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3:36:32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经过初级培训,绝大多数的参训者无论是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媒体设计与使用的技能还是教学资源获取与处理的技能都有明显改善。本次主要从这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1)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根据《标准》,教学设计是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结合初级培训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本次从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案编写等七各方面对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了专项调查。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地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案编写;一般和非常熟练的教师人数基本相当,非常熟练的稍多一点。但在教学评价和教学媒体评价方面非常熟练地较少,特别是评价方面一般的人数居多。

(2)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媒体是承载、传播和加工教学信息的所有工具或介质。本次调查主要以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粉笔、模型等)常规的电教媒体(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和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交互媒体为重点进行调查。如表3所示,82.5%的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传统教学媒体(黑板、粉笔、模型),54.5%的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常规电教媒体(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录音机),49.0%的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交互媒体,这个比率有点偏小。

(3)教学资源的制作、处理与加工技能教学资源的制作、处理与加工是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次调查主要以教学资源的获取,处理与加工,几种课件制作软件的应用,网页制作和网络课程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调查。55.9%的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非常熟练的28%,不会的教师只有2.1%,可见Powerpoint软件是中小学教师使用最多的,也是用的最好的软件。熟练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的中小学教师占49%,非常熟练的占14.7%;使用Flash,Authorware,视音频编辑软件制作课件及使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网页和网络课程方面,熟练使用的人数在20%左右,非常熟练的人数10%左右,大部分不熟练或不会。

(4)中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经过教育技术能力的初级培训后,虽然大部分教师都在积极地运用教育技术,但还是存在一些困难。82.3%的中小学教师缺乏课件制作技能,26.3%的中小学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51.2%的中小学教师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65.2%的人缺乏准备时间。49.7%的中小学教师认为缺乏教学设备,50.1%的中小学教师不熟悉设备的操作。

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1.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参加过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的143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意识淡薄尽管大多数教师表示愿意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手段教学的意识,但也有一些人明确表示对教育技术缺乏兴趣,还有一些人由于长期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根本想不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经过初级培训的教师也是有一段时间的热情,过一段时间也就想不起来了。

(2)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虽然进行了初级培训,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培训过程中虽能勉强完成培训任务,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件制作,他们感觉到困难重重,无处下手,最终望而却步。

(3)农村中小学硬件投入不足,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经调查,有一部分老师想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但是学校没有相关的设备,就只能采用传统教学手段。还有部分老师不会使用教学设备,尤其是计算机的操作,这样就出现了想用而无法用的局面,被迫放弃;另外,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普通教师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的机会很少,长期按部就班的上课,思想封闭,没有形成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氛围。

2.解决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要切实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提高中小学对教育技术能力的认同感,强化应用意识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校长要重视起来,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教育技术能力好的老师要适当地奖励,鼓励支持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尽最大可能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或派遣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形成人人想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的良好氛围。

(2)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培训,健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分层教学就是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可划分为3个层次培训,一是初级层次,主要针对不会操作计算机的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和设备的使用培训,主要内容是几种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利用网络查询,加工处理、运用相关的教学资源;二是中级培训,对有一定计算机操作基础的教师的培训,主要内容是《标准》中规定的各种教育技术能力(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的培训;三是高级培训,主要针对有教育技术专业背景的教师的培训,主要内容是各类学习网站、数字化平台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3)加大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投入,增加完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教学设备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要能保证在每个教室有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同时要接入互联网。要鼓励教师自制或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

(4)努力构建城乡学习共同体城乡学习共同体是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平等互助、资源共享、相互支持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依托互联网,建立网站、开展互动课堂、开设微博、微信、QQ等交流平台,借鉴引用城市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二是制定定期交流学习机制,互相派遣优秀的教师到对方学校教学、参观、交流经验,城市学校向农村学校提供优秀教案、优质课的教学视频等,促进农村教师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三、结束语

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关乎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也关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技术资源,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对自身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自我规划,自主设计、实施、评价与提高。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游戏;研究生;教育技术学;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46-04

一、引言

2003年以来教育游戏作为教育技术学新的研究方向或领域,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既有在宏观层面探讨教育游戏的概念、本质、功能、理论基础等,并尝试构建教育游戏设计的框架或模型,提出教育游戏设计策略及方案等;也有对游戏主题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游戏任务设计、关卡设计、参与者角色设计和情感设计等微观细节的研究。作为重要的教育游戏研究群体,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对教育游戏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我国教育科研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对近十年教育技术专业中游戏主题的硕博论文进行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调查方法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博论文中关于游戏的相关研究状况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从全国硕博论文库检索文献。将检索到的论文题录信息包括篇名、作者、学位授予年份、摘要等转换到Excel表中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笔者对以上数据做了筛选,去除一些与主题不符的文章,筛选出182篇硕博论文。

三、研究现状

1.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教育游戏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从数量上来看,2003年开始有对该主题的研究,十年来研究成果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06年后,研究数量急剧增加。这种现象表明,教育游戏由于巧妙地将教育的知识性和游戏的趣味性融为一体,正在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热点。

2.服务对象针对性较强,多集中于中小学

通过对论文的梳理分析,我国以游戏为主题的教育技术学硕博学位论文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在服务对象的类目设计上着重区分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具体数据统计如图 2 所示。

总体上看,一方面我国有27%的硕博学位论文在探讨教育游戏相关问题时,没有设定明确的服务对象,且这部分论文多集中于近十年早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73%的论文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且这种针对性体现在实例开发的内容选取。我国硕博论文中教育游戏的服务对象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阶段,且研究范围日渐从学校教育向其他领域扩展。但目前,研究者较多关注的是中小学教育游戏问题,研究小学、中学教育游戏的论文各有57篇和45篇,分别占总数的31%和25%。

3.研究类型逐渐多样,仍以方法、设计类为主

研究类型能集中反映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从研究类型上可以大致看出文章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的结果、形式,所以笔者将硕博论文划分了五种研究类型,如表1所示。

(1)理论探索类

我国研究者对此类论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一是理论基础研究。例如,方芳论述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游戏的技术支持。[1]二是应用模式研究。例如,余英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建构了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四种模式,并分别对其理论基础、特点、实践流程进行了阐述。[2]三是设计策略研究。例如,逄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教育游戏的设计方法,分别从教育、游戏以及游戏整体开发流程三个角度分别对教育游戏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3]

(2)调查分析类

此类论文针对当前教育游戏的应用现状展开调查,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者的综合调查与访谈,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整理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策略和解决方案。例如,杜三全和王谊群分别对小学生的游戏素养和大学生游戏应用现状做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其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3)方法设计类

从技术的两种形态来看,论文可分为两类。一是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研究者通过软件开发等技术手段完成教育游戏设计的目的。这种开发既包括基于游戏开发平台设计的大型教育游戏软件,也包括基于flash等软件设计的游戏性课件。例如,罗丽基于J2ME开发技术,阐述了教育手机游戏的开发方法。刘政良设计了针对一线教师的、支持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创建的教育游戏开发平台。二是智能形态的技术,指对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和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设计。例如,崔继振总结了网络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三种应用模式。

(4)应用实践类

应用实践研究者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辅助以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已开发教育游戏的各项功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者多集中于教育游戏在促进学习者知识水平提高功能的研究。另外,也有研究验证教育游戏其他方面的功能,例如:在提高学习者兴趣方面,张志宏通过实验得出,[4]教育游戏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原来的学习态度;在促进学习者创新发展方面,邓超采用行动研究法对教育游戏促进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初步验证,并提出运用策略。[5]

(5)评价管理类

部分研究生对教育游戏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其中部分内容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例如,卿小波在分析影响教学游戏软件中交互设计因素的前提下,尝试构建了教学游戏软件中交互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赵阳尝试建立一套完备的教育游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学习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早在AECT 94 定义中作为教育技术的五大范畴之一就被明确提出。教育游戏作为新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理应受到研究者和管理者的重视,但由于教育游戏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博硕论文的内容尚未涉及该领域。

四、研究反思

通过对近年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育游戏论文的分析,其研究特点还是清晰的,可以梳理作为借鉴。

1.研究服务对象集中于中小学,忽视其他教育

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与实践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中小学教育。由于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游戏被率先应用于中小学教育,并且相关研究也多着眼于此。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对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如何应用教育游戏的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相对较少。与学校教育相对的社会教育,则成为教育游戏研究的盲区。

2.研究类型“重”设计开发,“轻”教学应用

学习资源和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中,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研究涉及除管理以外的四个范畴。但四个范畴的研究数量分布极不均衡。在182篇论文中,有108篇论文着重研究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的策略、流程,占论文总数的69%。其中仅有22篇设计了与教育游戏相适应的教学应用方法和策略。这种重视开发等“硬”技术轻视方法等“软”技术现象,导致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缺乏,造成了教育游戏软件、课件的重复开发,以及教育游戏硬件资源的浪费。

3.理论研究不够成熟,未找到教育与游戏的平衡点

目前,我国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是基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游戏理论以及一些技术理论。但是教育游戏不是教育与游戏的简单相加,仅靠单一视角的理论来指导教育游戏的开发是不合适的。它需要以相关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将游戏理论整合于教育理论,并结合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内容本身的娱乐属性。所以,研究者需要对教学理论、传播理论、文化理论进行综合研究,以建立和完善教育游戏的基础理论[6]。在教育与游戏的融合过程中,如何将二者兼顾,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这是教育游戏的研究者一直探求的问题。但我国研究生针对理论探究的研究较少,大多关注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应用模式的设计。

4.数据来源于理论而不是调查实践,调查和分析缺乏科学、规范性方法

根据教育游戏的研发流程来看,前端的需求分析是基础,游戏的整体设计方案是前提,技术实现和教学方法设计是关键,教育游戏的应用是目的,教育游戏的修改与完善是保障。研发的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教育游戏最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各个环节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在前端分析和测评环节,虽然部分研究通过已有经验理论和逻辑推演进行分析,但是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认知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只能提供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知识基础等智力因素的普遍共性信息,针对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学习风格等需要进行调查分析才能获取准确数据。而对于教育游戏测评之后的修改,对游戏的完善、学习者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生在教育游戏研究中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实施修改的是少之又少,深化研究迫在眉睫。

五、研究建议

1.拓展服务对象的范围,关注弱势群体和非学校教育对象群体

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或者学习方式,能够为学习者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体会其教育的娱乐性。这种愉悦的学习体验,应该被所有的学习者感知,不应受到年龄、感官和是否在校的限制。这就要求研究生要扩大教育游戏研究服务对象的范围,将处于弱势的感官受损人群和社会上渴望获取知识的人群纳入到服务对象的范围中,使人人共享教育信息化中教育游戏为学习者带来的愉快学习体验,使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能够体会到教育游戏所带来的益处。

2.以教学实践应用为导向,注重教育游戏的管理、评价研究

在教学中的推广和使用是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目的。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游戏应用的研究,开展应用模式、应用策略的指导性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教育游戏的资源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积极构建教育游戏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游戏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使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研究范畴能够协调发展。

3.树立基于设计的研究理念,增强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规范性

根据设计的研究理念,教育游戏的研发是通过设计、实施、分析和再设计的持续循环进行开发和研究。在这种研究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者要完成五个环节,将整个设计开发过程看作是持续完善、改进的过程。即:①以问卷、访谈为主的调查,分析学生学习需求;②对教育游戏进行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③对游戏软件进行试用和测试,根据反馈信息对游戏进行修改和完善;④根据反复测试和修改,总结游戏设计开发和应用指南;⑤对游戏进行推广应用。在研究过程,要注重数据来源的科学性,而不仅仅通过理论和思辨获取信息。

4.适当设置教育游戏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国内高校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中,依然不见和教育游戏相关的课程。教育游戏是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交叉的产物,仅靠学习其游戏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相关的开发技术,很难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游戏;其人才“应兼收并蓄,既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又有相当的人文与艺术素养” 。[7] 以现有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均无法满足培养教育游戏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设置适当的教育游戏的课程,并且为教育游戏研究人员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5.合理管理科研成果,促进教育游戏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已经设计、开发出67款教育游戏产品,由于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本的限制,并不能在广大教学课堂中推广、使用,使教育游戏在学位论文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难以发挥其设计、开发的作用。如果能加强对教育游戏科研成果的管理,多方参与合作,学校和科研单位提供设计思想,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从而形成一条设计、研发、应用的产业链。[8] 这样不仅能够加强我国研究生教育游戏研究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教育游戏的推广,并且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游戏资源,真正实现教育游戏的产学研结合,促使教育游戏更好地服务教学。

参考文献:

[1]方芳.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模式[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余英.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逄博.教育游戏设计方法与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张志宏.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5]邓超.教育游戏对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6]杨晓宏,李鸿科.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思考――基于 “娱教” 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7.

[7]邓鹏,祝智庭.娱教技术人才培养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5,(6):10-13.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内容,它应有别于传统师范实践教学,它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更应是一个教学过程,它是师范生在校期间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逐渐完善的教学过程。我校小学教育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改革了实践教学,在落实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见习、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的同时,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大实践全程教学观的指导下,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主要体现在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总量、拓展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等方面。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专业主干课程量,开设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班主任工作概论”、“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科学教学法”、“小学教育科学方法”等课程;在大实习之前安排了总课时为四周的三次见习,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毕业前“一次性”大实习的实践教学形式安排,其目的在于为今后的大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次见习,主题是“教学观摩”。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全天候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观摩小学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校内外活动等,听取有关讲座和经验介绍;第二次见习,主题是“教学助理”,观察了解小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程序的安排、课堂的调控以及教师教学风格特点,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情况,协助小学教师开展班队活动,帮助批改作业等等;第三次见习,主题是“教学模拟”,我们称之为小实习,重点在于听课、评课、教育调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这一阶段的学科教材教法、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与技能的课程学习相结合,并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试教语文、数学各一节。另外还通过说课、评课、“拜师学教”、课件制作、创新实验、四年全程性培养与考证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专业兴趣小组、“园丁杯”活动等途径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磨练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开拓实验、实习基地,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通过校、院学生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确定职业技能训练制度,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师范类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我们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实施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制度》。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视唱与乐理、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它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考核统一安排在每学期的第十二、十三周进行,每个项目都制定了考核标准,把考核结果与《教师职业技能证书》挂钩,实施学生实习准入制度,即考核项目没有达到规定的学生不能参加大实习;与此同时,学院还制定并实施了《小学教育专业说课实施方案》,利用学校微格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强化学生的校内“说课”训导,指导学生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此外,学院划拨重点建设专业专项资金,投资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实验室、创建小学教育综合实验室以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最后,学院成立了相应的学生社团及兴趣小组,由专任教师组织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与辅导,通过各种比赛,如“园丁杯”大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方式,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现已初步形成颇具时代特色的“四化”实践教学模式,即:教学行为模拟化、角色体验提前化、技能训练全程化、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专长化。

1.“教学行为模拟化”:利用学校微格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大力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推广与应用。同时,强化学生的校内“说课”训导,创建小学教育综合实验室,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争取尽早养成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意识,培养其能力。

2.“角色体验提前化”:推出“拜师学教”导师制活动,安排学生长期与重点实践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课题的教学研究活动。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开始,将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纳入制度化轨道,保证学生的课堂教学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以形成“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互动”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3.“技能训练全程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及考核标准,每学期定期安排考核,并据此与学生的考评及今后实习准入制度挂钩。

4.“课件制作专长化”:从重点建设专业中,划拨专项资金,投资建立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实验室,以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过硬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并将“课件制作”作为该专业学生的专长加以重点培养。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拜师学教”活动

在开拓实验、实习基地的同时,充分利用教育实习基地资源,开展“拜师学教”导师制活动。“拜师学教”活动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熟练,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拜师学教”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具体做法为:从二年级开始至三年级有组织、有步骤地与实习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结对子,每个指导教师带三名学生,至少每周安排半天时间。整个过程分四步走,第一,观摩指导教师的教学生活及工作,同时担任指导教师的教学助手,从事学生辅导、作业批改等工作;第二,着重建构现场实际教学经验,包括教材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演示、听课与评课等等;第三,模拟教学,试讲一堂课,课后与指导教师共同反思;第四,教学总结与科学研究。根据小学教育对教师一专多能的要求,我们对学生“拜师学教”的科目每学年进行一次调整,使学生接触小学语文、数学及其它一些科目的教学,使学生具备现代小学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拜师学教”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接触儿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懂得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掌握启迪和开发儿童智力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儿童学习理论、掌握指导儿童学习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拜师学教”活动,可以尽快使学生熟悉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教学,熟悉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关注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开展小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根据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内容、任务及目标,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有序推进,为今后的大实习及毕业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构建实践教学框架,开展“教育实习”活动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调查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选取福建省福州、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7个地区,分别对这些地区的市、县级实验小学,市、县城区周边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村级完小四个层次的52所小学进行调查。

(2)调查程序:以小组成员为主,分组到各地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校长问卷52份,收回37份,回收率71.2%,发放教师问卷1500份,回收988份,回收率65.86%。发放学生问卷1500份,回收1179份,回收率78.6%。(3)调查时间:2010年1月~2010年4月。

2现状与分析

2.1设备状况

本文所指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应用的设备(设施),包括在小学教育中较流行的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等。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目前福建省小学所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中,多媒体教室、电视机、三用机等这几种设备比较普及。在市县一级的实验小学等多媒体教室的拥有比例达到100%,村级完小多媒体教室也达到了57.1%。在表1的数据统计,我们还可以看出几乎每种设备的拥有比例都是从市县一级小学到村级完小呈逐步递减的趋势,只有极个别情况除外。从表中还可以看出电视机、三用机在四个层次学校的拥有量都比较高。

2.2使用情况

我们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心态、动机与次数定位为使用情况,将通过表2、表3以及表4来反映。表2数据表明,在小学教师中,喜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有55.43%以上,在市县一级小学教师中这一比例更大。但在村级完小中,不喜欢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也占了19.43%,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不熟悉,同时也没有相应的设备进行教学。表3数据可看出60%以上的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都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节课堂气氛以及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使教学内容更直观这一动机所占的比例最大。但也有一部分教师是在学校的要求下才被迫使用的,并非完全主动。这一现象在村级完小中最为普遍,占了80.57%。表4的数据统计,我们还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频率不高,一学期使用五次以内占了多数,一周两次以上的使用人数较少,最高的地区也只有27.32%。在村级完小从不使用的比例占了28.86%。从分析回收的问卷和数据的整理以及现场的访谈与观摩可以发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学的运用情况中,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从设备、教师使用的心态、动机和次数,市县一级的学校都要优于乡镇小学和村级完小。但对于语言实验室、视听阅览室这些比较先进且对资金投入要求比较高的设备,在我省小学教学中的使用还是相对较少的。即使是市县一级实验小学,语言实验室所占比例也才50%,视听阅览室就更少了,仅仅只有12.5%而已,而在乡镇中心小学和村级完小这两种设备分别为5.5%和0。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小学硬件设备非常的差,使用起来故障百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使用的积极性。另外,在村级完小中还存在教师平均年龄偏大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师队伍里面,绝大部分的人都不愿意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他们早已习惯了黑板、粉笔的组合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他们也限于自身的能力、年龄等因素,无法在短期内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再有就是学校教师在年龄和水平上都相差不大,失去了竞争的动力,进一步学习的激情。

2.3在教学中的呈现方式与教学手段

我们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何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定义为呈现方式。表5和表6,反映我省小学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主要呈现方式和常用教学手段。从表5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媒体是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最常使用的呈现方式。不管是乡村完小还是市(县)级的实验小学,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它的呈现方式都达到了80%以上。从表6又可以看出,小学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还是传统的板书。不管是村级完小还是市(县)级的实验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中传统的板书还是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的,尤其是在村级完小这一比例竟然达到了72.29%。造成这一现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学校设备(设施)条件的限制,(比如大多数教室没有安装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用时只能到公共教室去,申请使用非常的麻烦)以及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影响。教师虽然有接受过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但没有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所学的技能根本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2.4改善教学效果存在的困难

我们将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定义为改善教学效果存在的困难。从表7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知道,小学教师认为改善教学效果存在的困难主要是硬件设备不足、计算机技术匮乏、教师经验不足以及缺乏横向交流,尤其是硬件设备不足和计算机技术匮乏所占的比例最大。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的应用中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2.5学生喜欢的情况比较

在越靠近农村的小学,(比如乡镇小学和村级完小这样一些基层小学)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就越落后,教师的使用积极性也越低。但这些地区的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这一种授课方式却是非常的喜欢,期望值也相当的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相对比较闭塞,学生对于电脑、多媒体这些东西比较陌生,教师把这些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的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再有,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创设教学情境,拓宽知识面的这一方法对原本信息来源比较闭塞的他们来说是非常高兴的,这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所以他们迫切希望教师能够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教学。相比之下,电脑这一类东西在城市家庭中已经非常普及了,城市的孩子对于这一类设备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所以他们对教师是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教学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将通过表8来反映。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成喜忧参半之势。喜的是小学或多或少都拥有一些较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并且都有用于课堂教学,虽然有些学校的设备比较落后,使用频率较低,但是,各小学都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让现代教育走进课堂。忧的是在很大一部分小学特别是一些基层小学,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极为落后,而且教师的技能不足,不能熟练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急需解决基层小学的设备问题以及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快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我省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设备状况。我省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相对匮乏,在这些设备中,多媒体教室,比较普遍。但还存在着用电视机代替投影仪,使用效果较差之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投入不足,许多学校的经费只能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对好设备的添置无能为力,或只能用成本较低的设备来代替。

(2)教学情况。让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大部分教师是乐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习和交流。由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需要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增加了学习使用的负担和劳动的业务水平应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很多数学教师一般都接受的是学科本位化的教育,数学的专业理论较熟悉,对于数学与其它专业间的联系了解的非常有限,甚至空白,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对于数学的教育更是一场革命,这方面的知识老师们更需要补充。笔者注意到对于高职数学教育改革的教学论文比较多,其中很多论文作者提到能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数学教材很少,从这一侧面,恰恰反映出我国高职数学教师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笔者认为,高职数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力量,联合数学与各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在高职数学教学与服务于专业内容,数学实践培训方面做一些指导和推动工作。

3.3实施数学技术教育必须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生数学应用能力的不足或薄弱,固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数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生数学基础、师资队伍状况等,但教学模式的不适宜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不同的教学模式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式的教学结果使得学生只能获取“惰性知识”,当所传授的知识内容越是抽象、越是脱离背景之时,思维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应用就会越少,所“学会”的知识实质上只是一种书本的知识,一种“形而上”的知识,一种与解决实际问题无关而重在储备记忆的知识,其结果很难实现所学知识向应用领域的迁移。鉴于这一情况,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基本假设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是自我构建的,按照建构主义教学论的观点,这种知识基础的建构首要是关于知识价值取向的建构、关于知识排序构架的建构和关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建构。最重要的是,建构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知识的迁移。因此,要顺利实现高职数学教学目标,必须在对数学应用能力构成要素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知行割裂”弊端的角度着手,以新型学习理念为引领,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所要谋求的教学模式本质上应是建构主义倾向的模式类型。

3.4数学技术教育不能只剩下技术教育

有人说,一个企业资金没有,可以引进,甚至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外籍雇佣,唯独工厂的千万工人只能本土化,要靠我们自己培养,工人的素质是企业赖以发展的根本保证。笔者注意到青岛的许振超,上海的李斌他们都是中国现代优秀工人最杰出的代表,他们没有什么学历,但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革新,成为具有创造性的知识型工人专家,全国劳动模范。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一种精神:苦学肯钻的韧劲,面对困难永不放弃,他们有一种情怀:做工人,就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企业的培养。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培养出杰出的人才,钱老的世纪之问虽然指向的是高尖端的人才培养,举一反三,我们高职院校同样也要经常地考问自己,我们的高职院校能否多培养出一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和创新以及较高实践能力的优秀高职毕业生呢?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本刊:请您分别介绍一下中小学后勤研究会、中小学教育文献信息研究会、中学实验研究会的情况。

杨金录:说起成立这三个协会的初衷,是与我们教育技术装备(设备)部门的管理范畴和职能定位息息相关的。我们石景山区教育技术装备站成立于1995年,根据北京市和我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精神赋予装备站的职能,主要负责石景山教育系统(以中小学为主)常规设备仪器的配置、实验室建设以及图书馆(室)的建设,同时承担教育装备仪器标准掌握、检查督导以及相关人员教师的培训工作任务。1999年,国家教育部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对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管理职能给予了明确的强调和概括,对教育技术装备部门以及装备工作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教育现代化发展、素质教育环境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给予了很高的肯定。在北京市尤其是我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我们抓住机遇,更加完善和丰富了石景山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职能和管理范畴。北京市和我区教委以及有关职能部门明确了装备部门要加强对三支队伍的管理和引领,即学校总务后勤、实验室教师以及图书馆(室)教师的业务培训等活动的开展。

进入新世纪,我们越来越感到教育装备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队伍素质的提高,是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因素。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部门还只是一个事业单位,在教育系统内部还被不同程度上当作后勤部门,它的管理职能和权限的局限性相当突出。因此需要借助一个平台和机制加以突破,而作为学术性和群众性较强的社团组织恰恰可以完成。这样,石景山区中小学后勤研究会、中小学教育文献信息研究会、中小学实验管理专业研究会就先后应运而生了。

1.中小学教育文献信息研究会成立于2004年。我们以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文献信息研究会为依托,其目的是发挥中小学图书馆教师的群体优势,建立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强化图书馆教师工作的能动性及主人翁意识,引领图书馆教师向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学校图书馆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图书馆教师的专业进修、学生的读书活动等提供有利保障。充分体现石景山区“教育无小事”的总体宗旨。主要会员由各中小学主管图书工作领导或教师组成。

2.中小学后勤管理研究会成立于2004年初。该会在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后勤管理研究会的支持和帮助下,由石景山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房管中心等联合发起成立。石景山后勤管理研究分会是一个在北京石景山区教育学会领导下,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支持下,由石景山区中小学从事并热爱后勤工作的同志共同组织的研究总务工作理论的学术团体。有会员80多人,理事30人。学校总务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保障,是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做好总务工作对于深化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作用。

学校后勤工作具有以服务为形式,以育人为目的的特性,涉及面广且自成体系。后勤管理,其基本任务是对后勤涉及的人、财、物进行计划、组织、实施、监督、评估,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科研和学校师生学习、工作与生活的需要,为培养人才创造条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必要和充分的物质保障和生活服务。进入21世纪,面临素质教育进一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如何搞好新形势下的后勤工作,成为摆在我们后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3.2006年6月在教委装备中心及石景山分院教研中心的共同努力下,我区中小学实验教师、科学教师这支专业队伍,经过多年的培训、考核、评估已初具规模。为了更好的调动我区中小学实验教师这支专业队伍的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成立了石景山教育学会中小学实验管理专业研究分会。接受石景山教育学会、石景山教育委员会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指导。石景山区中小学实验教师、实验室技术人员及实验室管理员,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实验室工作2年以上,对实验教学有一定研究能力者;学校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管理干部等;同时聘请教委行政部门,相关的直属单位等对学校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有研究的领导、专家、学者成为学会会员。

本刊:石景山教育技术装备站是如何整合三个协会资源,紧密配合技术装备工作的?

杨金录:经过几年的实践经验,完成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和理论经验。2007年的下半年,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工作实际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三个研究会(协会)组织结构和机构、章程以及工作目标和方向,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和改良。将三个研究会都从属于石景山区教育学会,石景山教育学会是国家正式登记注册的法人社团,咱们的研究会作为石景山教育协会的分会相对独立开展工作。调整后的组织结构合法合理,人员组成更加科学,更具有可持续性和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1.后勤研究会依据章程学习、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有关后勤工作的政策法规。围绕教育行政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后勤管理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探索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逐步发现和总结中小学后勤管理与改革的实验校的经验,宣传和推广中小学后勤管理与改革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促进中小学后勤管理与改革发展,对单位会员的校长、主任和骨干工作人员组织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各项会务工作,为广大会员服务。

2.装备站以及研究会对所有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图书馆教师,经过培训颁发了上岗合格证。要求会员单位一般是负责图书馆教师工作的老师,每一学期末交新学期图书馆培训计划,每一学年末交学习工作总结,这一项要求已经持续7年之久。每一学年对中小学图书馆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严格的考核,配有专职教师对每一次专业学习及交流都有考勤记录,并全程跟踪,对每一次大型活动必有宣传报道。图书馆教师的专业进修的时间固定,每月2次,采取隔周进修,学校领导给予有利保障。遇到大型读书活动全体中小学文献信息研究会会员全体到现场参加活动。

3.2008年,在石景山区教委的支持下,装备站以及实验研究会协调各方,在教研、人事、师训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将我区中学实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所有培训工作全部承揽了下来,并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

本刊:装备站以三个协会为抓手,研究和践行着教育装备的“建、配、管、用”,做出了哪些成绩?您有哪些心得?

杨金录:最大的收获就是几年来工作的成绩和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1.后勤研究会的活动始终围绕中小学总务后勤中心工作来开展,从2004年以来多次组织分会理事对“中小学固定资产检查”工作进行探讨,目前已形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检查模式。

自主发展,带动每一所中小学创出自己的管理特色,使全区中小学的总务后勤管理工作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组织了全区总务主任理论专题培训班。根据我区中小学总务管理干部工作实际,联合区教委党校干训室组织了全区总务主任理论专题培训班。从实际出发,开展提高中小学总务后勤人员专业化水平的课题研究。承担了北京市市级科研课题《关于中小学总务后勤人员持证上岗的研究》。参加了“北京市教育学会的论文”评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促进中小学总务管理的专业性发展。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提高广大总务工作者的业务素养。受北京市教科所“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研究”项目组委托,组织我区初中、小学学校共同参与石景山区“学校发展变化”专题研究。每年组织会员参加北京市后勤学会的征文比赛,在写作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总务后勤工作者既学到了资产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实际工作水平。

2.几年下来,研究会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和有效培训,我区图书馆教师进修、参观学习已经形成规律,会员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有所创新的开展工作。工作能力、专业水平、工作的主导性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区学会各项活动,学术氛围浓,积极参与论文评选,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奖率达75%,我分会连续获优秀分会奖。图书馆教师通过学习能够积极尝试以多种多样形式开展校园读书活动,把学校的读书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得到师生及家长的好评。我区的中小学图书队伍和研究会的工作就北京市来讲,应该说是走在前列的。

3.实验研究会的成立,为新的课程标准改革实施、为素质教育的广泛进行、为教师使用现代化的实验器材和技术手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研究会的成员一般由过去的实验员组成,我们在称谓上加以规范,一律称实验教师,因为他们现在不光准备、组织实验,而且还要具有授课、培训老师和教研的任务。会员们在我区已成为实验课堂研究、教具制作与使用等方面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今年夏天在上海举办的全国自制教具大赛上,我区代表北京市选送的四名选手都是研究会的骨干,并且获得了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本刊:装备部门利用协会组织,拓展自己的工作内涵与工作思路,开创了主动作为的新局面。请您再谈一谈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杨金录:1.邓小平同志指出:“后勤工作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学习,也能出人才,不钻进去是搞不好的。”这段论断,不仅仅是对后勤工作在管理地位上的肯定,也对后勤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把后勤工作作为一门学问,认真实践,认真研究,不断深化。通过后勤研究会进一步努力工作,提高素质,后勤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全心致力于后勤管理、发展,不断进取的素质,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积极、主动、热情、周到”地做好服务工作,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发展,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内心得到满足,个人得到提高,与时俱进,永远走在教育工作的前面,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

2.读书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过程,通过我们老师的工作能够使每一个学生自觉自愿地热爱读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启蒙教育中交会孩子文献收集及检索的能力。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图书馆教师能够站在讲台上,讲文献检索课。图书馆不再成为摆设,让学生们能够向热爱运动一样热爱图书馆。使我们的中小学图书馆教师乐此不疲地穿梭在书香中,为每一位读者送去所需的精神食粮。愿我们石景山区中小学的图书馆工作,进一步通过研究会的平台,再接再厉,不断创新,为石景山的基础教育再添亮点。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何为朴素无痕

何为朴素?《庄子·天道》中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由此看来,朴素就是一种质朴天然的美。何为无痕?顾名思义,无痕就是没有痕迹。但没有痕迹不等于没有经历,更不等于没有体验。贾岛《江亭晚望》诗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江流无痕,但千帆已过。泰戈尔著名的诗句“尽管天空中没有留下痕迹,但是鸟儿已经飞过。”也为无痕作了最好的注解。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朴素无痕,就是教育科研要渗透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艺术体育中,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总之,教育科研要融入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本身就是教育科研。

二、为何要朴素无痕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现状如何?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准确定位的问题。因为只有弄清楚其现状与任务,才能明白朴素无痕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对推进学校管理、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但许多对教育科研的错误认识,制约了教育科研的实际效果。主要表现在部分中小学校存在着为搞科研而搞科研的倾向。很多学校都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各类课题立项。另一个误区是部分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有实际研究价值的问题不去思考,而是去搞纯理论研究,似乎只有引述大量的精深理论,才能彰显出研究的分量。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新的“名词”足以说明问题。从理论到理论,脱离教学实际,真正研究的时候,浅尝辄止,虎头蛇尾。还有一些学校有了立项课题,邀请领导专家、同行学校,轰轰烈烈开题,之后就偃旗息鼓,不见课题活动的踪影。课题研究被简单地归结为经验总结和写论文。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各种误区,都是由于没有正确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特点造成的。笔者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应把科研工作和学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教育科研表现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是朴素的、真实的。它渗透在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总之,要形成教育教学本身就是教育科研的常态。也就是要让朴素无痕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行走方式。

三、怎样做到朴素无痕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做到朴素无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培训,悄无声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培训是给教职工最大的福利”。实实在在抓培训,给教师以最大的智力提升,这就是最大的福利。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科研培训,如把专家或者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区内老师请进来,为教师传经送宝,也可以挖掘身边的资源,为教师现身说法。可以组织教科研骨干走出去,了解教育发达地区实情,增强切身感受。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占领现代教育技术的制高点。

作为教育科研的指导者,教科室要善于引领教师学习。要充分利用假期布置教师阅读教育理论著作,每学期为教师精心选择经典书目。同时要求教师阅读本科目的教育教学杂志,因为教育杂志面广量大、更新及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代表性和指导性。

第二,课题与课堂同音。朴素无痕的教育科研,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研究思路,教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问题即课题”促使每个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共享,在共享中发展,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提升专业化水平。

以我个人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为例。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几年,因为条件有限,正规的教育科研活动极少,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盲人骑瞎马”,讲课基本凭着感觉走,教学中不时插入爱国教育、人格教育、理想教育等内容,学生听课很投入。虽然优质课比赛也曾获奖,但考试成绩却不理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参加了《大语文激发式教学实践研究》,以“激发兴趣、激动情感、激起气氛、激活思维、激励创造”为理论支撑点,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中心,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为基本出发点,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近几年来,阅读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而写作教学的研究,以及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教学实践似乎还不多。为此,我开展课题《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整合的实践研究》,有意识地开发教材中的写作资源。这样一方面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同时把写作教学融入其中,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

第三,教研与科研同步。现在大多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比较正常,而课题组活动则逊色很多,甚至有些课题组平时根本就不活动,课题研讨大多以工作繁多为理由省略了。

如何破解课题研究的困境?除了上述课题研究的误区之外,从学校层面上来看,我倡导每一个教研组有自己的微型课题,而这个课题应该从课堂中来,是本教研组面对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依靠个人的力量比较难以完成研究。如《中学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中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问题的研究》等,都是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这样,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很多内容都可以围绕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也就纳入了教学研究的常规状态。教研即科研,课题研究融入教研组活动,真实而自然。

第四,教学反思,是课堂延续也是论文写作。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写作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志。一个教师经验积累多了,有了表达的心理诉求和激情,有了与别人分享的冲动,有了强烈的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他自然就会拿起笔来。而写作需要系统思维能力,而这种思考力需要不断的锻炼。

我特别提倡写教学反思,这也是教育科研朴素无痕的一种表现。所谓教学反思,是指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长期写教学反思,就会不断地锻炼教师的思考力、专业能力和认识境界。这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有人认为教学反思过于单薄、简单,难登大雅之堂,不如写论文。其实教学反思是论文写作的重要资源,只要恰当提升层次,就能达到论文的高度。当然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它需要精心的提炼、有效的整合以及理论的提升。作为一线教师,绝大部分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不可能达到专业教研人员的水平,但我们有着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此,要把论文的写作点放在课堂教学实践上,而写作的第一手材料就是课堂教学反思。以教学反思为基础写出来的论文,给人的感觉是真实、自然、可信、实用。因此,教学反思是论文写作的宝贵资源。

以我的一次论文写作为例。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我发现初中生作文教学更多是在审题、立意、选材、结构上进行训练指导,很少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语言训练,而语言的表达是很多学生写作上的软肋。于是,我选择了如何提升作文语言这个角度设计了一节课。课后,写作了一千多字的教学反思。后来,我把这篇教学反思加以整理,写成《教给方法,培养意识》一文,很快获得发表。

朴素无痕,应该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常规状态,唯有如此,教科研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主张朴素无痕的教育科研。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1 硬件设备投资到位

学校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学习与环境建设,坚持实验室、图书馆、专用教室及信息技术等装备服务教学的宗旨。学校对实验室的管理抓好常规,重视创新,注重兴趣养成,建设科学探究室,展示学生科学探究调查报告,创造实验环境氛围等。

1.1 抓投入,促保障,优化现代化教育环境

先进的教学设备、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搞好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物质基础。自从搬入苏州科技城以来,学校用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资金就高达500多万元。目前,学校已建成100 M光缆到桌面的校园局域网,同时拥有44座学生电脑房2间,48间多媒体教室,36台展示台,收录机25台,实现了“班班通网线”,建立了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网站,还建立了如作文网、实验室专题网、高水平现代化教育网、图书馆网、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网、文苑网、科学发展网、课题研究网、百年语文教科书博物馆网等专题网站。

1.2 实验室和专用教室硬件投入到位

1)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室,地理、劳技、创新、音乐、体育、美术等专用教室,与之配套的仪器室、药品室数量、面积和内部设施均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Ⅰ类标准。根据各实验室和专用教室的特点,配备必备的防火设施和防盗设施,化学药品、危险品有技防安全保管设施。

2)目前各种实验仪器装备投入共90多万元,学校有19间专用的实验室或教室。每年拨出实验教学专项经费,2012年增加了12万元的实验教学专项经费,每学期有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耗品的补充计划。所有仪器设备由正规渠道采购,质量可靠,无“三无”产品。

3)配备仪器能满足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实践课程要求。各实验室应配备足量的仪器橱。实验仪器存放科学、合理、整齐。

4)建有实验室实验仪器、器材、设备的分类账、总账和低值易耗品账册;各类账册记载及时、准确,年底进行帐、物的检查核对,并做好情况记载。

5)教务处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各级业务培训,以及实验教学论文、自制教具、优秀实验教学课、实验操作技能等评比活动。

1.3 图书馆硬件投入到位

1)图书馆的书库、教师阅览室、教师资料室、学生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的间数、面积和设座数分别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的Ⅰ类标准。

2)目前图书馆学生的藏书和总投入共68万元,学校共有藏书39 980册,生均42册。藏书结构合理,数量达标,无盗版,内容健康,无严重破损。

3)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购买图书,新增图书按照《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相关要求配备。2009年增加了10万元的藏书,2011年又增加了11万元的藏书。书库和阅览室的安排合理。阅览室注意兼顾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有明确的借阅制度。所有图书按《中国图书管理法》规范上架,有书章、书标、条形码。

4)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保证开放时间。学生每周有一节阅读课,图书馆中午对外开放,阳光社团的学生也可以在图书馆阅读。

5)定期出刊新书介绍,开展阅读指导。利用网络资源,实行馆际网络资源交流与共享,开展网上教学资源参考咨询。积极组织各类读书活动,如“书香江苏”“名著推荐”等活动,开展网上征文活动。

1.4 信息中心硬件投入到位

1)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资料及工作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管理中心、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学校安全监控系统等的建设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相关要求。

2)各专用教室的制度健全,内部配套设施齐全完好。有防火、防潮、防腐、防尘、防盗等措施,计算机设备完好率达100%。在校学生数与网络环境下学生使用计算机数之比是4.7:1;每位任课教师配备一台计算机,师机比2:1;每间普通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目前,学校按《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Ⅰ类标准要求建有完整的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建有专门的演播中心等专用设备的控制室,信息中心总投入共328万元。每年安排信息技术的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用于更新设施设备和维护等。

4)做好计算机、网络设备等信息化设备和各类电教设备的管理。有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和电教设备的分类账和总账;做好信息中心的安全工作和网络安全工作;保存与积累相关软件资料和纸质资料。

5)正常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和学校主题网站建设,利用博客等网络平台开展教学研究和班级管理活动。学校从制度上加强对教师的引导,促进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如教师升级、评先、评优都将是否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作为一个硬性指标。

6)学校还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苏州电教馆网上培训,使部分教师能用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奥思等工具制作课件。结合培训,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课件制作比赛,在学校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氛围。学校每年都要选送教师外出参加多媒体课堂教学比赛,其中,祁宴杰老师的《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获江苏省课件评比一等奖。

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共960名学生;标准化教室36间,各功能辅助教室19间,其中包括科学实验室3间,美术室2间,音乐室2间,计算机网络室2间。另外,劳技室、劳技创新教室、心理咨询室、艺术室、舞蹈室、多功能录播教室、报告厅、校史厅、百年语文教科书博物馆、卫生室、学生图书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各功能室完备。

图书馆藏有纸质书39 980册,电子图书51 780册。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工作,配备3名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图书管理员。他们对书籍及时整理、重点推荐,并且在学校中初二年级聘请学生图书管理员参与图书馆管理。结合绩效工资,把图书管理员考核和教师考核同等对待,不打折,一起参与。学校对班级借阅量、教师借阅量都有相应的考核。

2 实验室和专用室场管理员培训到位

抓认识,促统一,加强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化组织领导。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学校领导一班人充分认识到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要求,确立了“以人为本、素质立校、科研兴校、信息强校”的指导思想,形成了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化工作小组,装备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学校指定中层各处室专人负责学校的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化工作,专用实验室由教务处负责,图书馆由德育处负责,信息中心由科艺发展处负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制度落实。每学期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并组织落实,对工作重点加以分析研究解决。对各种器材、仪器、物品都进行认真的整理,定橱定位合理科学,账目清楚明细。

在开始使用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时,先对各专用室场管理员进行培训,掌握如何完成各专用室场期初装备资产登记,实验室或功能室登记,登记期初仪器设备等,各实验室和专用室场管理员、任课教师的设置、班级设置等。全部完成后,点击期初建账结束,这样就进入日常管理。

3 任课教师培训和使用到位

接着培训任课教师如何使用。先备课组长制定实验计划,完成实验计划后,开始实验预约,各专用室场管理员安排实验,做完实验后再登记实验结果。使用时让教师之间不断交流使用心得,从而使用更简单、方便。

图书馆为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每周向学生推荐近期最佳图书读本、本周阅读排行榜,评比出校园阅读学士、阅读硕士、阅读博士等。图书馆与教导处合作,以两周一个轮换,安排班级利用中午在校时间集中至图书馆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各专用教室也是依据学科特点,打造专用教室的特色品牌,开展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活动。

图书馆注重在教育教学和教研中充分发挥书刊文献资料的作用。充分利用馆舍条件,营造以大自然为环境特色的优雅的读书环境。建有比较完整的图书馆档案。图书文献资源利用率较高,读书活动开展扎实,内容丰富,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书香家庭”有声有色,网上阅读内容广泛,培养学生喜爱读书的好习惯。学校建设了完善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分类详细,查找方便。网站建设全面及丰富,有网上作文、虚拟实验室等专版,并建设有专题网站进行探究性研究。抓整合,促质量,提升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

几年来,学校一手抓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化研究,一手抓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化的普及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1)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化,促进课题研究。“十一五”期间,文昌实验中学参与了江苏省“十一五”总课题《网络环境下学科新型教学方式的研究》。学校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方式,形成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理论,探索普通学校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合理运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在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史地、课程实践的器材及设施设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装备开展教育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工作。

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生物课程的整合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在上网查找、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必定是人人参与,学习是带着课堂知识的主目标进行的,并且是自觉地、自主地和探索性地开展学习;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还可以作为交流工具,在局域网或互联网的硬环境下,采用和建立BBS、聊天室等工具,设计一些根据教学需要或学生感兴趣的专题,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学习交流,实现个性化教育。

2)课题研究成果丰富。

①文昌师生博客网络教学平台、文昌教学课程自主学习系统的构建和实施运用。

②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各类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库(含教育教学公共素材库和各学科课件库、课例库、学科素材库、教案库、学科论文库等)的建构。

③完成《文昌中学〈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方式的探究〉课题研究教案、论文集》的汇编,总体上体现和总结各学科的教研成果,其中推荐部分论文参加全国和省市相关论文评选。各科得奖或、案例26篇,获奖软件2个、网络课件24个,优秀多媒体课件22个,各类获奖评优课、公开课8节。

4 实验室和专用室场管理员监管到位

各实验室和专用室场管理员,每周把各室场使用统计表格汇总后,发给各实验室和专用室场使用的任课教师,他们一看统计表,就明白上周自己实验室和专用室场使用情况。反馈一定要及时才能有效,如果反馈不及时,就会失去监管作用,也就对教师没有激励作用。

5 上级领导监管到位

上级主管部门,每学期一定要把各校的实验室和各专用室场使用统计表发给各校校长,校长才会督促学校的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不断使用和创新,各校才有动力继续使用该系统。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小学教育的特殊性,积极构建完善、系统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课程研发技能、教育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及学科专业技能等10项。

一、构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依据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特殊要求,因此,高师院校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针对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1.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等特点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全面要求。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虽然小学教育在知识传授上是最基本的,但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小学阶段还是学生身体迅速发展、形成基本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教育的重点难点不在于要传授多么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而是要奠定学生今后全面发展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等让其一生受益的好习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必须全面,即既要有较强的教师基本功技能、艺体活动技能,又要有较强的教师智力技能,以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研发、教育反思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各种良好的个性品质。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专门要求。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系统教育的影响下有了较大的发展:感知觉已逐渐完善,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概括力等随受教育的影响逐渐提升;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发展到抽象记忆能力增长;小学生己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小学生这些独有的认知特点要求小学教师要具备观察及了解儿童的技能、善于与儿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技能、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艺体活动技能等。

此外,小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小学生逐渐学习到与人相处、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同时,其自我概念开始形成,如果小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及同伴的肯定,将会产生自卑情绪。因此,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善于协调及组织管理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技能,还要具备着眼于小学生的成长正确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技能、初步心理咨询技能等。正因为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所以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具有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专门要求。

(二)社会发展和基拙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

1.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现实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经济发展速度惊人、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高,而月_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人文精神的构建一与审视、终身学习成为必然、小学生个性发展得到高度重视等,这些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变革,近年来在小学生中相继出现了留守儿童、社会不利家庭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城市独生子女等值得我们关注的特殊群体,这一切要求我们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要重视教育反思、教育研究、与家长沟通并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实施心理辅导等教师智力技能,以满足时代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现实要求。

2.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迫切要求。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了“教师专业化运动”,希望藉此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很低,其中尤以小学教师为甚。不少人认为小学教师不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只要有一定学科知识都可以成为小学教师。其实,这种误解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低,小学教育专业性不强。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小学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要重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及其他专业人才的独特性,增强小学教师的不可替代性,为小学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迫切要求。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直接要求。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这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改变了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重视综合课程的设置;改变了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而重视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而重视小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而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而重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等。这些对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运用、课程研发、教育反思、教育研究等技能提出了直接要求。

小学教育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认识到该体系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综合体,因而,要加强自身各种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一)听说技能

这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技能,是小学教师形成沟通协调能力的基础。听的技能主要指善于倾听小学生说话,引导其说话要逐渐增强逻辑性、条理性、突出主要观点的听力思维技能。说的技能主要包括:会讲标准、清晰、流利的普通话;用词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音量、语速、声调等方面要符合语境和表达内容的要求,讲究抑扬顿挫;说话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同时注意结合语境恰当地应用体态语言。

(二)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

“写一手好字”“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都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师职业威信的树立,这主要包括常用规范汉字掌握水平、“三笔字”书写水平、常用文体(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各类信函等)写作和简笔画技能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工作技能

教师的教学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的设计技能,主要表现在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教案编写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导人、讲解、提问、课堂组织、交往互动、创设情境、板书、结束等方面;第三,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技能,主要表现在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个性化、开放性的课外作业并认真批改;第四,教学结果的考核技能,主要表现在能根据考核目的编制不同难度、区分度的试题以及采用不同的测试方式,以获得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技能。

(四)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成为合格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第一,组建班集体的技能,主要表现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班风建设等方面;第二,个体教育技能,主要表现在观察学生、与学生谈话、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初步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辅导、对小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等;第只,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校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第四,与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的技能,主要表现在善于和学生交往、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组织家访和家长会、帮助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任课教师解决问题等;第五,教育实践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技能。

(五)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

这是小学儿童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小学儿童处于2-12岁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对小学儿童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儿童完整人格的养成、全脑功能的开发。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的表现技能、鉴赏技能等,鼓励儿童表现美、创造美,进而引导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技能。

(六)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这是现代科技发展和小学儿童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不容忽视的要求。小学教师必须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主要包括:ppt,flash等软件的使用及制作、音像采辑、信息搜索及网上资源的下载、多媒体综合运用等技能。

(七)课程研发技能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学教师体现其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传统的课外活动深化为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五个方面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往感以及各种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另外,还要求开设能够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的、结合学校传统和优势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校本课程。这两类课程的开设需要小学教师具有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选择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方案、组织课程实施、评价和总结的技能。

(八)教育反思技能

良好的教育反思技能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源泉,是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动力,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两方面的反思,具体指:教育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生群体行为、教育现象、教育改革的反思等。

(九)教育研究技能

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些有条件的小学纷纷设立教育研究室,专门开展教育科研。能够结合小学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研究是体现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表现。其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等。

(十)学科专业技能

前面9项我们称之为“教师职业公用基本技能”,是所有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得以表现的具有共性的技能。“学科专业技能”是不同学科教师所特有的,只有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才得以运用的具有个性的教师职业技能。如音乐教师的节奏感、美术教师的色彩辨别感、英语教师的听说读写技能、科学课教师的实验技能等。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扩散;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1―0012―05

引言

大力推动教育技术应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 代化战略”的关键。教育系统中多数创新成果处在“锁在深 闺无人识”的尴尬局面表明:我们尚未建立教育技术成果推 广机制。从文献来看,教育技术研究很少关注教育技术应用 推广的机制。教育技术创新的推广与实施研究,被喻为教育 技术研究的“最后一公里”,维系着教育技术研究成果在实践 应用中的成败[1]。扩散与采纳研究有助于解释教育领域哪些技 术、在什么地方、为何被采纳或被拒绝[2]。然而从我国教育技 术实践来看,是否存在明确和稳定的动力机制?当前的教育 技术扩散系统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技术 扩散动力?本文将重点关注上述问题。

一 教育技术扩散动力研究的必要性

所谓动力机制,是指事物发展主要的内在驱动因素和外 在推动因素,是事物发展最重要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事物 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它更是决定着事物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方 向[3]。按创新扩散理论的观点,教育技术的动力机制可分“创 新动力机制”和“扩散动力机制”。前者是指研发者不断创新 的内、外部驱动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后者 特指驱动创新的教育技术观念、制品为更多个体或组织采纳 和应用的内、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

相比而言,扩散动力机制研究成果对实现教育技术创新 目标的价值更大。虽然教育系统中不乏大量创新的观念与制 品,但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却是寥寥无几。在这样的情况下,

才会出现世界银行(2005)[4]等国际组织研究得出的“令人沮 丧的结果”。正如经济学家的广泛共识,最终是技术创新的扩 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由技术创新源及技术创新

完成的。因此,如果能够加速技术扩散的速度,则必将使人类社会得以更好的发展。而要提高教育技术扩散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形成合理或良好的教育技术扩散机制。这就势必要 求研究者要优先分析教育技术扩散动力机制。

此外,扩散动力的研究较扩散影响因素研究更重要。原 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动力研究是探索影响创新扩散的决 定力量,是讨论扩散存在、方向和规模的关键,而影响因素 则是创新扩散的辅助力量,对扩散仅起加速或减缓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动力研究往往属于宏观的理论研究,结论相对 稳定、适用面广,而影响因素不仅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 因受到特定分析对象个性化问题的影响,研究结论往往不稳 定,适用面有更多限制。

由此可见,从研究的现实意义来看,深入研究教育技术 扩散动力机制极为必要。

二 教育技术扩散过程中行为主体特征分析

从教育技术扩散的内涵出发,教育技术扩散的结果是要 能够满足教育需求,并具有一定的覆盖范围。扩散方式既可 以是某学校内部使用者数量的增加和深入,也可以是学校间 的迁移或借鉴。有些扩散需要中介组织的推动,有些则不需 要。因此,在教育技术扩散过程中涉及到三个主体――教育 技术创新者、教育技术采纳者和教育技术扩散中介(如图 1 所示)。

1教育技术创新者 在教育技术扩散系统中,更多情况下是学术组织在发挥

着创新者的作用。教育技术创新者可以分三种类型:(1)纯 粹的科研型单位,自己无力将教育技术观念、制品以市场化 的方式进行包装,更多是实现集成创新或创新引进的工作, 这种单位在教育技术界占很大比例;(2)有一定市场能力的 科研单位,有能力将自己创立或研发出来的教育技术制品投 入教育领域,但规模上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多数都是将成 果转化的收益继续支持后续科研活动,即所谓“以市场养科 研”,在目前情况这类组织也占据较大比较,一些现在看来比 较成功的教育技术学术团队通常就具有这种特点;(3)拥有 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或企业,既能够研发创新的教育技术制 品,又拥有很强的对外影响力,很多时候技术创新首先服务于 自身,某些时候才会对外输出,这种学术组织占的比例很小。

2教育技术采纳者

学校与教师是创新扩散的主要受众。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五大教育技术实验项目不但发现,同类学校的先期 采纳给同地区或同类学校带来压力,尽管有时候个别项目对 于学校的核心业务效果的增长并非明显,但只要参与其中就 能与其他学校一同拥有这份“资本”和分享潜在的“效益”, 从而迫使很多学校积极加入。中央政府通过财政专项支持给 那些没有能力的学校解决了经费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也迫使城市学校各显其能,以不同方式筹措资金,实现教育技术设备、资源、应用等方面的更大提升。此外,对众多成功的教育技术采纳者(特别是学校)进行分析,无疑会得到 这样一个普遍发现:学校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积极创新, 敢于冒风险,更多是由于追求办学特色所带来的好生源、好 师资和效益高。

3教育技术扩散中介

扩散中介(扩散促进者)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它能促进技术创新主体和采用技术创新主体双方 接触、联络,并协助其谈判,最终成交,从而实现技术创新 成果的转移。由此可见,扩散中介的作用十分重要。由于多 种原因,教育组织还明显不具备市场主体的地位,改造教育 组织,使其能够灵活、敏锐地洞察发展方向,并做出反映是 未来每个教育组织改革的方向。然而,对于基础教育来说, 学校改革异常复杂,受制于国家教育机制、社会定位等多方 面因素的限制,教育组织没有那种积极主动寻求变革的动力 和特征。因此,教育技术扩散中介在推动教育技术扩散过程 中的地位变得异常重要。即便是未来学校能够发展成为所谓 的“学习型组织”或“创新型组织”,教育依然由于其产品的 特殊性使得它无法做出灵活的变革,而相对于其他行业总是 落在后面。由此可见,在讨论教育技术扩散时将中间传递主 体作为重要的推动力是非常必要且合理的。

三 中小学教育技术扩散动力模型

依据上述对教育技术创新扩散主体的分析,本文提出教 育技术扩散动力模型,如图 2 所示。其中:

1由教育技术创新者、教育技术扩散中介等构成推动源

学术机构、企业组织、政府组织,甚至是学校也都有可 能充当教育技术创新者、教育技术扩散中介,他们因各自的 目的在推动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扩散;对于学校来说,这种外 部环境与氛围造就了学校间竞争压力:要顺应政府的号召与 要求,要通过与学术组织的合作达到提升学校竞争力,要通 过与企业的讨价还价获得满意的服务等等。而这些压力就构 成了推动力。

2采纳者追求相应效益(社会需求转变为教育市场的需求)构成牵引源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均衡器与推动力,同时承载着人类 文明传承的责任。这种双重责任要求学校在有效解决教育、 社会、文化、科技等多方问题的情况下,还要有更高速的发 展。学校审时度势不断改善外部关系和内部结构,以采纳教 育技术创新推动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的共同发展,实现学 校办学规模与效益、师资队伍素质和学生质量等多方面的提 高,从而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做到将“社会需求转变 为教育市场需求”成为中小学教育技术扩散的牵引力。

外部环境与先期采纳者造成的竞争压力,以及采纳者采 纳成功的收益是教育技术采纳者采纳的主要原因。推动力和 牵引力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着教育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

四 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现状的主要特征

纵观过去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 25 年进程大体可以分为 计算机教学起步阶段、计算机教育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 大发展阶段、应用能力建设发展阶段四个阶段[5]。其中始终存 在五条发展线索: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信息的战略思路;信 息技术教育或信息化教育的深化过程;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 数字资源建设的发展;教育技术专业发展。如图 3 所示。

从邓小平同志开始,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对计算机教育及 教育信息化寄予很高的期望,并指示要大力发展。从中小学 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变化过程看,我国经历了国家大力推进电 化教育设施建设到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 的发展过程。从数字资源的发展层面看,我国经历了出台支 持与鼓励性政策到大量商业化“教学资源库”产品出现满足教育市场的需求。从信息技术教育或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深化过程看,我国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地位上走过了实验课、选 修课、必修课、全面整合;内容上走过了程序教学、计算机素 养、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标准。从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看,从 国家主导推进 Cernet 建设、“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全 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项目到更多力量推进 各类项目,如“Intel 未来教育”项目、“携手助学”项目等。

从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的重大事件来看,2000 年在 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我国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里程碑。其基本表现是:“工作会议”之前, 培训项目较少,主要是实验项目,城市是主要推广地区,实 验教师是主要参与对象,经费主要由项目学校承担,多为政 府推动;“工作会议”之后,多为培训项目,其次为建设性项 目,农村是主要推广地区,全部教师是主要推广对象,经费 主要是由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公司承担,建设项目主要 由政府负责。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技 术应用推广主要有三大基本特征:政府成为教育技术扩散的 主要力量;学校采纳教育技术的内在需求相对虚弱;学术组

织成为有效沟通教育技术扩散系统内外部的重要桥梁。

1政府成为教育技术扩散推动的主要外部力量

放眼全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进程,我们都能发现 一条普遍结论:政府是各国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也不例外。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引导、项目推动、 检查评估等措施主导和引导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有 效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上来看,这种由国家推动作为主导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速度快、覆盖面广、依靠行政体系执行。

但是,决策上的长官意志,措施上的大一统,管理上的各自 为政,建设上的不灵活性,评价的简单化与形式化,应用促 进措施的功利化等都导致由国家主导推进教育信息化难以达 到应用的效果。

另外,我国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也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由于教育分级管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支持教育技术投 入方面难以做到协调;关于鼓励教育技术应用的宏观调控政 策对于地方的影响往往很小;地方不具备管理和处理教育技 术应用推广中所出现的问题,因而导致“投入大,效益低, 问题多”的局面;办学自的加大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导致监管难度增大,实现均衡发展目标面临困难;资金来源 多样化,教育技术应用专业化程度高,使得办学单位规划缺 乏系统。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群体和条件各异的教育组织, 如何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确实相当困难,急于冒进或者过 于保守都会损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效推进的关键是做到 政策、措施、管理、资金、体制等方面的协调与发展。

2学校采纳教育技术的内在需求相对较弱

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扩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学校能否积极采纳。很多学校在没有经过系统设计和规划的情况下,仓促 购置大量设备;在缺乏资源或没有很好的应用方案的情况下, 信息化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育信息化建设因而被某些人当作 “面子工程”处理。弥漫在中小学中的这种错误认识,使得很 多学校都视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洪水猛兽”。

总的说来,学校在采纳教育技术方面,通常受制于学校 地域范围和定位限制,缺乏收集有效应用方案和应用模式的 渠道,缺少对应用效益的认识,缺少相应的支持服务,在审 视有借鉴意义的创新活动时常持有提升非核心业务方面的心 态。对教育技术采纳后所产生效果的追求属于教育技术扩散 的牵引力。外部关系的改善常常成为教育技术采纳主体最为 关心的问题。

教育技术实验活动对于学校来说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主要包括:参加部级课题机会的稀缺性;与知名科研部门 的合作有利于学校的招生;学校晋升更高级别的硬指标或加 分指标;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教师有需要发表一定数 量科研论文的需求与压力;参与教师的知名度和曝光率能够 相应得到增加等。当然,不能排除有很多学校确实看到了教 育技术对于促进学校发展显性和隐性的价值,而积极投身于 教育技术实验项目。但是这些学校总体来说还是少数。而且 这些吸引力更多是表现在改善外部关系和内部组织结构上,并非所有学校都能够真正深入到学与教的变革。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这种仅仅关注改善外部关系和内部组织结构,忽视学与教的变革的状况正逐步 得到改变。有越来越多的学校积极加入到教学深层次的实验 项目中来,例如,截至 2006 年底已经有 130 所学校加入到“基 础教育跨越式发展项目”中,以“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理论” 等具有自主创新意义的理论为指导,提高了上述学校的教学 水平与社会知名度。这些项目的成功正是在国家大力推进新 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而产生的,这也说明了当学校内部具有 很强的改善教学的需求时,直接指向教学的教育技术实验才 能得到更好的生长土壤。

而实验项目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也打消了学校的担心,增 强了掌握和操控教育技术的信心,因而对于独立或者自行推 进教育技术应用树立了信心。像“百间教室”之类的示范性 工程不仅是在某一个方面给与学校极大的支持和帮助,而且 在全方位、持续推进过程中摸索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这种成功的实例和解决方案,对于类似地区或项目,特别是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一方面对于 国家、科研部门和 IT 企业推进该项目具有借鉴意义,另外一 方面,也使得被推广的中小学找到了自主发展之路。

3学术组织成为沟通教育技术扩散系统内外部的重要桥梁

学术研究力量的积极参与是对国家措施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很多研 究都不能以我国本土问题作为出发点,要么是以简单迁移作 为研究内容,要么是紧跟国外最新动向。在研究过程中,“只 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空话与大话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并没 有多少实际的指导意义。见微知著,不见微无以知著。不经 历对各种案例和实例的分析与体验,所提出的各种可能的理 论或假设大都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求真务实的作风,不跟 风、不盲从,不以“走过场”、“搞关系”而贻害四方,这是 学术团队在促进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基本准则。

学术研究者或与教育技术应用有关的厂商,在研发产品 或推广过程中通常秉承“经验-理性”指导策略。这种策略有 其合理性,能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肯定。然而,类似于“市 场销售”的这种推广策略以短期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而易出现应用肤浅化、表面化的弊端。这就要求,研究不能 泛泛地提出或讨论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或者以一种简单化的 实验或期望就作为推广的内容。更加科学、稳妥的方法是需 要深入学科教学,进行富有创新性的研究。这就属于“自下 而上”的指导策略。例如,文科和理科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 要求,生物和数学的教学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对于数 学而言,代数和几何又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概念教学与解题教学对技术有什么不同要求等等。学术研究应积极挖 掘存在于学校中的创新思想,支持这些创新的扩散,慎重研 究其发挥效果的条件以及扩散的可能性。

五 关于提升我国教育技术扩散动力的思考

从扩散动力的现状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教育技术发展 不缺乏强大的外部推动力,主要障碍在于内在牵引力的虚弱。 关于如何提升内部动力,本文认为:

1外部给予积极推动的同时,教育技术采纳者也应积极 寻求主动变革

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育行业中的从 众心理和不作为心理都是要不得的。一方面,教育技术应用 需要外部给予积极推动和有效支持,但是教育技术应用效果 的真正发挥需要来自内部强大的需求和积极主动的变革。对 于学校来说,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得到政府、社会、家长、 学生的认可是关键。而对与学校发展高度相关的教与学、内 部结构和外部关系的改善来说,积极主动的变革是改善学校 内在发展动力的根本。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或许是提升 内部动力的可行思路。

2单一外部推动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整合各种推动力 是趋势

IT 企业与学术组织出现大量合作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 弥补了以国家推动为主的薄弱环节。学术组织则从以往独立 操作教育技术应用项目转向与 IT 企业织合作或帮助政府推进 项目,单独运作教育技术实验项目越来越困难。现在多数项 目与学术有关的核心部分大都仰仗某些学术组织和专家,这 些项目也成为学术组织研究的重要对象和主战场。政府组织、 IT 企业、学术组织如何相互配合、通过选择合适的推广模式 和内容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则是目前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由政府组织推动的项目如何引入一些新的 机制来保证最佳效果的实现更是一道难题。

3 加强学术组织与学校的深层次交互是提升内部动力的 可行途径

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发挥并非简单的采纳与否就能决 定。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具有层次性,跨越不同层次代价与价 值也不同。缺乏深层次应用需求的细致分析,缺少应用的核 心价值思想,是导致应用障碍的最重要原因。实现技术转化 和整合,是教育技术效果发挥的关键。学术组织因学术和一 线问题的高度专业化,能够为教育组织实现教育技术应用效 果发挥作用。因此,教育技术扩散的过程中,大力推动学术 组织与学校组织的合作,能够克服政府或 IT 企业组织在推动 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简单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 郑旭东.领袖群伦:唐纳德.伊利教育技术学学术思想研究 论纲[J].电化教育研究,2005,⑷: 7-11.

[2] Holloway, R. E. Diffusion and adop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critique of research design [M]. In D. H. Jonasse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pp 1107-1133.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1997.

[3]美燕,梁媛.我国当代新闻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⑷: 68-69.

[4] World Bank. Knowledge Maps: ICTs in Education [EB/OL].省略/en/Document.8.aspx, 2008-10-04.>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班班通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07-02

近年来,山东省莱西市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为契机,实施“班班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教学仪器配套工程,使莱西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不断得到加强。2013―2014年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购置“班班通”设备2000余套,基本实现了“班班通”设备进入每个普通教室的目标。同时,为切实做到配而有用、配而会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莱西市从有关设备厂家聘请专家,对全市各学段的226名骨干教师进行“班班通”应用培训。

但从总体上看,莱西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建设、配备、管理、应用等诸多方面。其原因,从客观上讲,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及硬件设备缺乏老旧。据统计,莱西市中小学实验室、专用室等教学辅助用房建设达标率为75%;学生计算机达标率为65%,教师计算机达标率为58%,“班班通”达标率为42%,光纤接入率为38%,卫生保健器材达标率为24%,图书和综合实践器材标率为“零”。

从主观上讲,最主要的还是认识不到位,使教育技术装备的效率没能真正发挥出来。目前,个别学校领导对教育技术工作认识滞后,造成学校设施闲置,优质教育资源荒废,专用教室只是一种摆设。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制约莱西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阻碍全市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认识、正视困难、解决问题,是需要研究的课题,谁能够抓住机遇,正确应对,谁就能掌握工作主动权、抢占发展的先机,就能站在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1 转变观念,提高对教育技术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保障条件。进一步加强和做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加强和做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莱西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走向标准化、现代化轨道。

加强教育技术工作,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最近,教育部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召开了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二是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会,印发了《中小学实验室规程》。这两次会议和两个文件都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抓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技术装备工作。主要原因是技术装备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条件,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途径。

加强教育技术工作,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什么是教育技术?简单地说,教育技术就是利用网络信息化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平台,同时对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应用。教育技术手段有着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位伟人曾说过:当你把学过的东西忘掉了,剩下的就是素质。而最忘不掉的就是兴趣、习惯和思维方式。可以说只要学生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自然就有学习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长期去死板地说教,不善于用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首先会厌恶教师,进而会厌恶学习,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将导致成绩的下滑。应该明白如果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话,国家何必要求一个学校建设那么多的专用教室?配备那么多的计算机?何必投入大量的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

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市潍坊和烟台为什么高考升学率一直保持山东省第一、第二名?他们的领导说,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注重利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尽而提高课堂效率是分不开的。是的,如果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没有作用的话,潍坊“为什么建了那么多特色学校(机器人特色、电脑制作特色、信息学名牌学校)?为什么参加全国信息学竞赛获奖学生潍坊能占全省的一半(这些学生全部被保送到名牌大学)?烟台“为什么在课堂教学评估制度中,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把课本上的静态信息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动态信息,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每个为什么,都应是研究的课题。

莱西市比起烟台等市整体经济有差距,在硬件建设方面更无法比拟,但莱西市有很多学校已经配上的设备都不用,究竟是什么原因?主要是有的领导不思进取,观念陈旧,思想僵化,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信息时代,不知道网络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不知道实验室、图书室、科技室等所有专用室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该说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兴趣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利用它和不用它,就像兔子和乌龟赛跑,只要兔子不睡死,乌龟永远也赶不上兔子,因为科学发展是没有终点的。因此,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要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用好农村远程教育资源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着力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要与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目前,莱西市95%的学校都配备了接收远程教育资源的设备,并实现了和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连接,大量的优质资源已经提供给了学校,所以对于学校来说,他们的重点工作就是用好它,发挥其效率,如何发挥效率?

与提高教师素质的关系 农村学校受条件所限,开展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相对城市学校难度要大一些,学校无论是采取“走出去”还是“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交流,成本都比较高。中小学远程教育为推动农村学校开展校本研训和整体提高教师素质提供了新的契机。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一线教师可以从同步课堂、课堂实录、名师导学、优秀案例中及时观摩教学方法,从中汲取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领会专家、学者、名师超前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潍坊等地的经验也表明,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也是解决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的制高点和突破口[1]。

与缩小城乡教育差别的关系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而远程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莱西市夏格庄镇渭田小学的校长心有体会地说:“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前,我们学校开不出英语课。今天,依托这项工程,农村的孩子也能接受标准的英语教学了,‘远水’也能解‘近渴’。农远资源弥补了我校在英语、音乐等学科中师资短缺和英语教师发音不准等问题。”这充分说明远程教育对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体现教育公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 用好信息技术和常规仪器

利用好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通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辅助教学不能主导教学,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有着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若能合理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益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不假思考地利用网上教案或课件,忽略吃透教材、学生学习的要求,在课堂上也只不过形式上热热闹闹,中看不中用[2]。

利用好常规教学仪器设备 如果该让学生动手的课也使用多媒体,学生就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就得不到培养。所以应加大挂图、教学仪器、模型和普通投影仪、投影片等传统教学工具的合理运用,让它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4 结束语

总之,所有的教育技术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用好它们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可以有效控制学生辍学。各学校要采取措施加快教学装备建设步伐,鼓励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开放计算机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实践活动室,彻底改变只有上级检查才开门或只在公开课上使用的做法,即使是星期天、节假日也全面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良的设备和场所,并且要鼓励学生用,不怕用坏,就怕放坏;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技术素养,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乔玉全,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G].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0).

上一篇:小学教育经验论文范文 下一篇: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