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实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6:05:13

小学老师实习论文

小学老师实习论文范文第1篇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准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提高教学技能、形成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如何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是摆在教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在影响教育实习的众多因素中,教育实习环境是影响实习教师实习效果、形成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支持性的教育实习环境,如实习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对准教师教学失误的容忍,重要他人如指导教师的认真负责等,有助于提高实习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树立教好学的自信以及激发从事教师职业的热情。因此,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教育实习环境是教师教育的关键,它需要高校和中小学学校建立有效的教学实习机制,为实习教师向教师身份与角色的成功转化提供契机。

二、理论文献

关于“认同”的文献涉及研究的各个学科领域,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认为,在哲学领域,“认同”这一概念由于涉及变化性与同一性的关系问题而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概念。[1]方文在《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中追溯了identity在哲学上的“同一性”,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揭开自我同一性争论的开端,经过洛克、休谟等到波洛斯基主张用历时同一性来挽救同一性。[2]

在心理学领域,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主要包括对自我独特性的感受;对过去和未来之间内在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感受;内心的和谐一致与整体完全的感受,对自我形象与儿童期的认同能够综合成一种有意义的整体而产生一种和谐感;对其所属的社会或次级团体归属感,能感觉到自我对他人的意义,并主动符合社会群体的期望和知觉。[3]

在社会学领域,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镜中自我”的概念。个体是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透过反映自我的“镜子”――他人的评价、态度等――认识和把握自我的。[4]继库利之后,乔治•米德认为自我认同是在重要他人的认可和影响的社会压力下形成的。自我是由主我(I)和宾我(me)构成的,“宾我”就是社会在自我中的反映,代表的是他人的观点。“主我”是具有内省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部分,在“宾我”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一种回应和反馈的作用,真正的自我就是“主我”与“宾我”进行对话的讲坛。[5]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阈内,特纳和塔吉夫(1986)区分了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塔吉夫在《群体关系的社会心理学》一文中提出了社会认同产生的三个心理基本过程,即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6]

在语言学领域,詹姆斯•保罗•吉认为“Identity”即“Kind of person”,他提出了四种不同的身份认同形式,即自然认同、组织认同、话语认同和亲和认同。所有的人的身份都是多元的,是与社会中的表现相关的,人们的多元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认同形式,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下都在不断地变化,具有模糊性和不稳定性。[7]

三、研究参与者

研究参与者媛媛(化名)本科就读于中国中东部省区的一所师范院校,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由于考研需要,虽然联系了教育实习单位,但并没有真正参加教育实习。硕士就读于中国北方一所师范院校,学习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专业,硕士阶段没有实习安排。硕士毕业前夕到成都某小学实习,通过教育实习自身面貌发生了重大改观,无论是自我认同还是对小学教师职业的认同。由于她实习的特殊性,岗前实习的支持性环境对她影响甚大,对其进行研究无疑对了解一般状况的教育实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研究分析

在马克斯•范梅南看来,自我就是我们内心中的一种体验,由于自我的含义是模糊的,充满歧义的,以至于最好把它理解为自发形成的。[8]本文对自我认同、身份认同并未做区分,倾向于从体验同一性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研究资料主要来自对媛媛的三次访谈,包括两次面对面访谈和一次电话访谈。研究分析突显了自我认同和话语认同的作用。

1.我眼中的“我”

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认识是自我的核心内容。对于硕士实习教师媛媛而言,她在步入实习前以及实习过程中都渗透着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即我眼中的“我”,在某种程度中规约着媛媛的行为。自我觉知理论告诉我们,内省是我们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自我觉知理论,在我们内省时,我们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与价值观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9]

“当小学老师不是我的初衷”

“当小学老师不是我的初衷”,表明了媛媛很看重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观念也是基于自我反省基础上形成的。媛媛的初衷抑或说职业目标是什么呢?她认为,已有研究生学历的她再去做小学教师觉得很委屈,心里难免失落。她最初想当一名大学老师,可是考虑到现实情况,硕士生不能当大学老师,就不得已放弃,中小学也不想去。她说:“我最初想当大学老师,可是后来觉得研究生不能当大学老师,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对不对?后来曾经想过当一名中学老师,但是当中学老师,觉得就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说中学孩子比较大了,就很难管理。他们的思想也很成熟。其实我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我比较追求那种很自然、简单的东西。然后,就觉得当中学老师也不好,当小学老师,那时候也不想。”从媛媛的叙述中可以看到她对理想和现实都有着比较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基于自我认识基础上的。

初上讲坛――“很差”

媛媛实习之初对自己的讲课非常不满意,她觉得很差。她说自己在讲公开课《小闹钟》时感觉很差。她觉得“当时教学目标不清楚,有了一些教学目标也没有办法落实到位,因为不会组织课堂。虽然说知道那些教学环节,但是那些教学环节只是为了教而教,并不是为了学生学而教”。媛媛在无形之中是在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自我的表现,并对自我做出评价的。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我,就是哲学中常说的“我比你更知道我自己在想什么”。它强调了“第一人称的权威性”。但是在英国分析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看来,第一人称权威是不存在的,我们不是直接了解自我内心想法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间接来了解的。[10]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自我认同的第二路径,即通过观察自己的外在行为来认识自我。

“我当不好小学老师”

这是媛媛在实习初对自我的初步认识。这种自我认识是通过实习的外在表现得出的结论。她说:“我就觉得自己不适合当老师,就觉得自己表达能力不行。第一,知识储存量不够,第二,说话比较直、比较硬。我不会模仿,刚开始我跟你讲‘这一节我们来学习《小闹钟》’,平吧?(指语气)有一节课语文老师说,‘这一节,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学习―小―闹―钟!(抑扬顿挫)’。她读得很好,你就感觉很好,感觉不一样。”

“教师职业是一门技能,是能够学会的”

媛媛对自我的认识还体现在实习中的进步,这让她觉得教师职业是一门技能,是可以学会的。她认为,不会模仿,语气硬是可以克服的,只要用心就可以。在访谈中她说道:“你看我现在和你在聊天做访谈,对不对。然后我既然能学来,就说明我已经会模仿了,而且有一点进步了。以前我就知道叫‘小闹钟’,我不知道还有‘小―闹―钟(语言有起伏)’的区别。”

她认为教学中的一些技巧是可以学会的。她谈到自己在上《迷人的夏天》时,指导教师对其指导的感受。她认为指导教师细致的教学技巧是可以学会的。比如说过渡语的使用。她说:“郭老师给我改了很多过渡语,过渡语很重要。比如说我在讲完这篇课文的时候,不是有生字要预习吗?我刚开始就不知道怎么来说,我可能就说,‘好,孩子们,我们现在一起来读一读生词宝宝’。我可能就这样说。但是郭老师就这样说‘孩子们刚才读得可真棒!你们课文读得太有感情了,郭老师手里的生词宝宝忍不住跳出来,要和你们一起来玩儿”。(语调较高)就这样。媛媛觉得这些技巧都能用上,她说:“这些过渡语能用得上,我就当时只是听她这么讲,但我没用,但是这样一指导我就知道自己该怎么用了。”

2.他人眼中的我――“镜中我”

根据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自我认同理论,透过他人的“眼睛”是认识自我又一重要的方式和维度,毕竟我看待自己的方式不同于他人看待自己的方式。而且,“自我概念不是在单独的背景下发展的,而是在我们周围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如果我们从来没有与他人接触,我们的自我形象将会是模糊的,因为我们不会把自己看成与别人有区别的”。[11]总之,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分辨自我与他人以及确证对自我的认同。

初步印象:“硬”

媛媛谈到她刚实习时学校老师对她的印象,上课很“硬”。她说:“我刚去的时候,他们中的好多老师都觉得我像高中老师。刚开始去的时候,他们说我比较硬,比较严肃,他们说,平时看你乐呵呵的,笑眯眯的,但是你上课怎么这么硬啊。感觉你就像教高中学生一样,比较有理性,教小孩不是这样的。”对于“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媛媛后来做了补充,“硬”不仅指表情严肃、语气硬,关键是语言没有“起伏”,不能“读出语言表示事物的那种感觉”,比如通过读《小闹钟》能够感受到小闹钟嘀嗒嘀嗒的声响,通过读《弯弯的月亮》头脑中就能浮现出弯弯的月亮。

鼓励:“挺像老师”

媛媛对自己的第一次课《小闹钟》感觉很差。校长和听课老师在鼓励的同时,也会提出中肯的建议。她说:“学校肯定会提出一些建议,就是你一些方面的不足,但是我们学校很好,校长和老师都很好,他们首先说你的优点,其次说你在哪些方面改进,他们从来不直接说你不行,他们只是说,哎,讲得不错,挺有老师范儿的,觉得挺像老师的,但是有几个点如果改一下这节课就更好了。这节课有问题他们会跟你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文化中这种话语的认同无形中会坚定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念。校长的鼓励话语是她反复提到的,也是印象最深刻的。

“我现在并不是看你们课讲得怎样,你们肯定没有老教师讲得好。但是你们很有潜力,你们既然能把功课做得好,能读某某高校的研究生,就说明你们很有能力。关键在于你们想不想当老师,想不想当一个好老师,想不想把孩子们教好。可以这样说,你们成为一个好老师最好要有三到五年的时间,我们就是打算这样来培养你们的,三到五年把你们培养成为一个好老师,五到八年把你们培养成为一个名师。只要你们有信心,只要你们愿意学,肯定能做得很好……”

从詹姆斯・保罗・吉提出的身份认同理论可以看出,校长的话语塑造了媛媛的自我认同以及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同时校长的话语基于其自身地位,在某种程度代表了学校组织机构对媛媛能够当好教师的认同。这都会影响到媛媛的自我认同和对教师职业的认同。这从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你就感觉有人在信任你还鼓励你”。“我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就能当一个好老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很有信心。”

3.“有课感”

媛媛的公开课《迷人的夏天》得到老师的评价是“有课感”。在媛媛看来,“课感”就是在上课时,自己和学生共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心无旁骛的感觉。媛媛描述了这种美妙的状态。“讲这一课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你自己进入状态了。你说街上飘着五颜六色的衣裙,我真的就看到那是一幅画面,街上各种颜色的衣裙在飘着。从冰箱里拿出西瓜,我自己就能闻到西瓜的味道。”“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比如我问这孩子说,夏天到了,你有什么感觉?我当时就是忘记了别人,我就是在问他,有没有感觉。他说的时候,比如,夏天吃西瓜挺爽,然后他就会这样说。他说的时候就像平时对话一样。他们认为这样就是课感。因为以前我有些紧张,比如说话的声音比较小,他们就没有说。最后一次课,一讲完《迷人的夏天》,他们就说这节课非常有课感。我们有三个实习生,他们说三个人中间你最有课感了。”她还通过比较前几次的讲课来说明自己的进步。“我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很紧张。总共去了八位老师和领导,我就特别紧张,我说话的时候基本上就看着天花板或地面(哈哈哈),我很害怕。这次上课的时候,我就没有太注意后面坐着的老师。可能比较自然,就是一个上课。我就是觉得我是和孩子们在上课,和孩子们交流。呃,就不想老师会对我的课有啥评价。”

“有老师的范儿”

对于“有老师的范儿”,媛媛的理解是在着装、语言、体态等方面有老师的样儿。她描述了上《迷人的夏天》时,由于校长给了前次课的建议,自己的着装有了改变,比较正式的着装改变了自己的外在形象,看上去像个老师,“自己就觉得挺有感觉,挺像个老师”。而且上课语言表达流畅、干脆,语气坚定。“我自己觉得说话比较流利和干脆。说话,这种感觉像老师。”还有站在讲台上不要来回晃动。媛媛尤其对比了自己的着装变化,“我头几次上课的时候,穿那种圆领的T恤衫,七分裤。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校长说不行,以后要穿正式一点。我就买了一件小外套,西装那种,那天就穿高跟鞋,我自己觉得挺有感觉,挺像个老师”。有老师的范儿意味着自己角色的变化,身份的改变,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是全方面的,意味着走向并显现自我的成熟。职业装实际上在塑造职业认同方面起着潜在的作用,它起到社会分类、社会比较的作用,从而把自己归入某一群体,以示与其他群体的不同,从而可以强化自我认同。

五、研究结论

自我认同的本质就是自我多样性中的同一性。无论自己的内省、观察还是他人的“眼睛”获得的体验都是自我显现的多样性,在这种多样性的显现中,展现了自我本质。自我的存在方式决定了自我的显现方式、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我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也许不同,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也许是实现自我认同的关键。媛媛的案例中成功实现了二者的统一,即媛媛认识到自我呈现的多样性,体验到自我认同与话语认同的契合,实现了自我认同体验即自我认同感的统一。

媛媛的案例的特殊性在于她一开始就赢得了组织机构的身份认同,尽管她是实习老师的身份,学校和老师都把她当做自己人来看待。这主要体现在校长的话语上,校长在其进入学校实习之前就进行了引荐。媛媛说:“在我们到学校实习之前,校长已经在学校的例会上通报有三个部属师范类院校的研究生要来实习,希望老师们不要对我们有太多的要求,希望在校老师多多帮助我们。”这种话语身份建构的认同同时也意味着学校组织机构的认同,从而为媛媛创设了一个支持性的实习环境,让媛媛觉得他们把自己当做“自己人”来培养。指导老师和指导行政的密切配合、原生态课堂的展示、中肯的建议和肯定的鼓励都提升了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从不愿做小学老师,做不好小学老师,逐步树立起做好小学老师的坚定信念,实现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媛媛的案例向我们展示出支持性环境是如何塑造了自我认同及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显现出实习环境对实习教师成长的影响。

本文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知识转化与身份获得:实习生与重要他人互动模式研究”(批号:10YJA8800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5][8][10]马克斯•范梅南,巴斯•莱维林.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M].陈慧黠,曹赛先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0,114,125,129.

[2]方文.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陈香.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其核心概念的阐释[J].前沿, 2010(4).

[4]范松楠.符号互动理论的源起与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0(4).

[6]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3).

[7]James Paul Gee.Identity as an Analytic Lens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Vol.25,2000-2001:99-125.

[9][11]阿伦森等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第5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16,130.

小学老师实习论文范文第2篇

本次调查是从目前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合理性的角度出发,调查湖北省武汉市小学在职英语教师对师范英语课程设置的意见和看法,发出问卷50份,收回30份,通过这次调查表了解了关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公共课程、教育类课程、教育实习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以及种类。所调查老师的在校所学专业、学历以及任教年限如下:

在校所学英语专业的19人,占63%;本科学历的16人,占53%;任教五年以上的17人,占57%。在校所学非英语专业的11人,占27%;大专学历的14人,占47%;任教五年以下的13人,占43%。

由此看出,被调查的小学教师里面,63%为在校所读专业为英语,27%的小学教师是其他专业毕业,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学历方面,本科占53%,大专占47%,本科比专科学历教师要多一些;任教年限方面,五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57%,五年以下的教师占43%,有小学教学经验,了解小学教学特点的教师占了大多数。所以此次调查基本能够反映工作在一线的对小学英语教学比较了解的教师的看法,他们对师范英语课程设置的意见比较具有代表性。

统计结果显示:收回的调查表一共30份。设计问题共35道,除了第二题有七个选项、第四题有六个选项(A、B、C以外的D、E或F在备注里面标出)外,其他的均为三个选项。

所有题目从师范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四个方面涉及的问题,其中尤其在英语专业课程方面做出了调查。从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关于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见实习的比例――

63%的教师认为其合理比例应该是公共课占40%、专业课占47%、教育见实习占9%。即国家新计划列出的比例。

23%的教师认为合理比例为公共课占28%、专业课占57%、教育见实习占8%的比例。13%的教师认为其合理比例应该为公共课占63%、专业课占28%、教育见实习占14%。也就是我们学院目前采用的比例。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小学英语教师认为应该采取一种平衡发展的路子。

关于公共课中应该加强设置的课程――

全部即100%的教师认为应该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反映的信息时代对小学教学的影响重大。

70%的教师认为应该加强艺体类课程,说明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对教师音乐、表演、体育方面的要求很高。

63%的教师认为人文类课程应该加强。

23%的教师认为自然科学类知识对小学教学有意义。

只有3%和7%的教师认为政治和法律基础类课程应该加强。

另外,全部即100%的教师认为在公共课中,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和英美文学欣赏类课程。所以可以考虑在公共课中设置一定课时的由中文老师讲授的英美文学欣赏课程。

关于教育类课程的问卷――

63%的小学教师认为班级管理课程很重要;50%的教师认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很重要:46%的教师认为学生心里辅导课程有意义;28%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制度与思想重要;27%的教师认为教育研究与方法重要。

如上数据表明他们希望学习小学非常实用的课程。

关于教育见实习的时间长短、所在学期的调查――

50%和47%的教师认为教育见实习12周的时间合适和太短,说明教师对教育见实习的时间基本认可,甚至希望增加见实习时间。

63%和60%的教师赞成把见习时间定在大二上学期和大一小学期;77%的教师认为教育实习时段在大三下学期比较合适。63%的教师赞成师范教育紧密结合小学,有必要在每个学期让师范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小学教学活动与管理。

以下是关于英语专业课设置的调研

关于五门英语必修课调研――

100%的小学教师认为英语试听说非常重要;83%的教师认为英语泛读非常重要;80%的教师认为综合英语非常重要;73%的教师认为英美概括非常重要。67%的教师认为英语语法非常重要。57%的教师认为英语英美文学欣赏课非常重要。

总之,都有超过半数的小学教师认为这些专业必修课的开设非常必要和有意义。

关于英语教学法。英语歌曲与戏剧表演。英汉翻译的设置调研――

全部即100%的教师认为英语教学法设置的意义重大,93%的教师认为设置英语歌曲与戏剧表演的意义很大;83%的教师认为设置英汉翻译的意义很大。我院现在已经开始有教学法课。可以考虑设置一门英语歌曲与戏剧表演课程。这对于小学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词汇学、语言学和语用学设置的调研――

分别有37%、40%、43%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这三门课程。所以对于小学教学而言,这些相对高级的语言学、词汇学及语用学知识,对于启蒙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没有太大的影响。可以考虑不开设。

47%的教师认为开设英文写作重要,60%的教师赞成开设英语时文,40%的教师赞成开设外国报刊选读,43%的教师赞成开设英语网上阅读,53%的教师赞成开设英语测试,43%的教师赞成开设小学英语竞赛指导。

关于开设实用的学科――

绝大部分即87%的教师认为应该开设商务英语会话,旅游英语会话,酒店英语会话之类课程。这说明小学教师认为开设一些实用性的科目,对于师范生的毕业就业会有很大好处,这些科目给学生一个新的起点,让他们可以有机会接触除教学以外的新的行业。

关于开设中西文化和二外的调研――

认为这两门学科开设很有意义的教师占67%和60%,认为开设无意义的占33%和44%。这说明绝大部分小学教师认为了解西方文化,对于语言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二外的开设对于师范生也有比较大的意义,可以给他们一个二外的起点,对于他们的以后的自学以及深造读研等等是有意义的。

有93%的教师认为开设英语语音有意义。63%的教师认为开设英语书写有意义,100%的教师认为开设简笔画有意义,43%的教师认为开设教学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指导有意义。所以可以考虑单独开设英语语音课程。简笔画也应该成为重点开设学科,英语书写也可以开设训练。其中后两门可以以讲座之类形势出现。

关于课外活动与四级辅导――

33%的教师认为应该多举办一些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口语竞赛、歌曲、小品、戏剧表演等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43%的教师认为应该强化四级辅导。课外活动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受到小学老师的认可,可以考虑在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学生的参与面上面使其能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效果。

还是有一定数量教师认为四级辅导应该强化,这一点可能与学生分配时有四级合格证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有关系。

小学老师实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专业建设 调研报告

高等院校数学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这些变化后,人们对改革的认可究竟如何呢?我们本着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对江西省吉安市新干思源实验学校、新干中学、峡江中学、泰和二中、马市初中、苏溪初中、泰和三中、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同济大学数学系、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调研中,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人才需求量、学历需求和岗位需求)、专业人才业务素质和能力要求及相关行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主要采用与被调研对象交谈的方式了解以上信息。

一、调查结果

1.对于大学所学的专业课对以后工作的使用价值,泰和二中、马市初中、苏溪初中、泰和三中的初中数学教师普遍认为所学的专业课最大的作用是考研,对中小学老师基本上没有多大作用,中小学老师特别希望掌握教育类课程和跟上时代的最新课件制作方法,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幕课与微课的制作、数学教育心理学和中学数学竞赛辅导、初等数论、初等数学研究、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其中教材教法对中学数学特别重要。

2.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同济大学数学系、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被调研对象认为,大学课外活动要多开展,综合素质要提高,大学的评价体系有问题。

3.新干中学、峡江中学等重点高中的老师认为:大学扩招以后,大学生素质下降,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数学解题能力较差,大学阶段应该加强竞赛数学的学习。新干思源实验学校的校长提到:现阶段该校的一线老师仍是老师范毕业的教师,到该校工作的井冈山大学毕业生一般短期难挑大梁。

4.苏溪初中的校长特别强调:大学所学的知识与现实脱离,应该加强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内容;大学生的三笔字应该加强;实习时间太少,实习基本上是放羊式,效果不佳,应该掌握课堂教学技巧。

5.所有的调研对象共同认为:教学方式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师生互动式教学是最有利于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对自身在课堂上角色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掌握知识,传统教学方法忽视学习的主观态度,使课堂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满堂灌”只会让学生疲惫与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遭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否定。教师互动式教学则是由教师启发学生,使学生较独立地对知识进行构建与创新。

二、思考与建议

1.课程设置

在调查中,被调查者普遍对专业课程的使用价值表示怀疑,对课程的设置大多认为不合理,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当年进入数学系学习并不是对数学有兴趣,也不是希望将来从事数学研究工作,而是将数学作为工作的知识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与知识要求不断变化,已经从单纯的专业能力向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转变。当然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不能无视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而要考虑为学生提供适量的能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有利于就业的实用型课程。在对教育类课程的选择安排上,学生希望学一些在实际教学中更有用的课程,而且更重视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缩减必修课,增加一些实用的选修课,包括师范教育类课程系列,给不同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课程系列的机会。

2.加强实践教学中师范技能培训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师范生将所学数学知识与教育理论互相贯通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吸收、消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实践教学贯穿所有课程中,加深对实践育人的理解。根据不同的课程,任课教师要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通过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与小论文等形式的考核,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积极开展“三字一话”工程,即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断加强师范生教育基本技能训练,为成为优秀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微课教学中,要注重数学基本功练习,如画出一套规范的几何图形,写规范的数学符号,说精准的数学语言。要让学生多练,多实践,多开展一些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余时间,常请一些知名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为学生讲课,学生会喜欢,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讲课水平。经常举办数学文化系列讲座、数学文化艺术节,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课余时间学院还不定期举行数学知识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三字一话”比赛,讲课比赛,说课比赛等一系列的健康有益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数学基本技能与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视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学生成功顺利地进行实习实践,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老师实习论文范文第4篇

最牛的入境理由

齐国君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研究生二年级,本科学习期间就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从去年7月起,他又进入亚洲研究院一直实习至今。据了解,微软亚洲研究院招收的实习生一般只能实习3至6个月,像齐国君这样可以实习一年的非常少见。

从2005年开始,微软亚洲研究院每年选拔十名最优秀的实习生赴美参观学习,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去盖茨家吃烧烤”。由于盖茨已经宣布将于明年退休,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次有中国实习生去他家做客。

“Oh , my God!”6月16日,齐国君和9名同伴抵达了美国西雅图,入境安检的工作人员迸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在入境理由那一栏,齐国君他们都“嚣张”地填上了“到盖茨家吃烧烤”。“盖茨为什么不邀请我?你们太幸运了!”这位美国人的语气中饱含羡慕之情。

盖茨家坐落在半山腰

终于到了最为激动人心的6月19日下午,齐国君和其他9名同伴来到了华盛顿湖畔。盖茨家坐落在半山腰上,面朝华盛顿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整个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充满田园气息。

在进入盖茨家之前,每个人都在一座小教堂里进行了严格的安检。“比入境时的安检要严格得多,我们一早就被告知不得携带摄像设备。”随后,他们来到了盖茨家的草坪上就座,烧烤party开始。“当时盖茨还没来,我们就想着赶紧填饱肚子,因为等盖茨出来后,大家都会没空吃饭了。”

晚会成了盖茨的“记者招待会”

正当大家都在翘首盼望之时,齐国君成了最幸运的一个人。“我坐的位置最靠近楼梯,亲眼看到盖茨从楼梯上下来,我和另一位中国实习生立刻冲了上去。”齐国君先上去向盖茨问好,并称赞他的家非常漂亮。盖茨身着一件短袖T恤,非常随和地与大家攀谈起来。“我听说,去年的烧烤聚会上,盖茨出场的时候脸上还沾着番茄酱,哈哈,今年大家都特别期待,结果发现没有,看来他也吸取了教训。”

这时,大家都纷纷离开座位,簇拥到盖茨的身边,“当时的阵势丝毫不亚于追星。”“您对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工作如何评价?”齐国君代表大家问了这个问题。而盖茨则笑着连说了几个 “satisfactory”,他对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绩十分肯定。白手起家打造“微软王国”的盖茨目前对个人创业也有了新的看法:“当年我创业的时候,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刚刚起步,有很多机会;而如今,这个行业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各种技术标准已经建立,现在的创业就要难得多。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先到大型的公司工作,积累经验。”

整个烧烤聚会几乎成了盖茨的“记者招待会”。“整个晚上,我只吃了一片面包和一片烧肉,所有人都在忙着问问题。”9时餐会结束后,大家还是异常兴奋,齐国君一直到凌晨三点才睡着。

亲身体验“未来之屋”

参加烧烤聚会之前,齐国君他们一行10人还受邀参观了著名的“未来之屋”。“让梦想成为现实,来到这里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技术的神奇。”他说。

来到“未来之屋”,首先要以掌纹识别才能打开大门,门口将会自动为你摄像,制成电子贺卡发送给你的朋友。“未来之屋”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奇妙事物,齐国君印象最深刻的还属“魔镜”,只要你在镜子面前照一照,这面“魔镜”马上会根据你的外形为你搭配合适的服装,显示出你穿上这些衣服的样子。

“这次美国之行,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们接触到了国际最前沿的技术潮流,为我们搭建了国际交流的桥梁。”

他为何能脱颖而出?

到世界首富家做客,被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称为“从百万计算机学生中脱颖而出”,齐国君靠的是运气、天赋,还是实力?请听他的父母、老师的描述……

儿子为何能从数百万学生中脱颖而出?父亲齐晓玉将其归功于“爱看书”和“会看书”。齐晓玉说:“国君从小就喜欢看书,在饮食和穿戴上从不讲究,但买起书来却毫不含糊,家里两个房间都是书。除了买书,齐国君还经常到书店去看书。受小学老师的影响,齐国君最喜欢的是数学,但看的书范围很广。历史、自然、武侠、人物传记,什么都看,什么都感兴趣。”这么多书,齐国君怎么看得过来呢?齐晓玉说:“国君从小就精力超人。从小学3年级开始,齐国君一般都要看书看到晚上2点才睡觉,有时甚至到4点多,而早上不到7点就起来上学,但白天精力也很好,中午也从不午睡。我们都很忙,平时也不怎么加营养,精力好可能是天生的吧。有时为了让小国君早点睡觉,不得不拉闸停电。”

除了看书,齐国君的爱好也特别广泛,像很多理科生一样,台球、乒乓球、羽毛球、电脑游戏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从小就喜欢打电脑游戏,但是自己却能控制自己,不上瘾。而台球更是齐国君非常喜欢的一项运动,在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里,就有一张台球桌,科研之余,齐国君常在这里放松。有时候,齐国君和同事们被一道难题难住,于是到球桌上“爽”一把,打着打着突然来了灵感,就在球桌上热烈地讨论起来。

齐国君高中时的副班主任楚老师说,齐国君就是有一种钻研的精神,任何问题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才罢休。微软亚洲研究院是计算机顶级人才汇聚的地方,但在研究院,齐国君的钻研精神让他出类拔萃。目前,他正在网络多媒体组研究视频搜索。由齐国君担任第一作者的视频搜索论文成为今年9月召开的一个大会的最佳论文候选篇目。而这次从300个实习生中脱颖而出,与盖茨共进晚餐,更是为齐国君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信念。

小学老师实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素质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功利性明显,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不积极。很大一部分学校的教师根本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有的学校是通过抓阄的办法来确定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人选,或者学校直接摊派。即使自愿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他们的目的都很明确或者是为了拿文凭,或者为了以后评职称,一旦有了文凭评定了职称就不愿意再参加继续教育了。都没有认识到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因此即便是参加了继续教育其实际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教师的素质很难得到提高。

(二)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培训师资薄弱。现在继续教育的种类虽然不少,但课程比较单一、不系统、没有针对当前教育中教师遇到的问题,内容不能反映时展的要求。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陈旧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培训方式方面大部分都是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设备不过就是一个话筒,一本教材,老师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理论和实际相脱离。有的即便是用了课件,也不过只是把所讲的内容用电脑呈现出来,代替了他们的板书,来减自己的授课负担。学员们只能在下边被动的接受,更谈不上参与进课堂教学去了。老师在上面大谈教育改革、启发式教学、创新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教师,让他们怎样去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呢?如果是教育学院组织的他们有专门的教师,教学效果相对来说会稍微好一点。很多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他们没有专职教师,每次都是临时找一些领导或者一些学校的教师讲课,讲的内容往往是东拼西凑没有教育理论基础的支持,理论性和实践性都不强,根本不能满足教师对新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

(三)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大,继续教育的时间难以保障。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学习,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往往发生冲突。很多学校无法安排教师外出参加继续教育,一旦教师出去学习学校没有相应的教师代课。而很多继续教育的时间都被安排在教师的工作时间里,因此很多教师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们只好调课。回来后还要加班加点,甚至有的挤占星期天给学生们补课,有的老师因此就放弃了继续教育。这样继续教育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素质,反而给教师们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四)培训经费不足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如今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费用主要是个人承担,很多学校不愿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即便是有的学校和政府承担部分经费其比例是很小的。特别是偏远、薄弱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参与培训的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而往往这些地区的教师工资又很低。还有一些地方的继续教育层次不高且名目繁多,培训的费用反而又高,这些费用对农村中小教师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他们的生活负担普遍较重,又是继续教育的主要众群体,如果所需费用绝大部分由他们自己承担,就大大影响了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执行继续教育政策和组织继续教育培训时往往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某地一位中学老师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5年他所在的地区组织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第一批教师交了三百多元培训费到当地的教育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继续教育,结束时进行了严格的考试和毕业论文答辩才发给合格证。到了当年的暑假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交了同样的钱却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结束时也进行了考试但没有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就发了合格证。到了第三期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普及继续教育,要求剩下的所有教师交了十元钱利用星期天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培训就发了合格证。像这样的例子在继续教育中是非常普遍的,久而久之在教师的心目中就形成了越靠后越省钱省时省力,因此很多第一批继续教育的人选都是通过抓阄的办法确定的。教育主管部门的不重视势必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在教师的心目中也造成继续教育可有可无的不好印象。继续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就很难发挥了。

二、对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以促进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放宽条件,扩大教育专业硕士的招生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的设立为我国中小学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开辟了新的渠道。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不同于学术性学位,它以课程为主,一般开设12门课程和一些选修课,课程内容除了教师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态,还有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同时教师可以身临大学之境感受大学浓厚的学术气氛,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理论,享受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对提高教师素质和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是非常有用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可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能使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许多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也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里边学习的。但是现在教育硕士只招收在职的中学教师,要逐步放宽条件,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使小学教师也能参加到教育硕士的学习中去。

(二)不断探索和完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新模式

现在不少师范院校正在探索和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新模式。师范生到中小学校实习来置换出部分教师使他们有专门时间去参加继续教育。师范院校专门组织有经验的一线教授制定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编写教材,由他们给中小学老师上课。这样中小学教师不仅在时间上有了保障,同时可以享受到师范院校高质量的师资,还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了解到教育的最前沿动态。这种互利双赢的新模式还可以大大降低中小学教师的经济负担,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开展校本培训,进行课题研究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可以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本校的优势和特色发扬光大。同时还可以扩大继续教育的范围,提升继续教育的功能,丰富继续教育的方式方法。校长积极发动学校的优秀教师、高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参与校本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以及开发本校的校本培训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培训资源。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四)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的时间和经费来源

世界上很多国家对教师在职进修都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英国1972年就规定每位教师工作7年可以获得一个学期的带薪在职进修的机会,1976年延长为一年;日本1987年文部省公布了《实行新任教师进修实施要点方案》,规定从1989年开始分批分期地对新任教师在职培训一年;有的国家也规定中小学教师工作几年要到大学修学几个学分的不同规定等。在我国虽然在法律上也规定了教师的继续教育,但都没有明确的时间和经费保障的规定。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在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中写到建立和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对经费和时间有了明确的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执法使教师愿意且积极地参加继续教育。

(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传统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切实为提高教师素质服务

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到各中小学校的校长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新的教育理念要提高认识,同时要有为每个教师服务的意识,在继续教育重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样一般教师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提高,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也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组织继续教育要根据当地教师和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要在质量上下工夫,要办就办高水平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不能只讲数量而不求质量。在场地和时间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被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把继续教育办成切实是为广大教师服务。有条件的地区把课堂设在各个中小学校,形成送课下乡、送课到校、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4.259-263.

[2]张忠华.关于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J].函授教育.1999(2),

小学老师实习论文范文第6篇

所谓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技能训练实施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技能

(一)语言表达技能,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即听、说、读、写的能力。

1.听。听课、听别人讲话仪态端庄、自然, 坐立得体,目光注视着说话人的面部表情,注意力要集中,不随意插话。具有敏锐的听知能力和思能力,能迅速地辨析、综合所听到的内容。在见习过程中,听小学老师讲课时,能够一面听、一面观察学生的反应,还要随时将听到的做出简要正确的书面或口头复述。

2.说。在公共场合敢于说话。发言时要稳重大方、朴实自然。做到口齿清晰,节奏鲜明, 轻重适度,语调柔和、亲切, 音量、速度适中, 讲话内容要中心明确,语言干净,不嗦,无“小动作”。要具有应变能力,能够即席发言和简短的演讲。

3.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 万字以上,并提出了阅读建议。那么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更应该加强阅读积累,扩大词汇积累量,背诵古代诗词、短文、名家名篇、名作,阅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作品,并学会制作读书摘要和资料卡片等。另外,还要提高朗读能力。能用普通话规范、标准地朗读课文,做到轻重适宜,停顿得当,音量适中,能有表情地、生动地再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4.写。一是书写能力。按小学语文常用汉字规范书写。学会运用三笔字( 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 ,写出端正整洁、大小适中、布局合理的汉字。要求笔顺正确、笔画清楚、字形规范、字体美观。书写要有一定的速度,避免写错别字。二是写作各种文体的能力。练习写景、写人、叙事、说明、通讯、教育、教学科研小论文等文体,学会创作和改编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学会修改小学生的写话与习作练习。

(二)分析教材的技能

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主要来源。师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教材的能力是教授语文课的前提和保障。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文科方向的学生要认真钻研全册教材,明确本册教材在整个阶段的地位,把握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和编排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每个单元、每篇文章,要明确重、难点,避免平均用力,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尤其是在当前“一纲多本”的课改形势下,更要花大力气深入浅出地了解各式版本的教材, 把新的观点、新的理念带入到语文教学中。

(三)教学设计的技能

在正确理解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独立地、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提问、板书、演示、结束等技能的综合运用。

(四)课堂组织技能

课堂组织技能对能否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当今,信息资源的利用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的改革浪潮,这两次浪潮都淹没了早先的文明和文化,都是以前人所不能想象的生活方式,替代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师范生要及时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学会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适时适度地运用媒体技术。在吃透课本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美观教学课件等现代教育手段来丰富教学活动。

二、开展教学技能的途径

(一)加强师德教育

必须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心,有了这份执着的事业心,就会在教学技能训练中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从而持之以恒地按照既定目标进行训练。

(二)组织开展教学模拟实践

要抓住必修课这个主战场,将教学技能训练集中安排在主干课上,以微格教学训练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要充分利用好微格教学设备,将从事语文教学必须掌握的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技能等组成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训练,教师应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查找不足,深刻反思,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步提高技能水平。

(三)加强见习和实习的实践环节

小学老师实习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2007年,我国颁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2007)34号),实行了新一轮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这一群享受着国家优厚条件,同时有着职业定向的免费师范生来说,他们的职业认同不仅影响其学业质量、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其未来教师职业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问题。

一、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

我国学者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总结已有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界定其概念:一是从教师职业认同概念推导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目前对教师职业认同普遍接受魏淑华的“过程状态说”[1],因此推出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过程上是指师范生教师角色不断形成的过程,状态上是指师范生当下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程度[2]。二是从职业认同的构成维度上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下定义,如晋燕云[3]从专业知能、专业情感态度、专业评价和专业行为倾向四个维度将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定义为,“是对教师专业理念、专业价值、专业情感态度的理解和体认,并将这种专业信念、专业价值内化为专业行为,获得专业成长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4]。

二、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研究

目前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普遍得出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封子奇[5]等人对北京师范大学198名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调查,发现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总平均上得分都显著大于中间值3(ps

(二)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我国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总体上较高,但在人口变量学上存在差异,主要在性别、年级、专业类型、户口、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曾丽红[9]等人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在性别、家庭来源、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专业类型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如在性别上,女生的认同程度总体上高于男生,但是在职业意愿与期望因子上显著低于男生;丁道群和蒋珊珊[10]研究发现,湖南地区的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所在地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免费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上并不存在差异,但是在某些维度上差异显著。

(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搜索到的文献中只有王情等人有关注。王情[11]认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与学习态度存在显著相关,“职业认同度若改变1%,将影响学习态度同向改变0.169%”;王鑫强、张大均[12]认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赵丽、李录志[13]对就业后的免费师范生进行调查发现,就业后的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成正相关,与压力状况负相关。

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方法分析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目前我国学者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比如,邓杰[14]、李录志和宋丙英[15]、封子奇[16]等。

四、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总结与评价

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作为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个方面,是在2007年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后才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总结和归纳,我们看到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界定不明确。已有的研究对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界定都来源于教师职业认同,且不说学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尚达成共识,也未作出权威定义,单从教师职业认同及其构成维度方面来界定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概念,缺乏针对性,未把免费师范生的特点概括其中。第二,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未来的中小学老师,缺乏对特殊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及艺体类免费师范生的广泛关注,与非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对比研究涉及较少;相关研究有待也有带加强。第三,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缺乏对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跟踪研究。(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2] 王传利,薄艳琳,吴晓.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与特征探讨[J].高教论坛,2011(11).

[3] [4]晋燕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5] [16]封子奇,姜宇.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7).

[6] 刘屹.影响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9(7).

[7] 张帆.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建议―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

[8] 催莎莎.艺体类免费师范生从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9] 曾丽红.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10] 丁道群,蒋珊珊.湖南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7).

[11] 王情,葛r,元英.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度与学习态度关系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1(7).

[12] 王鑫强,张大均.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启示[J].当代教师教育,2012(12).

[13] 赵丽,李录志.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对职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当代教师教育,2013(9).

[14] 邓杰,教育实习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以西南大学免费师范生为例[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小学老师实习论文范文第8篇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专业知识的丰富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了“以人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这也表明了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社会价值。高校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只有这样的专业人才才能个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

1.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全面、专业、完善的教学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但是在现阶段音乐教师教育的过程当中,通常产生“脱轨”的状态。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的主修课制度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念不正确,从而对教育的目标产生干扰。目前,很多教育学校将音乐教育专业分为多个方向,这导致教学内容和形成因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但是也产生了相关问题,即一部分学生只对自己选择的专业课程感兴趣,而忽略了师范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2.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课——乐理、和声、作曲等;二是表演艺术和技能课——钢琴、乐声;三是音乐综合课——合唱与指挥、音乐欣赏等。而这些专业音乐课程,大部分是对专业音乐教学可能的抄袭与复制。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学生,在未来也行可以成为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但是绝不会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老师。在教学的中,他们往往因缺乏教育方法,而使知识不能很好的传递;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以超出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外的知识进行讲解,或是照搬亲身所经历的学习方法,长期以来会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抵触,缺乏学习音乐的兴趣。如此种种,课程设置的缺陷,必然导致所造就人才的“缺陷”。

3.音乐教师教育忽视了教育、心理学科课程

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常常对教育学科课程不加以重视,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从事教育行业的结构素质组成。通常有些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非常优秀,音乐专业知识也很丰富,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这并不是因为他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够,而是由于去烧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的学习。

(二)教师教育音乐专业改革的途径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称标准》《普通高高中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教育音乐教学改革必须推陈出新并具有科学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把师范性做为重点,提高音乐教学理论课的质量,重视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使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既要掌握深厚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具备较高的音乐技能技巧和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

1.确立音乐教育学课程的重要地位

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技巧的表演能力、音乐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是高校乐声专业学生从教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一些不重视音乐教师培养的学校,应该把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同时注重学生的有创造性的、自主的学习。只有重视这门课程的发展,关注专任教师的教学成果,才能使教师有动力,受到重视,才能使教学改革深入进行。

2.改革音乐教学结构和教学体系

专业音乐教学的模式并不适合培养出优秀的音乐教师。它体现在过多的注重片面音乐知识与技巧,不能在总体上考虑;轻视多元文化、综合人文素质。尤其是在专业技巧课程上面,必须改变只培养学生的演奏、表演能力,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丰富的知识,同时更要培养较高的文化修养。

3.加强教育实践

教育实习有助于使学生把课本的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更加快速的掌握音乐教学的方法与过程,同时实践也是检验高师办学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促进音乐教育改革的有利途径。实践过程可以分为两方面,其一可以去亲身去中、小学校以听课的模式体验,总写中、小学老师教课的方法、态度,并与自身所学习的知识相结合,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其二是上台讲课,讲台下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用以锻炼自己,把知识与教学方法转化为现实,并不断的思考与总结,找出不足,不断的完善自己。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在各个方面不断的改革、完善音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专业的音乐教师。

(注:本文为佳木斯大学教育专项科研课题《高校声乐专业学生从教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论文;项目编号:JKA2012-049)

小学老师实习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方综合院校;师范教育;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湖南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组成员:彭时代、刘创、徐振祥,湖南岳阳414000

[中圈分类号]G65;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138―0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培养全部由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的做法正逐步打破,一个相对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地方性师范院校通过更名、升格或合并共建等形式,纷纷向综合性院校发展,这些地方院校原有的师范专业还很大程度上作为办学特色予以保留。这种地方性综合院校主办师范专业的体制成为新时期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模式复杂化和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背景下,师范专业学生素质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的重视。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今天师范专业学生的素质就是明天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知识、有能力、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包括地方综合性院校在内的师范教育主办者的共识。

一、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利弊因素

(一)地方综合性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利因素。一是可发挥地方综合性院校相对而言在学科门类、办学规模、学术层次上的优势。依托综合性院校中占优势的学术资源和师资条件,为师范专业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地方综合性院校中的师范教育专业从原来比较单纯的教育性专业融入现在的学术水平较高、学科空间较大、师资力量较强的学科群之中,师范专业的学生有条件参与非师范专业的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学习,打破了传统师范教育中封闭性的教学体系,提高了师范教育的教学层次。特别是地方综合性院校较为显著的学术性发展目标能够开阔师范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师范生研究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实验和社会实践机会,有利于促进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三是由于地方综合性院校具有多学科、高水平、强师资的优势和长处,容易实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学科互补、交叉影响和有机融合,有利于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二)地方综合性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一是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办学目标,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办学目标相对师范院校而言,更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被忽视,师范教育被综合性院校多元的发展目标所淡化,师范教育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给素质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二是地方综合性院校的管理统一化与师范教育专业化目标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分散在许多专业性学院或系部中,各个学院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条件来安排和组织师范教育活动,全校没有一个统一的负责组织和管理师范教育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部门或单位,师范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比较分散。再加之综合性院校重视学术上的成就与科研成果,很难对师范教育的专业化要求予以特别的重视或保证。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运作,都可能难以照顾到师范教育的特点。师范教育的特点难以在学校的宏观管理制度中得到体现。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三是一些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师队伍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地方综合性院校中,课程建设的重点转向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内容上,师范性课程被相对淡化,师范性教育类课程无论开设门类还是课程时数都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许多综合性院校的领导和教师,从来都没有从事过师范教育,有许多人甚至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对于师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比较模糊,造成了其在办学思想、教育目标、学生培养标准和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忽视师范专业学生和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差别,不加区别地同等对待,使师范专业特点被湮灭,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师担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影响着人类的未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特别是地方综合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是克服地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弊端的现实需要。如同上文分析,地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在推进师范教育由封闭性向开放性发展,发挥综合性院校学术资源和师资优势,促进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融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给师范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明远曾多次参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相关政策的修订,他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给教师素质培养带来的一些问题表示了深切关注。他曾撰文指出,“本来国家提倡开放型培养师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质量,让一些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也来培养师资”,但是事实上综合性大学没有做好准备,也还没有提出培养师资的要求;“师范院校转为综合大学是历史必然,但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应该说,这三个条件在我国基本具备,但还不充分”。这些都说明在当前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专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体制中,必须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以克服现实体制中的弊端,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师培养需要。

(二)当前师范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随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院校转型,收费并轨、自主择业,师范专业的保障措施被逐步取消或者有名无实;再加之教育岗位待遇不高,直接导致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不高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普遍在二本学生中招生,一般仅达到当地最低录取控制线。“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坦言:种种因素导致师范生生源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有的学生考入师范专业后,因为个人素质基础等原因,根本无法适应师范教育的专业化需求,在基本技能、师范素养等方面根本无法满足教师职业的需要。教育专家顾明远也对此颇有同感,

“总以为现在不包分配、就业困难,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会多起来。事实并非如此,许多青年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当教师”。

(三)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现状迫切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关于目前所培养出的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顾明远教授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现在的师专生,却是高考队伍中较差的一部分学生,只达到专科的录取分数线。师专的专业分科较窄,学习的课程缺乏小学教育应有的科目。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而且他们最好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会唱善跳,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但是师专的学生都来自高中毕业生,可塑性就不如中师生,艺术素养和技能都不如中师生。再加上高等学校那种专业的导向作用,不利于培养小学教师。不论专科学校还是本科院校,强大的导向是报考研究生。在这种导向下,教师教育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由于现在综合性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学生师范能力的弱化,很多师范专业学生受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影响,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语、计算机等过级考试上,忽视了对基本师范技能的提高,相当多的毕业生表现出对基础教育现实的不适应。“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需要对学生有热情,需要有点奉献精神,这种勉强为之的人怎么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

(四)基层教育的改革需要地方综合院校师范专业不断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伟大时代赋予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现代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课程观、课程意识、课程技术以及专业知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科技时代对人文精神的呼唤,有赖于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这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作为地方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必须不断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

三、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

知识、能力、素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三要素。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构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和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发展现状,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师范人格训练。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师范专业学生严谨求实、依法从教、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培养他们“爱教育”的情感,使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以积极的情感献身教师职业。

(二)师范技能训练。适应基层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强化师范专业学生对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课程设计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使他们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师范业务能力。

(三)人文素质训练。充分发挥地方综合院校人文底蕴丰厚、学科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学生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素质培养,形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兼容并蓄的知识结构。

(四)艺术素质训练。了解国内外优秀艺术文化传统,形成师范专业学生的良好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掌握基本艺术技能,培养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能力训练。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耐得清贫、甘于奉献的思想,善于调整、勇于经受挫折的意志,与学生、学生家长、领导及同志友好协作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完善自我个性修养。

四、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素质教育课程结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课程结构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素质的培养。在师范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应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五大模块: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人文艺术素养课程、其他自修课程。(1)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心理学、教育史等。(2)教育技能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教学方法和基本教育技能,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教学技能、微机教学、教育科学方法等。(3)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是依托地方综合性院校教学中实践面广、实践教学体系较为完整的优势,把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课程纳入学校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从教职业道德、师范实战技能,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校内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模拟、中小学生活动组织等;校外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教育实习、送教下乡、义务家教等。(4)人文艺术素养课程主要是扩大师范专业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课程主要包括:大学音乐基础、大学美术基础、电影艺术鉴赏、戏曲艺术欣赏等。(5)其他专业课程主要是充分发挥地方综合院校学科资源的优势,师范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非师范专业课程的选修学习。完成相关课程学习考核,可获得相应课程选修学分。以上五类课程的实施形式分成三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必修课力求精益求精,选修课力求面广,指定选修课力求实用。这些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全过程。

(二)强化实践教育,提高师范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实践指根据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需要,从学生入校起安排实践训练,做到专业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并重,学生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齐头并进。一年级主要是观摩性的专业教育见习,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明确教师职业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了解、感染学生施教情绪。二年级主要是学科性教育实践,如结合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参观、考察、调研等,学生边进行课程理论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三年级主要进行岗位模拟实践。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期,学生以小组形式自我组织临时教学队伍,学校安排带队教师,以送教下乡等形式进驻学校,组织假期学生教育辅导,学生进行试讲、自我评课活动,强调学生自我教育、相互启发;另一方面,在三年级学期

末最后两个月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试教活动,师范专业拟定模拟教案、班级活动模拟方案、课堂模拟讲课,教师指导,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各个具体环节的职业要求,形成职业理性认识。四年级主要开展顶岗实践,撰写毕业论文。四年级一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为期约四周的教育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带队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双方指导,让学生处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职业体验。顶岗实习完成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职业体验,再组织学生开展毕业生教育论文写作,形成教育反思和心得体会。

素质实践教育主要是根据地方综合性院校的特点,充分发挥地方实践资源优势和综合性院校的学科、专业、师资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师范专业学生从进校开始,就与其他专业学生一起,利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青年志愿者活动,深入城镇、农村、工厂、学校,开展社会调查、扶贫帮困、科技社服务等活动。师范专业学生还与其他专业学生一起组建科技活动社团,参加各类科技活动竞赛,师范专业学生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与其他专业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专业融合与素质提升。

(三)改革考评体系。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考评的总目标是与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同一性,表现师范专业学生师范人格、师范技能、人文艺术素养、自我学习研究能力、心理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它是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为:按照基层教育改革对未来教师素质的要求,扩展考评内容,丰富考评方式和手段,在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学生中构建新的、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为综合化、系统化评价模式;变单纯师范基本理论知识考评为教师人格、师范技能、人文艺术素养、实践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变以书面考试分数为主的衡量标准为以人文艺术素养和师范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及其显性的行为方式为主的衡量标准,突出师范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评价进一步推动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整体水平。

小学老师实习论文范文第10篇

“小学教育是为小学儿童举办的.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儿童,认识他们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要求。”儿童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对儿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教师了解儿童,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能恰当地运用儿童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才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教育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教育中对人的不重视。教育中单纯注重知识学习和智力的片面发展,而且“近些年,日益激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小学教师中的“许多人并不了解小学生.当让他们谈谈小学生的需要时,许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角度来推测”。I3j为使教师充分认识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以及对未来教师进行相应的教育。我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培养目标逐步清晰.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乃至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是为了促进小学儿童健康成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仅要学会“教什么”,更要学会“怎么教”,“怎么才能教好”,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育好人”。为了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未来的小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要学会成为“长大的儿童”,能把自己“变成孩子”,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_4但当前一些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还存在一些缺陷,如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定向在小学’在大多数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不够明显”[5]“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I63笔者在对某校小教师范生在小学实习的表现进行调查时.一些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反映实习的部分师范生缺少儿童化语言,通过听师范生的课和与其交谈,发现缺少儿童化语言是存在的,而且部分师范生缺少对儿童实际的、具体的认识,甚至存在错误认识:教育教学中也不太会从儿童的情况出发,不能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因此,培养师范生重视儿童、正确认识儿童,能采用儿童喜爱并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小学教育专业需要构建儿童化教育。

二、儿童化教育的内涵及构成

所谓儿童化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深入掌握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能从儿童的角度认识世界,并掌握儿童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儿童化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儿童精神的教育、儿童视角和儿童化方法的教育、儿童化语言的教育。

(一)儿童精神的教育

所谓儿童精神的教育,是指使师范生树立以儿童为主的精神,并深入儿童精神世界,从儿童本身看待儿童,以儿童为教育的起点,在教育中尊重儿童,平等对待儿童,以儿童为成长的主体,以促进儿童生命成长、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儿童精神的教育主要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儿童视角与儿童化方法的教育

儿童视角的教育重在培养分析儿童的能力和“移情”能力。促使师范生主动从儿童的位置和角度看世界,而不是用成人的眼睛代替儿童看世界。例如能蹲下身来以儿童的高度和眼光看世界。儿童化方法的教育是指师范生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儿童成长规律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采用儿童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育和教学。例如,能根据儿童思维特点采用直观教学、“玩中学”等教育和教学方法。

(三)儿童化语言的教育

儿童化语言的教育主要是对师范生进行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习惯的儿童化的口语与体态语的培养和训练。儿童化的口语是指用简短、清晰、具体形象、浅显、幽默的语言,亲切柔和的语调,适中的语速与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儿童化的体态语是以微笑、可亲的表情、适当的手势和身体姿态,恰当的空间距离与儿童交流和沟通。儿童化的语言是儿童乐于和易于接受的语言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师范生需要特别进行儿童化语言的教育和训练。

三、“儿童化教育”的构建

(一)建立以儿童发展为线索的教育类课程体系

当今师范院校中教育类课程是“‘专业’的附属品”.教育类课程不太受重视,内容较落后,“教育类教材基本上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教,较少涉及如何学。”教师的教育方法脱离实际,更多是理论的讲解,不利于儿童精神的建立和儿童视角的形成。也影响到儿童化方法的形成。教育类课程应注重联系儿童的身心特点,应借鉴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以儿童发展的阶段为主要线索来设计整个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结合每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的学习内容而定。”[教育类课程联系小学实际,联系儿童实际。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主.0《面》o@使师范生深入认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在实践中能对儿童实施良好的教育和教学。同时要配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教育类学科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方法(74.4%)”,但却是“师范生认同率是‘0’的‘纯理论教学”’[10的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可采用案例分析、讨论、N/b学实践、调查等相结合,使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学有所用。积极探讨教育类课程的多样化评价方法,改变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完就忘的情况。

(二)专业课程突出儿童化方法的教育和训练

高师院校近年来重视对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师范生将面对的是小学儿童,这就决定了将来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越高。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1”而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缺乏对小学各学科所涉及知识及小学生知识状态分析.造成师范生在知识准备和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困难。”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只局限于一般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必须针对性的进行儿童化教育教学方法的训练。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科学教育》等课程的教育和教学中,要充分建立在对儿童的认识和了解上。教学突出和小学儿童的联系,突出实践性训练。例如,如何采用符合儿童提问和交流。如何组织儿童讨论,具体的教学如何依据儿童来展开。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小学合作研究。甚至可以让儿童直接参与和提出建议等形式。

(三)建立儿童化语言训练课程及标准

目前,一些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普通话》、《教师口语》等课程中的内容和训练没有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忽视将来面对的教育对象——小学儿童,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儿童化语言”的训练,缺少儿童化语言培训的标准、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标准和方法,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缺少儿童化语调、语言、表情、姿态的训练。因此,在《普通话》训练的基础上,开设《小学教师口语》课,对儿童化口语和体态语进行专门教育和培训,并给予充足的课时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建立儿童化语言培训的标准、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标准和方法。小学教师口语训练上采取符合儿童思维和语言特点的表达方式,在语速、语调、语气、遣词用句上进行训练;体态语上对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进行训练。此课程最重要的是进行实际的训练.可采用个人练习与小组练习相结合,采取深入小学和儿童交流的方式进行提高。

(四)建立以儿童为主的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

目前师范生教育见习和实习主要学习的是做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实习生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常围绕‘我怎样教’而不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I3]缺少对儿童的分析,缺少对儿童学习的认识。改革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第一,教学试教和教育实习突出儿童,突出以“学”为主。教学试教和教育实习突出以“学”为主,以儿童为主,重视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研究儿童如何学习,实现教育教学以儿童为起点,学习如何促使儿童更好的学习,学会促使儿童主动的学习.指导教师要以此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学生成绩做出评定。第二,开展师范生与小学儿童一对一的“手拉手”活动。组织师范生与小学儿童交朋友,要求师范生每周和儿童见面一次到两次,进行交谈、玩耍、学习互助等活动,要求能了解儿童的语言、需要、爱好、性格、情感、行为特点等,做好交往笔记和反思记录。这个活动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一直持续开展到大学四年级,使师范生生动而深入地认识小学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第三.开办“星期日义务小学”。(141应高校依托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采用免费方式向社会招收小学生,在学校内举办数学活动、美术与手、写字与书法、舞蹈、英语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利用周末组织开展,每学期举办一期,学生具体组织实施,教师担负指导和帮助,师范生重点学习如何针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

(五)建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合作制度

“高师小教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大学毕业直接走进教学课堂,他们没有亲身的小学教学体验,这自然会影响教师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153不仅仅是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其他专业教师也存在这种情况,而且教师与小学的联系较少,使教师对小学不了解,对儿童不了解,对儿童的认识往往停留于理论上.对儿童的发展缺乏清晰的、实际的认识.影响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因此.“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高校教师必须改变封闭自守的学术方式,走出大学校门,深入到小学熟悉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掌握小学教育问题,明确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向。”。建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的合作制度,使教师深入小学开展教研活动,甚至可以让教师深入小学一线进行教学和管理,去小学执教,使教师深入认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了解儿童不同时代的要求和特点,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使教师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时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和针对性的教育。同时.通过合作“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共同发展”。

(六)在科研中突出小学与儿童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高师院校重视科研.而且科研重视开创性,忽视了师范院校的科研应有的方向——师范院校的科研应服务于教师教育目的和方向:应针对中小学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来进行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的科研方向应向美国阿文诺学院学习:“阿文诺学院并没有一味地追求研究型大学所奉行的传统的探索发现取向的学问观,而是对‘学问’fscholarship)重新概念化.教学、实践研究、日常指导学生、临床指导、为中小学校服务等都被纳入了学问的概念范畴内。这种新学问观成为阿文诺学院教员评价和奖励制度的依据。”建立突出小学教育与儿童的研究制度,教师的科研同绕小学教育和教学实际,围绕小学儿童和小学教师来进行.并以此作为教师评价、奖励、聘用的依据,促使教师积极从事此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小学科学论文获奖范文 下一篇:小学美术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