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7 11:22:56

小学生生活管理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私立学校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其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其今后能更快地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私立学校寄宿办学的兴起,其封闭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客观上为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创造了条件,但现在的大部分小学生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应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私立学校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水平的现状

为了能让孩子有个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私立寄宿制学校特色化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家长的青睐。寄宿制的封闭式管理教学有许多好处,有利于统一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生活能力,有利于解决学生跨省、跨市、跨学区的交通问题,解决父母工作忙,不能照顾子女的难题。

私立学校寄宿制的封闭式管理不得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在实际教育中不难发现,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比较差的。私立学校多数学生家境富裕、娇生惯养,思想上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行为上还滋长着自私的性格,浪费的坏习惯,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无所适从。比如说:有的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不会自己穿衣服,鞋带松了也不会自己系;还有的小学生甚至连红领巾也要生活老师帮忙戴,如果散了,就只能放在口袋里等着别人帮忙了......如此现状不得不让人深思。

二、私立学校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

1.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私立学校的小学生基本上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父母工作忙,绝大部分学生是由祖辈、亲友或保姆照管,他们一直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缺乏意志磨练和独立生活能力。

2.学校缺少对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考试、升学、评价制度等的诸多原因,使学校教育习惯于智力开发,强制教育,忽略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3.学生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缺少反复练习的机会。小学生年龄小,尤其是低段的小学生,在自理时往往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就无所适从。私立学校贵族化的教学环境,相当数量的教职工为寄宿生的生活服务。

三、私立学校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建议

私立学校应对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负责是不容置疑的,而在培养过程中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大致可依照以下几点进行:

(一)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十分轻视孩子在儿童时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学会生存的基础,应从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儿童时期是孩子们精力旺盛而又好奇心十足的阶段,对新奇的事物都有兴趣试试,若此时,家长因为爱心和担心,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阻止,压抑了孩子的主动性和表现欲,将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今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不利的。

(二)增强小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及学校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向小学生灌输生活方面的自理意识。

1.对小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其生活自理意识。

教师可结合晨间谈话、品德与生活课、班队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意识的教育,通过教育让他们明确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既是客观要求,又是自身需要。此外,也可通过"我能行"、"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等的形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提高自信心。

2.通过分辨不同行为,巩固小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通过准备一些不同行为表现的图片或故事片段,让小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小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有没有必要这样做,接着采用明理、导行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进一步巩固小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

(三)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1.教给学生正确的生活自理方法

在生活中自理,在自理中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如何生活、如何自理的方法,这是私立学校寄宿制教育的亮点。在课堂中,生活教师可把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嫁接到生活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创造轻松、愉快的生活教学情景,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方法。其次,班主任、任课老师应经常给学生讲解生活自理的方法,与生活教师相配合,形成教育活力。

2.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

学校在构思学校工作计划、教学计划时,必须做到"胸中自有一盘棋",必须遵循"生活管理重于教学管理,生活设计重于教学设计"的原则,引导教师科学地制定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具体培养计划。

(四)提高私立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首先,教师要具备父母般的爱心。其次,教师要有耐心。再次,教师工作一定要细心。细心是寄宿制教育的底色,教师要用自己敏锐的眼睛悉心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并给学生做细致的教育工作。此外,教师必须勤奋。私立学校的寄宿制教育,对教师的"勤奋"更是提高了要求,职业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小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教师的基本素质提高了,能对学生施以言传身教,辅以爱心耐心,结合家校同心,培养小学生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顾定普《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小学教育研究论坛》,2003年4月总第2卷第4辑

[2]陆震《帮助孩子用自己的脚站在世界上--怎么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与独立精神》,《家庭教育》,2000年第一期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生;生活自理;微视频;微课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45-02

1 引言

生活自理能力通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的基本能力,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成长也会产生深远的意义。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意志力、自信心,以及提高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本文中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简单照料自己的一种能力,包括洗脸刷牙、打扫卫生、整理书桌、叠被子等。在小学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学校设有生活与劳动这门学习日常生活与简单劳动的常识、技能课程。传统教师教课,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操作性差,教师授课时也很难将操作的每个步骤都讲解详细,学生往往不能够一次性学会并能够应用。如给学生讲授如何洗衣服,由于对安全和卫生等因素的考虑,教师并不方便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如何洗衣服,那么依靠简单的教师在讲台上比划,学生在下面观看和想象,他们是不能够真正学会如何洗衣服的。再如给学生讲授如何钉纽扣,有些教师比较负责,会提前准备一些布和针线来现场演示操作,但毕竟教师精力有限,并不能做到对每个学生兼顾指点,那么就存在有些学生可能学不会的现象。

针对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采取新型的教学方式是必要的。

2 我国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现状

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非常多,一个孩子享受着多位长辈的照顾,祖辈对孩子极其护短,有时候还出现爸妈教育孩子,爷爷奶奶便训斥爸妈的现象。如今很多家庭教育重孩子智力、关心躯体健康,却忽视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很多事情都不要孩子去做,缺乏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渐渐养成依赖。很多父母即使知道自己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差,也并不放在心上,觉着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便都不重要,以为这样才是爱护孩子,对孩子负责。作为孩子,他们一直享受着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关爱甚至溺爱,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惰性、依赖心理变得越来越强。

在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及升学率,学校普遍注重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自理能力的培养较为轻视。此外,我国的小学教育以走读为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很短,教师认为家长应该负责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就可以了。

其结果是,现在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低,缺乏独立性、自觉性,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在智力水平上有明显发展,但在生活上太依赖家长,不能自理,很多日常生活上的小事情都做不好,如早上起床穿衣服、洗脸、刷牙都需要家人帮忙,平常洗衣服、摆放餐具、整理衣物等都依赖大人。平时也经常看到,放学时,大人拿着已经削皮的水果在校门口等孩子,然后帮孩子背着书包,孩子一身轻松;还有一些家长过于宠溺孩子,甚至出现帮孩子值日扫地的现象;有些学生早上赖床起不来以致上学迟到,不找自身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对他们发脾气。在现实生活中,在家里帮助爸妈做家务劳动的小学生也是少之又少的。

媒体曾披露过一组数据,该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的时间较其他发达国家明显偏低:美国1.2小时,韩国42分钟,英国36分钟,法国30分钟,日本24分钟,而中国仅12分钟。美国哈佛大学也曾有一个研究结论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进行比较,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并且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的差别。

综上可见,在我国小学教育中需要加强对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3 基于微视频的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微课教学

微课是以教学视音频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是主要就某个知识点或学科进行简短的讲解的教学活动。微视频时间设置比较简短,一般时长在5~20分钟之间。由于微课具有灵活、时间短、内容精的特点,适合运用到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中。本文以“叠T恤”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将微课运用于小学生教学实践,教学过程如下。

课堂前期准备,视频录制 微课具有多种制作形式,本节课教师采用情景录制的方式。教师一边实际演示叠T恤的过程,一边对该过程进行录制,最后给视频配上声音讲解,达到让学生能够清楚直观地看到教师的整个操作过程。需要强调的地方,教师可以在视频中加以说明,这样会让学生在跟着微课学习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教师在录制视频的时候注意把握时长,做到简短清晰,让学生可以轻松地投入到视频中去,不至于观看视频时间过长而开小差、视觉疲劳看不下去等。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播放微视频 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谁会叠衣服,会的举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然后让举手的学生站起来给大家分享叠衣服的经验,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调动起学生对叠衣服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随后,教师播放微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如果学生一遍看不懂,教师可以再播放几次,强化学习。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小组活动 为了方便学生互动交流,可形成四到五人一组,展开小组活动。让学生用纸片或布片模拟T恤跟着视频进行折叠演练,较复杂的地方可以把视频暂停,教师单独进行讲解,也可以让不会的学生向会的学生学习,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最后评选出哪些小组做得最好,给予表扬鼓励。

布置作业,学生进行实战练习 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回家后叠自己的T恤,进行强化练习,有班级QQ群的可以让把叠T恤的视频或照片在群里分享;在家长的指导下帮助家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子、整理碗筷等,下节课堂上进行学习分享。

归纳整理微课程,进行网络共享 教师整理微课,把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进行共享,供学生其他时间自行下载,方便跟着视频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技能。

4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积极开展劳动活动,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 学校应该加强对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根据学生年龄、季节等情况组织一些小的劳动活动,如春天可带领学生举行植树栽花活动;举办一些小的竞赛活动,如整理书包比赛、打扫教室比赛、整理课桌椅比赛等。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对生活劳动产生兴趣和成就感,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和交流。

增强学校家庭交流,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爱都是一样的。为了学生将来的成长发展,学校应该主动拉近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交流,为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理念。学校可定期开家长会或者专题讲座,建议家长培养孩子从小自立、自主的精神,在家里让他们学着去做一些小事情,一些基本的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整理书桌、叠衣服、打扫自己的房间等,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争取自己完成、自觉劳动的良好习惯。

班级内采取班干部轮换制的管理制度 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班集体的管理多是交给教师来负责。学校为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班级中的大部分事情都交由班主任负责处理。在这种班级管理情况下,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便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变得很少,对班级缺乏责任感,没有主人翁意识。采用班干部轮换制,如班级设立班长、卫生组长等,班级里的纪律和卫生便交给他们处理。可视情况隔一段时间一轮换,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管理别人的过程中也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在学习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逐渐建立起学生的责任感以及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马媛媛.我国小学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04-105.

[2]郭海燕.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5X):41.

[3]崔甜甜.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2):73.

[4]顾定谱.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4):54-55.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年级小学生;生活方式;身心健康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追求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必然选择。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指个人在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上均能保持最佳的状态。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他们的身心健康应该得到更高的重视。

一、高年级小学生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饮食习惯

早餐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直接影响着高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吃早餐的小学生除了注意力不集中,解题能力下降,解题错误率高之外,还表现出易怒、烦躁,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增多。影响吃早餐的因素很多,比如睡眠时间,由于就寝时间晚起床时间亦晚而没有时间吃早点。睡眠时间短的学生早餐欠食率高;相反,正确的早餐行为、健康的饮食行为和充足的睡眠时间,不仅可以增进运动能力,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休闲生活

(1)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对提高身体活动水平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家务劳动对增进高年级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的效应与体育锻炼相近,而饮食生活的规律性与参与家务劳动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家务劳动对高年级小学生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活规律具有促进作用。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热爱劳动观念的形成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家长们应更广泛地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作用。

(2)看电视。看电视是一种消极休息的亚状态,它远比参加户外活动(指在学校和家里的户外活动,不包括体育课、业余体校或体育训练班时间)所消耗的能量少。儿童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缺少户外活动,能量消耗减少,再加上食品电视广告常常能够促进食欲,儿童在看电视时常常吃很多零食,造成热量过剩,导致肥胖。

3.体育锻炼

近年来,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断减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上课外辅导班、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以坐为主的静态活动上,这种不合理的日常活动分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近视率不断上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看电视不仅影响高年级小学生的运动指数,还会影响饮食行为;同时,看电视频率越高、时间越长,看电视时吃零食的行为发生率越高。

二、高年级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目前,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问题,并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甚至有教育专家仍然存在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有没有必要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很有必要,会使学生收益终生,并撰写文章对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发表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小学生生活习惯不是培养出来的,需以及守则、制度、法规、法律长期约束形成的。一些家庭和学校把学生的分数放在首位,对习惯的培养轻而化之,使部分孩子错过了生活习惯培养的黄金期。

2.生活习惯培养缺乏渐进性

生活习惯培养不可能一蹦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化的过程。按照学生年龄层次、接受能力的差别的特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而当前大多数学校的生活习惯培养教育却呈明显的“一刀切”似地齐头并进,总是在同一时间将同一项的内容倾注给所有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理解水平、知识的类别,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地依序开展,导致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与学生需求不一致,致使生活习惯培养效果不明显。

3.社区教育对生活习惯培养缺失

小学生在社会中的生活大部分于社区之中,社区应为小学生提供体验、践行生活习惯的环境,适时地践行、巩固良好的生活习惯。但目前的社区教育的开展基本上为零,社区教育的缺失,不能为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提供连贯性和持续性的外在辅助条件,不利于巩固生活习惯培养的效果。重视社区教育通过整合与拓展各种教育资源,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立体的育人空间,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巩固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年级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注重调查,有针对性培养生活习惯

为了进一步摸清学生的生活习惯现状,学校可以对某些重点习惯进行有针对性地、更细致地调查研究。以“文明交往”为例,调查中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到超市买东西插队结账,和人打招呼时不注视对方,不太懂得用礼貌用语等等,这就为学校的具体生活习惯培养提供了方向。

2.“家校”沟通交往

学校通过“家长开放口”形式,密切“家校”交往,增进交流沟通。为增进家长对学校、孩子的了解,学期初学校把每周一天的“家长开放口”时间表及邀请函发到家长手中,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携带邀请函在“家长开放口”随学生一起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听课,与学生一起听课、就餐,体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通过此项活动,方便家长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密切“家校”关系。

3.校内、外生活习惯对接

首先,学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在校教师志愿参与社区“智慧讲堂”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最后,开放舞蹈室、乒乓球室、美术教室等资源,对于校内、外生活习惯对接的方式有很多种,上面三种是其中的一部分,学校可以安排更多的活动去丰富学生的生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饮食行为、休闲生活是影响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紧密的互动联系,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整体的,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而针对目前高年级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校方和家长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去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鞠跃敏.小学高年级学生生活技能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德育 教育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德育对所有的学校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小学来说,更有其特殊的功能。因为小学生期是人的启蒙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影响。作为基础教育奠基工程的小学教育,怎样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机,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呢?

1建“网络”,创设教育氛围

小学德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要把德育工作抓好、抓实,首先就应重视和加强全程德育管理,建立全员、全方位科学育人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功能作用,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其次,还要编织一个德育网络,把小学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部门都有机地联结起来,组成一个由学校、党政、保教组、后勤组等分层管理,党、团、工会、年级组、后勤、保育对口管理的运行机制;再结合小学实际,从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紧紧抓住“养成教育”这个中心,制定出内容丰富、方法多样、趣味浓厚、手段创新的,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的,更贴近小学生实际的管理措施和评价体系。将小学德育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园风、园纪、园貌以及保教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营造出“德育无小事,事事有人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能,自主参与,团结干事”的教育氛围。

2强队伍,形成德育新局面

“以人教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以人教人,即以自身的行为、准则去教育别人。教师是小学生的镜子,小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小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作用。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小学生以示范的教育影响。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个学校的教师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的校风,这样也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规范教师们的言行,使教师起到榜样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良好的园风、教风、学风的形成,才能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形成德育工作新局面,为小学德育合力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重实效,营造育人氛围

《小学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小学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小学生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小学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因素,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感情丰富、易激动的特点,注意从情感教育入手,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对小学生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不仅手变巧了,小脑瓜变灵了,每天的劳动习惯也养成了。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小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小学生有不收拾玩具的坏习惯,如果一味批评,效果不会很好。教师要善于捕捉小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随机教育。发现小学生穿戴特别整齐、漂亮,教师用称赞的语气表扬小朋友:“咦,你今天特别漂亮,对不对”?小学生肯定会高兴地回答说:“对”。教师可趁热打铁说:“你自己漂亮还不是最美,你的房子也要跟你一样漂亮才行。你看,你现在的玩具把屋子搞得乱七八糟,你说怎么办好呢?”这时小学生肯定会自觉收拾,教师要及时加以奖励,并在同伴面前表扬小学生,变批评为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就会逐渐改正。又如,游戏时把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引导小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孩子的心灵。因为是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4“三育”一体,整体协调,形成合力

德育工作的根本在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整体协调。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由于父母与小学生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些,更多些。所以要培养小学生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作为教师要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小学生在家庭中的活动和表现,掌握小学生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也应向家长介绍小学生在园内的各方面的表现,宣传小学的教育主张和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小学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为确保小学德育的持久性、实效性,小学还应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可组建家长委员会,专门协调和配合小学与家庭的教育工作;可定期召开家长会,互通小学生情况;还可举办家长学校,聘请家庭教育专家讲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还可让小学生家长现身说法,传授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为小学生家长提供一个相互沟通、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的平台。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教育逐步与社会沟通,向社区开放,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教育服务。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第5篇

一、问题

1、国家危改项目覆盖率低,不能满足寄宿制学校的实际需求

以笔者所在县为例,近几年来,在国家危改项目的支持下,2006、2007两年投入1065万元改扩建22所中小学校舍14822平方米,整体迁建小学一所,新建校舍1108平方米。这些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教学用房,兼顾改善学生住宿条件。但与此同时,我县仍有23所学校尚未得到项目覆盖,办学条件简陋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学生的食宿条件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改观。许多农村寄宿制小学住宿拥挤,室内通风不畅,学生夜间如厕不便;学生喝不上开水,用不上热水,在校终年无法洗澡,导致大面积的皮肤病、呼吸道传染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2、食堂管理模式不适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有些学校因怕背上“乱收费”的罪名,推行所谓“上伙自愿、随时发生、随时收取”的政策,食堂实行市场化模式。这样做弊端多多: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丢钱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校被商贩包围,冷饮、麻辣小食等垃圾食品充斥学生消费市场,一些小学生大量购买零食,影响正餐饮食,久之营养不良。

3、住宿学生家庭负担相对沉重

按2008年春季生活品价格计算,在陕南,一名住宿学生一学期的伙食成本约450元左右(含周三一餐大肉),主要由燃料、食用材料、工人工资等支出构成。这个数字令多数住校生家庭望而生畏。住宿学生家庭远离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信息闭塞。国家虽提供“贫困生生活补助”,但僧多粥少。以笔者所在的岚皋县为例,2007~2008学年上学期小学寄宿生生活补助名额为594人,仅占住校生总数的15%左右。此外,作为寄宿生生活成本之一的工人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以上年当地实际支付工资标准计算,按50名学生一名工人计,月工资标准800元,学期支出4800元,生均学期负担近100元。

4、对寄宿生的课外管理缺位

每天从放学到次日起床,在长达15个小时的时间里,班级管理行为中断,虽有值日和生活指导教师管理住校生,但面对庞大的住宿生群体(有些学校超过一半),管理人员难以及时发现住宿生思想、行为、学习和安全诸多方面的潜在问题。

5、未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

一些学校对寄宿生缺乏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学生出现心理、身体问题和遇到生活困难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许多低年级小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和课外生活的单调乏味而产生厌校厌学情绪。

二、对策

1、加大对寄宿制小学的投入力度,规范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标准

笔者建议:国家应使项目覆盖面达到100%;规范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标准,制定刚性验收指标,解决学生住宿、夜间如厕等问题,添置温开水及淋浴设备,保证学生每天能喝上开水,早晚用上温水,夏天每晚能冲上淋浴。

2、加强对学生伙食的管理

我校严格遵循“成本核算,不得赢利”的原则,采取学期初预收、学期末结算的办法,安排教师为小学生代管好伙食费;督促学生按时在校就餐,减少垃圾食品和零食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3、扩大住宿生生活补助面,对住宿生生活费实行全补

4、强化学校管理,推行班级24小时全天候管理制度

我校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功能,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如体育活动、看影视作品、阅读课外书等。学科教师可充分利用住宿生滞校时间长的优势,帮助和转化学困生,激励和拔高优等生;班主任可通过深入住校生生活区了解、发现问题,获得科学管班、治班的第一手资料,彻底改变班主任与生活管理教师“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

5、培育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

我校通过创造清洁卫生的环境、让学生规范有序地摆放物品,形成良好的宿舍环境文化;通过建立严格的洗浴、就寝、就餐、值日、物品保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宿舍制度文化;通过在宿舍建立“大带小,哥管弟、姐帮妹”的帮带关系,形成以“关爱”为主题的宿舍精神文化。通过系统的宿舍文化的培育,让宿舍成为小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驿站”。

6、生活教师加强精细化管理

我校的做法是:

一是餐饮管理教师管好学生的吃。严格执行国家集体食堂物品采购、贮藏、加工以及饭菜的抽检食用和留样的规定,保证饭菜质量,精心组织学生就餐,包括餐前餐具陈列、填写就餐卡;餐中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指导学生端饭菜、分饭菜,统计学生到餐情况,防止学生“噎、摔、烫”等事故的发生,保证学生吃好吃饱;餐后指导学生收拾好餐具、清扫净餐厅、爱护餐厅财产等。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角色;重要性

一、小学思想品德对小学生思想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时期是学生真正的第一次离开家庭、第一次接触最初级的社会、理解什么是生活的时期,并且与此同时也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更多的人和事,接触真正的思想品德方面的理念和教育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在接受新鲜事物上有很强的能力。比如:

1.在平时,首先对学生的行为准则要要求明确,然后多次加以培训,好的赞扬,不好的要做一定的惩罚,然后进行思想教育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好的地方。

2.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在小学中是时常发生的,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要求家长的配合,所以,班主任要恰如其分地进行家访,或者开家长会,告诉家长在家要如何管理学生并且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等。

因此,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学就成为学校对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思想品德在学生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思想品德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在社会上等等,都会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高的思想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否则,拥有再高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而没有好的道德素质,那么只会给国家和社会增添危害。

所以,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做法、想法一致,有目的地计划和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新一代能够在很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思想品德不仅需要学生自己的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还要老师殷勤的督促和指引。老师和家长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一定要坚持不懈,就像李白铁杵磨针一样,一打一磨,长年累月,使良好的思想品德真正的演变成学生自己的内在思想,监督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终究会铁杵磨成针,水到

渠成。

参考文献: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第7篇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学生学会了自理,也就为自己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管理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本人自去年开始在班级中实施“我能行班级公约”收到了显著成效。具体如下:

一、发挥班干部的主体作用是前提

班干部的管理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成败,所以对班干部的挑选和培养尤为重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可以在班级中起到表率作用。

二、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是基础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班级,我们朝夕相处,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荣辱与共、和睦相处、情同手足、相互依恋、相互支持,在很多问题上他们总能相互宽容,达成一致,因而在班级工作中生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培养生生教育、生生管理能力的基础所在。

三、发挥“我能行班级公约”的制约作用是关键

“我能行班级公约”制订从早自习要求到课堂要求,从课间纪律文明礼貌,从家庭作业到课堂作业作完成到及时改错,从个人卫生到班级卫生……点点滴滴,都可以体现在班规中。首先,把同学分组,对每项任务累计积分,在小组中加减分,给完成不好的同学无形中施加了压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让全班所有同学都参与班级管理,有了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每个学生便有了自我发展的行为准则。再次,他们可以相互看到对方的不足,他们便会更加遵守规章制度,更加主动、自觉地维护到班级的秩序,成为真正的班级主人。每月及时总分,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如发“喜报”“奖状”――学期末班级的各种奖励均以平时的加减分为标准,做到有据可依。每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了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样,生生教育、生生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能力才能真正得以培养。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第8篇

一、小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传统文化中避谈死亡的旧习惯而形成生命教育的缺失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将爱惜身体确立为孝的基础,这体现了对生命权的尊重,却隐含着对死亡的忌讳。由于这样其影响,尽管身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21世纪,人们依然认为谈论死亡是不吉利的,以致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死亡教育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多以“生”为主题。这种生命意识的教育过分强调物质身体的重要性,而对于“死亡”,则对学生缺乏正确、客观、积极的认知引导,教师更多的是回避、淡化甚至于异化“死亡”的概念。这使得多数小学生对“死亡”的概念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导致小学生对生命认识的偏差,有的过于害怕死亡,有的过于轻视死亡,这都已经严重地影响甚至降低了生命教育开展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二)应试教育对生命教育的严重干扰

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必须要有一个轻松、宽裕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孩子才有可能自我发现、独立思考,才有可能得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自然生活的体验,从而培养创造能力。就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而言,虽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旧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在这种“以分定教”的教育评价机制下,学校必然注重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而在题海战术中疲于奔命,久而久之,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被逐渐淡化,生命教育被日益边缘化。这还何谈培养生命意识、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可见,应试教育也是干扰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够科学准确

学校是小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依靠学校教育而展开的,学校应为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但长期以来,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缺少必要的认识与理解,而普遍将安全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和要求。生命教育与生命安全、生命健康教育是不能等同的: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家长和老师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而生命教育更注重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引导、促使学生建立实现生命价值的意识并努力实现生命价值。可见,两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就小学生群体而言,虽然他们已经对生命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意志和行为等均处于模糊状态,此时,如果学校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再存在偏差,必将导致其人格无法获得完整发展,以致小学生有生命认识却无生命意志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过于单调刻板

目前,的确有不少学校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了,但其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实施途径比较单一,甚至僵化、刻板。例如,当前小学的生命教育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借助科学课、思想品德课等显性课程教学来实施;二是在其他学科中渗透;三是生命教育专题活动。以上途径均将生命教育的实施局限于校内,很少请外界人士参与到学校生命教育中。与此相对的是,西方国家往往会邀请各类人士如银行家、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大学教授等走进小学,给小学生讲各种有关生命的见闻和真实体验,并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或模拟或实际感知、体验真正的生命教育,在实践中培养生命素质。二是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多游离于学生的社会、家庭生活实际,缺乏实用性。这显然无法促进小学生对生命的深入了解,也不易激起小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内化,致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存在认识和行为偏差。因此,生命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大多数学生只能分辨行为、思想等的正确与否,而当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却往往意志不坚定。

二、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的衰老和死亡是无可避免的自然发展规律,我们要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能盲目、迷信。我们应该站在科学和理性的角度,坦然面对,客观而科学地理解“生存”与“死亡”,树立正确、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并在此基础上,克服死亡给人带来的恐惧及其带给生命教育的消极影响。由于教师的生命价值观念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就更要以身作则,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科学理性的生命教育。当然,由于长期形成的对于死亡的避讳等不良习惯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逐渐转变人的生死观念,树立起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就学校而言,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首先正确认识生命教育。即,认识到生命教育不仅是有关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的教育,更是促使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发展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生命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教育。

(二)重视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为减少、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体现生命教育的以人为本,一方面,教育领导部门、学校、教师等应摒弃落后的教育思想,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积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还应将生命教育真正纳入教育体系,注重为了学生生命完整发展的生命教育。

1.应丰富并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构建促进生命发展的评价制度。学校应尽快转变评价观念,改变以分定教的现状,在教育评价中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课堂上的即时表现、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诸如交往能力、处事应变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素质表现。对学生的评价应实行考试评价、活动表现评价以及学生档案袋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还可以辅之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学校的管理制度应体现人文关怀。一是教育理念要体现生命关怀,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生命自由,关注他们的潜力发展,把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而改变、废除权威性、强制性的管理方式;二是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应以学生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依靠师生的共同参与来进行管理。

3.围绕生命教育相关的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例如,以生命为主题的演讲等学习活动和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以调动小学生参与生命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学校要利用校园内的每个角落,使学校充满生命的气息,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内建设小型的种植、养殖基地,让小学生参与其中。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内的墙壁、板报等媒介,彰显生命教育理念,制作并张贴科学家、劳动模范等杰出人物的格言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命情感。

(三)生命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有学者认为,小学的课程是以综合课程为主,没有必要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否则会加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与其他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相关内容交叉、重复。我们认为,虽然很多课程中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但这和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不矛盾,而且可以实现生命教育途径的多样化。这是因为,不同学科中的生命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自然科学课侧重于生命的生长发育方面的内容,语文则是侧重通过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启发。而生命教育课程则更侧重于生命的过程和实际,在模拟或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意志等,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健康发展。

1.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事实上,生命教育作为大陆地区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教育内容,全国范围内尚未大规模地实施生命教育。要使生命教育真正进入课程并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导向和人力、财力支持,积极号召专家对生命教育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开发系统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使之适应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2.在其他学科中融入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较为简单易行的一种形式,应当贯穿始终。生命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远非单独的生命教育课程所能包括。像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中同样渗透着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自觉树立生命教育观念,通过自己的学科教学来挖掘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认真渗透生命教育。

3.将生命教育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例如,可以在课外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题教学和角色扮演,并配合编写有关生命教育的教材供学生课外阅读与学习。学习国外的生命教育先进经验,例如,英国老师的做法:以角色替换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境,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体验困境和生活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学会保护自己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这种仿真方法,能够让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尽可能地体验生命,一定程度地弥补我国小学生实践时间和经验的不足。此外,有条件的学校或地区还应为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量身定制生命教育教材,邀请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或有能力的教师编写有关生命教育的书籍,制作生命教育的小短片等,辅助生命教育的主题教学。编写有困难的学校也可以从现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当中筛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相关作品作为或补充生命教育教材。

综上所述,可见,生命教育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如今,对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现实的迫切要求之一,引导、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阶段实施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让生命教育照亮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旅程。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生;爱;教育

长城乡长城小学从2009年8月建成住宿平房16间,学校周边6个村的456年级学生开始寄宿,现有在校学生240人,其中寄宿小学生152人。近年来,我校对寄宿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赢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下面就我校对寄宿生的教育管理谈几点看法。

一、“爱生如子”是我们教师的光荣任务

我们学校的领导、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也就成为学生的生活老师,去关心他们,如亲人似的给他们以关爱,进行心灵的沟通。那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何让学生视你为父母,那只有一个字“爱”。早晨,为学生们准备热水,并在他们洗漱完毕后引导他们跑步;傍晚,引导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深夜,走进他们身边为他们添衣加被。孩子生病了,要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能让他们心理有一种落差。有空闲时间得多指导他们洗衣叠被。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得到了强化,学会了洗衣,学会了整理房间,接下来让学生学会由生活的自立向心理的自立过渡。

二、给孩子“温馨的家”

学生知识素养的浅薄,知识来源的渠道单一,知识视野的孤陋,特别是学生在家庭成长缺乏文化氛围。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不感到孤单,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我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们每一位老师融入到他们当中去,如:游戏、球类等。让他们感觉到来学校的快乐,我们应该学会做学生的朋友。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生活,分享着他们的悲伤与快乐,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行为信息,以便及时引导。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每位老师都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学生如同早春吐露的苞芽,需要阳光的温暖、雨水的滋润,他们身体的稚嫩、心理的脆弱需要我们无言、无尽、有方、有理的爱,唯如此我们才能为学生的心灵成长和智慧成长撑起一个蔚蓝的天空。使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同时把寄宿生的管理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比如在学生寝室的管理中,根据职能的需要,分别设置了“生活卫士”、“纪律卫士”,让学生轮流做小管理能手,采取每周一评议,对做得好的学生采取鼓励,学生的管理才能得到了展现。

三、丰富校内外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自主能力

学生离开父母,学校成了寄宿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所接触的人也只有学生和老师。如果学校里学习生活得很单调,学生就会孤独寂寞,势必情绪低落甚至厌学。学校应把开展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课堂上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自主能力”,师生互动交流,人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个个愿意参与讨论交流。课外用丰富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活动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如:学校组建艺术、体育、书画等社团,配备好图书、象棋、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文体活动器材,学校图书阅览室每天晚饭后向学生开放1个小时,切实有效地组织好开展好以上各种文体比赛等。

四、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安全重于泰山,防患胜于救灾。”小学生作为限制行为能力的被监护对象,其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学校要做到设备设施要达到标准外,还要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寄宿生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我防范。如:建立严格的宿舍安全管理规定,不准寄宿生在宿舍内打闹、乱窜宿舍;不准携带管制刀具,不做任何威胁自身和他人安全的事,注意防火防盗,不私接电源,不在宿舍内点蜡烛。建立严格的寄宿生考勤制度,宿舍值班人员、班主任每晚要对寄宿生进行考勤,对缺勤者及时查清原因,做出处理并记录,对于低年级学生晚上实行生活管理员通宵值班,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每周五下午必须清查寄宿生回家情况,严防寄宿生周末不归家的现象发生。

五、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在家里缺少生活锻炼,初入学校寄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有的学生不会叠被子;有的学生生活用具摆放零乱;有的学生晚上睡觉不会盖被子;有的学生不会穿衣服,干脆晚上不脱衣服睡觉等等。作为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要求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做的事学着做。勤于动手,肯于动脑。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低中年级学生学会生活,会摆物品,会叠被子,会整理床铺,会更衣,会打扫教室、寝室;高年级:一切物品摆放有序,会洗衣袜,能布置自己的寝室、教室,能打扫校园环境区。对寄宿生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自己的碗筷自己洗。平时开展一些培养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评比活动,如小学低年级的看谁的被子叠得好、高年级的“文明寝室”评比等,通过评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小学;后勤管理;学校育人

一、发挥服务育人作用

一般来说,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除了遗传因素外,周围的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儿童的心理发育。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衣、食、住、行,工作内容与学生生活和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能在不经意间让学生受到教育及影响,通过制定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能够对后勤工作进行约束和量化,从而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后勤管理的工作内容及氛围,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中小学生的责任感,使其能够在生活及学习中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除此之外,在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中应该细节化,小到一颗螺丝或者温馨提示都应该认真对待。若没有及时地对细节化的问题进行处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影响中小学生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在中小学后勤管理中需要采用精细化的工作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在中小学后勤管理中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主要地位,建立一个民主和平等的关系,从而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让中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中,使其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中小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及解决的能力。

二、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在中小学的育人环境中不仅包括学生的自然环境,也包括学校的人文环境。因此对于中小学来说不仅要加强对学校自然环境的美化,也需要进一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中小学需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绿化及美化来影响、感染以及教育中小学生。比如在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中加强对教室桌椅以及黑板的舒适性,注重教室环境采光以及通风的合理性,并且要不断地完善体育卫生设备,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等。优化中小学学校的校园环境以及基础设施,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小学生调节自身的情绪,减少中小学生在德育中出现的逆反心理,也能进一步培养并陶冶中小学生的高尚情操。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而这个喜爱之情能够引申到对集体和国家的喜爱,进而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校园的人文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文化,其中包括学术风气、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以及后勤管理工作等方面。人文环境主要通过后勤管理人员的外在形象及内在素质体现出来,其中包括后勤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工作作风以及服务态度,这些外在或内在的素质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学生的行为,从而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三、发挥管理育人作用

在一个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对于习惯的培养一直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不同的习惯便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习惯能够让其丢掉平庸,良好的习惯能贯穿一个人生活的始终。由于中小学生尚处于心智不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但在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进行强制管理,应该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习惯。还可以采用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学生进行日常卫生清扫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一个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习惯。除此之外,还能采用合理的膳食习惯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中小学校的食堂可以通过合理搭配主副食来提高学生的营养均衡,在确保学生成长每日所需营养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进行良好的饮食及健康习惯。采用安全演练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在紧急情况下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以及注意安全的理念,从而培养中小学生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以及社会公德。

四、不断完善后勤管理工作

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健康及成长进步造成直接影响,这就要求中小学后勤工作人员不断地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1.提高后勤人员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后勤工作对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后勤工作人员来说,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站在尊重生命的角度看待,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2.提高后勤人员专业素质及技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后,对后勤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因此后勤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充分地发挥后勤育人的作用。3.以学生发展为主。中小学后勤管理人员需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后勤形象,及时地解决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五、总结

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在传统观念看来主要是为教学及师生生活服务,没有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其育人工作。但后勤工作的主要内容除了维护学生健康、安全以及进行保育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以及情绪等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良好的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能充分地体现学校育人作用。

作者:刘武顺 单位: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学校

参考文献:

[1]滕家治.浅议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旬,2015,09(6):216-216,217.

[2]宋殿江,梁德才.浅析中小学后勤管理特点及其原则[J].才智,2014,16(32):188-188.

上一篇:影视艺术教育范文 下一篇:农业科普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