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16 21:40:05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篇1

通过参加大学党委举办的发展对象入党前集中培训,我对新时期党的性质、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任务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新时期党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有了系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我意识到端正入党动机,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的重要性。

本次培训采用集中授课、个人自学、结业考试以及座谈讨论四种形式,在为期两周的课程中,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等话题的深入讨论,让我们在入党前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以下是我这次党校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系统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性质注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一支无私奉献的伟大的党,奠定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9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多年来,在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关怀下,我确定了正确的理想,并且找到了实现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我坚信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生中正确的无悔的选择。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思想上我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懂得了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发挥一个党员的作用。

第二,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也使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成就和方向,这样的判断不是凭空而来。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从千疮百孔、积贫积弱的烂摊子到焕然一新的现代化强盛国家;从“连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成为“世界工厂”;从民生凋敝、苦难重重到走向小康、安居乐业。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回溯过往,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来说,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道路的探索艰辛曲折,道路的确定来之不易。通过课程中中国梦与美国梦、英国梦、大唐梦、苏联梦的对比,更加说明只有走适合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的社会才能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理想--共产主义。 第三,在观看完《焦裕禄》这部电影之后,我深刻意识到自己身上尚有许多缺点和不足,距一个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以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一是要端正入党动机,认识入党的内涵。因为只有一个端 正入党动机,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随时经得起党和人民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二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党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同一切不良现象,错误思想作斗争。

三是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改造自己,完善自己,,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组织纪律修养,科学文化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 素质,使自己更加向党员靠拢。

四是认真刻苦学习,在学习中要积极主动、认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班级工作中任劳任怨,发挥自己班长的作用,积极组织同学们参加党组织的各种活动。我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含义不在于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奉献,不求回报。

五是要从思想上入党。从现在起,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要求自己组织上入党而且在思想上完全入党;坚持按照党纲,的规定行动,处处服从组织的决定,积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总之,通过这次党校学习,使我对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有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理解,使我思想觉悟上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提高,使我更加渴望早日加入党组织。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公安院校在职培训应用写作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辜静波(1965-),女,江西南昌人,江西警察学院基础部,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应用写作;杨瑞清(1966-),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警察学院治安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安学、治安学。(江西南昌33010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18-02

公安应用写作能力是公安民警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也是全国在职公安民警培训计划中的必训课程。由于我国的民警培训工作尚处于“全员岗位培训、全方位知识培训”的阶段,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忽视实战技能训练,教育培训的质量不高,效果不佳。①因此目前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

教育是一项具有明确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是两种内涵不同的教育活动,二者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要有效提高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对课程进行科学设计。

一、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设计中应把握的三个要素

1.强调对在职民警学习需要的分析。在职民警的学习需要是指在职民警培训前的学习、能力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能力、水平状况之间的差距。对在职民警学习需要的分析,有助于形成课程总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习需要的分析,可以了解和掌握培训民警在公安应用写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以利于在“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教学设计中确定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分析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分析问题的重要性,以确定优先解决的教学设计课题。只有准确、充分地分析了各层次、各警种民警的学习需要,才能准确定位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教学目标。总之,通过对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学习需要的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避免人、物、财资源的浪费,确保培训质量及目标的实现。

2.注重对“公安应用写作”学习内容的分析。教学系统方法要求根据实际学习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最优化而保证内容效度。在组织实施培训之前,教师应对各层次、各警种民警的岗位职责、终点能力(即通过教学以后形成的能力和培养的态度),对学习者起点能力(即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认识与态度)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或能力及其上下左右的关系进行详细剖析,以确定“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确定学习内容范围的最关键因素是课程目标和学习结果,这两个要素决定了学习内容分析的结果。各层次、各警种民警因其岗位职责和能力的差异,期望通过培训达到的目标各有侧重,因此,应对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学习对象进行分类培训,教学内容可按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技能进行分层,以确保学习内容确为受训者所需。

3.强化对受训对象的分析。对受训对象的分析是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设计前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的是了解在职民警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等提供依据。

对受训对象进行分析,要求教师完全从受训学员的现实需要和具体情况出发来确立教学目标及学习内容,科学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有效突出受训学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分析工作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受训民警进行应用写作培训之初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学习公安应用写作的认识水平、态度;二是分析对受训民警在公安应用写作学习训练时产生影响的社会心理特点,包括年龄、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工作经历、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等;三是分析受训民警在学习公安应用写作时感知不同刺激并对此做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性,包括焦虑、习性、对视觉或听觉学习的偏爱等;四是分析受训民警的岗位和职级。

二、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教学设计

1.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培训目标,准确评价教学效果的保障与依据。根据美国教育界知名学者布卢森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层次分类,一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包含以下六个层次: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与公安院校统招生教学目标不同的是,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认知领域较高层次能力的掌握,包括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能力的获得。对在职民警的教育培训应着眼于专业技能也就是说技能培训重于知识传授。②在设计总的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在职民警的先行知识储备,科学定位通过培训所要达到的应用写作能力。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切实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目标,其特点是:(1)必须与学生的认知前提相衔接的、需要学生通过新的学习才能掌握的教学目标;(2)必须置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新的教学目标。③能力要求过低,培训就会成为形式;能力要求过高,民警会因为目标难以实现而放弃努力。笔者认为,仅仅知道与领会公安应用写作的相关理论即是过低的目标,要求所有受训民警熟练掌握公安工作中所有应用文的写作也是不可达到的过高要求。编写教学目标时应注明学习或写作行为的条件以及评定培训民警写作能力、写作水平是否合格的标准,以便于教师或受训学员都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价教学效果。

2.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④主要包括合理安排及选择教学活动序列、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

在教学策略的设计方面,应依从总的教学目标和子目标以及从属目标来确定,要符合在职民警先行知识积累、心理特征、岗位职责要求、职级层次、学习时间长短、教学设备等条件来进行。利用学前测试的方法摸清学员的先行知识积累,为制定教学策略奠定基础。通过学员现身说法或工作案例充分展现公安应用写作能力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调动受训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进其学习欲望,增加学习行为内驱力。

在教学组织的设计方面,需认真思考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例如,“例文呈现—评价优劣—知识要点—写作素材展示—练习—讨论—评价”与“知识要点—例文示范—写作练习—评价”就是两种不同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适合不同学习条件下的应用写作教学。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教学组织策略,应以自主学习、问题探究为主要教学模式,突出受训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员进行学习训练和相关问题的处理,并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学员远迁移能力的增强,逐渐减少直至停止指导,达到教学目标。

在教学程序的设计方面,对公安院校统招生的应用写作教学,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比较常用,而对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教学来说,由于受训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先行经验储备,因而布鲁纳、杜威等人提出的“问题教学法”更为适合。“问题教学法”,即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更加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教学难点在于需要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受训学员的学习现状创设一个认识上的困难情境而不是仅仅呈现经过处理后的简单文字材料,使受训学员在诱发性的假设中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并提出各种写作思路,形成殊途同归的应用文,并在验证、结论阶段获得认可和感悟。当然,教学程序的设计应服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没有一种教学程序可以最有效地达到所有的教学目标,因此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程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可供选择的常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习练习法等。由于在职民警个体的知识储备差异较大,适当讲授学科理论知识、讲解写作思路等是必要的,“度”的把握是关键,“够用”即可。试图通过一个讲座就能显著提高在职民警应用写作能力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基于在职民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用写作素养,讨论法可作为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应用于真实的案例分析点评、写作提纲的拟定、习作的评价等;练习法是应用写作课程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可利用多媒体提供多种形式的写作素材,亦可结合情境教学法,根据受训学员工作和生活实际,把要解决的问题显现在情境中,让学员在模拟的情境中按虚拟身份设计应用写作提纲,完成写作内容。重复训练非常适合时间有限的在职民警培训,这种重点突破而不是贪大求多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受训学员的记忆和迁移能力,切实提高受训学员的应用写作能力。对在职民警的应用文习作应杜绝铸模式的学习评价,充分调动受训学员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要特别尊重在职民警的情感特征、个体体验,高度评价受训学员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拓展写作思路,实现教学相长,力争教师和每一位培训民警都能有所得。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运用实习练习法,待培训学员培训结束回本单位后,根据工作实际,完成一个“自主选择式”习作再回寄,以获得该课程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评价。

3.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教学媒体设计。恰当使用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然而,各种媒体都有自身的劣势与不足。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选择不同的媒体,“使用不当的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不用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况更糟”④。

公安应用写作教学常用的媒体主要有板书、纸质材料、图片、幻灯片、网络、影像资料、影碟、多媒体等。教科书、卡片、报刊、黑板等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媒体,收录机等听音设备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媒体,DVD、大屏幕、投影仪、PPT、影视资料等主要作用于人的视听觉器官的媒体,在培训时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各种媒体的特性和功能教学条件以及培训时间的长短加以慎重选择,不可将媒体的重要功能简单图解为电子板书,应充分发挥媒体在提供事实性材料、创设困难情境、典范示例、引导受训学员拓展思维空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当然,媒体的选择关键在于教师对媒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深刻领会和基于对受训学员学习状况的深入了解,也受制于教师对各种媒体的运用能力,更需要公安应用写作教师加强这方面的职业素养。

[注释]

①孙洪波.警察职业教育培训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94.

②王桂胜.公安院校对在职民警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J].教育论丛,2007(4):64.

③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7):253-254.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篇3

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是教师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但这不是排他性能力;辅能力是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辅助能力,如利用信息化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与现代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排他性的能力,即教师的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1]。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自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方向了。显然,语文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性标志。具体地说,就是“善读、能写、会教”。善读,是指文本读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运用语言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社会学等知识解读文本,善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写,即文学创作与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掌握较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创作文学作品和教师工作常用应用性文体,做到表意明确、文从字顺。会教,是指语文教学能力,将“善读、能写”的基本功综合运用、转化为教学能力。这里涵盖了教师处理教材能力、选择与整合教学内容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善读”是“能写”的基础,“能写”是“善读”的应用。“善读、能写”是“会教”的根基,“会教”是“善读”“能写”的综合运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专业存在的灵魂。专业核心能力定位准确,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一)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要以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如何奠定此基础,其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而目前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课程孤立、分散、断断续续,内在联系若隐若现,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微乎其微。且所开设的独立的语言课程与文学课程事实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2]。当然,这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紧紧围绕“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建立课程群,打破传统,跨越学科疆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整合课程,强化课程与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限于篇幅,本文仅谈专业核心能力主体课程,其余将另文论述。对应“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开设一门主体课程,实现“主次分工,相互扶持”的课程设置目的。如“善读”层面,开设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文本解读课等主体课程,辅之以经典诵读、小学语文课文解析等辅助课程,各类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等基础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以日常生活语言、中小学语文选文为抓手,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文本解读方法运用为宗旨,以实践训练为手段,致力于学生的语言读解能力的训练。在“能写”方面,设置写作课为主体课程,应用文写作、网络写作等为辅助课程。借助写博客、写各类文体文章、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等实践应用途径,解决“写”的难题,贯穿“多写才会写,会写才写得好”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会教”层面,依托语文教学法课程,细化教师口语、课例观摩与分析、见习与实习、班级管理等课程,通过试讲、微格教学、说课练习、课堂观察师生评议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课题教学及教学评价的能力。此外,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突出教育职业性。各类文学课程、语言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多讲些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内容。现当代文学课讲鲁迅的作品时可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藤野先生》、《社戏》、《故乡》、《风筝》等为主要课例;外国文学课可以重点分析《葛朗台》、《最后一片叶子》等文;现代汉语课则侧重中小学出现的语法、词汇、修辞知识作系统性的整理与分析。同时,在价值取向上,各类文学、语言课程应侧重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抓住汉语的根。上述各门课程虽各有分工,各有重点,但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中文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核心能力———“善读、能写、会教”。

(二)多角度多途径系统化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

课程是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撑的平台,而课堂之外则是将理论化为实践,形成能力的最佳载体。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训练并抓,两手都要硬,两手平衡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也稳固了。教育实践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教学实践训练、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等。对师范生来说,教育实践是理论学习向教学能力转化的最佳载体,如何设计教育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

1.实施“三全”工程,建构高效的核心能力培养运行保障机制

(1)明确“三全”指导思想。围绕前文论述的“善读、能写、会教”,实施“三全”工程,展开实践训练。“三全”即“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面训练”。全员,是指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面向全体学员,一个不能少,全员参与。全程,则是指专业核心能力训练从学生一入校开始实施直至毕业为止,包括毕业实习期间。全面,是指围绕核心能力进行全面、全方位的能力训练。在“三全”训练工程中,还有“一指”(指导教师)。“一指”是指每个技能训练小组配备一位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每周定期2学时组织教学活动。指导教师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训练方案,根据组员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做训练项目,如指导阅读、修改文章、读书交流、指导课堂教学、检查教案等等,实现因材施教。

(2)建立训练组织机制。第一,成立集群式学习小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训练效果、确保培养质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合理安排学生投入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分组学习无疑是科学的方式。按约10人一组的标准,划分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学生采用“集群式”学习方式,组员们在一起讨论文学、研究文本读解、修改习作、互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既可督促自己学习,也可观测同学学习成效,从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运用学习小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学习意识。第二,组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实训指导教师是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顺利进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强有力后盾支撑。因此,我们给每个学习小组配备1名指导教师(由本专业的资深教师担任),该教师负责指导本组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训练,从学生入学直至毕业。同时,这些教师接受相关培训,长期担任实训工作,作为实训指导工作的中坚力量固定下来。第三,成立训练工作指导委员会。由谁来管理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工作,关乎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成败与否。成立训练工作指导委员会很有必要。委员会负责专业核心能力实训文件的制定、管理与监督工作。其成员应以专业课教师为主体,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学院(系)教学管理相关人员牵头,实现大学与中小学对接、理论与实践对接。

(3)落实制度保障机制。关于制度,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确保实训有效性,制定相应的制度是决定性因素。比如解决稳定指导教师队伍、增强学生的训练认同感、规范教学管理的科学性等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第一,保障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是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制定指导教师职责规定、指导教师考核与监测制度,让指导教师明确指导职责,了解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保障指导质量。健全指导教师培训机制,将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制度化,从根本上激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第二,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内容。训练要有方向、有目标,才能“一训中的”。制定核心能力训练方案、专业核心能力训练考核方案是必须的方向引领。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渐进的过程,能力是螺旋式上升的,故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要步步为营,逐层递进。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细化、项目化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内容。比如,在善读层面上可以细化为朗读训练、演讲训练、阅读训练、文本解读训练等具体能力项目,并对每一个项目训练内容做精细的设计。第三,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管理与监督机制合理的管理与监督机制是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的继续,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是确保专业核心训练质量的外部力量。管理与监督出在制定加强中文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训练的意见、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管理条例等文件的同时,建立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监督委员会,成员由学生担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2.采用多元方式,组建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体系

(1)建立课前3分钟朗读制,强化训练文本朗读能力。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以“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为课文朗读的总要求。学生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则更应具备相应的朗读能力。建立课前5分钟朗读制,所有专业课的课前3分钟用于朗读,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其中,读完课文后由师生共同评价。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与朗读能力。朗读的文本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外优秀诗文为主,直接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结合起来,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课文诵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2)设立读书报告会,训练文本读解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3]每周一次的读书报告会、交流会,提供学生阐述阅读理念与感受的平台,读书要交流,思想要碰撞,读书报告会既可以促进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在读书报告会的基础上衍生读书讲坛,将优秀的文本读解让更多的学生欣赏,传播至校园的各个角落,提升文学读解的文化意义。

(3)采用“三百”方针,延伸写作能力训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更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能力。中山大学中文系所实施的“三百”(读一百本书,写一百篇读书笔记,作一百篇文章)方针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顺应写作与阅读能力的过程性,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结合,延续于大学四年中不间断的练习。我们在继承中大好传统的基础上,利用文学刊物,如班刊、系刊、主题刊、手抄报等延伸写作能力训练。要办好这些刊物,不但要有好的文笔,还要有好的策划、排版设计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妙事,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顺势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合作精神。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越不写,就越不会写,越不会写,就越不敢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终南捷径,只有艰苦实践,只有多写,写多了自然文顺、手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因此设计好写作的专项训练显得至关重要。

(4)藉助网络平台,强化网络写作能力、信息运用能力。在当下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作为超级媒体,其根本特点就是突破信息交流、传送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集多种现代信息手段于一身,利于双向交流与学习。将网络学习引入能力训练,符合现代大学生求新、求变、求异、求趣的心理,让学生通网络平台阅读电子书、浏览文字信息等;网络写作,如建博客、机微博、写QQ空间、制作个人网页等。既可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可评价他人作品。网络作文便于自己修改、同学评价,利于指导教师“面批”,增强修改成效的同时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也能提高“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篇4

结合本地作文教学实际,笔者特提出下面的设想,希望能达到弥补这一短板的目的。

一、科学认识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重要,也不难培养。谓难,通常是对它没有科学的认识。

1.培养出实实在在的观察技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是完成“写好记叙文”的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大前提。

2.当前学生记叙文写作的弊病中,内容空洞、生活性差、想象力弱等,直接与观察能力缺乏有关,更与该能力的培养不力有关。如果教师能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并获得良好成效,不但能有效减轻上述毛病,更有利于学生在观察中形成独特视角,发现事物特性,触发新感受,萌发记叙文写作的创新因子。

3.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性。(1)由记叙文纪实特征决定的,“写作材料主要通过观察的环节获得”,别无捷径。(2)由当前学生写作状况决定的。

4.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齐抓共管,制订和实施系统的、科学的、长期的训练计划。一方面校方要切实加强减负增效工作,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过重工作负担,还学生观察体验各种丰富生活的时间、空间,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社会活动;还教师以悉心搞调查、搞教研搞教改的精力。由学校教研处要统筹安排,并帮助教师制订适宜的训练计划,并通过适当措施确保计划的落实。作为教师还要加强学习,要掌握观察力培养理论知识,提高自我实践水平,精于观察力培养的业务,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生活情趣实际,科学引导,灵活运用观察力培养规律进行训练。

二、科学制订和实施训练计划

要根据教师素质、生源素质等具体实际,统一制订并实施记叙文观察能力培养计划。为确保实效,计划一定要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1.系统性。鉴于观察力培养的长期性、渐进性、实践性的特点。训练计划应总括初中三年的训练内容。其中应有观察的基本方法、基本顺序、基本技能、需达到的水平,要有与记叙文主要写作对象对等的观察对象,训练过程、评估考核等梯度目标体系。要按照具体要求编定每次训练(不含随机训练)流程,形成整个初中段记叙文观察能力的训练方阵,使每次训练都在整个训练体系中占有合适的坐标位置,使每次训练始终在有序状况下进行。

根据课标及教材教学重点的要求,将训练侧重点分为一个周期(初中6个学期),三个阶段:初段(第一个学期)、中段(第二~第四学期)、高段(第五、六学期)。

初段,训练次数为10次(不含随机训练)。本阶段要求通过训练在认识上理解记叙文的观察对象与生活的本源关系,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运用简单的观察方法,如:开放五官,全方位观察;初步形成观察周围事物,积累观察资料的习惯。

中段,训练次数为18次(不含随机训练,第二学期12次,第三、第四学期各3次)。通过训练能初步运用林可夫观察公式“观察=凝视(或体味)+揣摩+默述”进行观察,初步养成勤于动脑观察分析的习惯,能够进行概貌观察,差异观察。

高段,训练次数为4次(不含随机训练)通过学习训练能较熟练地运用林可夫观察公式,能够对人物心理,场面进行较为成功的观察,能筛选出典型的细部,能基本把握事物本质特点,初步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初中段记叙文观察能力考核成绩训练密度表

2.科学性和实践性。科学性指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项目的安排和训练过程的实施,必须依据有关规定、规律和实际情况灵活制订,科学进行。诸如课标、课程、教材,学生各年龄段身心特点、认知规律、认识水平。总之,训练必须紧贴学生实际,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为原则。此外,教师还应随机结合当前节令特点、课余活动、节假日等特色事物、事件为写作对象,灵活设置观察训练,以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其观察应用能力。

实践性指训练要以动眼、动脑、动手为主要手段。这是由观察的能力属性和课标的实践性要求所决定的。叶圣陶说:“凡是写作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课标特意对写作练笔划定了具体字数,就是包应含观察能力训练的随笔在内的。因此,要达到训练的目的,形成记叙文观察能力,减轻记叙文内容空洞等问题,只能在反复实践中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章志光.《心理学》.1992年272页.

[3]林可夫.《基础写作概论》.1985年229页.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篇5

责,根据这些职责对应做了哪些重要的工作,从而对这些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汇报。由于年终总结报告存在一套相对固定的格式,因此还需要对总结报告的格式进行了解和掌握。在年终总结报告相对固定的格式基础上,结合培训主管的主要工作职责,就培训主管一年来的核心工作进行总结概括,再加一些撰写方面的技能技巧就可以完成一份重点突出,简洁有效的培训主管年终总结报告了。培训主管的主要工作职责一般来说,企业培训主管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在人力资源部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公司人力资源培训与教育工作;负责编写公司人力资源培训教育发展规划,拟订年度工作和预算计划,在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指导各部门和下属企业制定多层次的培训教育计划,并协助其实施;负责组织

公司内的新员工岗位培训、各类知识班、研讨班、讲座等活动,对参加人员进行考核;负责合理安排培训资源,对公司培训师进行合理分工,并适时聘用外部培训讲师。检查讲师培训质量和教学效果;组织收集、筛选、编写、翻译、审校各类培训教材和资料;负责教育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以及审查新器材的选型、采购;安排和管理外派培训员工,审核公司员工业余学习费用报销申请;负责收集国内外企业培训信息资

料,追踪其动态,分析总结现有培训政策效果,提出改进咨询意见;完成人事部长临时交办的其他任务。明确了培训主管的主要工作职责后,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年终总结报告的撰写格式。那么,年终总结报告的一般格式是什么呢?培训主管如何撰写年终总结报告年终总结报告的格式年终总结报告,是组织或个人对过去一年发生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概括和分析后撰写的文书。常见年终总结报告格式一般包括标题、引言、正文、结尾四部分:1、标题年终总结的标题有单行标题和双行标题两种。典型的标题由对象名称、时限、主题、文种四部分组成。2、引言引言,也叫前言或开头。引言一般都很简单,主要目的是引出正文。有时甚至可以不要引言。3、正文总结正文占全文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典型的年终总结正文有以下几个部分:(1)一年中主要工作基本情况这部分要求全面、简要的说明过去一年中所做的各项工作,可以分项逐条表述。但不能“记流水账”,应该着眼于大事,并要清楚反映出工作的开展过程。(2)取得的成绩这部分要对应基本情况,有重点的概括介绍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或经验。这部分充分体现总结的评价性,主观评价与客观真实的材料结合起来。(3)存在的问题总结工作中的问题与总结成绩一样

,也应有重点、有主次。一般而言,成绩总是主流,但提到成绩与问题时,仍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一是一,二是二。(4)今后的打算总结和回顾过去的工作,是为了把下一段的工作做的更好。总结中谈到今后的打算时,既要与常规工作、中心工作和长远计划相结合,又要与本阶段存在的问题相对应。但总结毕竟不是计划,在谈今后打算时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宜大不宜小。4、结尾总结的结尾通常用简短篇幅做出结论或说明努力的方向、今后的打算等。如果这些内容很重要,需要详写,可纳入正文中。结尾不是年终总结报告结构的必须部分。培训主管如何撰写年终总结报告结合培训主管的主要岗位职责和年终总结报告格式,根据一定的撰写方法就可以撰写出一份规范的年终总结报告。一般来说,培训主管年终总结报告撰写方法是:1、收集材料撰写年终总结,培训主管首先要掌握一年来所负责的培训资料和数据,包括培训规划、组织培训课程、参训人员、师资、教学教务情况、培训预算使用、培训效果评估、员工培训满意度、员工培训生产率等等。2、整理分类材料对收集的大量有关培训管理的材料需要分类整理。整理分类标准可以按照培训管理流程来进行。培训管理的流程包括培训规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篇6

由于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大部分中学尤其是乡镇中学的英语教学通常是按照中考或高考的英语试卷结构和分值来规范英语教学的,即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当前,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无论是课程设置、教辅内容,还是练习形式都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目的很不相适应,忽视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缺少通过听、说、读、段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本领,缺乏向学生介绍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风土人情等知识,缺少必要的电子教学设施等。

首先,应试能力的培养,把中学英语教育带入了一个误区。这种应试能力的培养,只是片面的、机械的强调语音、语法、词汇、阅读和写作教学,从而忽视了语言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交际功能——听说,即口语。这样,绝大部分毕业生就成了能读不能听的“聋子”,会写不会说的“哑巴”。这样就很难适应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其次,应试教育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试教育的培养使学生成了学习英语的被动者,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不得不进行中考或高考试卷中各种题型的应试训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泡进大量的,枯燥无味的练习题之中,埋头于零散的语言语法规则的记忆之中。学生整日足不出室,又加之他们求学心切,渴望能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因此学生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会受到损害。

再次,应试教育还会削弱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教育,影响学生群体思想素质的提高。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者把精力都投入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上,重视了教书,忽视了育人,制约着对学生群体思想素质的培养,影响着整个民族思想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应试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转变教学思想,改革应试教育

全国中学外语教学研究会早已提出:“转变教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能力训练,切实打好基础。”我国的英语教学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特点。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应试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具备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英语人才。

听、说、读、写是语言本身的四种表达能力,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应考虑英语的使用价值。我们应根据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四会”能力的培养既要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又要贯穿于具体的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没有中学阶段力求接近实际使用的训练,就不可能有将来实际生活中灵活准确地使用英语的能力。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交际能力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来学、来用,要做到学用一致,这样才能彻底改变英语教学现状,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学习语言,才能使英语成为真正的交际工具。

三、加强“四会”能力的训练,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缺一不可。这是因为它们不仅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而且是英语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

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各有内容、特点、要求和训练方法。但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听、说是口语,是第一性的。听是说的前提,说是听的提高。常言道:“一个聋子必然也是个哑巴。”听不懂英语的人,往往说不出英语,要口语流利,必须多听。因此,听说训练要同时进行,不可分割,既要培养听,又要培养说。

读、写是笔语,是第二性的。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提高。没有读过几本书的人,文章写不好。要写好文章,先要大量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读写训练也要同时进行,不可分开,既要培养阅读能力,又要培养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的排列顺序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文字。口语是第一性的,笔语是第二性的。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符合语言本身的规律。因此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提供真实的情景进行有意义、交际性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对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规则不宜做得过细,切忌“抠语语”或“死背语法规则”,但必须的语法规则还要讲、要分析。英语教学一定要体现交际性原则的精神,才能提高学生的口、笔语水平,才能真正地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总之,“四会”能力要全面训练,在一般情况下,在初高中阶段应均衡发展。但在某个时期,可以侧重某一个方面,比如在初中阶段侧重听、说的口语训练,到高中阶段要侧重读、写的笔语训练,但其他方面一定不能偏废。因此,“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决不能等闲视之,应该引起广大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革应试教育,切实加强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篇7

这次培训让我难忘,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同时也“被迫”对自己的心态和角色进行了调整——原先想既然是远程培训,也不会很紧张,可是从培训的第一天起,就体会到了——放松一下的想法都让这每天的听、想、写等无形的压力赶的无影无踪。

现将这次学习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培训真的是既太紧张太辛苦!在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视频学习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大一学生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军人学习生活心得体会范本

2019年党校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大学学习生活心得体会样本

最新大一新生生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生大一生活学习体会例文

拓展心得之体验式学习

年轻处级干部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心得体会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学习心得

2019年学习廉洁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纪律教育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远程教育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4月安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专业知识 英语 写作本体 教学改革

1 前言

对于公共英语写作教学,《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指出:“传授知识要让学生加以理解吸收,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实践。”然而,我国目前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方面,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尽管四、六级考试体系正在改革,本应遵循语言教学规律的英语写作教学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学与指导 ”。另一方面,“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及模式,使学生的创造性难以发挥,学生对教师和课堂过于依赖,缺乏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英语应用能力差,基础薄弱。

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问题上,研究者从语言学等不同角度对英语写作的过程和结果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进行过不同的研究,但从写作本体出发来研究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却寥寥无几。

2 写作本体论

写作的本体是练习和实践,是以写为主的。我国外语教育的改革任务非常艰巨:一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度,重新审视外语教育,同时为适应21世纪高水平外语人才的需求,应突出外语的工具。二是加强英语教学的科学管理,改变“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所以,应改变学生急功近利的态度,公共英语考试证书固然重要,但水平的提高更是重要。三是深入地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跨世纪人才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英语写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听说读写译是相辅相成的。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对英语其他方面也有促进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许多国外知名企业陆续进驻我国,打出的招聘广告就是:“要有良好的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显然,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者必须完成的一门“必修课”。

写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书面形式的传达际活动,和其他形式的交际性活动一样,它是有目的的活动,即写作者将自己对特定事物、人物的看法、想法、认识、感情等,用书面形式传达给特定对象,以便使对方知晓、明白、相信或信服。写作训练对语言能力的其他层面即听说读也能产生有力的影响,所以,英语写作在整个外语习得机制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我国的英语教学是在非英语环境中进行的,把语言功能和语言结构相结合,是比较符合我国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的。英语写作正是两者结合的最佳手段,也是师生共同创设的英语学习的最佳教学环境。

3 英语写作的定位问题

显而易见,写作要多练、多写,以写为主。学好英语的关键,是能够用英语思考周遭的疑惑,记录现实的环境,并抒发心中的感觉。

3.1 英语写作课在高校的定位:实践课、训练课

英语写作课的当务之急:写作课的转轨定位。将传统的以讲为主转化为“以写为主,以讲促写”。写作课的性质是技能课。

英语写作课的教学目标:既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也要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写作能力。要在实践中,将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实践。

3.2 “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写作训练体系

知识要变为技能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就是训练。写作是一种行为过程和技能活动,要做得好、写得好,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凡是写作能力很强的人,都是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才能达到的。既然是一种技能,就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即建立科学的写作体系、科学化、系列化的“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写作训练体系。

教学的一个中心:以培养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写作的能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深邃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同时,从事写作的人要有健康的人格,纯正的思想,高尚的情操,认真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写作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

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系列训练与日常训练相结合。最基本的要求是“训练有序”: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写作句子开始,然后到段落,最后到语篇。在进行系列训练的同时要因势利导的让学生进行日常写作训练,即写作日记的训练。

二是综合训练和单项训练相结合。要使写作训练做到科学化,就必须坚持“先分解,后综合”的原则,即把每个训练项目分解为若干单项进行训练,然后再将各个单项综合起来进行训练。

三是书面训练和口头训练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口头表达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甚至远远超过书面表达的使用频率。口头作文也是书面表达的一种有效补充方式,理由有二:口头训练是书面表达的基础。想、说、写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如果一个人的思路不清晰,想不清楚,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思路不清。说是写的基础,口头训练和思维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口头训练是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的中间环节。

4 重视语言输入,摆脱母语干扰

作为二语或者说是外语写作,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指导学生分析文化差异,阅读相关材料,克服文化的冲击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戒除生搬硬套的表达和中文式的句子。

学生在英文写作中常常会遇到母语干扰问题,其原因在于中英文表达存在不同,尤其是在语法结构上差别很大。学生如果不注意这点,把头脑中的每一句汉语意思逐字逐句地翻译成英语,就会造成错误的句子。如:公路上发生了一起车祸,有学生译为:The street happened a car accident.实际上“happen”是不及物动词,不能接宾语。“the street”也不能当做主语,只能当做地点状语,可改为:“A car accident happened in the street .”受母语干扰所造成的错误关键在于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基本用法没有透彻的领会,平时记忆单词只注重其汉语意思,忽略对英语单词的词性、用法和搭配的记忆。

另外,对于一些习语的表达方式也应该注意中英文的区别。例如:“他是个饭桶,每个人都瞧不起他。”中“饭桶”不能直译为“rice bucket”,应改为“He is nothing but a eater.”因此,在写作中如果要用习语的话,一定要用非常有把握,切忌生搬硬套。

5 英语写作中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一个用语言来创造意义,并向读者传达这个意义的行为,因此,它不仅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如果用英语来创作,那么,这种行为不仅是民族的,更是跨文化的,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的同时,应让他们知道英语写作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反映的不仅是写作者的语言应用能力,还有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5.1 英汉思维和修辞模式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的思维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邢福义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汉族习惯于环形思维,先总览全貌,得到一个结论,然后再反复证明这个结论,因此便有螺旋形表述。在这种思维惯性下,汉语的修辞模式往往不是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先围绕主题“兜圈子”,从间接的角度旁敲侧击。欧美人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直线型,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十分盛行的公共演讲和论辩之风,后被亚里士多德总结为修辞学,即“发现可以用来就任何论题进行说服之手段的艺术”。欧美人的思维模式倡导语言要开宗明义,直截了当,环环紧扣。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潜移默化下,英语文章的布局呈典型的直线型,首先是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思想,然后再对该主题加以分析、论证,最后是结论。

此外,英汉修辞模式的差异体现在语篇的连贯性上。汉语属于“意合形”语言,句子通过语义搭配和字词意义连接起来,较少借助连词这样的语法手段来实现语篇层次的衔接和前后的呼应。而英语是“形合法”语言,它要求句子有完整的结构,强调句子的各个成分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连接词在语篇中的使用频率很高。

5.2 汉语思维的负迁移

语言是思维过程的一部分,思维是写作活动的基础。由于大多数学生都已成年,缺乏英语思维能力,常常借助汉语思维,并把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句法规则迁移到英语表达中,从而出现了语言负迁移的现象,对有效的英语表达造成了干扰。所以,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语句表达的精确性,使每一个句子都能最大限度地与思维逻辑紧密关联,排除一切与写作客体无关紧要的东西,从而更好地把握语言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

6 结语

好的文章是学生写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写作是一门技巧,是可以通过练习掌握的。学生之所以不会写作,惧怕写作是因为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而不是学不会英语写作。

英语写作涉及语言的方方面面:字、词、句、语法、修辞、标点符号、谋篇布局、体裁等。英语写作是一个潜心积累,勤于动笔,善于实践,逐步提高的过程。由于写作具有进行预设、选择、调整、否定、修改等工作的余地,语言应用的正确率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每一次语言实践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促进语言学习的成效。所以,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地自觉利用英语写作的习惯,加强英语写作练习。定期布置一些不同类型的作文,由教师或让学生组成小组相互批改或搭建英语写作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相应的文章并参与借鉴和互评,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储备相应的词语用法、句子结构、文章布局以及内容信息的潜心揣摩、分析归纳,从而掌握英语写作的技巧,写出更多有价值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刘培瑜,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岁月,2012(5)

[2]陈坚林,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

[3]孙俪,英文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1-8,43

[4]戴炜栋,外语教育求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04

[5]Schumann J. h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Pidginization

[6]Hypothesis[J]. Language Learning,1976,(2):391-406

[7]邹小娟,大学英语四级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G].吴龙森,新世纪英语教学论丛,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95

[8]武月明,博学英语.英语写作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

[9]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310

上一篇:学讲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磨课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