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11:35:29

校园信息化论文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篇

作为首批全国10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我们在1997年正式启动这项实验:98年初我们建成包括多媒体控制系统和电教自动控制平台在内的多功能计算机室,99年建成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环境。同时,我们把实验目标定位为以计算机和校园信息网络为技术基础,把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应用能力纳入每个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中,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进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以计算机对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所具有的延伸意义,同化、顺应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之中,逐步形成基于计算机文化的智能知识结构,从而推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络构成的综合教育资源,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适应21世纪发展的新型教师队伍。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来推进学校整体改革进程。

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现代教育的技术内核,校园信息网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环境

(一)、计算机网络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媒体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特性,其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践证明,把计算机引入教学过程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信息实践能力建构最理想的环境。

2、生态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在个体的脑子里,而是人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这是因为:

①、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检测考试、师道训诫的外力,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反复强调来推动。而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这种变化,其实质是由传统“教“的序列控制向“学“的序列控制的转变,是由外在的纪律控制向内在动机控制的转变,这种转变为学生提供了更宽松、更安全、更利于个性发展的空间,十分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②、同传统教育信息的组织形式相比,计算机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信息结构,类似人,特别是儿童的认知结构,是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组织形式。基于这种特性的信息结构,依托丰富实用的网络资源库建构的智能化有源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③、按照杜威的观点,理解在本质上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以及事物怎样做有密切关系,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交互进行的,是在“做中学“展开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识重点的展开和难点的化解以及知识的巩固应用,往往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完成。这种方式适应了儿童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很自然就形成不确认自己的学习成果不肯罢休的心理,加之软件所提供的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反馈信息,又不断刺激学生对新信息的搜索与提取过程,使学生始终处在兴致勃勃的创造活动中和在真切把握认知对象的感受下展开学习过程。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具有创造意义的学习方法和实践动手能力。

④、我国脑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的相应功能区域在活动时,血氧和葡萄糖会超流量向这个区域供应,去处理信息。血氧和葡萄糖的流量、流速,和人处理信息的质量、速度密切相关。观察发现,处在计算机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尤其是当他们的兴致集中于有一定难度、有一定趣味的学习内容,或是具有竞赛成份的习题时,他们的呼吸和脉搏频率显示出加快趋势。这时的学生情绪愉悦,思路清晰,处理信息的速度显著加快,往往处在智能、技能的最临近发展区域上。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五届“改革学习,课程和教育理念:新世纪的革新视野“国际会议围绕21世纪的教育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给21世纪的未来教育提出了引人深思的科学课题。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VLVIANOTAWANG博士提出了培养新世纪公民的几点方法:

①、互相学习,学会合作。

②、促进跨文化理解。

③、开展跨文化的和平教育。

④、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

⑤、注重教学质量。

⑥、着力于培养明天的领袖。

泰国教育部的RUNGKAENWDANG认为学习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具有通过自身学习来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进行终身学习。

香港教育学院的CHENGYIN在《新世纪的课程和教育理念》提出了一个新的多重智力学观点: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多重智力,即学习智力、经济智力、社会智力、政治智力及文化智力。他认为“现代信息技术能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全球化、地区化和个性化的多重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综合上述,计算机网络教育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全球化、地区化和个性化的多重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利用校园网建构的智能环境把学校建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充满生机的学习环境和场所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愉快、探索创造的过程

教学模式是课程设计、教材建设、指导课堂和其它教学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式。

专家指出,围绕着课堂教学多年来开展了不少教学改革试验,但是,多数还停留在单一的和浅表层,究其原因,是教学模式基本没有改变。

近年来,我们通过计算机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积极探索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双主“教学模式。

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各种应试技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和提高识记知识的效率。但它的致命缺陷在于,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②、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较之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是一大进步,它有利于儿童天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可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个性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它很难有效调动其实很难以调动的儿童的自觉性,操作不到位则容易流于放任。

③、依据何克抗、李克东等专家的研究,“双主模式“介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要把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又把两者的消极因素加以避免。这就是在基本保留“传递--接受“式教学活动进程的条件下,利用计算机作为教育过程的基本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探索、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④、“双主模式“的可操作性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构成了教育学理论的基石,教育实践的主干职能、规范和具体操作方法,只能围绕主体并由主体来进行。a、“双主模式“提倡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人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b、“双主模式“是面向全体的教育,面向全体,是教学的基本原则。c、“双主模式“把学生看作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把学生的差异性也作为可供开发的资源。d、“双主模式“重视每个学生具有的发展和创造潜能,俗话说,跳一跳就可以把果子摘下来。e、“双主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唱主角,多给学生提供讲和练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f、“双主模式“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讨论,教会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自得能力。

⑤、“双主模式“的实践特征是,a、从教育技术学上看,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理论的结合。b、从整个进程看,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同学帮助下通过与同学协商协作、与计算机交互主动获得知识。c、从教学内容看,应用这种模式,对知识系统性强的学习应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指导、设计作用;新旧知识之间相互关联、技能转化性的宜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发散性,技能熟化、扩展性的宜以学生为主体。d、教师的主导作用,须依赖与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不断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问题情景,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以及能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论探讨,我们组织各学科实验小组,分别以小学语文四结合、异步教学和引探法教学实验为主干实验项目,积极进行“双主模式“的操作和实证的研究,这样既丰富了实验的内容,又使得实验的可操作性更强:譬如在低年级实验中,学生有效进行异步学习问题,引探教学中恰当处理“引“和“探“的辨证关系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果:

实验教师董金宏的课例实证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借助生动有趣的电子教材朗读对话,角色扮演,体会提示语作用,了解小马第一次为什么没有过去河,遇到什么困难呢,它是怎样对待的?接着让学生替小马想想它能不能过河,大家纷纷发表判断并说出理由,争议中明白了动物个子高矮和能否过河的关系。再让同学借助演示多媒体动画软件亲自试试,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悟出道理。老牛过河的轻松得意,松鼠过河的惊慌失措,小马过河的小心谨慎。同时也明白做事遇到困难只要向小马一样不怕困难,终究会成功的。

“朗读扮演“既有教师有目的创设情景加以启发引导,又是学生有个性的大胆创新的发挥练习,学生自己是主角,但教师的点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进行知识内化,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由“情境推理“到“亲自实践“是引导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为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这时,教师只要通过网络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收集教学信息,判断学生的学习障碍,提供个别帮助,典型评议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再“揭示寓意“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水到渠成了。

这一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双主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的优势。整个教学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大胆地去探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交流反馈及时频繁,练习量大,符合“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则,儿童身、心、脑得到协调发展。

实验教师唐筱勇的课例实证分析

如《荷花》一课,教师在让学生理解冒出水面荷花的姿态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并在电脑中完成以下练习:“冒出水面的荷花有几种姿态?请展开合理想象,想想每种姿态的荷花像什么?“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知道荷花有刚开、全开、未开三种姿态。同时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刚开的荷花像一位含羞的小姑娘;有的说全开的荷花正敞开胸膛,迎接灿烂的朝阳;有的说要开的荷花鼓得像一个个将要升空的气球……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这一认知过程,用计算机打出来,这一实标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学生手脑并用,让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认知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学生思维得以强化。在学生思考和练习后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图片演示、视频播放、课文讲解、感情朗读的进一步强化,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力。这样教师和学生在轻松而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实验教师陈艳霞的课例实证分析

数学《平均分》一课的教学设计片段: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出示动脑筋爷爷和一个长方形的图象,启发学生,出示动脑筋爷爷和一个长方形的用意是什么?学生立即议论开了;有的说:“这动脑筋爷爷一定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有的说:“可能是动脑筋爷爷今天要告诉我们学长方形呢!“有的说:“这长方形里一定有许多秘密,老师是要我们动脑筋解开它的秘密。“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条直线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部分,怎样分?并且提示:不仅要看谁分的最多,而且还要看谁分的方法最独特。学生迅速投入电脑操作。不一会儿,有的想出了四种方法,有的想出了五种方法,有的想出了六种方法,学生想出的这些方法,图示:(省略)

找出上述几种方法之后,有的学生没有继续寻找,而是一边对已画的图形进行观察,一边沉思起来。他们力图找到独创的方法,有的学生还把已画出的图形在电脑上予以移动、组合……一个学生突然高兴地说:“老师,我发现了,只要通过长方形“最中心“的那个点画一条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同样大小的两块。“教师将他画在电脑上的图播放给全班同学,并示意他陈述理由,演示操作过程,学生清楚地看到他独特的思维过程。他解释说:“我是通过把几种图形在电脑上予以重合,发现无论哪条线全都交在一点。“他还补充说:“通过交叉点的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半,有无数种分法!“

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了规律性知识,也正是在探索、发现规律性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品质得到了发展,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

实验教师吴新光的课例实证分析

《镜泊湖奇观》是第11册一课写景文章。这课教学中,教师作了如下设计:

①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情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借助电子教材,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课文第3和第5自然段是静态描写,第四段是动态描写。然后教师选取第3自然段引读,让它和第4自然段形成静态美和动态美的鲜明对比。

②创设意境朗读体会课文情境。提示学生听电子教材的朗读欣赏时,要带着作者描写的镜泊湖的景色是什么样?你们想不想也去亲眼到镜泊湖去看一看呢?通过读找出镜泊湖景色总体上的宁静和吊水楼瀑布“闻声数里“如“抛撒万斛珍珠“的气势,并且找出静态描写的佳句赏析,使学生很快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境。

③在背诵中积累语言提炼精华

“角色朗读“,教师有目的创设情境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去创新发挥,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围绕“自然朴实“和“绮丽多变“这两个主线去找词语,并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理解重点句。

④发挥想象空间进行板书设计

由“情境朗读“到“亲自实践“,教师指导学生打开“电脑记事本“,进行“创造板书设计“,学生设计的板书如下:

[板书①]

吊水楼瀑布瀑布——万斛珍珠千朵银花(动态)

千军万马郁郁葱葱

[板书②]

地下森林森林郁郁葱葱(静态)

野生动物活动(动态)

火山口峭壁如屏(静态)

[板书③]

地下森林的形成——火山不喷

浮土积累

降水较多

阳光射入

实验教师徐阳杰的课例实证分析

英语Canyoureadandwrite?(《你会读会写吗?》)一课教学设计片段:在学完新句型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替换练习进行句型操练。学生只需点击课件的“单词“按纽,就可以进入相应学习内容,学生可两人一小组选择课件中的单词用新句型互相问答,并模仿计算机动画中的动作进行表演。过去的操练往往局限于本课或已学过的单词,但在本课新句型的操练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词汇,每个词都配有读音和浅显易懂滑稽可爱的动画说明,让学生根据这些词用新句型造句,这些词既有已学过的,也有未学过的,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选择使用,学生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词进行操练,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词加以练习,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挑新词进行演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按自己喜爱的方式对软件进行操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积极性去建构自己独特的知识认知模型,从而使教师能够得心应手地把握师生之间的双主体关系,并使知识的认知方式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又如在教课文时,常规的课文教法是教师讲解或提问,学生按老师指引的方向进行思考。但在本课的课文教学中,教师既不讲解也不提问,而是让学生利用图文并貌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自学课文。在进行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先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组同学在自学课文的同时针对所看到的画面相互讨论,提问并找出答案,然后小组比赛,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最佳问题与最佳答案汇合起来,形成课文的整体结构。这样就给学生营造一种协作学习的环境,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探究教师辅导,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独特理解,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了培养。

“双主模式“实验效果实证分析

a、英语实验班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在兴趣培养方面,实验班级五(3)班47名学生中,对英语极感兴趣的同学由原来的14人增加到了23人,95%以上的同学都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词汇量方面,80%的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尤其是优秀生,词汇量的递进速度非常之快,而且词汇的掌握的牢固程度和理解深度都与从前有很大的区别。这说明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会了初步的创造性思维,他们能够运用课件所提供的多媒体环境进行发散思维,自己组合知识单元或者自学新知识,从而使课堂的学习效果在课外也被放大或强化,而这正是我们培养知识创新思维的目的所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实验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比第二名的班级高出近10个百分点,班平均分比级平均分高4分;第二学期,班平均分比级平均分高出近6分,优秀率的比例达到90%以上。

b、小语四结合实验班与普通班语文素质测评比照表表1学习能力测试

项正目确率独立学习使用认知工具解决问题的路径朗读水平

主动预习并作记录定期复习自我测评留心观察爱写日记查字典用电脑问别人自己查资料不去想它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读

试验班93.2%87.4%98.1%99%100%35.1%72.6%3.3%99.1%97.4%

普通班37.2%49.4%39.6%91%32.1%58.4%6.3%35.3%85.2%47.9%

表2学习成绩统计

项目得分实验班普通班

nbsp;应得分860860

识字(20%)实得分858845

正确率99.8%98.03%

应得分12901290

阅读(30%)实得分1108890

正确率85.9%69.3%

应得分12901290

作文(30%)实得分1205834

正确率93.4%67.3%

优良人数4340

总分及格人数3

不及格人数1

平均分96.891.3

2、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轻松与宽裕的环境中逐步获得面向未来的能力

我们在实验探索中,没有把网络的功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利用校园信息网络形成的智能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宽裕、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创造环境。

我们通过虚拟互联网技术,把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网站下载到校园网上,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上得国际互联网,让学生在实时上网的感觉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查寻、搜集,获得有用的信息,学会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己学习,获得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例如,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组织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澳门历史、经济、文化方面的有关文字、图片资料,建立网页,通过班队主题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们还积极参加了国际“远程协作“学习实验项目,让孩子们在互联网上学会面向世界,学会同各国小朋友交际交往,让他们从小就和发达国家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学科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到校园网资源库或国际互连网站搜寻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成有用的学习资料。在电子美术教室学生可以使自己的想象力任意驰骋,可以体会尝试油画、版画、水彩画的不同奥妙,可以在网上随时发表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学摄影,学生可以博览100多年来世界各国生产的各式各样的照相机,可以感受扳动快门的乐趣,可以动手调调焦距,模拟实景拍上几张。学音乐,玩游戏,进入电子阅览室寻秘探宝,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玩得兴致勃勃。

我们还利用校园网“三网合一“功能,建立起视频广播和视频点播系统,学生可以收看网上红领巾电视台电视节目,可以点播优秀教师课例,故事片、科教片和有益的卡通片等视频节目,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

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是我校多年来实施以校园网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不可忽视的课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把校园网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看成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程。在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允许差异的学生实施差异的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

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适合于各种学科教学。我校音乐特级教师--王光荣在音乐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听““想““唱““做““编“的一整套成功的教学经验独具建树,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听、想、唱、做、编“的教学特点是:创设音乐情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表现音乐。锻炼学生自编自创,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均进行了有意的尝试。

一位校长回忆自己小学阶段学习时,因为常常很快学懂了老师所教的功课后没事可干,就去“惹事生非“,而经常被罚站时,深有感触地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聪明的孩子总是遭打击。难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智能教育环境,却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一位刚刚毕业于师大的青年教师,她的大部分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她在《口算除法》的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她使用自己开发的智能化随机习题库,安排学生进行了5分钟的练习,取得如下的数据:

8-20题21-35题36-60题61-74题人均做题

4人8人27人7人40

统计表明,反应快和反应慢的学生做题速度相差是十倍!这种练习形式,题目随机出示,相邻计算机出题均不相同。学生每做完一题,计算机紧接着出下一题,这样有了竞赛的意味。学生做正确了,计算机作出“正确“的反馈,做到一定数量播放几帧动画以示鼓励。做错了,计算机又做出提示纠正的反馈,遇到障碍还可以查询相应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自主进行的,做8道习题的学生没有压力,学得轻松愉快,做74道题的同学意犹未尽,全体学生兴致勃勃中,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

同一目标段的学习内容,学生还可以多次重复选择,由于系统设置是随机出题,学生面对的是知识难度相当的不同题目,这既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厌倦情绪,又可以使学生对已经获得的内部经验性信息进行有益的复读,从而促进他们将知识内化为技能。

二、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络形成的教育资源,建设适应21世纪发展的新型教师队伍

教育信息化使计算机和网络步入核心的教学领域,基于行为主义的传统学习理论为当代认知学习理论所取代,它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乃至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新的教学模式形成、发展,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取决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师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信息技术能力将是教师进入21世纪的资格证书。

学会使用局域、广域和国际互联网,应用多媒体、学会电子备课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掌握应用远程教育系统将成为优秀教师的新的技能。

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分工会越来越复杂,教育所涉及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宽广,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更新,业务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尤其需要人工智能的补充。未来的教师队伍不但需要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需要大量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人员,更需要在多方面都有建树的通用人才。

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型教师队伍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和校园网络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推动,为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提供了最优化的资源配置。

(一)、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为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对教师新的要求,我们把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看作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也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全面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契机。我们站在“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从建设适应21世纪发展的师资队伍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班。

从1995年起,在校园网尚筹备过程中,我们就开始举办各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讲座,先后邀请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李克东和计算机网络专家邓祖道教授以及其他教育理论专家来校上课。组织教师、管理人员学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新思维培养理论。

我们还连续利用暑期及课余时间举办了5期面向全体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及软件培训班。聘请中央电大、江西师大教师,网络公司工程师进行授课,系统学习了“Word“、“powerpoint“、“Internet“、及“Authware“、“Flash“、“Frontpage“等工具软件,学时300多小时。

派出包括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内的20多人次参加了中央电教馆、华南师大培训基地、省市电教馆组织的多次业务培训。

与此同时,我们在管理上不失时机的提出“不懂计算机不是合格的教师,不用多媒体不是好课“,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计算机操作应用和利用工具软件开发课件,纳入对教师业务能力考核的量化指标中。我们按照考核标准,对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了分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定业绩和职称评审、聘任的指标之一。

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有效管理,使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水平得到提高。

a、确立了“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制高点“,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感。

b、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确立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实验研究的基础理论。

目前,在南头小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实验研究,已经成为学校整体改革的基础课题和有机组成部分。

(二)、利用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建构过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把校园网系统功能完善过程作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时机

①、在网络的建设上,我们把面向教师、面向学生、面向信息资源、面向管理作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的基本思想。

提出把校园网建成一个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服务,具有远程教育和行政管理以及通讯功能的智能信息系统。

“存得进、取得出、跑得快、能重组。“具有流畅的网上信息双向传输功能,满足网上备课需求,教师可使用任意终端查询、调用中心资源库数据。可利用“傻瓜“备课平台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可通过提取教案库中模板教案进行再创作的方式,实现教师教研成果与教学资源的共享。

提供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软、硬件整体环境,满足教育、教学模式实验探索的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协作学习和交互、探究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场所,为学生提供搜集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环境。

具备快速国际互联网出口。教师、学生可实时上国际互联网浏览。

逐步实现教师在家庭上网备课,进行多媒体素材超级链接,实现全方位的备课多媒化和无纸化。

建立学校-学校、学校-家庭远程教育网,兄弟学校、学生和家长可通过拨号上网等方式进入学校多媒体课堂或学校主页,浏览学校相关信息,得到教师面对面辅导和教学咨询服务。

②、基于以上环境建设目标,在建网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提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目标,通过培训和实际应用操作全面推进,通过考核,保证效果。

a、如我们在网络开通初期,要求所有的教学人员懂得应用网上资源,学会查询、学会复制、学会建立新文件。

b、在专线开通和网站镜像完成后,及时进行Internet应用培训,要求教师会使用国际互连网,会在网上搜集、查询、整合信息,会收发电子邮件,会利用互连网资源进行教学。

c、在网络资源管理数据库建成后,要求所有教师会进行网上资源点播,通过网上备课和通过资源重组进行教学。

d、在学校教育网站建成后,要求所有教师建立自己的网页或班队主页,逐步学会进行网上交流和远程辅导。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从根本上保障了硬件投入的效益和网络的综合应用水平。

2、通过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

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动态工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动员一线教师参与资源开发,是保障资源质量、数量和实用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①、我们在校园网建设前后采用全员培训方式,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多媒体教材的开发建设。这样就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资源的质量、数量得到同步发展。目前,南头小学90%教师都能够制作教学课件,25%的教师达到较高的开发水平。

②、组织骨干参与素材库的建设,学习资料数字化处理技术,掌握不同音视频文件格式的编辑、压缩、转换方法。建立起文件总数2万多个,数据量达到120G,以素材为主的教学资源应用系统。

③、利用包括源程序在内的开放性电子教材,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

a、我们在校园网资源库中实行课件源程序文件的完全开放和共享,教师承担实验课和公开课,普遍采取重组改编已有课件的方式,这样迅速提高了教师开发能力,避免了低水平重复的浪费。

b、一批具有扎实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迅速适应了计算机教学,从教多年的陈艳霞老师,过去很少摸过电脑,她把资源库中的数学随机习题的源程序文件经过改编后,应用在学生技能熟化的训练中,取得显著成效。

c、青年教师唐晓勇,以前没有条件接触电脑,任教南小后,他从零开始,一边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操作,一边利用其他教师开发的源程序文件琢磨研究制作课件,一年来,他的开发水平迅速提高,经过他改编重组设计的《荷花》课件,在公开课中使用获得很高的评价。入选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成果。被广东省推选参加教育部电教办举办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软件评比“。

d、与开放型电子教材建设同步发展的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以陈明祺、唐晓勇、李延错、裘伟群、黄丽、余虹、项刘桥、董金宏等为代表的25%的教师已经具有熟练地课件开发能力。初步形成了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队伍。近几年,调离我校的教师中,不少人成为周边学校的业务骨干,有的成为大型软件公司的业务管理人员。

(三)、通过网络应用和开展教学实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把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应用和开展教学实验,也作为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过程。

①、基于我校校园网具备的信息高速传输,数据多路并发和资源高度共享的特性,我们提出用足、用透、用够校园网,提出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由试验研究和典型课例变为常规课、家常课。根据校园网使用统计,目前,全校各学科计算机和网络平均使用率达到50%以上,部分学科达到75%以上。

②、随着试验研究层次的不断提高,实验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科研的操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推动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a、部分实验课的设计,已经发生了活动空间,即“前台“和“后台“的转变,由以往教师的前台表演为主,向后台的编导为主转变。

b、教师工作的科技含量更高,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精心运筹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探究和协作,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会话和表达,最终建构有意义的知识结构,以及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实施定性定量的分析检测并随时做出调控的工作。

c、校园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实践,推进了教学实验的进程,加速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两年前,实验教师在《荷花》一课的设计中,着重利用软件突破重难点,通过荷花视频帮助学生观察理解荷叶“挨挨挤挤“,以及为什么作者说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通过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的含义。

汲取已有的研究成果,唐晓勇老师在设计这一课时,利用网络中的《荷花》资源,把重点放在创设问题情景上:为什么作者用“挨挨挤挤“形容荷花叶?为什么作者要用“冒“形容荷花的生长过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讨论协作,通过自己学习找出答案。他在软件中添加了大量的练习和文字图片资料,强化了软件的作为学具功能,使软件的应用朝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促进新的教学模式形成的方向发展。

d、实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还注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黄山奇石》、《荷花》、《我爱故乡的杨梅》等课的图片文本资料,基本上都是学生在国际互连网站上搜集到的。学生参与资源搜集的同时也是对教材预习的过程,是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对教学内容扩充的过程。《秋天》一课的软件的开发过程,更具有典型意义,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软件中不但有图片,还包括了孩子们描绘秋天的画,描写秋天的作文、诗篇和歌唱秋天的歌曲。远远超过教师个人对教材知识内容把握的范围:信息时代教师或许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掌握者和知识量的最多拥有者在这个意义上已见端倪,或许将来师生在某些方面呈现的将是一种互补关系。同时,由于学生参与了教材设计的过程,不但使这些生活在南方的孩子比较深入地认识了秋天的特征,体会了秋天的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从小就获得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e、开展群众性的教学科研,形成了学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喜人局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渐产生一些“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步伐

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为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注入了活力,实验研究成果逐步在学校教学的各个层面上推广开来。特别是体现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学生素质培养和体现在教科研成果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

全校1600名1到6年级学生,全部安排了上机和网络操作实践课,学生普遍会使用校园网,会利用网上资源,具有了初步的信息技术能力。实验班和兴趣组的学生,每周上机时间3到8课时,他们分别会用计算机做画、制作贺卡、编辑电子小报,会做个人、班队主页,会收发电子邮件,会使用国际互连网,具有和同龄人相比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各年级学生中出现了一批计算机和网络的“高手“,他们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帮手,在参加市区有关竞赛中,捧回各类奖项。这些学生也是学校“远程协作学习“项目的骨干力量。

实验开题以来,我校先后承办了深珠港澳地区教学观摩会、99深圳(南山)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实验教师提供的协商学习和个别化学习课例,受到与会的专家、教师的高度评价。

两年多来,学校先后为香港教育署、计算机学会和50多所学校官员和上千名教师提供了研究课。接待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几百所学校的校长、教师。

有10多名教师的课例在全国教学比赛和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王光荣、徐阳杰获“第4届全国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比赛“二等奖;谢锦获“小学数学引探教学比赛“一等奖;陈艳霞获“异步教学“课例一等奖;董金宏、唐筱勇课例入选“首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研讨会“成果;王光荣、陈明祺获“广东省教学创新课比赛“一等奖。实验教师徐阳杰成功地为首届“维美杯“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大赛提供了观摩课等。

2000年初,南头小学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估检查中,代表广东省实验学校作了工作汇报,受到专家和教育部领导的肯定。学校领导先后全国电化教育年会、教育部首批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班、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向近千名代表介绍南头小学开展实验情况。

《南头小学校园网系统建设报告》被收入中央电教馆、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编著的《校园网》一书,校园信息网络系统作为成功范例向全国介绍。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95规划国家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子课题“中小学电子教材的建设与实验研究“的组成部分,“小学开放性电子教材建设的研究“课题,由南头小学承担,日前通过专家鉴定,顺利结题。

有20多篇论文和研究成果分别在《中国教育报》、《电化教育研究》、《中小学电脑报》、《计算机世界》、《广东电教》、《陕西电教》、《教师报》、《中小学德育》、《师道》、《深圳教育研究》等杂志报刊发表。收集实验教师60多篇论文的专集由和平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40多篇论文先后获得教育部、中国电化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会、中国小学数学研究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研室、广东省电教馆和深圳市及南山区教科研论文评比奖励。

学校教师开发的软件获得教育部电教办软件比赛、全国小语“四结合“总课题组软件评比二等奖,以及广东省、深圳市和南山区软件评比奖励。

作为南头小学软件专集的《全国中小学CAI集锦(五)》,已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审定,正式出版发行。

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专题介绍南头小学开展实验情况。

通过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比较高的尺度上来看,我们的实验仅仅是起始阶段,文章刚刚写了个开头。在教学模式的创建上,在学生素质发展的测评上,在如何使教师队伍适应实验的发展不断提高整体素质,解决发展不平衡方面,应该做的事情还很多。从全局来看,这项实验也不是一所学校所能完成的。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认真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大量的机动车涌入校园,破坏了校园已有的宁静和温馨,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机动车管理成为学校交通安全管理的首要问题。本文介绍了目前比较常用的校园机动车管理办法,对各种办法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对机动车的全方面智能管理。

关键字:校园、机动车、信息化

一、引言

校园是重要的教学科研场所,是教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一种生态人文享受:宁静、清新、花木繁茂。但是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大量的机动车涌入学校,破坏了校园已有的温馨和宁静,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目前各类学校都面临着机动车管理的难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校内车流量明显增大,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同时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对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校内停车位不足,机动车乱停乱放、占道停车现象严重。校外无关车辆借道穿行或占用校内停车资源,也导致校内停车资源相对不足。

交通管理工作系统性不够,无法建立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给校园的安全管理带来隐患。

大量的机动车驶入校园,增加污染气体的排放,也破坏了校园已有的生态和人文环境。

二、机动车管理办法

机动车管理是项复杂的工程,与各学校自身情况、道路状况、建筑布局等都有关系。目前各学校都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办法,如:校园内限速、设置隔离带、办理车证、预约入校等办法。但是仅凭单一方法很难彻底解决机动车管理问题。下面将详细介绍了五种机动车管理办法,对各办法的利弊进行分析。

1、限速。校园内限速,这是目前各学校普通都已经采用了的方法。一般来讲,校园内限速每小时25公里以内,在校门口和机动车的通行道路上均有限速指示牌。限速是对驾驶员文明行驶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驾驶员不自觉执行,很难做到监控和管理。要做到精确监管,就需要架设带有测速功能的摄像头。这个成本比较大,架设一台摄像头的成本大概在7万左右。这对于学校保卫部门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2、隔离桩、减速档、禁行区。设置隔离桩、减速档和禁行区。这也是目前校园内普遍采用的管理措施。教学区和学生生活活动区域设置隔离桩和禁行区,普通道路上均设置了减速档。这种措施可以在物理程度上使机动车车速减慢,限制机动车行驶范围。但是设置太多隔离桩和减速档,一方面会给食堂、银行等机构的车辆通行和自行车的行驶造成障碍,在另一方面也会存在消防隐患。

3、收费制度。目前很多学校采取了收费制度。从校门进校时领计时卡,出校时按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计时交费。收费方案可以一定程度缓解校外无关车辆穿行校园,同时给学校的交通管理带来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收费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管理难的问题。因为涉及到钱,管理成本和压力增大,很多学校不得不聘请专业保安公司来操作或者引入卡务收费系统。同时由于学校所处地段,定价低造成进校车辆数减少有限,校外车辆反而能名正言顺的入校。如果出现交通事故,学校还需要承担责任。

4、车证制度。车证这是目前很多学校采取的措施。严格限定可办理车证人员和车辆范围后,为院系公车、教职工、校内居住人员、来校人员等不同人群核发不同的车证。机动车入校门时,均凭车证。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控制入校机动车的范围,限制校外人员入校。但是车证申领、发放是个长期管理的过程,如果采取手工管理方式,管理成本大且信息遗漏多。所以可采用配套的信息系统来支持。申领者可以网上填写申领信息,相关部门审核后,即可办理车证。信息系统的支撑可以方便高效的完成车证违章、处罚以及黑名单管理。同时可以实时统计车证申领信息、及各类违章等信息。

5、预约制度。预约主要针对校外机动车入校使用。根据预约信息,可以掌握来校的外来车辆信息,控制外来车辆随意入校。目前采用比较多的预约手段包括:填写纸质或者电子预约表、电话预约、网络预约。

直接填表模式最简单,成本低,但是手工工作量大,后期的一些分析统计工作实现困难大。

电话预约是一种便捷手段,但是需要有硬件、软件和人力的支持。硬件主要是指工控机和电话线路。软件主要指语音服务系统。人力主要是指服务坐席。其中电话线路的服务费用是长期的。一般需要和运营商有个服务协议,按年缴纳服务费用。工控机和语音系统则是目前市面上成熟的产品。很多集成商都提供软硬件配套的成套服务,购买时可根据自身选择的电话线路数进行选配。服务坐席需要根据每日预约数确定,在服务坐席忙或者晚上,一般需要配套提供自动语音服务。

网络预约是最高效的手段。申请者可以通过网络预约入校门的时间、校门,以及记录入校的车辆及个人信息。即方便快捷,也可为后续的车辆或申请人的黑名单管理,预约信息的统计分析提供全面的支持。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实行车辆预约入校时,可将以上三种预约手段配合使用,申请人可根据实时情况选择最快捷的完成车辆入校信息预约。

三、结论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训基地;信息化;体系结构;途径

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召开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校内实训基地是包含教学、实践及综合技能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中心,对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其信息化建设主要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多媒体技术等知识,将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实现信息化、标准化管理。本文重点从校园客运站与校园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两个实训基地的信息化建设着手,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和实践教学整体水平。

1校内实训基地——校园客运站与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

1.1校园客运站概况

本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建设的沈北地区乃至全省高校唯一一家校企融合实体运营的客运专业教学实践新载体。校园客运站是我院与辽宁省交通运输服务中心校企深度合作,2011年12月27日正式运营,目前校园客运站与辽宁省快速汽车客运站同步售票,售票范围涉及100多条线路。校园客运站硬件设施齐全,站内设有售票系统,安检系统等设施。节假日期间在学校有校园直发车,为学生的出行带来很大便利,解决了我院学生出行买票难的问题,同时锻炼本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与就业机会。

1.2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概况

2014年11月,我院与沈阳铁路局、沈阳铁道国际旅行社集团联合成立建成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火车票营销服务实训中心。实训基地由专业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负责日常运营工作,主要提供车次查询、火车票销售、网络订票、取票服务,为师生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同时锻炼学生售票技能,票点营销、实训室运营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以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为基础孵化的(铁国旅)校园客运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在2015年学院举办的创业比赛中荣获金奖、并在辽宁省第三届创业大赛荣获三等奖、最佳人气奖等多重奖项。

1.3实训机构设置

实训基地设置运营部、宣传部、市场部、客服部和技术部五个部门,由学生承担岗位角色。运营部主要负责日常售票工作、票款管理、数据信息记录与统计等工作。宣传部主要负责宣传客车票与火车票产品,扩大知名度,促使更多的师生和周边居民前来购票。市场部主要进行市场调研,开拓市场,开发潜在客户群等。客服部主要是对现有客户资源整合,包括电话回访、网络推广、会员办理、解决客户投诉、代办退票业务等。技术部主要负责实训基地的硬件、软件设备维护,宣传片制作,网络推广及技术支持等。五个部门相互协作,保证校园实训基地正常有序运营。

1.4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实训中心的管理方式较落后。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不高,不能保证全部准时到岗,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制约。在岗人员业务知识不熟练,运营时会出现纰漏,交接班会出现信息核实不清楚现象。实训室日常运营采用手工操作纸质的信息报表,庞大的售票信息手工记录,成本较高,不利于保存归档、查询效率低。需要大量人力,增加劳动成本。会员信息保存不完整。会员信息大部分都是纸质登记直接进行保存,随时存在信息泄露风险,信息容易丢失,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差,携带不方便,不易长时间保存。校园客运站与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同时办理会员,容易出现会员编号重复现象,造成会员管理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会员信息的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未有效利用。在宣传活动及售票信息时,只注重海报宣传,广播宣传等方式,宣传具有局限性,结果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并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增加成本预算,忽略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进行宣传,导致信息传播的范围只停留在校园内,影响力和传播力有限。

2信息化建设总体结构

校园客运站与火车票营销服务实训中心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建设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包括票务信息化,会员信息化,账目信息化管理,运营数据信息化管理,值班人员信息化管理,公众平台信息化管理等。票务信息化管理,校园客运站与校园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均采用计算机售票系统。校园客运站实现与省快客同步联网售票,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实现与铁路局全国联网售票。最大程度满足顾客需求。会员信息化管理,为了吸引顾客,建立长期稳定的消费市场,校园客运站与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共同开发会员管理系统,有效记录会员的消费信息,提高管理效率。账目信息化管理,实训基地建立表格规范式账目纪录与统计管理,建立了日售票统计表、日常费用支出表、差旅费用报销登记表、营销中心银行卡收支管理表、火车票分成款转账记录表,以支撑实训基地诚信运营。运营数据信息化管理,两个实训基地的售票数据,日售票记录都要在计算机上严格统计,每月月底进行汇总整理,保证与计算机售票系统的数据相一致,不出现错票、废票,保证实训基地高效有序运营。值班人员信息化管理,实训室制定了严格考勤制度,主要体现在出勤信息化管理,分别由硬件与软件共同组成。硬件部分包括服务器、数据线、数据采集终端。数据采集终端采集值班人员出勤信息,并传送至服务器的软件上进行记录和存储数据。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化管理,校园客运站与校园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共同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让更多用户关注和推广,扩大影响力,实时推送最新购票信息与优惠活动,为旅客的购票节约时间和成本。实训基地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后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严格实施考勤制度,监督值班人员按时到岗,按操作规范工作,将日售票信息、会员信息等资料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存储,节省空间,减小运营成本,在宣传最新票务信息及直发车活动时有效应用网络资源推广宣传,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与范围。账目管理方面将使实训基地的日常支出、运营收益等分类清分、统计,保证数据准确性。实训基地实行信息化管理后,不仅促进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基地资源有效利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自身信息化技能水平。

3实现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有效途径

3.1创新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实训室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严格按照售票相关要求和政策来执行,加强学生管理制度。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服务意识,保证运营质量,每日由运营部长对售票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岗位技能、服务态度、售票信息登记、账目清分、营销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评,每月月末将邀请指导老师当评委,评出每月最佳售票明星,在文化墙上展示风采工作照,并给予奖励。对出现差错较多的学生给予处罚,重新学习,通过考核后再允许上岗。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促进实训室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

3.2加强运营人员信息化水平

实训中心是由学生负责日常售票与管理,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实习和锻炼机会,上岗实行轮班制。每位新入职的售票员学徒到岗都要进行业务知识、售票系统等方面的培训,在学习售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售票系统。岗前的培训至关重要,学生在师傅的监督指导下进行售票服务,直至学生独立售票。除了岗前培训,也注重在岗中培训与指导。实训基地拥有信息化监控设备,能够随时监控售票员的工作情况。发现售票员业务上的不足和差错,及时给予纠错。通过一系列实训操练提升运营人员业务信息化水平。

3.3提高师资队伍信息化技能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缺乏信息化技术基础,实训基地的软件环境的信息化建设是依托硬件环境的基础上,若实现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教师需加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计算机知识的培训,采取合理有效的机制,改变教师传统观念,培养信息化教学模式,同时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学习企业最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企业专家进校园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信息化管理进行构建,针对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给出实际建议,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使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校园客运站与校园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的资源共享,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实训基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对推动专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金朦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漆建军.以信息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实验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9-101.

[2]王召鹏.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8):64-66.

[3]唐捷,张进.浅析实训基地信息化环境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142-144.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字校园;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63-03

引言

近些年,部分高职院校率先投入巨资,启动数字校园(或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2012年,教育部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数字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提升、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高职数字校园建设的成果之一,关于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文章也在各类期刊杂志中发表。因此,对高职数字校园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目前各职业院校建设数字校园的主题与内容,将其作为反映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一面镜子,为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合理的导向和建议,促进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在对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力求回答以下问题:(1)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主题与内容主要有哪些;(2)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3)高职数字校园未来将如何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样本

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中以如图1所示方式检索,返回248条记录(检索时间为2013年11月30日,2013年尚不完整)。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1)研究主题与内容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进行各年份发文统计,分析高频关键词、研究主题、引入的新概念及新理论。

(2)研究方法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分析研究所用方法、核心期刊发文分析、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分析

(1)各年份发文数统计分析

如图2所示,按照检索条件,2004年起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才陆续在期刊上发表,以后逐年上升;2011年发文量稍有回落,2012年又大幅跃升。我们注意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是2012年的。

(2)文献中高频关键词分析

一个领域的核心术语一般会被人们反复使用,故可依据关键词的出现频次统计与排名来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作者通过拆分论文信息中的关键词部分,依据普通词汇表清除关键词中普通词汇的部分(如“设计”、“现状”、“应用”等内涵不明确的普通词汇所表达的关键词),并对关键词的文献频次进行统计,按文献频次逆序排列,选取文献频次不低于3次的关键词,共计120个。这些关键词特别是约前10位关键词(频次大于10),如数字化校园(118)、高职院校(78)、数字校园(22)、信息化(22)、校园网(20)、信息化建设(18)、建设(18)、数字化(18)、高职(14)、教育信息化(13)等可直观反映出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研究重点。通过分析前10大关键词发现,它们其实就是三组同义词:其一是高职院校、高职;其二是数字化校园、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网、数字化、教育信息化;最后是信息化建设、建设。组合起来正好体现了当前实践及理论研究的主题:高职数字校园建设。

(3)文献研读与分析

通过阅读文献,笔者们发现,高职数字化校园研究的论文主要分为三类:综合论述型、建设案例分析及总结型、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其他研究型。

其中,以综合论述型文章为主,占总数的74.4%。这类文章主要讨论“什么是数字校园”(如数字校园概念、内涵、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等);“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建设数字校园的意义、目标、宗旨等);“如何建设数字校园”(如规划设计、顶层设计、建设方案、建设内容、建设架构、建设原则、建设策略、建设途径、建设方法、建设难点及解决办法、需求分析、建设模式、数据流、保障措施等)。[1][2][3] 笔者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基于上文高频关键词间的共篇关系,绘制以“数字化校园”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图,如图3所示。从图3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围绕数字化校园的各种研究内容,从区域1、区域2、区域3依次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类话题,而区域4则是一些最新技术。

第二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所在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践所做的分析与总结,占总数14%。这类文章大多结合各院校自身的建设经验,描述数字校园建设的背景,总结建设的过程以及具体建设内容,并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可行性建议。[4][5]

第三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数字校园所做的其他研究,如安全防范、学习模式、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学资源库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学生信息素养、高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新模式、英语教学设计等。这类文章最少,只占总数的11.6%,说明高职数字校园现阶段以建设为主,推广、应用并对其它领域产生明显影响仍有待时日。[6][7]

(4)引入新概念、新理论分析

部分研究者在研究高职数字校园时,引入了新理论,使高职数字校园理论的研究更加丰富、深入。

2.研究方法分析

(1)研究所用方法分析

通过分析文献,我们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及建设经验总结的文章,这两类的文章占总数的88%以上,所采用的方法均为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

(2)核心期刊发文分析

表中核心期刊、CSSCI、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等分类是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分类方法;其他期刊指的是这四类期刊之外的普通期刊。如表4所示,前四类期刊计50篇,约占总数的20%,比重偏低。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核心期刊、CSSCI中发表的文章是在2008年之后才有刊登。

(3)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如表1所示,获得资金资助的论文计44篇,占总数的18%,基金资助水平也较低。

四、结论与预测

1.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主题集中在高职数字校园建设上,研究者们主要回答什么是数字校园、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何建设数字校园等三方面的问题。这说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校园工作主要在建设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数据中心平台、各类应用系统、数字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的建设。

未来,随着新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的应用以及各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完成,随着数字校园工程的推广应用,对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会有更多的新概念、新理论被引进,基于数字校园应用的研究主题会越来越丰富。

2.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核心期刊中发文较少,资金资助水平较低,说明当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理论研究整体水平不高,仍有待加强。

我们也发现国家政策导向对此项研究影响很大,这从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后,当年的数就达到统计的峰值(如图2所示)。未来,随着国家相应文件的出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数字校园建设,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将越来越丰富。

3.未来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将越来越规范化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工程率先实施,有些还获得教育部的认可,这些高职院校的示范作用明显。其次,2013年9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该规范的实施,必将“规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颂.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43-144.

[2]史玉琢.高职数字化校园建设探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6-87.

[3]董菲,谢树晓.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方向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9):11-13.

[4]赵喜林.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7):65-66.

[5]李志奎,姚争儿.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探讨和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62-65.

[6]曾凡秩.基于高职院校下一代数字化校园的安全防范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7):4407-4408.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核心作者群与科研合作现状

为了解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者,本文拟根据普赖斯定律(PriceLaw)来确定核心作者群。普赖斯于1963年提出了著名的普赖斯定律,即杰出科学家中最低产的那位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数Nmin等于最高产科学家数Nmax的平方根的0.749倍。根据该公式,如果要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则发文数应达到2篇以上。这个数值与一些成熟学科的核心作者发文数量相距甚远。同时,根据该数值可统计,本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共有141人。其中发文达到3篇以上的作者如表1所示,有18位作者在该领域达到3篇以上。根据普赖斯定律,形成高产作者群的特征是核心作者发文量要占到总发文量的50%,本研究中,这141位作者共发文308篇,占发文总量的18.7%,与普赖斯提出的50%的比率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对发文量达3篇以上的作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分析后发现,所有的研究者均来自于职业学院,但仅有一位作者是就职于职业学院的信息中心部门,其余则多来自学院的教学或教辅部门。这说明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该研究领域中的科研队伍仍处于发展期,还未形成一支专注于高职信息化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群。在对核心作者的研究中,作者之间的科研合作是学术评价中常用的一个指标。频繁的合作能有效地促进学术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在本研究领域中,1644篇论文共涉及到的作者共有1937位作者,独立作者1315位,占67.8%。合著329篇,合著率仅为20.0%。由此可见,该研究领域内,研究均比较分散和独立,比较缺乏科研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高频关键词统计

高频关键词,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一般认为,多次出现的关键词能更好地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笔者将搜索到的论文中的关键词抽取后,从中删除高职院校、信息化以及一些不能指明具体研究方向的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分布的时间段,表2列出近5年来的文献中出现的前20个高频词及出其频率。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为找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拟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分析。该方法的原理是,如果两个表达主题的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出现,则可以认为这两个词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如果这两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共同出现的次数越多,则表示这两个词越能共同地表示某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认为这两个词之联系越紧密。基于以上原理,我们可以统计某研究领域内文献的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里两两出现的概率,形成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网络。通过对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远近的观察便可以反映研究领域的相关主题之间的关系信息。在社会网络中,知识单元体现为一个个结点,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为此,我们利用SATI提取论文中的关键词,将其生成关键词共现矩阵,将矩阵输入Ucinet,绘制成网络图谱,并通过对网络节点的中心度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挖掘其中蕴含丰富的关系信息。

1.共词网络整体分析第一,除去高职院校、信息化等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档案管理、信息技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等关键词处于共词网络的中心,说明了这些词与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次数最多,且在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即研究的焦点。第二,、信息化管理、图书馆、校园网、信息化管理、教学资源、教务管理,管理系统等关键词处于网络图谱的中间位置,即网络的桥接层。它们是联系网络边缘与核心的桥梁。因而这些关键词是较常见且热门的研究主题。第三,面向对象、UML、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科研管理、数字校园、会计电算化、云计算等关键词位于网络的边缘,这说明这些关键词是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2.网络密度分析网络密度(density)可用于衡量一个网络的凝聚力总体水平。总体说来,整体网络密度越大,即网络中个体的联系越紧密。而这种联系也对网络中的行动者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是一种帮助,也可以是对其行为与态度的限制。其值为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与理论上最多可能存在的关系总数的比值。因此其取值范围为。取值越高,则该图越倾向于完备(Complete),即越紧密,反之则越松散。在本研究中,通过使用Ucinet-Network-Cohe-sion-density,计算出平均网络密度为:Density(matrixaverage)=0.119,这反映出在高职院校信息化研究方面关键词共现的网络密度相对尚可。从整体上看,说明网络中分布的关键词均与核心区域的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概率较多,意味着各关键词相对比较紧密地围绕核心区域关键词。关键词所反映的研究方向也能较好地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服务,但紧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3.中心度分析对作者的中心度的计算可以帮助了解该作者在其社会网络中的中心度如何。中心度计算是社会网络分析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能对个人在其社会网络中的重要性、声望或者所占据的地位进行衡量。Lee,W.H研究发现,在一个共词网络中,可以使用度数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三个指标来对其中心度进行综合衡量。这三个指标可以用于发现当前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度数中心度(PointCentrality)是与另一个节点实际相连的点数。在关键词网络中,如果某个关键词节点的度数中心度较高,则可认为与其有联系的同领域研究者较多。如该关键词的度数中心度越高,则该关键词越处于中心地位。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Centrality)则用于判断节点的桥接作用。如果某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数越大,则表示该关键词节点的纽带作用越突显。意即该关键词节点位于一个可通往越多的网络分支的途径上。接近中心度(Closenesscentrality)指的则是节点与其它网络的节点的距离。如果某节点与网络中所有的其他点的距离都很短,则认为该节点的接近中心度较高。接近中心度一般用于评估网络节点受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影响的程度。根据以上各类中心度测度的特点,一般而言,在某个学科领域,某个中心度较高的的关键词节点,通常指向着本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如果某一关键词的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均较低(即居于边缘地位且受中心词影响较小),同时中介中心度指标较高的话(即指该关键词与本领域众多关键词均有联系),则可以认为该关键词代表着本领域的新兴的发展趋势。利用Ucinet,通过得到关键词的上述三个指标(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的数值(见图)。上图是使用Ucinet按照Ucinet-network-centrali-ty-multiplemeasures的路径计算出的各关键词的三个中心度值(局部)。在整个关键词共现网络中,除去高职院校、信息化等关键词,程度中心度位于第一位的是信息化建设,其度数中心度为39.394,在图中有39条关系,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也占据着星形网络的中心,表明他在该在整个网络中有较大的影响力,是研究的热点。如图所示,中介中心度最高的关键词是高职教育,为4.135。第二位的为信息化建设,为3.556。通过对图表的分析,挑选出中介中心度与度数中心度均较高的选项,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是本研究领域中较重要的节点,是其他节点的桥梁与纽带,也是本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中介中心度较高而度数中心度与接近中心度较低的点相对较少,如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务管理等。可见以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围绕数据库技术以及教务管理系统开发的相关研究正在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研究的一个潮流与方向。

4.高频词共词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可以获取高职院校信息化研究领域相关性,即可以对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的研究领域加以归类分析,并明确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利用SATI将检索获得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抽取后,得出相异矩阵。再利用SPSS对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得出关键词共词聚类图谱。通过分析观察图谱中节点的位置,可以将得出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图谱。图谱中位于中心位置的节点,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核心。节点间的距离越近,则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度越大。信息化平台研究、教学档案管理、B/S、云计算距离中心最近,因此,目前处于高职院校信息化研究领域核心地位以上述主题为主,大致将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聚类以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研究。包括教学改革、信息系统、教务管理、B/S模式、档案管理、信息素养、教学管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等研究领域。在本聚类中,信息化、信息素养、档案更是作为本聚类的重要内容;信息化管理、教学改革、B/S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本聚类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第二聚类是以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研究。包括会计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WEB、网络安全、B/S结构等内容共为其研究领域的核心。第三聚类是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核心的研究。包括数字化校园、图书馆、校企合作、现代教育技术、数据库等内容。其中,数字化校园、图书馆、UML技术、ASP、SQL为本聚类的重点内容。数据库、面向对象、校园网、学籍管理、资源建设、网络教学、人才培养也在本聚类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第四聚类为以信息化平台为核心的研究。其中包括教学档案、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教育信息化等内容。其中,信息化平台、档案信息化、信息系统等占据了本聚类的核心位置。人办资源管理、SERVER、计算机教学、数字化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学结合、教育信息化等成为本聚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本文以高职院校信息化研究领域为对象,选取了近五年来刊载于中国知网上的相关研究论文,利用文献题录分析工具SATI对所收集到的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抽取和词频统计,获得其中的高频关键词,建立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再通过对共现矩阵的网络分析和聚类分析,利用可视化分析和多维尺度聚类分析这两个工具对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发现,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而以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围绕数据库技术以及教务管理系统开发的相关研究将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的趋势。在对共词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出本领域的四大类研究,分别为以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研究,以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研究,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核心的研究和以信息化平台为核心的研究。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文献计量;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8-0028-07

一、 引言

国际上,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作为社会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教育的必要条件。我国从上世纪末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1989年,由国家教委正式颁布和实施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可谓是我国教育领域信息化革命的发端。2010年,国家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其在第十九章中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专门阐述,这体现了现阶段国家对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视。上世纪末以来的20多年间教育领域几乎经历了一场完全的信息革命,学者们也在该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1-5]。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995年至2012年之间国内期刊刊登的相关文献以研究视角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揭示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与实践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展望。

二、 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期刊论文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反映着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本研究针对教育信息化专题,选取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信息获取平台,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以“教育信息化”为主题,于2013年3月实施检索,时间范围自1995年至2012年。为避免将不属于本研究范围的会议通知、征稿、广告以及与研究无关的内容放入其中,笔者对检索结果进行数据预处理,过滤掉无关内容,最后得到有效文献为2892篇。

2.方法和数据处理

文献计量是最为常见的科学研究及情报研究的方法之一,该方法源于对科技文献数量特征的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某学科领域的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从特定的角度了解该学科领域研究发展水平与动向[6]。教育领域对此方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采用文献计量法对移动学习、外语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德育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主题进行分析[7-12]。本研究选择从检索的期刊文献题录中分别提取题名、关键词、年份、作者、期刊名、基金项目、研究机构等字段,利用Excel2010和SPSS相关软件工具对文献的外部和内容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关于教育信息化研究论文的相关数据,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状况。

3.分析指标和内容

本研究主要使用的分析指标有如下几个,第一,年发文量:即统计各年度发表的以教育信息化作为研究主题的研究论文数量;第二,发文作者分析:从发文作者机构分布状况、核心作者情况等方面分析本主题作者群的状况;第三,期刊分布:分析刊登教育信息化主题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第四,机构分布:统计已发表的教育信息化相关论文作者所在机构分布状况;第五,基金项目论文:已发表的教育信息化相关论文获得各类基金资助的情况;第六,研究主题:探讨教育信息化领域已的主题分布状况。

三、 教育信息化研究文献统计结果与分析

1.对教育信息化相关文献年代分布的统计分析

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和变化情况可以大致反映一个学科或专项研究领域的发展速度、阶段与态势。计量学研究先导普赖斯1949年提出的著名“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作为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其核心内容包括:科学文献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任一正常的、不断增长的科学领域内的文献是呈指数增长状态的,在一个学科领域发展的初期,文献的数量往往处于较不稳定的增长阶段,但只要该学科进入发展期,其文献数量必然呈指数型增长,显现 “情报爆炸”的态势[13]。

具体到“文献累积数”即当年及以往年度文献总量的简单累加,标志一定年度可以查阅到的相关文献数量,是总体研究规模是否庞大的重要指标;“文献累积率”是当年发表文献与上一年度文献累积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E= ni/Σni-1,是考察某一年度新增文献是否呈现爆发式发展并借此判断该领域研究热点是否形成的重要指标。两者均是对文献发展变化情况的总量分析。

笔者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出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文章为2892篇。表 1是1995-2012年该主题的发文量分布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从1995年开始对教育信息化进行研究,当年的年发文量仅1篇,总的来看,1995-2001年之间,教育信息化处于零散的和非系统化的研究阶段,而在随后的10多年里学界针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论文逐年增加,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07-2012这五年的发文章占总发文量的64%。具体到文献累积数和累积率来看,1995-2001年之间的文献累积率波动相当大,据此可以判断该时期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研究的起步阶段。在2002-2006年间,年数量逐渐增加至200篇左右,这一时期文章累积率有一定的波动但幅度较之前一阶段要小许多,由此可将该时期定位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积累期,这时的积累不仅仅是文献数量的积累,还包括了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拓展等。显著的改变发生在2007年以后,这一阶段年数量再次大幅增加,最高达336篇,且这一时期文献累积率都呈现较平稳的状态。结合“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可以判断教育信息化研究自2007年进入成熟期,且延续至今,这期间教育信息化研究论文数量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高位横向整理阶段,该研究方向已得到更多关注,研究热度持续稳定,发展更趋于成熟。从上述数据还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发展跟国家政策措施的导向密切相关,有关政策的颁布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对其发展进程起着指导作用,如上世纪末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国家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基本信息集》、《高等学校教职工管理基本信息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基本信息集》等政策, 1992年至1999年之间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围绕高等教育阶段展开,而该时期的教育信息化相关研究也大多关注高等教育信息化相关问题。2000年和2001年教育部先后《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该两项政策的出台改变了上述格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自此实现全学段覆盖,从对相关研究论文统计的结果来看这一时期在学术论文发文量方面也呈现出了爆发性的增长,从文献累积数来看研究也渐趋系统化。

2.发文作者情况分析

(1)作者发文量分析

美国文献学研究专家洛特卡通过对多学科和研究领域文献的统计分析,挖掘了一个重要规律,即研究者数量与论文数量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于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目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的1/n2,并且,写一篇论文的作者占全体作者的比率约为60%。也就是说,在成熟的研究领域,发表2-4篇论文的作者占发表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25.00%、11.11%和6.25%。该规律即为当今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之一的“洛特卡定律”[14]。

本研究统计了检索到的 2892 篇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论文共涉及作者 2248 人(根据洛特卡定律,每篇文献仅统计第一作者)。由表 2可以发现,只发表 1 篇论文的作者有 1912 位,占总第一作者人数的 85.05%,远远高于洛特卡定律的60%;而发表2-4篇文章的作者人数分别占发表1篇文章作者数的11.82%、2.62%、1.15%,则远远低于“洛特卡定律”中对应的数字。上述数据则说明,国内教育信息化研究还未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作者队伍,瞬时作者现象的普遍存在,表明中心作者群仍处于形成阶段,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

(2)现有核心作者分析

根据普赖斯定律中有关核心作者的规定,核心作者中最少的论文数Nmin与最多的论文数Nmax存在以下关系:Nmin=0.749×Nmax1/2 [13]。而根据之前的统计,Nmax=20,代入上式后得出Nmin=3.35,也就是说,在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在4篇及以上的作者可以称为核心作者。教育信息化研究者中,发表4篇及以上文章的作者共有60人,总计发表文章数量为389 篇,占总文章数量的13.45%。而文献计量学中得到公认的“普赖斯定律”认为,核心作者群体理应完成了该研究领域中50%以上的论文。因此,可以判定国内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的高产核心作者群尚在形成之中,该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持续性、学术贡献率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结果和上文使用“洛特卡定律”分析的结果一致。由于文献的核心作者群经常发挥着研究的导向作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还需要进一步明晰。

根据从表3中统计的30位核心作者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研究队伍主要是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科研究人员,该领域研究人员来源呈现较单一的态势,政府部门或民间机构人员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甚少,既有的活跃研究者在此领域处于核心地位但通过发文比例来看事实上他们并不高产。对核心作者的年龄进行统计后发现核心作者中,年龄最小的为33岁, 最大的为 77岁此项分析中以第一作者为准。其中30-39岁的有3人,40-49岁的有7人,50-59岁的有14人,60-69岁的有 5人, 70-79岁的有1人。可以看出,作者在40-60 岁之间的居多,尤其是50-59岁之间的作者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中坚力量。两端较少,这说明教育信息化研究队伍的年长作者逐渐退隐,年轻作者初步显现,但力量还较薄弱,中年作者群体则成为研究队伍的主力军,年龄分布基本符合正太分布,教育信息化领域没有出现断层现象。

(3)作者机构分布分析

著者机构是指作者所属的机构,本研究以第一作者所属机构进行元统计分析。这 2892 篇论文由 1117个机构完成(109篇未署机构名),其中发表 1 篇论文的有 775 个机构,发表 2 篇论文的有 139 个机构。借用普赖斯定律,核心发文机构的论文下限为:N=0.749×ηmax1/2,式中ηmax为高产发文机构的论文数,表中ηmax为 108 篇,故本研究 N 取邻近的最大整数 8 篇。由表可见,发文 8 篇及以上的 47 个机构共发表 1078 篇有关教育信息化的论文,占总篇数的37.28%,是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发文机构。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发文单位集中分布在高等学校,其他机构占据较小的比重。因此,表4首先表明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力量来自高校,这一结果证实了高等学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在教育信息化研究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这也意味着教育信息化研究论文来源机构性质单一的特点。此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核心单位前10中有8所是师范大学,这表明师范大学是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中坚力量,它们在本主题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从核心单位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形成了北京、江苏、上海、甘肃、广东、湖北和吉林为主的七大学术高地,这些地区聚集了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丰产的院校及作者。

3.教育信息化研究文献期刊分布分析

英国知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提出的布拉德福定律,即:假如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专门领域的论文数量,根据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能够在这些期刊中划分出载文量最大的核心区和包括着与核心区相等数量的随后几区,此时核心区与随后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量之间的关系为1∶N∶N2 (N>0)[15]。统计结果显示,所有2892篇以教育信息化为主题的论文分别刊登在 263 个期刊上。从表5可以看出其中有 10 种期刊发文量在30篇以上,共载文 1975 篇,比例超过一半占文献总量的 68.3%,是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的重要阵地;此中,前3种期刊载文为1490篇,占文献总量的51.5%,说明它们是该领域最核心的期刊。表 5中带*号的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核心期刊,其发文量占文献总量的 42.3%;带#号的是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来源期刊,发文量占文献总量的 27.8%。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已发表的2892篇教育信息化主题的论文分别刊登在236本杂志上,这意味着我国近20年教育信息化研究的论文总体分布较分散,离散性大。但从表5可以看出,刊发本主题的核心期刊主要是教育技术类期刊,这表明教育信息化主要发文期刊呈现研究领域的集中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其局部的内聚特点。

4.基金分析

基金项目论文是由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等拨款资助的科研项目,在其研究过程中或项目完成时所发表的论文。基金论文的多少反映了论文的学术质量及国家对该课题的扶持力度[16]。由表 6可知,在检索出的 2892 篇文献中有624 篇为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接近22%),部级基金占 2.73%,无论是基金的数量、种类还是规模,都可以看到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部门对教育信息化予以了重视与支持,这与上文提及的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形成呼应。总体上,他们对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各级基金的支持也再次确认了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教育现代化手段的重要性。

5.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分析方法,适用于研究群体的人际关系与群体结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情报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17]。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中心性分析的角度,可以分析和把握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核心话题、当前研究热点以及可能的未来趋势。分析结果如图 2 所示。

采用Excel对各篇文章关键词进行统计,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不少于30为高频关键词,得到教育信息化领域高频词表(表7)。

从图2可以看出:第一,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等处于网络的中心,这意味着它们与其他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同一文献中的次数最多,可以说它们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第二,校园网、基础教育现代化、信息素养等关键词是联系网络边缘与核心的桥梁,据此判断校园网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等为当前较热门的研究主题。第三,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居于网络边缘,尽管图2显示以上节点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但它们通过中间节点与核心节点发生着联系。因此,可以认为,目前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建设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且它们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95-2012年间有关教育信息化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对论文的作者、年代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结合相关文献,主要结论如下:

1.教育信息化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1995-2001年),该时期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呈现零散性和非系统化的特征;积累期(2002-2006年),这一时期教育信息化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增长,研究内容不断拓展;成熟期(2007年至今),这一时期发文量稳定,研究不断深化和成熟。

2.国内教育信息化研究还未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作者队伍,瞬时作者现象普遍存在,高产核心作者群尚在形成之中,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该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持续性、学术贡献率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既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研究人员主要来自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科,来源较为单一,其他机构人员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甚少。核心作者群年龄呈正态分布,研究人员没有出现断层现象。

4.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力量来自高校,尤其是师范大学。从核心单位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形成了北京、江苏、上海、甘肃、广东、湖北和吉林为主的七大学术高地,这些地区聚集了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丰产的院校及作者。

5.国内近20年教育信息化研究的论文共2892篇分别刊登在263个期刊上。该主题论文总体分布较分散,离散性大。但刊发本主题文献的核心期刊主要是教育技术类期刊,这表明教育信息化主要发文期刊呈现研究领域的集中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其局部的内聚特点。

6.2892 篇文献中有624 篇为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其中包括了各级各类基金项目,由此可以看到国家、省、市等有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与支持。

7.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等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校园网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等为当前较热门的研究主题;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建设等作为新出现的研究热点,可能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首先,应加强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状况的关注。笔者在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梳理以及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国际教育信息化的文章比重非常低。而为了使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研究者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力争取得更大的新进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打开新的篇章。

其次,需培育核心作者群。根据相关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20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从发文量看从 1995年的 1 篇直线增加至 2007年的 250篇,已度过了研究的起步期和积累期,进入到研究成熟期。但笔者也发现发表2-4篇文章的作者人数分别占发表1篇文章作者数的11.82%、2.62%、1.15%,发表4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的发文数占总文章数量的13.45%,远远低于“洛特卡定律”中对应的数字,这些数据都表明该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作者群。

最后,需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研究体系。根据高频关键词表和聚类的结果,发现国内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展开,而相关理论的研究、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研究等较少。

这表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体系还有待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专家、学者以及身处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兼顾宏观和微观,继续完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9-23.

[2]祝智庭. 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国际观察与国内动态[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 3-13.

[3]郝兆杰,赵阳,王开. 有效应用: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基于河南某高校的调查[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3): 35-38.

[4]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0-25.

[5]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刘少雪,庄丽君,徐秀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实证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65-68.

[7]华燕燕,李浩君. 移动学习外文期刊文献统计与定量分析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3,(2):42-47.

[8]郝成淼.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概况与前瞻――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1993-2012)[J]. 现代大学教育,2013,(1):57-64.

[9]施李丽.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3):96-101.

[10]郑忠梅. 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2,(8):77-81.

[11]刘艳华,华薇娜. 国外远程教育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基于国外远程教育研究成果的定量分析[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 51-55.

[12]陈丽,蒋楠晨,李秋. 我国“终身教育”领域研究现状的综述――基于对十年文献的计量和内容分析[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5):3-10.

[13]Price, Derek John de Solla (1963). 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M].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4]Lotka, A.J.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J]. 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Academy of Sciences, 1926, 16: 3-17.

[15]江三宝,毛振鹏.信息分析与预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6]孙丽莉.浅析基金资助项目对高校学报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265-266.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机制保障;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19-03

一、引言

自从2008年11月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关“智慧校园”的研究分析很快成为热点,许多活跃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建设方案,并在高校付之于实践,大力推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2010年南京邮电大学提出并实施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正式拉开了中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序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智慧校园建设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以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进行探讨的研究占大多数,在CNKI中以“智慧校园”为关键字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进行搜索,找到348条结果,90%以上的论文是从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展开分析。可以说,智慧校园建设依旧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项具备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人造工程,其推进过程最大困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也势在必行。

智慧校园正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全方位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适当适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有助于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促使教育信息化正能量最大发挥,对于今后智慧校园的发展将有着积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智慧校园建设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制约智慧校园发展的因素各有不同,抛除技术原因,主要表现为: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持续发展资金不到位;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等。

1.信息部门主导项目,全员参与意识淡薄

总结近几年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来看,多数建设的主导负责是技术部门信息中心,其他业务部门项目参与度往往取决于信息部门的倾向性、协调性,这样建设的智慧校园虽然有利于突出新媒体与新技术,但其缺点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1)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其角色的能力、权力有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主管校领导的强力参与,在智慧校园的整体管理、沟通和协调方面显得举步维艰;(2)对办公、教学、科研和后勤等业务流程不了解,造成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教与学等主流服务;(3)其他业务部门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知识依赖,缺乏主人翁意识,很多日常信息化工作都被动地由信息管理部门承担,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岗位上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不能全员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

2.项目一次性投资,缺乏持续资金支持

目前,很多学校以项目方式筹建智慧校园建设初始资金,这种资金是一次性的投入,项目结束也就意味着资金投入结束。这种方式的资金一般投入比较大,主要用于购置软硬件基础设施,无法兼顾资源建设、团队建设、运维升级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建设过程,除了初期建设一次性投入,还应该保证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系统运维、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等方面。

3.信息素养偏低,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

智慧校园系统作为典型的人造系统,构架图中最上层是应用系统,其主要使用者包括行政人员和教师,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对智慧校园的推进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项目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越高,智慧校园的推进越顺利。为提高团队整体信息化水平,必须先梳理目前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1)团队组员的不可选择性。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一定来自各业务部门,包括办公室、教务处、后勤等。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兼职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年龄、学历、职称等也各有不同。(2)缺乏提高信息素养氛围。业务部门行政人员、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领导的信息化素养均需要提高,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以营造潜移默化提高信息素养环境。

4.专项政策法规缺乏,激励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教育部下发了诸多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政策法规,涵盖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信息化方面等建设内容: 2010年1月,教育部下发 《关于印发<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加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0年5月,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共同《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把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重要目标;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等。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项目建设初期必须要通过良好的政策和法制来约束、引领和推动,但是当前建设得如火如荼的智慧校园项目却缺乏良好的政策法规,其法制化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各高校大多是参照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中有关数字校园的条例,具体执行的多是一些个性化的规章制度文件。缺少法规的约束,智慧校园的实施标准和质量难免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保障机制,不能纯粹依靠领导的个人意愿、行政指令、学术呼吁等不确定因素。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才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在它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校园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基本每个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为校园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是,网络上教学资源虽多,而质量却参差不齐。此时,我校急需建立一个针对我校专业特色,能为教师教学、学生成才服务的资源库平台。下面,将我校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资源库平台的模块分类、资源要求、后台管理、管理制度等方面与大家作一探讨。

一、我校资源库资源分类

(1)论文。论文模块分为校外及校内论文两类,两个部分中主要收集校内老师在校内外各级论文比赛中获奖及校外各级刊物中发表的论文,是学校老师教育研究成果的一个展示平台。

(2)课件。根据运行平台的划分,可以将课件分为网络版和单机版两种。单机版的课件一般在网上下载至本机运行。我校现有资源基本上为单机版的课件资源。

(3)案例(电子信息资源)——收集一些在校内有代表性的事件以及现象。

二、教育教学资源库各部分内容及要求

教育教学资料库的内容多种多样,涵盖了网络上所有的电子资源规格。资源库的资源来源有学校购买的电子光盘资源、从网络上下载或购买的一些电子资源、老师及管理员提交上传的个人资源等。

(1)论文素材。论文大多已参加过各级各类比赛或已在各期刊发表,涉及作者的知识产权。为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我们将原有的格式为TXT、WORD、PDF格式的论文素材重新转换成SWF格式的文件,在论文的HTML页上进行显示,这样普通游客访问时仅仅具有阅读论文的权限,无法下载查看,只有校内授权用户登录后才可以对部分论文进行下载操作。现校内论文素材已收录近300篇。

(2)课件欣赏。在课件欣赏中,收集了校内所有老师各门相关课程的优秀课程课件,老师们制作课件主要仍然使用POWERPOINT软件将相关信息内容制作成PPT格式,我们将老师提交的PPT格式的课件同样利用转换软件将格式转换成SWF格式,再显示在HTML页上。与收集的论文一样,课件同样也需要经过授权的校内用户登录后才可进行下载,否则只能进行查看。

(3)案例(电子信息资源)、视频资源。在案例(电子信息资源)中主要收集的是视频,主要用到的视频格式为FLV、MPG、AVI等;在案例部分中主要收集了学校近年来教学案例比例中获奖的事件视频。在视频资源中,收集了我校从系部到学校各级各类组织的活动、会议、讲座等的现场视频。

三、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设计

作为一个校园资源库平台,应当能够实现以下的功能:①信息检索是关键,应便于老师操作的检索功能;②系统管理员及下级管理员有相关模块的资源管理权限;③教师用户也可具备相应的数据上传权限;④对学生用户也应当设置进行相应的权限设置;⑤管理员还应具备用户管理的权限。

我校建立的资源库,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①资源管理模块。指资源库的所有资源如何收集、如何分类、如何管理、如何供用户方便使用。我校资源库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1)信息的上传:允许管理员、下级管理员及指定教师进行资源上传。2)信息浏览及下载: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本着互联网上资源共享的精神,所有用户都可以查看,但如需下载,只有校内授权用户可以,这也是本着保护本校教师知识产权的目的出发。3)信息审核:管理员及下级管理员可对教师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在资源库该资源。4)信息查询:有方便的查询接口,用户可通过该接口快速有效地查找到相关资源。5)信息删除:系统指定的管理员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删除。

②系统管理模块。安全控制:定期对服务器及杀毒软件进行升级更新,并且使用服务器防火墙来保证服务器安全,防止受到黑客攻击。另外考虑到服务器硬盘容量及带宽负荷等因素,还可以从限定IP访问及控制流量等方面入手,保证用户浏览网站的速度及服务器的稳定运行。

③用户管理模块。我校教育教学资源库有特定的用户,为确定资源库素材的质量及安全性,应为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我校资源库用户分类:系统管理员、分级管理员、教师用户、学生用户和未注册用户。各用户的权限作如下设置。系统管理员:对整个资源库系统有管理权限,可对数据库内所有信息进行管理和维护,对用户也可以进行管理。分级管理员:分级管理员由管理员分配权限,可以对分配管理的模块资源进行管理。教师用户:可以对资源库内信息进行浏览、查询、使用和上传资源的操作,如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对教师用户分配相应管理权限。学生用户:具备阅读、搜索、上传和下载资源库中相关资源的权限。未注册用户:可以浏览、查询资源库中未进行保密设置的相关资源。

资源库中的数据需要不断积累、更新,既要保证系统的稳定,又要方便操作。因此,我校选择了Windows 2003 Server作为资源库服务器,数据库采用ACCESS 2003,两者结合构建了一个运转良好、操作方便的、便于管理维护的资源库服务器平台。

四、教学资源库的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系统平台的正常运转,都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我校资源库的运行也同样如此。①资源库中的资源按规定进行分类,管理员要进行审查并且定期进行更新。②资源库以网页教材的形式展现给所有用户,对于学生,还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③提高教师应用能力,帮助教师认识到使用网络资源的方便等优点,使教师可以参与到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来。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第9篇

在过去的几年中,XXX老师一直在坚持着主持或参与各项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从学校毕业,进入善耕工作就开始参与“九五”课题《计算机学科教学及辅助各科教学》的研究工作,并主笔完成该课题的结题报告;接着负责“十五”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形态研究》中的子课题《信息技术在辅助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完成结题工作,同时负责苏州市教育科学立项课题《校园英语氛围的形成对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完成结题工作;随着“十五”课题的结束,“十一五”课题的开始,现在又投入到“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工作。

XXX老师不但注重研究,还能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撰写成文。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一文获“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论文评选二等奖,《网络能为教育做什么?》一文获“网络及工具平台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讨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小学校园网建设和应用初探》一文获“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论文评选三等奖,《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一文获“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暨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在参与和主持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积极探究与尝试校园管理信息化的模式,在不断地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管理办公环境,现已逐渐显示成效。20**年善耕校园网正式建成,同期善耕校园论坛也正式开通,该论坛的开通不仅能将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各位老师,还能提高学校办公的透明化,同时也节约了学校以往印发通知的经费;20**年家校路路通系统在善耕正式启用,该系统的启用大大地提高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频率,同时也减轻了以往老师需要登门家访的压力;20**年善耕博客网正式开通;20**年学校网站全面改版;同年百年校庆网站正式开通,最近又在着手准备开通校园邮箱以及校园QQ能方便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

能够不计报酬与得失的情况下,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培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先后进行了:网络浏览、电子邮件收发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校45周岁以下教师都能独立在因特网上浏览与完成电子邮件的收发;校园论坛使用培训,通过这种培训教师能够使用校园论坛查看相关学校的信息以及能够将自己的需求反馈给相关部门;第二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核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校应参考人员的合格率为百分之百;青年教师的网页制作培训,通过这期培训,青年教师都独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网页,并协助班主任老师制作完成班级网页,同时个人网页和班级网页业能定期更新;家校路路通使用培训,通过这种使用培训,教会了教师如何去使用家校路路通平台更快更方便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新三机一幕使用培训,第一次的培训是针对已配备新三机一幕设备的教室的任课老师,通过培训,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设备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地觉得越来越离不开这些现代化设备了。

同时XXX老师还利用假期和休息时间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情况考核和积分制度,该制度主要是对每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统计,并结合统计情况给教师打一个分值,学校根据该分值的积累,给予教师相应的奖励。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0篇

2013年是“十二五”期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一年,是2012-2013年七项重点工作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各项工作,今年教育部召开了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会;接着,为加快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印发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都是为了确保今年各项重点工作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校的信息化发展引领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经过几年的建设,校园网络等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完善。实验室、会议室和图书馆等都已经普遍实现了信息化手段的管理。如何在已有的设施基础上,为高校师生提供更精细的服务,让他们更喜爱我们的校园,更愿意留在这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我们信息化部门需要考虑的新课题。

文印信息化是我们以前考虑比较少的一个方面,在信息化过程中也是属于设备,通常不受重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高校的各科研单位、院系所相对独立,文印设备的采购也是分散的,没有系统化的来考虑。教研人员和学生的论文装订和批量文印,大多是由校内的商业机构、文印小店来完成。

这样的文印现状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隐患。

第一是信息安全隐患。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科研成果。论文、科研课题这样的重要信息内容就会随着开放的文印环境,而意外的泄漏出去,因为在街边小店,谁都可以看到这些重要的科研文件。在复印过程中,这种泄露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安全管理上的问题必须要进行提高和重视。如果学校的科研环境不完善,或者安全性没有保障,会影响到能否聘用到国外著名教授。如果课题研究内容泄露,会导致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这种问题不仅在高校比较严峻,在我们国家也是一样,比如过去很多标明绝密的文件,会被其他人误看。所以一定要树立这种信息安全意识。

第二个隐患是成本。很多台文印设备分属于不同校内科研单位,对于整个学校来说,必然有大量的重复采买成本。由于系与系之间不会有太多的交流,科研经费充足的系或部门会倾向于采购高端文印设备,实际需求印量却未必匹配;而经费不足的系或部门则采购价格低的设备,超负荷运转的设备又很难保证文印质量。所以对于高校来说,希望后勤部门可以准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将设备统筹安排,做到既有人维修也有人维护;在使用方面,老师都要熟悉智能化的管理,才能提高效率,从而节约成本。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对于成本节约却是很重要的环节,从理念上要重视,从执行办法上要想如何执行。未来高校自主办学,成本控制和设备整体管理,就是一定要考虑的因素。再也不是依靠国家拨款,可以粗放管理了。

上一篇:医院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 下一篇:备份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