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范文

时间:2023-02-25 06:58:10

文学写作

文学写作范文第1篇

一、报告文学概述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词组。“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因此,我们所说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

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磨擦、矛盾、冲突……。

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划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

报告文学与小说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美国有“非小说文学”或“非虚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相似。这说明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但是,它和小说相比,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犯真实性的原则。《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指出:

“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

“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

“小说有它自己的主要线索,它的主角们的生活。而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

这段话表明: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不论写作者所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表述的手段和风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允许以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那样的手段去表述。这就是小说与报告文学二者之间主要的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界限。

二、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新闻性

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试谈报告文学》)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说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一是“快”,二是“真”。所谓“快”,这是因为报告文学要对急遽变化的现实生活作出及时的生动的反映,要追随时代的脚步,用较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动人的情景描绘出来。所谓“真”,是指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小说的感染力,正是因为它的作者依靠新闻敏感来选取生活中发生的、生动的、具有说服力的人物和事件,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形象地、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因为严格地忠实于事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造假,所以报告文学才被许多人视为“社会史的信实资料”。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复合的概念,它包含几个层次。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性。作者所采访的材料,都应是实有其事的。这是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材料的准确性。准确的材料就是要符合五个“W”,其一不可或缺,也不可歪曲。第三,是本质的真实性。报告文学作者总是调动有限的例证(包括情节、细节、背景和其它)去描述生活、刻划人物、揭示本质的。

(二)强烈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它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这就告诉我们,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划、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三)深刻的政论性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要直接站出来报告。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更能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

综上所述,鲜明的新闻性、强烈的文学性、深刻的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三个特点。明确认识这三个特点,对于学习报告文学写作至为重要。

三、报告文学的写作

报告文学可以说是一种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它比通讯的形象性更强。因此,写作报告文学,既应像记者那样进行采访,又要像小说那样构思。报告文学作家类似“记者作家”,其写作方式可以表述为:新闻采访+艺术构思=报告文学。

从这样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写作报告文学应该做到:

(一)、进行深入采访

小说作家靠积累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暗示,获得主题,进行创作。报告文学作家则通过采访获得生活材料(素材)。

采访是十分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医生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报告文学作者来说,“生命在于奔跑”。这是因为,写小说是“付出性劳动”,写报告文学是“收入性劳动”,要有“踏破铁鞋”的精神。

我们进行采访,重点应是写作对象周围的有关的人。采访对象决不会说:“我有几个细节,你写进去准保会成为一篇好文章”。事实往往是:会说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不会说。而向对象的周围的人采访,却可以采访到许多生动的典型的细节。

(二)、精心刻划人物

报告文学要写人物,但不是“塑造”从物,因为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实体。而且,写小说的典型化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报告文学写作。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实有的,不因作者运用典型化而变得高一点或矮一点,胖一点或瘦一点。报告文学写人好似治玉,报告文学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所以说,报告文学是刻划人物,作者应精心刻划人物。

那么,怎样刻划人物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从这样几方面努力:

1、重视人物性格的刻划。刻划报告文学人物,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才能把人物鲜明的个性刻划出来。

2、使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言为心声。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可以使报告文学中的人物鲜明地活动起来,以得呼之欲出的效果。

3、努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报告文学只有写出人物的灵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刻划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4、认真、精心刻划人物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三)、巧妙安排结构

艺术构思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巧妙地安排结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的经验。主要是:

1、结构属于表现形式,是内容的延伸。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格式。作者要从描写的对象出发,从面临的读者出发。能写成横断面的,不要拉成纵剖面,更不要总是写成三段式或五段式,即:写一个先进人物,开始写他怎么树立远大理想,怎么经过一个攀登的过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这种公式化的结构不新颖,不为读者欢迎。

过去已有不少作者在努力探索横断面的结构方面取得成就,如理由、陈祖芬的一些作品。至于纵断面的结构,当然也是由许多横断面组成的。

2、要善于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最深而最能吸引、打动读者的关键材料,放到最显著的地位,以增强艺术效果。当然,把关键材料放在显著的地位,并非一律要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不管放在那里,作者都要想办法突出它,着力写好它,使它处于显著的位置。3、巧妙地安排结构,还要善于将生活中真实可靠的一刹那进行相对的集中,必要的调动。如在《包身工》中,作者就很巧妙地把包身工所受的苦难的一些特写镜头和横断面,加以调动和集中,组织到一天来写。

(四)、展开合理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报告文学,那种把想象同虚构等同起来,从而认为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不需要想象的观点是不对的。想象是使报告文学增强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报告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有很大时间跨度的。理由曾说:“我写过马德里体育宫,但我没有到过;写过巴黎铁塔,但我没上去过;写到过闺房儿女私话,但本人保证没有去偷听过。写这些内容,如果排斥、离开了想象,还怎么写?”因此,只有展开想象,才能写好。

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与小说创作中的想象不同。小说创作中的想象是故事情节的生发,而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是情节的落实、生活的再现。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是再造想象。报告文学作家写在稿纸上的远远落后于采访本上的,但有时也可能相反。如理由写的《痴情》的最后有一万多字,而采访本上只有几页。他写好后读给写的对象听,被写的人说:“真是那么一回事”。

(五)、写好精彩议论

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而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读者报告,说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报告文学中常常出现作者的议论。这些议论如画龙点睛,写得形象而精彩,常常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怎么写出这种议论呢?

1、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而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感情激动,看到作者的议论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发出的心声。如《扬眉剑出鞘》写到栾菊杰负伤,决定继续比赛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道:

呵!多么纯真的思想,多么可爱的品格!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站在欧洲击剑台上,经过独立的判断迸发出的心灵的火花!……我们应该为有这样毫光四射的年青一代而骄傲。

2、在报告文学中发表议论,必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基础,否则议论就会“空洞”。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包身工》最后一段对“包身工”制度的议论: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

鱼的事了。……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文学写作范文第2篇

现在中学生普遍接受的漫画,已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漫画,像丰子恺先生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已不是今天漫画的主流。一页多格的连环画配以文学内容的故事漫画广受大众的青睐。这类有一定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漫画,可分为卡通连环画和剧情连环画两大类。

漫画与文学分属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漫画依赖于视觉来创造、感受和欣赏对象,其形象是直观地展示在欣赏者眼前;而文学则是借助语言文字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示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读者是通过文字利用想象间接地感知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但两者从内在的实质上又是相互统一的,即漫画是画故事,写作是写故事,同样的故事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可谓画中藏文,文中显画。两者间的作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本文要说的就是漫画和文学写作的关系。

1、借助漫画更易于诠释文学经典

漫画能帮助我们读懂文章。比如台湾著名漫画大师蔡志忠先生用漫画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庄子》《老子》《史记》《西游记》等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经典。他的漫画起到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作用。通常现代人较难与中国古籍经典作品进行沟通,原因是这类文学作品与当代人的生活背景、文化观念仿佛相距甚远,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无法让你沉静下来仔细研读书中的精妙含义。这些经典往往是在清心闲适的状态下才能领悟的。漫画能创造一个轻松、随意、快乐的阅读心境。蔡志忠以其对诸子百家、古典名著、唐诗宋词、佛经禅语的独到心得,用行云流水般的画笔,配合人人可懂的译文,将经典白话化与漫画化,读者能人目心通,明了文意,并且留下深刻的“形象”印象。深奥的哲理清楚明畅,如清泉甘露般注入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完全没有负担的情境下,得到浸润与滋养。

2、漫画能有效地培养观察力

观察对于漫画和写作都很重要。如果我们把一篇好文章比作巧妇做的一道好菜,那么,通过观察得到的缤纷世界就是做菜所需的原料。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

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往往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如果不爱观察,那么对周遭任何事物感觉都是浅薄的、模糊的。写作往往感到无事可记,无话可写。如何培养和激发观察力呢?歌德说:“我观察自然-…”由于我早年练习过风景素描,后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我逐渐学会熟悉自然,就连一些最微小的细节也熟记在心里:“所以等到我作为诗人要运用自然景物时,它们就随召随到,我不易犯违反事实真相的错误。”可见绘画对于观察力的培养非常有用。漫画的形象也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搜索寻察。

比如,在创作一部关于滑板运动的体育漫画时,学生们特意买来滑板和头盔、护膝等滑板用具进行素描,专程前往极限运动场观摩滑板比赛,观察极限运动的场地设施,研究运动员的服饰、动作、特技,与运动员探讨滑板心得,了解他们的日常兴趣爱好。有时还踏上滑板去体验,虽然经常摔得人仰马翻,但获得了真切的感受,积累了大量的速写、照片、笔记等第一手材料。

有时有学生会说:“我创作的是虚拟科幻类的漫画,就不必费尽周折去找素材了。”我说,那难度其实更大。虚拟场景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是对现有的发挥想象进行创造得来的,这更考验你的想象力、设计能力。

3、漫画能激发写作所需的想象力

漫画往往描述虚构的事物,创造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不仅需要极高的文学造诣,还需要惊人的想象力。《哈利・波特》这部作品充满好奇与无穷的想象力。在这个神秘的国度里,住满了巫师,有老有少,猫头鹰成为他们的信差,信可以自己开口朗读,飞天扫帚是交通工具,多得如天上的乌一样。西洋棋会思考,主人叫它怎么走,便听从命令,自动移入其位。画像的人是活的,会微笑,会眨眼,有空还会互相串串门。相比之下,我们的想象力折断了翅膀。我们不是没有想象的能力,而是没有想象的习惯。

日本著名电影导演、漫画家宫崎骏,他的《千与千寻》勾勒了一个幻境,使他超凡的想象力得到了宽广的发挥空间。比如用无脸男的伎俩嘲笑和警告拜金的世人;比如把千寻的爸妈变成了猪,用来警告人们不要懒惰……飞行、电车、美不可言的场景和神怪角色的多样让人眼花缭乱。片中超人的想象力给观众带来又一次幻想的盛宴,它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来感受成人世界的问题,能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欢乐、忧虑、梦想和热情,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

想象力是人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最朴素的情感,失去了想象力,文艺不可能成功。反观国内日益萎缩的儿童文艺作品创作,不是形式陈旧,就是生硬说教,使儿童化的东西成人化、复杂化,违背了客观规律,孩子自然抵触或兴味索然。

4、漫画作品需立足于文学创作

我曾经和学生谈论过一个话题:“为何目前在中国,漫画画得好的人很多,可真正成为漫画家的却很少?”讨论最后的意见是:漫画不仅仅是画画,一部真正成功的漫画作品应该立足于文学创作。

我在学校动漫社的第一堂课上,以自己创作的一部侦探类漫画为例,向学生介绍了漫画和写作的创作联系。两者都要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寂静的森林,黎明的晨光。接着是人物出场:一位胖胖的老人,戴着小帽,一手拎水桶,一手提渔竿。然后是事件发生:老人甩出渔竿,迅速起竿,渔钩上不是一条鱼,而是一枚戴着戒指的手。下面是场景切换:一阵刺耳的警笛声由远及近,打破了这宁静的早晨。然后主角登场:刑侦科重案组组长程杰,搜索着现场,同时快速地对下属布置各项指令。

学生从画面中非常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漫画与文学写作的配合相得益彰。漫画是文学的影像反映,画家通过精湛的绘画技法描绘出故事的场景,传达出精美的视觉影像。特别是故事漫画,有主题和情节,有连续性画面,有对话、旁白及印象符号,与文学写作的关系尤为密切。漫画一旦脱离文学或不注重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即使描绘得再精美,也终使人感到内容空洞乏味。

文学写作范文第3篇

不能说教师没有写作意识,碰到课文的精彩构思或表达时,他们都会带领学生品赏,叮嘱学生借鉴模仿甚至背诵积累。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只是象征性地交代或浅尝辄止地讲解,没有从写作的视角来研读与利用教材,没有设计具体的教学话题深入指导和训练。学生自然形不成表达欲望,更形不成相应的能力。

有效的作文教学,必须介入有过程的指导。

跟课文学写作,就是将课文视为作文教学资源,从写作的角度进行扎扎实实的研读,并发现能够用以进行作文训练的“点”,从而进行注重思维、有实效的课堂作文指导,是能落实有效作文教学的途径之一。

我们要做的工作是,首先钻进课文深入研读,充分挖掘素材,然后跳出文本束缚,从写作的视角提炼出符合学生学段和认知水平的训练点或主题。其次,思考如何引领学生发现这些点,并总结出实用的方法。最后,牢牢抓住本课的训练点或主题进行有层次的实践,实现训练的再次飞跃。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我们的研究所得。

一、用写作的思维解读教材,使课文资源化

解读教材是教学的首要工夫。有的教材初读没有什么写作特色,有的教材有很明显的写作特色但不易为学生使用。作为教者,在学会个性、深入解读外,还要学会辨析。这里的解读,不是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解读,而是站在写作的角度把课文当作资源进行个性解读,目的是发现教材在写作上的独特性。

如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以下简称《走》)后,很多教师都会特别强调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甚至要求学生将最后一段议论文字背诵下来,这样的指导尽管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学生的实际写作指导意义不大。如果我们站在写作的角度解读教材,就会发现,本文不仅仅在表达方式上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更是一篇适合引导七年级学生搭建记叙文骨架的好例子。课题组熊向华老师曾以“如何搭建记叙文的骨架”为话题,结合课文进行引导。第一,“有事”。《走》就是由几件事构成的:冒险、历险、化险,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第二,“有点”。这里的“点”谓之“重点”,所写事中应有重点,确定了重点,才有中心,有详略。《走》重点写了“化险”这一情节,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既将父亲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又为后文的议论做了铺垫,揭示了全文的中心。第三,“有情”。一篇好的记叙文,必须用情感支撑。以《走》为例,文中每件事的背后都有情感的支撑:“冒险”背后是矛盾的心态,“历险”的背后有真挚珍贵的友情,“化险”的背后是慈爱伟大的亲情。所以,写文前必先有情。酝酿,品味,领悟,直至笔随心动,文因情生。第四,“有理”。理,通俗一点说就是道理,一篇文章如果能发现并总结出一个普遍的道理,这篇文章才叫真正的完美。《走》最后一段,通过议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给人以莫大的教益,达到了“以一理服众”的效果。通过“四有”的阐述,每个学生心中对记叙文的基本框架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

凡是选入教材的文本,无论从主题还是表达抑或结构来看,都有许多值得学生写作借鉴之处。作为教者,要充分地解读和利用教材,从中发现、提炼文章的写作点,并引领学生进行学用。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提炼训练点,使指导精细化

课堂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学话题的设置,跟课文学写作更是如此,所选的教学点或话题,必须符合学生学段特点和课文写作特点,太空太大都不易指导。

目前我们研究的跟写有以下几种。

1.研读一篇课文,挖掘一个写作点。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用了暗示的手法,可设计一堂《文章“暗示”的魅力》;《春》修辞运用丰富,可设计一堂《怎样让自己的修辞才思动起来》;《土地的誓言》人称运用有特色,可以设计一堂《让人称为“情”服务》;《邓稼先》句式很有特色,可以设计一堂《舞动的句式》。《羚羊木雕》的插叙很有特色,课题组苏良明老师设计了一堂《寻求插叙之妙》(课堂实录发表于本刊2015年第4期)。

2.研读多个文本挖掘一个点。如课题组方沫老师精细阅读教材,发现很多课文都用了独句成段的句子表述,于是设计了一堂《独句成段的简约美》(课堂实录发表于《中学语文》2013年第6期),引导学生明确了独句成段的简约美可从三方面赏析:简约的叙事,简约的描写,简约的抒情。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本,认识到独句成段的表现效果,更清晰地明白了独句成段不能只追求形式,更要为文章的表情达意服务。

3.综合全单元课文进行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指导。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专题是《写真事,抒真情》,课堂组熊向华老师设计了一堂《什么叫好作文》的作文课(见本期33页),从《我的老师》和《散步》等文中精选例句,深入品读,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明白了如何写真事,抒真情。

点选得好,作文指导就成功了一半。太浅,没有训练的价值与意义;过难,在实际操作中显得滞碍,课堂无法从容进行下去。过大,则难以实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写作技法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从学习写作开始,学生就被灌输各种关于写作的技巧。但是,很多技巧对学生来讲,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们不知道其本质,更不知道如何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什么是作文技巧的指导?什么是思维方法的引领?其实有的时候,只有一步之遥。

请看下面教学思路(课堂实录发表于本刊2014年第5期):

课题:《问里乾坤知多少》,执教:熊向华,内容:就《王几何》《羚羊木雕》《金色花》《再塑生命的人》等课文中的问句做探讨。

1.找出第一、二单元课文中开头运用问句的 篇目。

(屏显)

开头设问: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羚羊木雕》)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金色花》)

2.分析特色:从句式、格式、作用上分析。

师:对!开头设问就是为引出下文的事而问,不是为问而问!这就是老师今天要告诉大家的第一招:以问生事。(学生做笔记)

笔记做完后,老师出示例子让学生根据文章主体内容补写开头。有了前面的铺垫后,学生就知道要紧紧围绕下文的内容进行设问,不为问而问。接下来关于结尾、中间的问句探讨都采用这种方式。

再如关于写景文章的指导。我们讲了很多写景的方法和手段,特别强调要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可是,学生写着写着就是忘了他们的存在,纯本色,非修辞!根源在哪?到教材中去寻找。如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对春和济南的冬天描写得非常生动有情趣,是作者在写前就想了要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吗?非也,因为景物本身在他们心中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对象,是和我们人类一样同呼吸共命运的存在,所以写起来就自然有了修辞手法,文字也自然灵动起来了。

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讲作文公开课?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写作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一个长期熏陶和积累的结果呈现,更体现一个人对生活的敏感和语言的感觉。但是,就真的不能教吗?那些被诟病的作文课,除了忽略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外,大多是指导停留于技巧的层面,没有深入到思维的本质。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以什么形式上作文课,都要坚持一个理念:教学生写作技巧,更注重培养学生写作思维,让写作技巧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实施有效的分层训练

作文指导课避不开写作方法的训练,要想作文训练实在,除了注重方法的准确提炼,还要注重思路的入微引领。

从训练方式来看,我们目前研究出来以下几种方式。

1.整堂课用一个题目或一篇文章进行训练。如课题组杨洁老师利用《王几何》上了一堂《以人衬人的写作技法指导》(课堂实录发表于本刊2014年第7-8期),教者自始至终利用一个和课文内容形式都贴近的材料进行引导,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课文以人衬人的技法了解透彻,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另一篇文章的升格训练。再如王小明老师的《跟〈我的老师〉学写提纲》(课堂实录发表于本刊2014年第7-8期),整堂课以“我的老师”为题,利用教材一步步引领,一步步完成文章的提纲。

2.一个点一个点及时训练。这是比较常见的训练方式,如课题组程昌娥老师《开启动作三重门》,将训练的角度定位于人物的动作描写上,有针对性选取了三个跟写点:动作的准确性、动作的场景式、动作的个性化,每个跟写点例文赏析后进行及时训练。

3.实施有梯度的分层训练。在写作跟写点方法探究后,由易到难,进行改写、仿写、补写等有层次的训练。如课题组苏良明老师在《寻求插叙之妙》时,用三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首先引导学生改写插叙的句子,然后进行补写,最后综合全篇文章,写出符合文章主题的插叙的具体内容。由改到说,由说到补充,由补充到发现,最后综合表达。层层推进,过程具体,方法有效,将学生的思维也一次次引向深入。

4.仿写。从一篇课文中选几个学习点,布置一个类似的作文题,以课文为摹本,以学习点为要求进行“临帖”,训练学生的临场写作能力。

如课题组李方模老师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跟课文仿写。一学结构布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了“从……到……”的形式,全文明显分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其中第9段是典型的过渡段。明确:文章结构要清晰,从一个方面转入到另一个方面要有过渡段或过渡句。二学选材安排。“百草园”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三味书屋”写了五个方面。“百草园”是自由快乐的,“三味书屋”在学习中也有快乐,虽然各有侧重点,但都在表现同一主题,即童年的乐趣。三学开头结尾。文章开篇即写对“百草园”的印象,用“乐园”一词统领2、8段内容,但“三味书屋”却没有这样的统领段,也没有一个总结全文的结尾,给人感觉意犹未尽。最后布置题目“从―――到―――”,全班学生都写出了有模有样的文章。

有效的作文训练,能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课堂既有听,又有读;既有说,又有写;既有沸沸扬扬的热闹场景,又有凝神静气的沉思片段。在张弛有度的调动中,课堂呈现出一种动静有致、聚精会神的氛围,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提升,形成规律性的积淀。

跟课文学写作,总的原则是,从课文中挖掘精致小巧的写作点,提炼出实用的写作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有过程的注重思维的指导。主张一课一点,一课一得,主张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述写作方法,主张用丰富的实践活动进行有过程的有效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切忌灌输式的纯粹的技巧指导,要注重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技巧为写作意图服务。

(湖北省监利县教学研究室;433300)

名家论道

张中行――忠于写作

张中行先生关于语文方面的专著有《文言津逮》《作文杂谈》《文言和白话》《诗词读写丛话》《谈文论语集》等,并终生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

什么是作文?张先生说:“所谓作文,不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显然,这种活动无时而不有,无地而不有,就是说,远远超过课堂之内。”这些话通俗易懂,而且很有道理,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他主张作文要解放思想,要打破两个枷锁:一是认为作文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怕课上写不好、不够等第而不体面;二是顾虑作文之法,写时小心翼翼,怕出漏洞。张先生说,作文不光在课内,多半在课外。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的。课外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写作文,一般是文在题先,甚至无题也可以成文,要敢动笔。他说,为了化敬畏为亲近,易教易学,把作文由“象牙之塔”拉到“十字街头”是有利无害的。

为什么要作文?张先生说,有所思,有所感,写下来,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文不只是话,远远超过话。一是精确、简练、有条理;二是深远,能明难明之理,能表难表之情;三是优美,值得反复读,仔细吟味。

文学写作范文第4篇

一、学习好的语言,进行仿写句子的练习

巴金的《繁星》一课写道:“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此句从触觉、听觉写出了海上的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渲染了海之夜的柔美、静谧、奇妙。我们可以仿写:“春天的风是温暖的,是柔软的,是含情的。”写出春风的特点。

又如朱自清的《春》结尾部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我们可以仿写冬天,进行句子练习。

二、学习好的方法,进行写作技巧的练习

《春》中写春花的语段中,作者在写作时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按照一定的顺序:树

上—花下—遍地,由上到下来描写。还调动各种感官:视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嗅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听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由实到虚(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我们可以学习这些写景的方法仿写“秋叶”,进行片段练习。

三、学习课文中心鲜明的特点,进行突出中心的练习

沈复的《童趣》选材典型,中心突出,我们可以以“童年趣事”为题,进行突出中心的练习。怎么才能突出“趣”呢?从课文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选材要典型。要突出“趣”,就要选有趣的材料,要选当时玩得津津有味,过后又记忆犹新、回味无穷的事。文中作者选了三件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选材典型,中心突出。

观察要仔细,描写要具体。选自己印象深刻的事写,叙事要具体,用词要准确生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其中“吐”和“吞”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子时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展开想象和联想。作者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想象合理,联想丰富,写出了“趣”的感受。

四、捕捉文中空白,进行拓展思维的练习

《七颗钻石》写了天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和母女俩出于爱心多次让水而感动上帝的故事。我们读到“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时,可以设想:如果小姑娘这时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什么样的梦呢?可以发挥想象写写梦中的情景。

《安恩和奶牛》是一篇小说,这是个让人怀想不已的故事,小说在解开安恩不卖奶牛的谜底后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人们在揭开谜团后会有什么表现?故事又将如何发展?在不改变主题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课文续写,拓展思维。

……

文学写作范文第5篇

争论双方,各执一端。在此,笔者想就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关系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不会写作是因为不会翻译”,这种说法乍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如果考察有关的文学理论,就发现它并非没有依据。法国文学理论家克里斯蒂娃在研究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任何一个文本的构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在这一构成中,某文本与其它相关的多种文本相互参照,彼此连接,形成一个蕴涵丰富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意旨,实践着语言符号在文本间的化合过程。这其实否定了原文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创性,又有谁能断定中国作家的经验和想象就不能从国外经历或外语文本获取呢?用这样的视角来思考翻译问题,就构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即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切语言都包含着其他语言的因素。本雅明在他的名篇《译者的任务》中揭示了不同语言的亲缘关系:“不同的语言彼此从来不是陌路人。它们相互不仅有着各种各样的历史瓜葛,更在先验的意义上通过它们所要表达的事物而勾连在一起。”[2]这样,“不仅伟大的文学作品要数世纪的过程中经历全盘转化,译者的母语也处在不断的转化过程中。诗人的语言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获得持久的生命,然而与此同时,就连最伟大的译作也注定要成为其语言发展的一部分,并被吸收进语言的自我更新之中。”

换言之,翻译凸显了语言的多重性,给语言带来了冲击:一种语言在发现自己不足之时,又同时得到补足。新的表达方法也由翻译催生出来。任何一种发展成熟的语言,如果不接纳新的元素,就会失去活力,甚至可能老掉、死去。另一方面,任何一种年轻的语言都需从他者汲取成长的养分。现代汉语是一种年轻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并非自发产生的文学语言,这种说法已经得到公认。纵观中国近、现代翻译文化史,有不少文学创作与翻译互动的例子,一些新文学运动先驱在利用翻译发展新文学的过程中起过决定性作用。例如新文学运动干将鲁迅在1909年发表的《〈域外小说集〉略例》既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文中明确指出“人地名悉如原音,不加省节音”[3],尤其强调“缘音译本以代殊域之言,留其音响,任情删易,即为不诚。”[3]“留其音响”不只是提倡现代意义上的音译,呼唤一种新的翻译规范,更重要的是,主张在音译的背后对小说细节、小说要素进行关注。这不单是对现代翻译法的阐释,更是为中国小说注入了新的理论,新的小说创作法则。同一时期,还有不少文学家兼翻译家主张从翻译中获取文学创作的新元素。周作人提出:“新诗本来也是从模仿来的,它的进化是在于模仿与独创的消长。”[4]梁实秋呼吁:“要明目张胆地模仿外国诗,取材的选择,全篇内容的结构,韵脚的排列,都不妨斟酌采用。”[5]胡适也是这样一位实践者,译诗是他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创白话新诗和白话译诗的过程中,大量借鉴和模仿了英美诗歌的表现方法。例如,在翻译哈代的一首诗中,他维持了原诗的三行连韵、交韵和抱韵等韵式[6]。

胡适的白话译诗为白话新诗体的建构探索出一条道路,成为新文学的模范。当今中国文学评论界,也有人承认中国的当代文学垃圾盛行。目前由于网络媒体对文学形成的冲击,整个文学创作领域表现为底蕴不足、品位不高。高雅的文学作品为数不多,文学创作为了迎合大众低俗的欣赏趣味,牟取经济利益,更是倾向于朝着另一个极端发展,从而出现了大量媚俗的都市情感小说、恐怖小说、科幻小说等。他们把原因归咎为中国当代文学视野的狭隘和思想的肤浅,认为我们(中国)对当今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和文学作品的了解非常局限、滞后,甚至脱节,找不到世界文学的脉搏。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中国历来不重视文学翻译以及发展不平衡的中外文学关系造成的。说中国不重视文学翻译是有据可依的。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六次翻译高潮:一次是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三次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翻译。这三次没有哪次以介绍文学作品为主。“五四”运动以后,开始了以介绍外国文学为主的第四次翻译高潮,但在这次规模较大的翻译活动中,由于当时民主革命的社会语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文学作品的社会功用上升到了重要地位,其文艺美学价值则退居其次。

从译介的作品主题来看,宣扬救国、革命的题材较多,“为人生的艺术”成了当时翻译界的主流话语。第五次翻译高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到前结束。由于当时“左倾”意识形态严重影响了文学翻译活动,译介的文学作品大多是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而英美等国的绝大多数文学作品,尤其是被认为是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作品被拒之门外。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六次翻译高潮,各种文学流派的、代表各种意识形态的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国,应当说,这次高潮是中国文学翻译的黄金时期。但同时,全球化的语境导致英美文学作品译介成为主流,对于英美国家以外的作家及文学作品,国人还是了解不多。一些严肃的文学作品即使是译介过来,或因翻译质量不高,或因读者有限,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以两位当代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和格拉斯的作品为例。伯尔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颠沛流离中返乡,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六、七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时期,由于政治的导向和影响,对于伯尔作品了解不多情有可原。但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当我国开始改革开放,重返世界,人们重新大量翻译、阅读西方近、现代文学作品,人们谈论的却是诸如庞德、艾略特、萨特、加缪等一些英美或者法国的作家、诗人,并没有关注和谈论过伯尔这位当代德国作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尽管在八十年代初最新出版的那批书中,有伯尔的《小丑之见》、《莱尼和他们》、《伯尔中短篇小说集》,但是中国文坛很少有人提及这位战后重要的德国作家,几乎没有哪一位中文作家表明他曾受过这位德国作家的影响。如今阅读伯尔的人则更少,难道伯尔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真的没有价值、不值一提吗?“写战争、写返乡、写战争中的见闻、写回乡时的发现”[7]。但是,当人们将伯尔的文学现象用“废墟文学”来形容的时候,却伴随着一种批评,甚至带有“责备”和“中伤”在内。伯尔纳闷,“人们似乎并不要我们对战争负责,对把一切都夷为废墟负责,但他们显然怪罪我们看到了这一切,并且当时还在看着。”[7]“谁有眼睛,看得见东西,就请看吧。”伯尔呼吁道。但是“看”,不是仅仅看表象,而是看其内部,看构成生活的那些结构性的东西,看赋予事物以形状和秩序的东西。“‘看’这个词具有超乎光学范畴的含义:谁有眼睛,看得见东西,对他来说,事物就变成可以透视的———他理应能够洞察这些事物,人们可以设法借助语言去洞察事物,深入地去看这些事物。”[8]这段话表明了伯尔一贯的文学态度和政治见解,他总在考虑作为一个作家如何面对和承担自己民族历史责任,特别是担当民族历史中那些没有人要的“剩余的部分”、“残余物”,唤醒民众的记忆和反思,进而促使自己所处的社会朝着进步的方向改变。然而对待政治,许多中国作家对于任何政治避之唯恐不及,采取的是“鸵鸟”做法,将自己的头深深地埋藏在沙堆里。许多中国作家宁愿只知道一种政治,即政治家的政治,强权的政治,而不知道他自己富有洞察力的眼光、思考和写作得来的,作为一个自然人、特别是作家自己独立的政治立场。另一位德国作家格拉斯,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铁皮鼓》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铁皮鼓》在荒诞的叙事过程中,融合民间传说叙事、童话叙事等方式,采用了比喻、反讽等手法,体现了作者“寻找精神家园”、“寻找自己的语言”、“寻找道德感回归”的主题,具有现实性,情节怪诞、叙述语调轻松、叙述立场严肃,在荒诞的故事情节当中揭露和批判了法西斯统治下的黑暗、残暴的社会并且深入剖析了人类的灵魂,成功打破了历史与虚构、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界限。

文学写作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学评论 写作 指要

写作文学评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研读作品,找出特色。一篇文学评论可以全面系统地论述作品的成败得失,写成洋洋可观的长篇论文;可以取其一点评判作品的瑕瑜优劣,写成娓娓叙谈的短章随笔;可以专门评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也可以着重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但是,一篇评论的容量总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抓住作品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去评论,才会有特色,有深度。

(二)抓住重点,深入阐发。中学生写文学评论,一般评论的对象,无外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也就是说,不外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因此,可以分开来说。在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述时,要顾及全篇,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本质和个别现象,全面、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总的思想倾向;要以作品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让读者觉得评论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口服心服。评论人物形象的重点应放在人物性格特征上,要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和行为等特点,要抓住作品刻画人物的细节,还应该准确地剖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让读者充分认识人物形象的本质和社会意义。

(三)小中见大,写深写透。对于中学生来说,要使评论观点鲜明,主旨突出,议题不宜定得太大,论述的范围不宜开得太宽。评论一部作品,不要从思想到艺术,从世界观到创作方法,都去作全面的论述。可以从一个侧面人手,评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一个场面,一个镜头,一个细节,一句话或一支小插曲。总之,应该抓住使你感受最深的一点,针对现实中的某一问题,有感而发,小题大做,写出自己的真切体会。这样,文章就容易做到笔墨集中,主旨鲜明突出。

(四)评论为本,文学为用。文学评论是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它既是“评论”,也是“文学”;因此,有人叫它作“评论文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说,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文章,它不但应该有正确的论点,有力的论据,透辟的见解,严密的逻辑,同时还应具有优美的言辞,生动的形象,使人一读为快,从中得到一种艺术享受。

初学写文学评论,要谨防以下失误:

(一)防止混淆文体。文学评论和读后感都是针对某一文学作品来写的,都要适当引述作品,所以,二者有共同点。但是,读后感主要是在读作品的基础上写主观感受,谈体会,谈心得,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打上了很深的主观烙印。文学评论是在研读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客观存在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作出客观的评论。总之,读后感写的是一种主观感受,可以因人而异;文学评论的是一种客观特色,必须客观实在。

(二)防止述而不议。文学评论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复述和摘引,但这些都应该建立在对被评论对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作的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要体现评论者的观点,且为评论服务。所以,写作时应围绕评论中心,恰到好处地引述或介绍,力避冗长和枯燥。在引论部分,只能引述自己将要评论的内容;与自己所评论角度无关的,不作引述。引述之后,应立即过渡到自己所要评论的问题上来,集中所有笔力针对所评对象深入分析。

(三)防止言过其实。写文学评论,应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好坏褒贬应客观公正,既不夸大其辞,又不主观武断,要注意辩证分析,不能轻易就去“扣帽子”,“打棍子”。语言可以严肃,也可以活泼,但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掌握语言的分寸。

文学写作范文第7篇

文学评论的对象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评论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出来的文章。文学评论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深刻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文学评论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议论文,它必须是在读的基础上发表评论。

技法指导

写文学评论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研读原作,把握丰富的材料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广,必须认真反复地研读作品,才能把握丰富的材料。把握丰富的材料还包括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观点、写作动机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别人对该作品的评价等。

二、要有真知灼见

我们写文学评论时,应力求入木三分,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对作品要有自己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或感受。评价时,我们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分析与评论结合

在写文学评论时,我们要对原作进行严谨、细致深入的分析(包括鉴别、比较、探寻、阐发等),进行准确判断,进行合理引申,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而评论就是对作品的全部或局部的成败、优劣及其实质的意义发表明确的意见。

四、重视写作技巧,讲究语言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范畴,往往采用“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是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作的总的看法。概述文字时要简练,并显示出强调之处,使之与后面的评论相照应,相配合。

五、布局要巧妙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篇完整的文学评论应由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1.引论,又叫引言、引题。引论或说明选题的背景、理由、目的、意义,或引出论点。

2.本论,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写作时要调动必要的论证方法,采用必要的表现技巧,对论点进行严密的、科学的论证。本论一定要有理有据,层次井然,富有逻辑性。

3.结论,是文学评论的结尾部分。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是对本论的论证结果进行科学概括总结;一是对论证的有关问题进行必要说明或补充。

现场文题

请细细赏析下面的诗歌,谈谈你读后的感想。可以从品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角度着手,写一篇赏析性文字;也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扩展开去,写一篇小评论性文章;300字左右。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范文示例一

一棵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小松”,最终成长为“凌云大树”。时人的“不识”,其实就是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的写照。综观历史,有多少不为人注意的“小松”差点被埋没!出身卑微的蔺相如,若不是赵国无“可使报秦者”,又怎能有完璧归赵、位列上卿、与名将出身的廉颇“为刎颈之交”的机会?世人若仅将目光投向鼠目所能望见之处,则思想必将禁锢,思路必将堵塞,良材必将埋没。待到凌云大树长成,方愕然惊呼:“咦!哦!……”殊不知,出身蓬蒿中的轻微卑贱身份并不能阻止大树的茁壮成长。同理,英雄不问出处,重要的是坚强,坚持,坚忍!而目光浅陋者,可以赧然矣!

点评

读诗歌,写感想。题目给了考生选择的机会,而作者选择了相对更难写的拓展性的小评论文。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精神内涵,而作者抓住两个“凌云”及“不识”“始道”,准确把握住了杜荀鹤要托的“志”,从而由物及人,由自然而社会,并以出身卑微的战国名相蔺相如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体现作者深刻的思想认识。

范文示例二

凌云的巨松,也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瘦小可怜,被埋没在“深草里”。但它不低头,而是“刺头”。这一“刺”字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的外形,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而今渐觉出蓬蒿”,“出”字显示了小松由小变大发展变化的情景,是未来“凌云”的先兆。至此,诗人不禁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能说明有眼力;小松尚小,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远见。然而世俗之人又有多少具有这种“识”的能力呢!诗人杜荀鹤出身卑微,少有才华,然o人赏识,怀才不遇。这首小诗体验深切,精练传神,充满理趣,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读之意味深长。

点评

文学写作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课程资源 生活

新课改来了,吹皱了作文教学的一池春水。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是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小学生心灵的真切抒发。但纵览整个作文教学,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依旧害怕写作,在写作中无话可说、无情可表,机械仿写的现象十分普遍。面对新课改的崭新要求,我们需要尽快转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状,为学生开启写作的源头活水,将写作引入广阔的生活海洋,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快乐表达的舞台。

一、加强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英国著名作家培根曾经说过:“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小学生正处于写作的起步阶段,无论是文字素材、生活素材都非常欠缺,而读书正是弥补学生这一缺陷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阅读积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文字基础。例如,教师不妨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经常为学生讲一些《三国演义》、《水浒传》、《格林童话》等书中的故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去书中寻找故事的发展,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开展“读书之星”“故事大王”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阅读积累形成常态。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制作精美的“课外积累本”,配上可爱的图画,做到每日诵读、定期展览,并以小组为单位每周“出版”内容丰富的读书手抄报,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感悟成功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字积累将得到有效的提升,写作也将变得更加简单。

二、走近校园生活,丰富情感体验

托尔斯泰认为:“真诚的文章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①校园是小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舞台,那里有珍贵的友情、快乐的成长,更有无数精彩的瞬间。因此,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写自己身边的事,写真实的事,正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一个课间,我发现很多学生围在一起谈论着什么。于是我走过去,发现他们捡到了一个小小的鸟蛋。看到学生们兴趣高涨,我引导他们一起从形状、颜色、质感进行观察,仔细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充分激发了他们的爱心。随后我又和他们一起商量怎么安排这个鸟蛋,想象小鸟出生后的情境,最后决定将鸟蛋送回鸟窝。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我让学生在课上展开及时写作,一位学生写道:“这是一枚可爱的鸟蛋,光滑圆润,蛋壳上有着一些浅浅的纹路,仿佛一颗小小的鹅卵石。它是那么小巧,那么秀气,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看着它我仿佛听到了小鸟的歌唱,看到了它展翅飞翔的身影…….”校园生活是多彩的,劳动课上的欢腾场景、运动会上的激烈角逐、同学间的喜怒哀乐,都是写作的良好素材,带给学生心灵的触动,让他们的写作真情流动。

观察多彩自然,丰富生命感悟

林语堂曾经说过:“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大自然是一副美丽的画卷,是一曲动人的生命之歌,更是写作素材的丰富宝藏,花开花落、鸟唱虫鸣、细雨飘洒、落日如金……无不激发着学生内心的写作灵感,让学生深深沉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走近大自然,让他们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从中激发深刻的人生感悟,实现由景入情、由景入理的飞跃。例如,在美丽的秋季,我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拾起一片黄叶、欣赏田野的一片金色、遥望天边的雁群,让学生感受秋的韵味。然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引导他们体味秋的厚重。有了真切的见闻和体验,学生们的写作非常出色,他们有的从落叶引申到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用童话的形式描写了丰收的景象,表达了内心的欢乐之情。大自然蕴含着无尽的美,为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正是拓展学生写作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注社会人生,丰富思想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件,带给学生深刻的思想启迪。通过精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走近社会,从社会生活中发掘写作资源,同样是快乐写作的有效平台。例如,母亲节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行动向母亲献礼,并用文字记录下整个活动。此刻,教师应适时教给学生一些写人的方法,让他们从神态、动作和自己的心理等角度进行描写。有了真实的活动体验,相信他们的写作也将更为快乐。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从新闻、报纸、电视等媒体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并写下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见解。日复一日,学生们将拥有更为充实的头脑,他们的作文也将不再空洞。

总而言之,有效拓展学生的写作资源,是新课改的必然方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构造更为广阔的写作时空。让我们真正行动起来,让写作变得更加精彩!

注释:

唐莉.让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流淌[J].小学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朱宗昶.为有源头活水来[J].小学生作文辅导

文学写作范文第9篇

儿童文学的影响。儿童文学之于小学作文教学意义重大。“儿童文学通过艺术的形象化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形成人之为人的内在最基础、最根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夯实人性的基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儿童文学可以弥补传统作文的缺失,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高扬起小学作文改革创新大旗。在儿童文学的视野下审视小学作文,小学作文的理想形态应定位为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童真应成为小学作文的内在心理基质,而想象力、创造力应作为小学作文的一个重要追求。阅读儿童文学能让孩子善良,增强孩子审美的意趣,能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写出来的东西更具灵性,能增强语言驾驭能力,使孩子们在表述内心、认识世界以及人际情感沟通方面较为出众。引导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亲近语文,热爱语文,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人格中去,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养料。因此可以说,儿童文学为促进作文教学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它是提高儿童写作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它能让儿童作文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儿童文学给予孩子丰富的情感养料,是其他形式的教育难以替代的。善良而柔软的心,深邃而丰富的情感,经得起摔打的结实筋骨,这是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赋予小读者的三样东西。这就像阳光、清风和雨水,对于成长的小苗来说缺一不可。如果孩子们从儿童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结合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拓展了想象的空间,积累了厚实的语言,就一定能写出富有童趣的的作文来。

二、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

儿童文学资源利用和开发,对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大有益处。阅读儿童文学可以激发小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在小学作文指导中,如果只是从书本到书本,或者就观察谈观察,往往事倍功半。而将儿童文学的创作方法引进小学生作文教学,激发小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就会事半功倍。叶圣陶先生在创作童话《稻草人》时,怀着一颗纯真童心,用儿童眼光看事物,用儿童耳朵去倾听,用儿童心灵去体会生活,将童话幻想植根于现实土壤,并敢于让儿童从幻想世界走向现实人生。鲁迅赞扬《稻草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这条路就是现实主义道路。小学生作文之所以无话可说,之所以有畏惧心理,是因为离现实太远,离小学生生活太远。小学生作文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作文要说人话,说真话,不说鬼话、假话。只有紧贴现实生活,勤于观察,在观察中培养想象力,才能展开奇异想象,磨砺出写作的火花,好的作文才能源源不断。例如,观察物品写童话。学生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都是编童话的好材料,在学生眼里,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的,都是会说话的。如一位同学仿《桌椅的对话》,写了一篇《钢笔的自述》,是讲一个小朋友不爱惜钢笔的事。还可以写《钢笔和橡皮》,想象它们之间的故事,如钢笔瞧不起橡皮,以为自己作用大,后它慢慢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作用。又如,观察大自然写童话。小学课文中的《要下雨了》、《我是一条河》等都是关于大自然的童话。我们也可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进行童话的编写。如根据四季变化写《大自然四姐妹》,观察星空写一写《我和月亮打电话》。再如,观察动物写童话。孩子最喜欢动物了,因此,让学生观察动物编写童话,是他们所乐意的事。可根据动物的外形特点展开想象编写童话。比如根据小兔的红眼睛、三瓣嘴、短尾巴,编一个《小白兔学吹笛》,讲小白兔为了考取森林音乐学院,苦练吹笛子,结果把眼睛熬红了,把嘴巴吹裂了,把尾巴磨短了的故事。阅读童话正是儿童的天好,童话阅读多了,并对童话作品有了自己的思考,学生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累了丰富的童话素材与表象,而这正是写童话作文的良好基础。阅读儿童文学可以激发小学生用自己的灵性丰富想象。挪威奥斯陆大学音乐学教授罗尔•布约克沃尔德通过研究发现了“本能的缪斯”。认为它“是人类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符号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是人类生存和人类自我意识的基本源头,是人类获取语言和文化内部规则的钥匙,是人类在无数复杂情势中对生活进行探索的导引”。

儿童是“泛灵主义者”,儿童也是“浪漫主义者”,他们身上具有“本能的缪斯”。我们要从儿童文学资源中开掘小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在小学生写作中丰富和提升想象力。为此,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鹏提出了“保卫想象力”的口号。杨鹏认为,儿童文学图书,包括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惊险小说,无疑能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同时也饱含着中国孩子所缺少的理性思维以及最重要的营养———海阔天空的想象力。在杨鹏儿童文学作品中,处处洋溢着想象力的狂欢。他的代表作《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就建立在一个奇异的想象世界中:爸爸在妈妈的骂声中逐渐变成了一个小人,只有1.8厘米。小爸爸被装在儿子口袋里,跟儿子一起上学,但一次不小心竟被小偷给偷走了……《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童话故事的主人公杨歌的爸爸在被妻子反复的攀比与斥责中越变越小,最终成为拇指大的小人儿,被杨歌装在口袋中共同经历了一系列神奇而有趣的故事,深受亿万少年儿童的喜爱。写作本应该是一件赏心悦目、十分愉快的事情。人类创造了文字、语言,不仅仅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还出于精神上的欲望:文字、语言的恰当的、出其不意的运用,使人的内心世界得以呈示,使人不吐不快的内心情感与郁积得以抒发与释放,使人在面对由文字、语言所构造起来的世界时获得审美享受。而当下中国,却呈现着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小孩拒绝、厌恶写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现行的写作模式使孩子们失去了写作的快意。这是一种完全格式化了的、在框架中来完成的所谓写作。

以叙事性的写作为例,这种格式就是: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煞尾点题。这一基本格式经一代又一代的承续与流传,已成为一般小学作文写作的唯一格式。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想象而引起的。那么,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想象力呢?一是知识积累。想象无非是对已有的知识、表象和经验进行改造、重新组合、创造新形象。因此头脑中储存的表象、经验和知识愈多,就愈容易产生想象。有这么一个故事印证了想象的力量。在法国的巴黎,一个盲人在讨钱,他把帽子摆在面前,帽子前面放了一张纸,上面写了一句话:“可怜可怜我吧,我从小就双目失明。”结果一上午过去,没几个人丢钱给他。一个诗人经过,跟他的朋友说:“我可以让他的帽子里丢满钱。”这个朋友问:“你有什么办法?”诗人把那张纸拿过来,在反面写了几句诗:“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他把这张纸摆出去,很多路人纷纷掏钱给盲人。用文学语言,路人自然会想象盲人看不到春天美景的痛苦,换个说法后变得富有亲和力,很容易就激起别人同情。这就是想象的魅力。因此,在小学生作文指导时,必须扩大学生知识范围,多积累表象,为想象力的形成打好基础。还必须从一些具备精品性质的语言材料中吸取营养,唤起学生的感知再认,从而积累记忆的表象。二是联想训练。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任何一组信息,无论从外表看上去多么风马牛不相及,只要有联想力,总能找到彼此的联系。联想训练正是通过分步骤的思路训练,使学生的这种联系思维能力得以开发,为学生写作思路的打开提供帮助。要善于把不同种类的表象加以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形象。《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猪性)、孙悟空(猴性)等艺术形象就是用这种组合法想象出来的。要善于把同类的若干对象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普遍特征分析出来,然后集中综合成新的对象。“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象,就是鲁迅先生用这种方法想象出来的。要善于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想象。想象可以通过比喻的途径来完成,比喻的关键在于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例如人们常常把“爱心”比作滋润心田的雨露,从而将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联想丰富了,小学生作文也就如潺潺细流,滔滔不绝。

三、儿童文学精神与写作改革路径

儿童文学精神,说到底,是人文情怀和创造精神。小学写作教学改革,说到底,也要渗透人文情怀和创造精神,关键在于提升孩子们的想象力。在小学写作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用儿童文学精神观照小学写作教学改革路径,显得至关重要。小学写作教学改革要渗透儿童文学“游戏精神”,将小学生从索然无味的写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真正体验到写作的快乐。游戏是儿童的天职,是他们的主导活动,正如皮亚杰所说:“游戏并不是主体想服从现实,而是想把现实同化于自己。”〔小学生在具有游戏意味的活动中,身心愉悦,趣味盎然,有想说、想写的冲动,文字从心田流淌,感情从肺腑流露,作文也就会随之亲切自然,清新感人。小学写作教学改革还要高擎儿童文学想象的大旗,将小学生从呆板沉闷的写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突发奇想,放飞梦想,真正迸发出创造的激情。儿童文学所表现出的想象是超自然的世界,即幻想的世界。史密斯认为:儿童文学是“把想象的东西用独自的方法表现,或者是说,把真实性和现实性,赋给了幻想的、架空的故事,组成一个特别的幻想世界”。〔4〕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这些人富有个性和开拓性,不墨守成规,思维独创,灵活性强。如果一个儿童总是人云亦云,四平八稳,那他只能成长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所以,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就必须打破常规,追求卓越。

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儿童文学视野中的小学作文教学就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小学写作教学改革更要努力搭建读写互促的平台,在儿童文学经典文学阅读与小学生日常作文指导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由儿童文学作品链接到写作灵感、思路、技巧的点拨,将作文要点寄寓于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让孩子在阅读故事的快乐中自然领悟写作方法。以童话式作文教学为例。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它以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等美学特色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进行童话式作文教学,有助于促进当前作文教学。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其丰富多彩的幻想,幻想是童话的灵魂。童话作文教学要营造一片幻想的空间,任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幻想的梦境中畅游,打开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窗子。奇异色彩的幻想世界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局限和羁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心灵去感知世界,真正为儿童打开通向幻想王国的大门。童话作文教学还要打开学生真实的心扉,让学生用真心去贴近自己缤纷的生活,用真心去描绘自己幻想的王国,用真心去感受童话带来的一束斑斓的色彩,让童话充实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

上一篇:华文文学范文 下一篇:历史文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