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困境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03:58:25

写作困境论文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1篇

一、还学生以话语权:制约理论空洞的良药

在现行高考体制下,那种更接近写作本质但可能更远离高考作文规范的自由写作,一直被许多中学语文教师认为是学生写作的残缺状态,即使在现在广为流行的话题作文中仍然如此。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课堂上讲的最多的是主题要求、写作技巧与写作规定。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我国的写作学专家绝大多数都将“主旨”“主题”“思想”等列入“写作要素”(写作能力)的首位,而语文教学法专家对写作能力的分析,无一例外地都把“审题”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把它提高到几乎决定文章成败的地步”。[1]诚然,“主题”或“思想”的确是构成文章的主要因素,甚至是第一要素。但这种“主题”或“思想”的来源应该出自写作主体的思考与选择,而不是来自教师事先的规定与外在的强加。这种从书本上硬搬下来由外在理论构成的习惯性的作文要求,使学生在作文中不自觉地处于一种严重失语的状态,写作中没有了心灵的颤音。而教师的指导往往只停留在对那些成功作文优秀因素共性的分析与解读上,使极具个性化的写作活动成为集体工场里的流水装配和批量生产,作文的个性化生命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学生的“失语”,或者说学生话语权的丧失,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失落。从本质意义上讲,写作其实是一种自发的交际行为,是人的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天性需要。但在过去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学生(人)的这种天性往往很早就被剥夺。有些地方,从学生知道作文是语文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时起,作文就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产生了分裂。在应试体制下,作文的“器用”被反复强化。可以说,许多学生都是在天性之外痛苦地耕作着这块贫瘠的作文田地。杜威先生说得好:“不调动儿童内在动力而填鸭般地灌输知识,无异于强迫没有眼目的盲人去观看万物,无异于将不思饮水的马匹牵到河边强迫它饮水。这种忽视天性和压迫天性的教育显然是愚蠢的。”[2]

学生话语权问题,是一个教学机制的转换问题。理论固然具有指导的价值,但理论的规定性越多,实践的自由度就越小。对写作这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理论的使用是基于学生实践的需要。学生自主话语权的确立,就是主体性的确立。而主体性一旦确立,那些无用的理论废话和过时的道德说教自然会被束之高阁,人的最本真的心灵需要和生活需要就会自动走向前台,人的写作的源本天性就会得以正常地显现和发挥。这时候,也是合宜有用的写作理论发挥其最大功用的时候。

二、立体感受文字:架起写作与感受生活的桥梁

如果说话语权的回归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写作的原动力问题的话,那么对文字的深刻感受能力则是保证写作质量的重要前提。文字感受能力的培养必须仰仗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这些年,我们的写作理论和写作理念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把丰富的生活当作提高写作能力的直接源泉。新潮的理念几乎普遍认为:只要学生生活丰富了,写作能力就会自然提高。我们认为,这是对写作教学新的误解。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论的“写作”,主要是指文字符号的组织过程,或者说主要是指书面语言的表达结果,而且偏指文艺(学)性的语言表达活动。人的自然天性的表达欲望只解决了写作的动机问题,而且这种欲望是本能上的一种混沌,它代替不了作文过程,更不是作文的结果。人们通常都认为,写作就是把所思所想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把思想和情感当作写作的直接源泉,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现象对接,缺少对写作过程的实质思考。不错,写作的确要有思想与情感,问题是思想与情感从哪里来?如果从生活的原生态角度考量,思想和感情自然是从生活中来。但进一步思考:具有同样或相似生活经历的人所写出来的东西为何如此大相径庭呢?其实,语言学家早就告诫我们:语言是思想的实现,而不是思想的表现。从写作角度讲,感受文字才是写作的直接源泉。“其实,学生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3]试想,一个从未感受过文字的文盲,他就无法用文字表达“高兴”这一情绪,他更无法区别“高兴”“心花怒放”与“喜上眉梢”的细微差别。应该说每个中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问题是写作时需要的不是粗线条的共性的东西,更不是处于生活体验阶段无法言说的情感,而是经过文字的细微区别进一步深化与细化的情感与思想。通过立体感受文字后,思想达到深化,情感得以细化,这样文字对原生态生活中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并且生活的情感与思想也就在这种感受文字的区分度中有了个性与细节。大作家几乎都是生活经验极其丰富的,但不是所有生活经验丰富的人都能成为作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文字的感受与原生态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的关系。而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几乎是大同小异的,所以对文字的立体感受能对相似的客观原生态生活加以主观上的同中求异,并且可以无限放大主观差别,而主观差别的不断放大可以使写作更多地指向自我,所以对文字的感受方式对写作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写作的直接来源是对生活整理加工的文字系统,间接来源或终极来源才是生活,应该说写作与生活是以文字为纽带为桥梁的。其实阅读文字就是间接阅读生活,但间接阅读生活与直接感受生活却在文字符号系统中拉开了差别,生活在写作过程中被符号化了。也可以这么说:写作过程正是文字对文字的转化,文字对文字的对话,虽然原生态的生活是处于第一位的,但在写作过程中它却只是经过文字过滤后一个间接的媒介。感受生活最终只有通过感受文字才能产生写作效益,生活再怎么丰富多彩,如果它没有转化为阅读文字的丰富多彩,就不可能在写作中诞生出闪烁个性化色彩的文字。原生态的生活是写作的终极来源,是处于第一位的,但原生态的生活一经文字转换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也可以说100%反映原生态生活的作文几乎是没有的,也没有必要。作文或文学作品最有意义和生命的地方正在于对同一客观对象有千差万别的主观反映。现在对写作教学而言,我们不必过分强调原生态的生活是写作的终极来源,而应该强调立体感受文字的重要性。总之,我们认为,立体感受文字十分重要地影响着对原生态生活个性的表达与话语贴近自我实现的程度。

对写作来说,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比感受真实生活的情感与思想更加有意义,因为写作中表达原生态生活的思想与情感需要通过文字来实现,而现实生活所感受的情感与思想则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体验,它在多数情况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也就是没有转化为文字的自觉。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部分中学生认为,到目前为止,提高写作水平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的领悟与实践,在阅读时会全方位品味思考体会文字,甚至试着模仿。因而我们认为,写作过程中最根本的东西还在于让文字能够触动自己以及隐藏在文字中的情感与思想能与自己所拥有的情感世界与思想空间进行多角度的对话,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开发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形成自己思维的敏感与优化以及思想的细化与深化这样立体的内部言语的生成结构,这是写作内功精髓之所在。从深层次讲,思维结构制约着决定着语言的表现力,只有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才能写出有较高表现力的语句。当然要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还需要外部言语所提供的词汇积累,文章学所提到的主题等恰当的辅助。可以这么说,培养写作能力,最根本的还在于对文字所传达信息的敏感度如何,在于对文字如何传达信息的感受力如何,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另一种深层的意义上揭示了作文写什么与怎么写这两大问题。

因此,阅读必须十分讲究,一定要在有效的尺度之内才能产生阅读的写作效益。正如余秋雨在《现代人的阅读困惑》的演讲中所说:“看书要像挖井一样,只有垂直地挖才会出水。阅读完后,要长时间地体会,努力与作者的灵魂沟通,默默地寻找自己的生命在书海中的轨迹。”[4]只有让自己有所震撼,有所感动,阅读主体的心灵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写作的敏感度才会提高,内心精神资源也才会有充实的积淀。我们提倡的立体式阅读也就是让阅读主体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指向处于与文字对话状态的一种阅读模式。当然,对于文字的感受度,拥有不同心理品质、不同思想结构、不同情商与智商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能够引起自己感触的文字只能由学生自己解决,也只有学生自己能最好地解决。我们说目标只有一个,但道路却有千万条,关键在于适合自己。总之,一句话,写作的动力首先是对别人文字的冲动,最后又以自己的感情冲动为归宿的。

三、深度模仿:揭开文学言语生成的神秘面纱

理论的探讨固然可以廓清笼罩在写作教学上的许多迷雾,指出写作能力培养的基本方向,但崎岖的写作之路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人们不禁要问:写作中体现个性和创新的文字表述能力的培养有没有一个相对可操作的实践切口?这个切口应该建立在怎样的理念层次上?为此,我们提出“深度模仿”作文操作策略,就是突破传统写作的修辞与结果模仿,进入到语言思维过程的模仿,进入到语言运用规律过程的模仿。

我们不妨先分析深度模仿操作的案例。例如下面的句子:“红豆杉上挂着忧郁的记忆,半枫荷坠落了一串串缠绵的话语”“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对于这几句话的阅读,我们常常只看到了文句的精彩,内容的抒情,至多也只看到了修辞以及它的表达效果,并且让学生学习这种修辞。我们说这种思考与阅读方式非常保险,但很肤浅。这是一种习惯套语,试想,哪一篇好的文章没有运用修辞,哪一种修辞没有自己的表达效果。学生是无法从修辞及其表达效果中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的。所以这种阅读方式很有伪装性,它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它面对具体个别现象时又无能为力,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流行的话语具有一种迫使人放弃思考的遮蔽作用。”[5]

我们认为,阅读的平面化也在阻碍着写作话语权的生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话语权的失落许多时候并不是他们没有说话而是他们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说,他们没有具体的操作可以模仿。我们提出“深度模仿”,关注的正是怎样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现这些特有的表达,而发现它表达的特有之处也就发现了它独特的情感与思想。以自己的方式发现,这也正是找到了自己学写作的途径,而教师的作用既不是让学生在千变万化的形式中找不到方向,也不是让学生在现成抽象的理论中碰壁,而是以自己特有的发现来开发学生特有的发现。所以对学习写作来说,教师不但要看到语言表达了什么内容和信息,更应该关注它是如何传达这些信息的。在上面这些表面看来毫无联系的句子中,我们却可以发现:按照现成的话语,红豆杉上一定挂着具象的红豆,而树上挂着抽象的记忆,这样抽象与具象组合的错位,语言的陌生感就形成了。我们进一步阅读,相思这种情感与忧郁的记忆是相配、相和谐的,这样,在陌生化的表达形式中又有了思想内容的亲切感。进一步延伸思考下去,我们还可以找到这种表达方式的源头,李清照诗曾曰:“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她把具体的事物经过想象传递给了抽象的忧愁,这里同样有具象与抽象、现实与真实的换位。如果再延伸下去,李清照名句在表达思维上更是借鉴了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把静止的愁经过想象传递给动态的东流水,同时把抽象的愁还原为一种具体的春水。李清照与李煜写作中内在的表达逻辑模式刚好相反。应该说以上句子在传达流程的表层上毫无联系,但在深层次上却具有本质的相似性。如果我们在这样的思维层面进行深度模仿的写作实践,那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精美句子的诞生:“思念在分手之后开始生长,长成伫立在岸边的棵棵杨柳”,“父辈们一生简单的日子里卷在辛劳的汗水里,那几分贫瘠的薄田耕种着一家人的幸福”,“在一个挑灯看剑的夜晚,有一个人把一腔豪迈而又寂寞的悲愤化作了宋词的一种经典”……这种立体式阅读与深度模仿只有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才是属于自己的,而且这种写作行为也只有当学生自己用起来时才能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写作素养。可以说,如果学生这样的阅读深度与思考品位被我们激活,然后自觉发展下去,他们将在这种意识下不断增强自己的感受力以及模仿力,最终达到创造力品质的提升和优化。我们常常责怪学生的作文缺乏创造力,而我们给过他们创造的途径了吗?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会创造吗?我们用自己的创造鼓励了学生的创造了吗?如果学生能这样带着立体式的眼光去寻找文字的各个侧面,并且能在深度模仿的操作途径中不断深入到有过程的言语实践中优化写作,那我们又何愁他们走不出传统阅读教学的藩篱和写作技巧理论的桎梏呢?

当然,写作从本源上说既然是一种“天性的需要”,它就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无的放矢的写作必然会导致无病,而且必须在一定的氛围和情境下,至少是在一种相应的心灵状态下,写作才会产生真正的效益。所以有的研究者提倡如下四个方面的“真实的写作”是富有借鉴意义的:1.真实的写作任务;2.真实的写作对象;3.真实的写作环境;4.真实的写作成果。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上,即真实而有效的言语转换。而探索言语转化的操作途径与内在规律在目前的写作教学中几乎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参考文献】

[1]章熊.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5):30.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

[3]姜广平,于国祥,贺学根.新课程下的写作教学[DB/OL].

[4]余秋雨.现代人的阅读困惑[N].扬子晚报,1998-09-18.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 现状分析 解决对策

近年以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入,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足够自由的空间,充分展现学生理解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各地各级升学考试试卷中“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的要求也应运而生了,考试要求中作文文体淡化了。同时,笔者在作文批阅中也发现了正在悄然改变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写议论文了,准确地来说是不会写议论文了,在议论文习作中普遍存在主旨不明、逻辑不严、材料不足等通病。针对这一严峻情况,笔者对职高生议论文写作能力逐步丧失的原因进行了一番研究,也提出了改变这一困境的肤浅看法。

一、主要原因

1.指挥棒的效应。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淡化了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历年中考作文的要求中都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一条,到了职高,这一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文体不限”“文体自选”这一要求本身无可非议,它确实让学生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充分发挥了其作文才能;但同时也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放弃议论文写作教学和放弃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机会。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文体不限”“文体自选”淡化了文体,给老师懒于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和学生不训练议论文写作提供了理由,以至于现在的学生苦于议论文写作,陷入议论文的写作能力逐步丧失的困境。

2.范文的缺乏。以职高高教版的语文基础模块来说,上下两册共48课,议论文只有6课,其中《拿来主义》是杂文,《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为文艺随笔,《在困境中要发愤求进》为演讲稿,《人生的境界》为学术随笔,《科学是美丽的》是科普文章,这几篇都重在表现其文学体裁的特点,反而淡化了它们作为议论文这一文章体裁的特点。更何况有的文章篇幅偏长,对于职高学生整体把握有难度,有的文章文句半文半白,学生理解都困难,有的文章主旨太深奥,学生难以领悟,这类文章拿来给学生讲述议论文知识,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都不太合适,连范文都少之又少,学生议论文写作就更不知从何下手了。

3.教学功利化。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高悬在头上,教师教学难免功利化。有些教师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局限于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维怪圈,忽视了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是其一。其二,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概念性的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训练和培养,简单地把议论文教学概括为“论点+论据+论证”,忽视深入探究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久而久之,学生不但不重视议论文的写作训练,而且其思辩能力越来越倒退。

4.学生避难就易。议论文本身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说就枯燥乏味,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在老师功利化思想的教学下,学生不但不喜欢议论文的学习,还对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敬而远之,避之不及,在考试作文中冠冕堂皇避重就轻地放弃了议论文这一文体写作。

二、解决对策

1.完善教育评价机制。作为教学及课程改革的主管部门,应该努力改善教育外部环境,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不给教师忽视议论文写作教学和学生放弃议论文写作留下可乘之机,改变目前议论文教学的现状,变消极为积极,将教学引向正确、健康的方向。

2.精选范文作示范。教师将平时阅读中积累的贴近职高生生活,时代感强的简短、典型议论文推荐给学生,有时从课文中选取,例如《读书人是幸福人》;有时从课外读物中选取;有时可以选用学生习作。这样,让学生在范文的熏陶下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培养其议论文写作的兴趣,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3.转变观念,改进教法。首先,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学习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这不仅是语文教学本身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认识和思想、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第二,教师摒弃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转变思想,改进教法,让学生在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提高认识和积极性,激起学习议论文写作的欲望,收到知识和能力同时受益的双重效果。

4.积累素材,厚积薄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时常因缺少素材而凭空瞎想、胡编乱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材料:(1)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找材料,每一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生活经历,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材,最容易写出独有的个性特征。(2)到教材中去找材料,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写作的宝库,而且同学们的专业课教本,有许多材料都是可以用的。(3)背诵名人名言,搜集名人事迹。(4)注意积累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平时勤搜集,避免写作时闭门造车,东拼西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才是厚积而薄发!

5.综合训练,提高思辨能力。教师应把议论文写作的课堂教学与作文训练、说话训练、课内练习、课外阅读等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中不断提高“议论”的能力,以达到思想和思辨质的飞跃,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做法:(1)课前演讲练“议论”。灵活地利用“课前3分钟演讲”,先让学生说一件自己生活中的事情,然后让其他学生发表各自看法,而教师适时地进行评价,要求说话时观点正确,条理清晰,思维严密。长期进行听说训练,坚持不懈,学生就会逐渐学会梳理生活,理性思考,潜移默化地提高思辩能力。(2) 举行辩论赛,激发“议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安排辩论赛,可针对课文中某一文学人物,也可以针对班级发生的某一件小事,更可以是当前有争议的社会事件……只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即可。通过辩论,可以使学生对所要辩论的话题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不仅能开阔他们的视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辩论,可以加强学生的思维速度和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辩论,还能使学生达到一种思想境界,完善其个人的思想修养、行为修养。(3)写作练习中强化“议论”。 学了一篇文章后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看了一部电影之后可以写观后感、影评,听闻校园事件可以写校园短评等整篇的小论文,对议论文常识和学生的思辩能力加以强化和巩固。可以先写一二百字的小段议论文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修饰、拓展,形成六七百字的小论文。学生在这种由易到难的训练和摸索中,议论文写作水平的逐步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综上所述,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职高议论文教学中,应深刻认识到“淡化文体”并不等于忽视文体教学,为了学生的未来,只有教师自身提高认识,改进教学,加上学生的努力,才能找回痛失的“议论”,让“议论”的痛苦成为学生“议论”的痛快!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05).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3篇

要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就必须加强写作思维特性的研究,如果我们能拿出有力的对策来 ,那么作文教学就会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这个研究过程虽然是漫长的,也绝不是不能解决的。我认为,目前我们所要做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继承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成分,尤其是模仿训练,并切实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惟有如此,我们的写作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

1.悟文"析法",提倡学以致用的拿来主义

练武有套路,习字有字帖,书法要临摹,一个初学写作者自然也离不开模仿,这是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 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大量事实证明:让学生进行悟文析法的模仿,是使复杂的思维对象条理化、抽象 的写作思维过程具体化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模仿,其实就是苏轼所说的"隐括法":偷其意、偷其气就是模仿中的创新。让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与借鉴,可以领悟到作者的 写作技巧,进而变成自己的写作本领,进入近代学者黄季刚所说的"妙得规摹变化之诀,自成化腐为新之功" 的境界。关于这一点,请见拙作《考场轻松作文步步高》一书(2009年本书获甘肃省第七届基础科研成果三等奖)。

2.自由练笔,张扬个性,不拘一格的创造主义

一学期,课内大作文一般只做七八篇,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量变质才能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让学生课外自由练笔,是加大学生写作量,促使学生多写作的一种 好方法。这种自由练笔由学生自己选材,自己命题,举凡人物速写、景物素描、音乐欣赏、书画评析、诗文鉴 赏、影评剧评、时事评论、旅游观感、读书笔记、知识小品、经验介绍、思考一得、科技信息、市场印象、街 谈巷议、社会调查、学校新风、家庭琐事,以及各种文体的习作,或虚或实,或长或短,即兴命笔,均可写入练习簿中,这种自由练笔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能使学生深入地感悟生活,使生活条理、清晰地贮藏 于大脑之中,并由这种自由练笔改创成正规的作文,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班的十几位同学都在报刊上发 表过优秀作文,并多次获奖,这同他们平时的自由练笔是分不开的。

3.读、写、评、析系统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认知的度

学生认知水平低表现在缺乏辩证的观点以及抓不住事物的关键和实质上。比如为了强调信心的重要,就说 "只要有信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为了强调虚心的必要,就说"虚心的人在事业上一定成功",统而言之 ,谈不出个所以然来。

面对学生认知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分析评论文章是有益的。

写评论文章,一是与课文结合,如读《促织》就写《如何认识成名因促织而致富》,学《鸿门宴》就写《 从〈鸿门宴〉看项羽为什么失败》;二是结合课文认识社会现象,如读《包身工》就写《如何看待"打工仔" "打工妹"现象》;三是结合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写思想评论,如《〈背影〉读后》、《对"早恋"的看法》等。

读分析评论文章,学生会与自己的认识作比较;写分析评论文章,学生会认真揣摩思考,这都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社会认识的深刻性。

如果我们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这几方面的训练,我想写作教学是可以走出这个困境的。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4篇

要:明确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中比喻修辞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适时合理地应用能增强体育学术话语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具有形象陈述、委婉表达、提炼和辅助论证主题等作用,同时具有导向性、整体性、论证性和前瞻性等运用特性,区别于文学写作或日常生活写作。从一般性比喻和概念性比喻两个层面进行实际运用案例分析,认为比喻修辞的实际运用具有较大的空间张力和灵活性,不存在统一的语文标准,但却有宏观上的内在审美要求,力求做到形似、意似、神似。提出消解论文写作困境的宏观思路,冀望写作过程更轻松、惬意、愉悦,体育工作者应有信心也有条件做到。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比喻修辞;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f2010107-0105-04

1 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运用比喻修辞的必要性

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殿堂中,往往崇尚理论或思想本身的广博与厚重,漠不关心理论或思想的表述过程,以致现有体育学术人才培养体系中过度强调知识的记忆、传习与实践应用。专业论文写作训练被视为自修科目,因而具有较大盲目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一篇优秀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期刊投稿、会议和研究报告等)不仅需要做到选题合理、论点鲜明、数据翔实、分析透彻,更应达到言简意赅、流畅通顺、形象生动的文字审美要求。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属性内在规定其论文写作具有描述式、评论性等特点,比喻作为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日常生活写作或人文社会学专业写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适时合理运用能增强话语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 比喻修辞在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中的作用及运用特性

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中运用比喻修辞“能把道理说得更加透彻,给人以深刻印象,清晰易懂、形象生动,同时增添文采”,新时期中国体育驶入跨越式发展快车道,学校体育、社区体育、职业体育、农村体育等领域暴露出诸多问题,借用比喻修辞委婉陈述理论主张,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冲突,且能有效推进自我反思与实践改良,“因为人们真心希望变革,很多人只是下意识地防备变革可能带来的利益冲突,实际上这只是人们对变革可能带来利益变化的防御”。在描述复杂性理论作用机制或理论变化过程时,往往耗费过多文字表述主语,运用比喻修辞进行概念化命名,可以赋予一种概念化的内容所指,以精炼文字表达,如李力研的“人造动物园”比喻运动场、胡小明的“两条腿”比喻中国体育理论等。最后,比喻修辞除具有形象陈述、委婉表达和提炼理论主题的作用之外,还有辅助论证的效用。从论文写作结构来说,比喻修辞并非独立的文字板块,而是论文写作框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非刻意呆板的修辞运用,而是动态发展中的论点推演的辅助环节。

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中比喻修辞的运用具有特殊性,区别于文学写作或通俗写作,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即导向性、整体性、论证性和前瞻性。首先,比喻修辞的运用应具有明确导向,直接指向所要论述的主题,或解释说明、或推理论证、或总结描述,一般以明喻手法为主,借喻、暗喻为辅。其次,应注重提纲挈领式概括总结。恰当的比喻在对结语、结论或阶段性论证的梳理时,能起到回顾性总结、简化理论线索和升华论证主题的作用,使抽象的理论陈述形象化、跌宕的论证过程线条化,一般应用于论文各段落或阶段性论证的结尾写作。再次,应体现论述推理特性。比喻修辞的运用本身既是形象化的论证推理,亦是论证文本结构的组成部分。最后,兼具比喻本体的趋势前瞻功能。理论不仅要关照历史和现实,更应为未来实践提供合理的可能性,即对论述主题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或提供应然路径选择,尤其在陈述否定性前瞻判断时,更应选择委婉表达的方式,常见于论文结尾或结语写作。

3 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中运用比喻修辞的案例分析

比喻修辞在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中运用的较为普遍,不仅比喻手法多样、功能多元,且被知名学者与青年学者所青睐,在此遴选若干常用比喻修辞手法进行比较(见表1)。

李力研并未用“主义”式的抽象概念来表述人类过度依赖理性和语言导致的实践异化,而是顺应普通读者群(高端学者毕竟是极少数)的阅读旨趣,用比喻修辞举例说明比喻本体的理论涵义,具有解释性、整体性、论证性等特点。

概念比喻是一般性比喻修辞运用技巧的升华,具有独特的话语表达作用。它可以描述晦涩繁杂的理论定义和实存的状态或过程,以精炼话语减少篇幅;可以委婉表述理论主张,以促进体育学术界的话语和谐;可以升华理论主题,以更好传播作者的理论观点等。在正文中应有较明确的引语(直接或间接用语)用以命名比喻性概念,赋予比喻概念以明确的内容所指。例如李力研将体育场与动物园做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将体育场定义为特殊的“动物园”,“体育场不是动物园,然而它是一种‘人造的动物园’。小孩儿无不喜欢动物园,青少年无不喜欢体育场。”完成了比喻概念的内容所指,即可根据具体的理论背景和写作需要,发挥比喻概念的多元作用,案例分析如表2所示。李力研惜“人造动物园”宣扬现代体育场消解人类困境的作用,进而强调与再阐释早年提出的体育哲学观点――人的自然化。胡小明借“两条腿”呼唤体制高层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重视与投入,由于其研究身份,直接用词难免有哄抬自己之嫌,遂将中国体育实践危机比喻为一种生活场景,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历史瞬间,“断奶的孩子需要走路,才发现缺了两条腿”,以表达中国现代体育貌似很理论,实质缺理论的实存状态。

4 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中运用比喻修辞的审美要求

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中比喻修辞的运用具有较大的空间张力和灵活性,一般根据理论背景和写作需要灵活运用,不存在统一的语文标准,即便判定比喻修辞运用好坏的边界模糊且不易把握,却依然有宏观上的内在审美要求,即“形・意・神”。“形”作为初级审美要求,应做到本体与喻体间的相似性,不能南辕北辙。常见于形象化比喻或比喻性的理论解释中,如卢元镇将2001年后中国体育改革发展视为一个“长考”的理论准备阶段;鲍明晓””将媒体和体育的关系描述为“鸡蛋相生”的同义反复状态;易剑东将失去文化依托的校园体育明星比喻为“没有水的鱼难以生存”;郝勤将奥运新闻传播定位于“第二战场”。

“意”作为中级审美要求,应做到本体与喻体间内容所指的高度一致,常见于形象化比喻、抽象化比喻、概括式比喻、喻证过程中,如胡小明”。将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视为“玩具”功能的彰显;韩丹将中国体育人口指标在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概括比喻为一种“致命内伤”;任海将中匡I旅游业大发展的奥运契机抽象化比喻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再如谭刚、龙建新为描述人

们痴迷足球运动的疯狂状态,创造出x星球外星人用超大型射电望远镜遥望地球的景象。

“神”作为高级审美要求,“只能理解为意蕴上空灵朦胧的相似,属作者主观想象中创造出来的相似性,倾向于一种主观的鉴赏。‘神似’越充分,作品中语言体现出来的艺术张力就越大,就越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的愉悦”。常见于抽象化比喻和概念比喻中,如胡小明的“两条腿”、“玩具”;李力研的“世界3”、“人造动物园”、“补丁等概念比喻,颇有几分神韵在其中,让读者体验到理论阅读是一种轻松快乐的心灵旅行。总之,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中比喻修辞的运用应注重话语情境的灵活掌握,贯穿全程写作的宏观把握,强调作者主观的创新发挥,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不能仅为貌似,而应追求形似、意似、神似。

5 让体育学术论文写作更精彩

近30年来中国高校的写作课程建设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写作学科一直处于边缘化位置,体育领域自不待言,早有一线体育教师呼吁论文写作课程的回归。然而按照生活常理,中国人说中文写汉字,属天然原生态,哪还用得着额外的写作课程教育。面对日益泛化的论文写作困境,这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成了问题。亦有研究显示,我国体育学术论文在10年间增长了348.6%,学术期刊出版周期缩短,论文数量猛增,随之而来的学术论文写作问题也在不断显现。提升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素养和技巧水平不可一蹴而就,需长期重视并致力改善,且受各方因素的影响,如学术氛围、工作环境、生活状况、知识结构、阅读能力等,亦可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纵面来解释。

其一,有想法、有主张、有意见是学术表达和论文写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驱动力,外部环境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术想法、主张、意见的产生。在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成为特殊稀缺品,如果学术氛围、制度安排、工资待遇等配套硬件或外部环境发展滞后,无法调动起体育工作者的研究积极性,使其迫于科研业绩指标的压力和无奈,在不情愿的状态下硬作文字,势必影响论文写作质量。其二,作为学者自身而言,在一个传统道德分崩离析、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潮流中,保持不急不躁、静若止水的学术心境和笨鸟先飞、执着钻研的学术姿态尤为重要。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由“让我写”转变为“我要写”便水到渠成了。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公共英语四级考试中,写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考生感到最困难的一部分。本文找出了英语写作考生常遇到的几种困境,并找出了相应的对策,有助于考生提高写作成绩。

大学英语作文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大学四级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考生在这一部分的得分直接决定其四级成绩。近年来国家教委又明确规定,四级考试中,如果学生作文得零分,那么即使前面得了满分,其总成绩仍将视为不及格。因此写好一篇文章对参加四级考试的学生来说可谓至关重要,不容轻视。然而写作对许多考生来说是最头痛的事情,他们感到很茫然,写作文时不知道如何下笔,或是写出的作文与题目不符,这就很难取得好成绩。以下是考生在写英语作文时一般会遇到的几种困境:

困境一:有些学生没有作文框架的意识。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直在朝标准化客观化努力,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四级作文部分是一种控制性写作,而且往往会给出一个三点(间或是两点)的提纲。但是我们有些学生压根儿没有看题目中给出的提纲,有的想标新立异,有的想另起炉灶,结果是写出只有一段的或者是八段的”惊世骇俗之作”。可想而知,阅卷教师对于这种没框没架的作文是什么样的态度的。一段文字很难拿到4分以上。作文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只写一段者:0—4分;只写两段者:0—9分(指规定三段的作文)。那种写八段的作文是一种折磨阅卷教师的写法,阅卷教师会觉得无比郁闷,一般来说,得两分的作文往往就是这种意识流类型的文章。

困境二:有些学生没有作文内容的意识。

当看到作文题时,我们当中有些学生见到某些不太熟悉的话题就觉得无话可说了。他们会觉得让他们用汉语来写这篇文章都困难重重。而且大学英语四级作文大多数都是论说文文体,往往会让大家去分析原因,说明利弊,举出事例,预测未来,提出建议等等。他们觉得无法去分析原因,无法去举出事例,也无法去提出建议。另外有部分学生想向阅卷教师倾诉衷肠。他们想利用精彩的内容来打动阅卷教师,从而获得作文高分。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因为阅卷老师不会,而且永远不会因为你的“精彩内容”给你高分。说得更明白一些,那些花了老半天想出来的观点和例证其实阅卷教师也许早就看了好几百、好几千份了。

困境三:有些学生没有语言亮点的意识。

考生朋友们应该始终牢记这一点: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考试是一种语言考试。因此,语言质量是第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当中有些学生没有一种写作词汇和句型的概念。往往会在一篇短短的四级作文中重复使用诸如像“think, believe, important”之类的词汇,和诸如“Some people think..., Some people think..., I think..., Do you think so?”这样的文章,如果去掉相同的词汇就剩不了几个词汇了。像这样的作文又怎么能够拿到高分呢?

鉴于以上几种困境,考试中要注意应用以下几个对策:

1.提高框架意识

拿到作文题目后,一定要认真审题。一般在四级考试中,作文都给出了简短的中文提纲,写作时一定要按提纲的要求去写,提纲叫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们要把提纲看成是几个简答题,一个题目用一个段落来回答,这样的作文就会段落清楚,有明显的开头、主体和结论部分。写的过程中也不会为分段大伤脑筋,更不会象记流水帐一样,一段到底。这就会给教师留下很好的印象。同时在文章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使用一些句子之间以及引起和结束文章时候的连接词,这样的话可以使文章很自然、流畅。比如在写文章主体的时候可以用“首先”、“其次”、“再次”这样的连接词,或者“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这样的词。这些都很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给阅卷教师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他们会感激你,会心甘情愿地、毫不吝啬地打出高分!明白这一点就会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再有就是平时背诵较好的由教师推荐的范文框架,熟悉并掌握我们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提纲原则。课下应该多去尝试运用所学的教师推荐的各种框架。

2.主动意识的培养

与词汇、阅读等客观题型相比,写作部分需要大家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动性。大家应该明白,写作的时候,笔是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的,而且阅卷教师也只可能看到我们作文答题纸上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我们能力所及的表达形式,自由地选择我们能够表达的内容,从而避免自己给自己挖陷阱,避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平时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熟悉并掌握我们在课堂上反复训练的“万能理由”。课下应该多去尝试运用所学去思考一些常见的话题。写文章时候尽量多用一些四级词汇,这样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印象。但不是说你用的词很多,而写出的句子结构、语法错误太多。这样也会很糟糕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自己词汇不怎么多的时候,你不要用自己不明确和不会拼写的词。还有一定要确保句子的正确性,尽量避免语法结构的错误。即使你使用的简单句,但是写得很清楚,没任何错误,也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

3.语言亮点的制造

下笔之前就要想到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试想,阅卷教师面对一大堆的作文试卷焦头烂额、倦意正浓之际,突然看到一份三段式的作文,卷面干净整洁,语言流畅得体,他一定会给打高分。大家拿到作文题目之后,先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作文的类型。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四级作文相对很强调作文的结构。如果没有一个很清楚的结构,一定会失去一定的分数。四级作文一般有下面三种结构: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写作。说明文主要可以分为阐述主题类型的、利弊类型的、原因结果类型的、解决问题类型的以及谚语说明类型。议论文主要是就观点进行反驳类型的。应用文写作主要包括演讲词、求职求学信、邀请信、感谢信和投诉信等。所以大家必须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明确各种类型的写作结构,这样在考试时候就可以在结构上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也不会因为写跑题而失分。再有就是要注意文章的长度安排,短的作文一定是不可以的,也就是字数要达到要求。但是长的作文如果几乎每句话都有错误也不能得到好的分数。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写的时候要长度适中,确保写出的句子错误很少,即使观点只是很一般,没什么新的地方,也能得到相对好的分数。

4.卷面一定要整洁,字一定要写得漂亮,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们分数的升降。印象分数几乎全部是这个决定的,所以大家也要平时注重HANDWRITING的练习。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案例分析 MTI

学士论文(或称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与答辩是英语专业毕业前的一项教学活动。本文以MTI翻译报告《从功能主义理论视角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教材的编写》为例,拟分析学士论文写作的问题。

中英文摘要是内容的高度浓缩。有以下特点:(1)短小精悍。(2)类别分明。论文摘要通常有概括型摘要和信息型摘要,或者描述性摘要和资料性摘要。(3)结构固定。(4)内容完整。包括①研究的目的和范围;②研究的方法;③研究的结果;④作者对研究的主要结论等。(孔令翠,2015)

而本篇论文摘要如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作为交流媒介和信息传递工具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本论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论文的选题原因、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二章介绍功能理论具有代表性的的精华思想并简单概述在该思想指导下的翻译策略的选择。第三章通过分析国内现有的MTI 教材编写特点并结合今后新教材需要改进的创新点,提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材的编写思路。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出建议,并提出该论文的不足之处。”

笔者发现,最后一段出现问题:功能目的论没有在摘要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即论题和论文本身脱节。论文议题在于功能目的论,而在摘要中却只提及一句话,因此,不合格。

那么,如何才称合格的中英文摘要呢:

(1)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排除在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

(2)避免与题名在用词上重复。

(3)切忌罗列各章节标题。

(4)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及公式和参考文献号。

(5)摘要是在正文完成的基础上再提炼、概括写出。

(6)用词要精炼,字字推敲,句句斟酌。

把握以上六点,即可完成一篇合格且优美的中英文摘要,给论文读者简要明了的论文提示。

学位论文写作是MTI教育的灵魂。本文分析学位论文写作的摘要出发,分析学位论文写作的具体问题,希望为学位论文的写作提出有益的建议。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 Exp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Steven Pinker. The Sense of Style: The Thinking Person's Guide to Writing in the 21st Century[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15.

[3]孔令翠,翻译硕士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

[4]孔令翠,罗明礼,王慧.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危机与出路--以精品课程建设促学术性、师范性与人文性之融通谋出路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 (11).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7篇

1. 并列式: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中心论点)

① 人要有意气,才能有韶达的胸襟;(并列分论点一)

② 人要有意气,才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并列分论点二)

③ 人要有意气。才能追求不泯,意志不衰。(并列分论点三)

本文作者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并列地从三个方面(“意气”的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提出分论点。对总论点加以论述,内容具体,效果很好。

2. 递进式:

人生在世,意气不可无。(中心论点)

① 意气是一个人生命的支撑架;(个人)

② 意气是一个团体成功的基石;(集体)

③ 意气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号角。(国家)

作者提出三个分论点(三个分论点之间构成递进关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阐明了“意气”的重要意义。

3. 对照式:

意气是一把双刃剑,要学会正确使用。(中心论点)

① 意气风发可以引领一个人走上成功的巅峰;

② 意气相投可以带给人幸福和快乐;

③ 意气用事会让人饱尝失败的苦果。

本文作者提出中心观点后,从正(1、2两个分论点)反(第3个分论点)两个方面分解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分析全面透彻,条理清楚。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运用分论点进行论证。既能使议论文条理清晰,又能使分析说理透彻。可以说是议论文写作制胜的重要法宝。尤其是考场应试。这种作文能让阅卷者一目了然,收效颇佳。要掌握这一制胜法宝,关键是要学会如何分解分论点。一般来说写作一篇议论文,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任选一个角度对中心论点加以分解,提出缜密的分论点。

下面一一举例加以解说。

(一) “是什么?”――类别和性质的问题

分析“是什么”就要抓住中心论点中关键概念的特性、表现等加以分解,进而帮助读者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

例1 《时代呼唤陶冶教育》

教育要面向未来,须提倡陶冶教育。(中心论点)

① 陶冶教育是非强制性的;(分论点一)

② 陶冶教育是启发式的;(分论点二)

③ 陶冶教育是渐进式的。(分论点三)

本文先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词“陶冶教育”。对其特性加以分析,分解出三个分论点。所谓陶冶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应具有非强制性、启发性、渐进性(应试教育具有强迫性、灌输性、急功近利性)等特点,这样分条论述,能帮助读者系统地认识理解什么是陶冶教育,达到了写作本文的目的。

例2 以“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首先可明确中心论点,“人生必须争”,然后可抓住关键词“争”分析其表现:受到不公正对待时的抗争。不甘落后的奋力追赶。坚持真理的斗争。面临困境的奋争……于是可从“争”的表现着手提炼出下列分论点:

人生必须争。(中心论点) ① 争是受到不公正对待时的不屈抗争;(分论点一)

② 争是不甘落后的努力拼搏;(分论点二)

③ 争是面临困境时的迎难奋争。(分论点三)

(二) “为什么?――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

分析“为什么”可从中心论点的原因、目的、意义等方面出发,对中心论点加以分解。

例1 同样以话题“争”为例。为什么要争?争有何意义?美好生活要靠争。事业辉煌要靠争,企业发展离不开争,国家强大离不开争……所以“人生必须争”可作如下分解:

人生必须争。(中心论点)

① 摆脱困境须要争;(分论点一)

② 实现理想须要争;(分论点二)

③ 弘扬正义须要争。(分论点三)

例2 话题作文“原谅自己”写作此文,先可确立中心论点,“人要学会原谅自己”,然后从“原谅自己”的意义人手对中心论点作如下分解:

人要学会原谅自己。(中心论点)

① 学会原谅自己,能使我们摆脱错误的阴影,走出自责的泥淖;(分论点一)

② 学会原谅自己,能使我们重拾信心,勇敢地面对新的困难;(分论点二)

③ 学会原谅自己。能使我们的生活重焕光彩。(分论点三)

(三) “怎么办?”――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

分析“怎么办”可以从解决问题的决策办法人手。对中心论点加以分解。

例1 我们仍以话题“争”为例。从“怎么办”的角度分解中心论点“人生必须争”,文章中心内容就是回答“怎样争”。可作如下分解: 人生必须争。(中心论点)

① 争要有必胜的信心;(分论点一)

② 争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分论点二)

③ 争要善于把握机遇。(分论点三)或:① 争就要有明确的目标;(分论点一)

② 争就要有坚持到底的恒心;(分论点二)

③ 争就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分论点三)

例2 2007年湖南高考作文《诗意地生活》其中一篇高分作文就是按以下结构行文的:

人应当诗意地生活(中心论点)

① 诗意地生活,需要人们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分论点一)

② 诗意地生活。需要人们从阅读中汲取养料;(分论点二)

③ 诗意地生活。需要人们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分论点三)

作者从三个层面对“人应当诗意地生活”这一中心论点加以分解。作了有力的论证。告诉人们怎样才能获得诗意的生活。符合写作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掌握了以上三种分解分论点的方法。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就基本掌握了。我们过头来看就更明白了。所谓总分式,就是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者组合在一起,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作为千字文。运用总分式模式写作时,不能对每一个角度都进行较详细的分解。从三个角度中根据题目需要和自己的领悟任选一个角度,作为重点加以分解。其余两个方面简单带过即可。如果所提炼的分论点相互之间是并列关系,那整篇文章就是并列式;如果分论点间是递进关系,全文就是层递式:如果分论点间是正反对比关系,全文就是对照式结构。

在分解分论点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持分论点的形式一致。其次,并列分论点之间必须真正并列起来。分论点不能交叉重复,不能有包含关系;最后,递进关系的分论点,必须按轻重、先后顺序依次排列。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8篇

1.基础较差

在中学阶段学习中,学生虽经历了无数次写作训练,但部分学生“重理轻文”,始终对写作不感兴趣,不爱写、不会写,甚至厌恶写。所以,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没有过关,读书不成句,写作体裁不分,缺乏语言组织能力,条理不清,文义颠倒,词不达意,错字连篇,标点乱用。

2.心态浮躁

随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影响,人心浮躁,阅读日益市场化、快餐化、平面化,社会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提升汉语表达水平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多。很多学生缺乏语言规范意识,误将一些不伦不类的垃圾语言视为时尚,乐此不疲,形成阅读、写作、文化鉴赏水准下降的恶性循环。

3.缺乏引导

个别专业虽然开设大学语文课,在教学方法方面只以讲授为主,教法呆板,学生大多无兴趣可言,缺乏写作引导,学生无须写,教师无须改,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外在动力。

4.认识缺失

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缺失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全面认识,致使高职院校语文和写作教学形成大面积空白,尤其是医学院校,学生面临繁重的专业课程,无暇顾及其他课程,医学应用写作教学就更无法开展。

二、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

1.切实提高认识

高校写作教学正面临许多困境,只重视学生专业课教学,对大学语文或写作课程能不开设的就不开设,不得不开设的只列入考查课或选修课。而高职高专院校全面强调学制短、专业课程重、教学的实用性强等,更把写作能力的培养抛在一边,不仅不安排课堂教学,甚至连选修也无缘进入,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生写作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2.建立大写作理念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不管哪个学科,在社会运用中都涉及写作问题。如果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规范、书写规范,层次清晰,内在逻辑性强,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批阅学生作业、笔记、论文、考卷、调查报告时,都能从规范的写作意识方面去要求,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局面,那么学生整体的写作素质会有极大的提高。

3.多渠道搭建写作平台

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高校要积极构建多样化的校内外写作实践平台,将写作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校内外各种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锻炼写作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写作兴趣,培养其写作能力。

4.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医学是“仁学”也是“人学”,医学中的艺术性、道德性日益增强,这必然要求未来杰出的医务人才,不仅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具备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5.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应用写作能力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了通用应用文写作课,还没有开设医学应用文写作课。医学应用文写作是应用文写作的分支,不仅是对写作“基本功”的检验,也是对专业知识、综合知识全面运用的检验。根据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科层次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培养方式,稳步推进医学论文写作教学势在必行。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把医学写作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一年级开设选修课,重点讲授医学写作史、科研设计等相关内容,到阅览室参阅医学杂志,到学校《国医论坛》编辑部见习,对写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在二年级开设必修课,讲授论文的选题、不同题材论文写作格式、写作重点等内容,并指导学生尝试论文写作,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修改、点评;第三阶段,在实习过程进行临床写作实践。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不同题材医学论文的写作格式、写作技巧及写作重点。其次,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同类型的医学论文虽然格式固定,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过去很多常用的诊断标准、数据单位都在发生变化,应注意及时补充新的医学写作内容。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进行,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尝试不同题材的论文写作,并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集体评判、修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对学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医学院校的学科分支较细,多数教师都有发表过医学论文的经历,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开设培训班对教师进行培训,然后由这些教师在传授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本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讲解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论文写作指导上的主导作用,在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同时,使医学生写作能力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写作困境论文范文第9篇

本刊以“基层医生论文困境”为题,在“医师网”上展开调查,收集社区医师在论文写作时的困境,及现阶段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社区医生更好地进行论文写作,本刊特邀请多位专家及资深期刊编辑,就社区医师提出的困惑问题答疑。

现状

80%退稿率问题何在?

本次调查显示,>80%基层医生的论文投稿都惨遭退稿的经历。究其原因,资深期刊杂志主编赵先生告诉记者,问题最多的就是投稿论文的研究方向与杂志要求不符,有些基层医生没有搞清楚拟投稿期刊的要求就盲目投稿,最终的结果是稿件被退回,耽误了最佳发表时间。每本期刊都有其内容要求和方向定位,如有的期刊需要临床研究型论文,对于医疗管理方面的文章无论质量多高都不会录用。盲目投稿的结果自然就是录取率的大打折扣。

而让期刊编辑们头疼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论文格式的混乱,且不论学术价值如何,如果论文的整体架构都是残缺不全的,就会直接被判不及格。某杂志资深编辑刘海波列举了几个常见问题:一些论文的题目过大,明明做的只是地区性研究,题目却赫然写着“全国……”;摘要的作用是能简明扼要地叙述论文主题和实质内容,必须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有些稿件在摘要部分就把整篇文章的内容都写上了;而数据的明显错误则更让人无法容忍,P>0.05还在讨论部分认定“有统计学意义”;讨论部分为了凑字数,把该写不该写的全罗列上……让编辑最终不知读者在讲述什么内容。

以上这些错误最终导致的直接结果无疑就是被退稿,“过不了格式这一关,即使论文有很强的创新性,论文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格式不符的文章基本上在初审时就被删掉,不会进入编辑细看的视线。刘海波介绍说。除此之外,目前基层医生论文写作存在着抄袭、讨论部分层次不清、指代不明等问题。

匆忙应对论文质量与效果欠佳

很多基层医生反映,平时工作忙,忽略了论文写作。等到职称评定时,才意识到没有,于是慌忙拼凑论文,结果被录用的几率极低。

解惑“很多基层医生缺乏职业规划。”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斌友教授说,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对职称评定的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在哪一级期刊上发表什么类型的论文,基层医生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匆忙准备的论文,质量无法保证,就更谈不上被录用了。“做好职业规划,提前准备很重要。”王斌友说,基层医生在论文写作上大多缺乏老师指导,所以要注重平时工作积累,阅读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做同一类型病历的留存、整理等。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有可能写出优质的论文。

无人指导确定论文方向成难题

基层医生认为在写论文方面最大的困难就是论文的方向不知如何把握。医生论文写作方面所遇问题,见图1。

解惑因没有大医院的设备及实验室,基层医生的科研与论文写作难以开展,该做哪方面的研究更是成为基层医生面临的最大难题。

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介绍说,甘肃省正在进行医疗信息化建设,基层医生在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同时,熟知当地居民情况的基层医生可利用临床第一手资料,以慢性病研究和流行病调查为突破口,掌握一般的统计学方法后,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这样一来,论文写作就变得较为容易了。

研究方向确立后,一些基层医生就开始跃跃欲试准备研究甚至下笔写论文了,等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赫然发现此类研究早就有人捷足先登,缺乏创新性的论文意义何在。北京医院曾昭耆教授建议说,基层医生应该通过相关论文的检索和阅读,看相关领域其他人都做了哪些研究,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切入点。他同时提醒,即使是很多人已经研究过的领域,依然可以找到盲点和突破口,应善于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

统计学知识欠缺有数据不会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医生在论文写作方面最需要的帮助是专家指导和检索、数据分析。

解惑数据是一篇论文的点睛之笔,如果没有真实可信的数据,论文也只是徒有虚表的空架子。如果说大量阅读可弥补论文的写作缺陷,那么统计学的知识和数据分析就需要从数据选用、来源、分析等方面下功夫。“统计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想要学好很难,但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可以达到的。”华北煤炭医学院冯福民教授建议说,以病历的回顾性研究为例,病历数量要达到一定标准才有统计学意义,论文才可信。

基层医师可以通过参加学习班或者买相关书籍来补充统计学的知识。虽然目前各种统计学的软件工具很多,但采用何种统计学方法更能体现数据的价值和研究的意义,就要论文写作者自己掌握了。

有了思路不会落笔投稿无门

多数基层医生反映,当所有资料已经完备时,下笔如有神的东风却怎么也吹不起来。而好不容易写完的论文又不知该往哪儿投。医生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得到的帮助,见图2。

解惑论文写作是体现科研成果的重要环节,好的论文格式准确、清晰完备,观点一目了然。刘海波建议基层医生在论文撰写前,应先掌握论文写作格式,同时通过查阅想要投稿的期刊,了解期刊对稿件的具体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有神。需要说明的是,格式的要求看似困难,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却是最易解决的问题,参考同类论文格式即可掌握。

论文写作完成后,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恐怕是论文的发表途径问题。赵先生介绍说,学术期刊一般都通过邮局征订,在知晓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要求晋升的论文标准后,可到邮局查找都有哪些期刊,并找到这些期刊的联系方式,具体的要求可登陆该期刊的网站查阅,或者直接打电话咨询。

延伸

论文写作不应成为“鸡肋”

无论哪一级医院的医生,在晋升问题上,论文都是重要的“硬指标”之一,虽然各地的人事部门对的要求不一,但始终没有跳脱对论文的要求。这也导致了一些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常因没有而一次次卡在职称晋升的坎上,这种现象在基层医疗机构尤为突出。

“一刀切”式的论文评价体系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不合理性,王斌友介绍说,北京、上海等地,基层医生学历普遍较高,社区里也有了博士,科研和论文写作对他们来说较容易。而要求一些半农半医的乡医写论文,似乎有些勉为其难。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主任王天佑认为,基层医生首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写论文,而是进行大规模的培训,提高医疗水平。

论文写作对基层医生来说,难度不言而喻,但一些基层医生通过不断学习,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和所有基层医生一样,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人民医院的张彬也有过困惑,论文成了前进中不可逾越的屏障。在参加了几次会议后,他决定开始自己的科研之旅。6年时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费走遍了周边乡镇,大量搜集慢病资料。6年后,他的有关慢病的文章发表在部级核心期刊上,也因此承载了一部分部级课题。论文是否成为负担,态度决定一切,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是值得所有基层医生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写作素材论文范文 下一篇:群文阅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