体渠道的发展下,会计管理涉及的工作内容不可能只是单纯的现金流通,还会出现跨会计期间的资本性输出等一些资金的流动手段。而现金制度并不能满足和体现此时的账目流通,如一些非资金交易、非固定资产也是一种无形的现金,当处理这类资产问题时,传统会计制度就会受到限制和约束,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对传统的会计制度做出一些改革和转变。

(2)会计科目设置存在缺陷。第一,科目设置简单,核算内容不全、混乱。由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与企业会计制度内容有很大差异,因此项目协调也不尽相同,直接造成科目的混乱,这一现象已经在我国的会计事业中颇为明显。传统科目只是反映现金交易的一些基础课程以及对一些有偿实物的换算与交易,而对部分“无形的非固定资产”的计算则涉猎很少。目前,自主创业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之间的一些资金流动并不能全部专用现金交易。因此,传统会计科目的教学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在一些国企与事业单位中,在处理员工福利问题的时候,只能放到“暂存款”的款项里进行计算,而这种结算方式并不能更好地体现专业性,并且对暂存款的内容也缺乏清晰性和明确性。第二,有些科目的性质不够明确。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科目在界定时,往往出现界定模糊的问题。例如,“暂付款”科目的流动资产性质和“暂存款”科目的负债性质就是混淆的焦点之一。除此之外,部分科目的性质归属也存在问题。例如,就财政专项拨款与预算内拨款两个科目而言,“财政专项拨款”科目作为支出科目,反映的是一个单位除了正常的单位预算之外多出来的资金;“预算内拨款”指的是国家财政预算多出来的那一部分,其主要任务则是将这些多出来的部分拨给那些资金不足的部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日常工作中,部分单位与企业就常常将两项工作弄混。第三,部分科目设置或划分不合理。行政单位基本建设资金一般分为预算内专项拨款和行政单位自筹两部分,行政单位基本建设资金实质上是为行政单位经费分配与管理工作服务的,理论上不应再单独计算。因为这样不仅缺乏准确性和合理性,且不利于对资金结余和利息的有效控制,容易导致经费支出虚报的现象。

(3)报表体系尚不够完整。会计报告是行政单位向人民公开其履行职责的重要形式,而当前行政单位所采用的体系仍然只有收入,收出和资产负债表这三项简单内容,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行政单位的财务支出情况,对于最重要的现金流量表也没有很好地表现在会计报告表中,财务状况透明化不容乐观。

三、新时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会计制度理论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新的会计制度改革合理地吸取和借鉴了国际的经济发展经验,顺应国际会计的发展要求,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针对国内基础会计环境主要特征,制定出满足管理需求的会计制度。清晰透明的会计制度从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官员贪污现象的滋生,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财务的公正性,无形中加强了监督力度,节约人力资源并保证了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这在客观需求上,对我国现阶段行政单位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发刻不容缓。

四、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与管理对策

(1)有清晰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行政会计制度的改革要求应当以下两点:第一,要反映出单位预算结果,真实履行账目委托的职责,根据会计制度做到正确的受托结果,反映单位真实准确的预算以及财政状况。第二,要反映出单位财务状况,让其财务状况透明化。无论哪种制度的颁布与施行,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让生活和生产方式更加便捷,促进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亮化单位财政状况,实现人民对政府的监督。

(2)有完善的行政单位会计基本方法。新的会计制度对一些资金的明细有了更加明确的计算和管理方法,达到了细化的目的。例如,行政单位的预算由收入和支出两部分组成,新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更加科学系统的方法,对收支预算做出调整和计算,对资金有一定的核算方式,可以为单位提供更加完美的会计报告,保证公司决策高效进行,维护单位的正常秩序。

(3)改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新的会计制度仍然以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以权责发生制为辅,这是对一般的收入支出型财务状况而言的;如果是一些公司、企业或无形资产为主的财务状况,则恰好相反。收付实现制不再作为基础制度,而是作为权责发生制的辅助制度。可以看出,新的会计制度的出台要求不同的经济体系下,应该采用不同的制度,而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中部分内容是受到限制的。

(4)规范行政单位收入和支出核算。前文论述中可以看出,从收入方面来讲,科目设置方面应该设置“其他科目”等科目,同在对其他科目的资金进行流动时,应该密切注意资金的来源去向等问题,并对其进行核算,从而避免出现同种类型的资金重复出现、模糊财务等状况。从支出方面看,不同类型的单位和企业,对同种类型的资金的称呼也不相同。因此,在对资金核算时,务必对此异名同义的现象格外重视,避免出现重复现象,造成财政模糊。

(5)构建行政单位会计基本理论新体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也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下,群众对信息公开化的迫切需求,已经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因此构建和完善行政单位的会计制度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改变补充会计核算的内容,来提高会计核算的精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促进行政单位会计工作高效有力地运行。

五、结语

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施行不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工作人员的办事能力,而且加强了行政单位的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满足了行政单位做好会计工作的需要,并进一步实现其自身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为基础,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继续加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行政单位的良好建设夯实基础。

(作者单位为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检察院)

参考文献

[1] 田野.新时期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J].合作经济与科学,2010(3):81.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行政单位;会计工作;会计改革

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作为我国基本国策被确立下来,30多年间,行政单位会计出于和改革开放步伐相适应的需要,不断进行自身制度上的摸索与调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变革成绩,在回顾旧有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新环境下改革的可能性与难点、突破点,必然有助于会计制度的真正变革。从另一方面来看,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当站在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多方面、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借助完善行政单位会计标准体系、完善财务报告内容等,全面提升会计信息水平,保证行政单位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全面增强。

一、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经验及新制度变化

(一)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经验

在1998年我国颁布《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制度》以前,行政单位一直遵照执行的是《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1],不仅将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合而为一,同时将二者的单位会计并称为预算会计。因为市场经济的深入,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政企分离倾向,事业单位走入市场之中,而行政单位则积极变革政府职能,这让二者的会计内容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异。1998年,财政部依据现实情况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准则》,同时颁布了《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制度》,让既有的预算会计得以细化,使行政单位会计同事业单位会计,再加上各级政府财政会计三者共同构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系统,而不是原有的总预算会计加单位预算会计的简单模式[2]。因为部门预算改革、政府采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调整,再加上政府内收入与支出分类的细化,种种财政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进行,使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得到了内容及方式上的创新及丰富机会。1998年所制定的针对行政单位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同新形势发展需要相协调,出于同改革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考虑,在2012年时,财政部又开始着手对《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制度》加以修改,深化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内涵,调整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路。

(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变化

同既有的《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制度》比较起来,新修订的制度主要表现为下述诸多方面的变化。在会计核算目标制定上,以同时满足行政单位的日常预算管理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工作需求为前提条件;为了达到会计核算目标需求,制度增加了“双分录”实施范畴;会计核算会受到财政改革的客观影响,新制度把这种影响性完整地展现出来;在会计科目上做出了更大调整,增加了在建工程科目、无形资产科目,这样有利于更加完整地应对财务管理需求;出于使反映的会计信息更加科学准确的考虑,新制度增加了由行政单位进行直接管理的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核算内容[3];关于无形资产如何摊销,以及固定资产如何折旧等项工作内容,原制度中没有而在新修订制度中有所体现,这同样是一种进步,可以给接下来的核算反映行政成本提供基础性保障;将基建类信息融入到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整体之中,将有利于信息的整合与有效应用;增加资产基金还有待偿债净资产等项类别,可以表达出非货币性资产、个别负债变动给单位净资产所带来的真正影响,从而全面了解行政单位净资产真实状况;对收入、支出方面的会计科目安排所做出的调整,将会使行政单位财政预算管理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在财务报表方面,体系与结构的科学性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财政拨款的收支表原来没有而新添入,资产负债表等项目原本不尽合理而做出了调整等[4]。

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变更改革的一些问题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变更改革存在着一些热点及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同样是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使这些问题得到合理、妥善解决,无疑会使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产生更大进步,更有利于行政单位全面工作的改革增效。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问题探讨

在既定的财务报告模式之中,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时,仅针对主管部门提供报告,其中一小部分报告可以对职工进行公开,然而绝大多数报告内容属于保密性质,不会公诸于众,在透明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公开性不足[5]。而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提升,行政单位财务会计的报告形式、报告内容,都存在一定的不能及时更新问题,在应用会计信息方面,难以使应用者得到满足。

(二)对资产讲理处理问题的探讨

在行政单位里面,存在规模庞大的国家资产是极普遍的事情,因此如何对国家资产加以计量和处理,俨然是行政单位会计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在包括新修订的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制度里面,对国家资产予以计量时,需要依历史成本计算阶段进行开展,计算所得到的捐赠资产部分时需依市场价格予以处理,在计量无形资产之际,则需依评估价格进行最后确定,而在盘亏及盘盈资产方面,会计制度的规定则付之阙如,并没有具体体现出来[6]。同时,在当前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准则里面,对于公允价值的大规模应用,亦即对于公允价值能不能在行政单位中加以借鉴,也是一项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具有特殊性质的行政单位资产而言,当引用了公允价值规则时,必然会牵涉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行政单位的资产真实性特点及完整性特点,同时还存在同我国既有资产管理原则相矛盾的可能性,这一问题也需要加以重视及妥善处理。

(三)对会计准则制定问题的思考

行政单位是否能和事业单位采取统一内容与形式的会计准则,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具体呈现于下述两个方面。首先,如果将行政单位的会计准则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进行结合统一,那么必然会使行政单位会计改革成本大幅度缩减,同时还可以让行政单位管理模式更加趋向于规范化,做到同国内经济发展局势乃是国际市场状态相协调[7]。如果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会计准则时,其性质与执行效果将大异其趣,可能给行政单位部分核算功能带来一些方便,然而因为行政单位同事业单位毕竟存在着诸多共同点,会造成准则重复出现的问题,增加会计制度改革成本。另外,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国家资产处于均衡分布状态,而在具体的会计核算阶段,把基本国家资产排除之处,还存在其他内容的资产项目需要进行核算处理,所以,能否将行政单位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进行合并,采取哪种方式加以合并,是仍然需要进行具体而细致研究的。

(四)对会计处理基础划分的分析

行政单位一直以来所遵行的都是收付实现制规则,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把国家预算特点真实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能够对资金供求情况加以及时全面的掌握,为资金供给保障奠定扎实基础。而在现实情况之下,我们国家建立形成系统财政体系以后,行政单位的会计预算目标、会计预算范围等均发生显著变化,如果依然完全依附于收付实现制规则,那么将无法真实有效反映出资金需求及资金结余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关于绩效评价上的内容也会造成一定的阻碍影响。所以会计制度调整需要考虑到权责发生制的改革与引进,这是一项难点问题,而这一问题不得到解决,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变更改革终难实现,也就是如何研究实施权责发生制,是当前应当重点分析的问题。

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变更改革的措施

(一)关注行政单位财务报告审计方面的内容

如果要想把行政单位里面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与完整地展现出来,就必须对会计制度中的财务报告审计内容加以依赖。就目前来讲,我国会计制度不断发展,行政部门的报告在交由审计部门进行充分且独立的审计之后,有必要进行更透明的披露,缩小秘密性的范围,增加公开性的可能。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还有各种规模企业,已经实现了对财务报告的独立审计,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特点,即及时对财务报告内容加以更新[8]。因此在对行政单位中的财务报告进行规定时,同样需要注意公开性与及时性需求,并且考虑到行政单位中所关系到的财务报告审计问题,增加审计范围,正确纳入需要审计事项。要对审计制度及审计方法进行强化,从而保证行政单位财务报告更具可靠性与真实性。

(二)使财务报告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

在行政单位中,财务报告制度里面所涵盖的内容有:政府财务监督制度、公共财务管理制度、政府财务信息公开制度等。这些制度均应当具备真实有效特点,同时,还需要对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协调的民主监督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加以健全,以使政府公共部门的会计制度得以真正发挥出其应有功能,展现出制度在公共性方面的优势。在当前时期,应当对行政单位里面的财务报告,特别是财务报告里面相关准则予以完善,使其同民主监督需求、公共财政需求相一致。在近期可以做的是选择一些行业首先进行试点性调整,比如选择交通、教育、医疗等先行尝试,让这些试点调整给接下来的工作全面铺开提供必要的经验积累[9]。

(三)做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宣传

利用强有力的宣传工作,能够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认知范围尽可能扩大,对会计制度改革存在重要意义。比如在进行相关的会计制度改革前,应当将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做好,借助定期资产清查、调研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工作上的建议与提醒,使之了解改革进行的势所必然。另外,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当统一执行,在执行之前优先起草,优先宣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施过程更加顺畅与完善。

(四)适当引入推动权责发生制改革

行政单位如果引入权责发生制,并不会同现在所执行的收付实现制出现矛盾,这是由于权责发生制同收付实现制具有相互存在与相互依托的可能性。依行政单位各种核算条件还有核算内容,核算主体完全能够进行合理化选择。从我国社会发展情况特别是市场经济演变情况来看,行政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是非常可行的。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权责发生制时,行政单位需要创建更加完善的外部条件,并保证改革处于渐进而非突变状态,逐步积累经验、逐步发展过渡。

四、总结

因为我们国家行政单位正在进行整体上不断深入的改革,直接导致相应的会计工作改革倍受关注与重视。就目前来讲,现时实行的会计制度已经难以使行政单位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的需求相适应,会计制度仍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应当将会计制度中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同行政单位改革发展情况相对应起来,让会计工作从制度上更加完善,以便使其执行时的效果更好。根据前面的论述,行政单位出于同当前市场经济客观环境相一致的考虑,对于相应的会计改革性内容必须要进行逐步完善,才有可能让存在于行政单位之内的会计工作真正提高效率。目前的行政单位会计改革之中,很显然存在一些难点问题,而正是这些难点才是应当进行理性分析并值得真正实施的有效改革途径,才能够把行政单位会计改革重要意义彰显出来。

参考文献:

[1]邹海霞.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今日科苑,2014(09):21-22.

[2]洪淑君.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及其存在的问题[J].时代金融,2014(24):77-78.

[3]李弘莉.浅议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突破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36-38.

[4]徐克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51-52.

[5]甘玉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微[J].现代经济信息,2013(20):18-19.

[6]刘|.试论事业单位财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20):27-29.

[7]左美春.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23):33-34.

[8]王圣翔.试论在分类改革背景下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J].中国商贸,2013(11):33-36.

[9]王金秀.论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优化[J].中国财政,2013(20):12-14.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7篇

摘 要 在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资产的科目包括了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暂付款、库存材料、固定资产、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以及财政应返还额度。笔者对此产生了这样疑惑:为什么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科目表中只设置了库存材料一个科目反映材料物资成本,难道不论材料物资是否入库都只通过库存材料科目反映吗?还是只有入库的物料要进行处理,未入库的不进行处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与不解,笔者开始了对行政单位材料物资会计处理的探索。

关键词 库存材料 未入库 疑问 探索

一、材料科目设置的缺陷

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库存材料是指行政单位大宗购入进入库存,并陆续耗用的行政用物资材料,如购入大宗办公用品、器材等。从这个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库存材料科目是用于核算入库物料成本。例如:

【例1】某行政单位购入甲类办公用品一批,价款4200元,假设不考虑其他费用,款项通过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行政单位应根据相关的原始凭证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库存材料―甲类办公用品 4 200

贷:银行存款4 200

从上例看,根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入库材料价值应计入“库存材料”科目,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若材料尚未到达行政单位呢?应如何处理呢?也许,有人会想,既然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设置对应的科目用于核算尚未入库材料物资,那就不处理先,等到验收入库再把物料的成本计入“库存材料”科目。是的,平时,这样的方法是可以的,但等到月末物料依然无法达到无法验收入库时,我们还能不进行处理吗?如要进行处理,那么,未验收入库的物料价值是否也要计入“库存材料”科目吗?

显然,再按照上述的方法处理是不符合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因为,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库存材料是指行政单位大宗购入进入库存,并陆续耗用的行政用物资材料。也就是说只有入库材料才能计入“库存材料”这个科目中,因此,尚未入库的材料的价值不应在“库存材料”科目中反映。那么,是否可以不进行处理,等到次月入库后再处理呢?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样不能真实的反映期末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因此,在这问题上,笔者认为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科目设置上存在缺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增设一个账户,用于核算行政单位尚未验收入库的各种物资(即在途物资)的采购成本。为了方便掌握,可以选用“在途材料”这一账户,用于核算行政单位尚未验收入库的各种物料的采购成本。设想例子如下:

【例2】若【例1】中甲类办公用品已经通过银行存款支付,但材料尚未到达行政单位,则行政单位应根据相关的原始凭证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在途材料 4 200

贷:银行存款 4200

待该批办公用品验收入库时,再进行结转处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材料 4 200

贷:在途材料 4 200

通过上述处理不仅有利于行政单位进行材料物资采购的控制,也有利于更真实地反映行政单位财务情况。

二、财产清查的思索

财产清查工作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利于为资产管理基础数据库提供初始数据,有利于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造条件。因此,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至少每年年终,要对库存材料进行一次清查。如发生亏、盘盈,应当查明原因,作为增加或减少当期支出处理。按次规定对应的会计处理如下:

【例3】某行政单位盘盈甲材料10件,每件单价20元。

盘盈甲材料:

借:库存材料200

贷:经费支出200

从上述例子的解答看出,行政单位对于财产清查采取的处理方式是发现盘盈或盘亏时不需进行会计处理,待查明原因后再处理。笔者认为行政单位库存材料清查,可以参考企业财产清查的处理。首先可以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用于在审批前,使账面数与实存数相等;其次,再根据查明原因,及时进行相关的处理。若上例,按照此方法,应当如此处理:

发现盘盈甲材料:

借:库存材料 2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200

处理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200

贷:经费支出200

采取以上处理方法,笔者认为有如下两个好处:第一,它能及时的调平账面数和实存数,使账实相符,有利于确保后面业务处理的正确性;第二,它能提高行政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水平。

三、结语

认真贯彻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是行政单位会计人的职责所在,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赵建勇.预算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行政单位; 会计制度; 制度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1-0100-03

为了适应财政改革和政府绩效评价的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满足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财政部并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了新修订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简称新制度)。为了确保新旧制度的平稳过渡,促进新制度的有效贯彻实施,各行政单位应立足于会计制度修订的背景,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学习,以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制度的变化与执行中的重点难点,切实落实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夯实会计工作基础,满足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双重需求。

一、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日益加强,财政收支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98年颁布实施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简称旧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其局限性日益凸显。

(一)会计核算体系不能体现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

自2001年以来我国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三大财政体制的改革,旧制度的会计核算体系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变了预算资金的支付方式,对于政府的购买性公共支出,财政不再简单地通过银行存款向行政单位按预算直接拨付经费,而是改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财政支付的改革必然带来行政单位相关业务活动的变化;二是部门预算改革扩大了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内容,要求“一个部门一本账”,将单位所有业务活动都纳入核算与监督,而旧制度没有将基本建设业务纳入单位大账中。

(二)会计信息不能反映行政单位绩效管理的效果

企业可以通过利润等直观指标来考核经营的成果,而行政单位的管理绩效则是间接的,主要通过资源是否高效利用、支出是否经济节约、结余是否正确使用等进行考核,而依据旧制度提供的会计信息无法反映这些内容,原因在于:(1)资产没有划分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从了解资产使用的损耗程度(新旧程度),也无法反映单位资产的使用情况和资金分布情况。(2)支出的资金来源没有区分是财政资金还是非财政资金,难以体现是否按照预算的要求使用资金。(3)结余没有按照资金来源与用途进行划分,没有细分财政资金结转结余还是非财政资金结转结余,是项目未完成的剩余资金还是项目完成的结余资金,无法体现财政资金的具体使用效果。

(三)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

旧制度会计报告体系中,一方面,收入和支出项目既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又在月度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这种报表项目的设置与报表结构的布局不科学,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利于公众了解行政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没有满足专门针对预算管理需要的报表,表外信息披露不充足,一些与预算收支没有直接关系的重要信息易被忽视和遗漏,难以全面反映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

(四)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的特征

作为纯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行政单位,是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的组织,不应也不宜由市场分配资源,经费应当由财政全额予以保障,行政单位严禁自行获取收入,而旧制度设置了“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不符合会计主体作为纯公共产品提供者的特征。

二、新旧会计制度比较

(一)会计概念框架的修订

新制度在修订时重新厘清并构建了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概念框架,用于指导具体会计制度的修订与执行,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明确了会计目标是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管理、监督和决策。(2)会计记账基础由完全的收付实现制改为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特殊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有助于更准确地反映行政单位资产和负债信息,使财务成果更接近于经济实质。(3)根据行政单位的特点,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由原来的10个改为6个,即可靠性、有用性、全面性、可比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剔除了一贯性、重要性、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专款专用原则、历史成本计量等确认、计量方面的原则,引入了全面性,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体现

1.财政资金划拨方式由以往的直接拨付改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为此增设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账户,以满足财政资金的管理与核算需要。

2.将“政府储备物资”和“公共基础设施”分别从“存货”和“固定资产”中分离出来,区分了行政单位自用资产和非自用、负责维护管理的资产,资产按用途细分有助于进行分类管理、维护和考核。

3.创新性引入了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和无形资产虚提折旧、摊销等一系列新的会计核算方法,每月计提折旧、摊销时,借记“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贷记“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这种计提折旧、摊销的核算方法没有虚增当月支出,而是减少了相应资产占用的资金,有利于使资产的实物价值和货币价值保持一致,确保账实相符。

4.为了满足部门预算“一个部门一本账”的要求,取消了“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增设了“在建工程”科目,将基建账通过“在建工程”纳入单位“大账”,长期游离于大账之外的基建投资项目得以纳入其中,有助于全面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5.按照财政资金管理的需要,将结余细分为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和其他资金结转结余。这一变化将结余中的财政资金与其他资金区别开来,有助于行政单位分开核算不同来源、不同用途的资金收支结余情况,确保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为严肃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提供会计信息。

6.针对行政单位的非货币性资产占用的金额,取消了原净资产的“固定基金”科目,增设了“资产基金”账户,并根据具体资产形式设置了“预付款项”、“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全口径列示非流动资产占用的资金情况。

(三)会计报告体系的完善

新制度明确了行政单位会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及报表附注组成,强调了附注中应对未能在报表中列示的项目作出说明,丰富和充实了会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内容,弥补了旧制度在会计信息披露完整性方面的不足。同时,将收入、支出项目移出月度资产负债表,将各类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纳入报表,使资产负债表全面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状况,理顺了报表的结构布局,报表项目的设置也更为科学合理。

(四)纯公共产品特性的凸显

行政单位作为国家机器,只能履行或受托履行政府管理的职能,不能自行获取收入。因此,新制度取消了“预算外收入”科目,增设了“受托资产”、“应付政府补贴款”和“受托负债”等科目,有利于切实反映行政单位提供纯公共产品的政府职能履行情况。

(五)其他方面的改进

1.突出强化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一方面,提高了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其中通用设备由500元提高至1 000元,专用设备由800元提高至1 500元。另一方面,要求对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无形资产计价入账,并引入“名义金额”计量,即在没有相关凭据、无法可靠取得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的情况下,按名义金额“1元”入账。

2.旧制度中将行政单位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发生的待结算款项一并计入“暂存款”科目,没有区分拖欠的是应缴纳的税费,还是大宗物资采购的款项,也没有区分偿还期限是一年以内还是一年以上的应付款项。新制度中取消了“暂存款”科目,取而代之的是按应付款项的内容和期限划分的“应缴税费”、“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及“长期应付款”,有助于行政单位对其负债进行精细化管理与核算,详细反映负债状况,有利于揭示和防范财务风险。

3.增设了“待偿债净资产”科目,用以反映行政单位因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

三、新制度取得的突破

新制度的变化意味着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开始突破传统预算会计的限制,在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方面着眼于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思路,立足于满足政府财政部门、社会公众、捐赠人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在多方面实现了突破。

(一)记账基础与国际趋同

记账基础由收付实现制改为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部分业务,如因出租出售财产物资应收取的款项及按照合同预先支付的款项所形成的资产,因大宗物资采购、欠发的职工工资、应缴纳的各项税费等事项所形成的负债,在核算时引入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更符合国际惯例,向国际趋同迈进了一大步。

(二)突出了会计信息的全面性

新制度将基建纳入大账,将行政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全部纳入会计核算,并在报表及附注中予以反映,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凸显了会计信息的全面性要求。

(三)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要求

基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政府财政部门、社会公众、捐赠人等相关者难以获取行政单位全面的财务信息。新制度修订了会计概念框架,完善了科目设置与报告体系,确保详实准确地提供行政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有助于各利益相关者了解行政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及其运行能力。如经费支出根据《政府收支分类》按照功能和经济内容分类设置明细账簿,各利益相关者均可以通过明细账簿的信息了解行政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如三公经费的列支情况),有助于监督行政单位厉行节约,规范使用财政资金。

四、新制度执行中的难点与应对措施

(一)新制度执行中的难点

1.基建并账处理的难度大

基建纳入大账分为两个时点,即2011年2月28日的原基建账并入新账和以后每月的并账,新旧制度衔接对从原基建账中相关科目余额并入新账的账务处理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而执行新制度后定期并账的会计处理比较复杂。行政单位的“在建工程”相当于总账,基建账套是反映基建工程具体耗费情况的明细账,平时管理与核算遵循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字〔1995〕45号)。由于基建账套的一级科目和众多明细科目的名称、性质、核算内容与新制度存在差异,并账时容易出现科目使用不规范、借贷不平衡、口径不一致等情况。

2.会计核算的复杂性增加

(1)新制度增加了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与摊销的核算内容,要求会计人员能够清楚辨别影响资产折旧与摊销的因素,明确应计提折旧与摊销的资产范围,选择适当的方法在资产寿命内进行系统地分摊,增加了资产核算的复杂性,也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新制度对净资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类,将原结余按资金来源细分为三项,将非货币性资产占用的资金按资产形态与用途细分为六项,内容的细分要求相应的核算工作更为精细化。对会计人员而言,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明确区分各项结余资金的来源情况,分别进行核算;对资产基金的核算应落实到非货币性资产日常的增减变动,核算的工作量与精细化程度都有所增加。

(二)应对措施

1.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养

新制度的顺利有效实施依赖于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此次会计制度的修订内容多、变化大,在会计核算基础、科目设置、核算内容及报表体系等方面做了较大调整,会计核算工作的内容与难度加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了解新会计制度的修订背景,并熟知新旧制度中的具体变化内容与核算要求,在新制度执行过程中能够及时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而加以改进。对此,行政单位应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开展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增强其对新制度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提高会计人员对新业务的鉴别与核算能力,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处理及后续的核算工作,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运行能力及财务绩效方面的信息。

2.及时调整核算软件,更新信息系统

鉴于新制度对会计核算内容的重新修订,会计科目设置、核算内容和报表体系都有所变化,这就要求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软件也随之做出调整,以便为新制度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适应新制度的变化,配套升级原有会计核算软件和财务信息系统,调整会计科目、账簿与报表体系,对旧账套中的财务数据进行鉴别与分析,顺利实现原科目余额转入新账;(2)利用行政单位的信息平台,收集和整理未纳入核算的相关资产和负债的数据信息,如2013年12月31日前未入账的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受托资产及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借助于信息化在不同部门间传递和处理信息的优势,为这些原未纳入事项登记新账提供数据支持;(3)实现会计核算软件与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系统的数据对接,以便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加强对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管,降低各种隐性风险,通过信息化促进行政单位财务行为的规范化、精细化与标准化。

3.加强部门协作,实现新旧有序衔接

因新制度调整和新增的资产与负债内容较多,如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受托资产及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行政单位落实新会计制度,除了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以外,还涉及基建、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的业务活动,因此在人员培训、分工协作等方面需要系统的组织与协调,统一和提高各部门对落实相关工作的认识,加强部门间协作,实现新旧制度的有序衔接和新制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S].2013.

[2] 财政部.新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S].2013.

[3] 常丽.新公共治理、政府绩效评价与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改进[J].会计研究,2008(4):19-24.

[4] 张国兴.关于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8(3):11-18.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制度;对比;核算;规范;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完善会计科目设置

原有22个一级科目,新《制度》为34个。单从新科目数量上的增加,就可以看出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设置相对简单,笼统且不细致,核算内容不够全面,很多业务发生后不能系统归集,不能直观反映单位的经济事项。

新《制度》进一步充实了资产负债核算内容,将原《制度》中的资产负债科目进行细分,新增了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会计科目;新增了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资产的“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科目;为了进一步完善净资产核算,增设了“资产基金”和“待偿债净资产”科目。新增的科目有利于行政单位会计实务操作,能反映行政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也能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还能更好地服务于行政单位的实际业务需求。

二、“在建工程”的核算

是以往只有在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中才有的科目,此次新《制度》赋予的新定义使其成为很有特色的一个科目。

它是核算行政单位已经发生的必要支出,不仅指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还包括设备安装工程和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的实际成本。

“在建工程”是将基建会计核算中的在建工程核算方法加以引用,尤其对行政单位设备安装工程和信息系统建设工程之类的业务核算时,科学地从更大范围上解决了以往由于建设工期有跨年度的情况在归集支出时比较散乱,不易归集总支出的弊端,无论同时涉及几笔分期核算的业务均可通过在其下设的明细科目逐一进行单独核算,互不影响,不易混淆。

每一项在建工程在任意时间节点均可随时进行查询、提取数据,不必进行数据二次分类、提取与汇总,减轻了会计人员的核算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从细节上更科学地体现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同时对属于固定资产范畴的支出进行完整统计,能够有效实现每个经济事项数据的一体化,提升数据的清晰度,便于及时增加固定资产,避免造成漏记、不记、错记的情况,有效防止资产流失,解决原制度下会计核算的弊端。

三、“基础公共设施”的核算

此科目也是细化之后新增设的科目。它是核算由行政单位占有并直接负责维护管理,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工程性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包括:城市交通设施,公共照明设施,环保设施,健身设施,防灾设施,广场及公共构筑物等其他公共设施。

与原《制度》相比同本单位自用的固定资产分别进行核算,单独核算反映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资产的情况,公共基础设施无论是单位自建的全部费用支出还是接受其他单位移交的公共基础设施,最后统一归集在本科目,更能客观地反映资产的整体状况。以前涉及的像路灯、安全设施等支出,如何归集这些费用甚为模糊,没有明确的规定,以致造成一定的资产流失,现在就可以将涉及此类的核算内容很清晰、完整地归集费用进行账务处理,解决了原《制度》下此类资产记与不记的矛盾。

四、“政府储备物资”的核算

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对其核算要求应更进一步细化,可以按照种类、品种、存放地点进行明细核算。

原《制度》对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是否进行会计核算,如何核算等无明确规定。长期以来,由于相关规定缺失,一些行政单位未对这部分资产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有的行政单位将其列入本单位的库存材料管理,既包含本单位购入需要入库的物品还有本单位以外的这部分应急储备物资等,甚至有的单位在往来中进行核算,会计信息列报口径截然不同。

新《制度》增加了对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通过增设“政府储备物资”科目,单独核算反映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资产情况,与行政单位自用资产相区分,弥补相关信息缺失,有利于摸清家底,加强此类资产的管理,明显区别于原《制度》的核算方法。

五、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

随着行政单位复杂化和多元化步伐的加快,需要全面、完整、真实地反映和披露会计信息,反映财政资金流动的信息,收付实现制是无法提供的,而权责发生制解决了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

在行政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或提供服务而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时,不论这部分款项是否已收到,都应作为行政单位的收入全部登记入账;同样行政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或其他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消耗或损失,不论这部分款项是否已实际支付,都应作为行政单位的支出全部登记入账。这样,会计报表体现出来的收入、支出能正确的反映本期业务的所得和消耗,使得期末收支结余真实,也是如实反映行政单位业务收支及结余情况的必然要求,为决策者提供客观、真实、全面的财务信息。

新《制度》的实施,其科学性体现尤为明显,通过更加规范的会计核算,不仅可以全面准确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且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要求,有利于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关于“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进一步健全会计制度,准确核算机关运行经费,全面反映行政成本”的规定,对于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全面提升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将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是对新《制度》的若干重大突破和创新的一次全面检验。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影响;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行业也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会计和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由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同时也越来越体现出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当前的社会经济已经不能采用旧形势下的会计制度,必须要对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制度的发展需求,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一、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所示:

(一)不合理的体系结构

我国政府财务会计分三种: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三种会计自成体系,分条分块,各有一套会计报表,但没有一套是完整、集中、系统的反映政府财务全貌的。虽然2006年国家统一了企业会计制度的行业规定,但是预算会计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合理性已经充分显现。

(二)不合理的收付实现制度

收付实现制是现金制,只能采用现金收支行为,也就是说只有现金收支行为才能记录为收入和费用。这导致对于非现金交易的事项就无法记录,影响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的记录情况。从而无法准确知晓政府的财政和绩效状况,给各部门财政政策的下达造成阻碍。

(三)缺乏灵活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和货币篮子,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经济情况,需要尽快做出调整,以前的预算会计制度太机械刻板,已经无法保证信息质量。现在需要的是灵活、适应性强的预算会计制度。

(四)信息的透明度不高

现今,人们都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的公开透明,而我们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核算简单,无法反应政府财政的实际情况,缺乏养老金、失业金、资本安全情况等信息,造成信息的不公开透明,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转型。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

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曾经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建立了深圳珠海等地的经济特区,随后迎来了改革开放。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十几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并逐渐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在此之前的20世纪50年代,已经建立了预算会计制度,为了适应财政体制和财务改革的需要,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两次改革,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预算会计制度面临着第三次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不断适应我国国情,才能有助于政府及各事业单位企业的财务工作顺利开展,有助于政府对各单位的管理,最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

(二)单位内部维护发展的内在需要

事业行政单位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管理着社会公共资源,而现今,它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从管理型姿态转变为服务型姿态是事业行政单位的重点。而在单位转型的过程中,其十分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财务转型,它是单位转型的根基。所以改革预算会计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必须要做到专款专用、预算公开透明、弄清楚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去向、保质保量。要确保上述要求更好的运行,需要相关监督单位强有力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为民想、同当前时展保持一致并且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三、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一)引入应计制会计的影响

应计制会计又称责权发生制会计,是中国大多数企业采取的会计核算制度。相对于现金制会计,应计制会计可以更好的健全政府会计体系。应计制会计是责权发生制,以是否进行账务处理、是否应计入当期成本费用而定,完善对资产、负债的计算,除去收付实现制在成本控制上的缺陷,更好地加强管理基础。事业行政单位也可以慢慢向企业采取的会计核算制度靠拢,但也不能盲目引进应计制会计,要符合我国国情,慢慢引进改良,适合我国经济发展。

(二)部门预算会计改革后的影响

由于事业行政单位慢慢向企业采用的财务管理方式靠拢,以各个部门为个体,依据每个部门当月的业务实际情况,形成独立的预算方案,而不是以前总体的预算方案。这种变革使预算更加细致、更有条理、更清楚、更灵活、更符合实际。可以时刻作为财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参照,知晓这个月的业务情况,是否需要作出调整,以控制财务风险。而单位的总预算只需要把各个部门的会计预算加起来就可以了,方便简洁。

(三)政府采购的建立产生的影响

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是指财政部门不再分散执行大宗设备资产的购置,而是由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分别编制其预算,国库统一拨付款项,在此之前政府统计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分别编制的预算总数。这样,财政部门不再是购买过程的参与者,而是直接将资金流动的权力授权给国库,由国库直接把拨付款项给销售方。这种改革后的制度,有利于政府管理权和执行权的分离,可以更好的遏制腐败的滋生,明确国库资金的去向来源,避免了财政部门出面采购的种种弊端。

(四)国库的单一管理产生的影响

资金的集中有助于更好的管理,每一笔资金流动会更加明确,方便控制,所以由国库掌握资金的管理,使资金得到了集中,收入和支出更加透明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也有很大的好处。资金的流动性加强,流动程序更加透明公开完善。国库的统一支付是从国库单一账户到企业账户的直接划转,减少了现金的使用。每到年底的时候,政府部门考核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效果就可以用国库单一账户为各单位制作相关的会计报表。

(五)对财务队伍的更高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财会队伍的建设问题。优秀高素质的财会队伍可以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现在都讲究财会的经验,这并没有错,毕竟经验老道的人经历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但青年人热情有干劲,思想新颖,善于接受新观念,随着大批大批的青年财务人才的崛起,如何优化这批人成了工作的重点。可以组成老中青三代的财会队伍,让老带动中青两个层次的人才,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总而言之,一是要迅速革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于行政单位而言,其应慢慢向非营利性组织的会计方向转变。比如,社会团体会计、学校以及医院会计等。二是要必须要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其中。这种类型的会计核算制度就是同国际相接轨,从我国当前的财务环境来看,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将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基础引入其中。除此以外,当前在行政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在素质上也存在差异,加之如今也未进一步明晰政府公共开支的界限,所以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也是一种迫切需要。比如,有些行政单位既拥有国家财政补助,同时自身也还能创造相应的业务收入,则应慢慢引入权责发生制;同样的,有些行政单位收入和开支能够相抵,其经济完全实现了自主,也应当慢慢引入权责发生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改革制定出一个完整的政府会计体系,这个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利于人民对公共财政的监督,也有利于社会自身的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一体系使信息使用者能把握经济运行的风向标,时时调整企业经营策略,促进经济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清淦.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2(09).

[2]郑芳.论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15(04).

[3]李胜平.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分析[J].商,2014(22).

[4]张国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

[5]沈丽欣.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

上一篇:行政不作为范文 下一篇:行政法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