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心得范文

时间:2023-03-01 16:12:57

写作心得

写作心得范文第1篇

岁月流逝,总会留下很多抹不去的痕迹,如:天真的痕迹;纯洁的痕迹;欢乐的痕迹;痛苦的痕迹……这些痕迹总会我不经意的时候爬上我的心头,让我深沉;让我世故;让我刻骨;让我不知所措;让我追悔莫及……写出自己的故事,秀出我们快乐的痕迹,这,就是写作!

写作,并不是为了写文章而盲目地写作,需要有感而发,无感就没必要发了……

江西省抚州市金巢区崇岗中心小学五年级:余蓉娟

写作心得范文第2篇

我们十几年的生活中很难有大喜大悲、轰轰烈烈、能让我们记一辈子的事。而在作文中往往要求我们联系实际并写出真情实感。这就让我们很为难。所以我们在作文中经常看到:我有一道题目不会做了,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终于做出了正确答案,由此我知道了碰到困难应该勇往直前,或者从此我有了一双求知的翅膀,能让我飞得更高,再或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诸如此类,整篇作文往往枯燥无味。那这个是不是事实呢?千真万确!相信每位同学都遇到了,而且写得都是事实!关键在于没有把自己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

我们从出生开始哭了、笑了、高兴了、不高兴了、生气了都可以表现在脸上,但是怎样把这些情感诉诸文字,并且感动读者,这里有很多技巧。但光是技巧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明确地找到自己的情感。

高考优秀作文《站在车站的门口》这样写道:“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奶奶拉着满脸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妈妈、爸爸道别。然后便目送他们踏上汽车。汽车缓缓启动,渐渐地成了点,渐渐地消失在大雾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的门口……

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就掉,掉了之后又长。这个世界一直在变,而站台的戏却没变,它依然在上演着。变了的,依然只是主人翁。

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会像当年远去一样的早早起床,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一切完毕后便送我到车站,来继续这部没有结局的戏。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多吃饭,少喝冷水……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唠叨”,一种让人心田温暖的唠叨。车走了,透过窗,虽然外面光线暗,但我却分明看到了母亲眼里的不舍,以及泪汪汪的眼眶。”作者给我们写了两段送别,第一次是“我”和奶奶送别爸爸、妈妈,第二次是爸爸、妈妈送别“我”。在这两次送别中作者很好地找到了自己的感情,第一次是对爸爸、妈妈的不舍,看着渐行渐远的汽车,作者泣不成声。第二次作者看到了妈妈“泪汪汪的眼眶”,看到了妈妈的不舍,因此“千叮咛万嘱咐”的“唠叨”也让人感到心田温暖。

抒感的好段落在中外名著中比比皆是,在学生的习作中也常常出现,要想找一个理想的范本很容易。一个好的范本的标准应该是我们看了能让自己感动,能产生情感共鸣,并且激发自己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的就会去模仿作者的章法,写出自己的感受。第一次或许有点牵强,但相信我们写得会越来越顺手。

一篇好的作文,肯定是以情动人的。能以情动人首先感动的是作者自己。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是给读者创设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中萦绕的是作者的情感。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给读者创设的月下荷塘,幽美、安静、曼声细语,带着自己的些许忧愁。读者往往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朱自清,但又不是朱自清。还有一些经典的情境经常在电视、电影中出现。

高考作文《绿叶・情意》这样写道:“处理完老家的事情,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在这段文字里作者要表现爷爷对老屋的怀念,他创设了多个情境。先写爷爷的“回眸”,这个回眸发生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还带着“浑浊的泪水”,我们看到的是“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作者还写道了“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这样的情境让人感觉是如此的美好,怎能舍得离开?离开后又怎能不怀念呢?在这样的情境里我们读到了爷爷对老屋的深深的怀念、对故乡的眷恋。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模仿着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在这个情境之中,我们带着情感去描写一草一木、一风一雨,在一草一木、一风一雨中自己的情感得以丰富、饱满。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这时的作者俨然成了导演兼演员,场景的选择、氛围的设定、情感的流露全在自己掌控之下。

写作心得范文第3篇

在写作文的时候,我总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写,因为只有这样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的老师经常强调:要写出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不是胡编乱造的,更不是从别的地方抄袭来的,自己当时的想法、感想,就是真情实感,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想法嘛!

其次,在写作文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写“流水帐”了, 这样的作文是不可能好的, 要充分表达你当时的感想,就要把自己真切的一面展露出来,写“流水帐”就好象写梗概,把大体粗略的叙述了一遍,根本没有把每一个部分都细腻地去描写。写作文时,字里行间都要表达出你的真切情感, 不管是一句话,一个词,都要用得恰当,不要胡乱搭配,而且在用词方面要仔细,要挑选好最能体现当时感想的词汇,这样作文才会生动、真切。

作文不是编出来的,要想写好作文,平时就要多积累好词好句,多练习写作技巧,这样,作文才会有提高和进步,还要多学习别人的作文的精华所在,用在自己的作文里,这样才称得上“作文大师”呢!

我的作文还不算的上很好,我还要加倍努力,如果今后在作文上有什么心得体会,你们一定要告诉我哦!

写作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 写作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80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写作教学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小学写作教学,是学生思想启蒙阶段,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培养,提高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和表达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长达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如果说小学语文教学是“老大难”,那么写作教学是可算是“难中之难”了。但经过我几十年的工作总结,其中许多问题还是得到了改善和解决,下面主要与大家交流我对关于小学写作教学的一些心理体会。

首先,写作教学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必须注重基础的积累,包括识字写字、语汇语法、修辞、文言、阅读等方面知识的积累,并采取多种灵活的积累方式。对于此,相信每一位基层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式,只要能发挥实效,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积累效率,就是好方法。就拿识字教学来说,现在为学术界所公认的教学方法就有:注音识字、随文识字、集中识字、韵语识字、联想识字、情境识字、生活识字、游戏识字、看图识字、字理识字等。

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为大家认可,是因为其与学生生活相关联,并且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基础的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让学生掌握一个适合自己的积累方法。就拿我的教学活动来说,山区的孩子智力发育慢,见识少,基础差,我就把注音识字、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再把生活识字、情境识字方法悉心讲解给学生,并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循序渐。将学习和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觉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不少。

其次,在要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感悟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编不出素材,比如以前我的一个学生就对我说过:“找不到写的,我的生活太平常了,早上一大早来上课,每天放学回家帮父母割完猪草,做完作业,也就晚上了。”我当时心里也是无奈的,可我知道必须教会他们从生活之源感悟出素材,于是当即叫他就把他一天的经历写下来。结果可想而知,但是我仍然把他的几十字作文当着全班读了一遍,然后告诉大家,我明天将去观察他的生活,并帮他完成一篇作文。结果我写了一篇关于他父母生活艰辛的作文,学生们听完很感动,从而引发了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生活,会写出如此不同的作文呢?我顺势给他们讲了要学会观察,学会感悟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们,作文来自于生活。从此以后,每每要写作文之前,我都会给他们时间去观察他们所写的事物,他们也渐渐明白了,要写与他们生活相关的素材,无论是写人、写景、状物。特别是对于景物的描写,学生见过实景,并且细心观察和思考过再写的作文,质量比想象或模仿的作文优秀很多,在过程中收益也更多,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所理解的那样,“学生只有在情绪高涨,想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时,才能使学生作文中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爱上作文,乐于表达,才能真正上好作文课。但这是我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由于山区的孩子基础差,见识少,智力发育慢,要真正让他们达到能够轻易动笔的作文素养太难了。

可是经过我多年的探索,还是发现了一剂“良药”,那就是自信,要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信,让他们知道经过努力,他们可以写出曾令他们羡慕不已的作文。不管他们最初的起点有多低,我一直在不断鼓励着他们,让他们在写作中尝到甜头,并在每次前进的路口重新为他们指明方向,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直到他们真正到达终点。另外,作为教师必须学会使用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对于表达困难的学生,要格外关心,激发其写作欲望,使其产生“我要写”的写作想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写生的“引路人”,对于出现厌学的学生,要因人而异的用不同方式去开导,最根本的是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所学对其未来及其重要,要摆脱这种贫穷的生存环境,就必须学好知识。当然,我的学生他们内心充斥着走出大山的愿望和决心,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动力之源,他们的学习精神有时也会感染我,这让我莫大的欣慰,或许这是作为教师的最大幸福,很多时候,我都为此自豪。

文学艺术具有真实性,写作教学当然也是如此。“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的告诫深入入心,并指导着我的教学工作,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因此我必须先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作文干瘪,读起来淡然无味,这就是缺乏真情实感的体现。对于此,我前面说到的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生活至关重要。由于我教育的特殊性,我多会指导学生写一些关于他们生活相关的作文,平实地写生活中的琐事,实话实说。一旦他们领会了写作真实的好处,便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写作的构思、主题等因素,我再讲解作文的结构、段落等也就容易了许多。

丰富的想象是学生写作的翅膀,每次我在写作课上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思维时,总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不是要我们写作要具有真实性吗?怎么又要幻想了。”其实,众所周知这并不矛盾,但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奥妙,想象不是空想,更不是胡乱的遐想,而是在我们所感知事物基础上,加以我们的幻想,想象当来源于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想象是具有某种真实性的,胡乱的空想是不具备艺术特点的。我曾给学生们举过一个例子,童话里的丑小鸭,作家通过想象将它拟人化,可以说话,拥有孩子们一样的思想,可是它的样子以及生活习性还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鸭子,故事情节也让我们读了过后认为它具有真实性,我们写作也当如此,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幻想,让自己真正身临其境,大胆联想,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

写作心得范文第5篇

摘抄随笔在作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训练项。高一之初,要求学生每周进行两次摘抄,每次摘抄都进行字数的限制,每周检查一次进行督促,并选择精品文章在全班进行推荐,并进行简单的赏析。时间久了,学生会形成随时留意好文章的习惯,并且对文章能够进行简单的赏鉴。随笔可以随性而为,要求不高。大约在高二时,摘抄就可以加上学生进行三言两语的鉴赏评价的要求,过一段时间再从字数上提高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有意识的从各个角度进行赏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随笔要求每周最少一篇,限定字数。高三时仍不能放松对摘抄的要求,但可以适当放低对量的要求,但是要加大对写作的要求,随笔变换成小型的作文,每周最少两篇,作为高三作文训练的辅手段,可以有老师指定内容,也可以学生自主练习,老师检测手段要跟上,并推荐优秀作品在全班推广。大作文训练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

高一开始进行作文训练,教师可以详改两到三次作文,主要抓住几个内容:错别字,病句,格式(题目、分段、字数、标点符号、文体特征等),还有划出关键句(也就是主题句),最后要给出恰当的评语,最好是给两个分(字迹卷面分,作文表达分)。以后学生的作文就可以参照老师的评改模式,让学生自己改,两个共同改一本(估计12分钟完全可以完成),然后再发一本继续改,这样就还剩余15分钟就来评讲选出来的优秀的。这样学生参与进来效果会很好的,长期坚持,2年下来,学生作文水平会有很大提高的。作文驯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程序最好,可以尝试按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程序进行训练。

然后就是高三的强化训练了,这个比较模式化,要从审题、拟题、结构和表达甚至书写卷面等等方面去打造亮点。

先练文体,再进行片段练习。高考虽然是文体不限,可多数都是写议论文。那就重点练议论文。先练审题立意,然后练作文结构,最后是练习说理。当然,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很多的实例,这个需要你自己去搜集了。因为需要的资料很多,你若想要有一个相对可行的方案,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

对于在语言表达上难以提高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多练练结构,固定化的“三段式”“五段式”,或者“扇面”结构,很有效果的!

最后,多积累。尤其是好的、经典的、万能的开头,可以让学生多背一点,很有用。所谓“凤头猪肚豹尾”,是有道理的!

下面以这则材料为例我们共同看一下议论文的写作流程:

史蒂文斯是一家软件公司的程序员,在他干到第8个年头的时候,公司倒闭了,他突然失业了。

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找工作。终于有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一家软件公司要招聘程序员的广告。史蒂文斯满怀希望地赶到那家公司。史蒂文斯轻松过了笔试关。然而在面试时,面对考官提出的“关于软件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问题,他傻了眼,结果应聘失败。

虽然应聘失败,可史蒂文斯感觉收获不小。于是立即提笔给公司写了一封信:“贵公司花费人力、物力,为我提供了笔试、面试的机会。虽然落聘,但通过应聘使我大长见识,获益匪浅。感谢你们为之付出的劳动,谢谢!”

面对公司的拒绝,史蒂文斯没有抱怨,也没有一过了之,而是为公司的拒绝计算成本,这使他争得了意外的机会。3个月后,公司职位出现空缺,史蒂文斯“顺理成章”地成了公司的一员。这家公司就是现在闻名世界的微软公司。十几年后,凭着出色的业绩,史蒂文斯一直做到了副总裁的位置。

写作步骤:

第一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要多角度思考问题,能想到的都写下来,然后进行比较和挑选。

(1)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希望。

(2)要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3)人必须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知识。

(4)要能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挫折和失败。

第二步:列提纲。在上面的观点中选一个作为自己文章的论点,围绕这一点列提纲。

不失去希望,才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不失去希望,才能客观清醒地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出经验教训。

不失去希望,才能乐观积极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不失去希望,走出心理的阴影和困境。

不失去希望,迎接人生的成功和辉煌。

在列举了上述内容后,再进行筛选、排列、加递进的关联词,使之变成这样的格式:

不失去希望,我们才能走出失败的阴影,给自己一个健康的心态。

不失去希望,我们不但可以很快地走阴影,还能够客观清醒地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出经验教训。

不失去希望,我们不但可以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更能够乐观积极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第三步:写文章。

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

1.关于事实论证:

(1)所用的故事要是“第二层次”的名人。

(2)要写清他的身份。

(3)为我所用,大胆改造。

(4)叙述简洁完整。不能像写记叙文那样写故事。

2.关于道理论证:

(1)要结合现实。

(2)要尽可能引用名人的语言。

3.关于论证方式:

(1)尽量采用递进的结构。

(2)事实和道理都可以采用正反结合的方式。

写作心得范文第6篇

我,用笔尖触及我的心灵;我,用文字表述我的心情;我,喜欢游荡在文学的海洋中;我,渴望书写传奇的梦想;我,喜欢在那里陶冶自我情操;我,喜欢在那里寻找属于心灵的那份宁静。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沃土,只要我们肯去开垦,那么定会收获别样的成功!“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我愿载着文学梦想飞翔,创造别样的辉煌……

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把所见所闻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就这样我爱上了写作。无论高兴悲伤,欢乐委屈,都可以通过写作来倾述。写作使我多了几分灵气,忘记了学习中的烦恼。

朗月留影,墨泼七尺芳景;星辉坠梢,光照十千金樽。处处胜景,便有心思泉涌,挥毫泼墨下,记下万千迷离。徜徉于写作的天空,感觉颇多,疑似浮生半醒,或言酒醉杨柳岸。

我爱做梦,我认为只有梦才能编写出自己想要的文字。我不喜欢按照常规写作,也很讨厌按照常规写作。多阅读多感悟人情冷暖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它只是一个兴趣,和对自己一个阶段成长与蜕变的感悟。

是笔与纸让我在宁静中得到快乐,是笔与纸让我在犹豫时获得安慰。一笔下去,心中的不快与忧郁便一扫而光;一笔下去,心中便多了一份宁静与雅致;一笔下去,便勾勒出一个四季,浮夸的词,便为之化了浓浓的妆彩。

春去秋来,笔尖在纸上不断跃过,在我的心中弹奏出美丽的乐谱。寒来暑去,心灵便在纸笔墨的交锋中得以升华。写作一定要有个好的心态,心情浮躁,心乱如麻,肯定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凌乱的没有头绪;写作经验是靠长期积累的;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如愿的,需要多读书,多观察,再加上有一定的思想修养和人生阅历;写作是一件枯燥的事,首先要有足够的毅力。

写作心得范文第7篇

关键词:层次写作;循环修改;准备;写作;修改

写作教学与听、说、读等环节共同构成英语教学,它是由英语词汇、语法、主题及其写作手法等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写作是学生有目的地提高交际能力的实践活动,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培养来源于在教师指导下的大量写作训练。然而,传统的写作教学课,就是教师布置题目让学生写;教师批改后,再在课堂上作简要评讲。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传统写作教学无法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

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笔者将写作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准备—写作—修改。每个学生按照课本每单元语言功能的要求,按教师布置的题目要求写一篇作文,并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协调活动贯彻教学始终。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分析和掌握材料,形成写作提纲和“腹稿”。具体内容包括五方面:阅读、分析有关材料,掌握事实;拓宽思路,集思广益;交流观点;整理思路;拟写作提纲。

以新课标七年级“自我介绍”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审题,分析这一话题的写作要求,按内容要求整理出自己的相关信息:姓名、国籍、性别、年龄、身份、外貌特点、个人爱好及性格特点;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读后合上书本,口述内容,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并结合写作要求与阅读内容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形成初步思想。接着让学生广泛阅读更多内容,认真分析阅读资料的遣词造句、语篇结构、提炼好词、好句和思路,然后引领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和收集的结果,进行写作构思,最后以框架形式拟定提纲。

二、写作阶段

写作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写作。这一阶段的具体内容包括草稿、自检错误、文字推敲和润饰、初步定稿。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写作是按句子、段落和篇章三个层次的技能进行学习和练习的。因此,教师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的技能,逐级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1.控制写作

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写作。在写作时,模仿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的作品。例如,笔者让学生按照课本每个单元的主题整理一些来自课本或练习册的范文,看作者如何组织写作,如何运用词语和句子,如何安排作文结构,从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

2.引导写作

在这一阶段,学生有一些创作自由,但教师还应给学生一些有限的指导。教师可以给出写作题目或主题,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若干写作提纲,让学生自己写作文。笔者有时会选择一些课本中的语言功能学习目标作为主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学生一起讨论几种写作思路与提纲,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作文。

3.自由写作

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课堂前五分钟,让学生自由写作,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主题。笔者有时要求学生用英语记日记或邮件,有时会定一个统一的题目让学生写,如“我的周末”“我最喜欢的老师”等。学生要有一个专门的自由写作本子,定期上交教师批改。这样写过后,学生可对照检查自己前边的写作,看自己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三、修改阶段

修改阶段是师生通过信息互动,使学生的作文逐步完善。修改主要有自我修改、教师面批,以及教师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集中辅导等形式。

学生要对自己的英语写作进行修改。教师要求学生的基本修改有四项:一是检查体裁,看文章的格式布局、开头和结尾用语是否正确;二是检查要点是否齐全,字数是否符合要求;三是检查语法是否有错误,可建议学生写作时参考教科书或一些有关语法资料,或者向他人求教;四是检查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及词形变化是否正确,行文是否流畅,语言是否丰富,对于文章的评判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修改后,再由教师审阅和评价。

写作心得范文第8篇

还记得著名作家海明威写的一句话:我要寻找志属于我自己的句子。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句子,都应该有他自己的写作风格。《写作基础》课程的开展给我们提供了寻找自己特有的写作个性的机会,也增加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文笔内容的丰富程度。写作时必须从小时候抓起的,而我们现在所学的,也是为了巩固我们原本的基础,在此之上丰富我们的写作内涵和精髓。

这个学期刚开的《写作基础》课,无疑为我们平实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课堂上,我们不断地汲取老师的教学精华,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课堂外,我们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加以记忆巩固和发展,才不至于有江郎才尽的那天。而对于我来说,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虽然不至于说全盘吸收,但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其中两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第一点是学会了仿写,第二点就是提升了经营博客的能力。首先,我先讲述一下我学习仿写的心得。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要我们去看书,学习书本上的好的范文与句子。在这过程中,我常常把看到的觉得适合自己风格的句子或文章抄写下来,以便以后的写作。逐渐地学会了仿写。也许是觉得这样下去不够我的发挥,我又在这个过程这把原有的模式加以改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模式,这样,在以后,灵感迸发时,也不会苦于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二点是经营博客。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也讲到了要我们去申请博客,我觉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我喜欢把自己写的东西都传到博客上去,让众多博友去评论和提供建议,这样,在不断地改进中我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闲暇之余,我也会去博客中心看别人写的有没的文章,学习别人的写作模式,吸取经验,把好的一面加入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总结得出,我对这门课程的建议也是基于我的学习经验上所得到的。我认为,要像学好学做这门课,要像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妨试试我的方法。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拥有自己的博客是一件非常流行也非常明智的行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也能竭力汲取他人的经验,何乐而不为呢?集众人之长,才能有所长。这是我学习这门课程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也是给这门课程的一点建议,希望我们的学弟学妹们能得到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写作心得范文第9篇

首先谈谈我的写作动机,也是我的研究动机。我有两个动机。第一个是要为自己的研究打下一个基础。我现在把自己定位在准备做研究的阶段上,写《民法总论》是想为此打下基础。我写这本书跟我的教学也有关系。我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书已经有九年了,从一开始我就在想怎么为将来的研究打基础,于是就想利用做讲义和讲学的方式。在没有搞教学之前,我阅读书籍和资料是松散的、随心所欲的,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但是我现在觉得要想做一名教师或者研究者,就必须有一个自我的整理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回过头去总结自己过去学过的知识,而是要花点时间来向前琢磨。我觉得要做一名研究者首先必须要有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对传统知识有系统的和有一定深度的积累,我把这个基础当作自己的一个学术背景来建立。撰写讲义就是积累的一个好办法。假如有一天我的朋友想要跟我探讨、交流或者论战,他就可以从我的讲义里面找到我的出发点,我无法逃避,不能把自己隐藏起来。我觉得这是做学术所必需的。

我的这本《民法总论》早在我读博士的时候就花了很多心血在里面,所以我就先把它出版了。其实我还做过其他讲义,包括债法总论、合同法和侵权法,物权法也做好初稿了。但是民法总论这部分我花的心血最多,所以就先出版了。其他部分我可能不会出版,但这种积累的方式我会坚持下去。《民法总论》这本书也还有很多问题,以后还会修改。

第二个动机就是想给自己找个家的感觉。学术研究应该有个背景,学术应该在传承中发展。我觉得做学术的历史主义态度可能是学术可以真正发展的精髓所在。我总是在学习这样一种方法,就是历史主义的方法——向我的前辈学习,向我现在的同行学习。也许我不能经常跟他们交流,但他们的论文和著作我随时在阅读,他们的思想已经渗入到我的血液里去了,成为我营养的一部分,所以我必须感谢他们。我觉得哪怕是一个反叛的学术,也应该有它的学术背景和基础。比如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福塞尔的学术之间就是这种关系。德国民法学的繁荣和发展我觉得跟他们的历史主义态度也是分不开的。今天看来,德国民法学就是在一个时代连锁中延续下来的,积累多多同时新意迭出,一点点创造都不是容易的。曾经有一个外国的学者跟我说,国外的学者在跟中国的学者打交道的时候,经常会感到迷惑,因为他总摸不清中国学者的学术背景,不知道他们的知识径路是什么,所以每每想和中国学者争辩又不知该如何下口。在中国目前整个文化领域,成型的学派是不多的。我觉得能称得上一个学派的,就要有相对确定的研究方法、相对确定的思想观点的体系、相对稳定的延续性即有一个现实的传承人,当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来构成。如果学术不注意这样的背景,随心所欲,无从被争辩,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虽然我想做一名研究者,但我现在还绝对不敢像苏力先生那样问:我们可以为中国的法学贡献什么?他可以问,因为苏力老师的学术涵养是很深的,他对法学界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我非常佩服。我现在想做也只敢做的事情是去找自己的背景,去找到家的感觉。所以就要从事整理性的自我写作,要在民法传承领域寻找到自己的传统。在作讲义的过程中我发现,资料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不是简单了而是复杂了,这说明我自己的学术能力是极有限的,使我每每不能决定如何去取舍、去抉择,有如履薄冰之感。所以我最后只能以自己有限的能力作了一个这样的讲义,就相当于建了一个破旧的小屋,家的感觉其实还没有找到。

第二个话题我想谈一谈写作方法。

我所推崇的第一个方法是开创性的写作方法。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体系,我始终是抱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的。大家如果读过我在98年写的一篇名叫《法律的时代性》的文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我对后现代主义处理知识的方法却是很欣赏的。学者西格隆·鲍曼教授在他的一本名叫《立法者与阐释者》的书中,在提到现代和后现代对立的时候,特别揭示了二者在知识表述上的巨大差异。现代型的知识分子往往喜欢扮演一个立法者的角色,而后现代的知识分子则不同,他们企图把自己转化为一个阐释者的角色。立法者,就是通过一种权威性的语言进行知识的建构活动,使自己拥有一种进行知识仲裁的权威,往往采用类似于“是什么”、“应该怎样”这样的表述。后现代的知识分子则通过解释性的话语来进行知识的阐述;这种叙述是非常有宽容性的,它会关注对手、同行的存在,会深入到相应的知识体系中去,换言之,不是通过压制或者权威性的表达,而是通过沟通,这就是戈尔曼所说的“深描”或者是哈贝马斯所说的“沟通理性”。我特别欣赏这种阐释性的方式。

前两天我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还跟他们说,这几年我作为一名老师是很不称职的。一个好老师不光要读万卷书,要常备不懈,另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要“让学”,就是让学生去学,要扫除学生面前的障碍而不能挡了他们的路,不能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权威性的话语者,打扮成一个知识的代言人。他应该跟学生共同在学术道路上漫步,一起来学习和分析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现在本科这种以教材为纲的教学方式我觉得就是封闭的。

我欣赏这种阐释性的方式,就是尽量使用传统的语言,尊重其他传统的存在,尽量使知识的叙述变得委婉、有争辩性。我特别欣赏海德格尔的一句话:“艺术家犹如一条过道,他不是窒息作品,而是解放作品,使作品凸现出来,然后自己隐身其后。”我想这也适用于我们的研究。

第二个我所推崇的方法是基础性的写作。我采取的是一种退却的态度,对自己所定的创造目标是“0”,但是资料尽可能求新,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尽自己

的所能核查一下新的资料。比如,民法总论方面的“禁治产”制度,在梳理的时候我就尽可能的去查资料。大家如果去翻翻80年代以前的资料,就会知道德国和法国都有禁治产宣告制度。但如果抱着一种求新的态度去查资料的话就会发现,德国在90年已经彻底废除了禁治产宣告制度,而法国在70年代末就废除了这一制度。禁治产宣告制度相当于我国的宣告公民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制度。这种做法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该公民的自由,尽管此时可能维护了第三人利益,但这种交易安全利益跟人的自由两者相比较,在现在的法国、德国学者看来,显然自由的价值更高,所以废除了禁治产制度。这种新的追求还是应该的。还有就是监护制度的亲属化问题,这也是新的改革。特别是对成年人的监护实现亲属化,改监护为保护,监护人不再是替代性的管理人,而是补充性的。假如说就被监护人的财产,监护人和被监护人分别将其出卖;如果被监护人在作出这个处分行为的时候是清醒的,那么这两个行为都是有效的。

但是基础性写作不等于重复写作。我刚才讲到,要尽可能追求一种“深描”。资料是无限的,而我们占有的资料是有限的,因此就必须尽可能在有限的资料当中找出它们的合理联系,然后把那些占据联系要点的内容确定下来。要锻炼自己的学术能力,就要学会在有限中去挖掘。

第三个方法就是运用分析工具。梅夏英博士也是作分析法学的,对这个一定深有体会。我这几年也在学习分析方法。我知道现在大多数人可能都比较厌倦注释法学,原因可能是注释法学在研究对象上没有什么出奇之处,而运用的方法可能过于重复、朴素。但我个人觉得注释法学还是有出路的。我比较喜欢分析法学尤其是分析法学的这种态度。我觉得分析法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就是用分析方法来整理和评价实在法,分析法学可以激活注释法学。我曾经有一个计划,想跟我们学校另外一位博士一起做一个系统整理分析法学的书,但这确实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工夫的,每一位分析法学家几乎就是一个复杂的分析工具箱。因此我现在所用的分析方法是很朴素的,我很清楚这一点。《民法总论》只能算是草稿。

第三个大问题我想谈一下我在研究《民法总论》的时候遇到的几个难题。

第一个难题就是体系问题。做一个民法总论还是民法总则,这是很不一样的。“则”和“论”是有区别的:民法总论学术体系的对象到底应该是民法典中民法总则的技术性规范那部分还是整个民法现象、民法基础知识的解释体系呢?我后来选择作《民法总论》,是出于很多种考虑,其中一个就是我国现在还没有民法典。在写作过程中,对于这个结构、体系则要尽量避免先入为主,这有很大的困难。在开始写作的时候我怎么去搭建这个结构、体系呢?显然要根据我已经阅读过的书来搭建这个初步结构,这也是每一位作者都避免不了的局限性。但是在具体研究某个问题的时候,我是尽可能根据研究结果来调整前面的结构。但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我没有整理研究完,就是“权利的客体”,因此书里面没有这一编。为什么呢?因为这方面的资料很不足,我的研究能力暂时还达不到,有些问题我没有办法把它系统的抽象出来,所以我先把它搁起来,慢慢研究。所以这个体系结构是不确定的。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下民法概念的现代性。在这本书里,第一章里面有九节,第五节的法条和第九节的民法的适用问题这都是跟法律适用有关的。为什么我要把这些拉入到民法总论体系中去呢?因为我注意到现在法律概念的突破,从传统概念演进到现代法律概念,那就是过程性的法律概念;过去的法律是指静态的规则的载体,而现在法律还包括动态的适用过程中的普遍性阐述,就是法院在适用法律过程中的一般性的理解,这也是民法的组成部分。民法应该属于应然世界,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其意义是在被适用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所以民法的适用问题不是民法的问题,而是民法的内在环节。因此我在体系上作了这样的安排。我特别注意到王泽鉴老师做判例研究的方法,他实际上是意识到了法律概念的这种变化。现在我们翻开台湾出的民法教科书就可以看到,他们对民法的解释始终是和法律的适用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个问题是权利概念和主体概念的关系问题。传统民法总论基本上都包括这么五编,第一是导言;第二是法律关系,德国学者把法律关系认为是私法的工具;第三权利主体;第四法律行为;第五权利客体。那么怎么处理权利主体和权利两个概念的关系,哪个是民法中的工具、哪个是民法的价值所在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在法理学领域包括分析法学领域,学者认为整个法学的基础概念早期是奥斯丁直到凯尔森所提到的“义务”概念;到了哈特那里,他主张法是多元的,有两个基础性概念,在公法领域是“义务”概念,在私法领域是“权利”概念;后来,美国法学家德沃金认为,法学的本位概念是“权利”。我们看德国民法在研究权利的时候,尽管也认为权利本位,但它们的民法总论的第二编经常使用的是“私法的工具”概念,而不是私法的价值概念。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即在法律之中尤其是民法之中最本位的概念究竟是哪一个。这也是我博士论文的主题。最后我得出结论,认为整个法学包括民法学中,主体概念是最基础的概念,然后才是权利。所以在我的这本《民法总论》中,我把主体作为价值性的规范,而把权利作为工具性的规范。我们知道,民法和刑法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调整方法不同,刑法主要是规定你不能干什么,而民法则主要规定你可以干什么,给你划定一个自由空间,鼓励你去做,这就是“权利”。因此权利应该是一个工具。

第四个问题是主体的统一性和分离性问题。我们经常使用“民事主体”这个概念,其实这个概念在使用的统一性上恐怕是有问题的。在今天的民法制度框架之内,其实主体概念是以二元论、以分离的形态存在的,没有一个统一的主体概念。自然人、法人二者,差异很大,各有各的属性,是否能建立一种统一的规则呢?这涉及到对于法人本质的讨论,主要是法人拟制说和法人实在说之间的讨论。法人拟制说从个人主义立场出发,认为只有伦理上有生命力的人才能作为法律主体,才有资格享有相应的主体利益,而法人不过是拟制的产物,是工具性的主体而不是价值性的主体。但法人实在说的说法则不同。

这两种学说作为两个极端,分别出现在十九世纪初期和十九世纪末期。也就是说,在德国民法典制定的时候,这两种学说都已经出现了。德国立法最后怎么解决的呢?这就是我想讲的第五个问题。在研究中我注意到,德国立法在法人制度的设计上作了“预留矛盾”处理,这个处理非常了不起。德国立法者没有追求形式逻辑的极端完美,在学术有重大矛盾的时候没有去做仲裁,他们认为连学者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立法者有什么资格去解决?因此他们采用了这种“预留矛盾”的做法,在法人的法律行为领域采取拟制说,认为法人没有意思能力,因而就没有行为能力,必须找一个人来它,因此规定了法人机关,这是一种现实的做法。但在责任行为领域,出于保护第三人利益的考虑,立法者又采用了实在说,认为法人是有责任能力的

。我把这种做法叫做双轨论。这种矛盾预留的做法并没有遭到学术的批评,因为它确实是非常尊重学术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制定物权法和将来的民法典的时候,如果学术界对于一些问题争论非常大、争执不下的话,立法者应该非常高明,不要去做仲裁者。形式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协调,这是一种现实美学。

第六个问题是法律行为问题。对于法律行为这部分本来我是想做博士论文的。我从93年底到96年都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想写一篇法律事实方面的博士论文。结果我发现,自己从中找不出一个博士论文题目,无从下手。我一直想借此证明德国法学也有朴素的也就是不完善的地方,但最后我发现现在至少在法律行为这个领域我不能说德国法学是朴素的。不知道大家在学习法律行为这部分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种感想。

在法律行为领域我有这么几个初步认识。第一个就是定位问题。我认为法律行为也是民法上的一个基本工具,与法律关系静态的为民事主体安排权利义务的调整方式不同,法律行为是法律给予民事主体的一种鼓励,促使民事主体积极主动的去自己创设法律关系。因此法律关系与法律行为各自在法律效果领域和法律事实领域发挥作用,是两大基本工具。举个例子,有两个世界,一个是蜜蜂的世界,在这个王国里,蜜蜂们编队出去,根据计划或者蜂王的安排而不是自己的意志去采蜜,采完后老老实实如数上缴,然后根据安排获得自己的粮食,计划国家就与此类似;另外一个是蝴蝶的世界,每一个蝴蝶可以自由的飞翔,可以成双成对的飞来飞去,那是一个自由的世界,它们以自己的意志去创设自己的生活。我国古代的艺术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设计爱情悲剧的时候,往往让主人公化身为蝴蝶,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法律行为作为基本工具,就是要给我们这个自由世界。

我对法律行为的第二个认识是它的体系问题。我勉为其难做了一个整理。其中最繁难的是交易基础这部分。过去的法学家一般不探讨法律行为的要素中意思表示之前的意思形成阶段,因为这是内心世界。后来德国法学家开始深入探讨这个领域。他们承认三种意思表示瑕疵,就是受欺诈的意思表示、受胁迫的意思表示以及重要性质错误。营建这个模式是非常难的,但德国法学并没有到此止步,还在继续深入探讨。我想这个领域可能会是法律行为当中在将来会有较大突破的地方,同时也是非常难的地方。

第三个认识是对它理论意义的探讨。我国曾经有学者认为,法律行为仅仅是一种概念的抽象,不过是把合同、婚姻、继承等行为综合起来而已。我觉得法律行为理论不单单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概括,还是一种理论上和制度上的进步。在过去,对于设权行为古罗马和法国也是承认的,但是设权行为是否为合理的自治行为则并没有一个清楚的标准,因而是朴素的、模糊的。但是德国人找到了意思表示这个要素,并将其区分为不同阶段,最后又找到错误理论,以此出发建构了意思表示的各种形态,每一种形态的合理性都可以具体判断。于是判断设权行为合理性的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就得以建立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假如说文字的出现使得习惯法得以演进为成文法从而变得透明、确定的话,德国法律行为理论就使得成文法大大的具体化了。法律行为这个理论基石在今天看来也确实是精辟的而不是朴素的,我们至今还找不到更好的评判设权行为的标准来替代它,只能去修修补补。

第四个认识就是对目前我们出现的误区的处理。《民法通则》将法律行为表述为“民事法律行为”,这种添加是多余的,但在当时是有其历史条件的—在当时多强调其民事性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民法通则》把法律行为定位于合法行为、有效行为上,这就把德国法上所说的这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在概念上缩小了,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用一个含义相对等的概念来解说理论,所以对于可撤销的法律行为我们就只能叫做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而民事行为是一个过于宽泛的概念。对于合同也没有办法定义,如果定义为双方法律行为那就只是指有效合同。怎么去定义呢?最后只能定义为“协议”,但协议和合同有什么区别呢?在今天,面对这样的困境时,我们到底是应该退守到传统中去,还是坚持这个概念并圆满它呢?我的同事张俊浩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一直想更好的解说这个问题,于是就创造出“不真正法律行为”这个概念,想建构一套新的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真的是很辛苦。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后来我决定:干脆退回去!退回去再从头来过。所以在我这本书里使用的都是传统概念。

第七个问题是民法上的时间规范问题。我在《民法总论》中将第五章定名为“时间”,相当于做了一编。为什么这样呢?其实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拿不准。梅迪库斯将时间这部分放到导言里面,作为对权利的限制。开始我也想借用这个观点,后来我觉得,民法上的时间规范有的时候是作为权利的属性或者是法律事实的属性而存在的。如所有权是一个永久物权,这是它的时间属性;中国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有一定年限的,这也是它的时间属性,当然也是一种限制。但有的时候,时间确实与其它要素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法律事实,直接来发挥或者辨别法律关系,这已经超出时间本来的意义了。比如说,取得时效、诉讼时效,都不能简单看成权利的时间属性。过去也有学者想把时间全部作为法律事实,但这可能也不全对。

以上就是我在研究民法总论时遇到的一些难题。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

接下来我想作一个简短的结语,也是对我现在心情的一个表达。我确实非常感谢人大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第一次能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的研究心得。我知道它们肯定是不成熟的。我这次来,包括出版这本书,就是希望得到同事、同行的批评和讨论。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自己还处于研究的开始阶段,我现在还一直在寻找研究的题目,在探求研究的方法。我最近确实有这样的想法,想先退却回去,退到传统里面去,为自己先找到一个家。我想寻找到一种好的学术方式。我觉得自己过去一直在一种不完全的学习方式中学习,在一种不完全的教学方式里教学,在一种不完全的思想方式里思想,在一种不完全的生活方式里生活,真的是这样。所以我这两年一直在读小说,就是想找到一种更开放一点的学习方式或者思想方式,但至今没有找到,这是我最困惑的地方。但是现在我觉得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是西方的基本运动”这句话是对的。他说“强制性的世界正在缺失,我们正迷失在无边的虚无”,我觉得我现在就处于无边的虚无当中。我不信什么权威,我只是尊重学者。我想找的家可能就在虚无的边缘。我觉得这种虚无可能就是心灵自由的开始。我最害怕强制性的世界。我觉得现代人既要学习“思”,也要学习“诗”。最后我想送几句诗给大家,也包括我自己,是我的一位老乡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间有真意,欲辨忘言。”

写作心得范文第10篇

“机关工作无小事,一字一句总关情”,作为办公室文字工作人员,确保各类文稿的撰写起草能够按时、认真、高质量完成、传达或上报,不仅关系到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关系到单位的形象。在短短两年的秘书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文秘工作无小事,做好每一件大事都是小事,做错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有时一个标点、一个字、一句话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文稿满盘皆输,甚至严重损坏部门形象,所以文秘工作者不仅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扎实的文字功底,更要有要有耐心、细心和恒心。然而,作为一个新手,在日常的文字工作中也曾因为自己缺乏系统的公文写作知识学习而常常导致在行文规范、格式和文种选取方面的错误,也曾因为缺乏经验而在文稿起草、应急决策、领导沟通等方面不知所措,也曾因为信息点采集不到位,报道不及时而使单位宣传工作受影响……内心时常充满着困惑和茫然,而这次短短五天的学习和培训却犹如醍醐灌顶,使我对公文处理原则、程序和行为准则,公文写作技巧与方法,信息的收集与写作,文秘人员的礼仪以及新时期文秘工作的发展趋势等有了更为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也增添了我对做好今后工作的信心和勇气。那么,新时期,我们怎样给自己定位呢?在学习培训中我作了做了这样一个概括----那就是要做一个“知书达理”的新时代秘书工作者。

所谓“知书”简言之就是“乐读书、多读书、善读书”,这里的“书”既包括“有字之书”,即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特别是经典诵读,也包括“无字之书”,即生活、工作以及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留心学习的知识,而这些却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而又更为实用的知识。

秘书是一个“文化人”,也是单位文化形象的代言人。我们只有通过多读书,多方汲取文化涵养,才能时常找到活水源头的感觉,言谈举止之中才能透视出文化的气息,人文修养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起来。正如培根说的那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实践出真知”,“处处留心皆学问”。身边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就是一本本生动的书;领导的每一次鼓励或批评,自己的每一次反省和检查,也是一本鲜活的教材;与同事的交流、向前辈的请教,也会开阔视野,弥补过失。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向工作实践学习,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得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当然,书海无边无际,书山高耸入云,而我们工作之余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读书与学习必然要有选择性,所以读书就要“取法乎上”,选择经典性作品,学习就要进行精品化撷取,做到广读书、读好书。

知书的目的,则是达理。所谓“达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要通达社会伦理道德和秘书的职业操守,也即是“伦理”。古代士子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处世信条,把“修身”放在首位,以自我完善为基础,提出“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的准则,这也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追求。“秘书”在拉丁文中意思是“可靠的职员”,可靠是对秘书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做到品行上可靠,恪尽职守,光明磊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能够以冷静的态度对待是非,以宁静的态度对待得失,以清静的态度对待名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要做到作风上可靠,既要有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品性,也要具备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习惯,及时沟通、竭诚团结身边的同事“积力之所举”、“众智之所为”,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要明白法律法规的要求,也即是“法理”。一个优秀的秘书工作者,既应当是优秀的守法公民,还应当是所在行业法律的精通者,既要对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有所了解,绝不触及法律的红线而遭致身败名裂,还应该及时学习和掌握涉及本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掌握党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掌握上级党委出台的重大政策和重要文件等。例如作为行政公文的撰写和处理者,我们就要熟悉《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公文标准格式》等相关的文件和法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必须熟悉和掌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国家和地区出台的教育法规和发展规划等;作为一名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者,就应该要熟悉"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掌握了这些政策和法律知识,我们才能保证所写的文章有正确的政治性和“政治高度”,叙事和说理才能有可靠的依据和较强的说服力,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更好地做好为领导参谋和服务的各项工作。

三是按照规律办事,也即是“事理”。规律之中是有“道”可循的,依道而行就会取得我们孜孜以求的结果,反之,离开了“道”的内在支撑,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乃至写文章就会出现问题,甚至造成大的损失。正如老子所说“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轻浮的结果是失去根本的原则,躁动就会丧失主宰的地位。在这样一个略显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心灵若没有坚守“道”的信念,就容易喧嚣起来,试图“立竿见影”,妄想马到成功,到头来大多虎头蛇尾,甚至以失败告终。急功近利的结果,使得原本是长期效益的工程,变成了短平快的豆腐渣工程,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社会中比比皆是。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按规律办事的原则,淡泊名利,去除浮躁,静下心来做学问,潜下心来搞研究,一心一意谋发展,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上一篇:秘书写作范文 下一篇:写作文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