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4:54:01

文学硕士论文

文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书・楚元王传》;楚元王家族;整体性研究

《汉书・楚元王传》记载了西汉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家族――楚元王家族。它有着汉家宗室的血统,对整个汉代的政治、文化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楚元王家族的学术文化传统从刘交崇儒传《诗》开始,经刘富、刘辟、刘德三代的艰苦经营,继承发展了家族的学术文化传统。而该家族的第五代刘向、第六代刘歆,则对汉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方面,通过对楚元王文学家族的分析,不仅可以理解刘向、刘歆父子的家学渊源与文学传统,了解整个西汉时期学术的构成与发展,更能探究其家族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在政治方面,通^对楚元王家族独特的政治地位的分析,不仅可以研究西汉时期宗室与外戚家族的政治斗争,还能对楚元王家族长期担任宗正一职的政治影响进行探究。

目前,有关楚元王家族的研究并是很多,专门对楚元王家族进行整体性研究的论文有三篇。邓骏捷的《西汉楚元王家族学术探论》①分析了楚元王家族在学术和政治上对汉代的影响,认为楚元王家族的学术文化在积极崇尚经学的前提下又有着多元的学术取向,这种学术文化的变迁从一个方面也反应了西汉学术文化的变迁。同时,该文认为楚元王家族“以学辅政”的政治色彩在西汉中后期政治斗争中发挥了惊人的作用。该文将楚元王家族与西汉各个藩王学术集团进行横向对比,得出了楚元王家族堪称西汉第一学术世家的结论。

刘向斌的《论西汉长安刘氏家族的文学创作》②主要从文学的角度对楚元王家族进行研究。该文从楚元王家族以《诗》传家而又不专一家、重视教育等方面着手,分析了楚元王家族文学创作的基础,又对楚元王家族尤其是刘向和刘歆的创作情况详细论述,并由此延伸到对整个楚元王家族的文学成就进行了评价。

徐聪文硕士论文《西汉楚元王文学家族研究》③吸收了邓俊捷和刘向斌的研究成果对楚元王家族作为一个文学家族进行了认定和评价。该文在刘向斌关于楚元王家族文学创作介绍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和分析,并着重介绍了刘向刘歆的校书活动,通过分析他们的校书活动的意义及其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以突出刘向、刘歆父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上述论文对楚元王家族的学术传统、文学创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楚元王家族对汉代政治、文化上的影响,对楚元王家族在学术史、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了明确的认定。

除此之外,有关刘向、刘歆父子研究的论文中也涉及楚元王家族整体性研究。如,张侨的硕士论文《论刘向刘歆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观》④中对楚元王家族有所提及,认为刘向刘歆父子明显受到楚元王家族的影响,好儒而又兼杂百家,融通经子文史群学。卢翠琬的硕士论文《刘歆经学思想研究》⑤、李梦芝《刘向及其著述论略》⑥、李莉的硕士论文《刘向及其文学成就》⑦和李小平的硕士论文《刘向及其文学成就》⑧分别在讨论刘向刘歆家学渊源的时候,都对楚元王家族的基本情况作出了梳理。此外,林艳苹的硕士论文《两汉经学世家考》⑨在论述其他经学世家的部分时,对楚元王世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另外,汪春泓《论刘向、刘歆与之关系》⑩一文根据楚元王家族后人多身居“宗正”之职以及其家族在西汉中后期参与的朝廷纷争,从楚元王家族特殊的地位和立场,去观察今本《汉书》史料来源、历史记载、传主遴选等诸多方面中刘氏父子的影子,最后认为班氏之《汉书》实源自刘氏父子的蓝本。上述论文都是在所研究课题涉及到楚元王家族才对其进行简单的梳理论述,所以其研究或简易、或偏重于某一方面,难成系统。

上述研究成果对楚元王家族作出了初步的归纳与整理,对楚元王家族的整体风貌作出了概括,对楚元王家族学术传统及其文学创作有了详细的论述,对楚元王家族在学术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明确的认定。尽管如此,关于楚元王家族整体性研究或见于短篇论文、或作为某些论文的一部分,缺乏专门的硕、博论文或专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足见学术界对这个家族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研究侧重点方面,学术界多注重刘向刘歆父子的研究,而将楚元王家族仅作为其论述家学渊源的论据,实际上楚元王家族整体有着很强的研究性以及研究价值。研究内容方面,学术界多专注于该家族文学、学术等文化方面的研究,而罕有对楚元王家族作为宗室并长期担任“宗正”一职的独特政治地位进行研究,此外楚元王家族与外戚集团的政治斗争也没有专门进行讨论的。楚元王家族作为一个古代典型的政治、文化大家族理应得到相应的重视,而非像林艳苹的硕士论文《两汉经学世家考》将楚元王家族归入“其他经学世家”那样不堪。

注释:

①邓骏捷:《西汉楚元王家族学术探论》,烟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一期

②刘向斌:《论西汉长安刘氏家族的文学创作》,延安,《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③徐聪文:《西汉楚元王文学家族研究》,延安,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6月

④张侨:《论刘向刘歆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⑤卢翠琬:《刘歆经学思想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⑥李梦芝:《刘向及其著述论略》,天津,《历史教学》1994年第3期

⑦李莉:《刘向及其文学成就》,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5月

⑧李小平:《刘向及其文学成就》,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6月

⑨林艳苹:《两汉经学世家考》,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5月

⑩汪春泓:《论刘向、刘歆与之关系》,长春,《古籍整理研究月刊》2009年第5期

文学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张岱研究;文献;述略

一、论文

1、作者的生平考证

代表性论文如《张岱字号、籍里、卒年辨》(陈卫民/周晓平《文学遗产》1982、2)、《张岱的祖籍及其字号考略》(蒋金德《文献》1986、4)、《张岱交游录》(佘德余《绍兴师专学报》93、1)、《张岱交游考论一》(胡益民《古籍研究》1995、3)、《张岱卒年考辨》(胡益民《安徽大学学报》2002、5)、《张岱卒年及(明史纪事本末)再考辨》(胡益民《复旦大学学报》2004、5)等论文,对张岱的生平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证,为我们了解张岱提供资料,打下基础。

2、对散文的研究

张岱为散文大家,在笔者搜集到的论文中对其散文的研究论文有130多篇。一种是对单篇散文的赏析,对文章解读的较好。这类文章数量最多,一般都是对张岱的散文名篇进行鉴赏,理论高度有限,体现为大量的重复性作品的产生以及名篇的扎堆;另一种是对散文的总体研究。比如,杜豫的《张岱小品文简论》、张小茜的《张岱的小品文及其“平中之奇”的审美倾向》、刘永泉《张岱山水小品文的个性意识与时代内涵》等。其中,如陈平原的《“都市诗人”张岱的为人与为文》、潘承玉的《别一时代与文体视野中的张岱小品》、朱建军《论张岱小品文的绘画美》、张丽杰《忏悔焉在——张岱《自为墓志铭》情感底蕴的再思考》等文,角度较新颖,丰富了对张岱散文的研究。

3、其他方面

目前,把张岱与同类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张岱文学创作给后人的启发,已成为张岱及其作品研究的亮点。像王承丹的《论晚明作家对张岱的影响》、吴承学的《(帝京景物略)与竟陵文风》等。有如:夏咸淳《论张岱诗稿——》、孙明珠《张岱的生命意识与复明隐衷》;有赵令扬的《从张岱史学观点看明代文化思想变迁之历程》等。

二、学位论文

关于张岱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近十年比较多,基本是对张岱散文进行研究的。如:《从“名士”到“遗民”——张岱生命中的梦与悲》(周海涛中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文章从两梦入手,分析了张岱生命中的曲折经历和情感反思。《规范与超越——张岱小品文研究》(彭天发生华南师大2007年硕士论文),这是张岱散文研究领域里一篇很好的文章,专门论述了张岱小品的内容、风格及历史定位,体现了张岱对晚明小品的继承中的超越与创新。《论张岱的情感意蕴》(张丽杰内蒙古师大2004),文章从情感意蕴的内涵入手,分析《陶庵梦忆》中的情感意蕴的具体体现、根源及价值。《论张岱散文的艺术特征》(陈秀梅中央民族大学2005)这篇硕士论文从张岱散文的情感抒发、人物描绘、艺术旨趣、意境营造、语言风格五个方面阐释张岱散文的艺术特征。《梦里犹知身是客——张岱及其小品文研究》(潘虹燕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文章分为如梦似幻的一生、张岱创作的师友渊源、张岱小品文的大家风范、从二梦探究故国之思共四个章节。《张岱文化小品研究——以二梦为例》(梁洁 扬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从文化小品的概念研究张岱作品的精神意蕴和影响。《名士与遗民双重人格的展示——论张岱的散文》(马桂珍山东师大2002年硕士论文)。从名士和遗民两种身份对张岱的散文进行解读,得出张岱散文的历史定位。

此外,有研究张岱诗歌的《张岱诗歌研究》(刘珊西北师大2009年硕士论文)。文章先梳理了张岱的生平与交游、著述情况、分析了张岱诗歌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征,可以作为研究张岱诗歌的一个基础性参考材料。也有从文艺学角度切入的,如《张岱文学创作中的美学思想研究》(肖艳萍华中师大2009年硕士论文)、《张岱散文中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卢杰扬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三、专著

目前已经出版的张岱研究方面的专著有6部,另有余德余《张岱年谱简编》上、中、下三卷。具有研究性的其中最早的是黄桂兰《张岱的生平及其文学》一书,内地最早着眼于张岱研究的是夏咸淳,他的《明末奇才——张岱论》开启了张岱研究的新热潮。胡益民是研究张岱用力很多的学者,他的《张岱评传》一书系统的展示了张岱研究的成果。而后在此基础上写了《张岱研究》一书,成为研究张岱的必读书目之一。绍兴学者佘德余致力于张岱研究,著有《都市文人张岱传》一书。最近,张则桐的《张岱探稿》一书问世。资料翔实,视野开阔,水平较高。

四、结语

文学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叶芝;诗歌;概述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11-01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艾略特评价叶芝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我敢说,他也是任何语言中最伟大的诗人。”

国内研究叶芝诗歌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尔兰主题 作为英裔爱尔兰人,叶芝对英国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他返回到爱尔兰的风景中寻找灵感,创作转向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题材。这方面的论文有:涂年根的硕士论文《梦想仙境的人――爱尔兰民间故事对叶芝诗歌的影响》、董红缨的硕士论文《叶芝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张莉,马佳佳《矛盾的爱尔兰歌者――叶芝的民族主义思想分析》、何林《叶芝与爱尔兰文化身份的建构》等;二、面具理论 对叶芝而言,面具既是伪装和防护,同时也是自我克制和超越;它不仅展现了叶芝积极的生活态度,还反映了叶芝式的民族主义立场。这方面的论文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张文会的硕士论文《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On Feminine Masks in W.B.Yeats’s Poetry》、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毅的硕士论文《叶芝的三副面具》、李静《叶芝的“面具说”》等;三、神秘主义与东方因素 傅浩《叶芝的神秘哲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傅浩《叶芝诗中的东方因素》、杜平《超越自我的二元对立――评叶芝对东方神秘主义的接受与误读》、柳青《听叶芝讲爱尔兰“聊斋”》、 董洋《叶芝、泰戈尔“神秘主义”的契合之处及意义》等;四、象征主义 傅浩《叶芝的象征主义》、陈遐《从“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叶芝着西方现代主义大学》、杨晨音《从摹仿到构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转向》、李超《象征:介入还是逃逸――叶芝象征主义诗学理论初探》等;五、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 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陈伟娜《叶芝性别意识研究》、贵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王林英《父权制的囚徒――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东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李婷《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蕴含的追求母题》等;六、对《当你老了》的解读 龙琳《真爱不会老去――叶芝赏析》、李小均《诗人不幸诗名幸――叶芝名诗中的张力美》、张烨《恒爱之境――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和他的诗》等;七、对《因尼斯弗里岛The Lake Isle of lnnisfree(1888)》的解读 傅浩《身在尘嚣 心向净土――叶芝赏析》、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吴诗琼《迷失・遐忆――对叶芝诗的历史主义误读》;八、拜占庭 李潮《――叶芝精神归宿的象征之路》、郭月霞《叶芝赏析》、刘治良《生命之春在艺术 艺术之美在永恒――叶芝与济慈主题之比较》、方杰《叶芝“拜占庭”诗中的再生母题》;九、悲剧精神 北京交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惠锋《黑暗中的狂欢―一叶芝所创悲剧世界之研究》、张浩《艺术的异质空间与快乐的悲剧精神――评叶芝的》等等;十、生态观 甘文婷《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叶芝的》、张明兰《叶芝诗歌生态观解读》等等;十、意象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静《在韵律和舞姿之间――叶芝的抒情诗与舞蹈意象探幽》、华南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甘文婷《W.B.叶芝爱情诗歌意象研究》。

叶芝不仅在文学备受瞩目,在其他领域亦被人推崇;比如一些歌曲或直接以他的诗歌为歌词,现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妻子、意大利歌手卡拉・布鲁尼・萨科齐的专辑《No Promises》中有一首《Before This World Was Made》,这首歌中的歌词就是叶芝的组诗《一个年轻又年老的女人》中的第二首《创世之前》。我国流行音乐组合水木年华那首经典歌曲《一生有你》就来源于叶芝的《当你老了》 。来自爱尔兰的摇滚乐队The Cranberries (卡百利乐队)是带领爱尔兰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专辑《No Need To Argue》中有一首Yeat's Grave。叶芝逝世后葬在斯莱戈的Drumcliff墓园。由韩国第一化妆品集团AmorePacific 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潜心研制的自然主义化妆品Innisfree悦诗风吟,由来于叶芝名作“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心灵小岛的品牌名称。

参考文献:

[1]傅浩著.叶芝[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2]百度百科:卡拉・布鲁尼.

[3]百度百科:水木年华.

[4]百度百科:卡百利乐队.

文学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中国 研究

当代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活跃于英国文坛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麦克尤恩早年在东英吉利大学曾师从著名的作家兼评论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和安格斯・威尔逊学习文学创作,于1971年获文学创作硕士学位。麦克尤恩自197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以来笔耕不辍,且创作体裁涉猎甚广,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十一部、两部短篇小说集、两部儿童文学、三部影视剧、一部歌剧和一部清唱剧。其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1976年获毛姆奖,长篇小说《时间中的孩子》1987年获惠特布雷德奖。他迄今已被六次提名曼・布克奖,并在1998年以长篇小说《阿姆斯特丹》荣膺此奖项。2001年出版的《赎罪》获得了史密斯文学奖(2002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文学奖(2003年)、洛杉矶时报小说奖(2003年)和圣地亚哥欧洲小说奖(2004年),世界范围内销量超过四百万册。根据《赎罪》改编的同名影片获得2007年度全球最佳影片奖,并赢得多项奥斯奖提名。2010年3月出版的新作《日光》不仅在英美学术界备受褒扬,也备受普通读者的青睐,进入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

麦克尤恩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和前两部长篇小说因为充斥怪僻、、暴力等令人震惊的阴暗题材在评论界曾引起骚动,评论界忧心忡忡地称之为“惊悚文学”(“literature of shock”),麦克尤恩也因此被戏称为“阴森的尤恩”(Ian Macabre),并和同辈作家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一道背负“英国当代文坛的坏小子“(the enfant terrible)之名。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麦克尤恩的创作从早期关注幽闭的私人空间转向较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等领域,写作技法也日臻成熟,在21世纪推出了《赎罪》和《星期六》之后,麦克尤恩已经被英国评论界誉为“我们的国民小说家”,他也是全世界当代英语作家中的佼佼者,有评论家这样赞誉他:“麦克尤恩是尚健在的最伟大的作家,不仅在英国如此,因为贝娄已经不再写作,罗斯已经捕捉不住精准的措辞……伊恩・麦克尤恩现在的写作水准无与伦比。诺贝尔奖委员会若给他颁奖,应该能开始赢得尊重。”[1]

国外的麦克尤恩研究伴随麦克尤恩的创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新世纪随着麦克尤恩本人在国际文坛逐渐声名显赫,研究也相应持续升温。已经出版关于麦克恩的英文研究专著十几部,访谈录一部,硕博士论文20余篇,研究性论文80多篇和无以计数的书评①。除了英语,国际范围内麦克尤恩研究还以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瑞典语等多种语言进行且成蒸蒸日上的势态②。

我国对麦克有恩的译介和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与西方学界兴盛的麦克有研究相比,国内对于麦克尤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也有升温的趋势。自上世纪末以来国内几个版本的20世纪英国文学史、小说史基本上都有专节论述麦克尤恩。包括阮伟、徐文博等合著的《20世纪英国文学史》[2],王守仁、何宁合著的《20世纪英国文学史》[3],王守仁、方杰合著的《英国文学简史》[4]和瞿世镜、任一鸣合著《当代英国小说史》[5]。蓝纯在《外国文学》1998第6期上最早译介了麦克尤恩的两篇短篇小说,国内对麦克尤恩多部作品的正式翻译出版则始于新世纪。2001年12月,译林出版社出版了王义国翻译的《阿姆斯特丹》,2003年12月又出版了何楚翻译的《时间中的孩子》。此后,其他出版社也竞相推介麦克有恩的作品。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了丰俊功翻译的《阿姆斯特丹》,7月出版了冯涛翻译的《水泥花园》。200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夏欣茁翻译的《星期六》。同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黄昱宁翻译的《在切瑟尔海滩上》。2009年5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孙仲旭翻译的《梦想家彼得》,2010年2月出版了潘帕翻译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由著名作家余华作序。201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冯涛翻译的《只爱陌生人》,郭国良翻译的《黑犬》和周丽华翻译的《床第之间》。可见,近年中国出版社已经陆续引进翻译麦克尤恩的众多作品,这无疑推动了麦克尤恩在中国的接受和研究。除了麦克尤恩本人的作品陆续翻译出版,还有学者翻译国外麦克尤恩研究的新成果。[6]

据“中国知网”检索,截止到2011年9月,我国期刊共发表有关麦克尤恩的评论文章二十来篇③。蓝纯在1998年《外国文学》第六期上发表的《麦克尤恩其人其作》[7]和《评〈陌生人的安慰〉》[8]是国内最早引介麦克尤恩的学术文章。进入21世纪,《世界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和《外国文学动态》等有影响的外国文学杂志,以及部分高等院校学报都陆续刊登有关麦克尤恩研究的文章,多是对麦克尤恩单部作品的探讨。除了蓝纯最早从性别角度研究评价麦克尤恩早期小说《陌生人的安慰》主题外,另有4篇文章关注麦克尤恩早期作品。邱枫的《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从性别研究的角度讨论短篇小说《家庭的制造》对传统男性气质的颠覆和重构意图[9]。王悦的《析麦克尤恩〈立体几何〉:不可靠叙述的生成与阐释》解读短篇小说《立体几何》,探讨不可靠叙述在小说艺术表达中的特殊功用[10]。张和龙的《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11]和何其方的《被遗弃的小宇宙――〈水泥花园〉中杰克的弗洛伊德式解读》[12]聚焦麦克尤恩首部长篇小说《水泥花园》。张和龙一文认为《水泥花园》是一部青少年性心理走向迷误与畸变的“反成长”小说[13]。何其方一文在洛伊德理论关照下认为《水泥花园》从叙事认杰克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反伦理故事[14]。

关注、探讨麦克尤恩中后期作品的文章中,有两篇考察麦克尤恩1998年度布克奖的获奖作品《阿姆斯特丹》。陆建德的《“文明生活的本质”――读麦克尤恩的〈阿姆斯特丹〉》[15]发表于2000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后两年内就较早向国内读者批评介该作品。陆建德认为该作品从人际关系、媒体影响等方面揭示了“文明生活的本质”,流露出对当今英国社会流行价值的辛辣讽刺[16]。李桂荣的《〈阿姆斯特丹〉中失落的共识》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分析小说展现了后现代语境下社会交往的弊端[17]。李文发表于2010年,从陆建德一文2000年发表以来至2010年前十年间鲜有文章研究《阿姆斯特丹》,可见表明国内学界对该作品的重视不够,研究不足。

新世纪伊始,陆建德对麦克有恩获奖作品的评介无疑推动了麦克有恩在中国学界的接受,外国文学研究者随之给麦克尤恩投以更多的关注目光,他中后期的代表作《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成为关注的热点。有3篇代表性文章探讨《时间中的孩子》,包括舒奇志的《主体的欲望与迷思――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时间中的孩子〉》[18],程心的《时间中的孩子和想象中的童年――兼谈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19]和龙江的《心灵的孩子神奇的时间――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解读》[20]。舒奇志一文应用拉康主体欲望与他者的相关理论透析主人公对童年本真追寻过程的社会、政治意蕴[21]。程心一文认为该作品通过不同人物影射了浪漫主义、极权政治和自然科学对童年的不同构想,指出孩子的隐喻意义是人性的本真存在[22]。龙江一文认为小说揭示了“时间”并非一种确定的状态,而是一种生命的神奇本质,它使短暂的童年能够贯穿人生的全部过程,面对混乱无序的当今社会,成年男女需要认可内心的“孩子”[23]。这三篇文章从多视角探析《时间中的孩子》中孩子与时间意象折射出来的深层主题意蕴,强调了该作品在麦克尤恩创作转型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龙江一文的主要观点与国外麦克尤恩研究相关成果雷同,欠创新性。

与《时间中的孩子》相比,《赎罪》更受国内学界研究者的青睐,近三年来就涌现研究性文章近十篇,且研究视角呈多元化态势。张和龙盛赞《赎罪》“像是一部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24]。陈榕的《历史小说的原罪和救赎――解析麦克尤恩〈赎罪〉的元小说结尾》探讨了《赎罪》这部历史小说的元小说结尾的作用,认为“麦克尤恩在《赎罪》中所采用的叙述姿态,呼应了当代英美文坛在后现代语境中对现实主义的回归,麦克尤恩通过这部“历史小说”,重新唤起了公众对于历史、对现实的思考[25]。《赎罪》的叙事模式和功能是国内研究者们的评论重点。朱静仪的《虚构与真实――浅析〈赎罪〉中的叙事判断》从小说人物、作者、读者三个不同层做出的叙事判断切入分析文本的叙事性,以此说明叙事判断对解析文本的深层含义有着重要作用[26]。杜维平、高一琼的《麦克尤恩的自由国度――论〈赎罪〉的陌生化叙事结构》认为,《赎罪》陌生化叙事模式的应用令小说充分展现其陌生化美学意蕴的同时强化了读者对主人公及其自身的自我意识觉醒的认知力[27]。陈小霞的《走出幻想与现实交错的迷宫――分析〈赎罪〉的叙事结构》主要探讨文本“戏中戏”的叙事结构,从而挖掘作品深刻的主题内涵。也有论文集中探析其主题意蕴[28]。蔡晓燕的《在赎罪中成长――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从成长小说文学体裁的视角分析《赎罪》中年轻主人公布里奥尼在赎罪过程中的成长变化[29]。李桂荣的《麦克尤恩〈赎罪〉中言语缺失的语用解读》则从言语行为的语用角度,分析文本中言语缺失意义,认为作品反映出后现代主义世界中人性救赎的艰辛和无可救赎的无言悲哀[30]。李桂荣一文从言语行为的语用角度来关照文本的阐释,具有跨学科研究特点。另外刘峰、王建香的《从“影响的焦虑”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在互文性的观照下从影响与误读两个视角分析《赎罪》的艺术价值[31]。随后,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持续关注麦克尤恩创作的最新动态。麦克尤恩的最新力作《日光》于2010年问世后,我国学界不仅有引介性文章,而且有论文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较深入地探究《日光》的主题内涵[32]。

除了刊发的有关麦克尤恩的研究性文章外,近年来涌现出研究麦克尤恩的硕、博士论文18篇④,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这在当代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是一大亮点。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沈晓红于2010年5月完成的博士论文《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是迄今国内唯一的一篇麦克尤恩研究的博士论文。该论文从伦理视角探讨了《水泥花园》、《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这三部主要作品中伦理困境问题――自由的悖论、伦理反乌托邦和伦理两难之境,通过对这三部代表作品的讨论试图论证伦理困境在麦克尤恩各部作品均有体现,且呼应了时代伦理环境的变化和写作技巧的提高。该论文是国内首篇较系统的麦克尤恩研究成果,但是作者仅从三部作品总结麦克尤恩所有作品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博士论文相比,硕士论文较多,已经涌现出17篇。硕士论文中有关《赎罪》依然是研究的热点,7篇硕士论文聚焦《赎罪》,或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小说主人公赎罪的心路历程,或探讨小说的叙事特征、艺术特色,等等。有2篇硕士论文聚焦探讨《时间中的孩子》,研究《水泥花园》和《阿姆斯特丹》的硕士论文各2篇,均完成于2008年。这些硕士论文皆聚焦麦克有恩的单部作品。另有4篇硕士论文则以麦克尤恩的数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聚焦麦克尤恩的某单部作品而是较系统地探究数部作品的叙事特征、主题意蕴等,为进一步系统研究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关于麦克尤恩研究的文章和硕、博士论文逐渐增多说明麦克尤恩已经受到我国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研究者的重视,目前正迎来研究的热潮,但是与国外兴盛的麦克尤恩研究相比国内麦克尤恩研究尚出于起步阶段,且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研究对象不平衡,现有的研究文章和硕士论文多集中探究《赎罪》,虽然这也呼应了国外麦克尤恩研究界《赎罪》热的现象,但是国内学界对麦克尤恩的其他作品还关注不够,有的作品还无人问津。二是有价值的高水平论文不多,部分研究有重复性。现有的研究文章和学位论文里部分缺乏理论深度,或热衷于对某些理论盲目套用。三是对国外麦克尤恩研究的最新动态缺乏了解,有些国内研究者的“新”的观点在数年前已经在国外学界就已经论及,在梳理、综述现有学术成果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新的观点方面尚欠缺国际的学术视野。对麦克尤恩做较深入的系统研究的博士论文仅1篇,该论文也仅涵盖其三部主要作品,具有局限性。鉴于麦克尤恩目前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我国亟须对麦克尤恩的创作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注释:

①②参见国际麦克尤恩研究的网站,http:///bib/.

③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

④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博士论文数据库和硕士论文数据库,以下评论皆依据该数据库收集到关于麦克尤恩的博士、硕士论文信息.

参考文献:

[1]Wells,Lynn.Ian McEwan.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9:11.

[2]阮伟,徐文博,许亚军.20世纪英国文学史[M].青岛出版社,1998.

[3]王守仁,王宁.20世纪英国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守仁,方杰.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瞿世镜,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杰拉德,格雷格,柯英.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和生态批评的未来[J].鄱阳湖学刊,2010,(5).

[7]蓝纯.麦克尤.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1998,(6).

[8]蓝纯.麦克尤恩评《陌生人的安慰》[J].外国文学,1998,(6).

[9]邱枫.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J].外国文学,2007,(1).

[10]王悦.析麦克尤恩《立体几何》:不可靠叙述的生成与阐释[J].外国文学,2010,(1).

[11][13]张和龙.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J].当代外国文学,2003,(4).

[12][14]何其方.被遗弃的小宇宙――《水泥花园》中杰克的弗洛伊德式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8).

[15][16]陆建德.“文明生活的本质”――读麦克尤恩的《阿姆斯特丹》[J].世界文学,2000,(6).

[17]李桂荣.《阿姆斯特丹》中失落的共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3).

[18][21]舒奇志.主体的欲望与迷――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时间中的孩子》[J].当代外国文学,2008,(3).

[19][22]程心.时间中的孩子“和想象中的童年――兼谈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J].当代外国文学,2008,(2).

[20][23]龙江.心灵的孩子神奇的时间――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5,(4).

[24]张和龙.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J].外国文学动态,2008,(2).

[25]陈榕.历史小说的原罪和救赎――解析麦克尤恩《赎罪》的元小说结尾[J].外国文学,2008,(1).

[26]朱静仪.虚构与真实――浅析《赎罪》中的叙事判断[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

[27]杜维平,高一琼.麦克尤恩的自由国度――论《赎罪》的陌生化叙事结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8]陈小霞.走出幻想与现实交错的迷宫――分析《赎罪》的叙事结构[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

[29]蔡晓燕.在赎罪中成长――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J].作家杂志,2009,(1).

[30]李桂荣.麦克尤恩《赎罪》中言语缺失的语用解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1]刘峰,王建香.从“影响的焦虑”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2]周艺.自然和人性的较量[J].当代外国文学,2011,(1).

文学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已成为文学文体的重要研究范式,语料库文体学应运而生。本文讨论了迄今为止,国内硕士学位论文在该领域的具体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料库;文体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前言

语料库应用于语言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二者结合而产生的语料库文体学是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新生的一个研究途径,旨在借助语料库工具,以实证的手段对各类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

二、语料库文体学的历史由来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机器可读性语料库的出现,利用语料库对作家风格进行的研究就产生了。在此之前,许多传统的基于语料库的各种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大学术领域:圣经文学研究、词典编纂、方言研究、语言教育研究和语法研究。而真正的语料库文体学却是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迅猛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2005年、2007年连续两届在英国举行的语料库语言学国际会议都开设了题为“文学语言的语料库研究”的工作坊。

三、语料库文体学的研究领域

纵观文学文体的语料库研究, 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 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研究领域:

1.以个体语言特征的文体研究为目的的语料库标注和分析

语料库文体学的研究途径之一就是以语言使用为切入点, 关注特定的一类语言使用现象, 如词语、词组、语法结构等, 其目的在于研究与语言使用有关的文体功能以及影响该类语言特征使用的语境因素。

以硕士学位论文《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分析》为例,它是从文本的词汇、语法、修辞手段和行文连贯等方面对其文体风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形容词的百分比要比其他三个高一个百分点,而且大多数形容词是用于修饰主人公桑地亚哥、大海和那条鱼。如“old”一词的使用频率是260次,其中235次是用于修饰文中的“老人”,作者这么做是为了告诉我们桑地亚哥年老了,身体状况在变差。但从小说可以看出,他是位具有坚强毅力的老人。

2.对作品主题的语言表现方式的研究

部分文体学研究者以作品的文体功能或主题为切入点,通过语料库检索软件对文学作品所有相关的词汇、语法模式进行客观、详细的描述。

在邢春晓《基于语料库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中,利用ACMF,WSMF,Brown和LOB语料库以及从克里斯蒂最受欢迎的作品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部侦探小说建立语料库,分别从词汇分布、句法和语篇等层面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分析邢春晓发现,克里斯蒂的小说一方面具有很多文学小说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侦探小说的一些特性。此外,灵活应用代词,能够使读者更好的融入故事情节中,有助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些副词性连接词的应用使读者摆脱阅读混乱感,从而紧随文章的情节路线。

3.作家风格研究

对作家风格的量化研究是通过对小说中高频词的量化统计分析来识别作家的风格。从目前搜集的所有硕士论文的研究结果来看,基本上每篇文章都花了不少笔墨通过研究词频的差异来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差异,但是没有出现过用词频的差异来研究作家风格,说明在硕士生论文中,关于这类主题的写作目前还是一个空白。

四、目前硕士论文基于语料库文体的研究方法

对搜集的相关硕士论文进行分类,有文体表现、文体类型、文体形式这三类。文体表现主题有《基于语料库的战争文学文体研究》、《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分析》等;文体类型主题如《基于语料库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分析》。从文体形式来讲,有《基于语料库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文体学分析》、《基于语料库对海事商务合同文体特点的分析》等。

从所搜集的论文来看,基于语料库的文体学研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通过自建语料库进行文体分析:在《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学分析》中,作者建立了以小说《老人与海》为内容的观察语料库和其他六部二十世纪美国小说《野性的呼唤》、《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悲剧》、《人与鼠》、《喧哗与骚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为内容的参照语料库,并利用检索工具AncConc和Writer’s workbench进行检索。

2.利用现成语料库进行文体分析:在《基于语料库对海事商务合同文体特点的分析》中,作者利用Brown和LOB作为辅助语料库进行文体法分析;基于语料库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则采用语料库ACMF, WSMF, Brown和LOB.

3.语言分析工具:《基于语料库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文体学分析》借助计算机软件及程序FoxPro和SPSS从字系,词汇,句法和语义等多层次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测试;在《基于语料库对于〈经济学人〉财经新闻报道的语言问题特点研究》这篇硕士论文中,作者采用的分析工具是 Wsmith, AntConc,和Excel。

五、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现状和趋势

文学文体的语料库研究对研究作家的某种语言特点或作品的主题表达能够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 避免传统文学批评中只注重概念演绎或生搬文学以外的各种理论进行穿凿附会的弊端。然而,在看到该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要善于总结存在的不足。在文学文体学研究领域, 语料库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零散研究多,研究体裁单一。

虽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以探讨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的文章居多, 缺乏研究的可复制性, 但近二十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蓬勃发展, 语料库语言学与文体学领域的融合也在加速。对于语料库文体学的发展前景,Wynne指出, 随着XML、TEI等有关文本编码的重要国际标准的出现, 文学文本电子库的质量与信度也在提高, 语料库语言学将成为文体学家的有益工具。具体说来, 语料库语言学与文体学的进一步交汇融合将体现在统计分析方法日趋缜密、研究领域得到扩展和描写、阐释与评价结合这几个主要方面。

六、结论

从目前基于语料库的文体研究学位论文中可以发现,此类论文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研究领域更加拓宽,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研究层次更加深入。望作为硕士生们的我们能够踏实做学问,为这一学术课题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Kennedy, Graeme.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Wynne, M. Stylistics: corpus approaches[ A ].K. Brown. Encyclopa ed 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2nd edition ) [ Z ]. Oxford: E lseve ier Sc ience, 2006.

[3]Gavins, J..La nguage a nd Litera ture, 2007, 16 ( 4): 389 -403.

[4]刘雯, 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学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08.

[5]向湘立,基于语料库的战争文学文体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09.

[6]韩国崇,基于语料库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文体学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08.

[7]王秋瑅,基于语料库对海事商务合同文体特点的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10.

[8]邢春晓,基于语料库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10.

[9]王芮,基于语料库对于《经济学人》财经新闻报道的语言文体特点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10.

文学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一、文化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古琴乃文化之器,其文化内涵深厚。近几年文化视角下古琴的研究日益趋多,且涉及面广,学者们站在文化的高度阐释古琴的文化深蕴。文化视角下的相关唐代琴人的研究有著作1本、学位论文1篇、期刊论文1篇。

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孙正夷:《唐代琴文化初探》,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0。张娣:《论中国古琴艺术之“禁”的观念》,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中国古琴艺术》从文化的角度对古琴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其分为《上篇·理论钩玄》和《下篇·历史钩沉》。上篇中的 “琴趣:古琴文化雅趣”部分把古琴与帝王、官宦、侠士、女性等四类受众面相联系并分别叙述,唐代琴人李世民、李隆基、薛涛、李冶等人被提及,此章内容对古代古琴受众面的界定及分类具有启迪性。下篇则是琴学资料的收集及梳理,其中《中国琴艺纪年》匡补部分记载了从先秦至2002年古琴发展的各个阶段,其中也提到了王通、赵耶利、王绩、董庭兰、樊氏、路氏、雷氏、岑参、曹柔、薛易简、白居易、陈康士等唐代琴人。

《唐代琴文化初探》是一篇研究唐代琴文化的硕士论文,其中“斫琴与斫琴家”部分介绍了唐代的制琴工艺和著名斫琴家;“学琴与琴师”部分则阐述了唐代诸种习琴方式,其中并介绍了以赵耶利、董庭兰两位琴师为核心的琴艺传承;“用琴与琴人”部分叙述了琴在宫廷和民间的概况,内容如下:琴在雅乐及清商乐中的使用、琴在梨园及其他宫廷娱乐中的使用、琴待诏、帝王作曲与帝王问琴;乐伎与僧人、琴与僧人、琴与妇人、藏琴与赠琴。文末附录三为唐代琴人简表,将唐代弹琴人清晰罗列并说明了出处,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此文内容全面、简明,为研究唐代琴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宽阔的视野。

《论中国古琴艺术之“禁”的观念》一文对古琴艺术中的“禁”进行了全面阐释,其主体内容包括“琴禁观念释义”和“琴禁观念溯源”两个部分。“琴禁观念释义”部分主要对琴音和琴人之禁作了具体阐释,其中琴人之禁只要是指弹琴人在道德品性和技术实践两个层面上的“禁”。古琴之“禁”是研究琴人时所不能忽视的。

二、女性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古琴受众面中的女性群体是琴学研究者所忽视的一个部分。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价值观误导着今人的观念,认为古代女性“有德便无才”。殊不知古代女性善琴棋书画者甚多,抑或是修养的体现,抑或是身份的象征,抑或是谋生的手段。女性视角下的相关唐代琴人的研究有著作3本。

修君、鉴今:《中国乐伎史》,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石鸣:《色艺琴心》,重庆出版社,2008。斋藤茂著、申荷丽译:《与文人》,商务印书馆,2011。

《中国乐妓史》是极为少见的关于乐妓研究的专门论著,其以叙事的手法记载了各朝代代表性乐妓的生平及音乐才能。全书将古代史分为九个时段即九章,其中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其所记乐妓中的薛涛、李冶均为唐代女性琴人。除此,亦提及到了唐文言小说中的乐妓人物。

《色艺琴心》一书,以叙事的手法对赵飞燕、苏小小、红拂女、李娃、霍小玉、薛涛等古代几大名妓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李娃、霍小玉、薛涛均为唐代名妓,只是李娃和霍小玉为唐传奇中的虚构人物,但也反映出了唐代乐妓音乐才能的突出。虽提供的女性

琴人资料有限,却展现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女性视角。

《与文人》是以和文人关系为研究主体。在中国古代,和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其相关研究少之甚少。该书的内容包括主要的含义、起源、分类、技艺、日常状况以及其与文人、诗歌、小说、戏剧、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关联。古代不少都有着过人的音乐才能,其受教育方式、教育目的以及最终用途都与文人有着一定的联系。唐代琴人里包括女性琴人,而在女性琴人中占有一定比例,《与文人》一书给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宗教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由于古代宗教领域人员的来源和宗教本身理念与古琴审美的共通,古琴音乐在宗教领的流行是不可忽视的,其传承和发展甚至有着自己的特色。宗教视角下的相关唐代琴人的研究有学位论文1篇、期刊论文3篇。

朱江书:《道教名山宫观中的琴人》,载《中国道教》,2001年第5期。《历代道教琴人述略》,载《音乐探索》,2002年第2期。司冰琳:《中国古代琴僧及其琴学贡献》,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7。《中国古代琴僧现象的文化解读》,载《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4期。

朱江书的《道教名山宫观中的琴人》、《历代道教琴人述略》均是以道教琴人为研究主体。《道教名山宫观中的琴人》介绍了崂山宫观和青城山的道教琴人,主要包括两山道教琴人系统形成的过程和代表道教琴人。早在唐代就有了关于崂山宫观道教琴人活动的相关记载。《历代道教琴人述略》一文分为以下五部分:一、先秦神仙方士琴人;二、两汉魏晋南北朝道教琴人;三、隋唐五代道教琴人;四、宋元道教琴人;五、明清道教琴人。每个部分都是以介绍该时段代表性道教琴人为主体,“隋唐五代道教琴人”部分中详细介绍了唐代道教弹琴人李白、司马承祯、张氲、刘商、任新庭、李守中、卢藏用、鱼玄机、李冶等。

《中国古代琴僧及其琴学贡献》是唯一一篇以琴僧为研究主体的博士论文。全文分为上下两篇即上篇·琴僧群体研究、下篇·琴僧代表及其对琴学的继承与发扬。在上篇·琴僧群体研究内容中对唐代的琴僧做了简要的介绍。

《中国古代琴僧现象的文化解读》从文化层面对古代琴僧现象进行了探讨。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一、唐宋以来禅悦之风的兴起;二、僧人的“文人化”;三、僧人的艺术修养。这也是作者对中国古代琴僧这一现象为什么出现并得以发展的缘由所进行的归纳。对本文研究中琴僧部分提供了一些参考。

四、文学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古琴乃文人音乐,它与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人在古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现已有的琴学研究中,文学视角下的研究比例较大。文学视角下的相关唐代琴人的研究有学位论文3篇。

张建萍:《唐代古琴诗探析》(硕士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邓婷:《唐代古琴诗研究》(硕士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0。孔一昕:《琴与唐代诗歌》(硕士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1。

《琴与唐代诗歌》通过对唐代琴乐器发展的探讨来研究唐代诗歌的独特之处。文中“唐代琴人的新动向”部分对唐带琴人的群体、社会身份的变化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内容包括僧道琴人的兴起发展、女性琴人的传承与发展、文人与琴人的就留与交融。该文末处的三个附表:唐代琴僧列表、唐代道僧列表、女性琴人列表更是作出了清晰的罗列。此文对唐代琴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并对唐代琴人群体的层次划分提供了参考。

《唐代古琴诗探析》和《唐代古琴诗研究》均是以唐代古琴诗为研究主体的硕士论文。《唐代古琴诗探析》将唐代古琴诗分为“对琴曲品艺的歌咏”、“作者情致的书写”两类,并展开研究。《唐代古琴诗研究》中“唐代古琴诗中的古琴概况部分”不仅对唐代古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流行情况和“蛮僧留古镜,蜀客寄新琴”的发展概况进行了阐述,还叙述了古琴在唐代出现的具体场合即国之大典、宴会酬宾、陋室书斋、闺房绣户、山寺僧房等。这两篇硕士论文虽是研究唐代古琴诗,但从文学的角度让笔者进一步了解了古琴在唐展的整体状况。其出现的具体场合更是给唐代琴人分类及研究提供了资料。

五、唐代文人琴与艺人琴的相关研究

文人琴与艺人琴是现代学者提出的有关古代琴人分类的一个分类法,它根据古琴的功能属性将古代琴人分为文人琴和艺人琴。这也是目前为止琴学研究中对古代琴人分类的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分类法。有关唐代文人琴与艺人琴的研究有学位论文1篇、期刊论文2篇。

陆涵丽:《唐代琴论与古琴美学的发展》(硕士论文),2010。刘承华:《文人琴与艺人琴关系的历史演变——对古琴两大传统及其关系的历史考察》,载《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冯灿明:《论白居易的文人琴思想》,载《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唐代琴论与古琴美学的发展》是对唐代琴论而展开研究的,其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一、唐代琴论对此前功能论的继承;二、唐代琴论对审美论的拓展;三、演奏论的崛起。旨在说明唐代琴论由先唐的功能论逐渐开始演变为审美论和演奏论。在“演奏论崛起”的末尾部分,唐代的文人琴和艺人琴的交融现象被提及,并说明唐代古琴的审美论主要是由文人琴所推动的,演奏论则是由艺人琴所推动的。另外,该文亦是对唐代琴人琴学造诣方面的梳理。

《文人琴与艺人琴关系的历史演变——对古琴两大传统及其关系的历史考察》对文人琴和艺人琴的形成以及两大琴统的历史演变和交替发展进行深层的阐述。文章指出文人琴与艺人琴的关系在历史演变中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周代——分化形成期;汉唐——交替发展期;宋代——双峰对峙期;明清——交汇融合期。此文对古代古琴演奏群的划分提供了依据,其中汉唐为两大琴统交替发展期的说法对唐代琴人研究有导向作用。

《论白居易的文人琴思想》是在文人琴和艺人琴的两大琴统划分之下对白居易的文人琴思想进行研究的。文章摘要中提出唐代“艺人琴高度发展而文人琴颇为沉寂”这一说法有待考证。对于白居易文人琴思想的研究,该文把琴在白居易生活中的功能概括为以下几点:自娱怡性、托思寄情、抒怀感世。这几点归纳不仅反映了白的文人琴思想,同时也侧面说明了琴对于文人阶层的功能性意义。

六、其他

除以上5个视角下的相关研究之外,涉及唐代琴人的研究还有著作2本、学位论文2篇、期刊论文1篇。

许建:《琴史初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毛水清:《唐代乐人考述》,东方出版社,2006。刘佳:不应被忽视的古琴史料集——周庆云《琴史补》、《琴史续》研究(硕士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王蓉:《唐诗中的古琴艺术研究》(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苗建华:《琴与士同在——对古琴命运的历史考察》,载《音乐研究》,2003年第2期。

《琴史初编》对中国的琴史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其通过断代史和专题史研究的方法将先秦至现代分为十个时段即共十章,且每个时段的研究内容都包括“琴人”这个部分。其中在第五章隋唐的“琴人”部分,介绍了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等唐代琴人,其内容包括弹琴人的生平、琴学造诣等等。 《唐代乐人考述》记述了唐代多位著名乐人,采用个案写作方式,涵盖声乐、舞蹈、乐器等方面。其中记述乐人中包括的唐代琴人有吕才、王维、李隆基、董庭兰、杜山人、仲濬、裴隐、颖师、白居易、薛涛、裴淑、赵秀才等,且均有史料证明,有凭有据,为研究唐代乐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唐诗中的古琴艺术》是以音乐学的视角对唐诗中的古琴艺术展开研究的。该文收集了唐诗中的琴器、琴曲、琴人、古琴指法和琴谱,其研究基于“古琴形而下为之器”。作者把唐诗中的琴人分为以下几类:专业琴家、文人琴人、僧道琴人、隐逸琴人、其他身份的弹琴者五部分,并分别展开研究。

《琴与士同在——对古琴命运的历史考察》对琴与士的捆绑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士乃古琴这一乐器的主要演奏群体,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则是因为古琴作为乐器本身的定位以及其作为道器的功能性,士阶层弹奏古琴更多的是为了展示其内心世界。琴作为士阶层的精神寄托,最后随着清代士族的消亡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而最终衰落。

通过以上述评,可以发现唐代琴人的研究多出现在唐代古琴诗研究的范畴之中,其研究最终服务于唐诗研究且内容浅显。音乐学视角下有关唐代琴人的整体研究至今尚无。在唐代琴人的分类研究中,文人琴人研究较多,且多是在文学视角下进行研究的。而唐代宗教琴人、女性琴人的具体研究至今尚无。纵观现有的唐代琴人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其研究深度是不够的,大多研究都趋于记述的形式。琴作为文化之器,其功能性意义、传承方式、教育方式、各人群审美的区别等研究内容都极少涉及。唐代琴人作为唐代琴音乐与琴文化推动的主体,其研究意义甚大。

参考文献:

[1]邓婷:《唐代古琴诗研究》(硕士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0。

[2]冯灿明:《论白居易的文人琴思想》,载《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孔一昕:《琴与唐代诗歌》(硕士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1。

[4]陆涵丽:《唐代琴论与古琴美学的发展》(硕士论文),2010。

[5]刘承华:《文人琴与艺人琴关系的历史演变——对古琴两大传统及其关系的历史考察》,载《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6]刘佳:不应被忽视的古琴史料集——周庆云《琴史补》、《琴史续》研究(硕士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7]毛水清:《唐代乐人考述》,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8]苗建华:《琴与士同在——对古琴命运的历史考察》,载《音乐研究》,2003年第2期。

[9]孙正夷:《唐代琴文化初探》,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石鸣:《色艺琴心》,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1、12]司冰琳:《中国古代琴僧及其琴学贡献》,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7。

[13]王蓉:《唐诗中的古琴艺术研究》(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4]修君、鉴今:《中国乐伎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

[15]许建:《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16]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17]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文学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从涉及的文学流派来看,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及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受到青睐。前者的代表作家有哈代、狄更斯、奥斯汀,后者主要有劳伦斯、艾略特、乔伊斯等等。其中一些名作家及其作品被反复研究。例如,106篇论文中关于劳伦斯的就有8篇,哈代的有《篇,海明威的有4篇,单独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有4篇,单独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有三篇。甚至在同一年硕士论文中有两篇论文选取同一个作家的作品的情况。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条:

1.简便原则。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两个时期是文学的繁盛时期,好的作品层出不穷,名作家的作品流传广泛,其文本材料容易获得,前人的评述较多,相对而言,收集资料更为简便。而古代文学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可查的资料相对有限。

2.安全原则。大多数已被归为某种流派的作家,前人对其都有定论,特别是对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无数人已进行了无数次研究,再研究时不必担心把他们分错类别或下错定义,因此最为安全。

3.导向原则。通过统计、对比发现,大多数研究生论文的选题方向与导师的兴趣和研究方向一致。文学研究的视角是丰富多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作家或同一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但问题的关键是要有创新的成分。文学研究的创新,一方面依赖于研究对象的创新,一方面依赖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在研究对象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就更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把英语学位论文归为三种类型:个案研究型、总体概述型和综合型。所谓个案研究型,是指往往选定一个人物或一种现象来写,开口小,聚焦集中,论述充分,较易把握。

这是欧美文学方向大学生、研究生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方式,也是我国研究生普遍采用的方式。所谓总体概述型,是指对二人或二人以上的普遍现象所进行的全面与综合的论述。例如,李欧梵(Leo-ou-fan-Lee)的《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RomanticGenerationofModernChineseWriters,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3)就是如此。这类题目涉及面较广,依赖于较强的综合概括和分析能力。所谓综合型,则是前两种的综合形态,即一定的综合论述加上具体的个案研究,或具体的个案研究加上一定的综合论述。其特色是点与面结合,综合前面两种方式的优势。

从表二可以看出,106篇硕士学位论文几乎都集中于第一种类型,即个案研究型。如果再细分的话,这种个案研究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品研究,如“论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的理智与情感的二元对立”、“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等。第二类是作家研究,选定一个作家,概括其全部作品或某个时期的作品,分析其创作思想或特色,如《心灵的历程——T#S#艾略特的思想发展轨迹及宗教观》、《托马斯#哈代的“错姻缘”之惑》等。第三类是文学现象研究。它主要研究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其中的规律。在上述的106篇论文中只有3篇属于此类。

从表二还可以看出:《《.》%的论文集中于个案研究的第一种类型即作品研究。论文作者选取某个作家富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从介绍作家出发,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分析其主题思想、语言上的特色。具体分析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大多数论文的作者都以介绍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辅之以作家的家庭、人生经历,例如一篇名为“生命的真谛——《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真义管窥”,论文从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一方面: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日益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工业化不可避免地减少了人际之间的交流,从而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人格的异化。另外,劳伦斯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其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还有一篇名为“有节制的反抗:简#奥斯汀的妇女观”也是从18、19世纪男性占社会统治地位的现实出发,挖掘简#奥斯汀一贯选取妇女题材的缘由。结论是该女作家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小镇里,有限的社会经历和狭隘的视野决定了她无法摆脱当时妇女的一种普遍的心态:女性只有通过爱情和婚姻才能改变命运。

由于论文都偏向于对社会背景的分析,使得论文内容较为单一,即重视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阐释和把握,从而获取对某种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揭露、讽刺的效果。这种主题式分析固然可以揭示出蕴含作品中极其广泛的社会历史内容,但其局限性也相当明显:它把读者定位成文化水平有限的、被动接受的一方,居高临下地训导读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读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事实上,从文学发展历程来看,文学创作中淡化社会批判主题的倾向日益突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有特定含义的作品放在全新的社会环境里便获得了一种再生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接受和反应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当代文学批评理论认为,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本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乃至潜在的意义都需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在笔者分析的106篇论文中无一篇探讨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和评价等问题。

大多数论文花大量篇幅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阐述文本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手法。如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独特的叙事视角,以及巧妙的情节安排等等。诚然这对引导读者理解欣赏原作的作用不容低估,但是许多论文作者注重用相对简单的语言转述文本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而对一些创作技巧和手法缺乏理论上的追根溯源,间或提及,往往也只是涉及简单的介绍。例如关于意识流创作手法的问题,不少论文都有相关内容。但是对于意识流手法的理论基础即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知识和原作作者受到各种理论的影响却未引起重视。例如一篇关于肖伯纳戏剧的论文中提到肖伯纳受到社会主义、费边主义和易卜生的影响,也只限于列举一些例子,并没有系统阐述这各方面因素如何对肖伯纳产生了影响。在笔者所阅读的106篇论文中只有一篇涉及到作家的美学观和创作思想问题,即“济慈的美学观及诗歌创作思想”。

注重对文学作品进行印象式的评述。对作品的分析、鉴赏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上,缺乏理论框架、模式的支撑。例如有很多论文涉及到对作品的文体分析。一个文本在词汇、语法上与正常规范不同程度的偏离就形成了不同的文体风格,其判断依据是对在不同层次上的偏离的数量统计结果。笔者发现,在写关于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篇论文中,两文作者都注意到文本的语言特点:按主人公成长的不同阶段来选择语言,都以第一自然段的儿语为例。遗憾的是,两文作者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法,即统计出儿语占所分析部分全部实词的比例,因而都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

硕士生的论文侧重于对文本的静态分析,忽略了对其进行横向、纵向联系的研究。从古希腊神话到21世纪的今天,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其中文学史上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无不是在前人创造成果的基础上发生的,这就是文学的传统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文学传统就没有文学本身。许多作家,尤其是大家最擅长在继承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求创造,求发展,可惜的是,拿到一部作品后,多数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只注重该作品本身独有的风格、技巧,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而对于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多大程度上延续了文化传统的因素,即纵向的传承,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对于同一时代、同一文学流派的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以及不同国别的作品比较也探讨不多。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还发现,全国统招的研究生和学位班、课程班的学员学术水平的差异在论文中有所体现。与统招研究生的论文相比,学位班和课程班的学位论文在选题上更多地重复前人;对作品的分析相对肤浅,理论力度更弱,在语言、格式上的问题也较多。

此外,硕士学位论文的参考书目和格式也是评估一篇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一些权威性论文列出的参考书目数量可观,大多在2”本以上,其中包括英文原版、中文译本以及文学专著、期刊里的评论性、赏析性的文章。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互联网上的资料极其丰富,硕士生可以从多种渠道查询与专业,尤其是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调查结果显示:硕士生论文极少引用网上资源。硕士生论文的格式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字体不合规范,引文的引用不合要求以及标题、参考书目的格式和少量的语法错误、单词打印错误等等。我们认为,所有论文均按照统一规格设计纸张的大小,以及论文的封面和首页都应符合统一的规格。这样不仅仅可以使论文美观大方,更体现了作者对待学问,对待研究的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

鉴于以上对某非综合性院校英美文学硕士方向论文所凸显的问题的考查,我们认为,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是硕士生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也是提高研究生学术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对硕士生论文的指导对于提高硕士生教育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整改建议:

首先在选题上引导学生树立选题意识,关注学科研究中尚未被认识和解决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出值得深层挖掘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生由于主观条件(学识、资料、时间)的限制,对于笼统、偏大的问题很难胜任。选题不当,或过于庞大、过于抽象,是学生选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将选题具体化,落到实处,进行深入探讨是较好的方法。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应该全面培养外语学院英美文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训练他们对各种批评手段的实际运用。例如分析某个作家时,可以从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从多角度看问题,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伟大的作品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待批评家、评论家去开发。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研究就是一例。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便吸引了众多各门类的学者。历史学家从中可以找到历史发展的轨迹;人类学者可以就作品中的礼仪、风俗、习惯、饮食、服饰等的描写进行研究。文学评论家应当是一个“杂家”,他能放眼四方、兼收并蓄。随着人文科学新知识的发展及其对文学的渗透,给文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批评视角和批评模式。一些研究生已经在论文中做出了大胆的尝试。比如有研究生运用女性主义批判理论分析、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剖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等等。尽管其中的优秀者屈指可数,出现的种种问题彰显了研究生理论修养和理论水平的不足,但仍不失为可贵的尝试。

文学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教材是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而选文是语文教材的核心。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所能够搜集到的关于小学语文教材选文部分研究的硕士论了梳理分析,得出总体结论,发现现有的文献内容条理清晰,内容较为充实,但是也存在着研究的文献量不够丰富,视角不够多元化的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对深入的研究做出展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材;选文编排

我国的语文教材经历了多次变革,但一直在维持大传统的格局下进行,而选文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小学是学生学语文的基础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什么样的文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所搜集到的关于小学语文教材选文部分研究的硕士论文,在此基础上考察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研究的薄弱点,寻找可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以期为教材的修订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方法

聊城大学图书馆的文献查找系统是与独秀中文学术搜索网相关联的,笔者以“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为关键词搜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20篇,其中硕士论文23篇,期刊论文97篇。这些论文虽然不能覆盖所有与小学语文教材选文部分研究相关的文献,但其内容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给语文教材的研究一些参考意见。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所能搜集到的23篇硕士论文的分析,将所搜集到的论文大致分为六类,以下将一一讲解。

1.对不同版本或不同时间段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文部分的比较研究

该部分中三篇是关于《开明国语课本》与其他版本教材的选文部分研究,一篇是我国当代小学语文教科书之比较研究,一篇是对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阅读部分研究。从内容上看,三篇论文都肯定了《开明国语课本》中选文注重儿童为主体的编辑思想。内容紧系儿童生活,从儿童周围开誉,逐渐拓展到社会。材料活泼隽趣,文体兼容博取,文章力选各体的模式,词、句、语调切近儿童口吻,以适应儿童学习心理。[1]

以上是几位作者对于《开明国语课本》优点的共同看法,并在对比后找出了不同版本的区别。对人教版进行对比的认为人教版的选文更加注重历史、地理、国家等体裁,虽符合时代特色,但没有合理地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相反,以儿童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学校生活作为教学的材料,不仅使他们在智力、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而且,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生活所必须的习惯和能力,它的角色只能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2]

2.对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编撰思想和标准的研究

这一部分所能搜集到的硕士论文有2篇,从这可以看出,现有的硕士论文对于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编撰思想和标准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文质兼美”这一观念是叶圣陶先生教材观中的一点,这一点在《开明国语课本》中得到了体现。针对此,该文作者主要提出了三点,一是多选精选优秀的文学作品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二是着眼儿童心理实现教材文质兼美;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质兼美”标准与其它标准之间的关系。[3]而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因素的研究,该论文并不是专门结合选文研究,而是结合教学进行分析,并没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3.对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

该部分的论文主要探究了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现状,可以看出,现行部分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选文的基本面貌为体裁种类较多,插图丰富多彩,更加关注儿童成长。同时也存在问题,如儿童形象的塑造“成人化”,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外国文化选文缺乏体验性等。

4.对《开明国语课本》中选文的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可以从中总结出如下的关键词,儿童本位、生活本位、时代特色、游戏化、审美教育和多样化。其中,儿童本位最为突出。以儿童为本位来关爱儿童,从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而非一直以来以成人的经验来训导儿童的成人本位。[4]这一点现行的部分教材就做的不够到位。但在《开明国语课本》中,看不到刻板严肃的教育内容,而是充满活力的,是优美的。这点的确是值得现在的教材编者们所借鉴的。

5.对《复兴国语教科书》选文研究

该论文总结了《复兴国语教科书》选文的特点。在编排上,故事类课文比重较大、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编排顺序上,注重时令性。在文体上,在《复兴国语教学法》(初小)的第一册明确提出:“《复兴国语教科书》以儿童文学为中心,兼及含有文学性质的普通文和实用文。”[5]在内容上,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符合儿童经验。在语言上,注重儿童文学化语言的运用,采用“语体文”,贯彻“言文一致”的原则。

6.对小学语文教材选文部分内容及特殊版本教材选文部分的研究

这部分的论文分别对寓言、中外文化选了研究,其中对于苏教版教材中寓言选文编排的研究,在过去对其的研究中并没有出现,这是第一次有人针对寓言选文进行分析,因此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此外,对于中外文化选文的研究,该论文作者对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这三种教材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三套教材的外国文化选文,都是以人格塑造类选文为最多,占了外国文化选文的绝大部分。其次是科学类选文,其它的则相对较少。[6]

三、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所能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小学语文教材选文部分的研究相比于初高中教材要少很多,说明学者专家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关注度还不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2.对于小学语文教材选文部分的研究主要在对比各版本语文教材选文的内容和编排体系上,而对于选择什么样的文章,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文章,还没有太多的涉及。而这一点,也是现在教材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3.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编排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教材内容主要是以选文为核心,而以儿童为中心的选文编排传统值得借鉴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邓从兰.开明国语课本与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

[2]张文.《开明国语课本》与人教版《小学语文》选文对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孙苗苗.小学语文“文质兼美”选文标准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4]黄洁.《开明国语课本》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5]孙艺旗.1933年《复兴国语教科书》选文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文学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学位论文 数字资源 开放获取 台湾地区

一、学位论文资源及其开放获取

学位论文,特别是包括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在内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时评审用的论文,由于具有较好的原创性、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成为了解当代最新学术动态、掌握科技信息、研究学科前沿问题的重要信息资源,对科研项目的选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理论观点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报信息资源,越来越受到科研、教育和学术界的重视。但是,由于纸质版的学位论文一般属于非卖品,在作者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绝大多数学位论文不公开发表或者出版,而是由指定的单位进行收藏和保管,所以,属于用户在一般情况下难以获取的灰色文献信息资源类型。由于学位论文获取难度大,造成其利用率低,学术资源浪费。随着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免费全文为特征的全世界开放获取运动的快速发展,投入其中的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型越来越多,其中也包括数字化学位论文资源,使其成为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一种重要类型。在此,对我国台湾地区已经实现开放获取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网站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学位论文)资源进行研究探讨,以便让这些宝贵的文献信息资源可以被用户更为方便地获取和利用,为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提供基础条件。

二、“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概况

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学位论文资源仍以封闭性使用为主的情况而言,台湾地区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比较先进,资源内容的新颖度较高,目前最新可开放获取2011年的学位论文资源;年代跨度也较长,可达半个多世纪,即从1956年到如今。其中收录学位论文数量最多的是台湾“国家图书馆”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网站。其网站说明为国家图书馆免费供公众使用的学位论文在线服务,高峰时段同时上线人数突破2.5万人,每天提供检索人次超过80万次,已成为台湾最重要的学术支持网站之一。基于学位授予法,国家图书馆为国内唯一之学位论文法定寄存图书馆,负有搜集、典藏与阅览我国学位论文的职责。历年来,国家图书馆接受教育部的委托,建立部级的完整学位论文总书目库与信息整合平台,本着“公开取用”自由、平等、开放的精神,推动我国学位论文信息的共建共享,以政府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服务理念,推动学术传播自由、照顾信息弱势族群,实现学术之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公义,并藉此部级的学术研究支持平台,提供下列学位论文知识加值服务,作为提升学术研究风气,以及向全球展现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基础建设。由于该网站的权威性所致,因此,它收录的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是台湾地区各同类网站中最多的。截止2012年4月27日的统计数据,目前有222918篇学位论文属于开放获取性质。从台湾地区各高校历年的学位论文开放获取比例看,最高的比例为法鼓佛教学院的100%,最低的比例为中州技术学院的4.65%,平均开放获取比例为31.93%。从该系统收录历年开放获取学位论文的数量看,成功大学最多,为17 251篇(已公开15 918篇),中州技术学院最少,为2篇,平均为1 624篇。未来,“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将藉由国家和地区级的学术研究支持平台,致力推动中文学位论文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政府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服务理念传播学术自由、缩短城乡差距与数字落差,实现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公义。此外,更将以政府公共部门网站的身份,持续协助国内各大学与研究人员将学术研究成果向全球,推动学位论文书目信息和全文资源的国际化,进而在国际学术领域取得更高的曝光率、被引用率与学术影响力。

三、“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的检索

1.学位论文资源的检索

“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学位论文资源的“论文查询”,包括简易查询、进阶查询、指令查询、智能型选题和虚拟学科专家。进阶查询比简易检索多出了可同时给予多个检索字符串,以及缩小查询范围的功能;指令查询给用户提供更进一步的查询方式。可利用指令查询的字段有系统编号、关键词、研究生、目次、论文名称、摘要、学校名称、参考文献、系所名称、论文别、毕业学年度、学位类别、指导教授;智能型选题:如果用户已有暂定的论文题目,可由此功能自行分析与其他同构型论文之间的相关度,以及相关主题历年的研究重点与热门程度,作为调整个人论文题目的参考;虚拟学科专家:要使用虚拟学科专家功能,需要先以会员账号登入系统,进入进阶查询功能中,选择虚拟学科专家,在查询框中输入要问的问题,选择领域及关键词后,按下搜索键,系统会给用户推荐相关的学位论文。

2.学位论文资源的检索细项

该系统目前可提供12种检索途径,这些检索途径是:不限字段、论文名称、研究生校院名称、系所名称、论文出版年、指导教授、口试委员、关键词、论文目次、摘要、论文参考文献、毕业学年度(采用民国纪年);其查询模式有5种:精准、模糊、同音、汉语拼音、通用拼音;辅助检索由:简体转换繁体、拉丁语;缩小查询范围有:毕业学年度(民国起讫);学位类别有:博士、硕士;语言有:中文、英文、日文、其他语文;全文类型有:电子全文、纸本论文扫描文件。主题浏览:请先于主题分类选择所要浏览的主题,并按下该连结;请选择于主题分类细项区选择主题分类细项,按下该分类细项后,系统将会加载该分类的简目检视页面。

3.学位论文资源的语言文字差异

文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文学;选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104-03

世界是开放的,人类文化无国界。文化在传承中发展,语文课本无疑是重要载体,它涵盖古今,畅游中外,为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自1920年以来,外国文学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经近百年历史。时至今日,外国文学选文不断被更新,与时俱进,对开拓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培养健全的人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几经变革,体系越来越完善:比如淡化意识形态与政治性,不固定选文的思想内容;精选经典作家经典作品;突出优选性、时代性;注重人文性,等。学界研究也对此进行了深入论析。本文拟从如下方面入手溯源探究:选文的数量、译者、体裁与题材、国别、作家性别;高中语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质、教学态度与方法;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与高师中文系外国文学教学关系等层面,力求更系统完整地探究高中语文外国文学选文的得失。

现行人教版高中外国文学选文随着年级的增长,选文数量有所增加,但是总体选文比例不高。5册共89篇选文,外国文学只占到19篇/部,占总数比例的21.3%。课内时间的外国文学选文是远远不够的(如表1)。

19篇外国文学选文中有5篇在《名著导读》版块,7篇略读,7篇精读。在实际教学中,7篇略读和5篇名著导读要大打折扣,真正学习的只有7篇精读,对整个外国文学来说还远未入门。因而建议在未来的选文中,外国文学方面的选文不仅要增加数量,而且要加大精读篇目(如表2)。

19篇选文题材内容丰富:哲理、天文、地理、物理、历史;复仇、金钱、人性、游历等,突破了传统的意识形态第一,政治主题探讨。这是本版教材的一大优势。从体裁来看,纯文学的小说、戏剧、散文有10篇,5篇属于名著导读,属于正式课文的只有5篇,而其他的科普、论文、新闻稿、演讲词就有7篇,数量超出了纯文学。尤其第二册密集地选了2篇著名的外国演讲词,第五册集中选了2篇科技论文。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这样的安排虽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但人文性略嫌不足。虽有名著导读和选修课的补充,在实际教学中又有多少会重视?与此相关作者的职业,有哲学、医学、物理学、天文学、政治、思想等领域,五花八门:在英、法、美16名作者中,9人不是纯文学领域的,即56.25%的作者不是文学家:罗森・塔尔是美国新闻记者;马丁・路德・金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卡尔・萨根是美国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科幻作家,和非常成功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作家;加来道雄,是美国物理学家;弗洛姆(美)是心理学家、哲学家;蒙田(法)被载入文学史,但主要是思想家;帕斯卡尔(法)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然后是散文家;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斯蒂芬・霍金是英国物理学家。文学可以包罗万象,但是必须要把文学性放置第一位。作为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应用科技说明文太多,专业化、学术化太强,文学性不够,文学性强的诗歌、游记、影视文学、传记几乎没有,培养学生情商的纯文学选文力度理应加大(如表3)。

由作家的国别看,美国人8名,占到总数的42.1%;英国4人,占到总数的21.1%;法国4人,占到总数的21.1%;德国1人,俄国1人,西班牙1人,占剩余的15.7%。结果显示,美、英、法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文学选文的主要来源国家,它们的科技、文化、经济、综合国力都居于世界一流,在国际交流中,先进国家的文化、文学向后发国家流动,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国家的文化、技术,借鉴其文学成就,都无可厚非,但这样的编排不得不说存在一定局限性。

入选作品的作者性别单一,女性完全缺失。选文中的作者79人次,只有李清照1人是女性;局限到外国文学选文来看,无女性。课本编选者于有意无意间流露了浓厚的男权思想。《老人与海》是纯男子汉气概的名篇;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体现了男人的雄心抱负:拯救世界。《宇宙的边疆》《宇宙的未来》男人的成就在宽广无垠的宇宙,等等。这种编排是不是会给正在身心发展中的高中生形成这样的观念:男性是话语发声者,掌握着话语权。古今中外,女性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不在少数。在21世纪讲求男女平等、平权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课本的编排完全无视女性,不可谓不是憾事。

这些男性作家/作者/作品中,《大卫・科波菲尔》《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回顾了童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均为角。成人做出突出贡献后,现身说法,教育年轻人,是正途。而问题也接踵而来,单一的高姿态角与说教会不会让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是不是同龄人更具榜样力量?他们年龄相仿、思维近似,心理发展水平相当,选文应重视青少年自身特点。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外国文学的19篇选文中,9篇为20世纪,4篇为19世纪,其余6篇为16~17世纪。属于18世纪启蒙时代的没有,16世纪之前的没有,如此断代、断层,学生怎能线性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又怎能去传承?20世纪的9篇中,纯文学的只有3篇。优秀史诗《罗摩衍那》《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古希腊传说、印度、西亚传说没有提及;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优秀成果没有入选。学生在学习中对外国文学不甚了了。直接后果是,到了本科阶段,中文系的学生不喜欢外国文学,非中文系的学生对外国文学知之甚少,英语专业的学生只知道英美文学。高中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在外国文学中收效甚微。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孩子在家中是明珠珍宝,大多数孩子在赞扬声中长大,不知磨难和挫折为何物。而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基本上没有选择与挫折性有关的文章,国外教育在培养个人独立性方面比较突出,这类的文章较多。中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形成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

“近现代以来的学校教育中最盛行的是分科教学,其弊端在新知识增长方式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形下愈发明显,学科割据和分科知识的单一化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极为不利”。科际割裂现象在高中教材编写中也如此体现。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外国文学选文方面有意无意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而更进一步的人文性培养莫过于文史哲政艺协同发展。

中国古代文、史、哲、政不分家是可以借鉴的。笔者在想,如果高中语文外国文学在选文和教学过程中把外语、历史、地理、哲学、政治、艺术等密切相关的学科协同起来,互通有无,协同难易,课堂是否会变得更丰富,同时确保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比如讲《高老头》时,在历史课中讲19世纪前期法国的社会、政治;比如《大卫・科波菲尔》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英语原著;《巴黎圣母院》可以在艺术课中讲讲圣母院的建筑、雕塑;读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可以带学生领略相关题材的绘画、雕塑、影视。这样学科间互相配合,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打压学生阅读课外书,有益的“闲书”阅读某种程度上要鼓励。

Z文是素养的形成,文化的积累,承担着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健全的情商的重任,不是考试突击、提升成绩的工具。语文教育比起其他学科更是“牵着蜗牛散步”式的慢。在外国文学选文时要兼顾人文社科各科,要权衡选文的数量、难易,兼顾古今发展脉络、版块,兼顾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兼顾性别平衡,使得学生的学习既有基础性又有启发性。

参考文献:

[1] 《高中语文必修》(1~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二版

[2] 顾之川.人教版教材简介[J].中学语文教育,2004,(12).

[3] 周刚.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范式漫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6).

[4] 刘洪涛.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5] 何岳球.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的选材和编排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6] 刘晓丹.人教版新课程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外国作品选编及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7] 张慧颖.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现状及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8] 卿江秀.对200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文学选文合理性的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9] 段雪菲.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文学选文及其教学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10] 董若辰.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外国文学作品选材的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11] 周爽.人教版新课程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作品选文及教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12] 耿泽岩.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角色的缺失与回归[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13] 李静.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偏差和教学的功利化[J].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1,(6).

上一篇:中国古代史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学鉴赏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