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9:37:32

写作素材论文

写作素材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42-01

对部分初中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比较困难,有的学生一想到写议论文就感到头疼。因此,教师要注重开展议论文写作训练,采取有效策略消除学生写议论文的恐惧,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并灵活运用到写作当中。

一、将生活案例作为议论文写作的素材

在议论文写作中,有的学生认为没有素材可写。其实,写作源于生活,只要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保持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将生活中出现的案例融入文章,那么写作自然就会变得轻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做: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保持对生活的好奇与热情,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在生活中出现的印象深刻的、感悟较深的事物记录下来。第二,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将生活案例转化为议论文素材。首先,用词应书面化。学生在写作中引用生活素材时,习惯用口语表述,将写作素材叙述成流水账,降低了文章的质量。对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区分书面语和口语,引导学生多用书面语进行写作。其次,语言要凝练,作文素材的使用不可过于繁杂冗长。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写作素材中的重点,对材料进行加工,用词造句应当凝练、简洁。最后,抒感要适当。生活素材适用于情感表达较强的作文,若学生在使用生活素材时把握不好情感抒发的度,过于饱满或不足都将导致生活素材引用的失败。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将生活案例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时,要将生活案例与议论文素材进行区别,转化为议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达,并指导学生将对生活案例的记录转化为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二、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书籍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素材库,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教师除了让学生在课内进行阅读,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随时记录在阅读中发现的名言警句、名人轶事、妙语佳句等,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对于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大量素材,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归纳和梳理,对素材进行分类。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写作话题的不同,将素材分为信念类、克服困难类、竞争类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素材。例如,一个学生积累了这样一则素材:我国的文坛巨匠鲁迅为了救国三易其志。他先学习采矿,希望通过实业报国,随后改学医,欲救治民众于疾苦之中。面对一些中国人精神麻木的现象,他又弃医从文,欲唤醒沉睡的国人,同时以笔作枪,捍卫正义与民主,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对于这则素材,教师将其归为爱国类、坚持类、挫折类都可以。一个素材可以用在多篇议论文写作中,而这种归类梳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提高素材的利用率。此外,教师可以将某一素材进行分类后作为写作话题,开展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素材的熟练程度,从而增强学生写议论文的信心。

三、巧用素材,提高议论文写作的质量

有的学生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喜欢把素材原文“搬”进文章里,导致议论文质量下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素材运用的技巧,真正达到提高议论文写作质量的目的。首先,对于简单的作文素材,在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时要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现情景,扩展描写,使之成为感性的写作材料,从而丰富文章的内容。例如,一个学生积累了这样一则素材:爱迪生没有被火灾吓着,面对挫折也不气馁。在写作时可以这样加工素材:一场大火把实验室烧成了一片瓦砾,爱迪生研究有声电影的所有资料和样板都被烧成了灰烬。爱迪生很伤心,但是他没有倒下。发明电灯时,他就先后试验了7 600多种材料,失败了8 000多次,但是他没有气馁,并且最终获得成功。眼下这场火灾也同样不会使他后退。爱迪生对老伴说:“不要紧,别看我67岁了,可是我并不老。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其次,对于复杂的作文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的要点加以概括,突出重点,对选用的素材要体现出层次性,最好能够做到中外结合、古今结合,学会对作文素材进行搭配使用。以围绕论点选择合适的素材为例,在写作关于“挫折”的话题作文时,有的学生运用了海伦・凯勒、史铁生、国家体操队这3个素材作为论据,论述时做到中外结合,古今论述,同时加上合理的抒情,一篇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就完成了。

议论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量变”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产生“质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水平。

写作素材论文范文第2篇

一、从课文作者生平的角度挖掘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学家的经典之作。学习一篇课文,不能仅学习文字、词句和写作技巧,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要知道陶渊明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学习《赤壁赋》要知道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磨难造就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我们的课本。

如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就用陶渊明为写作素材:

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又如2013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使用苏轼为写作素材: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

上述两则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就是运用课文作者生平事迹为写作素材,合理阐发观点的成功典范。由此看来,成功的作文只会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这要求高中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博闻强识,善于积累挖掘文章作者的相关素材,并积极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这样才会突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藩篱,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二、从课文名言警句角度挖掘素材

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都言简意赅、优美流畅、意味隽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语言可以直接引用在作文中,成为写作的原始素材。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精心品味课文名言警句。这种品味就是要让学生从蕴含,哲理和修辞表达角度来鉴赏、确定写作应用的角度,进而灵活地运用到不同话题作文中。名言警句作为素材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如2013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闻吾过,心窃喜》一文开头: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一句出自鲁人版必修教材自读文本《楚辞・卜居》。考生以三闾大夫的名言做开门之句,引人入胜,名言警句的引用彰显了文章的厚度,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

三、从课文文学形象的角度挖掘素材

高中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而鲜活,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文学形象素材,便能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作文“材料丰富”。而且使用课文文学形象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既能显示出作者对文本钻研得深刻,又能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像高中课文中项羽、刘邦、邹忌、窦娥、林黛玉、祥林嫂、别里科夫、玛蒂尔德等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形象,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性格特征,恰当地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必然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写作能力和对材料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底。

如2005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飞翔》便使用了项羽和刘邦这一文学形象作为素材:

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

这个作文片段就是以《鸿门宴》中的项羽和刘邦作为素材,充分论证了“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论点。文中的文学形象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得心应手地将它们准确运用到文中,使文章论点更加突出,论据更加充足,论述更加生动。

四、从课文思想观点的角度挖掘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作,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名家经典高屋建瓴,见解新颖,蕴含了作家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道理论据。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能显现自己的思维品质,也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便采用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中作者的思想观点作为素材:

拒绝平庸,即使是在被黑暗笼罩之下,他们也选择了前进,选择了轰轰烈烈地生命抗争。纵使上天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光明,海伦也不甘于平庸,她选择了与黑暗抗争,用顽强的毅力,造就了她――20世纪一个胜利的奇葩;纵使失聪的打击折断了他的琴弦,贝多芬也不甘于就此平庸,而是用坚守弹奏出生命的绝响,于是那个光焰的舞台,仍旧是属于他的音乐殿堂;纵使痛苦一次次地折磨着他的身体,史铁生也不甘于平庸,他与地坛为伴,以笔为友,用微笑向世人展现生命的希望,微笑是他坚强的象征,即使一生只能在轮椅上,他也不再平凡,世界到处都有他,史铁生,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

这段文字论点鲜明,段首即亮出“拒绝平庸”,作者挖掘海伦、史铁生等身上充满哲理的人生价值来说明“拒绝平庸,与生命抗争”的意义。而且二人的思想观点给后人的激励和启发意义深远,阅读本文自然很容易被打动心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教材就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此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好文本多角度挖掘写作素材。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写作素材论文范文第3篇

一、论文素材在校本教研里

学校一般都有比较健全的校本教研制度,每周会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研活动或每学期组织一两次课改沙龙。在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中,每位教师就某个话题结合鲜活的教学案例畅所欲言。在交流中,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这就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如果我们把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归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阐述,就会形成一篇较好的经验性论文。如,我们学校曾经围绕“阅读教学如何凸显语文味”进行了学术沙龙,后来我围绕沙龙主题写了《以文本为载体,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刊发在《信息教研周刊》2011年第6期。

二、论文素材在自己的家常课里

教师每天都要上课,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面对多元理解的学生,教师总会收获精彩的生成。我的部分论文就是从撷取这些精彩生成写成的。如,教课文《一定要争气》时,一位学生对文中“溜”字表示质疑,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同学们认真研读、思教、辩论,感悟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后我将其写成了案例《由“溜”字引起的议论》发表在《小学教学设计》2000年7、8期合刊。

三、论文素材在公开教学课里

说起公开课,每一个教师都有切身体验。由于公开课要面对众多教师的评判,执教教师不敢疏忽怠慢,必定会深思熟虑,精心预设。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课后总会发现自己的教学思路多么新颖,教学环节更加流畅,语言训练更加扎实……如果把这些教学特点整理出来,再加上自己的反思,就是很好的论文写作素材。比如,我执教公开课后,整理了几篇教学设计,并得以发表。《一路花香》教学设计发表在《小学语文研究》2003年第12期,《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发表在《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2005年第44期,《普罗米修斯盗火》第二课时解读发表在《小学教学研究》2006年第12期。

四、论文素材在教师相互听课里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并在听课之后议课。议课不外乎说说这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等。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加以提炼,也可成为论文写作的素材。我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也有数篇:《这样理解也可以——〈雨后〉教学片段》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5年第2期,《有效点拨——质疑的催化剂》发表在《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11期。

五、论文素材在报刊杂志里

教育报刊杂志为了赢得读者,刊载的内容必须体现当前的教学主流,教学理念要前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好经验,即使有的文章阐述得不够深刻,我们仍能以此为生长点进一步探究,形成较为系统的经验。如,我以此方法写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契入的几种策略》发表在《新课程教学案例》2006年7、8期合刊。

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旦提出,一线教师就会尝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体现,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提出先进教学理念的人往往只是依据有限的实践提炼出自己的理论,还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实践和检验,以这些理论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能“反弹琵琶”去探究,就会有新的收获,这些新的感悟就是很好的论文写作素材。如,我写的《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作秀”活动举隅》发表在《中小学教材教法》2005年第3期。

六、论文素材在自己的灵感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候会突然闪现一丝灵感,如果抓住这些灵感组织教学,就会发现此时的教学如小溪流水,似清风拂面。这些灵感,也就成了难得的论文写作素材。记得在教《詹天佑》一文时,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怎样才能读出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藐视呢?尽管笔者反复范读,学生仍游离在文本之外,读不出句中的意味。“唉”!我无语。一个“唉”字激发了我的灵感——何不加上语气助词让学生试试?没想到加上语气助词“哼”后,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轻松理解了文本。我又将此法用于其他课文,效果也相当好。课余我有感而发,写了《妙用语气助词,让阅读教学精彩纷呈》一文,发表在《语文报·小学教师版》2010年第12期。

七、论文素材在学科间相通里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背诵。可是让学生完整地背诵课文有一定的难度。我发现在音乐课上学的歌曲,学生唱起来居然一字不差,能不能把要求背诵的课文配上适合文本意境的曲谱,让学生结合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学文兼学唱,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更透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背诵美文的兴趣,减轻了他们背诵的难度。结果,歌唱熟了,诗能背了,诗的意境也领会了,真是一箭数雕。可见教学是相通的,应把语文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体系之中,使得语文教学事半功倍。为此,我写了一篇文章《借助音乐媒介,提高学生背诵能力》,受到了好评。

写作素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观察生活 领悟生活 提炼思想

一、主动观察生活

高中阶段是自小学以来思维最活跃、表达能力最好、感受能力最强、鉴赏能力最高的三年,这与《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中有关写作目标的规定相辅相成,《新课标》规定:“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生在写作中要想做到得心应手,就要有一颗善于观察生活的心,有一双“主动观察生活”的眼睛,主动对身边的人、事、物多观察多思考,日积月累,这些素材经过沉淀,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风格,所谓厚积薄发,就是如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真正的指南针其实是实际生活,现实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我们朝着生活大方向走,大致就不会迷路。”要积累素材必须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鲁迅先生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1.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政治事件

时事政治是某个时段发生的国际新闻,从国际局势出发纵览全局,概括性比较强的事件。比如美国公布新军事战略、伊拉克首都发生爆炸事件、神九飞天、十召开等等。教师可以针对这些事件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感想,写写自己的体会,并把从中悟出的一些道理,经过适当地提炼构思,形成自己的观点,运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整理成一篇有血有肉的议论文。

2.指导学生思考多彩的小生活

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对比较紧张,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走出校门体验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见缝插针”的学习能力,比如通过与老师、父母、同学的随意交流中,可以获得一些诸如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物价飞涨、治安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假期或者周末的时间看电视、上网或者看报纸等,多了解一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小话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还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加丰富情感体验的作用。

3.教给学生观察校园小事件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吃住在学校,因此对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非常清楚,比如“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篮球比赛”、“学校春季运动会”、“新生军训”、“各班级组织的文艺联欢晚会”等发生在校园里,学生间的一些熟悉的小事件,面对身边的同学、老师、校长,学生肯定有话可说,有想法要表达,思想情感的火花无形中就会被触动,有感而发,这时老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针对校园内气氛热烈的活动项目,让他们随时把想说的话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素材积累起来,真正实现写作素材的生活化,待真正开始写作议论文时,这些学生的习作材料也一定会像永不枯竭的泉水一样汩汩涌现出来。

二、从生活中提炼思想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条理地表达,那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转化能力尤为重要。其实,作文归根结底是以文字来表达学生思想、观点的一种载体,它反映的是学生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在议论文的写作方面,只有观察力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有更深一层的内涵,把眼睛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大脑的分析、归纳、转化形成更加独到的见解。

1.将生活素材转化成“一触即发”

引导学生将生活中亲眼所观察到的触动心灵的点滴记录引入作文写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把平时所积累的日记、摘记中的素材充分调动起来,比如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我曾创设一种情景,鼓励学生密切观察下列现象,并形成文字写出感想:某一天突然发现父亲腰板不再挺拔,你看到后有何感想?

因为迷恋上网和父母争吵,看到父母伤心的表情,你有何心里感受?

离开父母踏上火车后,从车窗望着他们的背影,你心里感觉如何?

……

接下来,我马上布置一篇作文《说亲情》,学生们经过之前的认真观察、记录,以及相关素材的日积月累,所以一看到“亲情”二字,就有种“一触即发”之感,很多同学的脑海中很自然地就再现了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片段,并充满感情的开始行文,正所谓“修辞立其诚”,只有用心观察生活、转化生活、作文才能写深、写透。

2.将生活素材转化成“思考能力”

强调作文生活化,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针对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层层递进的特色,在认真观察生活的同时,还应该有意识的从生活中提炼一些有辩证色彩的事例,加以思考、练习,形成逻辑思维的缜密能力,因为生活处处皆理论,经过有意识的强化后,以后再碰到对有关事件进行论述时就不会望而生畏了,当然也可以和同学一起把搜集来的精彩片段加以互相交流学习,或者从大量阅读中获得相关感性材料,在分析问题时就会触类旁通,还可以指导学生模仿成功的有代表性的说理片段,或者围绕同一话题,运用不同分析方法模仿几个片段,就会成为一篇很不错的文章,还可以请学生从以前写过的议论文中找出精彩的分析说理片段,从中寻找辩证分析方法的要点。在作文课上出示学生习作,在说理严密和内容深度方面进行讲解、修改补充,让学生当场感受辩证分析方法的魅力。

三、总结

总之,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议论文就是对这些生活中的素材加以整理,从中提炼论点,运用论证方法加以论证,从中使论点更加突出、鲜明。所以说,作文就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要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必须让他们学会联系生活,使生活化成为高中学生作文的终极价值取向。这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只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坚持,作文水平自然会水涨船高。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写作素材论文范文第5篇

其实,学生在写作中真的没有可用的素材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缺乏对素材的发现和挖掘,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解决议论文缺乏鲜活论据的问题,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内求”,即把目光投向课本,深入挖掘并恰当使用课本资源,使课本资源成为服务于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通过积累,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写作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有了源头才会倾注出起初的水来”,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材料,一旦有机会表达,它就会将之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拥有了“车薪”自然容易煮开“杯水”。积累得很多,思路就开阔,写起来就比较顺手。

课本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学生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学生去开发。问题在于不少学生身在宝山而不知山中有宝,空手而回,留下了遗憾。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一定能克服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吹”的难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课本资源作为写作中的素材库,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以下三类资源:

一、课本中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材料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作者,他们的文章和道德都堪称楷模,他们身上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人类的精神丰碑。如,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陶渊明,鲁迅、巴金、曹雪芹等大量作者。如果能较为全面地理解这些作者的生平事迹,借助所学课文加深对他们精神价值的理解,就能有效地将他们化作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比如,孟子这一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学生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等文章,听过 “孟母三迁”的故事。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文章的学习,更全面地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进行梳理、积累,使这一课文作者成为有效的写作素材。

二、课本中的人物和事件材料

课本中有大量的人物和事例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有来自诸子百家的,如,《劝学》《逍遥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有来自史传文学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有来自后人阐发历史的政论文,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等;也有古人游历山水的散文,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赤壁赋》等。其中所述的人物和事件,经过发掘都可成为学生写作的绝佳素材。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事例可以用于多个话题: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进一步则互伤,退一步则双赢;宽容大度的胸襟更易感化人;要勇于改错;人才也需伯乐推荐;等等。

三、课本中的诗文名句

语文课本所选课文,绝大部分是经过时间淘洗后的经典名文,大纲要求背诵的也有许多诗文名篇名句。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也背诵、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名言警句。但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中的默写而去记诵,并未有效地将这些诗文名句化作写作的素材,这无疑是对写作资源的极大浪费。

写作素材论文范文第6篇

1 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互动的依据和本源.研究教材、教法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教材是刚性的,它从内容层面对“教什么”做出了明确的规范;而“用教材教”则是弹性的,它把技术层面的“怎么教”留给一线教师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只有提高对教材的研究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例如,新课标强调探究性学习,教师如何继承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的长处,引进“探究式教学”,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使两种教学方式互补共存,达到和谐统一呢?笔者认真钻研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撰文《因势利导 引动探究》、《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别发表在《中学数学杂志》2005年第2期和《中小学数学》2009年第3期.

2 从课堂教学中捕捉写作素材

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是值得教师研究的课题.数学教师可以做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包括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笔者通过观摩和研究一些高中数学教学评优课,发现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作了较长时间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终撰写成文《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在《中学数学杂志》2008年第3期作为首篇文章刊出,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动态生成”,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是教学生命力与真正价值所在.关注“有效生成”,演绎精彩课堂,是我们数学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长期地实践研究,笔者撰写了论文《探询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在《数学通讯》2010年第8期作为首篇文章刊出.

3 从“错误资源”中寻找写作素材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或“无意”的教学“错误”,学生学习中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或失误而形成的错误,称为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学生的错误是学生认识的误区,也是教学的疑点、难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错误,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对错误的“免疫力”,以达到知错、改错、防错之功效.

案例 8个人排成一队,A、B、C三人中任两人互不相邻,D、E两人也不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学生给出解法:把没有特殊要求的三人记为F、G、H.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将F、G、H全排列,有A33种排法;第二步,在F、G、H站位的间隔和两端处,插入A、B、C三人,有A34种方法;第三步,在F、G、H、A、B、C站位的间隔和两端处,插入D、E两人,有A27种方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所求的排法种数为A33A34A27=6048.解法很自然,似乎无懈可击,但答案却是错误的.如果对此给出错因分析和正确解法,并对其进行延伸与拓展,就很有文章可做.笔者把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及时记在笔记本上,并进行归类整理,撰文《“错误资源”的有效教学策略》发表在《数学通报》2010年第11期上.

4 从各类书刊中捕捉写作素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写好教研论文,必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研究文献和著作.这样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引发联想,形成新的有价值的认识.阅读杂志上的论文时,只有融进自己的思考,才能发现某些论文中存在的谬误、疏漏,或者可以将论文中某些独特的经验或方法进行延伸、拓展,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新方法.正如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笔者的一些文章就是读书笔记,如发表在《中学数学杂志》2003年第6期的论文《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的探索与实践》,就是读“元认知”书籍的心得体会,发表在《中学数学研究》2006年第4期的文章《对数学教师专业化的思考》是阅读了有关的书籍、文献的基础上提高和升华的.因此,数学教师应善于从阅读各类书刊中捕捉写作素材.

5 从反思中提取写作素材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若将这些思考、认识分门别类地及时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就整理一番,去伪存真,厚积薄发,时间久了就能积累很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笔者的许多论文都来自于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进程中的矛盾;反思教学的重点、难点的定位;反思教学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学生的创造性见解;反思作业布置和设计的是否科学;反思学生的想法、意见和建议等等.平时不只是反思自己教学的得失,更习惯于从观摩课中反思,反思授课教师的讲课风格,反思优秀教师驾驭课堂的技巧和方法,反思“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反思使听课教师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从而使听课能够真正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通过教学实践的积累,笔者撰写了文章《加强教学反思 提升专业品位》、《对有效教学反思的思考》分别发表在《数学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和《数学通讯》2010年第3期,其中《加强教学反思 提升专业品位》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教师不仅自身要进行教学反思,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能从中获取丰富的教学研究素材.笔者曾在这一方面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撰文《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发表在《数学通报》2009年第2期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

6 从校本教研中获取写作素材

校本教研活动能为教研论文的写作提供许多有用的素材.通过校本教研,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你一言、我一语”, 把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自由地表达出来.这样,一些典型性的问题、经验与困惑为教研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教研活动既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产生研究问题的重要途径,笔者论文中的不少典型问题都是从教研活动中获取的.例如,在一次高三教学研讨活动时,有一位老师谈到高三复习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做法,我觉得很有典型性,就对此进行整理并加上自己的思考,撰文《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发表在《中小学数学》2011年第4期.

7 从研究考试和命题中捕捉写作素材

考试是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研究考试和命题是教师的重要课题,也是获取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高考数学考试研究,大的方面包括考试的内容、方法、模式、命题趋势等的研究,小的方面有考点、热点、难点、试题的背景来源、试卷的结构、解题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有时通过一道考题的研究可发掘某一个重要选题,甚至可以开拓一个新的领域.例如,例题教学作为高三复习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通过例题教学,收到“解一题,带一片”的效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高效正迁移,帮助学生摆脱题海之苦,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几年的尝试,撰文《提高高三复习中例题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发表在《中国数学教育》2012年第9期.又如,数形结合思想是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内容.笔者对近两年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撰写了《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高考题》发表在《中学生数学》2012年第8期.高考年年有,文章时时新.此类文章前能总结经验,后能启迪来者.撰写这类“热”点文章,要“短、平、快”,走在时间的前面,有感即发.

参考文献

[1] 林婷.“错误资源”的有效教学策略[J].数学通报,2010,(11):35-36.

[2] 林婷. 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08,(3): 1-3.

[3] 李广修.养成写作论文志趣[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9):60-61.

写作素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运用

“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每次作文课,哪怕是中学阶段模式化很重的议论文写作,许多学生也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不知所云。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原因之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因之二是即使有了米也不知道怎么煮熟这锅饭。难道我们活了这么多年,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就真的写不出一点东西?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阅读的有心人,就可以笔下生花,美文连连。

一、积累写作素材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在议论文中“摆事实”是为“讲道理”服务的,要写出有理有据的文章来,我们就要先学会摆出“事实”,因此,我们得积累写作素材,让“事实说话”。

(一)写作素材的宝藏――教科书。

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所以教材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为什么坐拥宝库而不去开发利用呢?学习写作时可用如下方法。

1.准确地引用诗句。引用古诗文说理且说理透彻是2008年湖南考生《远近焦距》的一大亮点。开篇引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点题又增势,并引发悬念;接着文章从大到小进行论述。一句“眼肉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对人的价值观进行解说,得出眼界开阔由人看事物的距离决定,这是大;紧接着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话语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论述,并且很巧妙地与上面的禅语进行了呼应,这是中;然后用现实生活之例让文章贴近了生活,得出“只有跳出来,才能明白生活之美好”,这是小。引用的诗句达八句以上,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2005年天津考生《留给明天(四)》引用李白杜甫柳永的诗句,引发了对“我将要怎样的人生”的思考。

2.巧妙地化用材料。“化用”可以使材料成为行文的组成部分,自然而不着痕迹。使文章有文采,并显出作者的文学素养。如2005年安徽考生《月亮的正面和反面》:“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亲临终之嘱;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丘失明而有《国语》,你想起了百炼成钢;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你想起了花香从苦寒;韩非囚秦而作《说难》、《孤愤》,你想起了英志还未竟。”此段化用《报任安书》,贴切自然,评析司马迁,富有深度。2005年福建考生《圆形与星形》:“在这里,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地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化用《赤壁赋》、《石钟山记》、《念奴娇・赤壁怀古》,浑然天成。

3.课外延伸教材。以教材为本,课外延伸。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们可以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学习《指南录(后序)》的时候,我们可以关注文天祥的点滴信息。由课本的一个作者的一个作品延伸开来,我们又将积累很多素材,因为他们的经历精神思想同样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如2005年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1)被贬黄州;(2)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峰,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只有对苏轼全方面地了解,考生才能将这些素材为己所用。

(二)写作素材的源泉――生活。

信息化时代笼罩下的我们,自然会涉猎各种新闻,大到国事家事天下事,小到我们身边的琐事,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素材就会很多。2008年虽然过去了,但很多事情已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雪灾、地震、奥运让我们在大灾大难面前经受住了考验,让我们为之振奋、为之骄傲的同时,也有一些让我们痛恨和反思的事,如“三鹿奶粉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008年,国庆60周年,让我们因中国强大而激动不已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审视“90后”的一代。长江大学学生手拉手结人梯救人献身的事例重新引发我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扩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二、运用写作素材

积累储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实有助于写出好文章,但有一缸米却不知倒到哪口锅里,素材积累再多也没用,这就要求学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一)品味、提炼主题。

大多数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需要反复玩味。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气息,怎能与孤独的海子同悲同喜?如果不同史铁生一起“生活”在《我的地坛》,又怎能把“出入人生”感悟得彻底?如果对《逍遥游》心存难以消弥的隔阂,又怎能与庄子一起逍遥在蝴蝶翩翩的文学世界中呢?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可以思考:这素材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操?这种思想、情操是否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典型性呢?我们需要的是有目的、有思考、有系统地内化或积累。我们占有材料,提炼主题,还要根据主题分门归类。有的一个材料可适用多个话题,如李密的《陈情表》可适用“双赢的智慧”(2005年山东卷);“一枝一叶世界”(2005年浙江卷),《赤壁赋》可适用“乐观”、“挫折”、“包容”、“和谐”、“自然”等话题;司马迁的素材可适用“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转折”、“心灵的选择”、“自我认识与别人的期待”、“变通”、“挑战”等话题。有的多种素材同适用一个话题,如2004年全国乙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作者用王勃、李白、司马迁的素材说明他们面对挫折,并没有放大痛苦的观点。

(二)联想、捕捉材料。

占有大量素材,却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我们还要根据作文话题内容进行横向联想,搜索自己素材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如2008年重庆考生《在自然中生活》,作者联想到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索罗在小木屋自由生活的情景,谢安徜徉湖光山色的情形,内容丰富,观点极具说服力。

(三)选择、组织材料。

对联想到的材料鉴别后,选择与作文话题内容相关的素材,使之与根据作文话题内容而提炼的主旨相匹配,可集中笔力,深挖细掘写一两个素材,如2007年辽宁考生《我能》文章紧扣项羽和坡的事例,深入分析,使文章具有厚重的意蕴。也可将多个材料按一定的顺序串联,如2007全国卷《滴水之恩,以何报?》选择了诸葛亮、李密、贝多芬的材料,按照中外的顺序排列,思路清晰。

写作素材论文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67-01

作文体裁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应用文,议论文是在考试中出现最多的文体之一。据调查,不少学生写作议论文时,不懂得如何选择和运用素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议论文素材积累的教学做了大量的尝试,总结出学生的选材误区,并对如何指导学生精选议论文素材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避开选材误区,精选素材

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总是习惯在作文选中找材料,东拼西凑勉强凑出一篇文章来。在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避开这些认识误区,指导学生精选素材。

误区一:如今的作文教育一直倡导“我手写我心”,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些学生却误以为可以直接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论据运用到文章中。学生表达能力有限,往往使得文章表意不清,导致作文得分低,长期以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对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扬长避短,少用自己叙述不清的个人经历;对于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较强的学生,指导其把亲身经历和名人事迹结合起来,更能明确论据的指向性。

误区二:学生在某次习作中,将素材精心提炼后变成作文所需要的论据,但在下次习作中就不敢再用上次习作中用过的素材了。一方面,学生担心素材不够新颖;另一方面,学生自认为该素材在上一次习作中已定了主题,就不能用在其他的主题中,否则就是运用不当。实则不然,一个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致,没有既定的论点来对事件进行完整的定义。因此,对于一个素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挖掘,提炼出不同的论据,使其为不同的作文主题服务。例如,大庆油田被发现后,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油田工人,艰苦奋战在第一线,他们吃住在井场,饿了就吃几口窝窝头,困了就身卧钻杆、头枕钻头;吊车不够用,他们用肩膀扛;水管线没安好,他们用脸盆和水桶端水……他们用青春与生命换取石油,将祖国富强放在第一位。从这一素材中可以提炼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也是一种爱国表现”的论点,还可以提炼出“团结合作是力量的源泉”的论点。

二、多面选材,丰富文章内容

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以各种方式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然而,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时,往往不会辨别、不会选择、不会利用,为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多面选材,丰富文章的内容。

1.巧用课文素材。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排的,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性、思想性和引导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现成的资源,提炼课文的观点,以备写作时选用。例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民为国的忧患意识,《伤仲永》中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导致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都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

2.巧用新闻热点。学生在进行素材选择时,最常浮现在脑海的往往是最近发生的事件,比如国内外的时政新闻、娱乐消息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时事进行简短的概括,再融入到作文中,可以作为引入观点的前言,也可以作为议论文结尾的总结性论据,使文章与时俱进。例如最近发生的芦山地震,可以引导学生将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引入作文。

三、合理安排素材,构造完美文章

素材的安排是构造一篇有逻辑的文章的关键,教师需指导学生合理安排素材,为文章添色加分。

1.递进式选材。递进式议论文是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逐层深入、步步推进,因此,素材与素材之间必须体现由浅入深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将素材有逻辑、有顺序地安排在文章中。例如,一位学生在《谈自立》的命题作文中运用了以下三个素材:①我国教育家陶行之曾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上,不算是好汉。”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勤劳自立,奋斗不息,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使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③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这三个素材,将“要自立”这一命题从个人生活要自立,到民族振兴要自立,最后推进到人类生存要自立,层层深入,使得论点明晰,体现了严谨的逻辑思维。

2.平行式选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学生可以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选择两个并列素材进行对比论证,也可以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进行论证。例如,一位学生在《换个角度,不一样的风景》的文章中写道:“在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下,党中央首先对所盘踞的大城市发起猛烈进攻,但因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而以失败告终。吸取经验教训,敢于从大城市退出来,回到农村,总结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成功地建立了党的根据地,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都是因为敢于剖析自己,正视错误。……换个角度,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议论文是学生较常用的作文体裁,但如果选材不当,文章就会因缺乏必要的论据和论述而显得空洞单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针对其薄弱之处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学会选择素材、运用素材,从而写出逻辑严谨、论述充分的议论文。

写作素材论文范文第9篇

一、直接引用课文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时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获得思想启迪”。课文选择一般都“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因此用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化为论据材料,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学习,更是让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一种策略。

如“理想”的话题:巴金老人在《寻找理想》中告诉我们,对理想的不懈探索、寻找、追求和实践,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一个人应该有高尚的理想,要把“追求集体的幸福和繁荣”作为人生理想。只有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到集体的幸福和繁荣中去,才是高尚的追求。

如“坚强、乐观”的话题:《安妮日记》记录了安妮藏身密室两年,躲避德军的搜捕的经历。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死亡的危险,她却把这种躲藏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安妮身上体现了面对困境时,不绝望、不放弃理想的积极人生观,表现出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如谈“读书”:叶文玲把书籍比作长生果,用自己的一生在品味,从中汲取营养,成就了一代文学家;林海音在少年时代忍受白眼在书店里窃读的经历,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更丰富了精神世界;培根更是在《论读书》中告诉我们,读书不仅让我们收获知识,更让我们塑造性格。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热爱读书将给我们的一生以启迪和帮助。

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以话题为单元进行选材的,围绕着这些话题,结合课文的中心,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个话题材料。

二、联系诗词名句成素材

初中三年,所学的古诗词不少,其中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也不少,将诗词名句与诗人的经历、人生态度、精神品格等结合起来,就变成了一段段优美的文字。

如:苏轼虽然才华横溢,可是一生充满坎坷,大部分时间在贬谪中度过,从中原到海南,却始终没有改变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因为他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吧。

又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弃官而去,归隐田园,种豆南山下,赏菊夕阳中,不仅仅是追求躬耕自给的生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抨击。既然不能达济天下,他选择了独善其身,他用自己的人生展示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还可以将具有相同经历和精神品质的诗人综合在一起,形成一组材料。如:

辛弃疾年轻时就参加抗金斗争,南渡后,即使屡遭贬谪也不改其志,时刻想着“沙场秋点兵”;陆游即使躺在病床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文天祥兵败被俘,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这就是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就是男儿的铮铮铁骨。

掌握我们已学习过的诗词名句,将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情怀与诗人的生平经历结合起来,就构成了非常典型的材料。

三、将文本内容进行多维解读

对文本的解读,如果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出发,也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应该说这是一种多维的理解。

小说《最后一片藤叶》是写主人公贝尔门为了帮助琼西树立信心而染病去世的故事,赞扬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然而我们谈到“面对困难”或“信心”的话题时,可以从琼西的角度出发,如:欧·亨利借琼西的经历告诫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坚强的信念是战胜困难的法宝,只要你有信心去面对它,就能战胜它。

有的叙事作品波及的内容较多,我们还可以从某一个情节出发得出结论。如《李将军列传》中写到李广在打猎时,遇到了“老虎”伏在草丛中,情急之下,一箭射死“老虎”,等到仔细查看时,才发现原来是一块石头,而箭头已经深陷石中,再射却怎么也不能射入石中。依据这个情节,我们可以这样谈“潜力”:李广在情急之下,射石没矢,是因为他把石头当作了老虎,而当他再射时却不能达到原来的效果,这说明人都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当人们面临压力时便会让潜力发挥出来。

再如读《出师表》我们可以从两汉的兴衰出发,谈亲贤远佞的必要,谈听取正确意见的重要;读《嗟来之食》我们可以从施舍者的角度出发谈应该如何正确地帮助别人等。

四、将课本内容与时事内容相结合

我们强调作文要关注生活,因此留心生活,关心时事,并将它引入到作文材料中去,也是很好的素材。但如果我们能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对现实生活加以关注理解,可能更有说服力。

从《纪念白求恩》中我们看到了白求恩对工作的热忱,对人民的热情,这与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形成鲜明对比,这更说明了武汉市进行的“治庸风暴”深受老百姓欢迎的原因。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告诉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可以联系到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认识到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以及全人类,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这样才能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环保问题、能源问题及当前的事件等,从而更好地发展。

从《甘露的秘密》、《尼期湖怪被抓住了》等课文出发,我们认识到轻信的危害,联系到“谣盐”、“世界末日”等事件,明白对于任何事情都应该经过质疑和思考,而不能盲目的轻信。

很多课本都可以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黔之驴》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困难;《许仲平义不苟取》中所谈到的自律精神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公民道德;《岳阳楼记》所体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就是我们所说的责任;《香菱学诗》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如何取得学习的成功等等。

应该说课本既让我们领略了英雄的豪情,也感受到了伟人的气魄;既感受了古今贤哲的人格魅力与高贵品质,也看到了小人物的喜乐哀愁与人间万象,初中三年下来,我们其实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素材。为什么我们常常抱怨没有素材可用呢?关键在于我们把阅读学习与写作割裂开来,读死书。因而在阅读中要积极思考,多维的思考,不光我们的课本,还有课外阅读材料中,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用的素材。如此,那么你还会担心没有材料可用吗?

写作素材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从微博中提炼论点

许多博文观点鲜明,见解新颖,表明了博主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主张或者感悟,把博主的这些观点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后,可以作为议论文中的论点。

例1.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微博:据报道,中国政法大学聘任邓亚萍为该校兼职教授,引发一些法大校友、学生质疑,为这种质疑精神点赞。想起不久前,我在某重点中学质疑了一下其校训和教室标语,即遭当地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不满和抨击,深感质疑精神在当下之困难。需知,质疑是进步,是改革创新之始。

提炼论点:①质疑是社会的进步;②质疑是改革创新之始;③为质疑精神点赞。

适用话题:质疑、创新、宽容、沟通、和谐

例2.葛红兵(著名作家、教授)微博: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幸福快乐的感觉,才会使自己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只有快乐,愉快的心情,才是创造力和人生动力的源泉;只有自己不断创造快乐,与自己快乐相处的人,才能远离痛苦与烦恼,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提炼论点:①快乐是幸福之源;②给自己创造快乐;③调整好心态。

适用话题:快乐、幸福、心态、珍惜

二、从微博中提炼论据

议论文的论据,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有些名人的微博中所阐述的观点,饱含哲理,耐人寻味,引用或转述名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整合处理,可充当道理论据;将博文中陈述的新闻事实,进行概括处理,使其更简洁,可充当事例论据。

例3.张海迪(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微博:一个人,无论你是谁,无论是百姓还是高官,都不要在黑屋里做事,永远不做黑暗的事,不做以为别人不知道的事。永远做敢于向着太阳微笑的人,做一个可以自我肯定的好人!这样你就是幸福的,家人也会是幸福的!

提炼道理论据:①一个人,不要在黑屋里做事,永远不做黑暗的事,不做以为别人不知道的事;②永远做敢于向着太阳微笑的人,做一个可以自我肯定的好人!

适用话题:严于律己、为人处世、干净做人、问心无愧

例4.人民网微博:2014年7月,河南新乡一大学生小闫暑假期间和朋友在老家掏了16只鸟,并卖掉10只,获利千元。然而这些鸟是燕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日前,新乡辉县市人民法院判决小闫犯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之后,小闫提出上诉,新乡市中级法院二审维持原判,认定小闫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非法猎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和隼形目隼科动物16只,其行为均已构成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且属情节特别严重。

提炼事实论据:河南新乡一大学生小闫暑假期间在老家捕获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牟取利益,犯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

上一篇:写作技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写作困境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