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9 14:03:17

小学生素质教育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1.教学内容不全面

全面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小学学校全面的落实小学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计划,按照规定的课程实现对小学生的教育。一些小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会考试的学科,对于不需要进行考试的学科不能完全落实。而且,学校比较重视语文和数学这些基础学科,对于思想道德和体育等学科不够重视,师资力量不足,致使这些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的发展,不利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2.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的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些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全面的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教学知识的传授,不能实现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达不到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只重视智育,忽略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存在为应试而教育和为应试而学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1.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

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下,小学学校应该在应试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缺乏清晰科学的内涵,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一些小学学校错误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实现对小学生的减负,给学生一定的权利;还有一些小学学校只是做“面子工程”,并没有完全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在实施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时候,小学学校应该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

2.学校明确对小学生的教育目标

根据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和内容,小学学校可以设置有效的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例如,小学学校为了贯彻实行素质教育,确立了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素质教育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学校顺应我国的教育潮流,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从不同的方面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例如,小学学校一方面根据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增加音乐、体育、美术和思想品德等可侧很难过,保证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转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为启发式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深入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且,教师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完善和改进,大量的应用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德育对小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全面推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国心等。

三、总结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根据目前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现状,制定有效的措施,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对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推进,才能提高我国小学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教学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素质教育;改进;农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9-0126-0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培养。为了营造良好的农村教育空间,要求我国教育部门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针对农村小学生素质教育展开宣传,着重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由此来推进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以下就是对促进农村小学生全面素质提升方法的详细阐述。

一、农村小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农村小学生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数量较少。即在农村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仅有少数教师愿意留在农村学校任教,同时亦由于农村教师缺乏专业培训机会,且每一位教师需承担2~3门课程教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不利于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同时,当前农村教学资源,即多媒体设备、钢琴、计算机等与大中城市及其城区、县镇学校相比,呈现出资源极其匮乏简陋的现象,影响到了对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第二,城乡差异。即农村地区与城镇相比,交通设备、经济发展、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呈现出落后于城区、县镇学校的问题,为此,当前农村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此问题展开有效处理[1]。第三,应试教育思想的限制。即部分教师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更为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素质的培养,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二、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素质的方法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农村小学学校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定期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化的培训项目,并注重强调对教师能力素养的培养,由此来引导教师对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作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最终提升小学生整体素质水平。同时,在农村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国教育部门应注重针对农村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调研,并且将调研数据融入培训过程,达到最佳的教师培训状态。此外,农村学校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亦应注重定期组织教师到城区、县镇小学进行观摩,在观摩学习过程中掌握新型教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二)缩小城乡差距

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真正认识到对小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的家长中,农村家庭占据总体的15%,85%的家长认为对学生成绩的关注更为重要。而城市调查数据显示,有85%的家长已经开始重视对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即城乡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当前农村教师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传播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由此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提升其素质水平。此外,我国相关政府机构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扩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并鼓励农村地区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引进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资源,以此来丰富自身教育方法,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推进教学改革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状态,农村教师要注重改善传统教育方法。例如,某教师在数学加减法计算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商场卖货”的课堂情景,并安排学生分别对卖货人A、买货人B和C进行角色扮演,在买卖交易过程中,通过“找钱”的方式来提高自身动手能力[2]。为了实现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亦应注重定期安排“植树”“探望空巢老人”“清理社区道路卫生”等活动项目。综上可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了打造良好的教育空间,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摒弃应试教育理念,效仿城区、县镇小学教育方法,同时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带动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凤岗.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24):259-260.

[2]陈丹丹,陈桐松.立足农村实际,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J].中国培训,2015,24(18):264.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素质教育是什么

天天讲素质教育,但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每一位老师的心中并不是很明确的。查一下辞典,“素质”一词有三种解释,①指事物本来的性质;②素养;③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①③两种解释,强调先天就有的,显然与教育无关,因此,素质教育的“素质”所指的应该是“素养”,也就是平日的修养。提倡的素质应该指的是这种平时养成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反复强调的“养成教育”。过去没有什么“素质教育”的说法,但是,一直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方针。其实,说白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高素质!如果能够真正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就是突出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步履维艰

人的素质本来就是一种综合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但它的确又时时刻刻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起着作用。目前,什么是高素质的小学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有些也的确难以用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衡量。体育还有各级运动会和各种竞赛,大概可以看出某些人在某一方面的特长,但和“德智体全面发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降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同时,也向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育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激发小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利用这一激励手段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动机得到形成深化和发扬。如何激发小学生兴趣使小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学科的兴趣小组,可以说是龙腾虎跃,生动活泼。开辟第二课堂,对于激发小学生兴趣,使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也有相当大的作用。现在学校着手搞的“校本课程”,从作用上说,也应该和激发小学生兴趣,培养小学生能力联系起来。学校的“校本课程”是书法教学,毫无疑问,是对小学生的心静和自我控制的培养。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素质教育道德修养创新意识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体和紧要任务。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靠老师单方面的行动,应是靠多方面的行动,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1.要尊重学生个性思维。自信心是小学生学习和产生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的原动力。小学生有一个和大人完全不同的心理时间和独立价值,他们以孩子特有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小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对他们的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潜能基础上,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这种独特的价值和心理特点,不能对他们要求过多,不能像要求成人那样要求孩子,这是孩子养成自信的基础。赞赏学生的每一个优点,这样学生天生具有的自信,就不会被压抑和打击,才能积极地面对世界,充满自信,通向成功。

2.要激励学生获得赏识。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斧头虽小,也能砍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并经常委托他们帮老师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做完后老师应表扬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学生仅仅拥有得到家长、教师的赏识和鼓励而形成的自信,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住挑战,这种自信是不牢固的,只有真正挖掘出学生的优势和潜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才能巩固他们的自信。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他们的优势,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每个学生内在潜能,树立牢固的自信心。

3.要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勇于展现自我,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是每一个自信的现代人所应有的品质。学生年幼,通过展现自己获得成就感,对于他们树立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但现在的学生,大多由于胆小、害羞和缺乏自信不敢表现自己。教师就要扮演推进器的角色,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证明自己“能行”的大舞台。

二、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1.要让学生养成生活习惯。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小学生要从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做起,讲文明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的基础。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素质。学校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阵地,老师应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

2.要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适当扩大小学生的知识,以形象的事例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做,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例如,培养小学生尊敬老人,不光是要求小学生每天向老人问早、问好,把好的东西让给老人吃,而且要向小学生讲清尊敬老人的道理,使他们懂得老人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3.要让学生懂得文明用语。小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有利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友好、合作、互助、和谐的关系。讲文明首先应该懂得尊重他人,从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做起,这也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文明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师和家长要对孩子的日常行为正确的引导。只有人的素质得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才有望得到提高,人人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始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小学生往往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好奇,有着特强的探究欲望。小学生如果对某一科学知识有了好奇心,也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作为教师,老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鼓励他、帮助他,让这一创新的火苗发扬光大,使他的好奇心得以升华。

2.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现实或某个典型角色,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实际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创新意识,主动获取知识。如学习了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创设一个工厂的设计室情境:请若干名学生分别扮演设计师和顾客;顾客提出不同要求,请小设计师满足顾客的要求:用同样大小的一块长方形铁皮做一个无盖铁皮盒,容积要尽量大;在不浪费一点材料的情况下(可以焊接)做一个最大容积的无盖铁皮盒;在材料不浪费的情况下,焊缝要最短。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决定长方体容积的三要素长、宽、高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理解得更深刻,增添了学生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客观的需要产生强烈的不安现状,执意于创造要求的内在驱动力,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3.要发展学生创新潜能。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尤为突出重要。其实儿童生来就是一名探究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他们对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有探索的欲望,一个小学生能够把爸爸刚刚买给他的复读机全部拆散,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都持责怪、打骂的态度,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尽管是一种“破坏”,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探究的欲望,创新的精神。而教师在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精心组织探究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去探究,使儿童的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促成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培霞.学生自信心培养方法及途径.重庆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11)

[2]戚万学等.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北京:教育科研出版社,2005.

[3]何成银.我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1.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涵义

就教育角度而言,人的所谓素质就是以其先天的禀赋加之在后天环境里不断得到完善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当中,就包括诸如身体的、思想道德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了社会的分工之后又出现所谓政治的、军事的、文艺的等等。这些方方面面的素质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着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人活在世间是时刻要学习的,通过学习来解决一个又一个接踵面来的问题。一切学习都是在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文化就不能进行学习。所以肯定地说,文化素质就是以上所及的素质中的素质。一个人想要适应发展着的社会,就得首先把身体锻炼好,所谓健康的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思想道德也得修养好,否则就得不到人民大众的欢迎,就会落伍。欲想当个艺术家,就得设法提高艺术素质。欲参加国防建设,保家卫国显英豪,就得提高军事素质。如此这般,就得经受教育。受教育的优与劣,大大地决定了人的全面素质的高与低。从这方面说,即将全面推开的素质教育理应优于以往的教育。

2.要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

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虽然,全面发展的思想早已有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也一直把全面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但是,应该说,这还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针对归式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片面性而提出的理想目标,并不具有充分的客观现实性。

首先说我国的当代科技综合化,要求探索,理解和运用科学技术的人全面发展,21世纪各门类科学各层次分支不断交叉,加速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结合,科学和技术相互依赖和融洽,科学和社会之间发生重大的相互作用。其次是经济全球化,要求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具备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合作竞争的精神,善于在现实和传统之间、科学和人文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以及民族和人类之间不断地协调和化解矛盾,应对各种挑战。再次是发展整体化,强调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都要以人为中心,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和依靠人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又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3.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3.1 继续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础的数学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必须继续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

3.2 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重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和渴望探求真理,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喜欢愉快,还是厌倦畏难,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智力、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①以教师愉快、喜悦的情感影响学生;②以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启发性吸引学生;③以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④以学生思维的成果刺激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⑤以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以便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动力和兴趣。

4.素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的终生教育,从狭义上来说是指从小学至大学期的正规教育。那么为什么说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小学教育呢?根据有三:第一是生命周期原理。我们每个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显然在蹒跚学路、呀呀学语的幼年期就进行素质教育太早了,在饱经风霜、耳顺目衰的生命晚期已不可能进行素质教育了,即使在血气方刚、精力充沛的青壮年期进行素质教育已为时太晚了,因为在这时有太多的工作要他去干,他已没有时间享受这份特殊待遇了。因此只有在心理和身体发育最迅速、最关键的少年期才是接受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第二是历史经验法。大家熟悉的莫扎特六岁作曲、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人在少年期不仅有非常的才智潜力,而且通过合理教育发掘及自己的刻苦努力,终究会成大器的。这种少年才俊通过早期苦心励志的锻炼而成就绚丽人生的故事,古今中外都是举不胜举的。第三是制度法则。根据《教育法》,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5.以校园文化创建为突破口,营造教育氛围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6篇

1 历史教育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读史虽然可知今,但往日的岁月毕竟已进过境迁,距我们较为遥远陌生,一味地大谈历史之灿烂,英雄之豪壮,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感觉枯燥乏味。现代中小学生更关注,关心的还是眼前的生活,所以,应对现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调整,加入一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积极内容,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对比分析,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参照历史,思考未来,这才能真正起到读史的作用。在获得知识(直接知识)的同时,又可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美好传统的思想教育。这样,他们学起来才有兴趣,有感受,并能转化应用,否则, 我们也就失去了有中国特色主义教育的真正意义。

2 生活、学习、劳动、体育锻炼几者间的有机结合

要想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单靠书本的教学明显不够,而现代中小学生的劳动只是打扫教室,体育锻炼就是跑几圈,抛抛篮球,之外就是起床、上课、睡觉。这是根本培养不出良好品行意志行为的。学校生活虽然单一,但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你会发现,它还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衣食住行,玩乐喜好,苦痛友情等也是一个完整的复杂而真实的社会环境,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有计划按步骤巧妙地进行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学校不是真空,而是社会的缩影,我们不能把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截然分开,应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这个巨大的熔炉中,去锻炼他们,改善他们,这才是现代教育的最佳教育模式。

3 教材、教师、教法、学法的相互结合

教材在有关内容的编排上,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照顾到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身心特征,要改变那种死板乏味的教材编排方式式,加入一些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的形式与内容,增强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吸引力。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和能力的基础上,更应从实践出发,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科学合理灵活地组织教学,不可用一陈不变的教法,在客观上抑制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要把学生的被接收转变为主动吸收,发挥出他们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自觉自愿的渴求中,学习知识、培养素质、形成能力。

4 家庭、学校结合,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

现在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真正了解孩子的,是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当孩子在学校得不到认可和鼓励的时候,父母要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支持和信任;当孩子在在学校因为成绩好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有些沾沾自喜的时候,父母要适当地提醒孩子,帮助孩子在更多方面完善自身素养。因此,父母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建立与学校的沟通机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相互平衡、相互促进。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生 道德素养

近代学者康有为说"育人重在育心"。"育心"就是要加强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品质是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对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学习。学校是培养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场所,更应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处在道德观念、学习品质和兴趣爱好等基本素质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基本道德素养的养成入手,开辟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新空间,促成相对稳定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对于提高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几年的教学教育,深感现在的教育应该育人重于育才。为落实道德素养教育,为了使学校道德素养教育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行学生道德素养状况调查。调查主要采取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部分学生、家长、教师和小区代表。经过对问卷统计、汇总、分析和归纳,发现学生的道德素养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一)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缺乏均衡性。通过对学生10个道德好习惯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能微笑待人、能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能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也就是在卫生习惯、环保意识等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大多数的学生淡化"节约",主要表现--用钱"不心疼"、自来水龙头不随手关、班级的电灯不随手关等;自理能力也较差,主要表现为"三乱"--书包乱、课桌乱、家里小房间乱;学生的诚信度也不太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作业不及时、答应别人的事容易忘记等。

(二)家长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不太重视。通过家长问卷,经数据统计发现:家长非常注重的为2.73%,能做到的为32.18%,有时的为55.45%,不能的为9.64%。从调查、访谈中大多数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情况如何,很少关注孩子的道德习惯的养成。

(三)教师之间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也存在偏差。从这几年的班级月考核(游食、乱扔垃圾、班级室内外卫生、课桌椅的排放、课桌、讲台和三角橱的物品摆设等)的抽查数据汇总,发现--班主任能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时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科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而且普遍认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应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针对当前小学生道德素养的现状,从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现状入手,开展了小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此提出以下几种教育途径以供探讨:

一、严格执行行为规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校开展德育共组指明了方向,学校应结合校情,将行为规范具体化,使其更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一建立德育教育长效机制,长期坚持。在教育中要尽量给学生讲清道理,以理服人,对学生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的要求,要按照年龄阶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让学生逐步实现,逐渐养成习惯,以期最终达到碱性规范的目的。

二、以校园文化创建为突破口,营造教育氛围,耐心训练、指导

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有耐心,要做细致地示范引导,让小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众所周知,德育的任务是要影响人格,形成美德,而美德的培养不能靠说教,必须靠感染,靠"动情"。学校领导和老师要设计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人文教育环境,营造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动情中养成德性。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比较差,常常会不自主地违反行为规范,教育者不能急躁,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多正面引导,多表扬,少批评训斥,以情促进习惯养成。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创建教育的多样性。

我们以活动为载体,体现道德素养教育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让活动走近学生,融入学生,贴近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保证获得个别化教育,使我们每个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内化--转化--践行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增强道德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品行的内化。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动的习惯,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把学习、教育寓于活动中,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又可以教育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何乐而不为。

四、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被模仿的对象具有权威性和可接近性,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因而可选择教材中英雄模范和著名人物,引导学生学习、模仿;更重要的是教师以身作则和同龄人(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表率,只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必定是学生的榜样,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植根于学生群体中,引导得当更易于学生学习模仿,更能让学生接受,示范效果更好。

五、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渐进的过程。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合力影响、作用下日臻完善的。家庭教育具有早期优势,具有奠基作用,教育部门要办好家长学校,努力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同时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校内外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自强能力。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异想天开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一、 什么是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含义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际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等级观念,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以学生自由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敢于“异想天开”。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但有些素质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创新的萌芽时期。他们的创新与见解尽管显得那么的不完善、粗糙,有时甚至表现得是那样稚嫩,但教师要一往情深地去关爱孩子们这些难能可贵的创新苗头。历史上许多科学家成才的事实证明,往往是老师或同学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学校一次鼓励性的行动,启发和造就了他们辉煌的成就。创新教育不是冰冷的智力活动,而是火热的情感能动过程。因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时就要消除代沟,消除师道尊严,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畅所欲言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的种子在心坎上萌发。因此,要使得学生要健康成长,就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如何在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在学习中要敢于质疑,决不要停留在人云亦云照本宣科上。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某校一位老师在讲“开卷有益”一词时,将“卷”字之意解释为“试卷”,而有一位同学却敢于质疑,随即站起来向老师指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开卷有益”中的“卷”应是书本的意思。大概这位老师认为学生冒犯了他的尊严吧,并没有认真想一想这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有道理,而是批评这位学生在老师讲课时乱发言,仍然坚持自己的错误解释。结果期末考试恰好有这个词的解释,那位受到批评的同学自然答对了,而那些唯老师解释是听的同学自然是“全军覆没”,无一人解对。由此可见在教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并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恰恰相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

其次,要敢于想入非非,言他人所未言。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师讲解有关蔷薇的知识,之后教师问同学们:“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可怕的刺!”另一个学生回答:“是美丽的花!”第三个学生答非所问:“我想我应该想办法培育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这则故事中的第三个学生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被视为异想天开的学生。无疑,这个学生的见解是不是更有一些创新意识呢?在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或发现都来自科学家的“突发奇想”的“异想天开”。最原始的飞机就是源于鸟儿飞翔而产生的异想天开的伟大实验。所以,学生一定善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第三,要敢于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是的人生态度写照。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自信在人生中的作用有多么重要。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心想事成”和“梦想成真”,不都是以自信为成功的前提吗?所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在学习和工作中充满自信的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从而乐此不彼地创新在创新,正是我们成才的必由之路。

以上综述,“对‘异端’不能一棍子打死”丰富的想像力是构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培养。我们应该看到调皮、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也就是说要给学生足够的爱,给学生足够的宽容,给学生一点“放肆”。因此,要打破任何束缚学生思维活动的桎梏,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一些“奇特”的想法,或表面上看来毫无道理的说法不要轻易地下结论,也不要轻易地说“不”,更不要轻易地说“错”,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正因为如此,学生决不可忽视对自己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自我培养和锻炼。那么,敢于进行发散性思维,对学习,对知识,对实践敢于异想天开则是培养创新意识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和锻炼方式。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欢迎学生提出自己与别人或与书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气氛。只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1]郭建生.加强对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北京教育,1999,(5)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9篇

摘 要 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而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依据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论述武术教学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加强少年儿童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 武术教学 素质教育 作用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和水平的教育活动,包括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1]。

二、武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武术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习武,能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2]。

2.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改善身体形态

武术锻炼能促进长骨两端的骨髓不断骨化,使骨增长。武术长拳要求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立腰,对人体中轴、脊柱的形态结构亦有很好的影响。

3.可以提高人的生理机能

练武讲究“运气”,如长拳的呼吸“提、托、聚、沉”法,在套路练习时交替进行,锻炼呼吸肌,提高肺活量。有研究表明长拳对心功能有明显的影响,比赛后脉搏比安静时增加56-66%,血压可达231.98-266.64P[3]。长期习武,对改善循环系统机能,提高免疫能力,具有独特的功效[4]。

4.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武术运动注重“精、气、神”,在动静疾徐、闪展腾挪中追求高尚的精神气质,更注重动作的神韵、攻防意识,充分体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性命双修的特殊功用[5]。习武比赛能使少儿以一种优美挺拔的姿态出现在公众之中,自信、成功得到了体验,在平时的强化训练中不断磨练意志,在精、气、神中陶冶情操,最终使他们以开朗的性格、健康的体魄迈入激烈竞争的社会。

5.能提高人的适应能力

学生参加武术训练,增加了与同龄人的接触机会,社交能力得到提高。在各种集体表演、比赛中,培养其协作精神、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克服自私、任性、怯懦的不良品质,提高竞争意识。

(二)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有助于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武德思想中的道德品质要求习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以至经过长期的努力所形成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境界,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民族需要的人才。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护弱者,做事公正,为人和善,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武术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需要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育学生关心热爱集体,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三)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品享武术动作的意境神韵,还可以品享醇厚的武术文化,感受到形、神、力、健的韵味。所以武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通过对武术的教学进行智能教育。

(四)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劳动素质

武术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武术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且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

三、结论

武术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政策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搞好武术教学,通过武术教学促进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世华.论武术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贯彻途径[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158-160.

[2] 张明强.试谈武术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健身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

[3] 全国体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305-308.

[4] 徐伯然.试谈武术运动的健身功能[J].山东体育科技.1995.1.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课程;良性发展

作者简介:王倩(1985-),女,咸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学生在拼命的努力考高分,当然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音乐课程也不容被忽略。正确对待音乐课程是对美育实践方向,完善素质教育途径。

一、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

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是针对小学生施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成长,着重小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学习。

(一)音乐素质教育的定义

说到小学生素质教育离不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所谓“素”就是素养,包括品行、能力和性格等方面,“质”就是质量,品质与水平,概括起来素质教育也是为完善人的素养质量的教育。

(二)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展开的,涉及的方面具有针对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它要求严格区分素质教育对学习成绩的教育。它主要包括分别是德、智、体、美、劳。“德”指人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智”指学习的能力。“体”指对身体的支配能力。“美”指对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审美与学习。“劳”是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关爱集体,也是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的一种体现。

(三)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规律

小学生素质教育是有一定的互补性、迁移性、开放性和兼容性。即它所包含的各方面内容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促进整体的发展,而通过对一方面的学习也可以转化对另一方面的认识,提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学习的习惯。

(四)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素质教育还存在客观问题。一方面教育部门的考评机制,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学成绩只是分数,学校的管理也使得教师无法推进素质教育。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以考促学。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程度也相对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对课程的态度依然有轻重之分,主副课时安排相差悬殊。

二、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

艺术课程包含的内容也较多,比如像绘画、唱歌、学习乐器、塑泥和剪纸,通过简单的学习,逐步引导他们去理解提升审美与积极生活的能力,在艺术课程中显现的更加丰盈[1]。

(一)音乐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音乐课程是认识音乐的重要因素。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非概念性的艺术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并且可以成为与小学生沟通的一种载体。音乐的感官性和表现性也极大地丰富了少儿的生活情操。

(二)音乐课程对小学生智力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拉曾提出“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内心智能以及人际交往智能[2]。德国柏林对一批学生做过长期调查,报告显示,强调音乐课程的小学的学生智商值超过平均值,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表现的更加明显[3]。人的智力无形中与音乐产生潜移默化甚至引导性联系。科学的对小学生进行音乐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智力产生影响,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育[4]。

(三)音乐课程对小学生社交的影响

音乐课程使小学生无拘无束的一起做游戏,唱歌,简单的合奏音乐。也使小学生用音乐向他人倾诉自己的心声,更好得表现自己,使他人认识自己。

(四)音乐课程对小学生德育的影响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感情的载体,本身便存在某种意义在其中。音乐课程在小学生的教育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性。通过对音乐课程的选材,使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做人的道理,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5]。

三、以音乐课程教育引领小学生素质教育

音乐课程有很多自身优点,比如容易引起注意,有一定的规律,学习随机性强。以音乐课程为教学手法,促使素质教育日渐完善。

(一)正确对待音乐课程

正确对待音乐课程的前提是了解音乐课程,探寻音乐课程存在的意义。不能把它看成一科不考察成绩的课程[7]。一方面坚持特色办学,改变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条件。另一方面适当的加入一些民族乐器的教学内容,与文化教育相统一,积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健康的身心、文明的行为、艺术的修养[8]。首先,单一的教唱缺少对小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其次,以教师为主体忽略小学生自身的重要性。教师一般根据自己的偏好将学生引入了师教生学的音乐课,学生的学习性与自主性欠加强,美育效果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实施音乐课程保障素质教育体系发展

1.强化师资建设

为学校引进强大的师资力量,懂音乐课程且有能力教好音乐课程的教师加入到音乐教育的行列中。

2.改善音乐教学设施

目前许多学校的教育设施不够完善,改善音乐课程教学设施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促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小学生的能力,正确运用音乐课程的特点,使音乐课程与其它课程形成互补关系,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小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中写到“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小学生素质教育和音乐课程的分析与学习,更好地学习和完善音乐课程,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巴斯蒂安·昆特·汉斯.音乐教育-儿童成才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51-110.

[2]段金星,盛景华等.文化与音乐教学[M].三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6.

[3]哈伯迈耶·莎莲娜.音乐让孩子更聪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1).

[4]王艳芳.给音乐教师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6).

[5]董志和.现代中小学生教育[J].教育核心期刊,2015.

[6]王乐英.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J].大庆社会科学,2001(1).

[7]李善峰.音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

[8]杨姝荣.谈中小学素质教育与音乐艺术教育[J].教书育人,2006.

[9]青草地.关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想法.

上一篇:大学生素质拓展范文 下一篇:户外素质拓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