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摘抄范文

时间:2023-03-12 20:16:35

文学摘抄

文学摘抄范文第1篇

一、摘抄容易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写摘抄本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学生抄是一个方面,关键在于教师要会用。教师经常用,用得好,不但对学生的摘抄内容、摘抄形式起到指导作用,还能使学生很快爱上摘抄,从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我经常告诉学生,把别人的格言警句、名言名段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写作中就成了自己的语言。我也时常把学生摘抄的精美语段或资料典故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说:“××同学告诉我们……”“××同学写道……”听到这些话,被提名的学生脸上写满了喜悦和得意之情。久而久之,他们会更加认真地对待摘抄,并渐渐爱上语文这一学科。

刚带这个班时,班上有个叫李××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作业写得一团糟。我努力了几次也没使他改变多少。在一次批阅摘抄时,我发现他的本子上抄着一句话:“一日不读书,言语无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刻意记住了这句话。第二天语文课上,我逮着一个机会拿这句话来大做文章。我把这句话写在黑板的一角,署上李××的名字,让全班学生齐读并背诵这句话。又反复强调说:“李××告诫大家……”“李××都知道……”听着老师对他的肯定,感受着同学们赞许的眼神,李××羞怯地低着头,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欣喜。接下来的几天,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大有转变,尤其对待摘抄非常上心,时常有一些精辟的语段出现在他的摘抄本上,我也不失时机地在班上评说几句。后半学期,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特别是语文课上表现得很认真,也很活跃。我想一定是他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才会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二、摘抄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读书习惯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习惯之一。都说要多读书,但如何读?只读不写,容易走神。边读边抄,抄描写精美、议论深刻的句段,抄重点的有用的信息,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这个边读边抄的过程既提高了读书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领会感悟文段的能力。通过摘抄督促读书,在读书的基础上摘抄,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自然会爱上读书。

三、摘抄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

有人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学生视写作为“难事”,主要原因就在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长期的摘抄、积累能很好地解决学生胸中无物的困惑。首先,摘抄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精辟深刻的议论句、生动精彩的描写段,也可以是轶闻典故、典型事例,或名人名言、背景资料;可以抄课本教辅上的资料内容,也可以摘记课外读本、报纸杂志上的知识信息。这些内容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内容,同时也存储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其次,“读书——筛选——摘抄”的过程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及语言的表达技巧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积淀、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信息就会蜂拥而至,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到位。“厚积而薄发”,学生的笔下定会熠熠生辉。

四、摘抄让学生学会了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摘下来不用,就失去了意义。我经常指导学生把学习中出现的典故、事例、重要的写作背景等写到摘抄本上以备后用。我也常鼓励学生把摘记的知识资料用到写作或课堂讨论中来,这既巩固了所抄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

文学摘抄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95-01

在学习文学名著时,学生对含义深奥、内容较多的文学作品不太感兴趣,而在交流心得体会时,学生的讨论过于拘谨。针对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一、阅读前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拉近学生与文学名著的距离

有的学生对文学名著不感兴趣,原因是文学名著与现实生活存在距离,学生在阅读时感到吃力。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拉近学生与文学名著的距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根据文学名著的内容,寻找一些与文学名著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情况,对学习材料进行选择和重组,制作教学课件。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将学习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拉近学生与文学名著的距离。

以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水浒传》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拳打镇关西”的视频,文学作品经过再创造,重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生动形象地将“三拳”的过程展现出来,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很快就能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拉近学生与文学名著的距离。

二、阅读时培养学生的摘抄习惯,有效积累知识

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读一次忘一次”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学会积累知识,养成摘抄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如采用硬皮笔记本进行摘抄,以便长期保存,鼓励学生为摘抄的内容设计精美的版面,可以增加图案、色彩等,这样做能够调动学生摘抄的积极性。其次,摘抄的内容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只要学生认为有积累价值的词句、段落、篇章都可以摘录下来,还可以对所摘抄的内容进行点评。最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定期检查或批阅学生的摘抄本,对学生摘录的内容做出评价。

以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水浒传》为例,有的学生摘抄的内容是:“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同时对这段话做了点评:“几经搏斗,老虎威风渐减,最后如何被武松按住,如何挣扎,如何被武松打死,文章写得活灵活现,十分逼真。”教师在审阅时可以对学生的摘抄和评价给予赞扬。通过以上做法,学生对《水浒传》中精美的段落进行了积累,教师对学生的摘抄行为进行了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阅读后开展读书交流会,培养思维能力

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教师既要对阅读过程进行总结,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积极开展读书交流会,提高学生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读书交流会要定期举行,教师要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点,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如全班学生围坐在草地上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交流看法。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西游记》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会说:“猪八戒吃苦耐劳,对师父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勇猛战斗。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实善良的人。”有的同学会说:“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经常搬弄是非,贪恋女色,自私自利。”在讨论中,学生对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学生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需要教师坚持引导才能有所成效,教师的坚持引领能够坚定学生的意志力,克服阅读文学名著时的焦躁心理。

教师必须重视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在提升自身阅读素养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名著教学效率。

文学摘抄范文第3篇

第一轮:君子动口,更要动手。广泛阅读,随时摘抄,抄课文,抄报刊,抄经典。摘抄中注意学习材料中的观点、见解、感情、好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跑、多想、多抄、手脚并用;规定每周两次摘抄作业,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勤于摘抄积累的习惯。

进行摘抄训练的时候,要尽量与课文学习勾连起来,这种“切问近思”的方式,学生容易上手,容易尝到甜头。依据原文“提要钩玄”,加以剪裁和改写,以提高写作能力。我借鉴了这种方法,经常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进行“内容提要”,借此提升他们的转述力和概括力。学习戴望舒的《雨巷》后,我让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合理想象,写《雨中邂逅》的场景,很多学生都能找到课文中典型的,有意义的场景来合理运用,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材料是有品质的,是有讲究的。在指导学生摘抄札记的过程中,通过展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辨别好材料的“品质”,注意三个标准:信、效、深。所谓“信”就是真实可信,没有硬伤;所谓“效”就是观点要具备有效性和典型性;所谓“深”则是指材料有一定的意义高度。

第二轮:不仅搜集材料,而且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常用的加工整理的方法有加点评、加批注、写感悟、加标题等;使学生重视“事类”材料,养成概括萃取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化用,把材料组合加工“嫁接”到自己的文章中。

我经常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印发给学生,进行摘抄和训练。我曾印发《读者》的多篇卷首语,让学生概括萃取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学生分别提炼出“等待是一种美丽的坚持”“成熟,从不抱怨开始”“分享信任的时刻”“那点痛算什么”“善良是一种传染病”等精彩的标题,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三轮:进行专题研究式摘抄,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阅读兴趣,选中几个自己喜欢的大家,从生平、思想、贡献、地位、名言、轶事等诸多方面展开研究,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增加所积累材料的思想文化内涵。

我有个学生酷爱《论语》,高中三年时间里他多次阅读《论语》,对《论语》非常熟悉,无论什么作文题目,他都喜欢化用《论语》中的材料,而且每次得分都不低。2014年高考中,他在作文中再次使用《论语》材料,获得高分,这对我很有启发,后来我在教学中采用专题阅读引导写作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式摘抄,不仅使学生占有了丰富的材料,还拓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品味。

文学摘抄范文第4篇

在开始阶段,学生不知抄什么好,就从字典词典中摘抄一些字词及其解释,包括成语的解释、来历、引申义、比喻义等。二是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的抄写。开始阶段,家中有点藏书比较喜欢读书的学生一般都抄写这些内容。三是现代及古典诗词的抄写。一般是对诗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一般基础比较好。四是语文基础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的抄写。如对联的基础知识、病句类型、作家生平资料等,一般是对语文一直感兴趣且有自己独特学习方法的学生。五是好句好段好文的抄写。一般是对语言的理解感悟能力较好的学生,他们选择的“好”句“好”段“好”文确实是比较“好”的,说明他们甄别选择的能力较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开始是一部分人,后来在教师的鼓励下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写出了自己的鉴赏分析。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鉴赏分析的文字不仅越来越详细,而且越来越准确。还有将不同名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似的名言集中在一起进行对比,最后自己写出鉴赏评价的摘抄内容。六是小故事的抄写。这些小故事很多类似于高考作文的材料,学生在摘抄之余对故事的寓意给予阐释,有的是多方位的解读,这大多是对故事感兴趣并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

从以上内容来看,学生的摘抄至少积累了以下方面的东西:一是知识的积累。无论是由于不知道抄什么而在字典词典中摘抄字词,还是由于懒得查找而就地取材抄写名言警言,还是由于对语文学习持久的兴趣而抄写语文知识和文学文化常识,还是由于本身的爱好兴趣在开始阶段就摘抄诗词、好句好段好文,还是由于对故事的青睐而抄写小故事,总之一句话,这些摘抄内容都是知识的积累。无论哪种层次哪种特点的学生,他们都会在摘抄中在知识积累方面受益。二是习惯的积累。第一是注意卷面整洁的书写习惯和认真的做事习惯。

摘抄前要求卷面整洁,把字写好,在批改时对于字迹不工整的作业不仅批文提醒而且当堂提出来,让学生觉得字如果不写好就会在同学面前不好意思,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注意卷面整洁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做事的习惯。例如有个名叫李浩龙的学生,开始卷面一直不整洁,老师的作业批语提醒效果不大,后来一次公开课展示了他的作业后,他觉得字不写好实在没面子,从此痛改前非,并且坚持下来,最终形成了注意卷面整洁和认真做事的习惯。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对语文的兴趣不一,对于那些基础弱或语文学习习惯差的学生,这是一个规范,也是让他们走上正轨的有效途径。第二是持之以恒的做事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一个星期后上交时要注明每一天日期,由于上交检查产生的督促作用,他们会不敢松懈,即使某一天由于特殊原因没有摘抄过后也会补上,这样长久以来就会形成坚持的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即使由于考试放假等不能及时上交摘抄他们也会自觉摘抄的原因,这就是习惯的力量。第三是语言表达的习惯。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形成了写自己的感受体会,写评论鉴赏文字的习惯,这种语言表达的习惯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四是背诵记忆积累的习惯。在教师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利用课余时间背背记记自己抄写的内容,并学会了自觉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与说话当中,让抄写内容真正变成了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第五是独立思考和思想自由的习惯。对同一故事的不同解读一方面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训练思维能力,开始学生在摘抄了小故事后只是简单说出了自己的感想,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的习惯。三是方法的积累。在摘抄中学生积累了很多语文学习的方法,如背诵记忆的方法、写赏析评论的方法、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方法等等。当然这主要在于教师的指导,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摘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方法的指导并付诸实施,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方法的积累。

四是能力的积累。摘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层次提高和积累学生的能力。第一是做事耐心的态度和能力。日积月累形成的注重卷面的认真的习惯最后会成为一种能力,即耐心做某事的定力,这种能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对考试有好处,更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第二是迁移的能力。摘抄要求学生一定是摘抄课外的东西,这就迫使学生将学习的视角由课内广泛地延伸到课外,这种迁移拓展的能力不仅是考试需要的,更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第三是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要选择好的文段必须要甄别,而选择的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能力积累的过程,写评论感悟鉴赏的过程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积累的过程。第四是审美鉴赏能力。学生从对文字好在哪里的分析鉴赏中自然会积累审美鉴赏的能力。第五是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个性表达的能力。对同一事件同一故事从不同角度阐释评论分析的习惯会积累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的积累不仅仅是字词句段文、文学文化常识、语文知识这类知识的积累,还有习惯、方法、思维模式、能力等方面的积累,而所有这些方面的积累都可以在摘抄训练这种教学形式中得到实现。以本人的经验而言,摘抄训练不失为一种积累教学的好方式。当然,再好的工具用得不好也会有偏颇,最终出现南辕北辙的后果。那么如何用好这一教学形式呢?我们可以针对学生在摘抄中出现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学生的问题大致如下:

一是摘抄前不会选择。这里面有几种情况,或者态度敷衍,或者习惯懒散,或者理解力欠缺,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寻找不同的对策。或许一个学生身上同时具有以上几种原因,或者同一个学生在做不同的作业中原因有差异,总之,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需要分清情况再下评语,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二是摘抄后只抄不背。有的是为完成作业任务,摘抄时敷衍塞责所以抄完后就撂在一边,这种抄写基本上起不到积累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针对其惰性进行抽查督促。

三是摘抄中评论鉴赏不够准确深入精练。这是摘抄中出现的最大的问题,它涉及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修改订正、指导启发、讨论商榷甚至交流互动。如很多学生由于理解力不强而出现的理解偏差,赏析的针对性不强,或者表达上用语欠妥、语言啰嗦等问题,教师要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修改,这样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才有一个提高。例如,有学生对“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是拯救自己”这句名言理解为“帮助别人走出绝境,同时也让自己眼前出现希望”,这是理解不够深入,教师修改为“同时也拯救自己的灵魂”。再如对名言“慷慨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东西给我,而是把你比我更需要的东西给我”(约•霍姆)的理解,学生的感悟:“给予是快乐的,先给予别人再留给自己更是幸福的”,这是语言啰嗦,教师修改为“先人后己的给予更是快乐的”。又如“常人的批评和判定,好像一群瞎子,在云外推测明月”,学生赏析:“运用了比喻和联想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指导“:联想不是修辞手法。”

再如一学生摘抄“开心一刻”(小华:爸爸,为什么我们的火警号码是119,美国的是911?爸爸:因为外国人总是把姓放在后面),点评说:“在人生中遇到不开心事情的时候,回头想想这些开心时刻感觉也挺有意义的。”教师评道:“一个机智幽默的父亲,呵呵。”用轻松流行的网络语言与之交流,无形中让学生对一则纯笑话用途从放松心情到分析人物,这样使本不太像的语文作业变成地道的语言理解表达训练。总之,要将摘抄这一教学形式用好,让它真正起到积累的作用,教师就要鼓励引导,督促指导,千万不可放任自流。

文学摘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知识体系的建立;名著阅读兴趣;分层教学;摘抄积累;影视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如下:“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如: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升入初中以来,学生不仅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而且还要从有限的休息时间中抽出一部分用于课外阅读,况且这一举动有时还不能得到部分家长的认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在教学中针对名著阅读我尝试过以下几种做法,现与各位共同分享。

一、教师知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名著阅读教学走捷径

教师全面、整体的名著知识结构的构建至关重要。它决定教师认知的高度、知识延伸的宽度,同时也决定学生了解名著知识的深度和名著阅读兴趣的浓度,还将影响到学生喜爱名著的程度、阅读名著的速度。教师对必读书目了然于心,自会在课堂内外熟练驾驭名著考点,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共同阅读、共同成长。

二、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名著阅读见成效

1.趣味导入教学,将名著中的细节或精彩片段作为普通阅读教学的导入部分,先将学生走进名著的“胃口”打开。如教学《丑小鸭》《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孤独之旅》等篇目时可摘取相关情节中引人入胜的部分导入在课堂上设置悬念,吸引学生课下去读更多的相关篇章。

2.课前趣谈名著(形式如表演、朗读、对话、背诵、印发知识点问卷、抽签讲故事等),内容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本册教学任务中的名著篇目随机安排,目的在于让学生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自主完成名著篇目的阅读,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还能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下深刻体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作品主题,这些独特的个人体验也将助推语文课堂迸射出奇妙的思想火花。可谓是知识在于积累,兴趣在于培养,能力待于提高,功夫全在平时。

三、分层、分阶段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名著阅读做到“少食多餐”

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余力精心阅读,教师就要指引他们进行合理的名著读,并读出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乐趣。每册必读的书目可合理的分配在18个教学周中,每月利用一节课进行读书交流,既能促进学生总结阅读中的收获与感悟,还能帮助读书进度慢的同学加快阅读速度。读书交流既是对某一阶段名著阅读的总结,也是新的名著篇章阅读的开始。针对阅读速度快的同学教师还可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学方面的书、励志方面的书。如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或阅读三毛、余秋雨、林清玄等作家的散文。名著的学习不能等,不能攒,不能靠,不能丢,这就迫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规划时间,分配学习名著的时间。

四、摘抄应日月积累,有助于名著阅读“消化吸收”

1.摘抄喜欢的句段。文学作品中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共通之处应慢慢品味,阅读课上也可让学生反复诵读或一月交换一次摘抄本阅读,相互学习加强生生间的阅读交流。

2.摘抄经典的句段。某些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自有其中的奥秘与魅力,理应抄下用一生去体味。

3、摘抄生动的细节描写。这个细节描写的内容或喜或悲,或大或小,或简或繁,或美或丑,或真或假,或短或长……这其中自有可以学习借鉴之处。

4.摘抄景物描写的句段。看景不若听景,听景不如读景,读景不如写景。怎样才能将满眼的风光汇于笔下,需要功夫,这功夫在乎平时的积累和思考。集思广益,终有一获。文见百家之长,将百家之景汇于心中,自有一杆秤衡量眼中的风景该如何下笔,从何处落笔。

五、影视作品,有助于名著阅读画上感叹号

影视作品集声音、景色、人物于一体,既有较美的视听感受,又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视班级情况自定时间,组织学生欣赏名著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从视觉上加深对名著、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一学期来对某名著从读、听、说、演、写,再到看,可谓一举多得,促使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有机结合。教师可谓用心良苦,学生可谓收获满满。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还检验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和解读能力。

文学摘抄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有效摘抄 步骤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57-02

作者简介:吴美玉(1968―),女,江苏张家港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张家港市鹿苑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细述了古代学子为了学习勤奋摘抄的故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而随着出版业和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摘抄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笔者以为摘抄对于帮助学习、积累知识,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怎样才能使摘抄这种古老的学习方法再放异彩呢?笔者以为注重摘抄的实效性,实行有效摘抄,定能彰显摘抄的魅力。

一、有效摘抄的概念与意义

有效摘抄是历经筛选、吸收后的摘抄,是提高智慧、触发灵感的摘抄,是有目的、注重实效的摘抄。

1.有效摘抄是筛选、吸收后的摘抄

语文学习读为先,学生以生活为源头活水,与图书馆热切牵手,博览群书,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名篇佳作、军事法律,无不涉猎。阅读故事,了解知识,体悟哲理,欣赏丽句,结交名贤,事事关注。在对书本的研磨中,学生对所阅内容精筛细选,提取锦词佳句、格言警句、生活感悟等精华,细心体察,分析研究,吸收借鉴,实现对所摘内容的再次阅读,提取精髓、吸收养分。

许多卓有成效的人无不如此。蒲松龄设座道旁访行人,搜集摘录无数奇闻逸事,呕心沥血,写成《聊斋志异》;陶宗仪利用耕种间隙,把平时读书心得、见闻随手记到树叶上,放入瓦罐,累计数十年,整理成《南村辍耕录》。他们的成就昭示我们:有效摘抄是经过筛选和吸收后的摘抄。

2.有效摘抄是智慧化、灵感化的摘抄

夸美纽斯说:“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期,常因书籍的陶冶而更臻完美。有意识地让学生摘抄至理名言,就如同与伟人对话。学生博采众长,夯实了文化底蕴,提升了文化品位,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有效摘抄还在于它的灵感化,摘抄那些言简意赅又凸现智慧的文字,如同聆听暮鼓晨钟,引人深思,使人顿悟,给人力量。

3.有效摘抄是有目的的、注重实效的摘抄

摘抄作为学习的辅助手段,它和教学一样追求实效性。事实上,有效摘抄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人的进步与发展。

(1)有效摘抄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平时写作常感到词汇匮乏、题材狭隘,缺乏新意,读来味同嚼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书太少,肚里缺货,写作因而成为烦恼。而注重摘抄,注重积累,写作时也就可以避免“无米之炊”的尴尬,写作也就不再是苦事。

(2)有效摘抄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无止境,老师所授仅为杯水车薪,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摘抄应与提高自学能力结合起来。

二、有效摘抄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1.目标明确明指向

俗话说:“走路无方向,好比瞎子摸溪滩。”学生如果缺乏明确目的而随意摘抄,犹如航海而无指南针。所以,摘抄必须和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有目的的摘抄,这样可以避免陷入盲目摘抄的泥潭而失去它的价值。比如《荷》专题的学习,学生有针对性地摘抄了咏荷的古诗文、名人与荷的故事、荷花的价值,还寻找荷文化的演变和文化与华夏渊源等,这样便由对荷常识的了解扩展到了对荷文化的全面认识。

2.循序渐进遵规则

摘抄需要遵循循序渐进规则,从易而难,有序摘抄。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多了,耗时又不易消化;少了,则蜻蜓点水而已。每次摘抄,可根据要求定量摘抄,并留下消化空间,哪怕摘抄的少些,也比囫囵吞枣或堆积纸上文字实惠。中学生可依据认知水平而逐渐提高标准,不宜单纯摘抄好词好句,素材可随个人喜好而变化,但凡自己所涉猎的,都可纳入摘抄范畴,从最初的摘抄妙词佳句、格言警句发展到摘抄生活感悟、时评佳论等。无论怎样,都得有个渐进的过程,不可一步登天。

3.相互交流多展示

摘抄成果如果“冷藏”在摘抄本上,那是资源浪费,所以交流学习是落实摘抄实效性的方法之一。每天晨读时,将摘抄成果朗读、背诵给大家听,课间将个人成果抄在黑板报上,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借助网络,将成果公布在网上,学生访问、复贴,相互交流学习,体验成就感,促使学生自己追求更高目标,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笔者所在学校举办的“中学生读书漂流活动”,就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摘抄成果的共享。

4.抄练结合勤应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摘抄当然不能仅仅落实在“抄”字上,还需以抄带写,现抄活用。设法让学生大量摘抄美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写作。学生摘抄的同时,自写赏析文字,老师批改评点,并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开窍”。由此形成师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局面。在以抄带写过程中,尤其应鼓励学生的灵活运用。缪梦娇同学在《我想和寒梅交朋友》一文中,就将摘抄到的优美词句恰当地应用在梅色、梅香、梅态、梅韵上,以表达与梅为友的美好感情,那些咏梅词句也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对此笔者又是圈点勾划,又是批注评点,还在班上朗读。这种抄练结合,摘以至用,可以有效实现摘抄的价值,真正凸现摘抄的实效性。

5.功在不舍强兴趣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摘抄也不是三两天的事情,摘抄工作费时费力,单调烦琐,如果尝不到摘抄的甜头,学生失去兴趣,摘抄工作就难以持久。因而不必拘泥摘抄形式,学生可慢抄细品,也可快摘速抄,前提是摘抄不以作业的形式出现,以免学生心生厌倦抹杀积极性而造成摘抄工作半途而废。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让学生感受摘抄的成就感,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也可保持有效摘抄的恒久性。“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洋洋千言,收放自如,这种得心应手的写作状态,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摘抄成果的喜悦,他们一旦享受到写作乐趣,对摘抄自然会倾注更多的热情。

在现代教育氛围中,我们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实施有效摘抄,使之筛选摘抄各种内容,吸收其精华,在升华智慧的同时激发灵感,进而提高学习能力,提升知识水平。而在这个过程中,摘抄这块曾经的“鸡肋”也会绽放出异彩,成为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鱼和熊掌”。

参考文献:

[1]谢广风.提高读写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摘抄的一点体会[J].语文教学通讯, 1980,(5).

[2]王艳青.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有感于摘抄背诵积累[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1,(1).

文学摘抄范文第7篇

【关键词】摘抄 语文 教学 方法

元末著名学者陶宗仪,每天利用耕田的休息时间,把读书的心得体会、所见所闻随手记到树叶上,放到瓦罐中,十年功夫攒了几十瓦罐,后来整理成三十卷著作,这就是有名的《南村辍耕录》;蒲松龄于通途大道旁设座访行人,搜集奇闻轶事,记下无数札记,终于写成《聊斋志异》;郭沫若先生曾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如果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辞畅义达,任凭吞吐。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呢?笔者认为,摘抄可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摘抄能让学生感悟思想的深刻,指导学生做摘抄,让摘抄成为一种习惯,学生会受益匪浅。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首先在内容方面,对学生摘抄进行指导。

1.知识类文章

高中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对未知世界有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都会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些知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头脑,增长见识。由此,我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做好知识摘抄,鼓励学生建造自己的百宝箱和资料库。

2.故事类文章

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惊心动魄的求生故事,动人魂魄的沧桑巨变,感人至深的细节琐事,都会给学生以震撼。这类文章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锻造意志。读这类文章,除了做好摘抄,还要求学生写感受和点评。

3.哲理文章

周国平、梁衡、余秋雨、毕淑敏、史铁生等人的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发人深思。经常阅读这样的文字,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生活的思考,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而深化思想,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审美层次和审美情趣。实际上,很多学生喜欢这样的文字。

4.名人传记和文学名著

名人的成长经历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我指导学生读名人传记并摘抄名人的典型事例,在摘抄的过程中,这些故事不仅会逐渐变成作文的素材,而且还会加深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其自身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中学生与名著有一定的距离,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推荐时要慎重,要有选择,必要时还可给学生一些阅读指导。如介绍大概情节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到艺术世界。如果老师能和学生一起进行深层阅读,边读边抄边评,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生命中一段最美的时光。

有了内容,就有了下锅之米。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在方式方法上给以指导。

1.充分调动兴趣

首先让学生明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道理。得心应手的应用来自于平日的积累。其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摘抄,可看书报,也可看杂志;可边读边抄,也可边抄边背;可以坐在家中的小书房慢慢品味抄写,也可以在学校挤休息时间快速阅读摘录。

2.打造阅读的环境

在学校,除了学校图书室,还可举办班级图书角、个人小书柜等读书活动。这种以学校购买、个人捐献等形式积累的图书,数量多,涉及面广。课前课后,只要学生喜欢,都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

3.保证充足的时间

我们将阅读列入语文计划教学时间,保证每周一节阅读课。阅读课,不局限上课地点,可以是教室、阅览室,也可以是绿荫下、操场上、走廊里等。除个人阅读外,我们还提倡两人、三人共读一本书,甚至是小组共读一本书。边读边摘抄,边读边交流,既保证了读书时间,又有了交流的机会。

4.指向性与自由性相结合

所谓“指向性”,就是给学生指定阅读方向或阅读目标。如学习小说之前或之后,要求学生找大量的小说来阅读,这是“指向”;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可摘抄小说里的好词好句,也可以写阅读带来的感想等,这是“自由”。

阅读的指向性,可以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阅读的自由性,则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符合其个性、兴趣、特长的发展。

5.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每读一本书,一段话,对于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我们的要求是,抄下的好好词好句,在朗读的同时尽量背颂;对于语文能力稍好的同学,我们要求在大量、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适当精读,除了完成一般摘抄,还要说一说,议一议,并写出读后感;对于具有较高阅读水平的学生,我们在大量阅读、读写结合的基础上,开展某一作品的研讨会,有效提高阅读水平。

6.图文并茂,提升审美

摘抄伊始,我就鼓励学生为摘抄本设计封面,为所抄文字配插图。开始,孩子们只是简单地配图,一段时间之后,有些学生开始自觉地把画面与摘抄内容靠近。图文并茂的背后,是思考的深入,是审美的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在摘抄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随着摘抄的深入,学生的视野会越来越开阔,素材会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深刻,表达越来越流畅。所以,摘抄不仅是更深一层的阅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是语文教学的助推器。

摘抄,让教学更灵动;摘抄,让语文更有底气;摘抄,让语文关注心灵,回归本真!

文学摘抄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欣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51-01

欣赏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至关重要。新课标强调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性,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力度。七――九年级的语文课本收进了大量的古诗词作品,难道这么优美典雅的作品就只让学生读读、背背吗?

笔者认为,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

1. 让学生成为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 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欣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并能独立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从陌生――了解――喜爱,从而步入诗歌这个神圣的文学殿堂,加大文学积累,提高文学素养。

文学者常说“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笔者不揣浅陋,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准备阶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品灿若星辰,因各种原因,我们的学生接触甚少。为了引导学生走近古诗词,七年级时,笔者就组织开展“古诗词摘抄”活动。起初由学生自由摘抄在课外接触到的诗词,每月交流一次,教师挑选其中的优秀作品在班上张贴,并对优秀摘抄者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激发积极性。接着要求全班同学每周背诵至少一首诗词(在张贴出来的优秀作品中挑选)。再接下来进行分类摘抄。例如,要求学生按季节,分别摘抄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词;按作品描写的景物,分别摘抄描写风、雨、雪、月、花等景物的诗词;按诗词的内容,分别摘抄描写送别、思乡、爱国情怀、爱情、亲情等的诗词。一年下来,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词,更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古人云:“厚积薄发。”个别学生还能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诗词。在本学期的期末复习课上,有一道语言运用题,题目是:当你在困难中得到了父母的尽力帮助,你会怎样对父母说出你的感激之情呢?同学们正在议论的时候,班上的“小才子”梁铸安同学冲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父母爱我情。”这化用了李白《赠汪伦》的诗句,既精练典雅,又切题切情,答得相当不错。

二、感性认识阶段

笔者借用了读大学时古典文学教师的做法:利用课前五分钟,每次由一位同学上台介绍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要讲出诗词的大意,或借助想象和联想,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使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然后说出喜欢的理由。同学们对古典诗词已有了一些兴趣,而且手头上有很多材料,所以都跃跃欲试。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缺少了评析的常识和经验。于是笔者适当地作了指导,提示可从诗词的表现手法、作品形象、意境和思想感情等角度切入分析,特别要关注个别词语的应用效果。同学们表述的语言虽然有点稚嫩,但他们的参与热情鼓舞了笔者。―部分同学主动查阅了一些与诗词赏析有关的书和文章。在实践中,许多同学都能感性地捕捉到诗词的文眼。

三、合作、探究、自主鉴赏阶段

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教材中的诗词由同学们来评析。评析的方式是由若干名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在课外搜集有P资料。往往是一位同学侧重从内容上作分析,另一位同学则从艺术特色入手,其他组员或介绍背景材料,或简介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互相合作,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如学清照的《醉花湖・薄雾浓云愁永昼》时,笔者就安排班上的学习小组成员负责评析。先由A同学介绍李清照的生平,接着由B同学简介写作背景,再由C同学讲解词的内容,最后由D同学负责评析词的艺术手法,重点对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进行了赏析。E同学还通过对《点绛唇》《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等词作一番比较,解读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当然,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作补充发言,也可质疑。当理解有分岐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以取得共识。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做法,笔者认为非常难得。两年下来,这一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同学们在语言、语态,甚至临场应变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用语准确、语言流畅、表意清晰,神态大方,少数人见解独到。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很自然地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而且大多同学都敢且都能上台来当小老师,学习能力和鉴赏水平都大大提高。

文学摘抄范文第9篇

据调查:某一农村中学初一年级,除了学校统发的课本及相关教辅资料之外,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外书或杂志,中学生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现代汉语词典》一个班也只有个别同学拥有。这样差的阅读配备,再加上相对闭塞落后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想象学生的语言词汇量,信息储备该是多么贫乏!

为改善农村学生这一不利因素,加强学生课外学习的营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把摘抄背诵成语作为一个切入点,使成语成为农村学生一道精巧美味的营养点心。那么,这道点心的营养特色,制作技巧,功效味道如何呢?

1营养特色

成语是一种机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它不同于一般词语,又不同于俗语、格言,但它却具备两者优点,是千百年中华语言文字的精华提炼,是一种有独特魅力的特殊语言现象。

1.1言简意赅 成语常常是众多语义及成人的浓缩,许多需要费很多口舌才能表达清楚的事情或道理,一个成语就能解决,并常有“一针见血”,“一字千金”之功效。如:人们在欢度春节之际,常用“万象更新”这个成语作横批;因为这个成语含义丰富:一则指自然界万物生机萌发的气象,一则指人们除旧布新而出现的一派兴旺的景象。

1.2丰富多彩 成语所牵涉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或神话寓言,或历史典故,或绘景融情,或引擘取喻,真可谓包罗万象,洋洋大观,叹为观止。

1.3流布人口 成语源远流长,运用非常普遍。上至名流学者,下至走卒贩夫,无论是学术论著,还是市井俚语,都有成语的足迹,它和基本词汇水融,相得益彩。

1.4古为今用 成语中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古诗文语句,如“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老骥伏枥“(曹操《步出夏门行》),成语中的每个字常代表一个词语含义,多理解了成语,对古诗文的学习有帮助;当然,古诗文的学习也促进了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成语四字易于记诵,理解掌握可浅可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吸收。

2制作技巧

2.1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一角辟出一个语文学习专栏,语文课代表每天中午将《成语词典》上所要摘抄的五个成语板书其上;

2.2成语摘抄包括成语名称及解释。解释内容选抄要点:难理解的字词;本义;比喻义;而成语的出处及运用可不摘抄。如:[班门弄斧]班:鲁班,我国古代巧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另外,容易写错字的,读错的字音,易误解的字义等都要标明。如[丢三落四]……[辨误了“落”]不能念成luò,念là。

2.3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所要摘抄成语抄录到专门的笔记本上。

如有同学备有《成语词典》,可不摘抄,但须每日依进度勾画并理解。

2.4教师在第二天上正课前,用两分钟时间巩固,或检查记忆,或考查理解,或联系实际运用,或解答学生提出疑问,视具体情况而论。

2.5每学期花几节课时间,举行成语竞赛,如:成语接龙,成语故事,动物成语,根据意思说成语,趣味成语等等,既是检查运用,更是对成语及语文学习兴趣的增强。

3注意事项

3.1精选成语 《成语词典》上的成语,并非逐一摘抄,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教师事先要有所取舍,太浅显的如“千变万化”或太生僻的如“来薪之忧”可适当舍弃。

3.2化整为零 将数千条成语摘抄下来,非一时之功,而要一、二年时间;每日摘抄五个,费时不多,但贵在坚持积少成多,不可因学习紧张或其他原因半途而废。

3.3忌贪多不嚼 接抄成语是一个细水长流工程,不可操之过急,急功冒进,每天抄几十个,致使学生负担增重,苦不堪言,兴趣索然而中断工程。

3.4重理解,强运用 囫囵吞枣地将成语记下来是不行的,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解运用推导,创设多种机会、条件促进学生对成语的掌握、运用。

4功效妙用

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每日摘抄五个成语,虽然要花费一定时间,但却完全可以做到,并且益处多多,它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水平都有所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生在学习成语的同时,教师也必须加强对成语及相关知识的钻研,而使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结果是双赢。

文学摘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学减负;年段要求;语言习得;积累策略

2013年8月22日起,教育部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正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光从内容上看,“十条规定”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其中关于作业量的规定,“小学阶段不能留书面作业”更是引起了教育一线的教师们的讨论。在这样的教育改革下,我们的一线教师究竟该如何何去何从?如何做到“减负”下“增效”?如何真正地向科学减负要质量呢?

其实,当下的语文学习似乎都已经落入了一个怪圈。听过很多这样的语文课,看过很多这样的语文学习状态,课堂上“不见学生”,学习中“只见老师”。所有的语文学习好像都是老师操手扬沙,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渐渐缺失了兴趣,语文变成了简单的字词默写、课文背诵、阅读练习。这样的语文,还有文字本身的魅力吗?这样的语言,还能实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吗?

语文学习不仅在于对语言文字的习得,更多的在于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内化。荀子《劝学篇》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十分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积累语言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在进行大量的语言积累,那么一定能达到“落笔生花”的境界。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摘抄与积累,这是我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一、爱上积累,从师生共摘开始

大多数在摘抄的起步阶段都觉得困难重重,他们更喜欢自由自在地阅读,而落于笔头似乎还会剥夺他们的阅读时间和兴趣。因此在起步阶段,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和调动。一定要明确一点的是,让学生把摘抄和日常的抄写生字词的作业区分开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设计自己的摘抄作业:从内容上看,可以读报,看优秀作文;从形式上看,可以自己制作摘抄卡片,也可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互动学习;从时间分配上看,可以进行快速阅读摘抄,也可以通过细嚼慢咽式的阅读来慢慢品味。

我的上一届学生也是从三年级带起的。一开始,我就和大家布置了摘抄要求。起步阶段,我与学生每天利用中午20分钟时间集体摘抄。一个好习惯只要通过21天的养成。因此一个月以后,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摘抄的习惯了,读美文时常常会关注一些好词好句做积累。

不仅学生需要这样的积累理念,老师也可以身正为范。每周我们会有一节固定的课用来做摘抄。每个孩子自己选择一篇美文或者一本喜欢的课外书,老师也自行挑选书籍带入课堂。师生共摘,和谐的氛围,安静的课堂,也为学生进一步形成习惯打下基础。

总之,摘抄应该是看自己所想看的,读自己所想读的,写自己所想写的。只有这样在兴趣激发下的摘抄习惯,才能使学生将摘抄这项学习活动内化,才可以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二、学会积累,在有的放矢中习得

在前期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摘抄的内容最好能根据教材分学期、分阶段、分类别来组织。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习作2就是写写我的伙伴。一开始,学生很难把握人物的外貌特点把人物写具体。因此我们就要求孩子先摘抄一组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如“他今年7岁,个人不算高,比较瘦,但看起来却很有精神”、“我的妹妹长着一双小而亮晶晶的眼睛,脸鼓鼓的,嘴显得特别小。她有一对可爱的耳朵,一双小手紧握着拳头,不时地摆动着”,有了这样的积累,学生在第二次拿到写人的文章时就变得得心应手了许多。

三年级下学期有一篇习作4,习作的要求是能正确使用人物提示语。对于这个训练点,教材中集中出现的机会比较小。因此我们就提前做好功课,请学生去课外书中摘抄提示语在不同位置的对话各三组。有了这样的摘抄作为铺垫,学生的习作练习也就变得更加扎实。

再如,三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是写景类的文章,我们就与孩子一起每天摘抄背诵,积累了不少描写优秀景色的句子;当教学中发现学生无法正确判断比喻句、拟人句的时候,我就和孩子们一起集中摘抄了这两类句子,并把他们放在一起做比较。通过对比,让这个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

摘抄就应该这样,通过有效的指导,并且与我们的课堂学习紧密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运用。同样的,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相应地做变化。如一月摘抄写景类,下一月就集中描写人物外貌。这样有的放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类积累,在预习中层层推进

经过低年段的兴趣培养,进入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养成了积累的习惯。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摘抄更加有效,更好地提升语文能力呢?这是进入四年级以后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但愿人长久》这课的预习中,我们精心设计了预习项目:①我喜欢的词语;②我喜欢的句子;喜欢它们的理由是什么;③苏轼还有哪些作品;④这篇文章是文包诗的结构,我读懂了什么。

学生经过三年级的自主预习,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方法。进入四年级,可以将预习品味提升,丰富学生的积淀。学生经过自主阅读《但愿人长久》,完成了预习单。部分学生摘抄下了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且写下了理由。更有个别学生有了“类积累”的意识,一类是景色的词语,一类是表现苏轼心情的词语。

这样的一份作业更是激起了教师的关注。于是在接下来的预习作业中,我们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类积累,进行类规划、类学习的意识。这样的摘抄势必带给学生更丰富的阅读体验,也将学生提升到阅读的主体地位,读自己喜欢的,摘自己喜欢的。

四、分享积累,将效用无限放大

有了兴趣,同时教师注重摘抄形式、内容的不断更新,才能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我们经历了一阶段的词句摘抄后,我们的内容也在步步扎实起来。

如当我们共同阅读《鼹鼠的月亮河》时,就要求孩子每天一章节地进行阅读与摘抄,并且在每次摘抄的最后写上对这一章节的阅读体悟。这既夯实了学生的摘抄,也让学生养成了边读边思的习惯。

倪苏晔读完了第一章写下了:米加是黑色的,他和他的哥哥们不一样,他的哥哥们都是棕色的,只有他又黑又瘦,他也因此而烦恼得很啊!

陈雨欣在读完全本书后写下:《鼹鼠的月亮河》这本童话故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有志者事竟成。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但为了实现目标,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努力。像米加,为了实现梦想,历尽千辛万苦,成功的大门是为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人而开放的。

这么多真实的阅读感受,都是学生在摘抄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这样的好习惯步步落实,一定能培养学生更出色的语文能力。

对于背诵摘抄,南怀瑾先生是这样说的: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任何一段,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给他讲解,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这样背下去以后,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这再次告诉我们,摘抄,不要仅仅流于笔头的积累,更要形成一种深刻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将摘抄的作用发挥至无穷!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的习惯也需要至少21天的坚持。因此,只有持之以恒、灵活多样地进行摘抄,才能使每个学生好读书、勤积累,并在不断的理念内化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常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简介:

上一篇:美文美句摘抄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好词好句摘抄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